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大德开示] 阿姜·查 :为何我们生于此 (南传佛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曾说,法的觉悟就是了知“自然”(注二)——那在一切处环绕着我们的真实性,“自然”就在当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自然”,我们会经验失望和喜悦,我们会迷失在情绪当中,引起悲伤和悔恨。迷失在心理的对象中就是迷失在“自然”当中。当我们迷失在“自然”当中时,我们便无法明白法。这“觉悟者”就只是指出了这个“自然”。

一切事物有了开始之后,就会变化、死亡。我们制造的东西,像碟子、碗、盘,都有相同的特性。一个碗被模造制成,起因于某种原因——人的冲动去创造;而当我们用它时,它会逐渐老旧、破损,终至消失。树木、山、蔓草都是一样,乃至动物和人也是相同。

当第一位弟子阿若憍陈如,听到佛陀的第一次开示时,他得到的领悟,并不复杂,他单纯地看到,无论什么事物“出生”,那事物作为一种自然的条件,必然会迁流改变并老化,终至必得死亡。阿若憍陈如以前并不曾想过,即使有,也不完全地清楚,因此他还是没有放下,他仍然执着这五蕴。当他专注地坐着聆听佛陀的教说时,佛性在他心中生起。他接受一种法的“传承”,那是对“一切因缘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理解。任何有“生”之物,必得有老化和死亡作为一种自然的结果。

这种感觉不同于以前曾经知道的任何事物,他真实地认知到自己的心,也因而“佛陀”在他内心中生起。当时佛陀宣称,阿若憍陈如已经接受到了“法眼”。

什么是这法眼所见?这法眼看到——凡有生之物,必有老化和死亡作为一种自然的结果。“任何有生之物”亦即一切事物!无论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都含盖在“任何有生之物”之下,那是说,一切都在“自然”中,例如,像这个身体——出生之后便开始行向灭亡。小的时候,从年幼到年青,它在“死亡”;过不久,从年青转变成中年,它在“死亡”;接着从中年到老年,它继续在“死亡”,终至于结束。树木、山和蔓草也都有这种特质。

因此,当阿若憍陈如坐在那儿时,“觉知者”的观察力或理解力清晰地进入到了他的心中。对“凡一切有生之物”的这种认知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内心,使他能断绝对色身的执着——这种执着是 “有身见”。这意思是说,他并不把身体当作一个自我或一个生物,或是以“他”或“我”来看,他并没有执著它。他清楚地看清它,因此断绝了“身见”。

而后,疑惑被驱除了;有了对身体执著的断除,他不怀疑自己的认知,“疑惑”也被断除了。他的修行变得坚定且果决;纵使他的身体在痛或发烧,他不执著它,他并不怀疑。他不怀疑,因为他已经断绝了黏着。这种对身体的执持被称做“疑惑”。当一个断绝了“身体是存在的自我”的看法,就会与执着和疑惑断绝了关系;而只要是“把身体当作自我”的观念,一在内心中生起,执著和疑惑就又开始在那儿了。

因此,当佛陀详述了佛法,阿若憍陈如张开了“法眼”,这“眼”正是“清明的觉知者”,它重新看,它看到的就是这个“自然”。清晰地看到“自然”,贪着被根除了,而“觉知者”生。以前他了解,但仍然有执着,你可以说,他知“法”但仍然没有见到法,或是见到了,却仍没有合而为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候,佛陀说:“憍陈如知道了!”他知道什么呢?正是知道了“自然”!我们经常迷失在“自然”中,就像迷失在我们的这个身体中一样。地、水、火、风和合,造成这个色身,那是“自然”的一面,是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的一个物质对象;它依赖食物生存、成长、变化,直到最后消失。

进到内心来吧!那看守身体的是“意识”——就是这个“觉知者”,这单一的觉醒。如果意识通过眼睛而领纳,就被称作“看”;如果它通过耳朵领纳,就被称作“听”;通过鼻子,就称作“嗅”;通过舌头,是“尝”;通过身体,是“触”;通过心,是“想”。这意识只是一,然而当它在不同之处起作用时,我们叫它不同的名称。透过眼睛,我们叫它一种名称;透过耳朵,我们叫它另一种名称。但无论它是在眼、耳、鼻、舌、身或意起作用,那只是一种觉醒。按照经典,我们称它为六识,但事实上,只有一种识在这六个不同的根门上生起。有六个“门”却只有一个惟一的觉醒,就是这颗心。

