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性解》:木瓜,味酸,性寒,无毒,入肺、脾、肝三经。主脚气水肿、心腹冷热痛及奔豚,去湿气,调荣卫,助谷气,和脾胃,止吐泻。忌犯铁器。

按:木瓜之入三经,何也?经所谓以酸补肺,以酸泻肝,脾则受制木而孕育夫金者也,何弗入焉。东垣云:气脱则能收,气滞则能和,腰肾脚膝之要药也。香薷饮用之,取其专和脾胃,培植肺气,除夏间之湿,以生至微之金耳。

《景岳全书》:味酸,气温。用此者,用其酸敛,酸能走筋,敛能固脱。入脾肺肝肾四经,亦善和胃。得木味之正,故尤专入肝,益筋走血,疗腰膝无力,脚气,引经所不可缺。气滞能和,气脱能固。以能平胃,故除呕逆霍乱转筋,降痰去湿行水。以其酸收,故可敛肺禁痢,止烦满,止渴。

《本草备要》:补,和脾舒筋;涩,敛肺。

酸涩而温。入脾肺血分,敛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酸能敛,敛则化,与山楂同。止渴。酸能生津。气脱能收,气滞能和,调营卫,利筋骨,去湿热,消水胀。治霍乱转筋,夏月暑湿,邪伤脾胃。阳不升,阴不降,则挥霍撩乱,上吐下泻,甚则肝木乘脾,而筋为之转也。《食疗》云:煮汁饮良。时珍曰:肝虽主筋,而转筋则因风寒湿热,袭伤脾胃所致。转筋必起于足腓,腓,音肥,足肚也。腓及宗筋,皆属阳明。木瓜治转筋,取其理筋以伐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温以收脾肺之耗散,而藉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陶弘景曰:凡转筋呼木瓜名,写木瓜字,皆愈。泻痢脚气,脾主四肢,或寒湿伤于足络,或胃受湿热之物,上输于脾,下流至足,则成脚气。恶寒发热,状类伤寒,第胫肿掣痛为异耳。宜利湿清热,忌用补剂及淋洗。昔有患足痹者,趁舟见舟中一袋,以足倚之,比及登岸,足已善步矣,询袋中何物,乃木瓜也。腰足无力。多食损齿骨,病癃闭。酸收太甚。郑奠一曰:木瓜乃酸涩之品,世用治水肿腹胀,误矣。有大僚舟过金陵,爱其芬馥,购数百颗置之舟中,举舟人皆病溺不得出,医以通利药罔效,迎予视之,闻四面皆木瓜香,笑谓诸人曰:彻去此药,溺即出矣,不必用药也。于是尽投江中,顷之,溺皆如旧。陈者良。香薷饮用之,取其和脾去湿,补肺生金。忌铁。

《本经逢原》:木瓜酸收下降,所主霍乱转筋,吐利脚气,皆取收摄脾胃之湿热,非肝病也。转筋虽属风水行脾,实由湿热,或寒湿之邪,袭伤脾胃所致,用此理脾而伐肝也。多食木瓜,损齿及骨,皆伐肝之明验。患头风人,以鲜者放枕边,引散肝风,日久渐安。凡腰膝无力,由于精血虚,阴不足者,及脾胃有积滞者,皆不利于酸收也。

