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梵网经讲记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变不了的,没法子改变的,多拜拜佛,巴结巴结佛,还是要堕地狱的,没法子。

  你们可以看看朱镜宙老居士他有一本《八大人觉经讲记》,他这个讲记里头有一个故事,那个故事是真的,他老人家当年亲自见到这个事情。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他给我讲这个故事,那个时候还没写出来,给我讲了很多很多因果报应的故事。这一个故事是在上海有一个已经是退了休的,因为在满清政府的时候做官,官也做得很大,很有钱,民国成立满清政府推翻了,当然他官也就丢掉了。他带着他的财产在上海,住在外国租界当寓公享福去了。这个人学佛,非常虔诚,佛门里面修桥、铺路、印经、造像没有一桩事情他不出功德的,欢欢喜喜来造,在佛门里头是大施主,大善人,看了都叫他善人。

  以后他死了,他有好几个姨太太,里面就有一个姨太太,死了以后很想念他,当时在上海有一个外国人,是法国人,这个人可以走阴差,他能够把那个死人鬼魂找来跟你家里人谈话,他有这个本事。要钱要得很多,在那个时候大洋要十块,给你找一次要十块钱。他家里有的是钱,所以就请这个法国人来给他找。法国人要他的生辰八字,还有死的日期、时辰,还有葬的地点,只要把这几个告诉他,他就会把那个鬼魂找回来。钱给他了,这个法国人找了好久找不到,找不到就是你骗人。那个法国人不肯退钱,他说我真有这个能力决不是欺骗你的,但是真找不到,不知道这个鬼魂到哪里去了。

  以后这个法国人就说了,如果你亲戚朋友当中要是有人过世的,他说我给你再找一次,我这个价钱减半,假如再找不到那算我骗你。好,在这个时候他那个大儿子就是那个先生的大儿子也过世了,他就把那个大少奶奶找来,他说有这么这个事情半价去找来,结果也告诉他,没好久真的找到了。找到听他那个说话的声音,讲的那个样子完全相同,看到他穿什么衣服,长得什么面貌,说话的音声完全相同。他就问,问的时候你这个爸爸过世没多久他到哪里去了?他这个儿子就说,他到地狱去了,下地狱去了。一家人听到气死了,他是大善人,学佛这么多年,天天在佛门里面烧香、礼拜、诵经、做种种善事怎么会到地狱里去?

  他说他有很重的罪业别人不晓得,家里人都不知道。他说他在清朝做官的时候,有一次朝廷命令他去放赈,赈灾,当钦差大臣,不知道是旱灾还是水灾,带了很多钱去救济那个地方,他把这个钱自己干没了,所以有很多人得不到这个救济,死了许许多多人。这个罪太重太重了,所以他晚年怎么学佛,怎么拜佛,怎么样做功德没有办法弥补,还是要堕地狱。这个事情没人晓得,可能有一个他的老朋友,他现在还在世,他称他伯父,他说你去问问他,他可能还晓得点。结果人果然去找,去找他的老朋友,他老朋友想想是有这么回事情,但是他究竟得了多少好处不晓得,确实知道他曾经做了一次钦差去赈济,这个事情是有的,证实了。

  所以这个事情,他自己晚年想在佛门里面学佛来弥补他自己这个罪业,没有办法,还是补不过来,还是要堕地狱。可是要是真正转过来的话,那叫转识成智,是真正忏悔,他把他所得的那些贪污得来要全盘拿出去,去做善事才能弥补!这个贪污贪了一百万,拿了十万去作功德,这怎么行?不行,那就是行贿赂了,搞了一百万的好处,我拿十万块钱佛菩萨面前行行贿赂,请佛菩萨替我挡一挡这个罪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恶行太大了,所以还是要堕地狱。这是恶因必定得恶报,善因一定得善报,佛对于这一个定理决定不怀疑,他有那个智慧看得清清楚楚。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这一条是讲三世,过是过去世,现是现在世,未是未来世,就是三世因缘果报,果报通三世的。这一条跟前面一条不同的地方,前面讲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善决定不得恶,作恶决定不会得善,前面是说这桩事情。这一条讲的是果报是三世的,有过去造的业现在受报,有现在造的业现在受报,我们讲现世报,有现在造的业来世受报,还有现在造的业后世受报。决定有报应,不会说没有报应。

  因此经论上才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起心动念造作的时候他不在乎,他没想到将来有果报,或者虽然想到,果报还没现前,不怕不在乎,到果报临头的时候他害怕了,那时候害怕也没用处。菩萨聪明,他不迷,所以他在起心动念之处,他就有警觉心。晓得一个恶念,阿赖耶识里面就是一个恶的种子,这一个种子遇到现行必定受果报,没有法子避免的;起一个善念,这个善念种子起现行一定得善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一生的际遇就不怨天、不尤人,晓得什么果报都是自作自受!知道自作自受,我们从前因为不晓得迷惑颠倒,造了很多恶那有什么法子?没法子,从今以后再不起一个恶念了。虽然有恶的习气种子,如果那个习气种子淡薄,力量不强,果报是强有力的种子先受报,这就是讲因要结成果当中一定要有缘,这个强力就是缘。过去所造的恶现在把恶统统断尽了,一个恶念都不起;换句话讲,恶的缘断掉了,虽有恶因不容易起现行,缘没有了。过去世也有善,现在是起心动念统统都是善,这善念里头加上善缘,善的果报要提前现前。

  所以虽然这个三世因缘果报是不能改变的,可是哪一个先受报?哪一个后受报?这个还行,这个权利还在自己手上,自己可以控制。正因为有这么一个道理,佛法的解脱的理论才能讲得通。命确定是有,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袁了凡那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改变了命运!我们这个道场一个同修他不常来,他现在年岁大了七十多岁不常来。刘渊武先生,过去跟我是同事,他一家就是依照《了凡四训》来修学,他的命运改了。这是我在台湾,我送他《了凡四训》,全家奉行,依教奉行,十年全部改过来了,真正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例子。

  他那个时候一家人几乎到了绝境,没有法子生活下去,得到这一本书的时候如获至宝,所以他遇到我说,他说《了凡四训》救了他一家。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的人多,哪一个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这命运决定可以改,正是佛法里所说的有求必应;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它有个道理在,有个方法在,如理如法的去修学、去改造,必定成功,何况是佛法!佛法的改变那个效果比那个更要大,更来得快。这个佛法的改变是两桩事情效果是非常之大,一个是弘法,一个是护法。护持正法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是第二种智力。

  我们明了之后对于造因不能不慎重,起心动念要利益一切众生,不要妨害众生,连一个众生都不要妨害,为什么?一个众生妨害,就跟一个众生结上冤仇,这一个仇人将来你自己在修行道路上他就是个魔障,他就障碍你。我们要想减少魔障,就不与人结冤仇,所以佛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十大愿王这两条非常非常重要,恒顺不是短时候的随顺,常常随顺他,这很难做到,其实恒顺众生就与本经精神完全一样。这个经是戒经,在下一卷戒条里头说得很好「孝名为戒」。孝就是顺,孝顺就是戒。解释这个意思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来说明最恰当不过,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也许你也会问那众生障碍我怎么办?障碍你,你的功德圆满了。你看看《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没做,功德就圆满了,那是什么?不是你不做,因缘不成熟,你的功德圆满,就是个人造的业不相同,个人的业不一样!

  我们有一个同修也是个佛教徒,很虔诚的一个佛教徒,他是公务员。有一天他来找我,他说我们学佛的人应当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对不对?我说对,没错。他说现在我们机关里头有一个空缺,那个地位比他高一层,他有资格(就是升官)他可以升一级,现在空这个缺,他说我可以争取,有很多人都想争取这个位子,那么我可不可以去争?可不可以争取?他来问我这个问题。我就问他发心,我说你想得到这个位子,你用的是什么心?他说我想如果我得到这个位子,那个位子是一个单位主管,我要得到这个位子,我可以贡献我的智慧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一点事情。我说行,你可以去争,这个心好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能够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心,行!可以去争这个位置;如果你为了要升官发财,那就错了,那就有罪业了。结果过了一个多月,他虽然争了,也提了名,但没选上,位子给别人占去了。当时我就恭喜他,我说恭喜你,你发意圆成,圆满功德。为什么?你原来争到这个位置,你真正要去做到你的功德才圆满,现在你这个心发了位置没有得到,你的功德圆满了,你不要做就圆满了,确实如此不要做就圆满了。

  所以佛门里修功德,有的时候是做到才圆满,有的时候不做就圆满,那个不做是什么?没有机缘做,不是他不肯做,真正肯做没有机会。这个没有机会做跟诸位说不是自己没有福报,是众生没福报,如果有这个机会,众生有福报,自己没有福报,自己什么?要心劳,要操心,众生没福报自己就有福报,念念圆满功德!不要说这个事情有障碍,那个事情有障碍,错了,念念圆满功德。所以众生有大福报的时候佛菩萨就出现,佛菩萨不出现于世间,众生没福。所以你要想修圆满功德,时时刻刻都可以修,圆满功德是没有人能障碍你的,念念圆满功德,念念的心具足清净平等,广大誓愿。这就是知道三世业报。今天时间到了,就只能讲到此地。


梵网经  (第二十九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1-001-0029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五面倒数第二行,「十力」。

  「十力者,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我们前一次十条里面介绍了两条。如来果上的十力,在佛法里面是一个很普通的佛学名词,在经论或者是古大德著作当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所以在这个地方跟诸位介绍过之后,将来看到十力都是一样的意思。前面两条虽然说过了,也许有新来的同修没听到,好在不多,我们再说一遍。

  「是处」与「非处」是指因果报应一定是相应的。我们俗话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善一定得善报,造恶一定得恶报,这就叫是处,决定是正确的。要是说作善会得恶报,或者造恶他也会得善报,没有这个道理,这叫非处,决定不是事实。可是往往我们在世间见到有许多好人他的遭遇非常不幸,好像是一生作善没有得到善报,一看到这一生造恶多端的人他是享福报,福报很大,这似乎跟佛法里面讲的果报不相应。所以佛十种特殊能力第一种,对这一桩事情他看得正确。世间这些现相是有的不是没有,这是一回什么事情?因为我们凡夫只能看到眼前,不能看到过去,也不能看到未来。殊不知因果是通三世的,这一生他享福是果报,他享福,前生造的善业;这一生他遭遇很不幸,常常受折磨,这也是果报,前世做不善业才得这个果报;今生所做的来生报。

  所以佛门常说「欲知前世因」,你要晓得你前世造的是什么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这一生所遭受的就是,一定相符合。「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晓得来世果报怎么样,我们这一生造作的这个业就感来生的善恶果报,这是一点都不会差错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个问题也许有人看到: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来十力里面列为第一条,确确实实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学佛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正是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从此地建立。

  这一个世间一定要把它看破,不值得留恋!这个社会的演进愈往后众生愈苦。千万不要以为现在科技发达会给大家带来幸福,你没有想到那个战争的恐怖,科技后遗症的恐怖!你看印度这一次毒气外泄,等于一次瘟疫一样,死伤那么多的人。这一些灾害是人为的不是天然的,如果是核子战争爆发了,恐怕是人为跟天然的加起来,那就是大灾难!能够逃过这种大劫难的为数不多,纵然逃过了也是苦难重重。所以看破,警觉心就提高了,真正安稳、幸福还是得求生西方世界。以我们目前有个十年之内的安稳,有这么长的时间取西方世界决定没有问题,在时间上讲足够用。我们在《往生传》里面所看到的三年到五年成功的人太多太多,那些都是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知道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第二句说「知过现未来」,这就是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业报智力」,佛有这个智慧,不但知道自己,知道一切众生,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没有一桩事情不晓得。实实在在有三世,不是没有三世,真有三世。既有三世,当然就有轮回,还有什么话说!三世跟轮回那是连在一起的,如何超越三世、超越轮回?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确确实实能够超越。先说过造善业得三善道果报,造恶业必定入三恶道,得三恶道的果报。佛教给我们修净业,净业的果报我们六道里面没有。我们念阿弥陀佛,三善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三恶道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果报在他方世界,在西方世界。这是佛一再在经论里面劝勉我们修净业,感得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清净的果报。

  第三是「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有很多种,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像经典里面常说的四禅八定,那是世间禅定,阿罗汉所证得的九次第定以上的禅定是出世间的禅定,这是说的诸禅。世间禅定很多种,出世间禅定也有很多种,真正的解脱一定要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的禅定得不到真正的解脱。三昧也是梵语,翻作正定或者翻作正受,与解脱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在大经里面看过很多很多,所以无量三昧!相上虽然讲是无量,理上是一桩事情,那就是在一切境缘里面能够守住清净心,能够运用觉观,观照一切诸法,所得的受用就叫做三昧。像交光法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的那种受用就是解脱三昧,如果我们还是应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纵然得到解脱三昧,也不是究竟的。可不可以得到?能得到一些,像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所得到的这个三昧是没有超越心意识。所以如来他的大智慧对于九法界有情众生他们修学的禅定、解脱、三昧他都知道,因为他知道他才能指导我们修行,才能把我们的境界提升。

