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粗茶一把

煮茶人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姐姐发信息过来说她师傅很痛苦,很疼,姐姐的心跟着揪,让我想办法,我有办法么?我能干啥,告诉姐姐帮她师傅出钱供僧和印经
人呢,真的快麻木了,既然轮回里的生死是家常便饭,你说还要扎蓬么

如果一切皆因缘,没有了挣扎,那么还需要向前努力么?为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了然 20:35:00
比如泡沫肥皂泡
了然20:35:18
明知是空  吹之则妙
了然 20:35:31
姑且游戏
了然 20:35:41
不要执空
了然 20:36:04
破了再来  不必执有
了然 20:36:18
如此妙用不休
了然 20:37:07
自性无住处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的QQ被他老公要去查看了,她那么挣扎,告诉我说她老公说她每天都说瞎话,我说我道歉的时候人家还有人说我是装的呢,她咋知道我的手机时常处于被监控的状态,某个人有本领找移动的大客户经理搞了密码,可以随时查看我的通讯记录和短信记录,男人们都越来越没自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朋友说自己都一点个人的空间都没了还这样,可谁让你没空间的呢?是你自己啊。曾经我那么的不在乎任何人,一个超级自恋的人她又能在乎谁呢?可现在她老实多了,决定开始学着为别人着想,为别人着想,还得学着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可我还没学会为他人着想啊

周六上午网友小Z电话过来说胎儿的肾囊肿消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女儿说阿姨又不想活着了,当妈妈真可怜,孩子不听话要被孩子的爸爸骂的。女儿说阿姨太好面子,她得跟你综合一下,她太好面子,你脸皮太厚,要是她是你不是从小学的时候就活不了了,得,又成招牌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满包含不圆满?涅磐包含生死?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趋向解脱的法门
  济群法师讲述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这段经文讲在十善的基础上修三十七道品,还附带讲了一下止观和方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学佛修行是为了解脱烦恼、解脱生死。三十七道品就是解脱道,是成就解脱之因。但是三十七道品的修行,也要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不能离开十善而修三十七道品。

  1、四念处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念处,指的是四念处。一个修行解脱道的人,要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应该如何安住自己的念头呢?佛陀临涅槃时,告诫弟子们说,要依四念处而住。

  (1)观身不净:我们凡人最执著的是什么呢?是这个身体。人的一生,都在为身体的吃、穿、住而忙碌著。其实,身体是非常不干净的,所谓‘九孔常流不净’,在我们身体上有九个窟窿,不管是上面,还是下面的,没有一处流出来的是干净的。夏天一出汗,浑身散发出异味,令人掩鼻。人一旦死了,就更可怕了。常人迷惑于假像,才会贪著此身体。我们要透视身体的实质,认识到它的不净,才能减少贪著,所以要观身不净。

  (2)观受是苦:受,是对环境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乐受;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或者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是苦受;还有一种不苦不乐感觉。以佛法的智慧来透视,这三种感觉都是苦的。苦受,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苦;乐受怎么也是苦呢?佛教把快乐叫做坏苦,就像我们吃好东西的时候觉得很快乐,但是吃多了,撑得肚子又胀又难受,严重的还要得胃病,这时就不是快乐了,而是变成痛苦了。就乐受的本质而言,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当我们在感受快乐的当下,只是出于某种欲望的需要,由欲望的满足取得内心的平衡,我们觉得快乐。快乐的实质是什么?所谓的快乐,是人们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快感。快乐并没有一个实体,快乐是很无常的。所以无论是苦受,还是乐受,都是动荡的心态,不安的心态,正像一个人痛苦的时候固然睡不著觉,但在兴奋的时候,同样也睡不著觉。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要观受是苦。

  (3)观心无常:要认识到我们的心念是无常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快乐不是永远的快乐,痛苦也不是永远的痛苦。心情好,不会永远的好,心情坏也不会永远地坏下去。心念总是变化不定的。我们认识到心境的变化,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就知道了如何去改造心境,要经常观心无常,不要去执著于某一种感觉。

  (4)观法无我。我们要认识到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果缘起的,没有任何一种主宰的、不变的一种实体。

  世人在接触世界时,由于对宇宙、人生缺乏正确的理解,出现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看法。修解脱道的人,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以智慧观照宇宙、人生,时时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解脱无明、烦恼。

