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心是莲花开

[佛化生活] 名寺古刹(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国恩寺

[历史沿革]

国恩寺,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集成镇,始建于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是六祖惠能为报父母养育之恩,亲自将其故居改建而成,当时名叫报恩寺。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武则天下诏赐名为国恩寺。国恩寺也是六祖示寂的圣地,与六祖祝发道场广州光孝寺、弘法道场曹溪南华寺并称禅宗三大祖庭。

唐宋时期,国恩寺在佛教界被视为“岭南第一圣域”,香火鼎盛,来寺朝拜参学者络绎不绝。
一千多年来,国恩寺历经沧桑兴废。现在的寺貌焕然一新,寺宇殿堂,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国内外来寺寻根谒祖、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寺院胜景]





唐宋时期,国恩寺在佛教界被视为“岭南第一圣域”,“中国禅文化的发祥地”。香火鼎盛,僧人甚多,来寺朝拜参学者络绎不绝,寺院殿堂颇具规模,有僧田1800亩。宋绍兴年间寺宇重修,明永乐年间再次修葺。尔后,国恩寺渐衰,僧田多被豪强侵占,寺产被变卖。至使这座被尊为“中国禅宗发源地”的古寺,殿堂失修崩塌,香火式微。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知县邓应平发起,官民集资重修寺宇。此后国恩寺不断扩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名士欧真义建龙粤庵(观音殿),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知县陶若曾建浴身亭;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新州知县吴士熙、绅士赵良洗建山门牌坊,并凿寺前镜池;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本寺方丈白现法师、名士潘文伯等建金刚楼和左右禅房。明思宗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新州名士潘尚茂建经堂;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本县名人潘稷建珠亭;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至十二年(公元1655年)再次重修和扩建;举人麦安创建法堂,新州名士美符重修山门石桥等。至此,国恩寺便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建筑群,殿堂鳞次栉比,气势巍峨庄严,成为广东省境内屈指可数的大丛林及全国仅存的两大祖师故居之一。
国恩寺虽历经沧桑兴废,至解放前仍保存着唐朝至清代五朝古迹文物。但在文革期间,寺内佛像、法器等文物古迹均受到严重破坏,僧众被遣散。只有鼎光、自觉等几位法师坚持在寺内生活。他们常与到寺庙搞破坏者讲佛法、论道理,使搞破坏者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使整个建筑物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得以保留了部分主要殿堂。改革开放后,一九八三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在方丈鼎光法师的带领下,加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信众及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几年的修葺,寺貌焕然一新。寺前山门大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及配殿、方丈室、客堂、禅堂、报恩塔、六祖纪念堂、圆通宝殿等主体建筑已经修复和重建。同时还重修了六祖父母坟、浴身池、卓锡泉,理护了六祖亲手种植的荔枝树,新建了以弘扬六祖禅文化为主的龙山碑林等。纵观国恩寺,寺宇殿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各具特色而浑然一体。
开放后的国恩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僧众的自主管理下,来寺寻根谒祖、观光旅游的人与日俱增,国内外的佛教团体;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接踵而至,络绎不绝。每年到寺游客达数十万之众。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香客、游人来寺谒祖、观光。我寺还将筹建藏经楼、钟鼓楼、经堂、普同塔、焚香亭、僧舍、贵宾楼、重塑佛像金身,还将把现在保存的文物古迹展示出来让游人观赏。
[当今住持]
如禅法师,广东罗定人,生于1963年,1982年春于国恩寺鼎光和尚座下剃度出家。同年9月就读于中国佛学院,1984年在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又接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和尚的法脉,1986年毕业后回到国恩寺,1997年任国恩寺当家师主持全面工作。2004年12月任国恩寺住持。现兼任广东佛教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六祖思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以及中国禅学研究系列丛书的主编。
[交通通讯]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集成镇
邮编:527300
电话:+86-766—26911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guoens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西园寺

