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思辨录》:茯苓结于土中,久而不变,宜其得阴气多,与猪苓埒矣。然枫檀召雨之能,松挺凋之概;一毗于阴,一毗于阳。毗于阳者,能耗阴不能起阴,不能起阴即不能止渴。故五苓散治汗出而渴,不渴则主以茯苓甘草汤;瓜蒌瞿麦汤治渴,有茯苓不能无瓜蒌;小柴胡汤渴加人参,小青龙汤渴加瓜蒌,皆独不加茯苓,此可证茯苓之非渴药。能起阴以止渴者,莫如葛根、瓜蒌,以葛根、瓜蒌起阴而不利小便也。起阴而兼利小便,则止渴之力必减,故猪苓泽泻次之,茯苓又次之。然五苓散、猪苓汤偏以之治渴,更非葛根、瓜蒌所能代者何哉?盖其渴非他,脉浮发热饮水而小便不利耳。不去其病,起阴奚济?茯苓与猪苓、泽泻泄水,则小便利。茯苓、猪苓与桂枝、滑石达表,则表邪解。去其蔽阴灼阴而阴自升,阴自升者渴亦止,此茯苓之于渴,所以得厕名其间也。
虽然,其中又甚有故不得不辨者焉。二苓泽泻之治渴,是治饮水而小便不利之渴。以其水为渟潴之水,不受胃变则呕,格其肾阴则渴,故得以泄水利小便而愈。若是痰饮,胃亦赖之以养。其浓厚者,且无走小便之理。将毋水能致渴,饮不能致渴耶?而仲圣谓:呕家本渴,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饮。又谓: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二说相反,曷故?夫饮而曰支,谓其台支流不正出也。不正出则肾阴犹得以上潮,故不渴。留饮是正留于胸中,气焉得不短而渴焉得不作,是则痰与饮宜分者也。水与饮有分有不分者也。以渴不渴定茯苓与猪泽之去取可矣。

抑又思之,仲圣用此三物之证,多渴与呕兼,岂非治渴而亦治呕。不知呕吐之专药为半夏生姜,犹葛根、瓜蒌为消渴之专药。仲圣之以茯甘五味姜辛汤治咳满也,曰呕者复纳半夏。既有茯苓又纳半夏,以茯苓不治呕也,不纳猪泽不治呕也。乃呕吐篇之猪苓散,明明治呕吐思水。茯苓泽泻汤,明明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今必曰不治呕,其谁信之?然必曰治呕与小半夏汤等,此何以多思水饮水之证,独是泄水以止渴者,其义易晓。泄水以止呕,则呕已自去其水,何待药为?是则仲圣之言为甚可味也。猪苓散思水者三字,是对上后思水而言。此思水为先思水,先思水而后呕吐,所谓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也。水停心下者,愈渴亦愈饮,呕不能有裨。故其用二苓也,所以泄水。用白术也,所以生津。茯苓泽泻汤特提胃反吐三字,胃反者,胃虚且寒,不至有渴。今渴欲饮水,是阴中有阳之证。故于吐下加一而字以折醒之。与他胃反不同,与他呕吐亦不同。姜佳甘术,所以是温胃而止吐。茯苓泽泻,所以泄水而止渴。证既兼见,药亦分理。有生姜无半夏者,渴忌半夏也。无猪苓者,无表证者也。泄水而兼能止渴者,以泽泻为优,故入泽泻。至茯苓协泽泻泄水,协生姜平逆,协桂枝化气,协甘草白术补中,为益良多,故以标方名冠首。以茯苓与猪泽较,虽同不治呕,而以茯苓为犹有参赞之功。何则?甘先入脾,淡主养胃,茯苓甘淡,非猪泽可比,是其于呕也,不用剿而用抚者也。

外此茯苓以泄水奏绩者,又于仲圣方得三事焉:曰眩,曰悸,曰咳。必别其近似而真始出,则与呕渴无二也。眩有肺痿上虚而眩,失精下损而眩,谷疸因食而眩,茯苓讵可漫施?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茯苓宜可用矣。不知泽泻汤无渴而用泽泻,以其于冒眩有专长也。且使辅以茯苓,则泽泻方欲至极上治冒,而茯苓偏从而抑之,全功必堕。白术则蠲饮而守中,足为泽泻策应,故宁退茯苓而进白术。然则,冒与非冒何别乎?盖冒者,上之阳为水饮所格而不得入于阴,则淫于上如复冒,是眩在阳盛。以泽泻泄其水而济以阴,眩乃得息。若水饮上凌、而上之阳不能与阴争,则阴与水相比为患而眩亦生,是眩在阴盛。惟茯苓禀阳和之性,擅化气之长,水遇之而自却,阳得之而即伸。仲圣似此治眩之方不一,可不烦枚举。

