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大德开示] 《楞严经的秘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说了很多的话,其实归纳到一点,那就是:一切的概念,都是在相互参照相互观待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施加了很多的前提的情况下,才能够建立、存在、沟通、辩论的。也就是说,一切的名相概念,全部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内外是这样,善恶是这样,甚至就连自己和别人、我和你都是相对存在的,不存在一个单独的你,或者单独的我。提问:你是谁?
阿难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慌乱了,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佛否定了自己所提出的看法,不管是自己思维的,还是引用佛所说的,都被佛盖了帽。也就顾不了什么了,直接把自己的看法,再陈述的更加清楚一些,阿难说:“佛啊,我所说的中间,并不是你所说的那两种中间的概念。我所说的是,根据佛你自己曾经说的‘在眼根和色尘的条件下,会出现眼识。’因为色尘没有了知的作用,眼睛能够分别色尘,两者结合产生了眼识。这个产生眼识的过程,就是中间,就是心存在的地方。”这个阿难,真能忽悠,竟然把产生眼识的过程,给称为中间,够创意!可是,像这样的创意,并不是正确的,也不是学佛的正途。佛再次简单地就给否决了。
佛说:“你说的心在中间,也就是在眼根和色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那么,到底是在根尘的何处呢?这个心的体,究竟包不包含根尘二者呢?如果包含根和尘,那么这个心体就是混乱不堪的,根和尘本身就是相互观待的相对的两个方面,怎么能在一体呢?如果并不能包含根尘的话,被观察的色尘,和能观察的眼根,二者之间终究是不可能存在一个可以成为心体的中间的。因此,归根结底,你所说的心在中间的说法,还是不正确的。”
到了这里,我们可能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和别人交流沟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不一致?因为我们和别人谈论的某个问题,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设定上,已经因为各种背景和经验的影响,产生了差异;接下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更会因为表达方式的差异会带来更大的偏差。因此,在和任何人沟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就应当先就关键的概念点统一认识,然后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随时回顾和确认相互的理解和认知是一致的,如果出现了偏差的话,就应当及时修订后再继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增加沟通成功的机会。这部分内容,其实完全可以作为企业事业单位沟通培训的基本内容了!
比如说,从历史上,甚至到目前,一直都有人性本善论和人性本恶论两大论点不断在争论。之所以难以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结论说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就是因为从这个命题一提出来,就对善恶的定义产生了偏差。好像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个盗贼,他不断地去偷盗他人的财物,除了满足自己生活所需之外,其他的赃物全部都用来赡养被家人抛弃的病残老人。我们来说说看,这个盗贼是善还是恶呢?有些人会回答说:“因为他自己不用正当的手段谋生,因此,他是恶人。”支持这种看法的,也包括了现代各个国家的法律,大家不论盗贼偷盗的目的如何,只要是他偷盗了别人的财物,就会根据情节的轻重,予以法律制裁;但是在被他照顾的病残老人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比亲生儿女对自己更好的一个善人,为什么要法办他呢?
没错!善恶,因为出发点的不同,观察角度的不同,同一个动作,就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善恶看法和结论。因此说:善恶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那么人性善恶论的争论,就可以止息了。根本就不可能让全球几十亿的人,统一到一个出发点、参照系上来吧!
再有,为什么我们会被别人称作“口头禅”?就是因为,当我们在阅读禅宗公案,或者密法经典的时候,往往会直接拿来其中的很多名词和说法,比如说空、明、觉、了,比如说本来面目,比如说双运大乐,比如说本来清净,等等,来表达我们对佛法或者对生活的看法。不管我们是否已经真正清楚了当初这个说法的机缘和场合,我们都在到处地使用这些名词说法,别人也许会感觉到这个人的见地很高深,非常了得。但是当别人看到我们的所作所为的时候,却会发现我们言行不一致,眼高手低,所谓的高深,仅仅流于外在的形式,内心还是充满了贪嗔痴三毒。也许会因此而对我们,甚至对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对我们所推崇的佛教真理,产生不信任甚至反感。
甚至,我们在阅读很多名人、高人的著述的时候,也会发现到处都充满了高深的名相,都处都是了不得的说法。比如说,现在到处都充满了“禅”类文学,到处都充满了“**心得”,到处都充满了“心灵鸡汤”。可是当我们把其中一段文字拿来细细地品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无法从中理清作者到底想要说些什么?把那些堆砌的高等名词去掉之后,味同嚼蜡,没有丝毫可以帮助到我们上进的营养。大家在见到这类书籍的时候,要擦亮眼睛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二种根本很重要!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呪。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指。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阿难此时,心中忐忑不安,从众人中站了起来,袒露着右边肩膀,用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掌于胸前。所有的这些动作,都是印度当时传统上的最高礼节,同时袒露右边肩膀还有肩负佛的事业重担的意思在里面。
阿难恭恭敬敬地对佛说:“佛啊,我是你最小的兄弟。虽然当初在佛的慈悲关爱下,出家成了修行的沙门,只是一直以为自己和佛的关系比任何人都亲近,就产生了骄慢心,以及会有佛来照看着我的侥幸心理。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过分地注重了广博的听闻,但是却没有能够用自己所听闻道的法理,来解除自己的烦恼、漏失,就连大梵天的幻术咒语都能够把我控制。被围困在摩登伽女的家中,差一点就违反了淫戒,全凭佛派文殊菩萨把我救了回来。所有这一切,全部都是因为我不明白真正的道理所造成的。我现在郑重地请求佛,大慈大悲,把真正的奢摩他法门传授给我吧!”