这颗心有明了“自然”之真相的能力,如果心仍有所闭塞,我们便说它是透过无明来了解的。心错误地了解而且错误地看。错误地去了解和错误地去看,或正确地去了解和看,那正好是一个单一的觉醒。我们说邪见和正见,但那只是同一桩事;正和邪都是从这一个地方生起的。当有错误的知见存在时,我们说,是无明隐蔽了真相。当有错误知见存在时,便是邪见、邪思惟、邪业、邪命,一切事物都是邪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正确的修行之路也是在这个相同的地方出生的;有“正”时,“邪”便消失。

佛陀修持了忍耐许多痛苦、以绝食来折磨自己等等,但他深深地研究人自心,直到终于根除了无明。一切佛都是在“心”中开悟的,因为这身体一无所知——你可以让它吃或不吃,都无所谓,它随时可以死亡。诸佛都以“心”修行,他们都是在心地田中开悟的。

佛陀观照过他的“心”之后,放弃了修行上的两个极端——耽着于愉悦(乐行)和沉溺于痛苦(苦行),并在他的第一次说法上详述了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道。然而我们听他的教道,却是大大地违反了我们的欲望。我们都迷恋于愉悦和舒适、迷恋于快乐,想着我们是不错的、美好的——这是耽着于愉悦;那并不是正确之道。不满足、不悦、憎恶及忿怒——这是沉溺于痛苦。这些都是走在修行道上的人必须避免的极端方式。

这些“方式”单纯地就是那生起的快乐与不快乐;“在道上的人”就只是这颗心,这“觉知者”。如果好心情生起,我们执着它那是好的,这就是“乐行”;如果不愉快的心情生起,我们通过憎恶而执着它,这就是“苦行”。这些都是错误之道,它们不是禅修者的方式。它们是世俗人的方式,那些人寻找美好、快乐而躲避不快乐和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聪明人知道这错误之道而丢弃、放弃它们,他们不被愉快、不愉快和快乐、不快乐所动;这些情事生起,但他们知道不执著于它们,他们随由它们的本性去放下它们。这就是“正见”。当有人完全地明白了这点,就有了“解脱”;快乐与不快乐对于一位已经开悟的人是没有意义的。

佛陀曾说,觉悟者是远离烦恼的。这并不是说,他们逃离了烦恼;他们并没有逃到任何地方,烦恼仍然在那里。他将它比喻成在一池水塘里的一片莲叶,这叶子与水共存,它们互有关联,但这叶子却没有被弄湿;水像烦恼,而莲叶是“已觉悟的心”。

一位修行者的心也是一样,它并没有逃到任何地方,它留在那儿。善恶、乐与不乐、对与错的生起,他全都知道。这禅修者单纯地明识它们,它们却没有进入他的心中,那就是说,他并没有黏著。他只是经验者,说他只是经验,是我们一般的说法,依法的语言来说,我们说他——让他自己的心跟随着中道。

这些快乐、不快乐等等的活动不断地生起,因为它们是这世间的特性。佛陀是在这世间觉悟的,他思惟世间。如果他不曾思惟世间,如果他不曾看清世间,他不可能超越它。佛陀的觉悟仅就是对这世间的觉悟;这世间仍在那儿。得与失、称与讥、誉与毁、乐与苦都仍然在那里。如果没有这些情事,也就没有什么可觉悟的了!他所知悉的正是那围绕住人们心灵的“世间”。如果人们随着这些情事,追求称赞、获得、快乐,却去避开相对于它们的,他们就会沉沦在这世间的重压之下了。

得与失、称与讥、誉与毁、乐与苦——这是世间。迷失在世间的人无路可逃,这世间淹覆了他。“世间随着法的律轨”,因此我们称它为“世间法”。

住在世间法里的人,被称作世间人,他生活在混乱的环绕当中。

因而,佛陀教导我们去开展“正道”。我们可以将它分成戒、定、慧——去开展它们到达圆满!这是摧毁世间的修行之道。这个世间在哪里呢?它就在迷恋着世间的生灵心中!黏著于称赞、获得、名誉、乐与苦就叫做“世间”。

当它在心中时,世间便生起,世间众生便出生了。世间的出生正是缘于欲望,欲望是一切世间的发生地,停息欲望就是停息世间。

我们戒、定、慧的修行,换句话说就是八正道。这八正道和八世间法是成对的。它们为什么是一对的呢?如果根据经典,我们说,得与失、称与讥、誉与毁、乐与苦是八世间法,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是八正道;这两种八法存在于相同的地方。八世间法与“觉知者”正好就在这一颗心中,然而这“觉知者”被闭塞了,所以它错误地觉知,也因此变成了世间;而那正是这一个“觉知者”,没有其他!佛性还没有在这颗心中生起,它还没有从世间拔出它自己;这颗心像这样就是世间了。

当我们修习“正道”,当我们训练我们的身和语,一切所做的,就在那同一颗心的“心”中。因为都在同样的地方,所以它们互相看到对方;“正道”看到世间。如果我们以我们的这一颗心修行,我们会遇到对于称、誉、悦、乐的黏着,我们看见对这世间的执着。

