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东北。『值寇至』,值就是遇到,遇到强盗来了,要抢夺他的钱财。『备受惊恐』,强盗抢到钱财还好,要是抢不到,可能会恼羞成怒,就会杀人害命,所以他备受惊恐。因为他是爱财如命的人,而且对自己的身命当然也是非常执着,强盗来了当然他非常的害怕。『万死中得一生』,幸好没被杀掉,可能钱财都被抢走,捡了一条性命。这是遇到了困厄,是属于耗。贫耗,贫是无财,耗是家破,他的家产都被夺走了。

  『又后往山东登莱』,登莱就是现在龙口市,是山东属于烟台市管辖的一个地区。『复遇仇家』,又遇到了仇人。一个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肯定是很多仇家,他就会树敌,尤其是在生意场上,得罪的人肯定很多。这个仇家就指责他,检举他,实际上是诬陷他,说他是白莲教的余党。白莲教在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他们打着佛教弥勒菩萨的旗号,就是讲弥勒下生了,实际上是一个秘密的反动团体,叫白莲教,曾经造过反。这个人就被诬陷说是白莲教的余党,朝廷要捉拿他。这属于邪教、反动教派,所以『执欲送官』,官府就来捉拿他,要去审判他,他也很害怕。『尽费其资得免』,于是他就拿出很多的钱财才把自己赎回来,他家里的钱财因此就耗尽了,也算捡了一条性命。你看,多逢忧患,这是无缘无故加在他头上的灾难。『最后又往川中贩药材』,到四川去贩卖药材,还是干那个老本行,大概贩卖不少假药材,前面讲他是掯骗致富,卖假药卖了很多。结果从四川回来,路上坐船至中途,『忽流贼至』,流贼就是流氓强盗来打劫,要抢他的钱财。他可能带了不少的财物,结果为了逃命,全都抛弃掉了,孤身一人回到家乡。等于是到川中贩卖药材,所有得到的这些钱财是血本无归。『自是家即沦替』,从那以后他的生意就再做不起来了,沦替就是衰落,家道衰落,愈来愈贫穷,最后是『忧抑病死』。所以他就很烦恼,忧抑成病,最后就病死了。

  这是很明显的「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的例子。如果我们不懂因果,还觉得这个人真的挺不幸的,虽然他是骗人,可是他自己遇到这么多的忧患,好像报应不是直接从被他骗的人那里得到的,而是其它的方面。如果不从因果、不从《感应篇》的角度来看,真的未必能够看明白。一个人,人心险恶,特别是做坑人、骗人的事情,这叫「横取人财」,最后一定是导致家破人亡。这些例子实际上我们身边都有,细细留意你就能看得出来。最重要的是自己不可以作恶,绝不能骗人、绝不能害人。像现在的食品、药品,很多是造假,甚至是有毒、害人的,他们经营者的下场你就可想而知了。这句经文批注就讲到此地,下面一句:

  【人皆恶之。】

  这是作恶的人得到的第二种果报。前面「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是讲他自己遇到种种的灾殃,这里讲别人对他都很厌恶。

  【恶。厌弃也。】

  因为一个人作恶,他的行为与天理相背离,所以也就跟民心相背离,人民对他自然就会厌弃。

  【玉枢经曰。】

  这是道家的一部经典,说到:

  【若人不修善业。天必为之斩神摄魄。使之颠倒。人所厌恶。人所嫌害。】

  一个人如果不修善业、不做好事,常常都是想自己、不想别人,甚至干损人利己的勾当,那上天就会把他的神给斩了、把他的魂魄给收摄、收掉了,就等于是让一个人颠倒胡涂。往往老天爷降临祸殃给人,首先让他迷惑颠倒,他就会干出很多坏事来。一个人福报将要现前的时候,上天总是会开他的智慧,未发其福,先开其慧,使他能够改过行善,使他能够谦虚恭敬,必然就能让人对他欢喜,就会人皆敬之。这里相反,修不善业,天斩其神、摄其魄,『使之颠倒,人所厌恶、人所嫌害』。说话都会颠倒,想问题都不正常,人对他就会起厌恶的心,甚至会嫌弃他、甚至会害他,他遇到的仇敌、跟他一样不善的人,可能就会下手害他。所以当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假如发现别人都不喜欢我,甚至厌恶我、嫌弃我、远离我,这时候不能够去指责他人,应该反观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肯定自己有问题。如果不是一个、两个人嫌弃我,是很多人,每个人在我身旁,我都觉得跟我格格不入,那我自己就要反省,是不是自己有不善业?要自己断恶修善、改过自新,才能获得「人皆敬之」的果报。下面说:

  【今夫恨人之欺我者。岂知天夺其鉴。令不逢世乎。自今有幸。当请易志洗心。从善去恶。则天心仁恕。不诛悔罪之人。前愆可赎。后行可图。生知。困知。成功则一。万毋自弃也。】

  这都是《汇编》作者苦口婆心的教诲。『今』就是现在,我们目前遇到的这种人,当然最重要的是检点自己是不是这种人。『恨人之欺我者』,当别人欺负我、厌恶我,我对他有恨意,矛头指向别人,实际上也就把自己改过自新的机会放弃掉了。『岂知天夺其鉴,令不逢世乎?』当出现这种情况,你怎么知道这是不是上天把我的鉴别能力给夺掉了?我们恨人欺负我、嫌弃我,本来可能是因我的不对,我怎么能恨别人?我自己没有办法鉴别自己对错的时候,往往就会怨天尤人,这是我的智慧被夺掉,所以后来就会有恶报跟随了。『令不逢世』,就是令这个人处事不顺意,处处都不顺叫不逢世。所以,祸福虽然果报上有天渊之别,但是最初起念的时候就在于你自己一念之间。当你能够自己反求诸己,你就能将祸变为福;不肯反求诸己,反而去怨恨别人,那就是快速的消除福报,祸殃就会到来。『自今有幸』,自今就是从现在开始,我们闻到正法,学习了《感应篇汇编》,这是大幸事。圣贤的教育就是我们改造命运的一个转机,我能够随顺圣贤教诲,从现在开始就能够改造命运。怎么改?先从心地上改。

  『当请易志洗心』,你看这作者多么谦虚,他不是用教诲的口吻,而是请你,应当请你易志洗心,易就是改、转变,改你的志向、洗你的心。可能我们原来的志向是为了功名富贵、为了多多赚钱,是自私自利的想法,现在要改变。自私自利,你所得到的不是福,而是祸。心地上有种种贪瞋痴慢疑的恶念,要把它洗除掉,有一念不善都不能允许它留存。『从善去恶』,我们能够努力的修善,除去恶念、恶行,『则天心仁恕,不诛悔罪之人』,上天的心地是仁恕的,仁者爱人,恕是宽恕,天爱人,所以能够恕人。人有过恶,只要肯改,上天都不会诛杀、惩罚悔罪之人。最怕的是不肯悔罪,继续我行我素,虽然天心仁恕、天爱人,可是他不自爱,天也没办法,那灾祸该降临的时候就会降临。『前愆可赎』,愆就是过恶、过错,以前的过错可以赎罪、弥补,只要你肯忏悔。圣贤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只要你肯改过,这就是大善。没有不能忏悔的罪业,就怕你自己不是真心忏悔。什么是忏悔?后不再造,以后再不犯,这就是赎过去的罪了。『后行可图』,以后我们的行为可以改变成善行,福报自然就会跟来,意思就是还有好的希望,不要自弃、不要灰心。你看佛家里面有讲到,那些十恶不赦之人,甚至造了五逆重罪的人,这种人是临终必定堕阿鼻地狱的。只要临终能忏悔,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能够一心念佛,一样能够带业往生,这就是「前愆可赎,后行可图」。

  『生知、困知』,这是出自于《论语》里面的话,孔子讲,学道的人有三等人,上等的人「生而知之」,这些道理他生来就知道。实际上佛家从三世的角度看,这个人是属于再来人,所以你不用教,他就会了,就自动的行善,他不受污染。这种人是属于前生善根深厚,或者是菩萨再来,生而知之。其次一等人是「学而知之」,他的善根有,但是不算很深厚,也不是再来人,要通过学习圣贤之道,才能够懂得圣贤道理,这是学而知之。一般的人都要通过学,不学真的不知道,而且非常容易在社会中受污染。受了污染,恶念恶行就会遭到报应,报应就是困,遇到困境、遇到挫折、遇到灾难了。第三种人,他没有学,又不是再来人,在人生路上碰了很多壁,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了,「困而学之」,这是又其次,又次一等的人。第三等人是困而学之,也不错,困而能学,学而知之,我们现代大部分人可能都属于这种人,困而学之。学而知之的也是很有福报的人,从小父母、老师教诲,他就不用遇到那么多困境。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打下做人的基础,根基牢固,心地能够善良、慈悲、爱人,行为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有很深的根基,他自然就不会遇到太多的困境。从小没扎好根的,现在要恶补,困而学之,而且终生都要学,经书不可一日不读。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那是古代社会,社会风气还算不错。现在三日太久了,一日不读圣贤书、不学习圣贤经教,就面目可憎。甚至求学的心稍稍懈怠了,烦恼习气就会现起来,可能压都压不住。所以天天都会遇到困境,天天要学才避免困境。

  如果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是孔子讲的,遇到困境还不肯求学,这个人就没救了。民斯为下,这是下等人,根性陋劣到极点,这种人将来必堕恶道。佛家里面称三类人,一个是正定聚、一个是不定聚、一个是邪定聚。这种人属于邪定聚,聚是类,就是邪定这一类人。他的心与贪瞋痴慢疑相应,他的行为常造杀盗淫妄酒,未来当然是入恶道,所以可见得学多么重要。

  《感应篇汇编》是我们弥补因果教育最好的教材,我们有幸能够遇到这么殊胜的圣贤教育,我们一起来学习、来悔罪、来改造命运。『成功则一』,我们不是生而知之,从小也没有认真的学过,现在困而学之,学成了,最后成功是一样的,也有指望、有机会成为圣贤,这一生求生净土就有把握了。『万毋自弃也』,这个毋就是不要,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什么叫自弃?不肯学就是自弃,学了不肯依教奉行、改过自新,这也叫自弃。人一定是先自弃而天弃之,自己不肯自弃、肯努力改过自新,天心仁恕,一定会给他机会,一定会加持、帮助他。下面一段又讲到:

  【行恶之人。人人厌恶。盖公道在人。亦其良心本善处。但望推此一念。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自勉于有善无恶之地。若徒疾人之恶。而不去己之恶。岂免又为人恶哉。】

  行恶的人造恶多端,当然人人厌恶,为什么?因为『公道在人』。人心都有一把秤,你是好是坏,久而人皆知之,这不可能隐藏很久的。天理自在人心,即使是一个造恶之人,他也有本善、他也有良心,他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此造恶之人就会感得人皆厌恶。公道在人心,『亦其良心本善处』,也是人良心的本善处。《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本善就是天良、良心,佛家讲佛性,人皆有之。圣贤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就是能够保持自己的良心,在万事万物之中致良知,处处是良心起用、本善起用,所以得到天下人的敬仰。而凡人、恶人不肯用自己的良知,把自己的良心给障蔽了,我们讲昧着良心做人。良心虽然在,不起作用,被蒙昧了,于是就沉沦于恶道。这里讲『但望推此一念』,「但」是只,只求你能够推此一念,这一念就是良心、就是本善。其实在我们待人接物的时候,第一念就是良心、就是本善。

  孟子举了个例子,当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很危险,可能会马上掉下去,这个人第一念就会想到救这个孩子,快步冲上去,一把把这个孩子抓住,不让他掉到井里。此时他这一念是善心,就叫良心本善,这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是圣贤得到的境界,仁者爱人,爱心广大、博爱,这是圣贤。一般的人做不到博爱,可是都有恻隐之心,看到孩子危险,马上去救,没有经过思考,直下是良心本善起用。孟子就告诉我们,这是人皆有之,就看你能不能够将这一念本善推广、延续、保持。你能够保持不变、终身行之,这不就是圣贤吗?凡夫往往不能保持,可能第一念就想到要救这个孩子,这是本善起用。但是马上第二念起来了,「这孩子是谁家的?我该不该救他?万一我救不成,那小孩掉到井里了,他的父母会不会诬赖我,说是我把小孩推下去的?我救成了,他的父母会感恩我吗?」首先起了疑虑,疑虑一起来,把良心本善就蒙蔽住,紧接着自私自利就会起来,有自私自利的心就不敢行善了,可能就眼睁睁看这个孩子掉到井里而无动于衷,不仁到极处。这都是把第一念本善给蒙蔽了,用第二念、第三念,自私自利,那就堕落成凡夫。所以这里说,但望推此一念,这第一念可贵,要勇于行善、斩尽疑惑。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是《论语》里面的话,在「季氏」篇里面。孔子说,见到善言善行,见到善人,如不及,就好像远远不及他,所以要起心发愿追赶、效法,这是见善如不及,是努力行善的意思。见不善如探汤,汤是热水、沸水,你手伸下去就会被烫伤,所以赶紧得收回来,赶紧收住。这是比喻见到不善的言行,我们要赶紧收住,不能够造下去。这是对自己,就是断恶修善要勇猛,不能够有迟疑。『自勉于有善无恶之地』,自勉是自我勉励,要很勤奋、很精进的断恶修善,最后自己的心地和行为都到达纯善无恶的境界。像《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菩萨修行以十善业道为基础。而能够像这里讲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勉力行之,最后到了纯善无恶,能够「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是有善无恶之地。

  『若徒疾人之恶』,徒就是只,如果只疾人之恶,疾就是厌恶别人的恶行。『而不去己之恶』,没有认真的去除自己的恶行,光看别人、不看自己。『岂免又为人恶哉?』为人厌恶的人多半都是因为疾人之恶而不去己之恶,所以就遭到人家厌恶,那你怎么能免除被人厌恶的果报?学习圣贤之道,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反求诸己,不能够要求别人,你只有自己做好样子,感化别人。印光大师开示里说,见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专看人好样子,不看人坏样子。自然你的德行就建立了,当然就不可能被人厌恶,反而被人尊敬。所以要以德感化人、以德服人,不能够以势服人。《弟子规》讲,「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理是什么?按天理行事,人自然就服了。而按天理行事怎么做?「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是孔子说的。你要说、你要教别人,首先你自己得做到,自己没做到就说,人家不服;自己做到了再去说,人家没有不服的,甚至你不用说,人家就跟从你学习,效法你。而后从之,他就会跟着你做了,你可以带动大家断恶修善。所以古人讲,以身教人,「身教则从」,大家就跟从;「言教」,没有用身教,「则讼」,讼是诉讼的讼,就会起争执、起矛盾、起对立。所以圣贤重身教,不重言教。言教是当别人请问了,这时候才会说;没有人请法,不必讲,先做,做到了,人家受感化,他自然就能够向你请教,这样就会受人敬仰。下面举出例子,讲「人皆恶之」的这些案例。

  【唐来俊臣。为侍御史。赃赂如山。冤魂塞路。竟坐异谋弃市。人争噉其肉。抉目取心。须臾而尽。】

  这是唐朝一个很有名的恶人,叫来俊臣,曾经做过侍御史,他是一个酷吏。侍御史就等于是副御史的意思,御史大夫是一个很高的官位,他是一个副职。来俊臣当时是武则天手下的一个酷吏,专门掌管刑狱,得到武则天的重用,所以为所欲为,收到很多的贿赂。『赃赂如山』,这是人家都贿赂他,为什么?当官员受到弹劾,送到他那里,就要遭罪了,他用酷刑来惩罚那些官员,所以一般官员害怕了,都会送很多的贿赂给他,以求把自己救赎出来。满朝文武没有不害怕他的,而且有些忠义之人没有贿赂他,那就被折磨致死。我记得他的那个酷刑的刑场好像叫做丽景门,实际上就是人间地狱。他发明了种种的酷刑,让人死都死得非常的惨烈。所以『冤魂塞路』,在他手下死的人不计其数,冤魂把路都堵塞了,说明那是不计其数。

  这个人果报就很惨了,最后自然会有治他的人。他也是被另外一个酷吏给打击下去了,说他是谋反。所以『竟坐异谋弃市』,坐就是犯了罪,犯什么罪?异谋,就是图谋不轨,意思就是反叛。古时候凡是反叛的罪就是死刑,犯上作乱一定是杀头的。弃市就是杀头,拉到市场上斩首。因为这个人一生造恶多端,激起了民怨,所以当他被杀头以后,尸体在刑场上,围观的人就已经忍耐不住了,争着上去吃他的肉、挖他的眼睛,剖膛破腹、取他的心肝。结果『须臾而尽』,他的尸体没多久就被人群给抢光、吃光。可见得人皆恶之到什么程度,不是恶贯满盈也不可能如此。当然人群这样的一种怨气也会有鬼神的加持,那些鬼神都是过去被来俊臣杀害的人的魂,他们也肯定来到刑场,一起跟这些人去报复。来俊臣死了,他的魂魄能上好地方吗?肯定被那些怨鬼拉去报复了,拉到地狱道受极刑。过去他用那些刑罚去治人,刑罚的那种苦楚,他必定要百倍、千倍的来受。下面:

  【又宋丁谓与寇莱公。同在政府。天下之人。谓寇。必曰忠荩。言丁。必曰奸佞。闻一善。必以归寇。未必皆寇所为也。闻一恶。必以归丁。未必皆丁所为也。】

  这里又讲了一个历史人物,讲到丁谓,也是人皆恶之的一个典型。丁谓是宋朝的一个大官,为人也是奸险狠毒,甚至谋害忠良。寇莱公是一位忠臣,就是寇准,他是莱国公,所以这里称他是寇莱公。他们同在政府,就是在朝廷里面一起做官。一个是忠臣,一个是奸臣,结果这两个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知道群众眼睛都是雪亮的,你是好人坏人,瞒不过天下人的眼目,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所以出现『天下之人,谓寇,必曰忠荩』,对于寇准,都称他是忠诚的臣子,忠臣,这个荩也是忠诚的意思。『言丁』,说丁谓,『必曰奸佞』,丁谓,一谈起他就说这是个奸邪谄媚的小人。这个佞是谄媚,很会说好听的话,巴结皇上,佞臣,所谓巧言令色之人,大家形成这个印象。所以『闻一善,必以归寇』,天下人听到有善的举动,譬如说朝廷颁布了一个好的政策,必以归寇,就说这一定是寇准的建议,把这个功劳归到寇准那里。其实『未必皆寇所为也』,这也未必一定是寇准提倡的,但是人都说这是寇准做的。『闻一恶,必以归丁』,凡是有不好的举动,譬如说政策不太好,一定说这是丁谓的主意,一定是他干的。可是实际上『未必皆丁所为也』,当然未必每一件坏事都是他干的,但是人们都这么认为。为什么?因为丁谓是人皆恶之,而冠准是人皆敬之,一个是流芳千古,一个是遗臭万年。下面又讲了一个遗臭万年的人。

  【又宋秦桧欺君误国。贼害忠良。百世之下。莫不恶其奸。而岳王精忠报国。后世亦靡不景仰其风。其祠有铁铸秦桧及其妻王氏像。跪案前。悬一木掌。远近之人。进谒者。皆钦拜岳王。而执木掌以批铁像焉。】

  这个人在历史上也很有名,『秦桧欺君误国』,金兵攻打宋朝,岳飞带兵抵抗,节节胜利,结果秦桧就嫉妒,怕岳飞回来之后功劳很大,将来位子就会超过他。秦桧是宰相,自私自利,于是就欺君误国,向皇帝进谗言,说岳飞企图要谋反,赶紧把他调回来。于是皇上听信了他的谗言,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从战场上调回来。前线战斗正在吃紧,眼看着岳飞要全胜了,结果正在此时,最关键的时刻,岳飞就被调离了。一开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皇上十二道金牌,一道一道的来,岳飞就不能不回去。金兵就欢喜了,他们最害怕的是岳飞,岳飞走了,金兵就可以长驱直入。所以宋朝后来北宋亡国,建立南宋,等于是一半的江山被夺去了。秦桧贼害忠良,把岳飞调回来之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处死了。秦桧『百世之下,莫不恶其奸』,从他之后的历史记载,他的这种行为是大奸臣。百世之下,从他以后千年百世,所有的人讲起秦桧都知道,这个人是大奸臣,阴险毒辣的小人、欺君误国的大奸臣。甚至没有人再用这个桧字做自己的名字,我们有没有见过谁叫张桧、李桧?没有。为什么?因为秦桧臭名昭著,连他的子孙都不敢去认这位老祖宗了。

  『而岳王精忠报国』,岳飞从小母亲善教,但因出生寒门,母亲把他拉扯大也是含辛茹苦,所以岳飞对母亲很孝顺。自己又好学,所以十三岁就做到武状元,未有成年就可以领兵打仗了。他要从军之前,母亲在他的背上用针刺了四个字,就叫「精忠报国」,等于是教诫他一定要做忠臣,岳飞做到了。虽然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但是这种忠义,『后世亦靡不景仰其风』。后代人谈到岳飞,没有不竖大拇指的,这个人是大忠臣,对他无限的景仰,对他的道德、风范都非常的景仰,以他为忠义、忠诚的代表。后人给他建了庙,「岳王庙」,来供奉岳飞。这本身也是一个教化的场所,教人精忠报国,里头供着岳王的像。这是在杭州,我也去瞻仰过,在西湖边上,那里面有铁铸的秦桧和他妻子王氏的像,铁像跪在那里,跪在岳飞案前,这个像旁边还悬挂着一只木掌,木头做的手掌。『远近之人』,来朝拜岳飞的,『进谒』,谒就是拜见,来朝拜岳飞的。『皆钦拜岳王』,钦是敬仰,拜就是对他顶礼,这是表达对岳王的一种恭敬。拜完岳王之后就用木掌去批那个铁像、打那个铁像,有打他的脸、有打他的身子,骂他,「你这个大奸臣,害死岳飞,遗臭万年!」所以你看,不仅是当时、现世的人厌恶他,后世千秋万代的人都厌恶秦桧。

  【合而观之。民非有私好私恶之心。其同异者。善恶之应耳。】

  把这些前面讲的故事合起来观察,我们来思惟,前面讲的这些「人皆恶之」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民非有私好私恶之心』,人民百姓没有徇私情而好恶。不是说我跟你好,我就会欢喜你、尊敬你,我跟你不好就厌恶你,不是那样的。你看后世的人对秦桧,也跟他没有什么私情、私交,为什么还拿木掌打他的像?这就是人皆有良心,自然就有一个标准,善恶的标准。你作恶,自然就会引起人的厌恶;你行善,自然就得到人的尊敬、爱戴。岳飞为什么大家都爱戴他?不是因为跟他有亲戚关系,是对他的敬仰。『其同异者,善恶之应耳』,所有人善恶的标准实际上都相同,因为所有的人都有良心,所以善恶的分判就会自然明显。从这里我们看到,人皆恶之都是因为自己造恶所感应的。下面我们再看经文:

  【刑祸随之。】

  这是又一条果报。人造恶多了,前面讲的多逢忧患,寿命减除了就会有贫耗、忧患,人皆恶之,这里讲『刑祸随之』。

  【刑。是官罚。祸。是天殃。】

  『官罚』是人由政府处置,『祸』是上天降下来的灾殃。

  【随。跟定不离之意。】

  显出果报如影随形。

  【太虚真人曰。人若遇我以祸。我以福往。则福德之气。恒生于我。害气重殃。自生于彼。兹言刑祸。随定恶人。即害气重殃。恒在其身矣。】

  『太虚真人』,这是道家的一位成就者。他说,『人若遇我以祸』,别人给我加祸,『我以福往』。人报我以祸,我报人以福;人报我以怨,我报人以德;人家不能善待我,我要善待别人。『福德之气恒生于我』,我所生的是福德之气,因为我能对人善。而『害气重殃自生于彼』,『彼』就是对我不善的人,他怨怒我、嫁祸于我、谋害于我,他所生的是恶的害气重殃。他的心坏了,所以气息就不好,加害于人的心就自然形成一个害气,加害人的气场,我们讲杀气。一个人杀气重、害人的心强,别人在他身旁都感觉毛骨悚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自然怨鬼就会围绕在他身旁,所以一个人的磁场就很不好。重殃就是很重的灾殃,怨鬼围绕,自己又是被杀害之气笼罩,当然就会感来祸殃,自然出生了。『兹言刑祸,随定恶人』,恶人自然就会招来刑祸。兹是这里,这里说的刑祸是跟定了罪人、跟定了恶人。即是『害气重殃,恒在其身矣』,这就是刑祸随之的意思。下面一段引佛经:

  【华严经曰。阎浮提内。五浊众生。不修十善。专造恶业。杀。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不孝父母。不敬三宝。更相忿争。互见毁辱。任情起见。非法谋求。以是因缘。刀兵。饥馑。疾病。死丧。人祸。天刑。种种受报。】

  这一段是《华严经》的经文。『阎浮提内』就是我们这个地球上,佛经里称阎浮提。『五浊众生』,众生生活在五浊恶世里面,这个五浊就是五种污浊的状况,浊是污染。这个社会我们看到污染严重,环境的污染、身体的污染、心灵的污染,确实现在比古时候要严重得多。《阿弥陀经》里面就把五浊给列出来了,所谓劫浊、见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这叫五浊。劫浊这个劫就是时代,整个大时代都是污秽,众生多起恶念、恶行,造业受报,这是劫浊。见浊是众生的见解,起贪、瞋、邪见,整个思想都被污染了。众生浊是我们这人身,身体从里到外都是污染。现在你看,连吃的东西都是污染,想吃一点没有化肥、农药的,天然、自然、绿色的食品都比较难找了。烦恼浊是众生的种种烦恼非常炽盛,贪、瞋、痴、慢、疑、恶见,真的现在与日俱增。命浊就是我们寿命短暂,福报微小,所以寿命短,人身又难得而易失,佛法、正法又难闻,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

  五浊众生,『不修十善』。十善是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善;口的善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的善就是不贪、瞋、痴,这叫十善。众生不肯修十善,反过来造十恶,『专造恶业』。『杀、盗、邪淫』,现在是非常严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是口业。妄言是欺骗人;绮语是讲花言巧语、不实的话语;恶口是难听的话,骂人、毁谤中伤人;两舌是挑拨离间、谈说是非。『贪、瞋、邪见』是意业的不善,种种的贪婪,财色名食睡坚固的执着。贪而不得就会瞋,脾气不好、喜欢生气,包括傲慢、嫉妒、怨恼等等。邪见是见解偏邪,与真理相违背。