《本草求真》:[批]醒脾胃筋骨之湿,收脾肺耗散之气。

木瓜专入脾、肺,兼入肝。酸涩而温,止属收敛之品。何书备著其功,曰理脾舒筋敛肺。缘暑湿伤人,挥霍撩乱,吐泻交作,未有不累脾胃而伤元气,损营卫而败筋骨。木瓜气味酸涩,既干湿热可疏,复于耗损可敛,时珍曰:木瓜所主吐利转筋脚气,本皆脾胃病,固非肝病也。肝虽主筋,而转筋则由湿热、寒湿之邪袭伤脾胃所致。故转筋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属阳明。木瓜治转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温以收脾肺耗散,而藉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木平则土得令,而金受荫矣。故能于脾有补,于筋可舒,于肺可敛,岂真脾肺虚弱,可为常用之味哉。然使食之太过,则又损齿与骨及犯癃闭。《针经》云:多食酸,令人癃,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两焦之气不出入,流入胃中,下去膀胱,胞薄以软,得酸则缩卷,约而不通,故水道不利而癃涩也。刘仲海曰:食蜜煎木瓜三五枚,同伴数人皆病淋疾,以问天益。天益曰:此食酸所致也,但夺食则已。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所营,伤在五味;五味太过,皆能伤人,不独酸也。郑奠一曰:予治举舟人病溺不得出,医用通利药罔效。迎予视之,闻四面皆木瓜香,笑谓诸人曰:撤去此物,溺即出矣。尽倾其物,溺如旧。以其收涩甚而伐肝极,奈人仅知理脚,湿热伤于足者用此可理,如昔有患足痹者赴舟,见舟中一袋,以足倚之,比及登岸,足已善步,询袋中何物,乃木瓜也。若寒湿伤于足者,用此酸涩,虽曰利湿,而于寒不克除,恐非利湿佳剂耳。而不审其虚实妄投,殊为可惜。

《得配本草》:酸、涩,温。入手足太阴,兼足厥阴经血分。和胃理脾,伐肝敛肺。专治筋病,能疗暑湿。血为热迫,筋转而痛。气为湿滞,筋缓而软。木反凉血收脱,可并治。

得桑叶,治霍乱腹痛。配槟榔,治脚气冲心;配杜仲酒,治久痢。木瓜醒筋骨之湿,杜仲合筋骨之离,用以收之,痢疾自止。佐生地,加乳、没,治颈强筋急;肝肾受邪也。和青盐、甘菊、艾茸,治肾脏虚冷,气攻腹胁,胀满疼痛。

调鳝鱼涎,贴反花痔疮。

多食损齿及骨,病癃闭。血虚脚软者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木瓜发叶开花于春,成实于夏,其气且温,似全秉木火之化者。无如其味酸甘,其质津润,其皮始青而终黄,其肉先白而后赤,是其用又全在血液。故兼考其体用,为假木火之盛焰,行血液之柔滋。夫柔滋生于木火,则非阴腻可比,威焰宣于血液,又非固益能俦。用阳摄阴,使阴不得澌尽,以阴和阳,令阳迫逐流亡,木瓜功力,大概具于是矣。虽然,湿痹无非邪气,邪气已为湿痹,而叠称湿痹邪气何也?夫阳以阴痹而穷,阴以阳穷而痹,合之则似阴阳相胶,分之又似阴阳相轧,惟摄其阴以从阳,宣其阳以布阴,斯邪气化而湿痹开,湿痹开而邪气退,方足徵木瓜之功,见木瓜之用,而叠称之不为无故矣。然则霍乱吐下间以大字,转筋之下缀以不止,其故何欤?夫霍乱即是吐下,吐下便名霍乱。但小小吐下,未必遂致转筋,霍乱大吐下,则中气溃败,血液暴亡,筋失所养而绞旋收引焉。若仅见于手足者,犹系血液不能远及四末,如在四末不急施治,则由外及中,病遂危殆,故转筋入腹则死也。然曰转筋不止,则又何见吐下止而转筋不止,何者?上文之称大,正所以截吐下使成句,惟霍乱大吐下句,与下文不属,则不止者仅转筋,非吐下亦不止矣。霍乱既止,血液当复,转筋自应渐止,乃犹不止,始用木瓜,则以霍乱者其源,转筋则其流耳。古人治病,贵求其本,故仲景于霍乱理中五苓四逆加参加猪胆汁,并料及过经传外,且有桂枝小和诸法,亦不为备矣,而无用木瓜者,以本未尝言转筋也。譬如应用理中、五苓时,原不必有转筋,即有转筋亦当急救其本,无暇泛及其标。倘至四逆、桂枝时,又焉能必不有转筋,有转筋则逆桂枝中,何妨加入木瓜耶?如入木瓜,所以收合血液之余,宣布筋骸之养也,说者谓惟酸能集津液,而梅与木瓜为尤甚,故谈梅可以已渴,呼木瓜名书木瓜字可以止转筋,二者毕竟如何分别,不得互为用。盖酸者阳在阴中蠕蠕以动之义也,但气平者静而降,气温者柔而行。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静则养神,柔则养筋,惟其养神,故主安心下气,除热烦满;惟其养筋,故主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神者行于血脉,血脉不咸则为死肌,筋者络于骨节,骨节不利则为湿痹,是其不得互相为用处。且梅究得春气多,夏气少,木瓜则得春气少,夏气多,春气者撮阴以荣阳,夏气者用阳以宣阴,撮阴以荣,阳故主自内而外出,用阳以宣阴,故主由中而旁推,此其分别矣。