佛陀曾说:“你应该明了这世间,它像一辆国王的皇家四轮马车,使人目眩神摇。愚人被吸引,但智者却没有被欺瞒。”他并不是要我们环绕整个世界去检视每件事物、探究有关的每桩事情,他单纯地要我们去看清这颗依赖着世间的心。当佛陀告诉我们去观察世间时,他并不是要我们被它迷惑住了,他是要我们去研究它,因为“世间”正就产生在这一颗“心”中。坐在一棵树荫底下,你可以检视世间;当有欲望时,世间就进来存在那儿了。欲望是世间的诞生地,去熄灭欲望就是去熄灭世间。

当我们坐着在禅坐时,希望这颗心平静下来,但却不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想去想,却又想。咳!那就像一个坐在蚂蚁窝上的人:这些蚂蚁正好不停地咬着他。当这颗心在世间时,那么即使是合上我们的双眼坐着不动,我们所能见到的还是世间;愉悦、忧虑、混乱……,全都生起。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仍然没有认知佛法。如果心像这个样子,禅修者无法忍受世间法,他没有深究,那正就像是坐在蚂蚁窝上一般;蚂蚁去咬,因为他就在它们的“窝”上面!因此,他该怎么办呢?他应该找出方法,去摆脱它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但多数的佛法修行者,却不能像那样子去看清楚。如果他们感到满足,他们就只是跟随满足;感到不满足,就只是随顺不满足。跟随着世间法,心便变成世间。有时我们会想:“哦!我无法去做,那是我不能及的……。”因此我们连试都不去试!这是因为心充满了杂染烦恼,世间法让正道无从生起。在戒、定,以及观想的开展上,我们无法持续忍耐,就像那坐在蚂蚁窝上的人一样。他什么也不能做,蚂蚁咬着且爬满了全身,他陷困在混乱和激动当中;他无法解除坐处的危险,因此,他就坐在那儿,受苦。

因此,它是与我们的修行同在的;世间法存在于世间众生的心中。当那些众生想要寻求宁静时,世间法就在那儿生起。当心是无知之时,就只是一片无明的黑暗;当理解生起,心是照明的,因为无明与理解生在相同的地方。当无明生起了,理解便不能进入,因为心已接受了无明;当理解生起时,无明是无法停留的。

所以,佛陀告戒他的弟子,要以“心”去修行,因为世间是产生在这颗心中的,世间法就在那儿。八正道,那是:透过止观禅坐的观察研究、我们的努力精进,以及我们开发的智慧;这一切都能松解对世间的紧执。贪、嗔、痴会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之后,我们会如此的了知它们。如果我们经验声誉、物质的获得、称赞、快乐或痛苦,我们对它都很清楚。在能超越世间之前,必须明白这些事情,因为世间是在我们内心之中的。

当我们从这些事情解脱出来时,那就像离开了一间屋子。当我们进入一间屋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感觉到从门进来,进入屋内;当我们离开屋子时,我们感觉到我们正离开它,我们来到明亮的阳光下,而那并不像在里头一般的黑暗。心的活动进入到世间法就像进入到这屋子一样;而这心摧毁了世间法,就像是已经离开了这屋的人一般。

因此,佛法修行者必须变成一位亲眼见了法的人;他亲身体会,世间法是否有离开,正道是否有开展。当正道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会侵扰世间法;它会变得越来越强壮。当邪见减少时,正见便茁长了,直到最后正道摧毁烦恼。反之,烦恼将摧毁了正道!

正见和邪见——就只有这两种方式。邪见也有它的把戏,你们知道,它有自己的智慧,但那是会误导人的智慧。禅修者开始去开展正道,经验一种分离,最后,就好像他是两种人——一在世间,一在正道;他们分开,他们分离开来。无论何时他在研究,就会有这种分离;它持续不断地直至心达到内观——毗钵奢那。

或者那会是毗钵奢努(注三)!试着在我们的修行中建立起好的成果之后,看着这些成果,我们执著了它们。这种形态的执著,来自于我们想从修行中得到什么;这就是毗钵奢努,属于有杂染的智慧。有些人修养良善,就黏著于它;修养清净,就黏著于清净;或者,开展知见,就黏著于知见。执着于“良善”或“知见”的行为是毗钵奢努,它渗入到了我们的修行中。

因而,当你们开展毗钵奢那时,小心!注意毗钵奢努;因为它们是那么的接近,以致于有时你们无法分别识出它们。但是若以“正见”,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看清它们两者。如果那是毗钵奢努,有时将会有痛苦生起做为一个结果;如果那真的是毗钵奢那,便不会有痛苦,而是宁静,快乐和不快乐都沉寂了。

