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大德开示]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妙祥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讲了“被辱不嗔难”,现在讲“有势不临难”。我把这个解释给讲一下。

【解】若被辱时,但以情恕理遣,则嗔意自平。视富贵若草头露,何容以势临人?

大家可能已经看了。就是说人有势而不用、而不去求,这很难。他这讲了,“视富贵若草头露”,什么叫富贵?就是钱物、名利……都在这个富贵里,“若草头露”,谁能说一下,什么叫“草头露”呢?你说一下。

弟子:就是草尖上的露水,既小又很短暂。

是。草头露,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早晨有那么一点点;当阳光一旦出现的时候,它就不存在了。富贵就和这个一样,我们看着是有,当一面临着生死大事的时候,什么都抵不过去了,它一点用处也不抵。有的人认为:“我有钱,有势力,我可以说了算,我气可以不平,或是我如何如何。”但是你不知道,你那富贵和草头露一样,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意味着还有露水可得,还有那么点意思;等太阳一旦出来的时候,早就无踪无影了。在你生死现前的时候,你这富贵根本就像草头露一样,啥作用也不起。

富贵如草头露一样,我们今生修道就是把富贵看破了,把富贵看成草头露一样,因为它不能帮我们了生死。不但不能帮我们了生死,反而障道,它障你了生死。你没有草头露,就不会存在幻想;你有了草头露,就想入非非,想入非非就障道。

“有势不临难”,就是你有了这些富贵、这种势,有了这些东西,你想不用就特别难,非得想法用不可。有钱了,你走到谁跟前,人家一说:“这个东西如何如何。”你那心里头就不平:“哼,我这有钱,这点算个啥?我早就把它盖起来了。”人家说:“这个事还挺难办的,你看我们现在受了这么多的委屈,忍了这么多……”你心里话:“如果是我,我一句话,打个电话,那个市长或那个领导、那个大队书记就去替我把事办了。”它就在无形中起来,就算和你没关系,它都要起心动念,所以说富贵障道。

所以我们应该视富贵为草头露,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远离这个富贵。不是外面有个富贵让我们有所得,是我们心里的一种幻觉,和自我的一种表现。我们不断地追求这种富贵,无非就是要高人一等,而把我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绝不让别人超越自己。就这种心理,所以他就产生了一个富贵的概念。

实际上你不知道,为什么说这个富贵是草头露呢?草头露就是幻境,如梦如幻亦如电,就是一个幻境。从历史上看,那些帝王最富贵,富贵到一个国家都是他说了算。最后的结果,就当几年皇帝,下去了就算完事。一死,什么都是别人的,啥都不是你的,甚至比平常人死得更惨,死无葬身之地。几千年以后还被挖掘出来,说:“你这尸体是干尸,有研究价值;你的珠宝都要贡献贡献。”这就是因果。而且杀了那么多的人,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是要偿还果报的。

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有势不临,千万不要追求这个东西。你如果费心费力去研究这个富贵,以富贵为目的,达到了你的某一种理想。实际上你只是白费心思,最后的结果就是像露水一样、像幻境一样,马上就会消失。我们在修道上也是这样子: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没有能力的时候,和那些没有能力的人;当我们能吃饱饭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没有吃饱饭的人;当我们受表扬的时候,一定想到那些被批评的人;而且当我们走道的时候,觉得很有力气,一定要想到那小虫子缺胳膊缺腿的时候。你这才有个低下的心,这样才能有势不临。

这个有势不临,不是光在有人的时候你这么去做,还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呢?比如走道,你晚上走夜路,这个马路中间如果没人,你就走到中间。实际上,你已经产生一种势,这种势就是“大”的意思,就是“慢”的意思——也是我慢的意思。觉得这会儿没人了,八字步就迈上了,“这时候我可以静静地走了,有人的时候我可以谦虚,这会儿没人,我可以不谦虚了。”实际上这也是有势,你也造成了这种势。你只要造成这种势,这个“大我慢”就出现了,这个慢心就出现了。我们要想做好一个人,就要无论内外,不管有人无人都不去追求这个东西。所以说,有势不临难。

另外,比如说我们坐那块,人家给你一个苹果吃,你觉得很欢喜。特别是只给你苹果,没给那个人。把自己看得很尊贵,这时候你是什么一种心理?你是一种痛苦,还是一种快乐,还是一种满足?有的人就是一种满足心:“哎呀,给我而没有给他,还是人家瞧得起我,说明我比他要强,而且我在这里受到重视。”或者是先给你后给他,我们这个心里就有不平了,而且有一种沾沾自喜的那种心理。这种心理最障道!

咱吃水果就有个特点——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就是在吃水果的时候,差一个人不到位,我都不吃。我这么发心,虽然并没有强调大家随着做,但大家都主动这么做,“师父不吃,我们也不吃”,就共同地完成这个。就是为了克服什么呢?克服这个有势。你别看先分给我,先分给我也不先吃,大家都必须同吃,我才能吃;有一个人不吃,我也不吃,哪怕他是外来的、新来的、是个居士也好,只要在一起过斋,我们就得共同享受这个。

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这个有势不临,不要追求,有势不用。你在有多大的权利和能力的时候,你都不要去用,不但不用,而且生起一种什么呢?就是一种惭愧心。如果是给了我而不给那个人,我会生起一种什么心?会生起一种痛苦,我觉得:你没给他等于侮辱我一样,你是瞧不起我。因为你认为我好,认为他不好,这个不是我的目的,我需要的是什么呢?天下都平等。你如果对我好而对他不好,而且你对他有特殊的不好的这种情况,说明个什么问题?不是说明没给的那人或是没收到的那人没知识,而是说明我没修行好,因为我的心不平等,造成了这种局势,我给人的印象是我比他高贵,我平时说话瞧不起别人,而且贬低了别人,抬高了我自己,所以造成了我有名有利,人家供养给我。所以我觉得惭愧,而且绝对是一种痛苦的东西。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这种心,有势绝对不贪求。

咱们常住规定了:一切供养归常住。为什么要归常住呢?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管有了多大的富贵,一定要和大家平等地分。不管是困难也好、痛苦也好、或是富贵也好,都要交给常住共同去处理这个问题。

有人说:“行,师父你说得对,你把这个富贵交给大家,大家能理解,这是师父慈悲,能把富贵交给大家。那为什么把痛苦也要交给大家?为什么痛苦也要让大家共同去受?你自己的痛苦自己受,为什么要大家也同样来感觉这个东西?这是不是一种自私?”

表面上看好像是自私,实际上它有特殊的道理。因为什么呢?因为痛苦也好、好也好,我都要交出去。交出痛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共同和我来承担这个问题。我们求的不是痛苦和不痛苦的问题,求的是什么呢?和合的这种心,需要和合的这种心理,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有问题我就要和他商量,“你看我这个困难怎么克服?”要有这个心。放下我执,不要想到“困难就是我自己的,好处是给别人的”,实际上你这里还有个自私,因为坏的后面就是好。所以大家在一起克服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成就这个和合心。那光你自己成就和合心哪?困难,那不是好事啊?也是好事。你把困难留给自己,实际上也等于把好事留给自己了,这也不行。

就像干活似的,这一堆煤我一个人也能干,但是不能光我一个人把自己改造了,而叫你不改造,咱俩都得同时改造,我就招呼你。在别人看来,说:“你这人太偷懒了,这点活你就自己干了得了,怎么还招呼我?叫我休息休息,你自己干吧。”但我不那么想,我干,肯定能去掉我身上的毛病,如果你也干,咱共同把这毛病去掉,这就好了。

所以说,对困难、对富贵一律平等。富贵没有真富,贫穷没有真贫穷,痛苦没有真痛苦,这两个问题你要是把它打破了,我们就会有势不临,心往往就处在一种平等的状态。由于这种情况,我们才会慢慢调节自己的心理,看到外境,不管富贵或是贫穷皆是一种幻境,而求的是什么呢?求的是心。目的就是这一个目的,没有第二个目的。所以说,这些东西——富贵和贫穷,它已经不成问题了。在别人看有差别,在你看来没有差别。法法平等,没有差别,有什么差别?

所以说,我们就应该好好地去悟这个事情。千万记住,你要是不把这东西看成你的一部分,而看成是修行的一个助道因缘,绝不利用它去产生自己的那种“快意”,心里马上就平等了。我们大家平时要好好体会这个东西,特别是别人有病的时候,你不能说闲话,“哦,他尽有病。你说你笨不笨?怎么尽有病?你说你难不难受?你看你这姿势也不好看,你看我现在多好。”完了!你有这种心,实际上就不好了。我们的每一步都要想到大家,决不让自己产生一丝一毫的慢心,这才能做到有势不临,否则的话,我们很难做到的。

好,今天就讲到这。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讲“人有二十难”,上回讲到“有势不临难”,今天讲“触事无心难”。

【解】观事境同梦所缘,何必劳心措置?

“观事境同梦所缘”,就是说,我们观很多的事情,和梦是一样的。一个梦,你用不着去跟它拼命,确实不值得。我们人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把梦境当真,把梦当真。

我们现在都有体会,比如说咱们现在修行的问题,我们修行究竟怎么去修?有的拼命去修,对不对?对,我们应该拼命修,但是你用哪个心拼命去修?它这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修密的,“哎,我要修成个密。”这本身就是有心去修,想求个“有”字,有心。刚才我跟定悟师父说了,我说:“什么叫修密呢?就是没有秘密的时候,你才是个秘密,有密都不成密。世上的一切秘密都不存在了,那就是密。若世上还有密,那就不是密;真正的密就是没有密了,那就是密。修密、修密,就修这个,修得世上什么都没有了,都真相大白了,那就是真正的密。”触事也是一样,“触”——就是接触的意思,我们接触到事情马上就要起心动念了,所以“触事无心难”。为什么我们“触事无心难”?谁能说一说?

弟子:遇事情跟没有什么这个事一样,就是因为看到有这个事才会心烦。

但是为什么“触事无心难”呢?

弟子:因为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由我们心里所变化出来的,所以你触到事情就必然跟心有关系,就动了你的心境。

他讲得很好。

这个事情是因为什么而生起来的呢?它是因为你有了心而生起来的事。有心,什么叫有心?不是说我们那个真心,有那个妄想心的时候它必然有事,它俩是一个东西。你心只要是一动,外面的事就生起来了。只要外面的事一生起来,就说明你已经有心了。你说,有了事,它能无心吗?只要有心,它就要生起事,心、事是一回事。

当然,我们说的这个“心”是虚妄的心。我们只要生起虚妄的心,起先是虚妄的心,由虚妄的心不断地扩大,由幽隐到微细,由微细逐渐地变成一般的细,一般的细最后变成粗,变成粗的时候就是事。如果这个事情发生了,说明我们心里的这个妄想已经变粗了,这个虚妄变得更虚妄,虚妄加虚妄才变成事。这个事和心是一个东西,所以说触事无心难。

如果我们能知道心事不二,虚妄的心必然要产生虚妄的事,虚妄的事代表我们虚妄的心在动。如果我们知道心、事不是两个,它是一个虚妄在变化,你要是知道这个变化了,这种幻境马上就破灭了。它破也得破,不破也得破。就像演戏似的,如果你在后台看完了,再上前面去看,他怎么表演,你心里也知道那就是演员。他怎么打扮、怎么表演、怎么装相也不好使。他唱的调,他再怎么把腔勒得紧,你也知道他是演员,所以这场戏演完了,它达不到那种演戏的效果。演戏是要你信它为真,你当不起真,它就破灭了。

我们也是这样。触事无心难,就因为你不认识这个心,见事就被事转,你以为外面还有个事,所以跟着事情去跑。你要知道,这个事就是你自己心动所造成的,虽然我们平时把它看得很坚固,它坚固到什么程度呢?甚至打雷、下雨、地震,甚至要你命、生死无常、日月星辰……这些事都那么真实,比如在大地上跺跺脚,大地非常坚固,你拿挖掘机都挖不动它,放炮有时候都崩不下一个坑,都那么厉害。这么坚固的事情,如果你的心要是看破了,大地无寸土。一旦看破了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像虚空一样,马上就破灭了。