[历史沿革]
西园戒幢律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留园路,简称西园寺,创建于1264-1294年。本名归元寺。1635年,茂林律师来此住持,改奉律宗,名戒幢寺。1860年毁于战乱。1875年由广慧和尚筹资修复,基本形成了全寺的建筑规模,使西园寺再度成为吴门首刹,并改名为西园戒幢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园寺即先后被列为苏州市和江苏省的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维修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和生活宿舍区。1986年对寺院佛像全面进行贴金,其中五百罗汉像还加罩玻璃佛龛保护。1991年又重建厨房、上客房、祖塔。近年来,整个寺院几乎进行了全面大修。西园寺以其著名的律宗道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闻名海内外。西园寺还是育人道场,创办有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有佛学进修班及网络佛学院,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佛学人才。
[寺院胜景]

西园戒幢律寺
[当今住持]
普仁法师,1957年生于福建省福安市。1980年出家。1983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在西园戒幢律寺工作多年。1998年9月任方丈,并任苏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多年来积极培育僧才,创办了戒幢佛学研究所,并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
[交通通讯]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邮编:215008
电话:+86-512-65349545
电邮:[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jcedu.org

[ 本帖最后由 心是莲花开 于 2010-6-7 09: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南普陀寺

[历史沿革]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因寺院以奉观音菩萨为主,又在浙江普陀山之南,故名“南普陀”。自唐末开山以来,南普陀寺高僧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转逢和尚、会泉法师、太虚大师、弘一律师和妙湛法师等。南普寺原是临济宗派世袭主持,1924年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1925年创办国内最早的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太虚大师为第一任院长。1934年,弘一法师又增办佛教养正院。1937年,佛学院因抗战而停办。1985年,佛学院复学,并增设女众部,现分预科二年,本科四年。闽南佛学院的学生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寺院胜景]


南普陀寺依托五老峰,“五老凌霄”乃厦门八大胜景之一。“圣德昭传东海岸,辉光普摄五老峰。”每遇山雨初霁,峰顶云雾蔚荟缥缈,如五位老人凌空而坐。登于五老峰之巅,极目远眺,海空寥廓,波涛汹涌,浩渺无边;低首俯瞰,殿宇重重,烟霞蒸蔚,恍若仙境。真可谓“喜瞻佛刹连黉舍,饱听天风拍海涛”,“鹭岛名山藏古刹,梵宫胜景纳游人”。
该寺其主体建筑以中轴线为主,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依山而建,层层升高,高低俯仰;梵宇琳宫,参差错落,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式屋盖,均覆以琉璃瓦,使之协调统一,全寺周围有石墙建筑工艺精湛,结构严密,具有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重檐飞脊,夺人眼目,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其中最为独特的建筑大悲殿,为斗拱结构的无梁殿,古称蜘蛛结纲。
南普陀镇寺之宝为明朝观音塑像。又藏有清乾隆御碑八块。
[当今住持]
则悟法师,浙江瑞安人,生于1974年。1982年于瑞安朝真寺出家,1992年于福州林阳寺受具足戒,1998年毕业于闽南佛学院,1999年后任教于闽南佛学院,并兼南普陀寺监院等职,2005年10月荣膺南普陀寺方丈。现兼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交通通讯]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鹭岛名山五老峰南麓
邮编:361005
电话:+86—592—2087282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nanputuo.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山东湛山寺

[历史沿革]
湛山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建于1934年,是近代高僧倓虚大师创建的天台宗道场。曾请慈舟法师、弘一律师等大德来寺讲经说法,弘传戒律。开办佛学院培养了许多法门龙象,至今住持道场弘法于海内外。1985年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佛教寺院恢复宗教活动。1988年6月6日,明哲法师荣膺湛山寺方丈,赵朴初会长亲临湛山寺并题字祝贺。方丈升座、佛像开光,湛山寺迎来了新的辉煌时期。明哲方丈住持后,首开佛教僧伽学习班和五明研修班,同时进行放生池改造、建设钟鼓楼、装修药师塔佛像并绿化园林。新建了高大巍峨的藏经楼、法堂、大斋堂、文化楼、卧佛殿、倓虚法师纪念堂、教学楼、观音殿、上客堂、法师寮等。2004年开办山东湛山佛学院,继承倓老懿德,以培养僧才为已任。2006年创刊《菩提道》杂志。多次举办水陆空法会,传授三坛大戒,开展慈善事业回报社会。2008年8月9日诚请海内外百位大德高僧在塔园新建奥运钟平台,举办庆祝奥帆赛开幕盛会,共同撞响奥运和平钟声。受到国内外人士赞誉。
[寺院胜景]