水停心下而眩者,亦水停心下而悸。眩在外,悸在内,惟派别而源同,故眩定者悸亦定。心下悸者水侵其心,脐下悸者水发自肾,似不能悉主以茯苓矣。然上中下之水,应皆从小便出者,舍茯苓其奚属。且始而脐下悸者,后必心下亦悸,所谓水在紧心下悸也。其悸非茯苓得治者,如小建中汤、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非温养中气,补益心阳不可。茯苓淡渗,适伤其正,故摈之也。

咳之因亦致多矣,茯苓所司为痰饮之咳。然有痰饮而不宜者;半夏麻黄汤,有痰饮而悸,以麻黄发心阳而泄之于表,徐忠可谓之老痰,老痰非渗得去。甘遂半夏汤,有留饮而利,以甘遂甘草加白芍,就其利而下之,必俗使走小便则谬。此外有痰饮而宜辛散、宜苦降者无论矣。夫咳者肺病,茯苓下渗,则肺邪不解,故咳证用之颇鲜。惟咳而冲气挟痰饮而上,胸满由痰饮而得者,以茯苓下之泄之,厥效甚捷。然则茯苓非能治咳,治痰饮耳;非能治痰,实治饮耳。苓桂术甘汤治痰饮如神,而其推茯苓为君也,在使微饮从小便去也,痰饮之有需于茯苓可知矣。

抑其治饮治水,能使上中下统泄之于小便者有故。茯苓甘淡,为胃之正药。色白而纯,则兼入肺。肺主皮毛而太阳为之应,故又入太阳。淡渗则又从皮毛而入太阳之府,肺胃职司下降,膀胱气化则出,其利小便,盖有高屋建瓴之势焉。仲圣于小便不利而必曰加茯苓者,职是故也。

夫利小便者,仲圣之明文,实《本经》之遗训,断不必以止消渴滋学者之惑。顾谓利小便足尽其长乎,而不然也。试更即仲圣方核之,肾气丸主小便不利、并消渴、小便反多,盖小便不利者,肾中阴气之壅也,以茯苓与桂附消其阴,则由壅得通;小便反多者,肾中阳气之弱也,以茯苓与桂附扶其阳,则转弱为强。且用以祛表湿,如防己茯苓汤;用以解咽窒,如半夏厚朴汤;用以开胸痹,如茯苓杏仁甘草汤;用以下癥痼,如桂枝茯苓丸;用于补剂,如薯蓣丸;用于风剂,如候氏黑散。盖惟茯苓以甘淡之味,温和之性,能于气中消水,水中化气,随他物而膺繁剧者,胥不出乎此旨。若非制剂得宜,则茯苓之真不见,而亦未必无害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气味俱淡,性平。善理脾胃,因脾胃属土,土之味原淡(土味淡之理,徐灵胎曾详论之),以是《内经》谓淡气归胃,而《慎柔五书》上述《内经》之旨,亦谓味淡能养脾阴。盖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引之输于脾而达于肺,复下循三焦水道以归膀胱,为渗湿利痰之主药。然其性纯良,泻中有补,虽为渗利之品,实能培土生金,有益于脾胃及肺。且以其得松根有余之气,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故又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泻心下之水饮以除惊悸,又为心经要药。且其伏藏之性,又能敛抑外越之水气转而下注,不使作汗透出,兼为止汗之要药也。其抱根而生者为茯神,养心之力,较胜于茯苓。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茯苓有利尿作用,且单味药利水作用不及复方所产生的作用持久。

2.  茯苓能降低谷丙转氨酶,防止肝细胞坏死,达到保肝的作用。

3.  茯苓具有镇静作用。

4.  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多种肿瘤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茯苓次聚糖与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合用对肉瘤S180的抑制作用很强。

5.  茯苓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功能,使小鼠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增强免疫功能。

6.  茯苓的水、乙醇或乙醚提取物有强心作用,但其水浸液或酊剂在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茯苓醇、水提取液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7.  茯苓还具有抗溃疡、抗菌、降血糖、松弛离体肠管及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猪    苓(《本经》)

猪苓为多乳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均系野生。主产于陕西、云南、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猪苓野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林中树根旁地上或腐木桩旁。适宜在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长,土壤含水量30%~50%。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临床用名猪苓。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亥疟,解毒,辟蛊疰不祥,利水道。

《药性论》:臣,微热。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本草图经》: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汤发其汗。病欲饮水而复吐,名为水逆,冬时寒嗽如疟状者,亦与猪苓,此即五苓散也。多饮暖水,汗出即愈。利水道诸汤剂,无若此驶,今人皆用之。

《本草衍义》: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详审

《药类法象》: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药性赋》:味甘淡,平,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二:除湿肿体有兼备,利小水气味俱长。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苦,甘寒。甘苦而淡,甘重于苦,阳也,无毒。

入足太阳经,少阴经。

《象》云: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心》云: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珍》云:利小便。

《本草》云:主痎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能疗妊娠淋。又治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仲景少阴渴者,猪苓汤。入足太阳、少阴。

