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是谁管理此事,谁能有不忘之术给人?莫说前生,当生之事,自幼至老,谁能记清?再每人都从子宫而来,谁能记得住子宫时之苦乐,此其一。若言知有苦报,便不敢做坏事,请看各地城市,皆有监狱,刑法所载,亦有死罪,岂不昭昭耳目,尽人而知,世人何以犯法累累,甘入囹圄?此其二。



问:佛说人身四大假合,一切万有皆因缘生,有果必有因,从无始最初有何因可能合成一个人身?求大德示教。(黄米田)



答:佛说人身四大假合,应知一切身皆四大假合,知一可以类推。一切身者,总说为六道身,(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分说则每一道,各有千千万万之不同身。得其一身是果,果前必有善恶之业,业是因,此因果之说也。无始而有‘无明’,无明即是因,有是因即得一种果身,有一则生多,如一果身而造种种业,则又增种种之因矣。现在之人身,并非全从无始之因而来,众生从无始到今,曾造恒沙因,曾变六道恒沙身矣。今得人身,乃从百千万劫三途中来,几千年后,又入三途去矣,可不悲哉?



问:有说因果欠钱现世不还,后世要还,比喻有一商人,借钱周转不灵,宣告倒闭,借主向债主商议返还母钱三成,债主在无奈何下迫收三成回来。以后这商人再奋发事业成功,也发了财,但是以前借给商人被倒闭还了三成的债主既不能向这商人讨回母钱七成,这在后世要还不清?(何美雪)



答:债权人与负债人之债务,十成折三,按因果论,须视其无力偿还,诚实与否。依世间法理论,既经双方同意,债务即为消灭矣。倘负债人后重兴隆,肯再返还七成,乃属于良心之道德,无可无不可。惟法理一项,只限世间时效,道德问题,能贯彻多生福泽。



问:皈依拜师以后假使发生好歹事时,师徒两方有什么关系呢?(庄关贤)



答:善恶各自当之,并无因果连带。尧为圣子丹朱不肖,舜为圣父顽母嚣,况皈依者是僧团,受皈依之师私人善恶,非全僧团之善恶也。



问:昔日晚好垂钓杀生甚多,自皈依三宝后始知杀生为一大罪业,以因果论说,业果报应不能抵销杀生的恶业,将来定要受偿命的恶业,故晚甚感惶恐,不知如何能消此恶业?(廖清华)



答:善恶固不抵消,然因必有缘,而后结果。如今忏悔,不造新殃,是断恶缘,前之恶因,难起现行。再作佛事,为其回向,勤加念佛,使断惑业,或带业往生,万事一笔勾消矣。



问:有些一般非供奉佛菩萨之神庙,亦学佛教,喝炉香赞,弥陀普门品,金刚经,大悲咒等佛教经典,有无意义?(林焕城)



答:彼等愚痴无智,不明所以,以故歧路多途,乱丝无头。然所诵经是正法,福不唐捐,慧则未也,当获人天福报。



问:日前有一太保,被人杀死,因家贫,乃父哀求人帮助埋葬费,我即时与知友合四百多元给他,有人说,学佛人要结好缘,帮助呆人丧费是结呆缘!怎样即对,请老师指示。(陈月娥)



答:凡是众生,皆有惑业,不独太保;不过太保等,自当悯之,况彼已死,而无葬费,受困难者是其父亲,非是太保,至云布施,斥为恶缘,更是错误,出资助人丧葬,并无恶性,何为恶缘,若出资助人杀盗淫女,方为结恶缘耳,不可不辨。



问:这世间的业力好比像一个网,业力的连锁的作用,世间一切事物没有一件不是受因果律支配,此事有什么办法?(洪环)



答:不解佛理者,自受因果支配,无有解脱之术,若学佛法,明了缘生之理,便可利用因果,自度度他。是因果固似连锁,实亦解脱之工具耳。



问:经云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万法唯心,是为真理,又云定业不可转,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此又何说?(赖栋梁)



答:起惑造业受苦,谓之三障,修行者何,断惑是也,惑若断尽,业从何有,此之谓造业转业,圣者能之。但修著相有漏善,不解性空之理,缠缚俱在,即是所作业不亡,遇缘受报,凡夫之事。



问:虚云和尚法汇,有段公案,佛多生以前,作一个渔村小孩,有一次水涸得鱼甚多,中有条巨鲑数千斤,村民都来割大鱼肉,小孩仅打大鱼头三下,后巨鱼作琉璃王,小鱼作兵将,小孩作释迦佛,琉璃王灭释族时,佛亦头痛三天,以受打鱼之报,夫佛既业尽情空,何须受报?(赖栋梁)



答:居士既知业尽不受,何有前问,此段公案,亦是佛方便示相,若作真实,即是谤佛。凡学佛者,皆知世尊久远已证,既已证矣,何又有八相成道,睹星大悟耶?示头疼者,如是而已。



问:老师与梁启超先生均说佛教因果率善恶不能相抵,此与‘了凡四训’所言是否矛盾?尢智表居士的‘佛教科学观’小册子内亦言多行善事可以赎过,究竟何者为是?(罗剑仁)



答:善恶不抵,是言真学理,袁尤所云赎过,是言善巧之事,言理者与事须办,言事者非理不圆,应知万法之生,只一缘字,无缘则徒因不果,且无万法,先明缘生,始能谈因说果,善恶不抵者,如先布瓜种,后布豆种,两种虽聚一地,瓜豆两种,不能互抵,生时瓜自瓜豆自豆耳。赎过云者,先作恶因,续作不改,即是恶缘滋润,则因熟而变恶果,续作不改,即是恶缘滋润,则因熟而变恶果,如已作恶因,后不以恶缘滋润,而改作善业,即将先作恶因压伏,不遇恶缘,因暂不生,而善业日增,善缘日润,有缘润者先熟,先食善报也。而恶因种子,却依然存在,此是不抵之理,故不矛盾,倘善缘停止不压,仍能发生,必善缘压之又压,其恶因久久自腐,是其无力自灭,仍非抵耳。



问:常见僧尼与人做佛事,诵经超度,佛既说自己善恶犹不能相抵,并说:‘人若不能自度,我亦莫能度他。’则僧尼又何能帮死者之忙呢?(罗剑仁)



答:佛度各道之众,法在语言,闻之者转迷成悟,可证道果,万法幻化,佛有神通,以密秘咒,能变幻假。佛之经典,惟法与咒,有修有得之僧尼,依之而行其法,必须尽敬竭诚,与佛与己感应道交,经启其悟,咒变甚幻,能如是者,可云度亡,不能如是,则无效耳。



问:‘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是定业不可逃也。小净土文中又有‘承佛慈力,众罪消灭’之句,是定业可转也。二说如何解说,才能圆融?又永嘉大师‘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语,可否作以上二说之注释。(钟钧梁)



答:业由心造,业由心转,定业不可逃者,是造业之心不转也,乘佛慈力罪灭者,是心与佛合转业也。心不转者,业缘增上,因缘生法,故得熟果。心转业者,不造新殃,无缘不生,久故断灭。偈云,众罪如霜雪,慧日能消除,又云,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理无矛盾,本自圆融。永嘉大师歌之了字,即空与慧也。



问:自作非世说之命运,自受定业不可转,若能至心念阿弥陀佛,可以改造命运,转定业否?(江宽玉)



答:定业系因缘具备,已熟者之谓,既熟不能再使生,故曰不可转,如掷炸弹,掷出之时,其不爆者,乃其因素不备,如备则未有不爆者。心能造业,心能转业,造业是心,念佛亦是心,造业有业力,念佛岂能无佛力,若前迷而造业,后觉而念佛,前业无缘而不起,后佛有力而续发,前业时久,或断或伏,即是转耳。但须前业未熟,提早念佛,若待业果已熟,则念佛恐嫌迟矣。



问:有某居士,多年修行甚好,何为得病呢?甚至遭遇逆境,这是他前生的果报 ,或现生修行不到?(朝新班)



答:某居士修行之勤惰,非浅见能知,然不问功夫勤惰,夙生皆有业障,有障则转苦纠缠,逆境挫折,果偿病因,势所难免。惟惰者之病苦逆境,是道不胜业,若勤者仍病苦逆境,则是重报转轻,以今修持功德,悉将消灭之兆。



问:家人执意要吃肉杀生,不信有因果报应,老居士有何好办法可挽回否。(钟云昌)



答:各人有各人之业障,各人亦有各人之福缘,欲除业障,须赖福缘,不信因果,何有福缘?此须居士善巧方便,以身作则,使家人对己先起敬信,而后可渐转之。



问:兹有亲戚过去是‘捕鱼为生’现在已‘转业为农’如此其过去所造之杀业是否可以减少否?(江宽玉)



答:前为渔,今为农,改恶业固善矣,只是不造新殃,却未能消除旧业。更知‘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旧业不能自由消除,须修佛法,以心忏悔,方得继灭。



问:同问一经内,复有十业得外恶报。若有众生,于十不善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一者,以杀业故,令诸外报的:‘大地碱卤,药草无力’;和二者,以盗业故感外的:一霜、雹、蝗虫等,令世饥馑’,及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的:‘峻崖险谷,株杌槎菜’请老师分别解疑。(蔡麟定)



答:造如是因,得如是果。‘一者’地变碱卤,不生五谷,人不得食,何以养命,药草无力,不能医病,何救死亡,此是杀业所感,故造者生命亦不得养。‘二者’地虽不变碱卤,但遭霜雹蝗虫,亦损五谷,故人不能足食,名曰饥馑,此是盗业所感,故造者亦受贫乏。‘五者’地险荒芜,行路尽多障碍,此是两舌挑拨是非所感,故造者得受塞阻不顺之害。



问:于佛说业报差别经里,佛告首迦:有十种业能使众生得短命报的‘五者于恶僧所,欲令丧灭’,请老师开示此疑。(蔡麟定)



答:此说,是对一种动物,心存厌恶,便想将他消灭,换句话说,即是欲将他杀死。此是杀生恶业,当得短命之报。



问:有人一生做善事,尽信佛念佛,到晚年家中得非常不幸大祸,后伊本人变成好像神不在体,感觉信佛人受此恶报甚可怜,因果如何?(陈青龙)



答:学佛有真实途径,有相似途径,有假冒杂凑之道,某君究竟走的哪条路?人有真心求道,有只务虚名,有贪名图利,有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如法不如法之别,某君所修,是侧重何等?此应先决之问题也。因果本通三世,因有小有大,有真有伪,有进有退,有始终皆善,有始终皆恶,有先善后恶,有先恶后善,有善恶混杂,有外善内恶,有外恶内善,果有早有迟,有当生报,再生报,有二生三四生报,有转受,有消灭,有先得福后得祸,有先受祸后受福,其中乘乘除除,变化多端,此万法因缘问题也。此上理由虽浅,亦不是粗心凡夫所能明白,此如法官断狱,学有专门,普通人不解法律,自然对法律也生疑惑。



问:有人势权欺人,说谎语,好打人等不好行动,伊所得果报不坏,为何故?(陈青龙)



答:古人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不到。’再参前答一问,自能了然矣。



问: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知人的前世,是由什么(六道中)来出世的。(郭邦光)



答:此非凡夫所知,得夙命及天眼者,方能识得。但观其人身相,亦可推知前所作业,如喑哑盲聋从诽谤及不信中来等。观其举止,亦可推知来自何处,如轻躁猕猴道来等,繁难枚举,杂见各经。



问:吾母早年持斋,出嫁信仰天主教家庭,未几脱离亲属关系,于今,家父见背,慈母失常,子患咯血(支气管扩张症)请老师解释此段因果。(茆茂盛)



答:因果须论三世,果报又分现生后三种,令堂现在所受者,属于何种,凡夫不能微知。但因能结果,必待乎缘,缘者现作之善恶业,增上与降伏之力量也。令堂现处状况,前因不可知,现业却分明,如先持斋,定不杀生,慈也;先重人伦,定敬尊亲,孝也;慈与孝,皆善也。后破斋,是弃其慈,亲属断绝关系,是弃其孝,弃慈弃孝,皆非善也。其现况是否现果,确不可知,然有不善之缘,却属易见。



问:世尊尝说:定业不可转。今母疾为子不能代替,为子痛苦,母亦奈何。伏思:现在行为,为未来因果之持续,则吾母造业,辗转受报,永无出期矣!为人子者,有何办法为母安身立命?(茆茂盛)



答:定业不可转,佛说也,忏除业障,亦佛说也,为契众机,各有妙用。居士不闻地藏菩萨,及目连尊者之事乎?菩萨与尊者之母,皆堕恶道,皆以孝子之行,俱得超升!令堂现在人间,为时未晚,居士果能发大孝心,为令堂哀恳三宝,多作真善,感应道交,不但后免沉沦,现生或尚获福,然不至诚,效力则微,至诚云何?必须心无夹杂,惟精惟一方可。



问:有些‘仇’是否今世才造的?比如有两人前世并未结恶因,但其中一人却杀害另一人,于是在今世发生了‘杀害’事件?(蔡祖天)



答:事有前因今果,亦有今因后果。明乎此普通之理,自不直竖十丈竹竿,而不能入一丈之城门矣。



问:近几年来蝗虫损害禾苗,特别厉害。这是农家人最烦恼,最痛苦的事。三、五日如失注意检查禾苗,几日间禾苗即变色或枯萎。虫害各期不同,如不用农药喷射,实无法收成。如果喷射毒药犯了杀生罪。万物之灵的人吃饭会发生问题,蝗虫多原因是否在过去世中恶业所感关系?请大居士解释。(钟云昌)



答:中国经传所载,和气致祥,戾气致殃,隆盛之世,风不鸣条,海不扬波,景星庆云现于天,麒麟凤凰游于野。史书又载,循吏治化,政迎人和,蝗不入境,虎徙他邦。据上所述,蝗虫多少,似与业力有关。佛法戒杀也,也开遮持犯之融通,政保农产亦仁也,有人畜先后之分别。此须合观中断,佛言因果必信,农产民生必保,是为得之。试思古无农药,亦多丰年,屠不戒杀,亦享高寿,是更有其他原因,不能只顾眼前也。



问:因果报应之说,颇不简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所共许。若夫恶者享福,善者罹殃,则必须以因果通三世释之,以此类推,举凡不合常情之事,如尧舜圣王洪水为灾,亦莫不可以因果通三世释之。遗其可见之自然地理气候诸因由,而发之于共业报应之说,似难令人心悦诚服。要之一切事物,自有其因果律存在,何必或祸或福,定以善恶报应为解。如恶人享受财富,或因其今生经营有术所致,何必定以前生福报释之。善人横遭车祸,何必解以前生恶果成熟,而不探求其是否路上沉思,因果通三世果何如哉?余甚惘然。祈为一说是幸!(李莲阶)



答:此问太散漫,应归纳使有序:一、尧舜圣王洪水为灾,若以三世因果共业释之,遗其可见自然地理气候,难令人心诚悦服。’君不闻乎?论事须合‘因缘果’,未尝说此而忽彼。共业者因,地理气候者缘,洪水为灾者果,‘洪不孤起。’‘无缘不生。’明乎此,则知佛法说缘,多是现在可见者,不过为契群机,说简说繁,方便不同而已。二、‘一切事物,自有因果律在,何必祸福,定以善恶报应为解。’读书在达,不可拘执,恶不必定指杀盗淫,愚痴意业亦恶也。善不必定指施戒忍,智慧一度亦善也。临危制胜,此谓智将,制胜为福果,将智是善因。谋之不藏而败事,不得藏谋是愚人,败事为祸果,谋愚是恶因。儒家亦曰:‘作善降之百祥,不作善降之百殃。’谈因果而曰善恶祸福,正说也。三、‘恶人经营财富,善人遭车祸,何必解前生善恶,不探求有街及路上。’生极乐者,必种极乐之因;生娑婆者,岂无娑婆之因。既知通三世,便非只论前生。余意可思‘因缘所生法’,即易了然。



问:常曰:‘定业不可移’然而我们此生所受之果,是否多为定业?(邱清泉)



答:既受果报矣,焉能无业因耶。



问:本人患‘口吃’之病,于因果来说,不知犯何罪?应如何忏悔以治之。(郑志西)



答:因缘结果,情事复杂,有一缘者,有多缘者,综错变化,非只一端。但患口吃,或可夹有口业,口语不离意念,须兼语意双忏。其法或念佛,或念经,必念到心口摄一,则是双忏,亦是真忏矣。念佛须句句连续,念经要音韵流畅,此后应戒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久必感应。



问:我们现在用数珠念佛,有数则有益,修有尽的因,将来要享受无尽的果,此因此理讲不通?(周慧伦)



答:数珠不会念佛,念佛是自己之心念,念珠记数,不过引起正念,提警日不退转而已。果知念念生灭,灭而复生,若将念珠配合念头,念头不停,珠亦不停,何尽之有?倘能念到念头尽,数珠便用他不著,那方是居士受用无尽之果。



问:有甲乙两者问我,甲问人说发菩提心作佛事就无时间生病,此事真的吗?乙接著就说,有某某甚为佛教发心而他偏偏多病,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使我哑口无言可答请示其详。(信义班)



答:发菩提心,乃善业心。生患疾病,是恶报也。恶报必有恶因,恶因必借恶缘,缘至润因,恶报成矣。若常发菩提之心,是善缘时增,虽然夙有恶因,而现时不遇恶缘,故疾病暂不生也。如某乙所难,亦多有其事,若解教理,疑自释矣。一为恶业太重,发心太微,善不敌恶,自然恶报仍熟,譬一星之火,欲融百丈之冰,冰不融也,力不胜之。应加警惕,须精进忏悔以消之。一为恶业将熟,三途有分,因菩提心猛,力能转之,遽使重报,转而为疾病轻报,应自激励,知功行感不唐捐也。



问:有一天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讲经说法,尔时目连从禅定起,游恒水边。见诸饿鬼受罪不同,时诸饿鬼,各起敬心,来问目连。这是往昔的什么因缘,所以受到这种的果报。一鬼问言:我一生以来,恒抱饥饿欲至厕中取粪啖之。厕上有大力鬼,以杖打我,初不得近,这是何罪所致?神通的力量大还是业力的力量大呢?(洪环)



答:此二种事,皆是因果也。业力属于因,神通属于果,因能成果,果不能改因。因是力量正发展,果是力量已完成。明乎此理,则知神通不胜因果。阿含部中,屡有启示。如琉璃王之战,目连尊者不能救释种,二神通比丘入水不能避生死是也。



问:设有某甲因故将某乙杀害,又某甲受国法制裁而处死刑,请问某甲来世仍否须还某乙一命?(幻愚)



答:某甲受国法处死,如因为杀乙故,按阳律论,则是偿之矣。若分析其心念程式,则当另论,盖闻有多因一果者,有一因多果者,此关众生自己之心力,非可笼统说之。某甲处死,若不因杀乙故,甲乙因果,依然存在。



问:佛经中是不是常说前世因,现世果,所以对于两句无法了解,因之前世所做现世是无法可知,是一个无影无形的东西,是否拿来做证据,所以对人弟子是无法可使了解,拿了很多来代表也是无影的存在呀!(王福郎)



答:与人辩论,必具二事,一深入佛海,辩才无碍。二所学虽浅,尚有世智辩聪,前者为正,施于有受之人,后者有权,施于无学之人,如无二者,以不与人辩为佳。兹为代解,问中以无法可知,斥是无影,正显其愚,佛菩萨破尘沙惑,则无不知,凡夫愚痴重重,则无所知,不知便不信,正是凡夫本色,亦无足怪。嘱为提证,应知鸡从卵生,鸡长成不知从卵而来,在人则见卵为前因,鸡为后果,历历分明,鸡何尝见其本因之卵乎?



问:人死去后,为什么还是不能了,因有灵魂之说,仍须六道轮回,所谓灵魂,与有六道轮回之说,如何能使听众确信无疑?(邵佐廷)



答:推知事理,有三量法则,二问皆在‘现量’之外,惟智人方易契信,智不及者,亦无法勉强。‘比量’可知灵魂,如梦非色身,亦无实质,即是灵魂。‘圣教量’可知轮回,佛经记此者甚多,金刚经佛为忍辱仙人,是共所知者,中国先圣经史,载轮回者尤多,如彭生为豕,如意为犬等,此人变畜之证。如鸠化为鹰,雀入大水为蛤等,此畜变畜之证也。



问:我们有一句话说‘立地成佛’。然而居士刚才说善恶不能相互抵消,即善恶永远存在,其所受果报端视善恶力量大小而定,如此一个罪恶满身的人,云何可立地成佛?是否其所作诸恶业因此一念而灭乎?然而行善又有何意义耶?(无名氏)



答:立地成佛,有其人而已,非人人皆能立地成佛,若人皆能之,释尊又何必三僧祇劫。恶业之果,皆是惑因,此惑为何,即见思十使是,必惑断尽,方得解脱,此是经教,非可幻想。若有恶业,必遭恶报,所谓恶有恶报也,若惑断尽,犹树断根,花与果皆不生矣。作善者,分有漏无漏之别,有漏善得天人福报,不出轮回,无漏善但显性德,佛位之阶,所谓善有善报也。善恶分报,奚言行善无何意义?若怕恶业结果,惟有断惑一法,他皆道理难通。



问:有时起善恶二业的念头,没有实行去作。是否有因果报应?祈老师指示(邱合顺)



答:起心动念,便是种子下地,不实行是无增上缘,无缘不生,不生则无果。若念念不停,已是增上缘,虽不实行,缘熟即生矣。最好是念起即觉,觉即不续便清净矣。



问:‘时势造英雄,社会的形势,文化的高低以及偶发的事件,都可造成不同的果,故因果并不如是单纯。(张银富)



答:此问无重心,观其语气,似将佛学所讲之因果,与世俗所讲之因果,一例等观。因果虽无二致,确有深浅之不同,兹以算学为例,加减二法,与微积代数,同其事不同深浅也。若不解‘因明’学,‘缘生论’,‘随缘不变’,‘百法明门’‘四谛’‘十二因缘’等等,无法详谈因果,只知眼前善恶现报,乃真‘单纯’矣。



问:由于以上情形,为了证明社会,文化,历史等变化律则,因果律应该个人的推广到团体性的。(张银富)



答:‘因果不独由个人推广到团体。’因果甚为复杂难讲,有自业,有共业,有竖之因缘,如三际时间是,有横之因缘,如十方空间是。尧桀之仁暴,影响后来之政治,是三际之因缘。太阳黑子,影响地球之电波,是十方之因缘。



问:今在家居士挂佛家招牌,应付念经赚钱维持眷属,如此后果如何?(本如)



答:出家人赶经忏,尚为古德呵斥,何况在家人贩卖佛法,大是不当。



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  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  而其后必昌

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  如宽宏坦荡者则其福必臻  而其家必裕



——格言联璧  

佛学问答类编

(持戒第五)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五、持戒



问:受戒者万一犯戒之时,要用什么办法?(庄庆贤)



答:向得戒师或法师,发露忏悔,哀求重受为宜。



问:谈恋爱是否算邪淫?(杨德荣)



答:未订婚者,专对一人,以礼貌求偶,而不及乱,世法所许,自不曰邪淫。反以上所举四端,即是邪淫。



问:‘开遮持犯’怎么解说?(王平郎)



答:此对戒相而言,开者允许通融,遮者禁止勿作,属于教方。持者守而勿失,犯者违犯其制,此属于行方。



问:有人说持戒时不可吃蒜葱韭菜,是实否?为何戒食?(施万进)



答:葱韭薤蒜兴蕖,为荤性植物,气味恶臭。食之昏人神智,且有生淫增恚之害,故持戒者远之。



问:佛理有:‘过去父母故不应食肉’一则。由此观来,难道连娶妻都不应该吗?(因怕娶著过去父母故也)。(叶庆春)



答:食肉为乐口腹,是贪味欲之事,本能避免,以代替品多故,不妨可戒即戒也。娶妻求传嗣,是俗家之伦常,无可避免,以不了圣法故,只得在俗言俗也。



问:吃鸡蛋类的东西是否亦在戒之内?(刘泽中)



答:鸡蛋无雄鸡群中所产者无生命,可暂为通融。否则是杀生也。卵中有胚盘者,是为雄鸡所乘而产者。



问:五净肉是什么?何以佛徒可以吃?(陈荣进)



答: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等五种肉,为之五净肉。众生为口腹之欲,不惜杀他,是残忍之行也。但习气已久,视若固然,若使骤断,有不能者,佛设此方便之法,先使其慈悲之心发生,再令从此渐渐增长,自能达到不食,亦是登高自卑之义耳。



问:杀害毒蛇毒虫一类的动物是否犯戒?(振邦)



答:他不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害他?既起杀心,又作杀行,非犯戒而何?岂不闻安禅可制毒龙,说法能驯猛虎乎?纵力不及,对此凶毒众生,防之避之可矣。如必执著杀掉,方为究竟除害,然则凡受邪淫戒者,何不尽将生殖机构一例宫去?以此为邪淫之工具也。思此便释然矣。



问:吃长素是否可吃牛奶?(杜自然)



答:可饮牛奶以不杀生故。



问:有人问曰:受杀戒可以暂时食五净肉否?因负一家之主,兼作生意对社会上不得已也。(钟添登)