  『不孝父母』,这是大不善,所谓百善孝为先,不孝父母的人就会造作种种的恶业。『不敬三宝』是不能够尊师重道,三宝是佛、法、僧,它是代表师道。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三千年前在古印度示现成佛;流传下来的佛陀教育,这些经典的教诲都是法;出家为僧是续佛慧命、弘扬正法的这些人。三宝存在世间可以做人天眼目,可以导人以正;如果不敬三宝,就等于毁坏正法,让众生起种种的邪见,导致社会大乱。所以不孝父母、不敬三宝的罪都在地狱,现在你看多少人在造这些罪业。『更相忿争』,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升级就是战争,总由贪、瞋、邪见导致。忿就是瞋,争的根源在于贪,因为贪就会争。『互见毁辱』,互相之间毁骂、侮辱,不能够互相恭敬,所以不和,互相之间成为怨仇,小小的不如意就会起很大的忿争。乃至于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都会变成仇家;大至国与国之间,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境地,战争可能会一触即发。而起因都是因为一点点的小事,不能够忍让、不能够豁达大度,而有贪夺之心,这就会导致人类的灾难。现在的战争就不是像过去的战争,除非不打,一打起来肯定就会动用核武、生化这些武器,那就是人类的毁灭。『任情起见,非法谋求』,任情就是恣意,随心所欲、起诸邪见、自以为是。非法谋求,所谋求的不如法,完全是不正当的、没有理由的,我们讲贪婪成性。所以,所作所为违背天理良心,造这些重罪。

  『以是因缘,刀兵、饥馑、疾病、死丧、人祸、天刑,种种受报』,这些恶业哪怕动了念头都会有果报,更何况去造作?所以果报就会有刀兵,就是战争,战争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忿争、对立感召的。饥馑是饥荒年,现在你看世界粮食大量的减产,这绝不仅是因为气候反常导致的,那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在人心,恶业太多了,天就降下灾殃。气候反常不也是人为所致吗?人不敬天地、不爱大自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大肆的破坏环境,所以才导致气候反常。疾病,现在说瘟疫,年年都有,特别是春天,往往是瘟疫会起来的季节。而现在的瘟疫一个比一个厉害,过去从来没见过的瘟疫病,现在都能出来,还找不到对治的药品,一染上瘟疫,可能很快人就会死亡。这些瘟疫是防不胜防,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人造太多的杀、盗、邪淫。譬如说禽流感,十年前没听说过,现在几乎每年都有。禽流感一起来,人就把所有的鸡都杀掉,把那些生禽都杀掉,这能解决吗?不仅不能解决,反而会留下更大的祸种。因为人杀生太多了,禽鸟都要报复,牠们没有力量报复,于是禽流感这些瘟疫就会起来,这等于是牠们反抗。而人不能够反省,消除杀业,反而造更多的杀业,这只能够令将来的灾祸更加严重,所以疾病、死丧在所难免。

  人祸、天刑,人的灾祸,就是官罚、人为的动乱等等,包括战争,这都是人祸。天刑,这是天降下的灾难,这些年来似乎是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地震、海啸、风灾、火灾、山林大火、火山爆发、全球气候反常,乃至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等,种种的果报皆因人心不善。佛家讲贪心招感的是水灾,贪心重就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江河泛滥,欲望所致;瞋心招感的是火灾,火山爆发就像人生气的时候怒气冲天,就等于是火山爆发了,人人都火山爆发,当然感召地球也火山爆发,瞋恚;愚痴感召的是风灾;地震是傲慢、不平感召的;怀疑导致的是地陷山移、地质疏松,这些灾祸完全是人心感应的。

  【由此而言。可见总是自业所招。非由他作。】

  可见得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天不爱我们人类,不能够把原因往别人身上推。自己造的自己受报,自己受报自己要认,而且能够改过自新,就能改变未来。

  【然趋避介于一念。堂狱只在目前。若果有人。实修诸善。而得恶报者。必无是处。】

  『然』是转折,虽然说自作自受,作了恶业就会遭到果报,但是趋吉避凶只在一念之隔。这个『介』字就是隔开的意思,吉祥与灾祸最初往往就是一念之隔,一念善就带来吉祥,一念恶就带来灾殃,所以天堂、地狱就分判了。『只在目前』,实际上在我们造作善恶的时候,当下就已经决定了是往天堂路上走,还是往地狱门里钻。就像秦桧,刚起一念谋害岳飞的时候,这一念刚萌发起来,是自私自利的心起作用,是嫉妒人、损人利己的心。这一念发动,还没等造作,地狱已经形成了;如果此时不能够立刻斩掉这个恶念,那么念念相续,自然就会付诸行动。所以秦桧欺君误国、贼害忠良,就把地狱打造成了,死后就到他自己所造的地狱中受报。明眼人就从他起心动念的时候已经看到那个地狱形成了。其实秦桧也是人性本善,就是因为愚痴颠倒、不能回头,所以果报是遗臭万年、死陷地狱、永劫难复。

  『若果有人』,如果,果然有一个人,『实修诸善』,实是真实心,真实心来修诸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不造诸恶,能够敬人、礼人、爱人。如果他还会得恶报,『必无是处』。必无是处,就是不可能的。这些恶报都是因为恶业感召,绝对不可能说修善会得恶报。可能我们会看到岳飞精忠报国是善,为什么他得到被砍头的恶报?这个恶报当然是他过去生中或者今生恶业感召,往往是因为杀业。做一个将领,不会误杀一人,这当然是非常不容易,但是他精忠报国的心行必定是得善报。所以他来生也一定是会有福报的,这一生等于是还了秦桧的命债,可能过去生中跟秦桧就是冤家,秦桧是来报仇的。但是我们相信,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一报跟一报之间互相不会抵消,善与恶各有各的报。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实修诸善、努力的断恶,自然就会得到殊胜的果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13/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9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六十六页第一行,这一段仍然是讲「刑祸随之」这一句经文。

  【汉梁统。乞增重法律。朝廷不从。统后梦神曰。虽幸朝廷不从尔言。阴府已录尔过。尔今欲以刑毒人。子孙之报。能免乎刑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统子皆死于非命。至冀。罪恶愈深。竟灭族。】

  这个故事是讲,在汉朝有一个官员叫『梁统』,这个人当年也掌握了朝廷的重权,他向皇帝建议要加重刑罚,用严刑、酷刑来防止人作恶,希望用法治、用严刑来达到政权的巩固。这里『乞』就是乞请,乞请皇帝『增重法律』,就是加强刑罚。要知道法律是用来辅助道德的,人民如果能够遵守道德规范,法律就用不上。因为人不守道德、违法乱纪,不得不采用刑罚,所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孔子曾经说过,如果能够用道德和礼治,人自然就能够自觉防范过失了;如果只是用刑罚,不重道德教育,虽然可能人民勉强、不得已,怕遭受刑罚而遵守法律,但是会流于没有羞耻心了。孔子的原话是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耻就是有羞耻心,懂得道德、懂得礼,他知道做坏事是羞耻,他自然就能够格正自己,这个格当「正」字讲,不会去作恶。如果是「齐之以刑」,用刑罚,那就「民免而无耻」,虽然免于刑罚处治,但是他没有羞耻心。所以法治是用于辅助礼治的。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当时皇上没有采纳梁统的建议,『朝廷不从』。可是梁统这种心是用加强刑罚来毒害人,已经震怒了鬼神。

  所以『统』,梁统后来作梦,梦到神明对他讲,「虽然很幸运,朝廷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没有加重刑罚,可是阴府里头已经记录了你的过恶。你现在希望用严刑毒害人,违反了天心,因为天心是仁爱的,所以你子孙的报应岂能得免于刑罚?你起心动念要用刑罚毒人,那么你的子孙也会遭到如此的报应」。然后又说了一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句话是《论语》里孔子讲的,是《论语.八佾第三》里面的一章经文,原文是,「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孔子跟王孙贾的一个对话,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这人也是个小人。卫国当时的国君卫灵公非常赏识孔子,所以邀请孔子到卫国来。可是卫灵公也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的夫人南子长得很美貌,深得卫灵公的宠爱,于是南子专权,她能够控制卫灵公。但是南子品行又不端,所以在朝廷里面就为所欲为,满朝文武都不得不屈服于她的淫威。南子见孔子来了,想借孔子的声名来壮大自己的声势,所以想笼络孔子,就召孔子来见面。孔子一开始没去,后来她连续的召请,孔子最后不得已,还是去见了。王孙贾这个人跟南子又不和,见到孔子去见南子,就误会了,以为孔子也想巴结南子,想求个一官半职,所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不是朝廷的官职,但是巡抚大人请教师,肯定也付很好的薪水,三年也可以得到千金。

  【未阅月。巡抚竟以旧事去官。】

  『阅』就是经过的意思,还没有经一个月。巡抚本来要请他做家庭教师,竟然以旧案,过去可能是干了一些违法的事情,被人检举揭发,就以旧案被革职了。结果当然家庭教师也做不成了,于是就这样

  【屡有奇遇。皆成画饼。】

  他这一生遇到好多次的这种好机会,结果都变成画饼充饥,意思就是落空了,什么都捞不着。

  【生愤恨成疾。卧床三载。】

  这个王生怨天尤人,很气愤,最后就病了,卧床三年。

  【一旦翻然悟曰。皆吾恶积故也。后病遂渐愈。为善终其身。】

  难得这个王生读圣贤书(古人没有不读圣贤书的),卧床三年也是他闭关三年,闭门思过。一天早上忽然翻然悔悟,想到,「我一生这种不好的遭遇,都是我自己积恶的缘故,造的恶太多了,积累起来,所以吉庆避之」。人只要一觉悟,他就能够改造命运;只要一忏悔,业障就能消,所以后来病就好了。于是他就断恶修善,『为善终其身』,到最后还有一个善终。这是讲到一个作恶能够悔悟的例子。后面批注引薛西原先生的话:

  【薛西原尝曰。天地间福禄。若不存些忧勤惕励之心。聚他不来。若不做些济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诚哉是言也。】

  『薛西原』是明朝的大臣,进士出身,他名字是惠,薛惠,号西原。古人称呼人,对他尊重不称他的名;甚至有的不称他的字,称他的号;对他更尊重的连号都不称,称他的地名。譬如说李合肥,就是李鸿章,这是对他很尊重,称他的地名合肥。这里引用薛西原先生所说的话,可见得《汇编》确实是收录了很多名言警句,儒释道三家的教诲都融汇于一身,这是一部很好的因果教材,也是国学教材、文言文的教材。我们来学,可以说是学一部书可以兼得各种的学问了。薛西原讲过,天地间的福禄,就是人在这天地之间得到的福和禄,如果『不存些忧勤惕励之心,聚他不来』。心里要存有忧勤惕励之心,忧是忧虑,勤是勤苦,惕是警惕,励是激励。要有忧虑,特别是居安思危,现在自己可能还有些福报、有些福禄,但是要想到,「假如我哪天没有福禄的时候怎么办?现在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哪一天我贫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时候怎么办?」所以要常想到积福。勤是勤苦,好好的、勤奋的来修福、来广结善缘。惕是警惕,现在虽然还很安稳,但是也要常作「危难的时候怎么办」这种想法,警惕自己不能放逸、不能傲慢,要多做善事、多积阴德。励就是激励,多读圣贤书能够激励自己断恶修善,有这分心自然就聚福禄。

  我们现在有福有禄,福往往是生活受用方面的,禄往往是你的功名富贵这方面的,就是样样顺心的时候,『若不做些济人利物之事,消他不去』,消他不去就是消受不了。现在有福,如果就是自己享,不能与人共享,不能够看到人有难去帮助,不能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你这福消受不了几天,很快就会被消完。这都是古人提醒我们,福不可以享尽,要常造福于未来,要积德给子孙。『诚哉是言也』,这个话讲得确实如此。下面一句是

  【恶星灾之。】

  这也是讲作恶的人得到的果报。

  【恶星。掌人间一切灾祸厄难之神。】

  道家里常说,人在世间都有各种星在主宰,行善积德的人常有吉星高照,常作恶的人就常有恶星降临,于是就会带来『一切灾祸厄难』。

  【人生世上。日日节节。皆属星光主摄。恶人心常昏暗。黑气上冲。以恶召恶。故煞曜临而灾之也。若善人。性体光明。则恶氛退散。避之且恐不速。而况灾之乎。】

  人生在世,『日日节节』,就是时时处处,日日就是每一天,节节是每一处。你所在之处『皆属星光主摄』,道家讲到,人都有各种星在主管、在摄受,也就是头上三尺有神明,星就是指神明。『恶人』,造恶多端的人,『心常昏暗』,作恶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智慧,不信因果报应、愚痴颠倒,不知道作恶将来会有恶报,所以他才敢作恶,这是心思昏暗。昏暗之气就是这里讲的『黑气』,邪气,『上冲』是从顶上冒上去。『以恶召恶』,这种邪气、恶气就自然招感恶神、恶煞。所谓是同类相聚,恶星往往都是降临在这种恶人身上,因为互相感召,所以恶煞、煞曜,就是那个恶的星,就降临在他头上,而给他带来灾祸。这就是『恶星灾之』的意思。

  若一个善人『性体光明』,心地纯善,本性体上的光明显发,『恶氛退散』,这个氛是气氛,就是现在我们讲磁场,恶的磁场就退散了。一个人心地善良,你走到他身边都不会起恶念。这点我跟师父上人在一起就特别有感觉,一开始最初,那个感觉特别明显,原来自己心里也很多不好的想法,走到师父身旁就不会动这些念头,离开师父之后就会念头又起来。这是为什么?师父周围是善的磁场、清净的磁场,所以你到他身旁,邪思邪念自然不起了。这才明白古人讲要亲近善知识多么重要,亲近善知识,很多习气毛病很自然就断掉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求生净土?就是亲近阿弥陀佛这最大的善知识,在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起恶念,甚至妄想、分别、执着都不起来,所以你决定成佛。善人自己修得心地纯善,那些恶星、恶煞『避之且恐不速』,自然就回避他了,而且是非常快速的离开,害怕他,因为善人有正气,正气凛然,那些恶星、恶神就很害怕,自然就会回避,怎么可能还会给他带来灾祸?孟子讲,吾养我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就是正气,纯净纯善的气场,真的可以感动天地,鬼神都会敬服他。这里感叹:

  【吁。恶自人为。星乃灾之。非星灾之。人自灾耳。非星之恶。人自恶耳。然则人可不恐惧修省以回天哉。】

  『吁』是感叹词,这里作者很感慨。『恶自人为』,作恶是人自己作的,他自己选择作恶,所以恶星才会灾之。不是恶星灾之,是人自己招灾,他作恶就会自己招灾难,惟人自召。『非星之恶』,其实星哪里是恶?是人自己恶,他心地不善,所以感得整个境界就不善。佛法讲得究竟,一切唯心造,所有的境界全是你的心变现的。你心善,境界就善;你心恶,境界就跟着恶。境界本来就没有善恶,心也本没有善恶,你心地纯善,恶星都会被你感化,都变善了。『然则人可不恐惧修省以回天哉?』人怎可以不恐惧修省以回天意?这个恐惧修省出自《易经.震卦》,就是雷震的震。君子要恐惧修省,听到雷声一响就要起恐惧心、敬畏心,马上要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恶没断,哪些过还未改?」没有改的恶就会招来灾祸,所以恐惧。既然会恐惧,当然就要修行,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行为,省察就是反省检查、防范过恶,这样能够挽回天意;如果灾难即将临头的时候能够恐惧修省,就可以化解灾难。怕的就是肆无忌惮,不相信报应、不肯回头、不肯改过自新,那就不能怨恶星灾之,是你自己去招那些灾祸而已。

  所以古人但凡见到灾难现前,譬如地震,或者气候反常,或者是天象异常,会更加谨慎修省。像前些时候俄罗斯忽然天降陨石雨,砸伤了一千多人,这些都是异常的天象。陨石通常认为是恶星、灾星,此时人类就要恐惧修省以回天。最重要我们自己要恐惧修省,如果自己没有过恶,灾难也不会降在我的头上,可能我的邻居遭了灾难,我也不遭灾难。善恶报应是如影随形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灾难收的都是过去造过恶,而不肯回头之人。只要肯回头、肯改过自新,天就不会惩罚这个悔悟的人。底下讲的一个故事:

  【山东莒城马长史。】

  在『山东莒城』这个地方有一个官,官名是『长史』,姓马。这个人

  【恃才恣横。无恶不作。一日有星陨其家。变为石。自是讼狱。口舌。疾病等事不绝。逾年长史殁。家人离散。房屋荡空。其石周围数尺。色微紫。有纹如字。至今尚存。】

  这个马长史有点才华,就恃才放纵、骄横,就是以才势来盖人、压人,甚至傲慢到极处,就『无恶不作』。有天,有一个陨星(这是我们也遇到、看到的,就像前一段时间,前几天俄罗斯陨石雨)就降落在他家里。有一个陨石从外层空间飞来,通常这都是属于恶星,这是个征兆。『陨其家』,这个陨是陨落,当动词讲,掉到他家院子里,变成一个石头,陨石。从那个时候,『自是』就是从那次开始,他家就不安宁了,『讼狱、口舌、疾病等事不绝』,讼是诉讼,讼狱就是诉讼、打官司,别人来告他,他就跟人家打官司。人一参加到官司里头,这家里就不安宁了。《朱子治家格言》讲,「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这是凶灾的开始。口舌是是非,很多是非就起来了,就讲他,或者家里就很多对立、不和。家里人也出现了疾病等等,这都是耗财的,这些事情层出不绝。『逾年』,到第二年,这个马长史就死了,『家人离散』,家就破了,房屋变得空空荡荡,没有人在住。就剩那个陨石还在,周围数尺的颜色都是微紫色,石头上面还有纹,像字一样,到现在还在,就是作者写这个例子的时候还在。所以证明「恶星灾之」,真有其事。下面经文:

  【算尽则死。】

  『算』就是寿算,我们作恶,神明就记录,依照我们的过恶大小、轻重来减夺我们的寿算,等寿算尽了,人就要死。譬如说你本来是可以活两百岁,做了很多恶事,一直在减寿命,最后可能四十岁、五十岁就夭折了。

  【此句是太上苦口垂诫之词也。】

  这句「算尽则死」是太上苦口婆心的垂训,告诫我们一定不能够作恶,为什么?作恶最后就是死路一条。世间人没有不怕死的,所以太上以死字来警诫世人。

  【众生恶习难拔。作诸不善。茫茫业识。膏火相煎。日失一日。夺算至尽。死有余责。沦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险道。业报无穷。苦轮无已。孰言一死便了。更无余事乎。兴言及此。所不禁大声疾呼。痛哭流涕者也。】

  这都是苦口婆心的劝诫。『众生恶习难拔』,拔是拔除,不要看别人,就看自己,那个恶习气真的很难拔除。譬如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性罪,就是犯了一定得罪,不论你受不受戒,都叫犯罪,都是有果报的,这叫性罪。杀生这个恶习我们能不能够拔除,还会不会吃肉?吃肉就是杀生的恶习没有拔除,还是不仁,众生与我一体,我岂能为自己口腹之欲而去戕害生灵?我们如果现在能吃素了,再问问自己,伤害别人的念头会不会起来?会不会对人起瞋恼、怨恨甚至毒害的心?这都是杀生的恶习。令人生烦恼都是杀气还未断尽,说一句话如果让对方苦恼了,这都是杀心未除。还有偷盗,偷盗是占人便宜,人家的东西,未经别人允许就拿了、用了,这都是偷盗。只要有占便宜的心,就是偷心未断。邪淫,男女之欲,事上还会不会有,心上还会不会有?这个恶习确实也是很难拔除。妄语,口过往往是最多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是骗人的话、欺骗,欺心未除,说的话就有欺瞒,如果瞒上欺下,这个心已经坏了;还有两舌,说是非,有是非之心,所说的话难免就会落入两舌,可能在言语上非常的巧妙,乍听起来人家听不出你在讲两舌,但是你的心确实有高下、有嫉妒,要挑拨离间,要弄得别人团体不和谐,这种心就是两舌的心;恶口是骂人、毁谤,往往是瞋心说出来的话;绮语是花言巧语,听起来很好听,实际上不真实,心地虚伪、谄曲,说出这些巧言的话,都是在造恶业。

  所以细细思惟,可能自己是满身的恶习都没有拔除,一言一动都是『作诸不善』。『茫茫业识,膏火相煎』,作不善就会形成业,作业作业,作是正在造作,业就是作了业之后的结果,落在阿赖耶识当中,也就是第八识,这里称的业识。茫茫是指很多、不计其数,这些恶业的种子留在八识田中,不计其数,成为未来果报的种子。膏火相煎,膏是灯油,古时候点灯是用油来点,把灯油都耗尽了,也就是比喻福报消完,恶业就现前了,这是形容「算尽则死」的状况。『日失一日,夺算至尽』,一天一天福报在减损,寿命被夺除,最后尽了,尽了就得死。『死有余责』,死了还没有完,那个业在,所以有余责,就是余殃。在阳世间看到的是他的子孙受报,而他本人的神识就沦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险道当中,就是三恶道。三恶道进去容易,出来可难了,一进去都是以劫来论时间。『业报无穷,苦轮无已』,就在恶道中轮回。譬如说作恶堕地狱的,造了极重的罪业,可能整个星球、整个星系世界成、住、坏、空,都毁灭了,可是他的苦报还没完,这边的地狱坏了,他要转到他方世界地狱继续受报,就这样在恶道中轮回不已,没有休止。想想真是太可怕了,『孰言一死便了?』不是死了就了,死了是不得了,哪里说『更无余事?』后头的报应之惨烈,在人世间没办法思议。

  『兴言及此』,就是讲到这里。『所不禁大声疾呼,痛哭流涕者也』,凡是还有良心的人,看到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就感觉惨不忍睹,于是不禁大声疾呼,希望能够唤醒世人,不要再造恶了,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不要等到下地狱的时候才后悔,后悔来不及了。痛哭流涕,这就是悲悯众生,众生太愚痴、太颠倒、太可怜了。我们在这里也是大声疾呼,有道义感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我们来共同推动因果教育,唤醒人的良知,让人人明因果、信因果。安士先生讲,「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人人都希望社会和谐、没有战争、风调雨顺,和谐世界,因果教育是最好的方法。古人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以因果为先,这是和谐社会之要道。从这里看到,《汇编》的这些作者们,这部书是个会集本,将古来《感应篇》批注做了会集,这些都是悲天悯人的大德,所以批注《感应篇》都是为了呼吁众生及早回头、断恶修善,能够趋吉避凶、灾消福来。

  【呜呼。】

  就是很悲痛的感慨。

  【人身易失。定业奚逃。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可忏弥天之恶。如其作辍因循。百年如箭。一到四大分张之际。懊悔宁有济于事耶。】

  这都是批注《感应篇》的大德剖心沥血的疾呼,说『人身易失』,人寿命几何?古人是七十就很稀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而黄泉路上无老少,人身易失、定业难逃。『奚逃』,奚就是何的意思,造的恶业成了定业,你怎么能逃过?『惟望』,惟是希望,『哲人志士』,哲人是有智慧的人,志士是有高尚志向的人,这个士尤其讲读书明理的人,要对因果报应深信不疑。『趁此一息尚存』,现在还活着,一口气还没有断,弥天的罪恶都可以忏悔,贵在回头,贵在用真实心改过自新。如果这个人作恶了,『作辍因循』,他可能听了这些圣贤教诲,能起一点点心愿想改过自新,可是又没有真干。作辍,作就是改过力行,辍就是停止,时而去作、时而又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常心、没有坚定心来忏悔、来改过。因循就是惰怠,懈怠懒散、放松自己,不能够认真的改过,因循岁月、蹉跎岁月。

  『百年如箭』,人生一百岁就像箭那么快。『一到四大分张之际』,四大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四大假合之身,佛家讲「地、水、火、风」,这称为四大,就是四种要素。地就是固体的东西,像骨肉,这些都是固体的;水是液体的,像血液、体液,这些都是液体;火是我们的热气,就是体温;风就是指呼吸,指气,人就是地水火风这四种物质基本构成的。等人要走的时候就四大分张,就是分离,气就断了,液体也不流了,热气也没有了,物质的身体、色身也开始毁烂、腐烂,就是死了,我们的神识就离开这个肉身,带着业又去投胎、轮回,随业流转。如果平生作恶业多,必定感召到恶道,此时悔恨、懊悔哪能济于事?就无济于事了。这都是提醒我们,现在知道因果,知道自己过去做错了,赶紧悔改,只要还没断气,都来得及。尤其是学净土法门,那就太殊胜了。你看《观无量寿经》里面就讲到,一生造作恶业,甚至五逆重恶干尽了,临终悔过,求阿弥陀佛接引,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十句佛号,必定见佛,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之后就永脱轮回,即身证得阿惟越致菩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直至成佛。所以净土法门是我们任何一个凡夫都能够靠得上,但问题就是我们要回头,真正悔过自新,这样用真实心念佛,有救。下面讲个故事:

  【昔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通信。王曰。汝目昏。一信也。耳聋。二信也。齿损。三信也。百体日衰。信不知其几也。】

  这个很有意思,说过去有个老人死了,去见阎王,还怪阎王,「怎么不早给我通信、报个信,忽然就把我拉到你这里来了?」结果阎王对他说,「你眼睛花了的时候,这是我给你的第一封信,通知你已经靠近死亡;耳聋的时候是第二封信;你牙齿都脱落了,这是第三封信」。『百体日衰』,这个体就是身体的各部位,百体的百是虚指的词,不是真实的数字,意思就是各个部分,身体各部分一日比一日衰老,「这都是我给你的信,不知给了你多少封信。你自己怎么不觉察,不及早行善,不及早办道?你来这里见我,你还怪我」。阎王爷讲得很有道理。这是老人。我们自己也要常常观察自己,确实一年比一年老,可能一年、一年来比不那么明显,你十年、十年比,你就觉得很明显了。譬如说你现在四十岁,跟你三十岁相比,体力、精神就不一样;三十岁跟二十岁比又不一样;到你将来五十岁,跟四十岁比的时候,也是大不相同。所以道业还未成,就要赶紧办道,不要等到见了阎王才后悔,来不及了。可能有人说,我现在距离年老还很远。底下又有一个故事:

  【又一少年至。】

  阎王跟老人讲完之后,又来了个少年,大概就是十几岁。

  【亦咎王曰。】

  他又怪阎王说:

  【我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何不以信及我。】

  这少年说,「我眼睛还很明亮,耳朵还很聪利,牙齿还很尖利,百体、身体都很强健,你怎么又把我拉来,没给我报信?」

  【王曰。亦有信及君。汝不见东邻有三四十而亡者乎。西邻有一二十而亡者乎。更有周岁与孩提而亡者乎。皆信也。】

  阎王爷跟他讲,「我也有信给您,你没见到你东家的邻居有一个三、四十岁就死了的人,西边的邻居有一个一、二十岁就死了的人?还有周岁就死了的,还有孩提的时候,还没成年就死了的。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这都是信,怎么说没通报你?」批注又说:

  【所以言。人命无常。喻如朝露。一息不来。此身是壳。】

  所以讲『人命无常』,我们寿命多久,自己都不知道,你也没见过阎王,阎王也没跟你订个合同,说你必须到哪一年才来。所以要提起警觉,人命如同『朝露』,早上的露水很快就没了,『一息不来』,这口气断了,『此身』就是个躯壳,你的神识必须得离开,身体就抛弃在这里,带不走了。所以要及时行善、及时办道,不能够等待。印光大师自己以身示现,也劝告学人、修净土的人,要把一个「死」字挂在额头上,学道之人念念不忘这个死字,道业自成;凡是道业不成的,大部分都是因为因循苟且、放逸懈怠,错过了一生。

  【四十二章经。】

  佛门《四十二章经》里面讲到。这本经也是一部会集的经典,四十二段,从各个经典里抽出最精彩的开示,会成一部经叫《四十二章经》,是传到中国最早的经典之一。所以里面的开示都很好、很精彩。这里经文说: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

  佛有一天问一个弟子,『沙门』就是出家修行人、佛陀的弟子,佛说,「你说说看,人命有多长?」这个沙门就回答说,『数日间』。按日子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纵然你活一百岁,也就是三万六千天,可以用日子算出来的。结果『佛言,子未知道』,你没有悟道。

  【复问一沙门。】

  又去问同样一个问题,问另一个沙门。

  【对曰。饭食间。】

  他回答说,人命就在一顿饭之间。真的,很多人吃饭,吃着吃着就断气了,所以人命很短暂。结果

  【佛言。子未知道。】

  你还是没悟道。

  【复问一沙门。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最后的一个沙门回答说,人命就在呼吸间。吸一口气,吸得进来,吐不出去,这不就是命绝了?佛说,说得对,『善哉』,你悟道了。这个人有高度警觉心,他知道人命无常、短促,所以必定能用功办道。其它两个说「数日间」、「饭食间」,都没有第三个人精进,难免会懈怠。底下又引佛家的一位祖师开示,这部书是儒释道结合起来讲,很精彩。

  【元姑苏师子林天如禅师曰。】

  他这段话讲得很多。这是元朝,『姑苏』就是苏州,古时候称为姑苏,『师子林』,这是苏州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是世界都出名的。在元朝末年,这位『天如禅师』,他的法名惟则,曾经在这个园林里居住,是别人供养他的。天如禅师的师父就是中峰国师,大家都很熟悉,天目山狮子岩中峰国师。天如禅师因为是中峰的弟子,而中峰是在天目山狮子岩住的,所以就以「师子林」做为他所住园林的名号。天如禅师也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在禅宗里大悟,最后他也修净土,大概受中峰国师的影响。因为中峰国师也是修净土了,后来他的「三时系念」就专门是净土的佛事。天如禅师有一部《净土或问》,这是很有名的著作。天如禅师讲:

  【佛祖出世。单单只为汝等诸人。各各自己脚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所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者是也。】

  『佛』是释迦牟尼佛,『祖』是祖师大德,他们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这里讲『单单只为汝等诸人』,禅师就等于对我们讲,佛祖出世是为谁?为我们。『各各自己脚跟下,有一段生死大事』,我们解决不了的生死大事,而它又是在自己脚跟之下,意思就是说个个都得面对,个个都逃不了。这很痛苦,谁都得死,所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所以我们很可怜,可怜愍者。佛祖来救我们,就是帮我们了生死。

  【如是生死。尽大地。被他笼罩。从古以来。无有一人不被生死吞却。】

  这个生死,整个大地被它笼罩了,意思是说,大地万物没有逃得过生死的,所有的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所有植物都有生住异灭,连山河大地都有成住坏空。从古以来没有一个人『不被生死吞却』,就是吞没,意思就是出不了生死的束缚。

  【且莫说从古。】

  不要说古时候。

  【只说汝有生以来。】

  就看你这一生。

  【回思十年。二十年前。亲戚朋友。死却多少。】

  真的,我自己回思我过去在大学里面同班的同学,跟我同龄的已经有三个过世了,这是我现在知道的,最近这几年没有什么联系,不知道还有没有新过世的。『亲戚朋友』,老一代的更多了,我们的祖辈固然就没剩一、二个了,父辈的确都已经过世不少。

  【且莫说他人。只说你自己。现前四大色身。妄认为我。】

  我们是地水火风组合的色身,这个身体我们妄认作我,以为身体就是我。

  【从朝至暮。种种爱护他。种种资养他。他却念念迁谢。渐渐消殒。】

  世间人哪个不是这样?对这个身体那么珍爱,从早到晚想着怎么爱护它、保养它,对它可以说是爱惜备至,就认为它是我。但是,如果它是我,应该听命于我才对,自己又做不了主。『他却念念迁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迁谢就是新陈代谢,不断的老化,不是十年比十年老,是一年比一年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一小时比一小时老;甚至这里讲一念比一念老,渐渐在消殒,走向死亡。

  【不觉不知。腊月三十日到来。只觉得手忙脚乱。与落汤螃蟹相似。】

  自己一天到晚浑浑噩噩,甚至没有想到将来去处,『腊月三十』就是死亡那天,佛门讲腊月三十,就是讲我们走的那天,这是一年的最终一天,比喻一生的最后一天。人都怕死,甚至忌讳死,你看在香港,我们看到楼层里面都没有第四层楼,第三层楼有,下面一层就第五层,跳过第四层,为什么?那个四字跟死字是谐音,大家都忌讳,就是怕死、避谈死,但是又不得不死,这太可悲。真到死那天,『只觉得手忙脚乱』,像落汤的螃蟹一样,呼天喊地、哭爹叫娘。

  【平日英雄豪杰。果安在哉。】

  可能这个人一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不可一世的人物,但现在到死的那天,他的英雄豪杰那个气势哪里还在?这都是提醒我们,现在早为将来打算,不要死到临头了后悔莫及。所以现在还强健的时候,赶紧断恶修善;现在意识清醒的时候,赶紧念佛修行,这是禅师对我们的提醒、开示。

  还没讲完,时间到了,我们下次再跟大家学习。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13/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0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七十二页第五行。我们讲到经文的「算尽则死」,这里《汇编》引用了元朝天如禅师的开示,说明人命无常,希望我们能够提起警觉,在自己头脑还清醒、四肢还强健的时候,要及时行善、及时修道,不要等到自己已经衰老,甚至将近死亡的时候行善修道,就已经来不及了。这里第五行开始说:

  【又或一死之后。形色变坏。臭秽逼人。虽有至亲骨肉。亦不肯正眼觑着。平生恩爱情义。又安在哉。】

  人平时没有修善,不能够早办生死大业,临终的时候必定是手忙脚乱,而『一死之后』,这个肉体就会变坏了。『臭秽逼人』,这个我们可以想象到,尸体三天之后就已经臭不可闻了,里面都开始腐烂。此时此刻,虽然『有至亲骨肉』,平日都是恩爱的眷属,都不肯正眼来看那个尸体了,平生的『恩爱情义』,而今又何在?所以没有真正出离生死,即使是恩爱夫妻、至亲骨肉,互相之间谁也帮不了谁,甚至彼此的苦痛都不肯相待。在生死轮回的路上都是独来独往的,而一投胎、一转世,再见面也都不认识了。所以真正觉悟,就要发心了脱生死,我们末法众生希望能够了脱生死,最直捷方便的道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以故祖师道。一息不来。便同灰壤。前路茫茫。未知何往。只恁么死了烧了。早是可怜。何况更有随业受报。正是要紧事在。何谓随业受报。汝平生所作所为。无不是业。才有业。便有报。报之随业。如影随形。】

  先看到这里。天如禅师引过去祖师大德的开示说,『一息不来,便同灰壤』。息就是呼吸,一口气不来,我们这个肉体跟尘埃、死灰都没什么两样。换句话说,那个肉体、臭皮囊就像脱下来的衣服,已经不是你的了。『前路茫茫』,在轮回路上『未知何往』,不知道自己要上哪里,在轮回路上自己做不了主,是业力做主;如果能做主,大家都会选择到善道。正是因为做不了主,所以一生造作的恶业就驱使我们到三恶道投生。这个肉体撇下了,就『恁么死了烧了』,恁么是当时元朝口头语,就是我们现在讲「如此」,只如此死了烧了,就这样死了,那个尸体就这样烧了。『早是可怜』,真的已经是很可怜了。

  更可怜的还不是那个尸体,更可怜的是那个神识,离开了这个人体,将来就要随业受报。『何况更有随业受报,正是要紧事在』,要紧事是生死大事,人不是死了就了(音瞭)了,相反,死了就不得了,死了以后要随着自己一生造的业去受报应。『何谓随业受报?』就是你『平生所作所为』,无论是善是恶,都结了业,乃至起心动念都会有业,那个业就是你所造作的结果。所以说「作业」(作是正在造作,业是造作的结果),人一出生开始就造业了,你看看那些小孩,刚上小学一年级就有作业薄,就开始作业了,一直作到老,所以一生作的业就不知道多少了。『才有业,便有报』,佛法里讲,业作了以后就会留下业识种子,在每个人自己的阿赖耶识里头积攒着,将来遇到缘就会起现行,就是报应。阿赖耶识也叫识田,种子种在里头,有缘的时候就开始发芽、结果。这个业习种子是永远都不会消失,只要作了业,将来必定会有报。『报之随业,如影随形』,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

  【此身既死。一个识神。或堕地狱。或堕饿鬼。畜生。展转轮回。受无量苦。这个是受报底境界。那个是生死业根。业根者。在汝即今一念间也。】

  我们这个身体是有一定的寿命,死了以后,我们的神识不会消灭,神识实际上就是一般人讲的灵魂。灵魂这个词其实不恰当,因为我们的魂并不是很灵,如果很灵就不会堕到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里。所以讲神识,这里讲『识神』是一个意思,就是那个轮回的主体,它其实并不灵,在死了以后离开身体,佛法讲入了中阴身。在这个中阴身的期间,一般七七四十九天之中必定会投胎,这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这个识神可以说是惊慌失措、到处乱窜,遇到境界立刻就会被迷惑,所以往往堕在三恶道当中。『展转轮回,受无量苦』,一般的凡夫都是这种情景。除非是修行人,神识带着福德、智慧,自己就有能够主宰自己前途的能力,一般人都达不到。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就不必进入中阴身,这口气还没有断,临命终的时候已经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愿力加持这个念佛人,他就能够蒙佛接引往生净土,等于神识直接从这个身体出去,上莲花到极乐世界,就不再搞轮回了,这叫横出三界。一般凡人要搞轮回,那就是无量的苦恼,因为在轮回里头,决定是三恶道的机会多,三善道的机会就很少。『这个是受报底境界,那个是生死业根』,意思就是,不是受报的境界,就是『生死业根』,总出不了生死轮回,总逃不过因果报应。

  『业根者,在汝即今一念间也』,什么叫业根?就是造业的根本。人为什么会造业?就是因为有念头。业根就是你现前这一念,这一念如果是善,造的就是善业;这一念如果是恶,造的就是恶业;这一念是念佛,造的是净业,总不出你这一念。如果这念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就回归到本来面目,自性本自清净、一念不生。可是凡人哪个不起念?一起念便是业根,就会造业。所以《地藏经》讲,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甚至无不是罪。罪是什么?你这一念里头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有见思烦恼,那就造罪了。所以控制自己的念头,便是控制自己的命运;能放下自己的妄念,念头都是虚妄的,你便能够放下生死。

  【汝无始以来。因贪瞋痴。无明烦恼。妄想狂心。触境遇缘。随声逐色。使得七颠八倒。无业不造。即此便是生死之根也。】

  这里就讲得很清楚了,什么叫业根?就是你那一念,那一念什么时候起来的?这里讲『无始以来』。这个「无始以来」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是很久很久以前,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太久远了。这个说法似是而非,不是真相,因为时间本来就是假相。现代科学家已经明了,时间、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本来就没有时间,本来就没有空间,所以哪来久远的过去?久远的过去、无尽的未来,其实就是你当前的一念。所以这个「无始」,本身很清楚了,就是没有开始。你什么时候开始?你生了这一念,就开始了。当下你还有念头,就是当下开始的,那叫做无明。无明就会起念头,所以叫无始以来,起念头以来。时间有多长?勉强的说,弥勒菩萨在经里讲过,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么短暂,一弹指里头就已经过了三十二亿百千个念头了,也就是三百二十兆,这么多念头。每个念头都是开始,也包含了结束,所以整个宇宙存在的时间就是这一念。因为我们在这一念当中迷了,所以在这一念所现的宇宙里头就感觉到有了时间、有了空间。这个念头一念接一念相续、不间断,所以我们感受到宇宙也在相续。实际上这个相续是相似相续,不是真的,因为前念跟后念不是连着的,是断开的,因此前一个宇宙与后一个宇宙也是断开的,中间没有联系。但是它们相似,因为念头相似,所以,所现的宇宙相似。凡夫就在这种境界当中迷惑了,以为这种念念相续的假相是真的,所以起了妄想、分别、执着,甚至会起贪瞋痴慢疑,种种见思烦恼。

  『因贪瞋痴、无明烦恼、妄想狂心,触境遇缘,随声逐色』,这就是造业了,贪瞋痴是见思烦恼,贪婪、瞋恚、愚痴叫三毒,一切恶业都从这里出来的。无明烦恼是烦恼之根本,从无明出来,无明就是你起念头,起念就是无明。烦恼有三大类,所谓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贪瞋痴是属于见思烦恼,最粗的、最重的烦恼,又称为执着;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起心动念。这里讲妄想狂心,妄想是很轻的动念,狂心是很重的、很粗的、幅度很大的念头,这些念头随着我们迷的程度愈来愈深,就变得愈来愈幅度大,最后,这个狂心,就是变得很疯狂。在境界里头触境遇缘,境是指物质环境,缘是指人事环境。随声逐色,这是代表六根所对应的境界,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它遇到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眼对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意对应法,就是所思惟的对象),随着这六尘的境界变得『七颠八倒』,就是颠倒,愈来愈迷惑了。于是就发动六根开始造业,『无业不造』,这个就是生死之根本。六道轮回怎么来的,人为什么有生死?就是这个原因。这里简单的几句话,天如禅师已经把我们的生死根本原因给讲出来了。简单来讲,就是迷惑而造业、造业而受报,生死轮回是受报,最初的原因就是迷惑。所以讲「惑业苦」,这三个字就概括了生死轮回的因果,因迷惑就造业,因造业就受生死轮回的苦报。所以我们要出离生死,必须要觉悟,不能再迷惑了。

  【思量生死事。铁汉也灰心。由是佛祖。广运慈悲。大发哀悯。教你参禅学道。令汝扫除妄想狂心。认取主人翁。识取本来面目。趁此眼光脚健。做个清净解脱之人。临命终时。得大受用。生死无碍。去住自由。这个谓之了生脱死。真大丈夫也。】

  想想生死之事,真的谁也逃不了,所以『铁汉也灰心』,灰心就是表示无可奈何。凡人,谁能够脱离生死?过去秦始皇就想找一个灵丹妙药,可以长生不老,可是他死得很早,他希望自己的政权能够传千秋万代,可是十五年秦朝就灭亡了。所以谁能够转自己的业?在沙场上驰骋的铁汉可能都无可奈何,真正出离生死的叫大英雄、大丈夫。『由是佛祖』,由是是因此,佛菩萨、祖师大德,这些都是已经了生死的。然后他们『广运慈悲,大发哀悯』,看到众生苦,想出离轮回都出离不了,于是佛菩萨就来这个世间帮助我们,这是大慈大悲,这些事情除了佛菩萨以外,没有人能帮助我们。要出离生死,当然还是要自己去完成,因为刚才讲了,生死轮回是惑业苦,必须自己要不迷惑、不造业才能脱离苦海。所以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只是教育我们,帮我们破迷开悟。不是他有能力把我们从生死苦海里拔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大发慈悲,就应该把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拔出来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我们修得这么辛苦?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帮不上忙。他们能帮的就是教化我们,教我们方法,我们自己依法修行,才能够破迷开悟、了生脱死。

  所以佛菩萨『教你参禅学道』,这是教你修行。参禅,这个禅,不是让你坐在那面壁你就能开悟,未必,坐在那只是一个参禅的样子。参禅各种形式都有,你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去参访一位善知识鬻香长者,他是在市场里面参禅,他跑到人气最旺、最热闹的地方,在那里参禅。所以禅是外不着相,这叫禅;定是内不动心。能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就得禅定了;得到禅定你就开智慧,智慧一开,你不再迷惑,当然就不造业,生死就了。念佛也是修禅定,我们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把所有念头都放下,单提一句佛号,用佛号来修禅定。求生净土是靠佛力接引,所以净土法门称为二力法门。我们通过念佛,虽然也是修禅定,但功夫是不够的,要靠阿弥陀佛愿力来帮助我们,二力交感、感应道交,就能够横出三界,往生净土,这就是永脱苦海了。这个脱离生死,不仅是脱离六道里面的分段生死,生死是一段一段的,有生有死,这叫分段生死;六道以外还有四圣法界,这个是变易生死,也脱离了。

  『令汝扫除妄想狂心』,这是所有的法门宗旨之所在,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其目的就是把你的妄想狂心给扫除掉,就是修定。用什么方法修定?各人根性不同、缘不同,但是目标都是修禅定,就是把这个妄想狂心息灭。然后才能『认取主人翁,识取本来面目』,谁是主人翁?这里讲的就是自性,每个人都有,但是我们迷,所以主人翁不认识了,现在反而仆人做了主宰。仆人是我们的妄想狂心,把这个妄想狂心放下,仆人就等于是老实了,不再乱发号施令,这才能够认出主人翁是谁。识取本来面目也是这个意思,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人人本来是佛,所以当然能够成佛。『趁此眼光脚健』,现在我们耳聪目明的时候,光就是明亮,眼睛还能够看得很明亮、很清楚,脚还很健朗,身体还健康,就要认真的学道、办道,争取这一生了生死,『做个清净解脱之人』。清净就是扫除掉妄想狂心,一念不生就清净。解脱是解脱烦恼,刚才讲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都断掉,真解脱,佛家讲就成佛了。

  到『临命终时,得大受用』。现在就已经解脱了,可是身体还留在世间,那就随缘生活,为什么?你不再起心动念了,你所做的就是为众生做好样子,启发众生也来扫除狂心妄想,也来念佛求生净土。佛家讲,身体留在世间,可是你已经做个解脱、清净的人了,那你就得到涅盘,这叫有余涅盘,涅盘就是指没有烦恼。等到临终的时候,把身体放下了,入无余涅盘,得大受用。我们末法时期,能够修成功的就是净土法门,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什么牵挂都没有,就是做个清净解脱之人。身体还留在世间,那就老实念佛,给大家做好样子,你就法喜充满、得大受用,临终见佛,自在往生。所以『生死无碍』,没有障碍了,你已经了生死,生死没有了。『去住自由』,你要留也行,要早点走也行,随自己的意。实际上自己也没有意思,随众生的意,众生想让我留,我就留;众生什么时候觉得学够了、可以了,不愿再听我讲,这教化完成,就走了。

  我们恩师上人就是为我们做这样的示现,他身体留在世间,每天讲经四个小时,八十七岁的老人。我现在讲四个小时,大家就怕我会累着,人家老人家八十七岁了,四个小时都没问题。他自己说他没有寿命了,寿命全是佛菩萨给的,他说他本来自己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超过四十五岁全是阿弥陀佛、佛菩萨给他安排的。他也没有生死了,什么时候死,随众生的意,去住自由,真走的那一天肯定是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还没来,继续讲经,什么时候阿弥陀佛来了,他就潇洒走。真正是这里讲的,『谓之了生脱死,真大丈夫也』。当然我们不希望他老人家走,要祈求他老人家长住世间。怎么祈求他老人家长住世间?他是来去自由,说走就走,他不走的唯一原因,就是这世界上还有人肯听他的话,依教奉行,要因他而得度,那老人家就不能走。这是他悲悯众生,阿弥陀佛也不会来接他,要让他留在世间帮助更多众生。所以我们必须用行动来请佛住世,师父教我们好好念佛修行,我们就依教奉行;教我们好好的扎根,学《弟子规》、学《感应篇》,我们也就依教奉行,要真干。真干,老人家就真的会留下来,他不能走。什么时候大家不愿意真干,能真干的都得度了,剩下的都是不能真干的、不肯真干的,那对不起,老人家就走了,这里头没有情执的,完全都是看我们是不是真修实干。这是天如禅师的一大段开示,对我们很有教育,因为真正要求生净土,多读读这些开示,自然就会提起觉悟。下面一段:

  【明杭州云栖莲池大师歌曰。】

  这又引用明朝『杭州云栖莲池大师』的开示,他的一首歌谣。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也是一位再来人,他是明朝中兴净土的大德。那个时候很多的人参禅,推崇禅宗、轻视净土。而法运已经进入末法时期了,就必须要提倡净宗,因为这是佛预言的,正法时期以戒律成就,像法时期以禅定成就,末法时期以净土成就。正法有一千年,像法有一千年,都过去了,到明朝已经进入了末法,但是净土还没兴起来,怎么办?就有佛菩萨来,把净土中兴起来。所以莲池大师当时就是这个使命来的,他批注《阿弥陀经》一部,叫《疏钞》,引用的是《华严》,用《华严》诠释净土,把《阿弥陀经》提升到《华严经》的高度,大家就服了。他之后第九祖蕅益大师,又把净土推进一层。这两位祖师之后,净土就大兴。他的劝世歌说到:

  【君不见东家妇。健如虎。腹孕常将年月数。昨宵犹自倚门闾。今朝命已归黄土。】

  这歌谣很有声韵,可以拿来唱,如果是会谱曲的人,把它谱成一首曲子、把它唱出来,那就更有意思了。『君不见』,君是对「你」的尊称,你不见,你难道没有见到东家那个妇女身体『健如虎』?怀孕了,『腹孕常将年月数』,怀胎十月了,就等着、盼着孩子能够平安出生。孕妇都有这个心情,大概什么时候是预产期,一直都在数着,倒数计时。这是一个人要生了,母亲那种盼望、憧憬的心情。『昨宵犹自倚门闾』,昨宵是昨晚,犹自倚门闾,门闾是家门,这个人倚靠在家门口,就是在盼望。『今朝命已归黄土』,今天早上已经死了,归黄土,尸体也埋了。这是古代有句俗话讲,生产就像过鬼门关一样,虽然这是身体很健康的妇女,可是如果难产,那就母子俱亡。你看,昨天晚上还在盼望着,可能全家人都在盼望着孩子出生,今天早上母子都不在了,这就是说明生死无常。

  【又不见西家子。猛如龙。黄昏饱饭睡正浓。游魂一去不复返。五更命已属阎翁。】

  这又是讲一则人命无常。『西家子』,有东家妇就还有西家子,这是讲我们周围,真的细细留意,这种现象很多。西家的那个孩子『猛如龙』,活泼可爱。结果黄昏的时候,饱饭之后『睡正浓』,睡过去,结果一睡下去竟然就醒不过来了。『游魂一去不复返』,那个魂神,『五更命已属阎翁』,就到阎王爷那报到去了,五更天是早晨,晚上睡下去,早上起不来,他的魂神已到阎王殿前了,这种事也很多。

  【目前人。尚如此。远地他方那可数。细将亲友细推寻。年去月来多少死。】

  其实就在我们眼前能看到的人都尚且如此,一个一个的走,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远地他方』的就更多了,数不胜数,全球一年出生多少人,又死了多少人?那数字就很大了。再细细去看看我们自己的亲友,『细推寻,年去月来多少死?』一年、一月过去的时候,也有不少已经死了。像我今年四十一,我们同班同学里头,大学同班同学已经有三个不在了,那是早几年听说的,这几年很少跟大学同学联系,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所以

  【方信得。紫阳诗。语的言真果不欺。】

  这才相信『紫阳』道人,这是宋朝的一位得道真人,他的一首诗。这首诗『语的言真』,的是确实,讲得非常确实、很真实,『果不欺』,真的没有欺骗人。底下两句就是紫阳道人的两句诗:

  【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

  昨天看他还在街头骑着马走,趾高气扬的,可是今天再一看,他已经躺在棺材里头,变成一具尸体了。这种事情应该常常有,走马的往往可能都是做官、有钱有势的,可能一下触犯了刑律,被问斩了。昨天看他还是不可一世,今天魂神已经不知去向。还有灾难、疾病、凶杀、冤亲债主报复等等,各种原因导致死亡。所以

  【伶俐人。休瞌睡。别人与我同一类。狐兔相看不较多。眼前放着多少例。】

  『伶俐人』是聪明人,稍微有点警觉心,看到别人如此,自己可不能再昏睡了,他们同我是一类的,他有生老病死,我也有生老病死。这里讲『狐兔相看不较多』,狐兔,有句成语是兔死狐悲,就比喻同一类的人,看对方死了,自己就会生悲哀,「别人死了,就到我了」。『眼前放着多少例?』看着一例一例的这些现象,还不觉悟吗,还甘心沉沦于醉生梦死之中吗?为什么不及早办道?一切的富贵、恩情都带不走,最后都要放下,你不是自愿放下,也得被迫放下。不如我自愿放下,早办生死大事。再看看人走了以后,后果就更可怕。

  【钻马腹。入牛胎。地狱心酸更可哀。若还要得人身复。东海捞针慢打捱。】

  轮回是条险路,六道轮回,人天善道去的机会少,三恶道去的机会多。释迦牟尼佛当年有次跟弟子们在一起,他就在地上抓起一把土,然后在地上一甩,把土甩到地上。大家看了不明白,为什么佛有这个动作?佛就告诉大家说,「你看看我甩下地上的土多,还是现在留在我指甲缝里的土多?」当然甩在地上的土多,不成比例的。佛告诉大家,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也是不成比例。所以我们细细观察一下自己,不用看人,这一生到现在为止,作的善业多还是恶业多?什么是善业?为别人、为众生的是善业,恶业是为自己的。你这一生是为别人、为众生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你所作所为、起心动念都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没学佛以前肯定是为自己,不必说了,学佛以后还是为自己。即使求生净土,有的人可能就想着,「这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好,不去是白不去,这大便宜得捞」,他冲着自己去享乐的这个心理,替自己打算,这还是为自己。这种人能不能往生?往生不了。那是昙鸾大师讲的,若是为自己去享受快乐而求生净土,没有真发菩提心为度众生,那往生不了。为什么?跟阿弥陀佛愿力不相应。

  所以你就想想,将来如果我们不了生死、脱轮回,在轮回里头,善道的机会多,还是恶道机会多?死了以后『钻马腹、入牛胎』,这是在畜生道,投胎做牛做马。这往往是欠人的债,要做牛做马来还。不学佛的咱们就不说了,就说我们学佛人当中,修行人或者是出家人里面,享受他人供养,没有真正成道(成道对念佛人来讲就是往生净土),将来我们欠的这些都得还,做牛做马来还。我记得以前在东天目山,我看过,那时候有工程,要当地的农民来包工,把建筑材料用马运上去,要走很长的山路,那山很高,东天目山。那些农民为了赚钱,多跑几趟,所以就拼命的赶那个马,而且给牠们压很多的负重,这些材料压得很多,这样能赚多一点。那些马一走起来真是辛苦,甚至我们有次看到那马走不动了,倒在路边一直在喘气,甚至听说有的马就这样累死。后来齐老菩萨叫大家不要用马来运了,我们自己背,所以很多同修发心把那个建筑材料自己背上去,可怜那些牛马。这些牛马都是欠了寺院的,过去可能都是修行人,甚至是出家人。没有成道,这些四众供养你怎么还?做牛做马还。