所谓的奢摩他,就是止、不动、寂静的意思。《涅槃经》中说:“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所以,阿难此时恳请佛传授的,其实就是能够熄灭一切烦恼,能够真正成佛的法门。只有这样的法门,才能灭除一切烦恼,才能消灭一切不善,才能成就三业,才能度化众生,才能清净三毒,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入定。
阿难这个时候,应当算是很真诚地希望能够用佛将要开示的正法,真正地去进行实践。这本来是很好的愿心,值得赞叹和随喜。
但是阿难紧接着的一句话,就不敢苟同了,他接着说:“我学习了真正的奢摩他法门后,希望能够让那些阐提,都堕落到弥戾车去。”所谓的阐提,其实就是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阐提有两种:一种名为“断善阐提”,是指那些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二种名为“大悲阐提”,是指那些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太多,时间太久,因此这种菩萨,亦极难成佛,比如说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通常所指的一阐提人,多数是指断善阐提。此处阿难应当是特别有所指,应该说的是摩登伽女和她母亲这样的人,竟然把主意打到我阿难身上了,那我就从佛这里学本事,看我将来怎么收拾你们。
弥戾车,是胡种的意思,特别是指那些服饰怪异,老少边穷地带的脏乱差垢浊种群,也有人说是恶中恶、奴中奴等非常低贱种群的意思。
阿难这最后一句话,也就表明了虽然他希望佛能够传授他真正的成佛法门,态度和语言都很真诚,但是骨子里其实还是没有生起清净的发心,甚至还是希望用法来对伤害了自己的人,进行打击报复。这种不良的发心,也许就是虽然阿难也听了《楞严经》,但是直到佛都圆寂了,他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根本原因了吧?
因此,在学佛的一开始,或者说在选择法门进行深入实修的一开始,首先就应当有非常清净的发心,只有发心清净了、彻底了,才会在精进的思维和修持下,更快更好的获得利益。否则,发心不正,就好像方向偏差了一样,越是努力精进,其实就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圆满法、大手印法等秘密真言乘的修法中,前行部分就要进行胜义菩提心的发起了。甚至还要求在每一座法修持的一开始,就应当进行皈依和发心。“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坏,上上得增长。”
阿难在对佛表达完自己的请求后,五体投地,恭敬礼拜。然后退回自己的座位,和所有在场的众人一起,准备聆听佛的开示。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无著即心,更错了!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阿难经过佛的又一次否定之后,终于想起来了一个场景,他说:“没错没错!我想起来了!当初我曾经听佛对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和舍利弗等四大弟子讲法,讲的就是这个明明了了善于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不存在于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和佛今天对我分析的一模一样。不好意思,我搞忘了。刚才和几次三番地和佛说在内在外在中间的,抱歉,抱歉。”如果只是听到阿难说的这些话,我们还真可能认为他有些明白了,可是他紧接着后面一句话,又露出了马脚。
阿难接着对佛说:“因为佛说不在内外中间,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存在,因此我就想啊:这个毫不沾染一切事物的毫无执著者,就是我的心。佛啊,我的这个说法咋样?”
佛对阿难说:“阿难,你刚才说能够明明了了分别的心,并不存在于任何一个地方,因此你说不执著于一切事物,就是你的心。那我来问你,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包括虚空在内,所有一切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还有那些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应该就是一切了吧?那么,你说的不执著于一切的心,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如果不存在,那就和常人所说的乌龟身上的体毛,兔子头上的犄角一样,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那还怎么说是不执著的心呢?如果说有一个不执著的心存在的话,那就是真实存在一个不执著的事物了,这个事物如果没有具体的形象,那就和没有一样了;如果它有一个具体形象,那又何谈不执著呢?!因此阿难,你所说的不执著于一切,就是所谓的心,更加不正确喽!”
讲到这里,有名的“七处征心”就告一段落了。经过这反复七次佛对阿难有关心的见解的分析和批驳,给下文正式揭开秘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当佛问阿难:“心目何所在?”的时候,阿难直接就如我们任何一个平常人一样地回答说:“眼睛在脸上,心在身体内部。”;当佛用“如果心在内却为什么看不见内在的脏腑?”来否定的时候,阿难就直接用非内即外的思维推理说:“心在身体外部。”;这个很明显就错了的答案被佛轻松否定后,阿难就在内外之间挑选了一个“心在眼根内和合着”这样的一个答案,这其实是变化了的中间的答案,可是这个答案也被佛否定了;接下来,阿难并没有直接回答心的所在,而是想用“见明为外,见暗为内”的说法,给自己增加一点儿论理的机会,只是仍然被佛否定了;这个时候,阿难就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无法和佛来进行辩论,就开始引用佛的法语来进行引申,他说:“能够思维的这个,就是心”,这句话被后世西方人笛卡尔用“我思即我在”讲出来后,成为了一句名言,但是在这里,还是被佛否定了;之后阿难又通过引用佛的法语,来说明“心在中间”、“心就是不执著”,都被佛否定了。
而且,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在佛进行否定阿难的七个答案的推理分析过程中,一直有一个隐性前提,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假设、坑——心实实在在的存在,在这个隐性假设的基础上,阿难才会被佛一一击破自己的推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阿难的七种错误回答,如果现在让我们了解了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来回答同样的问题的话,又会如何呢?前提同样是假设自己的心真正的存在。
我会这么样回答(当然是落在究竟下面好几个层次的回答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一、假如说我的心,有一个体存在,这个心体就是能够明明了了分析判断一切的那个自己。就是那个能够分别什么对我有利,什么对我不利的那个我自己。(这个前提很重要,一定要讲清楚。)
二、首先,我要列举出现代科学对于我能够看到事物整个过程的认知:
(一)要有能够让我看到的事物,比如说山河大地,比如说眼前的一朵花,等等,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色尘界;
(二)要有能够把这个事物的情况反射进我的眼睛的光线,黑暗中我是看不见山河大地鲜艳花朵的;