答:可以暂食。



问:有病吃药,方剂里有动物,是不是杀生?(邓慧心)



答:新杀生作药却不相宜,如药店中久已储备者,与五净肉意同,不得已时,可方便通融,能发心与他念佛,反有功德。



问:在家修行人受戒最高限度可以受几戒?(周慧德)



答: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极矣。



问:受五戒者因病饮酒,可否?(邓慧心)



答:当药饮可暂通融。



问:受戒最初在印度或是在国内传起?(庄庆贤)



答:佛藏有三,曰经律论,律者戒之文也。且经与论,说戒之处亦多,如六度之尸罗波罗密,即其最显著者。佛藏先出印土,佛戒自然先传印土。



问:听有一部分信者说,受戒者一定要素食,但是无素食,信者可以受戒否?(庄庆贤)



答:既受不杀之戒,固不许直杀,从义理而论,凡涉间接杀,帮助杀,赞叹杀,教唆杀,以及制造杀因,制造杀缘等,俱不应为。不素食者,虽非直接杀生,而是间接杀生,且杀因杀缘,由之而起,故彻底讲,持不杀戒,总以素食为合法。‘无素食信者’一语,当系未有素食信心者之意?不受杀戒,而不素食,可暂方便,如受不杀,便是已生信心矣,自然可以请受,但受后贵能持耳。



问:受戒者无意杀害虫类(蚊蝇蜘蛛等等)有犯戒否?犯戒之时要用什么方法补救?(庄庆贤)



答:无意为过失,可对佛前忏悔,及与念佛回向。有意杀生,则为犯戒,构成罪恶,亦惟忏悔,再行重受,为补救耳。



问:过午不食,是否有下列几项利益。1.容易消化,裨益健康?2.所谓‘饱暖思淫欲’。过午不食是否为了寡欲?3.修行人过午不食,是否也许一部分是为了‘节约光阴’的目的?4.饿鬼夜食。过午不食,是否为了不忍饿鬼闻香见食而受饥火之苦?5.一般的警劝说:‘节衣增福,节食增寿’。过午不食,有此利益否?以上几点,是否正确的论说?若详说之,还有其他利益否?(真惭愧)



答:过午不食,有原则,亦有附带利益,印土之制,僧侣乞食,尊者迦留陀夷日暮乞食,曾惊孕妇堕胎,佛制过午不食,与尊举之第四条皆其原则也。列举其他皆附带于己有益。



问:平常伙食不好之处,中午吃得不太饱,如果过午不食,是否有损于健康?(真惭愧)



答:按医学五脏六腑,皆有主病,胃之病因,曰‘胃家实’。如肠中废物尚未排出,而胃又加填满,此即病矣,古人摄生,统戒过饱。食宜定量,不择甘粗,量数既足,不碍健康。非但不碍健康,最低之益,亦减肠胃诸病。



问:‘过午不食’的一行,对于居士,是否亦称重要?(真惭愧)



答:自他二利之事,何限出家在家,但问能为不能为,肯不肯为耳。



问:以‘过午不食’之功德,可否回向于‘消病,消罪,祈愿……’?(真惭愧)



答:善无巨细,皆可回向,不限于某一事也。



问:已受菩萨戒,内有戒杀盗淫妄,亦有过午不食,何以复得持八关斋戒,两者有何不同,再持午若是牛乳,果子汁,饼干等,可以吃否?(陈灶)



答:菩萨戒,有出家在家之别,为普通大戒,终身持受,有遮有开,其性格较宽。八关戒,无出家在家之别,为加行之戒,限持一日,如犯为破,其性格较严。以杀淫而论,八关只限素食及淫,而无净肉及边菜之通融,更无正淫之分。过午不食,在菩萨戒中,法事忙碌,力不能支,可偶饮牛乳,八关则不许,至于饼干,分明是破矣。



问:弟子已持午,唯尤想弃早餐,日持一食,因有胃病稍感不适,是否可不予理会继续以往?(庞干善)



答:过午不食,是佛所制,早时食粥,是佛所许。各丛林及持律者,皆遵而行之,是早粥有益于营养,所谓粥有十益也。如早时饱饭,则无益于卫生,反害于胃,然于佛戒亦无背也。



问:余自幼因病体弱,服食鹿茸成瘾,现每年需食三、四次,倘受五戒后,不吃会发瘾,吃了又犯戒,受戒后,应该如何办?(鲁开智)



答:鹿茸是药,果然体弱须此,可以通融服用。



问:忏悔罪孽,因无集体拜忏机会参加,拟改于每日课诵时加念忏悔经文,究有此等经否?如何之处,恳请赐示遵行。(黄涵)



答:居士如已受戒,可探听何处,实行半月诵仪规,宜往参加,除此集体忏悔者不多,如每日课诵欲作忏,即诵华严行愿品之‘往昔所造诸恶业……’四句便佳,然有进者,真忏悔者,在求诸心,若只尚形式言语,则效力微矣。



问:过午不食在乡村中,乡人很亲切教我们吃,如果不吃,又怕他再煮附属品而损福,又怕他反感,如果吃会有什么罪过?如果在家,在寺庙持过不食而出外弘法时,方便方法可以吗?慈航法师过午有没有吃水果及附属品?(信慧)



答:食为破斋,有事至人家,宜先声明,则免麻烦矣。在外弘法,更宜庄严,以不食为佳,如事多言多,虑气力不支,除十斋日外,可预在佛前禀明,偶尔方便。附属品为何物?未言明,不便答。



问:未受五戒但尽可能竭力持戒,其功德可与受戒者均等否?(陈圣音)



答:能自持戒,当然而有功德,若与正式受者相较,则相逊矣。盖正受者,一有师承,二明戒相,三有三宝照临加被,四发有戒牒可逢佛事得搭袈裟。此言其常,若正受而不能守及不明(戒相),或破或穿,即应别论矣。



问:‘不得以指割碗钵食’作何解?为何不得盗听比丘诵戒经?(尤彩华)



答:上句‘割’疑是错字,见沙弥律仪中,有‘不得以指刮碗钵食’。此言食讫,钵有余粒或汁,用手指入内刮而食之,为失仪也。比丘戒乃出家众之大法,必传者受者,各具种种之因缘,三师七证,以及相当时间,方得授受,极为郑重,求戒者亦极困难,而与在家众无与焉。应知世间一钱之微,不与而取尚称盗罪,此乃出家比丘之大法,非白衣之事,竟往潜听,斯为大盗,故不宜非分胡为。



问:八关斋戒怎样持?何等人才可以?有什么规律?有何利益?(尤彩华)



答:八关斋戒,乃诸佛尽形寿之大法,我辈不能作到,故有六斋十斋等日行之,即任何一日恭敬持之,亦未尝不可。持此斋戒,不分在家出家,均可受持,惟须依照仪规,大概此等范本,台中成功路瑞成书局或有流通。



问:若有佛子,仅有竹木茅舍为栖身之所,因事先未能防范,发现生了白蚁,除之有违佛戒,不除茅屋将要倒毁,怎么办?(翟孟秋)



答:戒之精神,宁舍身命,而不违戒,古事甚多,难以枚举。假如贫人,只此茅舍,为爱惜故,可用佛法祷祝驱之。如其不应,是有因果,但宜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也。此在世俗观之,固为迂阔之谈,然因果自是因果,谁得而消灭之。



问:素食将来有何感应,素食多年,未有大法师传戒,但自己守戒,有何影响,自守有感应否?(张宽心)



答:素食之人,间接戒杀,有如是善因,自有如是善果,以后定得长寿命少疾病之报,此即是感应之一端。能正式受戒固佳,纵机缘不合,未得受戒,却已实行戒杀,是虽无其仪,而有其实,功德焉能唐损。古书记载,普通人戒杀放生,尚得种种福报,况佛徒而有修持功者,岂得不召感应。



问:受了戒而不持戒,未受戒心里持戒,两者哪一种有功德?(衡钰)



答:未受戒者,而能持戒,当然具有功德!惟不如正式坛受多益耳。盖正受之时,举行忏悔,讲解律仪,能睹三宝庄严,转变境界,以及谛听信受,至诚所感,加被得戒。其受戒而不持者,心存轻慢,知法犯法,造恶而兼破戒,不免罪上加罪矣,遑再论功德哉。



问: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可以任政府调查工作否?(颜佛兆)



答:未尝不可,但宜居心端正,小心谨慎,不枉不屈,实事求是。倘能质诸鬼神而无愧,揆之戒律而可权,是能守职而不滥,保民而不暴矣。



问:戒杀有分程度否?如兽类会伤人命者可以先杀他而保持自己,未知有无犯戒?(莲云班)



答:戒杀是一切不杀,非有分别。杀之前后,有心无心,嗔恨欢喜懊悔,生命大小,处于何等状况之间等等,情形极为复杂,是其程度。恶兽害人时杀之,与寻觅预杜害人杀之,情状不同,犯戒亦有轻重。



问:菩萨戒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义云何?(萧绍馨)



答:佛五分法身,戒为其一,受戒之人,即等与佛同体一分,故喻如入佛位。凡是佛徒,自应以戒为师,已受戒者,方称真佛弟子。



问:晚已受五戒,唯第一戒不杀生可否食三净肉?曾顶礼三宝尊前能持不杀生,但食三净肉实环境所不许,盖时机缘未成熟,未敢持素,以此愿许佛前可否?(马谦)



答:既受不杀生戒,自当素食,果环境未许可,肉边菜及三净肉,不妨暂为通融。至问中有‘食三净肉实环境所不许’一语,读与上下文意不合或有掉错乎?



问:敝人兵役年龄已到,入营受训后,倘须上战场,未知可以持枪打死对方否?因敝人已经皈依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此有何法能够解决?(萧金荣)



答:当兵御敌,是保护良善,作战杀人,犹之法官判刑,乃是职务,但求从严格不滥杀即可矣。



问:后学屡思此后有寺院传戒,拟往受比丘式,而身已残,未知可受否?(翁德和)



答:比丘戒乃出家众所受者,在家人尚不许闻,况受耶。



问:念佛人因生活上服务于执法机关,将罪大恶极无可逭人犯,判处极型,对念佛戒律,有无妨碍?(卓忠扇廋)



答:彼犯国法,是法杀之。司权者存心慈悲,不过求其可生之理,而为尽心求减而已。果曰罪无可逭,故纵之,是己违法,与其如是,何如改业为愈乎。



问:有人受了菩萨戒,怀著悲悯对方之慈心,劝教一仅受三皈依而未持斋之人,杀鸡配药,滋养病身,则彼受戒之人犯戒欤?(张仲岳)



答:此受戒者,定是慕虚名而无实行之人,谅于所受之戒,亦不了解,恐怕受而未得。然教人杀生,自是罪过。



问:佛教之律有多少条,其受戒对相如何?(柯冰)



答:戒之根本在心,对相即他众及环境。律之种类甚多,大别分出家四众戒,在家五戒菩萨戒,出家在家统受之八戒等,条文若干不一。



问:出家人受戒后,并无照戒律所行。每日恶口恶意不知犯过多少戒律。此种出家人,佛在世时释尊称做‘狮子虫’欲论此类将来是否能往生?(颜宽文)



答:出家人如何,暂且不论;在家居士受戒者,几如过江之鲫,能守戒而不恶口恶意者,岂尽是耶。我但守‘不见出家人之过’一戒,益在我矣。



问:兹见楞严咒(中英注音妙觉尤纯净编注者)一小册里面‘持诵须知’各节细读,始知我们罪业加深一等,诵此神咒中之王,诵持此咒须净口业,住菩萨戒,发菩提心,至少能守五戒力行十善,持诵时间以每朝晨寅卯时,地点以庵观寺院正设坛场布置如仪为宜。次则家庭静处整洁香花,城市者最高层无顶层清净处为可。若在楼下楼上为卧室红室易遭罪过云云。课诵本无此注明使我们不知累犯,惟我们净土法门受五戒者稀少,虔诚念佛持咒反得罪障加重?今为束手呆立不知是从?(林祈宏)



答:净土法门,云何受戒者少?须知戒为良师,烦恼能得清凉,秽垢能转庄严,三无漏学,戒为一,大小十宗,皆须受持,非必学楞严神咒,方得持戒,而修净既不持戒,此其大错误也。居士既学此咒,不必中辍,但能立愿不杀不盗不邪淫,持之即有功德也。



问:近来阅读树刊年余,对于在家人的斋戒,并不十分严格,因为我在部队里吃素实在太困难,有时相反的增加不少的麻烦和烦恼,我想在五戒中放弃斋戒,是否会犯戒罪?(章普明)



答:菩提树月刊,‘对于在家斋戒,并不十分严格’何所见而云然?如谓军中不便,肉边菜不妨食之。



问:有受五戒之居士若有耕田做菜园者,尽量防止发生虫类,但是天气之关系发生虫类可以慈悲心来杀吗?若不杀稻及菜被虫类损害者,如何增产?亦可念往生咒杀吗?(巫前亭)



答:戒有开遮持犯,然须有责者处理之。此位居士向何戒师受戒,即向何戒师去请问,自得正当指示。



问:五戒学佛基本戒,请大德把学佛之戒全部指教可否?(何永丁)



答:在家人除五戒外,尚有菩萨戒,文繁非本栏可录,可向流通佛经店中,请璎珞及梵网两经读之,自知梗概。若出家戒例不许在家人看,不必多事。



问:佛家五戒合儒家五常请老师意义详细解释?(耀耕)



答:五常仁义礼智信也,五戒杀盗淫妄酒也?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故曰相合。



问:佛制沙弥律仪十戒中,即有午后不食一戒,据说是悲愍饿鬼,免他见食,喉出猛火燃烧!有人说凡食物入口吐落地时,若有碎渣的食品,都不可吃!若进口里吐落无碎渣的无论何物,都可以吃。如开水,牛乳,豆浆等,皆可食之。此说对吗?(潘金泉)



答:过午不食,不止沙弥律仪,不食之义,亦不仅悲悯饿鬼。大旨有十,如一、断生死缘,二、表中道义,三、调身少病,四、道业尊崇,五、坚固戒品,六、堪能修定,七、出生智慧,八、离鬼畜业,九、不恼檀信,十、不扰行人等,此见蕅益大师开示,尚有他说,繁不备举。水许饮之,浆与乳,病时可与方便。若开为无碎渣者皆可食,即有乖上义矣。



问:佛家说:‘天人早食,佛午食,饿鬼夜晚食’。——佛家戒晚食,以慈悯鬼道故。(当然不另有道理)。按:最低层天(四王天)一昼夜,为人间百年。不知鬼道昼夜时序,亦与人间相同否?若不相同,则佛教禁晚食便应剔除此一理由了。(真惭愧)



答:过午不食,其义甚多,可参看前条答潘金泉居士问自详。鬼趣之日夜,固与人趣不同,然修道者不晚食为不与鬼同习尚耳。有人解作悲悯饿鬼,亦非不通。盖人世夜晚,易与鬼类相感,故不使其见人饮食,而引起彼之烦恼而已。



问:佛教戒杀生,但主张火葬。吾人之身体既是一大虫具,火葬是否杀生?何不亦行土葬,让它自行腐朽风化?(真惭愧)



答:人体死亡,所寄之虫,亦随之而起变化。犹地球上之液体干枯,或失去运转,甚或消尽空气,即谓之死球。试问依地球上之一切动物,尚能生活乎?故人死火化,无杀生之嫌。居士主张土葬,倘寄虫不死,岂不是活埋众生乎?如曰悬诸高竿,让他风化,殊不知悬之腐烂,反更生虫,乌兽聚而啄啮,将以何法而护之哉?



问:按佛制,出家二众应该托钵乞食。我国僧宝,何未依教奉行?(真惭愧)



答:此须视各国风俗而定,我国民众信佛不普,若次第而乞,有不与者,反增其过;分别而乞,又失平等。其势难以推行,所以有丛林挂搭之制也。



问:在家学佛法要合刊本中,释太虚大师著「居家士女学佛程式’第一一页第六行‘故当向菩萨沙门乞受璎珞之十重戒而严持之可也’,此则希详细说明,而璎珞之十重戒是指何种戒?(李荣棠)



答:杀、盗、淫,(在家二众邪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等。



问:树刊二十八期学人所问之第三题意为在家佛子研习佛书,心存敬意,并遵世尊三皈五戒之律而行。如此是否仍应受戒律仪式之意?(因当初问,以下段未曾写出,敬祈鉴谅并予再示)!(胡正临)



答:自己守戒,固然亦有功德,惟律必须经过羯磨正受,持而不失,方为得戒。否则不过道共定共耳。



问:农业上防除虫害,杀虫甚多,其目的为人民生活资料之增产,似有功于民生,然杀生之罪业如何?(金天铎)



答:能有预防生虫之法,及生而除去不杀之法,则尽善尽美矣。农人如是存心,于无可避免之中而误杀者,只是过失耳,再能以佛法先为其咒愿,则情与理兼至,可无愧于心矣。罪责本重于有心,农作之意,非起于杀,故因果自与业屠钓猎者不同。



问:酒为五基本戒之一,是否因其为昏之增上缘?何以十恶业中无饮酒?是否饮酒不为恶业?饮酒如不乱性(即不过量),将来遇何种缘?得何种恶果?(金天铎)



答:酒岂止为昏沉之增上缘,四分律载饮酒有三十六失,智度论载饮酒有三十五过,既有如许过失,自招如许恶果,乌得不称恶业。十种恶业,乃专列身口意之性戒,饮酒乃遮戒一类,故不混入。



问:五里内外,法师讲经无去听,就会犯戒,弟子儿子病中入院,家庭责任很忙,不能如法参加听经能犯戒否?(宽谅)



答:言五里者,乃系错闻。律云四十里中。儿子病重入院,此系救人之命,合于‘自修胜业’不往非犯。如云家务忙者,未言忙于何事,不便回答,若事不限时间,或提前,或待后,而可办者,却不往听,即是犯矣。然尚有应知之处,倘彼‘颠倒说法’不往亦不为犯!



问:考烧顶制,创自胡元,乃当时为防民族革命英雄起见,特令僧伽须于顶上前面明显处,烧以符号,希冀藉此或可扑灭穿著僧服潜在丛林之志士,惟并未限制比丘尼也,(向例男从女不从,不知起自何时,比丘尼现亦随之烧顶。)强令执行后,人民反感尤甚,而元室不久亦亡,但各寺院仍奉行维谨,以迄于今,未有自行撤销,近且有以之区别曾否受戒云,查此系不良政制,殊非佛制,应否保留?(赵超)



答:考梵网经,内有烧身烧臂烧指之文。既身臂指可烧,而烧顶似亦不是后制。应否除留,区区未研律学,无从置喙。



问:在家菩萨或居士因幻驱孱弱,不食肉类,仅食无雄鸡之鸡蛋,牛奶,或鸭蛋,能否称为长素?(罗德彰)



答:持戒精严之人,卵亦不食,为其不洁也。若病人必需,果系无雄乘者,可暂方便,梁武帝困台城时,曾食之。牛奶无杀性,向非所禁,释尊亦食之。若是食者,可云长素。



问:杀、盗、淫三业,人皆知盗与淫二者之明中犯法,冥中堕行,犯此者在人类中殆占少数,惟食肉即犯杀业,此则占人类中之最大多数,今试以不应盗与淫之理语于人人,虽闻者不必皆能遵行,然言下必当首肯,惟若劝人素食,则能信奉者不多,果有何道而能收宏效欤?又未能茹素之人,惟仅已戒杀,如其诵经持咒,不审亦能得到佛力之加被否?(宾罗)



答:食肉乃多生习气,而又日日增上故较难劝。只有随缘随分,善为说词。佛制不能素食,许食肉边菜,再不能,则有食五净肉之法。此五净肉,即戒直接与间接等一切杀业也。果戒杀矣,慈心自然日加增长,当能得佛加被。



问:受五戒是不能杀生,则经已有明文。如家人托出市购猪肉鸡蛋等,能否代购?如遇雇主嘱购酒肉等物送礼则可否照办呢?有时要招待客人,能否奉以香烟、啤酒呢?(王明)



答:人委购肉购酒理宜婉言谢绝。如未受菩萨戒,为职业上之关系,接会宾客,招待烟酒,在无可避免时,可暂通融。



问:根据慈悲心所发的妄语,有无犯戒?例如小儿忆母啼哭不止,状极可怜,欲默小儿之婆心,发出妄言说‘小孩子不要哭,你的妈妈买香蕉回来了。’(李永茂)



答:子不闻曾参闻杀豕,曾母偶语之事乎?所问,原其心固佳,倘能以善巧方便践其言,尤善矣。



问:佛说木积喻经时,有六十比丘漏尽结解,有六十比丘舍戒还家,传说生在‘正法时期’能得闻佛亲口说法之人,都是累劫种有甚深善根的,闻法毕,最起码都能证得初果罗汉。为何此六十比丘非但不能证得圣果,而且反生退心舍戒还家呢?若以人情客观之,世尊即是慈悲宽恕,主重个人自由,不勉强人之难为,准弟子舍戒还家。若以因果主观之,比丘受戒破戒,即是明知故犯罪过加倍,世尊虽然准弟子舍戒还家,其罪过是否亦可赦免?果然如是,然今‘末法时期’众生更是障深慧浅,如比丘不能守戒,亦都可效法前人舍戒还俗罢?以此观之,是不违背佛陀所制,亦无罪处。以为然否?(潘成林)



答:破戒退转,功德皆失,业惑俱在,遇缘自受。佛不加罪,又何赦免。前人之失,后人效法,亦各同落堑坑而已。



问:受妄语戒的人,说欺骗即为破戒。倘在长途旅行,盘费有限,一共仅有二百块钱,不幸途遇土匪要钱,可否不说实话,仅出百元给他。说我别无余几乎?(赖居士)



答:古德云:宁舍身命,而不破戒,公案甚多,不能枚举,此为曾所闻者。假行权破戒,亦多系益众之事。如今所问,专为利己,区区于律,未有深研,尚不敢妄答,致背因果也。



问:出家后未受沙弥戒的,其地位是否与优婆塞同?(王平郎)



答:出家众有出家之进修阶段,在家众有在家众之进修阶段。不必互比高下,多生分别。果依佛制,正式出家圆顶者虽尚未受戒,自较在家为尊,其‘依制正式出家’六字,大须著眼,绝非自由剃了头,跑到庙里一住,便可自诩是出家众。



问:单受结缘三皈依(未曾受优婆塞戒)的,是否可以称居士?其资格是否同优婆塞?礼佛时可不可穿大袍披缦衣?(王平郎)



答:若向比丘僧受三皈,得有三宝证书者,即为佛门正式弟子,可称居士,许穿大袍。惟缦衣须受戒后,方许披耳。



问:华严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又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蓄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皆所不应’。1.两经所说,是相成抑相反?2.华严经所说,是为居士而教否?3.遗教经所云,是专指比丘中之持净戒者言,抑凡属比丘必须持净或?(赵永超)



答:华严部分,未指出何品第几行,不及检考,无从置答。遗教经部分,凡属比丘,无不须持净戒。按此名亦不能滥称,处今无佛之世,并非已经鑧发出家,即得此号,然必正式戒坛,受具足戒后,方得称之。明乎此,则知无戒不是比丘。



问:妄语戒之规定怎样?譬如下列之例有无犯戒?(李水茂)1.对人说要做,但后来因环境,机会不佳,不能做到。2.预测未来之语,不对。3.为安慰他人,说的虚语。4.日常误说之语。



答:‘1、2’未考虑而轻诺,以致不能履行,是不能慎重言语,始有此弊。‘3’安慰而不履行为欺骗,如不便明言之语,可以不说,或推以‘说不定’。盖天下事未至实现,皆在未定也。‘4’既知误说,何不立即更正?所举四端,均妄语也。



问:有人说信佛人,太不合理,为要慈悲不杀生,猫狗牛马若不杀他,几年后大地岂不是遍满……人类岂能生存,定必被他咬死,要如何答覆他呢?(陈招)



答:雀鼠人不常食,未见飞雀蔽天,跳鼠盖地,若谓人虽不食,却恶而害之,因以减少。试问麒麟凤凰,世称祥瑞,人多喜爱,何以今世绝迹。即彼所提之‘猫狗牛马’等,理由亦不充足,狗与马并非常食之畜。何尝见其塞满世间,而人类被其吃绝乎?