  2、四正勤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勤,是勤奋,具有对治懈怠的意义。正勤,是合理正当的勤奋、精进、努力。世人成就一种事业都需要勤奋;学佛修行更需要勤奋。学佛者的精进方针是依四正勤:1、已生恶令断,即努力断除已经生起的恶法。2、未生恶令不生,努力使没有生起的恶法不生,即严持律仪,慎守威仪,不令恶起。3、未生善令生,努力使未生的善法能生起,即通过闻思经教,随教入观,依理起行。4、已生善令增长,努力使已生善法增长。依四正勤修行,能够‘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3、四神足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神足,是产生神通的基础,也就是禅定。由修习禅定,才能引发神通。所以佛教以禅定为神足。四神足又是成就禅定的四种因缘。1、欲,是欲望。欲望在佛法里不认为绝对是坏的。欲望有三种:即善法欲、不善法欲、无记欲。像有人想干坏事,这是不善法欲;但如果想布施,想持戒,这就是善法欲了。无记欲就是一种中性的欲望,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那么,修禅定,首先要有修禅定的意欲,有了对禅定的希求,才能修禅定。2、勤,是努力,是精进。仔细了解禅定是怎么回事,努力按经教所说或禅师指示的方法去修。3、心,定是依心而修,是心一境性。修定是训练心的专注,把心止在一处上。因此需要在心念上去修。4、观,是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观想无常、无我、不净。由正思维而引发正念、正定。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禅定,能‘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使我们的身心经常保持在轻松、和谐、安乐的轻安状态之中。

  4、五根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五根是五种趋向解脱的增上力量。1、信:对三宝、四谛的信仰,要‘深信坚固’,不能有丝毫的怀疑。2、精进:在正见、正信的指导下,生起正精进。‘精勤非懈’是勇猛精进、不懈怠的意思。3、念:保持正念,不要被那些妄想、烦恼、习气拉著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要把握好念头,使念头处于 ‘常无迷妄’的状况中。4、定:由正念而引发正定。定,能使我们的心态宁静、安祥、和谐,达到‘寂然调顺’的效果。5、慧,就是智慧,由定能引生智慧,智慧能‘断诸烦恼’。

  5、五力

  五力,就是五种力量,它的内容跟五根是一样的,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根是增上的意思,力是作用,是一种强烈地摧毁力量,它的功用要比根强大。先依五根修行,五根修到一定的程度就转化为五种力量,它能够降伏妄想、烦恼,而不为它所伏。所以经文说:‘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6、七觉支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觉支,是成就智慧、觉悟圣道的因。共有七支,称为七觉支。1、念觉支:常念缘起、无常、无我,不随妄念所转。2、择法觉支:闻思经教,以正见如理思维,抉择诸法。3、精进觉支:依法修行,精进不懈。4、喜觉支:从法的体验中,得到法喜与禅悦。5、轻安觉支:身心远离粗重,进入寂静、安祥的状态。6、定觉支:远离昏沉、掉举,治心一处。7、舍觉支:心无偏颇,不取不舍,保持平衡。经文说‘常善觉悟一切诸法’,就是通过这七个方面的修行,能够使我们开智慧,成就圣果,能够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

  7、八正道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正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修学佛法的要领,是趋向解脱的不二中道。我们从修学佛法开始到最终成佛,都离不开八正道,如果偏离了八正道,片面地修某一个法门,这种修行就难以相应。八正道的内容是:1、正见:如实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2、正思惟:正确的思考面对的一切人生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3、正语:说真实语、利益语,不说虚妄语、损害语。4、正业:保持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如法如律。5、正命:远离邪命,不做违反与国家法律和佛教戒律的事情。6、正精进:依正见的指导下,在断恶修善的过程中,勇猛精进。7、正念:将念头安住在佛法上,念缘起性空、念无常、念无我,念念保持正念,念念契入真实。8、正定:由正念相续,从而引发正定。只有通过八正道的修行,才能够成就智慧。正如经文所说:‘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8、止观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止,是止心于一处。止能停息我们的妄心,止能降伏我们的烦恼。但是,要彻底解决烦恼,光是止还不能做到,还需要有观。‘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观,是正观、观照。就是如实观照宇宙人生的真实。有了这种正观之后,能引发般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实,彻底断除人生的烦恼。

  9、方便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在修学佛法中,我们想修行,度众生,都需要有方便善巧,有了善巧方便,才能承办一切。佛法所说的智慧,除了根本智以外,还有方便智;除了实智,还有权智。学佛修行不但要成就根本智,更需要有方便智,因为只有‘方便庄严故,速能成满为无为乐’。也就是说,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离不开方便智。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而与。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尽灯法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23:43 , Processed in 0.36666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