(三)我要有发育正常、功能正常的眼睛,以便能够让被观察的事物所反射的光线进入,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眼根界;
(四)要有发育正常、功能正常的眼底视网膜,以便能够把进入眼睛的光线信息,转变成生物电信号;
(五)要有发育正常、功能正常的视神经,以便能够把这些生物电信号,按照神经信号的形式,传递给视觉中枢;
(六)要有发育正常、功能正常的视觉中枢神经细胞团,以便能够处理这些神经信号,把神经信号转化成为对应于事物的图像信息;
(七)要有某个或者某些能够判断刚刚得到的图像信息(当然同时也包括来自其他感觉系统的信息等)所代表的事物,对我自己会不会产生好的或者坏的作用,并且能够发出相应的应对信号的功能部位;
(八)要有发育正常、功能正常的各方面神经传递通路,以便刚才所作出的应对信号能够传递到各个相应的部位;
(九)要有各个发育正常、功能正常的反应部位,比如肌肉、骨骼、关节的活动等等,以便能够让身体做出更加接近,或者保持距离,或者迅速远离该事物的动作。
三、在具备了上述的各种条件后,我需要简单描述一下看东西的过程(以我看眼前的一朵花为例):
(十)周围光线柔和充足,没有特殊的强光或者有色光来干扰的前提下,当自然的光线照射到我眼前的花朵上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光线被花朵反射到我的眼睛里来,这些光线就已经带有了这个花朵的一些信息;如果没有自然的光线的话,要么带给我的信息会发生太多的偏差,就像在有色的光线下容易挑错衣服一样的道理;要么干脆就是黑洞洞,任我怎么想看,却什么也都看不到的;
(十一)我的眼睛是睁开的,正对着这个花朵的,而且眼睛和花多的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在一个合理的距离内;如果我的眼睛是闭着的话,除非我是科幻小说中的穿透眼,否则我只能像在黑暗中一样,看不到花朵的;而且因为人的眼睛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的视力才能够比较准确,如果太近太远,要么信号太少导致看不清楚,要么信号偏差太大,导致错误判断;
(十二)在前两个条件满足的时候,带有花朵信息的光线,就会接触到我眼睛了。首先接触的是角膜,也就是相当于照相机镜头的部分,角膜在能够令光线进入眼睛的同时,还能够把眼睛内部和外界隔离开来,以保证眼睛结构的安全(角膜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稍微发生弧度的被动改变,以对光线进行适当的聚焦调整);
(十三)接下来,光线将会穿越瞳孔,其实就是由虹膜形成的环状通道,这个通道的作用,就是根据光线的强弱来调整大小,以便让穿越的光线信息的多少处在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当光线强的时候,瞳孔就会尽量收缩,以便减少光线的进入;当光线弱的时候,瞳孔就会尽量放大,以便接受更多的光线;这就像照相机的光圈和快门;
(十四)然后光线就会通过晶状体和玻璃体,晶状体和玻璃体会被动地通过形状的微小变化,把进来的光线尽可能聚焦在一起,以方便下一个环节的信号转化;在这一步之前,全部都是外来的光线信号;
(十五)尽量聚焦后的光线,落到了视网膜上,就好像布满了像点的照相机的底片一样,由密密麻麻分布的视觉细胞把这些光线所代表的花朵的信息转变成生物电信号;就相当于底片的感光一样;从这一步开始,就已经是被我真正加工过的神经信号了;
(十六)接下来,这个生物电信号,就会沿着视觉神经传递到大脑里去;在传递的过程中,还要把左右两只眼睛的信号同时交叉性地传递过去;
(十七)等到神经信号传递到视觉中枢的时候,可能还要被分成三部分:形状、颜色、运动状态方位等,在这些不同的专业部位,进行神经信号的视觉化合成,或者说图像化合成,图像是倒立的;
(十八)根据我们人类进化过来的经验,和出生后学习到的经验,视觉中枢,或者还有更高一层的中枢部位,比如说情感中枢?自我认知中枢等部位,就会把倒立的图像调转过来,成为和真正的实物花朵同一个方向的图像;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刚刚知道去抓去拿东西的小婴儿,在一定的阶段里,他们去拿东西的上下方向,一定是和东西的实际上下方向是颠倒的;这个时候,我也只是仅仅获得了这个花的相对准确的图像信息而已;
(十九)我的听觉中枢、触觉中枢、嗅觉中枢、情感中枢、自我认知中枢等等几乎所有重要的中枢神经部位,全部都会对这个花朵进行分析和判断,判断这个花朵是否有危险?是否能令我愉悦?等等;这个时候,相当于这个花朵的信息在被整合;至此,可以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觉过程。
(二十)根据整合分析后的结论,这些中枢会发出神经信息,通知相应的行动系统,作出亲密动作,或者听之任之,或者弃之不顾等等动作。直到这个时候,才是圆满的是绝对我的作用完成了。
四、从上面我看东西的过程,就可以知道:
(二十一)我们平常所谓的眼睛,多数情况下只是接受光线信息的视觉感受器的部分而已;结合医学知识,我们所说的眼睛,也仅仅是增加了把光线信息转化成生物电信息的相对完整的视觉感受器。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眼睛,的确就在我的头面部。只不过我的眼睛只能接受信息,并不能进行分析判断。所以,眼睛仅仅就是眼睛,并不是心;
(二十二)
把光线信息转化成生物电信息的视网膜细胞,具有很多的个体,而且他们也只能完成这个功能,并不能进分析判断,因此视网膜也不是心;
(二十三)同样,负责传递神经信号的视觉神经也不是我的心;
(二十四)对神经信号进行图像化加工的视觉中枢,因为它是要把神经信号按照形状、颜色、动态等不同的类别,分别在不同的神经团中进行的,因此说这个视觉中枢代表所谓的眼识发生的位置,还勉强有些道理,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他不是心(好像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把视觉神经信号转接到听觉中枢,好像在听觉中枢也可以发生视觉中枢一样的图像反映呢!难不成我们真的可以耳朵认字了?);
(二十五)在前一个部分的第(九)和第(十)环节中,就是最为关键的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部位,这个部位就目前看来,应当是很多个中枢集体的作用,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到底是那个中枢决定性地发挥了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心还是没有办法找到,这些也都不是我的心;
(二十六)我一直找不到我的心,是因为所有的大的器官,或者小一点的组织,或者在小一点的神经细胞团等,全部都有差别,都有各自的特征和功能,因此,说他们任何一个是我的心,都难以成立;那么,如果能够寻找到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是就可以找到我的心了呢?
(二十七)所有我的身体中的细胞的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每一个细胞,都有一模一样的遗传信息,那是代表了我的信息的DNA双螺旋。我的DNA和任何人的都不一样,甚至和我的父母兄弟姊妹都有差异,更不用说其他的众生了。那么,这个DNA能够代表我的心吗?
(二十八)虽然我的DNA是独特的,但是从我们现代科学的信息上可以了解到,所有的DNA的结构,并不是独立的铁打的一块,而是由几个碱基对,通过复杂的排列组合组成了几乎不可能重复的顺序,然后再按照一定的作用力规则,扭转成更加难以捉摸和复杂的空间结构;虽然最终的差异很大,但是仍然摆脱不了受这几个基本碱基对的控制;如果说这就是我的心的话,那就应当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和别人使用共同的基本材料的啊!
