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说说布施网] 广论(五)作业(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18、请说明大悲于大乘道初中后三时重要,其重要性的侧面有何不同?从反面解释,如果初中后无大悲,将会造成何种后果?

      初重要者。
      
  荷担尽度众生的重担依赖大悲,“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尽度众生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
      
  佛子行之前导为大悲,“悲初重要,如《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是前导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
  
  大悲是能发起菩萨行之处,“《伽耶经》27云:“曼殊室利,诸菩萨行,云何发起?何为依处? ”“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
      
  大悲是能趣入菩萨行的依处,“若不修学至极广大二种资粮,终不能满如是誓愿,观见是已,转趣难行广大资粮,故为转入诸行所依。”
       
  中重要者。
      
  若不数数修习大悲则堕小乘“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学处难行、多无边际,经劫无量,见已怯畏退堕小乘。非惟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
   
     以大悲坚固而不厌离利他并易圆满资粮,“于自苦乐全不顾虑,于利他事毫无厌舍,故易圆满一切资粮。”“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萨大悲所动,全不自顾,极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极难行,长夜疲劳集聚资粮。”“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
            
  后重要者。
  
  诸佛获得果位之时,不如小乘而住寂灭,尽虚空住义利众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同声闻故。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摄持故,诸佛世尊虽得圆满一切自利,尽有情界究竟边际而善安住。”又云:“佛薄伽梵无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初中后时大悲重要的侧重面不同,如“吉祥月称云:“以许悲为佛胜苗,初如种子增如水,长时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赞大悲。”

  大悲初时重要,若悲下劣,则不能进入大乘,没有大悲的牵引就不能进入菩萨的修行。
  大悲中时重要,若不恒时串习大悲,遇逆境则易退堕小乘。
  大悲后时重要,若无大悲则不能成为一切众生的受用之处,如同声闻。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19、为什么说菩萨只要修好大悲一法,一切佛法都在手中?

  论云:由见此义,《正摄法经》云:“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所至,一切军众皆至其处。世尊,如是菩萨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世尊,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大乘佛道的根本是大悲心。对于以大悲深入大乘道的入道程序,《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譬如没有树根,就不会出生其它茎、枝、叶、花、果。
      
  同样,若没有如根的大悲,便不能为利他而忍受各种难行;不能为利他安忍众苦,便不会思惟利益众生的各种方便;远离利益众生的思惟,便不会发起投生的殊胜大愿;不以大愿在三有中获得利益有情的殊胜身,便不能真正成熟无边有情。
      
  因此,没有大悲之根,就没有为利他而安忍众苦的茎、思惟利生方便的枝、发愿受生的叶、随愿转生的花及成熟有情的果。
      
  《圣者嘎亚日经》说:“菩萨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有情为所缘,最后成熟有情,犹如妙树成熟殊胜果实,这是大悲大妙树王。”
      
  总之,若懂得大乘一切道果都是由大悲心所生、所支配,就会知道大悲心在大乘道中,从始至终有何等重要。所以,大乘道的根本即是大悲。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为什么要把修持大悲的法类视为殊胜的教授?


  若于如是胜道扼要无边教理之所成立,获得定解,于菩提心根本大悲所有法类,何故不执为胜教授?
      
       “如是胜道扼要”:“胜道”,是超越声缘道的大乘道,其扼要即是大悲。有了大悲,最初即能引生菩提心,可入大乘之门;中间串习大悲,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便能在大乘道上辗转升进,不退小乘;最后以大悲可饶益一切有情。因此,大悲是大乘道的扼要。
      
      故如响那穷敦巴说:“于觉沃所虽请教授,终惟教云舍世间心,修菩提心。” 善知识敦巴讥笑告曰:“此是掘出觉沃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
      
  怎么能把世间心舍掉呢?智海法师开示:

  要把世间心舍掉,修菩提心。今天我们说的要放下,看你放得下放不下,放不下你就出不了家。世间上的五欲享受、花前月下、男欢女爱、名利地位等,这都是世俗人的享受,你放得下不?放不下你只能够享受红尘中的福。但还要看你有福没有福,有福的你能享受得到这五欲境界,没福你连这些五欲境界还享受不到。

  而出家人要把这红尘五欲享受通通要放下,进入佛门亨清福。什么叫清福呀,清清净净的修行,这是一种很大的福报,你放不下你还亨不了。

  菩提心与世俗心是对立的。今天你什么都要抓住,世间上的五欲享受要抓住,菩提心也要圆满,这往往不太现实。因为我们的心,你要是分散精力以后,这样也想要,那样也想要,欲望无穷,苦海无边无尽。我们的心不能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什么时情都办不成。

  一定要如理诀择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诀择好了就好好地围绕自己的诀择,要表里如一来进行我们自己的生活。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目标呢来学习。如果你不想出家不想学佛,就好好享受你这个世俗五欲得了,在世间五欲享受过程中,慢慢你还能知道不过如此。

  你不要在家的想出家,出家的你又想在家,这种心呀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犹豫不定,这样子你一辈子也没有多少出息。为什么呢,你不能够安往在当下。

  过去大德善知识所说,我们太穷了,太贫乏了,我们没有经历过,我们就好奇。于是呢,他说解脱有那么几个步骤,一个是由贫乏到追求,到满足,由满足呢,到享受到超越,这么几个过程。由于内心的好奇心放不下,这就是一个过患。

  怎么能放得下呢?菜根谭所说了,世间法不可不知,浅尝辄止。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也有可超越,这也是一种方法,当然最好的呢你有这种智慧,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释迦牟尼佛早就给你走过来了, 那大德善知识早就给你走过来了。世间上五欲享受种种的欲望就象饮砷止渴一样, 不太能够止渴的,只能是越喝越渴,越喝越有问题。

  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怎么满足,也满足不了它。所以说一定要知道这世间心是有限制的,它的本质就是一种苦法,时时刻刻对于我们身心世界是一种逼迫。你想这个欲望我满足它就行了,满足它了就不在为患。其实不是那样,世间上的欲望越满足,那个欲望越深越大越厉害,到最后你把它养起来了,你想要出离它那就不太容易。

  像我们今天一样,这习气毛病不是自己喂起来的吗?习气毛病原来没有,你一点点积累,一点点习惯,于是这个习气就出来了。今天你说要出离那个习气毛病容易吗?不太容易,打一个比方那叫养虎为患。

  那个老虎是什么?是世间心,是世间欲望。要看清楚世间上的种种心态是有为有漏,什么叫漏呀?漏就是烦恼漏,就是逼迫,就是不究竟,最后都能给你带来苦的感受。要认识它的这种本质以后呢,我们的内心就不于执着它了,从而呢能够舍弃这种世间心。

  而菩提心呢正好相反,能够觉悟世间的真相,能够开发我们智慧,于智慧来认识真理,于真理来起心动念,如理分别,然后不分别。这样就能对治自己的烦恼,就能够让我们从苦海执着烦恼中彻底解脱出来,所以说菩提心是究竟能让我们安身立命,菩提心就能圆满满足众生与我们自己。

  所以说这是一个不二之道。我们人类要追求究竟圆满的幸福就要从菩提心中来。没有菩提心根本不能圆满自他两利福德。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为什么修悲之前要修悦意相?