问:对有市面生活的地方(有卖鱼肉等类),宣传戒杀,岂不受他们(商人)斥骂,妨害他们生意吗?(隐名者)



答:又何必专往鱼肉市,去宣戒杀,于地于时于人,皆不契机,且触他之忌,自难免谤,情也。若抱大慈大悲之心,专度屠人,亦宜各别私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能生效。



问:依照戒杀观来,那么,海边捕鱼生活及耕鱼璍者,耕田的农夫,以及增产方面:养家畜者(有生灵问题),不是不能做佛的真弟子呢?(隐名者)



答:世间职业甚多,何必专作恼害众生之事。儒家孟子曾说:‘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又说:‘择术不可不慎’。儒家尚且如此,何况佛家大慈大悲?然耕田自与捕鱼有别,耕田非有杀意,故不称恶;捕鱼专为杀生,故称是恶。至于养畜,以严格论,出家弟子,绝对不许,从宽论,在家弟子,可渐渐改去。



问:比丘僧替在家居士介绍徒弟(介绍在家人拜在家人为师),并替在家居士皈依,是否犯戒,照称还有资格称为比丘僧否?(王平郎)



答:正式比丘僧,经过三坛大式,律仪当已详明,似不能作如是之事。



问:在家居士收徒弟是为佛制所不许,设若收徒弟之时,是否有罪(违背佛制)?其将来(死后)如何?(王平郎)



答:收徒有种种不同,若以艺术传人,如文章书画,百工技艺,自必收徒,方能授艺。若佛家之三宝皈依,则绝对不许在家人冒滥,三宝者佛法僧也。顾名思义,在家人何与焉。



问:在家信众,向比丘僧求受五戒者,可以称为满分优婆塞(夷)否?或须上正式戒坛,方才可称为优婆塞(夷)乎?(王平郎)



答:尊问意在正名,兹亦仅就名相上言之。男女居士,果依比丘僧,受持五戒,自可称优婆塞(夷)。即受多分少分者,亦可称之。受时以入正式戒坛为合法,倘戒师及受者,皆不足定数者,亦可方便单受。至云比丘二字,亦应明白,从宽处讲,自必出家以后,经三师七证,正受三坛具足戒者,方称比丘。并非人一出家,便可以此号称之。



问:邪淫是犯十恶之首,那么人人都说奸情是宿世偿欠债之事,从何为对?(李俊)



答:此讲人为恶之邪说,不可听信。设今生乙被甲奸,谓乙是偿甲夙生淫债,果如此说,当然是前一生乙曾向甲行淫。试问前一生乙淫甲时,甲是否亦是偿乙前二生之淫债?若谓非是,发此论者,便自矛盾。若谓是偿,一直推上去,其初淫人者,是何因缘耶?



问:受菩萨优婆塞戒或优婆夷戒的人是否允许吃三净肉?念经时可不可以穿大袍?搭披衣?及祖衣?(王平郎)



答:受戒以后,是否食三净肉,要视自己发心如何,及在受戒时愿力如何,传戒师讲解如何,优婆塞(夷)皆系在家弟子,袈裟只许缦衣,除正式典礼外,如居家平素念经,袍与缦衣,均不必穿。



问:皈依三宝以后,有限于戒杀否?倘有者但世俗习惯已是难断,有何方法?(萧慧心)



答:皈依与受戒不同,未正式受戒者,迫于上人指使,为不得已之举。然应在平素向对方宣传杀生之害,并述说自己不能杀生之理,以善巧方便,能避免处,尽量避免耳。



问:佛法戒杀,但我以为世上万物,必须互相牺牲方能生存。在此互相的牺牲中方能维持其生命。不然一刻也无法生存。如我们人类,必须要行呼吸、饮食,然而在我们的呼吸饮食间,就无法保持无数微细菌的生命了。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无数细菌也就受牺牲了。这样说来,戒杀一事焉能做得完善?(叶庆春)



答:细菌非有情,姑置不论。此条须分言之:前段云‘必须互相牺牲,方能生存’,此是达尔文‘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之同调。‘必须’是一定的意思,‘互相’是彼此的意思,就是你这样、我也这样,‘牺牲’是牛羊任由人宰杀了的意思。要合起来讲,就是你一定要死去,我也一定要死去,才能生存?但不知你我同死,让谁生存?若说让他生存,他也有个对相(你我),那也得互相牺牲,这样是不到同归于尽不止。后段言戒杀,是否责备不能做到彻底,就不如不做?若如所猜,请反问一句:吾人有生终有死,倘是得了病,就不必去医治,因虽这次医好了,并不算彻底,终有一天还是死。



问:对后面注明‘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之书籍的翻译(为金钱利益)是不是偷盗的行为?(李永茂)



答:他人版权,既已声明,不许翻印,若强去翻印或译印,便为不与而取,自是成立偷盗行为。



问:老鼠是为动物中之害物也,人所共认。如啮咀人之衣物,盗食五谷,打洞毁壁,饲猫以捕杀之,此人即难‘无过’,如听其所肆,祸将胡底?(吴亮辉)



答:鼠本畏人,不待猫捕,试看饲猫者能日食几鼠乎?只能洁其屋宇,严其箱笼,鼠寻食无著,自不来肆扰矣。



问:凡所动物,害死之是杀,若不是动物,专意破坏之是杀不是杀?(慧贵)



答:动物有情识,知恐怖痛苦,故戒杀之。不动物究何所指,或指矿植物乎?此物虽无情识,无恐怖痛苦,专意破坏,似又多事,然真有智慧具慈悲心者,知一切动物,皆寄生矿植之间,无必要之事,亦不当专意破坏之。



问:养猫顾家,猫若伤死老鼠,饲主有罪否?(李永茂)



答:譬如养虎伤人,主人岂能辞咎?然猫亦是一个生命,既养矣,宜每天饱饲其食,项上挂铃,使鼠闻而先避,则三全其美矣。



问:普通的拜师受三皈五戒和去传戒的戒坛(如大仙寺举行)受三皈五戒,在资格上或其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李永茂)



答:大仙寺去岁传戒,乃系正式戒坛所办。如机缘不合,未能参加,但依曾受大戒之比丘,方便求戒,亦无不合。此等事先求合法,后求能守,此即是其资格。



问:敝人之拜师受三皈五戒是本人不到道场,委托姊妹代办的,如此之皈依有效果否?(李永茂)



答:不明皈戒之义,焉能遵守?他人代办,向何处办来?区区不详底蕴,不敢妄谈。



问:设有众生身在苦恼之中,发愿作诸佛事,但以环境障碍,愿不能了,是否犯戒?(翟孟秋)



答:有力不为,是为欺诳,障碍难成,不为犯戒。但宜时时忏悔,以期早了心愿为是。



问:‘四、一’为愚人节,佛子随顺力俗作愚众之言行是否犯佛戒?(翟孟秋)



答:是谓犯戒,不可随顺也。



问:五戒中单守一戒,得戒神之拥护吗?(李永茂)



答:一戒便有五位善神守护。



问:实有戒神吗?要守到甚么程度方获得五戒神之保佑?此人有病障吗?(李永茂)



答:经云如是,岂有虚妄,严持不破,即邀戒神加护。病是业果,安能不受,但持戒之人,无形之中,业已转重为轻矣。



问:妄言戒。有甲乙二人相恨,后两人对丙讲嫉话。丙若实言明者,甲乙必再相争。改换好话者,自是破戒。到底如何好?(林善缘)



答:甲乙不问,何必去言。甲乙若问,以不谈是非拒而不答,岂非两全乎。



问:阅优婆塞戒经中,犯破戒有可悔及有不可悔罪,然而陀罗尼门如持诵大悲咒者破戒重罪悉皆消灭,此莫非悔者属自力,而咒重佛力乎?(观培)



答:持咒注重三密相应,果到相应,念自不起。此等忏悔,最有力量。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不可单云佛力自力,实则两力皆有。



问:假如受杀戒后,因心浮多妄想,故偶遇感触,竟意中想杀人,外却无行动,或夜梦中有杀人之梦境,如此有无犯戒?如有犯,有何忏法?(观培)



答:初受五戒者,先从身有行动上戒绝,意念乃多劫积习,浅学人何能不起。如起恶念之时,急宜提起一句佛号,将妄念打去,不使相续。至夜梦颠倒,更不作主,不为犯戒。然意不净,亦是功夫太浅,忏悔颇佳,但在佛前自述境界,恳求加被即可,并无一定方式。



问:有人说打死一只蚊子也是开杀戒罪,如果此言若真,一切传染病该有病虫,服药者就犯杀戒之罪,那么佛教徒有染了病者怎么样呢?又一般人讲不传子孙者就是不孝,在佛理内对父母不孝也有罪,若不传子孙者,又有不孝罪,到底怎样办呢?传子孙对者,寺院的僧尼怎样解说?(杜自然)



答:此二问题,答问非止一次。请自检阅可能详知。兹再略述大概:一者一切害虫,宜事前设法防范,使不侵入,既染病后,有割肉喂鹰之精神,则何妨牺牲;否则施医药时,作治病想,莫作杀生想。又者佛法有世法出世法二类,僧尼既已出家,专重出世。无后不孝,乃世间孝义;成佛度累世父母,乃出世孝义。



问:五戒中最难的第四妄语戒,虽受了戒,但此乃是昔来之习性,倘不知不觉,突然问说出破戒时如何?(钟添登)



答:或在传戒师前,或在佛前,发露忏悔,后不再作。



问:受邪淫戒除妻室以外不可,但他有纳妾者,对其妾如何?(妾生数个子女)(钟添登)



答:妾与妻同,礼之所许。



问:‘无作戒体’之义,请开示!(陈如德)



答:作者,动作也。戒体者,因戒所得之防恶功能也。受戒时如法动作之三业,可得见闻者,谓有作戒体。反之,受戒时,全身因之起有一种特别变化,外表虽不得见闻,而确有其防恶功能,相续存在者,谓无作戒体。此不过粗言之耳,义微事繁,不便详述。



问:食肉与杀生是同犯戒否?孟子云: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如有食肉者可谓助杀者之杀生,此食肉者是否犯杀生戒?(廖武卿)



答:食肉与杀生有联带关系,何容讳言。不过由野蛮时代茹毛饮血,直至今日,积重难返。世间出世间圣人,皆主张胜残去杀,使性复仁。故儒家先提倡远庖,不见,不闻,以求心安。佛家为初学则有三净五净肉之制,亦主不见不 闻不为我杀等,居士能素食固佳,否则净肉为佛所制,不妨暂食。



问:现在学校教材,尤其常识卫生,尽是讨论杀灭害虫等事,予体贴佛愍众生,依遵戒杀;但不久即当教书匠,若依教导儿童,恐犯杀戒,不知如何处置?(林宗亮)



答:教部审定课本,教员所负任务,岂能不依而讲。只可于课外方便教以预先驱除及防范发生之法。使人懔于因果,减少杀业;庶亦小补所失矣。



问:受五戒之医师,病人来诊知腹有虫,即用杀虫剂,药到病除,杀虫救人,未知有犯杀戒否?(林梦丁)



答:此是业务上之责任,只作治病想,不作杀虫想,否则遇有此病,辞谢不诊,亦是方便。



问:前读贵刊佛学问答栏答林梦丁居士第一问中所示,末学颇有彷徨之感。因为过去所看的有限的佛经或刊物中,似乎是都在强调佛教的宗旨多著重于人类的觉悟而得解脱,持戒要义也是在使人弃邪归正和增长大悲心,来帮助修持,俾能速证菩提,如果为持戒而拒诊腹有虫疾的患者,是否有因小弃大之嫌?而且与菩萨道相违;又若取唯心的作医病想,不作杀虫想,是否与世法不合而使人生疑?(张贵)



答:戒律必具三聚,即律仪聚,摄善法聚,饶益有情聚。以戒杀论,不独为自解脱,更在饶益有情,所谓有情,包括九界,要一律平等,不似世法(世间俗事俗理)有等级贵贱分别,此方称曰大慈大悲。佛徒拒杀腹虫,自是平等慈悲;不得已而杀之,须有善巧方便。至于治疗之时,只作医病想,不作杀生想,治疗乃施行技术,想乃一种观感,既为治病,仅心理上观点不同,似亦无碍世法。



问:八关斋戒一日一夜,次日不守,是否犯戒?过日再持可否准许?(管新盘)



答:八关斋戒,甚急甚细。所以持时,有如诸佛之句,凡夫无力常此谨饬,故仅制一日一夜,过此不禁,不为犯禁,准许再受。



问:已受戒之人被征用出征,到战地可以开枪杀人么?若是开枪杀人,这不是违犯戒杀么?不开枪,自己生命不是难保吗?(钟智贤)



答:服从命令,疆场却敌,不滥杀无辜,自是王者之师,不伤仁慈,尚合戒义。



问:言而不能实行,是否属于妄语?(邓慧心)



答:言行相违,当属虚妄。



问:受五戒的法官,判人死刑,是否犯杀戒?(维宝)



答:今举一喻,以明其理。例如坐对号车,你买了几号票,车上司事人员便查照第几号,请你去坐,至于这个座位好坏,司事人员并不负责。国家刑律,定有专条,人犯了某罪,法官便引用某条,请他去受某种处分,这等于对号坐车,法官不过执行对号而已。但古训罪疑惟轻,刑律有‘处以某刑或……’之文,能在合法范围内,宽减死刑。(现代执行刑罚之意,取感化不取报复)那还有阴德。



问:听说您老居士是过午不食的,但据说过午不食是因为比丘乞食的时间关系,才创定了这样的规矩。您老人家既是优婆塞,又非乞士,为什么也要过午不食呢?(维宝)



答:不非时食谓之斋。持斋并不分在家出家。斋戒原有四众同可受持者。八关斋戒,即其一例也。



问:去年学生往毗卢寺参拜要归台中途中,看见红土,即想起家中要用红土,即命车夫取了红土回来(一时忘记可取不可取),如今想起来此事是犯盗戒否?(林宽修)



答:戒有正文,不属他有,听凭公取者,不为罪。如河海之水,荒山之柴等是也。途中之土不属私人者,可准此例。古有廉者,牵马饮路旁之水,尚投以钱,此固砥砺自清,不免矫枉过正。佛制戒律,其旨要在不丧己德,不损他益,且皆平易近人,并非强人所难也。



问:家属中有酷爱畜生者,蓄有猫犬成群,不但在念佛后做功课时受到困扰,而且常在佛桌旁撒尿撒屎。对佛菩萨受污秽之气深感罪过。因居屋太小,又无适当处所移供佛像,此种罪过业障如何解除?(陈玮英)



答:学佛之人,论理不应蓄养如是类畜,戒律载有明文,如自己不能作主,只有勤加防范与消除而已。倘能作主,暂时随缘,后不续蓄为宜。



问:为甚么一定要受戒才比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样吗?(杨天元)



答:戒是佛之遗教,佛灭以戒为师。戒是止恶向善之根本,是解脱之正门,是正知正见之南针,是三无漏学之基础。缺此或受而不奉,便是无佛无师,不肯止恶,不求解脱,不循正道,不求定慧,还讲甚么修行!



问:受菩萨戒优婆塞,吃蛋类或补酒(少许养身用)有无犯戒?(陈慈蓉)



答:有营养之植物甚多,蛋类并非最胜,何必迷信此物,酒亦如之。若身染病,配剂中必须此品,自可通融,倘偕其当长补之品,则大可不必,食蛋等于堕胎,日日为之,安得无过也。



问:过午不食,水果类(米汤杏仁茶)可不可吃?(信慧)



答:凡含固体之类,俱不宜食。



问:受戒者,须要持斋,无持斋者,可受戒否?(庄庆贤)



答:受戒以后,当然持斋。未持斋者,不妨受戒。但受以后应持斋耳,如不能持,受之何为。



问:酒是五戒中之一,中医药方混合之时为何可以服用呢?(庄庆贤)



答:酒为平时合欢取乐,药为病时治疗痛苦,取乐是求放逸,故修行人必须戒禁,疗苦是保生命,故疾病者方便通用。



问:没有持长素的人,可以求受在家菩萨戒否?(颜佛兆)



答:没持长素,有何不可受菩萨戒,但受后应须长素。纵有不便,肉边菜但食不妨,以不断肉,则慈悲之心,终不为彻发耳。



问:地球上最小蚂蚁,而佛弟子修戒之时,每时便有踏死无数,若是佛戒律来说,便是杀生戒,若不是故意踏死,未知有分别何过失?(李清水)



答:古德有言,‘举步常看蚂蚁’。遵此,行路加小心而已。故意者有罪,非故意为过失。



问:比丘尼为什么要较比丘多受二百五十大戒呢?(卢淑珍)



答:女身障碍多,故从严格。



问:八关斋戒中有一不卧高广大床之戒,而定高超过一尺六寸就有犯戒,此难以了解?(李荣棠)



答:修道之人,容膝则安,亦戒纵欲放逸之意。



问:修持净业最浅者要持五戒,五戒中有不乱杀一戒,可是动物繁殖力比人类强,几许年后,不是将恢复太古洪荒?(黄冠中)



答:麒麟凤凰鹦鹉孔陆女秦人皆不杀,未见充满世界。猫狗人且饲之,燕栖梁间,人亦护之,并未见猫狗塞路,燕群遮天。实则各种动物,自受天然淘汰,如大林之树,不必疏通,自成自萎,又何荣我多事,代行其杀耶。



问:军中信佛宜受何种斋戒?(黄冠中)



答:宜受偷盗及邪淫两戒,守此于行军之时,定不扰民,当得群众拥护,可为无敌之师也。



问:对于戒律有何参考书?(蔡明谷)



答:律为三藏之一,书籍甚多;在家初机,宜先看十善业道经,梵网经,璎珞经,古德所集之在家戒律等书。



问:在家佛子只需研习佛书,心存敬意即可?是否须正式受戒?(胡正临)



答:学佛者,贵在‘行解相应’,如说食数宝,行而不解,易入歧途。解能开慧,行方成定,尤贵乎定慧匀称,然二者又依乎戒,此之谓三学,无戒即是无根,定恐邪定,慧恐狂慧矣。



问: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意义如何,受持人得什么好处?(杜粉)



答:于不杀盗淫妄酒以外,加不涂香饰花,不坐眠高广大床,不自歌舞亦不往观舞等谓之八戒,不过中食,谓之一斋,合而言之,曰八关戒斋。其好处言之甚繁,但知诸佛皆如是,行者果能一日一夜,持之谨严,此一日夜,便同诸佛矣。



问:吃长素的人,均都不吃葱蒜何意?(杜自然)



答:气味恶浊,能昏神智故;尚有增恚增淫多义,语繁不赘。



问:日本的僧人能娶妻,能食肉,是不是违背佛理?(吴妙荣)



答:僧指出家众,自不得食肉娶妻,经律皆有禁文。然日僧并非全部如是,为此者只彼国中之一部分耳。



问:五戒中只能守四戒可受否?(尤彩华)



答:戒贵能持,不务多名。持一二戒为少分,三戒为半分,四戒为多分,五戒为满分。多少不拘,各有功德,可以随意求授。



问:二祖神光,取出‘戒刀’断臂求法云云。敢问,古德修行何故带刀,既带刀又何称戒?戒刀是何用处,其意义若何?(智梁)



答:戒刀者,乃备割三衣之小刀。律许蓄藏,明禁刈割草木,而不许割他,更可知矣。因其用有限制,故曰戒刀。



问:佛劝戒杀,身为军人,保国卫土,杀敌除贼,乃是天职,如此是否有罪?深恐因信佛有亏职责,愧对国家。乞开示!(蓝步季)



答:事有原则,亦有例外,法有禁止,更有劝令,岂可只知一面。佛法之中,戒有止杀,是其原则,此属于禁。若见众生受危,即当施与‘无畏’,救其危难,若见恶魔害众,更当施以‘降伏’,制其残暴,此是例外,均属劝令。军人之职,在佛法中,属于后二项,焉得有亏职责。若在战阵,已获胜利,再滥杀无辜,及杀俘杀降,则所不许。譬如医施手术,割其病毒,乃是仁心,若滥损无病之肢体,即负罪责矣。



问:不拘大小畜生都同一灵性,假若杀死一狗,比较杀死一只蚊虫,世俗当论杀狗罪重,灵性同一样,如何罪有分大小轻重呢?(李俊)



答:佛不主赏罚,罪福由自召。佛不过劝众修心生慈,杜绝杀念为本。其杀动物,不问大小,总是内心(顺世说)有亏,故平等戒禁之。世俗论外迹,故分别大小,定罪轻重,然求之于佛理,亦并非讲不通。要知每一众生之身,皆有寄生之无量动物,牛狗身大,寄生之动物当多,杀之是杀多数之动物故罪大;蚊虫身小,寄生之动物当少,杀之是杀较少数之动物故罪小。



问:出家为淄衣,在家为白衣,但出家人穿白衣是否合宜?又出家在家四众穿皮鞋提皮包有无犯戒律?(王平郎)



答:淄白之色,在便服不拘。皮鞋皮包,宜于避免。



问:设有客自远方来,主人令家奴除虫,杀猪以迎之,此种杀业是别业?是共业?(翟孟秋)



答:此是共业。但有厚薄、有心、无心之别,受报当不同耳。



问:持八关斋戒是否从前一日夜半一时起至次日夜间十二时止?抑或当日晨起至翌日晨止?过午不食早饭可以吃否?(邓兰荪)



答:所拟二时均可,因其皆为周日夜也。午前不妨早食。



问:佛制过午不食,诚能人人如是,则既经济又少麻烦,是否仅中午一餐?或早中二餐?过午还用点心茶果否?初学者应如何练习方不伤身体?(楼永誉)



答:持午者,许于清旦早餐,过午以后,只可饮水,点心水果皆不许用,此系对正式持斋者而言。既未受斋,又初练习,午后不妨暂食点心,水果,由渐少而至不食。惟清旦早餐,不宜过饱,更宜稀粥,使到正午,能作多食,午量能多,其执持时间当久,此亦练习一法也。



问:译书是不是偷盗的行为?(李永茂)



答:译书须注明此文译自某书,不揽为己作,便不是盗。



问:素食者可能吃鸡蛋牛乳及穿皮袍著皮鞋否?如能是否与食其肉而寝其皮之语有关?(邓至善)



答:素食乃为悲悯戒杀。牛乳非杀生所致,故可取食,余物律所不许。



问:佛戒杀生,对于老鼠,蚊,蝇等害虫是否亦在戒之列?(桂引杏)



答:凡属众生,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彼已堕落恶道,为鼠为蚊蝇是极苦矣。当生悲悯心,若再杀之,何异遇落井者,从而下石乎?