《本草新编》:木瓜,味酸,气温,无毒。入手太阴、足厥阴之经。气脱能固,气滞能和。平胃以滋脾,益肺而去湿,助谷气,调荣卫,除霍乱,止转筋,祛脚气,禁水利。但可臣、可佐使,而不可以为君。乃入肝益筋之品,养血卫脉之味,最宜与参、术同施,归、熟并用,生者可以辟邪也。
或疑木瓜可以为君,治霍乱转筋实神。不知木瓜非君药,霍乱,非香薷不能转其逆,木瓜不过助香薷而回筋,不能助香薷而返气。且香薷无参、术,则返逆之气亦不能骤顺也。谁谓木瓜是君药哉。
或问木瓜利气,故能转逆,然有用木瓜而不能定逆者,岂木瓜不能利气乎?曰:木瓜未尝不利气也,因用之未当耳。木瓜无君主之药,愈利气而愈无成功。盖木瓜宜于补中利气,而不宜散中利气也。

《本草分经》:酸涩而温。和脾理胃,敛肺伐肝,化食止渴,调营卫,利筋骨,去湿热,消水胀。气脱能收,气滞能和。酸收太甚,多病癃闭。

《本草思辨录》:木瓜味酸气温而质津润,皮始青而终黄,肉先白而后赤,为肺胃肝脾血分之药。津润之物,似湿证非宜。然风以胜之,土以制之,温其气以行之,湿之挟寒者,讵不能疗?肝主风木,木得湿则盛。既却湿而平木,故风亦自息。其味酸,能收而不能散,能下抑不能上升,故所主为筋转筋弛之证。在下焦者多,在上中焦者少。用是物者,能于仲圣风湿寒湿诸方之所以不用,而转求其可用,则思过半矣。

转筋由于霍乱。霍乱而不转筋者,非木瓜所司。其证有寒有热,治法天渊,不得稍存偏见。至于转筋,愚则谓纵属热证,亦必微兼冷气。盖筋属肝,肝就湿而拒冷,亦就亦拒,斯足筋为转。足排属阳明,木瓜入阳明筋转之所以温之润之,两适其性。若非溺秘,邪无出路,必无不愈之理。且木瓜温而非热,润而非燥,虽热证何至有害,要在制剂配合之道耳。

考古方用木瓜之证,如脚气脚痿腹胁胀满,多与辛温药为伍。不外驱寒湿之邪,辑浮散之气。虽功在降抑而终不离乎敛。故其治筋病于转戾为宜,拘挛则非其所长。独许叔微以木瓜治项强筋急,谓少阴之筋从足至项,为肝肾受邪所致。是病虽在上而因仍在下。其以乳香没药为佐使,则其以伸筋任乳没,不以责木瓜,亦可见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木瓜提取液能明显降低巨噬细胞吞噬指数,提高机体免疫力。

2. 木瓜水浸液对多种肿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提得的木瓜结晶和有机酸对小鼠艾氏腹水瘤有明显抑制作用。