《衍义》云: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详审。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淡味渗泄,为阳。猪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

洁古云: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主治秘诀》云:性平味淡,气味俱薄,升而微降,阳也。其用与茯苓同,去心中懊。

《本草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

《本草经疏》:猪苓禀戊土之阳气,得风木之阴气,《本经》谓其味甘,应兼淡苦,其气平而无毒。气味具薄,降也,阳中阴也。入足太阳、足少阴经。其主阂疟者,疟必由暑,暑必兼湿,淡以利窍,引暑湿之气以小便出,所以分消之也。淡涌之性,故利水道。湿胜则身重,湿去则身轻。解蛊毒疰不详,义将安出?亦未可尽信也。

简误:寇宗奭曰:猪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洁古曰:淡渗太燥,能亡津液,无湿证勿服。皆确论也。有湿尚宜暂用,久服断乎不可。

《本草蒙筌》:味甘、苦、淡,气平。降也,阳也。无毒。作块类猪粪,故此名猪苓。经入膀胱与肾。通淋消肿满,除湿利小便。盖苦泄滞,甘助阳,淡利窍故尔。《衍义》又云:行水之功居多,大能燥亡津液。倘无湿证,勿轻用之。若久煎尝,损肾昏目。

《本草乘雅》:木之有余于气与脂者,唯松与枫焉。松则兼气与脂而咸有余;枫则余气为苓,不复余脂为香矣。余脂为香,不复余气为苓矣。顾苓与香,各禀气与脂之体与用也。苓曰猪苓,形相似耳,猪为水畜,苓即木令。自上而下者,使之自下而上;自下而上者,使之自上而上。阂疟则金郁,蛊疰则土郁,癃闭则水郁,水郁则折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苓则兼而有之,转气化之机衡故尔。

《药性解》:味淡,性平,无毒,入膀胱经。主利便除湿,消肿通淋。

按:猪苓味淡,五脏无归,专入膀胱利水,今之泻者概用之,谓其去脾家之湿也,不知一于渗泄,逐水太过,水尽则伤肾昏目,不可不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药鉴》:气微温,味甘淡,无毒,气味俱薄,降也,阳中阴也。一于淡渗利水而已。其曰止遗精者,盖以脾家有湿热流入膀胱,因而用制于渗湿药中,遂能中病,岂可为止遗精之常法哉?其曰消渴利水除肿,固矣,然亦不可用为主剂,宜少用之,以佐泽泻也。又渴与肿,若肾虚所致者,皆不可用。反乌头、乌喙。

《景岳全书》:味微苦甘,气平,阳中阴也。性善降渗,入膀胱、肾经。通淋消水肿,除湿利小便。因其苦,故能泄滞,因其淡,故能利窍。亦解伤寒湿热脚气白浊,亦治妊娠子淋胎肿。

《本草备要》:通,行水。

苦泄滞,淡利窍,甘助阳。入膀胱肾经。升而能降,开腠发汗,利便行水,与茯苓同而不补。治伤寒温疫大热,《经疏》曰:大热利小便,亦分消之意。懊?消渴,肿胀淋浊,泻痢痎疟。疟多由暑,暑必兼湿。经曰: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然耗津液,多服损肾昏目。肾水不足则目昏。仲景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为治水之总剂。昂按: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用肉桂辛热引入膀胱,所以化其气也。除桂名四苓散。《资生经》曰:五苓散能生津液,亦通大便。曾世荣治惊风,亦用五苓散。曰茯苓安心神,泽泻导小便,小肠利而心气平,木得桂而枯,能抑肝而风自止,可谓善用五苓者矣。多生枫树下,块如猪屎故名。

《本经逢原》:猪苓入肾与膀胱血分,性善疏利经府。世人但知为利水专药,不知其有治痎疟蛊疰之功。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汤主之。病欲饮水而复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猪苓专司引水之功,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利小便之剂,无如此快,故不入补剂,非泽泻之比也。而《本经》又去久服轻身耐老,是指素多湿热者而言,不可一律而推。

《本草崇原》:枫树之瘿,遇雷雨则暗长,以泥涂之,即天雨,是禀水精所主之木也。猪苓新出土时,其味带甘,苓主淡渗,故曰甘平。痎疟阴疟也,主治痎疟者,禀水精之气以奉春生,则阴疟之邪,随生气而升散矣。解毒蛊疰不详者,苓禀枫树之精华,结于中土,得土气则解毒,禀精华则解蛊疰不祥也。味甘平而淡渗,故利水道。

《本草求真》:[批]除膀胱血分湿热。

猪苓专入膀胱、肾。甘淡微苦,性平无毒。得枫根之余气以成,形如猪屎,故以猪名。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仲景用茯苓、泽泻、白术与桂,名五苓散,为治水之总剂。方中用以肉桂,盖以膀胱津液,赖气以化,则能以出,用肉桂辛热,所以化其气也。除桂名苓散。李东垣曰:无恶寒症,不可用桂。周扬俊曰:五苓为渴而小便不利者设,若不渴则茯苓、甘草足矣。若但渴,则四苓足矣。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茯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降湿利水肿治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藉此以为宣导之需。疟多由暑,暑必成疟。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快,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故六味丸有泽泻,无猪苓。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凡服利水药而明目者,因除浊气湿热而成明也。用利水药而失明者,因其走泄真气也。

