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请示经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这是请示经名。经名是一部经的总纲领,掌握总纲领,才方便受持。‘奉’是奉行,‘持’是受持。在一般经典里面,请示经名,都在经讲完的时候,最后才把经名说出来。本经请示经名在这部经的当中,并不是在最后,这是什么原因?古德告诉我们,佛说金刚经到这个地方已经讲圆满了,所以在这个地方说出本经的经名。往后的经文,可以说是前面经文的补充说明。利根的人到此地,完全明白了。像六祖惠能大师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彻底明了了,后面就不需要再讲了。可是中、下根性的人,还有疑惑,还不能透彻的明了,有补充说明的必要,所以尊者再一番的启请,是跟前面连成一气,并不是另一个开端,关于这点,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头有详细的分析,可供参阅。


六一、晓谕经名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六二、指示奉行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六三、说明缘由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就是为什么?江味农居士竟将这句话分成一科,我们确实看不出来,要不是江居士透彻的分析,这四个字,我们一定会含糊笼统的念过去。


江居士他说,这句话是提醒我们的注意。这话说的很有道理,这句话里面含有三个意思,前面说过,我们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也就是要把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断掉。要怎样断法?从那里断起?为什么一定要断?实在说,在前面都说清楚了;不断不能见性,不断性德不能现前,性德不能现前,我们的生活就不能自在。所以一定要断,要断得干干净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都不能执著,不执著就是断。


六四、离名字相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佛说: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执著有个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又坏了,又著相了。金刚般若波罗蜜有没有?有;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就断不了。所以从那里断起?从不执著断起,就是‘应无所住’,从这个地方断起。


六五、离言说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这段开示,非常重要。现在许多人,执著在法相上,坚固的执著,这个对于修持,修持就是修清净心,造成重大的妨碍。


佛‘无所说’,你怎可执著?佛的说法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我们要懂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佛既然无法可说,我们对佛法还有什么争执的呢?特别的是佛距离我们远了,留下来的经典,经典在世界上有许多译本,那一个本子正确呢?谁也不敢断定。可是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佛在灭度前,为我们说出‘四依法’。他的用意,避免后人对于佛法起了争论。所以佛说:


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要以经典为依据,不能因人所说,而怀疑经典。现在的确有这个现象,认为某一个法师大德是他崇敬的对象,把佛菩萨经典都放在第二第三,这是错误的。如果这个人把路子指错了,我们岂不是冤枉啊!一定要以经典为依据,他所说的话,如果我们认为有问题,我们可以向他请教:他所说的有没有经典做依据,如果没有,可以不接受。这种态度,对于一个善知识是正当的,真正善知识,会接受的。不会认为你是忤逆,你是背叛的,这是一个做学生良好的态度。我过去在台中听李老师(李炳南居士)他老人家讲经,有一、二次疑惑,向他请教他所讲的出自那部经论上,他告诉我们,经过查证无误后,才能相信他。


第二,依义不依语:语言随便怎么说没关系,只要意思一样,就可以了。因为经典传到中国来,历代有很多不同的人翻译,翻译的当然不一样。但是翻译的文字不一样,意思一样就行了,就不要起争论。像无量寿经会集本,争论就很多。第一次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的不够圆满,里面真的是有问题,可是古来的大德还把它收录藏经,收录藏经就是承认它的价值。王龙舒居士的本子问题在那里?因为它是会集,而非翻译。翻译自己喜欢怎么讲法就怎么讲法,喜欢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会集是依靠整理别人的本子,一定要忠于别人的译本,不可把人家的字更动。王龙舒的本子确实把人家的文字改了,改得很好,改得使我们更容易懂,意思还是一样。为什么后人反对?王龙舒改得没有问题,怕开这个例子。误认为王龙舒可以改,我也可以改,你也可以改,大家都可以改,到后来这部经改得面目全非,就不能读了,所以要忠于原本。以后魏源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也有这个毛病,他会集的比王龙舒的好,但是取舍不太妥当,有些非常重要的经文漏掉了。所以民国初年,夏莲居居士第三次会集,避免前面的过失。可是一般人成见很深,认为读经最好读原文,不得已读译本,会集本古人有批评,所以反对。这些争论,都把世尊四依法忘了—依义不依语。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了生死、出三界的是了义。如果只能得人天福报的,则是‘不了义’。现在有人学佛,甚至有人劝人学佛,专求人天福报。这一生做人,来生还要做人。做个更有福报的人,这在经上说是不了义。不要说做人,来生去做大梵天王,也是不了义。佛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经中是教人一生一定要作佛,作佛很难,金刚经是了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做得到吗?虽然是了义,我们做不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念佛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退成佛,所以净土经典,是了义当中的了义,古人讲究竟圆满的了义。我们自己的目标求生极乐世界,我们劝别人也是求生西方净土,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凡夫感情很重,依理智才能辨别真假,不能感情用事。佛法是教我们破迷开悟,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人,他颠倒,他不但不开悟,竟然迷信。愈迷愈深,迷恋一个法师、迷恋一个道场,真可怜啊!大错特错了,这都是情识在作祟。违背了四依法的依智不依识,违背四依法,绝对不是佛弟子。