3.  木瓜能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减轻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有良好的保肝作用。

4.  木瓜还具有抗炎作用、抗菌作用;对牛凝血引起的人血纤维蛋白凝聚时间有明显延长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蚕沙 原帖(空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桑    枝(《本草图经》)

桑枝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石英性强。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临床用名有桑枝、炒桑枝。

【本草汇言】

《本草图经》:遍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运,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疗口干及痈疽后渴,用嫩条细切一升,熬香煎饮,亦无禁忌。久服,终身不患偏风。

《本草纲目》: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观《灵枢》治寒痹内热,以桑炭炙布巾,熨痹处,治口僻以桑钩钩其口及坐桑灰上,皆取其意也。又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腐溃及阴疮、瘰疬、流注、臁疮、顽疮、恶疮久不愈者,用桑木炙法,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亦取桑通关节、去风寒、火性畅达、出郁毒之意。其法以干桑木劈成细片,扎作小把,然火吹息,炙患处。每吹炙片时,以痰肉腐动为度,内服补托药,诚良方也。

《本草经疏》:味苦,平,性不冷不热。主遍体风痒干燥,火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疗痈疽后渴,嫩条细捣一升,熬香煎饮。亦无禁忌。久服,终身不患偏风。《圣惠方》治紫白癜风。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五斗,慢煮至五升,去滓,再煎成膏,每卧时温酒调服半合,以愈为度。

《本草蒙筌》:煎常饮,耳目聪明。去手足拘挛,脚气兼散;润皮毛枯槁,风痒且驱。阴管通便,眼眶退晕。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

《本经逢原》:桑枝清热去风,故遍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无不宜之。时珍云: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观《灵枢》治寒痹用桂酒法,以桑炭炙布巾,熨痹处。治口僻用马膏法,以桑钩钩其口,坐桑灰上。又痈疽发背,流注顽疮,久不愈者,用桑木灸法,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其法以桑柴劈作小片,束作小把,燃火吹息灸患处。每吹灸片时,瘀肉渐腐,用此以助内服之药。又治久嗽不止,用桑枝煎汤,渴即饮之。桑柴灰熬膏,点大风恶疾;或淋取汁洗头面,不过十度即瘥,此《圣惠》法也。

《本草崇原》:气味苦,平。主治遍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运,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

《得配本草》:甘、苦,平。入手太阴经。治风湿,通关节,除肺咳,利小便,散寒消食。

得桂枝,治肩背痹痛。配益母煎膏,治紫白癜风。

治风湿,酒蒸;消食,煅炭。

气虚者禁用。

《本草分经》:苦,平。祛风利水,治手足风寒湿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桑枝具有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桑  寄  生(《本经》)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或槲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前者主产于两广、四川、福建等地;后者主产于河北、辽宁、吉林等。原植物生于山地阔叶林中。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临床用名桑寄生。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金创,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药性论》:臣。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

《开宝本草》:味苦、甘,平,无毒。主金创,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馀疾,下乳汁。

《本草衍义补遗》:药之要品也。《图经》以下失之,而医人不谙其的,惜哉!

《本草经疏》:桑寄生感桑之精气而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腰痛及小儿背强,皆血不足之候。痈肿多由于荣气热。肌肤不充由于血虚。齿者骨之余也,发者血之余也,益血则发华,肾气中则齿坚而须眉长,血盛则胎血安。女子崩中及内伤不足,皆血虚内热之故。产后余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虚。金疮则全伤于血。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兼能祛湿,故亦疗痹。

实:味甘平,亦益血之药,故主治如经所云也。

《本草蒙筌》:节间生出。外科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笃疾;女科安胎孕,下乳汁,止崩中漏血沉疴。健筋骨,充肌肤,愈金疮,益血脉。长须长发,坚齿坚牙。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

