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大德开示] 永嘉禅讲座 达照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阿那律的故事,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出家第二年在小庙念佛,那个时候瞌睡到什么程度?十八九岁的孩子最爱睡了,午睡要到下午四点钟才能起来。睡了两个小时,师父跑过来把我拉起来说,你这样睡不行,赶紧起来,我坐在那里等他一走,躺下去又睡。然后三点钟,他又跑过来把我拉起来,还拿些风油精把我的眼睛、鼻子擦擦,这回总不睡了,结果他一走,我还是躺下去睡,到四、五点钟才起来,每天都是这样。晚上还睡七、八个小时,睡的时间也不少,怎么像个磕睡虫?然后我跪在地板的蒲团上,蒲团是很软的,跪在那里容易睡着,我把那个软垫拿掉,跪在硬板上读经,一读就睡着。后来我看了《楞严经》阿那律的故事也很惭愧,就想把午睡戒掉。怎么戒呢?中午不睡觉,吃完饭就一直绕佛,绕了一、两个小时,累了就靠在墙壁上休息一会,但一靠上还站在那里就睡着了。怎么办呢?我就拿一根针,放在口袋里,要睡觉了就把它拿出来刺一下眼皮,这样中午绕佛五、六个小时,不敢停下来,一个星期后,中午就不用睡觉了。当然这是个土办法。
  佛经告诉我们:睡眠过多是修道路上的一个严重障碍,但睡的太少,每次坐下来都在那里瞌睡,也是不可取的。建议年轻人睡眠六到八个小时,睡足这个时间以后,精神还不好,就要想办法对治自己不要再睡眠了。如果没有睡足这么多时间,坐下来打瞌睡,不如先去睡觉,醒了以后再打坐,这样会好一点。睡眠是不知不觉的,所以不能放纵,也不能减少。
  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这三者是合在一起说的,有初中后的差别。这三者虽然是我们坐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也可以把它分开来介绍。第三个就是调节我们的身体,就是很具体的方法了。调身怎么调呢?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这个意思告诉我们,禅不是坐的,禅在你整个生活中。那为什么还要坐呢?坐是让我们生活中的行住坐卧更加安祥,更具备一种明亮、宁静、智慧、慈悲的禅定生活状态。想进入禅定,并不是一定要坐在那里才进入的,平常走路说话,接人待物,触对逢缘都可以进入禅定。我们现在上课,虽然不是坐禅,也可以进入禅定,只是你要懂得坐禅的方法。这里一个总的提示就是告诉我们:平常生活中讲话、思想都不能很粗鲁,否则心气就很浮燥,我们平常总是很难感受自己身心的这种浮燥。用现代话来说,坐禅就是把我们的情绪管理起来,不要放纵情绪,不要让它变成一个不听话的状态。如果把自己的心调柔得很听话,走路说话都会变得很安祥。坐禅功夫坐的好,并注意运用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当你走进某公共场所,讲话的声音就不会叽叽喳喳,而是轻轻的,走路的姿势也会很安祥,这是坐禅之外的功夫。这个功夫怎么提升?是靠打坐坐的,坐上就象磨刀,坐下象割草。我们把刀磨好了,就用智慧刀去割烦恼草。生活中毛毛草草的就是烦恼的表现,一旦有了坐禅的受用,下坐以后就不再毛草了,生活的烦恼也会因此减少,并可以感受禅定的法喜之乐,这是坐上和坐下的重要性。坐禅磨刀方法要得当,主要是姿势,打坐姿势所要注意的有七项。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项: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打坐首先要准备一个蒲团或者方凳,把坐的地方布置好,不要马马虎虎,要布置的让自己很喜欢坐,觉得这个蒲团、这个地方很舒服。寺庙里其他的凳子都是小小的,唯有禅堂里的凳子是很宽大的,坐着很舒服。这个地方布置好了,平常不能戏论的坐,只有坐禅修行时坐,否则会坐疲掉。要对坐禅的地方生起欢喜心,这是最初的一种调节。
  在家居士没有条件的,可以坐床上。床是让自己休息的地方,肯定是最干净最舒服的,布置的好也是一样的。所以第一个要把蒲团放好,同时要注意:如果你是双盘的,蒲团平铺就可以了。后面垫高一寸或半寸,稍微垫高一点点也不妨,因为双盘本身就是很平稳的。如果你是单盘的,后面要垫高一寸到两寸,因人而异,胖的人要垫高一点,瘦人可以垫少一点,胖人的腿很粗,如果没有垫或垫的比较低,坐在那里会往后仰,所以要垫高一点,坐下来才会四平八稳。所谓站如松,坐如钟,就像一个钟放在那里,东南西北都不会颠倒。如果是散盘的,后面要垫高七八寸,没有这个高度,坐在那里就会往后仰,气脉就不容易打通。所以身心的端正,蒲团的位置,坐垫的高低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项: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这是身体的部分,蒲团铺好以后,如果是单盘,可以把左脚放在右脚上(右脚放在上面也可以的)。如果是双盘,先要把左脚放到上面,然后右脚再放到上面,这样放比较好。如果是散盘,就是交叉盘,那就随意,你要怎么盘都可以。建议男众最好双盘,比较平正,容易入定。因为双盘的身相是四平八稳,所以能双盘最好双盘。年轻的女众最好单盘,不要双盘,除非你从小就双盘。比如说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双盘了,一般没问题。如果是成年的时候再盘,内分泌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每个月的例假过多,会影响正常的生理状态。所以女众如果不是从小双盘,最好是单盘,后面垫高二三寸,这样是正常的,不用担心。如果是散盘,在坐的过程中,脚也尽量往屁股下面拉进来一点,不要翘在外面,往里面拉一点,拉到蒲团下面来,或者往屁股下面多坐一点,这样坐容易端正。上坐的时候两个脚指尖,跟两个肩膀是平列的,膝盖宽一点,脚弯过来小一点,两个脚一上来,正好和两个肩膀是呈平行的状态,所以跟两个肩膀的骨头是齐平,这是脚的姿势比较准确的坐法。