《得配本草》:淡、苦。入足少阴、太阳经。去心中水湿之懊憹,分疟疾阴阳之交并。能于阳中降阴。

目昏,无湿而渴,二者禁用。泻水故也。

王损庵治疟,每加猪苓于汤药中。以阴阳上下交争,遂致寒热更作,用升、柴升阴中之阳,用知、苓降阳中之阴。外加猪苓一味,理上焦而开腠理,使邪气外达也。

《本草经解》:猪苓气平,秉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其主阂疟者,盖主太阴呕吐之湿痹也,猪苓入脾,脾以化气,则湿行而疟止也。

虫疰不实,皆湿热之毒,甘平渗利,所以主之。

肺主气,气平益肺,肺气化及州都,则水道利,所以利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神农本草经读》:猪苓气平,秉金气而入肺;味甘无毒,得土味入脾,脾主治节,脾主转输,所以能利水道,又考此物出土时带甘,久则淡然无味,无味则归于膀胱,膀胱为太阳,其说有二,一曰经络之太阳,一早六气之太阳。何谓经络之太阳,其腑在下而主水,得上焦肺气之化,中焦脾气之运,则下焦愈治,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俾决渎之用,行于州都,则州都中自有云行雨施之景象,利水如神,有由来也。且不独利水道也,六气之太阳,名曰巨阳,应天道,居高而卫外,乃心君之藩蓠也,凡风寒初感,无非先入太阳之界,治不得法,则留于膜原而为疟,久则为阂。即伤寒杂病,似疟非疟者,皆在此例。但是猪苓之通利水道,水行气化,水精四布,溱溱汗出,则营卫和而诸邪俱解,仲景五苓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非于此得其悟机乎。

若阳明之渴欲饮水,小便小利,少阴之咳呕而渴,心烦不卢,热疟多兼此症,总于利水道中,布达太阳之气,使天水循环,滋其枯燥,即仲景猪苓汤之义也。

且太阳为天,光明清湛,清湛则诸毒可解,光明则蛊不详自除。

又去久服轻身耐老者,溺得阳明之化而始长,溺出不能远射,阳气衰于下也;溺出及溺已时,头摇者,头为诸阳之会,从下以验其上之衰也,此皆老态,行猪苓明太阳之气,而可耐之,然此特圣人开太阳之治法,非谓猪苓之平淡可耐也。

《本经疏证》:凡草木所生之物,入土即放芽发叶,其有不放芽发叶者,则感地下阴湿,溃烂无余。惟茯苓猪苓,得木气而生于地下,既不茁萌挺茎,又不溃腐消败,是其却湿可知,乃复久而不变,则非特能却湿,且能化湿气为生气矣。虽然,茯苓可利水道,猪苓亦利水道,则凡木之苓皆能利水道,是猪苓不必定以生枫下者,且茯苓猪苓尽可混用。乃仲景书中茯苓猪苓,各自为功,又每相连为用,似若断难相混者,何哉?盖亦可察物理而知之矣。夫松之概挺拔劲正,枫之概柔弱易摇,松之理粗疏,枫之理坚细,松之叶至冬益苍翠而不凋,枫之叶至冬遂鲜赤而即落。是其一柔一刚,显然殊致,茯苓属阳,治停蓄之水不从阳化者,猪苓属阴,治鼓汤之水不从阴化者。是故仲景以猪苓名方者,其所治之证曰: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曰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曰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曰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统而核之,莫不有渴。若五苓散则其治有渴者有不渴者,至茯苓入他方所治之病,则不渴者居多。盖渴者水气被阳逼迫,欲得阴和而不能也。与之猪苓,使起阴气以和阳化水,譬之枫叶已丹遂能即落也。或曰:“猪苓之化水与茯苓异,是则然矣。凡淡渗之物,皆上行而复下降,泽泻亦其一也。所以与猪苓茯苓异者,其旨安在?”是其义已见泽泻条中,所谓泽泻能使水中生气上朝,二苓则能化之者是也。惟五苓散猪苓汤用泽泻,使未熟之水就上矣。乃既用茯苓,使从阳化,又用猪苓,使从阴化,此则不能不剖其疑。夫水既曰生,则不使从阳化,何以令其熟,若使徒从阳化,又置渴于何所,此亦浅显易明,不劳深释者也。