  做牛做马还算不错的,如果到了地狱,那『心酸更可哀』。烧得滚烫沸腾的油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夜叉就把我们给扔下去,去受煎熬。铜床铁柱,这是淫业所感的地狱,让我们卧铁床、抱铜柱,都是烧得火红的。甚至还有一生造杀业多,就要遭种种酷刑,被这些狱卒来斩、剁、磨,身体都可能磨成浆,来受这个报应。即使是想要出离,也必须等到罪报了(音瞭)了。一般地狱进去,一进就是论劫来数,太可悲了。还想要得到人身,就像『东海捞针』一样难,『慢打捱』,打捱就是拖延的意思。从三恶道出离,得人身,你慢慢等。佛打个比方讲,就像从须弥山顶吊根线,吊到山底,正好穿到一根绣花针的针孔里头,你说这个机率有多少?别说须弥山,须弥山太高了,那是银河系的中心,那个山太高,绝对不是地球上能容纳得了的。就是从我们这三层楼,你拿一根线往楼下扔,底下有一个人拿着绣花针,拿针孔去接那条线,看看能不能接得到?给你弄十万次可能也穿不了那个孔。真的是东海捞针慢打捱,没指望。底下说:

  【我作歌。真苦切。眼中滴滴流鲜血。苦劝世人作急修。回头猛醒须自决。】

  这是莲池大师苦口婆心、剖心沥血跟我们讲,「我作这首歌真苦切」,用心良苦,悲悯众生迷惑颠倒、不知回头,眼看着就得下恶道,还不觉醒,眼中都滴血。这是为他们痛哭流涕,到最后都流出鲜血。所以『苦劝世人作急修』,劝我们赶紧修行,不要等待,不要蹉跎岁月。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须臾间尔,这人身一失去了,再要捞回人身,真的就是东海捞针,太难了。『回头猛醒须自决』,赶紧现在回头、猛然醒悟,来得及。特别是净土法门,只要你一念回心,深信切愿求生净土,这世间统统放下,不再作恶业了,一心办道,你这一生就有希望永脱苦海。这须自决,自己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来决定,别人帮不了你,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不要等到作恶满到极限,神灵已经将我们的寿命减至零了,我们无可奈何去阎王爷那报到,就来不及了。

  【宋颜丙。普劝修行文曰。】

  下面《汇编》又引宋朝『颜丙』居士的一段开示。颜丙,号如如居士,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在家居士大德。他有一篇『普劝修行文』,这篇文章是普劝大众修行的。

  【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

  这段先让我们认清楚这个身,我们的身,『色身』,色是物质,物质的身体是血肉之躯,它是苦的根本。一切苦都因为你把这个色身当成自己,所以从里头产生了自私自利、贪瞋痴慢,造无穷的业,受无穷的报。可是『身为苦本』谁又信?凡人就看不破,错把色身当成自己,对它爱惜得不得了,为了它造无边的罪业,将来受无穷的苦报。为了这个身,满足欲望,『尽贪世乐』,所思所想全都是贪染世间五欲六尘,以为五欲就是乐,所谓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以为它能够带来快乐,这都是迷惑颠倒。『不知乐是苦因』,我们所追求的乐,其实是苦的因,它会给你带来无穷的痛苦。譬如说,如果我们追求财,就会最后为财而死,这个贪财的念头会让我们堕落饿鬼道,甚至地狱道。贪色,色更是苦因,中国的俗语都讲,「色字头上一把刀」,杀人都不见血。不仅现生就遭到种种苦报,譬如说身体会有各种病苦,家庭会有种种的矛盾纠纷,最后可能导致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而死了以后决定下地狱。贪名、贪吃、贪睡,那都会带来痛苦,所以乐是苦因。

  『浮生易度,岂是久居?』我们人生在世间,得了这个色身,寿命也就是几十年,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容易就过去了,这个身体不是久居之所。所以不要为它去造业,要用它来修道,这就是你有智慧。色身是假的,我们以假修真,千万不要用这假身来造业,受的苦报却是真的。『幻质非坚』,质是我们身体的体质,就是这个肉身,叫幻身,幻就是梦幻,哪里是真的?刚才我们讲了,整个宇宙都是我们这个念头变现出来的,既然是念头变现的,它就不是真有,随着念头的生灭,宇宙就会在生灭。念头灭,宇宙就灭了,它实际上存在的时间,就是一弹指的三十二亿百千分之一,这么暂短的时间。那我们的肉身哪里可能是真的?就是幻有。不仅它是虚幻,它本身就不坚实。你看这肉身,真是很脆弱,很容易就会病,很容易就会死,到最后『总归磨灭』,人总是有这一天。

  【自未入胞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雕残之苦。上无丝线可挂。下无根株所生。虚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倏忽便无。】

  先看到这,这是讲人从生到死,就是这个过程。『自未入胞胎之日』,人还没入胎的时候,就是以中阴身的形式在存在着,见到父母和合才入胎,于是就有了一个生命的载体,这是所谓受精卵,就是生命的载体,这里讲胞胎,慢慢长大才形成一个人身。还没形成人身之前,哪里有男女的形状?所以男女之形本身也是虚妄。因这个男女之形而产生欲望,那更是虚妄到极点,愚痴迷惑。『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地、水、火、风是佛家讲物质的四大要素。地是物质的,像人身上的肉、骨,这都是地;水就是像血、津液这些液体;火是指体温;风是指呼吸。由这四大假合而成的,才叫身。这四大假合而成,就难免有生老病死,四大不调的时候就会生病,四大分离就是死了。『雕残之苦』,老死、病死,这个肉体最后凋散、衰残,老、病、死、苦谁都免不了。这个身体,这里形容它,在上面没有丝线可挂,它不是连着上天;『下无根株所生』,它也不是连着地的,地上也没长根,就是个活动的臭皮囊。『虚浮如水上的泡』,水上的泡时间很短,很快就破掉了,而且是虚浮的,到处在漂,我们的身体在天地之间不就是这样?『须臾不久』,这时间很短暂,人生,你活一百年也不过是三万六千天而已。而危脆像草头上的露水,比喻非常的短暂。『倏忽便无』,倏忽是很短的时间,这身体就没有了。所以身体不是自己,你要是把它当成自己,你就苦了。

  【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又有今日不知来日事。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时。几多一息不来。便是千秋永别。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不被他瞒。】

  先看到这里。人的寿命,『长年者』,这算是长命的,六、七十已经是难得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短命的,三十、二十就夭折了,大有人在,甚至更有孩提时候就死亡的,甚至还在母亲怀抱中的襁褓婴儿就死亡了。『今日不知来日事』,有的今天活着,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在世间,这真的是如此。所以我们的计划也不必太当真了,你想的是多少年之后干什么事,问题是你还能不能活到明天?『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时』,今天晚上上床了,明天能不能起床都是个问号。真的有这种警觉,修道之心就恳切。印光大师教我们,学道之人要把一个「死」字挂在额头上,念念不忘这个字,道业自成。人为什么会懈怠懒散?就是老把这个字忘了,总觉得明日还有明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肯认真办道,总觉得现在还早。『几多一息不来,便是千秋永别』,我们亲眼看到、亲耳所听到的很多。即使是再恩爱的夫妻,也互相不能挽留;父子至亲,各有各的道。『叹此身』,这是感叹我们这个身,『无有是处』,身本来就是个假合之体,哪是真的?假的。『奈谁人不被他瞒?』谁不被它给欺骗了?都以为它是真的。

  【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恣逞无明。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津液。污如行厕。里面尽蛆虫聚会。外头招蚊虱交攒。沾一灾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热大寒。催人易老。】

  这是把我们身体的真实面目给讲出来了,很多人没有认真的去思考我们这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就被它欺瞒,对它爱惜得不得了,打扮它、保养它,希望它青春永驻,希望它长寿百年,实际上全是你一厢痴情,根本是不可能的。你好好看看自己的身体,就是筋缠着骨头,变成这样一个支架,然后上面有肉块,再包着皮。你仔细想想,这身体不就是这样?不管你是美若天仙,还是丑八怪,全是一个样的,人人平等,都是皮包着肉,镶在那个筋缠着的骨上。所以美貌也只是外面一层面皮,面皮底下都一样,都是臭秽不堪的东西。再看看这身体里面,『九孔常流不净』。人身上有九个孔,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这是六个孔;还有口,七个;还有大小便,这是九孔,常流出的是不净物。所以古大德讲,人身只是一个行动漏厕,就那厕所还是个漏的,为什么?因为那个孔没塞住,它往外漏,常流不净,还得活动,有何可爱?把这身看破,你就不念身了。这个身体能放得下,烦恼就去掉一半了,贪瞋痴慢自然就少了很多。『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恣逞无明』,恣是放恣、放纵,逞就是逞能,放肆的在那里逞能,逞什么?逞的无明烦恼。意思说,这种无明烦恼非常炽盛,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所以往往以这个身体来造作无边罪业。『发毛爪齿』,这是人身体上的附带物,也是人皆有之。『聚若堆尘』,你实际看看,那头发是堆在头上的,像草堆一样,真的,你要是不剪,它就变成很难看的草堆了,就像很久没有去修剪的草地,一片蓬松狼藉。身上的毛、手上的爪(就是指甲)、牙齿都是这样,挂在身体上,就是一堆一堆的,像一堆尘土一样。

  『涕、泪、津液』,这是人身体上的体液,涕是鼻涕,泪是眼睛里的泪水,津液就是泛指全身的液体,像口水、汗液等等。『污如行厕』,就是行动中的厕所,人身体就是个活动厕所,到时候它就得往外排,非常的污秽。过去倓虚老和尚佛七开示里面就教我们破身见,举了个比喻。你看我们这讲堂,现在大家在这么庄严的讲堂里听课,觉得很好,香光庄严,如果此时此刻有人担了一个粪袋进来,两头扎着口,马上你就会把鼻子捏起来,真臭。要知道,我们每个人身体都是个粪袋,这里头,肠子里头不全都装着粪,膀胱里不都是尿?我们的「行动中的厕所」跟粪袋没两样,甚至比粪袋还糟糕,为什么?粪袋两头扎着口,我们是两头开着口。这粪袋里面尽是『蛆虫聚会』,人身体就是这样,很多体内的寄生虫,身上有很多的细菌,甚至会有病毒。所以人必须天天洗澡,不洗澡,里头东西往外冒,气就很难闻了,甚至会产生细菌、病毒,身上就有毛病了。外头就会招来蚊虫、虱子交攒,都产生了,非常活跃。偶然这身体沾上了一个小灾、一个小病,都会『死得人』。所以人身体很脆弱,往往死都是一个小毛病没注意,譬如说感冒,你没好好治,可能就导致肺炎,甚至导致所谓的综合症,人就会死。更加上『大热大寒』,就是气候反常,『催人易老』,人的抵抗力就下降,岁月磨人,就会把人的身体给搞垮了。下面说:

  【眼被色牵归饿鬼。耳随声去入阿鼻。口头吃尽味千般。死后只添油几滴。此身无可爱惜。诸人当愿出离。如何迷昧底。尚逞风流。懵懂汉。犹生颠倒。】

  这里都是警醒、劝策我们,我们这人身体留在世间的时间很短,须臾间就到命终。如果贪心很炽盛,『眼被色牵』,用眼来代表六根,六根被六尘的境界所牵动,就会迷惑,生起贪心、攀缘六尘,这种心就会驱使我们到饿鬼道,饿鬼道主要的业因是贪心。饿鬼很痛苦,经上讲,那是一千年都听不到米浆的声音,更不可能吃得到,都饥饿,想吃。肚子很大、很饥饿,但是脖子很细,口里冒着火,吃什么东西,只要到口里就变成火炭,遭这种罪。『耳随声去入阿鼻』,阿鼻是阿鼻地狱,是地狱里面最痛苦的地狱。这种人是烦恼极重、恶业极深。耳也是代表六根,六根跟六尘境界一接触,就会起很深的迷惑、造很重的罪业,就到阿鼻地狱去了。譬如说淫心很重的人,看到美女就会起淫念,这种业很重,将来就会到地狱去。在地狱里面看到个烧得通红的铁柱、铜柱,他就把它看成是美女,就往上抱,结果一抱,全身燋烂,极痛苦当中死去,阴风一吹,他又复活了。因为地狱是化身,它不是父母所生的身体,它是化出来的身体,是我们的恶业化身。活过来之后,又看到那铜柱子,以为是美女,又抱,就这样,无量劫受这种痛苦。六根被外面六尘境界迷惑,外面六尘是什么?全是最痛苦的极刑、刑具,这六根就错认它,以为它可爱,结果就被这种刑罚折磨得痛不欲生。

  再想想这一生,『口头吃尽味千般』,你的享受再多,吃尽了山珍海味,又怎么样?什么都带不走。『死后只添油几滴』,这是儿女还算孝顺,给你设个灵堂,点一个灯,你能享受到的就这几滴油。所以『此身无可爱惜』,不要爱惜这个身体,不要留恋娑婆了。『诸人』就是大众,我们在坐的各位,『当愿出离』,要发出离心,要求生净土,永脱生死轮回。『如何』就是「为什么」,『迷昧底』,这个底就是「的」,迷昧的人,迷惑愚昧的人,尚在逞他的风流,他觉得自己很不错、很了不起,不可一世。要知道,你的势、你的风流能挨几天?剎那间消散殆尽,业力就会把我们赶到三途。『懵懂汉』,懵懂就是胡里胡涂,胡里胡涂的汉子还在生颠倒想,还把这个身当真,还在追求五欲六尘享受,错了,大错特错!

  【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罗衣罩了脓血囊。锦被遮却屎尿桶。】

  这说得很有意思,『或有』就是还有人,还在迷,为这个身体用尽了心思,去给它打扮,尤其是女身,所谓喜欢美。你想想,美个什么?『骷髅头上,簪花簪草』,这是打扮,头上实际上是个骷髅盖,外面罩层皮,皮上还有一些烂草堆,就是头发。然后你把它梳理得干干净净,插花插草,照着镜子就觉得很美,这是女身。男身,『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古人很多士子佳人都佩香袋,这里讲麝香,很好闻,用这种香味掩盖身体的臭秽。现在就打香水,女士打香水,男士也有男士香水。实际上是臭皮袋,『畔』就是旁边,带着这个香袋,挂在身体上。身体就是个臭皮囊,刚才讲的,两头开着口,臭气时而冒出来。人三天不洗澡,你看看,那味道很难闻,然后就用香味来掩盖一下,真是自欺欺人,那都是身见、我执造成的。『罗衣』是丝织品的衣服,比喻很高贵的衣服,我们讲华丽的时装。罩了一个『脓血囊』,身体里头包的是脓血,这个皮囊外面罩了一件罗衣、锦衣,还觉得美得不得了。『锦被』,这是床上睡觉的时候,富贵人家都是丝被,而且外面绣的很漂亮的花,这叫锦被。『遮却屎尿桶』,屎尿桶也是比喻人的身体,这里头都装着屎尿,拿一个很漂亮的、很华丽的被子盖着,显其高贵。细细想想,人真的是胡涂到所以然处。

  【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接人来到。那更鬓斑齿损。无常鬼寄信相寻。】

  这都是讲的事实真相,人就为了眼前一点财色名利,用尽了『奸心百计』,奸是奸险,心机用尽,就为了夺取眼前的财色名利,种种的享受,不知道那个享受是过眼烟云,还以为能自己『住世万年』。古时候的皇帝都叫人称他是「万岁万岁万万岁」,那等于是明明对他撒谎、骗他,谁能活得了万岁?『不知道头痛眼花』,病来了,人要死了,头痛、眼花,身体不行了。这是阎王爷派人来抓拿,抓拿之前肯定先通知,怎么通知?身体这儿痛、那儿痛就开始,阎王爷的信就来了,一封接着一封,一封紧似一封,到最后真的就抓拿了。『那更鬓斑齿损』,鬓是两鬓,两鬓就是头两侧的头发,斑白了,牙齿脱落,这都是无常鬼报信来了。『寄信相寻』,找到你了,无常鬼就是来抓人的。前面我们讲到《感应篇汇编》里的故事,一个老人家去见了阎王,还怪阎王,「怎么没报信就把我抓拿来了?」阎王爷说,「我给你报了好多信,你眼睛花了是第一封信,头发白、牙齿落,身体各部位都开始不行、不灵光了,这不都是信吗?还怪我不给你报信」。所以特别是人到中年的时候,更是要提起高度警觉,十几二十岁可能没什么感触,三十五岁以后,一年比一年就往下衰老了。不要等到阎王爷真来抓拿的时候后悔莫及,现在赶紧办道业。下面说: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快捷方式。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一旦命根绝处。四大风刀割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痛裂。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生底只得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无伴侣。过奈何岸。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者尽皆凄惨。】

  先读到这里,这些话语真的是出自于苦切的劝导,而且用词又特别的优美、哀婉,令人看了很有感触,确实要提起警觉。每个人,这是世间凡夫,愚痴颠倒,个个都在『恋色贪财』,贪恋财色享乐,而这些都是『失人身』的快捷方式,失去人身就到三恶道去受苦了。去三恶道的人无非就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利,为了这些身外物造尽恶业,不肯把欲望放下。欲望就是杀人的钢刀,人身没有了,就在三途中受无穷苦报。『日日饮酒食肉』,享乐,这都是『种地狱深根』,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的根深深的扎在地狱里头,什么时候能出离?所以赶紧放下。眼前你图一时的快乐,以为享这些欲望就是快乐,错了,身后要受万劫苦痛艰辛。『一旦』就是一朝,『命根绝处』,寿命到,要死了,『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分裂如『风刀』解体,感觉到的痛苦无以名状。在外面表现得脚手在抽搐,这是因为痛苦而在挣扎,口里在叫喊、呻吟,这我们都亲眼所见。你要到加护病房看看,那些临近死亡的人都是这样。『内则』,这是内脏,『肝肠痛裂』,特别是得癌症晚期的人,全身都是刀搅一样的痛。

  这时候纵然你的妻儿对你很爱护,他也没办法留你,该走的时候就得走,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假饶』就是假使,『骨肉满前』,儿女满堂,这是世间很有福报的,谁能替你?儿孙再孝顺,也替不了你死。生的人『只得悲啼痛切』,都在痛哭流涕;死的人难免『神识奔驰』,魂神不知跑到哪儿了。『前途不见光明』,不知道去哪里,『举眼全无伴侣』,独来独往。道家讲,死了之后得过奈何桥,过到生死对岸去见阎王,奈何桥就是无可奈何,跟亲人们告别了。『见之无不悲伤』,生的人见不到你,你见到他们,但是又不能不离开他们。到了『鬼门关』,每个人都是凄凄惨惨,不知道要受什么样的刑罚。这段都是在提醒我们,人命无常,生死可怕,要赶紧修行。

  这段还没有讲完,留待明天跟大家做汇报。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一集)  2013/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1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七十七页倒数第四行,这里我们继续看宋朝颜丙居士的开示。这篇「普劝修行文」是劝导我们知道人命无常,在身体还健朗、头脑还清醒的时候,及时行善、及时办道,不要等到将来后悔莫及。我们看倒数第四行,第二句开始。

  【世上才经七日。阴间押见十王。曹官抱案没人情。狱卒持叉无笑面。平生作善者。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恶者。押入汤涂。火涂。刀涂。镬汤沸若崖崩。剑树势如山耸。灌铜汁而遍身肉烂。吞铁丸而满口烟生。遭剉磕则血肉淋漓。入寒冰则皮肤冻裂。身碎业风吹再活。命终罗剎喝重生。】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段是讲平生作恶之人,到了命终之后,就要到阎王殿前去接受审判,按一生所造的罪恶去接受刑罚,在地狱里面受刑,这些都是真实的状况。佛家、道家这些圣者,他们能够断烦恼,有亲证的功夫,所以他们都能看到,绝不是危言耸听,全都是事实真相。这是讲命终之后,过奈何桥,告别阳间的亲人,入鬼门关,准备要去见阎王了。在世上经过七天,在阴间要见『十王』,这是道家、佛家都有讲到的。地狱的十王,就是十位主管,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轮转王,这十王。每一王都有一个殿,居中央的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阎罗王殿,这十王是分别审判罪人。『曹官抱案没人情』,曹官就是判官,他们将罪人一生的档案抱来,按照这一生的档案去判处这个罪人的刑罚,这里头没有情面可讲的。在阳世间可能你能够贿赂这些官员,你能够从轻发落,但是在阎王殿里就没人情讲,绝对是公平。判了之后,狱卒就要把罪人押下去受罚,所以『狱卒持叉』,拿着刀叉,没有笑脸,看起来是非常的严酷,没有任何的情面可讲。

  平生行善积德的人,这时候就得到解脱了,可以被送上『天道、仙道、人道』,这是善道。在阳间造恶的人,此时就被押入三途受苦,这三途分别是『汤涂、火涂、刀涂』。汤途就是指畜生道,常常要受烧煮,被人吃,这是汤途;火途是地狱道,地狱是猛火去烧煎罪人;刀途是指饿鬼道,饿鬼道,他们总感觉有人在追杀他们,拿着刀子追杀,很害怕,所以称为刀途。这里特别讲到地狱里头的状况,实际上地狱里面也有汤、也有火、也有刀,样样都俱全。『镬汤沸若崖崩』,镬就是一个大锅,里面是热油、热水,沸腾的,这个温度决定是比人间沸腾的温度要高出好多倍,犹如崖崩,就是可以能够沸腾得如翻江倒海。『剑树势如山耸』,刀剑一条一条的竖立起来,就像高山耸立。罪人往往此时就会被赶上刀山剑树他怕地狱里头的这些恶鬼夜叉来追,所以他们拼命跑,跑上刀山剑树,身体就被刺烂了,还是要在这上面,不能下来。『灌铜汁而遍身肉烂』,这是烊铜灌口,那铜烧成铜汁了,你想想,那是几千度高温,变成液体,往这罪人口里头灌,一灌进去,当然肉身就坏烂。『铁丸』也是烧得通红的,夜叉把铁丸塞在罪人的口里,『满口烟生』,皮肉全都变成了火炭,冒烟。『遭剉磕』,剉是磨,磕,这是把罪人的身体拿来磨、拿来凿,把他们的身体磨碎了,都变成了浆水,这里说『血肉淋漓』。

  刚才讲的是佛家一般称为八热地狱,八热地狱里头的温度很高。八寒地狱就相反,温度极低,零下不是几十度,可能是几百度、几千度,寒冰地狱,而且罪人是没有衣服穿的,就在这个寒冰地狱里头,皮肤都冻裂,变成像青莲花一样,整个都绽放出来。『身碎』,这是在地狱里面受极刑,身体碎坏,但不是死一次就了(音瞭)了,被业风一吹,神识就复活了。地狱里面很奇妙,都是化生的,它没有父母胎生,所以身体可以一下子就恢复原形,一活过来就继续受地狱的苦报。『命终,罗剎』,这些就是夜叉恶鬼,有的是全身钢铁、青面獠牙,非常的恐怖,他们把罪人折磨致死,再大喝一声,就让他们重生了。就是如此,在地狱里面,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从来不会停止受苦。

  【人间历尽百春秋。狱内方为一昼夜。】

  在地狱里面的时间跟我们人间有很大的差距,不同的地狱时差也不一样。这里讲到的是其中一种情况,在人间过了一百年,可是在地狱里面只有一昼夜,一天而已,就是地狱里面一天等于人间一百年,这还算时差比较小的。过去李炳南老居士也在讲六道的状况,还提到有一种地狱,人间二千七百年才是地狱的一昼夜。换句话说,中国号称是上下五千年,在地狱里面还不足两天,而一入了地狱之后,寿命就是论劫来计算,所以那里头你就可想而知,痛苦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出无期。

  【魂魄虽归鬼界。身尸犹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熏地熏天。】

  这是讲人断气之后,魂神已经到三恶道去了,鬼是饿鬼道,有的会到地狱道,有的在畜生道。在人间的这些亲友不知道他上哪里了,只看到他的尸体还躺在棺材当中。或者隔三天、五天,一朝就是指一天,或者甚至隔六个月、七个月,当然尸体就会腐烂,腐烂的尸体就会长虫,甚至流脓血,臭秽不堪,那个味道出来真是『熏地熏天』,方圆多少里都能闻到。

  【胖胀不堪观。】

  膨胀起来,不忍去看,太难看了。

  【丑恶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断送埋万里荒山。】

  人看到这种尸体,当然会觉得很可怕,赶紧催促把他烧了,一把火烧掉,把骨灰埋在荒山里头。你看,人到最后就是这个结局。所以,纵然你生前富贵、不可一世,到最后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自己的身体带不走,你还能带走什么?那身体,生前是爱惜得不得了,去打扮它、保养它,到此时此刻,可能连野狗都会厌弃,都不肯走近。

  【昔时耍俏红颜。翻成灰烬。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

  这都是发人深省的话语。『昔时』是过去,生前这人是个大美人,『耍俏红颜』,耍俏就是卖俏、诱惑人,这种红颜美貌,总有死的一天,最后就是一把火烧尽了,有什么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爱恋?今天看看,只是荒凉白骨一堆,变成泥堆,归于尘土了。人从生到死不就是这样吗?所以能够从这里面觉悟,把那个会生死的身体放下,求那不生不死的佛性,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带不走的赶紧放下,我们修那带得走的。从前恩爱夫妻,到此时已经成空,你走了,对方也不会追随你。『自昔英雄』,过去曾经是个英雄好汉,驰骋沙场、万夫莫敌,『如今何在?』留下尸骨一堆,可是那魂神还不知上哪一道了。如果杀人过多,有被无辜杀害的,将来都必须要还命债,还可能受地狱的苦报。

  【泪雨洒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

  这是托物抒情,这些文词都很优美,也很哀婉动人,劝我们觉悟。看到人死了,难免会流泪,尤其是至亲眷属,泪如雨下。『空寂寂』是表示,只是面对这种事实无可奈何,『悲风动处冷飕飕』,也是讲这个意思。

  【夜阑而鬼哭神号。岁久则鸦餐雀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

  这是将尸体所在的地方,那种景象给我们描绘出来了。到了晚上,夜深人静,『夜阑』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只听到『鬼哭神号』,这是荒郊野外,这些都是没有去投胎超生的鬼,在那里哭泣。『岁久』就是年代久了、时间久了,尸首已经被那些鸦雀给吃得差不多了。『荒草畔漫留碑石』,这是在生的人把他埋了,在坟墓前安了一块碑,可能很久都没有人来扫墓,所以荒草都长起来了。『绿杨中空挂纸钱』,也有亲友来祭祀,给他烧了纸钱,有的没烧尽,挂在绿杨枝上,这种情景看起来令人觉得非常悲凉。