问:茹素斋戒之人,病时不得已可服食下列之药品否?经书佛戒有明文示否?譬如龟甲、山甲、别甲、兽类虫蛇之皮,用药服之破戒否?(钟鼎昌)



答:药店旧储者可用,与五净肉同,且服药为医病,非贪口腹也。服时宜为念佛,更增功德,惟受戒者若为医病,而新杀动物作药,则不可也。



问:倘有人见到恶蛇要咬小孩时,是可杀是不可杀?若不杀者,孩子会被咬死,若杀便是破戒怎样好?(林善缘)



答:要咬是尚未咬,此时何难驱而去之。但能止暴,岂在杀伤。若袖手旁观,反失悲悯心矣。或是恶蛇顽抗,不妨击之,彼自畏去。



问:受戒者逢万不得已破戒,譬如往他处出差,或往国外时,其为交际上食肉与饮酒时如何?(钟添登)



答:戒之开遮,须依律为准。情节细微,不能概论。正式受戒,有宁舍身命,不能破戒之誓言,宴会小事,何可破戒?若果为利益众生而破者,律上亦有许可之处。



问:佛戒杀生,其理固然,但任何人免不了要喝水,而水中免不了有微生虫,究竟喝水或煮水也犯杀戒?又如从身上捉到虱子或臭虫,杀死它是否也犯杀戒?(刘定炽)



答:佛制饮水,必用布滤,即为避免杀生,现在自来水,已曾经过淘滤手续,直饮无妨。虱虫可移送到僻静草地上去,听其生灭。动物不论大小,皆有生命,被杀各有痛苦,吾人对他若起杀心,行杀事,当然是犯杀戒。惟杀生分有故杀误杀之别,初学及未开天眼者,饮食动作,虽已杀生无数,乃是不知误杀。后宜存慈悲心,在可能范围内,避免故杀。尚不失戒杀之意。



问:未受戒者不得讲经之理,请师开示!(智梁)



答:佛家戒律,亦犹国家宝典,佛徒不受戒律,等于国民不遵宝典。假使一不遵宝典之人为官吏,宣施政治,人民能信仰乎?再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不受戒律,等于无师。其所知所学,宁有根底。讲经意在度众止恶向善,转迷成悟。而经文中随处多有戒条,讲者自己尚不遵行,只教他人去做,岂非戏论?且整个佛学,不过戒定慧而已。既无戒学,安有定慧?此等人品,纵有多闻,知见必不正确。使之讲经,譬如盲人指路,定有贻误之虞。此外尚有他说,不能枚举。



问:受菩萨戒后,则断绝正淫,若人人受菩萨戒,则人类岂不灭绝?(蒿石)



答:出家者断淫,在家者只断邪淫。今谓全世界人类统受戒断淫,实际上哪有这样事,假使有之,自必先恪奉佛,而后受戒。如此全人类都被度尽,岂非大善,有何恐惧?否则古之良吏,囹圄为空,亦当忧日,用此良吏,岂不没了罪犯。在下虽作此答,但须空几分人相,方易了解。



问:敬食敬果须在午前,佛是否过午不食?(刘驭君)



答:佛制过午不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供佛即宜午前。



问:我随顺大众要求下披了袈裟,带了念珠,是否造下什么罪业?以后应当怎样挽救忏悔?(鲁成)



答:念珠不论何人,均可带挂,并无限制。惟袈裟受五戒后,方许搭披。然袈裟种类,亦有多种,在家者只准披缦衣,缦衣者,即无横竖条作水田文者是。以前不知,误取披之,只是礼错,知而能改,善莫大焉。



问:节育对佛教是否犯了因果?(吴明安)



答:节育因各人环境关系,固无不可。但堕胎则所不许,且宜分清。



问:佛教徒可以当月老吗?(吴明安)



答:在家众不妨为人作媒,但指受其父母之托,或其婚姻已定,结婚典礼中临时作介可也。若拉拢男女,进行恋爱,是作邪淫之媒介,大不可也。



问:当在田中园里工作时,因怕伤生,心里常甚不安,请开示。(颜贵业)



答:在家人必须有业,而农田犹为吾国本业,不能改易。而在耕作之时,宜随耕随持名号,咒其远离,但具诚心,定有感应。



问:若不能长斋念佛,而食肉边菜,西方可到否?若肉边菜又不能食,仅能暂时食三净肉的人,西方可到否?像我常不愿食肉,但一出外则无办法,必须到饭店里买饭吃,所买到之面或菜,则皆夹有肉类,又在亲戚朋友家用饭时,大部分皆用生物肉,心甚不安,将如何。(颜贵业)



答:念佛以真信切愿为主要,能如是,不得已时食三净肉,可以往生,而肉边菜更无碍矣。在外买饭,可得自由嘱其免肉,钞不减少,有何不可,在亲友家吃饭,预先说明素食,彼若不从,食时将肉剔出,只言胃不能受,亦方便之一端也。



问:有甲说:吾虽不持斋,然胜于持斋而破。又有乙谓:吾虽持斋而破,犹愈于不持。请问此两种将来果报如何?(周慧德)



答:善恶之因,各得其果,乙持斋仁慈心生是善也,自结善果,破斋而仁慈心昧,是恶也,自得罪果,是此人有恶亦有善。甲不持斋,而仁慈心不生何善之有,既不持斋,自无斋破,亦是强辞夺理。若问将来,乙则罪福两受,甲惟受罪而已。



问:有人问吾等甚欲持斋,但美味在前,便不能自主。有什么办法?(周慧德)



答:此不明理之过,若彻知其理,则诸肉不能下咽矣。一者因果各有抵偿,经曰人羊互啖,明之则不敢食。二者六道众生互为眷属,若开天眼,即能识其夙生,明之则不忍食矣。



问:八关斋戒之受法;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谓须从人受,不得过限。有师谓可以自受,亦可过限,一为经一为师,二者、我尽信受,恐师所言乃依他经吾尚未见,为求其实,请示其详。(郭无垢)



答:自受者,乃于无戒僧时自向佛前受也。八关斋有注解之单行本,其上所言甚详,可请一册细研,如法行之。



问:俗之吃斋(花斋)乃指吃素非指过午不食,亦有吃观音斋或十斋六斋等,如朝暮课诵中所载之三种斋期,不知是顺俗之吃花斋日期,或是教中之过中不食之斋期。(郭无垢)



答:观音斋、六斋、十斋等,是三种正式斋期,并非顺俗。过中不食,是除早点外,仅在中午进餐一次,午以后则不许以食物入口也,八关斋戒本,内有详解。



问:不与取与犯戒,如专拾地上废纸为生活目的,是否犯戒?(赖栋梁)



答:不与取者,指有主权之物也,虽失遗于道,而其主人心非舍也,故亦不能取。若废纸者,是人已弃之,为无主之物,取之不为犯戒,如西土比丘取弃于巷野之败布,连缀作衲,名曰粪扫衣,例此故曰不犯。



问:佛陀慈悲救人,要人受戒修行,不要杀生,多行善,则可免轮回之苦,而可成佛,那么佛弟子不受戒(不似和尚吃素剃发……等等而像凡人)能否成佛?又农人因农作物被害而杀害虫(如杀老鼠)是否违反佛规?(金川)



答:戒之大义,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外而修身,内而断惑,由之生定开慧,作到心性圆明,便是佛果。尊云‘佛弟子不受戒不似和尚吃素剃发等。可否成佛?’佛有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在家者不必剃发,至云吃素,亦须视环境及程度,初学人只不杀生,便是慈悲,不妨暂吃三净肉(不闻杀、不见杀、不为我杀),或吃肉边菜,功夫进步时,自然便能长素,佛法圆融,方便多门,但能依法精进,无不成就也,万勿生疑。农人未受佛戒者,自无所谓违反,但有其自然因果,是可畏也。



问:学人是业鲜鱼者,家内苍蝇及蚊虫最多,对于卫生方面有害身体健康,但是学佛要戒杀,所以不知可用杀虫药水来消灭吗?若是可用,是否犯杀戒,若是不可用,不知有何方法来预防苍蝇、蚊虫来防害身体健康?(叶成空)



问:鲜鱼类是否六道内的一种?但是念佛人不可食如何做买卖,是不是有罪过?但学人自小至今有三十余年做这一种事业,所以要改做其他事业实为困难,不知有何办法补救而且还要能维持生活?(叶成空)



答:一、二问:学佛人应以清净财,维持生命,鱼为畜生,自属六道众生之一,害他之身,养我之身,财即不净矣。虽非我直接杀害,但我为杀者销售,是鼓励杀者,岂能不分罪过,尚是改业为佳。若一时难觅他业,暂仍其旧时,不可因之再杀蝇类,变鼓励杀而造成直接杀,可知三十年来,杀业之累累,现既信佛当明因果,先于仓中扫洁置冰,门装纱罩,蝇自不能入内。



问:已受酒戒即不能饮酒,而持戒者亦必不好饮,但在宴席上情形,盛情难却时是否可权饮?(施木修)



答:戒文本有开遮持犯,若益众生,自甘堕落,亦许权开;两无所益,只有严持。席上联欢,仅是通常应酬,彼以盛情,只宜实言婉辞,尽人情者,自不相强,总宜善巧方便,使自不轻破戒,使彼不因造罪,方为答其盛情,两全其美。



问:妄语亦有权妄语否?请举例。(施木修)



答:以事不为欺众利己,甚或有益于众者,不妨用权,但用权必有正智,方能运用,否则弊病生矣。如世尊指金曰毒蛇,维摩诘无病称疾,诸尊者遇法会,而明知故问等,皆为益众所出,细思之语虽属权,理仍不失为宝也。



问:僧护经中有‘二出家人共一被褥相抱眠故,入地狱火烧,被褥中相抱受苦,久劫不息’未知此系犯何戒条而受是报乎?(许智纯)



答:相抱因爱,爱即三毒之贪,亦即十二因缘之现在痴。三毒炽然如火,故感如是果也。



问:世俗习惯,妇女于产后,须吃鸡鱼猪肝等肉类滋补,吃素的佛教妇女当以何种食物替代?(陈金泉)



答:牛乳白脱油豆皮豆浆菘菜菠菜花生蕃茄等,皆食品之补养者,以上诸类,脂肪蛋白铁磷等质,皆所含有。如以药养,中药之参蓍归芎,西药之某某维他命,均可请大夫诊断服用,奚必食污秽含毒结怨之肉哉!



问:八关斋之义及功德若何?已持者中途废持,是否有罪或犯戒?(陈清清)



答:八关斋乃出世大戒,同诸佛之戒德,学才仅能尽一日之心,而修持之,如续持须再受,可以想其严谨。其义及其功德,都非片言可尽,仁者宜请一本八关斋科注参之,可知大概。所谓中途废持,应须分清界线,此月持彼月不持,是为退转,持斋之日忽然中辍,是为破戒,退转者过轻,破戒者过大也。



问:佛教的戒律‘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假使为度化众生,而牺牲了小我而出家者可否?尤其佛当时出家,其父王亦是不听,而私自逃的。弟子因恐被人疑问故先请问之。(江宽玉)



答:果发大心期在上弘下化,当舍小取大,而法世尊不听之行。若不能发如是心,而欲出家者,当遵世尊不听之律。



问:皈依三宝的戒律,皈依后,不可拜天拜神,不守则失去了皈依的资格,但是弟子的厅上由祖先一代一代传至今已是好几代了。有供一尊神,俗称‘马圣公’,弟子又不能把祖先遗下来的东西私自解决,况且弟子是一位正正堂堂的佛教徒,对于早晚焚香礼拜,是免不了同时拜的,但在焚香礼拜的,每日都有起了如此的念头,自思‘有否失掉了佛弟子的资格’?但是每在礼拜之时,对佛像是行五体投地之礼,对神像只行问讯而已,并且有时叫他‘尊神你快快来皈依三宝,才会了脱生死苦海’如此未知有否犯著佛的戒条否?(江宽玉)



答:正式佛教徒,只是遵守三皈,不再皈依天神而已,非不加礼于天神也。此等界限,必须分明,但为专心起见,虽敬礼而应远之。此神如不能送他庙中,可另择处供之,不宜与佛并列,防心为所乱也。向之问讯,自无不妥,儒曰勿不敬,佛曰常不轻,理皆相同。劝其皈依大佳,众生普度,三有齐资,乃是佛教本分,昔日周安士路遇神庙,即如是也。



问:同修某居士已受菩萨戒,并发心持八关斋,因素患贫血,营养不良等症,劝其进奶粉,来亨蛋、麻油等,坚不纳。如此苦修,未悉于佛规有据否?又斋日可否饮奶粉?(陈清清)



答:八关斋每月不过六日乃至十日,一日只过午一餐不用,若其余时间调养得法,何能因一餐影响其健康。且贫血亦只宜求补血之中西药品。绝非一餐来亨蛋,便能补足其血。此据医理而言也。奶粉麻油,并非荤腥,除斋日之过中,亦未有禁食之文,食与不食,本可听之。某居士既受菩萨大戒,戒有戒法,斋有斋本,皆有律文可据,某居士自有师承。仁者勿得以俗情阻之。



问:不杀生、不吃肉的佛弟子在团体生活中,很不得已被人所托代买代煮腥肉。您认为这样做有果报吗?犯佛规吗?(钟云昌)



答:团体生活,亦有分别,如自己担任炊事,受上峰指使,对于三净肉类,可以方便。如不负此责任,又非上峰指使,遇此事件,可以婉谢。再佛徒如已受戒者,凡恼害众生之职业,如猎枪、鸟笼、钓网等具,屠沽厨宰,渔猎等业,俱不应为。纵不受戒,为此亦是邪命。



问:不明佛法及诸外道供奉观世音大士,并且每年诞辰作种种杀牲,祈建醮坛法会,杀害生命不少,为何仍会有种种好兆,如起建法会时天气晴空万里,或乃至法会完毕时下雨。(吕明良)



答:不明佛法者,及信外道者,能知供奉观音,即是心中有佛,如一念至诚,自有感应。至于杀牲建醮,是其行为错误,普通人之业,善恶混杂,大抵如此,岂独此一二凡外哉。至于所云吉兆,乃是台端误解;此日虽然放晴,而天下之大,何能断定为彼晴耳?此日落雨,而天下之大何能断定为彼雨耶?况以晴为吉,则雨为凶,以雨为吉,则晴即凶,而一日之间,忽晴忽雨,又统呼之为吉,是惑也。



问:佛陀定制,比丘乞食,但各家施主,多非茹素,讨得之饭菜是否可以方便吃荤?(黄涵)



答:在印则有施荤腥之事,然受者有食与不食,非可一例而言也。我国乞食之制,并不通行,偶有此举,凡肯施者,皆知佛制茹素,未尝以肉布施,乞者见肉,亦不肯受。



问:制造腐乳必入以酒,但向来所见茹素之人,必食腐乳,又冬菜一物,亦是有点蒜汁,上项两物,可否方便食之,茹素之重点,则在于戒杀,虽食之,料亦无伤大雅,若说严格一点,空气与水中之微尘众生,人人都避不了杀之,是否有当乞示。(黄涵)



答:万法在心,酒与蒜汁,乃系调味之用,非直饮酒食蒜也。不知误食,无言可说,知而方便食之,视乎心安与否自定。酒蒜并无性罪,因其昏神动欲,制而遮之。不受佛戒,则可随意,若已受戒,即须遵守也。水中生物,律有绢滤明文,空气中生物被吸而杀,乃不可避免者,戒所不制,与可避免者而行杀,慈悲何在。制戒俱含深意,非可粗疏观之,世律杀伤,尚有‘不可避免’,‘正当防卫’,种种之体贴。佛戒精微,自有开遮规定,不劳后人横议也。



问:本人见一蜘蛛网捕食小飞虫未知如何处置,如让其食之,即为见死不救于心不忍,如不与食,时久蜘蛛必饿死,此即是间接杀生,此上百思莫解,乞开示之。(廖清华)



答:此应与分缓急,当前刹那,飞虫即有生命之危,一念慈悲,救之是也。蜘蛛刹那不食,生命何伤,并非吾人时时刻刻守住蜘蛛,使不得食,何得谓间接之杀乎。倘欲充分圆满,可于彼能食之品,散其网上,是禁其造业之因,而与正命之助也。



问:在家佛徒有一部分收徒弟,这是什么原因?(庄庆贤)



答:百工杂技,收徒传艺,学者设帐,开讲受业,此为有道有技者,应为之义务。若佛教之皈依,则与收徒性质不同,皈依僧,乃皈比丘众之团体,非个人收私徒嗣。其受人皈依之比丘,即僧团之代表。在家佛徒,未入比丘僧团,受人皈依,直是未明律仪,自己妄作,还有甚么原因。



问:出家人有一部分出家后因为家庭关系不得已退寺院回家,以后有什么障业否?若有障害之时,要用什么方法来补救?(庄庆贤)



答:既已出家,似不必再回家问事,果有不得已者,律仪于回家规矩,均有明文,不致发生障害。如有障害,依照律仪自处。



问:有一名受戒者要说他人是是非非有犯戒否?(庄庆贤)



答:在五戒为妄语,在菩萨戒为毁他,是皆为犯。但说人是非,应分当面劝告,与背地毁谤之别。如进而言之,纵不受戒,说人是非,或传播谣言,亦非君子所为也。



问:无论塑画佛菩萨像,悉不能破坏,犯之,等于出佛身血,要坠无间地狱,至于佛化月历一年一换,旧的当如何处置?(张君)



答:宜与经典同置一处,或焚化埋于净土,或送诸清流,均无不可。



问:受菩萨戒优婆塞,吃蛋类或补酒有无犯?(林正考)



答:皆不宜用。



问:婚礼可在寺院举行吗?并请和尚证婚吗?(林正考)



答:佛教以清净庄严为主,非同其他宗教不戒男女之事也。如在家佛弟子结婚,可在佛教所办之公共机构举行,较为权变。盖礼仪事,以前政学人士,皆有定制,居乡在野,亦依一乡之俗,是有准则可从。今日礼尚未制,俗夹西外,甚难言是非也。虽然,在他人固无可不可,闻佛门中之律仪,今仍自守未隳,许与不许,当有含义可寻。区区系在家白衣,不懂丛林毗尼之仪,此问题希向知者询之。



问:‘生物’即相,相若空,何以要戒杀生?(陈泰树)



答:生物即相空,理论不错,但其生命时间,情识寄托之,识有见闻觉知,情有喜怒哀乐,杀之刺激其情识,彼情识即生痛苦,而又断其一段时间之寿命,故不忍杀。我亦生物之一,虽能解空,尚不能看破,因知觉痛苦,受惜生命,彼不解空,焉能不爱生命,以己体他,故倡戒杀。



问:在家弟子有受了菩萨戒后,有持八关斋戒,但是六斋日可能守,三斋月不能守,是否有破此全戒?(心融)



答:如未发愿持三斋月,不持不为破戒。但已受菩萨戒矣,理应长素,纵一时不能作到,亦应习而渐近为是。



问:有人专靠渔业为生,不能转业,但肯念佛,如临命终时得到一心,能带业往生否?(江宽玉)



答:杀他生命,养我生命,我之生命,由杀他而活,此种生命,不得为正。学佛以前迷于正理,情有可原,应作忏悔。念佛以后,则宜思改,否则广结怨言,恐为一心之碍。如果临终无碍,念到一心,即一心矣,焉不往生,但心一不一,不是徼幸之事。



问:以三净肉加工制品,为职业者,有无罪过。(江宽玉)



答:先操此业,而后学佛,一时难改,可以加制之时,念佛持咒超度,此亦不得已之方便。若先已学佛,而后业此,则不可也。



问:饲养非食品之家畜家禽,为副业可否?(江宽玉)



答:非食品者,指何畜禽,得非供人玩赏之禽兽乎?此种禽兽,如非系能害他动物者,及不受笼锁囚困者,可以通融。



问:路上或公共场所,遇到遗失之钱物,不值报警,捡起捐作善事可否?(江宽玉)



答:物非我有,我自无权处分,既不值报警,可以不问不捡。区区之意,凡能捐作善事之物,无不可报警也。



问:女子为学佛,或为家计,要节生育,或竟断生育,可这样办否?(江宽玉)



答:女子为家计节断生育,是其家庭经济问题,他人不便代议。如因学佛为此,则必得其舅姑丈夫等同意。不应擅自为之。盖以世俗娶妻,皆喜多得子孙,如擅主张,定引起家庭之变,佛教亦蒙其无谓暗影,不可不慎。



问:东洋和尚带妻食肉未知根据何种理论?信佛念佛而不依佛所制定戒律是否属于犯戒?此类出家人是否可以瑜伽师地论,名之为‘相似菩萨’?(茆茂盛)



答:受戒者而违之为犯,不受者,无所谓犯,但有应得之因果在。区区但闻,地前之三十位,发类似真觉之智慧,而能制伏烦恼者,为相似菩萨;居士所问者,恐非是。



问:因病而食未与公鸡混饲之来亨鸡蛋,在持戒来说,可否通融?(茆茂盛)



答:彼蛋果无公鸡同居者,可以通融。



问:放生不照放生仪规,功德是否亦无量?乞赐示。(陈灯逢)



答:放生者,救其身命,行仪规者,度其慧命。然仪规岂能人人尽会,只能诵一种咒,或不会咒,但与念佛,为说三皈依,功德即无量矣。



问:蚊虫飞入吾人之眼睛致死,是否吾人之罪过?(陈灯逢)



答:我无杀心,亦无设备杀机之过,安得有罪。彼飞虫之丧生,犹不慎者,失足坠水,水不负责,失足者不幸而已。



问:有个禽蛋,假使让其孵化,则制造生死,食之者犯戒,置之不理是杀生,请问有何方法,使其圆满?(陈灯逢)



答:无尽世界,六道制造生死者,岂止无量恒沙之数,居士能一一断其生机乎?此卵无禽孵,灭无关于居士,果发菩提,彼生应与以法布施,彼灭亦与以法布施。倘取而啖之,既知犯戒,又何苦为,不干己事偏招事,戒有明条,偏犯戒,本自无碍,偏问圆满。



问:持心梵天所问经:‘梵天白佛,何谓亲近如来行?佛曰:宁失身命,不毁禁戒。’如父母耄耋,气虚多病,必以烹鸡滋补,在家菩萨,为事父母,则不毁禁戒否?杀而烹之否?(吴明安)



答:鸡能滋补,纯是俗论,富人日食鸡豚,未见个个健康,是其明证,且亦不合医理。既是尊亲乐食,不能于平素讲解因果,使亲增福延寿,只有随缘,为君方便说之。佛说有三种净肉,乃‘不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也。简言之,即市场内有杀就之鸡豚等,可买来烹而供亲,此亦食之不尽,又何必亲手杀也。



问:夫妻居室,在家菩萨戒无忌否?(吴明安)



答:在家学人,只戒邪淫,夫妇同居,不在禁例。但斋日、佛菩萨诞日,先人忌日,父母与自身生辰等,亦当守清净也。



问:何谓七遮罪?(吴明安)



答:大乘之七逆是,犯此七逆之一者,遮之不使受菩萨戒,故名遮罪。七遮为: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黎,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杀圣人。



问:后学自信佛以来,即持斋戒杀,唯感八正道中有正命之诫谓毋邪命营生。后学在此处经营脚车店,兼发售部分汽船发动机零件,唯此方汽船,绝大多数为捕鱼船,用以载客者极少,如售其机件,恐有间接助彼捕鱼之嫌,殊感彷徨,请问大德如此售卖汽船发动机零件有无违反正命之道,如不可当即收盘船机,专售脚车可也。(黄清荣)



答:区区对于贵处生意状况,欠缺认识,然于居士顾念正命之道,深致钦佩。如‘收盘船机,专售脚车’,于营业收入,无大影响,仍是改业为佳。盖汽船机件,固非杀生之业,惟此船专为捕鱼之用,则变为渔猎工具,自与正命之道不合矣。



问:长素者可否饮牛乳?病时若一定要吃有加肉之药可以吗?(陈灯逢)



答:牛乳非杀生所取,可以饮之。病时用药,必用动物,应采五净肉法,而作药想,不宜杀生作药,或杀生以充调补之品。



问:近日起有实行五戒之想法,于餐厅对鱼肉等竟而不忍食,这对于营养等均是问题,且不便亦是苦恼。(陈朝福)



答:不忍食众生肉,足见夙生有大根器,然肉类实不卫生,为科学之近代进步,菜豆之维他命,确有胜过肉类,而且不含毒素,不生恶疾。美国人现已大多不食白脱油,而用植物油代之,谓动物油,能使血管硬化,肉类易引肝癌,如此观之,何营养之有?目前不过方便与否问题,不能断肉,只求戒杀,或食三净肉,或食肉边菜,悲心日以长,功德日以增矣。



问:佛教最忌杀,盖一切有情众生俱有佛性,与我平等。然则如蚊蝇跳蚤之类,为疾病媒介,不杀将为害人类健康,乃至无法生存;杀之又与佛理相悖(此点僧众意见也颇不一致),故社会人士挑剔佛教最著者亦为此点,认为佛教有违科学常识。老师高见如何?(罗剑仁)



答:天下万事,互相矛盾,岂只此一端,要在善巧防范而已!如必提倡杀彼存己,即是造成斗争之途,达氏谓之竞争生存,实则是竞争死亡也。若讲平等,则万物应当并育不害,儒家尚有此思想,非独佛一家之觉也。倘知防范,便一切解决。佛理本自圆融,不须呆板汉意见分歧,而事情挑剔者,更不足重视。防范之道,其理至微,相安无事,舍此无他。君如不信,今拟一问,请看古今有国者,后之亡国,不亡于外敌,即亡于内乱,是外族及内民,皆为国之害物,若预为保国计,应当先将外族及内民一律杀掉乎?



问:无意中打死蚊子,在不觉中踏死蚂蚁,是否犯杀戒?(杨周玉娇)



答:此是无心为恶,只是粗疏,但称得失,非是故犯。



问:受戒者在一、二项情形下犯戒时是不是比没受戒的人受更苦的轮回?(杨周玉娇)



答:杀盗等恶,不问受戒与否,凡造之者,皆得受其相当之报。惟受戒者犯之,乃是忍力不足,偶尔一为,其罪尚薄,不受戒者,不知其非,时常造恶,其罪渐积而厚,恶薄者受苦报薄,恶厚者受苦报厚,义理显明,可推而知。但受戒者,偶尔犯破,可极忏悔,以报后效,否则犯罪虽较他薄,却加犯戒欺佛一罪耳。



问:朋友园里种有美丽的花,适遇无人在家,无法向他要,而擅自将花折回供佛,是否犯盗戒。(杨周玉娇)



答:物非自主不问属于何人,不与而取,即名为盗,至其盗后若何用途,皆不能原其盗罪,不过物之大小多少,各有轻重之不同而已。



问:‘在家律要广集’卷三第四十页第九行有段:‘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既然‘与直无犯’,优婆塞就可涉足绿灯妓女户寻乐。此节难解?请老居士破疑。(李荣棠)



答:戒律之犯,在原则上即是犯矣,或情节不一,而有轻重不同,故于犯戒情节,制有可悔与不可悔之别,可悔者可通忏悔也,不可悔者,不与通惭悔也。此条云‘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是言犯不通忏悔之罪,‘与直无犯’是言无犯不通忏悔之罪,非言不犯邪淫也。犯戒者,虽有许新之忏悔,然举行忏悔,不有至诚惭愧,则无所获效,因事忏礼繁,理忏心难消灭也。



问:请问五辛指何物?(颜贵聪)



答:五辛指五种菜类,而有辣味臭气者,即葱、韭、蒜、薤、兴渠等。兴渠中土未来,或今日已有,而译名不同,但凡辣而臭者,即不宜食,以其昏神而多刺激也。



问:我是个受五戒的佛徒,曾在佛前受戒时,向佛祷告不戒烟及吃长素(中市灵山寺)自一九五八年冬供三圣佛像,早晚拜佛念佛(每日念佛万五千,弥陀经两遍大悲咒十遍心经一遍(仅逾数月,而不能吃烟(乏味不戒自戒)嗣又经年后,忽不能吃肉食及鱼是等。原拟不吃长素之愿,又改吃长素矣,复于本年二月下午不能吃饭(不消化)而改为早吃粥午吃饭,过午不食,这都是不持自持,不戒自戒,不过在目前,独自个人自由生活,当无问题,如将来环境转变时,又不知怎样?但现在有以下三个问题,敬祈示知。(周星元)



问一:未受菩萨戒者,是否可以持午或八关斋?