  第三项: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腿盘好以后,裤带、衣带要给它们宽松,为什么要宽松呢?坐禅的特点是把我们身心的四大地水火风进行调节,调节的好就进入禅定,调节不好就进不了禅定。如果地水火风不但没有调节好,而且被你破坏了,那就会生病。所以佛经里面说,每一大有二百二十病,四大不调,就有八百八十病。如果调节的好,身心会非常愉悦、舒服。所以紧身的衣服不能穿,最好穿睡衣或者宽大的衣袍。简单地说,坐禅的时候如果裤带系得太紧,有经验的人就会发现,气脉打通的过程中,整个气在人体中不断地轮转,在轮转的过程中,这里卡住通不过去,时间久了就会生病。坐禅就是身心要特别放松,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堵得住它。尤其是我们初步学习,调节还不是很有办法,这些事项就要特别注意。
  如果是冬天披着毛毯,坐到一半毛毯滑下去了,动手把它拿上来,这一座就白坐了。要有受用,结手印坐在那里是不能动的。我们每次坐的时候都要求大家不要动,动了,这一坐就白坐了,最多让你练练腿。就象小孩子学跑步,跑两下是没有实际受用的。坐禅时腿放好了以后,身体各部位就不能再动了。
  第四项: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腿、身体、衣服都调当好以后,接下来就是手的安置。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这个是三昧印,是十方诸佛的共印。三昧是什么?就是正定,正受。正确的感受,正确的入定,是用三昧印的。三昧印的手印是这样的,手指要伸直,放在上面,拇指刚刚对上,指甲要剪掉,不能戳太紧,不要用力,但也不能脱开。这个拇指一定要给它对上,右手要用点力,把手伸直,不能窝在这里,这样结好以后,放在左脚上,因为左脚放在上面,牵来近身,在肚脐和肚脐下面一寸半的地方都可以。如果放得太下面容易昏沉,抬高一点也可以,这个是三昧正印。如果换一个方法,右手在上,拇指对上,同样的右手在上这个手印叫做弥陀印。阿弥陀佛因为结的是念佛三昧印,是三昧中王,跟十方诸佛的印是相通的,这两个印是入定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手印。大家要记住。
  人体在坐禅的时候,需要气脉打通,三轮七脉,左右的这两脉互相的流通,在流通的过程中,特别是气血通过十个指头互相的调换,我们把手放在这里,拇指把气血互相贯穿,所以要对上号。如果对不上号,就象打山洞,这里打过去,那里打过来,错路而过就白打了。坐的好气脉发动会有感觉,两个拇指好象粘在一起,甚至你感觉想拉都拉不开,当然用力拉是可以的,这个时候说明气脉已经在启动。所以我们在坐的时候,这个手掌最好是伸直,放在那里,这样很平的端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五项: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魔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
  一般的坐法,腿盘好了以后,衣服被子都弄好了,要顺时针转三圈,然后再逆时针转三圈,每一次都转到极限,直至会摔倒了再转回来,然后是往后仰,往前靠再三次,然后是左右运动,再看看上下左右怎么晃也不会倒了,四平八稳。这个时候身体的感觉就是腰直胸不挺。如果我们的脊椎骨歪在那里,气脉就不能打通,太耸了又会伤气,感觉特别累,气脉也会受影响。所以坐禅的时候,背椎骨一定要直,但是背椎骨一直就容易高高的耸立起来,所以就是告诉我们“腰直胸不挻”,这样很自然的放松就容易入定。如果腰挺不直,最好买一个背夹把它夹起来,不能太紧,感觉自己腰直了以后,含胸,不要挺胸。含胸是什么意思?两个手臂稍微往前靠一点,然后很自然的放下来。太极里面叫含胸拨背,胸要含着,背要挺拨,这个是坐的身体状态。
  第六项: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坐禅时头要垂直,鼻尖跟肚脐也要相垂直。相垂直的意思是不能左右歪,有些人坐在那里头总是习惯的歪着,要感觉自己头已经正中了,不能太低,不能太仰,也不能太往前靠,否则跟肚脐不对正,跟肚脐应该是垂直相对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不偏不斜。
  第七项: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把身体坐端正之后,接下来就要把气吐好。气怎么吐呢?因为刚刚坐下来,浊气很多,五浊恶世嘛,一定有很多恶浊的不如意之事。平常的烦恼呀,思虑呀,身体的疲倦呀,要观想身体中这些不舒服的感觉就是浑浊之气,想办法把它吐掉。吐是吐气,张开口,把气慢慢的吐出去,不能太急,慢慢的放出去。观想自己从头到脚整个身体中,所有的浊气全部放出去,像煤气罐的气给放掉一样,或像塑料袋里面的垃圾全部拿掉。特别是身体不好的人,如果头痛,就观想头上有很多灰黑的不清净的浊气,在那个病灶的地方,慢慢集中到嘴巴里再慢慢的吐出去,吐的时候要观想:这口气出去之后,身上的浊气全都吐完了。吐气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气已经吐完了,要收气了,却还有一半浊气留在里面,再收回来那就白吐了,这个观想很重要。   
  有一次我喉咙里忽然有一个肿块,拇指那么大,很痛很肿,师父告诉我,不妨用佛法来观照一下。他叫我把鞋子脱了站在水泥地上,闭上眼睛,手垂下来,吸气的时候,想到十方诸佛的光明从我的头顶射进来,照耀着我的整个身体,那些光束象针一样都刺到肿块的地方,把里面的脓血全都刺破。呼气时,观想脓血的地方都是灰气、浊气、黑气从脚底心出去,这样吸进来的是光明,呼出去的是浑浊,站在那里两个小时不要动,一直观想。上午观想了一坐,下午观想了一坐,四个小时,第二天就软化不痛了。所以心力是不可思议的。