这点你们可以自己看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这种修行需要耐力,有些人,当他们修行时,不愿被任何事打扰,他们不要有搅动,然而搅动却一如从前般的存在。我们必须试着通过搅动自身寻求终止搅动!因此,如果有搅动在你的修行中,那就对了;如果没有,那是错的,你只是尽你所愿的吃和睡而已。当你想去任何地方或说任何话时,你就只是随自己的欲望。所以,佛陀的教导是令人听了不快的;出世间违反了世间。正见与邪见对立,清净与不洁对立,这教导违逆了我们的欲望。

在经典中,有一则关于佛陀成道之前的故事。有一次,在接受了一盘饭之后,他将盘子放在一条溪上飘浮,他心中决定:“如果我能悟道,愿这盘子能逆水而游。”盘子果真逆流而上!那只盘子是佛陀的“正见”,或是他变成觉醒的“佛性”。它并不随凡夫的欲望;它逆他心中之流而游,在任何方面,它都正好是相反的。

现今,同样地,佛陀的教导是与我们的心相违逆的,它正好意味了毁灭。

人们想沉迷于贪求与恨,但佛陀却不愿让他们那样;他们愿意被迷惑,但佛陀却要破除愚痴妄想。所以,佛陀的心是违反世间人的。世间称这身体美丽,他说那非美丽;他们说这身体属于我们,他说并非如此;他们说那是实体,他说那不是。正见是超越世间的,世间众生却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

接着下来,当佛陀从河边起身之后,他从一位婆罗门手中接过了八把的草,其中真正的意义是,那八把草代表了八世间法——得与失、称与讥、誉与毁、乐与苦。接受了这些草之后佛陀下定了决心坐在上面入奢摩地(定)。坐在草上的动作,代表了奢摩地本身,那就是,他的心超越了世间法,减弱了世间,直到它了悟“出世间”。这世间法对他来说,变成了像垃圾一般,失去了一切的意义。他坐在它们上面,但却完全没有被干扰到心。各种魔罗(注四)前来,试图击败他,但他只是坐在那儿,以奢摩地克服世间,直到终于觉悟到了佛法,也完全地打败了魔罗,也就是打败了世间。因此,开展正道的修行就是灭除杂染。

现在的人,只有少许的信心,在修行了一、两年之后,就想到达那个境地,他们想很快地成就。他们没有想到我们的导师佛陀,在他成道之前已出家满六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免于依赖之自由(注五)。”根据经典,一位比丘在被考虑能够自个儿住以前,必须要有至少五年的雨期安居(注六)。到这时,他已有了充分的研读和修行,他有了足够的了解,他有了信心,他的威仪是好的。修行了五年的人,我说,他是能够胜任的;但他必须真正地修行,而不只是在出家五年中“流连徘徊”,他必须真正地照料这修行,真正地去做它。

直到你有了五年的雨期安居,你可能想知道:“佛陀谈到那有关‘免于依赖之自由’是什么意思?”你必须试着去修行五年,而后就会亲身了解他曾提及的好素养;到了那时,你应该能够胜任——在心中胜任,是毫无疑问的一位了。至少,五年的雨期安住之后,这人应该会处在觉悟的初阶;这并不只是在身体方面的五年雨期,也是内心方面的。那位比丘会畏惧被责备,有惭愧及谨慎之心;不管在人前或人后、光明或黑暗处,他都不敢做错,为什么不敢呢?因为他已触及佛陀——“觉知者”。他在佛、法、僧中已得到了皈依处。

去真实地依止佛、法、僧,我们必须了知佛陀,皈依又有何用呢?如果我们仍未认识佛、法、僧,我们以它们为皈依,也只不过是身与语的行动罢了,心仍然没有触及到它们。一旦心碰触到,我们知道佛是如此这般、法是如此这般,僧是如此这般……,我们将能真正地以它们为皈依,因为这些事情是生于心中的;无论我们在哪里,都会有佛、法、僧与我们同在。

像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敢犯下恶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已达觉悟初阶的人,不会再生在恶道。他的心坚定无疑,他已入流,没有疑虑。如果今天他不能完全开悟,未来的时日也必定能成就。他或许会做错,但并不足以送他到地狱;那就是说,他不会再退回去造身、语恶业,他是不会那样子的。因此我们说,那人已入圣位,他不再回返了。这是你在今生应该看清和明白的事情。

