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芳 香 化 湿 药

藿    香(《名医别录》)

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均系栽培。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原植物喜生于山坡或路旁。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寒,怕旱,一般土壤均可生长。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临床用名有藿香、广藿香。

【本草汇言】

《本草图经》:脾胃吐逆为要药。

《药类法象》:气微温,味甘辛。

疗风水,去恶气。治脾胃,吐逆、霍乱、心痛。

《药性赋》:味甘,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其二:开胃口能进食,止霍乱仍除呕逆。

《汤液本草》:气微温,味甘辛,阳也。甘苦,纯阳,无毒。

入手足太阴经。

《象》云:治风水,去恶气,治脾胃吐逆,霍乱心痛。去枝、梗用叶。

《心》云:芳馨之气,助脾开胃止呕。

《珍》云:补卫气,益胃进食。

《本草》云:主脾胃呕逆,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温中快气,治口臭,上焦壅,煎汤漱口。入手、足太阴,入顺气乌药汤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

《本草发挥》:洁古云:性温味苦,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补肾气,进饮食。去枝茎,用叶。

《本草经疏》:藿香禀清和芬烈之气,故其味辛,其气微温、无毒。洁古:辛甘,又曰甘苦。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东垣:可升可降,阳也。入手足太阴,亦入足阳明经。风水毒肿,病在于脾,恶气内侵,亦由脾虚邪入,霍乱心腹痛皆中焦不治之证。脾主中焦,香气先入脾,理脾开胃,正气通畅,则前证自除矣。苏颂以为脾胃吐逆为要药。洁古谓其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海藏谓其温中快气。肺虚有寒,及寒郁热壅于上焦,饮酒口臭,煎汤饮之。皆辛温入肺入脾,清上治中之功也。

简误:藿香虽能止呕治呃逆,若病因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用。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微温。味薄气厚,可升可降,阳也。无毒。专治脾肺二经。加乌药顺气散中,奏功于肺;加黄芪四君子汤内,取效在脾。入伤寒方,名正气散。理霍乱俾呕吐止,开胃口令饮食增。禁口臭难闻,消风水延肿。

《本草乘雅》:气乱于肠,遂作霍乱。致乱止气者,恶气耳。藿虚燥芬馥,具不逆不挠,入群不乱义,乃可立定其乱,因名曰藿;方之奇方急方,剂之宣剂轻剂燥剂也。

治风水毒肿为达木,止心腹痛,及壅肿为发火;定吐逆,苏脾胃为夺土;土郁夺之,火郁发之,木郁达之,正所以任化育而于时为夏,为正位四气主,命曰藿香正气者以此。

《药性解》:藿香,味甘辛,性微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开胃口,进饮食,止霍乱,除吐逆。

按:藿香辛温,入肺经以调气;甘温,入脾胃以和中。治节适宜,中州得令,则脏腑咸安,病将奚来。

《药鉴》:气温,味辛甘,无毒,气厚味薄,可升可降之剂也,专治脾肺二经。入乌药顺气散中,成功在肺。加黄芪四君子汤,取效在脾。故能开脾胃,进饮食,止霍乱,定呕逆,乃伤寒方之要领,为正气散之圣药也。其曰禁口臭难闻者,得非气味之芬香故耳?其曰清风消肿者,得非气味之温辛故耳?

《景岳全书》:味辛微甘,气温。气味俱薄,阳也,可升可降。此物香甜不峻,善快脾顺气,开胃口,宽胸膈,进饮食,止霍乱呕吐,理肺化滞。加乌药等剂,亦能健脾;入四君同煎,能除口臭。亦疗水肿,亦解酒秽。

《本草备要》:宣,去恶气。

辛甘微温。入手足太阴。肺、脾。快气和中,开胃止呕,胃弱、胃热而呕者忌用。去恶气,进饮食。治霍乱吐泻,心腹绞痛,肺虚在寒,上焦壅热。能理脾肺之气。古方有霍香正气散,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逢原》:藿香入手足太阴,芳香之气,助脾醒胃,故能止呕逆,开胃进食,温中快气,去瘴气,止霍乱,治心腹痛。凡时行疫疠,山岚瘴疟,用此醒脾健胃,则邪气自无容而愈矣。但阴虚火旺,胃虚作呕,内无留滞者不可用,恐反伤正气,引邪内入。江浙土产者,伐胃消食,其茎能耗气,用者审之。