(二十九)再继续,碱基对也不是最特异的基本结构,还有碳氢氧基本元素呢!基本元素也不是真正的基本,还有电子质子中子呢!这些也不是最基本的,还有中微子夸克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因此说,我无法找出我的心,当然也就无法说出它所存在的位置了。也就是禅宗二祖惠可回答达摩祖师的话:“觅了心,不可得。”
五、此时,因为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我的心,以及他所应当存在的位置,那么,就应当检讨一下最初的假设“心是真实存在的,有体的”是不是正确了。
六、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分析和检讨(此处不详细列出其过程),我最终的答案是:我的心不存在,我不存在,不存在一个真真实实的我,也就是无心无我。
那么说,为什么会显现出来每一个众生都认为存在的“我”呢?佛在下面很明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不知二种根本”,我们在下一章将会详细讲到。
这时,作为佛的堂弟,差点儿犯了戒,以为自己会被开大会批斗的阿难,七处征心,已经黔驴技穷了,不管是自己思维,还是引用佛语,所说出来的答案,全部被佛否定掉。心中惶惶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第十三章 二种根本很重要!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呪。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指。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阿难此时,心中忐忑不安,从众人中站了起来,袒露着右边肩膀,用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掌于胸前。所有的这些动作,都是印度当时传统上的最高礼节,同时袒露右边肩膀还有肩负佛的事业重担的意思在里面。阿难恭恭敬敬地对佛说:“佛啊,我是你最小的兄弟。虽然当初在佛的慈悲关爱下,出家成了修行的沙门,只是一直以为自己和佛的关系比任何人都亲近,就产生了骄慢心,以及会有佛来照看着我的侥幸心理。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过分地注重了广博的听闻,但是却没有能够用自己所听闻道的法理,来解除自己的烦恼、漏失,就连大梵天的幻术咒语都能够把我控制。被围困在摩登伽女的家中,差一点就违反了淫戒,全凭佛派文殊菩萨把我救了回来。所有这一切,全部都是因为我不明白真正的道理所造成的。我现在郑重地请求佛,大慈大悲,把真正的奢摩他法门传授给我吧!” 所谓的奢摩他,就是止、不动、寂静的意思。《涅槃经》中说:“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所以,阿难此时恳请佛传授的,其实就是能够熄灭一切烦恼,能够真正成佛的法门。只有这样的法门,才能灭除一切烦恼,才能消灭一切不善,才能成就三业,才能度化众生,才能清净三毒,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入定。阿难这个时候,应当算是很真诚地希望能够用佛将要开示的正法,真正地去进行实践。这本来是很好的愿心,值得赞叹和随喜。但是阿难紧接着的一句话,就不敢苟同了,他接着说:“我学习了真正的奢摩他法门后,希望能够让那些阐提,都堕落到弥戾车去。”所谓的阐提,其实就是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阐提有两种:一种名为“断善阐提”,是指那些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二种名为“大悲阐提”,是指那些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太多,时间太久,因此这种菩萨,亦极难成佛,比如说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常所指的一阐提人,多数是指断善阐提。此处阿难应当是特别有所指,应该说的是摩登伽女和她母亲这样的人,竟然把主意打到我阿难身上了,那我就从佛这里学本事,看我将来怎么收拾你们。
弥戾车,是胡种的意思,特别是指那些服饰怪异,老少边穷地带的脏乱差垢浊种群,也有人说是恶中恶、奴中奴等非常低贱种群的意思。
阿难这最后一句话,也就表明了虽然他希望佛能够传授他真正的成佛法门,态度和语言都很真诚,但是骨子里其实还是没有生起清净的发心,甚至还是希望用法来对伤害了自己的人,进行打击报复。这种不良的发心,也许就是虽然阿难也听了《楞严经》,但是直到佛都圆寂了,他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根本原因了吧?
因此,在学佛的一开始,或者说在选择法门进行深入实修的一开始,首先就应当有非常清净的发心,只有发心清净了、彻底了,才会在精进的思维和修持下,更快更好的获得利益。否则,发心不正,就好像方向偏差了一样,越是努力精进,其实就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圆满法、大手印法等秘密真言乘的修法中,前行部分就要进行胜义菩提心的发起了。甚至还要求在每一座法修持的一开始,就应当进行皈依和发心。“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坏,上上得增长。”
阿难在对佛表达完自己的请求后,五体投地,恭敬礼拜。然后退回自己的座位,和所有在场的众人一起,准备聆听佛的开示。
这里稍微讲一下五体投地: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至地、屈肘至地,翻掌承足,顶礼。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双膝双肘和额头一定要接触到地面,双手要翻掌向上,已表示承接所礼拜对象的双足。
“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另外,在秘密真言乘的传统中,因为上师集合了佛法僧三宝的体性,因此对上师礼拜的时候,也应当用五体投地的方式来进行;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磕大头,或者叫磕长头,或者叫大礼拜,都可以。不论用何种方式礼拜,只要能够具有真诚的恭敬心,就都是好的;如果恭敬心不怎么样,反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礼拜的时候,合掌是空心还是实心?要不要双手从身体两侧伸展后划半圆到头顶?要不要碰到头顶?要不要分别用合十的双掌触碰头顶、额头、喉部、心口?要不要在礼拜的时候念咒?要不要在礼拜的时候观想?到底礼拜几下好些?等等枝节的方面,那就真正买椟还珠,错失了礼拜的真实意义了。