  【下梢头难免如斯。到这里怎生不醒。】

  『下梢头』是宋朝的时候那种俚语、口头语,就是结果、结局的意思。你看,一个人结果是什么样的?就是这样。难免如此,谁都逃不过,谁都有这一天。看到别人走了,我们看看那个地方,尸首埋在那里,怎么能不觉醒?什么时候就轮到我了。

  【大家具眼。休更埋头。】

  『大家』就是指我们,我们大家读到这篇文,『具眼』就是要有一种慧眼,就是智慧,要觉悟,别再胡涂了。『埋头』就是指胡涂、不觉悟。

  【翻身跳出迷津。弹指裂开爱网。休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

  觉悟之后要修行,『翻身』是指觉悟了,回过头来,『跳出迷津』,迷津是比喻六道轮回,如果不出六道轮回,那生生世世就搞这个生死活计,所以真正要发心出六道。『弹指裂开爱网』,要懂得六道的根源是什么东西?就是爱欲,人就是因为有爱欲,所以离不开生死轮回。而爱欲是虚幻的一个妄念,今生爱这个人、这个物,死了以后,到来生遇不到那个人,遇到别的人,又爱上了。生生世世就在这里头放纵爱欲,造生死业,这就是佛家称为可怜悯者,在爱网里头出不来。什么时候觉悟了,决心放下爱欲、放下情执,这就裂开爱网,裂开爱网就是裂开生死轮回的网。『休向』,休就是别,别再『向鬼窟里作活计』,鬼窟是代表三恶道,饿鬼是三恶道的一道。

  什么是鬼窟里的活计?三恶道的业因是什么?佛家讲,贪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是地狱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跟贪瞋痴相应,这就是在造恶道的活计,在勇猛精进向三恶道钻。我们自己要好好反省,既然学佛了,既然学了圣贤教育,我们要不要出轮回?如果真下定决心出轮回,那就要真干,把心中的贪瞋痴连根拔除,不要再有什么贪欲,无论贪什么都是饿鬼的活计。世间的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这个享受包括物质上、生活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享受,这些享受实际上都会迷惑人,让你生起爱恋,不肯舍掉这个轮回。瞋恚的习气更要放下。过去很喜欢生气,一天到晚可能得发好多次脾气,现在就要慢慢的淡化这种习气,要控制,慢慢的减少发脾气的频率,最后把它断掉。即使遇到人家来毁辱我、伤害我,我都能够恬然容受,为什么?我不再造那个地狱活计了。愚痴是畜生道业因,这个最难断。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愚痴,愚痴的人要是知道自己愚痴,他也就快不愚痴了,就怕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愚痴,还以为自己挺聪明。什么是愚痴?对事实真相不明了,就是愚痴。事实真相,一般的人都做不到「生而知之」,必须要「学而知之」。不学,自己去悟,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所以要学。儒释道这些经典都是讲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学习,不学习就堕入愚痴里头,胡里胡涂过完这一生,即使没有造过什么罪业,来生还是要到畜生道,这是愚痴的业感召的,所以要修行。

  我们修行的法门,最简便的就是念佛、听《无量寿经》。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翻身跳出迷津了,这一生就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真正觉悟的人,一定是把这件事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办,这件事没办妥,都不要想别的事,这个事情不是小事,而是大事,无量劫最大的一件事。我们这一生有这个缘分遇到佛法、遇到净土,可真的得好好把握,不能错过这一生,错过了再想遇到,那真的是太难了,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要明白、要觉悟,你手上的这些东西,你还留恋、还执着,就是你还没有觉悟,你还没有把往生净土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办。特别是人到中年之后,这个事情就要更为重视,不能够耽误了光阴。

  【要知肉团上有真人。】

  『肉团』就是指自己的肉体,肉体里头有个『真人』,真人代表什么?就代表佛性。道家讲真人,佛家讲佛。佛,人人本来就是,就在你的身体当中,就有一个圆圆满满的佛性,只是你现在迷惑颠倒,没认清楚,它不起作用。就像一面镜子,本身是放光遍照,这是如自性宝镜,但是上面的灰尘太厚,把光明给挡住了。修行就是把障碍光明的灰尘洗刷干净,让自性光明就透出来了。所以

  【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请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元无。】

  这几句话就把佛家修行的原理讲出来了。是男是女都要去修行,都可以修行,都能修成。佛性无分男女老少,无分智愚、贤不肖,这是众生平等,人人有分。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佛,现在为什么好像不是佛了,得不到佛的智慧、福德、能力,这些都失去了?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障碍。妄想是你的念头,念头太多了,想这想那,全是妄念,全是不懂事实真相。在那里瞎操心、瞎动念,动的念头无非就是分别执着,这就是生死活计,把这个放下。『但请回光返照』,意思就是回过头来、回归自性,心不要再往外攀缘了,外面的一切境界全是虚妄,如同梦境。现在从梦境里回头,就知道『本体元无』,本体就是我们的自性,这个自性本自清净、本自空寂,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但是,自性虽然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它不是物质、不是精神,可是它能起作用,它的作用是什么?能现出境界。万法皆由自性所现,它的作用广大不可思议,你去找也找不到,六根接触不了,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嗅不到、舌尝不到、身触不到,连你的意都想不到。它不是你六根可以缘得到的,所以叫不可思议,不可思、不可议,说不出,也想不明白。怎么办?那就别说、别想,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见到了,这叫证得。证得之后,那个作用是大用无方,遍法界虚空界原来就是你的身,你能入一切众生心想,你有转动乾坤、改变宇宙的能力,因为整个宇宙就是你的心性所现而已。

  讲到自性大用无方,我举个比喻大家可能就容易理解。虽然自性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不能说它没有,它有作用。好比磁场,磁场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把一个铁针放进去,它就动了,你就能分出南极、北极,磁力的作用你就能看到;没有那个铁针放进去,磁场还是存在,你不能感知而已。所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能说它不存在,它有作用,而且大用无方。假如你把一个线圈放在磁场里头一转动,它就发电了,这就是发电机的原理。或者你把线圈通上电,它就能转动,在磁场里就转动起来,这就是电动机的原理。学物理,这些基本常识都会知道。你说,发了电,这电的作用可就是大用无方,没有电就没有现代社会,没有电动机就不可能有现代的这些机械。可是电动机也好,发电机也好,这个作用从哪儿来的?从磁场来的。磁场虽看不见、摸不着,作用可大了。就好比自性,看不见、摸不着,六根都接触不到,但是整个宇宙都是它变现出来的。我们如果能够回归到自性,就能够跟宇宙合为一体,你也是大用无方。怎么来修,怎么回归自性?

  【若未能学道参禅。也且勤持斋念佛。舍恶归善。改往修来。移六贼为六神通。离八苦。得八自在。便好替天行化。不妨代佛接人。】

  这是教我们修行,用的法门不同,殊途同归。有的可以『学道参禅』,可是这条路不太容易成功。学道就是教下,要大开圆解才能够回归自性;参禅也要明心见性、破参,才能够回归,就能证得佛境界了,这些都属于难行道。相比难行道,还有一个易行道,很容易成功的,是这里讲的『持斋念佛』,修念佛法门,持戒念佛。持戒是做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蒙阿弥陀佛接引,靠他力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是回归自性,这一条道容易、方便、简单,比起学教、参禅,念佛就容易太多了,学教、参禅靠自己的力量,念佛是靠他力。只要你能深信切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一定保证在你临终的时候来接引你,你就能看到他,你就真的跟他往生极乐世界。一往生就能够开悟,见佛闻法就能开悟、就能成佛。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断恶修善,把恶的都舍掉,回归到善,至少能够落实五戒十善,这是往生很重要的条件。你看《阿弥陀经》里讲,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往生,念佛念一日至七日就能往生;如果我们不善,念佛别说七日,念七十年也往生不了,因为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即使是一生作恶,没有闻过佛法,到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导他,他也『舍恶归善』,他能忏悔回头,就是善人,此时乃至十念也能往生。但是不肯舍恶归善的,对不起,往生就没指望了。咱们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才来舍恶归善,这太危险了,平时都不能舍恶归善,你能确保你临终的时候舍恶归善吗?人家舍恶归善是他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没有机会去忏悔,我们有这个机会,遇到佛法了,还不肯回头,说明我们不想往生,这可不能搞假的,要从真实心中作去。

  所以要『改往修来』,往就是过去的种种业习烦恼,不如法的都要改掉,修将来,就是以后。从今开始,我们重新做人。『移六贼为六神通』,六贼就是我们的六根,在攀缘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就会造业,这六根就是造业的渠道,所以称为六贼。眼见色可能就会起贪爱,耳闻声也会起种种的分别执着,等等。所以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现在要把我们的分别执着放下,舍恶归善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做的。过去,眼看见好看的就贪爱,看见不爱的就会排斥、就会嫌弃,这种分别执着现在要把它舍掉,这就在转,转你的六贼变成六神通。六种神通,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能力,不是学来的,本性中自己有的德能,而就是因为我们的分别执着,把这六神通给障碍了。把分别执着转掉、放下了,六神通自然现前。六神通得到了,就证得阿罗汉果,就是出轮回了。

  『离八苦,得八自在』,把八苦转了。每个人,只要是凡夫,都会受八苦,哪八苦?生、老、病、死,这是四苦;还有爱别离,你所爱的偏偏要离开你,不管人也好,物也好;怨憎会,你讨厌的偏偏就在眼前,这很苦;求不得,所求不顺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很苦;最后一种是五阴炽盛,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就是你身体这种物质上,还有精神上,都要受煎熬。这都是苦,八苦。八苦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分别执着来的。有执着,八苦就离不开;放下执着,八苦一下子就没有了。八自在,这是八种自在的能力。第一种是能小,就是你的力量能够把自己的身体或者别人的身体,甚至物质、世界都能缩小,缩小到微尘,这是如来神通自在;第二种是能大,你也可以放大;第三是能轻,可以把身体和世界都变成像鸿毛一样的轻;第四是能自在,就是你的变化力,能够大小长短,把这些万物随意的转化;第五是能有主,以自己的变化力可以化出人、化出物,而自己的心还是平等的,可以降伏一切、摄受一切,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了,随意所欲;第六是能远至,就是你的变化力能达到远方,很远的地方,譬如说你身体可以飞行到远处,到另外一个星球,这边消失,那边就出现了,或者干脆就把距离给缩短,把远方拉到近距离来了,还有甚至一念就遍十方法界,这都是自在力;第七是能动,使大地、宇宙都有六种振动;第八是随意,这种随意就是你能想到的,随心所欲,做什么都行,譬如说踩着水过河,烧着火无动于衷,踏着虚空飞行,可以化地为水、点石成金等等。这些能力,八种自在,要知道,完全是我们自己每个人自性本自具足的能力,只要放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立刻现前。

  有了这些智慧德能,你就能『替天行化』,意思就是代佛菩萨、代圣贤去教化众生。没有这些能力,要教化可难了,你没有智慧,你怎么教化人?说不定还把人教错了,自己都是个胡涂人,怎么能让人产生智慧?你没有能力,没有这些神通自在,你怎么能服人?所以,为什么要先要自度而后度人?自己没觉悟,自己没有证果,要度众生,难。知其先后,则近道矣,你要知道顺序,先后不要错乱,要从根本起修,根本是从自己。儒家《大学》也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你得自己修自己,这个是根本,然后你才能够替天行化,这不妨碍。你『代佛接人』,你能自度,就能度人,你代表佛来教化众生,接引众生来入佛道。

  【对众。为大众宣扬。归家。为一家解说。使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

  这就是讲经说法,对我们这一方众生,帮助他觉悟最好的方式就是讲经说法,为什么?这是《楞严经》上文殊菩萨告诉我们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是我们这一方众生的根性。地球上的众生,六根里面耳根最利,你让他看,他未必看得懂,听就容易听得懂。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写书,而是用口来说,讲经说法,就是对众宣扬,在他座下听经闻法得度的很多很多。中国的孔老夫子也是如此,孔老夫子也留下一些著作,但是相比来讲并不算多,主要还是用讲说,你看一部《论语》,就是他平常日常的这些言语,后人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论语》。

  讲经说法,不管是对大众宣扬,还是回到家里对一家人解说,首先你自己得有修有学,不要求有修有证,有修有学,这可是必要条件。你自己都不修,你自己都烦恼重重,你去教化人,那就是己之昏昏,使人昭昭,可乎?不可能的。甚至自己还在烦恼苦海里头,你对经教的理解难免有偏差,你讲出来的可能十句话里头九句是对的,其中有一句是错的,那一句就是毒害人的。就好像一杯上好的醍醐,醍醐是上好的饮料,或者是甘露,这里头放了几滴农药、「敌敌畏」,那就整杯全是毒药,喝进去就喝死人了。所以自己心中的烦恼余毒未清除,教化人就很危险。古人有个公案,「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里头最怕的是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觉得自己挺好、挺不错,都懂了,然后去教别人,这难免在说法中有过失。没觉悟,讲,可以去练习,但是绝不能以老师自居,要以学生的身分对众汇报,不是宣扬,是汇报自己学习心得,请大家来指正。台下坐的是老师,我自己台上坐,是学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怕讲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的就别乱讲,讲的决定是对的,确定是正确的才讲。最好就是复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说,讲出来句句有根据,没有根据的绝不乱说,这才能避免过失。『使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讲经说法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了就能够尽免轮回,轮回是苦,觉悟了就能够出离。

  【上助诸佛转法轮。下拔众生离苦海。】

  这就是助佛宣化。一个人真正破迷开悟了,就是宝,他可以帮助佛菩萨来教化众生,『转法轮』就是指讲经说法,这是人师。没觉悟,按照经典讲,没讲错,叫经师;真正觉悟,入境界了,这是人师,能够拔除众生的苦恼根源,让他们永脱苦海。对末法众生来讲,我们宣扬净土法门,这就是最容易、最究竟帮助众生一生脱离苦海的方法,而且最容易讲,就教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些大经大论里头的境界我们不知道,不能随便乱讲,自己没破参,禅宗的这些境界你也不能随便说,禅宗公案你自己没悟透,你怎么能说?怎么办?教人念佛求生净土,准没错,这条就是『上助诸佛转法轮,下拔众生离苦海』。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难修。莫教一日换了皮。纵有千佛难救汝。火急进步。时不待人。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

  这都是苦口婆心的教诲,佛的话你都不信,你还信什么话?佛讲的是最真实的话语,宇宙人生真相都给我们讲出来了。六道轮回确实存在,西方这些医学家、死亡学家都有大量的案例证明人有轮回。我在七、八年前就搜集了很多这些案例,当时还是在家身分,在世界各地讲「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讲了五十场,我全都是用科学证明,有根有据的科学报告,这是科学,没有说佛法,不由得我们不信。相信将来科学愈昌明,这些事实真相就会愈发明出来。但是我们别等将来,等科学进步了才给我们做证明,现在我们如果能相信佛的话,那就真得利益。『人道不修』,现在还是人身,你还不及早修行,你想到哪一道修?六道里面,人道修行最容易,三恶道是很难的,三恶道太痛苦,苦得死去活来,哪有闲心思去修道?那天道,天道是很快活,但就是因为太快活了,他也不想修。所谓富贵学道难,你看世间的富贵人,谁肯去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他觉得不用到极乐世界了,「我这就挺好的,能享受生活就不错了」,他不想修行。六道里面,人道属于小康水平,天道是发达国家,三恶道属于贫贱、贫穷国家。小康的水平是最容易,他又有苦、又有乐,苦多乐少,苦还不至于太苦,乐也不会太乐,让我们容易觉悟。所以得人身不容易,六道里面,人身的寿命是最短的,其它的道都寿命长,天道寿命很长,三恶道一进去,出来很难,是论劫数的。像畜生道,不是牠一期生命很长,像蚂蚁,沦落为蚂蚁,牠的生命很短暂,可是牠死了以后又堕蚂蚁,无量生都做蚂蚁,所以牠的寿命也很长。人道寿命短暂,要赶紧修行,别蹉跎岁月。

  『莫教一日换了皮』,就是指换了身体,换身体那一天,尤其堕了三恶道,后悔莫及,纵然有千佛来救你,也救不了。所以『火急进步,时不待人』,要猛力提起精进,不要再蹉跎时光了。真正学佛修道,要常常扪心自问,我现在有没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真正把握是见到佛了,阿弥陀佛现前,给你授记,告诉你,「将来我会来接引你」,甚至告诉你什么时间来接引你,这就有把握了,佛说的话绝对没错。你怎么才能见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还没见佛,说明你忆佛念佛不够,就不能叫做真正有把握。所以,千万自己别觉得太美了,听了一些经,就感觉这念佛往生也不难,很容易,于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吃馆子就吃馆子,该看电视就看电视,这就很危险,这是自欺。你怎么能保证临终的时候你还想得起念佛?临终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业障现前,再加上冤亲债主来捣乱、索命,可能整个自己就变成不省人事、昏迷颠倒,别说念佛,可能连亲人都认不得了,这个时候真是『纵有千佛难救汝』。所以火急进步,不能有一刻钟空过。

  古人修行,连晚上睡觉的时候忘了佛号,自己第二天早上起来都痛哭流涕的忏悔,「怎么就忘失正念了?」真修行,那绝不能自恕,自己太宽恕自己了,没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没有去尽自己的心力,那不叫真干。总要尽自己最大的能量,能够做到什么地步,尽量去做,尽了心、尽了力,阿弥陀佛悉知皆见,他知道我们。可能我们还有业障,我们还达不到一心不乱,但是我们尽了心,这就是真诚。真诚,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你;自己不真诚,懈怠懒散,这心不真,阿弥陀佛也很难接你。阿弥陀佛不起心动念,完全是感应道交。你说念佛容易吗?说容易也容易。它不要求你断烦恼,也不要求你消业障,你只要尽心尽力的念,真诚的念,真愿意求生净土。自己过错尽量的改,尽了心,对自己负责任了,临终的时候,佛愿力加持你,你就能心不颠倒,你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可是最怕自己不能够尽职尽责,对自己都不负责任,那阿弥陀佛也没法对你负责任。所以火急进步,时不待人。『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真正觉悟的人,不要再等来生了,「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自己本来是佛,怎么还忍心埋没佛性,去搞六道轮回?现在咬咬牙,奋力修行,这一生时光很短,过几年或几十年,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人生须臾间尔,后生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快乐无极,无量寿永无生死,直至成佛。细细思考,你还会浪费时间吗?不要使这一生空过。这就是宋朝的颜丙居士对我们的劝导,这一大段对我们念佛人都是非常好的一种劝诫。下面我们再看经文: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这是从前面讲下来的,一个人造恶,就会被司过之神夺去寿算,导致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除了天地间的司过之神,这里还有『三台北斗神君』,也来记录人的罪恶,按照罪恶来夺去人的寿命。批注这里讲:

  【此一节。言人之一身。行住坐卧。皆有鬼神鉴察也。】

  这是真的,头上三尺有神明,我们这一身当中就有鬼神,『行住坐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处处都有鬼神监察我们。即使你一个人在暗室之中,也逃不过鬼神如电光一样的眼目。

  【三台六星。上台司命。中台司福。下台司禄。主人生死寿夭。北斗乃紫极都曹。为天地日月江河海之元。合阴阳木火土金水之德。宣威三界。统御万灵。斡旋气运。斟酌死生。】

  先看到这里。这里解释『三台』和『北斗』,三台是指三位天上的神明,三台有上、中、下三台,上台星『司命』。三台有六星,『上台』的星是主管人的命运,『中台』的星主管人的福报,『下台』的星主管人的禄命,这就是福、禄、寿,各有主管的神明。『主人』,就是这个人『生死寿夭』,他的命运都会被神明所主宰。当然神明主宰绝没有私情,完全是按这个人的善恶来给他做一个判断。这里讲的北斗也是星,北斗星也是一种神,道家里讲的神明。『乃紫极都曹』,紫极也是一种星名,后人又称为帝王的宫殿,道家里讲,是天上这些神明或者仙人所居住的宫殿。紫极都曹就是天上的这种神明。『为天地日月江河海之元』,元是根源,他是天地日月江河海的根源,聚合了『阴阳』、『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之德。他宣扬,把自己的威德在三界中来宣扬。『统御万灵』,就是所有的生灵都受他统管。『斡旋』就是指运转,运转『气运』,天地之气他能够运转,一切生灵的死生由他来做决定。

  【人有罪过。录入恶籍。量度重轻。夺其纪算。】

  当人有犯了罪、犯了过错,就会被天上的神明录入『恶籍』里头,籍就是档案,善恶都有档案簿。量度他罪恶的重或者轻,重罪夺去的寿命就长,轻的就短。『夺其纪算』,纪是十二年,算是一百天,一直把寿命减除殆尽,人就死了。

  【又管辂曰。】

  『管辂』是三国时代曹魏的一个术士,可以说是通天文地理、《易经》占卦等等,是一位高人。他曾经说过: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若有祈求。宜向北斗。】

  管辂也是讲道家的很多学问,说『南斗』就跟『北斗』一样,他也是个星神,他主管记录人的出生,北斗主管和记录人的死,一生一死。『凡人受胎』,就是入胎的时候,皆是从南斗移过北斗,也就是这个人因为出生了,要出生,他的档案就从南斗移向北斗,由北斗处理。所以出生以后要祈求,就要向北斗;一个人出生之前,譬如父母要求儿,可以向南斗,他是管生的,北斗是管死的。

  【又七真曰。】

  『七真』,道教称为北斗七星,也是天上的星君。七真君说过:

  【吾每月初三。及二十七日。必一下降。受人醮祭。察人善恶。】

  天上北斗七星,这星神说过,「我每个月初三以及二十七(这都是指农历),必定会下降人间一回」,干什么?受人的拜祭。『醮祭』,这个醮就是设坛来祭祀,道家有祭北斗七星的。他下来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监察人的善恶,也就是每月两次下来给人做一个总结,每个人都逃不了。下面:

  【又业报因缘经曰。七星之气。常结为一星。在人头上。去顶三寸。其人为善则光明。为恶则光暗。大善则光愈着。大恶则光灭没。人不见而鬼神见之。今曰在人头上。录罪夺算。询非诬矣。】

  这是又引了《业报因缘经》讲到的,都是事实真相。说『七星之气』,就是刚才讲的北斗七星,『常结为一星』,就等于是七合一,合成一位神明,在人的头上,『去顶三寸』,这不是三尺,是三寸,距离更近了,头上三寸有神明。人行善,这个星神光明就显发出来,光就很明亮;如果人造恶,他的光就很暗。就是人身上的星会放光,从光的明暗就能够判断这个人的善恶。实际上我们稍稍心比较清净,观察一个人面门上的光,也能看出一点。一个人恶念很多,他的气氛、磁场就不好,那个面门的光是暗的;如果一个人心地光明磊落,他面门的光也是亮的。大善,心地是纯善,那个光愈显著,你就觉得这个人是光彩照人。那是他的正气冲天,所以让人就觉得这个人真是正大光明。大恶之人,光就没了、灭了,就看到一个人面上黯然失色,甚至是造极大恶,业障现前,寿命都要到了,这里讲算尽则死,快死的这种恶人,那个面如死灰,死相都能够看出来,光都隐没了。这些我们不难觉察,只要留意都能看出来,所以隐瞒不了人。『人不见而鬼神见之』,这个「人」是一般普通人,见不到,实际上明眼人都能看到,鬼神看得就更清晰了。这就是经文里面讲的,鬼神在人头上,录其罪恶,夺其寿算,《感应篇》这里讲的确确实实,绝没有虚假。『询』就是确实,『诬』是妄言、虚话,绝对没有虚话。下面引唐朝的一个历史故事:

  【唐娄师德。高宗朝。勋隆宠优。一日晨起。忽见星官。谓曰。汝曾误杀二命。罪当夺纪。星光将尽矣。其日随即神昏。因告人曰。我一生谨慎。只因误杀二命。今遂早死一纪耳。未几果卒。】

  唐朝的『娄师德』是一位很著名的大将,曾经在唐高宗、武则天两代做过大臣。他抵御吐藩,可以说是每战必胜,战功显赫,而且这个人非常的谨慎,非常能够忍让,是一位很有德行的将领,他是七十岁过世的。他在高宗的时候,唐高宗这个时候做官,『勋』就是功勋,『隆』就是显赫,立了很大的战功,『宠优』,得到皇上的恩宠。到他七十这年,有天早上起来,突然见到了『星官』,这就是北斗七星。按照《业报因缘经》里面讲的,七星是化成一个星,就是每个人头上就有一个星官,显现出来对他说,「你曾经误杀了两个人,罪当夺纪」。就是你的寿命应当被夺去十二年,减寿十二年,你现在寿命到了,你的星光、你的光明将要尽了。结果那天娄师德就变得昏昏沉沉,意识都不太清醒了,这是将死的征兆。稍微清醒之后,他就告诉别人说,「我一生谨慎,只是因为误杀了两个人命,所以现在要早死十二年,一纪」。当将领能够当到这种程度也是不简单,建立显赫的战功,一生只是误杀两个人,娄师德尚且如此,那一般的将领就可想而知。所以当皇帝、当将军的,都没几个不下恶道的,真的。『未几果卒』,没过多少天他就死了,果然就去世了。假如他没有误杀,可以多活十二年。下面说:

  【张拱辰曰。】

  这是明朝的一位官员,为官清廉,他评论娄师德将军说:

  【娄公夙称明恕。为唐重臣。尚不免于夺纪。况常人造恶多端乎。可不慎哉。】

  娄师德,『娄公』,这是对他很尊敬,称呼他娄公。『夙称明恕』,夙就是平生,一直都被人称赞,这个人廉明,能够宽恕人,能够忍让人。他是唐朝的重臣,为国家立了大功,但就是因为误杀两条人命,不免要夺纪,更何况常人?那些造恶多端的,寿命就夺得更多了,岂能不谨慎?说明《感应篇》所说的,神明夺人寿算是真实的,这都有历史证明。下面经文: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批注讲:

  【此一节。言人之一心。几微萌动。皆有鬼神鉴察也。】

  这一节的经文是讲,一个人内心之中最隐微的波动,念头一动,哪怕那个念头非常隐微,甚至连自己都觉察不了。『萌动』是刚刚萌发,还没有付出行动,这个念头已经被鬼神觉察、监视了。因此我们每个念头都逃不过鬼神的眼目,而我们身上就有这样的鬼神,这里讲『三尸神,在人身中』,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三种神,哪三尸神?

