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性解》:车前子,味甘,性寒,无毒,入肝、膀胱、小肠三经。主淋沥癃闭、阴经肿痛、湿疮泄泻、赤白滞浊、血闭产难、常山为使。根、叶主金疮,功用同子。

按:车前子利水,宜入足太阳;行血,宜入足厥阴。然逐水之剂,多损于目,《本草》云明目者以其清肝热,如釜底抽薪,非因泄水之功也。

《药鉴》:气寒,味甘咸,无毒。惟其寒也,故能除湿去烦热。惟其咸也,故能利水通肾气。惟其甘也,故能利水道,而不走精气。

《景岳全书》:味甘微咸,气寒,入膀胱、肝经。通尿管热淋涩痛,驱风热目赤翳膜,利水,能除湿痹。性滑极善催生,兼治湿热泻痢,亦去心胸烦热。根叶生捣汁饮,治一切尿血衄血热痢,尤逐气癃利水。

《本草备要》:通行水,泻热凉血。

甘寒。凉血去热,止吐衄,消瘕瘀,明目通淋。凡利水之剂,多损于目,惟此能解肝与小肠之热,湿热退而目清矣。雷敩曰:使叶勿使茎蕊。子甘寒。清肺肝风热,渗膀胱湿热,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强阴益精,令人有子。肾有二窍,车前子能利水窍而固精窍。精盛则有子,五子衍宗丸用之,枸杞、菟丝各八两,五味、覆盆各四两,车前二两,蜜丸。惯遗泄者,车前易莲子。时珍曰:人服食,须佐他药如六味丸之用泽泻可也,若单用则过泻。治湿痹五淋,暑湿泻痢,欧阳文忠患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有药,三文一帖,甚效。公不肯服,夫人杂他药进之,一服而愈。问其方,乃车前子为末,米饮下二钱。一云此药利水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目赤障翳,能除肝热。催生下胎。酒蒸捣饼,入滋补药;炒研,入利水泄泻药。

《本经逢原》:车前子入足太阳、少阴,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本经》治气癃止痛,通肾气也。小便利则湿去,湿去则痹除。《别录》治女子淋沥等病,专取清热利窍之功也。男女阴中有二窍,一窍通精,一窍通水,二窍不兼开,水窍得气化乃出,精窍得火动乃泄。车前专通气化,行水道,疏利膀胱湿热,不致扰动真火,而精气宁谧矣。故凡泻利暴下病,小便不利而痛者,用车前子为末,米饮服二钱,利水道,分清浊,而谷脏止矣。又治目疾水轮不清,取其降火而不伤肾也。时珍用以导小肠热,止暑湿泻,取甘平润下之用耳。阳气下陷,肾气虚脱人勿服。其叶捣汁温服,疗火盛泄精,甚验。若虚滑精气不固者,禁用。

《本草崇原》:乾坤皆有动静,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车前好生道旁,虽牛马践踏不死,盖得土气之用,动而不静者也。气癃,膀胱之气癃闭也。气癃则痛,痛则水道之便不利。车前得土气之用,土气行则水道亦行,而膀胱之气不癃矣。不癃则痛止,痛止则水道之小便亦利矣。土气运行,则湿邪自散,故除湿痹。《神仙服食经》云:车前,雷之精也,夫震为雷,为长男。《诗》言采采芣苡,亦欲妊娠而生男也。

《本草求真》:[批]清肝肺风热,以导膀胱水邪。

车前子专入肝,肺。甘咸性寒,据书皆载能治膀胱湿热,以通水道。然余谓膀胱之清,由于肝肺之肃,凡人泻利暴作,小水不通,并湿痹五淋,暑热泻利,难产目赤,虽有膀胱水涸不能化阳,然亦有由肝肺感受风热,以致水不克生,故须用此以清肝肺,兼咸下降以清水道。《圣惠方》风热目暗,用车前子、宣州黄连各一线为末,食后温服效。又驻景丸治肝肾俱虚,眼目昏花,或生障翳,迎风流泪,久服补肝肾,增目力。车前子、熟地黄酒蒸三两,菟丝子酒浸五两,蜜丸。时珍曰:服此治目,须佐他药,如六味地黄丸之用泽泻也。若单用,则走泄太过,恐非久服之物。又欧阳公常得暴下病,因医不能治,夫人买市人药一贴进之而愈。力叩其方,则车前子一味为末,饮服二钱匕云,此药利水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各藏自止矣。是以五子衍宗丸,同此以为四子之佐。五子衍宗丸,枸杞、菟丝各八两,五味、覆盆各四两,车前二两,蜜丸。遗泄者,车前易莲子。金匮肾气丸,用此以为诸药之助。且此肝肺既清,风热悉去,则肺不受热而化源有自,肝不被风而疏泄如常。精与溺二窍,本不相兼,水得气而通,精得火而泄,故水去而火益盛,精盛而气益固,所谓服此令人有子,《明医杂录》云:服固精药日久,须服此行房,即有子。及渗利而不走气。冯兆张曰:利膀胱水窍而不及命门精窍。故浊阴去而真愈固,热去而目自明也。与茯苓同功者,正谓此也。但气虚下陷,坚气虚脱,切勿服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常山为之使。