  第四条是「知诸相胜劣根智力」。这一条着重在根。智就是根智力。根是根性,各个众生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与多生多劫的修学习气有关系,所以这个根性我们常常说有先天的,有后天的。先天的是与生俱来,有人的根性很利,殊胜,有人的根性很劣,不等。后天的那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先天的要善于栽培,后天要发愤努力,都能成就。这一条在教化众生里面属于观机,唯有正确的观机才能达到应机施教,利根的人则以圆顿的方法来教他,那个钝根的人则可以从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来教导,这样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教学的功德利益。

  第五「知种种解智力,亦名欲力」。「解」换句话说,就是对于一切法的认识,这个认识有浅有深,有圆有偏,有真有假,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层次,因为他认识了;这个欲是爱好,他要不认识他决定生不起爱好的心。譬如学佛,你要对佛法不认识你怎么肯来修学?听经,如果那个经听不懂,听了几次你就不想来了,听懂了觉得这里面能理解,理解了他就有兴趣,就产生了欲望,这个欲望就是追求。佛对于一切众生,他对于宇宙人生的见解,他的爱好、欲望也都知道,这一条也是属于观机。

  「六知种种界智力,亦名性力」。界是界分,也就是讲的界限,佛法将宇宙万法把它分为十八类,称之为十八界。譬如说眼的界限是见,眼不能听,眼只能见,可见得这个眼根跟耳根它有界限,耳能听不能见,各个都有一个界限。这一种界限迷的时候有,悟了的时候就没有,觉悟了的人是六根互用,眼能见,耳能听,耳能听眼能见,换句话说,见闻觉知每一根统统都具足。大经里面说的「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六根可以互用。到六根互用的时候这个界限就不存在,这不是普通的人,那是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做到,那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权小凡外有种种界,佛都知道。底下一句说亦名性力,性也是界的意思,这个性是讲性质,不是讲的本性,讲性质。他各个性质不相同,力是说它的作用,它的功能;眼的性质跟耳的性质不相同,功能不一样,一个能见一个能听。这个性是这个意思,不是讲的真如本性。

  第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果我们明白这一桩事情,对于佛的教诫就不会怀疑了。至处是到达的处所,也就是我们讲的结果。道是方法,你修哪一种方法会得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佛晓得。你修四谛法你会成就阿罗汉,你修十二因缘法你会得辟支佛果报,你修六度万行你会得菩萨的果报,你念佛修一心不乱你会得西方净土的果报。至处!修什么法门后来有什么样的果报,到达什么样的结果,佛是清清楚楚。

  第八「知宿命无漏智力」。宿是过去世,生生世世我们在哪一道,得的什么样的身,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样的姓名,你这一生的际遇,佛统统知道,不但知自己也能知道一切众生。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烦恼断尽了。在小乘人来说阿罗汉果才称之为无漏智,见思烦恼断尽;大乘的无漏要到十地菩萨法云地,这个时候无明将要断尽了,无明差不多断尽,称为大乘的无漏。佛有这一种的智慧能力。

  第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天眼是六通之一,有报得的、有修得的。譬如天人他就属于报得的,我们人间有很多修行人得天眼通,他是修得的,鬼神里面也有些是报得的。这个世界要乱,鬼神先乱,我们过去在仁王法会读《仁王经》的时候,诸位都记得很清楚。在台湾几乎每年都举行仁王法会,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世界要乱鬼神就先乱!鬼神有五通,多半鬼神都有五通,五通里面就有天眼、有天耳、有他心,就是没有漏尽,有神足。虽有五通它的功能不太大,换句话说,小事,很近的事情,譬如说几天,个把月之内的事情他知道得很清楚,大的事情、远的事情他就不晓得了。这一些鬼神他怎么乱法?他在人间制造纠纷。所以我们往往看看某人他有一点神通,他有神通?不是的,是五通鬼神附在他身上,不是他自己的能力,附在他身上,那个五通鬼神走了他统统失掉了,什么都不晓得了。他原来不晓得以为他自己的道行了不起,忽然那个鬼神走掉了,他就感觉到我的能力都失掉了,怎么会退转了?其实那不是他的能力,是鬼神附在他身上,在这个世间招摇惑众,破坏正法!一般人都是好奇务怪,认为有一点神通这了不起,你跟他在经教里讲正道他不听,这个不希奇,要有神通才希奇。好奇务怪,没有不上当的。

  佛法是平实之法,绝不搞一些奇怪的事情,佛法是教你觉悟,绝不教你迷信,教你自觉。觉他是帮助他人自觉,不是帮助人迷信,帮助人破迷开悟。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有神通的人,要晓得那是一回什么事情。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清楚,你看《楞严经》所说的五十种阴魔,《楞严经》十卷这一段经文就占了一卷半那么多。说明末法时期一些怪现象,我们能认识就不上当。《楞严经》的修行还是以念佛为主。佛知天眼无碍是指这些,从五通鬼神(无论他是修得还是报得的)一直到如来地,这个天眼功能大小不一样,佛是没有一桩他不知道的。这一句跟前面的一句「知宿命」,实在讲是六种神通统统包括在其中。人间天上,三乘界内、界外,佛没有一桩不知道。

  末条一条第十「知永断诸习气漏尽智力」。这条要是明了,我们就会甘心情愿接受佛的教导。永断诸习气到漏尽,这是无上正等正觉,前面都是讲的三乘,二乘,这个地方是讲一乘法。圆教一乘才真正永断习气,真正成就漏尽,就是圆教佛果地上才能得到的。等觉菩萨习气没有永断,他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佛知道,自己已经证得了当然可以教导别人,把他自己修行的经验提供给我们,帮助我们也能够永断习气、也能够达到漏尽。这个漏尽是断无明,前面这个无漏是讲的断烦恼,这个地方是讲断无明。到此地是说的如来果地上十种特殊的能力,菩萨虽有,比不上佛。

  下面讲「十八不共法」,也是如来果地上独有的,菩萨虽有不圆满,所以称为不共。虽然有这十八条可是要记也很方便,一开端就是身、口、意,三业无失,无失是没有过失,「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没有过失。这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看起来好像简单,真不容易!我们学佛对于这一些条目都要留意,我们晓得我们身口意三业过失是决定不免,如何能够把它减少到最低限度,那就是修行。如果说完全没有了,那就成佛了,连等觉菩萨都不能说完全没有,为什么?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一品生相无明就障碍了三业的清净,何况我们无明、尘沙、见思烦恼不但没有断,天天在增长,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怎么能说没过失?我们应当要向无过失这个方向去追求,尽可能减少过失。

  「身无失」,身要守戒,在我们中国古人讲身要守礼,那是范围,不能说无过失,它是有一个范围,纵然有过失,过失不大。戒律也是个范围,不超越这个范围不会有大过失。「口」是指言语,言语愈少愈好,古人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贪吃容易得病,把肠胃吃坏了容易得病;喜欢讲话容易闯祸,不知不觉得罪人,还不晓得什么时候得罪的,跟人结了冤仇,不知道从哪里结的。「口为祸福之门」,所以说话要谨慎,要少言语,多听少说。对于佛法应当是多问,这是好事情,有疑惑的地方、有不明了的地方一定要问。

  第三是意,意是念头,起心动念都叫做妄想,这就是意业的过失。如果说意业里头什么都不想,有没有过失吗?还是过失,一切都不想了他的果报在第四禅的无想天是外道天,还是过失。所以意叫你要有正念、正思惟,拣别不是邪念、不是邪思惟。有念是妄念,无念还是妄念,有无是两边,两边都是虚妄。这里面理很深,境界非常之深广,要慢慢在经论里面去探讨、去理解,而后要在生活里面尽量减少三业的过失,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才能够得力。

  「四无不定心」,佛心是常在大定,决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叫定心。我们的心是不定心,为什么?容易被外境所转,六根接到外面境界,我们的心都被它所动摇,佛心如如不动。「五无异想心」,异想,见异思迁,特别是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讲,今天听到一个禅师在说法,禅不错,赶紧去学禅;明天看一个密宗上师在说,那也不错,赶快去灌个顶、去持咒,见异思迁,学什么都不会成就。所以法门的选择要慎重,选定了之后就决定不改变,这一个法门一定成无上道,改变而得无上道那个时间也要花得长,路子必然是走迂回的道路,不是一个快捷方式。快捷方式是一条路,一个法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绝无更改。无异想心,佛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六无不知舍心」。这也是我们要学的,舍就是放得下,佛没有一桩事情放不下,样样都能放得下。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回向》念到,第六回向菩萨修布施举出六十个例子,无有一法他不能舍。舍也是不执着,于一切法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所以能舍,能舍心才清净,那个不能舍心就被染污了。

  底下一条「欲无减」,这个欲就是欲望,佛菩萨的欲望是什么?四弘誓愿!他的大愿从来没有减少过,换句话说,没有退过愿,没退心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为什么要说这一条?我们自己要好好的想想,我们也会发愿,但是那个愿的力量不长,过了几天就退了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譬如说我发这个愿我一天要念一万声佛号,今天念了,到明天只念了五千声,有事情,明天再补;明天我念一万五千声,到明天连三千声都念不了;到后天,算了,还是不念算了。他会退心!不像诸佛菩萨的大愿永无退心,永远不退的。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发的四十八愿,发心的时候勇猛,成佛之后那个愿力丝毫没有退减,这也是我们应该要学的。实在讲很不容易做到!很不容易做到,太难太难了!可是一定要努力,尽可能的去做到。所以这个发愿也要谨慎,不能够草率。

  第八是「念无减」。念是念力,净土法门讲念不退,要到理一心不乱才能到念不退。如来果地上当然是不退,不退也不必说,念无减。他念什么?佛念什么?佛念念之中要普度一切众生,这是佛念,佛绝不念自己,连菩萨都不念自己,何况佛?都不念。念念要成就一切众生,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成无上道。

  「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精进,当了佛功德圆满还修什么精进?菩萨精进应当,菩萨无明没断尽,佛已经证得无上菩提了,还往哪个地方精进?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第四地的菩萨精进波罗蜜圆满了,十地菩萨是十波罗蜜圆满之相,圆满以后还要精进,可见得我们不圆满、没有圆满的人更要精进,菩萨的精进自行化他,两方面都要精进,如来的精进是自己圆满了,精进什么?度脱一切众生,他这种精进决定没有减少一分一毫。换句话讲,尽心尽力在做,并没有说是我已经成佛了,自己从前已经度化众生,教学相长,度他就是度自己,现在我度自己圆满了,我还度他干什么?凡夫、小乘、权教确实他有减少、有退转,如来在果地上决定没有退转,所以我们对佛的智慧、德行,我们对他景仰,对他恭敬是有道理的。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尊敬他,正如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无有疲厌!他不疲倦、他不厌倦,去教化一切众生,这是精进无减。

  底下「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这也要说一说。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要度众生就得要随类现身,譬如佛要度我们,他一定在人间来示现,也要有父母,也一样从出生,一生示现的有生老病死,这样会不会起烦恼?会不会伤害他的智慧?解脱是自在,是不是有许许多多的约束他得不到自在?不会的。虽然在那里示现也是圆满智慧,虽然在那里示现还是住大自在之中,决定不会有一丝毫烦恼现前,决不会有一丝毫不自在的这些事,「解脱知见无减」,这就好懂了。

  十三、十四、十五都是讲随智慧行,这个给我们也是很大的启示。「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与我们现前恰恰相反,我们今天身、口、意的造作是随着感情不是随着理智,所谓是感情用事,他就造业了。感情是迷的,感情是不觉,感情用事没有不偏差的,所以如来三业的造作他是依智不依识,所谓是转八识成四智。我们凡夫依八识,他是依四智,三业依四智。

  「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这是知三世无碍。刚才说过,像五通仙人他们也能知三世,但是有碍,佛知三世无有障碍。佛的教诫我们一定要遵从,对我们决定是有好处的,千万不要信这些外道,纵然示现有一些小神通,不要为他愚弄,不要为他伤害了自己的信心,这一点很重要。

  「此十八行,云不共者,以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非权小菩萨所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这十八条的境界非常的深广,我们只是在字面上看到一点眉目,其实里面深广境界决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所以称之为不共法。这是这个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将卢舍那佛在往昔因地当中所修行的纲领为我们略举,而寂光大师又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这个纲领有所解悟。虽然有所解悟我们解得不深,知道的并不周详,如何依照这个法门来起修?更是重要的问题,所以下面华光菩萨他知道我们心里面的意思,知道我们的重重疑惑,所以他在法会上代表我们来向卢舍那佛请教。请看下面经文: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这一段科题里面叫「总标报化」。卢舍那是报身佛,『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都是化身佛,大师在批注里面为我们解释这一段的意思。「此总标明体用不分,报化无二之义」。这一句把这段经文的旨趣为我们点出来了,这是真实相。下面这是解释这段文。

  「言尔时者,即本舍那如来,举因明果劝修时也」。这是将时间为我们说出。「此之华台舍那,赫赫大光明座,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俱已解见前文」,前面说过这个地方就不必再说了,要说的是底下这一句,底下这句前面没说过。「一切世界佛者,是千百亿化身释迦如来,展转化化无量无尽智慧如来,居一切世界中,说法利生,以表从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也」。这要说明的就是这一句,这一句我们读了之后很难懂,很不容易明白,为什么?因为我们执着这个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人,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的地方,我们认定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人。他怎么能变化成这么多?怎么能变成一切世界佛?在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明了,释迦牟尼佛这个名词是个通名,不是专指某一个人。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叫悉达多,如果说悉达多那就说他一个人,他成佛了称之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不止他一个,这是一定要晓得的。

  在经典里面讲佛有三身,法身叫毘卢遮那,报身叫卢舍那,化身叫释迦牟尼,所以这个名称是化身佛的名称,只要是化身佛都叫释迦牟尼,是通名不是别名。化身佛是谁化的?前面说过千华台上,化身佛是卢舍那化的,卢舍那从哪里化出来的?从毘卢遮那那里化出来的。换句话说,毘卢遮那是本体,卢舍那是起用,而释迦牟尼是用中之用,用不离体,所以是一体三身佛。我们再从这个名义里面来观察,毘卢遮那意思是遍一切处,我们现在所谓是真理,在佛经里面常讲真如本性,因为真如本性遍一切处,那就是法身佛,所以法身无相,法身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报身与化身,是有相的,相与无相是一体,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性相是一如,它是不能分的。连虚空也有相貌,怎么能说没有相?