《本草新编》:味苦、甘、淡,气平。降也,阳也,无毒。入肾与膀胱经。通淋消肿满,除湿利小便泄滞,助阳利窍。功专于行水,凡水湿在肠胃、膀胱、肢体、皮肤者,必须猪苓以利之。然而水湿之症有阳、有阴、有虚、有实,未可一概利之也。倘阴虚之症,轻用猪苓以泻其水,水去阴亦消亡,必有口干舌燥之症。况原无水湿之症,利之则重亡津液,阴愈虚矣。甚则有利小便,欲行点滴而不可得者,非误利之明验乎。虽然水湿之邪既在人身,岂可以阴虚难治,竟置于不治哉?用猪苓利水之药,仍入之阴药中,阴既不虚,而湿亦自利,安在猪苓之不可用乎。

或问猪苓利水,胡为利水而水不通,且多急闷而不可解,何也?此火蓄膀胱,而上焦之气不升,肺金清肃之令不行于下焦之故也。夫膀胱泻水也,然必得肺金之气清肃下行,而乃水走于阴器而出。猪苓但利水,而不能升上焦之气,上焦有火,过抑肺金,清肃之令不能行于下焦,不用降火之品,而唯从事于利水。所以,用猪苓而不效,非猪苓之不能利水也。

或问猪苓导水,使火邪从小便而出,是引火邪之下出也,然仲景张公往往用猪苓汤以散邪,何也?盖猪苓之性,不特下走于阴窍,而且兼走于皮毛之窍。仲景夫子用猪苓汤者,恶邪不走膀胱而走皮肤,虑亡阳之症,所以用之,即引火邪从皮毛而外出也。然则猪苓不特引水下泄,而亦能引火外泻也。

或问猪苓利水,何能解口之不渴也?夫小便数而口不渴者,火蓄于膀胱也。火蓄则熬干其水,水沸而为热,所以作渴。用猪苓以利水,实所以泻火,火泻而水独存,则津液通,而上润于口舌之间矣。然则猪苓非利水之药,乃生津之药也。

或疑猪苓为生津之药,终不可为训。曰:猪苓利水尽,则口益干,而欲其口舌之生津,难矣。所谓生津者,止能生于多水之症,泻水则水涸而火起;多水之症,泻水则火降而水升。水既升矣,而津液有不润于口齿者乎。是猪苓之生津,生于利水以去火,而非概生于利水也。

或疑猪苓、泽泻,同是利水之物,而吾子偏分出功用之不同,非好奇耶?曰:猪苓、泽泻用既不同,义自各别,有异言异,有同言同,何好奇之有。

《本草分经》:苦、甘、淡,平。入膀胱、肾。升而能降,利湿行水,与茯苓同而泄更甚。利窍,发汗,解湿热。

《本草思辨录》:《本经》猪苓利水道,不云止消渴;而仲圣以猪苓名方者,必渴而后与之,恶得无故?邹氏谓猪苓起阴气以和阳化水,譬之枫叶已丹,遂能即落。虽《本经》《别录》无起阴之文,然考《尔雅正义》、《述异记》、《一统志》、《南方草木状》、《物类相感志》、《荀伯子临川记》,所载枫树诸灵异,确与阴气相感。猪苓生枫树不,其皮至黑,气味俱薄,未必不能起阴。况水道既利,三焦得通,肾气之由三焦而上者,自亦滋溉于其胸(释名:消渴者,肾气不周于胸也),消渴奚能不止?此与泽泻之上消渴,有相侔之处。然有不如泽泻者焉,泽泻形圆,一茎直上,能起极下之阴以济极上之阳,平极上之阳淫。猪苓甘淡,不能直上至头,故泽泻汤治冒眩而猪苓不与。然猪苓之阴,阴中有阳,能开腠理达表,与茯苓为伯仲而泽泻亦不与。五苓散、猪苓汤,所以治脉浮发热者,以其有猪苓茯苓也。夫以猪苓视茯苓,所同者为太阳阳明药耳,猪苓究何足与茯苓比烈?茯苓结于土中,猪苓亦结于土中。茯苓肉白,猪苓亦肉白。茯苓甘淡,幽暗而扩。茯苓甘淡,得土味之正;猪苓甘淡,得土味之偏。此茯苓所以主治广,猪苓所以主治狭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猪苓能明显抑制膀胱化学致癌;猪苓多糖可抗诱变,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2.  猪苓多糖具抗放射作用。

3.  猪苓多糖还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4.  猪苓多糖对中毒性肝炎的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5.  以猪苓为主药的猪苓汤、五苓散均有利尿作用。

6.  猪苓多糖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7.  猪苓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泽    泻(《本经》)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均系栽培。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沼泽边缘或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喜荫蔽,成株喜阳光,怕冷。味甘,性寒。归肾、膀胱经。功效利小便、清湿热。临床用名有泽泻、盐泽泻、炒泽泻。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扁鹊云:多服病人眼。

《药性论》:君,味苦。能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催生难产,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叶壮水藏。下乳,通血脉。