  坐禅也有这个效果,入坐之前,观想我们身上的浊气,包括我们的愚痴、暗昧,平常造作的恶业,各种不如意的事全部慢慢的呼出去,呼完以后觉得身心爽快了,什么都没有了。出气的时候是绵绵而出,很慢很细,不是一下子就出完的,更不能听到有声音吹出来。这个气出完之后,感觉浊气已经放完,赶紧把口闭起来,不能让它再返回来。然后用鼻子把清气再轻轻的吸纳进来,同时观想三宝智慧的光明沐浴着整个身心。环境好的地方,观想大自然,各种氧气,有益身心的气体,从全身的毛孔进来,虽然是从鼻子观想纳气,但是要观想全身的毛孔把这些气吸进来,充盈着整个身体。第一次做完以后感觉还不过瘾,可以连做三次,不能长期做。长期做会变成练气功,练气功的人一大早跑到空气好的地方,在那些有灵气的大树底下,伸开手臂,然后就观想着吐出去的都是浊气,吸进来的都是灵气,这么观想对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好处的。但我们坐禅的目的不只是让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开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身体调好之后,还有两个附加内容比较重要。
  第一个附加内容:次当闭口唇齿纔相拄着。舌向上腭。
  气呼吸完了以后,把嘴巴闭上,这个状态就是嘴巴和牙齿刚好粘住,很自然的,不要闭的太紧,舌头和牙齿也一样,很自然的放在那里。关键是舌头要顶着上腭,舌尖顶着门牙的牙根那个地方,轻轻的顶在那里。
  从坐禅的角度来说,地水火风得到调节,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口水越来越多,舌头不顶着上腭,口水就会从两个口角流下来,特别是昏沉的人,口水容易往下流。如果舌头舔在上腭,口水自然会流在喉咙中,这个叫甘露。坐禅坐得安静舒服时,口水是甜的。上火时嘴巴很苦,如法的坐禅,一个小时坐下来,嘴巴就不苦了。所以口水要把它咽下去,不注意的时候它自然会咽下去,注意了反而觉得口水多。感觉口水多实际上是心散乱,心不在法中而在口水中,所以觉得它多。只要舌头点住上腭就没事了。
  另外,舌顶上腭为什么很重要?因为身体有各种经络脉络,zang chuan佛教要打通三轮七脉,佛教虽然不重视气功但它重视身体的调节,既然身体由各种经络组成,如果气脉贯通了,地水火风自然得到调节。我们的身体按中医的说法,主要是阴阳五行,从经络学来说,主要是任督二脉。任脉从会阴开始,前面小腹肚脐里面,一寸到一寸五的地方,经络所统摄的是我们前面的腑脏和腹部,属于人体的前面部位,主阴气。任脉从会阴一直上来到喉咙、舌尖。这是一条脉路,它广摄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三焦。女众的子宫附件等,都是任脉所主。这条脉络打通了,整个五脏六腑上中下都非常健康。
  另外一条是督脉,也是从会阴开始,它是从背后往上走,从头顶、头皮里面下来,直到门牙的牙根最中间这个地方。舌尖顶在上面是让任督两脉连通起来,气脉阴阳就可以相互协调。所以督脉主阳,任脉主阴,背属阳,腹属阴,坐在那里腰酸背痛,是肾气不足,包括背后的这一条脊椎、脖子、头顶等等不舒服,一切都是督脉的问题。如果是胸胀、呼吸不畅等状况,则是任脉的问题。
  会阴这个地方用一个比喻,就象一个锅在那里煮东西,人体肾脏蕴含的精、气、血这些关键点,都聚集在会阴上面,坐好以后下面就开始煮。锅煮开了,气血充盈活跃自然调和,然后就可以输送到全身,所以任督二脉打通的人,整个身心都非常愉悦,不会有病。如果打不通,坐禅时东动一下,西动一下,就像锅里煮东西,把锅东端一下,西端一下,这锅里的东西就煮不好了。所以舌尖顶在这里对任督两脉的连通是很重要的,但不能太用劲,否则就上火,让它刚好对上,就象拇指刚好对上一样。
  第二个附加内容:次当闭眼纔令断外光而已。
  眼睛要闭上,但不能闭的太紧,刚刚合上。根据坐禅经验,昏沉较重的人,眼睛可以睁开一点。散乱心重的要把眼睛闭起来。一般情况是看不见外面的东西,但能感觉外面的光。如果眼睛闭的太紧,感觉会黑乎乎的,眯上一点点,基本看不见前面的事物,心就容易收摄。
  接下来是调息。气息如果不调的话,坐下来很难得定。气,就是呼吸。有四种状况:第一种是风;第二种是喘;第三种是气;第四种是息。风喘气息这四种,前面三种都不算调节,只有第四种息才算调节。
  风是什么?用鼻子呼吸,进出有声音,这是风。前几次大家打坐的时候,出入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就比较好。
  第二个是喘,喘是什么?出入结滞不通。我们跑上坡路,跑的气喘嘘嘘的,那个时候就是停滞。打坐时一口气还没有呼完,气已经接不上,只能停一下,然后再继续呼,这个停滞就是喘,就是不通畅。不管是长是短,中间有停止就不行。要把身体里的气全部呼完,要吸就吸够,进进出出中间不能停止,也不能开始慢慢的呼,等下又快快的呼。
  第三个是气,一般的人坐下来,除非行为举动很粗鲁,他的气也就会粗重一点,气粗如牛吧。性格温和的人,气息比较容易调理。气和息这两者,气是什么?感觉有呼吸,出去进来、出去进来。息是什么?没有声音,不停滞,不粗重。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这句话要记住。调息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息,开始很粗,然后慢慢感觉这个气快没有了,实际上呼吸还是蛮大的,气还是有的,只是你感觉它没有了,这是我们需要调节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调气有三个方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第一个方法:坐禅调气的时候,心想着丹田,不要着意在鼻端、喉咙,或其他什么地方。 第二个方法:身体不要太紧张,太用劲,就好象有条围巾甩在肩膀上,总感到它会滑下去似的,这样就不好,要让整个身心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第三个方法是调气。要观想全身毛孔放开,不要想在鼻子出入,气会慢慢的、自然的、微细的得到调节。调气以后,还要调息。调息有一个好方法,不打坐的时候去锻练,最好全身放松去散步,感受自己的呼吸很轻柔,甚至脚步踩在地上,一点声音也没有。身体象云团一样,有一种轻灵的感受,这个对坐上的调息是有很大帮助的。在生活中做种种调息之后,呼吸自然会平稳。如果这个息都没有调节好,一上坐,气喘如牛,那你肯定入不了禅定。