  报身佛叫卢舍那,前面讲过卢舍那的意思叫净满,净是清净的意思,满是智慧圆满,清净智慧圆满就叫报身。释迦牟尼,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能仁,仁慈,大慈大悲,牟尼是寂默,就是如如不动,虽然大慈大悲,他又不为一切境界所染,不为一切境界所动,这个作用就妙了!不被外境所转的慈悲叫真正的慈悲,这是三身佛的定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从我们本性上讲就是法身,从我们的知觉上来讲就是报身,从我们慈悲心上来说,虽然这个慈悲心很小,也是属于化身。我们明白这个意思,岂不正是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问题是在我们自己的觉心。

  我们自己的心要是觉而不迷,那就是一切世界无量无边的智慧如来都在我们面前,而且这些诸佛如来都在那里说法度生,度谁?度我一个人,怎么度法?叫我觉而不迷,叫我正而不邪,叫我净而不染,那就是度我。这个人很慈悲,很爱护我,我也很喜欢他,你们想对不对?是这样讲法,对!他爱你你爱他,对了。错了!他一爱你,你的心就被他转了,你的心就被境界动了,这就错了,要学什么?学释迦牟尼,外面他敬我我也敬他,里面怎么样?如如不动,外面能仁里面寂默,不为外境所动。那个外面是不是佛?当然是佛,我们自己觉悟,外境那个好人是佛,坏人还是佛,坏人你见到你心里起了瞋恚心,错了,烦恼起来了,还要如如不动。这种修行法不是高级的,起码的修行法,起码的不是很高的,所谓什么?八风吹不动。

  哪个境界不是佛?都是佛!一被境界动了,那个外头就叫魔。你在念佛,阿弥陀佛化身来了,你一下看到了,这一欢喜,一心不乱没有了,心马上就乱掉了,那是什么?那是魔。所以要知道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事,不管是什么境界,凡是能够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觉正净的都是佛境界,凡是叫我们迷,叫我们起邪知邪见,叫我们心地染污,那个境界统统叫魔境界。其实外境没有佛也没魔,外境什么都没有,佛与魔的现前都是在自己心!《楞严》上说得好,「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都是自己搞出来的,与外境不相干,这才真正是觉悟。你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句话就不难懂,无论从广义、从狭义、从事、从理上无不圆融。在此地特别一个意思是表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

  下卷文里面说,「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跟此地是前后照应,你看华光菩萨在启请,前面有这么一段叙述,这段意思太妙、太妙了,不但是说明报化是一体,同时也显示了三身一体。如果诸位更要细密的来观察,情与无情,无不一体,正是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显示这个意思。下面才是菩萨来为我们请法。今天就讲到此地。


梵网经  (第三十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1-001-0030

  一百零八面,请看经文,就是第二行起: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座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惟愿说之。惟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已明。】

  这是经文,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前面卢舍那佛为千百亿化身佛,说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些名相就是我们前面所读过的,再前面佛都是略说,就是『略开』。里面甚深的义趣没说出来,只说了个名词,里面的含义、里面的道理没显示出来,所以说『未可解了』。这是华光王菩萨代我们启请,希望佛能说得更详细一点、更明白一点,对我们修学才能有帮助。所以前面这个略说我们要是没听到,或者是听得不甚明了,没关系,从这以后要细说,比前面要详细得多。在我们这个本子一直到第二卷的终了,就是一半,要细说前面所讲的「三十心十地」,希望我们要特别的留意,要多多的努力。

  这个经与批注都非常的殊胜,实实在在能够帮助我们开悟。它后一卷,我们这个本子是四卷,后一卷就是后两卷是讲戒,那就讲修行,修行之前先要来心理建设,前面两卷就是心理建设。有了健全的心理然后才有健全的行为,如果没有健全的心理那个行为怎么学也学不像。由此可知,佛法通常所讲修行次第是信、解、行、证,这个次序不能够颠倒,不能够错乱。如果要不解义就是盲修瞎练,盲修瞎练要是不认真,没事情,敷衍、敷衍没有什么问题,盲修瞎练要认真就会出乱子,所谓是魔障,出障碍,所以正知正见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心理建设培养我们正知正见,在梵网会上华光菩萨他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代我们来启请,佛为他说就是为我们说。现在我们看批注。

  「此一节文」,就是前面我们所念的这四行经文。「总承前义而来」,前面是略说,把三十心十地都说完了,略说说完了。「自从是时,释迦身放慧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放光聚众,请问光相,释迦擎众,至舍那所,代前二问,请决其疑,舍那领答,从凡至圣,即以心地为因,当成佛果」。这一段完全是叙述这个经一开端到前一次所讲的,叙说这个因缘,我们明了那就是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到如来地。这里面八个字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就是「心地为因,当成佛果」。你要想成佛要修心,修行是帮助修心,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你说守戒,戒是什么?戒是帮助你得定的。你看定就是修行,定是修心的第一个层次,而修心到圆满第二个层次是智能,那是真心。

  古德常说听教(就是听经或者是听开示、听教诲)要在消归自性,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识是八识、八心王,智就是四智,悟的时候叫四智,迷的时候叫八识,所以识是心,智还是心;智是明心,识是暗心,明暗而已;智是觉悟的心,识是迷惑的心,心就是一个。心里头有没有迷悟?没有,迷悟在人!心哪有迷悟?所以心没有迷悟,我们叫八识、叫四智其实是一桩事情,只转名言事不转,不转事,事是一个,只换名词而已。譬如我迷惑颠倒的时候叫凡夫,我现在大彻大悟,换个名字叫菩萨,有没有换人?没换。凡夫是这个身,作了菩萨还是这个身,迷悟不同,换个名称而已。

  由此可知,迷是心地,悟也是心地。千经万论,这个《梵网经》是总纲领,千经万论都是发明心地,以这部经最简单、最扼要。因为它简单扼要,所以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里面都含着有无量义。所以我在前面告诉诸位,这个经就是《大方广佛严经》的浓缩,《大方广佛华严经》把它一浓缩一归纳,就变成了两卷,它要一放开、一展开就是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两样。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理,就是用这样的心来念佛,这个佛号就不可思议,声声与法界相应,声声与大方广相应。你一口气不能把《华严经》念完,一口气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就是全部的《法华经》,妙,太妙了!不仅是如此,就是全部的《大藏经》,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你看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了,真正不可思议。几个人晓得这桩事情?这才叫大圆满!

  这个心地法门,无论在理上讲、在事上讲都是总纲领,是根本法门。中国禅宗所提倡的从根本修,这是根本,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不管是在家、出家,你学佛要不要修戒?修戒梵网戒是根本。佛法的兴衰说实在的话关系在三皈,守戒就是皈戒,皈戒如法,佛法必定兴盛,皈戒不如法,佛教一定衰灭,这个关系太大太大,这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唯心造」,心地为因,当成佛果。

  「果中境界,一一发明,又恐大众,虽闻心地为因,不知是何心地,故又广开名相,为三十心十地」。这是前面把三十心的名词、十地的名词都为我们说出来。「既有如是之名,如是之相,必有如是之义」。义就是义理,名相都是属于事,有事一定有个理在。「若不发明义趣,将使行者,莫知趣向,执相迷心,执事迷理」。怕的就是怕这个毛病,这就是这一段文字的由来,华光菩萨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把这个原委说出来了,最怕的执相迷心,执事迷理,这是凡夫。如果修行人这个执着要不打破,这个障碍要不能够排除,永远不能成无上道;不但不能成道,怕的是对于这个经论都会曲解了。《开经偈》里面所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句话相当不容易,几个人能解真实义?

  真实义是一个,真实义能通一切义,这是我们在前几次讲席当中都透露过,即是到处处圆通,处处皆通,处处皆圆,这得真实义!正是古德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在别人都是障碍,到他这里障碍都没有了,全都融化了,这是智慧。秘诀在哪里?没有执着。有执着就不通、就不圆了,没有执着都是通的、都是圆的。说法无所不圆,闻法亦如是,见一切法亦复如是,接触一切法也如是,法法圆融,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因为本来没有障碍!一切法本来没有障碍,这不是说有什么方法能达到,不是的,本来没有障碍,清凉所讲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本来就无碍,可见得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现在心理上的病态。

  心有病了就有障碍,心要没有病障碍就没有。心有障碍身就有障碍,六根就有障碍,外面六尘也有障碍,十法界有障碍,没有一样不障碍。如果心里没有病,心没有障碍,身没有障碍,外面境界也没有障碍。心之病就是迷、就是执,执着、迷这是病,破执、破迷这是药,那是佛法。迷、执破了药也不要了,病好了还要药干什么?佛法也没有了,所以佛法是方便法不是真实法。给你说这个话用意就是叫你不要迷执佛法,佛法也不迷执,才能法法圆融,才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叫实报庄严土,叫常寂光净土。可是一切众生哪有不迷的?哪有不执着的?迷执不容易舍掉,所以华光菩萨不能不启请,这个问题必得要解决,所以底下就讲了。

  「故华光王菩萨,请解其义」。请是请求,请求佛把这个义理为我们说出来。「正谓涅盘心易晓,差别智难明也」。就是这么个道理。涅盘心就是根本智,差别智就是后得智。根本智容易明了,就是清净心,所以本来无一物,本体!本来无一物,为什么会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这很难懂,这个太复杂了。本来无一物怎么会变出这么多东西出来,这个难解!这属于菩萨的道种智。涅盘心是阿罗汉的一切智,一切智容易晓,本体容易明了,现相不容易。有很多同修问过这个问题,我常常是用四个字给他说明,叫他自己去参去,那就是大经上所讲的「心现识变」。这四个字可以说把这些问题总答尽了,而且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经中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心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就是诸法实相,太清楚、太明白了,可是没入这个境界听了之后还是不会懂,这就讲差别智难明。

  「是座中有一菩萨者,即上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萨也」。下面要为我们介绍这一位代我们启请的人,就是『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他是一位果位的菩萨,什么叫果位?果是对因说的,从初信到等觉在菩萨地位上来讲有因、有果,菩萨到了头就是果,果位菩萨什么?等觉菩萨。十地还是在因位,如果以一般来说就是从初信到法云地都叫做因位,等觉是果位,因为菩萨只到等觉,等觉到了头,等觉再上去成佛了,那不叫菩萨,所以果位的菩萨称等觉。等觉菩萨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是同样的地位,这都是果位的菩萨,他的名号叫华光王大智明。

  「前云玄通华光主,此云华光王大智明」。前面我们看到一位菩萨也是代我们启请,在这个大会里面提出问题,那一位菩萨叫玄通华光主;现在我们又见一位菩萨,继续代我们追根究柢,向卢舍那佛提出疑问,这位菩萨的德号华光王大智明。你看菩萨名号里面都没有离开华光这两个字,华是因华,因地,代表的是因地,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华代表因,有因必有果。光代表智慧。