读这节经文,与四依法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佛无有法可说啊!我们还执著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六、不著境界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一段是讲不坏假名,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世间相与佛法没有妨碍,妨碍在妄想、在执著。离一切相,不是离境界相,是离心里面执著的相。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多不多呢?当然多。


六七、不著微细相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这句话意思很深,现在有很多科学家、物理学家发现这个事实,跟经里面讲的,一模一样。‘微尘’是现象,也就是物质,物质的现象。‘非微尘’就把物质的现象否定了,确实没有微尘的存在。众生看错了,误会了,以为有这些东西存在。众生以为有,佛随顺众生说有。佛说法的大原则依‘二谛’说法,二谛是‘真谛’、‘俗谛’。‘俗谛’是随顺众生,你们肯定的,佛也同意,暂时同意。‘真谛’是佛的境界、佛的看法,那是讲事实真相,真相说出来,你未必同意,你未必会承认。你不能接受,佛就不说。现在有些科学家知道,所有物质现象,只是波动的现象,如电波、光波。在佛法讲是心动的现象、震动的现象,确确实实,没有物质存在。所以相有是假有,体是真的。‘是名微尘’指从相上讲是假有。‘非微尘’是从性上讲的、从体上讲的。在这一段注解里面,引用楞严经所说的,经文虽然不长,说得相当透彻,说明这世界一切万物的来源。这是教我们不著微细相。


六八、不著广大相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是说不著广大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小是对立的,相对的。我们懂得大小不执著了,就是所有一切相对的,都不可执著。真妄是相对的、邪正是相对的、是非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我们生活在相对的境界中,所有一切相对舍弃了,就入一真法界了。十法界是相对的,必须要了解真相。佛说这些,无非教我们身心世界统统都放下,恢复自己真正的清净心。


六九、不著身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是佛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常说我们这个身是假的,那佛身应该是真的了?假的身不可执著,我、人、众生、寿者要离。那佛的身是真身,一真法界,那就是真常的了,可不可以执著?也不可以执著。‘三十二相’是佛的应化身,释迦牟尼佛过去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的身相就是这个样子,这个身相世间众生可以接受。如果佛再要现很大的身,我们不能接受。我们看到一定以为那是神仙妖怪,不敢接近。经上讲佛丈六金身,丈六我们听了以为很高,其实佛的个子高,但高不了很多。因为度量衡的关系,古代的尺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弘一大师做过考证,他考据周朝那个时候一尺,只有我们现在五寸多一点。那个时候一丈,只有现在五尺多。一丈六只有现在八尺多,所以丈六是指那个时候的尺寸。这是说明佛度化众生,一定要现同类身。同类身相里面,大家认为那一种相是贵相,那一种相是好相,佛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认为耳朵长一点是贵相,他耳朵就现长一些。头发里面有肉髻是好相,他头上就现肉髻的相。随众生心,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所以身体也是接引众生的工具,也是教化众生的工具。佛现这些身相,并不执著身相,是随众生心而现,自己根本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其中。这就是说自身、外境都不可执著,才能真正做到离四相,才真正破妄想、分别、执著。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恒河沙身命布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这次较量受持为人演说的福报,比前面的更殊胜。前面的布施是外财、是七宝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比起自己身体,身体当然可贵,内财(身体)比外财殊胜。这里讲‘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是事实。以释迦牟尼佛做例子,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布施身命的事情,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那是菩萨做的,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菩萨绝对不贪爱身命,他舍掉后,又马上受身。我们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坚固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不肯舍弃。菩萨看这个身体是什么呢?身是我所,好像衣服一样。我们舍件衣服很简单,看到别人没衣服穿,可以脱下来赠送。佛舍身饲虎就是这样,身不是我,像衣服一样。我们在六道无始劫以来,舍身受身不晓得多少次的身命,无量无边,何必把这个身体看得这么重呢?