这个时候,佛听完了阿难德再次表白和请求之后,认为这是很好的一个缘起,可以公开佛法大秘密的一个机会,就从自己的面门,放射出各种各样的光芒,这些光芒甚至比千百个太阳的光芒还要耀眼。这些光芒照射到十方所有佛的刹土,而所有佛刹土都发生了六种震动(所谓的六种震动者,包括:动、起、涌、震、吼、击六种。其中动、起、涌三种,是表示震动的形;震、吼、击三种,是表示震动的声。于形声中,各举一种,因此合称六种震动。六种震动之中,还可以各自分成强弱不等的三相,因此共计有十八种震动之相:一、动,大地摇扬不安的意思。动有三相:一方独动名动,四方俱动名遍动,八方齐动名普遍动;二、起,大地自下渐高的意思。起有三相:一方独起名起,四方俱起名遍起,八方齐起名普遍起;三、涌,大地忽然腾举的意思。涌有三相:一方独涌名涌,四方俱涌名遍涌,八方齐涌名普遍涌;四、震,大地隐隐出声的意思。震有三相:一方独震名震,四方俱震名遍震,八方齐震名普遍震;五、吼,大地发出猛烈声音的意思。吼有三相:一方独吼名吼,四方俱吼名遍吼,八方齐吼名普遍吼;六、击,大地砰磕发响的意思。击有三相:一方独击名击,四方俱击名遍击,八方齐击名普遍击。大家也许会有疑问:那不是现场发生地震了吗?其实不是。这六种震动,仅仅是能够被寂静清净之人所感知者,并不是任何普通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且这六种震动绝对不是普通的地震灾害那么地简单,他是代表了正法出现的意思。因此上,一般六种震动都仅仅发生在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等非常重要的时节。此处因为佛放光,照射十方世界并且引发这十方世界发生六种震动,正是表示释迦牟尼佛接下来所讲的内容,一定是至关重要的秘密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六种震动的作用下,所有十方佛土,全部好像一个佛土一样地显现了出来,被法会中的大家所看到。并且所有佛土的所有菩萨等众,全部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将要开讲秘密,大家都恭敬地合掌敬礼,静候佛的法音。
这个时候的各个佛土,并没有从各自的位置消失,也没有被释迦牟尼佛像捏面团一样地被糅合在一起;而是没有远近之分、没有大小之别,没有任何遮障地同时能够被大家所见到;所有的佛土中的大菩萨们,也全部安住在各自的佛土,但是却全部能够瞻仰到释迦牟尼佛的金身,并且能够听到释迦牟尼佛的法音。这并不是神通法术的作用,而是实相的显现。就好像米拉日巴尊者能够进入牛角避雨,而尊者没有变小,牛角也没有变大是一个意思;也和无量大众全部能够涌入维摩诘尊者房间探病,而没有一个人感觉到挤迫,但同时房间也没有变大是一个道理。
佛开始揭示秘密了,佛说:“阿难啊,你已经明白你之所以能够被外道恶咒和摩登伽女所控制,是由于你不明白真正的道理所造成的,通过刚才我和你先后七次关于心在哪里的问答,也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我就应你的要求,传授最真实的修行秘密给你,以及在座的大众,你们要仔细听啊!”
佛说:“所有的一切众生,都是由于从那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过去,一直延续着的种种的颠倒妄想,导致各种恶业种子,好像恶叉(恶叉,树名,同时也是果实名。其果实皆三粒同一蒂,且落地后多聚集于一处,故称恶叉聚,这里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间互相关连、不能分开的意思。恶叉聚之果实呈紫色,印度人多取以染物或榨油,其果核可作念珠之用,有时被称为金刚子。)种子那样聚集在一起,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因此,无数的修行人根本无法证得真正的成就,无上的菩提果位。要么在正道之上,找到了暂时的歇脚之处,而成就了声闻和缘觉的果位,但是这类果位也仅仅是暂时和虚假的成就,还是会褪转的;要么干脆就走入了外道,或者成就了魔道,导致在非常长久的时间里遭受更多的痛苦。这究竟是因为什么缘故呢?”
佛接着自己揭开了答案:“这都是因为所有的众生,完全不知道两种根本,都是错乱地修行,就好像把沙子放到锅里,不论怎么样去烹调,都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一样,错乱的修行,不论耗费了多少的精力,不论历经了多少劫数,都不可能证得真正的菩提果位。到底是哪两种根本呢?”
佛接着说:“阿难,这两种根本,一个就是从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生死轮回之根本,也就是你现在和所有其他众生,把攀援心认成是自己的自性;第二个就是从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无上菩提涅槃本来清净之体,也就是你现在的明明了了善能分别的本有的光明。这个光明,能够引发各种缘分,但是在把各种缘分剔除干净之后,所不能剔除的,就是你的本来光明。因为所有的众生已经丢失了,或者说忘记了自己还有这个本来光明,因此虽然所有的众生每天都在使用着这个本来光明,但是却从来没有明白过,所以导致所有的众生沦落到了各个善恶道中。”
这里,佛讲述了非常重要的两个根本的概念:首先,众生自认为是自己的攀援心,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阿难回答佛的问题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七种想法,因为没有仔细地刨根问底,从而就导致很随意地得出了各种“我的心”的答案,而这个误认为就是真正的我们自己的这个随缘而走的攀援之心,就被认为是我们自己,所以在这样的执著下,所有的众生一直漂转在无边的轮回苦海之中,这也是我们轮回的根本。第二个,就是我们任何一个众生,自从有了我们众生这个概念,从时间上而言,则是根本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足的清净体,这个清净体,就是我们本来具有的,可以说就是我们真正的自己的那个,也可以命名为无上菩提者,也可以命名为涅槃寂静者的那个(其实这也还是落在文字上的,仍然不是第一义,不过非常接近了),具体表现为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明明白白的那个。如果要想把这个本来的我的心,分离出来的话,就要去仔细分析所谓的我,其中是否由因缘而构成,凡是能够表现或者被分解成为因缘构成的,则不是我的心,不是我自己,就好像上章节中我们所进行的眼睛和心看东西过程那样,最后除了缘分和合之外,根本不因为缘分和合而出现,也不因缘分破裂而消失的那个,才是我真正的光明的心,光明的体,可以称之为佛性,也可以称之为觉性者(但是千万不要因此就认为有了一个超越一切的无上高级的存在,不要产生这样的永恒超出的念头)。
也就是说,只有抛弃了第一种根本,才有可能不再犯阿难那样的错误;只有找对了第二个根本,才能真正回到自家,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否定能推者即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实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佛在公开了沉没轮回和寂静涅槃的两个根本后,接着和阿难讨论起了眼和心的问题。佛说:“阿难,我已经很清楚你的确想知道真正的能够出离生死轮回的正法之路。那我可要接着问你了。”说着,佛就举起了自己紫金色或者说古铜色,或者说小麦色健康的手臂,并且把手指屈曲了一下。同时问阿难说:“阿难,你现在看见了吗?”