  第五是调心:调心者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初入有二义。进入禅定、住在禅定、出禅定,这三者的心是不一样的。按坐禅的方法来说,入,是打坐时开始用功了,这个心应该怎么调?住,是正在修这个法的时候应该怎么调?出,是从禅定中出来了,这个心应该怎么调?
  初入的时候有两种: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坐禅开始,先要调伏自己的妄想,告诉自己不能再打妄想了,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把每天的念佛、坐禅当成非完成不可的功课,一坐下来,也不管自己是什么心态,坐两个小时就算了,这样是没有意义的,要时刻警觉这个时间是不能打妄想的。建议大家,一开始不要限定时间,能坐多长,就坐多长。进入禅定的方法学会了以后,坐五分钟不打妄想,就有五分钟的定力。这五分钟你进去以后,安住在那里很舒服,五分钟时间到了,应该出定了,就让自己出来。这样慢慢的锻练,每次坐五分钟,时间足够,就不会受干扰。每次都这样,慢慢的把时间加长,如果一天中有一个小时空闲,就坐一个小时,让时间加长,这个调身调心是特别重要的。
  对治昏沉和散乱,时间长了就难以把握。比如坐一个小时,一开始五分钟觉得还可以,十分钟后昏沉、散乱就控制不了,定力不够嘛。所以先五分钟、两分钟,把握自己不昏沉,不散乱,然后在这个阶段让自己身心进入一个宁静的状态,一旦感受到这个状态给身心带来的愉悦,你就已经尝到了禅定的法喜。只要有一分钟尝到这个法喜,在以后在生活中一对比:昏沉半天,打坐两个小时,还不如打坐两分钟,得一分钟的法喜更好。所以要重视质量,只讲数量是不行的。
  现在总结一下!
  第一是调食。不能一吃完饭就打坐,也不能饿着肚子打坐,一般来说最好是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以后再打坐。不饥不饱是最好的状态。
  第二调睡眠,不能恣意的放纵自己,让自己随意的睡觉。但也不能太节约睡眠,影响精神。
  第三是调身,坐在那里没味道、没意思,枯木寒禅,象死人一个,那是很枯涩的。如果是太滑呢?坐在那里胡思乱想,觉得自己气脉开始打通了,师父说任督二脉是可以打通的,然后就有这个气感,从背部、腰部往上走,就用意识引导它上来,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如果用意识去引导气脉,引到一半突然遇到什么事情,或打个妄想,停在那里就会生病。气脉进入大脑停在那里,可能就得神经病,走火入魔呀! 修行是有方法的,不引导气脉,让他自然顺畅,百分之百不会有事情。
  第四是调息,呼吸太滑了,心就散乱,太涩了,那个气会喘。这些都是不对的。这是调息。
  第五是调心,不浮不沉,不要浮在那里,东想西想,也不要停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一坐下来,什么都不想,可能几分钟就睡着了。所以要管理自己的心,让它不放任自流在正法之外。
  最后补充几点,坐禅的时候,膝盖要包起来,冬天要包厚一点,夏天也要用毛毯包起来,不能光着腿在那里打坐。头顶上的吊扇最好用一个蚊帐,上面再放一块布,这样不会直接吹到头顶,间接的过滤一下。落地扇也不能直接对着吹,可以让它先吹到墙上。冬天腰的后面一定要包起来不能受寒,否则督脉受影响老了以后很容易驼背。所以腰干不直的人,可能肾脏不太好,因为阳气不足会伤腰,背容易驼掉。
  窗户最好打开,在空调里面打坐不是很好,现在城市这么热,没办法,勉勉强强也可以。但要披上一件长袖衫,膝部要盖好,因为空调的冷气,侵入到骨头里很容易得风湿症,关节炎这些病。以前有个法师,年轻时可以打坐10个小时,现在不到60岁,关节炎特别严重,走路都很痛,受不了。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注意。
  坐完以后,手搓热按摩头部,最好时间多一点,按摩四十下,或者三十二下都可以。然后按摩脸部、手臂、腰背,两个膝盖等等。最后把脚放下来,放在蒲团下面不要马上伸直,搓搓,麻痛的地方再按按脚板,慢慢伸直,慢慢站起来,不能马上站起来就走,因为坐在那里脚是直的,站起来就走,很容易拉伤经络。
  下坐以后,全身放松,不要让气堵在那里。特别是用功的人,念佛、入定的方法一旦专注了,下来以后没有按摩,这个气如果停在脑子里面,可能几天都是昏昏沉沉的。我们坐在那里的气血循环,跟平常是不一样的,平常的行住坐卧都是这种状态,这样的循环。如果一盘腿发麻发酸,气血就在这个地方开始慢了堵住了。坐一小时以后,它已经习惯这种循环了,你一站起来,一伸直,腿马上又痛了,因为它还不习惯你伸直的那个循环。把腿放下来以后,让他正常循环再站起来,至少要走一百步以上。
  有些人晚上打坐完以后马上就睡觉,这个睡觉的质量不一定好。一开始也许没感觉,时间久了那个气会阻止血脉流通,本来坐在那里气脉打通了,身体是健康的,结果因为马上睡觉气停在那里阻止了血脉的流通,把身体搞垮了。所以坐禅不好的人,反而把身体搞的很糟糕,这个千万要注意。
  刚刚下坐以后十五分钟以内不要上厕所,我们刚才说锅在那里煮,刚刚煮完,气还没有散发到全身,刚用功下来,应该先活动活动,走一走恢复自然了,再上厕所。大家可以试试看,坐禅坐的好,尿洒出来一定是清澈不会很浊,因为气血流通了。所以要十五分钟以后,才能上厕所,这个要记住。
  在家居士房事以后,一般来说四小时以内最好不要打坐,或者打坐以后,两小时不要行房事。因为这个期间刚刚打坐下来去行房事,身体的气脉会受影响,这个受伤是很厉害的。佛陀很少教在家居士修禅定,为什么呢,因为在家居士有五欲生活,求人天福报比较多,诸位想发心调节身体,在这两个方面要注意。但在两小时或四小时以后,是属于正常的,也不要害怕。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  五种方便行——行五法