山门
湛山寺地处青岛最优美的海滨风景线上,是青岛市十大优秀旅游景点之一。伴随着暮鼓晨钟,潮起潮落,迎接海内外的贤达善士,共结法缘、同沾法喜。
寺院主要建筑有放生池、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倓虚法师纪念堂、三学堂和斋堂等。寺院东侧建有一座八角七级砖塔,名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塔。1983年,湛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当今住持]
明哲长老,字日晶,1925年生,山东济宁人。1948年拜上海圆明讲堂圆瑛老法师座前剃度出家。1950年在福州市舍利院慈舟老法师座下圆具受具足戒。曾亲近华严座主应慈老法师、天台宗泰斗静权法师、藏密能海上师、唯识学大德正果法师等诸大德学习教理与修持。1956年入中国佛学院本科学习。1980年秋中国佛学院恢复,任教务长,并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广济寺首座和尚,在中佛协赵朴初会长领导下,
1959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1980年任中国佛学院教务长。1984年任广济寺首座和尚。经常参加外事活动,并出访日本、美国、法国等。历任山东省政协常委,青岛政协常委。现任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山东湛山佛学院院长、青岛市佛教协会会长、青岛湛山寺方丈等职。
[交通通讯]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芝泉路4号
邮编:266071
电话:+86—532—83862038  
网址:http://www.zhanshansi.org/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浙江伏龙寺

【历史沿革】
伏龙寺,位于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之伏龙山。山屹立于东海之滨,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舟山金塘大桥恰似南北两条巨龙汇聚于伏龙山下。伏龙山西距浒山43公里,南至宁波市区28公里,沈海高速近在咫尺,329国道沿山麓南侧而过,现辟有登山公路,汽车可直达山巅。
民间相传最早伏龙寺为唐开国元勋尉迟恭奉旨在沿海建造的七十二座寺院之一。但据可查记载,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鉴诸禅师云游至此,见此山状如蛟龙,云浮雾绕,四周大海,南边达蓬山在望,环境幽雅,信为佛子修道佳处,于是餐风宿露,披荆斩棘,平地筑砌,凿石围池,终使一座庄严之梵王宫耸立于山巅。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更名寿圣禅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刺史柳公武奏请,改寺额为广福禅寺,并题匾额于山门。后恢复伏龙禅寺原名,直至于今。
寺院于1944年6月,遭日本侵略军焚毁。宏伟梵宫,夷为废墟岁序有代谢,江山空陈迹;昔日梵王宮,今成荒山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照耀下,迎来了宗教信仰自由的贯彻落实,使濒临弃置伏龙山名胜古迹和千年古刹,被提到议事日程上。2006年6月,伏龙寺被批准成为正式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并邀请时任宁波市七塔禅寺监院传道法师主持修复工作。
伏龙寺历代高僧辈出,从唐开山祖师鉴诸禅师、惟靖禅师,至清朝的懒耕元来、千日成眼、省三佛才、中兴善庵、到近代的志恒法师、诚一法师等不一而具。至于历史上有哪些高僧大德卓锡过伏龙寺。僧史散伕,无从查考,惟知近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师与当时伏龙寺住持诚一法师相交甚深,曾三次驻锡伏龙寺,为伏龙增添光彩的一页。1931年3月弘一律师应好友金仙寺方丈亦幻法师之邀,卓锡金仙寺。后又访五磊寺栖莲法师,住寺筹办南山律学院,但因种种原因终未实现。弘一律师如闲云野鹤,又赴上海、绍兴等地云游数月后,年底道慈溪伏龙寺度岁。1932年上半年弘一律师除春天在金仙寺小住外,一直住在伏龙寺。伏龙寺古木葱茏,环境清幽,弘一律师心境憩澹宁静,曾用六天时间,恭写《佛说阿弥陀经》,共十六大幅。后又陆续写了一百多幅嘉言集联,馈赠至友和学生,这是弘一律师存世墨宝最多的创作时期。并于当年农历三月,用朱砂绘成“罗汉长卷”及众多幅佛画,精美异常,堪称旷世佳作。律师于此年夏天曾赴温州,不幸染病。病后,仍道伏龙寺养疴,这是他第三次来伏龙寺。直至十一月离寺赴厦门南普陀过冬。
【寺院胜景】