这个问题很严重,大家不要轻易放过!佛做出了伸臂、示掌、屈指、握拳的这一连串的动作,然后问阿难“看见了没有?”到底是在问什么?是在问阿难的眼睛视力好不好,有没有看见佛的动作?还是佛在提示阿难“所有者一切的动作,全部都是前后相互为缘产生的”,没有伸臂,阿难可能就看不到佛的手掌,没有伸掌,就不可能有屈指成掌,不屈指何来拳头?而佛刚刚才说过“缘所遗者,即是识精元明”,阿难有没有看到这些动作排除后的元明呢?如果是一个参禅者,读到这里的话,还真有可能以此为话头,参下去呢!
阿难,则没有像我们这么多的杂念,他直接反映出的答案就是:“我看见了。”佛当然就问他看见什么了?
阿难回答说:“我当然看见了佛刚才伸臂、示掌、屈指、握拳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了,而且,佛的拳头放着金光,几乎把我的眼睛都晃得看不清楚东西了。”在这个严肃的场合,阿难还没有忘记拍拍佛的马屁。
可是这个马屁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反而被佛紧跟着问了一句:“你是用谁来看见的?你是用什么来看见的?你是怎么看见的?”这个问题,和前面佛问阿难有关三十二相“将何所见?”看上去非常相似,都是“你是用什么来看见的?你是怎么看见的?”的意思,但是此处更加强调了“谁”的概念,也就是说,佛希望阿难能够回答出来“到底是哪个阿难看见的?是那个攀援心,还是识精元明?还是其他的什么?”
而阿难,这个时候却根本没有明白佛的期望,他以为佛的健忘症又犯了,忘记刚才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已经被佛全都否定过了。但是不回答又不行,因此阿难只好把大家拉来和自己陪绑在一起,说:“我和在座的各位,全部都是用眼睛看见佛刚才的一番动作的。”阿难还是把眼睛看东西的答案又说了一遍,再一次证明了阿难仅仅是个录音机,根本不会自己进行法义的思维。
佛也只能接受这个现状,只能一步一步地对阿难进行引导了,因此后面就又出现了有名的“八还辨见”了。佛说:“阿难,你好好地回答我,刚才我握手为拳,甚至我的金刚拳的光芒都晃得你眼睛都睁不开了。你到底是用什么作为心,来对应我的难以忍受的金刚拳光芒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若离前尘,即汝真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悋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实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听到阿难的哀求,看到阿难和大众的反应,佛在叹气的同时,还是非常慈悲地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启发他们,以便让他们领悟到无生法忍。也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真正领悟到佛性、心、自性,随便什么名字吧,本来就没有生灭、本来就坚固不动、同时又能元明了了的真谛。于是,佛就坐在法座之上,再次伸手抚摸阿难的头顶,安慰地说:“一切佛常常这样说:‘一切的事物,一切所谓的法,全部都是自心的显现;一切因果所能包含者,一切世界宏观的天体和微观的微尘,全部都是因为自心而存在。’”
佛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之前的七处征心,进行了结论性的引申: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这个世界,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基本粒子,所有我们认为存在的一切事物,全部都是因为我们自心的存在而存在(当然还是在在假设自心真实存在的前提下)。比如说,如果没有能够进行分别和辨认的自心,辗转反射进眼睛、经过神经传输等的信号,又怎么能够被我们辨认出来时看见了什么东西了呢?当我们不能分别光线所代表的信号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能够通过我们的视觉来判断周围的世界呢?!
就好像一个根本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的红绿色盲病人一样,他天生就不能分辨这两种颜色,因此,我们对他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红色和绿色,可是在他的世界中,根本就没有这两种颜色,有的只是灰色。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来对他强调红色和绿色的话,相信这个色盲病人终其一生,也不知道原来他的世界中少了两种颜色。那么,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众生的外部世界,全部都是根据这个众生的认知能力而显现的,超出了他的认知能力,就等于不存在。
就好像对我们人来说,超声波在我们还不能利用工具进行收集、辨认和发射的时候,我们根本是不知道的;但是对于蝙蝠这样的依靠声纳来建立外界认知的众生,它们却是随时随地都在使用着超声波。根据它所接受到的超声波的回声,蝙蝠能够建立自己认知的世界模式。
所以说,佛的这番话,其实也就从根本上点破了“心物”之间的关系: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能够认知;因此说,一切唯心;因此说,万法由心造。赖皮一点的说:如果没有心,这个物,就连个名字都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心物关系。千万不要想偏了,认为唯心,就是随心所欲,想什么就能出现什么。那你给我想一个石女的儿子出来看看!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可是佛这么样说,是否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呢?还不是。就如同我们在前面反复强调的那样,佛在这部经里面,处处谈到的都是比究竟差了一点儿的正理,如果能够百尺竿头进一步的话,连心物这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都打破了,还真能达到究竟;如果就此打住,也算是很高的见地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的当机者——阿难,实在是难以扶起的阿斗一个。对他,只能这么样讲了!
这不,佛接着说的话,直接就降落了层次:“阿难,你看周围的整个世界,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就连一草一木,都有他们自己的体性(佛心说:这是你们所认为的),就连虚空,我们也都给了他一个名字,也都有一个大家认可的虚空的所指,更何况我们自己那清净、元明、彻底的心性,又怎么会没有自己的体性呢!。”
佛说:“阿难,就好像你刚才坚持说的,能够分别、辨别和认知的,就是你的心。那么,这个心,就应当是超越了一切的被心所观察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对境的,也就是说心应当超越了一切六尘界,而存在的。就好像你现在能够听到我在说法,这还是因为你的心对于声音这个外尘,这个被观察者,所产生的分别。”阿难听佛讲到这里,心里不禁一动:“那我把耳朵塞上,不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吗?”就好像后世很多参禅打坐学佛的人,认为妄念太多会干扰修行,就强调一定要心如石壁,不念不想,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搞得学佛的都好像死气沉沉的木头一般。
佛不知道是不是听见了阿难在心中的自言自语,就毫不停顿的说:“就算你熄灭了外面所有的见闻觉知,对外面的任何所见所闻都能够无动于衷,坚守着内在的那一片宁静和悠闲,那也没有逃脱法尘界的阴影啊!”这一番话,直把阿难惊得目瞪口呆。什么!就连息心绝虑、不动不摇于外界的干扰,都还是在法尘中打滚,那么说,原来我以为的那些修行方法,全部都是“煮沙成饭”的妄想了?!