  「正显此心地戒法门,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问」。两位菩萨的德号里面都有华光这两个字的字样,正是显示心地戒法门。心地戒法门,「心地」是本经的上卷,「戒法」是本经的下卷,刚才讲了一个是修心,一个是修身,或者我们讲修行,修行比修身的范围要广大,也正是儒家所讲诚意、正心、修身。上一卷心地就是讲的诚意、正心,下一卷的戒法就是修身。修身就是一个修行,要靠智慧,没有大智慧不行,没有大智慧不能通达,你也提不出问题出来,你要通达、晓了才能够提出问题。所以这两位菩萨名号里面有华有光,代表这个意思。

  「所以断惑证真,必以智慧为首故也」。这个问题到后面还要详细的来讨论,我们讲要断惑,如何来断见思烦恼?如何来破根本无明?要智慧。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他的目标都是智能,所以戒是定的手段,定是慧的手段,慧才是目标。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开了才能够断惑证真。定的能力伏惑,所以像阿罗汉九次第定,我们也称灭尽定,其实那个灭尽的功力还是在伏,伏为什么叫灭?它再不会起现行,等于灭了,烦恼伏住了永远不会起现行,保证不会起现行,等于灭了!智慧一现前把那个烦恼马上一转变,变成菩提,把它转变了,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所以迷了就把菩提转变成烦恼,觉悟了把烦恼又转变成菩提,是一桩事情,也是换名词不换事。事实上既无烦恼亦无菩提,烦恼、菩提都是自心变现之物,与外面境界于理不相干,真的于事于理都不相干,是我们妄识识变的。唯识所变,识变境界,所以要断惑证真,必以智慧为首。

  「从座而立」,这是讲请法的仪式。「身业之诚,白卢舍那佛言,口业之诚,身口如如,心契实相,则意业之诚也」。请法一定要具足三业诚敬,才能够得法益,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印光大师当年教人,佛法当中「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的利益」。如果我们对佛、对菩萨或者对善知识诚敬的心失掉了,那就得不到利益。由此可知,是否能得到利益,关键在自己不在佛菩萨、不在外境,关键在自己。正因为事实如此,所以《华严经》里面显示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除自己之外尽是善知识。他为什么都是善知识?因为他具足诚敬之心,他具足一颗圆满诚敬之心,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统统是善知识。善财见到了,大地众生齐成佛道,统统成佛,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这个诚敬之心起不来,或者对某人有,对另外人就没有,不能够平等、清净、普遍的涌现,这是我们不及善财的地方,也是我们自己一生不能圆成佛道的障碍。所以这个经怎么能不读!这个注子怎么能够不参究!

  再继续往下面看「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四十法门名相」。前面我们读过,寂光大师也在注子里面略说过,批注里都略略的介绍过。「名相虽多,以相求之,则名相又为略,故云略开」,只是把这三贤菩萨与十地菩萨用心的名称说了出来,只说了名称。「名相且略,其义尚广」,每一个名词里面含着有很深很深的义理,宗趣这是佛尚未说,我们不能够明了。

  「其中一一义趣,修断观智,未曾解了,必请详明,故曰惟愿说之,惟愿说之,重叙请意,以表翘诚之至也」。这一段是说明菩萨提出这个问题请教的意思,一个名词里面包括有无尽的义趣,一一义趣里面有修断观智,修是修行的方法,断是讲它的效果,就是断惑证真。其实那个真没得证的,断了惑就是证,如果说断了惑还要求一个证真,那个证真又变成惑了,那个事情就麻烦了。妄没有了真也没有了,真妄是对待的、是相对的,那叫纯真无妄,因为有妄所以才建立一个真,叫你理解妄。妄没有了还有个真,真又变成妄了,那个麻烦又大了,所以才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妄都不能存在,两边要扫得干干净净,所以要断。

  观是方法,智是结果,修观断惑智显就成就了。智就是结果,惑断掉了之后智就透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转八识成四智,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我们不了解当然渴望着要明了,菩萨大慈大悲,等觉菩萨那还有什么话说,他当然知道,他这一问,代我们初学菩萨问的,问得非常恳切,所以有两句重复的『惟愿说之,惟愿说之』,这是表示至诚恳切到了极处!

  「言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者」。这是这一段末后的一句,在此地大师为我们说明。「此请正观,乃起方便观行,以期佛果故也」。『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这是正知,所以叫正观。正观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古人所谓此处用不得力,这是讲纯真无妄。我们现在讲的《弥陀经疏钞演义》,这一开端莲池大师就把这个经所依的原理跟我们说出来,使我们相信这部经它是有极高深的理论、基础做依据的。所以这一部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摄法界,也就是法界真正是不可思议!但是若不有方便观行,就无法契入;换句话说,这个真实的境界你无法体会。佛度一切众生统依方便法,方便观行,这样才能够到达如来的果地。

  「妙极即妙觉果海」。这就是修学人,所谓菩萨、觉悟的人他所希望证得的。妙觉果海是如来果地上的名称,他希望证得的,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同修所希求的。「金刚即坚利之智」。诸位都读过《金刚经》,都看过《金刚经》的批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金刚就是指的金刚般若。「若至果海,非金刚智不能」。要有这样的大智慧,没有金刚般若的智慧,没有办法成就无上佛果。无上佛果是圆教的佛果,因为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他有上,上面还有,只有圆教的佛上面没有了,无上佛果!譬如说别教的佛只等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三行就比他高,他有上!无上佛果是的指圆教,我们要想证得无上佛果,没有金刚智慧不行。

  我们要问金刚智慧在什么地方显现?跟诸位说你这一生当中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金刚智。没有金刚智他没办法选择这个法门,他对这个法门有怀疑,他不肯受持。这要金刚智慧才会选择这个法门,才会深信不疑,不为一切境缘所动摇,一生成就无上道。这一种智慧不是容易得来的,所以在中国你看无论哪一个宗派祖师大德,绝大多数都是求生净土,除非他有特别因缘,若无特别因缘无不是以净土为依归的,这确确实实是具足大智慧,具足金刚智!

  「此智一起,诸物不能坏」。这个智慧要是生起来了,一切的邪知邪见不能动摇他。「而能坏诸物」,它能够圆融一切法,一切法到它面前不能够转变它,它能够转变一切法。「一切杂染,诸恶种子,断尽无余,故云妙极金刚」。一切法到它那里都圆融了,到它那里都化解了,所以说它能破一切法,一切法不能破它。「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宝藏」。功德就是三学三慧。一切是说人天、二乘、权教、实教,藏通别圆每一个地位菩萨的功德他统统具足,这叫宝藏。这个东西是什么?在《弥陀经》里面就是一心,一心不乱。一心就是妙极金刚宝藏,不是别的东西,就是一心,一不能破,二就能破,一没法子破。「能为一切坚圣修断方便」。这是讲出它的方便法,换句话说,这是最根本、最坚固的智慧,这个智慧里面含有一切的功德,就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所有的三学、三慧、三资粮无不具足。这一切贤位是三贤,圣位是十圣。所以他才能够用这个妙极金刚宝藏来修学,来断惑证真,来作为他观智的根本。观就是观照,在一切法里面观照的根本,用什么来观照?用金刚般若智慧来观照!

  「故云一切智门」。此地所说的一切智不是三种智里面的一切智,而是一切种智的略称。这个一切智是一切种智,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是一切种智的门径。我们中国人最喜爱的一部经典就是《金刚经》,禅宗五祖以后大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真是家户喻晓,没有人不念《金刚经》。虽念《金刚经》不开金刚慧,那也是枉然,为什么?遇到事情还是迷惑颠倒,他不开金刚慧,自己的烦恼、痛苦,这个妙极金刚宝藏不能解除、不能帮助,真叫冤枉。那就是说明你在境界里面不会观照,毛病在此地。如果你会观照,马上就起作用,换句话说,就能够破迷开悟,就能够断惑证真。所以古德是极力提倡。

  念佛,这一句佛号也具足了妙极金刚宝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有,圆圆满满一点都不缺,你要以为这一句佛号里面没有妙极金刚宝藏,这一句佛号怎么能成无上道?要懂这个道理,这一句阿弥陀佛六字洪名里头一法不缺,无有一法不含摄在其中,真是妙极!这是我们修净土的人一定要认识,要能够体会得到。真能认清楚,能体会到,实在不容易,正是经里面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三者具足,你才能够发现这一句阿弥陀佛有这样妙,这样的不可思议。真正是十方诸佛一切法里面的秘密法,被你发现了,这要不是善根、福德、因缘非常非常深厚的人,你怎么会发现?无不是当面错过,诸位要晓得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当面错过没发现,这一生当中发现了,这一发现了就修学,这一修学就成就。再看底下问。

  「如来下引证,以明此处文义,在大部内,如来百观品中,已更详明矣」。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略提了一提,为什么?《梵网经》并不是完整的译本,这两卷只是《梵网经》里面的一品,这在前面都介绍过了,很可惜就是全经没有翻译过来,我们中文的本子只有这一品两卷,上下两卷,「菩萨心地品」。所以在全经里面有详细的说明,在「如来百观品」中有详细的说明,虽然全经没译过来,但是我们在其它大经大论里面也能够明白这个意思。这是把这一段启请的因缘说出来了。向下就是卢舍那佛要为他解释,要为他解答,前面这一段是科判。「舍那酬释」,酬是应酬,前面有问,此地当然要为他解答。文里面一共有四大段,第一是解释十住义,第二解释十行义,第三是十回向义,第四是十地义,这是四个大段。底下再说第一个大段,「初释十住义」,这里头分两个中段,初总标牒问,二别解义。请看经文: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发趣中。】

  这一段是经文。华光王菩萨启请,佛解答的时候没有说华光王,而一开端就说『千佛谛听』,此地「千佛」当然包括了华光王菩萨,千佛是化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这个经是报身佛为化身佛说的,叫着千佛谛听。从初住到等觉可以说全是卢舍那的化身,或者说毘卢遮那的化身。注子里面「此牒大智明菩萨,请释其义,诫听许说」。诫是教诫,教他要仔细的听,谛听就是仔细的听,允许他的启请,为他详细说明。「十住进修地位,观行之义」。所以向下这个经文非常非常重要,前面略说,没有听到没什么关系,或者是没听清楚也没关系,底下就重要了,非常非常的重要,字字句句包括批注,与我们修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能够帮助我们成就,能够帮助我们这一句佛号,使我们这句佛号确确实实有力量断惑证真,确实有这个力量伏断见思,往生极乐,真有这个力量。

  下面第二段「别解其义」,这里面就有十段,就是十住位,从初住到十住。这一段是初住。「释舍心位」。诸位要看清楚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放下学起,要从舍学起,舍心。我们现前这个大病就是放不下,舍不掉、舍不得。不肯舍当然就不得,你要想得无上道,一定要舍。好,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这个文是很简单,不长,意思深长:

  【若佛子。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是第一段。这段文分两段,后面是一段,首先教给我们要『舍』,后面跟我们说明为什么要舍,最后告诉我们舍了之后你得的有什么好处。我们再看底下他为什么教我们要舍。

  【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

  就是无我无我所,底下有个相,就是无我相无我所相。

  【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末后一句就说明你放下的利益。这段文念过去了,意思非常非常的深,都在大师批注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今天时间虽然还有五分钟,但是这是一个大段落,我们要讲也讲不了几句,我想我们就到此地好了。下一次我们就从「舍心位」来开始研究,这是入到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同修们也要把这个好的机会就是难得的因缘,要为你们的亲戚朋友介绍,希望他们来听这个经,因为机会非常的难得。讲《梵网经》的机会不多,这个机缘非常非常的殊胜,错过了不容易得到。你介绍,你的责任就尽到了,他来不来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够不够,那是他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你已经对得起他了。他将来说这个因缘错过了,我不能怪你,当年你替我介绍,我自己没福报没去。我们自己要对得起人,就是普遍的为大众介绍。今天就讲到此地。


梵网经  (第三十一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1-001-0031

  从一百一十二页看起倒数第四行: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发趣中。】

  我们在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这以下就是本经重要的部分,从十住讲起,这就是三十心十地。科判里面都非常的清楚,一共是四个大段落,每一段里面又有十个小段落。我们现在看初住。本经是别教一乘,换句话说,凡是发大乘心修学大乘法门都必须依本经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所以在中国大乘戒都是依据本经,就是后半部的十重五十八轻,我们称为「梵网戒」。当然学戒最重要的是要修心,戒还是帮助我们修心,如果不能从修心上下功夫,那个戒也只是学学它的外表,真正学说这个戒行能帮助你断烦恼得禅定,那是很困难的事情,一定要懂得修心。三十心十地前面略说,向下就要细说,一条一条来讨论。

  第一段是解释「舍心位」。舍心位是初住菩萨修的,换句话说,就是刚刚开始。我们修心从哪里修起?就从这个地方修起。经文不长,所以这个经前面一再跟诸位提示它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它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行门里面的精华。《华严经》怎么修法?就是照这个方法来修,所以非常重要。经文不长就可以背诵,我们一个星期讲这么一小段,你要是一个星期把这一段背会,在日常生活当中才能提得起观照。如果记不得那怎么个观法?如果提不起观照就没法子修行,所以观照就是改变心理。我们先把这段文念一念,这段文一共有两个段落:

  【若佛子。一切舍。】

  这一句是总说。

  【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

  到这里是一段。

  【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这是初住菩萨修舍心的大义。这段文如果不详细的解释很难懂,它里面的境界既深又广,每一个字里面都含着无量义。我们现在来看批注,寂光大师为我们的开示。

  「初释舍心之义,即檀波罗蜜也」。舍就是布施,所以菩萨修行从布施开始。布施最重要的是把你心里面的执着舍掉,这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因为执着是迷,是邪见,是染污。你看第六意识叫染污意,我们要舍的是舍这个东西,外面这些事要不要舍?外面事要舍,外面事要是不舍,你这个心里面的执着很不容易断掉。内外要相应,所谓是表里一如,初学一定要从这里下手;到了高级的佛法,事上根本就无取无舍,那个境界又不一样了。那种境界我们初学的人学不得,要是去学只有害没有利益,所以初学还得是按照规矩按部就班来学,从布施学起。外面事要舍,内里头执着这个分别、执着、妄想更要舍,这才是檀波罗蜜,就是檀那,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布施波罗蜜。

  「别经名发心住」。像《华严经》里面讲这个地位的菩萨,此地叫舍心位,《华严经》叫发心住,就是初住菩萨。诸位看看这个名词,它里头都含着有很深的用意,发心住是刚刚发心,一发心就舍,一发心就要舍一切法。「谓于诸劫之中,修十信心,不作邪见,广求智慧而行舍心」。初住是十信心满,就是十信位修圆满了就叫做初住,所以这个地方,你看看这个修的时间不是短时间,于诸劫之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长时期的修学,在心境里面去磨炼。十信讲的是什么?在此地当然也要略说说,虽不能详说给它略说。十信第一个是信,第二是念,二信是修念,三是精进,四是慧,五是定,六是不退,七是回向,八是护法,九是戒,十是愿,这是十信位的名目。

  圆教里面有所谓是五品位,圆五品。这个五品位就是十信菩萨,就是十信位;换句话说,还没到初住,只是十信位而已。五品里面第一是随喜,随喜就是十信里面的信、念,有信有念这就是随喜;第二是读诵,读诵就是此地讲的精进慧,十信里头第三个是精进、第四个是慧,精进慧就是读诵;第三是说法,说法就是第五定,第六不退;第四条叫兼行六度,就是十信的第七、第八,回向护法;末后一条叫正行六度,就是十信位的第九的戒、第十的愿。我把这两个的配法给诸位说出来,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意思,譬如讲到信与念这是随喜,信什么?念的什么?这总得要知道。

  信里面最重要的一条信自己有佛性,信本觉本有,信不觉本无。我举《大乘起信论》这一句,这里头就包含了许许多多经论上面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既然是本有的当然可以证得,无明烦恼是本无的,当然可以离开,可以能够舍掉,这要相信。这在一切信里面最根本的,如果对这个不相信那就没法子,所以要相信这个道理。其次要信佛,相信他是一个再来人,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可以以他为典范来学习。要信法、要信戒、要信因果,初信位的菩萨信这个。念这是从信更进一步,念念不忘。功夫增进了,再进一步就是精进不懈,努力的来修学,经典里面常讲的依教奉行,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所以信跟念是随喜。

  精进跟慧这就是说法。说法跟精进跟慧怎么能够连在一起?事实上它真的是一回事情。凡夫可以说懈怠是很严重的障碍,平常我们讲六度,六度就是六种方法对治我们六大障碍。布施是对贪(对悭贪),持戒是对恶业,我们念念都造恶业,忍辱是对瞋恚,精进是对懈怠,禅定是对散乱,般若对愚痴。我们有六大病!这是六服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开了六服药,对治我们六大障碍,六种大病,这是我们自己要觉悟的。我们要相信,连这个不相信,那连初信也没份。

  读诵确实是精进、是慧。每一天读诵大乘经典才能够渐渐的体会到佛法的大义,才能有所领悟。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明白大义那个心理就转变,就变心理,变心理就是开智慧,所以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说法与定、不退有密切的关系。说法是天天拿着佛法劝别人,讲给别人听,我们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听?自己当然听,天天劝别人也就天天劝自己,天天叫别人要布施,自己还要贪而无厌,讲到布施波罗蜜也讲不下去了。自己一定能舍,天天劝人,天天拿着、对着佛经劝自己,果然在一切法里面无取无舍,这就是定。每一天自己能读诵又能为人演说就不会退转,为人演说比自己读诵还有效,读诵还可以偷懒,你要为人演说你就不能偷懒。

  我们自己要想有成就,这是每一位同修都要记住,你要想真正有成就,一定要上台来为大家讲经,老是在台下听不行,听一辈子都不行。以前张龄居士就是作总统纪念歌的张龄,他是很年轻的时候就皈依三宝,在大陆上虚云老和尚给他授皈依的,在佛门里头都老资格,听经也听得非常多,他喜欢听经。大陆上的法师、台湾的这些法师,凡是讲经的法师他都听过。他听经,法师讲前面他就晓得你底下什么意思,听得太多、太熟了。他自己上台就不行,就不能讲了,他说你讲的我都懂,连不起来,连贯不起来,这原因是什么?一直都在台下听,所以不行,他没有定,他还是退转。所以要想得定、得不退转,一定要发心上台来讲经。初上台讲经好苦,一个星期要叫你讲一个半钟点,差不多你要准备三十个小时,恐怕得有一、二个晚上都不能睡觉,才能把这一堂应付过去。不吃这个苦头不能成就,一定要吃苦头,所以这个东西决定不能够中断,才会有成效。

  现在讲经的法师愈来愈少了,原因是什么?实在讲很简单,第一个大家怕苦不愿意学,实在是太苦了。而且初上台讲经,纵然花上三、四个钟点准备也未必能讲得好,人家听了之后掉头而去,下次不来了,太难、太难!讲禅定,你能不能有这个禅定的功夫,人统统走光了,还有桌椅板凳不走,我还可以给它讲,你要有这个定功才行;如果看到人一天比一天少了,你没有这个定功,算了,我恐怕对这个没份,所以就退了心了。这样退心的人好多、好多。换句话说,要脸皮厚,不怕人指责,要这样才行。不管人家怎么说你讲得不行,不行还给他磕头、顶礼请你指教,还是要上台来讲。不能说这个讲不行,那个讲讲得不好,好了,我算了,我下次不讲了,那就完了,那你定也没有,精进也没有。要不怕难、不怕苦、不怕人家讥笑,这样才行。这不是短时期,跟诸位说像这样的煎熬起码要十年,要去煎熬十年才能成功,所以这个十年没有定怎么行?所以他是定、是不退。

  兼行六度,就是除了自己正行之外要修六度,这是回向、这是护法,你就晓得真正的护法是要修行。自己不修行怎么能护法?护法不是说出钱、出力就行,护法要真正去修行才能够护持正法。正行六度就是持戒、发愿。我说这五品位对十信,这里头有一桩事情,天台智者大师法华宗第一代的祖师,他老人家是念佛求生西方的,这个人是了不起的人。他在往生的时候他的弟子们请教他,问问大师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说他因为领众,领众要操心,寺庙做住持样样事都要管,不能够专心,所以他的地位只有五品位。

  诸位晓得五品位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决定往生,但是品位是在凡圣同居土,不是在实报土,也不是在方便有余土,是在凡圣同居土,这是他老人家为我们示现的。这个示现说实实在在是大慈大悲,因为在历代传说当中,他是释迦牟尼佛化身再来的。大师在像法之末,末法之初,在这个时代,算是在像法的末期,智者大师这一种示现就是劝我们要好好的念佛,特别是对于天台宗。天台宗真的智者大师所表演的是「教宗法华,行在弥陀」,他老人家一生表现的这个。对于教理他是以法华为宗旨,一生研究法华,弘扬法华;自己修行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所示现的自己的品位也只是五品位,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这个意思也叫我们老实念佛,这个重要!要能够放下。

  我们再看这个经文里面所讲的「行十信心,不作邪见」。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现在学佛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能把邪见丢掉,什么叫邪见?凡是知见统统是邪见,这是一定要明了的。所有的知见你只要是执着了,变成什么?变成了见取见、戒取见,那都叫邪见。什么叫正见?一切知见到你这个地方都化掉了,你听了你不执着,你不分别,你不起妄想,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看,听了、看了之后心里干干净净,连痕迹都找不到,全融化成无分别智,这叫正知正见。我们现在有没有这个本事?我们一听了就记在心里,一听了就执着,统是邪见。我们学佛法,佛法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学了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在里面执着、有成见,听另外一个法门不合适,心里就很不舒服、很不高兴,这都是障碍!

  因为一切众生有这个习气、有这个障碍,所以古德教学什么?只教你学一门,换句话说,尽量不要叫邪见增长,一门深入。到一门里面开智慧了,所谓开智慧是得无分别智,智慧开了,所有一切知见你一接触都化成智慧,这里头决不生邪见,这个时候行了,可以出去参学了,否则的话,只能跟一个老师,只能学一部经典,不能搞杂了。

  这一切经典都是佛说的,看多了无量无边的分别、执着统统来了,这个经跟那个经说的不一样,到底哪个对?释迦牟尼佛说话怎么会颠三倒四的?其实释迦牟尼佛没说法,你怎么能说他说法?你说释迦牟尼佛说法已经就谤佛了,佛没有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根本无法可说。佛说法是应机施教!好像这个医生用药,哪有一定的,这个病人来看病,他病的需要这个热的药给他吃,热性的;那个人来看的时候,这个人应该凉性给他吃,他们吃了都吃好了。那个热性跟凉性完全相反的,你一看这个医生用药奇怪,怎么颠三倒四。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在自己清净心没有现前,无分别智没有现前,如果要涉猎多了,统统变成了所知障。所知障与烦恼障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真正高明的老师他不教,为什么?因为你成见太深,很不容易把你成见打掉重新来学,这个事情太难了。所以你学佛,你说我从前什么也没学过,刚刚开始,这个老师很欢喜。我学佛的时候就碰到这个事情,所以老师特别照顾。我学哲学的时候老师一问你以前读过什么东西?没读过。跟哪个学过?没有。好,老师单独教我,我跟方老师学哲学单独教的,就在他家里上课的,学生就我一个人,好教!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好教。如果说我看得很多、听得很多,方先生决定不会教我,顶多说好,我哪一天在学校上课,你去旁听好了。顶多如此而已,不会单独来指导。

  我一开始学佛就认识了章嘉大师,跟他三年也是个别教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听过人讲过经,也没有看过这一切经,所以好办。你们今天说我们亲近了多少、多少法师,看了多少、多少佛经,一肚子佛法,满脑袋的邪知邪见,佛来了都没办法教你,为什么?知见已经乱了,你已经舍不掉了。换句话说,很不好教,没法子教。今天这个病是一个普遍的病相,所以这个时代要想成就不容易,在我看来太难太难了,实在是太难。病太深了,而且有坚固的执着刚强难化,说得不好听无药可救了,佛来了都救不了。所以你看自古以来成就的人师承重要,一个老师教的。不作邪见,这个里头境界非常非常之广,诸位要细细的去体会。

  「广求智能」,千万不要把知识当作智能,那就糟了!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是从禅定里面生的,不是文字里得来的。听得多、看得多所谓是记问之学那是邪见,我们佛法里头有一个名词叫世智辩聪。你看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这个人有了灾难了,世智辩聪就是灾难。他很会说、很会分别,死的也能说成活的,强词夺理,这是大障碍,所以世间聪明人世智辩聪,不叫做智慧。智慧一定是从定当中生的,所以佛法常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智慧是从定里面生的。它跟我们这些常识学术不相同,你得了几个博士学位不见得有智慧,有世智辩聪;世智辩聪高明,不见得有智慧。有些老太婆根本一个字不认识,她心清净,一切境界里头一念不生,她有智慧,她没有世智辩聪。你要问她世间种种,她不知道,她有智慧,心清净,她对一切事理看得很清楚,不一样!佛法要的是要智慧不要世智辩聪。六祖大师没念过书不认识字,古今中外哪一个不佩服他,哪一个不对他五体投地,为什么?他有定、他有慧,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

  广求智慧,智慧从哪里求?从戒定当中去求,读经、讲经都是修戒定,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我们在讲席当中说过多次。如果把读经跟讲经把它当作世间学问一样去研究,那好了,又变成了世智辩聪,错了!把它变成世智辩聪可以在世间拿一个佛学博士学位,可以在学术界上有所成就,学术界是成就了,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出三界上成了大大的障碍,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有障碍。所以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跟佛学是两回事,佛学是搞世智辩聪。拿着佛教的经典增长自己的世智辩聪,这是佛学;学佛就是依照佛法所讲的理论方法来自修,求内证,这是学佛,这不一样。所以没有智慧不会舍,智慧是看破,舍是放下,没看破他怎么能放得下?真正看破了他就放下了。