《本草求真》:[批]醒脾止恶,宣胸止呕。

藿香专入脾、胃、肺。辛香微温,香甜不峻。但馨香气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诸恶。故凡外来恶气内侵,而见霍乱呕吐不止者,须用此投服。如藿香正气散,用此以理肺、脾之气,俾正气通而邪气除。俾其胸开气宽,饮食克进。寒去正复。故同乌药顺气散则可以利肺;同四君子汤则可健脾以除口臭,但因热作呕,勿服。

《得配本草》:辛、甘,微温。入足太阴、阳明经气血。温中快气,理脾和胃,为吐逆要药,治上中二焦邪气壅滞,霍乱吐泻。心腹绞痛,去恶气,疗水毒,除饮酒口臭。

得滑石,治暑月吐泻。加丁香尤效。配豆仁,治饮酒口臭。

叶主散,茎主通。

胃弱、胃热而呕,阴虚火旺者,禁用。

《本经疏证》:霍之为言护也,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香土之臭也。由是言之,则霍香乃得火之发舒畅茂,得土之敦厚化育者也。既能发舒畅茂,则恶毒阴万者逢之辄消,既能敦厚化育,则恶毒阴万者遇之辄化。缘于乘春以生,遇夏即茂,届秋抉穗开花,体天地之正令,而体方有节,丛密虚衷,又具天地之严整。惟其气味不内存而外驰,故终为宣导良剂,能剿除乱略以扶危定倾,不能坐镇雅俗,以消化顽梗。不然,其能岂止于为风水去毒肿,为霍乱去恶气心痛耶?虽然,风水霍乱,仲景述之甚极,辩之甚明,伤寒论金匮要略可考也。乃风水证并无毒肿,霍乱证并无心痛何也?夫恶毒之气,与六淫之偏胜固是有别,而人身元气,则原有常被其伤犯者,皆猝然之间阂其机关也,非俄顷之故,则殊途而同归者,终不能有织微分辩于其中。故风水本系风病,若间有肿而难移之处,则当明其为毒。霍乱本系寒病,若兼心痛,则当知为恶气。恶气与毒,无风寒之引,原不能深入,人身脏腑风寒,无恶气与毒,则仅能为风水霍乱,而不得有肿及心痛。是故仲景只道其常,至其兼候变迁,要令人深思旁通以应之,此古人之书所以疏而该也。若使霍乱篇水气篇必罗致琐屑如此,则虽百倍其籍,且不能备,即霍香之用,亦缘此可明。若厥逆无脉之霍乱,身重汗出恶风之风水,不以之治矣。

《本草新编》:藿香,味辛、甘,气微温,可升可降,阳也,无毒。入肺、脾二经。定霍乱有神,止呕吐尤效,开胃消食,去臭气,利水肿。但亦可佐使,而不可为君臣。盖藿香逐邪甚速,未免耗气亦多,故佐气血之药往往取效,否则,无功耳。

或问藿香散暑气,子未言也?不知藿香虽散暑气,亦散真气也。用藿香以散暑,是犹执热以止热,余所以不言耳。虽霍乱亦暑症之一,然用藿香以定霍乱,实取其降报,非取其消暑,又不可不知也。

或问藿香为定喘奇方,而子何以未言?夫藿香定喘,乃言感暑气而作喘也,非藿香于治暑之外而更定喘也。余所以止言其治霍乱逐邪,而不言其定喘。夫喘症多生于虚,误认虚喘为实喘,下喉即便杀人。故不敢言藿香之定喘,实有微意耳。

《本草分经》:辛、甘,微温,清和芳烈。入脾、肺。快气和中,开胃止呕,去恶气及上中二焦邪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藿香提取物能扩张微血管,略有发汗作用。