就像人做梦似的,梦里非常坚固,家庭、生活……感到非常热闹,你这起心动念简直了不得了。但你一旦知道是梦,醒的时候,它啥也没有了,就那么轻松。刚才那么坚固,还有这个、还有那个,这一醒来怎么都没了呢?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个事情是虚妄心生起的幻觉,这个事情马上就灭了。如果你不知道,你要触事无心就很难办到。为什么很难办到?虽然你有点定力,甚至不看、不瞅、不听,但是你心里还没有真正把它看破,只是压服住了,不随它转。就像别人打你两个嘴巴子,你不看,一会儿可能忘了。忘是忘了,但是你心里的想法:它还是真的。所以说,你不如直接入手,怎么直接入手?知道是由心产生的妄想所变成的事情,这个事是妄想加妄想,变得非常粗的时候才变成事情。所以看到事情的时候,一看:这地方有一朵花,这花挺香,得了!就知道自己的妄想已经不知道变化多少个了,并不是花香。

就像我们吃饭似的,今天吃的那个杏,你看是那个杏酸,还是我们的嘴酸呢?要是嘴酸的话,我们不吃杏它也应该酸,平时它不酸,嚼嚼舌头也没有味,舌头哪有酸味?它没有味。要是杏酸的话,我们没吃的时候,看着杏它也应该酸啊,但它不酸,所以杏也不酸。那为什么还得吃了以后,舌头接触了,通过这么些动作它才变酸呢?还得我们知道是杏,它才变成酸的,你要是不知道是杏,都不会酸的。因为你第一眼看到:啊,这是杏。还没等吃就条件反射了,马上就酸起来,这一吃,“哎呀,真酸!”虽然通过了很多的过程,一层层的,但我吃个杏确实是酸的,吃个桃可能是甜的,吃各种东西有各种的味道。这个东西到底真实不真实?谁能答一答,这个事真实不真实?大家想想看。你说。

弟子:这全是假的。《金刚经》说的:一切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相,皆是虚妄。那这个虚妄是从哪儿来的?比如这个酸从哪儿来的?

弟子:酸是从心里的妄想执着出来的。

在心里的妄想执着出来的。那怎么在杏上就酸,在苹果上就不酸呢?

弟子:这我说不清楚。

但是它苹果不酸变成甜,甜和酸没啥区别,它没啥区别。他说得对,就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个虚妄的东西。这个杏本身就是一种虚幻,它没有实体可得的,不是有杏在那块让你酸,它没有这个东西。是我们想像中出了杏,酸同时也被创造出来了,它是我们心里的妄想所造成的。就是说,我们的心造成了事,酸和杏就比如是事,这是个虚妄的东西。本来就是虚空,啥也没有,是我们那个心不断地演变,最后造成了一切物质世界。一切的物质世界,都是我们虚妄的心所产生的。

佛在《楞严经》里讲,你不知道,你的色身外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皆是你的心里物。我们从来都不相信这个。我们说是信佛,我们多少有点信了,要是不信不能出家。但是真正地相信,还得你开悟以后,亲眼见到的时候,你才真正地信。在你没有真正见到的时候,还只是一般的信。但大家的这个信心已经生出来了,只不过在等待机会。

如果想得到这个机会,想很快地开悟,你就平时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追求。你不追求,离开悟就近了一步。开悟都是一步步走的,不是说我这一下子就成功了。我们像收拾破烂似的,好几大箱子东西背着,然后你就要开悟去,那不好使。

你看看开悟的人,那屋里收拾得,东西都很少。要是攒着好几箱东西,那就不能开悟,因为他已经被事物转了。事情一多了,那心已经变化了;那心都变化到那么个程度了,它怎么能清净下来?你想让心清净下来,外面的事物你得减少,不贪;不贪着事物,就说明你的心已经在清净。说:“等我心里清净的时候,我就不贪了。”有时候事和心互相影响,你有了物质,它就影响了心;由于你的心贪着,又产生了物质,它互相影响。

所以说,这个事你不把它弄清楚还行?那你怎么办?我们就在心上下功夫。心,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是不是?看不见、摸不着不等于不存在,我们就不管从思惟上,还是从事相上都不让贪心生起来。我们先从事相着手,每个事相都让它清净无染;它清净无染,我心里就清净无染。就从它下手。

有的人说:“你们这么修行,执着呀,你应该修心。”修心,他不知道事就是心,他认为另外还有个心。事外再去求心,那属于外道,那纯属外道,还修心呢!事就是心,是我们心里的垃圾,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事相上下功夫,只要在事相上下功夫,很快地你就会放下很多的妄想。

咱举个例子:我们吃东西时如果不贪,不贪好、不贪坏、不贪甜、不贪酸,你看看,食物吃的时候你就不分别,吃什么都香,你那个心就少分别了多少次。实际上物质你还是吃了,你不是没吃,还是那点东西。但是你挑来挑去,先吃它、后吃它,紧着吃还紧着生气,给他没给我,多了少了,好了坏了……就吃饭这么点事,你就分别了多少次。

就这么点物质同样能要你的命,既可以叫你成佛,也可以叫你堕落地狱。所以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上,一定要想办法做到触事无心。怎么样触事无心?就是把事情看破了。看到女人,就像看到死鸽子似的。你看看,那死鸽子和活鸽子没啥区别,羽毛也是那么白,眼睛好像还是那样,但是你要是看它脑袋一耷拉,就知道死了。

我们看到人也是这样,看到男人、女人长得相貌好,那个好和那个死鸽子没什么区别,它就那样,没有说这里有个好、有个坏。因为啥?那个好坏是我们心里分别出来的,并不是外面有个好、有个坏。那个好坏不取决于相貌,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好坏,就认为它好。

外国人认为鼻子大好,中国人认为鼻子短好,这个好是我们自己在分别,实际上就和死鸽子一样,有啥意义?我们就认为那个腥臭的东西(女色)最好,所以就被事相转。

我们要触事无心,就是遇到事后,知道这是心里的污垢。你心里的污垢越大,外面的变化越大,包括现在的电脑、飞机、大炮、轮船、飞船,这都是你心里的污垢不断地堆积所形成的幻境。只要你心里的污垢越多,心眼就越来越小,外面的东西也就越来越丰富。因为你把所有的心都用在这个上面了,所以无明越来越厚,人越来越堕落。人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被物质所转。佛法叫你舍去你的财产,目的是干吗呢?就是让你减少污垢,减少你心里的负担和污垢。

有的人认为:“物质和心没有什么关系,它能助道,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能让我们安心修道。”是,当给你的时候,你是兴奋了一阵子,但它带来无穷无尽的遗憾和害处,它害你终生。当时那个兴奋并不是一种清净,只是物质贪欲中的那种兴奋点。我们把自己贪欲的兴奋当作一种安心和清净,就像人吃了一个带有蜂蜜的毒药,他光品到了那个甜味,不知道那后面的副作用,将会有死亡来临的。

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事物就是心的变化,我们如果贪着事物,妄想不断地增加,就是心在不断地堕落。如果我们对事物不贪着,心里马上就减轻了妄想和起心动念的过程。如果不断地的减轻、不断地减轻,终有一天就要有个大翻个,这一下子就要从梦境中醒来,心不颠倒。《心经》里讲了“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即是佛。

我跟大家讲一个我师父讲的故事,这是他给一个居士讲的,我在旁边听。他说:有一个老和尚在庙里修得还挺老实,还挺好,有一天他就来告假,挨个屋告诉,说:“我准备要回去了。”

人家说:“你怎么要回去?”

他说:“我现在跟大家来告个假,我准备回去了。”

人家说:“现在你修得怎么样?”

他说:“我现在这个心哪,也没有什么,就这么翻个个,心就翻个个就完事了。”意思是:我就翻个个,我就跟大家告个假,准备回去了。

大家寻思:这心翻个个,可能是闹心,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也没往心里去。他告完假了,过两天就往生走了。可能是炼出舍利还是怎么回事,大家才知道了:哦!他是预知时至,早就告假了,告诉我们了,“我这两天要回去了”,人家提前知道了。后来才明白他那天说的什么意思,说:“我这个心现在翻了个个,和过去不一样了,就这么翻一下子。”就这一下子就成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就是这样,心不颠倒就完事了。你想心不颠倒,就得触事无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把平衡打破了。你这把原先的平衡打破的时候,它像天平似的,突然就翻了个个,完事了,就那么点事。我们的生死问题——还有没有生死问题了?也就解决了。不大个劲,但是不大个劲也很难。很难不是说没法行,难就难在我们行和不行的问题上。

你要想触事无心,别人骂你一句,你别吱声;别人拿你的东西,你别计较。特别是集体生活,在一个寮房的时候。有很多人烦那种生活,他觉得这屋里太挤、太闹腾,四个人一屋嫌闹,三个人一屋还嫌闹,两个人一屋还嫌闹,最好一个人一个屋——一个人一屋就没人唠嗑,还嫌闷得慌。就想着:我需要就来,不需要就走,想达到那种环境。他是一种回避的方式,表面上是在不贪着事情,实际上不是不贪着事情,而是被事情所转,他要求的东西也是事。有时候我们说触事无心,什么叫触事无心?不是逃避的问题,是我怎么样当下无心的问题,当下要看破的问题。并不是逃避,是当下要看破!

再给大家讲个例子。有个人听说不杀生戒很好,而且愿把一切众生看成父母,他就用他的胳膊和身体去喂蚊子。有一天喂蚊子去了,那小蚊子就不断地吃,这个吃完又跑来一个,一个两个扎还行,那三个五个扎就有点难受,还疼、还痒、时间还长,后来十个、二十个地来,没完没了地吃,他就有点受不了了。但是一想自己有誓言,要度一切众生,忍着吧。忍着忍着,最后想:行,这最后一个走了就拉倒了,再来就不算数了,今天到此为止。就开始“关门”了,不开放了。但是一看还有蚊子,最后寻思寻思:唉!还是给吧,喂吧。

你想一想,这个血、时间,忍受了这么多也没有什么变化。他只是按照那个古大德开示的慈悲方式去做了,左一次、右一次地老这么做,但也没什么变化。当他抬腿往回走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腿了,没有腿还能进屋,哎,这个好!像在虚空走一样,光有个上身没有腿,腿郎当郎当根本就没有作用。

我们平时都知道这个腿能走道,不断地走,一步一步迈得还挺疲劳、还挺累的。哎!他那时候没有腿,腿没有了还能进屋,这才知道那布施的功德这么大。那蚊子腿就长,不断地喝不断地抻腿。他还以为白布施了,最后没想到随着供养蚊子的功德,悟到了一种特殊的境界里去了。他知道了人这个能走和所走、有腿和无腿都是虚妄的。

你想一想,一下打破了这个迷,你说多殊胜啊!就是供养点蚊子,就达到这么样的程度。有的人用这一生去追求,可能都没达到这样的情况,而他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人走道都是骗人的事情。

你想一想,这还没有往空想,只是在做善事、在布施。这种布施是无相的布施,因为他把众生都当成父母、未来佛去想。这只不过是在进行修心的一种方式,而他自己的一种境界现前了。

所以说,触事而且明白心,知道事就是心的变化,不住在事上,而住在无相上,很快就有这境界。就是说,你不要躲,不要回避事情,见到事情一定要无心。怎么无心?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不贪着任何事情。任何事情都要把它看成空相,你才能与心相应,慢慢达到你的“不难”的这种程度。

有时候遇到外境,心就起变化,并不是外境能使心变化,是我们心里早有那个污垢在等着,等着因缘;因缘一来,心里就起心动念了。我们如果知道事就是心的变化,是虚妄心的变化,这个“无心难”就会变成容易了。我们犯不着为事情去操心,本来很自在,你何必呢?像苹果酸、甜,你管它干吗?你管,你真管得了吗?你想叫那个杏不酸,那好使吗?一加糖又变成甜了,是不是?无论在哪上下功夫,都不如无心。你觉得你在下功夫或在努力,都不是正确的。怎么样才正确?当下无心,那是最重点的。事情做也是无心去做,心不住在任何事情上,那就是容易。