甘、微咸,寒。入足太阳经气分。利水道,除湿热,去胸痹,疗翳障。清肺肝之风热,通尿管之涩痛。

配牛膝,疏肝利水。配菟丝,补虚明目。入补药,酒蒸捣研;入泻药,炒研。

阳气下陷者禁用。

怪症:欲大便不见粪,而清水倾流,欲小便不见尿,而稀粪前出,此名易肠。乃暑热气横于阑门也。用车前子三两,煎服,一口顿饮二三碗,二便自正。如因怒以致此疾者,逍遥散加升麻治之。
真阳动则精窍开,阴气常致下泄。然命门之火动于心意之邪,亦由湿热为患也。小便利则湿热外泄,不致内动真火,俾精窍常闭,而漏泄之害自除,车前所以治遗泄也。若无湿热而肾气不固,或肺气不能下摄,或心虚不能下交,或肝胆受惊,相火内炎以致精泄者,妄用车前利水窍,反使阴气泄于下,阴火动于中,痨损所由成也。用泽泻、木通、灯草利水等药,切宜斟酌,甚勿妄投,以致后悔。

《本草经解》:车前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湿土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能出矣,出气不化,闭塞下窍而为癃闭,其主之者,寒能化热,甘能化气也。

小便者,心火之去路也,火结于膀胱,则小便痛矣,其止痛者,气寒能清火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乃下输膀胱,车前味甘,甘能益脾,脾气散精,则滞气通行,故水道通,小便利矣。益脾利水,则湿下逐,故又除湿痹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专利下焦气分。除湿痹。湿必由膀胱出,下焦利则湿气除。久服轻身耐老。气顺湿除,则肢体康强也。

凡多子之药皆属肾,故古方用入补肾药也。盖肾者,人之子宫也。车前多子,亦肾经之药。然以其质滑而气薄,不能全补,则为肾府膀胱之药。膀胱乃肾气输泄之道路也。

《本经疏证》:或问车前之子治气,根叶治血,同一本也,而二其德,且显然有彼此之殊,其故安在?夫车前疏利水道之物也,气水相阻而结涩,血水相随而流荡,得此则行者行,顺者顺,恰似治气治血,若究其实,子亦何尝治气,根亦何尝治血。善夫徐洄溪之言曰,凡多子之物皆应属肾,肾者人之子宫也,车前多子,自当隶肾,特质滑气薄,则不能补而为输泄。人身赖肾以输泄者,非水道而何,且叶又先茎而生,茎又先叶而槁,然叶终不如茎之高,茎终不如叶之广,一则透空而出,一则帖地而生,正似气呼吸于中,血盘旋于外,气易成易伤,血难长难竭也。又其物不生于耕拨空松之土,独于道旁人畜所践而不常践处则生,根虽不长,入土甚固,欲拔其茎,一撮即起,欲拔其根,必全引其叶,用力拔之,方得离土,苟一叶不在引中,则馀叶皆脱,根仍在土,兀然不动,而根色白,叶深青,茎青白,子黑,不又似生于金土胶固之中,适被四月正阳火化,乃各分道扬镳,归于色青色黑之肝肾耶?是可知其功能所由,在虚处之土与火,其作用境界,在实处之肝与肾,而上则发始于胸膈,下则直竟于前阴矣。虽然,千金外台子多入于补剂,叶仅恃之疏泄,何也?夫其味甘固近于补,气寒则终归于泄,两者本无异,特水流气顺,则下益于精,血荡水随,系上酿有火。故子之治,非特气癃而痛,水道不利,而溺涩因湿而痹者可除,即目赤痛而不明者亦可已,盖水与气相阻则火生,火在水中,于是一身宜得水之益者,反遭火之累,气顺水流,斯火清,火清斯还受益而不受累,故充类之极功,曰养肺强阴益精也。根叶之治,非特血行之金疮衄鼻可除,即血停之瘀血血瘕下血亦可已。盖惟血之流荡忘反,必缘火迫,火既迫血,血无以继,则水随之,于是水亦竭而小便为之赤,能去血中之火,正以其能去水中之火,故充类之极,曰止烦下气也。反而观之,则水道不利证任是溺涩气癃湿痹目赤,凡不痛者则非车前子可治,其金疮血不止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凡小便不赤不烦不气逆者,皆不得用车前根叶矣。