2.  藿香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有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收敛止泻的作用。

3.  藿香煎剂、乙醇浸液对多种毛菌、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煎剂对钩端螺旋体小剂量有抑制作用,大剂量有杀死作用。藿香中的黄酮类物质对呼吸病原体有明显抑制作用。

4.  藿香挥发油具有防腐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佩    兰(《本经》)

佩兰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路旁灌丛或溪边,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旱、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临床用名佩兰。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

《名医别录》:兰草,无毒。除胸中痰癖。

《本草衍义补遗》:禀金水之清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贵,而不知为用有方。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入药煎煮用之。东恒方中常用矣。东垣云:味甘性寒,其气清香,生津止渴,益气润肌。《内经》云:消诸痹,治之以兰是也。消渴症非此不能,凉胆痹必用。

《本草纲目》:《素》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辛能发散故也。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详见泽兰也。又此草浸油涂发,去风垢,令香润。

消痈肿,调月经。煎水,解中牛马毒。

《本草乘雅》:臭香,味辛,气化中药也。故主益气,利水道。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兰,阑也,泛阑流离也。又兰,阑也。阑辟不祥也。主杀虫毒,通神明,令轻身不老也。

《本经疏证》: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津液在脾,不输化而上溢,自关水道不利,积久相因,阳盛者为内热中满,阳虚者为胸中痰癖,故宜以辛平气味不燥复不滋者引而利之,除而去之,水道既通,肥甘自化,本经素问原默相印合,无二致也。畜兰家论溉灌之法曰,凡水须用雨水、河水、皮屑水、鱼腥水、鸡毛水、浴汤,尤善积久陈水上生缘苔者,大忌井水雪霜,尤忌春雪,一滴著叶,则一叶焦枯,观此则病之受清洌者,与此不相宜矣。其论位置之法曰,不宜太高,高则卫阳,亦不可太低,低则隐风,地不必旷,旷则有日,亦不可太狭,狭则蔽气,观此则著于四畔之病,亦与此不宜矣。其论超向之法曰,前宜面南,后宜背北,盖欲通南薰而障北吹也,右宜近林,左宜近野,欲延东日而避西阳也,观此则病之偏寒偏热者,又与此不宜矣。惟其独标清化,不厌肥甘,饱饫肥甘,偏培清化,可谓钟清化于肥甘,引肥甘从清化者非耶,此素问之旨也。惟其爱超阳和,乃嫌烈日,最喜疏荡,复恶寒风,可谓延温煦以化阴,引阴凝使随阳者非耶,此本经之旨也。蒋汉房曰,他草他花,芳者皆得收藏以为香,独兰陈则绝无香味,故取其新鲜以化陈腐,有贵者喜兰畜百千本,命僮司之,其僮窃取花瓣露珠积成盈瓯,一夕嗓之,觉沁入偏体皆为爽然,而口气清芳者经时历月,因致多寿,是其化陈为新之功固何如乎?李濒湖等毒口诋兰以盗窃兰名,而以系儿菊为真兰,不知所谓真兰者,其功能果得与素问本经切合如此否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佩兰100%水煎剂用试管稀释法,表明对多种杆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挥发油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2.  日本佩兰中的生物碱在体外试验中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生物总碱在体内试验中与环磷酰胺合用在抗肿瘤方面呈协同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1-18 20:45 编辑

苍    术(《本经》)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均系野生。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北苍术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灌丛、林下及干燥草地。喜凉爽气候,耐寒、耐旱、忌积水,以半阴半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临床用名有苍术、炒苍术、制苍术、焦苍术。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本草图经》:服食多单饵术,或合白茯苓,或合石菖蒲,并捣末,但日水服,晚再进,久久弥佳。

《药类法象》: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小如白术。

《药性赋》:气味主治与白术同。补中除湿力不及白,宽中发汗功过于白。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