伏龙山,历史上先后建有八所寺、庙、庵、殿、堂、院、亭、阁,其中以伏龙寺规模最大,时属三北地区(指慈溪、镇海、余姚三县姚江之北)之首,是为“浙东名寺”,极具“千年古刹”之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伏龙寺以“独峰横地出,波涛接天回,雄踞一方,碧霞琅玕;灵气暗动,绛雾升腾;似蛟龙蛰伏”之山势而命名。在历史上鼎盛时期,梵宮恢宏,殿舍完备,伏龙山南麓,有接经禅院(即接待香客之下院)经登山之石道,折往西北,依次为刺史门、莲花池、正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法堂及左右两厢偏殿,集观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伽蓝殿、祖师殿于一体,执事房、僧寮、库房、上客堂、斋堂、厨房等百余间。寺院布局严谨,依山势而建,结构完整,充分显现早期明代建筑风格。
【当今住持】
传道法师,字道云,俗名许道云,1976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自幼受家庭薰陶,笃信佛教,好阅佛经,明事后遂萌发出家之念。1991年于如皋万寿寺礼智禅法师为剃度恩师,发心出家。1992年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海法法师座下受具足戒。1993年至南海普陀山紫竹林参学,随诸师勤修三学,潜心悟道。1996年至宁波七塔报恩禅寺常住。1999年经浙江省佛教协会推荐,赴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增戒,得戒于觉光、圣一、初慧等长老座下。2003年毕业于扬州大明寺佛学院,2005年深造于南京大学宗教研究班。2008年接惟贤长老所传之心法,成为临济正宗第46代传人。曾亲近过妙善、茗山、一诚、本焕、星云、广修、传印、戒忍等诸山长老,朝礼参学于国内名山古刹,参访美国、韩国、日本、缅甸等诸多国家及台、港、澳地区。历任宁波七塔禅寺知客、纠察、副寺、监院等职;现任慈溪市伏龙禅寺住持、宁波江东区佛教协会副会长。
【交通通讯】
地址: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伏龙山伏龙寺
邮编:315311
电话:+86-0574-63789306 63789299
网址:http://www.fulongs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明教寺

[历史沿革]
明教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消遥津公园边上的明教台上,相传此台曾是曹操的点将台。梁武帝时又在台上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明教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通圆法师云游募化所建。1937年冬,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1949年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文革”浩劫中,明教寺除殿宇幸存外,佛教设施均毁于一旦。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明教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近年来,明教寺的建筑都修缮一新,设施和体制已初具规模,千年古刹,又现辉煌,成为合肥市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佛教圣地。

[寺院胜景]

明教寺历史悠久,建筑雄伟。在清代,居合肥城众寺之冠。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院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教弩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诸名胜。屋上井在大殿左侧,以井口超出地面屋脊得名,原为魏军汲水用井。晋朝整修,井口石栏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为公元268年遗迹。在石栏沿口可见到23条被汲水纯磨成的深沟,堪为漫长岁月的见证。听松阁在台的东南隅,昔时这里松木成荫,松涛有声,寺僧建阁,取名“听松”,于是有“教弩松荫”之誉,被称为“庐阳八景”之一。
[当今住持]
妙安长老,安徽巢湖人,生于1923年,1930年于巢县指南庵出家,1941年于江苏省句容县大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并于该寺律学院深造两年。1986年担任明教寺住持,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合肥市佛教协会会长、安徽省政协常务委员,并同时兼任明教寺、相隐寺、忠庙、西庐寺等数座寺庙方丈。
[交通通讯]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44号
邮编:230001
电话:+86—551-2656284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平兴寺