如果你在这里起心动念,那都是一个难。再说,一切事情用不着你去管,它的自然规律在那里。你看我们每天忙活来忙活去的,好像我能盖座楼,我又能盖个房子,我又能盖这个……那都是一种幻境。我们只是随缘消旧业,如果你认为“我能盖房子”,只要产生了执着和感情,你就被它转了。你就算把它盖到天上,它也是个幻境,今天有了,明天可能就灭掉了。地球都是幻境,何况它呢?太阳都是幻境,何况这点事?我们一定要看开,看开就自在了。

触事无心难,关键是要我们认识心,如果认识心就不难。但是对待事情一定要知道,要守戒律去做。戒律就是让我们触事无心,一切戒律都是让我们触事无心。戒律防什么呢?防非止恶,就不让你起心动念。什么是非?你起心动念就是非,就是恶。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遇到事情,第一个就要守戒。

守戒不是为了一个戒相的问题,是怎么样达到你心里不被污染。减轻污染,终归有一天要开悟的,就在这上下功夫。要是不信,咱就比量比量,你说:“我就不用,我使劲贪,最后能开悟。”这种人恐怕天下没有一个。

你看那些祖师大德,第一个就是舍掉自己的财产,去求开悟,有的甚至开悟了还扔掉财产。那庞家四圣,庞蕴可能在马祖手下开悟了,最后弄个船,把自己的万贯家财都扔到湖里,连送人都不送,也不做善事也不去盖庙,往湖里一扔就完事了。他开悟了,悟的是什么?最后明白了,就是这些财产障他的道,要不可能早开悟了,是不是?由于他不贪恋这些财产,放下了,所以就开悟了。开悟了以后就更放下了,更不去贪了。

只要贪的人,你就放心,他没开悟。左一件衣服、右一件衣服,左一样要、右一样要,什么都是好东西,一看就知道没开悟。反正我就看了,你们这里面谁攒得东西多,我知道你没开悟。攒得少的,我就怀疑你是不是开悟了。以后发现你们东西少了,我就知道你们快开悟了;要是东西多,我就知道你还没开悟。开悟和这个事情绝对有关系,严持戒律的人,那肯定是要开悟的人。因为啥?因为他知道那戒律绝对是降伏其心的,他不再看成是一种执着了。

现在有很多人把持戒看成执着。今天就来了个居士,盖县茅蓬的,她说她挺护持寺院的,来跟我讲。但是和妙融师父(注:大悲寺下院道源寺住持,原来在盖县茅蓬)老犟,说有人讲念一句佛号就可以在大光明之中了,而且他讲法也讲持戒。我没容她讲,我说:“你先别讲,你听我讲两句得了。”如果我跟她讲,她就跟我对着讲。僧人老跟她对着讲,那有啥意思?争执起来也没意思。

我说:“你讲得好坏我不听,别人讲得好坏我不听,我看他最终效果怎么样。有的人听完以后不持戒了,你说这怎么回事?本来过午不食一年多了,最后反而破了斋戒了。你说你持戒,最后为什么把人家斋戒破了?而且人家本来修得很精进,有的不修了,最后修不起来了。我不管你讲的是什么,但是你达到的那个效果,就和那个本愿法门一样,你就这效果,你自己考虑吧!”

(编者注:本愿法门:日本一个打着净土宗的旗号的附佛外道,否认因果,歪曲理解净土宗的教义,说人只要你现在念阿弥陀佛,不必持戒,无论造多少恶业,将来都可以往生。)

她刚要讲什么,我说:“你别讲,咱俩也没有时间去争论,另外你跟我争也不好,你先忍受忍受。”她乐了。我说:“我给你提供点看法,你去看看戒律是怎么说的。不是你随便提一提‘也要持戒修行’,就顺便说说不行,而是看你把戒放在第几位上?你说持戒是不是作为一种装饰说的,借着说持戒的话,先破戒,后拿戒做一种掩饰?要看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后来她不吱声了。现在的人修道就这么难。

昨天我跟那个居士唠嗑,现在有很多居士又学什么呢?学菩提功去了,学了佛又学菩提功去了。说“你念两年《金刚经》都不如我练半年菩提功”,现在的外道都是这样式的,这叫附佛外道。现在外道非常猖獗,去掉一个违规内容,请自行删除,还有其它的违规内容,请自行删除在。包括说自己在大光明之中、在大法-轮中……这都是违规内容,请自行删除那一类的行为,都是大妄语。我说:“这些人死了以后就得下地狱,地狱罪偿完了做鬼,做完鬼了做畜生……就轮回受果报。”他们不信,怎么给他讲也不信,没办法。但也得跟他们讲,现在外面的事情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我们想修道——为什么要穿百衲衣?就是为了遇事无心。你想,你要是穿好衣服,贪求好衣服,人家说:“我这件布料可好了,你看看多好,这布料还标准,特别适合僧人穿,还利索。你看看,这布料太好了。”你要是想左换衣服,右换衣服,那就贪了。那心早就嘣嘣嘣跳,“有什么办法让他能给我呢?”想这主意。

如果你穿五衲衣,一生就这一件,虽然你贪心还没完全放下,但最起码它是个盔甲,能防护你。你终身就要这一件,人家给你再好的也不要,“那些东西和我没关系。”虽然你不能看空,但最起码也能放下,“我不要那东西了,要那东西也没有用,我终身就这一套了。”一看这衣服,我今生就这一套,你给我也不能穿,我还得交常住,费那么大劲干吗?不如不要,拉倒吧!一下就防过去了。触事,你只要不贪,就能慢慢达到无心的程度;只要你有贪心,就坏了。所以说,我们要尽量那样去做。

【释】触事,就是遇到一切事,能以无心处之。事情来了也不要紧,随意处理;事情过去了,也不要紧。“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没有执着心、妄想心,这叫无心。

触事无心,宣化上人讲得很明白,就是遇到一切事能以无心处之。看来咱没讲错,讲到根本那块了。必须以无心处之才能解决这个无心难的问题,其它什么道理都不好使,这个是根本。所以说,事情来了一定不要贪,以不贪来处理事情。过去了我也不追求,也不再去撵,说:“这个机会错过了,太可惜了,我去找去吧。你看看,我刚才那一句话你就不布施了,看来是我说错了,赶紧找你去道道歉,你还是布施吧!”那完了,那又被转了。你别听他骗你,他想布施,你怎么说都会给你;他若不想布施,他忽悠忽悠就把你骗了,没有用的事情。

盖不盖楼咋地?咱就是这个原则:你想盖就盖,你要是不想盖就算了。你想叫我再去跟你攀这个缘,我也不愿意攀缘,不去攀这个缘。但是你来发心盖房子好不好?好。我该跟你唠的,我也得给你唠。因为啥呢?这是正常的,就是你不发心我也得跟你讲。你发心的时候,因为你发心的关系,我可能多讲一点,这很正常。所以说遇事要无心,一切事情都是幻境。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在讲下一个,“广学博究难”。

【释】广学,就是广泛地学习。博究,是多多地研究,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这是宣化上人在《四十二章经浅释》中讲的。这个是蕅益大师讲解讲的:

【解】广学而不博究,如入海无指南针,安能会理?

我们刚才讲了,就像入大海一样,人在生死大海里,没有佛法的理论支持,在大海里没有方向,你知道往哪游?哪是岸边?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必须知道岸边,有个指南针告诉你方向,得这么走,你才能渡过这个生死大海。那你就得学习。“广学”,深深地学,而且非广不可,不广不行,一定要在“广”字上下功夫。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广?

弟子:智慧无量无边,无穷无尽。

这叫广。你这一下说得我都没有话说了。他讲得很对,智慧无量无边。谁能再具体地讲一讲?他把总题目都给我讲出来了,我都没办法往下讲了。谁能再具体地给我讲一讲?

弟子:通过汇集才能广。

弟子:空一切相,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一切即是一。我也不问了,你们把我想讲的话全讲完了,我这没法讲了,这也太厉害了,太好了。

什么是智慧?就是把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这一个上,那才叫智慧。如果分散了,就不是智慧。汇集,要汇集在一起,叫智慧。说“这面一个智慧,那面一个智慧”,那不叫智慧,那也不叫广。虽然你占了很多地方,但它还有很多空档的地方,所以不广。

比如十个“一半”的东西,都加一起还是一半的,是不是?只能说是十个“一半”的东西。汇集一起的智慧,什么是汇集一起的智慧?就是一切即是一个,一个就是一切。换句话说,就是大无外、小无内,这才是真正的广。你要想真正的学广,你的广就得大没有外、小没有内。谁能说一说,这叫什么?

弟子:那是虚空。

就是虚空。大无外、小无内,这是虚空。还有谁能说一说?

弟子:佛的本源。

佛的本源。还有没有说的?

这都说到家了,都不错。大无外,小无内,像虚空一样,遍满一切处。什么是遍满一切处?就是我们那个心,这个心就是一切佛的本源。通常说的佛只是化身佛、报身佛,只有法身佛才是真佛,那就是我们的心。只有求到我们的心,才会真正的达到广学。

说:“师父既不让我们多看书,也不让我们看本。”但是我让你们广学,你别说我没让你们广学,因为我叫你修的是心。你要是说我不让你广学,才真屈了我。说:“师父什么都不让我们学。”但我让你学广,哪个广?你从根本上下手,修这个心,只有心能解释一切万物,其它什么事情都不能达到这个广。学其它的好不好?好!五明好不好?好!还有很多的好不好?好,都好!但是它广的程度就有限量,它被限定到一定程度了,所以非真正的广。

慧明大师给人讲课就讲了,讲个“大方广”,说要听哪种广?他给讲了三种广,说:“最高的法,我这一生也讲不完这个广。你要是听小的广,咱俩还可以勉强谈一谈。”最后把那个方丈给征服了,真的成为法师。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因为他知道一个“广”字,所以把那个老方丈给征服了。哪个是广?他知道是心,心才是广,你要谈心,咱俩就谈个没完,这一生、两生也谈不完这个东西。

我们想学广,也得学这个心。只要是修心的人就得奔这个道,虽然还没有成就,但你学的法门就是真正的广。广学,我是这么解释这个问题。你要是多看书,我说你那叫窄学,虽然有很多的东西很有道理,但这是窄学,你不如直接修心。只要是直指人心的地方,都是广学。咱并不否认那些知识,很多都是很对的,那些知识也是奔着心去的,但是有个究竟和不究竟的问题。我的意思是:你们赶紧捞多一点、真一点,奔这个去。这样的话,很快就成就了,容易成就。这个是广学。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具体地学,具体学也是为了修这个心,只要是为了修这个心,你学什么都属于广学里的。但是为什么咱们限制多看书?因为你一个问题还没弄清楚呢,太多了,你就嚼不烂了。只有放下一切的时候,你才能广学。该学的东西你也应该学,但学的目的是为了心。这是广学的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博究难”,“博”就是渊博,又要广博又要究竟,这个难。你想,我们学的佛法理论和世间的理论,能不能达到真正的广、真正的博和究竟?包括世间法,你能不能解释清楚?你解释了医学,解释不了其它的科学;你解释了其它科学,解释不了医学,你也解释不了人生;你解释了人生,解释不了动物的一生;你解释了地,解释不了天……你能达到博吗?能达到究竟吗?是不是?你就算达到博,你能不能知道它为什么是这么个起源?