入足阳明、太阴经。

《象》云:主治同白术。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小,如白术也。

东垣云:入足阳明、太阴,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其苍术别有雄壮之气,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海藏云:苍、白有止发之异,其余主治,并见《图经》。

《本草衍义补遗》:《本草》不分苍、白,议论甚多,《四家本草》言之误矣。如古方平胃散,苍术为最要之药。《衍义》为气味辛烈,发汗尤速。又白术味亦微辛,苦而不烈,除湿之功为胜。又有汗则止,无汗则发,与黄芪同功,味亦有辛,能消虚痰。

苍术治上中下湿疾皆可用之。

《本草发挥》:洁古云:苍术气温,味甘。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中湿,力少,加白术。腹中窄狭者须用之。若治胫足湿肿,加白术。又云: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间腠理湿。

《本草纲目》:《夷坚志》载江西一士人,为女妖所染,其鬼将别曰:君为阴气所侵,必当暴泄,但多服平胃散为良,中有苍术能去邪也。许叔微《本高方》云:微患饮癖三十年。始因少年夜生写文,左向伏几,是以饮食多坠左边,中夜必饮酒数杯,又向左卧,壮时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数升。暑月止右边有汗,左边绝无。遍访名医及海上方,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如天雄,附子辈;利,如牵牛、甘遂、大戟、备尝之矣。自揣必有辟浊,如水之有窠臼,不盈窠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浊者停滞,无路以决之,故积至五、七月必呕而去。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萸若燥脾以玄湿,崇土以填窠臼。乃恶屏诸药,只以苍术一斤,油麻半两,大枣五十枚,捣和丸梧子大,每日空腹温服五十丸,增至一、二百丸。服三月而疾除。自此常服,不呕不痛,胸膈宽利,饮啖如故,暑月汗亦周身,灯下能书细字,皆术之力也。初服时必觉微燥,以山栀子末,沸汤点服解之,久服亦自不燥也。

白术,甘而微苦,性温而和。赤术、甘而辛烈,性温而燥,阴中阳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阴、阳明,手太阴、阳明,太阳之经。

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疏》:术禀初夏之气以生,其味苦,其气温,从火化也,正得土之冲气,故《别录》益之以甘,表土德也,故无毒。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者,正以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挛而痛者是也。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死肌者,湿毒侵肌肉也。痉者,风寒秉虚客于肝脾肾所致也。疸者,脾胃虚而湿热瘀滞也。如上诸病,莫不由风寒湿而成。术有除此三邪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热消食者,湿热盛则自汗,湿邪客则发热,湿去而脾胃燥,燥则食自消,汗自止,热自除也。又主大风在身面者,术气芳烈而悍,纯阳之物也。风为阳邪,发于阳部,故主之也。风眩头痛目泪出者,阳虚则风客之而眩,痰厥则头痛,风热壅则目泪出也。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痛,及霍乱吐下不止者,湿客于胃则滞而生痰,客于脾则生水,脾虚湿胜则为水肿,湿客中焦则心下急满,脾胃俱虚则中焦不治,而湿邪客之则为霍乱吐下不止也。利腰脐间血者,血属阴,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湿去则诸证无不愈矣。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者,湿去则胃强而津液自生,寒湿散则胃自暖,邪去而脾胃健则消谷而嗜食矣。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者,术为阳药,故善除阴湿,湿去则脾胃之气旺,阳主气,气盛则身轻,脾主四肢,湿去则脾健,健则四肢利,故能涉险负重也。

简误:术,《本经》无分别,陶弘景有赤白二种。近世乃有苍白之分,其用较殊。要之,俱为阳草,故祛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药性偏长,物无兼力,此天地生物自然之道也。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咽塞,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术燥肾而闭气,肝肾有动气者勿服。刘涓子《痈疽论》云:溃疡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术能健脾,此盖指脾为正邪所干,术能燥湿,湿去则脾健,故曰补也。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足云。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

《药性解》:苍术,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主平胃健脾,宽中散结,发汗祛湿,压山岚气,散温疟。使、忌同白术。