《本草乘雅》:木性之易生者榕桑称最,桑虽曲直仆伛,靡不怒生,榕附水土沙木,莫不勃发。更异者,鸟啖榕实,遗也桑上,遂尔寄生。故主形骸寄生之齿发须眉,及胞胎痈肿。坚之、长之、安之、疗之,其功独著。若主痛,治痛强,充肌肤,及明目轻身通神者,此属形骸亲相公,特易易耳。寄生桑木身半,大似腰吕之象,则凡腰吕之疾为宜。一名寓木,寓木者,如胆胆寄肝,当治胆病。胎亦寄,发齿须眉亦寄也。实之通神,当切于魂,断决,疑斯释矣。

《景岳全书》:味苦,性凉。主女子血热崩中胎漏,固血安胎,及产后血热诸疾,去风热湿痹、腰膝疼痛,长须眉,坚发齿,凉小儿热毒,痈疳疮癞。

《本草备要》:补筋骨,散风湿。

苦坚肾,助筋骨而固齿长发;齿者骨之余,发者血之余。甘益血,止崩漏而下乳安胎。三证皆由血虚。外科散疮疡,追风湿。忌火。

《本经逢原》: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发皆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古圣触物取象,以其寓形榕木,与子受母气无异,故为安胎圣药。《别录》言去女子崩中,产后余疾,亦是去风除湿,益血补阴之验。

《本草崇原》:寄生感桑气而寄生枝节间,生长无时,不假土力,夺天地造化之神功。主治腰痛者,腰乃肾之外候,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寄生得桑精之气,虚系而生,故治腰痛。小儿肾形未足,似无腰痛之症,应有背强痈肿之疾。寄生治腰痛,则小儿背强痈肿,亦能治之。充肌肤,精气外达也。坚发齿,精气内足也。精气外达而充肌肤,则须眉亦长。精气内足而坚发齿,则胎亦安。盖肌肤者,皮肉之余。齿者,骨之余。发与须眉者,血之余。胎者,身之余。以余气寄生之物,而治余气之病,同类相感如此。

《本草求真》:[批]补肝肾,除风湿,强筋骨。

桑寄生专入肝、肾。感桑精气而生,味苦而甘,性平而和,不寒不热,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治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藉此以为主治乎!

《得配本草》:苦,平。入足厥阴经。去风湿,益血脉,主崩漏,散疮疡,安胎下乳,兼治胎产余疾。

配阿胶,治胎动腹痛;配芎、防,治下痢脓血。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平。主腰痛,得桑之气,亦能助筋骨也。小儿背强,驱脊间风。痈肿,和血脉。安胎,胎亦寄母腹者也。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养皮毛之血脉。其实主明目,桑性驱风,肝为风脏,而开窍于目,风去则目明也。轻身通神。寄生乃感风露之气以生,故服之亦有清虚之妙应。

寄生乃桑之精气所结,复生小树于枝间,有子之象焉,故能安胎。其性与桑相近,故亦能驱风养血。其生不着土,资天气而不资地气,故能滋养血脉于空虚之地,而取效更神也。

《本经疏证》:张隐庵谓为馀气寄生之物,善治馀气寄生之病,若肌肤为皮肉之馀,齿为骨之馀,发眉须为血之馀,胎为身之馀,而能充之坚之长之安之,是亦最善体会矣。予则更有说焉。果木截接不能两生,此则既有寄生,复不碍树,盖截接者出于人力之勉强,寄生者出于天地之自然。勉强者原欲竭滋液以奉所接,自然者仅分馀波以资所寓,然其力出于本根则一也。人身本根,非肾而何,以能滋赘疣之物而主腰痛,及小见背强,是又可知此腰痛背强非因乎虚,非因乎痹,乃肾中滋液不敷布,以润所当润,资所当资,而留于中,反碍气之流行矣。得此婉娈柔媚之物,本专为寄假者引其气,使润所当润,资所当资,岂不两俱安善哉,然何以必欲得在桑上者?夫桑本柔凉润泽其气,上及巅顶,旁抵四肢,观图经述桑枝本主上气眼运肺气咳嗽偏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再以其上所寄生者而推之,是必尤能发其馀泽以溉其所赘矣。托滋液而团结于上者,非目而何,其实主明目毋容详释也。