像今天周居士问我,他说有人给他讲了,这个人从哪来,人是怎么成佛的,佛是怎么变成人的……他讲这个事情。后来他又讲了,说做好人就可以成佛。我说:“人和佛是两个概念,人是六道轮回的一个过程;佛不属于人,也不属于这类,你别把佛也当成人看,这也是不对的,佛就是佛。”

有人说:“人觉悟了,还是人,但是已经成佛了。”这种说法,我看还不正确。觉悟了就觉悟了,觉悟了哪还有人相、我相、众生相?没有这个东西。他还保留了人相,又表示我还是成佛了……他就欺骗不懂的人、没开悟的人。说得好像是挺有道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他就是认为六道众生离不开本相。

佛是无相的,遍一切处,像虚空一样,他没有相貌,有相貌那就不是佛了。佛之所以现身,那是因众生的需要。佛并不现身,是什么现身呢?是众生的需要。佛没有什么去度谁不度谁的事,是你的需要,所以佛就反应了。并不是佛现身,是众生的需要。

就像有一个鞍山的居士来问问题,他问:“观世音菩萨为什么现三十二相来度众生?为什么现女人身,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踩着龙?为什么文殊菩萨骑着大狮子、普贤菩萨骑着大象来度众生?”他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们怎么以这些方式来度众生——我还忘了是什么意思了,好像就是来度众生的意思,为什么他有这么多的本领?可能是这么个意思吧。

当时我是这么答的,我说:“观世音菩萨他也没变化,谁也没变化,是众生的需要,并不是观世音菩萨要现出骑着龙,因为什么而骑着,他是根据众生的需要。因为佛菩萨以不动,也就是不生不灭而能够周遍一切法界,而且能够现各种身。”如果你起心动念,你一个身也变不了;只有不起心动念,才能真正地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想博、想究竟,你就得知道:只有见真心,你才能真正地博。你知道心,你才能达到究竟。

如果知道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你广学博究就不难了。如果离开这个,你学什么都难。但是并不否认我们学佛法的很多的部分,学很多的部分是为了什么?就为了求这个心。如果你不是为了求这个心,而是求文化,那你就不是广学博究。

有的人他不相信,说:“那不对,那哪对呢?我要是不背下一切,我怎么能说话呀,怎么度众生去?你看我讲了很多很好的理论,把他说服了,你如果不讲,他就不服。”真是讲服的吗?要是讲能服,那我们天天放录音带,放这些东西,他就服就完事了,何必人去讲,是不是?如果非要人去讲的话,有很多人都能讲,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能服?说“那个理论好”,有很多人也能讲很多理论,有的还照样不服,那是什么原因?就是说,服不服在哪儿呢?在你这个心是否真实,这个心是否能够清净,人才服,不在别的。离开这个心,你就既没有博、也没有究竟。离开心就一无所成,你学什么都是外道,离开心就是外道。我们想学一切法,就不要离开心。

我们知道了这种广学博究,只有学心我们才能够成就自己。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自己的心?怎么样找到这个心?用什么来处理这个心?很快就找到这个心?

弟子:消除烦恼。

消除烦恼,用什么方法来消除烦恼?最快最好的方法?

弟子:尽最大努力达到无念,一点一点地接近无念。

好,看来你这钟偈没有白唱。无念能求得这个心。这都很了不得。

大钟那上面写着: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万法庄严就是心,只有心才能万法庄严。只有一念不生,你才能求到这个心;无念了,你才能求到这个心。念佛也是为了达到无念,你参禅也是为了达到无念,你修密最后也得达到这个,哪个都离不开这个。只有一念不生,你才能求到这个心。所以说,你求到这个心的时候,既是广学又是博究,你要是这么去修就对了。所以学法一定要学到究竟的地方去,我们就好用功,还省事,心里还清凉,对不对?我们这样的懒汉,这是最好的办法了。咱们“懒”,没办法,只好用这个掩饰掩饰吧。

好,这个“广学博究难”就讲到这。今天讲了两条,也没有备课就讲了,就大概讲一下子,咱们一定要把它记住。这些东西你要不这么解释,不这么样去看问题,说老实话,你学的就是二乘佛法;要是不客气的说,就是外道了。你只有不离开这个,你才能奔着佛法去。就这么讲,还不知道是不是佛法呢。只是我们相应地去学,学到哪儿,还靠我们自己努力。只有你心里与佛相应了,那才称为佛法。

好,今天就讲到这。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上回讲了“广学博究难”,还有一个“除灭我慢难”。

【解】恃学而生我慢,如沃壤以滋稊稗,反害良禾。

【释】除灭我慢难:人人都有一个我慢,能把我慢除灭了,没有我慢,这也不容易的。

(编者注:此“除灭我慢难”没有录音,接下来为“不轻未学难”。)

“不轻未学难”,不轻,就是不轻视;未学,就是最开始学的,学位最低的那个。这个未学呢,不能当无学。无学,这是大学,究竟大学,已经学满了叫无学,没有什么可学的,已经都学过了,叫无学。

不轻未学难。我们平时都是用知见论高低。比如会修汽车的,修汽车有技术好的、有技术坏的,有的是大技工、有的是小技工。有技术的就对没技术的有另一种的看法。说:“你这不会,不能干活,你得听我指挥,得靠我挣钱,靠我学手艺。”这种想法呢,统统属于世间法。世间法就是这样,都是我在教育你。我们学佛法了,就不能这么学,应该怎么学呢?大家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佛法的态度应该怎么学?

我来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有这么学佛法才为正确的,为究竟。学佛法,学的是佛法,第一个就要无人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无我相,那我是谁?我也是一种虚妄,最大的虚妄就是我。我们有了我相,就有了人相,就有了众生相。而且有很多的众生相,包括六道的众生,其它的众生,生死各不一样。还有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山河大地那是无情众生;能活动的,立为人,横为畜生,这都是有情众生。寿者相,长命等等地,这都是一种错误的概念。

有了这些概念,他就会干吗呢,就会产生了这个轻视心。有好有坏,他就有分别心;有分别心,那轻视心必然要成立;成立了,就必然要分别。他要分别,就不会对未学恭敬。甚至包括一个小虫子、一个蚂蚁,他都觉得你不如我高大,等等的心就生起来了。这个轻视心来源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了这四相,你就会产生这种轻视心。你想断绝这个轻视心,首先从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去学,这个轻视心就下去了。

你说这个人相吧,我们以为人是一切主宰,其实不是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四大组合的假象,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你有什么可骄傲的,是不是?都是一种虚幻。那四大——地水火风一解散,死了一火化,啥也没有,你有啥?都是一种虚妄的概念。

你比如燃个指头吧,你烧掉了,也就拉倒了,还有啥?它又化为四大了,本没有啥实际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我们凡夫呢,非执着这个身体不可,“不行啊,我疼啊,我饿啊,我难受啊!”这个人相老是不断地生起,老是在起心动念之中,他不知道那是一种虚妄的东西,认为就是真实,而且真实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非常坚固。所以就出现了我相。

这我相简直就了不得了:我为中心,一切都以我为发展;我心里想的,就是我全部的生命;我的想法,是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的。反正整个就是个“我”字,好坏都是个“我”字。在我上,他不断地起心动念。这个我相坚固了以后,他就产生了众生相,有情无情的众生、六道的众生,不断地分别。也有了寿者相,想不断地延续,等等的现象都要生起来。我们主要通过这个四相来体会世间上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都是四大的组成。那四大是什么组成的?谁能答一下?我们知道,四大是地、水、火、风,那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弟子:都是由我们的妄想心组成的。

是妄想心组成的。答得非常好,那什么是我们的妄想?

弟子:妄想就是无明。

是无明。那无明又是怎么生起来的呢?因为什么生起来的?咱得问一问,无明怎么生起来的?

……(无人回答)

我们这些不弄明白,就……当然啦,这个修证的功夫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到,才能明白这个。

由于我们妄想的生成,最后产生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但是这些妄想,又是无明所造成的。无明和妄想是一个,但是无明比妄想要细一些,它更全面一些,更微细一些。因为一念不觉无明起,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想法。只要是微微的、一个很微细的,没有形成念头的这个微微的一动,它就会产生无明。这个无明,刚开始是察觉不出来的,你没有彻底见到这个本来,是察觉不出来的,没有对比是察觉不出来的。

由于不断地起心动念,无明越来越厚,妄想就越来越大,最后就形成了坚固的妄想。坚固的妄想就出现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了这些相,他就要分别。他就出现了一个未学和先学的问题,说这人是先学的,这人是未学的,他就有这么多的分别心。

举个例子来讲,这个“心”字就是代表了一个什么呢?就是代表了无明,这种无明是一种坚固的无明。你有了轻视的心,有瞧不起人的心,那就是一个坚固的无明,你不用合计。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无明,虽然你没有定力,观察不到实相,你就看你是否起心动念、有轻视心;有轻视心,那个就是无明。有了这个无明,它就会产生未学。

本来就没有一个未学和先学的问题,它没有这码事,它就是个空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哪来的未学和先学的问题?是不是?连人相都没有,你说你上哪去找人去,是不是?那都没有我,上哪去找未学?你没有对立呀。它没有这种事,你硬生出来一个未学;生出未学,就生出四相,有个四相就生出未学,它俩是一个东西。

由于“心”字跟未学,它俩就像演双簧戏似的:有一个心字,这面就产生一个未学;产生未学,那面就产生个心字。它俩是相辅相成的,分不开的哥俩、双胞胎。我们知道这个以后,就应该想法克服这一关,怎么样去克服?谁能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它克服?

大家都不答,留给我答了,那就说明大家比我明白。

怎样克服这个问题?它既然是无明的变化,那我们去掉无明就是最好的克服。但是呢,我们有时候在事相上做不到,我们没修到那地步,怎么办?我们不断地修禅定、诵咒、持戒、尊敬、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这都是去掉无明的最好的方法。不是说有个师父要尊重,我们是为了要去无明;不是有个人需要团结,是我们需要团结起来,而去掉无明,去掉人相,我们是往这上使劲,用心不同。虽然方法和他们有近似的,但用心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说,我们想去掉这个轻视心,就得想办法去掉无明。在事相上我们要做,但不堕落在事相上。用什么心来指示我们的心?就是把事情做好。第一个,你比如说,什么叫师父?佛讲得很明白,以戒为师,有戒就是师,没戒就不是师。是不是?

另外呢,比如说,我们有的人学了点儿东西,或者理解了一点,或是理解的很好,或是师父讲得很好。说:“师父,你平时讲的这个道理,我们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为什么师父你能讲出道理呢?什么原因?”那师父可以明白地告诉你:“不是我能讲出道理,而是你们需要,是你们需要我来讲,我就根据你们需要,我也沾点光,它是这么明白的。如果你们不需要,我同样也是不明白。因为你们需要,所以通过我这个话筒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现在就堕落在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上。说:“不对啊,这山河大地都存在。”你别看它存在,存在也是虚妄的,这点非常重要。你永远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并不因为相存在,就可以否定。就因为相存在,这句话才真实的成立。这句话就是我们学佛最关键的地方,因为我们不认识一切相都是虚妄。我们只要认为有个真实,我们就有了追求,就起心动念,喜欢这个或轻视那个,都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了轻视心和未学,这都是虚妄的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些东西。怎么样克服?不断地通过禅定——一念不生是最好的了,如果要是证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最好的克服。如果做不到,我们应该恭敬别人,你恭敬别人,实际上就是在去掉我相。严格持戒也是在去掉我相,你坐禅也是在去掉我相,你去学戒律也是在去我相,一切佛法的行为都在去掉我相。

有的人说:“我们现在学戒,是不是着相啊?我们学敲打唱念、上殿拜佛,是不是着相?”这不是。因为是要通过这个方式来去掉我执,最后达到的目的是去掉我相;去掉我相,这个轻视心就没了。

佛菩萨从来没有轻视心,他心里没有这个概念,连人相都没有,他哪来的轻视心?就看到所有的众生相,他也会真心地认为你是未来的佛,或是自己的父母,他完全没有轻视心,因为他这个心不分别。他并不是我们这个想像的佛菩萨,要这么想,那么想,那都是错误的。佛菩萨不起心动念,只有众生才起心动念,没事还想个没完。实际上,我们那个起心动念有没有作用呢?它也没有作用,是我们在不断地自己糟蹋自己,觉得不想点东西就没我了。所以说,我们都上了这个当了。

我们想不生轻视心,就得要真实地去做,做什么呢?克服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平时怎么去克服?就是说,一个是要严格地按照这些规定去做,每项规定都这样,特别是行苦行,更是克服我相最关键的。我觉得,在道场里确实有几个人很了不起的,比我强。那天在那边收拾鸽子窝,我说拿个棍往外扒拉扒拉,那棍子上沾的都是鸽子粪,亲藏过去伸手就拿了。是,他眼睛是有点看不见,但是他知不知道是鸽子粪?知道!但是心里没有分别。所以说呢,在我眼里是鸽子粪,在他眼里就没有,只是一片清净,多了不起!