按:苍术辛甘祛湿,脾胃最喜,故宜入之,大约与白术同功,乃《药性》谓宽中发汗,功过于白,固矣。又谓其补中除湿,力不及白,于理未然。夫除湿之道,莫过于发汗,安有汗大发而湿未除者耶。湿去而脾受其益矣。若以为发汗故不能补中,则古何以称之山精。炼服可长生也,亦以其结阴阳之精气耳。俗医泥其燥而不常用,不知脾为脏主,所喜惟燥,未有脾气健而诸脏犹受其损者。独火炎土燥,脾虚作闷者忌之,恐益其火也。

《药鉴》:气温,味甘辛,气薄味厚,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入足阳明太阴经药也。消痰结窠囊,去胸中窄狭。治身面游风、风眩头痛甚捷,辟山岚瘴气、时气瘟疫尤灵。暖胃安胎,宽中进食,驱痰癖气块,止心腹胀痛,与白术同功。但补中除湿,力不及白,若宽中发汗,功过于白。以黄柏、牛膝、石膏下行之药引之,则除下部湿痰。以甘草、陈皮、厚朴之药引之,则除中焦湿证,而平胃中有余之气。以葱白、麻黄、杏仁之类引之,则除肉分至皮表之邪。大都有邪者宜用,无邪者禁忌。庸医不分虚实及七情气闷,概用白术,误矣。古人载腹中窄狭,须用苍术,医者徒通言而不察其所以言也,盖苍术乃辛散之剂,必有湿症实邪者,方才可用,岂谓不分虚实而概用之乎?抑且虚闷者用之,则耗其气血,燥其津液,其虚火益动而愈闷矣。制用米泔水,入铜器内浸之,置月下浸去黄油净晒干,又浸又晒,如此三宿,清水渡过晒干,约有五斤净,用紫桑棋一斗,好醋一壶,盐四两,与苍术拌匀浸,晒令汁干,蒸之,一晒一蒸,如此者三次。又用大草半斤煎汁去渣,入蜜四两,洒润蒸晒凡九次,净苍术一斤,加白茯四两,黄芩三两,当归四两,白术三两,神曲四两,秋石四两,用大甘草五两煎汁,入竹沥、姜汁,打神曲糊为丸,酒水米饮任下,名五合丸。能健脾胃,消痰涎,助精神,壮筋骨,神效。

《景岳全书》:味苦甘辛,性温而燥,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阳也。用此者用其温散燥湿。其性温散,故能发汗宽中,调胃进食,去心腹胀疼,霍乱呕吐,解诸郁结,逐山岚寒疫,散风眩头疼,消痰癖气块、水肿胀满;其性燥湿,故治冷痢冷泄、滑泻肠风、寒湿诸疮。与黄柏同煎,最逐下焦湿热痿痹。若内热阴虚,表疏汗出者忌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补脾燥湿,宣升阳散郁。

甘温辛烈。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阳气,东垣曰:雄壮上行,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止吐泻,逐痰水,许叔微曰:苍术能治水饮之澼囊,盖燥脾以去湿,崇土以填科。日用苍术一斤,大枣五十枚,去皮捣,麻油半两,水二盏,研,滤汁和丸,名神术丸。丹溪曰:实脾土,燥脾湿,洵是治痰之本。消肿满,辟恶气,辟一切岚瘴邪恶鬼气。暑湿月焚之佳。《夷坚志》云:有士人游西湖,遇一女子,明艳动人,重币求之不得。又五年重寻旧游,怅然空返。忽遇女子,士欣然并行,过旅馆留半岁,将议偕逝,女曰:向自君去,亿念之苦,感疾而亡,今非人也。但君浸阴气深,当暴泻,宜服平胃散,以补安精血。士惊惋曰:药味皆平,何得取效?女曰:中有苍术除邪气,乃为上品也。散风寒湿,为治痿要药。阳明虚则宗筋纵弛,带脉不引故痿躄。苍术,阳明经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合黄柏为二妙散,加牛膝名三妙散。又能总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丹溪曰:诸郁皆因传化失常,气不得升降,病在中焦,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越鞠丸用苍术、香附。苍术能径入诸药,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及脾湿下流,肠风带浊。带浊赤者湿伤血分,从心、小肠来;白者湿伤气分,从肺、大肠来。并有寒热二证,亦有因痰而带浊者,宜二陈加二术、升、柴。燥结多汗者忌用。坚小有朱砂点者良。二术皆防风、地榆为使,主治略同,第有止汗发汗之异。