      以悦意相可使欲令有情离苦之心猛利生起   

  "总欲离苦,数数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坚固者,则彼有情先须悦意、爱惜之相。如亲有苦不能安忍,怨敌有苦心生欢喜,亲怨中庸31若有痛苦多生舍置。"

  第一条规律,心执取不同的相,就会引起不同的心态,即:对境受苦时,若执取亲友相,则生不忍心;执取怨敌相,则生欢喜心;执取非亲非怨相,便生舍置心。这是第一条规律。

  "其中初者,因有可爱,此复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中下品爱,下品不忍;若极亲爱,虽于微苦,亦能生起广大不忍。见敌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愿更大愿不离苦,是不悦意相之所致。此亦由其不悦大小,于苦欢喜而成大小。亲怨中庸所有痛苦,既无不忍,亦无欢喜,是由俱无悦非悦意相之所致。"
      
  第二条规律:心执取可爱之相有多强,不忍他苦的心就有多强;心执取不悦意相有多强,欢喜他受苦的心就有多强。
      
  如何才能速疾、猛利、坚固地生起为有情拔苦的心呢?应当顺应心的缘起规律,将有情观为亲人,而且要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心所取的可爱相达到极点。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生悲之后,本可以直接以悲心引发菩提心,为什么中间要加修增上意乐?

  "由其如是渐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发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于此添增上心?"
        
  "欲令有情得乐离苦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皆有之,若自荷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则除大乘决定非有。故须发此心力强胜增上意乐。"

  是故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乐、云何离苦,非为满足。须自至诚,荷此重担,故当分辨此等差别。故依悲愍,当发荷负度众生担增上意乐。

  如是若发度有情心,然我现时不能圆满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证得二罗汉位,亦仅利益少数有情,利亦惟能引发解脱,不能立于一切种智。

  如是若发度有情心,然我现时不能圆满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证得二罗汉位,亦仅利益少数有情,利亦惟能引发解脱,不能立于一切种智。故当思惟无边有情,谁能圆满此诸有情现前、究竟一切利义。则知惟佛方有此能,故能引发为利有情,欲得成佛。

  见有情受种种苦生起悲愍之心,此心声缘也有,但为了拔济众生出离痛苦,则只有大乘菩萨才有,如《大乘庄严经论释》中说:“虽然见了某种有情痛苦,也具有慈悲,但远离了救拔苦难的事业修行之门,这并非大悲,如同诸声缘对一切苦恼有情也具有悲心,但不作拔苦的修行。诸菩萨尽轮回际对一切有情成办利乐,因此可谓是具大悲者。”
      
  但是虽然发起了普度一切有情之心,但现在无法圆满地利益一位有情;不但如此,即使证得声缘阿罗汉果,也只能利益少量有情,而且所作利益只能让有情解脱生死,不能将他们安立于一切种智。如经中说:“自未得度,不能度他;自未寂灭,难令他寂;自未调顺,岂能调他。”凡夫和声缘都未证入初地,尚且无法将众生安立于登地,何况大安乐的佛地。
         
  因此,要思惟:对这三有中的无边有情,谁能圆满他们暂时、究竟的一切利义呢?思后便知:只有佛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为了利益有情必须成佛,由此便能引发为利有情誓愿作佛的菩提心。《大乘庄严经论》说:“尽于未来际,普及一切生,恒时利益彼,是说皈依大。”又说:“成就第一义,出离一切地,于他得尊极,解脱诸众生。”

  在发起荷担成办一切有情离苦得乐重担的增上意乐之后,须知只有成佛才能真正成办,所以应当发起希求成佛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4、首先不修舍心而直接修习慈悲会造成何种结果?

  又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令心平等,于诸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瞋,所生慈悲皆有党类,缘无党类则不能生,故当修舍。

  舍就是平等,如果说我们一开始没有把分门别派拉小山头,搞小团体这种心停止下来的话,你就是有党派之分的,那么你的心就不会产生平等心的。没有平等心,你的大慈悲也决难生起。

  反观自心,会发现分别心习惯于分党,总是主观地将人群分成种种派别,然后加以区别对待。我们分别一类是自方的亲友,认为是自己人,应百倍爱护;一类是敌方,损害过自己,或者自己看不惯,应当施以报复,甚至一个好脸色也不能给;还有一类是无利无害的中庸,对他们置之不理。