还有很多小沙弥,挑粪哪、倒厕所啊,不怕埋汰,这就是去掉我执。还有一些打扫殿堂周围的鸽子粪便,别人不爱做的我去做。打扫厕所,有人每次打扫厕所都非常卖力气,而且擦得非常干净,这些都是去掉我相最好的方法。大家每个人都在去我相,不说别的,每天一顿饭,就是去我相。每天一顿饭,那就是克服我相的最大的定力,你有多大的修行也不是吃一顿饭,是不是?不摸钱,那也是去我相最好的方法。要把“我”字、各种贪欲心全部去掉,因为贪欲之后,我相就是坚固,所以我们就舍这些贪欲。

大家做出了很大的、克服事相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地明白,一切成就来源于众生,还于众生。我们今天的成就,今天能够得到这个机会修行,那都是众生给我们的,并不是我有什么能力。这样的话,我们的轻视心就会克服掉。

另外,这个轻视心是最可恨的,若瞧不起人,那你这心里就是黑暗。你不知道,恭敬人是不好学的。那是文化大革命刚过,我就想恭敬人,不愿意与人有冲突。我那天在那看书,也不知道怎么看的,就有要恭敬人的概念。事实上那时候的人都是勾心斗角,文化大革命以后,人的脾气不知道怎么那么大,在屋挺好,一出外面就想打仗。一遇到打仗的事情,大家就热闹了,就像正常地看戏一样。这让我生起一种什么心?让这个世界上不要有斗争,从我做起,应该恭敬所有的人,于是我就这么做。

刚一做,让人骂一顿,把我骂得伤心了,那心一下就失落了。那时候天天在痛苦,就想恭敬,甚至我都想恭敬一个小孩,但那时不懂佛法。我就想恭敬所有的人,把这个正气扶起来,但是没扶起来。后来自己也没有去做了,但是那种心情特别的难受,痛苦了多少年,还找不着自己。

后来学佛了,渐渐地明白了,这才把那个心解放出来。明白什么呢?就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父母,未来诸佛。你这么去恭敬所有的人,心里才没有痛苦。你要是不这样的话,你永远是痛苦的。你何必去找痛苦?放着快乐干吗不做呢?你恭敬所有的人,你说你低了?那还能低?而且你把这个幸福、这个自在、这种清净拿回来了,那才是真正的财富。

所以说,这个“轻”字就是痛苦的根源,我们一定要去掉这个痛苦。

大家行持的时候,具体的做法我不说大家也明白,永远要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越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时候,他越尊重你,尊重到什么程度呢?你要命给命,要啥给啥,完全是一种布施心。所以说,能布施者才是真正的无人相、无我相。

前几天看了本书,一提那个还生气,这本书说:“布施和持戒是得人天福报,不能出三界。”过去佛在世的时候,那些出家人、阿罗汉就是严格持戒,进行布施,舍身护戒,既持戒又布施——有布施才能持戒,没有布施你持不了戒。因为他不断地舍掉自己的生命,或是自己的一切去持戒,很快就证果了。所以说,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胡说乱说。

我们大家平时就要养成这种习惯,要帮助人,而且要主动去帮助人,别等人上前。说“你求我,我一定帮你”,那叫什么帮助?那你就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你只要发现问题……他鞋埋汰你就刷一刷,那就是我的鞋,他鞋就是我的鞋,他脚就是我的脚,他没吃饭等于我没吃饭,他吃饱了也等于我吃饱了,他快乐就是我快乐,他痛苦也是我痛苦……我们和众生永远是一条根,不光有情众生是一条根,无情众生也是一条根,任何大地,一草一木都是一条根。

【解】佛尝言四种不可忽:一者火虽小不可忽。二者龙虽小不可忽。三者王子虽小不可忽。四者沙门虽小不可忽。今有轻未学者,未知其不可忽故也。

要恭敬一切众生,不要有轻视心。当看到别人的不足,产生轻视心,要一切都是由我内心的不平造成的。而且呢,用实际行动去做,哪怕替他刷双鞋呀,捶捶腿呀,或是帮他打扫打扫屋里呀。我们都发这个心,这样的话,这毛病就解决了,就不会产生轻视。有轻视心就有未学,有未学就存在轻视。如果永远是“人人是我师”,他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说,“沙门虽小不可忽。今有轻未学者,未知其不可忽故也。”他不知道这个,是不可以忽视的。忽视未学之人,那绝对是没有开悟的。他不知道,他的开悟行为来源于他的愿力和行持,没有那些众生,他上哪有开悟和修行?没有众生,你哪有这个因缘,是不是?

你要是不发心,你也不会开悟。因为你那是自私:我就想成就我。那你就自己成就吧!开悟是悟一切众生皆是我的心,悟的是这个。如果你说我不管他,那你与悟正好背道而驰,所以你永远也不会开悟的。只有发心要度众生的人,一切为了众生,将来为众生、永远为众生,你这才有开悟的因缘。你的开悟因缘是众生给你的,让你开悟再度众生。他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你如果明白这个,你那种轻视心就不存在了。生你养你的是众生,成就你的还是众生,所以你往哪轻视?没有轻视。今天主要讲这一段,如果再讲恐怕时间不能够用。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我们这个轻视心有时候就不断地升起,为什么不断地升起?因为我们老发脾气,你有脾气就有轻视心了。说:“这人太可恶了,这人咋这样呢?”有时候我也生气,因为他真不听话,虽然嘴上说你不听话,但心里并不敢轻视。你看我说是说,但心里没有那种概念,只是说这个问题不对,而不是说我轻视你这个人。因为啥呢?今天我说你,你明天可能比我还先成就,你可能来救我。我为什么能说出来?是你给我个教化因缘,你帮我成就我那个菩提心,是不是?人各有各的长处,应该这么看。

我们千万不要发脾气,人要柔和,说话要和气和声,柔和就是不轻视未学。有时候我们说话太冲,这都是毛病。说话一定要柔和,这反复强调,柔和不是表示你低下,而是表示你的清净和尊贵。

在历史上,凡是有轻视心的没有不失败的,有句话怎么说的?轻敌。不是打不过他,是由于轻敌故。好像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被打败了,不是我没有力量,是由于太轻视的关系。这就是教训,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打败仗,你想不打败仗就不要有轻视心。通过反复说“不要有轻视心”,让大家能够清楚地认识它。

另外,我们也不承认未学的问题。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是我们的前生父母、未来诸佛,你看就是一个小虫子,它也有智慧。如果我们承认有个未学的问题,我们已经堕落众生相里了。没有谁可轻视的,虽然他对佛法有的不明白——那只是暂时不明白。而他现在已经学了,不等于以后不明白。等以后明白了,他又有其它的长处,一旦他的行力起来,有时候速度还超过我们,是不是?所以说,不能眼前论高低。

另外,刚才我讲的那个实相。凡所有的众生都是通过各种的方式来度我们,因为你需要。他为什么表现了一种笨的行为?有时候表现了一种不聪明的行为,或是叫你生气的行为,什么原因?是你的需要,你需要在这里觉悟,所以他才表现,你要是不需要,他不表现。并不是他愚蠢,也不是他笨,也不是他不听话,是谁?是你自己,你自己在不听话,你自己在做愚痴的事情,只不过通过他来警告你:你就是这个模样。因为对方就是一个镜子。

就像人照镜子似的,有人就要照镜子,镜子里也有个人像。我们就是这样,为什么要轻视人呢?就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照过镜子,从来不认识对方就是自己。像照镜子似的,我们照镜子时就知道,对面镜子里的那是我,这是我照了镜子。因为有了我相,就有了对方的相;对方的相是因为有我相而产生的,是不是?

我们这个镜子非常广大,而且还变化无常。因为这个镜子是直接地反映了我们面貌的像,但是它反映不了我们的心里的相。我们心里的贪嗔痴,这个结构反映不出来。是不是真不反映呢?实际上早就反映出来了,是我们不认识。一切外面的事情,你这种轻视心,都是你心里的贪嗔痴的结果,并不是那个人的贪嗔痴。说“他有贪嗔痴,他有嗔恨心”,那不是他的事,实际上那是我们内心的结构,我们内心的东西。平常的镜子只能看照我们表面;真正的东西,得通过看其他人反映出的相,那个就是我们心里的结构,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我们心里的污垢不断地放大变化出来的。

所以说,你看到好的、坏的,你就知道自己心里是什么模样,有什么东西,你不用再去找,你说多自在?所以大家要记住这个方法,记住了以后,我们慢慢地、经常这样观察问题,最后无明就降低了。它不起心动念,无明就要轻。另外由于我们这样地思惟,坚固的妄想就会很快地破裂。妄想,只要你明了,它就得破,不破不行。一念明了,一念觉,无明当时就破。这句话就是说,一灯能除千年暗。有一灯亮了,不管多少年的暗,都要除掉,也不管你这古洞黑了一百年或是黑了一万年,只要有一灯亮了,这个古洞都得亮。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常常思惟,思惟久了,一念间,我们这个灯泡亮了,你这个古洞就被照破了。一照破了就成就了,还有啥?就这么点事。

好,今天就讲到这。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接下来讲“心行平等难”,宣化上人讲:

【释】心要行慈悲平等,这也是不容易的,但还是要去做。

这个平等去对待人,有几种平等。第一种就是世间的平等。

世间的平等,就是你有我也有;你有吃的,我也有吃的。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平等,主要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平等。还有一种就是在精神上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在物质上能平等地去供养,这也是非常难的。比如说有穷人和富人,有贵人和贱人,我们跟一个比较有钱的人结交,和一个穷人、要饭的结交,如果你心里能平等地看待,这个也是比较难。别看是世间的平等,这也不容易。

你跟有钱人结交,他很有势力,你可以拿一百块钱给他送礼,他不还你,你觉得将来会有回报,就感到心满意足,感觉是很光荣的事情。如果你拿这一百块钱给个要饭的,心里就不平了,“太多了,给个十块八块就行了,干吗给一百块呢。”你觉得这钱给出去就没有希望了,完全不是一种结交的心理,而是我在给你,我在布施你,我在帮助你。他是这种心理状态。你给个富人,你好像是一种荣誉,人家瞧得起你。就是同样给钱,心里想的也不一样。所以说,在物质是平等的,在精神上实际上不见得是平等的,世间就是这样。

有的是在精神上平等了,有的人说:“你我都是一样,都是人,没什么区别,我应该尊重你。”但是,理上是这么讲,但物质上的分配却不这样了,就有所差别。所以说,世间的平等法总是存在着一些互相矛盾的东西,虽然想平等,但也非常难,世间的平等非常难,这些矛盾总是有的,很难圆满。从物质上去衡量问题,物质满足了,精神上又不能满足;等到精神得到满足,又带来了物质上的困难。精神影响了物质,物质同时又影响了精神,互相穿插着。虽然我们不断地要求圆满、要求平等,但是只是在努力之中,没有个结果,很难有个结果。所以这种世间的平等很难,不平等的事情就太多了,而且你就是想做到平等,在世间上也很难做到。

第二个,出世间的平等。什么叫出世间?超出世间法,不在物质上,也不在精神上,在于什么呢?谁能说说?

弟子:在于心。

哪个心?这个心?什么是心。

出世间的平等在于什么呢?我们要求真正的平等,佛法的真正平等在于实相中,出世间真正地平等在于实相,只有实相才能达到真正地平等。心行平等,我们想真正地平等,就得真正地理解实相,只有真正地理解了实相,我们的心才能永远地平等,这个很重要。为什么说只有知道实相,我们才能心行平等?谁能答一答这个问题?你说一说。

弟子:实相就是一切作为都是大公无私的。

怎么大公无私?世间也讲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本身就在有相之中,虽然是善法,还是有相之中,没超出这个世间。

弟子:应该是先去掉贪嗔痴,完了去掉无明,然后把一切都看成自己。

他有两句话说得对,一切都看成自己,去掉贪嗔痴。去掉贪嗔痴就能达到平等,有了贪嗔痴,你永远不会平等。一切都看成自己,只走了一步。还有谁能更具体地把这问题再进一步说明?