  像释迦牟尼佛他看破了,他连国王的位子他也不要,他放下了。正像经里面讲的他的财富、他的荣耀,我们今天讲荣誉,他的妻子、财产统统放下了,出家去修行,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去讨饭。放着国王不做去要饭去,他为什么?因为他看破了,所以他统统放下了,这是我们要觉悟。如果佛不现身说法,他教我们放下,我们一定会问,你自己为什么不放下?所以凡是佛出现在世间,一定要生在帝王家,道理在此地。耶稣不行,耶稣是生在一个贫贱的家庭里头,那不行,他什么都没有,佛跟他恰恰相反,生在帝王之家。我们历代祖师当中有不少都是生在帝王王侯之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示现的一切舍掉出家修道,所以这几句有很深很深的意思,我们一定要细心的体会,不能够轻易的看过。

  「舍有十种,总即唯三」。舍里面分了十类,十大类,十大类再归纳,可以归纳为三类,这三类就是我们一般佛学讲座里常常讲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这三类。此地讲的名字不一样,「财、法、竭尽舍」。财舍、法舍、竭尽舍,这里说了这三种,而在《华严经》第六回向我们以前读过的,经里面举了六十种。六十种是不是说尽了?跟诸位说没说尽,并没说尽,因为它的境界是一切法,六十种也是归纳而已。要样样都放下,心里头一丝不挂,清净心才能够现前,定慧才能够成就,为什么?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记住,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外面是色相,内里面是心法,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所以统统要放下。你放下,心好清净、好自在。

  一切法要随缘不要执着,不可以攀缘,就是连弘法利生,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这才自在。有缘不做那你没有慈悲心,就是一切因缘都成熟你不做,你没有慈悲心,这是错误,这是有过失;没有缘你拼命在那做你也错了,缘没成熟,你也错了。功德圆满发心就圆满,《楞严经》说得很好「发意圆成,圆满功德」。一发心功德就圆满。发心是圆满的,事实上那些缘成不成熟?缘没有成熟,不是自己不肯做,是有障碍没法子做,这个事情不能勉强的。所以诸佛菩萨哪一个不是念念功德圆满?为什么不到这儿来度众生?这个地方障碍太多,众生信邪不信正。你看今天我们这里不晓得什么人送来了一大包外道的书,我把它翻开看了一看,都是外道的好像是一贯道的,送了一大包书来给我,不晓得是什么人送的。常有这个事情,常常有人送书到这边来,不知道什么人送的。信邪的人多,信正法的人少,不但中国,连外国也是如此,因为邪法里头讲神通,讲过去未来,人心都好奇务怪;正法很平淡,好像没什么希奇,不容易引起人的信心,邪门外道花样多!但是花样多怎么样?都是假的,迷惑颠倒的众生很容易上当。

  「问心地法门,位有四十」。四十位菩萨,从三贤到十地,四十位菩萨。「初明舍心者何也」,为什么一开头就讲布施波罗蜜?一开头就叫你要一切舍,这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说,学佛从哪里下手?从放下。好像以前布袋和尚在世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公案,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他拿一个大布袋,人家供养他东西,他都往布袋里塞,他没有分别心,他看也不看,供养的都放在布袋里面。有一次就是有一位当然也是学佛的,向他老人家请教,学佛应该怎么样学法,他老人家一句话不说,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个手一摆,这就告诉你从哪里学?从放下。对方那个人也很聪明,领悟到了,放下。放下以后怎么办?他老人家布袋拿起背着就走了,一句话也没说,放下之后要提起,利益一切众生。

  自己成就要放下,自利;提起是利他,要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我们今天建图书馆为的是谁?为的是大家,自己那又何必?用不着。所以说一切的事业提起来为利益一切众生,决不是自己在这里贪图名闻利养,那就糟了、坏了!所以一个自受用跟他受用最初下手的时候要分得清清楚楚。自受用的,今天下午跟诸位说过觉、正、净,烦恼少智慧增长,这是自受用。烦恼一天一天少,智慧一天一天增长,自利的是这个。不是说名闻利养一天一天增加,这叫自利那就坏了,那就颠倒了。一切的物质、精神享受布施给别人,让大家去享受,这是修菩萨道,学菩萨行,所以一开头下手一定是从放下,从布施,从舍,从这里做起。

  「答欲令趋佛道人,一切解脱,始望无上菩提,无余涅盘,若于身心世界,不能尽舍,纵能修行,居然全体凡夫,入道何繇,以故首示」。这一段话说得非常非常的明白,你是不是想真正修行?是不是想真正成无上道?这无上道不谈,希不希望成个正觉?正觉也不谈,希不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把你家产都带去,不能把你眷属都带去,带不去的,一样也带不去!娑婆世界你很多心爱的东西你都能带去吗?不舍就不能去,你要想去就统统要舍,舍得愈干净、舍得愈彻底你的品位愈高,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你要能舍见思烦恼你就生方便有余土,你要能舍尘沙无明你就生实报庄严土,就这么个道理。

  佛法里修的是什么?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就涵盖了无量法门,哪一个法门也离不开布施,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个什么?舍而已!舍尽了连那一分生相无明也舍掉了,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圆满菩提了。那一分生相无明还不肯舍,那只好住等觉菩萨。由此可知,这个舍的重要,这是超凡入圣的秘诀。不能舍的人愚痴,能舍的人有智慧,才能讲有智慧;有智慧的人肯舍,舍得干净,愚人他不肯舍,他有烦恼,他有病。这个病就是什么?悭贪,悭贪是病。无上正等正觉是个健康的人,一点毛病都没有,有了悭贪就是大病,这是一切病的根本,病根,病源。所以要从那个病根上拔除,恢复我们的健康,所以大师在此地解释说欲令趋佛道人,这就是教给那些修佛道的人,修佛道的人就是菩萨,菩萨他修学的目标是成佛、是成无上道。

  「一切解脱」。解在此地当动词讲不当名词,解开。解开是什么?烦恼结使,把这个解开,脱是脱生死苦轮。所以解是对因上说的,脱是对果上说的。「始望无上菩提,无余涅盘」。始是开始,我们希望想得到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无余涅盘,涅盘翻成中国意思是圆寂,圆是圆满,没有一点欠缺,寂是清净寂灭,要想得到这样的果报。「若于身心世界,不能尽舍」。要舍得干净,身心世界,身心是内,世界是外;世界是我们环境,身心是正报,世界是依报,依报、正报统统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这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回向》讲得非常详细。它经文长,给我们举了六十种,没有不能舍的,能舍才真正得自在,心地清凉自在,智慧增长,真正得乐!

  这舍什么?这都是烦恼,包括身在内,连老子也晓得「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这没有身多好,有个身多不自在,所以我们六道里头高级的凡夫他懂得,他晓得这个身不是好东西。身舍掉生四空天,色界天有身,无色界天没有身,他把身舍掉了,所以他生到无色界天,高级凡夫!我们这低级凡夫把这个身看得这么重,那还是凡夫,还不是圣人。他聪明,他晓得这个身是苦本,他把这个东西舍掉不要了,所以才能生四空天。凡夫都如是何况菩萨,何况要证无上道,那不舍怎么行?所以如果身心世界不能舍,还有贪恋,不但这个贪恋的成分不能降低,这个贪心还一天一天增长,那不得了。

  「纵能修行,居然全体凡夫」。不管他怎么样修行,他只要贪心不断,悭贪这个心不除,诸位要晓得悭贪境界非常之广大,有人不贪财贪名,好名,好名也是贪;有人不贪世间法贪佛法,贪佛法也是贪。我在佛法里多学一点,多学一些经论,将来我成为大法师还是贪,贪弘法利生。换句话说,贪名闻利养。所以教你一切舍,连佛法也要舍,不能起贪心。你这个贪心要不断决定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能入道,这是一定的道理,为什么?贪心障道,连个小乘初果都没有办法,都不能证得。所以不管你怎么样修学,总而言之,你是凡夫,你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你所修的一切善法,修的一切佛法都变成有漏的福报。譬如念佛,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到晚不休息,佛号绝不中断,他悭贪心没有能舍掉,这些佛号都变成福报。他来生有大福报,变成福报,决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我当年亲近章嘉大师我头一天见他,这是印象最深刻,我就向他请教这个问题。当时我接触到佛法,知道佛法非常好,很想学,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使我很快的就入门(就能入进去)?他老人家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跟我说六个字。我继续请教他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就告诉我,「布施」,第一次见面给我开示这两个问题。我离开他老人家,他送我到门口,他告诉我,我今天跟你讲的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要我去做六年。那时候真听话,果然就做六年,六年当中很多的感应,不可思议!所以学佛从布施开始,从这里做起。所以在本经第一条就是讲这个。

  底下这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应当牢牢的记住。「真为生死,志求佛道,应当渐渐,从外舍去,以至内舍,内外俱舍,舍亦复舍,如是之人,名为肉身菩萨,乃可入道自利」。这几句话重要,我们要想想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你要说为其它的都错了,我要为弘法利生,我要为续佛慧命,这种念头都是好高骛远,为什么?能力做不到,那是菩萨的事情。首先要学的什么?我要成肉身菩萨,然后我才有能力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才能做到。自己是个凡夫怎么能做到?这个很重要。像智者大师他有本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品位不太高,但是决定可以往生。有这种把握,他能够教化一切众生,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行;换句话说,他西方极乐世界凭证拿到了,决定往生!

  由此可知,佛法先自利而后利他,先成就自己然后才能成就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在苦海里面,你要到海里面去救人,你先要学会一身水上的本事,你要是学不会,那好了你看到他掉水里淹死了,你也噗通下去要跟他一起死,毫无意义!这不叫慈悲,这叫愚痴,哪叫慈悲?先要学本事,这一段话先学本事。学本事的人是「真为生死,志求佛道」,我为的是这个。我们以念佛法门来说,果真念到功夫成片,决定有把握带业往生就是有本事了,那个时候怎么?你已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是娑婆世界的人。虽然还没去,可是你已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不肯去那就叫再来人,乘愿再来。功夫成片就来去自在,随时可以走,也可以在这里多住几年。众生有缘,欢喜接受这个法门,多介绍一点,多推广一点,不必急着走;如果没有缘,没有缘住在这个地方没意思,早一点走,来去自如、生死自在!这个事情要紧,所以先办的什么事?先办这一桩事情。

  诸位要记住决定不能搞名闻利养,搞名闻利养害自己不是害别人,害自己,害惨了自己。莲池大师一生的得力,就是得力于遍融法师一句话把他提醒了。他去参访遍融法师,三步一拜拜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就告诉他一句话,不要被名闻利养欺骗。他一生是谨记这一句教训,所以能成为一代祖师。绝不沾名闻利养,一心一意真为生死,弘法利生,这是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应该怎么做?应当渐渐从外舍去。外是身外之物,容易舍,学布施要从这里学。先学布施什么?譬如我有两件衣服,一件新的、一件旧的,我穿新衣服,旧的布施给别人,送给别人。以前不肯舍,现在能舍,好的自己留到,不好的都可以能够给人家结缘,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功夫更进一层,旧的自己穿,好的给别人,这就进了一大步。更进一步,看到别人没有,我只有一件,布施他就没有了,好,给他,我自己再想办法,苦忍受一点,那功夫就更进一步了。要慢慢的锻炼,不用这个方法锻炼不容易做到,习气太深了。

  章嘉大师教我学六年,我就是这个方法,最先舍的都是自己不喜欢的,舍给人;再进一步就是自己喜欢的,旧的东西、破旧的东西自己留着,好的东西舍给别人;更进一步我自己很心爱的东西只有一样,人家要也能够给人。不过我的这个舍还是有附带条件的,还不是无条件的。因为我没学佛之前就如此,我最爱的就是书,我喜欢书,我有很多好版本的书。我过去在临济寺住,我们寺庙里同修们都知道,而且我的书不借人,借都不借。但是什么?能舍。我送给你可以,我借给你不行,借给你你会把我搞坏了,我不肯的。但是你问我要,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发心讲经,我马上供养你,我手上有很好的版本,你发心讲这个经,我这个经的版本就给你。你看我们印这个书,这个书原本是线装书,这是我自己收藏的,你要发心讲这部经。法师这个字看得不舒服,我要原本。我原本马上供养你,你发心讲我供养你,另外你发心翻印我供养你。如果你既不发心讲又不发心翻印,那我保管比你保管可靠多了,我保管决定不会损坏。