能舍身,往生就太容易了。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在那里?是舍不得这个身啊!死了之后,到鬼道去当守尸鬼,他那个尸体在那边,他认为那个尸体是他自己,舍不得离开,所以他当守尸鬼,这是很错误的观念。佛在此地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身是属于我所,不是我,是我所有的。


佛经里面说根有二种,一种叫浮尘根,另一种叫胜义根。‘浮尘根’就是肉体。‘胜义根’还是属于色法,但是与我们这个粗显的色法不一样。现在有人说:佛经里面的胜义根,大概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实际上这种说法,说不通。神经系统还是浮尘根。胜义根是可以离开身体的,神经不能离开身体。很明显的例子,我们都有做梦的经验,做梦的时候,可以远游,身体却没有去,神经也没有去。有定功的人,现在说有特异功能的人,你在做梦时,他能看到,看到你到那里去了,你梦到台湾,你到台湾去了,你的身体还躺在床上,你的神经并没有离开你的身体。所以说神经是胜义根,绝对讲不通。现在西藏密宗有些人讲叫做灵光体,可以离开肉体,到处去旅游。灵光体的确很像经上讲的胜义根,这个很轻,可以远游。所以做梦,有些是真的,但是那个人要很愉快,很轻松,灵光体才会离开身体。烦恼重的人,灵光体跟肉体结合在一起,没法离开。一般修行人,比较上容易,这就是说明,我们这个浮尘根不重要。佛门里面常说‘借假修真’,‘假’就是我们的身体,利用这个假的身体修真性,要修明心见性,要修西方净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七一、法布施胜过身命布施福德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个福德胜过前面所讲恒沙身命布施,这比前面功夫又进了一步了。注解记载:


不知持说此经,金刚智便无从开。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脱生死轮回,依然是苦恼凡夫也。



‘金刚智’就是实相般若,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前面已说过。你要是不知道受持金刚般若,不晓得宣扬为他人说金刚般若,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现前,不能现前就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恒沙身命布施,比不上受持金刚经,或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的福报。恒沙身命布施的福报再大,也不过是人天有漏之福。不能了生死、出轮回。


我在前面讲过,大家发心学佛,为的是‘永脱轮回,圆成佛道。’这个目标是正确的。不出六道,不管你修得怎样好,都不能算是成就。在六道固然你能够去享天福,但阿鼻地狱你也有分,你不可能生生世世永远享福,没有这个道理啊!享福的人,没有不造业的,福报愈大的人,愈是容易造极重的罪业。造作罪业要承担果报的,不要说身体的造作,即使起心动念也都是造业。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起心动念,自然就会谨慎。起一个恶念,有个恶报在等著你。起一个善念,也有个善报在等著你。念头里面最好最殊胜的,无过于念佛,特别是念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果报之殊胜,诸佛都赞叹,世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么不去想阿弥陀佛?


七二、须菩提深解义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须菩提尊者,听佛说法,心开意解,也就是尊者听法开悟了。这段里面要紧的是‘深解义趣’,与前面世尊教的‘谛听’相应。若非谛听怎能深解?深解之后,深受感动,‘涕泪悲泣’悲的是什么?第一是尊者他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今天才把修行的纲领找到了,有永脱轮回、圆成佛道的希望了,感动得流泪。第二个意思是再看看许多迷惑的众生,还是迷惑颠倒,还要继续不断的去搞生死轮回,悲悯之心,油然而生。所以涕泪悲泣,含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其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七十、恒河沙身命布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这次较量受持为人演说的福报,比前面的更殊胜。前面的布施是外财、是七宝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比起自己身体,身体当然可贵,内财(身体)比外财殊胜。这里讲‘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是事实。以释迦牟尼佛做例子,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布施身命的事情,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那是菩萨做的,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菩萨绝对不贪爱身命,他舍掉后,又马上受身。我们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坚固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不肯舍弃。菩萨看这个身体是什么呢?身是我所,好像衣服一样。我们舍件衣服很简单,看到别人没衣服穿,可以脱下来赠送。佛舍身饲虎就是这样,身不是我,像衣服一样。我们在六道无始劫以来,舍身受身不晓得多少次的身命,无量无边,何必把这个身体看得这么重呢?


能舍身,往生就太容易了。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在那里?是舍不得这个身啊!死了之后,到鬼道去当守尸鬼,他那个尸体在那边,他认为那个尸体是他自己,舍不得离开,所以他当守尸鬼,这是很错误的观念。佛在此地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身是属于我所,不是我,是我所有的。


佛经里面说根有二种,一种叫浮尘根,另一种叫胜义根。‘浮尘根’就是肉体。‘胜义根’还是属于色法,但是与我们这个粗显的色法不一样。现在有人说:佛经里面的胜义根,大概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实际上这种说法,说不通。神经系统还是浮尘根。胜义根是可以离开身体的,神经不能离开身体。很明显的例子,我们都有做梦的经验,做梦的时候,可以远游,身体却没有去,神经也没有去。有定功的人,现在说有特异功能的人,你在做梦时,他能看到,看到你到那里去了,你梦到台湾,你到台湾去了,你的身体还躺在床上,你的神经并没有离开你的身体。所以说神经是胜义根,绝对讲不通。现在西藏密宗有些人讲叫做灵光体,可以离开肉体,到处去旅游。灵光体的确很像经上讲的胜义根,这个很轻,可以远游。所以做梦,有些是真的,但是那个人要很愉快,很轻松,灵光体才会离开身体。烦恼重的人,灵光体跟肉体结合在一起,没法离开。一般修行人,比较上容易,这就是说明,我们这个浮尘根不重要。佛门里面常说‘借假修真’,‘假’就是我们的身体,利用这个假的身体修真性,要修明心见性,要修西方净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七一、法布施胜过身命布施福德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个福德胜过前面所讲恒沙身命布施,这比前面功夫又进了一步了。注解记载:


不知持说此经,金刚智便无从开。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脱生死轮回,依然是苦恼凡夫也。



‘金刚智’就是实相般若,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前面已说过。你要是不知道受持金刚般若,不晓得宣扬为他人说金刚般若,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现前,不能现前就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恒沙身命布施,比不上受持金刚经,或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的福报。恒沙身命布施的福报再大,也不过是人天有漏之福。不能了生死、出轮回。


我在前面讲过,大家发心学佛,为的是‘永脱轮回,圆成佛道。’这个目标是正确的。不出六道,不管你修得怎样好,都不能算是成就。在六道固然你能够去享天福,但阿鼻地狱你也有分,你不可能生生世世永远享福,没有这个道理啊!享福的人,没有不造业的,福报愈大的人,愈是容易造极重的罪业。造作罪业要承担果报的,不要说身体的造作,即使起心动念也都是造业。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起心动念,自然就会谨慎。起一个恶念,有个恶报在等著你。起一个善念,也有个善报在等著你。念头里面最好最殊胜的,无过于念佛,特别是念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果报之殊胜,诸佛都赞叹,世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么不去想阿弥陀佛?


七二、须菩提深解义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须菩提尊者,听佛说法,心开意解,也就是尊者听法开悟了。这段里面要紧的是‘深解义趣’,与前面世尊教的‘谛听’相应。若非谛听怎能深解?深解之后,深受感动,‘涕泪悲泣’悲的是什么?第一是尊者他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今天才把修行的纲领找到了,有永脱轮回、圆成佛道的希望了,感动得流泪。第二个意思是再看看许多迷惑的众生,还是迷惑颠倒,还要继续不断的去搞生死轮回,悲悯之心,油然而生。所以涕泪悲泣,含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其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七三、须菩提庆幸得闻此经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段是赞经,也是尊者自己庆幸,能够听到佛说这样希有甚深的经典,能这样简单扼要的,把修行证果的方法说出来。我们只要在这部经里抓住一、二句,认真去做,就得利益。全经不明了没关系,只要一、二句,能帮助我们念佛达到清净心,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向阿弥陀佛请教,我相信经阿弥陀佛几句话开示,必然全部明白。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七四、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段注解一开端,就为我们说明清净即是无相。换句话说,心地必须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清净心才能现前。无论是世法或者佛法,只要有丝毫忧虑牵挂,心就不清净。修行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尽量的放下。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怎样修呢?先把不必要的放下,逐渐做到彻底放下,功德就圆满了,就像经上所讲的‘则生实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也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果上所证得的。由此可知,证实相、证大菩提,关键就在信心清净。证得无上菩提,这个人成究竟圆满佛,他的成就当然是‘第一希有功德’,没有比这更殊胜的。


七五、说明实相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是解释实相,什么是实相?千万不要误会,又去分别执著有一个实相,有一个实相可以证得,这样心能清净吗?实相究竟有没有?有,不能执著。事上确实有,心里面丝毫不可执著。只要一起念头分别执著,早就不是实相了,佛与大菩萨所证得的,我们就没分了。自己究竟怎样证得实相?就是自己自性里面本具的实相般若现前,还是要‘信心清净’。由此可知,世尊在这部经里面自始至终,都在劝我们离相、劝我们要无住。这一段注解很长,请看:


(一)佛说法是为破众生执著



当知佛之说法,原为破众生之执。因偏私故执,因执而愈偏私。众生所以造业受苦,轮回不已,生死不休,全由于此。而世间所以多烦恼、多斗争,乃至杀人盈城、杀人盈野,亦莫不由此。故世尊出世救苦,首须破此。



‘当知佛之说法,原为破众生之执。’前面说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而且是无有法可说。众生有执著,佛用一个巧妙的方法,破他的执著而已。为什么会有执著呢?‘因偏私故执,因执而愈偏私。’起心动念,无不自私自利,这个观念是无明,这种做法是烦恼。也就是经上讲的妄想、执著。‘众生所以造业受苦,轮回不已,生死不休,全由于此。’为什么会有轮回?为什么会有生死?又为何有冤冤相报?日子过得这么苦,其根源就是偏私执著。现代传播事业发达,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录片,现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残酷的战争,也可以从电视,以及广播中看到、听到。这种残酷的事实,其起源也在此。世尊出世,救苦救难,要从根本救起,根本就是破我执,怎样破呢?要让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就是实相,真相明白了,自然不再执著了、不再偏私了,问题才得到真正的解决。