这些日子,我们当中,仍对修行有疑虑的人,听到了这些事情会说:“哦!我如何能做到那样?”有时我们感觉快乐,有时烦恼、高兴或不高兴,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不了解法!是什么法呢?就是“自然的佛法”,环绕着我们身与心的真实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说道:“别执取五蕴,放下它们,舍弃它们!”但却为什么不能放下它们呢?只因我们没有完全地看清它们或了知它们。我们看它们,当成是我们自己;我们看我们自己在五蕴当中。快乐和痛苦,我们当成是我们自己;我们看我们自己在快乐和痛苦当中。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和它们分开。当我们不能分开它们时,那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看到法,我们不能看清“自然”法性。

快乐、不快乐,愉悦和悲伤——它们没有一样是我们,我们却将它们当成是我们。这些事情与我们相接触,于是我们看见一团的“我”或自我。无论何处有自我在,你便会发现快乐、不快乐以及其他的桩桩事情。因此,佛陀曾说,去灭除这“团”的自我,那就是灭除“邪见”。当我(自我)被灭除之后,“无我”自然便生了起来。

我们认为“自然”是我们,我们是“自然”,因而无法真正地知道“自然”。如果它是好的,我们与它同欢笑;如果它是不好的,我们为它而哭。然而“自然”却单纯地只是“诸行”(sankha(-)ra)。像我们在唱诵中所念:“使诸行平静下来是真正的快乐……。”我们如何使它们平静下来呢?我们就只是单纯地去除执著,并且看清它们,它们本然的样子。

所以,在这个世间是有真理的。树木、山、蔓草,一切都依照着它们自身的真实样子,它们的生和死都随着它们的天性。那只是我们人自己不真实!我们看到它就去做无谓的纷扰;然而“自然”是无感情的,它就只是它那个样子罢了。我们笑,我们哭,我们杀伐,“自然”却仍然保持在真理当中,它是真理。不管我们有多快乐或悲伤,这身体就只是随着它自己的本然;它出生、成长、老化,一直都在变化及逐渐的衰老;它以这种方式追随着“自然”。无论是谁,拿了这个身体当作是他自己,并且持着这种想法到处走,就会痛苦。

因此,阿若憍陈如了解到这种“凡有生之物”正就是一切的事物——包括了物质或非物质。他的世界观改变了,他见到了真理。从坐着的地方起来之后他携着真理与他同行。生与死的活动继续不断,但他单纯地就只是“旁观”;快乐和不快乐生起又离去,他就只是注意着它们。他的心是坚定不移的,他不再堕落到恶道。

对于这些事情,他不会太过高兴或过度地烦扰,他的心坚定地建立在观想的活动中。

看吧!阿若憍陈如接受到了“法眼”。他见到了“自然”——根据真理,我们称作“诸行”的。智慧,是那了知诸行真相者,就是知法和见法的心,已经“弃舍”了的心。

一直到我们能见法之前,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和抑制力。我们必须忍受,我们必须放弃!我们必须锻炼勤劳和忍耐。我们为什么须要锻炼勤劳呢?因为我们懈怠!我们为什么须要培养耐力呢?因为我们不能忍耐!就是这样。然而,当我们已在我们的修行中建立了起来,超越了懈怠,那便不须利用勤劳了。如果我们已经明了了一切心理状态的真相,如果我们没有执取有关心理状态的快乐或不快乐,我们便不须要去修行忍耐,因为“心”早已经是“法”了。这“觉知者”已经见到了“法”,它就是“法”。

当这颗心是法,它停止了;它达到了平静,不再有必要去做任何特别的事了,因为心早已是“法”。外在是“法”,内在是“法”;“觉知者”是“法”;心理状态是“法”,而那知道心理状态的也是“法”。它是一,它是自在解脱的。

这“自然”是不生的,它不老也不病,这“自然”不死。这“自然”既不是快乐也不是悲哀,既不是大也不是小,不是重也不是轻,不是短也不是长,不是黑也不是白;那是没有一物可去比拟的。没有世间的习俗可触及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涅槃没有色彩;一切色彩都只是习俗。这超越世间的境界,没有世间的习俗能够追随它。