《本草新编》:车前子,味甘、咸,气微寒,无毒。入膀胱、脾、肾三经。功专利水,通尿管最神,止淋沥泄泻,能闭精窍,祛风热,善消赤目,催生有功。但性滑,利水可以多用,以其不走气也;泻宜于少用,以其过于滑利也。近人称其力能种子,则误极矣。夫五子衍宗丸用车前子者,因枸杞、覆盆过于动阳,菟丝、五味子过于涩精,故用车前以小利之。用通于闭之中,用泻于补之内,始能利水而不耗气。水窍开,而精窍闭,自然精神健旺,入房始可生子,非车前之自能种子也。大约用之补药之中,则同群共济,多有奇功。未可信是种子之药,过于多用也。

或问车前利水之物,古人偏用之,以治梦遗而多效者,何也?曰:此即余上文所言,尿窍开而精窍闭也,然而车前之能闭精,又不止此。车前最泻膀胱之火,火邪作崇,煽动精门,则生淫邪之梦。用车前以利膀胱,则火随水散,精门无炎蒸之煽动,则肾中之精气自安,神不外走,自无淫邪之梦,又何至阴精之外泄乎。此种秘理,前人未谈,予实得之扁鹊公之传也。

或问《诗经》载苤芑为催生之药。苤芑,即车前子草也,果可备之为催生乎?曰:车前子性滑,自易于生产,然而不可单藉车前子也。凡产妇之易于生产者,必以气血旺健为主,气足则儿之身易于转头,血旺则儿之身易于出户。使气怯则儿无力,难于速转,血涸则胞无浆,难于顺送。使不补其气血,而惟图车前之滑胞,吾恐过利其水,胎胞干燥,转难生产。必须于补气、补血之中,而佐车前子之滑利,庶几催生有验乎。

或问缪仲醇注车前子,说男女阴中有二窍,一通精,一通水。命门真阳之火,道家谓之君火。膀胱湿热,浊阴之水,渗出窍外为小便,道家谓之民火,民火二字甚新,何以《内经》、《灵枢》未言也?嗟乎。此臆说也。夫人身之火止二,一君火,一相火也,安有民火哉。此好异而过者也。其言二窍不并开,水窍开,而精窍闭,车前利水而能闭精,实阐微之论。

或问车前子孕妇宜戒,嫌其过滑以堕胎也。曰:车前子利水而不耗气,气既不耗,又何能堕胎。惟是过于利水,日用车前,未免气不耗,而胎浆太干,恐有难于生产之虞。然古之妇人采苤芑以滑胎者,乃取之备临产之用,非恃之易产,而日日常饮也。然则孕妇因小水不利,偶一用之,何损于胎乎。竟戒绝口不服,岂知车前哉。

《本草分经》:甘,寒。清肺肝风热,渗膀胱湿热,利水而固精窍。

《本草思辨录》:车前即芣莒,《神仙服食经》云:善疗孕妇难产及令人有子。陆机云:嫩苗作茹大滑,今人不复啖之。苗滑如是,其子治难产,自亦取其滑胎。惟令人有子,似未足信。不知虚弱之妇,无子贵补冲任,否则反是。车前子非他,盖为治难产之令人有子也。

车前子为输泄膀胱湿热之药,《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别录》明目、疗赤痛,其功用已尽于是。若以治肾虚目暗,则须如加减驻景丸制剂为得,原方尚不及之。

昔人谓车前子利水窍而固精窍,似即补肾之谓。然茯苓利水不必有热,车前子则非热不治。茯苓尚伐肾邪,则车前子之固精窍,为何如之固精窍,可深思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车前子有利尿作用。

2.  5%车前子液在适量或间隔时间稍短和多次给药时,有促进家兔关节囊滑膜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

3.  车前子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4.  车前子提取液能增强SOD活性,延缓衰老。