《开宝本草》:味甘、咸,寒,无毒。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本草图经》:《素问》治酒风身热汗出,用泽泻、术;《深师方》治支饮,亦用泽泻、术,但煮法小别尔。仲景治杂病,心下有支饮苦冒,有泽泻汤;治伤寒有大小泽泻汤、五苓散辈,皆用泽泻,行利停水,为最要药。

《本草衍义》: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曰:水搐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药类法象》:除湿之圣药也。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药性赋》:味甘、咸,性寒,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四: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阴汗而止虚烦,主小便淋沥仙药,疗水病湿肿灵丹。

《汤液本草》:泽泻,气平,味甘。甘咸寒,味厚,阴也,降也,阴中微阳。

入足太阳经、少阴经。

《象》云:除湿之圣药。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心》云:去旧水,养新水。寒水气须用。

《珍》云:渗泻止渴。

《本草》云: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扁鹊云:多服病人眼。

《衍义》云:其功尤长于行水。

仲景云:水蓄烦渴,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诚为行去其水故也。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本经》云:久服明目,扁鹊谓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泄伏水,故去留垢,即胞中陈积物也。入足太阳、少阴,仲景治太阳中风入里。渴者,五苓散主之。

《本草衍义补遗》:咸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少阴经之药。除湿行水之功尤捷。治小便淋闭,去阴间污。若无此疾,服之令人眼疾,诚为行去其水故也。仲景八味丸用之亦不过接引桂附归就肾经,别无他意。服此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即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咸味涌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泄伏水,滑利窍。

洁古云:除湿之圣药也。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者服之,令人目盲。《主治秘诀》云:性寒味咸,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入肾经一,去旧水养新水二,利小便三,消水肿四也。又云:渗泄止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纲目》: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 ,此乃玄妙。后世人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也。

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本草经疏》:泽泻禀地之燥气,天之冬气以生,故味甘寒。《别录》益之以咸。肾与膀胱为表里,咸能入肾,甘能入脾,寒能去热,盖淡渗利窍之药也。其曰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皆以利水燥湿则脾得所养,脾得所养则五脏皆得所养。益气力肥健者,皆水利则湿去,湿去则脾强之功效也。又云主腹痞满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其能利水祛湿益无疑矣。泄精者,湿热下流客肾与膀胱,是民火扇君火也,故精摇而泄,病在脾胃,湿热尽则泄精自止矣。止消渴者,单指湿热侵脾,脾为邪所干则不能致津液也。总之,其性利水除湿,则因湿热所生之病,靡不除矣。

简误:泽泻,《本经》及《药性论》、日华子皆曰补虚损五劳,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乃《仙经》断谷,肾虚精自出,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等条,则悖谬之谈,文不属理,非神农氏之言明矣。扁鹊云:多服病人眼,乃为确论也。泽泻善逐水病,人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阳衰精自流出,肾气不固,精滑目痛,虚寒作泄等候,法咸禁用。误犯令人虚极。

《本草蒙筌》:味甘、酸,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阴中微阳。无毒。畏海蛤、文蛤二药,入太阳、少阳足经。君五苓散中,因其功长于行湿;佐八味九内,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去阴汁大利小便,泻伏水微养新水。故经云:除湿止渴圣药,通淋利水仙丹。多服昏目。

谟按:泽泻多服虽则昏目,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盖味咸能泻伏水,则胞中留久陈积之物由之而去也。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昏目。二者不可不知。

《本草乘雅》:先人题药序云:壬寅春,受仁和刘氏旨集本草约言,一夕解衣欲寝,偶拈泽泻读之,以其利水道也,又能止寒精之自出;以其明目也,又能使人目盲;以其催产难也,又能种人子息。遂发疑立久,漏或再下,触发行水二字贯其文,似觉释然。越三岁,以此法解本草,示禹航沉生,彼若以为未尽然也。遂动疑再读,得比类法,如甘草色味性情,有土之德,能生万物,而为万物所归。辛亥冬,日中见茶气上升,有细细点子,手挹搅生润,始解泽泻命名之义。迄今望壬寅,已十七年矣。尚未尽了其大义。可见余之迟钝懒惰,宁不自生愧怍哉。有人以新本草见遗,读之不无憾然,遂温习纲目,后题数言以自记。义出偶中,若泣若歌,余小子敢云著述乎。后之哲人,莫踵予之流弊,内无真见,而外发狂言,破裂当世之规矩准绳也。倘有有志之人,旁闻不甘,遂深究本经,偏攻诸性,融化世间文句,提其精微而印正之。示一草一木,宛然若指诸掌,不是空言,实实见之行事,以济疲隆夭扎,可开天下后世人眼目,此真吾师也。敢不甘拜下风,脱或未然,还须珍重,时巳未浴佛日,记于芷园忏室。

世知火与元气不两立,不知水亦与元气不两立。何也?停则为水,散则为气,如水上升为云,云下降为雨。而宣发上升者,火力使然。故知气即体,水即相,火即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相,离则不祥莫大焉。泽泻功力,体用俱备,故益气之力,能行水上,以面生光为外徵耳。如是则五藏安和,吸视澄彻,痹通乳易,肥健水消,轻身延年矣。设无水相,徒行体用,便目盲水涸,为祸不浅。