  【上尸青姑。】

  【名彭踞。】

  你看,都有名有姓。她

  【居人首。】

  就是人的头上。

  【令人多思欲。眼昏发落。】

  这个鬼神,她是『青姑』,叫『彭踞』,在人头上,引发人多思多欲。所以一个人总爱想东西,欲望很多,可能就是这个上尸神在那里扰乱。思欲多了,自然就会眼花发落,眼睛不行了。头脑思欲过度,医学上讲脑供血不足(头发是血之末),发就落了。

  【中尸白姑。名彭踬。居人肠。令人嗜食多忘。好作恶事。】

  中尸神管什么?她是『白姑』,前面上尸神是青姑,白姑的名字叫『彭踬』,都是姓彭,三姐妹,三尸神是三姐妹。中尸神就居住在人的肠里头,肠胃、肚子里,令人好吃、喜欢美味。所以一个人食欲很旺盛,很喜欢吃美食,大概是中尸神太活跃了。多忘性,他健忘,而且『好作恶事』,有喜欢作恶的倾向,这都是中尸神在作用。

  【下尸血姑。名彭蹻。居人足。令人耽色喜杀。肢脏扰动。】

  这个下尸神叫『血姑』,名『彭蹻』,她居住在人足部,她的作用是干什么?令人沉迷于美色,就是好色(色欲)、『喜杀』。就是淫、杀,这种心理往往是下尸神弄起来的。一个人色欲萌动,他的身体气血就被扰乱了,『肢脏』,肢是四肢,脏是内脏,都被搅动起来了;杀心起来也是如此。所以久而身体就会出毛病,尤其是多欲之人,他的身体一定会受到损伤。下面说:

  【三尸利人速死。即出作鬼。享受血食。故于庚申日。乘人睡寐。与身中七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这三尸神就希望人赶快死,为什么?人死了,她就出来做鬼,就解脱了。人没死,她就被束缚在人身上,她出来做鬼,可以享受人『血食』的供养。所以她们就希望人早死,拼命的帮助人作恶,作恶就夺寿算,算尽则死。而且她每于『庚申日』,庚申,庚是天干,十目之一,申是地支,十二目之一,天干跟地支搭配起来就是六十个,庚申日就是六十天之中的其中一天,也就是每六十天循环一次。此时这天,『乘人睡寐』,这个人睡着了,三尸神就跟他身上的七魄(也是七个鬼神,都是在人身中的,所谓三魂七魄,都是身上的神),就一起『上诣天曹』,到天庭,跟上帝述说这个人犯的罪恶,就是希望神明赶快减他的寿命。当然小小的罪过都不肯放过,希望他的寿命赶快减除掉,她就能出来了。

  【所谓心。口。意。语。鬼闻人声者。三尸其最也。】

  所以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口里说什么,意念动的什么念头,身口意造作,鬼神都会知道。但是鬼神里头,三尸神是最清楚的,因为她就在人身里头,每时每刻都没有离开,而且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日夜来监察,她不用睡觉,她就是观察人。

  【今人不知检身克己。清心寡欲。而徒恃道家守庚去申之法。为断绝三尸入告之路。适足自欺耳。】

  因为道家有说到,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就上诣天曹,言人罪过。好了,有的人就有这个对策,他不是自己检察身的过恶、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清心寡欲』,而只是依靠道家,恃是依靠,『徒恃』是只依靠,道家有一种『守庚去申』的方法。因为她是庚申日的时候,三尸神上天曹告状,于是道家就有这种方法,在庚申日这天就不睡觉,因为一睡觉,三尸神就能够上天了,他不睡觉,不让三尸神上天,『断绝三尸入告之路』。这个就叫自欺欺人,他不是从根本上来断绝三尸神告状的机会,只是做表面的功夫。什么叫根本上断除三尸入告之路?自己能够修身克已、清心寡欲,不犯任何的罪过,那三尸神也无可告状了,这才是正路。三尸神不能胡编谣言,她胡编谣言,上帝会惩罚她,鬼神里头都有规矩。下面:

  【抑知念虑苟端。鬼神自当退避。三尸亦何足患哉。】

  这就是正理。我们要知道,当念头、思虑如果真的端正了,『苟』就是若、如果,念头和思虑如果都端正了,鬼神自己就会退避。一个人正气凛然,鬼神躲避都来不及,他怎么敢欺负人?身上的三尸神也就找不到告状的机会了。所以『何足患哉?』这个患是忧虑,何足以忧虑?这里引了程子的一首诗,程子是北宋的大儒程颐,他都知道道家这些鬼神的事情,劝导读书人来断恶修善。他写了一首《霄诗》,诗文是讲:

  【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与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尔三彭说是非。】

  真正的大儒,养浩然正气,所以他不需要『守庚申』,庚申这天该睡就睡,三尸神要上天就上天,根本没有疑虑,为什么?心里没有对不起天地鬼神的事情,所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无愧,还怕什么三尸神告状?这个心『常与道相依』,与道相应,念念都在修道、行道,身行没有过恶。上帝自然就知道了,你的举心动念、言语造作,上天都清楚,人虽不知,老天爷知道。『任尔三彭说是非』,三彭就是三尸神,刚才讲的上尸彭踞、中尸彭踬、下尸彭蹻,她们就喜欢讲是非、讲人的过恶,但她讲不出来。任尔,这个尔是「妳们」的意思,随妳们讲,妳们也不敢讲。因为就没有把柄给她。这是儒家君子,修行到这个境界,就真的天地鬼神都相保。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一课就讲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13/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2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八十三页第二行:

  【三尸者。即人身中之魂魄也。】

  这是讲到经文: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三尸神』,是人身中的魂魄,魂魄在道家里面讲就是神灵。人有三魂七魄,这里先介绍三魂。

  【人有三魂。一曰爽灵。二曰胎光。三曰幽精。常人呼念其名。则魂安身宁。】

  这都是道家给我们说明的,人身上的三魂的名字,一个叫爽灵,一个叫胎光,一个叫幽精,只要你呼他的名字,这个魂就能够安在身中。

  【又道德经注云。】

  这是《道德经》的批注。

  【魂者。气之神。有清有浊。口鼻之所以呼吸者。呼为阳伸。吸为阴屈也。】

  魂就是一个人「气」的元神,『气之神』,神有清的、有浊的。一个人如果是心里比较清净,他的元神、气就比较清;一个人内心比较污染,他的气也就污浊。口鼻能够呼吸的,叫气。呼出来叫『阳伸』,阴阳,阳就是舒展;吸进去叫『阴屈』,这个阴是把它屈起来了。这是魂。

  【魄者。精之神。】

  魂是气之神,魄是『精之神』,合起来就是精气神。

  【有虚有实。】

  就是有虚实,精有虚的精、有实的精。

  【耳目之所以视听者。视为阳明。听为阴灵也。】

  魄是作用在耳目上,耳能听、目能视,能视就是能看,是『阳明』的作用,能听是『阴灵』的作用,这都是道家讲究的。

  【阳神日魂。阴神月魄。】

  『阳神』称为『日魂』,『阴神』称为是『月魄』。

  【故至人以魂运魄。众人以魄摄魂。】

  『至人』就是指圣人,圣人已经超凡脱俗了,他是『以魂运魄』,就是日魂运转阴魄,也就是阳神运转阴神。一个人正气十足,就是阳气壮,所以是「魂运魄」。『众人』就是指凡夫、一般普通人,是『以魄摄魂』,魄是阴的,魂是阳的,他是阴魄摄取阳魂,是反过来的。

  【魂昼寓目。魄夜藏肝。】

  『魂』在白天寄居在眼目里头,所以眼睛往外看,魂就被牵动,如果眼睛看到那些令人诱惑的颜色、形象,魂就会动荡起来了。所以有个说法,说那些好色之徒,看到美色魂都丢了,丢了魂似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魂寄居在眼睛里。『魄夜藏肝』,魄是在晚上藏在肝里头。当然眼睛和肝是相通的,肝开窍于目,那么魂和魄也是相连的,一个属阳,一个属阴,阳在外,阴藏内。

  【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动而神在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四者无漏。则精水。神火。魂木。魄金。皆聚于意土之中。谓之和合四家。】

  这种说法就跟中医连在一起了。《黄帝内经》,儒道学者都会学习,其实《黄帝内经》不光是医书,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这里讲阴阳五行跟五脏六腑、五官相对应,是非常有道理的,人体是一个和合的统一体,各个部位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这里讲,我们的眼睛如果能够闭起来,不向外看,魂就会在肝而不散,所以养目就是养肝,也就是定魂。所以你看看,当我们很劳累的时候,把眼睛闭起来,那就是养肝气,把我们的眼根收摄,也就把我们的魂定下来,心也就定了。换句话说,如果眼睛总往外看,被外色所牵引,魂在动,肝气也就外泄了。『耳不听』,精就在肾,就得到了固藏。肾开窍于耳,如果耳朵能够收摄起来,就养我们的精,精是在肾。反过来,如果我们的耳朵在听外面的这些靡靡之音,丝竹乱耳,也就会导致精被搅动,肾气也就不得以稳固,所以养肾要能够收我们的耳根。念佛的人闭目,用十念法,认真专心听自己念佛,往内听,不往外听,不要听外面的声音,听自己自性的佛号,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这就是养我们的肾气,固我们的精,护我们的耳。肾气足,一个人精神头就好,头脑就能够灵活,因为肾开窍于脑。

  下面讲,『舌不动而神在心』,舌头一动,神也就会跳动,心也就跟着动。养生最重要是养心,心最重要是要平稳,不能够随便乱动。怎么做?舌头别乱动,少说话,慎言,那就养神、就养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刚才讲的,舌对应心,心神要稳、要平,讲话多了,人会容易得心方面的病,譬如说血液循环系统这些方面的病。鼻,鼻根往外去攀缘味尘、香尘,魄也就会浮动起来,肺就容易招致毛病,肺开窍于鼻。所以鼻根收回来了,魄在肺而不宣。『四者无漏』,也就是眼耳鼻舌不往外跑,我们的肝肾心肺自然就不受损,我们的精、神、魂、魄就能得到平稳,这是养生妙法。『四者无漏,则精水、神火』,精属水,五行中属水;神,五行中属火;『魂木』,魂属木;魄属金。对应五脏,精是由肾来主管的,肾属水;神由心主管,心属火;魂是肝主管,属木;魄由肺主管,属金。『皆聚于意土之中』,意是属脾,脾胃的脾,脾是土来主管的,脾属土。所以五行对应五脏,又分别对应精、神、魂、魄、意。这五行、五脏都能够和合,人身体当然就健康。下面我们再看:

  【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大不动。使金木水火土。俱会于中宫。谓之攒簇五行。】

  道家讲养生的学问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这里教我们眼光要含而不漏,眼、目光不要往外奔驰,神就会跟着外走,这是奔驰了;含进来的时候,神就收摄了。所以一个人清净,很少看电视,很少看歌舞这些东西,神就足。『耳韵』,韵就是它感应的能力,要凝聚,聚而不散。鼻的呼吸要去调,调得均匀。舌的气,我们的舌头要『缄』,缄是收闭,不要常常去动舌气,讲话多,舌气就动,就外泄了。『四大』就是眼耳鼻舌,能够不动,就使『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俱会在『中宫』。中宫并不一定是指身体哪个部位,意思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都非常的调匀了。『谓之攒簇五行』,攒簇意思就是聚合,五行能和合,这样就不会出现毛病。

  【盖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五者运行不已。】

  这里是给我们讲,为什么要和合五行?因为『魄有精』。刚才讲的,魄是在肺里头居住,肺属金,五行中金生水。魄有精,精是属水,所以魄有精是讲它相生的意思。金生水,也就是肺能养肾,精在肾中。所以,说话说多了,不仅伤肺气,还会伤肾气,因为能生的肺金少了,所生的肾水也就会干枯,这五行五脏全都是相连的。『因精有魂』,精属水,魂属木,在肝,水生木,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精就能养魂。『因魂有神』,魂在肝中,肝属木,神在心里,心属火,木要生火。所以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就是着火了。着火,直接就伤肝木,木最怕火,木生起的火就让一个人生气。我们讲肝火很旺,就是把肝木给烧光了,肝就受损,此时魂也就在动荡不安,它不能平稳,心神也会躁动。所以老生气的人伤肝、伤心。『因神有意』,神在肝中,它能够生意土,神火生意土。意是脾,脾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所以能养神,意就不浮动,脾胃自然就能好。『因意有魄』,意在脾中藏着。常常动意念、常常思惟,脾就安静不下来,所以中医上讲「多思伤脾」,就是这个道理。伤了脾,也会伤肺金,魄在肺里头,因为土生金。所以从这里看,五行对应五脏,对应于精神魂魄意,『五者运行不已』,互相之间相生相克。这里头的原则就是要能够五行调和,最好的方法就是收摄六根,就不影响精神魂魄意,也就能够调和我们的五脏,一切的病都是五脏不调所产生的。

  【所以我之伪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是以圣人。于万物之来。不对之以心。而对之以性。】

  这五行运行不已,我用妄心,就在天地间流转,这个妄心没有灭,『几亿万岁』都没有穷尽。这是讲人为什么在流转轮回,就是这个妄心不灭,所以五脏五行都在运行不已,没有停止。因此圣人对万物,来到面前的时候,不对之以心念,就是念头不动,『而对之以性』,性就是不动的本性。这跟佛家讲的是一个道理,要用六根中的根性,不要用妄识,根性是本不动摇的,妄识在不断的动,一动就全部都动起来了。道家讲阴阳五行,说五脏六腑全都在动。圣人就是能够安住于不动的本性,无论任何境界现前,他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这里讲:

  【性者。心未萌也。】

  什么叫性?就是本性。你的妄心没有萌动之前,那个状态就是本性。如果一切都不动,阴阳五行就休止了,乃至宇宙万物、天地造化,一时陨灭了。所以这里讲:

  【无心则无意。无意则无魂。庶不受生死。轮回息矣。】

  我们的心不动,意就不动,心是主宰,这个心是妄心。妄心一动,首先带起来的是意,意动,没有意就没有魂的动,因为意是牵动魂的。前面讲的,因意有魄,土生金,没有土就没有金。底下它省略了,没有金就没有水,金生水,水是属金;没有魄就没有精,因魄有精;没有精就没有魂,就是没有水就没有木;没有魂就没有神;没有神也没有意。这生死轮回、五行运转全都停止了。『庶不受生死』,庶就是差不多,差不多可以说不受生死了,轮回就停止了。轮回怎么来的?道家讲得也很清楚,全都是因为心动,跟佛家讲的是同一道理。只是佛家讲,心动的时候叫一念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心一动,带动境界动,境界动又带着你妄念在动,愈来愈粗。道家是讲带着阴阳五行动起来,原理是一致的。可见得养身、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动,不动,一切六根就收摄了。再看下面:

  【栖岩许真人曰。】

  《汇编》引『栖岩许真人』的话。栖岩许真人是道家的一位成就者,得道成仙了,他是唐朝人,也称为许栖岩。栖岩,栖就是栖栖,岩就是在岩洞里头。这位真人是唐朝的进士,很有学问。有次到蜀地,要准备入蜀,就是四川,就想买一匹马。买了一匹马,这个马很消瘦,价钱也不高,就把牠买下来了。这个马气力不足,许真人就怀疑这个马是不是没有办法走这么远的路途。正好遇到一个人会算卦,给牠占了一卦,结果一占,竟然得了干卦九五,最好的卦,叫「飞龙在天,立见大人」,所以这个算卦的人说这匹马是龙马。他也就不得不相信,没办法,既然是龙马,就骑着走。结果走到蜀道,这是蜀地,就是四川,道路很难走,古人有诗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马走着走着,忽然马失前蹄,就坠到悬崖底下去了,连人带马都掉下去。幸好掉到半空中有些树叶,长在山崖旁边,像我们这背景的画,你看那崖上面有树。他就掉到那树叶上,幸好没有伤着。可是挂在那崖壁上,四处都是绝路,怎么办?只好慢慢往下去探寻,结果竟然发现有一个洞穴。于是就爬进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见到里头有人,有一个道士,和两位玉女,在侍奉这位道长。

  这个道长叫太乙君,也是一个得道的仙人,居住在这个山洞里面,见到许真人来了,大吃一惊,就问,「你怎么会来?」他就一五一十把自己的来龙去脉讲了。然后这道长就说,「你身上有仙骨,可以得道成仙的」,于是就留他。然后跟他讲,「你所骑的这匹马其实就是龙马,是我这洞里头的龙。因为有一次牠伤了庄稼,所以被责罚到人间作马,去偿还,还完之后,牠还是回来作龙」,真的是龙马。于是许真人就在这洞里面居住了半个月,就想要回家了。太乙真君就跟他讲,「你在这里喝了石髓,石的骨髓,能够有一千岁的寿命。只要不荒淫泄欲,你还能够再回来」。于是这个许真人就离开了,离开的时候还是要骑这个马。这真人就告诉他说,「这个马出去以后,你可以放回人间,到渭水旁边可以把牠放回,牠是龙马,就可以重新入水了」。许真人回到家里,竟然看见他故居已经不在了,才离开半个月。但问问乡里的人,原来已经隔了六十年,他自己感觉也就半个月,在人间已经六十年了。这是一段真人真事,也证明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于是许真人后来在唐玄宗在位的时候,他又入太白山求仙去了。这里他讲了一段话:

  【常行内观。遣去三尸。驱除六贼。纳气于丹田。定心于觉海。心定则神宁气住。精气神合。三家相行。结成圣胎。】

  许真人讲,『常行内观』,我们的眼要往内收,往自己自性中去观,眼神不要外泄,不要追逐外面的色尘。当然,眼如此,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要如此。这个内观不光是指眼,耳也要收回来,要反闻闻自性;鼻也要收回来,反嗅嗅自性;舌也要收回来,反尝尝自性;身也要收回来;意更要收回来,念头不动。这就遣去三尸神,把三尸神赶跑了,为什么?你都不动,三尸神就拿你没办法了。前面我们讲了,三尸神居住在人身体当中,分上尸、中尸、下尸,各有所主,对人体产生不好的作用,就是希望人造恶。恶贯满盈,人死了,她就能够出来当鬼神,可以享受血食供养,所以她就希望人早死。人只要身心不动、不作恶,三尸神自然就闲着了,甚至她可能也就不想在你身上待,得不到任何好处。『驱除六贼』,六贼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本来六尘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之后,会起心动念、会分别执着、会造恶业,这就等于将善法劫夺了,所以称为六贼。把六贼驱赶出去,三尸神也不让她留。『纳气于丹田』,把气沉下丹田。『定心于觉海』,把心定在觉悟上,就是念念觉醒。『心定则神宁气住』,神就安宁,气就能够平稳了。『精气神合』,这是精、气、神,人非常重要的三方面,要和合,不能够互相起冲突,只要有一样东西遭到了损害,三者都会遭损害。

  所以说『三家相行』,它们是合在一起的,一动,三个都动,所以叫相行。譬如说,如果多欲,就伤精,精一伤,气也伤、神也伤;或者是多言,舌头老动,就伤气,伤气,精也伤、神也伤;或者是多思,多思伤神,神伤了,精、气也伤。三家是合在一起的,三者是一起饱满、一起亏损,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这里可以看到,实际上五脏六腑都如此,金木水火土都是如此,都要好好的保养,其秘诀就是不动,就是能够收摄六根,就能养精气神。三家合在一起,『结成圣胎』,圣胎就是得道成仙。你现前的身体可以说是圣胎了,这是道家讲成仙。其实佛家讲成佛,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有禅定,从禅定作基础,然后才能够得到智慧。底下是:

  【清静经曰。】

  这是道家的一部经,这个清静的静,是安静的静,不是洁净的净。佛家也有个《清净经》,那个净就是干净的净,道家的是安静的静。《清静经》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道家《清静经》讲,人,『夫』就是一个语气助词,在一句的开始。人的元神喜欢清,我们讲神清气爽,神要清。『而心扰之』,如果我们的妄心太多,就会干扰神。意思说,你心老在动,心老动就会伤神,神就不清了。『人心好静』,心静,这是养心第一妙法,不要动念头。而往往动念头是『欲牵之』,因为有欲望,所以把你的心就鼓动起来了。所以当人离欲的时候,自然心就很安静,《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常能遣其欲』,遣就是排除、放下。放下欲望,心自然就静了;能够澄清杂乱之心,神自然就清了。自然而然『六欲不生』,六欲就是六种欲念。『三毒消灭』,三毒是指贪瞋痴,贪瞋痴都被消灭掉了。佛家,

  【至于佛经。】

  也这么说:

  【则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以智慧刀。裂烦恼网。以智慧火。烧烦恼薪。】

  佛经开我们的智慧,强调要用智慧,这个智能不是世间的知识,世间知识多,不一定指智慧多。知识是帮助你认识问题,这可以。但是智慧帮助你解决问题,怎么解决?往往问题本来没有,是愈搞愈麻烦。问题就像捆在一起的线,你愈想要拉开它,它就愈乱,那怎么办?用剪刀一剪,就断开了。『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智慧像剑一样,能断烦恼,烦恼是贼。佛家讲,烦恼有三种,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把烦恼概括尽了。以智慧刀,破烦恼网,烦恼像网那样密密的,铰不断、理还乱,现在用智慧的刀就把它裂开了。『以智慧火,烧烦恼薪』,也是这个意思,这两句是出自于《无量寿经》,智慧如猛火,把烦恼这柴火给烧尽了。

  【谛观四大本空。烦恼何处着脚。转三毒为三解脱。回烦恼为菩提。如此则三业清净。万德周圆。有何过恶之可言耶。】

  『谛观』,这个谛是真实,就是你真实心中去看,认认真真的看,看什么?这个观比看又不同,观是不用思想,直接是直心来看。『四大』就是我们的人身,地水火风,本自空寂,本来没有。这是讲我们物质上的身体,身体由细胞、器官各方面组成,细胞又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分子、原子又由更基本的微粒组成。现在量子科学家发现,最基本的微粒,小至微中子,是电子的百万分之一,再往下看,就没有了。弦理论认为,这是像琴弦一样的振动而已,只是一种波动,所以它是空的。一切物质都是这样,那身体也是这样。既然物质都没有了,你还为什么烦恼?这身体都是空的,你还执着自己身体做什么?烦恼就没有落脚处了。之所以有烦恼,正是因为没有智慧去看破,你错把这个人身体当真了,错把眼前一切境界当真了。所以心为之所动,神为之所扰,心神都不定,五脏六腑跟着翻腾,身心都为之憔悴了。『转三毒为三解脱』,智慧一开,你能看破,一看破,三毒烦恼就转了,贪瞋痴就没有了。转成什么?转成三解脱门,这也是佛家的术语。《无量寿经》里面有讲,「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这就是三解脱门,第一个是空门,第二个无相门,第三个是无愿门,也叫无作门,这叫三解脱。

  刚才讲的,你『谛观四大本空』,地水火风,不仅身体,一切物质都是本空,都没有自性,因缘假合,根本就没有,它是由「动」产生的。你能够观空,哪来的相?相就没有了,无相。不仅物质(我们原来认为有这样的相)实际上是空,即使你把一切相破了,变成空了,空也是个相。着了空相,实际上还是没破。所以把空的相也破了,这真正是无相了。不仅不着有,也不着空,无相了,那还有什么作为?这个作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都没必要,全都停了。无作也是无愿,有愿还是作,真的离一切相,就究竟解脱了。此时就『回烦恼为菩提』,回就是转,转烦恼为菩提。所以烦恼也不是坏事,有烦恼就会有菩提,没烦恼也没有菩提,烦恼和菩提是一不是二。当你能够觉悟,就能够转,你能转,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所以往往一个人遇到很多烦恼考验的时候,就是他智慧迸发的时候,把智慧的火花给迸出来了,只要他能转就行。『如此则三业清净』,烦恼都转了,只有智慧,那你的三业,身口意自然清净。『万德周圆』,一切功德都圆满了,还有什么过恶可言?既然没有任何过恶了,那三尸神也不可能上诣天曹,而言其罪过。那这个人就不在六道里头,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得解脱了。这是圣贤所希求的境界,实际上不难,因为这是求自己,不是求别人。只要肯真干,你持戒、修定,你就自然能够达到开智慧。《感应篇》就帮助我们持戒,尤其是心地上的戒。下面一句经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此一节。言人之一家。动静居处。皆有鬼神鉴察也。】

  前面讲人之一身,这个身体有鬼神监察,人之一心也有鬼神监察。这里讲『人之一家』也有鬼神监察,真是从里到外,你根本就没有瞒人的。灶神是在一个人家里,一个人在家中,『动静居处』,你的一切活动,睡眠作息、起居饮食等等,都有鬼神在监察你。

  【月晦。月尽也。】

  『月晦之日』,这个月晦是『月尽也』,就是一个月最后一天。这是农历的,譬如说三十,这就是月晦。

  【灶神。号曰司命。】

  他的名号叫司命,就是主管人的命,命运。不仅主管人的命运,一家的命运都由他主管。

  【以其司人一家良贱之命也。】

  一家人命运的好坏由灶神爷来主理。

  【于人朝夕罪恶。无微不察。月终奏闻阴阳二景。记之黑簿。】

  灶神是干什么的?一个人从早到晚干的这些罪恶,他都能够监察,很细致,『无微不察』,没有逃过他的眼睛,把这些过恶都记录下来。到了一月之终,最后一天,『奏闻阴阳二景』,阴是阴恶,阳是阳恶。什么叫阴恶?干了坏事人家不知道,能够瞒过人,这叫阴恶。阳恶是大家都知道了,这叫阳恶。阴恶,上天报应得就更重。这阴阳二景,就是阴恶、阳恶两种情景,全都『记之黑簿』,这是专门记罪恶的档案簿。记录下来,到月末要上天去禀奏,禀奏给上帝,由相关的神明来给这个人夺去他的福报和寿命。

  【呜呼。灶神明察如是。职主奏告又如是。世人行事。但知取快一时。岂复问家有灶神。记其过犯。每到月尽。大小皆奏天曹乎。恐惧修省。一刻不敢懈矣。】

  这里作者感叹,『呜呼』,这是悲叹。灶神明察秋毫,这个人、这一家的人从早到晚,一个月下来所干的所有罪恶,无论大小,无微不察、无微不记。他的职权就是主管向上天奏告,报告上天,这个人一个月来犯的恶行。『世人』,世间人,『行事』,就是举动,只知道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忿,哪里会去问家里有个灶神?他记录我们的过犯、我们的过错,所犯的罪恶,每到月终,大小事情都向天曹禀报。谁去问这个问题?能够问这个问题,他自然就不敢作恶了。『恐惧修省,一刻不敢懈怠』,恐惧修省出自《易经》里面的话,讲君子慎独,恐惧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很谨慎小心,能够不断的修省,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过错,一刻都不敢懈怠。下面讲了一个案例:

  【淮郡一士。】

  在『淮郡』这个地方,有一个读书人。

  【酒醉。戏家中一婢。】

  喝酒喝醉了,有一次在家里戏弄、非礼一个婢女。

  【婢颇知耻。固拒得脱。】

  这个婢女是很有节操的,她知道羞耻,不肯就犯,所以就奋力抗拒,才得以脱免。

  【时正月晦。睡至四更。妻忽叫醒。云。适见一星。冠皂服神。乘马奔行。随带有文簿。向我指画而去。不知何说。神威赫赫。不觉惊醒。】

  这天刚好是一个月的月末,月晦之日。这个士人、这个读书人因为酒醉,就非礼婢女,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结果就睡了。睡到四更天,就是第二天清晨,他的妻子忽然在梦中惊醒,就跟他讲,『适』,适就是刚刚、刚才,刚才见到一个星神,戴着帽子,穿着黑色的服装。『皂服』就是黑色的服装,这是灶神爷一般穿的服装,后面我们看到,《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的灶神示现,他也是穿黑色服装,就是一个道人模样的一个打扮。乘着马在奔行,还带着文簿,是档案。对这个妻子,向她指指画画,没听到说的什么话,他就走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因为在梦中,只是记得这个神,『神威赫赫』,很威风,正气凛然的样子,他的气场很盛大、很有威严,不觉惊醒了。他妻子就把这个梦告诉丈夫,妻子不知道她丈夫干了坏事。结果

  【士人毛骨悚然。不敢明言。但云。定是灶神无疑矣。】

  这读书人心里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他『毛骨悚然』,害怕,干了亏心事,灶神爷都知道了,通过他妻子的梦来做示现。这个读书人也不敢明说,不好意思对他太太讲,就只是说,「这一定是灶神爷」。因为读书人都知道,灶神是主一家的善恶,而且正是月末,他要上天去禀奏。

  【后将此婢配人。因向妇言曰。】

  这个读书人还算是有良心,知道自己错了,对不起人。虽然没跟他太太讲,赶紧先将家里这个婢女许配他人,把她嫁了,也算是将功赎罪。然后再向他的太太说:

  【汝昔梦灶神。向汝指示者。由我昔曾戏此婢。力拒得免。不意夜间。即有此警。想事虽未行。此心已欺。故为司命所录耳。】

  这个读书人很老实,向他太太一五一十的忏悔。跟她讲,「妳那天晚上梦到的是灶神,他向妳指示,就正说明我那天晚上喝醉了酒,戏弄、非礼那个婢女,婢女奋力抗拒,就得以脱免。就没想到」,『不意』就是没想到,「那天晚上灶神爷就出现在梦中,来警示我,给我警告了。想想这事情虽然没有,这个坏事没有干成,但是心已经自欺,就是欺心,已经心上犯了罪。所以司命之神,就是灶神,把我的这个罪就记录下来了」。

  【向不言者。恐汝见疑。难为此婢。今明言者。一以表此婢之操。一以彰我之过也。】

  这个读书之人真是明理,难得,向妻子忏悔说,「过去我没有跟妳说,就怕妳知道之后,会疑心我跟这个婢女会私通,所以会难为这个婢女。现在赶紧把她嫁了,才跟妳讲,一方面是表这个婢女的节操值得人尊敬,另外一方面是彰显我的罪过」。这读书人能够发心忏悔,我相信灶神爷也就会把他那条罪恶的档案勾销了。人只要忏悔,后不再造了,神明也就会原谅我们。从这个例子看到,确实是有灶神,这是在梦中示现的。

  底下一个故事就是我们都很熟知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示现就不是梦中,是真人了,确有其事,把它记录下来的。而且这段文字把心造的恶会得什么果报,给我们都讲得很清楚。所以不可忽略起心动念,不要以为起心动念神明不知,他们都很清楚。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我们在过去二OO七年,我记得我刚刚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学讲三个根的相关教材,我第一篇讲的就是《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我记得是大年初一开讲,因为俞净意公也是年三十遇到灶神,年初一发心改过。这篇文章可以跟《了凡四训》合在一起来学习,都是通过改过自新来改造命运。了凡先生改造命运从事上改,用的时间长,俞净意公改造命运从心上改,更快速、更彻底。对净土学人来讲,尤其是知识分子,这篇文章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我们来学习。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

  这篇文章不是俞净意本人写的,是他同乡的人听他讲述自己的改过经历,把它记录下来的,所以用的人称是第三人称。明朝嘉靖年间,这个时期跟了凡先生所在的时期是同一个时代。俞净意比了凡先生好像只是大十几岁,同一时代的人,估计彼此都相识也有可能,因为他们俩都是进士。在江西这个地方,『俞公』,就是俞先生,公就是对他的尊称。『讳都』,这个讳就是忌讳,因为对他尊敬,所以称他的名字,前面加个讳字,他叫俞都,这个「都」是名,前面加个讳,这是很尊敬。因为古人一般对于人不称名,而称字或者称号,对人的尊敬。称名只有两种人可以称,一种是父母,一种是老师。其它的人,连皇帝都不能称人的名,如果称人的名,是这个人犯死罪了,这就可以称他的名,判决的时候写他的名字。所以这里介绍他,名前面加个讳。他的字是『字良臣』,字是他成年以后,二十岁行冠礼,成人了,同学、朋友送他一个字,所以是俞良臣先生。

  【多才博学。】

  很有才华,学问也非常的好,博文强记。

  【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他十八就考了秀才,『诸生』就是做生员,秀才还不算功名,还属于学生,等考了举人才能够属于功名。他每次考试,秀才至少得考三次试,他考得都是名次很高,因为他很有才华。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

  十八岁考上秀才,于是一年一年,他也不断的成长。到了壮年,壮年也就是三十岁,家里愈来愈贫穷,他再没考上去了,只好去为别人做家教,给人做教书的,『授徒』是教学生。另外,跟同县的,『同庠生』,庠生就是都考上秀才的这些生员,十几个人,都是同乡的,结了一个文昌社,这个学社专门是学《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学因果的。古代读书人没有一个不用《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做自己修身的标准,特别是明朝,这个风气非常盛,《感应篇》、《阴骘文》,那个时候很兴旺,人人必读。按照《阴骘文》的教诲,『惜字』,珍惜字纸,『放生』,这是爱护生命。戒淫、戒杀、戒口过(口过包括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等等),也就是修十善业,十善业里头身三、口四,七种业。『行之有年』,就在文昌社,大家一起修学有好几年了。就这样,每年

  【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

  每年都去考,希望能考举人,考了七次(一般一年就考一次),都没中上。可能他未必是年年考,反正总是考了七次,都没考上。

  【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

  这是叙说俞公的不幸,除了考不上功名以外,家里也是很大的不幸。生了五个儿子,本来这是很大福报,多子,结果四个儿子病死了。他的第三个儿子本来是很聪明、很秀美,一表人才。这个孩子『左足底』,脚底有两颗痣,天生的。这个交待了,后面就会用得上,因为这个孩子后来失踪,又找回来了,就靠这脚底的双痣认出来的。这里先做一个铺垫,好文章。夫妇两个人对这个仅存的第三子视若珍宝。结果八岁的时候,在乡里中玩,就丢了,『遂失去』,失踪了,不知道他上哪里,『不知所之』,这个之就是去的意思,不知道他的去向。除了五个儿子(一个都没剩下),还生了四个女儿,结果也死了三个,『仅存其一』,就剩一个女儿了。你看,前后生了九个孩子,这很不容易,结果死的死,失踪的失踪,最后只剩一个女儿。他的妻子因为悲伤、哭儿女的缘故,两个眼睛都盲了。

  【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位俞先生是终年潦倒,真的很不顺利,怎么考都考不上举人,而且是『贫窘』日甚,愈来愈贫穷和窘迫。自己反思,一生也没干过什么大的过恶,怎么这么悲惨,受到天罚?这个『膺』是受的意思,『惨膺天罚』,就是惨遭天罚。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这个人对灶神爷能够笃信,所以一直到四十岁开外了,年年都能够这样做。每年的腊月最后一天,就是腊月三十,自己必是书写一个黄疏,用黄纸写一个疏文,就像我们现在牌位用的黄纸,这是可以化掉给鬼神的。用这种疏文把自己这一年做的这些善事、功德也都记录一下。然后向灶神祈祷,希望灶神爷能够上到天庭禀奏,跟上帝说一说,求个情,降一点福报。民间有一句话说,灶神爷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他就求灶神爷了。可是就这样,好多年过去,一点消息都没有,并无报应,也没个回音,也没有个回应。

  【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于是年复一年,到了四十七岁。你看,从十八岁就考上秀才,紧接着愈来愈贫困潦倒,到四十七岁,三十年了,真不容易。结果这年的除夕,腊月三十,俞公与『瞽妻』,瞽就是眼睛盲了的人,因为妻子哭瞎了眼。跟这个盲妻,还有仅剩的一个女儿对坐。因为家里穷,家具可能也没多少,空荡荡的,叫『举室萧然』,萧然就形容这个屋子空寂萧条,很悲凉。『凄凉相吊』,夫妻俩抱着女儿,愈想愈凄凉,互相慰问。人家腊月三十都在欢庆新年,这一家人愈想愈觉得凄凉,甚至在那里流泪,相吊就是互相的慰问,来安慰。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间就听到有人叩门,这是令人很奇怪的事情。本来腊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团圆,都吃团年饭,这个时候很少人出来,更不会有人去给他拜早年,去拜访他。因为他在这乡间也是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是没有福报、没有功名,一个穷书生,谁来讨好他?所以他听到叩门声,他就很奇怪,马上拿着烛(蜡烛)去开门。开门一看,见到是一个『角巾皂服之士』,头上扎着角巾,是个道士的模样,身上穿着黑色的服装,就是个道士的打扮。『须发半苍』,胡子和两鬓,和头上的发,都已经一半苍白了,也是个上了年纪的长者。于是俞公就给他行礼,对方也行礼,彼此作揖,『长揖』就是一个大礼,读书人抱拳,互相作揖行礼。于是俞公就请这位道人进屋就坐。

  【口称姓张。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这个人说自己姓张,从远路归来,路过这家,听到这家里头愁叹的声音。可能夫妻之间愈想愈悲凉,痛哭流涕,被外面这位张先生听到了,所以特别敲门来安慰他,这是好心人。

  【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

  俞公,就是俞良臣,心里就觉得这个人很奇异,「从来没见过有这样的人,也从来没有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遇到有人敲门,来安慰我的」。所以对他礼节上就很恭敬,再加上这是一位「须发半苍」的长者。两个人坐在一起就开始聊起来。

  【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

  俞净意公跟人聊,大概就是聊他自己这种苦酸的事情。所以谈着谈着,就把自己生平读书、积德,跟这些同乡的秀才们建文昌社,一起在推动因果教育,说这些好听的话了。但是,到今天还是『功名不遂』,考不上举人,家里这么多的不幸,九个儿女就剩一个女儿了,妻子还瞎了眼睛,贫穷得衣食都不能相继。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把自己肚子里的苦水全都倒出来了。说着说着,还要在屋里把他自己历年来所写的,给灶神爷的疏文都拿出来。大概他自己也有备份,一式两份,有一份烧了、化了,给灶神的,一份留给自己的。这几十年也是厚厚一沓,拿出来给这位张先生读诵出来。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也没想到,这张先生竟然一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亵渎上帝。『渎陈』,这个陈是陈述,给上帝陈述,这就是亵渎,为什么?你不是真的,你就是发牢骚而已。恐怕你要受的惩罚还不止你现在受到的,你现在受到的只是这里讲的,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而已,虽然也是很严重了,但是后来的惩罚会更严重。

  【公大惊曰。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这俞先生还有点不服气,听了张先生这番话,很惊讶,就说,「我听闻在冥冥之中,有鬼神监察我们的行为,而且对我们所有的善行,哪怕很微细的(这叫『纤善』),都必定记录下来。我发誓在文昌社里带大家行善事,譬如说前面讲的,戒淫、杀、口过,惜字、放生等等。我在这个文昌社里头,规条(每个人都得遵守的规矩)我都很恭敬的奉行」,『恪奉』就是恭敬的奉行。时间也很长了,从他壮年开始,就算三十岁,结文昌社,到现在四十七岁,十几、二十年了。「那我所做的一切这些善事,岂能说是『尽属虚名乎』?」全是虚名,没一个真实吗?俞先生不服气,感觉很委屈。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张先生也不客气,打开天窗说亮话了,直接用他文昌社的规条来讲。『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你提倡大家惜字,珍惜字纸。为什么要惜字?因为文字是老祖宗流传下来智能的符号,所谓文以载道,道德仁义都是文字所流传,特别是古时候,都是印圣贤书,所以字纸一定要珍惜,这是对老祖宗、圣贤的恭敬。当然我们现在也讲要珍惜纸张、资源,纸张都是木材做的,我们为了维护环境,也需要珍惜字纸。张先生这里讲,「您」,对俞先生讲,「您的『生徒』」。你的学生和你的知交朋友,都大多用书文旧册,这些字纸来『糊窗裹物』。古时候的窗没有玻璃,通常拿些纸糊起来,他就用字纸糊着,甚至拿那些字纸去包物品,像食品等等,这就是不尊重字纸。甚至还用这些字纸来抹桌子,然后就借口说,「不要弄污染了这些字纸」,就把它焚烧了。实际上你已经对字纸不敬了,所说的都是虚头的话。你学生、知交朋友都这么讲、都这么做,你天天亲眼看到,也不去告诫和训斥他们,一句都不说。只是你自己假装在途间,走到路上见到有字纸,拾起来,回来就烧了,就说这是珍惜字纸了,『有何益哉?』这样的举动有什么功德?再来,规条里面讲放生的: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傥诸人不举。君亦浮沉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

  文昌社里每月做放生活动,可是你从来没有主动去组织过,只是『随班奔逐』。别人提倡、别人来做,你就说,「随缘,我来随缘」,跟随着大家做,并没有发自真心去努力的把这放生活动挑起来。『因人成事』,借着别人来做这个好事,倘若别人不去做,不举行放生,你也就『浮沉而已』。你做为文昌社的一个主要骨干,你从来没有把这个活动坚持下去,人家不做,你也就浮沉,就是你也就不做了,随波逐流、轻忽懈怠。所以你这心中其实慈悲的念头并没有发出来。下面又说了第三条,是戒杀的问题。

  【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生命耶。】

  这直接又检举出俞先生平常的一个过恶,说「你家里还吃虾蟹这些水产品,虾蟹在你的厨房里都能看到」。这灶神是最知道的,因为灶就在厨房。「那些虾蟹就不是生命吗?你那边放生,这边还杀生,你有没有真正动慈悲的念头?」放生的目的是让人增长慈悲心,不忍杀生,把牠放了、救牠。「你这是纯粹搞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发起慈悲心」。第四条又拣出他规条里面的口过一节:

  【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怒触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这批评是愈来愈严重,说他的口过。文昌社也提倡戒口过,要慎言。俞先生『语言敏妙』,张先生说,「你语言很敏捷,很会说话」。因为他很有文采,秀才,博学多闻,当然就很会说话。「你所谈论的,听的人都『倾倒于君』」。倾倒就是被你折服了,甚至对你很崇拜。『君彼时出口』,说「你那时候讲出来的话,实际上往往都是批评人的话、讥笑人的话。你在讲的时候还有点良心,就感觉说出的话有伤厚道。但是你说这种批评话语的时候还博得别人的喝彩、别人的倾倒」。一般文人在一起讲的这些话很刻薄。「你虽然当时还有点良心,感觉不妥当,但是又不能忍住」。『但于朋谈惯熟中』,就在你跟朋友交谈中,讲得习惯了、讲得很熟了。『随风讪笑』,讪笑就是讥笑,讲别人的时候,愈讲愈起劲,讥笑别人、讽刺别人、毁谤别人,甚至尖酸刻薄、难以入耳的话都会说得出来,『不能禁止』。『舌锋所及』,那言语出来,舌锋这个锋比喻舌头像钢刀那么利,出语就伤人,不仅伤人,还令鬼神都生气、都触怒了。所以把你的口过,这些过恶全都记录下来了,这叫阴恶。可能你讲这些话,外人不觉察,还觉得你很会讲话,言语很敏妙,但是鬼神都记录这种口过,不知道有多少了。『凡几』的「凡」是总共,总共有几多?不知道,太多了。而你又甚至『以简厚自居』。简是简朴,厚是淳厚。还自己觉得自己简朴淳厚、心地厚道,其实你是一天一天的刻薄了。『吾谁欺?』我欺谁?我欺天。这是讲他,「你不可以自欺欺人,欺骗了天地鬼神,那会遭天谴」。下面又讲了一条文昌社里的规条,戒邪淫。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

  这条是讲戒邪淫,戒男女之欲。邪淫属于夫妻之外,男女不正常的关系。你还没有『实迹』,就是你没有真的造过。可是你见到别人家的美貌女子,必定是『熟视之』,眼睛就直勾勾的盯着,心里『摇摇不能遣』,神魂都颠倒了,这种欲念久久不能够排除。『但无邪缘相凑耳』,但就是只,只是因为你没有邪缘,就是没有这种缘分让你得逞。你自己反省反省,若『身当其境』,如果这时候美色当前,你又在暗室之中,别人还不知道,你能不能像『鲁男子』那样坐怀不乱?

  这个鲁男子有好几个传说,一个是讲鲁国的柳下惠,能够坐怀不乱。有一天出去外面,看到一个女孩子,冻得很凄凉。他就立刻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她穿上,然后把她抱回家来,给她医治,而心里一点欲念都不生。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也是鲁国,孔子就是鲁国人,非常讲究礼义。还有一位这样的男子,有一天下雨,邻居家里的女孩子独居在家,因为下雨,屋子漏雨,晚上就来敲门,想要借宿。这个男子就不开门,他一个人在家,不开门,说「男女有别,晚上妳不能进家门」。这个女孩子说,「那你就不能够学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吗?」结果男子回答说,「柳下惠能坐怀不乱,我就能不开门」。这个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讲他们不动欲念,因为能够守身,比做那点好事要强。假若他开门了,万一名节不保,或者是对这个女子将来的名誉有损,那好事就变成坏事了。所以灶神,就是这位张先生,其实就是灶神爷,就问他,「你自己想想,你在这种情境里头,你能不动心吗?然后你就说自己『终身无邪色』」。说一点都不会有淫念,没有一点好色的意思,可以对天地鬼神,你好意思吗?你这是大妄语!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

  你看这文昌社里头的规条,你们是发誓要去行持的,尚且你都这么犯,每一条你都犯,更何况其余?其余过恶就更多了。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可记。】

  他说,「你每年焚化黄疏给灶神爷,其实灶神都向上天禀报了」,因为对面的就是灶神爷。上帝于是就派『日游使者』下来,专门调查你家,『察君善恶』,看看你的善恶如何,结果好几年都找不到你一个真实的善行,没办法记录。所以你的善全是伪善,没有一条是真实的善。

  【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这是张先生对俞先生直指人心的呵斥,告诉他,「你的意恶太重了!你不仅得不到福报,你要逃祸都逃不及」。这一段也是很深刻的。

  时间到了,我们就留做下一次跟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13/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23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九十页,第三行中间开始看起。我们讲到《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面,这位张先生,也就是灶神的应化身,他要点化俞净意公,跟他就文昌社的规条来给他做出批评,告诉他,「你自己文昌社所定的规条,你都犯了很多,更何况其余?」下面说到: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可记。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君』就是张先生对俞先生的敬称,就是讲,你连年所焚烧的疏文,都给你向上天禀奏了。于是上帝命令『日游使者』来察你的善恶,可是这几年来都记不了一个善事,没有一个『实善』可记。就是你所作的善其实都是敷衍人的耳目,并不是真实的,而看你的恶却是真的恶。『但于私居独处中』,这里讲,你在一个人居住、在暗室之中,没有人见到你,于是你就放纵自己的恶念。『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等等。

  第一个是贪,贪婪,对于财色名食睡种种的这些诱惑,就起了贪心。读书人在名和利之间,比较容易贪名,喜欢人恭敬自己、赞叹自己、供养自己,当然利养也是放不下;一般的世间市井之辈,名可能他无所谓,他不要出名,但是他对利特别执着,这些都属于贪念。当然财色名食睡,后面的食和睡都会贪,讲究美食,讲究睡得很舒服、很享受等等,这就是讲过分的要求。淫念是专指贪色,男女之欲,虽然可能没有实际的事实发生,但是见到美色,动了不好的念头,《感应篇》讲「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起了这种念头,鬼神已经记一恶了。

  嫉妒念,这就是嫉妒、妒忌,心常怀着妒忌人的念头,见到人做好事,心里就不舒服,甚至会起毁谤、障碍这些念头。要知道,人无完人,肯定会有过失,但是,如果我们非要完人才能出来做好事,那天下人没有一个能够做到好事,也不敢出来做好事。所以,见到人出来能够行一件善事,我们都应该欢喜护持、随喜功德,而不能有嫉妒的念头。这些嫉妒的念头有时候自己不能觉察,它可能很隐微。譬如说见到人做好事出了名,人家赞叹,心里就不服,这个不服的念头实际上就是嫉妒;又譬如说,见到人得了利益,名利、利养等等,心里就起了悭嫉之心,因为自己对利养、对名利会有贪着,所以看到别人得到就不舒服;又譬如说,可能对方是又不要名、又不要利,什么都不要,是一个修行人,修行的境界一直在提升,超过自己了,自己心里也不痛快,不能够由衷的生起随喜心,这些都属于嫉妒。一般修养比较好的人,他能够把这些念头包藏好,不发出来,但是内心动了这种念头,鬼神皆知,于是就把这些念头记录在黑簿里头,累积就成为减寿的依凭。嫉妒往往跟傲慢是合在一起的,人为什么会有嫉妒?就是因为有傲慢,这个傲慢也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它是瞋恚心的根源。人为什么会瞋恚?它的根是傲慢。

  这个傲慢是跟「我」这种执着同时出现的,佛家讲「四大烦恼常相随」,只要有我,就出现了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就是四大烦恼。我爱就是前面讲的贪念、淫念,这是因为有我见,就是这个观念上错误,以为真有个我,所以发生种种执着,实际上根本没有我。你说,这个肉体是「我」吗?肉体是四大假合而成,因缘聚合的一个假相,根本没有实体,是你的这个身(物质)、精神等等合在一起,色受想行识合在一起的合成体。你就把它当作我,而忘记真我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你忘了这个。所以有我执、有我相,于是就有人相,人我就起对立。我慢就是有高下心理,后面讲的高己卑人念,这就是傲慢。自己比别人高,看不起别人。这个高包括很多方面,譬如说才智、学问、钱财、福报、资格、年岁等等,反正有比人高的地方就会起傲慢。反过来,比别人低就会起嫉妒。所以傲慢、嫉妒是两姊妹,有一个肯定有第二个,就是遇缘不同,就起这些恶念了。这些念头实际上都是从迷惑中产生。

  『褊急念』,这个褊急就是气量狭窄、性情急躁。一个人气量窄,福报就小,所谓量大福大,量小福小,看你有多大的福报,就看你有多大的气量。你看古时候那些帝王,特别是开国的帝王,那都是有大气量,他才能够统领江山,有这样的气量,这是凡人。要作圣人、要作佛菩萨,这个气量必须得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容。好的人容,坏的人也容,善的境界能够顺,逆的境界也能顺。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没有看人不顺眼,更不会性情急躁。这个急就是因为气量小,所以就会急躁,心浮气躁,甚至急功好利。凡是急功好利的,这种人很难有大成就,他不能舍、放不开,你就知道他没有办法承当大业。『高己卑人念』,这就是傲慢,认为自己比别人高,看不起别人,别人比我卑下,自己居高临下。真正有实德的人,一定是谦虚、礼让、谦让。古人讲,学问深时意气平。看这个人学问怎么样,就是看他的气、看他的意,意能够谦虚、气能够平和,这种人才有真学问,为什么?他有实德,对一切人都不敢看低、不敢怠慢。真修行人,就像印光大师讲的,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不仅不能高己卑人,要反过来高人卑己,自己是凡夫,外面的人全是菩萨,菩萨示现给我看的。他教导我、帮助我提升,或者是消我的业障,都以感恩的心对待,绝没有看不起人的念头。

  『忆往期来念』,这是念头回忆过去、期望将来,这些都属于妄念、忧思,患得患失。过去可能做过很多的错事,一直心中纠结、放不下;自己作的这些努力,又期望将来能得到如愿以偿的果报。得失心很重,这些念头实际上都是障碍我们的德行、障碍我们的清净心。有不少人过去做过很多错事,他就想忏悔,怎么才叫真忏悔?佛经告诉我们,后不再造,是名忏悔。这个后不再造,不是说我身不造了、但是心里还想着,这就不叫后不再造,心里想也是造。你过去的这些恶业,身口意都不沾染了,这才叫做真忏悔。不仅身不造,口也不说、意也不想,整个心就清净了,这就是真忏悔。最好的方法怎么做?念阿弥陀佛。过去那些往事一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把那个忆往的念头给置换下来了。也绝不想将来怎么样,我们现在好好断恶修善、念佛改过,将来一定好,将来一定能往生。至于将来什么时候往生,怎么样往生?这些念头我们都放下,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更不为将来的名利、生计忧虑。孔子都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衣食自有命运,你命中该有,自然会有,你把它全舍掉了,它还会再来,天不生无福禄之人,根本不用为此忧虑;也不必忧虑贫穷,安贫乐道,「素贫贱行乎贫贱」。所以人的心是很安定的,绝不会有浮躁。

  『恩仇报复念』,这是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念头,对立、怨恨等等,这些念头放不下。某人对我有恩,固然要报答,怎么报答?看缘分。如果能够对他本人施以报恩,那固然更好;如果没这个机会,也不必老在心中放不下。现在你就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念佛,有机会就帮助众生,以这个功德来给他回向,也等于是报恩。因为他对你施了恩,虽然没有得到你一对一的这种报恩,实际上他已经积了德,阴德,将来他会有福报。你又能够再替他修福,他的福报就更加增胜。所以人的心量要广大,并不是强烈的分别,某人对我有恩,我就对他回报,另外一个人对我有仇,我非得报仇。强烈的分别执着,实际上这种恩仇报复把自己德都损了,人整个气量就变得狭窄了。恩,佛家讲「上报四重恩」,四重恩包括,第一父母恩,第二师长恩,第三国土恩,第四众生恩,这些我们都要报恩。怎么报恩?佛家讲,愿以此功德,上报四重恩。你真正努力修行,为大众做好样子,以功德回向给四重恩,这个功德就大了,报恩才报得彻底。仇不能报,仇要化解,他欠我的这些业债,我一笔勾消了,绝不去计较,更不去追讨;我欠别人的,我一定要还,甘心情愿。遇人来毁我、辱我、打我、骂我、恨我,甚至害我,我绝不计较,就作还债想。他能这样对我,也消我的业债、消我的业障,这对我还有恩。我要以德报恩、以直报怨,心地正直,不起恩仇报复的念头,心地就光明正直。