诸位同学:

上一讲给大家介绍了坐禅方法中要注意的五件事情:第一不能吃的太饱或太饿;第二睡眠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第三身体姿势要恰当;第四是调节我们的心;第五是调节呼吸。这五样调节好以后,就可以修习禅定了。

很多时候我们修习禅定,都不得入门要点。这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如何进入禅定,并从禅定中出来的技巧。平常我们念佛、持咒,长时间坐下来觉得很舒服,但是下次还想进入这种状态就进不去了。我们无法把握自己进退自由,就是因为找不到进入禅定状态的那个门槛。

就像做梦,从清醒进入梦境有一道门,但门槛在那里不知道。从没有梦到进入梦境,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门槛要找到。有一本书叫《你是做梦大师》,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让自己找到这个关键——门槛的入口处,并由此进入梦境。常常会有这种经验,我们躺在那里脑袋很清晰,妄想也很多,其实是睡着了自己还不知道。如果一个人修习禅定有受用,他完全可以编织自己的梦,希望在梦里见到谁,就可以如愿,因为梦境是我们妄想的延伸和具体化。我们平常的妄想是很模糊的,如果妄想很专注,它就会在梦境中出现。所以禅定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握如何进入禅定,并在禅定中保持这种状态,然后要在禅定中出来,又必须认识到那个叫禅门的门槛在哪里。

如何进入禅定之门?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调五事,那是最基本的方法。具备了这些基本方法,接下来就要了解入、住、出三个禅定要点。入就是进入禅定,住就是住在禅定里面,出呢?就是从禅定里面出来。

在调五事的基础上,打坐姿势端正后,呼吸也调好了,心不再浮躁也不再暗沉,清清楚楚又不散乱。调节到这个程度,接下来要进入禅定,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状况:

第一,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你是坐在那里、站在那里、还是在走路?包括我们所处的环境,在禅堂、还是在念佛堂?或是在家里?对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身体状态都要很清楚。然后对自己的呼吸调节状况也要非常清楚。第二,对身体的感受也要很清晰。状态跟感受是不一样的,状态是坐在那里的姿势,感受是身体的痛痒酸麻。如果打坐进不了禅定,可以径行的方式寻找感觉。比如走路,脚踩在地上与地面碰触的那个感觉,你要找到它,并要很清晰的把握脚踩到地上的感觉。第三,对自己的心念要很清楚,起了什么念头要知道。

上述三个状况都很清楚了,就可以进入禅定。当然,进入禅定要有具体的禅定方法,否则进入了也只能是欲界的散定。要明白这三个状况是禅定的入门之处,不然打坐坐得再舒服,也可能都是偶然的。所谓偶然,就是没有从正规的门进来的,也可能是别人把你扔进来的,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所以要让自己一步一步的从这个正规门进来,然后从这个门出去。如果方法得当,三个方面调节好以后,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跟念佛三昧很相应。

现在先做个简单的训练,大家坐得端正一点,先把上一讲学的调五事,稍微调整一下。可能有些同学的呼吸一时调整不到位,但要知道调整的方法。比如呼吸很粗,要知道呼吸还太粗,只是不要管它,等到真正把呼吸调到若存若亡的状态,那就进入禅定之门了。

首先要训练自己的身体坐得轻松、自如、端正。看自己的呼吸进进出出很清楚,心也不再胡思乱想。这样五事调好以后,接下来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对我的环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等等身心状况很清楚,这个清楚里面不夹带任何价值判断,不要认为太吵了、太安静了,不必判断好跟坏,只要清楚知道就行了。

第二,知道身体的感觉,身体是坐在这里的,感觉是重是轻?哪里痒、那里麻、哪里不舒服,这个时候的手和身体不要乱动。即使想动,对自己的动作,包括动的幅度、感觉都要很清楚。最好一开始就不要动,要是动来动去,就难以把握对身体清晰的感受。

第三,感觉自己的心,现在什么妄想都没有,清楚的知道我的环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当下的状况。

修行四禅八定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是身体的感觉而不是心,对身体的感觉越清晰越容易进入禅定。不管是什么感觉,不要给他判断,哪个地方酸痛了,不生讨厌也不生喜欢,只知道酸痛就行了。如果脚歪在那里了,那就去领受歪的感觉。这三者同时都清晰了,我们用任何一个简单的法门,观心、观息,或者念佛,都会是静静的,并且会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念阿弥陀佛,包括舌头动的感觉、讲话的感觉、念佛的声音都会很清晰,一句阿弥陀佛念的清清楚楚,别的妄想都没有。这就是住在一句阿弥陀佛的定中,身心没有丝毫的波动。就象房间的门窗都关起来,一盏烛灯点在那里,因为没有风,灯的光炷就不会动摇,灯的光明就能照耀整个房间,我们就很容易感受身体状况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然后一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就是智慧,念的不动摇就是定力,这就是住在禅定里边。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住在禅定里面念阿弥陀佛,并且念的很清晰的时候,时间到了要停下来了,然后感觉身体放松了不要管它,心里的妄想、呼吸也不管它,这个时候我们出来了,什么都不管了。进入禅定是三个条件,出来也是三个条件。

现在大家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定力到底有多深、有多长?平常我们想坐两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几乎没有这个禅定基础,因为定力还不够半小时,坐了几分钟就开始烦乱、难受。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的修习禅定,就要让自己每一次都正儿八经的进入,正儿八经的出来。先看着自己两分钟,让这两分钟绝对把握自己的念头,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别说两分钟,就是半分钟让他清楚的了解自己也做不到。因为做不到,就必须认真修学好前面讲的二十五方便,然后集聚资粮、净除障碍。

凡夫的妄想太多了,象洪水一样无法抵挡。学习禅定就是不停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熟悉进入禅定的方法。如果这个训练不熟悉,那就需要大家共修的环境,相互切磋,彼此鼓励,这样就容易进入禅定修学。

对于刚开始修学的人,佛法好象很神秘,实际上掌握了入、住、出这三个技巧以后,一点也不神秘。你在办公室闲下来,坐在那里闭上眼睛就可以静静的感觉到:环境是怎么样的、呼吸怎么调整,身体有什么特别感受?比如我现在手搭在桌面上,一段时间以后,感觉手有点麻或有点舒服,但入定的时候不能因为感觉舒服就希望它再舒服一点。我们只是感受它,好与不好,痛或不痛,都没有妨碍。这样就可以进入禅定。把握了入、住、出三个要诀,每时每刻随时可以训炼、熟悉、运用。

一个想真正了脱生死的人,他的意志力一定很强,一天应该有四十次提醒自己进入禅定。也可能只进入一分钟或半分钟,重要的是你进入以后,一旦有事情,一定要让自己出来。不能进入以后定在那里,然后碰到事情了,马上跑掉了,那下一次进入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模糊了。刚开始的时候,让自己慢慢的去训练,有事情了提醒自己:现在不入定了,先去作事情,这样训练几次就会知道,做事情、入禅定,虽然在方法上不一样,但禅定的时间久了,它就会慢慢扩散到生活中,知道怎么走路、怎么吃饭,一切都变得很清晰,这样的人生就会充满智慧。智慧是什么?知道的知下面一个日,如日中天照耀着我们整个身心,前因后果都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佛法讲的智慧,它是没有副作用的,不同于世间的聪明。世间人所谓的聪明,是用一些绝招去对付别人,但这些绝招可能会导致更恶劣的报应,因为他不明白因果的真相。