答一:贵居士自是夙根深厚,故能善缘增进,五戒为戒之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功德无量。持午虽不受戒者,亦可为之,虽不明其戒相,但亦有益卫生。八关斋亦如是,凡曾受皈依者,可皆为之,进则未受皈依之人,亦许其受,盖善欲人进,不加限制也。



问二:持午与吃八关斋其功德孰大?



答二:八关斋乃出世之戒,戒事多而严,持午仅一端耳,自不及八关之殊胜。



问三:持午可否吃牛奶或果汁或补药等?



答三:持午不禁饮水,凡纯液之体,可以通融,牛奶果汁许进饮,补药亦如之,许饮汤液,实则过午不食,并不影响健康,眠无宿食,当益脾胃。如晚间有劳作者,可进牛奶补药等,以其有消耗,需要补充,倘即昏便息,则不须多事矣。



问:供奉佛像如果供奉于房中(我的居室既用作书房又用作睡房)是否不当?是否不净?是否亵渎?但我希望佛堂在身边,如何办法?请赐答以释怀。(蔡崇祈)



答:心存诚敬,事取圆融,一房多用,不妨供佛,但取一布,在前作幔,瞻拜课诵则启,晚间眠时则遮之。



问:在家居士被请去给做佛事,(即念经)可否拿主人金银,否则金钱全部布施寺院回向功德?(黄永霖)



答:在家专修,为了生死,不宜多事,外赴经忏,倘系亲友,助念乃系义务,不应受人衬钱,钱不应受,强受捐出,亦是非法。



问:愚人前与一女人来往甚密,至今莫不相干,数月有余,但每逢境遇,忆起倩影,辛酸涌涌,念佛号也难解消,不知有何法来控制?(黄永霖)



答:此真心魔矣,法弱魔强,足见淫业未消,道果亦必难成。倩影者,三途之门户,不自猛断,佛亦无能为力矣,可惧哉,可惧哉!



问:学佛修道之在家身为居士者,如未可能素食,但他人问起作何答呢?(蔡麟定)



答:佛制素食,为慈悲不杀耳。倘初学之人,肉食习气未能骤改,方便之法,许食肉边菜,再不能,许食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者,居士既与佛有缘,宜先戒杀,方便食三净肉,便有功德也。应如是作,应如是向人说。



问:虚云和尚画传有云,樟树求戒,树属无情类,何有神力求戒,古人曾云古树有神,不可析,若然吾等在日常生活中,皆用树木作柴薪,这岂不是亦犯了杀戒吗?(朝新班)



答:樟树求戒者,乃依于樟树之神鬼也,古人云树有神,亦同是理。如国家组织,有院部省局等长,长指主院部省局等之人,非谓院部省局等之建筑物也。采取树木,用作柴薪,乃取神所依,非取神之肢体,树与神异,不得谓犯杀戒。然有例外之事,不得不慎,物老为怪,故有魑魅魍魉,植物之上,每有寄生之虫,自应采之择处,烧之有时。



问:佛经残破不堪,与旧佛刊堆积太多时,如付火焚化不知对佛法有无亵渎罪过?烧过纸灰,如何处理?(钟洁园)



答:此事古德有训,能补则补之,否则觅净土净水,焚之瘗之。经为法身舍利,焚瘗收藏,不使受秽亵,非恶事也。



问:利用语言之伸缩性与圆融性是否犯妄语?如昔之高贤,称病谢客,虽无身病,而岂无心病,故似妄而非妄矣,然而人误以为妄语,应否负其责?(王心普)



答:戒本有开遮,利众之行可开,律有详释,亦是菩萨行权,可偶为之,非可常作,如事事开之,何必受此。所举称病谢客,固可自园其说,但为何而谢此客,应问自心之公私?人以为妄,是就迹相而言,既依迹相,不得称误,负责与否,应省自心。



问:每周一到图书馆来参加念佛须带课诵本,可否放在上衣袋内,是否算不尊重经典,若然可否用红(黄)纸包著带来?(鲜纯贤)



答:小本经书,放入上衣袋内,尚无不敬,若大本者折卷屈曲,便失敬意。



问:研读经典在环境比较复杂之处,(如市场内)是否为不尊重经典?(鲜纯贤)



答:此须视个人生活状况而言,如限于经济,僦居湫隘,或邻屠场,污臭蒸薰,乃是个人依报,非是委净投秽,何可为境所障,不求上进。须知心净土净,心秽土秽,但求收得住心,万境不妨随缘。



问:佛教徒两人有一天到溪边遇到一位女人,女人无法过溪,致要依赖两位佛教徒过溪,起初甲乙两人相让,甲带女人过溪后,甲不著女人在心,但乙有著女人在心,未知两人何人犯戒?请解疑虑。(林朝中)



答:此举说事简单,论理则极复杂,心不著相,方便携女渡河,善之善者也。携女渡河,是济人之危,心虽著相,而严守自身,不起邪心,亦善之次也。心著相,起邪念,但不忍见人之危而不顾,携之渡河,别有存意,非为救危,是纯恶也。曾受戒者,方能曰犯与不犯,未受戒者,无戒可言,只是造罪而已。



问:鄙人长斋礼佛,日吃鸡蛋一枚,或谓可吃,或谓不可吃,究竟如何?(赵莲)



答:居士既已长斋,功德自然无量,鸡卵在原则上,不宜食之,以其虽无血毛,已有神识,仍在杀生之列。如为他种原因,不能断除,可拣无雄鸡相乘之卵而食,是中无神识,即黄上无胚盘者,用之无伤。



问:佛弟子是否适宜作养洋鸟之职业?(叶天生)



答:佛法慈悲为本,与乐为慈,拔苦为悲,固不许杀害众生,且亦不与恼乱。养鸟售卖,虽不杀害,因闭笼中,等于置诸囹圄,失彼自由,恼乱极矣。罗樭罗尊者,前世曾塞鼠穴,当生便久处胎狱,事有前鉴,养鸟决不可为也。



问:持午每月卅天,八关斋每月仅六天,其功德则比持午功德高超,其理由安在?(我持午已三年拟改持八关斋如何?)(周星元)



答:持午固多功德,不过一斋,八关乃是八戒,其力自大。且八关之戒,乃诸佛出世之戒,极为严格,故教普通人仅持一日,可见难得继续恒久。此应检阅经文,始知其法之严,戒相既为佛行,自然功德殊胜。一切戒相,虽能尽持,尚须加持八关,可见其要矣。若夫虚应故事,不合戒义者,乃系行不如法,便当别论。按此法只许受持一日一夜,虽云月持六日,但须多持,并非不许,然持此者,亦非要弃去他戒也。



问:某某人爱看大腿舞以及看电影,请问他们犯戒吗?(聂云霞)



答:大海之中,鱼龙混杂。读孔子书者,亦有王莽曹操秦桧等,何辱于孔子?世出世间圣人只为众生颠倒,故不惜千言万语,诱掖上进,譬如良医为人治病,服与不服,医生何能强迫,但因果不虚,谁作谁受耳。



问:安士全书内有卖斋立摄:麻城王某,长斋三载,忽染恶疮心生退悔,友人曰:‘公持斋人,佛天当默佑’。王曰:‘持斋三载,招此恶报有何益乎?’友曰:‘汝不能此斋可卖与吾否?’王问如何卖?友曰:‘一日一分三年当银十两八钱’王喜,遂书券价,明日将破斋。夜梦二鬼骂曰:‘十个月前汝禄已尽,以持斋故,延至今日,今命算返透矣。’立欲摄去。王请缓一夕,当退银誓复长斋。明日呼其友索券。友曰:昨持归,即于佛前焚化矣。王悔恨立死。请问持斋功德无形相,怎可能卖呢?(周慧德)



答:按理万法皆空,相皆虚妄,即皆无相。但心造万法,是其力用,力即愿所发也。持斋是愿也,舍斋亦愿也,若说舍而无效,则持亦应无效矣。推之回向,忏悔等,无非皆心之愿力,不皆无效乎?明乎此,不问安士全书所举,是否有其事,然以理论之,心能造能转,系铃解铃,理实可通。



问:佛教里用的那些木鱼、磬、小锣、小钟、鼓等等乐器为什么不可以随便打著玩,说打著玩有罪过,是什么罪过呢?(陶民治)



答:此皆专为诵经法器,应加恭敬,若当玩具,便是无礼亵渎。今设举一例;国家制礼作乐,以教人民,虽不见古制,台湾祭孔,当能闻之。庙中所陈琴瑟钟鼓,非行礼不能乱敲,此其一。再军中鼓号军旗,乃一军之令号,无故敲吹,持旗而舞,可乎不可,此其二。



问:居士业商(营布店)布类各季均具,普通布与毛呢品质不同,原因是毛呢类必须取自鹅鸭羊等畜生之毛制作,学人明知取畜毛,然乃一般人及佛徒普遍穿用。同样的;吃肉与穿畜毛制布之衣同感否?素食者是否必念其所穿之毛呢,不得买卖亦不得穿用,以慈心怜愍减其制作?(蔡麟定)



答:只剪其毛,不杀其身,此与只取牛乳,不害其命,此类而观,尚可方便。若严格论,佛律各有明文,饮食衣住,起居动止,皆有正条规定,受戒者皆当恪守,未受戒之佛徒,随分随缘而已。戒有开遮持犯,无不曲尽其善。



问:饲养禽畜使它们长大,然后出售以至它们被杀害是否亦为杀生?(苏泰元)



答:杀生之义,已于前条略释,自杀,教他杀,委之死地,杀则一也。再凡事有因,自观起心动念,养家畜之意为何?果明此动机,因果已有,说到后来,不过已遂未遂而已。



问:弟子拟受五戒,但不邪淫及不妄语二戒较无把握,应如之何?(王志贤)



答:戒重能持,不持何得为戒。有把握者,谓之能持,否则是不能持,能持者受之,不能者则不受。五戒为满分,三四为多分,一二为少分,皆可随缘,非必五戒全受也。



问:佛学院讲学在家居士不得披福田衣,虽然未出家奉佛,但是在寺里奉佛有否依据?(曾启源)



答:古贤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佛家之事,俱有规律,各含深意,初学之人,只宜遵守,随见随学,久而自明。福田衣为比丘所制,非为居士所制,佛许人之修习,衣服不能乱穿。兹以简单理喻之,警察有警察之服装,兵士有兵士之服装,普通人民便不许穿。不出家者,在家奉佛,若往寺中,只云随喜,因出家者居寺,受人供养,在家人不能受人供养,故不能住寺。若自备斋粮,而又得主僧许可,住寺修道,亦无不可。



问:弟子前于旧岁十二月在一个机缘下已断荤长素了,但罪障深重,自己吃素,家人吃荤,每日须照旧切肉煮荤,这五辛之味很难受,且下意识念已吃素的人,煮荤给他人吃,很不是,处这环境持长素应如何观感为安?请师切言赐教为盼!(李伍春华)



答:断荤长素,非善根深厚之人,不能作到,汝能如是,福善皆大。家人机缘不到,不能同一素食,自己如能作主,只可代为切煮三净肉,不问受戒与否,切不可亲手杀生!于切煮时,与诵往生咒,或弥陀圣号,心存超度,安排尘劳,巧作佛事,此之谓也。



问:牛酪是植物油或动物油,有很多人不清楚。吃长素人未知可以吃不可以呢。有时候吃饼干有此油味道,如果是动物油,吃长素人吃下就犯了破戒罪是不是?(钟云昌)



答:牛酪乃牛乳所提,并不杀生,素食之人,可以食之。



问:最近发现有些佛徒佩戴铝质佛像,菩萨像或楞严咒,以为护身之用,倘进入不洁处所(如厕所等)是否有嫌亵渎?请释示,以资警惕。(后学)



答:身佩佛像一事,古曾有之,彼时交通不便,水陆多险,有护身佛之设备,安放佩带皆有时处,俟达到目的之地,则高置供养,并非如今,以充装饰,今人学佩,应体原意,出外不妨暂携,居家实可不必,不但入厕污秽,自招罪过,即见人作礼,入庙拜神,种种动作,皆涉侮慢。以律仪论,身披袈裟,尚不入厕,亦不拜神,而况佩带佛像,而作诸不洁耶?此事印光祖师在日,早有禁语,大概文钞中,有记载也。



问:不杀生是佛教戒律之一,但不益于人的病菌,是否可以杀?(林洪桂)



答:戒律不杀,是对有情众生之慈悲平等,不忍加于痛苦之义,菌非有情动物,灭之无伤。



问:听到老师说在拾到他人东西是有犯戒;弟子因每在路拾到金钱皆投入功德箱作为遗失的布施,愿老师指示如何有犯没犯?(冯梅柳)



答:不私囊,固是廉洁不苟,但所见之数,亦应分别,台币五元以内者,可代为捐施,多则报交警局招领为佳耳。



问:畜生道众生,是因前世所造恶业受的果报,报尽才能身死,再依其业力投生;如此说,我们先将它杀死,免其受苦受罪,使之早日投胎不亦善乎?(廖清华)



答:众生善恶之业,皆非一端,假若有相,可塞虚空,安得遽云报尽。众生之死,只是一次寿尽,后仍连续,早日投胎,还是恶道,何能免其受苦?此真扬汤止沸,抱薪救火之计也。



问:以动物调配之药类,斋日可服否(非滋补用治病用)?(王清汉)



答:疾病药中,自可不忌,若为调养,何在一天,尚是不用,而求心净为佳。



问:危害人类或植物之害虫,以杀虫液预防或灭除可否?(王清汉)



答:学佛之人,戒杀为原则,如为保护舒适,对一切害虫,善巧方便,使其不能加害可也,不宜杀之。用杀虫液作预防,两全其美,宜将住室日日清扫,扫后虫未来时,将液喷洒,自然拒其不来,亦无行杀之事矣。



问:佛屡唱一切有情,悉皆平等,一视同仁,古有埋儿以孝亲,杀生以敬亲,虽称孝子,然以平等之义,显然有违,到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势难两全,长者尊意如何?亲欲荤,子不忍杀,奈何!(郑朝信)



答:所谓法者,是足为一般人取而遵之者也。称世间法者,须以世间圣人为准,非一般平庸人,可以作人法则,不可误解!郭巨埋儿,是愚痴人办糊涂事,大为儒教所不许,只为俗人加谬赞,如以此概世法,则误矣。按出世法,亲若有病,思肉可食三净肉,圆融之道尚多,此不过聊述一端耳。



介绍有关戒律书籍



一、五戒相经笺要

二、优婆塞戒经

三、在家律要广集

四、梵网经菩萨戒本汇解

五、学佛行仪沙弥律仪

佛学问答类编

(名相第六)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六、名相



问:‘南无阿弥陀佛’,是何意?(一学生)



答:这问题有字义解释,与义理解释之 别;按字义讲:‘阿弥陀’译华文曰‘无量’,即谓光明智慧,慈悲,神通,寿命,都无量也。‘佛’译华文曰觉,即谓是一切之究竟觉者。按义理讲,浩浩三藏经典讲毕,方圆其义。若择一端而释,此是一尊佛之名号,因人心妄念飞腾,现在多造恶业,将来轮转三途,若能至心念此佛号,当下心净,不造恶业,不受恶果,将来依此可能成佛作祖。话暂以此为止,若再多讲,恐非初机所能接受,犹对初学算术者,不能与之骤言几何代数微积分也。



问:拜问‘佛法无边’详解?(庄庆贤)



答:虚空,世界,众生,俱无量无边,佛智尽能知之。九界业力,烦恼,见闻觉知,俱无有尽,佛说尽能转之。佛法岂非无边耶。



问:何谓‘福慧双修’?(唐桂兰)



答:身戒杀盗淫,进一步不惜劳苦,作一切有利于众生之事(不必财力,身出力亦同),此身善矣。口戒妄语两舌绮语粗暴言,进一步专说利于众生之语,此口善矣。意戒贪嗔痴,进一步时存有利于众生之念,此意善矣。有善固定得善果,善果即是福报,能行此善因,是‘修福’。心性迷于五欲六尘,即染著昏昧,因此轮回六道,长期受苦,是谓愚痴。倘能觉悟,戒离欲尘,皈依佛法,勤求参禅念佛之道,此是道因,将来便得不生不灭之果,是谓智慧,能行道因,‘是名修慧’。有福无慧,不得解脱生死,有慧无福,不得万相庄严,故劝福慧双修。



问:请问‘四大皆空’应作何解?(廖先生)



答:‘四大’亦是譬喻之辞,凡固性的喻‘地’;液性的喻‘水’;暖气性的喻‘火’;动转性的以‘风’为最,故取‘风’喻。一切物相,皆是此四种和合而成,四大者;地、水、火、风也。各物相并无实体,即此四种,亦是空无自性,故曰皆空。



问:出家人自称‘沙门’是什么意思?(花连一读者)



答:沙门为印语,译作‘勤息’。义为勤修佛道,及息灭烦恼。



问:‘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分别?(花莲一读者)



答:和尚为吾师之意,西土原音为乌社或和社。至中国讹成和尚。法师为通佛法之人,有五种十种之别。既称和尚,当会佛法,若说法师,不必仅指和尚。



问:‘比丘尼’有没有‘法师’?(花莲一读者)



答:比丘尼中有合乎前云五种十种法师之一者,自然就是法师。



问:何谓‘七众弟子’?(史潘新霞)



答:出家者有五众,为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在家者有二众,为优婆塞、优婆夷,合称七众。其中比丘、沙弥、优婆塞为男弟子,余皆女弟子也。



问:‘比丘’‘沙弥’‘僧’‘和尚’‘道士’‘僧伽’‘头陀’‘尊者’‘行者’有何分别?(刘定炽)



答:出家人受 二百五十大戒者,即称‘比丘’。受十戒者即称‘沙弥’。僧指众多之出家人。‘和尚’乃印度呼吾师之意,原音为‘乌社’,后讹为‘和社’,展转至今,遂成和尚之音。‘道士’为有道之士。‘僧伽’即僧,原为僧伽耶,我国文字好简,只称一僧字。‘头陀’为苦行之出家人。‘尊者’最尊重之人。‘行者’修行之人。



问:何为‘菩萨根本精神’?(张清锦)



答:上求佛道时精进,下度众生不休息,即是菩萨根本精神。



问:‘摩诃萨’是何意义?(何永丁)



答:大士之义。



问:‘菩提树’名称之来源如何?(刘定炽)



答:菩提树即毕钵罗树,为常绿亚乔木,昔日世尊坐此树下成道,后遂改呼为菩提树。



问:何谓‘觉照’?(鲁开智)



答:我辈凡夫,对于一切事,一切理,见解思想,皆不得其真相,此之谓迷,迷则昏暗。



问:‘三毒’如何解义?(潘妙玄)



答:意中起惑,有最大三种业曰贪嗔痴,名为三毒。



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要如何解说?(廖翠玉)



答:此亦梵语,阿华言是无,耨多罗翻是上,三翻是正,藐翻是平等,菩提翻是觉。合起来说,就是至高无上之真正平等自他圆觉者,这个境界,只有称佛一人而已。



问:‘我执,法执’意义为何?(朱幻)



答:执是执著不舍。四大五蕴,假合身心,本无我之主体,误认实有,坚固不破,是为我执。然四大五蕴,亦是诸缘所生,同无实体,纵破我执,又认大蕴等为实有,是为法执。此不了三谛妙理,故有执病。



问:经中所谓‘无生忍’之忍,未知如何解说?(吴伦炳)



答:此处忍字当安住讲,即对于某事认识清楚而不疑惑,将心决定之义。



问:‘无生法忍’之意义?(陈林洲)



答:无生法是不生不灭涅槃之理,忍是将心安住在此理,而不动摇之意。



问:‘身命’与‘慧命’怎样分别?(王阿盏)



答:身命指肉体,慧命指心性也。



问:‘无漏’是何意?(陈善志)



答:欲明无漏,先须知漏,此漏乃譬喻之辞。如瓶有孔,则向外漏水。一是六根攀缘六尘,引起烦恼,向外漏泄;二是烦恼譬瓶破处,心譬注水,只有烦恼,即有漏心;三是因起烦恼,漏失正道;四是因有烦恼,漏落生死。无漏者,即断除烦恼,证取涅槃之道也。



问:‘三昧’二字,究竟是何义?(绍清)



答:此系梵语,翻译华语为‘正定’义。



问:‘圣言量’为何?乞浅释开示!(陈锐)



答:升斗名曰量器,用可查知粮米之数,一切诸法众言纷纭,不知所从。当遵佛菩萨之言为准确,以佛菩萨之言如升斗之知粮米确数也。’



问:何谓‘五阴’?何谓‘三界狱’?(郑敦)



答:色(身体有形之物)受,想,行,识(心理之感觉分别动思)此五聚集而成假身,谓五阴身。吾人头顶之天,共有廿八层,分为三个界限:下六层有饮食男女之欲,曰欲界;中十八层无欲,仅有种种庄严之形相,曰色界;上四层仅有神识,曰无色界。俱有生死轮回各别痛苦,不得自在,故均以狱比之。



问:‘阿鞞跋致’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怎么讲?(黄贵妹)



答:上为‘不退’之意,下为‘无上正等正觉’,此皆梵语也。



问:阿弥陀佛,释迦佛,胸前皆有一‘卍’不知为何?(林成)



答:佛所生身,具有三十二种瑞相,卍字者,即三二相中之一也。



问:‘苦、空、无常、不净观’怎么解释?(唐桂兰)



答:生老病死,别离,怨会,所求不得,心身自搅不静等,是名曰‘苦’。四大假合,万缘幻灭觅无自体,是名曰‘空’。山河大地成住坏空,众生生住异灭,如露如电,是名曰‘无常’。身形乃血脓尿粪之袋,心识乃贪嗔痴慢之府,是名曰‘不净’。



问:何谓‘福不唐捐’?(鲁开智)



答:唐作虚字解,捐作弃字解,合讲即是说,所得之福,不空虚,也不废弃。



问:‘缘生性空’色相如何分别?(黄伯敬)



答:凡是一切现相,皆是多种因缘聚合而假有,此所现之相,实无自己之性体,如雨之虹,七彩交辉,不过水气映日光而现,实无虹之自体也。



问:‘十恶八邪’其义如何?(萧绍声)



答: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等,名十善,反此名十恶,可参十善业道经。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名八正道,反此名八邪,可参三十七道品,此不过只举其名,解则连篇累牍,本栏有限,不能逐条详释。



问:‘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者有何分别,请一一的解释!(愚居士)



答:由迷情所起之执著,如身见边见等,名见惑。由昏暗思念发生之表情,如贪嗔等,名思惑。尘沙喻法门之多,如智慧不圆,不能通达,名尘沙惑。无明在此处,乃指根本无明,即无始之一念不觉也。



问:何谓‘华藏海众’?(陈林曛)



答:华藏系莲花藏世界之略称,乃释迦如来真身毗卢遮那佛之净土,因莲花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云华藏。此微尘数之世界当更有不可说微尘数之修众,只可以海字代表其多。



问:‘合内外’如何解释?‘物同我’意义何在?(黄朝华)



答:此二语并非佛学专辞,不见上下文,恐不连贯,兹仅就本句而切于佛学气氛者,试释如下。‘合内外’,内指心性,外指境界,佛学主张,境由心造故言合。‘物同我’,我无实体,乃四大假合之相,万物亦无实体,亦为四大假合之相故言同。此只就句释句,若发现与文义不切时,必须舍句取文。



问:‘海印三昧,五法,三自性’是什么?(黄槐庭)



答:一大洲上之种种形相,海中皆能印有其影名曰海印;三昧华语译曰正定,合而言之,是有一种定,如大海印象,此定乃如来之正定,以如来之智喻海,一切事物,皆鉴照其中,故曰海印三昧。世出世间诸法,纷繁难言,归纳之为百法,再归纳为五法,曰相,名,分别,正智,真如等五种,此五种已包尽诸法。然诸法又只有其性,析之曰遍计所执性,括相名分别三法;曰依他起性,括相名分别正智四法;曰圆成实性,括正智与真如二法。欲求其详,须研楞伽。



问:关于经论中之词句如‘初住以上的菩萨’,‘初地以上的菩萨’及‘果位’究竟分为哪几种,又如‘璎珞’‘舍利弗’‘自性’‘业力’‘性起’‘赖耶’‘法相唯识’‘上生上品’等句,作何解释?(黎锦辉、李汉波、邵益清)。



答:菩萨修行,由因至果,有四十一种阶级,(各经分析不同,亦有主五十二者,内有分立合并之别,其实理一)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也。‘初住初地’,指十住之第一住,十地之第一地也。‘果位’谓证果所得地位。‘璎珞’是众宝穿成之物,如项锁佩带之庄饰然。‘舍利弗’系人名,乃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人。‘自性’自秉之本性。‘业力’所造善恶事业,而发生之力量。‘性起’性分中起动之诸事。‘赖耶’根本心俗说之心田。‘法相唯识’佛教中之一种教典。‘上品上生’修净土宗,往生极乐莲花化生,共分九等品级,即上三中三下三,上品上生,即第一品也。



问:赞观音偈,内有二句‘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不解其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开示。(张庭瑞)



答:第一句出法华经普门品,菩萨度各类众生,为同类易亲之故,即化现同类之身,而为说法,如遇男子,即化男身,如遇女子,即化女身,曾化有‘三十二’种也。刹是处所,即世界国土等,尘是数目,尘多不可数,‘尘刹’者,难数之处所也。第二句‘劫’,多量之年岁,‘阎浮’是四大洲南洲之名。即我辈所居之地球也。