  张先生把俞净意公过去这些念头全都数落出来,数出来了,说这些念头『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憧憧是不断绝的样子,在胸中没有断绝过,三十多年来,一直心中就是这些念头放不下,所以整个人都变成薄相了,福报都没有。这些念头『不可纪极』,就是不可穷尽,所以就不可能得到福报。『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意念上的、念头上的这些恶念坚固的结在心中,所谓是根深蒂固,很难转、放不下。其实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反省我们有没有这些念头?所以用《太上感应篇》来对照反省非常的好。《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得只是比较简要,提纲挈领的说,实际上这位张先生所数的这些念头,也都是概括了我们大部分人常犯的问题。连我自己,这些念头都有。通过念佛、通过修学改过,这些念头慢慢的淡化,这就是进步;如果不肯去改刷自己的这些意念,那神明就天天给我们做记录,我们将来恶报就难逃。现在虽然还没有遇到灾殃,这是还有一点福报,过去修的福,现在正享受着,等到福报什么时候享完,祸殃就现前了。

  『神注已多,天罚日甚』,俞净意公,你看他没做什么坏事,杀盗淫,事上他没怎么做过。杀生他当然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算重的,偷盗、邪淫,事上好像没怎么做过,大的恶事,杀人放火那些更不会做了。他就是念头上意恶很重,但神明都不放过,因为身口意,意是主要的,它是能发动身口来造恶,所以神明对意恶都不放过。俞净意在这方面过恶很多,所以要招来上天的惩罚,而且一天比一天要严重。俞净意已经是遭到不少天罚了,生了九个儿女,只剩一个女儿留下来,而且妻子都哭瞎了,自己三十年都没考上举人,日益贫困潦倒。如果将来这个天罚会愈来愈严重,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灾祸。所以张先生讲,『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因为你的意恶太重,积累得太多,想要逃避灾祸都没机会了,你还想祈福,凭什么祈福?福是善感的,你有什么善?这么多年没有一个真实的善,全是伪善,而那个恶全是实恶。而且这些意恶别人不知道,别人还觉得你很不错,你还在文昌社里面做一个主要干部,提倡因果教育,你自己没有真正的实德,那你怎么可能有福报?张先生这一番话真叫直指人心。所以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

  『公』就是俞净意公,他没有料到张先生对他心里的恶念都能够这么清楚,所以非常的惊讶、愕然。『惶悚』就是恐惧,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一定是神明。所以立刻拜倒在地,痛哭流涕,求忏悔说:

  【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

  俞先生这个态度难得,张先生给他讲的话,他能够接受、能够承认,也就是良心还没有泯灭,他能够忏悔。能够忏悔改过,这就有救了;如果不肯忏悔、不肯改过的人,这种人就没救了。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天也不会惩罚肯改过的人,会给他机会,让他断恶修善,能够把寿命就延长、福报增加,能够改造命运。俞先生这里见到张先生,就知道这是一位神明,说「你『既通幽事』」,既然你能够通达幽玄之事。幽就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很幽微。像俞先生自己念头里所想的事情,他都知道,他一定是『尊神』,是神明来示现的。因此『愿求救度』,求您老人家救救我,希望能够免去天罚。下面我们看张先生怎么回答他: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

  张先生首先是安慰他、鼓励他,一个人能够求忏悔也非常难得。张先生跟他讲:你是『读书』之人,『明礼』。这个礼也可以通道理的理,明白道理。你读书读的是圣贤书,知道道德仁义,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你也知道『慕善为乐』,羡慕善人善行,自己行善也觉得心里挺快乐,自己找到一种喜悦,这就是善根。『当其闻一善言』,你听到一句善言,譬如说圣贤教诲。例如《尚书》所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行善积德的一定得吉祥,不善的一定得灾殃,这是善言。于是就『不胜激劝』,激是激动,劝是鼓舞。你会觉得很激动鼓舞,也要来行善事。『见一善事』,别人做了善事,你也『不胜鼓舞』,你也觉得很高兴,有随喜之心,说明你是有善根。下面说:

  【但旋过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

  但是你听到善言、见到善事,过去了,『旋过旋忘』,过去之后马上就忘,你没有真正记在心里,也不可能去认认真真的付诸行为,断恶修善。这是因为你『信根原自不深』。这是难免的,没有根或者根不深、很浅。信根就是善根,能够相信圣贤的教诲,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都是善根。所以《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你信都不信,你更不可能接受,不可能去力行。所以你信根不深,遇到境界,好的境界你可以欢欣鼓舞,也就一下子,马上就没有了;遇到不好的境界,就会随它去了,随波逐流、跟着造恶,这都是根不足。我们师父上人多次反复来劝我们要扎根,就是扎这个善根,用《弟子规》、用《感应篇》、用《十善业》把这个善根扎得牢牢的,一切境界都不会动摇你了。俞净意公也给我们做榜样,信根本来不深的,我们怎么扎根?他老人家用了三年就能把根扎好,就改造命运了,四十七岁开始扎根,不晚。你能用三年,认认真真的改过修善,这个根就扎好了,但是一定要认真,后面我们讲到俞净意先生是怎么认真的、怎么力行的。信根不深,所以『恒性是以不固』,你就不能坚持、不能有恒,恒性就不坚固。我们学佛,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学的时候感觉得很好,甚至发了愿要改恶行善、要求生净土、要持戒等等,但是坚持不久就退了。有的人发心念佛,每天念三万、五万,时间也不久,都不能坚持,这都是因为根浅。所以

  【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尝有一事着实。】

  这讲得很深刻,我自己也属于有这种问题。平生有学很多善言,也在做些善行,但是因为根不够,就会『敷衍浮沉』,做着做着就走样,原来那种认真的劲慢慢就开始放松了。做到最后只是敷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敷衍自己、敷衍别人,既然发了愿要做,就做吧,但是认真度远不如初发心,甚至最后跟着浮沉,就是随波逐流,就不肯再做了。所以平生『何尝有一事着实?』哪一桩善行你能坚持到底,一辈子不改?哪怕只是一桩善行,一辈子坚持做,那都是大成就,说明你是真心在做。发愿容易,成就愿就不容易,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考验,尤其是大愿大行,考验就很大,要用智慧,要用忍辱、毅力、恒心,能够坚持到底,这就是一生对自己有个交待。俞净意先生确实没有做到,人到中年,四十七岁了,反省自己,确实没一样可以拿得出手,真的无一实善可记。

  【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

  不仅不能够坚持力行善事,而且还满腔的『意恶』,心里很多恶念,就是前面讲的这些贪念、淫念、嫉妒念等等。『起伏缠绵』,起了灭,灭了又起,在心中缠绵,纠缠不清,断不开、放不下。

  【犹欲责天美报。】

  你还想希望上天给你『美报』,就是好报。

  【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你的意恶这么多,还希望天给你好报,就好像在地上种了很多『荆棘』,就是野草,这些不好的草木。还『痴痴然望收嘉禾』,痴痴然就是愚痴,还希望收割好的禾苗,这些庄稼。『岂不谬哉?』这不荒谬吗?哪有这个道理,你种荆棘怎么能收嘉禾?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种什么得什么,如是因,如是果。然后下面张先生就奉劝: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

  『君』就是张先生称呼俞先生,说「你从今天开始,把你心中的贪念、淫念、客气、妄想等诸杂念,都要猛力屏除」。刚才已经讲了贪、淫这个念头,『客气』是什么?客气就是虚伪谄曲、待人不真诚的这些气质、这些念头。还有很多妄想,种种的杂念、恶念。用猛力『一切屏除』,就是扫除干净,不能够容这些恶念再留住心间了,要『收拾干干净净』。屋子里要是脏了,我们就要收拾干净、打扫卫生,把灰尘扫干净;我们心里要是脏了,也是要扫除干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心只留善,不留恶。什么是善?清净的念头是善。一念不生就是清净,念头动的时候,只想众生、只为别人,不为自己,这就是善。能保持这个念头纯一,纯净纯善,这就修成功了。念头善了,在事上怎么做?就要随缘。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

  『有力量』,可以做得到的,就不要推脱,就要认真去做,而且一定要保持真诚的善行。『不图报』,不希望别人回报我。我对别人好,不希望别人回报;我去布施,也不希望将来得好的果报;甚至布施了,想都不再想,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中间物相,这叫三轮体空。没有说「我给你什么好处了」,布施之后还老念叨着,就怕别人忘记,我相就太严重了;人相,就老记着人家得了我的好处;中间物,给了什么东西,我对别人有什么好处,这好处老记着,别人可能忘了,还提醒别人一下。这都是图报的心理,心不清净。不图报,你所行的善果报更殊胜,所谓三轮体空。所以,真正有智慧,何必图报?作了善一定会有报,你不图,它也会来,不图,来得更殊胜。『不务名』,也不去为了名而做善事,最好是做了别人都不知道,这叫阴德。做了人家都知道、都赞叹你,你名声出去,就马上把福报给享了。名也是福,以后也不会再有好报,因为你享受了。如果是名大于实,我做的善事人家大肆的赞叹,全天下人都知道了,实际上我这善事不值得人家这样吹捧,名过其实,这就会有祸患了。因为鬼神也嫉人名声,你的名声太广了,鬼神都不服,所以他会制造一些灾祸来。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若名不副实,就会多有奇祸,奇祸就是大家都没想到的,「怎么就他还得这个报应?」实际上那往往是因为他名过其实,他没有真正的实德,名声太高,就福报都享尽了,于是灾殃就现前。

  『不论大小难易』,不论善行是大是小、是难是易。大善可能是利益很多人,当然这个大小不光是从事相上讲。事相上讲,利益的人多就是大善;但是也要从心上来看,如果我真心诚意去行善,可能做的善事本身不大,但是以真心做的事,这个善就大。就好像一个贫穷的人,他本身没有钱,他能够把自己全部的财富都拿出来捐了,去赈灾或者去护持正法等等,这个善就大,功德就大。那富人拿很多钱出来布施,但是按比例来讲,这是微不足道,数量上虽然很多,但还是小善。难易,善事,愈大的事情、利益众生愈广的事情就愈难;利益众生范围小,这容易。这个道理不难懂,因为现在这世间人心都不善,你要行大善,障碍就特别多,所以特别难做。无论大小、难易,都要『实实落落,耐心行去』。实实落落这个实实就是真实,并不计较得失,从真实心中来做,认认真真的、尽心尽力的去做。耐心行去,还要有耐心,要行善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做得成功,要有耐心。特别是大善,利益众生的这些大事业,如果没有耐心,很难成功,心浮气躁就很难成就大善,做的通常都是小善。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

  自己力量不行的,没有办法完成的善事,都要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尽量的,能做多少算多少,让我的善意能够圆满,就尽了心。

  【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

  行善要有『忍耐心』,好事多磨,你要经得起磨炼,这就是提升自己,不能忍耐,那善事就做不成功。譬如说弘法利生,这个事往往魔王都会来障碍,你如果不能忍耐,不能够有恒心,百折不挠,那就很难做成功。要有『永远心』,一辈子,甚至生生世世发大愿来帮助众生。『切不可自惰』,不可以懒惰,自己放松、懈怠了,今天喜欢就干一干,明天不高兴就不干了,为自己干。『切不可自欺』,自欺是有能力做,自己就可能因为种种的原因不肯去做,或者是知道自己有什么过恶,不肯去改,这都是自欺。只要能够久久行善、断恶修善,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验』,你会得到天的赦免,不再会有天罚了,而且会有好报。我们现在讲的经文是「月晦之日,灶神亦然」这一句,《汇编》里面全文照录了《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是九十一页倒数第二句,就是最后一行倒数第二句:

  【君家事我。甚见虔洁。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这一段是张先生对俞净意公最后的一段开示。前面对俞净意先生念头里面的过恶全部都讲出来了,引起俞净意非常的震惊,而且忏悔,请求救度。于是张先生就劝勉他一定要奋力的断除恶念,努力的行善。最后也是安慰他、鼓励他说,『君家』,就是你家里人,你全家事奉我,甚为虔诚、纯净。就是这个心很真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到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定是将黄疏付火,而且每个月都如此,对于灶神爷可以说是非常的虔诚。感动得灶神来给他做示现,将他的这些毛病习气给他说明。因为人要知道自己的过恶是非常不容易的,别人看得清楚,所以灶神爷来给他把这个意思说明,也是回报他一片虔诚信仰的心。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人能不能够受教,关键看他有没有真诚,如果没有真诚、没有恭敬,感应不了善知识的教诲。

  这位张先生,就是灶神,最后勉励他要『速速勉持』,速速就是要赶快,不能再等了,再松懈、再拖延,怕来不急了,要勉力的行持,能改造命运,可以回转『天意』。天意也就是上天给我们命运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是上天有什么好恶,自己主观的去安排,上天没有意思,这些安排完全是我们自己善恶业所感召的。所以,如果希望上天降下吉祥,必须自己努力断恶行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圣贤的教诲,不是宿命论。你看灶神也是这样的说法,所谓命自我造,福自己求,跟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是完全一致。这一大段话是灶神爷对俞净意先生的开示,极其的深刻,对我们也极其有启发性。实际上俞净意公过去的这些习气毛病,很可能我们自己也有,只是我们没有他的这个缘分,没有遇到灶神爷来现身说法给我们开示,但是我们能相信,灶神爷对我们了如指掌。大概是因为我们对灶神不够虔诚,所以没有办法感应他的到来。但是灶神对俞净意公的开示也完全适用于我们,所以要努力的断恶修善,也能「速速勉持,可回天意」。下面:

  【言毕。即进公内室。公即起随之。至灶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

  这位张先生的这番话讲完之后,就起身径直的走向俞净意公的内室,这个内室应该就是客厅里面还有厨房,因为灶神一般牌位供在厨房。所以俞净意公立刻就起来追随他,跟着他走到灶下,忽然张先生不见了,于是就觉悟,知道这位张先生正是司命之神,就是灶神。这个感应十分的明显,不是在梦中,也不是恍惚、迷糊的时候,俞净意公是清清醒醒,他没有在作梦,跟这个张先生谈了这一大番话,应该也有个把小时了。结果他忽然不见,这就断定,一定就是神明。这对俞净意公震动就太大了,不能不相信,所以对灶神的那番话就全盘接受,依教奉行。

  【因焚香叩谢。】

  点起一炷香,向灶神牌位叩谢,感恩灶神爷对他的这番教导。以前对灶神爷只是一种迷信,也不知道是真有还是假有,人家拜,他也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个心态。也从来没有想到,奉事灶神是真正要断恶修善,过去只是一种巴结讨好去供养灶神,然后把自己的一些怨气全都写在黄疏里。现在整个就转变过来了。

  【即于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

  觉悟了就一定会有真实的行动,行动就是改过自新。第二天,就是元旦,我们说春节,大年初一。他就『拜祷天地』,礼拜,向天地祈祷,也是发愿。『誓改前非』,发誓一定痛改前非,过去像灶神对他讲的这些意恶,下狠心把它改刷掉,而且同时要『实行善事』。改造命运,我们看《了凡四训》,未论修善,先须改过。能改过,就好像把漏的瓶子给补上漏;如果不改过,光去行善,那行善的功德都被漏掉了。过恶实际上是有漏,这是个漏器,就没办法装福报和功德。所以改过是首要的,行善就随缘随力。

  【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

  古人除了自己的名、自己的字以外,还会有号,号通常是自己起的,名是父母起,字是同窗、兄弟、好友送给他的。号就是自己用来提醒自己的,当别人称呼自己的号,自己立刻就会想起,「我为什么要起这个号?」俞净意过去没有讲他有什么号,他是名都,字良臣。现在有了这个号,叫『净意道人』,意思很明显,他是个修道人,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哪修?从意地上修,把意地清净。这就是禅宗讲的从根本修,因为身口意,意为根本,意清净,身口自然就清净。这个号也是提醒自己,别人一叫「俞净意」,他自己马上就想起,「我曾经发的誓,我一定要清净自己的意念,把那些意恶全部要改掉」,这是他要发心真干。底下是他去落实。

  【志誓除诸妄也。】

  「净意道人」这个号就是为了纪念他的誓愿,要除去所有的妄念,使意清净。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

  这是几乎所有修行人刚刚发心修行都会遇到的状况,觉悟了,想要改过自新、改毛病习气,不是那么容易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气都不会是这一生才开始养成,是过去多生多世,所以积习难改,但是又不得不改。一开始真的会很挣扎,『初行』的时候,就是刚刚开始修行,就发现自己『杂念纷乘』,妄念纷飞,一个接一个,想停都停不下来。就是灶神跟他讲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就在心中翻腾,甚至可能觉得比以往还要厉害,这也是常有的事。譬如说念佛的人,刚开始念佛就发现自己的妄念多得不得了,好像没念佛还不感觉得有这么多妄念,一念佛怎么就这么多妄念?这绝不是你因为念佛把这些妄念念出来,是你心里妄念本来就这么多,只是你没有觉察,当你念佛的时候,心地稍微清净一点,就觉照了。是你能观察出来,不是原来没有,现在有了;是原来有,你没观察出来,你的心太粗,现在稍微清净一点,你就观察到了。怎么办?继续得念。用念佛来净意,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一句接一句的念,用它来断妄想。这些杂念纷乘、妄念纷飞,就不去管它,任它翻江倒海,我就守住这句佛号。时间久了,那些翻腾的妄念慢慢就平稳下来,愈来愈少、愈来愈淡了,这就是功夫得力。

  一开始就得咬紧牙关,也不要跟这些妄念作对,也不要想「我一定要把它压下去」,这些念头都是妄念。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念佛开示里面讲,念佛不要断妄想。黄念老说,你有断妄想的念头,实际上「去一添两」。想断妄想,本来只有一个妄想,现在还又加了一个「想断妄想」的妄想,添了俩。所以就不去管它就行,妄想由它打,佛号我就守着,一句接一句。俞净意先生没有用念佛,那功夫确实就不容易,这是属于难行道。念佛法门是易行道,为什么?念佛的时候就能有阿弥陀佛加持,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借他力来降伏妄念烦恼。但是俞净意公难行能行,这不容易,可贵!这里说他杂念纷乘,就会起怀疑,「我这样子修,能不能修出来,能不能修成功,是不是方法有问题?我这些恶念,几十年积习难改,到底还能不能改?」很多的疑虑,疑虑一起来,难免就会退心,就会退堕、懈怠,功夫就用不上力了。这都是讲的初学人的情况,很真实,进进退退。『忽忽时日』,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们现在想想,自己也是如此,还不如俞净意公,人家那个初学,时间不长,我们非疑即惰、忽忽时日,时间好长了,好多年都是这个状态。你问问自己,什么时候皈依的,到今年是第几年了?到现在是不是还是忽忽时日?没有像他那么认真,所以功夫不得力。『依旧浮沉』,就是习气依然常常现出来,在自己的意恶里面浮沉,控制不住。你看俞净意公是怎么对治:

  【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善念真纯。善力精进。傥有丝粟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圣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俞净意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真干。他知道自己习气重,他并没有退心,跟这些习气顽强的斗争,屡战屡败,屡败还屡战,愈战愈勇,还要祈求观世音菩萨来加持。所以在他的『家堂』,家里的佛堂里,所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前。这是一个学佛者,过去读书人,儒释道都学,所以家家都供观世音菩萨。他在菩萨像前『叩头流血』,发起狠心,非得要把自己的这些习气改掉。『敬发誓愿』,很恭敬的发起了誓愿,愿自己『善念真纯,善力精进』,过去那么多的意恶,现在就一个念头,行善。这个善念包括,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念头不动;事情来了,一动念头就是为一切众生。这是后面讲的,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念头要真、要纯,就产生力量,就是善力。要精进,不能够懈怠,功夫在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用功,这是真修行。我们修行往往是做早晚课的时候算是比较认真。早晚课完了,没事了,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习气毛病一点都不去改,甚至都不去观照,所以功夫不会得力。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时,你有几小时心是在道上,几小时不在道上?譬如说你每天做功课,做两小时,那你还有二十二小时心是往外跑,这就不能善力精进。所以真正用功,我们念佛,印祖告诉我们,要「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能够把自己的妄念排除掉。

  倘若有丝毫『自宽』,『丝粟』是比喻很细微的念头,有自己宽恕自己的念头,就宁愿『永堕地狱』。这是发了狠誓,真的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修行必须拿出这一分勇猛心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修行为什么几十年好像进步都不大,基本是原地踏步,甚至还有退转的?就是勇猛心没发起来。常常是自己宽恕自己,习气毛病现形了,给自己找借口开脱一下,找些理由让自己心得到一些安慰,因循惰怠,甚至是自欺。有过失,不肯认真的改,这就是过失,这就是自欺,疏忽、懈怠、懒散,一天一天就在堕落。俞净意就是能够这样的真干,不自欺,所以他功夫得力。每日清晨起来,他做早课,他早课非常简单,虔诚的恭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一百声,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念一百声,不用很长时间。可是因为他的心虔诚恭敬,所以这一百声的圣号功德就很大,每一声可能都超过我们一百声。念佛号也是如此,念佛号的功德大小就取决于我们自己念佛的这分诚心。

  怎么才能够把佛号功德念出来?要念兹在兹。佛号从口里念出来,从耳朵里听进去,听到心里,口念得清清楚楚,耳听得清清楚楚,心里记数,用十念法,从一数到十,再从一数到十,这样循环。心里记数,记得清清楚楚,杂念杂不进来,夹杂不进来,这样每一声佛号就有很大的功德。所以这句佛号要认认真真的念,如果随口滑过、心不在焉,自己听不到自己念佛,你让阿弥陀佛能听得到吗?俞净意这一百声观世音菩萨圣号,句句都踏实,用这种念佛的功德来祈求菩萨的保佑加持。『阴相』是冥冥之中帮助他,相是帮助的意思。可见得要改过,也要求他力,俞净意公这里也是二力法门。跟了凡先生是一样,云谷禅师教他,不是念观世音菩萨,而是念准提咒,实际上准提菩萨也是观世音菩萨,用念咒来祈求菩萨的加持保佑。因为我们的习气重、业障深,光靠自己力量是真的达不到、改不了,而且可能还会出现魔障,要靠佛力、靠菩萨加持。所以我们改过必须是跟念佛一起,用念佛帮助改过,用改过使我们的心愈来愈清净,念佛功德就愈来愈大,这叫正助双修。念佛人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改过。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傍。不敢欺肆。】

  发了真心,老实真干了,人就变样。他的言语动作每时每刻都能够观照、都能够检点,不敢放肆,就好像鬼神在旁边来监察自己。这都是事实,不是好像如此,事实就是,鬼神就在旁边监察,头上三尺有神灵,怎么敢欺骗鬼神,怎么敢肆无忌惮?之后

  【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

  除了改造意恶以外,还要尽量的行善,行善随缘,遇到了就做,没遇到不攀缘。所以,凡是遇到了有帮助于人、有利于众生的,这个『物』是指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不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就不叫善。这些善事不论是大是小;自己是忙还是闲,有没有工夫,有没有时间;或者是别人知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够继续,使这个工作完成,这些都不考虑。只要有机会,我就尽量做,『皆欢喜行持』,欢欢喜喜的做。不是很勉强的,或者是别人做,我很不好意思,就跟着人做,不是。自己由衷的欢喜去帮助人,尽心尽力,这里讲『委曲成就而后止』,这就功德圆满了。实在说,这个善事不能成功,例如自己可能是这个事太大了,做不来,超过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自己很忙,没空做;或者是力量不能够持续帮助这个事情圆满。总之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可是主观上已经是善意圆满。自己也会在行善的时候遇到挫折、障碍,都努力的突破,这叫委曲成就。做成了,很好;做不成,心里没有遗憾,只是众生福报不够,这事成不了,但是自己已经尽了心。所以

  【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随缘分,有缘便做。『方便』是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适宜,用最适宜的方法去帮助众生。而且种这些福叫『阴功』,阴德,就是别人不知道你行善,这叫阴德。如果行善希望别人知道,就没有阴德了,实际上也不是真善,连福报都没有。所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如果是并不希望人家知道,但是别人知道了,别人赞叹你行善,就变成阳德。阳德,你享受的这些美名已经给你报掉,你就没有后来的福报了。别人不知道,别人不赞叹你,这是阴德。所以这个心我们要了解,要怎么样去用心。如果还想让人知道,有这分心,根本就不是善,那叫伪善,不仅没有阴德,阳德都没有;如果还享受别人的美名、赞叹,反遭其祸,损自己的德、损自己的福。俞先生这里说: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除了自己努力断恶修善以外,他还教化别人,自度度他。用什么教化?圣贤教育。教人『敦伦』,敦睦伦常,五伦关系要和睦。还要『勤学』,勤奋的来学习圣贤教诲,多读圣贤书。『守谦』,养自己的谦德,谦受益,满招损。『忍辱』,人家的侮辱、人家的毁谤,自己要忍。曾国藩先生有一句名言,就是「千万忍耐,忍耐万千」,就是千万一定要忍耐,而且忍耐的不是一件事,万千的事情。不管何时何处都得忍,忍成功了,你就作圣人、你就作菩萨,所以菩萨是得成于忍。还有『因果报应』,这是帮助众生认识因果,深信因果就能断恶修善。逢人就教化、就引导,只要人们能够听,他就讲;不听,当然就不需要去跟他们讲了,跟他们讲,招人反感,就不好了。『惟日不足』,天天如此,没有满足。不会觉得「我做够了,不再做了」,就厌倦、就退惰了,不会。这说明他已经有法喜了,所以天天都这么精进。

  【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他对灶神爷依然是虔诚的奉事,他知道灶神是月晦之日上天禀奏的,『月晦』就是每个月最后一天。于是他那一天就把这一月所行的一切言行,『所行所言』,包括有善、有恶,他都很诚实的写在黄疏上焚化,祷告给灶神爷,在灶神的牌位前写这个疏文、化这个疏文,做汇报。而实际上灶神爷是不需要他做汇报,都了如指掌,但是俞净意公这么做是显示他的真诚心,他不忘灶神对他的教诲,每个月、每一天都这么坚持。

  【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达到一个境界了,断恶修善的功夫用得很熟,恶念自然就不生,控制住了。控制久了,它就自然不生,功夫用到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所以他能够动念就是『万善相随』,纯善;不动念的时候,就是静的时候,『一念不起』,心地清净,这是得三昧了,得行善三昧。如果定久了,就能开智慧。但是俞净意公,这里没有交待,他可能没有开悟,功夫还不够;如果继续用功,开悟都有分。这里是讲他得定。

  【如是三年。年五十岁。】

  用了三年,功夫就成就,我们念佛人要是像他这样努力用功,念上三年,一样也能得定,那就是念佛三昧。我们是求往生,俞净意公只是求他一生改变命运,我们求往生,会得到十方诸佛护念、阿弥陀佛加持,比他更容易成功,就是我们不肯干而已。所以三年有成,这时候俞净意公已经年五十岁了。

  【乃万历二年。】

  明朝神宗皇帝,『万历』是他的年号,『二年』。

  【甲戌】

  这是那一年的天干地支,这个排列是年号。

  【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会试』就是明朝、清朝科举制度里面,每三年就集合各省的举人在京城考试,这叫会试,大家集会在一起。『张江陵』就是当时明朝的宰相张居正,他是湖北江陵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1:33 , Processed in 0.15955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