弟子:我认为实相可能是觉而不迷吧!

你是从这个实相上解释的,我问的是怎么用具体的几句话把它概括。你说一说。

弟子:实相是最圆满的,它没有分别。

我替大家答一答。也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叫无四相?无四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四相。如果你在无四相之中,常记住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的心必然平等,你不用去做作,说:“咱俩挺好,我有馒头,掰给你一半,我这个全部布施你……”都用不着这种想法,你用不着去想,你就常常地思惟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且你所有的作为都很自然地去做了,它就符合这个。这样去思惟以后,我们的心里慢慢就能平等。

如果像刚才有人答的“一切都是自己”,但你还有个自己,自己还存在呢,这也不行,你还不能平等。有“我”就不能平等,有了“众生”也不能平等,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相,它都不能绝对的平等。只有进入实相,才能圆满地平等,要具体地做,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怎么会平等呢?这就是佛法的关键。就是因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它就平等。你说平等从哪儿来的?它没有个来因,也没有去处。做任何事情既没有一个要求回报的问题,也没有任何相的问题;它也没有布施,它本身就没有个所施和被布施的人,而且能布施的也没有,一切都没有,像虚空一样,什么境界都没有,你说多自在啊?也不要求“我”的存在,也不要求对方的存在,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平等。我们并不是说证到那境界以后才去行去,而是我们平时的思惟就要天天进入这里去,对一个小众生、一个虫子,我们要平等对待,至于它听得懂、听不懂你的话,无所谓。你对它没有任何要求,是以一种平等心去对待,因为它就是你法身的一部分;而你的法身又是无相的,又不存在着“我”字。

听起来好像是挺别扭,但它是绝对的真理,是不生不灭的,永远存在的真理。而我们认为很顺理成章的东西,都是比喻而成就的,所以它永远是被毁坏的,今天生了,明天就被灭掉了,永远不真实。我们修行就要往实相去修,一旦证到这里面,我们就自在了,一切自在!

这个比较大了一点儿。但是我们想讲法也好,我们想做事情也好,就是往究竟做,虽然我们没修到那地方,但也要往那做。我们虽然出家很晚,甚至是刚开始学习,但是有一条你不要忘了,你也不知道你修行了多少劫,是不是?这已经修了多少劫了,无量劫就开始修行了,所以我们应该有信心。

我们现在应该具备一切要往大乘修行的这种决心,决不去修二乘佛法。你跟我讲别的,我不谈。什么世间好了坏了,你跟我谈也没有用,我不讲那个,我就讲这一条,我就这一个原则,没有第二个原则,你讲什么我也是这个原则。吃米饭我也是这个原则,上厕所我也是这个原则,人和人交往,我还是这个原则,就这一个原则。你总行这个原则,最后行来行去,心里就平等了,没有挂碍,而且对方也在慢慢地变化。

你这是真正的帮助别人,不光帮助一个人,而且帮助遍虚空所有的人。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那多自在啊?是不是?而且自己也没有任何求回报的想法,想什么回报给我,什么我帮助你了,你明天得帮助我……没有这个概念,因为他没有“我”,你往哪儿帮助?你帮我啥?哪是我的?就是一个四大组合而已,地火水风,你帮我有啥用?再说你能帮我吗?我也帮不了你,你也帮不了我,本来就没有人相、没有我相,是不是?我也没有帮你,你也没有帮我。但是我又努力去做这件事情。这所谓的努力做,只是一种随缘去做,而没有任何相貌。就因为没有任何相貌,我才能真正地去做这件事情。这玩意可怪了,秘密就在这块。越是没相,他越是能平等;越是没相,他越能去做那些事情。

你看看,咱们现在做的事情就别扭了,“今天我打扫厕所,明天该你了,你老不打扫厕所,全是我打扫的。”做点事情都是有相貌的,所以做一件两件、三件五件,心里就不平等了。就是一件事情,这心里也是不自在的,那都不行的。如果我们越是没有相貌,越能发心。没有相貌,我们想像的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了,但不是,越是没有相貌,什么事情他都去做。

你看虚空,有粉笔在的时候,虚空在粉笔的周围。如果粉笔拿走了,离开的时候,虚空又填满这一部分。虚空从来没有说“因为你占这块了,以后我就不来了”,或有什么想法。没有!只要你离开了,我就到;你走哪,我就跟到哪;你若这么横着,我虚空就可以变成这样,可以这么充满。我这个虚空永远允许你放任何东西,允许你随意使用,你怎么使用,我都满足你。你想怎么办你说,你就躺着睡着我都允许,你倒着也行,你活着我也允许,你死了我也允许,你吐痰也允许,你称赞如来,我还照样满你愿。这才能真正的平等、一切平等,而且一切都能随缘。

这种心就是一种无缘大慈,因为无缘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缘,它就会生起一种大慈悲心。这个慈悲不是我们说的那个“慈悲”,不是我们想像的“慈悲”,不用脑子去思惟,但是充满了你思惟所达不到的地方,离开你的思惟,却而又充满了所有的思惟。你所有的思惟都化成慈悲,没有别的,就是那种慈悲。

这种慈悲是一种清净自在,没有思惟了,但是无所不思、无所不能。就是这种大慈悲,你说多自在!对一切众生,有情无情,它都能够真正地去满他的一切愿。就像佛说的,你要头给头,要眼睛给眼睛,要什么给什么,因为啥呢?他无眼耳鼻舌身,要啥给啥,只是满你的愿,满你的想法。但是在他来讲,不增不减,他也没少个什么东西。

就像虚空似的,这粉笔立着也可以,横着也行,你拿走了还照样是那样,虚空没有关系,它有啥?你什么时候看它减过,什么时候看它增加过?那种慈悲心同样也没有增减。而且不光是心里慈悲,它那个实相就这样,不是从感觉上去说,也不是想像地说,它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就这么自在。我们如果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能慈悲。

所以说,慈悲的人他必然要悟到实相。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大慈悲,但我们可以小慈悲,慈悲来慈悲去,最后就慈悲到哪儿去了?慈悲到实相上去了。因为有实相才有大慈悲,我们现在行慈悲,就会进入实相,所以我们要行慈悲,平时爱护众生、放生、帮助人、舍掉我……那目的不是叫你受苦,也不是叫你受累,是让你进入实相,而不是让你着相。

有人说:“我本来谁都没想,最后师父告诉我,看到众生还要救护,你说我何苦来着?这不是多一事吗?”不是,因为这个慈悲能叫你进入实相。因为什么呢?慈悲即是如来,慈悲就是佛,佛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慈悲。所以说,真正的平等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平等。所以我们要往这方面努力。

所以“心行平等难”哪,我们现在的平等就难了。虽然难,我们也得做下去。我们要努力做善事,但又不住在善相上;我们帮助任何人,但是一个人我也没帮助。有的人说:“那一个人都没帮助,我干脆就不管了,不管得了。”那个可不行,你说不管,那是自私。你去做了,虽然你还有相,但是终归在往慈悲那条道路上走,终有一天会到家的;要是不帮,你是离那个家背道而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行平等难”,我们为什么不平等?就因为不理解实相。你要是理解了实相,你说你有什么难的?要命给命,要身体给身体,要啥给啥,而且见事情我就去做,就努力抢着去做,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什么“我帮助你了;我今天唱钟偈了,你没唱……”没有那想法。我给谁唱?给我唱?但我是谁?你就是我呗!我为什么能唱?是你给我的机会。要是没人听,我给谁唱去?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我们要离一切相,努力做一切善。

大家要想心行平等,你就别要求别人,先要求你自己平等,要求自己去离相,永远不看别人的过失,永远不要求别人,那才行。就这样行来行去,等到你行久了,这个慈悲就起来了。等你证到实相时,那就自在了。究竟怎么自在?那就不可言说的,你每天都在甘露之中,哪来的烦恼?那成天都是一种清净愉快,永远是那样,那种法喜不是人间所能尝到的,就是天下最好的东西都换不来,没有一样东西能叫你生起这种欢喜。这种欢喜是无价之宝,这种甘露只有佛菩萨行大慈悲心才会有。所以我们得争取,不能让它跑了。

心行平等就要对任何人,无论老的少的都要平等去看;农村的、城市的都一样;男的女的,都要行平等。但是对女的还要“恨”起来,你不恨她还不行,你不恨她就不平等,你恨她的相不等于恨她那个人,是不是?你不能“他做错了我也平等”,还说:“哎呀,你做得挺好。”没有那事,我只是针对你的事情,因为你是一种愚痴的行为、贪嗔痴的行为,我得知道这个问题,但是我不是恨你这个人。

而且我是去帮助你、理解你,知道你是一个愚痴,最后帮你把问题解决了,这个还是应该做的。不是说不解决问题就是平等、就是无相了,解决问题也同样是无相的。因为无相才能解决问题,你看他和你解决问题、讨论问题,他那个心里没有什么想法,他说出的话让你感觉心里非常的舒服,因为他不带有任何的观点,没有任何强制的部分,只讲出了一些真理,所以你的心肯定会被调和过来。

所以说,我们要心行平等,虽然难行,我们也要去做。这里面的例子就太多了,你们还只是师兄弟之间互相要行平等,接触的居士还少一点,像我接触的居士多,什么样的人都有。好的也有,有点权势的也有,社会上的也有,你对谁都要有一个平等心,老的少的都要有个平等心,这样的话,众生就欢喜。

他说:“这个师父慈悲,跟他唠嗑没有不平。”而且那老人都愿意和你唠几句,都说几句。有的人把自己家庭事也跟你说,她孩子怎么怎么地了,她丈夫怎么怎么地了,她愿意和你叨咕几句。你就成了纳收这种语言的一个箱子,什么都往里装。但是你装的是什么?装的是那种平等心,好像装的是那些语言,但到你那里全化为平等。他诉说的一切事情都是你的需要,他帮助你早成道业,叫你生起真正的慈悲心。所以说,这是个好事情。

我们平时就要加小心,什么事情千万不要去计较,不要搞斗争,一切都放下,永远去当个吃亏人。吃亏了,你还应该感谢别人。特别是物质上的东西,一定要和大家平等。不是说因为有了实相平等,物质上就不在乎。越是你心里平等,在物质上就更平等。

咱举个例子,我说我自己。咱们吃饭的时候,原先没有什么要求,吃水果的时候,分到钵里,我都是等到最后一个人分到了再吃。原先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我没有要求大家,现在我也没要求大家,自从大家看到我不吃,奇怪了,大家也不吃。

我就等最后的人分到以后,我才去吃。为什么分给我了,也不去吃呢?因为我有个愿力——吃不吃这是一方面,关键是我有愿力。我有个什么愿力呢?就是有一个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这个愿力我要随时实现,如果有一人吃不到这个水果,就等于我还有私心。“要是有一个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这句话就成为一句空话。连吃个东西都做不到,怎么能有那个愿力呢?是不是?那个愿力都是假的。所以你平时就得做。

咱们做的效果在外界反映非常好,他说:“这寺院太慈悲了,你看,吃东西也这么平等。”他说这么平等。也是,像这个物质,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发到,但是我先吃一口,你在那瞅着,你那个心是不平的,是不是?等发到你那块的时候,我已经吃了很多了。我都吃了很多了,你还一口没吃着,你心里怎么能平等?是不是?