《本经逢原》:苍术辛烈,性温而燥,可升可降,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而安太阴,辟时行恶气。因经泔浸炒,故能除上湿发汗,与白术止汗则异,腹中窄狭者须之。《本经》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总取性专开腠,故能发汗而去风寒湿气,祛湿而去死肌痉疸,下气而消痰食饮癖。又能总解诸郁,佐以香附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则郁散而气平也。脾精不禁,淋浊不止,腰背酸疼,用以敛脾津,津生于谷气也。同黄柏为二妙,治下部湿热疼肿。又苍术一味麻油制过为末,煮大枣肉为丸,治胁下饮癖。许叔微患饮澼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写文,左向伏几,是以饮食多坠左边,饮酒只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暑月左半身绝无汗。服雄、附、矾石、牵牛、遂、戟等皆无效,自揣必有澼囊,如水之有窠臼,不盈科不行,乃悉屏诸药,以前丸服三月而疾除,暑月汗亦周身,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然惟素禀肥盛多湿者为宜,若形瘦多火者禁用。

其神术已经露制,转燥为清,用以发散上部头风痰湿诸证,故治时行头痛有神术汤,此得制度这妙也。

《本草崇原》:白术性优,苍术性劣,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本经》未分苍白,而仲祖《伤寒》方中,皆用白术,《金匮》方中,又用赤术,至陶弘景《别录》,则分而为二,须知赤白之分,始于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赤术,即是苍术,其功用与白术略同,故仍以《本经》术之主治为本,但白术味甘,苍术兼苦,白术止汗,苍术发汗,故止汗二字,节去不录。后人谓苍术之味甘,其实苍术之味苦而微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升阳散湿,发汗除郁。

苍术专入脾。甘苦辛烈,气温无毒,虽有升阳散郁,发汗除湿,《杨氏家验方》:男子妇人因食生熟物留滞肠胃,遂致生虫,久则好食生米,否则终日不乐,及至憔悴萎黄,饮食不思,用苍术一味为丸而愈。益昌伶人刘啸一娼名曰花翠,年逾笄,病此,惠民局监赵尹以此治之,两旬而愈。盖生米留滞肠胃,受湿则谷不磨而成此疾,故用苍术去湿暖胃消谷。燥痰,许叔微《本事方》云:予患饮癖三十年,遍求名医不效,自揣必有癖囊,如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浊者停滞无路以决之,故积至五七日必呕而去。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如燥脾以去湿,崇土以填科臼,乃恶屏诸药,只以苍术一味,同枣肉为丸,忌桃、李、雀肉而疾除。辟恶,时珍曰:陶隐居言术能除恶气,弥灾沴,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类编》载,越民高氏妻,病恍惚谵语,亡夫之鬼凭之,其家烧苍术烟,鬼遽去。《夷坚志》载,江西一士人为女妖所染,其鬼将别曰,君为阴气所浸,必当暴泄,但多服平胃散为良,中有苍术能去辟也。治肿之功。然甘味少而辛苦重,不似白术性禀中和,直固清阳中气之为妙耳。故同香附则为散郁而气平;苍术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同黄柏则能治下部湿热;黄柏味苦,苦胜热,故可以去湿中之热。苍术性燥,燥胜湿,故可以去热中之湿。两者相需妙用,故其方呼为二妙。同大枣则能治胁下饮澼;用枣始能固中也。同二陈加白术、升、柴,则能以治脾湿下流,肠风滞浊,带浊有寒有热,有痰有气,有风有湿各异,须要审症辨用。然必禀体肥盛多湿者始宜,若形瘦多火切忌。至云服能轻身长生,不过因其湿去之谓,岂真能入仙境之地域。本草多有长生不老之说,欺世惑民,以致药品真义不出耳。