5.  车前子有缓泻的作用。

6.  车前子具有降低眼压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滑    石(《本经》)

滑石为硅酸盐类矿石滑石的块状体。主产于山东、江西、江苏、陕西、山西、辽宁等地。滑石生于变质的超基性、含镁、铁很高的硅酸盐岩石和白云质石灰岩中。味甘、淡,性寒。归膀胱、肺、胃经。功效利水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临床用名有滑石、滑石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身热,泄辟,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通九窍、六府、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

《药性论》:臣,能疗五淋,主难产,服其末。又末与丹参密猪脂为膏,入其月,即空心酒下弹丸大,临产倍服,冷滑胎易生。除烦热,心躁偏,主石淋。

《日华子本草》:治乳痈,利津液。

《开宝本草》:味甘,大寒,无毒。通九窍六府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

《本草图经》:古方治淋沥,多单使滑石,又与石韦同捣末,饮服刀圭,更验。烦热定,即停后服。

《本草衍义》:淋家多用。若暴得吐逆不下食,以生细末贰钱匕,温水服,仍急以热面半盏,押定。

《药类法象》:性沉重,能泄气且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治前阴窍涩不利,不可用淡渗诸药同用。

《汤液本草》:气寒,味甘。大寒,无毒。

入足太阳经。

《象》云:治前阴不利,性沉重,能泄上气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可与淡渗同用。

《本草》云: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肠胃积聚寒热,益精气。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入足太阳,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猪苓汤,用滑石与阿胶同为滑利,以利水道。葱、豉、生姜同煎,去渣,澄清以解利。淡味渗泄为阳,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自利,不宜以此解之。

《衍义》云:暴吐逆,不下食,以生细末二钱匕,温水调服,后以热面压之。

《本草衍义补遗》:属阳金而有土与水。无甘草以和之勿用。燥湿,分水道,实大府,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妄火之要药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滑石之滑,以利水道。

洁古云:气寒味甘,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气,上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比与渗淡诸药同。

《本草纲目》: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出矣。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为此意而未发矣。

疗黄疸水肿脚气,吐血衄血,金疮血出,诸疮肿毒。

《本草经疏》:滑石,石中之得冲气者也。故味甘淡,气寒而无毒。入足太阳膀胱经,亦兼入足阳明,手少阴、太阳、阳明经。用质之药也。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本经》用以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荡胃中积聚寒热者,解足阳明胃家之热也。利小便癃闭者,通膀胱,利阴窍也。其曰: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此则必无是理矣。《别录》:通九窍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者,湿热解则胃气和而津液自生,下窍通则诸壅自泄也。丹溪用以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瘀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皆此意耳。

简误:滑石本利窍去湿,消暑除热,逐积下水之药。若病人因阴精不足内热,以致小水短少赤涩或不利;烦渴身热,由于阴虚火炽水涸者,皆禁用。脾肾俱虚者,虽作泄,勿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草蒙筌》:味甘,气大寒。性沉重,降也,阴也。无毒。宜甘草。石韦为使,入足太阳。利九窍津液频生,行六腑积滞不阻。逐凝血而解烦渴,分水道以实大肠。消食毒补脾,泄止气降火。因此滑利,故加滑名。堕胎如神,妊娠忌服。

谟按:滑石治渴,非实能止渴也。资其利窍,渗去湿热,则脾气中和,而渴自止尔。假如天令湿淫太过,人患小便不利而渴,正宜用此以渗泄之,渴自不生。若或无湿,小便自利而渴者,则知内有燥热,燥宜滋润,苟误用服,是愈亡其津液,而渴反盛矣。宁不为犯禁乎!

《本草乘雅》:滑从水,从骨,故能散精于,肾淫气于骨,以助髓液流通之用。洁白如水体之澄湛,性滑禀水用之动流,气寒具水化之捍格,奇方之滑剂重剂也。主身热泄癖,乳难隆闭,荡胃中积聚寒热者,滑可去着也。益精气,轻身耐饥长年者,重可去怯也。助精运用,益彼空大,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正者也。

《药性解》:滑石,味甘淡,性寒,无毒,入胃、膀胱二经。主利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凝血,解燥渴,导乳汁,补脾胃,降妄火。白腻而无黄砂者佳,甘草、石苇为使。