《本草分经》:苦、甘。坚肾和血,舒筋络,散风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桑寄生有降压作用。

2.  桑寄生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镇静作用。

3.  桑寄生中的扁蓄甙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4.  桑寄生对体外伤寒杆菌、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5.  桑寄生水煎剂对肠道病毒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

6.  桑寄生有提高T细胞数量与增强T细胞功能的作用,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加  皮(《本经》)

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和刺五加等同属植物的干燥根皮。前者主产于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后者主产于东北地区。原植物生于海拔200~1600米的灌木丛中。喜温和湿润气候,耐荫蔽、耐寒,以向阳潮湿的山坡、丘陵、河边、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稍酸性的冲积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性辛、苦,性温。归肝、肾经。功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通瘀血、利水肿。临床用名有五加皮、酒五加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治,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

《本草拾遗》:花者,治眼臃,人捣沫酒调服,自正。

《药性论》:有小毒。能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逐,贼风伤人软脚膂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主虚羸,小儿三岁不能行,用此便行走。

《日华子本草》: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

《开宝本草》:味辛、苦,温、微寒,无毒。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馀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

《本草图经》:酿酒饮,治风痹四肢挛急。

《本草纲目》:五加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其功良深。仙家所述,虽若过情,盖奖辞多溢,亦常理尔。亦可煮酒饮,加远志为使更良。五纶《医论》云:风病饮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酒,日饮数杯,最有益。

《本草经疏》:五加皮在天得少阳之气,为五车星之精,在地得火金之味,故其味辛,其气温,而其性无毒。《别录》加苦,微寒。气味俱厚,沉而阴也。入足少阴,足厥阴经。观《本经》所主诸证,皆因风寒湿邪伤于二经之故,而湿气尤为最也。其治疝气腹痛,疗澼小儿不能行,阴蚀痈疮,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脊痛两脚疼痹风弱者,何莫非二经受风寒湿邪所致。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肝肾居下而主筋骨,故风寒湿之邪多自二经先受。此药辛能散风,湿能除寒,苦能燥湿,二脏得其气而诸证悉瘳矣。又湿气浸淫则五脏筋脉缓纵,湿气留中则虚羸气乏,湿邪既去则中焦治而筋骨自坚,气日益而中自补也。其主益精强志者,肾藏精与志也。轻身者,除风湿之效也。耐老者,补肝肾之功也。

简误:下部无风寒湿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肾虚而有火者,亦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微寒。无毒。畏蛇蜕人参,宜远志为使。堪用酿酒,任研为丸。逐多年瘀血在皮筋中,驱常痛风痹缠脚膝里。坚筋骨健步,强志意益精。去女人阴痒难当,扶男子阳痿不举。小便遗沥可止,阴蚀疽疮能除。叶采作蔬食,散风疹于一身;根茎煎酒尝,治风痹于四末。

谟按:五加之名据义甚大,盖天有五车之星精也。青精入茎,则有东方之液;白气入节,则有西方之津;赤气入花,则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则有北方之饴;黄烟入皮,则有戊巳之灵。五神镇生,相转育成。

《本草乘雅》:五从二,从义,象参天两地间,互阳交阴中,之为五。盖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者,之为加。诚五行星精之所化,引重致远,以济不通,何患不疗,小儿三岁不能行,筋不转,脉不摇,赋形功行为名也。固入五藏,偏驻又在厥阴之肝,肝藏筋膜之气也。是得辅厥阴肝体,行厥阴肝用,除厥阴肝眚,其功特著。一名五嘉,合蘖酿酒,酉泽佳美。行酒势,走血脉,通关津,达四街,彻九窍,布二百六十五节,开八万四千毛孔,迅速疾行,无出其右者。至若追风作使,辟寒徵暄,易热为清凉地,攘濡湿致高洁界,此其专务。