  我们还会把人们分成尊卑、高下、善恶等,只对一方友好,态度恭敬,而轻舍另一方,漠不关心。这种狭隘的党派分别,使我们的慈悲也带有浓厚的党派色彩。即使只是几个人的圈子里,我们还是习惯划分自方、他方,对自方贪执、对他方嗔恚;而且在自方当中仍会继续分类,谁是最亲密,谁是一般亲密。

  如此大大小小的偏执,使我们产生各种不平等的心态和行为,而障碍大慈大悲,导致无法去爱一切众生。

  所以,修习慈悲心首先应当修成平等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5、行舍、受舍、平等舍各是何种舍心,此处修的平等舍,确切的体相如何?

  又舍有三:行舍、受舍及无量舍。此是最后。
      
  舍有行舍、受舍、无量舍三类,此处是指无量舍。
      
  行舍:与善心相应的心所,即缘善法,令心住于平等,远离昏沉、掉举等过失。作用是不让根本烦恼与随烦恼生起。行舍属于五蕴中的行蕴,故称为行舍。《成唯识论》中说:“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受舍:不苦不乐的舍受。
      
  无量舍:缘无量有情而远离贪嗔的平等心。
           
  此复有二,谓修有情无贪瞋等烦恼之相,及于有情自离贪瞋令心平等。此是后者。
      
  “无量舍”又分二种:一是修习有情没有贪嗔等烦恼相;二是对每一位有情,远离贪嗔,让心平等安住。此处是指后者。即某人虽有烦恼,但自己对他没有贪嗔之心。如仪轨所说:“于诸有情远离贪嗔,住平等舍。”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6、如何修才能对治对有情的贪嗔偏执?

      若尔,于彼由修何事能断贪瞋?谓修二事。
      
  第一“就有情者,谓念一切欣乐厌苦皆悉同故,缘于一类执为亲近而兴饶益,于他一类计为疏远,或作损恼或不饶益,不应道理。”
      对有情方面,应当思惟:因为一切有情都同等希求安乐、不愿受苦,所以将有情分成两类,对一类执为亲近而作饶益,对另一类计为疏远而伤害或不作饶益,这非常不合理。
     
      第二、“就自己者,当作是思:从无始来于生死中,未经百返为我亲属,虽一有情亦不可得,于谁应贪,于谁当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说。”
      对自己方面,应当思惟:无始以来在生死当中,没有一个有情不曾百次作过我的亲属,既然都是亲人,对谁应贪对谁应嗔呢?这是《修次中篇》中所说的。
     
  在修这二种事的时候我们要如此思惟:
      
  一、思惟怨亲不定,对治贪嗔   
  在漫长的轮回中,每一个众生和自己的关系不断转变,曾无数次成为亲友,也曾无数次作过怨敌和中庸众生,未来也将随因缘如此转变。何来一成不变的亲人呢?所以,“亲人一定”只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二、总体思惟
     从无始总体上考虑,会发现:现在的亲人,对你都曾无数次作过三种角色——怨敌、亲人、中庸众生,对你有过无数次的利益、损害和无利无害,而现在的怨敌和中庸众生也是如此。所以,他们平等作过怨敌、亲友、中庸众生,从总体上看,没有一者对你特别好、一者对你特别坏。如是思惟,对有情就能生起平等心。
      
  三、思惟亲怨贪嗔只是我执分别念可笑的闹剧
      即便再好的人,只要他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可以把他定为敌人。贪嗔心其实是从俱生我执引生的。因为执著五蕴为我,就分出“我”和“他”,符合我心意的,就叫亲友,对他贪执;不合我心意的,都判为“怨敌”,对他嗔恚。实际上,若没有我执,则看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要以为:干戈相见,才叫怨;形影不离,才叫亲。其实,亲怨只在一念之间,即:心中现悦意相,就已认定为亲;现不悦意相,就已经认定为敌。
      