问: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是何?(张庭瑞)



答:障是阻碍,使人不得自在与解脱也。(一)心有无明,而起‘迷惑’,(二) 因迷惑故,而造种种‘恶业’,(三)因造业故,必受种种‘苦报’。此三有联带关系,欲不受苦,须不造业,欲不造业,须不起惑,去惑自必须求道闻法也。



问:‘一切智,自然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无师智,无碍智’,有何分别?(顾凤英)



答:‘一切智与一切种智,大致相同。细分一切智为平等空性之智,一切种智为差别事相之智。自然智与无师智亦略同。此在经中某一段文法,而有区别自然。智者,指此智之本体。无师智者,兼括他智不学而得者言也。道种智者,能学诸法道,济度众生之智也。无碍智者,是言智之起用,处处通达而无阻碍也。又按佛学名数,‘自然,无师,无碍’,曰三大智,皆为佛智。‘一切,道种,一切种’,曰三圣智,知一切法相真空曰一切,是声缘之智。知种种差别之道假有曰道种,是菩萨之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曰一切种,是佛之智也。



问:‘如少水鱼,如救头然。’什么意思?(信慧)



答:鱼赖水以居,犹人赖空气以活,水渐减少,鱼命何能长久?此喻人命无常也。然者烧也,火烧人身,已不堪其痛苦,须急救护。若烧头面,不但痛苦倍加,且有顿时闷绝之危,救护自应更急,此警人须亟精进修持也。



问:地藏经内有这样几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是什么意思?(陈圣音)



答:此乃佛之十种称号。前曾有此问答。但每号有每号之取意。详解甚繁,只可举要。聊知梗概。此十号各经多有之,不独专载此经中,如欲求详,可检经注参之。‘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皆具足也。‘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世间解’彻解各世间一切情事。‘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大士。‘调御丈夫’有诸法以调理驾御诸有情也。‘天人师’为人及天之导师。



问:阅菩提树七十七期十四页有‘学人陈慕禅未是草’,‘未是草’是何意义?(鲁开智)



答:此非佛学范围,乃是作家自谦之通套。‘草’者,指自己之作品为草稿,‘未是’者,谓未敢以为是也。



问:学佛者修大乘有‘破哇’一法,祈释‘破哇’二字。(鲁开智)



答:佛学分显密二门,所问为密宗之一法,乃‘开顶’之意。学佛初机,显尚未明,暂且不必谈密,如勉为说之,恐不知教相,亦不易了解也。



问:祈释‘薪传’之意义?(载菩树七十七期二十页言述三种薪传,1.严父之薪传,2.孔孟之薪传,3.佛祖之薪传。(鲁开智)



答:薪是柴草之意,可以燃火,一束薪著火,可以再传烧他薪,如此传烧,可以使火不绝。借用此事,比喻师及弟子,父及子女授受学业。师传之弟,弟再传之弟,父传之子,子再传之子,以至于无穷。以下三句,此知解则可了然,勿庸复赘矣。



问:‘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是怎么解释?(唐桂兰)



答:万法无常,器世间之山河大地,众缘和合而起现相曰‘成’,达到圆满程度曰‘住’,众缘渐渐消散曰‘坏’,消散至究竟曰‘空’。一切有情,四大生死,亦是此例,父母业力三缘和合即‘生’,身相完成即‘住’,渐衰渐老即‘异’,一期寿命终了即‘灭’。



问:弥陀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如‘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阿鞞跋致’是什么意思?(唐桂兰)



答:‘阿鞞跋致’是未翻之梵语,中文义是不退转。



问: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称‘常住真心’,‘真如性’,‘实相’等是何意思?(慧妙)



答:所问四句,一可称是总,余三可称是别,先讲其一,心性即自性清净心之总名也。亦有分为二事者,云常是性,无常是心,语录有借冰水为喻之言曰,迷时结性为心,悟时释心为性,以此而论,心性说二,不过指迷悟耳。再释余三,此三皆说自性清净心,惟各经命名不同,实则无异。心有真妄,性有迷觉,相有实假,而凡夫所知者,乃‘妄心’‘迷性’‘假相’而已,故具缚沉沦,无有出期。圣言特揭出‘真心’‘觉性’‘实相’,以警痴顽,期其知本还元,解脱出要也。



问:何谓‘实相念佛’,何谓‘入世法,出世法’?(慧妙)



答:问有三端,兹分答之。念佛之法有四,曰持名,曰观想,曰观像,曰实相。前三不赘,只言实相,即本心不思恶,不思善,离一切境,离一切念时,斯名实相。在这样时,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无念者,我法名相,寂寂俱泯,有念者,自性弥陀,惺惺不昧,此种境界,可会而不可言,有非初机所能体解。出世法者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之方法也。入世法者,即证果出世后,应众之感,重来入胎度众,如世尊迭来娑婆八千次数也;及往生后,乘愿再来,如丰干寒山拾得诸师,为弥陀文殊普贤诸圣之化身也。



问:印公语有‘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如何解?(周罗汉)



答:如来藏本具染净二分,如金在矿,净是真即本觉,喻纯金体;染是妄即无始无明,喻矿尘沙,矿不陶冶,而纯金不显,如来藏不修,而真性不见。性德寂而照,故能起修,修德照而寂,故能见性,是性能起修,修仍依性,性能不二,是所问之大义也。



问:‘念念念佛,念念明了’,上三字念应当如何理解?(周罗汉)



答:上两念字,是说一个念头随著一个念头相续,如后浪逐前浪然,第三念字,是说起念在佛,而不缘及其他,合讲即是每起一念,只是在佛,而不他缘也。下句言念能如此,则念皆觉照不迷也。



问:‘黄檗心要’(第一页,‘无相而无不相,无为而无不为’是何义?(序五页)(周罗汉)



答:此形容灵觉真心之实相。此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所以是真,照所以是灵。寂是不动,不动则不变,故说无为,照是随缘,随缘则诸法生,故说无不为。寂是心体,心体乃真空,故说无相,照是心用,心用起假有,故说无不相。



问:四十二章经内一句‘生中国难’,此句是指何义?或指地方名?(陈林洲)



答:中国指各洲之最繁荣国家,或一国之中最繁荣之都,因都会之所,文化必盛,而佛法易于得闻也。



问:四十二章内之‘无知磨牛’是比喻吗?何意义?(陈林洲)



答:昔日五谷制成细粉,全用碾磨二器,磨是石作成者,上下两层,上有洞孔二,专备谷从此入,此层或用人推,或用牲畜牵拉,使之转动,而洞内入进之谷,即磨成粉而流出,吾国拉磨多用驴骡,印度古时,尝用牛拉,故云磨牛。



问:‘不堕旁生’。是何解说?‘天中天’是何解说?(何坤茂)



答:旁生即是畜生。天有五义,一‘名天’如人王等尊称天子;二‘生天’如二十八天,作善所生之处;三‘净天’三乘诸圣;四‘义天’十住以上诸菩萨,五‘第一义天’诸佛。天中天者,谓五天之中最极天,即佛之尊号也。



问:无量义经中有云:‘闻如来说是经时,或得暖法、顶法、世间第一法’,此三法如何解释?(方奋青)



答:此名四善根,亦名四加行,功夫到相当程度即可发现,‘暖’者,乃近火之时,此以圣道喻火,人近火则暖,谓修者渐近道矣。‘顶’者,喻已行至高处,但有进退两途,仍应提防退转。‘世第一’者,言有漏智慧,已达极境,再进便是无漏智,有漏智属于世法,故云世第一。然在世第一前,尚有‘忍法’阶段,方合为四数。



问:‘非因计因,非果计果’,意义请示?(宽湛)



答:此皆迷惑众生,所起之邪见也。按凡求一种结果,必先修其因,倘不是其因,反误认之,即名‘非因计因’。而所希之果,并非究竟真实,反误认之,即名‘非果计果’。例如胡闹之秘密教,造作释迦退位,弥勒掌盘等妖言,彼无真法,若误信奉,即前条之邪见也。如人天小果不出六道,自非究竟,而以升天为最上,即后条之邪见也。



问:‘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意思甚不明白,请老师开示。(慧治)



答:落作著落解,昧作迷昧解。



问:‘皈依’有什么意义?(魏庆志)



答:皈依之字,乃是佛家收弟子之专名,他教不能混用,因著众生离不开六道轮回,好比沈在苦海中一般,忽然变成人天,像是在水中露出头来,喘一口气,此名‘头出’。不久死了,又变成畜生饿鬼地狱,像是又钻入水中淹著,此名‘头没’,要想出此苦海,必须‘皈’投一个不在苦海里之人,去‘依’靠他,把我救出来,是名‘皈依’。



问:什么叫‘僧宝’?(魏庆志)



答:不论人或是物,真有万德万能,救大苦大难,方称是宝。最大苦难,莫过生死,此事惟有佛独办到,佛所以称宝。佛所度众全仗教法经典,法所以称宝。代佛讲经说法,度化众生者,是出家之比丘僧,僧所以称宝。



问:‘堕落’是什么?(魏庆志)



答:此是从高处跌到低处之意,譬如一人站在高岗上忽然跌入深坑里。此是譬喻人由善转恶,或是先修行而后又退转,就如俗说‘下流了’相同。



问:‘佛寺’是什么?(魏庆志)



答:我国汉朝,一切官府中,有一组织名‘鸿胪寺’,汉明帝派人向西方求经,遇见竺法兰迦叶摩腾二尊者,就请他二位用白马驮著经像,来住鸿胪寺翻经。遂将鸿胪寺改称白马寺,此是纪念翻经之义。后来凡供佛住僧之处,就通名曰寺。



问:法华文句四曰:‘普曜日,抵突堕畜生’,此抵突何谓?(陈林曛)



答:抵突犹今言冲突也,即是起愤怒向人,或意或口之种种恶暴动作也。



问:释氏要览中曰:‘辩意经有云五事作畜生’,其第五事:‘常以因缘艰难斋会’,此语何谓?(陈林曛)



答:凡事之成,固须因缘,事生阻碍,亦是因缘。斋会当是佛法利益众生之事,若从旁阻挠破坏,使其艰难而不能成就,即此语之谓也。



问:金刚经:一相无相分第九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此三者是何果位?(颜文曝)



答:声闻四果,极果罗汉,须陀洹为初果,七番人天来往,即证罗汉,斯陀含为二果,一来往证罗汉,阿那含为三果,即在不还天中,便证罗汉矣。



问:佛说三车,羊车,鹿车,白牛车,如何分别,其义云何?(潘妙玄)



答: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其义表大小与究竟与否而已。



问:十恶八邪,八邪意义如何?(潘妙玄)



答:三十七道品之第七科,名曰八正道,若与正道相反,即是八邪耳。



问:请简解‘佛教大小乘’之别。(郭李阿叶)



答:乘是舟车譬喻之辞,小者只载自己,大者兼载多人,此是说在佛法中,自修自度的谓之小乘,自行化他的谓之大乘。



问:何谓‘了生脱死’?‘生死’两字是指‘轮回生死’,或包括其他的意思?(莲云班)



答:轮回六道之生死,名曰分段生死,尚有一种六道外之生死经,名曰变易生死。了生脱死之义,了是了结,脱是脱离,合起来讲,即是将生死了结与脱离而已。



问:‘束修’一词何解?(翟孟秋)



答:修是割肉成条而乾者,束是缚,束修谓十条干肉,古时相见,必有贽物,此是最轻之礼。



问:归依师之法名加添‘上下’两字其意云何?(翟孟秋)



答:中国法师之名,后多是两字,加上下者,指上一字及下一字,此取恭敬不敢直呼其名之义。



问:佛的十力,有‘知种种解智力’及‘知种种界智力’,这二种智力之略解名如何?乞示。(大宽)



答:一切众生,各有其所知所解,然其各个知解,深浅大小,千差万别。而佛之智力,尽能各别彻知,此名‘知种种解智力’。一切众生,于世间接触种种之法,自然各有各得之境界,此各得之境界,亦是千差万别,种种不一,而佛之智力,俱能各别微细彻知,此名‘知种种界智力’。



问:佛的‘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是哪几种?恳赐分别开示。阿罗汉的‘八解脱’及‘十八变化’是哪几种?恳赐分别开示。(大宽)



答:此二条之问,等于四十八条之问也,是类名数,俱载在佛学辞典,一查便知。若但依问列举其名,亦恐不能了解其义。若每条加以解释,则是一种专册著作矣,实非本栏性质,亦非短纸能容纳,请加原谅,恕不能奉答也。特录列数端,以证不释不解之言。佛曰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无所畏。十八不共、如三业无失,无异想,无不知已舍等。八解脱,如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等。大德如研此事,必须备辞典参考,纵图简单,有‘法相纲要’一书,读之亦能小补。



问:‘法师,和尚,居士’作何解释,军中受戒学佛者用何称呼?(黄冠中)



答:出家人通经弘法者称曰法师,然亦不必如是拘泥,凡出家人,皆可以法师称之,亦普尊之义也。和尚即印语之讹音,为吾师之义。居士为在家人学佛之称。军中学佛,仍用军中称呼,不必歧异也。



问:何谓‘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亦分等级?(黎明时)



答:即是无上正等正觉。觉有始觉、随分、究竟之别,如月魄放明;有似钩、上弦,圆满等象。平等之心亦如之,德学进,则平等之心,亦随之进展耳,此可体会。



问:三世诸佛、放蒙山、放焰口、广长舌、燃指或燃臂供佛,有五种无间地狱,法身、报身、应身,如何分别?(黄伯敬)



答:‘三世佛’是说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放蒙山焰口’是密宗之施食法,因鬼道常饿,用法力,施给饮食。蒙山是地名,此法为小施食,焰口是鬼名,此法为大施食。‘广长舌’佛有三十二相,不同常人,佛舌既宽广,而又长也。‘燃指臂供佛’是烧指当香,燃臂是在臂上安香烧之,皆取以身供佛之义。‘五种无间’是地狱之名,无间是受苦无有间断之义,共有五种:一受苦无间,二身形无间,三罪器无间,四众生无间,五时无间。‘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真如本性,报身是万福庄严之大身,应身是随众生之缘,所现之众生身。



问:楞严‘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诸句意义,请赐解释。(钟观靖)



答:区区老耄多忘,楞严此节章句,出于某卷,一时忆寻不出。纵寻出矣,依文解句,不免囫囵。若详释其义,自不出古注范围,且本栏篇幅太狭,亦有难容之势。暂恕不答,有缘晤面,当竭知贡献也。



问:心净即佛土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如何名为心净,其义云何?(萧绍声)



答:心与佛土,非为二事,因山河大地,尽是心中一点微尘。更应知此心非指身中之心脏,乃指无形之心性。此心性自多劫以来,为一切烦恼,密密染污,所以不净,故有种种之污秽现相。如水腐孑孓生,木腐菌霉生,水木不腐,方是好水好木,自无出孑孓菌霉,心断烦恼,便是净心,自无污秽现相。



问:六祖大师说‘三毒之罪一时消灭’其义云何?(萧绍声)



答:三毒指意起之‘贪嗔痴’,此三者能造种种之罪,三毒若断,诸罪自消。



问:如何名‘中间’?如何名‘二边’?如何名‘中道’?(萧绍声)



答:‘边’如物体之一边,‘中’如物体之中心。居‘中’能看全体,居‘边’只看偏面。‘中’喻正见,‘边’喻偏见。‘二边’者,指凡夫之‘常见’及‘断见’也。无常误认有常为‘常见’,非灭误为断灭为‘断见’。



问:‘浮尘’与‘胜义’二根之区别?(胡正临)



答:眼耳鼻等现外之器体曰浮尘根,各器内具之原点曰胜义根。



问:如何圆解‘三如来藏’?请以例证之!(胡正临)



答:可以古镜为喻也,镜体为尘垢所蒙,此即藏之‘隐覆’义。体虽被覆,而光不灭,以体未灭,即含光之功能,此即藏之‘能摄’义。光依镜体,尘垢亦依镜体,是古镜含光垢二事,此即藏之‘所摄’义。事虽三而理实一,本理言事,即圆解也。



问:金刚经中‘一合相’一词,五十三家注就性释,江居士讲义则就相释,究应以何者为准?(胡正临)



答:释者见仁见智,各有所见,区区之意,亦同就相释也。



问:普门品讲话(星云法师译)记云‘三十三身’,未能了解,敢祈示教?(龙文泰)



答:此是分晰文法,中日学者不同之点。星云法师所译,查系日人森下大圆所著。三圣,六天,五人,四众,二童,一执金刚神,自与中国经师主张相同。其见解异处,即在女身及八部两类。中国经师注重结句现身语气,因品中众归一段,有‘即现妇女身’句,故女数只列为一。八部一段,于后因尚有‘人’‘非人’两种,而结处曰‘即皆现之’,皆字顶上列数而言,上数有十,故扩为十类。森下大圆氏,则将妇女分成四数,又将人非人删去只取八数。两派各计,中国学者合得三十二,日本学者合得三十三耳。



问:‘大藏’二字请师详细说明!(周慧德)



答:藏者,蕴积包含之义,言此典籍,文义事事,尽为包含,大者,广大之义。合云,佛法中之一切文义事事,尽包此中矣。



问:法唯一乘,又何必多说五乘,其‘五’是何?(赖耀耕)



答:说五戒使得人果,十善使得天果,四谛证声闻,十二支证缘觉,六度由菩萨证极果,此五乘也。众生根器有小大利钝,不如是方便,则不能普度也。



问:楞严讲义一八六页经文中‘穷尽瀛渤’句难于体会?(胡正临)



答:此乃中国文学家形容海之名辞,瀛为大海,渤为支海。若释句须连上文,否则谬误。连讲之义,谓误认一沤作全海观也。



问:楞严讲义二八八页经文‘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句请详释之?(胡正临)



答:此段文脉络甚长,须将前阿难答佛,执觉性自然,佛以明暗空塞,何者为自提醒之一段看起,经过中间因缘,自然,和合相,节节破执至此,此四句仍是破执,请思‘圆满’必浑元一体是,‘和’必二三体是,大意即谓见圆满则无和相。若求详解,恐言愈多,愈滋惑矣。莫如将此一大段,彻头彻尾,连小注多读十数遍,当有悟处。



问:楞严讲义六二一页佛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瑛师云六结乃五蕴所成,窃意亦可指六根所成,如十方如来赞语沦生死,证菩提唯是六根,居士以为然否?(胡正临)



答:五蕴归纳为色心二法,六根不尽包括乎?瑛师之解,以五蕴配八识,心阴四结,色阴二结若只讲六根,则七八二识,无著落矣。



问:又此六结之形为是同处连结六结,抑是六结各处一处?又一亡之一字是指巾体?还是指起始第一个结?(胡正临)



答:此问是自求执著,请觅一条巾,结上六个扣,是连是各,细看细思,便能明白,‘一亦亡’之一是指元始一结,六既解矣,何有其一也。



问:如来藏清净本然遍周法界,依正二报,见病所成,莫非循业发现,如是则十方佛国想亦同然,即弥陀之极乐世界,亦为见病所成?(胡正临)



答:极乐自有常寂光,本不可说,不可议。众根有利钝,说法有权实,权实虽是二名,却是又不可分。这些高议论,实不是为初机所说,如有一抱饿十日之贫人,眼前青菜豆腐不肯吃,必求得乎熊掌而自燔之,方肯加餐,是知其必饿死也。



问:如前意若返妄归真,则依正二报应时销落,了不可是,唯一寂寞场地,何者是三身佛,何者是三佛土,无非空花水月,念佛往生确属妄想,斯意云何?(胡正临)



答:经有自觉自利语,有觉他利他语,皆因时地人而异其运用,寂光法身者,为自觉自利实休,报化净秽者,为觉他利他妙用。若不明时地人等缘,则为不契机,切勿执一而生误会也。



问:会四科融七大无非指心物一如,如来藏相妄性真,既如是‘认物为己自取轮回’之意,又是何指?(胡正临)



答:一切唯心造,可知相即是心。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何有自取轮回。



问:八识田中含有无量色心种子,此诸种子起现行 时,各是何相状?(胡正临)



答: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即其相状也。



问:众生身中藏有各种虫类,此诸虫类是否亦有神识,若有,为与其所寄之体,为同一识,为异其识,又此诸虫类何因缘故,寄住众生身内?(胡正临)



答:一株树,青枝香花甜果,种种不同。试思他得之水气,是一是异。若问何因,寄住众身,千差万别,更难概述。总括一句,有正心有依。



问:以上九则疑难,除八九二则外,余均后学对楞严经不解理会处,敬祈开示(胡正临)



答:楞严非初学可解,必般若唯识有研究后,方可看注求悟,仍以听人直解,比较易入。如文学哲学,俱无根底,只在暗中摸索,有损无益。实在说,区区对于此经亦是望文生义,三世佛冤。敝意以为居士暂且搁置,先研性相,有个悟处,再来重看不迟。



问:普门品内中有句‘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癳罗伽’等数位,未悉作何名义,希大德分示以增慧力!(颜宽文)



答:此四名皆为梵语,一译乐神,二译金翅鸟,三译歌神,四译蟒神。



问:心经‘色即是空’,大概说相有体无,尚易明了。‘空即是色’,于空无有处,说他是色,理不易通。希望将此二句,举喻解释为要。(陈晓峰)



答:‘色即是空’,谓凡有相者,其性体空,实所‘不变’。犹相显之水,仍似无相之轻养所缘生,可曰水即轻养也。‘空即是色’,谓无相空性,于诸有相,而能‘随缘’。犹似无相之轻养,是相显之水所待缘,可曰轻养即水也。



问:空色二句,设喻答覆,当然感激,恐言多难记,倘能喻外再用简单言语解明,使人易记,犹为感激!(陈晓峰)



答:此言真空妙有,是一非二,不偏之中谛也。森罗色相,仍‘不变’真实空性,故曰色即是空。真如空性,能‘随缘’幻化色相,故曰空即是色。



问:一般出家人在名字上多冠姓‘释’。此为表明为释尊之法子,但在家之居士,如在法号上亦加此‘释’字,未知可否?或只限出家?(颜文曝)



答:在家人只是近事男女耳,未入僧团,不能滥用。



问:金刚经内第十四离相寂灭分内云:‘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此中之住字作何解释?(颜文曝)



答:住是安置在兹之意。



问:‘虚空,真空,实相,法界,宇宙’以上五点妙义如何异别敢请分段一一示晓?(吴伦炳)



答:‘虚空’谓此空间,宇谓上下四方,宙谓往古来今,此二字合时空二间而成,乃我国文学上固有名辞。余三皆谓本性,‘真空’指体,‘实相’指状,‘法界’指用,系佛学上之专辞。



问:俱生我执,及俱生法执,是否与有生俱来之一种我法执同?抑是有法所指(例指:见分相分)?(罗德彰)



答:既云我法二执,见相二分自括在内。



问:课诵本的伽蓝赞,首句有的书注‘伽蓝主者’,有的书注著「伽蓝圣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句适合修净土法门?(温文瑞)



答:‘主者’,乃称伽蓝神是寺中之主人。‘圣众’,因伽蓝神不止一位,故称圣众,又佛家称一人说一众,兹说伽蓝神是圣者之人,亦讲得通。此二称呼,任择一种,皆无不合。



问:阿弥陀经首句‘如果我闻’是谓何位尊者证明的,是阿难尊者不?(温文瑞)



答:是此尊者。



问:船若经称以心外无法故,空即是色,以法外无心故,色即是空。‘又色不异空,即非有相。空不异色,即非无相’。



答:此引用他经之语,解释心经空色四句,来问一三两句,是解第二四两句。六八两句,是解第五七两句,然解释之文,理亦甚深,谅非初学所能明白,兹勉为略解。万法皆是心造之幻象,故说‘心外无法’,然此幻象,皆是心变,故说‘法外无心’。色依他起,并无自体,是‘非有相’,空含妙有,是‘非无相’。



问:印光法师说的‘阿伽陀药’是什么?(何永丁)



答:是印土之一种灵药,百病皆治。



问:‘六方分’,‘成实大乘’,及三论与三论宗之分别?(蔡明谷)



答:尊问未指明出处,不能知上下文,自然无从答起,兹以望文生义答之。成实论乃小乘之空宗,其立论颇似大乘,或有人称‘成实大乘’。三论指‘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三书而言。三论宗者,依此三书治学之宗派也。西土推文殊为初祖,东土推罗什为初祖,亦如依华严治学者称华严宗,依净土三经治学者,称净土宗,同一义也。‘六方分’之间,必知接连之文,方可置语。



问:实报庄严土的佛是微尘相海身,方便圣居土是解脱相严身,西方安乐土是大乘根界身(见灵岩念诵仪规123页,又清净大海众是满分二严身;这几种身的略释如何?乞开示(大宽)



答:微尘喻多,海喻无边广大,即谓无边微尘数之刹土,佛身尽为包含也,是名微尘相海身。三界九有,无不摄度,是名大乘根界身。福慧二者圆满具足,庄严其身,是名满分二严身。



问:大忏悔末了有‘如是四法广无边’一语,这四法是哪几种?乞示。(大宽)