  所以我现在手上还有不少宝贝,两个条件你们哪个人问我要都可以,你要符合这两个条件,一个发心影印流通,一个发心上讲台来讲,我都愿意全部都供给你们。那我什么都没有了,好干净、好自在!要学着舍,什么都能舍,到最后内财也能舍。内财就是身体,这个身体是头、目、脑髓都可以舍。那也许要问:头、目、脑髓那舍一次就完了,下次再没有了。这是如此,可是还要懂得个广义的,广义是什么?我们这个身体天天在这里工作是为一切众生的那就是舍,我天天在看经不是为自己看的,为一切众生看的,这就是舍目,天天在这里做事为众生做的,这就是舍手足,要晓得这个道理。这就是我们讲牺牲自己,造福人群,不是为自己求名闻利养,你拼命在那里工作干什么?就是修布施。

  所以佛门里头「燃顶」,出家人燃顶,燃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舍身的意思,燃烧自己,照耀别人,不是真的叫你一把火把身体烧掉,你那个烧掉才能发多少一点光?你能照几个人?是要发挥你自己的聪明、能力为一切众生谋福利,为一切众生造福,这叫照耀别人,是这个意思。「燃指」这是我要以我的双手为一切众生去工作,这是燃手的意思。真正把手烧掉了,你能给众生办什么事情?所以诸位要晓得佛经里这些表法的意思,也有真正燃指的,你一看他就是做一个表法的相,一看你就要晓得我们要牺牲自己要造福人群,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明理。你要不明理看到经上说烧身,好你赶快把身体烧掉。要是烧了身就成佛,那成佛太简单了,拿一桶汽油往身上一浇就成佛了,太容易了,何必要修行?不需要了。全搞错,全搞错了。

  贡献我们自己的体力,这就是内财布施,贡献我们的心力也是内财布施,为一切众生造福,教化一切众生,这是布施,为什么?这里面没有名闻利养,什么都不求,这就是布施。如果我替你做一天工要拿多少钱,这不叫布施,没有钱给你你就不做了,这叫买卖。布施只有义务没有报酬的,这才叫布施,有报酬的不叫布施,所以要懂这个意思。只要是以我们的内财或者以我们的智慧,以我们的才艺,以我们的体力得到的报酬,这不叫布施,没有报酬的才能叫做布施。

  「内外俱舍」,外财、内财统统都能舍,连舍这个观念都没有,舍也不舍,心太清净了,这个人身心清净,这个人就叫做肉身菩萨。这可以入道、入灭,舍干净了就入道了,道是什么?道是定慧,定慧就现前了,所以叫得道。真正得到自利,这个自利就是刚才讲了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真正的自利。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梵网经  (第三十二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1-001-0032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四面倒数第二行,我们从倒数第四行来念,因为前面这一段非常重要,我们重新再温习一下,从第二句念起。

  「真为生死,志求佛道,应当渐渐,从外舍去,以至内舍,内外俱舍,舍亦复舍,如是之人,名为肉身菩萨,乃可入道自利」。这一段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在我们现前末法时期,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于世出世间法贪爱而不能舍,所以菩提道上修行第一桩要紧的科目就是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再接着看今天的文。

  「因此檀度,则能广摄众生,而诸众生,亦易从化」。这几句话里面含的意思很多,而且非常重要。檀是檀那的简称,这是梵语,翻成中文就是布施波罗蜜。这一条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所以他能够广摄众生,可以说把九法界有情众生统统包括在其中。不但初发心的人要认真的来修学,就是等觉菩萨也不能例外,为什么?等觉菩萨要不能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舍掉,所谓前面讲「内外俱舍,舍亦复舍」,他要不舍那一分生相无明,就不能够圆满菩提。菩萨因为自己修布施波罗蜜,所以教化众生就容易,众生能够相信他,愿意跟他学;如果菩萨自己本身执着不能舍,而教别人舍,别人看看这个样子也不会相信,也不会跟他学。

  「若夫三贤位人,惟舍二执麤惑,还有微细我法二执,亦要尽舍,方证佛果」。前面一段是通论,这一段是别说。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位菩萨佛门中称之为贤人。他们虽然我执、法执都已经断了,但是只断麤惑还有细惑没断,如果细惑要断了那就成佛了。由此,我们也能够明了我、法二执也是渐渐断的,从粗到细渐渐的去断。开头一定是断我执,因为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而烦恼障则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烦恼障不破就不能够超越六道,所以在修行的时候一定是先破我执,再破法执。可是诸位也不能把它看呆了,其实断惑破执都是同时的,我、法这两种执着同时断,虽然同时,初学的人偏重在我执上,偏重在断我执,同时也要破法执。这里面这两句话非常要紧,就是我法二执也要舍尽,方证佛果,没有舍尽不能成佛。

  「是故一切菩萨位中,必以舍位居先」。这就说明菩萨修六度或者是修十波罗蜜,为什么布施排在第一位,道理就在此地。一定要舍,舍得愈干净你证的愈圆满;如果不能舍,换句话说,那就不能证。就以我们念佛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够舍现行烦恼,就不能够达到功夫成片,如果不能舍我执就不能得事一心,不能舍法执就不能得理一心。可见得你要想求往生西方,想求将来品位增高,没有别的就是舍而已矣。所以菩萨的修行如果说以一个字为他修行的总持法门,这个字就是「舍」,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修这个舍而已,也就是放下。

  「若佛子者,标能修之人」。什么人能修布施波罗蜜?佛子,佛子就是菩萨。「堪当大法,代佛化导,故称佛子」。佛为法王,九法界之教主,菩萨有能力担当大法。此地讲的大法就是大乘佛法,这个堪当是他自己有修有学,代佛化导,这就是自行化他。第一句讲的自行,第二句讲化他,所以菩萨的定义通常说之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下化众生是代佛化导,这就称之为佛子。

  「一切舍者,标所修之法」。佛子修什么法门?修一切舍,如果我们也修一切舍,那你就是佛子,你就是菩萨。「理智观行,三轮体空」。这是讲一切舍的理论依据,理是讲的本体,如如之理,智是讲的般若,观行是讲的起用。这三个字是讲的体、相、用。《心经》里面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那个得就是理,智就是此地这个智,观行是讲修学的功夫,这三者是三轮体空,俱不可得。可是这三样东西有没有?有。有为什么说空?说体空,没有说事空,事不空。三轮是体空,事是有,事是有叫妙有,体空叫真空。《心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色是指的事,指的事相,空是讲理体,就是理智观行。体上是空的,事上是有的,我们修这个事要体会它的体空。换句话说,事修里面要不着相,就与它的体相应,如果在事修上统统着了相,与这个理体就不相应。我们的修行目的是在什么地方?目的无非是证这个如如之理,如如之智,是要证得的,可是你在事修上如果说着相的修行,永远没有办法证得真理。

  下面再跟我们说这些事相,事不离理,理也不离事,体不离相,相不离体,要懂得这个事实的真相。「内而根身」,这是说自己的身体,从内讲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外而器界」,外面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小,我们贴身穿这一件衬衣,大到无尽的虚空世界,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一切诸有为相,无所顾惜」。这个根身器界统统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讲得很清楚,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这统统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前面所讲的它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它没有自体,所以说当体即空,这是它的真相。真正明了这个真相,所以才在一切有为法里面再没有顾虑,再没有珍惜,他统统能放下。

  「俱能舍之,无有追悔,故云一切舍也」。世间人之所以不能舍,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以为根身器界是真有,所以迷于事理,贪恋幻法,他就不肯舍了,勉强舍掉之后他又生后悔,这是世间人;不知道万法皆空,万法皆如。菩萨通达实相,就是这个真实的状况,他通达,他明了,他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一切法俱不可得,所以他舍得干干净净,他心里面一丝毫牵挂都没有,这叫做修一切舍。向下文里面,凡是讲「佛子」这两个字统统都是这个讲法,都是这个意思。

  「国土城邑至一切舍一节,正明佛子舍心体用,观照之义」。文一定要记住,「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就是这几句,是举出几桩事情给我们做一个榜样,看看他们之所以成为菩萨,之所以能成无上道,他是怎么成的,他为什么能成。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自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跟他比较比较,对照对照,我们就明了了,哪些地方我们做对了?哪些地方我们做错了?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这叫忏悔,依照正确的方法去做那就叫修行,修无上道。底下这一段再跟我们解释。

  「言国土等者,释上一切舍事」。这一段文解释上面所讲一切舍这些事相。「以显空观门也」。成就菩萨的空观。空观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这是属于空观门。心清净到了极处,如同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谓乞宝位,即舍国土城邑,不作主宰想」。这个世间人,我们常说的他在这个世间,常有我们今天人所讲的领袖欲,佛法里面叫做主宰想,就是现在所讲的领袖欲。他心心念念的要当一个领袖,大的做一个国王,小的要做一个县长、市长,要统理大众,甚至于做了国王还不够,还想把别的国家并吞过来,这都是领袖欲,这叫乞宝位。这个领袖的地位叫大宝,从前皇帝登基的时候叫大宝,皇帝这个位置是宝座,这个要舍,大,舍国土,换句话说,舍王位;小,就是这个县市长,换句话说,要把这个领袖欲要断掉。为什么?这是障碍,有了这些障碍,障了你自己的无上道。

  世间人也有一些人虽然没有领袖欲,没有这个想法,你请他做什么官他不要做,但是什么?他想发财,他要财富,我财富愈多他的生活过得愈舒服,想尽方法去争利。「如乞赡养,即舍田宅、金银、明珠,不作贵重想」。世间人可以说没有不贪图田宅,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动产,土地、房屋他要,金银财宝这是他梦寐所追求的,明珠也是财宝之类的。世间人看得很贵重,想尽方法去追求,菩萨看得很淡,没有这个念头。「如乞奴婢,即舍男女,乃至己身,不作情爱想」。前面可以说那是身外之物,物质!这一条牵涉到感情。男女、妻子、儿女,乃至于自己的本身,这真是难舍能舍,比前面这个钱财或者是地位更要难舍的。这些事也是有为法,也不是真实的,当体即空。

  有情众生这个相聚,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都是缘聚缘散,都在一个缘上,而且这个缘在世间法说有四种。如果这个缘很重,这就变成一家,家亲眷属;如果疏远一点就变成朋友这一类的,关系比较疏淡了。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跟我们点头笑笑也是缘,遇到一个陌生人他看到你不顺眼瞪你一眼还是缘,那是缘很疏的、很淡的。没有缘不会聚在一起,所以这个缘世间法佛告诉我们它有四大类,这不能细说,细说非常非常的复杂。归纳起来为四大类,所谓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就这四种缘分而已!没有这四种缘分不能聚集在一起。

  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缘,跟这世缘不一样,法缘是清净的,世缘不清净。可是我们看今天的一般道场也不见得清净,法缘跟世缘混杂在一起,是这么个情形。如果大家都能够把世缘澄清了,只剩下法缘,那这个道场是菩萨道场,清净国土。我们能把世缘舍掉,我们聚集在一块就是法缘,身心清净,正法久住;法缘里面要掺杂世缘掺得愈多,世缘超过法缘,佛法就要衰灭了,佛法就不能够久住在世间。所以学佛四众同修都要明了这个事实,一定要淘汰世缘,要放下、要舍尽,所以这个地方讲对于人情方面来讲不作情爱想,要把情爱舍掉。

  末后这总结,前面所举的有三大类,领袖的欲望,财富的欲望,情爱的欲望都要放下。「尽其所有,悉无一毫贪恋,但凡有为诸物,一切尽舍」。这几句话是总结,菩萨所修,尽其所有的没有一样他有一丝毫的贪恋,不但对于这个世间法,就是在佛法上也没有一丝毫贪恋,这样才行,要放下。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次参访在最后面我们看到有一段不长的经文,清凉大师在科题上标示「恋德礼辞」,这个用意很深。恋是什么?是感激。德是什么?得到老师的恩惠。老师的恩惠是什么?是帮助我们成就戒定慧,成就三学三慧,将自己的地位提升了,这是感激,恋德;底下两个字礼辞是什么?礼是礼敬,辞是放下,舍了,这才圆融。如果他要是不肯辞、不肯放下,那个辞就是此地讲的一切尽舍,他要不舍他这个菩萨地位就不能往上升一级,他要舍。统统明了了,明了怎么样?放下,放下了,悟了之后放下,不再分别执着。

  「但凡有为诸物」,诸位想想除了无为法之外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的真相,《金刚经》上说的最为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想想要不要舍?梦幻泡影岂不是当体即空!前面说了三轮体空,梦幻泡影当然三轮体空,所以舍是对的,绝对正确。这是告诉你为什么要一切尽舍,你要不舍是你自己找烦恼,因为你梦里的东西一样你也得不到,在梦中争名夺利醒来实际上一场空。我们这个世间无论你怎么争,到一口气不来还是一场空,没有一样东西能带去。留名于青史也是假的,为什么?地球有成住坏空,地球哪天坏掉、空了,试问问那个历史摆在哪里?也是空的。这一桩事情只有佛法说得究竟,说得彻底。

  我们世间人过去也算是有一些聪明人,他想肉身不能长久,于是乎想到一个长久的方法,留芳百世,所谓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样可以传名于后世,能够传得久一点。实在讲只有佛法看得清楚,佛法晓得这个世间有成住坏空,还是留不住,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要舍。佛法弘法利生绝对没有立德、立功、立言这个念头,没这个念头。佛法为什么也要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了教化众生,他有功、有德、有言,他没有立,佛氏门中不立一法。世间有建立,佛法不立,功、德、言统统都有,不立。晓得这是有为法,只是作为帮助众生觉悟的工具而已,这一种工具也是暂时的用途,绝非真实,绝非永恒,所以凡是有为法统统要舍。

  「何以故,以满檀波罗蜜,庄严无上菩提故也」。菩萨为求无上菩提,一切都舍尽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圆满的布施波罗蜜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不必去求,求不到的。无上菩提是什么?就是圆满波罗蜜。诸位要晓得菩提是大觉,无上菩提就是经里面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本来具足的,不是修来的,不是得来的,是本有的。本有的无上菩提现在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他一定有障碍。障碍是什么?就是染污,被这些有为法染污了,障碍了。现在叫你舍一切有为法就是把本性里面无上菩提那个障碍舍掉,舍尽了,无上菩提就现前了。因此当你舍掉一部分的时候,譬如说在一切有为法里面,我们舍了我执,舍了烦恼,你就叫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透出一点了,正觉透出来了;再能把法执破个几分,你已经叫正等正觉;你要把我、法两种执着舍尽了,就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是因檀波罗蜜而显现!