(二)不觉念起·而有无明



起信论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众生。’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万象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



佛在大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古大德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本来是佛,现在却不念佛了,不念佛念什么?念贪嗔痴。贪嗔痴是饿鬼、地狱、畜生。不念佛去念贪嗔痴,将来果报现前的是饿鬼、地狱、畜生。这是错误的,这就是‘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一法界’就是如来果地上的法界,也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万象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我们对这个事实真相,毫无所知,不知道是同体,除佛之外,没有人知道事实真相,也没有人说出这个事实真相。


(三)一切法的实相是同体同时



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实状况,莫不空有同时。则上自十方诸佛,下至一切众生,以及山河大地,情与无情,莫不皆以净心为体。净心之实相,本是空有同时,谓之一真法界,诸法一如。



‘有’是事有、相有。‘空’是理空、体空。般若心经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有、就是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不是二,这是事实真相。下面有个简单的表解:





┌ 唯一















─ 能现之体
┐   



一为无量

┐   



一真法界

同体




├同时




├实相






─ 所现之相
┘   



无量即一

┘   



诸法一如




└ 无量














‘同体’、‘同时’,这是‘实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同体。譬如‘金’与‘器’,我们用来比喻,‘金’是能现之体,‘器’是所现之相。所现的相,可以说无量无边,能现的体,只有一个,是唯一的。体与相是同时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离开金没有器,离开器没有金。‘一为无量’的‘一’就是指的金、指的体。‘无量’是相状,一个体可以变无量无边的相状。‘无量即一’,‘无量’是相,器的量(相)再多,都是金做的,所以无量即一。一就是能现相的清净心,无量是清净心所现的一真法界、十法界。无量、一真法界、十法界,都是一个清净心变现出来的,这是事实真相。清净心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诸法一如。可见得一真法界、十法界、六道,也是不一不异,也是同体同时。


须知一切法皆由心现。一切实者,一切法俨然在望。此语是破‘执无’。一切非实者,一切法当体即空。此语乃破‘执有’,若知空有同时,可见空有俱不可说,何所用其分别哉。



这是说明迷是怎么迷的,悟是怎么悟的,佛是怎样开导众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六、须菩提信解受持本经不难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须菩提在这一会上,显示出深解义趣,受益非浅,所以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七七、第一希有的人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当来之世’是将来。‘后五百岁’是指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第五个五百年。依中国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年代,圆寂在周穆王年间,依这个年代计算,到今年(西元一九九五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比外国人的算法二千五百多年,大概相差五百多年。照中国的算法,我们现在距离佛灭度,已经是第七个五百年的开端,去佛远之远矣。这个时候众生遇到金刚经,能够相信、能够理解、又能受持,真是希有,比须菩提尊者要难得多啊!须菩提尊者与释迦牟尼佛同一个时代不难,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环境、修行环境这样恶劣,能够信解受持,实在不容易。世尊前面说过。末法时期能够受持大乘经典,能够念佛求生净土,都是善根非常深厚之人,不是凡夫。


七八、说明为什么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是说明为什么‘第一希有’。受持金刚般若、受持大乘法门,一定要离四相。记住佛在前面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把所有学大乘的都包括其中,我们在这部经读到的,不但是菩萨有四相不是菩萨,有四相小乘也不是。须陀洹、斯陀含他们都不著相。学佛无论大乘小乘,假如没有离四相,可说还没入门。小乘初果才入门,大乘初信位菩萨才入门。入门就是要离四相,入门才是第一希有。


七九、相有体空·了不可得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前面那一段,四相都离了,不著有,这一段不著空。前面那一段,实际上就是‘应无所住’,这一段则是‘而生其心’。这也显示出空有同时,我们要从这地方去体会—相虽然有,体是空的。所以相(现象)确确实实,了不可得。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深深去体会,所有一切现象,皆不可得。现象刹那刹那生灭不住,人从生到老到死,是刹那刹那在变化,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一月比一月老、一天比一天老,是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这堂课上完后,一个半钟点过去了。一个半钟点之前的我,和一个半钟点之后的我,不是一个同一的我。我们几个人能体会到?若是真能体会到,你还有什么好分别、执著的呢?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一切法刹那不住,相有体空,相绝对不可得。不可得起妄想,以为有可得,就苦不堪言。苦是自找的,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说‘相即是非相’。