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非常清楚,并有较好的定力,一个人和你讲话,他起心动念你都会知道,因为启发了神通妙用。禅定修的好,最初得的就是他心通,从浅到深,慢慢的心念越来越微细,特别是对环境的感觉越来越清晰后,一个笑容就知道是真是假,就象镜子一样清清楚楚,不需要另起一个分别念。这是修四禅八定入门一个很重要的方法。mi zong或者净土宗虽然不讲这些,但如果你专注念佛或念咒,时间长了不打妄想,也是完全可以了解的。

这个法门的高深就在这里,细节不告诉你,直接把你拎到屋子里。但是从这个门进来,你要认准这个门到底在哪里,怎么进来的?现在大家试试看,让自己的心从散乱进入禅定,是什么样的状态,在心态上是不是有简单的变化?刚才不叫大家进入,你坐在这里的感觉是有点糊涂的,虽然也有清晰,但对身心和环境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在这里听讲而已。现在用了这个方法,首先对环境了解了,只要一觉照,马上就像镜子一样,身体的感受和呼吸也很清楚,这就是处在一个定的境界,所以这个锻炼是经常性的,只有不断的训练才会熟悉。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讲行五法,行五法就是一种伟大的志向和动力。

我们把学习佛法比喻为进宝山采宝,那么进山采宝之前首先要准备的是上路的路费、粮食和衣服等等外在资粮,所以叫资粮位的修行,是集聚自己的资粮。如果是对自己的身体检查,锻练,使自己不至于路途疲惫,中途而退,这个叫加行位的修行。一般的修行先有资粮位,后有加行位,再后是见道位。见道位是开始上道、上路了。二十五方便就是资粮和加行,也就是说先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状态,然后才可以进山采宝。二十五方便是修行的基础、是资粮位,很多人在几十年的学佛过程中,见道位的修行始终没有,最多只是做一些修行的准备工作,这个非常可惜。

我们今天讲的是修行准备工作的最后一项,叫做行五法,也就是五种方便行法:欲、进、念、慧、定。

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能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欲是我们生命最重要的动力,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所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欲望是活下去的动力。如果说这个世界没有了欲望,它就是沙漠。没有人去劳动、去做事情,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凡夫众生是以欲望作为生存的动力。那么佛菩萨呢?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以愿力作为动力,愿实际上就是欲。凡夫的欲是一种错误、迷幻、颠倒的贪欲,这种欲望有善有恶,恶欲使我们增加痛苦,堕落三恶道,就象饮鸩止渴,或用盐水止渴,结果是越喝越渴。如果是善法欲,可以暂时得到清凉或解渴,但究竟来说,还是在六道中轮回。

我们的欲望充满了整个身心,又找不到无欲则刚的清净,怎么办?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转化,就是把欲望转化为善法欲。善法欲是我们出离三界重要的动力,如果没有善法欲,我们连做人、升天的基础、出三界的动力都没有。就像一个射箭的人,要把手上的弓拼命的拉紧,然后一放手,箭就出去了,如果他不拉,箭根本就射不出去。但如果拉紧了不放呢?箭也射不出去。善法欲就相当于我们把弓拉到适度的时候放箭而去,自然而然舍弃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所以禅定功夫修的好、具备正知见的人,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会解脱。但如果我们缺乏闻思经教的智慧,修了四禅八定以后,生不起解脱生命的渴望,那就象拉紧的弓,箭始终没射出去一样。

事实上欲望是一种向往,世俗上很多时髦的价值观被标榜出来以后,诱惑着人们不断的为之奋斗,最后却是毫无意义。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就是不断创造不同价值观的历史,一个价值观一旦被大家认可,就流行开来,生命力强的延续时间长一点,赶时髦的流行了一阵就消失了。

佛法就不同,它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慈悲。观察众生的需求和价值观就像狗追骨头,扔到东跑到东,扔到西跑到西,咬过来后什么都没有。世间的东西就是这样负面重重,许多人在追求名闻利养的过程中很卖劲,但有了钱、有了地位后反而变得消极和无聊,愚痴的人甚至去做害人害已的事。佛陀看到众生的这种颠倒,以一种方便法,创立了一种建立在人间福报基础上的人天乘价值观,它同样让我们感受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受用,并进而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如果佛陀讲的都是涅槃解脱之法,涅槃的境界又没有缤纷的色彩,对于凡夫来说就没有实际意义。

人天乘的禅定法门是让我们生起一种比较:世间有很多烦乱,佛法清净了我们的烦乱心;世间的事使我们变得糊里糊涂,到最后不知所措,佛法使我们脑袋清醒,富有理性。世间的人都是以我执为中心的,我执有大有小,为国家安邦护国,就有了自己的国家与敌人国家的区别;护一个村庄就说这个村庄好;一个家庭,张家会跟李家互争长短;夫妻两个对外齐心协力,内政就有矛盾,因为大家真正的核心是自己。世间所谓的爱,一定要爱你爱到怎么样,实际上是你对我太好了,所以他真正的核心还是自己。我执所派生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的,相比之下,我们让自己的心进入禅定所产生的那个快乐是没有副作用的,而世间的快乐却很容易产生副作用。