答:此即指上文,‘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二句而言。谓世界,众生,业,烦恼等四法。此华严行愿品之偈也,其义四法无有尽,菩萨之愿,亦无有尽也。



问:一、事理无碍法界,二、同时具足相应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因陀罗网微细境界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广狭自在无碍门,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九、主伴圆明具德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上列十条是不是‘大乘教实行的方向’?请解释指教。(高清标)



答:所问十条,名为十玄门,乃华严宗所立。以华严玄深似海,通此十义,可以得入。确是‘大乘方向’,但非初学所能了解,更非外道窥其万一。尚希暂勿谈此高调,恐有好事之徒藉之谬解眩惑众也。按探玄记所载,并无事理无碍法界一条,余九则同,其不同之一,为‘秘密隐显俱成门’耳。



问:‘阿鞞跋致’是指根器愚拙是否?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是何解说?(林金莲)



答:是句为梵语,译华文为‘不退转’。即是生到彼界,一切修因,及果位,只有向前进步,决无退转。非如此界修众,进三步退两步者然。下三句是承‘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三句而来,乃说已发愿者,业已有往生者;现今发愿者,也有现今往生者;当来发愿者,当来也一定会往生。



问:何谓‘二六时中’?(罗德彰)



答:一日夜共为十二时辰,分为昼六夜六,故云二六时中。



问:佛法分藏通别圆,四谛亦分四种,除生灭四谛外另三种请指示并略述其意!(蒋俊义)



答:四谛四种,除生灭种外,余为‘无生,无量,无作’等。因藏通别圆各教,所了之境界不同,故四谛深浅,各见其异。通教了‘苦集道’当体皆空,已不见生灭谓之无生。别教了‘苦’谛有无量之相;‘道’谛有无量差别,修学而断尘沙,谓之无量。圆教已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于‘苦灭’二谛,不起造作,谓之无作。此其大略也。



问:凡做功德之表文,记载一洒天下,南瞻部洲,系指吾中国。是中国以外,包含其他地方否?。‘洒’字何解?(张阿隆)



答:佛学讲宇宙,在假定组织中,四个大洲之一洲,乃称一个天下,玩其文义,当系专指南瞻部洲一天下而言也。此南瞻部洲,即指吾人现居之地球,吾国不过南洲之一部分耳。洒者,以水扬泼之义,表文内或有甘露法雨等字样,故云洒也。



问:圆觉经下卷第四八页说,若请菩萨以变力无碍,作用断烦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这是何解?‘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上这三句华语怎样译呢?(无名氏)



答:‘三摩钵提’汉云‘等至’。乃禅定之一种,谓定时心离‘昏沉’与‘掉举’,得到平等安和,故曰‘等至’。‘禅那’即是‘禅’之全名,汉云‘静虑’。静即定的意思,虑是慧的意思;依法而修,能使心身,得到定慧均等的境界。‘奢摩他’,亦是禅定之名,汉云‘止’,即摄心一处,不使向外攀缘之意。



问:‘沙弥律仪’下篇执作第十一之凡洗菜当三易水者,其‘三易水’云何?(姚本洁)



答:易水;泼去已用之水,另换取新水也。必如此者,虑菜上之微细动物,一次不能去尽,恐伤其生。且亦食不贵美,而贵洁也。再者,此系出家戒律,我辈在家众不必研究。



问:又下篇随众食第五之,‘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食,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者,其含义请示?(姚本洁)



答:此乃重威仪也。世法凡受教育者,尚重礼貌,所谓有礼仪三千,威仪三千。况乎佛家清净三业,律仪自更严格,食讫离坐,复坐再食贪也,手刮碗钵,不庄也。



问:基津灵泉寺开山,善慧大和尚圆寂之时,有遗偈二首:(一)释子知宿命,有身返有病,叫痛即念佛,昼夜心清净。(二)余今六十五,无迷亦无悟,常行中道理。到处随缘好’。不知第二首,第三句‘常行中道理’的解释如何?(李永茂)



答:此义泛言之,即不偏一方面之谓,具体言之则繁矣。如不落断见,亦不落常见者是。不著于有,亦不著于空者是。再则即事即理,双非双照,乃至定慧均等,行解相应等,皆可称行中道也。



问:请问何为‘无生法忍’,其意义若何,偈云花开见佛悟无生,此无生是否即无生法忍之无生,是则非到菩萨之境地,不能领悟其究竟。乞解!(仲忠英)



答:涅槃不生不灭,谓之无生,法指真如之理,及涅槃之体,忍是真智安住不动,偈云花开见佛句,即指此也。一生西方皆是阿鞞跋致,居士尚不以菩萨见许生西之人乎?请详细研净土三经,疑自涣然。



问:‘活佛’称呼意义甚不明白,蒙古人谁都可以称活佛是不是?(慧敏)



答:活佛者,乃呼图克图之俗称。按呼图克图,译成汉文,大略为不昧本性,乘愿再来之义,系为古德应世之专号,何得蒙古人皆称活佛,大错,大错!



问:无量寿经中‘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何解?(杨德荣)



答:一切种智,大圆镜智,皆为佛智。如以华严所称,佛具十智,繁不赘述。无量寿经所称之佛智,即上举各类也。以下四句,不过对佛智之赞叹语耳。



问:何谓‘贤劫’?(罗德彰)



答:此劫出佛千尊,故以云贤。



问:六欲天所穿铢衣,由忉利之六铢,递至他化之半铢,其‘铢’相如何?未知可得闻否?(罗德彰)



答:铢系衡数之名,古钱有三铢四铢五铢等之别,但一铢之重,古说各异。有谓十黍之重为一铢者,有谓重二十黍者,荀子则谓十二粟为分,十二分为铢,淮南子又谓六豆重为一铢。衣以轻为贵,此言天人之衣,若是之轻也。



问:请问‘无生法忍’四字,应作何解说?于无生法三字以后,何必要加一忍字?是否即得成于忍之意,二者有何显明联带关系?学者不明?(仲志英)



答:‘无生法’谓真如不生不灭之体理,‘忍’谓安住不动之义。合言之,即得悟此理后,将心智安住于此,得不动退。



问:‘九品莲花为父母及华开见佛悟无生’之意义怎样解释?(王阿盏)



答:净土往生者,托胎莲胞,故称莲花为父母。然念佛之功夫有深浅,故彼池所生之莲。亦有高下九品。悟无生者,谓证‘无生法忍’。此句浅解,即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法,将心安定于此道耳。



问:‘吠陀种姓’思想是什么?‘娑婆诃’怎么解释?(廖玉娇)



答:未见记载,以其环境推之,初当信仰婆罗门,而后同化于佛也。娑婆诃乃梵语,译为疾成就之义。



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之偈有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请教是何开示?(香远)



答:首二句说或有恶人,用恶咒或毒药,想要加害于人。后二句说而被加害者,借念观音之力,能不受其加害,而害人者不过自害自己而已。



问:什么叫做‘八忍八智’,我们能知其大意吗?(许玉霞)



答:于三界中,断欲界‘苦集灭道’四谛‘见惑’之智,谓‘四法忍’;断此见惑已,而证得此理之智,谓‘四法智’。断色空界四谛‘见惑’之智,谓‘四类忍’;断此‘见惑’已,而证得此理之智,谓‘四类智’。合欲界断证之‘四类忍’‘四法智’,及色空二界,所断证之‘四类忍’‘四类智’,故曰八忍八智。亦即见道之十六心也。



问: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七页第九行有‘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一节。未知其意如何?(李永茂)



答:此段乃云越供养德高道隆者,其功德亦越大耳。佛亦有藏通别圆四种,云十方,云三世,皆指于三十四心断见思惑之三藏佛也。无修无证者,即法性无作无为之意,指别教或圆教之佛也,亦有解为指自性者。此段蕅益大师之注,最为简赅,祈参考之。惜区区手中无是书,不能录献。



问:‘一念十法界’四圣六凡容易知道;‘一念三千性相’,甚不明白?(宽心)



答:十法界各具十界则成百界;此百界,又各有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及如是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百界乘十如,则得千如。此千如复分众生、国土、五阴之别,合之数为三千。至其十如解释,可参考听法华时之‘如是’笔记。



问:‘兹悲’怎么分别?(魏庆志)



答:与人以安乐,就是慈,救度他之困苦,就是悲。



问:‘娑婆世界教主’是不是指现在宣道之人?或是宣扬佛经之佛?(柯阿明)



答:娑婆教主专指释迦牟尼佛而言,以三千大千之娑婆世界统归释尊教化也。



问:何谓‘九界导师’,教主与导师有什么分别?又诸佛皆可以称本尊吗?(柯阿明)



答:菩萨、缘觉、声闻三圣,天、人、修罗、畜、鬼、地狱六凡,谓之九界。均须赖佛以开其迷,故称佛曰九界导师。教主乃佛教之主,为当然之导师。又显教各宗所崇之佛菩萨,为各宗之本尊。密教所传之各佛菩萨金刚等法,其佛菩萨金刚等,为各法之本尊。



问:‘八教、五宗、三界、四土’作怎么讲?(柯阿明)



答:天台宗所立之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及化仪四教(顿、渐、密、不定),谓之八教。天台、华严、法相、三论、律,谓之五宗。然今尚有净、禅、密、成实、俱舍等。其此总称,若细分之,更有多名。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谓三界。天台宗析佛土为四,即凡圣杂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此即四土。



问:‘佛母’是什么人之称呼?(李鋡荣)



答:此有数解:佛身之生养诸母,此最普通之说。诸法亦称佛母,以佛从法生故。又能生诸佛神变功德之菩萨,多以佛母见称,如密宗之金刚度母,廿一尊度母,准提佛母,孔雀佛母,佛眼佛母等,皆是也。



问:佛教既分‘律、教、禅、密、净’五宗,前四宗指些什么?(沈翰初)



答:佛典分经律论三大类,名曰三藏。律是戒律,专研修此类学问者,即名律宗。教指一切教法,专研讨经教之义理者,即名教宗。禅翻静虑,不立文字,专参心性。密亦曰真言宗,口持咒语,手结印,心观想,成就本尊(即修某一法之佛菩萨)。此为四宗大体分别。



问:‘佛陀’及‘如来佛’各是哪位佛?(刘定炽)



答:佛有十号,即是一佛有十种称呼也。‘佛陀’‘如来’乃十号中之二种名词。如今之称人,呼某人之号,或加称曰某老、某翁、某公、某先生等之类



问:‘塔’与‘浮图’有何分别,有何作用及功德?(刘定炽)



答:此二者名异实同,其作用有供佛者,有供舍利者,有藏经典者,有藏骨灰者,本音为‘堓堵波’,华译为供养处。



问:‘娑婆’‘三根’‘六根’‘四大’‘安婆’‘龙华’‘伽’‘三皈’‘荼毗’‘醍醐’各是何意义?(刘定炽)



答:‘娑婆’译为堪忍,即此世界之名,谓此土众生安于十恶,忍受三毒。‘三根’谓人有上中下三等根器。‘六根’谓眼耳鼻舌身意。‘四大’谓地水火风四大种。‘安婆’上一字不清,不能解答。‘龙华’是树名,弥勒菩萨坐此树下成道说法,然今日有所谓龙华派,原是外道,借名冒充佛教者。‘伽’此一字必须配合他字,方易讲解。‘三皈’皈与归同,三指佛法僧三宝,谓皈依此三宝为师。‘荼毗’译云焚烧,即佛子死后,焚化其遗体也。‘醍醐’是牛乳经过四番提炼,得最后精华体之名。



问:‘庙’‘刹’‘寺’‘院’‘观’‘宫’‘庵’‘沙门’‘堂’各有何分别?(刘定炽)



答:‘沙门’此译为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乃出家人自称之专名。余八字皆寺庙之称呼,严格讲自有区别;但今日除佛家庙不称‘宫观’,道家庙不称‘寺刹’外,大概多混用之。



【附注】前四问各条所答,不过略讲名相,然各名词均含有若干义意,本栏因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详解,并表歉忱。



问:无量寿经第四十一段内有‘邪见业王’,请问什么叫做业王?自己要舍离而被人束缚,业王作用否?(周慧德)



答:邪见属于意业,若达于最GC,即不为一切正说所能破解,如国家之王,凛然不可侵犯矣。又此种意义,支配身口,造作种种邪事邪语,亦犹王之宰制一切也。自己要脱离,乃是正见,被人束缚,乃是外障,于邪见业王无干。



问:普贤行愿品偈中:‘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该句应作如何解?(甘镇芬)



答:‘俱胝’唐译为千万,此言菩萨有无数量百千万之变化身也。



问:‘痴’字除解释‘愚痴’外,是否含有‘昏迷’意思?(张廷荣)



答:‘痴’是无明,烦恼之根本;昏与迷皆痴之一部分。



问:‘金刚那罗延身’其义如何?(大宽)



答:那罗延乃天上之力士,力大无穷。金刚乃金中之精,经百炼而不销者,合言之,即体坚如金刚,力大如那罗延也。



问:‘白法隐没’之义为何?(双木)



答:白者即洁净不染之义,喻一切之善法也。末法之期,斗争坚固,人多不顺善法,故云隐没。



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龙女成等正觉,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六反震动’,无垢世界是在哪儿?有什么佛教化?六反是什么东西?(释普净)



答:无垢世界,经云在南,便是此娑婆之南,另一星球。龙女献珠,立往成佛,即归教化。若问龙女以前之事,经未明言,自无从说。震动指地现相,六反原有数说,此处所云乃动涌震三种变形,击吼爆三种发声耳。



问:楞严经云:有十种仙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他是修什么行?在哪一法界?七趣是什么和什么?是以拜问,求一示知!(释普净)



答:楞严十仙,多属外道修长生术者。印度之梵志,中国之道教,皆习此也。所修方法繁多,不胜枚举。梵志之咒术变幻苦行,道士之鼎炉吐纳符箓,为荦荦大者。趣者往义,与称某道略同。道教证仙,闻有鬼地天等区别,分说七趣,归仍六道。如修罗有天人鬼畜诸类,经中有时归纳,只云五道,其义相同。彼等未出三界,自当分属六凡天人鬼趣而已。佛以不生不灭,亦可称仙,实是界外大圣,与仙境界迥异。



问:根有浮尘净色之别,浮尘指形体,净色指能起作用,怎样解?请示之!(胡远志)



答:净色根系指在内能发识取境作用之物体。此物体在医学界之学佛同人,谓系神经系。窃谓虽不妥当,亦无可再深追求。是根乃无见有对色,既云无见,是不可以眼见也;有对是有质碍也。八识规矩颂云:‘愚者难分识与根’,愚指已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之声闻。彼等于此犹不能知,可见言诠之难。



问:我们身口意一举动,一想念都是造业,其业有好有坏,有不好不坏等别,有个人的别业,有他人的共业,又有正报的引业,及依报的满业,又分招感果报的迟速,‘顺现业、顺生业、顺后业、顺不定业’,各如何解。(胡远志)



答:‘别业’是各别所造之业。‘共业’是共同所造之业。投入六道之身,乃被业力牵引所得,是谓‘正报引业’。正身所享到之一切名物,是谓‘依报满业’。此生造业,此生受报,名‘顺现业’。此生造业,再生受报,名‘顺生业’。此生造业,于后数生受报,名‘顺后业’。不善不恶离相之无漏业,名‘顺不定业’。



问:‘唯识述记’自性亲因为等流种,异性感召为异熟种。此二种应如何解?(胡远志)



答:等作相似解,流作所出解,谓因种能出果故。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也。异者不同,熟者成熟,谓果成熟以后,已与其因性质不同。如善性之因得乐果,恶性之因得苦果,然乐苦只是乐苦而已,其性并无善恶可言,故曰异熟种。



问:大乘起信论谓‘二乘法执’,亦有过失。不解何谓?(慧德)



答:众生迷惑,方用佛法启悟,犹之病须服药。若转迷成悟,觉行圆满,安用法为?如病已舍药,其理正同。愈不舍药,药反成病,故云法执是过。



问:‘一乘,二乘,三乘,五乘,大乘,小乘’,何解?(王成一)



答:乘是乘载之意,如乘车乘船皆曰乘。此处说乘,是譬喻之词。谓乘载佛法。可以达到所求目的之地。一二三是说等级的高下,一是菩萨,二是辟支佛,三是罗汉,以下三者再加天人三种凡乘,是为五乘。



问:‘声闻,辟支,缘觉,独觉,罗汉,菩萨,佛’是什么意思?(王成一)



答:声闻是闻佛四谛声教而证者。缘觉即是辟支,是闻十二因缘依法而证者;独觉同上,惟系不闻自悟者。罗汉为声闻之极果,乃不生不灭之义。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圣者。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至圣。



问:‘和尚,尼姑,方丈,住持,当家,监院,维那’是何定义?(王成一)



答:和尚系吾师之义,为出家人之尊称。尼系梵音女性之义。方丈乃寺中住持人住处之称,相传维摩居士石室,一丈见方,故借来称呼。住持乃主持事务之义。当家乃承当家务之义。监院乃监督寺务之义。皆是寺主之名。维那系汉梵合名,维系纲维,那系竭摩陀那,乃事务之义,为司寺中事务之义,如今日领众课诵之人,称为维那是。



问:四十二章经内,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未知是何意?是须弥山之意否?(钟添登)



答:毫厘乃分时最少者,须臾乃时间之最短者,与须弥山之意不同。



问:如何谓之‘缦条衣’?(陈净愿)



答:袈裟而无横竖界条作水田纹者是。



问:五蕴中之‘识’字,未知可否同志字之义解?(叶天护)



答:此处之识,乃指能分别之心识而言,与志不同其讲。



问:断四十里流是指多少时间之流水呢?(叶天护)



答:只云四十里长度之流水,其时间并非所重,不论千年万岁,一时半刻,总是四十里耳。故此语不必赘指时间。



问: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权教菩萨,有变易生死之苦,‘分段生死’是生老病死否?而权教和‘变易生死’是什么意义?(叶天护)



答:分段生死是出胎入胎,变易只是转变递进之境界,喻如生死耳。



问:三观(空、假、中)中观未知可能以实例说明否?(叶天护)



答:空谓空无自体,假谓但有缘生假相,执著体空不了缘生假相之事,或执著假相,不悟体空之理,皆是偏见。而中道实理,若明空即是色,(色相也)色即是空,此即圆融中谛一例也。



问:三惑(见思、尘沙、无明)‘尘沙’是喻甚么?而见思不是二惑之称吗?(叶天护)



答:尘沙喻数多也,谓法门无量,如尘沙难数;必须尽皆通达,设有一法不知,即是惑障,故曰尘沙惑。见思是指二惑。



问:何谓‘归元’,‘元’在何处?(史潘新霞)



答:元指本性,去尽诸惑,归还本来面目,谓之归元,即近日所讲起信论之出缠还净,此元遍满法界,不可方所。



问:感应,灵魂,本性,三者的区别何在?(龙静得)



答:一、感是感召,应是应现,合讲就是我对佛菩萨凡有所求,用一种至诚心力,感召得佛菩萨应现,满我所愿。二、灵魂是本性起了妄念变化的识藏。三、本性是光明寂静真如佛性。



问:杨枝净水赞有八德,坛经有十恶八邪,未审八德八邪是甚么?(陈树根)



答:八德指水之八种功德,可参弥陀经摘注自知:八邪乃三七助道品‘八正道’之反也。



问:三藏十二分教是哪十二分?(王淩亚)



答:十二部者,乃指三藏经典之文体及不同事类。分析为十二部门。一、契经,谓单行之经文。二、重颂,依前经义衍出之偈语。三、讽颂,孤起之赞语,能谱入弦歌者。此三部属于文体类。四、因缘,因果之事。五、本事,佛自说前世之行业。六、本生,说诸弟子前世之行业。七、未曾有,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等事。八、譬喻,设喻解释之语。九、论议,问答辩明之言。十、自说,无启自说。十一、方广,大乘等类。十二、授记,佛对修众预记其将来之事。此九部属于事类者。



问:‘唯识宗’百法之‘廿四不相应’,是些甚么?(王淩亚)



答:有百法明门论一书,可以研读。若只问名数,有何意趣?既承下问,勉为录列而已。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事,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教,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问:‘四生正报’、‘四大依报’、‘四微’、‘十如’、‘一微尘含五大性’,等名词请赐解释。(桂引杏)



答:四生指胎卵湿化之正身也,依报指所寄生之处,及养生之物也。四微指六法中之‘色香味触’,此为色法之元素。十如乃十种‘如是’耳,谓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来究竟等,如解之不但甚繁,且上没头下没尾,说之亦不了解也。祈拣法华经方便品有注音者读之,明其因何而说,始知其然。一微尘,喻一个法界,五性各经所言不同,兹依圆觉经举列,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萨性,四、不定性,五、外道性等,此尽包一切众生矣。即云一微法界,而包此种之众生也。



问:‘择灭。’‘非择灭’怎样解释?(王淩亚)



答:灭谓断灭一切障染,证得涅槃。须知此障染,即系烦恼。若能由智观照,一一拣择而断之,自得涅槃矣,是名择灭。性本清净,初不由择力所显。再者万法因缘生,烦恼亦不例外,倘烦恼缘阙不生,真性显露,此并未经拣择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名非择灭。



问:‘四谛与十二因缘’是何法?(周福玉)



答:四谛乃苦集灭道四法,前二为世间之苦因果;后二乃出世之乐因果;为声闻所修之法。十二因缘是说人生之种种关系:一、无明,二、行,此是过去二因。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此是现在五果。八、爱,九、取,十、有,此是现在三因。十一、生,十二、老死,此是未来二果,为缘觉所修之法。如解其义,可参考有注解之心经。



问:看经中有五眼,不知五眼是何分别?祈恩师开示。(杨金英)



答:一、肉眼;遇暗,遇阻,便不能见。二、天眼;远近昼夜,都能见到。三、慧眼;看破假相,识得真空。四、法眼;彻了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门。五、佛眼;兼有前四种眼,能以圆融。



问:我们人之生时至死,谓之‘一劫’否?(释常正)



答:劫是梵语,计长时之名辞,人生死一段,不名为劫。



问:天之混沌初开至融合时是否可称天一劫?(释常正)



答:劫是计算时间多少,并不依天地变化而规定。明乎此,只可说一劫之中,世界(天包在内)有何变化,不能说天之一劫。



问:又所载之一大劫又有中劫,小劫等,此之一大劫与磐石劫,芥子劫,增减劫,阿僧祇劫,无量劫有何差别?(释常正)



答:假定人生十岁,过百年增一岁,如是递增,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再由此过一百年减一岁,如是递减,至人生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之数。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名成住坏空)为一大劫。磐石芥子等数是设喻之数,谓四十里石山,长寿人每百年用细软衣来拂一次,至磨石尽,劫尚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盛芥子,长寿人每百年来取一芥子,至芥子尽,而劫未尽,阿僧祇本译无央数,按华严总目贯摄,亦有定数,谓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如是十十加增为一总数,如是倍倍加增,至第一百二十为大总数,又名阿僧祇。至无量无边等乃是无可计算之言。



问:天之一劫中有佛出世,谓之贤劫是否?又天之一劫中间也有无佛降世度众之劫否?天之一劫中,是一佛来度众,或还有数佛来度,或是天之数劫中亦无佛来度众的场合也有否?(释常正)



答:知劫不尽,不论小中大,俱有过去现在未来,每劫为便分析起见,俱假定一名,贤劫乃现在住劫之名,以此劫中有千佛出世也。四中劫之空劫,乃二十小劫中世界坏去,空无所有,既无世界,佛故不来。余问可会参前条自解。



问:‘圆觉经’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这二十五有是哪些?(大宽)



答:此谓三界二十五种不同之果报,欲界四恶趣、四洲、六欲天等为十四数,色界四禅及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等,为数有七,无色界之四空天,合之则成二十五数。



问:‘见分种’与‘相分种’,有人主张同种,有人主张别种。主张同种者其义为何?主张别种者其义为何?祈详示!(方明)



答: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既能所云二,便可说是别。相分乃心现之境,是自体自转变。见分是心之起照,既统生于心,故又可说是同。惟主同主别之原文,未曾寓目,不知其争点何在,无法细说。区区不过就普通之理搪塞耳。



问:‘四不定中悔’,是否恶人‘作善而悔’,亦含在内,与易经悔字为义有别?(蒿石)



答:作善而悔,固含在内,然不必举出恶人二字,因善人作善,亦有生悔之时。此范畴内之悔字,有作善悔,不作善悔,作恶悔,不作恶悔,种种不同,故曰不定。而易经名卦之悔字,亦不尽同一讲,是有相同处,亦有不相同处。



问:何谓‘三千大千世界’请示其详!(邓至善)



答:假定四大星球,八中星球,数万小球,向上至九层天为止,谓之一个单位世界。如是千倍,再上三层天为止,谓之小千世界。如是千倍,再上三层天为止,谓之中千世界。复如是千倍,再上九层天为止,谓之大千世界。因有三次千字加倍,故曰三千大世界。



问:‘教诫经’第二段‘于四供养知量知足’,是哪四供养?(大宽)



答: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问:‘四十二章经’第一章内示‘四真道行’,其略解如何?(大宽)