[历史沿革]
平兴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1966年,青藏法师领导福鼎县僧众于此创办佛教徒茶场。十余名僧人结茅而住,垦荒种植,早晚课诵,从未间断。1997年,世行法师主持改建寺院,因寺院是平地而起,故名“平兴寺”。
1991年,界诠法师回平兴寺,协助扩建道场,健全寺院规约。并开办普隐学堂,以修归净土为宗旨,教通诸宗,行依律仪。参学问道者慕名而至。2000年为了满足学僧如法如律学戒、持戒、受戒,依道宣律师《戒坛图经》于寺内修建戒坛。1999年4月,首次举行传授三坛大戒法会,创闽东佛教传三坛大戒之始。2002年春,平兴寺再次传授三坛大戒。平兴寺弘扬戒律精神于现代,为新世纪中国佛教在授戒方法上写下新的篇章。
[寺院胜景]
寺院建有净业堂、云水堂、法堂、念佛堂、五观堂、尊客堂、闭关房、藏经楼、普隐堂(学戒堂)、学戒堂、普隐堂、藏经阁等主要殿堂,并培养青年法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弘法VCD光盘、录音带、录影带,将佛法、律学带给更多学佛者学习、分享,使正法久存世间!
为排除老年僧人后顾之忧,使其安度晚年;为病苦僧众可以临时安置,以调节身心,建有如意寮、念佛堂、住静关房,妥善安处老年僧人和专精修持者。同时,建一座四层重楼伟阁,分别为法堂、巍峨壮丽,气垫恢宏。
[当今住持]
界诠法师,福建省福鼎人,生于1959年。1978年于平兴寺出家。1981年于静严法师座下受具足戒。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1985—1991年执教于莆田广化寺福建佛学院。1991年返回平兴寺领众。1994年始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近年来,致力于弘扬律学,推动规范传戒,培育正法之才。
[交通通讯]
地址:福建省福鼎市秦屿镇太姥山平兴寺
邮编:355209
电话:+86-0593-7277186  
传真:+86-0593-7277185
电邮:[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tmspxs.com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五台山寺院