按:滑石甘宜于中州,淡宜于利水,胃气膀胱之所由入也,利益虽多,终是走泄之剂,无甘草以和之弗宜独用也。

《药鉴》:气寒,味甘,无毒,降也。属金而有土与水。君甘草,则为益元散,取其甘能助阳也。佐麦冬,则为润燥汤,取其寒能驱热也。分水道,行积滞,化食毒,逐瘀血,降妄火之要药也。与木通同用,则利小便。与大黄同用,则利大便。

《景岳全书》:味微甘,气寒,性沉滑,降中有升,入膀胱、大肠经。能清三焦表里之火,利六腑之涩结,分水道,逐凝血,通九窍,行津液,止烦渴,除积滞,实大肠,治泻痢淋秘白浊,疗黄疸水肿脚气,吐血衄血,金疮出血,诸湿烂疮肿痛。通乳亦佳,堕胎亦捷。

《本草备要》:滑利窍,通行水,体重泻火,气轻解肌。

滑利窍,淡渗湿,甘益气,补脾胃;寒泻热,降心火。白色入肺,上开腠理而发表,肺主皮毛。下走膀胱而行水,通六腑九窍津液,为足太阳经本药。膀胱。治中暑积热,呕吐烦渴,黄疸水肿,脚气淋闭,偏主石淋。水泻热痢,六一散加红曲治赤痢,加干姜治白痢。吐血衄血,诸疮肿毒,为荡热除湿之要剂。消暑散结,通乳滑胎。时珍曰: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开腠理而发表,是除上中之湿热;下利便溺而行水,是除中下之湿热。热去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矣。阑门分别清浊,乃小肠之下口。河间益元散,通治上下表里诸病,盖是此意。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滑石六钱,甘草一钱,或加辰砂。滑石治渴,非实止渴,资其利窍,渗去湿热则脾胃中和而渴自止耳。若无湿小便利而渴者,内有燥热,宜滋润,或误服此,则愈亡其津液而渴转甚矣,故好古以为至燥之剂。石韦为使,宜甘草。走泄之性,宜甘草以和之。

《本经逢原》:甘寒,无毒。色青赤者有毒。

滑石利窍,不独利小便也。上能散表,下利水道,为荡热散湿,通利六腑九窍之专剂。取甘淡之味,以清肺胃之气,下达膀胱也。详《本经》诸治,皆清热利窍之义。河间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热。解时气则以葱豉汤下,催生则以香油、浆水调服。暑伤心包,则以本方加辰砂末一分,使热从手足太阳而泄也。惟元气下陷,小便清利及精滑者勿服。久病阴精不足内热,以致小水短少赤涩,虽有泄泻,皆为切禁。而《本经》又言益精气者,言邪热去而精气自复也。

《本草崇原》:滑石味甘属土,气寒属水,色白属金。主治身热泄澼者,禀水气而清外内之热也。热在外则身热,热在内则泄澼也。女子乳难者,禀金气而生中焦之汁,乳生中焦,亦水类也。治癃闭,禀土气而化水道之出也。利小便,所以治癃闭也。荡胃中积聚寒热,所以治身热泄澼也。益精气,所以治乳难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降上中下湿热。

滑石专入膀胱。何以滑名,因其性滑而名之也。滑石味甘气寒,色白,服则能以清热降火,通窍利便,生津止渴,为足太阳膀胱经药。故凡中暑积热,呕吐烦渴,黄疸水肿,脚气淋闭,水热泻利,吐血衄血诸症,肿毒,乳汁不通,胎产难下,服此皆能荡热除湿,通汁滑胎。同甘草,为六一散。然其开窍利湿,不独尽由小便而下。盖能上开腠理而发表,腠理为肺所主。是除上中之湿热;下利便溺而行,是除中下之湿热,热去则三焦宁而表里安,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矣。河间益元散,六一散或加辰砂。用此通治上下表里诸病,其意在此。滑石既属渗利,如何又言止渴,因其湿热既渗,则脾胃中和,而渴自止耳。故书又载能理脾胃,义亦由此。

《得配本草》:石韦为之使,制雄黄。

甘、淡,寒滑,入足太阳阳明经。利毛腠之窍,清水湿之源,除三焦湿热,治积热吐衄,中暑烦渴,呕吐泻痢,淋闭乳难,水肿脚气,诸疮肿毒。

得葱汤送下,治妇人转脬;因过忍小便而致者。得藿香、丁香,治伏暑吐泻;配枯白矾、煅石膏,掺阴汗,并治脚指缝烂。和车前汁涂脐,治小便不通。

燥热,精滑,孕妇,病当发表者,禁用。

怪症:眼赤、鼻胀,大喘,浑身发斑,毛发如铁,乃热毒凝结于下焦,用滑石、白矾各一两,水三碗煎服。不住饮。

《本草经解》:滑石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其主身热肠澼者,盖太阳行身之表,为诸经主气者也,暑伤太阳,则气化失职,水谷不分,身热泄痢肠澼矣,滑石甘以益气,寒以清暑,所以主之也。