就算你心里不在乎,但是那个胃口、那个眼睛,眼耳鼻舌身意不让,“哎,这什么味道?”就起心动念了,是不是?而且等我吃完了的时候,你还没吃完,我还得等你,你还得急急忙忙地吃,吃得不香,而且着急,甚至一看师父吃完了,“得了,我不吃了。”这一天就一顿饭,还没吃好,怎么能行?所以咱就:你也有、我也有,我等你一起吃,咱们一起吃。要放下的时候咱们一起放,吃的时候再一起吃。

这并不是一种故意做作,主要是为了达到这种平等心,也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福不能同享的人,在有难的时候他不会同当。有福,在你不困难的时候、没要你命的时候,也没让你付出什么东西,你都不能与人去共同享受,在困难的时候你能和人去共同承担吗?你早就跑了,是不是?这个也比较难,我们大家都要学。平等,光嘴说不行,事事都要平等做起来。

我常给大家讲,那是刚从五台山行脚回来,上本溪的时候。那天挺冷的,苏居士准备回盖县茅蓬,上火车站,我戴了个观音斗,就是秦皇岛居士做的那个观音斗。性空师没戴,这些送的居士也没戴帽子,惟独我一个人戴了帽子。本溪那冬天冷,而且我们得走到车站,那么老远一段路。我戴了帽子,我耳朵自然不冻,他们耳朵冻,但就这一个帽子。如果给大家都戴,这不可能;给别人戴,他也不戴。居士就说了:“师父你戴,有一个人戴着总比不戴强。”

虽然人家这么说,但是我不能那样做,因为你的痛苦我不能分享,我还会心里痛苦,干脆我也“享受享受”你们挨冻的那种痛苦。我就把帽子摘了,和他们一起去受冻。好像是一种愚痴的行为,说:“你看看,解决一个是一个呗,干吗那么执着呢?”我宁可这么愚痴,和你们同甘共苦,因为那也是一种享受。大家都没有吱声,但是我能感觉出来,他们对这种做法还是挺认可的。

就是说,我们在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和大家同甘苦。甘知道了,我们共同地去享受这个,你也得到甜,我也得到甜,共同去享受。但是同苦,你得做到,你苦我也得苦,你不用我也不用。你得去做呀!

同苦还包括另一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沙弥和一个大戒师掉到海里了,掉到海里的时候,那个沙弥抱着一个木板,这个长老没有木板。长老就说了:“佛说了,一切沙弥要供养长老。”沙弥就这么样想:我应该供养长老。他就把这个木板推给长老。因为谁抓住木板,谁在大海里就等于有了生命一样。他没有犹豫,他说“佛怎么说,我就怎么去做”。在痛苦的面前,他能够舍去自己,愿意自己来承担这种痛苦。

最后,他在海里就慢慢地沉到底下去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一看,让一条龙给驮到岸上去了。龙说:“你这种精神太可贵了,超出了一般人,真是佛的弟子,我就皈依你。”后来龙就皈依他了。那龙在海里,你的一言一行,它看得明明白白的。我们觉得是在生死中挣扎,实际上你在经受考验。在生死面前经过考验以后,这才能够真正地知道同苦,同甘苦,而且还要把一切苦留给自己。我们就得学这种人,千万别自私,一个自私的人永远是痛苦的。

你就记住了,不管在什么时间,只要做了一件自私的事情,就会永远埋在你的心里,永远是痛苦的。你就是多吃了一口饭,超过别人,也会在你心里得一块病,也是一种痛苦。是不是?有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如果我比你们多吃了,你们要是没吃着,我要是先吃了,我会生起一种痛苦。我甚至想抠喉咙,把这个东西吐出来,我不愿意有这种不平等。哪怕是一粒米,也得把它煮了,我们大家都喝水,我也心甘情愿。

人得有一个真正的同甘共苦的这种心,有这种心的人,我跟你说,将来久了肯定要进入实相。我们为什么不能进入实相、不能开悟、不能成道?就是因为我们的慈悲心不到位,平时行慈悲不到位。所以佛说的要进行布施、要舍,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那个物质的问题,而是通过这种物质的舍去进行修行,物质代表了我们贪欲的一部分,因为你不断地舍去,最后就换来了慈悲。换来慈悲,慢慢就往“家”走了。但说是这么说,行的时候就难——难也得行。你也不要着急,说“那个众生需要”。不是众生需要,谁需要?是你需要!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原先在山上闭关。那天看到一个虫子,嘴挺长,能有这么长,还挺硬的,那像针鼻那么粗,比那还粗一点。我起先没注意,一看这虫子挺老实的,在地下像走不动似的,就赶紧捡起来放在手掌里。我正观察着,还挺欢喜的时候,它那个嘴突然就伸出来了,照我那肉“咣”就咬了一口,就使劲往肉里扎。当时我就一种自然反应:“哎呀……”就把它抖搂掉了,没让它扎。当把它抖搂掉的时候,就生起一种痛苦心,“哎,我怎么这样?人家众生要吃你的肉、喝你的血的时候,你怎么不能布施呢?平时说得挺好,要对众生同甘共苦,要什么给什么,人家众生这会儿正好要什么,你怎么没给呢?”把我气得。

没办法,当时把那虫子捡起来,我说:“给你。”哎,它还不要了。我就更难受了,这哪行?这怎么办?因为这犯了妄语,说是说,但自觉要做的时候,它又不起作用了。我就拿针把那个肉挑了个口子,把血挤出来,我寻思:它不是要喝血吗……不管怎么放,它连理都不理你,你就是扎破了,给它血,它也不搭理你,机会失去了。

再一看虫子的那个嘴是什么样?那个嘴没有尖,你说上不上当?原先寻思它有很锋利的一个尖,以为它很锋利地往下扎,最后发现连尖都没有。你说这个亏吃得多大?就算有尖,扎进去又能怎么地?何况还没有尖,这人就是这么愚痴。众生之所以要扎你,无非是根据你的愿力来成就你,就像佛菩萨来成就你,你没经受住考验,就算完事了,过去了。以后再扎,用血补也不好使,你给它都不要,嫌埋汰。因为你那个心不真实,你用分别心来进行布施,是不是?那一念,在你没有想法的时候,那一念是无相的,但是你没有真正地做到。

所以我永远地记住这个事情,记住这个教训,永远是一种痛苦。虽然是教训,但是这种痛苦是永远灭不掉的。

所以说,我们平时说能布施,那还是假的,没有真正布施。就连个小虫子扎你那么一下小眼,你都不割舍,何况说将来要耳朵给耳朵,要鼻子给鼻子,要命给命,那可能吗?我们是做不到的。所以说,我们那是一种愚痴的行为。我们要想做到,平时就得努力,你不努力,永远不会做到。小虫子扎你都做不到,在大的面前你能舍去吗?是不是?

释迦牟尼佛,人家看到老虎要饿死,马上就开始布施。要换做我们,就是做动员都不好使,可能要两人绑着你,把你绑到跟前了,你都得说:“你先放了我,我先修完道,我再度它。”最后急眼就骂人了,什么也不干了,是不是?我们差得太远了。

我们为什么不得道?一点都不怨别人,就是我们放不下自己。别说其它的,就是打扫个厕所还有怨言呢,心里还不平呢,“我今天扫地,他没扫”,或者“我干了点活,他没干”,那都不行。还有的人就那么想:“你干你的,那是你的事,我睡我的觉,我才不管那事呢。”那就更完了。我们千万不要那样去做,一定要平时行平等。行平等,首先就要舍掉自己,你在舍掉自己的时候才有个平等心,心行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好,这个“心行平等难”就讲到这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接着讲下一个,“不说是非难”。

【解】泯是非,则一切诸法无非佛法。

“泯是非”,就是不起是非的意思,“则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泯是非,心里不起是和非的概念,也就是不起好和坏的概念,不起这一切念,没有这个是非概念。什么他好了、他对了,特别是说一些没有用的废话,宁可把这些话烂在肚里也不讲。

如果你能够不起这种念,“一切诸法”,“一切”就是所有的,“诸”就是各种,什么是“法”?万事万物都是法,桌椅板凳、苍蝇蚊子,这都是法;干这个、干那个,那都是法。如果一切是非皆泯,不说是和非的事情。这样的话,我们能够不起心动念——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不起心动念,但最起码我得把是非搁心里,我不去说,而且心里不挂碍这些事情,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东西。

你能够在一切诸法上不起分别心,不起是非心,那就是“无非佛法”。也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为什么我们不见佛法?就因为我们有是非心,所以一切法都变成非法。什么是非法?因为我们有分别心,有是非之心,所以有法也会变成非法。如果没有是非,一切法就变成佛法。为什么一切法都会变成佛法?大家说一说。

弟子:一切佛法是住善的。

一切佛法住善。还有谁能讲一讲?

弟子:因为诸法空相,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

对,这才说到点子上了。

泯是非,没有是和非的事,一切诸法,就是一切有为法,怎么办?变成空相。空空是大道,空所空尽,把空字也去掉了,那剩下的就是佛法,这才叫真善。我们说的还是在世间善上说的,虽然也对,但还在世间善上。有人这就答了,什么是佛法?诸法空相,那才是佛法。刚才讲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是佛法,那实相就是佛法。离开这个,没有第二个佛法。

泯是非,什么是是非?一切都是空相。咱还达不到空相这个目的,但是要往这方面努力。比如外面有人说他是非了,不传不讲,我宁可烂在肚里,隐恶扬善。表面是不讲这个事情,实际上你心里已经起了空相。你觉得:“这个事虽然压住了,但我也没空啊?”但是你不知道,它已经在空了。因为你能压住的东西,它肯定是空的。若不空,你能压住吗?如果有个东西在顶着你,它不得冒出去吗?因为你没有说出去,所以已经起了空相。

虽然你觉得它很难压,实际上已经压住了。所谓的能压,无非就是把它化去了,没有这个东西了,已经被你破掉了。它是一种空,但这个空不是断灭的空。你如果把它压住了,你的德行和福报因缘全部在增加。这面空了,那面增加了,在实相上增加了,所以也叫非空。

所以说,空是大道,一切诸法的幻境都会破灭的。

如果你不说是非,表面上,“这也没啥,和佛法离着远呢。你看,他那个事我说两句,心里挺痛快;或是我讲一讲这个事如何如何,大家还能乐一乐。最起码呢,能体现我的存在……”但是你说完了,恐惧心就生起来了,是什么使恐惧生起来了?因为那里放了一把刀。

佛法就是诸法空相。佛又有一个名字,叫空王,空王就是佛,空到顶点了。我刚才讲了,什么事情的是非你都不说,泯住了,咱就不讲。不讲,好像这个事情没讲,实际上你不知道,你已经得到了一个空的更真实的意义,那在养你的心、养你的福德因缘,所以千万不要讲是非。

但是我们的习性过重——贪嗔痴的习性,特别是那个嗔恨心,不说出来这心里不平。“这个人这么可恶,他也不像话,诵咒那样诵,弄这个声音,把我们搅和乱了。这哪行啊?等他诵完咒,我怎么也跟他说一说,这影响大家。”这个心里也就不平了。诵完咒了,“你不对啊,下回注意。”虽然也是一种帮助,但是我们心里也起了不平,没有空。并不是他诵得不好,像昨天说的,不是鸽子在闹,是我们心里有个不平的东西在那搁着呢。就算没有他,也会有第二个人在那搁着,不赖他也得赖他。

我跟你说,因为你心里有个不平的东西,那疙瘩在那块搁着呢,所以听他那个声音就变动静了。并不是他的声音变动静了,是你的耳朵听到后变动静了,听什么东西都两样,因为你那里面有个不平在那块晃悠呢。你如果是心平的时候:“他诵咒诵得还可以,人家出家这么多年了,什么也不要求,这么精进,还磕大头。”他光往那上面解释了。如果你心里不平,“你真是的,诵咒老抢,你抢这句话干吗呀?”他心里就不平了。

我们泯是非是观察自己,不观察外相,因为一切的事情、是非是自己心里起来的,和外界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老认为外面是个助缘或是有关系,那绝对是一种错误的概念。说:“我心里是有那东西,但如果没有外缘,它就不起来啊。”实际上,你不知道,外缘也是你。你心里那东西是你,外缘就不是你了?外缘就是别人了?那也不是正确的说法。因为你还没有空掉,你光空掉心里的东西,对外境还没有空掉。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绝不说是非,这并不是叫你没有正义感。一切的是非、正和不正,都是因为我们有了是非而生起的。没有是非,哪来正和不正呢?所以说,我们泯是非就是在修佛法,不说他人过失就是修佛法,在难忍的情况下能忍就是修佛法。