所以,“法”是超越世间的,它是每个人都该亲见的。它超越语言:你无法将它放进语言文字里,你只能谈论到如何去领悟它的方法。能亲自见到它的人,就是完成了他的工作。

【注释】

注一  五蕴(khandha(-)):它们是组成我们所谓“一个人”的五个“聚合体”。

注二  自然(Nature):此处的“自然”是指一切的事物,精神的和物质的,非单指树木、动物等等。

注三  毗钵奢努(vipassanu(-)):亦即观随染(vipassanu(-)pakkilesa)——从禅坐修行中生起的微细杂染。

注四  魔罗(mara):诱惑者或魔鬼,佛教中“邪恶”的人格化。对于禅修者,在追寻开悟的过程中,任何阻挠、妨碍都是魔罗。

注五  免于依赖之自由:一位新进的比丘必得要有所依止,那就是说,在前五年,他居于一位前辈比丘的指导之下。

注六  雨期,是指每年三个月的雨期安居,藉此比丘们可以算出他们的年纪。如此,一位有五次雨期的比丘,便是已经受戒出家有五年了。



纵使仍有执著

如果他有智慧

并且了解老、病、死都是“自然之法”的话

他将能解脱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习俗与解脱

习俗与解脱

这世间的事物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习俗罢了,建立了它们之后,我们迷失其中,并且拒绝去放下,致使我们执著于个人的见解和观念中;这种执著不曾停息,它是轮回,无止尽地流动,没有完结。而今,如果我们知道习俗的真相,那么,我们将会知道“解脱”;如果我们清楚地认识解脱,那么,我们会了知习俗。这就是去了知佛法,这其中是有完成的。

以人为例:事实上,人们没有名字,我们单纯地,赤裸裸地诞生到这个世间;如果我们有名字,也只是经由习俗而来的。我曾经思索过这一点,并且了解到,如果你们不明白习俗的真相,它会真的有害。习俗只是方便我们用来使用的某样东西;没有它,我们无法与人沟通,那便没有什么好说、没有言语了。

我曾经见过西方人在他们的国度里一起禅坐,当他们起坐时,男人、女人聚在一起,有时他们会去互摸彼此的头部(注一)。当我看到这种景象时,我想:“啊!假如我们执著习俗,当下就会生起烦恼。”如果我们能放下习俗,舍弃我们的主见,我们就会有平静了。

像来见我的将军、上校,有阶级、有地位的人,当他们来时,他们说:“啊!请摸我的头。”(注二)假如他们这样子要求,那没有什么错,他们高兴他们的头被摸了。但如果你在路上轻打他们的头,那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这就是因为执著。所以,我觉得“放下”真的是达到平静的方法。摸人的头违反我们的风俗,但事实上那没有什么,当他们同意让人摸头时,便没有什么问题了,就好像摸一颗甘蓝菜或马铃薯一样罢了。

接受、舍弃、放下——这是个光明之道。无论何时你执著了,当下就有“有”和“生”,当下就有危险。佛陀曾教导关于习俗,他教导要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开”习俗,以达到解脱;这就是自在,不去执著习俗!在这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习俗的真实性,建立它们之后,我们不应该反被它们遇弄了;因为迷失在习俗之中,确实会导致痛苦。关于规则和习俗,是极其重要的一点;能超越它们的人,就是超越了苦。

总而言之,它们是我们世间的一种特性,举布曼先生为例,他以前只是一个平民,但现在被推派当了地方代表。这只不过是个习俗,但那是我们应该尊重的习俗;这是世间人们的一部份。如果你认为:“啊!以前我们是朋友,我们曾经在裁缝店那儿一起工作。”于是你便在公共场合里拍他的头,他将会生气;那是不对的,他会怨恨。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习俗,以避免人们怨恨的生起。了解习俗是很管用的,活在世上就只是有关这些而已;知道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知道人。

违背习俗为什么是错的呢?“错”,是因为“人”的关系!你们应该要机灵,去了解习俗和解脱二者,知道每一个适当的时机。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应用规则和习俗,那么我们便是善巧的了。但如果我们在不正确的情况下,试着遵照高层次的真理去行动的话,那就错了;错在那里呢?错在人们的杂染烦恼,如此而已!人们都有烦恼;在某种情形下,我们遵守某种方式,在另一种情况下,我们却必须遵守另一种方式。我们应该知道进退,因为我们生活在习俗里。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执著于习俗,假如我们以为某事是那样,那它就是那样;它会存在那里,是因为我们想象它会在那里。但如果我们仔细看清楚些,实质上,这些事物都没有真正地存在。

正如我经常说的,以前我们是在家人,现在我们是出家人,我们曾生活在“在家人”的习俗里面,而现在我们生活在“出家人”的习俗当中。依着习俗我们是出家人,但却不是“解脱”其中的出家人。一开始我们建立像这样的习俗,然而,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外表出家,就不表示他克服了杂染烦恼。如果我们取一把沙,且一致的称它为盐,这会使它变成盐吗?它是盐!但只在名称上是,而不是实质;你不能用它来烹调。它唯一的效用,只在共同的约定范畴下;因为它根本不是盐,只是沙。它变成盐,仅只是透过我们的假设,它才会如此。

“解脱”这个词本身正就是习俗,但它指的却是超越习俗。在达到了自由,达到了解脱之后,我们仍然必须应用习俗以指出它就是“解脱”。假如我们没有习俗,我们就无法传达,所以它有它的用途。