佛看见阿难呆若木鸡,震惊异常的样子,不禁安慰道:“我方才并不是真的要喝斥你对心的错误认识,而是希望你能够再深入一些,再细致一些地揣摩揣摩,到底在心的认知过程中,哪些是可以因为属于因果、属于因缘所生,而能够被摒弃的?如果你能够发现把所有的根尘境界全部都舍弃后,还有一个能够产生认知功能的,那个就是你真正的自心了。凡是那些能够被因缘、因果规律所含摄者,全部都没有自己的体性,全部都属于前尘分别的阴影而已,并不能被称作是自己的自心。”
佛接着说出了这个结论的理由:“因为所有的根尘,全部都不能长久存在,终究有一个坏灭消失的时候,如果阿难你的心是建立在根尘基础上的话,到那个时候,这个心就会成为乌龟的毛,兔子的角,好像能够说出来,好像是存在的,其实却根本没有存在过。那这个时候,你的心,你的究竟法身,岂非成了断灭者?那到底是谁在领悟无生法忍?到底是谁能够得到究竟不生不灭的智慧?”
佛的这一席话,把阿难和在座的大众听得浑浑噩噩,云里雾里,好像大众之前所有的修行路子,全部在今天被佛推翻了一样,大家都坐立不安,但也都没有讲话,只是默默地坐着,等候佛的进一步开示。
佛对阿难说:“阿难,你看世间所有的修行人,不怎么样的就不说啦,就算是那些好像已经能够任意出入九种不同层次定境的那些人,为什么他们还是不能断尽一切烦恼漏失,还是不能证到阿罗汉果位?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刚才我所说的道理,把生生死死轮回流转的幻相,执著成为真实,因此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当然也就不能证果。阿难,你自己也是这样,即使你跟在我的身边,听过我讲给不同人的各种各样的法门,也是因为同样的执妄为真,而不能证得正果。你啊!你啊!”
一听到佛说的这个话,阿难扑通一声,又跪倒到佛的跟前,五体投地,诚心礼拜,泪流不已,合掌当胸,跪着对佛说:“我自从跟佛出家后,一直妄想着佛具有无人能比的大威力,一直妄想着根本不用我自己去修行,只要佛愿意,一下子就可以赐给我真正的三昧定力,让我毫无辛苦地就可以脱离苦海,得到解脱。我实在是没有认识到:原来身心不能互相易位,自他不能互相交换,我并没有明白自己真心之所在。导致我虽然表现的是一个出家比丘的样子,其实内心还是平庸的凡夫一个,根本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修行道路。就好像儿子并不具有自立的能力,而脱离开富裕的父亲家庭一样,自顾都不暇,更遑论教化众生了。我今天在佛的慈悲开导下,才算真正明白:学佛出家,不管你听闻了多少的佛法,只要没有仔细修行过其中的法义,就和没有听过佛法是一样的。就好像画饼不能充饥、说食不能饱腹,是一样的道理。佛啊,我阿难之所以现在还被两种障碍所纠缠,我已经知道根本原因就是我不明白自己的真正恒常、寂静、安乐、明了的心性。还请佛大发慈悲,给我明白开示我自己那玄妙、清净的自心,让我具足清净法眼。”
所谓的二种障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欲心、嗔恨心、愚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轮回之中,因而障碍众生证得涅槃,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其实也就是不懂得自己元明真心的不正确的见地),无明邪见能覆盖智慧,令人不聪利,因而障碍众生证得菩提,故名“所知障”;第二种是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生生不息,障碍大涅槃,因此称作“事障”;不正确的无明邪见能碍正确的正知正见,障碍大菩提,因此称作“理障”。一般常说的二障,往往指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
其实坦白一点来说,如果能够断除这两种障碍,也就是明白了自己的真心,也就是获得了大智慧,也就是证得了大菩提,也就是进入了大涅槃的意思。
不过,大家是不是已经发现了,从事件一开始,一直到现在,在很短的时间里,佛已经几次三番地表明了究竟的见地,可是每次都被阿难打岔过去了。而且,在每一次最重要的开示后,只要阿难继续深入,当下就可以进入一个更高的认知;可是实际上,阿难每次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错误上,口中虽然说着自己已经认识到依靠佛来赐予自己成就的想法不对,可是还要痛哭流涕地让佛继续给自己开示心地法门。难道在阿难的心目中,佛前面所讲的那么多话语,全部都不是在讲心地法门吗?这个阿难,悟性真的就这么差?还是阿难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惜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搞臭,只为了能够让佛给后世的学佛者能够留下大秘密的开示?大家说到底是哪一个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能见不是眼见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实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剎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听到阿难说的这些话,佛就从胸口上的万字符,放射出非常明亮的成百上千种的珍宝光芒,这些光芒相互映照,照遍了已经显现出来、已经被佛合成一世界的十方佛土,给所有佛土中的所有佛陀进行光芒的灌顶,然后这些光芒又被佛收摄了回来,照射到阿难等在座的大众的身上。
    这次的放光,和之前的放光一样,都是表示一下所要宣讲的内容,实在非常核心和秘密,至关重要;同时还表示,释迦牟尼佛和十方所有佛同一地位、同一口径,以下所要讲述的内容,并非是释迦牟尼佛个人的独创,而是所有一切佛都认可、都在宣讲的真正的佛法。如今,这个佛法的核心终于要被释迦牟尼佛开示给阿难等弟子们了。
    佛先和阿难等人说清楚:“通过接下来的内容,我将会建立一个真正的大法幢,从而让所有见到、听到、触摸过这个法幢的众生,都能够真正明白自己那个微妙难言、最为秘密、本来清净、安乐祥和、明明了了的自心,得到能够识别正法和邪法的清净之眼。”
    佛对阿难说:“阿难,刚才你回答我的问题的时候,说你看见了我的光明拳,并且还吹捧我说甚至你的眼睛都被那光明晃得几乎看不清东西了。那你现在说说看,这个光明拳,是因为什么出现的?是怎么形成的?你又是怎么看见的呢?”