《药性解》:五加皮,味辛苦,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主心腹腰膝痛、疝气、骨节拘挛多年、瘀血在皮肤、阴痿囊湿,小儿脚软、女子阴痒阴蚀,补劳伤,坚筋骨,益志气,添精髓。远志为使,畏蛇皮、玄参。

按:五加皮辛能泻肺,苦能坚肾,宜并入之。心腹等件何非两经之证,而有不治者耶。

《景岳全书》:味辛,性温。除风湿,行血脉,壮筋骨,明目下气。治骨节四肢拘挛,两脚痹痛,风弱五缓,阴痿囊湿,疝气腹痛,小便遗沥,女人阴痒。凡诸浸酒药,惟五加皮与酒相合,大能益人,且味美也。仙家重此,谓久服可以长生,故曰: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银满车。虽未必然,然亦必有可贵者。

《本草备要》:宣,祛风湿;补,壮筋骨。

辛顺气而化痰,苦坚骨而益精,温祛风而胜湿。逐肌肤之瘀血,疗筋肾之拘挛。肾得其养,则妄水去而骨壮;肝得其养,则邪风去而筋强。治五缓虚羸,五脏筋脉缓纵。《千金方》补云:五月五日采茎,七月七日采叶,九月九日采根,合为末,治五劳。阴痿囊湿,女子阴痒,湿生虫。小儿脚弱,明目愈疮。酿酒尤良。王纶曰:风病饮酒,能生痰火,惟五加浸酒益人。远志为使,恶玄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逢原》:五加者,五车星之精也。为风湿痿痹,壮筋骨助阳气之要药。《本经》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痿躄,小儿三岁不能行,其温补下元,壮筋除湿可知。《别录》治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腰脊痛,脚痹风弱,《大明》治骨节拘挛,苏恭主四肢挛急,种种皆须酿酒,则力势易行,非汤药中所宜。

《本草崇原》:五加皮色备五行,花叶五出,乃五车星之精也,为修养家长生不老之药。主治心腹疝气,乃心病而为少腹有形之疝也。黄帝问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者是也。腹痛,乃脾病而致腹痛也。益气,乃肺病气虚,五加皮能益其气也。疗躄,乃肝病筋虚,五加皮能强筋疗躄也。小儿五岁不能行,乃肾病骨虚,五加皮补肾坚骨,故治小儿五岁不能行。治疽疮者,诸疮痛痒,皆属心火。五加皮助精水上滋,而能济其火也。治阴蚀者,虫乃阴类,阳虚则生,五加皮能益君火,而下济其阴也。夫五加皮、女贞实,咸禀五运之气化,女贞皆言养正,五加皆言治病,须知养正则病自除,治病则正自养。

《本草求真》:[批]除风寒湿脚气。

五加皮专入肝、肾。今人仅知此能理脚气,而不知其脚气之病,因于风寒湿三气而成。风湿则筋骨为之拘挛;湿胜则筋脉为之缓纵,男子阴痿囊湿,女子阴痒虫生,小儿脚软;寒胜则血脉为之凝滞,筋骨为之疼痛,而脚因尔莫行。服此辛苦而温,辛则气顺而化痰;苦则坚骨骨属肾。而益精;温则祛风肝主风。而胜湿。凡肌肤之瘀血,筋骨之风邪,靡不因此而治。盖湿去则骨壮,风去则筋强,而脚安有不理者乎。但此虽属理脚之剂,仍不免有疏泄之虞,须于此内参以滋补之药,则用之历久而不变矣。勿谓有五加之说,遂信竟为理脚圣药,而置金玉满车于不问也。昔孟绰子、董士固相与言云,“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时珍曰:五加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其功良深,仙家所述虽若过精,盖奖辞多溢,亦常理耳。

《得配本草》:远志为之使。畏玄参、蛇皮。

辛、苦,温。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去风湿之在骨节,逐瘀血之在皮肤。除寒痛,止遗沥,杀阴虫,疗疝气。