例如: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的名字,但他们同样正好都是人,如果没有名字来区别他们,当我们想要叫人群中的某人时,喊道:“嘿,人!人!”这是没用的。你不确知谁会回答你,因为他们都是“人”。但,如果你叫道:“嘿,约翰!”那么约翰就会过来,别人不会应声;“名字”正就是满足了这个需求。透过名字我们能够沟通,它们为社会行为提供了基础。

因此,你应该知道习俗与解脱。习俗有其用处,但事实上,真的并没有什么在那儿。甚至连人都不存在!他们只是元素的聚合,依因缘条件而生,依因缘条件而成长,存在一段时间后,便随着自然法消逝;没有人能违抗或控制它。但没有习俗,我们会没什么好说,我们会没有名字、没有修行、没有工作。规则与习俗的设立,是为了给我们语言,使事情方便,就那样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拿钱做个例子吧!古代并没有任何的硬币或纸币,人们以物质和货物互相交换,来替代钱。但是,这类东西很难保存,因此他们改变方式,制造硬币、纸币作为钱。也许在未来,我们会有一位新国王颁布法令说,我们不须要纸币,我们应该使用腊,将它融解后压缩成块;我们说这是钱,全国通用。不要说是腊,他们也可能决定使用鸡粪作为地方货币——除了鸡粪外,其他东西不能当作钱!如此一来,人们就会为了鸡粪而互相争斗残杀!事情就是这样。你可以用很多例子来说明习俗。我们利用的钱只是我们所设立的习俗罢了,在习俗里它有它的功用;颁令它当钱,它就变成钱,然而事实上,钱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上来。当某事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后就会产生一个习俗来满足这需求,世间就是这样。

这是习俗,但要使一般人了解解脱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钱、房子、家庭、孩子以及亲戚都只是我们创造的习俗,事实上,从佛法的眼光来看,它们并不属于我们。也许当我们听到这儿时,会感觉不太舒服,但事实就是如此。这些事物只有透过设立了的习俗才有价值。如果我们设立它没有价值,那么它就没有价值;如果设立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它就是这样,我们将习俗带到世间来满足需求。

甚至这个身体也不真的是我们的,我们只是假设它是如此;事实上只是一种假设。如果你试图找一个真实的、有实质的自我在其内,那是没办法的;有的只是元素的产生,持续一段时间,而后死亡。每件事物都像这样。它没有真实的实质在,但是,我们利用它却是合适的。好比一个杯子,有一天它势必会毁坏,但当它还存在时,你应该使用它,而且好好地照顾它;那是供你使用的工具,如果破了便会有麻烦,因此,纵使它必然会坏,你还是应该尽力来保存它。也因为如此我们有四种依持物(注三),那是佛陀一再教导要去思维的。它们是一位僧人赖以继续修行的依持物;只要你活着你就得依赖它们,但你应该了解它们,不要去执着它们而让贪爱在你心中生起。

习俗和解脱就是如此不断地相互关联着。纵使我们利用习俗,但可别信赖它,把它当成真理;如果你执著它,痛苦就会生起。“是”与“非”是个很好的例子,有些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但最后谁真的晓得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了呢?我们不知道。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是非习俗,但佛陀却以“苦”当作他的指导方针。如果你想要去争论,那就没完没了了。这个人说“对”那个人说“错”;这个人说“错”,那个人却说“对”。事实上,我们对“是”和“非”全然不知!但在一个有用的、实用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对”,是不去伤害自己也不去伤害他人。如此一来这才有用。

因此,到最后,规则、习俗以及解脱两者都单纯地只是法;后者是超越前者的,但彼此却相互牵连。我们没有法子能够保证任何事一定是这样或那样的,因此佛陀说就让它去吧!让它不确定。无论你多么地喜欢它或讨厌它,都应该了解它们是不确定的。

不管时和地,整个佛法的修行是在“什么也没有”当中完成的;那是放弃、空、放下负担的地方。这是终了,而不像是有人说:“幡为何在风中飘动?我说是因为风的关系。”另外一人说是因为幡的关系,另一人又反驳是因风的关系。这便没完没了!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老谜题一样,无法得到结论;而这只不过是自然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所说的这一切都只是习俗,是我们自己设立的。如果你以智慧来了知这些事情,你将会了解无常、苦、无我,这是导致开悟的看法。