其主女子乳难者,乳汁不通也,其甘有益脾土,脾湿行,则脾血化乳也。

膀胱热则癃闭,甘寒滑渗,故主癃闭而利小便也。

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湿则困、不行,胃中津液渣秽,则积聚于胃,而寒热生焉,滑石入膀胱利小便,则湿去脾健,而胃中积聚皆行也。

益精者,滑石入小肠,则心火有去路,火不刑金,金水相生,而精受益矣。

《神农本草经读》:按滑石气寒,得寒水之气,入手足太阳;味甘入乎太阴;且其色白,兼入手太阴,所主诸病,皆清热利小便之功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滑石,味甘,寒。主身热,寒能除热。泄澼,滑石能滑利大小肠,分清水谷。水谷分,则泄澼愈矣。女子乳难,乳亦水类,滑石利水且能润窃,故有通乳之功。癃闭,利小便,滑利小肠。荡胃中积聚寒热,滑利大肠,凡积聚寒热由蓄饮垢腻成者,皆能除之。益精气。邪去则津液自生。久服轻身,耐饥长年。通利之药,皆益胃气。胃气利,则其效如此。
此以质为治,凡石性多燥,而滑石体最滑润,得石中阴和之性以成,故通利肠胃,去积除水,解热降气。石药中之最和平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本经于药之去病,不肯轻用荡字。惟大黄、巴豆、滑石则有之。若徒云荡,则动摇放散之谓矣。况荡练者能偏五脏六腑,荡涤者犹及肠胃。徒荡则仅去胃中积聚寒热耳,且开通闭塞。(巴豆)推陈致新,(大黄)皆实有物堵于其间。今若但曰积聚,则尚似有其物者,乃积聚之下,即紧承曰寒热,是决以有气无形视之矣。去有气无形者而命这曰荡,谓非动摇放散之义可乎?故复足其词曰:益精气,明系滓秽去而清光来,断断不容与巴豆大黄一往无前者同日而语。虽然,胃中积聚寒热,何由知其不从大便去,而从小便泄也?夫曰积聚,则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寒热已久留,若能从大便去,则亦因泄澼而病可愈,既泄澼而仍身热,尚非当必从小便去耶,所以用滑石者,为滑石初如泥而旋坚结,为以土化金主肃降者,于土中行肃降,此所谓利小便,一也;金性凝重,其得下流,必从火化,滑石初出如泥,正以地中气暖,今即借积聚寒热所化之身热,为滑石之暖气,又焉得不气变柔而下流,迨其下流,气已变柔,则必不从大便去,此所谓主身热泄澼,二也;色白为金,味甘为土,气寒则降,土随金降,非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而何,此所谓益精气,三也;乳者色白味甘,化于血而性寒,恰有合于滑石,非气归精、精归化而何,此所谓主女子乳难癃闭,四也。然别录曰:通六腑九窍津液何也?夫通者,有无相济之词也,观上文本经之所主泄澼者,有余于大肠,不足于膀胱,乳难者,有余于胃,不足于乳,皆津液之变而不循其常也。使之输其有余,以济不足,不谓之通而何?曰令人利中何也?夫壅于大肠,涸于膀胱,难于乳滞,于胃非中之不利耶,通膀胱而小便利,乳道利而胃中和,则虽不谓之利中不可。曰通九窍六腑津液,滑石之能也,曰令人利中,滑石之功也,惟其有能,乃得建功。仲景于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猪苓汤中,用滑石,则诚所谓胃中积聚寒热身热口渴小便不利矣。其治他病,不能若是之奋也,亦有说以通之欤,夫亦惟细意较量其证,而可得之矣。猪苓汤证,在少阴即不云有身热,然曰心烦不得眠,则虽不热于表,其里之热,不可谓不剧,况兼下利而渴,尚非身热泄澼耶?风引汤治热瘫痫纵,无身热亦不能谓非热证。滑石代赭汤与百合同用,夫百合固主邪气腹胀心痛者,亦焉能因病体之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而谓既遭攻下,必不得有热哉。矧皮水,脉浮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中岂得无热,中有热而四肢复厥,其为热能不更甚耶?其治小便不利,观其或合蒲灰,或合乱发白鱼,均非温热之品,则必谓无热所不能矣。大抵仲景之书,词简意深,故有反覆推明病候,不出方者,则令人循证以识方;有但出方,不推究病源者,则令人由方以求病,如枳实薤白桂枝汤之与人参汤,皆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则必一虚而一实;茯苓杏仁甘草汤与橘枳生姜汤,皆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则必一热而一寒。今均为小便不利,而上文用栝蒌瞿麦丸中有附子,则此之蒲灰散、滑石白鱼散,必为栝蒌瞿麦丸之对照,无疑矣。况防己茯苓汤所治之皮水,但四肢聂聂动,而蒲灰散所主者则厥,核之以厥深热深之义,其为热又何逃焉!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既已明明标发热矣,因其下后仅多代赭一味,则遂不热,有是理欤,要之滑石非治身热也,以身热而神其用耳,故为烦为渴,皆可以当热。滑石非止泄澼也,水气因小溲利,自不入大肠耳,故咳者呕者,亦得以水气下趋而遂止。明乎此而推广之,盖其用有不止于是数端者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滑石,味甘,气大寒,性沉重,降也,阴也,无毒。入足太阳。利九窍,津液频生。行六腑,积滞不阻。逐瘀血而解烦渴,分水道以实大肠,上气降火,实有奇功。此药功专滑利,凡有火积在膀胱者,非此不能除。故夏月犯暑口渴者,必须用之以解,似乎滑石乃止渴之圣药。然而,滑石非止渴之药也,藉其利膀胱而去湿热耳。夫湿热积于膀胱,则火必上升而作渴,利其湿热,则火随湿解,而膀胱之气化自行。膀胱之气化既行,则肺气清肃,不生火而生阴,而津液自润矣。此滑石所以利尿而止渴也。然而渴症不同,有内火而渴,有外火而渴。犯署而渴者,乃外来之火,而湿郁于膀胱也;阴虚而渴,乃内起之火,而湿流于膀胱也。倘亦用滑石以利其湿热,湿不能去,而转添其燥热矣。盖外火可泻,而内火宜补,未可概以滑石轻利其湿也。否则,转利转虚,益犯虚虚之戒,不可不慎耳。