得牛膝、木瓜,治脚痹拘挛。配丹皮、当归、赤芍,治妇人血风劳。

肺气虚,水不足。二者禁用。

《本经疏证》: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诊得心脉而急,此名心疝,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也。王注:心为牡藏,其气应阳,今脉反寒,故为疝,则心腹疝气腹痛,乃阴之遏阳矣。痿论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辟。王注:辟谓挛辟,足不得伸以行肺热,则肾受热气故耳。则辟不能行,乃阳之劫阴,五加皮一物既能主阴遏阳,又能主阳劫阴。刘潜江曰:肾肝气虚故病于湿。湿者阴之淫气也,阴淫则阳不化而为风,风者阳之淫气也,阳淫则阴愈不化,而更病于湿。至病湿,固已阴锢阳、阳蚀阴而成湿热矣。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短故迫促而气诜诜上行,弛长故懈缓而不能束骨利机关,则疝之与辟,比归一本。五加皮气味辛苦及温,散其阳实之淫气,行其滞窒之阴气,是其祛风淫以宣湿者,即赖其逐湿淫以清气也。所以然者,根皮之黄黑,显然水土和于下,肉之白,又显然邪气净于内,而骨之硬不更可见和于外净于内,而其中遂不得不强乎?此行于下者也。其行于上者,茎则赤而有刺,则青而变黑,不又显然下既强而阳上行,阳既行而邪遂解,邪既解而阴乃复顺乎?五色分绚,五叶交加,是谓五加,顾名可思义也。曰益气,曰坚筋骨,曰强志意,皆身半已上事;曰疽疮阴蚀,曰囊下湿,小便馀沥,皆身半已下事。惟五加之茎柔(以似蔓故)而根鞭,于上则以柔而济其强,于下则以刚而胜其湿;曰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当观其所以除邪,而后可以明其崇正矣。

《本草新编》:五加皮,味辛而苦,气温而寒,无毒。近人多取而酿酒,谓其有利益也,甚则夸大其辞,分青、黄、赤、白、黑,配五行立论,服三年可作神仙,真无稽之谈也。此物止利风湿,善消瘀血则真。若言其扶阳起痿,止小便溏沥,去妇人阴痒,绝无一验。而举世宗之,牢不可破,亦从前著书者之误也。余故辨之,使世人毋再感耳。

或问五加皮,举世皆以为补,先生独言非补,世人饮此酒未见有损,何也?曰:有其功则言功,有其弊而言弊。五加皮,实有损无益之药,而举世宗之,余所以大声疾呼也。此酒江淮之间最多,然饮之而未见损者,亦有其故。盖江淮地势卑湿,服五加皮之酒以去湿,似乎得宜。若非江淮污下之所,而地处高燥,则燥之以益燥,吾日见其损,而不见其益矣。

《本草分经》:辛、苦,温。顺气化痰,坚肾益精,养肝,祛风胜湿,逐皮肤瘀血,疗筋骨拘挛。有火者勿服。

《本草思辨录》:五加皮茎柔皮脆,用在于根,宜下焦风湿之缓证。若风湿搏于肌表,则非其所司。古方多浸酒、酿酒及酒调末服之,以行药势。

心疝少腹有形为寒,肺热生痿躄为热,《本经》并主之。刘潜江云:肾肝气虚,故病于湿,湿者阴之淫气也,阴淫则阳不化而为风;风者阳之淫气也,阳淫则阴愈不化而更病于湿。至病湿,固已阴锢阳、阳蚀阴而成湿热矣。按此论甚精。五加皮辛苦而温,惟善化湿耳。化其阴淫之湿,即驱其阳淫之风。风去则热已,湿去则寒除。即《别录》之疗囊湿、阴痒、小便余沥、腰肢痛痹、风弱、五缓,皆可以是揆之。邹氏以《本经》之益气,《别录》之坚筋骨强志意,为身半以上事。实则肾肝受治之益,不必析之为两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03:29 , Processed in 0.24228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