  四、思惟同行等流果,息灭贪嗔分别
      若我们继续相信分别心,随其判定亲怨,而发起各种亲疏不平等的心态与行为,则永生永世都会被他蒙蔽。由于这种等流作用,一到人群中,就会习惯于分党。口中也说:“我喜欢他,愿意帮助他。”“他损害我,我要还以颜色。”每当有人对你稍作利益,就判定为亲友;对你稍有违逆,就判定为敌人。如此串习成性,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有情,都会不自觉地对人贴标签,一见他们,就产生嗔恨、贪著或者封闭的态度。其实,这只是愚人无意义的分别而已。知道真相之后,当内心取相分别时,就应立即舍去,这叫舍去贪嗔。
     
      五、思惟众生都平等有离苦得乐的愿望,应当平等慈悲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反观自己,连开水烫手之苦都不愿受,一丝清凉的快乐都要争取。同样,一切众生也是希求安乐,不愿受苦。既然众生平等都想离苦得乐,那么为何自己只给予一类人快乐,而对另一类人制造痛苦呢?接触任何有情,唯一应把快乐献给他。
      
      六、思惟一切都是影像而舍去贪嗔
      譬如,银幕上显现亲人和怨敌的动作、言说、形像等,都是因缘和合幻化的影像,刹那生灭变化,没有确定不变的自性,即使正在显现时,也得不到任何实义。同样,心如明镜,因缘聚合时,心镜中会显现人事物等影像,这些影像平等虚幻不实,所以对它生起贪嗔没有任何必要。
      
      总之,以上的思惟,就是生起贪嗔时,反问自己有没有安立对方是亲怨的理由。通过正理衡量,现见安立亲怨毫无根据之后,就能遮止贪嗔。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7、如何以道理证成一切有情做过自己的母亲?

  初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

  因为生死不见开始,故可推知自己的受生也没有最初的边际。由于辗转生死无数次,故在生死之中必定没有不曾取受过的身体、不曾转生过的地方,没有未曾作过母亲等亲人的有情。
      
  转世不见起始,故必有无数次的受生,而每次受生时,必定取一具身体、有一个生处、有一位母亲。因此无始至今,受生的身体无量无边,上至梵天下至地狱,未曾取受过的身体一个也没有;受生的地方无量无边,十方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曾投生过;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妻儿等也是无量无边,有情无不作过自己的亲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28、七种因果的教授中,首先修知母有什么必要?

  七种因果是:佛果从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增上意乐生,增上意乐从悲心生,悲心从慈心生,慈心从报恩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前前是果,后后为因,总共七种因果或七对因果。

  大悲是大乘道之根本,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是大悲之因,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是大悲之果。
  
  因此修习大乘首先要修习大悲.而修习大悲就必须修习舍心的悦意相,舍心和悦意相都要从知母、念恩、报恩三种方法上去串习,其中,知母是引起念恩和报恩的所依,对“一切有情做过自己的母亲”引起定解,非常关键。有则后后容易生起;无则念恩和报恩等都失去所依。
      
  如果内心能真正建立起一切有情都是母亲的定解,这是对有情身份认知的巨变。从此,在我们眼中,有情不再毫无关系,而是自己前世的大恩母亲,如是念恩图报,可以观成最悦爱相,由此出现大慈大悲。
      
  知母之后,为了让念恩的感受容易引起,首先缘今世的母亲观修,思惟,不但今世而且生生世世都做过母亲,每次做母亲时,一切损害为我遣除,一切利乐为我成办。特别思惟母亲今生对自己的恩德,如何怀胎、生产、抚育,如何赐予生活资具、真心代自己受苦,尤其是给予自己命根的恩德,如是逐个思惟。对现世母亲生起念恩心后,再缘亲友修,然后缘中庸者、怨敌和一切有情修。

  因此知母是修习七种因果的基础,也是修习大悲的的所依,在这七种因果是前前为果,后后为因,从因到果,如此次第修习才能循序渐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1:21 , Processed in 3.33191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