《药性解》:泽泻,味甘咸,性寒,无毒,入膀胱、肾、三焦、小肠四经。主去胞垢,退阴汗,治小便淋涩仙药,疗水病湿肿灵丹。畏海蛤、文蛤。色白者佳。

按:泽泻下降为阴,专主渗泄,宜入膀胱诸经。其行水之功过于猪苓。《衍义》曰: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扁鹊曰:多服病人眼。《药性》曰:令人面光无子。乃本草称其补虚明目,治泄精消渴。《珍珠囊》谓其生新水止虚烦,恐无是理,即六味丸中用之,以其渗去脾湿,退命门火为向导耳。又《药性赋》去补阴不足,盖以补阴之功不足也,后世不察,谓其可以补阴分之不足,大失本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鉴》:气寒,味甘咸,无毒,气味俱厚,降也,阳中阴也。主分利小水之捷药也。又能除湿,通淋止渴。又治水肿,止泻痢,佐以猪苓。真有此症者用之,否则令人目病。盖以眼中真水下通于肾,若过于分利,则肾水涸而火生矣,故下虚之人,宜禁服之。仲景八味丸用之,亦不过接引诸药归于肾经耳。其曰止阴汗,生新水,止泄精,补阴不足者,皆非也。又淋渴水肿,因肾虚所致者,皆不可用。

《景岳全书》:味甘淡微咸,气微寒。气味颇厚,沉而降,阴也,阴中微阳。入足太阳、少阳。其功长于渗入去湿,故能行痰饮,止呕吐泻痢,通淋沥白浊,大利小便,泻伏火,收阴汗,止尿血,疗难产疝痛,脚气肿胀,引药下行。经云:除湿止渴圣药,通淋利水仙丹。第其性降而利,善耗真阴,久服能损目痿阳。若湿热壅闭而目不明者,此以去湿,故亦能明目。

《本草备要》:通利水,泻膀胱火。

甘淡微咸。入膀胱,利小便,泻肾经之火邪,功专利湿行水。治消渴痰饮,呕吐泻痢,肿胀水痞,脚气疝痛,淋沥阴汗,阴间有汗。尿血泄精,既利水而又止泄精,何也?此乃湿热为病,不为虚滑者言也。虚滑则当用补涩之药。湿热之病,湿热既除,则清气上行。又能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止头旋,有聪耳明目之功。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耳鸣目昏。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土乃得令,而清气上行。故《本经》列这上品,云聪耳明目,而六味丸用之,今人多以昏目疑之。多服昏目,小便过利,而肾水虚故也。眼中有水属膀胱,过利则水涸而火生。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谓其接引桂附入肾经。李时珍曰:非接引也,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人不知此苓、丹皮,皆肾经药,桂附右肾命门之药,何待接引乎?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肤脾,不知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伏留之邪耳。脾喜燥,肾恶燥,故兼补为难。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微咸,能泻伏水故也。昂按:六味丸有熟地之湿,丹皮之凉,山药之涩,茯苓之渗,山茱之收,泽泻之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减,或加紫河车一具,或五味、麦冬、杜仲、牛膝之类,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人或疑泽泻之泻而减之,多拣《本草》补药,恣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于主,责成不专,而六味之功,且退处于虚位,失制方配合之本旨矣,此近世庸师之误也。忌铁。

《本经逢原》:泽泻甘咸沉降,阴中之阳,入足太阳气分,《素问》治酒风身热汗出,用泽泻、生术、麋衔,以其能利膀胱湿热也。《金匮》治支饮冒眩,用泽泻汤以逐心下痰气也。治水蓄烦渴,小便不利,或吐或泻,用五苓散,以泄太阳邪热也。其功长于行水,《本经》主风寒湿痹,言风寒湿邪,痹着不得去,则为肿胀,为癃闭,用此疏利水道,则诸证自除。盖邪干空窍,则为乳难,为水闭。泽泻性专利窍,窍利则邪热自通。内无热郁,则脏气安和,而形体肥健矣。所以素多湿热之人,久服耳目聪明。然亦不可过用,若水道过利,则肾气虚。故扁鹊云:多服病人眼。今人治泄精,多不敢用,盖为肾与膀胱虚寒,而失闭世藏之令,得泽泻降之,而精愈滑矣。当知肾虚精滑,虚阳上乘,面目时赤者,诚为禁剂。若湿热上盛而目肿,相火妄动而遗泄,得泽泻清之,则目肿退而精自藏矣,何禁之有?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乃取以泻膀胱之邪,非接引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矣。