或疑滑石性急,甘草性缓,相合成散,缓急得宜,似乎泻火至神,消暑至易矣。然而有泻火而火愈增,消暑而暑益炽者,何也?夫天水、六一,本一方也。然而此方止可泻火之已燃,而不能泻火之未发,能消渴之既盛,而不能消暑之将残。盖滑石有形之物,安能泻火于无形。滑石甚重之物,安能消暑于不重。各有所长,即各有所短耳。

或疑滑石利水,何以伤寒热病亦用之,而得解其邪?盖滑石性速,最能逐邪从膀胱下泄,犹恐过于迅速,佐之以甘草之缓,使其少迟于逐邪,反能祛邪之尽出,从小便而下泄,水去而火亦去也。
或又问天水散逐邪最速,何以上焦之邪偏去之迟耶?曰:滑石上行而不上行者也,虽佐以甘草之缓,止能少留于中焦,而不能少留于上焦也。上焦既不能留,又何能逐邪哉?

或又问滑石既能利水,则膀胱之邪必能迅逐之矣,何以有时逐膀胱之邪,反成胀满迫急之病乎?曰:此下焦之虚热,膀胱无水而强利之也。夫膀胱有水,则滑石利之可也,无水而强利之,不犹向无衣者而索衣,无食者而索食乎,其窘迫之状为何如哉。盖滑石止可泻实火之邪水,而不可泻虚火之邪水也。

《本草分经》:淡,寒,滑。膀胱经本药,亦入肺。清其化源而下走膀胱,以利水,通六腑九窍精液,除上中下三焦湿热,消暑降火,荡热渗湿。

《医学衷中参西录》:色白味淡,质滑而软,性凉而散。《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身热者,以其微有解肌之力也;谓其主癃闭者,以其饶有淡渗之力也;且滑者善通窍络,故又主女子乳难;滑而能散,故又主胃中积聚;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若寒温外感诸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最为危险之候,可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有附案载于滋阴清澡汤下可参观)。