[历史沿革]
塔院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原为大华严寺塔院,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金国重点寺院。其传承法系藏密。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院,这里就是原寺院的塔院。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直到今天。
[寺院胜景]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大白塔始建于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于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至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于五台山了。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后,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将塔院寺修旧一新。
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东渡黄河,挺进河北的途中,路过五台山时曾在塔院寺住过。如今,塔院寺的方丈院已被辟为毛主席路居陈列馆。馆内有毛主席、周总理和任粥时同志等的卧室。室内陈列着当年的床铺、桌凳、笔墨等的复制品。
塔院寺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有殿堂、房舍一百二十余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藏经楼,以及禅堂院、文殊发塔院和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天王殿内供着观音菩萨像,背后立着一座法令碑,再后才是护法神韦驮像。两旁是四大天王的塑像。大雄宝殿又叫大慈延寿宝殿,殿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雄宝殿内。
藏经楼,又叫藏经阁或大藏经阁,在大白塔的后面。藏经楼为二层楼房,面阔五间,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佛等佛像九尊。楼内还有远近闻名的转轮藏。转轮藏是一种木制的六角形经架,高十余米。经架共有二十一层,每层上面部分成许多小相,以存放经书。转轮藏的最下层底下装有转盘,可以转动。转轮藏象征着佛教的“法轮常转”。因为上面放有许多经书,僧人和信徒每转动一次,即象征着又念了一遍经。现在,这座楼内藏有各种经书二万多册.其中有汉文经书,也有蒙文和藏文经书。
塔院寺中最值得介绍的是两塔,即大白塔和文殊发塔。
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叫大慈延寿宝塔。
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修建了藏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
大白塔状如覆钵,为喇嘛塔的造型,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刹为风磨铜制成,塔身为砖砌,须弥座为石建。须弥座的南面有三个很浅的石洞。右边的石洞中立有佛的迹像碑,碑上有释迦牟尼的双足迹印图。这是佛的圣迹。左边的石洞内有康熙年间的修塔记事碑。塔的垂檐和束腰上均挂风铃,全塔上下共有风铃二百五十二个。每当清风吹来,风铃叮当作响,悦耳动听。此外,塔的下层塔殿内,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菩萨像。塔殿外围的长廊中,有铁皮法轮一百一十五个。
文殊发塔,又称小白塔,在大白塔的东面。据说,早在北魏时期,文殊菩萨为宣传佛道平等,曾化作贫妇到寺乞斋,随后留下了一把头发。为此,五台山和尚便建塔藏发,不时叩拜。文殊发塔高二米多,虽不及大白塔雄伟,但因供奉着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头发,前来拜塔的僧人、香客仍然不少。
在发塔院的东南,还有一座城楼式的建筑。这座在石洞上面建造的三间楼房,在明代叫青峰阁,清朝改为青龙楼,后又改名为山海楼。这是塔院寺存放杂物和书籍的地方,也是一个登高望远的处所。
大白塔位于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按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还吊装36瑰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余,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是我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我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在大白搭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寺内现存其它蒙、藏、汉文各类碑记数十通。  
大白塔北侧建有面宽五间,高二层的大藏经阁。正中门顶上挂有一块木匾,上有乾隆皇帝御笔绝句一首:“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藏经阁内有一木制经架,叫转轮藏,六角形,33层,高约10米,最上面一层周长11.5米,最下面层周长6.5米,构成上大下小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捱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教的说法是转动诵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二万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乾隆年间版本的二千余册经卷为国家善本书。
五台山塔院寺还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后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泽弃、周恩来分别由地方干部陪同,观看了寺院文物。毛泽东视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处,一路上他亲切地与僧人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勉励地方干部一定要保护好文物,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爱国僧人,把五台山建设好。周恩来视察了菩萨顶、显通寺、罗喉寺、万佛阁,观看了量墨殿、铜殿、铜塔、“开花献佛”等文物古迹。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
[当今住持]
如空法师,俗名黄维沛,1963年1月9日生,四川省篷溪县常乐镇人。1982年正月于四川成都昭觉寺礼真悟法师剃度出家。出家不久,由真悟法师推荐,到五台山塔院寺依止寂度法师,并于其座下受戒。1996年,如空法师升任塔院寺监院;1997年当选为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1998年农历8月接法于寂度法师座下,任塔院寺住持兼监院。如空法师严守戒规,为众僧称道。但同时,他对寺内原有的一些清规也做了一些改革,在大法允许的范围内去除了一些无用的和不实际的规条,而新加了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与戒律相顺应的清规,以达从严治寺之目的。这一改革受到寺院僧众的欢迎,给千年古刹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任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塔院寺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
邮编:035515
电话:+86-350-6545415 6545988
电邮:[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tys.chinawts.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双桂堂

[历史沿革]
双桂堂,位于重庆市梁平县金带镇,始建于1653年,初名“福国寺”。创始人是清朝名僧破山禅师。因原有老桂花树二株,故名“双桂堂”。1860年建舍利殿时,破土得金带一条,因此又名“金带寺”。但“双桂堂”名沿用至今。双桂堂创建以后,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支持,连续不断地修建了200多年。民国时期,双桂堂以它宏伟的规模、庄严的殿堂、丰富的藏经、独特的雕塑被列为“蜀中丛林之首”。 1980年对寺院进行了修整。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6年恢复丛林制度并成立双桂堂寺院管理委员会。近年来全部修复一新,并新建了五百罗汉堂。双桂堂殿堂雄伟,佛像庄严,环境整洁。人称:寺外清溪环绕,四季鹤鸟飞鸣,八月桂花飘香,游人络绎不绝。双桂堂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都有一定影响。

[寺院胜景]