《本草崇原》:泽泻,水草也。气味甘寒,能启水阴之气上滋中土。主治风寒湿痹者,启在下之水津,从中土而灌溉于肌腠皮肤也。乳者,中焦之汁,水津滋于中土,故治乳难。五脏受水谷之精。泽泻泻泽于中土,故养五脏。肾者作强之官,水精上资故益气力。从中土而灌溉于肌腠,故肥健。水气上而后下,故消水。

《本草求真》:[批]泻膀胱气分湿热。

泽泻专入膀胱、肾。甘淡微寒,能入膀胱气分,以泻肾经火邪。功专利水除湿,故五苓散用此以除湿热,张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泽泻汤、五苓散辈,皆用泽泻行利停水为最要药。又治水蓄烦渴,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长于行水。八味丸用此以泻肾经湿火。时珍曰: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接引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阁,此乃玄妙。后人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有偏胜之害矣。汪昂曰:六味丸有熟地之温,丹皮之凉,山药之涩,茯苓之渗,山茱之收,泽泻之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减,或加紫河车一具,或五味、麦冬、杜仲、牛膝之类,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人或疑泽泻之泻而减之,多拣本草补药,恣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于主,责成不专,而六味之功,反退处于虚位,失制方之本意矣。此近世庸师之误也。俾其补不偏胜,则补始无碍耳。岂曰泽泻补阴,功同于地黄之列哉。第其湿热不除,则病症莫测,故有消渴呕吐,痰饮肿胀,脚气阴汗,尿血泄精种种等症。诸症皆因湿热为害。用此甘淡微咸以为渗泄,精泄安可渗利,因于湿热而成,不得不渗利耳。则浊气既降,而清气上行,故有耳聪目明之功。所谓一除而百病与之俱除也。但小便过利,则肾水愈虚,而目必昏,易老云: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此一定之理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畏海蛤、文蛤。忌铁。

甘、淡、微咸。入足太阳、少阴经气分。走膀胱,开气化之源。通水道,降肺金之气。去脬垢,疗尿血,止淋沥,收阴汗,消肿胀,除泻痢,凡痘疮小便赤涩者,用此为宜。

配白术,治支饮;配薇衔、白术,治酒风。

健脾,生用或酒炒用;滋阴利水,盐水炒。

多服昏目。肾虚者禁用。

怪症:口鼻中气出,盘旋不散,凝如黑盖,过十日,渐至胸肩,与肉相连,坚胜金石,无由饮食,多因疟后得之。用泽泻煎服三碗,连服四五日,自愈。

小便不通,用泽泻之类利之。岂知膀胱癃秘,有不一而治者。如肺气虚,虚则气上逆,逆则溺短而涩,病在上焦气分,用茯苓、泽泻、车前理水之上源,则下便自利;若火邪烁于肺金,心火移于小肠,而小水不利,宜黄芩、麦冬之品清之;有膀胱本寒,虚则为热,病在下焦血分,而尿水不通,宜用知、柏,去膀胱之热,桂心开水道之窍;有肾水亏而阴火下降,尿管涩、茎中痛者,宜二地、二冬,滋阴补肾以利之;再有宿垢结于大肠,大便不通,致小便不行者,但当通其大便,则小水不治而自利。泽泻、车前更为不宜。淡渗之剂,宁容概施乎?

《本草经解》:泽泻性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其主风寒湿痹者,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则血闭而肌肉麻木也,泽泻味甘益脾,脾湿去则血行而肌肉活,则痹症疗矣。

其主乳难者,脾主血,血不化,乳所以难也,味甘益脾,脾湿行则血运而乳通也。

其主五脏,益气力肥健者,盖五脏藏阴者也,而脾为之源,脾主肌肉,而性恶湿,泽泻泻湿,湿去则健脾。脾乃后天之本,所以肌肉长而气力益,阴气充而五脏得养也。

其消水入膀胱,寒气下泄也。

《神农本草经读》:泽泻气寒,水之气也;味甘无毒,土之味也;生于水而上升,能启水阴之气上滋中土也。

其主风寒湿痹者,三者以湿为主,此能启水气上行而复下,其痹即从水气而化矣。

其主乳难者,能滋水精于中土而为汁也。

其主五脏,益气力,肥健等句,以五脏为藏阴,而脾为五脏之原,一得水精之气则能灌溉四旁,俾五脏循环而受益,不特肥健、消水、不饥见五脏之功。

此物形圆,一茎直上,无下行之性,故其功效如此,今人以咸水拌炒,则反制其肘矣。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寒。主风寒湿痹,凡挟水气之疾,皆能除之。乳难,乳亦水类,故能通乳也。消水,使水归于膀胱。养五脏,益气力,水气除则脏安而气生也。肥健。脾恶湿,脾气燥,则肌肉充而肥健也。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皆涤水除湿之功。能行水上。水气尽,则身轻,而入水不没矣。

泽泻乃通利脾胃之药,以其淡渗能利土中之水,水去则土燥而气充,脾恶湿故也。但湿气必自膀胱而出,泽泻能下达膀胱,故又为膀胱之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05:20 , Processed in 0.248779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