再一个就要隐恶扬善,谁的过失,过去就拉倒了,完事了,不再讲了。再讲一遍,如果你把别人的心引动了,也是把你自己的心坏了。“这不对啊,我把他心动了,但我没动啊。”他没动之前你已经先动了,你先坏了,他才动。外面动就是你的心在动,因为外面的心、别人的心就是你的法身。你觉得:“我总算把他给搞坏了,叫他起烦恼了,我的心里乐了。”你乐谁?那是把你的法身搞坏了。就像有人把自己的肉割下来了,“哎呀,你看,我把你的肉割下来了。”他以为是把别人的肉割下来了,实际上他不知道,这块肉是他自己的,还认为是别人的。

就像一个老修行似的,在那打坐,后来看到一个孝子背着他母亲过来了。孝子来跟他见面说话。他寻思:“啊,我在这打坐打得好好的,快入定了,你到这来找我算账,你这肯定是魔!”拿起斧子就给孝子一斧子。他把孝子给砍了,觉得入定还挺好,“这下我把魔给驱退了”。等从境界中出来一看,大斧子在自己腿上挂着呢,这才明白:外面背着母亲的那个孝子就是他自己。等到明白事实的时候,那大斧子在腿里镶着呢,你说你跟谁说去?他在那还挺高兴,“你看,我可把他砍了,我把魔给驱除出去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你伤着谁了?谁都没伤着,就是把自己伤着了。

我跟你说,我们天天干这种傻事。你觉得伤着谁了,还挺解恨的,“这下我可把他说了。”实际上,你都是把自己伤了。我们就是不懂得诸法空相,认为外面还有个“有”。说“我们看到了”,看到也是空的,那是你的业报。我们要是常这么思惟,就不会起心动念了。没有意义,它有啥意义?就算你起心动念,它也是假的,是不是?你不起心动念,它也是那样;你起心动念,它也没增加,只不过是被自己骗了一场,自己把自己伤了而已。你伤了,那是白受伤啊,最后留下的永远是一种痛苦。你伤了腿难道就不疼啊?你不得养啊!后悔啊!这些东西都是谁来承受?都是你自己来承受,还有谁承受?是不是?你能换个人替你承受?没有那回事,都得自己承受。

人就愚昧在这块,老以为“我能把别人伤了”,或是“我能把别人说了”,或者“我教育着他,我如何如何的……”你是永远做不到的。可以这么说,你是永远做不到的。为什么你永远做不到?因为是诸法空相。你怎么往虚空吐唾沫,那唾沫最后还得下来;你往天空扔石头,石头还得下来;你扔了刀,刀也还得下来。最后都是自己伤自己,你扔得越高,伤得越重。所以你永远也做不到。

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你何苦找这麻烦,是不是?为什么偏要等伤着自己才后悔呢,到后悔时,什么都晚了。有的人这一辈子都不明白这个理,所以说,不说是非难。要想不说是非,首先就得明白这个理;明白了这个理了,你才能永远地不讲是非。叫你讲,你也不讲了。说:“这人太坏了,大家骂他两句得了,说他几句。”“骂他干吗呀?说他几句干吗呀?说他那些也是说我自己,骂他也等于骂我自己,我才不骂呢。”你不骂不等于不解决问题,而且一切幻境都要破灭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回讲到“不说是非难”,讲了一半。

“不说是非”,“是”就是对,“非”就是不对的意思。不说对和不对,这个非常难。为什么说“不说是非难”呢?有时候,是非搁在一起就令人起心动念,令人不能一心奔道,而且斗争心起,或是贪欲生起,最后导致了愚蠢。

有人就会挑唆是非,说三道四,跟这人说的是这个话,跟那人说的是那个话,造成了斗争。只要造成了斗争,这句话就是是非。造成斗争就是是非,这是是非最大的一个过失。而且我们往往不能息事,非要把事情扩得越大越好,以满足自己的心愿。所以说,这个是非是一切斗争的根源之一。

第二个,它会引起贪欲。本来这个人修道很认真,平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他没事就老叨咕:“这饺子好,真好吃。”人家没动心。说:“饺子最好搁上酸菜馅。”或是说吃什么馅饼更好,把那个饺子烙成馅饼,没有糊的,这就更好……老是让你起心动念,所以叫是非。

再有一种是非,就是让人愚痴。本来是正的佛法,他硬说是邪的。比如说,你说:“出家人应该不摸钱。”他说:“哎呀,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你现在何必这么执着?佛要是在世都会改过来的。现在佛不在世了,我们应该这么做就对了。你看,大家都认可。”这种愚痴之见破坏佛法,是下地狱因。

本来日中一食是佛非常清净的戒律,也是佛的本意,它能够让人速速地证道。他说:“你会导致胃病,何必吃那么多?你一天吃三顿,平均分吧。你吃一顿,反而还吃那么多,更贪!”他用这种愚蠢的想法来诽谤日中一食,就跟诽谤佛一样,最后也会下地狱。

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他非说是不正确;不正确的东西,他非说是这样。对的,他说成非;不对的,他说对。他说:一天三顿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有个好身体就完事了,有个好身体就能悟道。那世间人有那么多身体好的,也没看哪个悟道,是不是?

释迦牟尼佛日中一食,而且日食一麻一麦,最后人家悟道了,人家就是那么样苦修悟道的。现在还有一种愚痴的人说什么呢?说:“释迦牟尼佛日食一麻一麦,是无益的苦行。释迦佛行了六年以后,最后舍去了,佛才知道那是无益苦行。”你说这人多愚蠢!那是再来佛,哪个对、哪个错不清楚啊?六年的苦行,佛在哪说那是无益的苦行?而且这个说法还普遍,很多书上也是那么讲:“那是无益苦行,最后为了取中道义。”他们说的中道义就是不苦不乐。什么叫不苦不乐呢?就是“有吃有喝的,但别太享受了。”他说那叫不苦不乐。你去掉贪欲心,才叫不苦不乐呢!不再贪,彻底把贪去掉了,你才有个不苦不乐。是不是?

这种愚蠢就是是非颠倒,把对的说成不对的,把不对的说成对的,老是挑唆是非,而且这种诽谤佛法就是大的是非。小的就像长舌妇似的,非得说两句不可,觉得不说点什么,就显得自己见识少似的,老是给弄两句。那农村的妇女也是,上谁家串门了,手里拿着瓜子,趿拉个鞋,往门口一站,就在那说了:“那家怎么怎么地……”传完了上那家再说两句,把这家看的事再往那说一说。就这种女人,专门说是非。这样的人将来都要下地狱的,下犁舌地狱。

是非还包括什么样的是非?就是大颠倒、大妄语,那都是属于是非这一类的。特别是能叫人不和,互相不信任,最后对佛法失去信心。

不说这种话特别难,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你不说点这个事情,心里觉得缺点什么东西,怎么也要张张口,也得说两句。人不说是非是很难的,但是我们修道了,一定要克服这个,不是说做不到,是你去不去做的问题。而且你不知道,不说是非是真正的好,心里特别平静、特别暖和。你如果忍住了不说,今天一句话都不讲,就是看见了什么事情,我先不说。特别是一些不正确的东西,我不能给当成正确的东西;而且正确的东西,我不能当成不正确的东西。你能够很有正见,憋住这个劲,这一天心里就特别地暖和,这一晚上也不会做噩梦。

是非是一种恶心,它会导致斗争、贪欲和愚痴,所以绝对不能说是非。而说是非的人,对于世间人来说也是最烦的,最讨厌的人。人家一看见他就像瘟虫似的,“瘟疫来了!”他要是开始说了,你不听还不行,他还有贯穿能力,能瞅着你脸色来行事。刚开始,他能用话把你引来,“哎呀,你吃没吃饭呀?这脸色怎么黄了,哎呀,你是不是有病了?我记得有个得癌症的人,他就这么个脸色。”给人家吓得担惊受怕的,然后再乘虚而入,他讲他的那一套,最后给弄的是:他来一趟,人家是担惊受怕一宿,好几天都缓不过来劲。确实有这种人。

我们大家一定要远离是非,因为是非绝对是障道的因缘。一个僧团如果讲是非,内部必然不和。世间上讲是非,必然有斗争。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是非,虽然是难,我们也得要远离。特别是注意每一句话的是非,一定要加小心,有时候一句话就把人给坑下去了。特别是有些问题,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一定要谨慎!一定要有事实根据,谨慎!有了想法一定要跟师父讲,不要自己去想像,“我跟你商量商量”,“跟他说一说”,这就不合适了,一旦传开就坏了。我们千万不要搞是非,这个是非在世间上都是非常痛恨的,在一个集体里头也是非常痛恨,何况在佛法里?更不允许!

谁能说一说是非最大的特点,最明显的特点?谁能说一说?

弟子:造成咱们集体力量薄弱。

讲得很对,很好。就是说能削弱你的力量,最后导致了彻底的破坏。还有谁能说一说?最大特点,刚才我已经讲过了。

弟子:挑起战争。

挑起战争。还有谁能说?最大的特点。

弟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导致僧团不合。

导致僧团不合,这也对,确实是这样。

大家都说得很正确,能让正法不能久住、让僧团破坏、导致战争等等的事情。最大的特点,能让人起心动念。本来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他非给你宣扬得很大,简直和真的一样,那表情什么都具足,他非叫你注意他不可,叫你顺着他的想法去走,他非让你起心动念。他不怕事情大,也不怕撒谎,目的就是叫你起心动念。

我们大家修道就知道,只要起心动念,就是堕落。特别是起这种恶心,更是堕落的因,非让你起心动念不可。你看,说是非的人,他没有轻轻说一句就完事了的,他非要把这个事情给你说出来不可,非让你跟着他走不可,顺着他的思惟去思惟,或是顺着他说的是非去做事情,最后让你受骗上当。

以前我遇到个小孩,那位说是非的技巧更纯熟。十几岁的小孩,跟我一起走道,顺便就说一句:“哎呀,他这么晚还没起来呢。”就像没那码事似的,而且还瞅着别的地方,根本就像无意中说出来的,你根本不注意。后来我这一打听,这个晚起来的事情有没有?有,但那已经是好几个月前的事,他就把它挪到现在来讲。就是想坏一个人,或者说一个人的时候,他就这么地安排一个巧妙的环节,有破坏性。是非就让人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堕落。

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个说是非,因为它能让你起心动念。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心里不平,或是心里有什么想法了,这个嘴就难控制了,它非要说是非。它就是这么个过程:有了起心动念,他就要说是非;说了是非以后,会更引起起心动念。所以说,心若不平,是非就生。只要是非生,肯定是心里不平,你不用找,不用评论它对和错的问题,只要有了是非,那肯定有个不平在那搁着。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不说是非,那我们就是在克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生死的根本,如果我们不说是非,就在破掉起心动念这一关,这个多重要啊!大家觉得是很简单的一个事情,以为这个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表面上好像只是不说一句闲话,实际上它能叫你得道,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想控制,说“我要心平,要不起心动念”,首先你不要说是非。同时,别人一讲是非,你就要知道:这肯定要让我起心动念了,目的不是别的,是让我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堕落。包括讲世间的事情,讲这些动人的故事,这都是让你起心动念。为什么我不给大家讲得过多呢?一个是我不会讲,另外是我不想讲得过多。你不知道,不讲那就是一个最好的讲。我们讲得过多了,有时候也造成了一种起心动念,就不合适了,也变成了一种“是非”。

所以说,是非有多种多样,只要能叫人起心动念的一切事情都是是非,这主要是指语言说的,包括语言和一些事物,或是一种暗示,这都不行。不说是非虽然是很难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因为我们是凡夫,老起心动念,所以这个是非老是存在。那我们就抓住这个关键的环节,就在“不说是非”上下功夫,你不说是非就是在修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22:25 , Processed in 0.26378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