你知道吗?训练和教导那些理解层次不同的人们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人有某些观念,你告诉他们某些事,他们不相信你。你告诉他们事实,他们说那不是真的,“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没完没了,如果你不放下就会受苦。我曾经告诉你们关于走进森林里的四个人,他们听到鸡叫着:“咕、咕、咕!其中一位就怀疑:“那是只公鸡还是母鸡?”其他三人异口同声地说:“是只母鸡!”但另一位不认同,他坚持那是一只公鸡,“母鸡怎么会这样叫呢?”他问道。其他人就反驳说:“哦!它有张嘴巴,不是吗?”他们争辩又争辩直到眼泪掉了下来,弄得很不高兴;但最后他们通通都错了。不管你说是母鸡或公鸡,它们只不过是名字罢了。我们设立这些习俗,说公鸡是这样子的,母鸡是那样子的,公鸡是这样叫,母鸡是那样叫……,这就是我们为何受缚于世间的原因了。记住这个!事实上,如果你只说那真的没有母鸡、公鸡,便结束了。在习俗真理的活动范围里,一边是“是”,另一边是“非”,而终不会有完全的相合;即使辩论到眼泪掉下来也是没用的。

佛陀教导不去执著,我们要如何修习不执著呢?我们修习单纯地去放弃执著;但这不执著是非常难以了解的,必须要有敏锐的智慧去观察、透视,去真正达到不执著。如果你想一想,无论人们快乐或悲伤,满足或不满足,并不依靠他们拥有的是多或少,它依靠智慧。一切的痛苦只有透过智慧,透过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超越。

因此佛陀告诫我们要观察,要思维。这“思维”的意思是单纯地试着去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便是我们的修行。就好像生、老、病、死,它们是最自然且平常的事。佛陀教我们去思维生、老、病、死,然而有些人却不了解这个,“那有什么好思维的呢?”他们说。他们诞生,但却不知生;他们会死,但却不知死。

一个不断观察这些事情的人终将了解,了解之后,他就能逐渐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纵使仍有执著,如果他有智慧,并且了解老、病、死都是“自然之法”的话,他将能解脱痛苦。我们学习佛法就只是为了这个——去治愈痛苦。佛教的基础原理并没有很多,只有生和死的痛苦,而佛陀称这为真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也是苦。一般人不认为苦是真理;如果我们了解真理,我们便会了解苦。

这种个人主见的傲慢,这些争辩,它们没有结束。为了使心休息,找到安宁,我们应该思维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及为我们准备好的事物,就像生、老、病、死。我们如何避免被它们折磨呢?纵使我们可能仍会有些许的忧虑,如果我们观察,一直到我们知道遵循真理,一切的痛苦将会终止,我们便不再拥抱它!

【注释】

注一  在泰国,头部被看作是神圣的,去触摸一人的头,被认为是一种侮辱;又,依据传统,男女不可在公共场合中彼此触摸;另一方面,坐禅被视作是一种“神圣”的活动。或许这儿阿姜·查用了西方人行为的一个例子,会特别震惊他的泰国听众。

注二  在泰国,一个人的头被一位德高望重的出家人触摸,被认为是吉利的。

注三  四种依持物:饮食、衣服、住所、医药。



你不会在别的地方找到良善

你必须在你自己的内心找

如果你自己是好的

那么无论你去哪里

都会是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人到哪里找?

好人到哪里找?

曾经,在我修行了大约五年之后,有段时间,我开始感觉到与他人共住是一种妨碍。我惯于坐在我的茅蓬里试着去打坐,人们却不停地走近来闲谈而打扰了我。我逃了出去自个儿住,我想我不能和这些烦扰我的人一起修行。我受够了!因此我跑去住在一个小小的、在森林里荒芜了的寺院,离一个小村落很近。我独自居住在那儿,不跟任何人说话——因为没有其他的人可以谈话。

我在那里,大概十五天之后,念头升了起来:“嗯,如果有位沙弥或白衣(注一)与我同住在这儿会是不错的,他可帮我一些小杂务。”我知道念头会前来。果然,它就来了。

“嘿!你是个古怪的人!你说你受够了你的朋友,受够了你的同修比丘和沙弥,这又是什么呢?”

“不,”念头说:“我想要一位好沙弥。”

“看吧!好人都在哪里呢?你能找到任何一位吗?你要上哪儿去找一个好人呢?整个寺院里只有不好的人。你必然是那唯一的好人,所以会如此这般的逃开吧!”

……你必须像这样地紧追念头不舍,追随着你念头行经的途径,直到你了解……。

“嗯--,这是重要的一点,哪里是找到一位好人的地方呢?没有任何一个好人!你必须在你自己内心里面找到这个好人。”

现今,我仍然如此地教导我的弟子,你不会在别的地方找到良善,你必须在你自己的内心找。如果你自己是好的,那么无论你去哪里,都会是好的;不管别人批评或赞扬你,你仍然会是好的。

【注释】

注一  白衣:是一位持有八戒的人,他通常与比丘们同住,除了自己的禅坐修习以外,也帮他们做某些事——比丘们在戒中被禁止做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2:45 , Processed in 0.23624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