  你这样也放不下,那样也放不下,你的正觉就不能现前。你所现前的,佛法里面讲的聪明。聪明也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正智慧,不是正觉,所以说世智辩聪就是带了这一切有为染着的正觉,就叫世智辩聪。去掉这一切有为法的染着,正觉现前了。我们所求的是无上菩提,如果不能够圆满布施波罗蜜,无上菩提不能现前。哪一个人不羡慕如来的大觉?哪一个学佛的人不是希望自己赶快的成佛?又希望赶快成佛又舍不得有为法,那怎么能成就?要能舍,要能放下!这一段是说明舍心体用观照之义。

  「无为无相,至不舍不受一节,申明一切舍观之义」。这就是说明一切法的真实相,明了之后应当放下。「国土城邑等外物」。等就是包括了田宅、金银、明珠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外物,身外之物。「属于疏分,舍之犹易」。比起自己身体来讲、亲情来讲,它是疏远的,身外之物,舍比较容易。「男女己身属于亲分,己舍之甚难」。这讲家亲眷属,妻子儿女,这个自己要舍相当之难。「且己身视男女,尤亲」。讲到自己身体比家亲眷属那还要亲一层,在大难的时候,逃命了,我们先是救命要紧,譬如大的火灾,突然在夜晚烧起来了,先救人,财物身外之物能舍,急难的时候自己一身逃命了,妻子儿女也顾不得了,己身尤亲。

  「云何难舍能舍」。为什么修菩萨行他统统都能够舍?都能够放下?说明这一些事实的真相。底下一段就说「以此菩萨,了达身世」。身是自己的身体,世是世界,身是己身,世是世界,身心世界。「一切皆空,本来无为无相」。只有菩萨才觉悟,凡夫不懂这个事情的,菩萨才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诸法实相,菩萨知道。「实无有法」,虽然现在是万象纷纭,那都是幻相,是假有、是幻有不是真有。我们刚刚讲过《心经》不久,《心经》对这个法名很透彻、很清楚,这些假有、幻有从哪儿来的?「悉繇无明不觉,展转现起」。唯识经论里面说「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这个不如实知就是迷,迷了法界一,法界本来是一,一真法界,不迷觉悟的人他住一真法界,而我们自己把一真法界迷了,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怎么回事情?怎么这么样子迷来的,这个时候就「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展转现前,所以自身世界都是幻起之相。

  「于是我相,人相,人我之间,情之所知,目之所见,妄认为实」。这是把真相说出来,就如同作梦一样,如果我们拿这个经文来说梦境,非常接近。这也是如此,也是不如实知法界一故,所以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再变成三细、六粗,可以说同一个道理。梦境也是这么样现出来的,但是那个梦境时间短,觉悟得很快,这一个是迷得太深,时间太长了,不容易觉悟。可是眼前的境界与梦境可以说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常常来说每天晚上睡觉都会作梦,如果梦醒了好好自己参究参究,那就叫学佛,那就是修行。想想刚才梦境里面那些事情,哪一样是真的?哪一样东西能得到?再想想眼前也是梦境,《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中的既然梦醒了一样也没得到,梦里头干一些胡里胡涂的事情,拼命在里头追求,哪里晓得是一场空?如果梦里头觉悟了,现在我们人生短短数十年也拼命去妄取妄求,到最后还是一场空,一样也得不到,正是古人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何苦来?佛教我们舍不是没有道理的,是有很正确的道理叫我们舍,舍对自己决定有好处,不肯舍对我们决定有坏处,利害应当要分明。所以我们今天是「情之所知,目之所见,妄认为实」,结果它是假的,眼所见的假的,情所知的也是假的,绝非真实,要觉悟。

  「遂尔假借众缘合会,而成主宰,称我称人」。这是讲我执从哪儿来的。我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根本就没有个我,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现的身相,五蕴和合现的这个心相。心识是虚妄的,所有这个想的念头统统不是真实的,身更是假的,身心都是虚妄,自己认为这是我,这是称我、称人,错得太离谱了。「千臂经云」,大师在此地再举经文来跟我们证明。「假会合成」,会就是因缘会合,假会合成。「立名生者」,这个意思讲生起了,我们这么个说法,称它为生起。「主字,念作生字亦可」,这个主宰!这个字念作生字意思都差不多。

  「谓即不识缘生如幻」,这个意思就说明就是不认识、不明了这个万法是缘生的,缘生如幻,是虚幻不是真实。一切有为法统统是缘生的,什么东西不是缘生的?跟诸位说六根的根性不是缘生的。《楞严经》说得很清楚,所以那是真的,不是缘生的是真的,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六根的根性真的,是真性的。真性、本性这不是缘生的,六识是缘生的,眼识、耳识这缘生的,缘生那是幻法不是真的,所以我们是认假不认真。凡是缘生一定就有生灭,不是缘生的决定没有生灭。诸位读《楞严》都晓得,我们六根的根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真的。经上十番显见,说明这是真的,这才是真正的自己,可是我们今天几个人认真?大家都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早就迷失了,纵然读了经、听了经晓得有这么回事情,可是在平常生活当中还是用假不用真。用真的就叫做佛菩萨,用假的就叫做凡夫。

  所以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一再提倡,教给我们要舍识用根。因为识是幻法,根中之性是真性,能用根性就是佛菩萨,不用这个幻法用根性就叫做转识成智。我们也读了《楞严》,也看过《正脉》可是还是不会用,这什么?烦恼习气或者我们再说一个不好听的话罪孽太深,转不过来,虽然晓得,晓得都转不过来,可见得这个罪业之深。说到这个地方我们也会很恐惧,那怎么办?今天我教给诸位的方法就是用一句弥陀名号老老实实念下去,就能够消业障,可是要认真去做。我们今天选的《西方公据》四种合刊,能依照这四样东西去修学就能灭罪,就能有成就,你要想再三心二意去搞其它的东西,统统叫冤枉了,白费了时间。聪明人就在这一本书上下功夫就够了,可是必须要有几个志同道合常常在一块研究讨论,否则的话一点用都没有。因为研究讨论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够改过自新,这个重要!

  自古至今你看看有几个人是一个人自己学出来的?没有老师没有同学,你去找找看、查查历史上有没有一个?就是六祖大师那样的人还要找五祖做老师,也还有许多同参道友,还在境界里头历事炼心才能成就,没有说是一个人能学成的,不可能的事情。古人讲朋友重要!朋是同学,友是同志,两者都不能够离,对你道业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初学的人决定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来进修。

  不知道缘生如幻,这在「执我执人,造作我见,种种取舍,繇是我见造作,故受生灭流转,无有休息,轮回不绝」。这一段实际上就只有两行,这两行可以说把我们在生死轮回流转的情形描写得清清楚楚,你看文字多简单,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为什么有生死?为什么有轮回?不知道缘生如幻,这就是起惑;执我执人,造作我见,种种取舍,这就是造业,起惑造业。后面是故受生灭流转,无有休息,轮回不绝,这就是苦报,惑业苦!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源。

  「十二因缘等者」,经上讲「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其实就是《心经》里面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讲的无十二因缘。此地也可以拿来做一个旁证,十二因缘什么回事情?「正名假会合成,立名生者,以显缘生性空之义」。所以缘觉他聪明,他一听十二因缘他开悟了,他悟什么?就是悟缘生性空,他为什么能超越三界?他放下了,他晓得缘生性空,没有什么好执着的,没有什么好分别的,把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爱取有都放下了,超越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几时能把爱取有放下,几时就超越,就脱离轮回,就证辟支佛果位。我们今天爱取有放不下,为什么?迷着了。底下就讲十二因缘,给我们说明它这个因缘生法的形相。

  「十二因缘者,盖以无明为因,行即为缘,行为因,识为缘,识为因,名色为缘,名色为因,六入为缘,六入为因,触为缘,触为因,受为缘,受为因,爱为缘,爱为因,取为缘,取为因,有为缘,有为因,生为缘,生为因,老死忧悲苦恼为缘」。这是讲这十二条互为因缘。所以说它是因也可以,说它是缘也可以,互为因缘。「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要问这里头有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如果有生灭这个生灭法是真的,不能叫虚妄的。虚妄有生,没生你看到好像有生,没灭你看到好像有灭。

  譬如我们这本书,我们装订起来书生了,把线拆掉,书灭了,再问书到底有没有生灭?拆掉还是那么多纸,拆掉书没有了,就灭了,重新再装订起来又生了,书又生了,没有生灭!觉悟的人讲没有生灭,有什么?缘聚缘散。真正悟了是缘聚不生,缘散亦无灭,原来是不生不灭。这一法如是,法法如是,如果你能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穿了,看明白了,你就证得无生法忍,你才真正明了一切法没有生灭,只有缘聚缘散,没有生灭。世间人看错了,他为什么看错,他着相了,他着那个书的相,着的书的相,误以为有生灭,虚妄有生,虚妄有灭。

  「故法华云,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既从因缘有,亦从因缘灭也」。这是叫我们从真性上观察,一切法本来如是。特别是底下讲的这一段,就是所谓的「诸法实相」,《金刚经》讲的「诸法如义」。「无合无散无受者」,这三句就是解释。「因缘如幻,法体本来灵明绝待之义」,这一句有很深的意思,要以清净心才能够领会得到。每一个人都像诸佛如来一样的聪明,一样的灵敏,你现在把这个聪明失掉了,就是因为你染污太重了,你迷得太深了。你把假的当作真的,你有真的东西你不晓得用,真的是个个人都有,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他用真不用妄,所以他叫佛,他叫如来,我们虽有我们用妄不用真,我们叫凡夫。

  「盖此因缘之法,缘会而生,法体本来不生,以本无生死流转之法,故云无合」。可见得这个「合」也不是真的合,正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此地讲「无合」,跟《楞严》这个「非和合非不和合」意思完全相当。这是讲一个法、幻法的兴起实在是无合。我们还以这个书做例子,装订成一本书,它是这么多纸张装的,你这个纸张合了没有?如果合在一起,就不能一张一张的,没合,还是一张一张独立的,求这个合相不可得。无合以为有和合,这错了,我们看走了眼。许多砖头盖的房子,砖头合成房子,合了没有?如果合了应该一块一块的变成一体的东西,打开看那砖头还是一块一块的,没合。我们这个人身体许多细胞组合的,有没有合?没合,一个一个细胞还是独立的,并没有合成一体。一切万法无不如是!所以你要看它的真相,《楞严》讲得很清楚「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说绝了,真相说出来了。《金刚经》说得简单,「诸法如义,诸法实相」。

  「缘尽而灭,法体本来不灭,以本无解脱转流之法,故云无散」。我们把这本书拆开了,书没有了变成单张纸,书并没有灭的相,装订起来没有生相,你以为有生,拆开之后没有灭的相,你以为有灭,统统叫看错了。这个看法不是正知正见,邪知见,看错了。「既无生灭合散,其中亦无受彼生灭者,故云无受者」。受什么?受苦受乐,我们今天缘聚起来我们有乐受,缘散了我们有苦受,哪里晓得缘聚缘散都是幻妄不是真实的。所以真正明白真相,苦乐忧喜舍统统离掉了,这就叫正受,那就叫得大定,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了,为什么?晓得万法一如!这个见解就是入了一真法界,这才得如来无上正受。

  这一段后面文很长,今天讲不完了,我们只讲到此地。这是一个小段落讲到十二因缘,从十二因缘体会到诸法的实相,明了《金刚经》上所说「诸法如义」。真正明白,对我们念佛人来讲有很大的帮助。

梵网经  (第三十二集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1:44 , Processed in 0.13867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