《得配本草》:防风、地榆为之使。

甘、苦、辛,温。入足太阴、阳明经。燥胃强脾。发汗除湿。治风寒湿痹,山岚瘴气,霍乱吐泻,心腹急痛,水肿胀满,筋骨痿躄。疗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肠风带浊。

得熟地、干姜,治面黄食少;得栀子,解术性之燥;得川椒,醋丸,治飧泻久痢;得川柏,治痿痹;加牛膝更好。得米泔浸一宿,焙为末,蒸饼丸,治好食生米;得羊肝一具,撒术末四两,扎缚,以粟米水入砂锅煮熟食,治小儿癖疾及青盲雀目。以热气熏目,临卧食。

配香附,解六郁。痰、火、气、血、湿、热。烧烟,辟邪恶尸气。

燥结多汗,脾虚胀闷,阴虚津枯者禁用。

怪症:腹中如石,脐中出水,旋变作虫行,绕身匝,痒难忍,拨扫不尽,此湿气凝结也。外用苍术煎浓汤浴之,内服苍术末,入麝香少许,水调下,自愈。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气厚而兼辛散,故能除邪而利筋脉肌肤也。痉,平肝风。疸,去湿。止汗,固肌肤,除热,益脾阴。消食。健脾气。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脾胃充则体强健而不易饥也。

术者,土之精也。色黄,气香,味苦而带甘,性温,皆属于土,故能补益脾土。又其气甚烈,而芳香四达,故又能达于筋脉肌肤,而不专于建中宫也。

《本草新编》:气辛,味厚,性散能发汗,入足阳明、太阴经。亦能消湿,去胸中冷气,辟山岚瘴气,解瘟疫湿鬼之气,尤善止心疼。但散多于补,不可与白术并论。《神农经》曰:必欲长生,当服山精。此言白术,非指苍术也。苍术可辟邪,而不可用之以补正。各本草诸书混言之,误矣。然而苍术善用之,效验如响。如人心气疼,乃湿挟寒邪,上犯膻中也,苍术不能入膻中,然善走大肠而祛湿,实其专攻也。故与川乌同用,引湿邪下行,使寒气不敢上犯膻中,而心痛立定。若不用苍术而用白术,则白术引入心中,反大害矣。

或问苍术阳药,最能辟邪,宜乎凡有邪气,皆可尽除,何以有效有不效也?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而气虚亦有不同,有气虚而兼湿痰者,有气虚而带燥痰者。苍术补气,兼善祛湿,以治气虚湿痰而中邪者,自是神效。以治气虚燥痰之中邪者,则苍术性燥,不燥以增燥乎。势必邪得燥而更甚,又何以祛邪哉,此所以治之而不效也。

或问苍术发汗,不及白术远甚,谓白术能止汗也。嗟乎。苍术之妙,全在善于发汗,其功胜于白术。凡发汗之药,未有不散人真气者。苍术发汗,虽亦散气,终不甚也。虚人感邪,欲用风药散之者,不若用苍术为更得.盖邪出而正又不大伤,汗出而阳又不甚越也。

《本草分经》:苦,温。辛烈。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阳气,止吐泻,逐痰水,辟恶气,解六郁,散风寒湿,治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苍术有抗胃溃疡作用:苍术可通过作用于Ac或直接作用平滑肌而实现对胃肠运动产生双向调节作用;其丙酮提取物能明显促进胃肠运动;其醇提物及水溶液对十二指肠活动呈明显抑制作用。

2.  苍术甙能降低血糖浓度,同时抑制糖原生成,降低肌糖原及肝糖原储量及氧耗量,但增加血乳酸含量。

3.  苍术与艾叶等其他中药配伍对多种球菌、杆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4.  苍术还具有利尿、抗缺氧、扩张血管的作用。其挥发油、茅术醇和桉叶醇可明显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2:59 , Processed in 0.298919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