双桂堂

大雄宝殿
全寺占地面积约七万多平方米。双桂堂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所有殿堂、亭台,都是仿明清宫殿式建筑,造型古朴,工艺精良。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大悲殿、舍利殿、禅堂、祖堂、云水堂、说法堂、五观堂、伽蓝殿、破祖塔亭、僧寮等。1990年5月2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双桂堂举行了玉佛开光典礼。这尊玉佛为缅甸白玉雕琢而成,重1.3吨,高1.6米,精美庄严。
[当今住持]
身振法师,1970年生,重庆市垫江县人,1988年于重庆双桂堂出家,由15代方丈妙谈法师剃度。1997年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讲三论学课程。后受邀回重庆双桂堂担任寺管会副主任,在他的主持下,双桂堂启动了庙群文物保护与发展规划工程。2000年任双桂堂监院,2001年10月5日接任双桂堂第17代方丈。身振法师主持编写了《西南禅学研究丛书》,并积极投身社会文化活动,成立双桂堂书画院。现任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重庆双桂堂方丈。
[交通通讯]
地址:重庆市梁平县金带镇金桂路78号双桂堂
邮编:405227
电话:+86—23—53378297
网址:www.shgt.org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福严寺

[历史沿革]
福严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始建于六朝陈代光大元年(567年),又名般若寺,由天台宗第三祖慧思法师创建,是以弘扬般若和法华思想为中心的道场。唐开元元年(713年),佛教禅宗七祖怀让法师在此大阐宗风,宣扬“顿悟法门”,所以又称“天下法院”。宋朝时,福严法师曾增修寺院,并栽杉树十万株,因此改名为福严寺。现在的福严寺保持了清代的规模。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福严寺不但寺古、佛古、树古,而且历史上出现了如楚圆、保宗、慈感、文演等一代宗师。福严寺现与南台、祝圣、上封三寺并称“南岳四大名蓝”。
[寺院胜景]

福严寺立于茂林修竹掩映之中,古藤老树纵横其间,参天翠黛的树林和肃穆端庄的寺宇相映成趣,使庙宇显得分外古雅,山门有“天下法院”的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竖联。寺内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莲池堂、右禅堂、左斋堂、云水堂、藏经阁、法堂等古香古色的殿堂,结成一个寺宇整体。
寺在山坡中,前后均有高大石岩,左山一石刻有唐宰相李泌所书“极高明”三个大字,故名极高明台。另外一石名“慧思一生岩”,在大岩石一侧,有三生塔,系福严寺开山僧慧思和尚藏骨处,相传慧思和尚三生的尸体都藏其中,因以为名。
寺东有一股清澈的泉水,从方形石井中涌出,井壁上有“虎跑泉”石刻,泉旁有书法凝重端庄的镌刻石碑,碑文记述南朝陈光大年间,慧思祖师开辟道场的轶事。
福严寺始建于南朝陈光大元年(567年),名般若寺,由天台宗第三祖慧思和尚创建,是以弘扬般若和法华思想为中心的道场。至唐开元元年(713年),佛教禅宗七祖怀让和尚在此大阐宗风,宣扬“顿悟法门”,故此寺又称“天下法院”。宋朝时,寺中有位福严法师曾增修寺院,并栽杉树十万株,因此改名为福严寺。怀让以后,与般若寺有关系的著名禅僧,唐代有审承、良雅,宋代有楚圆、保宗、慈感、文演,明代有弘储,清代有淡云、玄妙、海岸等一代宗师。
现在的福严寺,基本上保持了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规模。寺内建筑有:山门、岳神殿、大雄宝殿、方丈室、法堂、藏经楼、祖堂、禅堂、华严阁等。
寺院周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慧思第一坐习禅处、三生塔(传为慧思三生灵骨安葬处)、磨镜台(即怀让磨砖作镜启示道一处,石上刻有“祖源”二字)、拜经台、罗汉洞和虎跑泉等。
[当今住持]
大岳法师,湖南茶陵人,生于1963年,1982年于南岳祝圣寺出家,1988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现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交通通讯]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邮编:4219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2:06 , Processed in 0.27941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