八十、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有人问:佛与凡夫差别在那里?可以这句经文作答覆。凡夫著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诸佛’的‘诸’,不是指很多很多,是指大乘圆教初住以上,一直到如来果地,一共四十二个位次而言。圆教菩萨明心见性,这也就是离一切诸相,要离相当的程度才见性。小乘须陀洹也离诸相,离得浅还未见性。四果阿罗汉、权教菩萨、圆教十信位菩萨、别教三贤菩萨,都没见性,也就是都是离相,功夫还不够。离相高等的功夫,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净土宗念佛,念佛的功夫,也是三个阶段。最初的叫‘功夫成片’,有相当功夫,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所以往生不难。初级的功夫能往生,这是其他法门没有的,功夫成片老实讲比小乘须陀洹还不如,想证须陀洹果证不到。但是这一点功夫,就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能往生净土。念佛功夫更深,就到‘一心不乱’了。一心分‘事一心’与‘理一心’,‘事一心’的功夫可以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比了。事一心是得定、得念佛三昧,往生当然自在,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功夫再高到‘理一心’,那就入了一切诸佛之流,成法身大士,生实报庄严土。念佛法门从下下品到上上品,方法就是信、愿、持名。同一个方法里面功夫浅深不同,往生的品位也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一、佛同意须菩提的说法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须菩提尊者前面所说的话,佛在这里给他印证‘如是如是’。须菩提前面说‘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佛在这里补充: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他‘不惊不怖不畏’,那就很难得。世尊补充这几句,我们听了不惊、不怖、不畏。世尊在此赞叹‘甚为希有’,是赞叹我们,我们个个有分。由此可知,菩萨与佛说的不一样,须菩提是菩萨,佛比他讲得圆满,菩萨说的我们没有分,佛一说我们个个有分。‘不惊’是相信。‘不怖’是多少也懂一点。‘不畏’是我们也能够修,高深的功夫不敢说,但是粗浅的功夫,总还是有机会。这样的功夫,想要了生死、出三界,当然很难。但是要用它来帮助念佛,那的确相当得力,这使我们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可见金刚经对我们也有用处,我们没有白念啊!


八二、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佛经里面,古大德著述之中,‘观行’两个字用得很多,我们要了解其涵义。‘观’是观念,‘行’是行为。如何把我们错误观念,纠正过来,如何把我们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这叫观行。先从般若说起:


(一)本来无一物



‘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梵语,翻译成中文为到彼岸,实际上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那一个法是究竟圆满的?是般若。金刚经上有的时候讲‘如来’,有的时候讲‘佛’。这两个名词所表示的意思不相同。说‘佛’是从事相上说,说‘如来’是从性体上说。‘如来说’就是真如本性上说,本性上那有第一波罗蜜这个名字?绝对没有。前面讲‘信心清净’,有一个名就不清净了。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名也是一物,念也是一物。没有名相,也没有念头啊!‘是名第一波罗蜜’这是从相上讲有,从作用上讲,确实有。


(二)解释六波罗蜜



菩萨修学的纲领有六门,叫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这些都不是第一,第一是末后的般若波罗蜜。因为前面五种假如没有般若智慧,就不能称为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没有般若智慧,就变成世间福报。这五种是事,般若是理,是用心,就是我们常讲的高度的智慧。如果有高度智慧在其中,那布施就变成波罗蜜,布施功德就圆满了。如果没有智慧在其中,如世尊在本经前面所举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算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算圆满。怎样才算圆满?要晓得布施度,度什么?度悭贪。贪心断掉了,悭吝的心没有了,布施波罗蜜才算圆满。持戒是度恶业的,心里面确确实实一个恶念都不生了,持戒波罗蜜就圆满了。由此可知,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贪心未断,功德就不圆满。忍辱是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所以前面五种事相上的修行,里面有了般若波罗蜜,它才真正起作用,才能把五种病根拔除掉。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三、火烧功德林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所谓‘行门’也就是生活的原则,说一个生活,就把起居、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包含在其中。生活行为虽然很多,总不外乎这六条(度)纲领。所以说这六条,就包括圆满的菩萨行。佛在五种事相上修行的纲领里面,单单举出忍辱这条来说,含意很深。佛法常说布施是修福种福,福德能否保全,要靠忍辱。若无忍辱,往往不能保全。也可以说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就,容易为内障外缘所障碍,真正的因素是自己不能忍,伏不住嗔恚的烦恼。嗔恚如火,‘火烧功德林’,所修学的功德,如果没法忍,一发脾气,一动嗔恚心,功德就消失掉了。因此佛在此地特别提出忍辱,希望我们从这条里面,能举一反三。经文很容易看得出来,‘忍辱波罗蜜’是从相上讲,‘非忍辱波罗蜜’是从性上说的。诸位请看注解:


‘般若’,理也,智也。观门也。诸度,事也,境也。行门也。理事从来不离,观行要当并进,智境尤须双冥也。



梵语‘羼提’,义为‘安忍’,又名‘忍辱’。安忍是总名,忍辱是别名。总为安忍顺受也。



古代的中国人,对于辱是不能接受的,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读书明理的人,杀头可以没关系,侮辱则无法接受。于是翻译经典的人,把羼提就翻成忍辱。这种翻译是专门对中国人说的。辱都能忍,就没有一样不能忍的,是取这个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安忍顺受。学佛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境缘,‘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都要能忍。都要求一个心安,安而后定,定而后才生智慧。中国人常讲平安,心平等,才会安定。由此可知,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没有嗔恚心。在一切境界里修平等心、修安定心,这是真正修行,所以忍非常重要。


同样道理,事上有安忍,理上清净平等,顺逆一如,佛为我们说出这桩修行成败的关键,接著世尊又为我们举个例子,这是他因地修行的事例:


八四、佛与歌利王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这桩事情的发生,就在本劫,劫讲的是时间,这一劫叫贤劫,佛告诉我们,这一劫有一千尊佛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世尊过去出现在住劫中之第九减劫时,他行菩萨道,遇到歌利王,歌利梵语,翻成中文为暴君,是嗔恨心极重之人。菩萨(指世尊)在深山修行,遇到歌利王带领人马宫女上山打猎,生起嗔恚心,将他凌迟处死,歌利王问菩萨:你修什么?菩萨答称:修忍辱。歌利王说:好,我试试看,看你能不能忍,所以割截身体,这桩事在江味农的讲义第三卷,说得很详细,可供参阅,我们就把它省略过去。


菩萨能忍,为什么?因菩萨离四相,无我无人,割截身体无所谓,身体不是自己的。前面说过,佛菩萨明了身是我所,不是我。没有我执了,身体如何割截,也无动于衷。反过来说,如果有丝毫执著这身是我,就有痛苦,一定会生嗔恚心。由此可知,破我执、破四相,需要真正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看破,才能明了世出世间法的真相。看破才能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恢复到信心清净,这就是为什么一再说明般若波罗蜜的重要性,也可说佛法自始至终,我们求的就是真实的智慧。


八五、忍辱仙人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仙人’不是指神仙,是指的修行人。古时候翻经,佛翻作仙人,菩萨也翻作仙人,这部经是早期翻译的,所以此地仙人是指的菩萨。修忍辱行的菩萨,他在五百世这么长的时间,专修忍辱,所以他成佛证果时间提前了。经上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成佛,应在弥勒菩萨之后,结果他提前成佛,提前的原因,是他特别精进,尤其在忍辱这方面。注解里面谓‘世尊往昔行菩萨道时,布施身命,不可数计,岂止五百世’。布施身命,没有忍辱的功夫是做不到的。身命都可布施,何况其余的。显示出他在一切境缘当中,安忍顺受。所以说观门里面般若最重要,行门里面舍、忍最重要。佛在这部经,在行门里面布施、忍辱确实讲得很多。持戒、精进、禅定讲得少,像这些地方,我们应该特别加以留意。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六、离一切相·发菩提心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八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前面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是从果上说。离一切相,修六度万行,是从菩萨因地上说。这段经文,结归到离一切相,发大菩提心,这是从根本上说的。须菩提尊者在本经一开端,启请的第一句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到这个地方,才答覆这一句。由此可知,从根本上要离相,修因要离相,证果上也要离相,彻始彻终,离相而已。离相就是不住,也是应无所住。


相怎么离法?‘不应住色生心……’是答覆,‘色’是色相,眼所见的一切,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不是说那些色相,不要它、躲开它,色相是断不掉的。为什么?因色相是真性所现的相分。前面说过‘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相要没有了,那性也没有了。要紧的是心里面不能著,心里面要是执著,那就大错了。所以‘不应住’是讲心里面,不应该牵挂,不应该把它放在心上。‘声香味触法’,这是把所有的尘境都包括了,一切物质环境,一切人事、所有一切现象,都不可以放在心上。心是清净的、空寂的。心要空,空就灵,所谓灵就是本经所说的实相般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心要到空,这个作用才能现前,智慧德能才会生出来,就像前面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不应住。‘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就是前面讲的‘应无所住’。这样的句子,在金刚经里重复好几遍,凡是重复多□的,都是非常重要,世尊是怕我们忘记,一再提醒我们,要这样用功,要这样修行。下面经文从反面说:


八八、有住就不是住在一真法界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有住’就有一物,有一物就有无明,就有妄想、分别、执著。因有住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若无住则十法界、六道就没有了,所显现的是一真法界。修学大乘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成就声闻、缘觉、菩萨,是学佛的小果、小目标。大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十法界也不能住,要再舍,再放下,诚如本经前面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舍,而后一真法界就现前了。古德常以莲花表法,‘莲’表清净心,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根长在污泥之中,把污泥比喻六道。它的茎是在水里,花在水的上面,水比喻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水比污泥清净,花开在水的上面,不但离开污泥,也离开清水,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叫一真法界。