貌似这个问题,已经出现了若干次了!只是这次稍微多了些而已。
因此,阿难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回答了:“佛啊,因为你的全身,都随时随地放射着一丈方圆的很健康的小麦色的宝光,正是这些宝光,形成了你的光明拳的光明;然后我的眼睛就看见了你伸出你的手掌,我的眼睛看到了你的光洁、修长、润滑的手指,接着还是我的眼睛看到你的手指屈曲了起来,我成了拳头的样子。”阿难啊,阿难,都这个时候了,还是抱着刚才反复被佛否定的答案不放,再一次地回答是用眼睛看到了佛的光明拳,甚至还加上了修饰词:我亲眼看到的!饿滴神啊!可怜可怜这个孩子吧!眼看着第一卷就要结束了,这个阿难,还是原地踏步,在佛给他挖的坑底呆着,好像要把坑底坐穿的样子。
    佛再次听到阿难地回答,已经完全不会有任何不妥的反应了,就好像吴孟达在多次看到周星驰使用月光宝盒返回过去的场景,已经不会再喊出:“老婆,出来看上帝!”的惊讶的呼声一样。
    佛之所以是佛,就是因为他要救度众生,所以,佛这个时候,非常恳切地对这阿难说:“阿难,我最亲近的兄弟!我把交心的话今天对你说了吧!我把藏在我心底,一直都没有说的话,今天就坦白地告诉你吧!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能够举一反三的,都是能够触类旁通的,都是能够通过打比方,就彻底明白精要的人。(恰恰兄弟你,就不是。我给了你那么多次的机会,你怎么就还是用眼睛看呢!)”这段话,真的是佛坦白的话,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佛经,到处都充满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说法的言语、例子和故事,如果你把它当作真事,那你一定就和阿难做伴去了——在坑底玩耍吧;如果你把它看成是荒诞不稽的奇谈怪论,那你又是进了宝山空手而归的人,我都佩服你的高风亮节。实际上,这些全都是比喻,全都是用来指着月亮的那个手指头,如果你能够去思考比喻背后的深意,如果你能够不看指头,而是顺着指头的方向,去看一眼月亮的话,那管保你能够跳出深坑,尽享那旖旎风光。佛的这段话,可不要空空看过就算了啊!不知道阿难明白了吗?
     佛接着对阿难说:“比如说你所看到的我的拳头,如果没有我的手的话,就不会有我的拳头;如果说没有你的眼睛的话,你也一定不会看到东西,也就不会看到我的拳头。这一点你同意吧?那么阿难你说说看,我的手和拳头的关系,和你的眼睛和看东西的关系,是一样的吗?”
    阿难回答佛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既然离开了我的眼睛,自然我就看不见东西,那么这个和离开了佛的手,就不会有佛的拳头,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佛否定阿难地回答说:“阿难,你又错了!你认为这两个的道理一样,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太大了!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手,我们都知道这个人肯定不会有拳头了;可是当一个人没有了眼睛的时候,却并不能说他的看东西的能力全部都没有了。”听到佛这么一说,阿难当时就是一愣。
    只听佛接着说出了他的理由:“之所以会这样,阿难你想想看,当你在路上,随便问一个盲人‘你能看见吗?’那个盲人一定会这么回答‘我的眼前,除了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那岂不是说:没有了正常眼睛的盲人,他只是看到了被观察的黑暗而已,黑暗,或者说没有任何光线信息,就是盲人的眼尘,因此说盲人并不是什么都看不见,他的能看见的这个作用,其实没有任何的缺失。”
    阿难这个时候,终于受不了了,他直接反问佛说:“盲人的眼前,只能看到一片黑暗,他并不能看到我们有眼睛的人所能够看到的花草树木啊,怎么能说他看见了东西呢!”对啊!我们平时说的看见,就好像我们在前面分析眼睛接受光线等等看东西过程一样,盲人并不能接受外界反射过来的外部东西的光线,自然就不能转化成神经信号,也自然就不能转送到视觉中枢进行分析和辨别了,自然就不会看到外面的东西了。佛怎么还说盲人的见没有任何缺失呢?
    佛对于阿难的这个反驳,还是一贯地用他的继续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回答:“阿难,你说说看,盲人没有眼睛,他所看到的黑暗,和有眼睛的人在没有任何光线的暗室中,所能够看到的黑暗,有区别吗?”同样都没有任何的光线反射可以进入视觉系统,这两种黑暗,这两种什么东西都看不到的情况是一样的吗?
    阿难斩钉截铁的说:“不管是没有眼睛的盲人,还是有眼睛但是在暗室中的正常人,虽看到的黑暗,并没有任何差别,这个黑暗当然一样了。”不过这个和能看见的作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佛解释说:“当那个因为没有眼睛而不能看到东西盲人,突然得到了正常功能的眼睛,能够看到种种事物的时候,按照你的理解应当称作眼见的话,当处于暗室中的有眼睛的正常人,突然看到暗室中出现了灯光,能够看到暗室中的东西的时候,这个按照你的理解是不是应当叫做灯见?如果说灯能够具有看见东西的功能,那灯也就不是灯了;再说了,如果是灯能够看见的话,那是灯自己的事情,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阿难你应当明白:灯只不过是提供了光线,这个光线被眼睛接受了,才会产生看见东西的可能性;而这个眼睛也只是接收光线的工具而已,真正能够对光线信号和后来的神经信号进行分别和辨认的,真正具有能看见东西功能的见性,才是你的真心啊!”
    佛讲到这里,真是苦口婆心。对啊,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看到东西的这个过程,在外界光线、眼睛角膜、晶状体、虹膜、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等等接力赛一样的条件具足的情况下,也只是完成了外部光线信号进入大脑的工作而已,真正能够对这些信号所代表的图像进行分析辨认和反应的,才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真正的自己,也可以称作是我们的心。(仍然是不彻底的说法,先将就这么说吧!)


其实,换用佛在前面所说的方法“缘所遗者,非汝即谁?!”我们仔细观察和分析能够看到东西过程的所有的组件,包括光线、眼睛角膜、晶状体、虹膜、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等等,每一个都是可以仔细分割的,也都是可以从时间、空间等各种前提条件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各自的因和缘,凡是能够被因缘所包含的,全部都是有生有灭的,全部都不是真实可靠的;只有不能用因缘解释的,才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自己。结论还是一样的:真正能够分析和判断,表现在视觉方面,真正能够说的上是具备看东西功能的,其实也只能是我的心了。根本不可能是眼睛,更不可能是其他别的东西。
    佛的这个理由,阿难听得是清清楚楚,甚至包括其他在场的诸位,也都听见了,但是都没有真正明白这其中含义,都在默默地思考和等待,等待佛进一步的讲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2:12 , Processed in 0.343922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