有了比较以后,自然就会生起一种欲望,经过不同价值的衡量,觉得应该让生命进入这种状态去试试,这就是一种欲望。通过善法欲,我们可以改变生命中那些负面的欲望,舍弃妄想颠倒,黑白是非的生命状态。如果没有善法欲,可能活着会很无聊,所以善法欲对于我们是很需要的。它会使我们得到一种禅定智慧的方法,进入一个拥有智慧和定力的生命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一个比喻:凡夫像一块石头,从山顶一直不停的往下滚,就像我们这颗心,没有什么光明在那里瞎滚,滚到哪里算到哪里。二乘人是注重自己修禅定,进入禅定以后住在里边不出来,也不度众生,就像木头停在那里,这样也没有光明。只有佛菩萨才像一盏灯,这盏灯没有动摇,能够照耀周围的一切。世间的智慧,就像烛灯,因业风的吹动而摇晃,智慧的光明受到影响,导致心的忐忑不安,对所处的环境自然就看不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智慧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的,是因为我们的心摇来晃去,所以就无法把握自己的身心状态,修学禅定就是要把这种摇晃的心态稳定下来。

欲望是一个很重要的志向。立志有很多种,佛法的志愿有两种是最根本的。第一种是我们希望得到禅定解脱的智慧,这个愿望是针对我们现实的身心有许多的束缚和痛苦,并希望解除这些烦恼。第二个志愿是希望自己解脱后,还要帮助所有的人都能解脱,这是菩萨的菩提大愿。这个菩提大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希望自己解除痛苦,具足无量智慧。下化众生是把这种慈悲心运用到生活中,帮助众生解除痛苦。这两种心愿是我们发心修行最重要的志向。

亦名为愿,愿就是愿望,把世间的欲,善法的欲转化成一种愿望。

亦名为好,所谓“学之者,不如好之者。”认真学习的人不如好学的人。你要他们学习,还不如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禅定就是这样,都说它很好,却一点兴趣也没有,这样以后就很难坚持下去。修学禅定就象呵护小孩,需要慢慢长养圣胎,一下子想让他长大成佛是不可能的,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佛菩萨早就把我们都弄成佛了。“好”,就是让我们有一种向往,只要方向道路是对的,方法是正确的,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名为乐,“乐”与跳跃的跃是同样的意思,心里很激动的一种快乐。这样的快乐必须当下把握。比如我们现在的学习,或是在生活中有一些禅定的感受,都应该及时把握,随时让自己得到这种禅定的快乐。不要老想到过去或将来某个时候,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还没到来,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生起的这种好乐之心。

不要让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受到局限,说我只得个初禅、初果、阿罗汉就不错了,要希望得到一切出世间的甚深法门。实际上佛菩萨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身心具备了佛菩萨的品质和能力,因为妄想颠倒把这些能力削弱、覆盖了,无法显发出来,通过一切出世间甚深法门的禅定修学,慢慢把自己内心的这些慈悲、智慧的能力都给开发出来,然后心量就会打开。诸深法门的这个深,是针对浅而言,不能只追求一种浅显的表面的东西。

修行禅定,定力深的人也会得神通,但如果不培植高尚的品质而只想得神通,恐怕得到的也只是妖魔gui guai的附体,那就麻烦了。神通是自然而然有的,佛法告诉我们,在六通中,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这五通,我们不要轻易的求,要求的是第六种叫漏尽通。漏尽了一切烦恼,神通自然就有了,漏尽通是没有副作用的。烦恼没有断尽的神通,肯定会有副作用,凡夫都有炫耀心、虚荣心,有了点神通就想试试。走在大街上,别人当面骂你,还不想露一手?但这一露,肯定出问题。

吕洞宾当时已经得到了五通,因为我执烦恼还没有断尽,他很想炫耀自己,而且在炫耀的过程中,还带有慈悲、善良的感觉,这是要命的。我们平常炫耀了自己马上会惭愧,怎么这么虚荣?他炫耀了自己还觉得委曲。他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岳阳楼,众人认不出他是神仙,他就感到委曲,跑到洞庭湖上面用神通飞来飞去,然后在那里念一首诗:“朝游北海暮苍梧,袖内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洞庭湖旁边的亭子里有幅对联,我看了上联只想笑:“吕道士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大家想想,我们在那里喝茶聊天,他弄个神通在那里飞来飞去是不是很无聊?但吕洞宾是个很有善根的人,遇到黄龙祖师开示后他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又写了一首诗:“抛却瓢囊摵碎琴,从此不炼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知从前错用心”。知道自己从前是用错了心。

我们的愿望一定要深,希望自己能得到甚深法门,不要浮在表面。最深法门是什么呢?就是佛菩萨具备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方便方法、智慧和妙用,这样的大志愿才成其为欲,修习禅定要有这种欲望。所以佛说: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假如我们没有这样一种方向感,就无法引导自己走向真正具备大志向的菩提大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9:57 , Processed in 4.69874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