外感大热已退而阴亏脉数不能自复者,可于大滋真阴药中(若熟地黄、生山药、枸杞之类)少加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至为滋补之药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则其病必易愈。若与甘草为末服之,善治受暑及热痢;若与赭石为末(滑石六钱,甘草一钱,名六一散,亦名天水散)服之,善治因热吐血、衄血;若其人蕴有湿热、周身漫肿、心腹膨胀、小便不利者,可用滑石与土狗研为散服之,小便通利肿胀自消;至内伤阴虚作热,宜用六味地黄汤以滋阴者,亦可少加滑石以代苓、泽,则退热较速。盖滑石虽为石类,而其质甚软,无论汤剂丸散,皆与脾胃相宜,故可加于六味汤中以代苓、泽。其渗湿之力,原可如苓、泽行熟地之滞泥,而其性凉于苓、泽,故又善佐滋阴之品以退热也。
天水散,为河间治暑之圣药,最宜于南方暑证。因南方暑多挟湿,滑石能清热兼能利湿,又少加甘草以和中补气,是以用之最宜。若北方暑证,不必兼湿,甚或有兼燥,再当变通其方,滑石、生石膏各半,与甘草配制,方为适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体外实验表明,滑石对多种致病杆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2.  滑石制成的粉末对皮肤和粘膜均有保护作用,能防止毒物的吸收。

3.  滑石粉末内服后能保护发炎的肠粘膜,达到消炎、止泻、镇吐的作用。

4.  滑石中所含的硅酸镁有吸附和收敛作用,故可保护皮肤、粘膜及发炎破损组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木    通(《本经》)

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或毛茛科植物小木通及绣球藤的干燥藤茎。前者称关木通,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后者称川木通,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原植物喜生于阴湿林中或林缘,喜温和湿润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心、肺、小肠、膀胱经。功效清热利尿、通经下乳。临床用名川木通、关木通。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辛平无毒,主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

《药性论》:臣,微寒。主治五淋,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用根治项下瘤瘿。

《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疥,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劳乳结,及下乳。

《药类法象》:气平,味甘。

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药性赋》:味甘,平,性寒,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二:泻小肠火积而不散,利小便热闭而不通。泻小肠火无他药可比,利小便闭与琥珀同功。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甘而淡,性平,味薄,阳也,无毒。

《象》云:主小便不利,导小肠热。去皮用。

《心》云:通经利窍。

《本草》云: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散痈肿,诸结不消,堕胎,去虫。

《本草纲目》:木通,手厥心包、手足太阳小肠膀胱之药也。故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本经》及《别录》皆不言其利小便之功治淋之功,甄权、日华子辈好发扬之。盖其能泄丙丁之火,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则津液自化,而诸经之湿与热,皆由小便泄去。故古方导赤散用之,亦泻南补北、扶西抑东之意。杨仁聚《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热伤血,血属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

《本草经疏》:通草者,即木通也。禀清秋之气,兼得土之甘淡,故其味辛平。《别录》加甘,无毒。又云:微寒,味甘而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入足少阴、太阳,亦入手少阴、太阳。能助西方秋气下降,故利小便,专泻气滞。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则约束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证胸中烦热,口燥舌干,咽干大渴引饮,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胫酸脚热,并宜此主之。《本经》主除脾胃寒热者,以其通气利湿热也。其曰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以其味淡渗而气芬芳也。令人不忘者,心主记,心家之热去,则心清而不忘矣。湿热生虫,故又主恶虫。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者,脾家湿热壅盛则成疸,心脾之热不清则昏昏欲眠而心烦哕。音声出于肺,肺家之湿热去,则肺金之气清而音声出矣。治耳聋者,泄肾家之湿火也。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又《药性论》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下水,排脓止痛,及治人多睡,水肿浮大。陈士铎主理湿热小便数急疼,少腹虚满。日华子主妇人血闭,月候不匀,乳结下乳者,皆通窍之所致也。

简误:木通性通利,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药性解》:木通,味辛甘,性平,无毒,入小肠经。主五淋小便闭、经凝、乳闭、难产、积聚、惊悸心烦、健忘、耳聋声哑、鼻塞、痈疮、脾疸喜睡、天行瘟疫。

按:木通利便,专泻小肠,宜疗五淋等症。其惊悸等症虽属心经,而心与小肠相为表里,故并治之。脾疸喜睡,此脾之病,皆湿所酿也,利小肠而湿不去乎。瘟疫之来,感天地不正之气,今受盛之官行而邪不能容,亦宜疗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1:04 , Processed in 0.24279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