这句经文含意深广,‘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说你不是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舍声闻、缘觉、菩萨、佛果,你就不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舍人天福报,一定住六道轮回。这是很深很大的警惕。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名、利、权、位,没能够离开。大家在六道里争名、争利、争权、争位,搞这些东西。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这样的心理,统统具足。稍为淡薄一点生天了,愈是执著重的,愈往下坠落,所以要舍。世出世间的法相,丝毫住不得。


八九、不应住色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六度万行是菩萨所修的,也就是菩萨行、菩萨的生活。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凡夫住色布施,凡夫学佛,也修六度,但心有所住。菩萨则心无所住。


九十、一切不住·但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佛要我们学他—一切不住,但行布施。不住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能破四相。舍己为人是破我执最巧妙的方法,因为我们自无量劫来,念念都为自己,起心动念都是为我,这个执著很难破,理上明白了,事上除不掉,如何让理与事圆融呢?必须在事上断念,断念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众生服务,舍己为人。不但破我执,与众生结法缘,而且修无量无边的福德,所以利益福德,不可思量。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一、诸相与众生都是同体的性所变现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一切众生’是指十法界,包括诸佛如来。如果没有‘一切诸相’,则一切众生里面就包含一切诸相。因为经文说了诸相,又说了众生,所以我们把它分开来讲。‘众生’是动物,是有情的众生。‘诸相’是物质,是无情的众生。因诸相也是众缘和合而生,众生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生相。动物、植物、矿物都是众生。无论是有情的众生,或者是无情的诸相,注解里面讲‘皆是同体之性所现’,这是事实真相。如果对这句话,还很难体会,就要从比喻当中去思考。大家都知道梦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梦里面确实有一切众生,也有一切诸相;梦里有山河大地,也有很多人,很多事,全是一个心变现的,同体的。梦的时间短,醒来之后,觉悟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错,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就跟做梦没有两样啊!梦境现代人称为下意识的作用,眼前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心所现的,确确实实是同体。能现的体是真的,永恒的存在。所现的相,则是短暂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每天都做梦,从来没做过同样的梦。由此可知,梦境刹那刹那在变化,所以相是无常的,能变的心性是真常。能变的心性,没有相。没有相能现相,没有相是真常的,所现的相是无常的。佛为什么要这么说?是要让你明白事实真相,空、有两边就不著了。空、有两边都不执著,日子就好过了,就自在快乐了。


九二、佛说无虚·真实可信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说这些话,其目的是要我们相信他所说的。真正相信的人有福了,不肯相信就非常可惜,大好机缘,当面错过。诸佛菩萨为众生宣说正法,无不如是。‘真’是不假,佛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实’是不虚。‘如’是完全与事实真相相符,事实真相是怎么,佛就怎么说。事实真相是佛亲见的,不是推想的。佛法上称为‘现量境界’,是现前看到的,不是从理论推想的。数学推算的,可能会有错误。而佛对于十法界、六道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接触到的,为我们说出,所以是真实如语。‘诳语’是欺骗人,就是妄语。‘异语’是两种说法。以上五语之中,佛是以如语为主。因为‘如’才真实,因为‘如’才不欺骗众生,因为‘如’才没有两样。


九三、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如来所得法’的‘得’,不是得到,如果有得就有失,又落到四相里面。‘所得’是佛他所见得、证得,见得与证得是同样意思。‘法’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法的体性、相状、变化过程,这些法‘无实无虚’。‘无实’是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十法界依正庄严绝不是真实存在,都是无常,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看到的,那是短暂的相续相。年岁长一点的人、阅历深一点的人、头脑冷静的人,世间一切法,你仔细观察,就跟佛说的一样的。我们少年时期的玩伴,短的一、二年,长的十几年,没有了。无常啊!长大以后,踏入社会,我们的同事、朋友、长官、相处短的一、二年,长的十几年,也没有了。就像流水一样,它不住啊!一切法的真相,就是这样。所以相在面前,可受用,不可执著。现代人说:留念,不可以留念,没得留念的,怎么留念?再过几年,自己也没有了,即使留在历史里,将来地球都要毁灭,世界都要毁灭,留到那里去啊!一场空啊!处心积虑要在历史上留名,历史也无常,你留什么?白费心机,还是妄想、执著。所以要知道事实真相—‘无实’。


‘无虚’是没有虚假的,无虚是性。佛教我们要见性,见性就无虚,不见性则无实。六道、十法界无实,一真法界无虚。一真法界在那里?华严经上所讲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报土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报土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相无常,一真法界的相真常。佛教我们要取的是取一真法界,要舍的不但舍六道,十法界都要舍掉。实在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我们在这一生中能办到吗?幸亏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能帮助一切凡夫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为一切诸佛所赞叹,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18:25 , Processed in 0.20429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