答:即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也。



问:‘尘沙惑’怎样分解?(萧慧心)



答:尘沙喻量之多也,惑者迷也。若不能通达无数法门,即谓尘沙之惑。



问:何谓‘无为法’。请慈悲开示。(蔡明谷)



答:此问详述甚繁,简言即无因缘造作之真理也。



问:金刚经所称‘一合相’,究是何事相,有无证明?是否亦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例?(仲志英)



答:如一撮沙土,散漫分离,此名微尘现相,加以水灰,揉做一团,还是前之沙土,但因其聚集似一,故名一合现相。此只就问名辞如何解而答之,并不涉及义与喻也。有相皆妄,是诸相之原则语,安有例外。



问:‘不变随缘,及随缘不变’,乞以譬喻释之。(蒋俊义)



答:上句是以‘现相’为主而言,喻如金牙,金戒指,金表等,体质仍未改变其金,而戒指牙表,皆随缘异其相矣。下句是以‘性体’为主而言,喻如水,只是湿性液体,非有长方圆角之形,若盛以簋簠壶樽等器,则水随品而易其相,然湿性液体,仍如故也。



问:请问大德何为‘变异生死’,其生死情形,与‘分段生死’有何不同?(仲志英)



答:‘分段生死’者,指入胎出胎之凡身,不断三界来往也。‘变易生死’者,乃界外未证极果之法身,迷境递减,悟境转增,境界变迁,类于生死之谓。说有数种仅举其一也。



问:又心经内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未解其意?(颜文曝)



答:此言诸法真谛。于般若学无深究者,不能遽领会也。如详解之,连篇累牍,且本刊于此,已曾问答屡屡。兹再简述如下,前四句是说‘体空相有,体相不二’,后四句是说‘常住不变’也。



问:楞严经讲义二六五页第一行‘若是见色见已成色’此二见字作何解?同页第三行讲义中有‘不能以见见见’此三见字如何分别?(胡正临)



答:见色见已二见字,即作看见解,何必他求曲折。至注内之以见见见句,第一见字,作‘真见’解,第二见字,作‘能见’解,第三见字,作‘妄见’。如曰,不能以真见,能见其妄见也。



问:一般出家人在名字上面多冠姓‘释’,既出家无姓,又何必冠‘释’?(花莲一读者)



答:此是中国和尚的习惯,他国并不皆然。这不过表明为释尊之法子,似亦无有不合处。



问:金刚经第十九分注解有记载‘犀因玩月而纹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之譬喻。但这二句故事不明敬祈指示。(张枝生)



答:犀之角,象之牙,其上皆有纹理,如树之有年轮然。犀角之纹理,感月华浸照而生,象牙之纹理,感雷震而发,是设有感斯应之喻。



问: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叫做三界。请问西方极乐世界是在三界中之属何界天?(林相路)



答:三界乃生死轮回之界,极乐乃寂净涅槃之土,焉能谓极乐属于何天,不闻谚语‘跳出三界外,不在轮回中’,三界为秽,极乐为净,凡圣之域,判若云泥。



问:依照阿弥陀经,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世界是不是和天界有何区别否?(林相路)



答:区别大矣,非片言可了,兹略言其大者,天有‘成住坏空’,极乐‘常乐我净’,天有生死,极乐惟一超成佛耳。以天界而较极乐,等于以牛栏羊圈,而与美国白宫比赛矣。



问:三界之内,有几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内是否包括六道?(刘觉之)



答:须反转说一个大千,一个三界。分说无色界及四禅色界各一个,三至初禅之色界,及六欲界,则数有千万。如求详数,须从一小世界,而小千,而中千,而大千,累计之。大千之中,仅欲界有六道,色无色界,惟有天道。



问:何为十二部经,祈详示明。(吕净安)



答:部者指种类也,乃将诸经之内容,分析为十二类门。此十二类,又分两种性质,(甲)经文之体裁有三: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乙)经文之事项有九:一因缘,二本事,三本生,四未曾有,五譬喻,六论议,七自说,八方广,九授记。此十二名义意如何,必研经方知,空言解释,而不以经对证,仍茫然也。



问:所谓‘二死’即指分段及变易生死但不知分段及变易何解。(廖清华)



答:分段生死,指六道凡夫舍身变身之生死也。寿命有一定限度曰分,形体有色受想行识等差别曰段。变易生死,指界外三乘圣者证境转变之果地也。不同凡夫形色寿命胜劣长短,只是迷惑逐渐断灭,本智逐渐增圆,心识前变后易而已。



问:佛身之卍字何解?但写法不一,有写成如反卍形者,未知何者为是?(廖清华)



答:此字梵语为‘室利靺蹉落刹曩’,译华语为‘吉祥海云’之义。其音如万,为功德圆满之义。卍,反卍争论者不定,区区未见梵典原形,不敢武断也。



问:摩醯首罗在佛众中之地位如何?其来历如何?(林正考)



答:此为色界之最顶一天,即大自在天,乃印度外道所奉之神。又密宗亦奉之,云系大日如来所应现。



问:常见佛书有‘三昧’二字,不解其义请开示之。(廖清华)



答:三昧乃梵语,译华语为‘正定’之义。



问:‘业力’、‘业境’请予解释,并举例以明之。(吴茂松)



答:业力者,本身所造之种种善恶之事,其种子自有一种潜力,时至而起现行,不可遏止,此是业力。业境二字,少有界线之别,造业时为因,业因熟时为果。今言业境,自是指造作时之境界,此境即是造作善恶时之因缘,如能所、物件、作意、预备、著手、完成等等,皆其业境也。



问: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此二种是什么鸟名,除了极乐世界,还有什么世界才有此鸟?(林秀艳)



答:极乐世界之鸟,并非真产,皆是佛力所化,为接引各地众生,变化各地所产。此二种鸟,乃我娑婆世界所产,雪山及天竺均有之,中国内部无也。



问:中华难生是否有鄙视洋人的意味?(皆大欢善)(陈灯逢)



答:佛典有‘中国难生’之言,非言中华也。其所说中国,乃广言某一国之中土,而非边地,边缘地往往文化落后,难闻佛法也。佛法众生平等,并无我人之见,更无鄙视之念。



问:皆是阿鞞跋致,怎样解释,系什么意思?(林秀艳)



答:此是梵语,译成汉文,为不退之意。此界修行难成之故,即在无恒好退,退则无所成也。极乐世界人皆上善,环境优美,一切皆能帮助前进,并无障碍因缘,所以生到彼处,一直不退,速能成佛也。



问:见思二惑何解?祈浅释之。(廖清华)



答:三界凡夫,不明四谛之义,发生谬见有五;曰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等,是为见惑。所起之烦恼有五;曰贪、嗔、痴、慢、疑等,是为思惑,其义为何,则非数言能道之。



问: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知作何解释?(陈朝福)



答:此名雪山偈,乃释尊远劫悟道所由也。寓意深远,只可概言。前二句言世间有为之法,无不是苦,上句谓一切造作,皆不永恒,下句谓皆是生生灭灭,难了之局。后二句言出世无为之道,乃为真乐,上句谓生灭之事,已经完了,下句谓三障已除,证涅槃乐。



问:用木鱼作法器之缘起?(王清汉)



答:鱼目不瞑,而心惶惶,刻木作器,以象其形,扣之发声音,调节诵声可驱昏沉,大有殊功。



问:无师智,与自然智,有何分别?又一切智,和一切种智其不同在何处?(赖栋梁)



答:无师自然,体一而有两名,若析则自然乃指本有,无师乃不经人指而独悟也。一切智者,知一切法之总相,总相即空相,乃声缘所证者,尚有道种智,知种种之差别道法,即妙有之种种方便,乃菩萨所证者。一切种智者,包前二者而言,一切者指一切智,道者指道种智,此佛智圆明,而无不涵盖也。



问: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外道,其中一种婆罗门教,云何在四姓中,婆罗门种第一,刹帝利为第二呢?(何陈月娥)



答:释尊未降以前,印度宗教即婆罗门,刹帝利虽是王族,然信奉乃是婆罗门教。王族虽贵,仍是弟子,宗教代天化众,则居师位,为尊天重师,故以婆罗门列举其首,此历史之习惯,无他深义。迨佛降世,则多数婆罗门,自知其非,又皈依我佛矣。



问:婆罗门是修什么经典,修行方法怎样修法。(阿陈月娥)



答:最著者为四吠陀,译为明智明分等,理颇高深,为印度最古哲学,即婆罗门所奉经典也。



问:菩萨级次五十二位,未了五十二位是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是否,依此诸十,是何行门,请祈慈悲示现。(黄米田)



答:所举之五十二名,是已。其修并非别有专此之法,总以戒定慧为基。不分禅净密律,进修证果,皆在次第,五十二位,即次第之名。住何宗派之法,择一而修,皆能臻此,所谓家家有路上长安也。



问:寺院有供养弥勒佛,不知两边四位尊者是何人?(黄永霖)



答:即是东方持国天之‘多罗吒’,南方增长天之‘毗琉璃’,西方广目天之‘毗留博叉’,北方多闻天之‘毗沙门’四天王也。



问:诸佛菩萨像坐式,悉为盘坐,维观音菩萨坐像,则一足竖一足平,与众不同,此种坐式,是何意义?(赖栋梁)



答:观音三十二化,相相皆异,何止两足,竖平不一,此种随式者,多是说法相也。诸佛菩萨盘坐者,多是入定相也。考观音亦有结趺相,诸佛菩萨,亦有随坐及立相,并非一定。



问:如何发大菩提心?(张文岐)



答:大菩提心者,为一大事因缘,自他究竟解脱耳。论其迹相,如四宏誓愿所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依此四纲,类推细目,精而勇进,坚持不退,由细及广,由弱增强,不疲不厌,必期于成,虽证佛果,倒驾慈航,观音地藏,皆为我师,心能如是,是大菩提。



问:佛儒二家对‘中’之解释,请比较说明。(张文岐)



答:中则不偏,无有二致,中则中矣,何有比较。如望月之圆,正至十二,皆一圆相,并无差别。惟佛于世出世法,重在出世,则言空假之中,儒于世出世法,详于世间,则言过与不及。如夏冬两时望月,子时皆居天中,惟高低度数不同,出没长短相异而已。



问:佛学常识课本,第四课有金刚手菩萨,阿难尊者又记出金胎两部大经,这是秘密结集,佛法是要宣扬普遍,何为秘密结集,秘密二字,是否不显露?请示明细。(朝新班)



答:佛法有显密两大宗,人熟闻之,所谓秘密结集者,乃结集之秘密经典也。非结集秘而不宣,亦非经典秘而不宣也。



问:净水赞中有‘性空八德利人天’之句,性空是否即心经所云:‘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八德是否即弥陀经中所云‘八功德水’?(翟孟秋)



答:‘性空’,即诸法之性本空,不必限于心经数句,各经多有性空之说。水言八德,即比西方之功德池水也。



问:寺、堂、精舍、禅寺、庵等,是表何意义?



答:寺为中国古官廨名,汉有鸿胪寺,时迦摄摩腾法师,以白马驮经驻此翻经,遂改曰白马寺,后因称僧舍为寺。堂者殿也,佛菩萨之殿,亦可称堂。精舍者,精进修持之所也。禅寺者,宗门参禅坐禅之居也。庵者,小草舍也,谦称庙之小者。



问:五蕴中之‘行’与十二支中之‘行’区别何在?又五蕴中之‘行’何以即是第七识(末那识)?(蔡荣华)



答:行者动也,五蕴及十二支中之行,并无别解,但行必有所,其行之所,数共五十有一,在蕴支二法中,占数有繁简而已。十二支之行,位在无明之后,在识之先,其心所数位,范围简单,五蕴之行,则包尽五十一数。至于‘行’而特指七识者,乃以心法四蕴配八识而得,因七识恒行,故以特胜者得之,实则诸识无不皆行也。



问:十二支中‘识缘名色’作何解?(虽梁启超先生曾有解释,阅之仍未感适当)何以二者欲特别分开言之?(蔡荣华)



答:识揽赤白二渧而有相矣,相即形色,故采一言曰‘色’。此形色,已含有‘识’,识即心法,心空而无物,但有其名,故采一言曰‘名’。合而言之,此名色二法,乃胎雏形之符号。



问:经中有菩萨,有菩萨摩诃萨是何分别解说?(池慧霖)



答:摩诃萨者,大士也。菩萨阶级甚多,以三祇而论,十住至十向须一僧祇,称曰贤。一地至七地又一僧祇,称曰圣。八地至等觉复一僧祇,曰补处。如地前者称菩萨,地上者则称大菩萨,七地上即称菩萨摩诃萨矣。此不过简单言之,若衡以藏能别圆,即细而复矣。



问:舍利弗与舍利子非同一个尊者?(王清汉)



答:舍利弗者,统为梵音,舍利子者,梵华合译。弗在华语为子,舍利华恐无之,故有译有不译,合而编之耳。



问:‘一生补处’四字祈为解释。(李莲阶)



答:补处者,补佛位也,即是等觉菩萨异名,乃三祇所修之果,三祇劫者,千万生死之多。一生补处者,仅此一生,即臻此果也。



问:‘南无’‘菩萨’俱属译音,然语音演变至今,此数位之读法当不是国语中东南之南,有无之无等,请问如何读法方为正确?(李莲阶)



答:梵音汉译,难免有几分失真,方音读书,亦必再变。如今日华人学习英语,不有口授,徒查字典,发音每难准确。况中国幅员辽阔,语系复杂,加之古今音转,失原音者多矣,‘诗经’声韵,读难叶口,是其显证。汉唐‘南’读如‘奶’音,渐转为‘那’,‘无’读如‘没’音,渐转为‘摩’,佛经之讽诵,故‘南无’读‘那摩’,相传至今,口传之力也。若‘南’读‘男’‘无’读‘吴’,皆后变之音,读佛经仍音‘那摩’。‘菩’音普,‘萨’音撒,似尚无变转。今所谓国语者,不过北平之音,假定作一标准而已,并非中国本读之原音。



问:金刚经通行本之‘云何应住’句,唐人写经则作‘应云何住’,两句译义有无出入之处?(钟钧梁)



答:舍开经义,但讲造句修辞,则不妨咬文嚼字。‘云何应住’,其语气重在‘应’字,‘应云何住’,其语气重在‘何’字,其出入大矣。若连经文,则须视其上下脉络,以文就义,不能以字有颠倒,遂舍义就文。孟子云,勿以辞害义,古德云,望文生义,三世佛冤也。



问:请问老师,证与悟有什么分别呢?(周慧德)



答:疑云消散,照澈真实,谓之为悟。智慧圆成,生死了脱,谓之为证。



问: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所致也。古人云‘周之开国,基于三太’印光法师文钞内(三太为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圣人)请说明三太的意义。(周慧德)



答:太者,推崇尊称之义。姜任姒者,皆其姓也。此三圣女,各有至德,或创胎教,或佐治国,周业之兴,固在圣王,而文武诸德之生成,多在母教也。



问:我们佛教有十殿的阎罗殿,未知外国有十殿的阎罗殿否?而且阎罗王是否都是我中国人的姓名?(吴敬人)



答:向小处说,南阎浮提洲,有地狱,有阎罗王,中国外国,皆不出此地球,此地球即是阎浮提,世界各国,皆居此洲,焉能无有阎罗。至于姓名,各随各国字音翻译,如俄国之名,中翻俄罗斯,日翻露西亚,是其显例,但阎罗自有其地狱之名耳。



问:非有非空与非苦非乐之中道义?(张瑞良)



答:佛学解释一切,或言理或指事,多为契机而设,故似有异,实则一也。言有者,乃指一切相,言空者,乃指一切性,性为本体,相依而起,故合言实际,为非空非有,性能起相故非空,相为性幻故非有。苦乐在相则似有,在性则不受,故不曰无苦乐,而曰非苦乐,二者作如是解,是中道义。



问:十八罗汉是指谁?(杨长山)



答:‘法住记’曾有记载,本仅十六,各有名号。第一为宾度罗跋祍惰□,第十六为朱利只陀迦,后人不识梵文者,加入庆友,又加入宾头芦,合为十八。然庆友即说‘法住记’之人,宾头芦即宾度罗跋祍惰□。



问:佛是觉者,觉悟什么?众生迷惑颠倒,是怎样讲?(阿美)



答:从本说,性盖烦恼所知二障,斯曰无明,去盖二障,显彰本性妙明,即是觉悟这个。从末说,宇宙万有,从何而生,灭归何处,也要彻底觉悟。能如是者,故曰觉者。众生者四大假合以为身,误以身相为我,色声六尘污本性,贪著执取不舍。生生死死,永无了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沈苦海而不悟,有乐土而不求,斯之谓‘迷惑颠倒’。



问:何谓显密圆通教?这一门是易行道抑或难行道?是何位大师创立?在修持上应怎样修行?佛门在家弟子学习能成功吗?(严旺)



答:佛诸教法,分为显密两大类,显者如契经,律仪等,种种解行。四谛六度之理,数息止观之法,皆为显教。密者如建坛修法等,种种行持。持咒结印之事,观色观字诸法,皆为密教。在显又分贤台性相等各宗,密又分金胎杂不等各部。再显中如禅宗更有如来祖师之别,密中如莲花,又有金刚胎藏之分,法甚繁多,实非数言可尽。所谓显密圆通教,最明显者,如净宗弥陀之持名,及观经之观想,即是显密兼修,而多数之教典,亦多显说密说,此大概情形也。宋代有道辰殳法师者,鉴于显密之争,遂编有一种‘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指人融合双修,不问在家出家,俱可采修,难行易行,不能决定,须以契机而论,且密咒亦须有人口授,成功与否,在人而不在法。



问:什么是佛法?(赵哲)



答:佛者觉也,性者本有之德能,佛性者,乃众生人人皆有,个个不无之妙明觉心也。吾人之见闻言语一切知觉,虽有眼耳口身,不过皆是物质工具,有如一架机器,而机器不能自动,必备电力推动,佛性亦犹机器之电力,实众生之本元也。



问:佛性是否即是灵魂?(赵哲)



答:佛性与灵魂,是二是一,性者真实,妙明也,魂者虚妄,无明也。无明依性而起,如水与波,故曰是一,佛性常存不变,灵魂幻化无常,故曰是二。



问:大般涅槃经云:‘若菩萨摩诃萨,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修十想。当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为十?一者无常想,二者无苦想,三者无我想,四者厌离食想,五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者死想,七者多罪过想,八者离解脱想,九者灭想,十者无爱想。’后学不明其中八九两想意义,请开示。(赵莲)



答:‘离解脱’者,远离欲尘,解脱缠缚也。‘灭’有多解,此处当作空无也。



问:阿鼻地狱与无间地狱,为同乎异乎?(赖栋梁)



答:阿鼻者,梵名;无间者,华语之译名。



问:我等至今流浪生死,虚费功劳不得成佛,若欲成佛者,必须见性,性即是佛,今欲请问证果与见性有分别否?(周慧德)



答:本性迷为无明,修者去迷使明,如明矣,谓之见性,因性本明故。修是因,去迷见性是果。此实一事,名有二者,证果指修功言,见性指本觉言耳。



问:何谓得戒?何谓不得戒?得与不得,于己有何感觉?(涂贞光)



答:此事须问律宗大德,方能详尽。乃受戒者,三业所起之一种特殊作用,受后能防非止恶,相续不断之谓。如受时于所授之言语,了解清楚,身受口答时,具有极诚极感之一种难说动态,立即生起铭记不背之坚强功能,斯可云得。此就理上言之。尚有因心敬诚,六根接触一种变现他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乃就事言之者。



问:佛法中分十宗法门,此宗派分法是佛陀在世制定,或是以后祖师自分。应有什么用度生呢?祈示。(宝心)



答:十宗乃中国学人所分,因佛法浩如烟海,皓首穷研,亦不能尽,遂选择一类,专门修之,此分之大概。果能一宗深契,行解相应,不起我法二执,自能一通百通也。



问:‘中观’、‘中道’是否是一?在‘中观’道上是否可算‘照了分别’?(吴任辉)



答:‘中道’即是中谛,中谛是言事理,中观是言行持人之观法;一为动辞,二为静辞,分明为二,然观者何?观其谛也,谛何以了,借观以照。‘照了分别’,乃功夫问题,并非一观即了,浅者不了,深者乃了耳。



问:‘观无念’‘看话头’与‘离相念佛’如何分别?(洁园)



答:上二心无佛,下一心有佛。



问:‘无住生心’‘真空妙有’与‘止观’有分别否?(洁园)



答:‘无住生心’,是不使妄念有所攀缘,亦不假方便,使有住处。虽如是矣,仍须觉照现前,无为之为,广行六度,故曰生心。‘真空妙有’,此乃空有融合之谓,云真空即是妙有犹心经所云:‘空即是色’也。‘止观’乃修法之一种,止者止其妄心缘虑,观者观其真心实相。



问:‘金刚王宝剑’是否与‘般若慧’同?如不同,此剑之义为何?(吴任辉)



答:‘般若’言性之体德,‘金刚王宝剑’是其喻辞。金刚剑坚而且利,利则能断一切,坚则不为一切所坏,般若之性,亦犹是耳。



问:若对佛前忏侮,虽难而易,难者,若见好相罪方除灭。何谓好相’?(李应南)



答:居士所阅何种忏悔之法,何种注释,区区不知,答难符合。若就‘何谓好相’一语,略述梗概。凡佛身之一切殊相,如白毫卍字,金色光明等。庄严具之幢幡宝盖经像法器等。居住物之寺庙浮图,宝树妙花等。佛眷属之菩萨罗汉,僧伽护法等皆是也。或见之定中,或现诸梦寐,是感应灭罪之相。



问:何谓身寿依报?(石荷香、徐丽芬)



答:身是四大假合之身形,此身自生至死,中间有一段时间,名曰寿命,是谓身寿。有身心有寄托之处,以及衣食用具,凡此皆系依以为生者,故曰依。但万法因缘生,法生者果也。前必造业,谓之因,后始结果,谓之报。



问:何谓所缘缘?(佛学常识课本中,将种子之希望比做所缘缘,请问希望何所指?)(石荷香、何丽芬)



答:上一缘字,是动辞,下一缘字,是名辞。下缘字,乃指四缘之一缘,上缘字,作攀缘解。意在何所,即是攀缘何所,故曰所缘缘。



问:老师能不能对‘所知障’再举例说明呢?(李治中)



答:譬如滚汤一盆,上有蒸气,成年人见蒸气,即知其热。三岁小儿,亦见蒸气,敢于手探,不知其热。见蒸气而明其热,人所共知,反而不知,是智有障也。



问:时间分三际是甚合理的,而空间为何分十方呢?何谓‘森罗万象’?(李治平)



答:东西南北是四方向,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角,又是四方向、人之上人之下,又有二方向,合之则曰十方。十方中间有空,故曰空间,本所立处,环有十方,推之十方之处,亦各有其十方,故曰,空间十方。此空间中,有日月山河草木鸟兽,一切一切之物,各有现象罗列、密密层层,说之不尽,概括名之,曰森罗万象。



问:法与性的关系如何?(游祥洲)



答:法为万事万理之总代辞,然一事理有一事理之自体,此自体即名曰法,一自体有一自体之状态,此状态亦名曰法。因事理既如是之繁,自体状态又千差万别,说太复杂,故取一字总代。性为万物之原来本体,此性取勉强之喻,如物质由原素,而原子、电子、中子者然,实则中子尚属相分。至此亦无法再喻矣,但可说万物皆有,惟有无形无声,人多不知,必说方明。



问:百界千如者,十法界中有十界,不知哪十界?(邓志西)



答:十界者,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也。万法在心,界由心现,每一界中,各俱此十界,合之成百,故曰百界。



问:佛教教旗为五色,分五横五竖,请问旗之来源历史及其五色之意义。(王志成)



答:佛教教旗系于一九五○年在锡兰(即斯里兰卡)举行之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中通过采用。其五色意义是佛度五道众生所放之光明。佛成道时,先放蓝黄红白四种智光,后放橙色的综合光。佛旗即采此义,横竖是遍满十方义。



问: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幽冥二字怎样解释?(温阿月)



答:幽冥者,晦而不明也。光明为阳世之代名,幽冥为阴间之代名。因之饿鬼地狱二道,统称幽冥。地狱度众,较他道为难,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之愿,故地狱尊地藏主教也。



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什么意思?(月居士)



答:此言诸法实相究竟之真理,非言语可以达出,甚至思虑亦所非及,与言亡虑绝义同。言语者,口之解辩也,道断也,此处道路断绝也。心行者,起念思虑也,处灭者,此处亦断灭不通也。



问:三界在什么地方?系我们的人住的吗?法界又在什么地方?怎样叫法界,是仙住吗?抑或三界与法界,名称不同实同一地吗?(林秀艳)



答: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我辈身居欲界,向上超六层天,名曰色界,从色界向上十八层,名曰无色界,此其大概,皆不离生死之秽土也。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总名曰法。界撑一个方域范围,合曰法界,盖有界即有法,有法就是界。佛菩萨声闻四圣界,天人修罗畜鬼地狱凡界,此十皆曰法界。前云之界者,曰三法界,此举十界者曰十法界。



问:佛说法华经时,有大梵天王及无量梵天众来至佛所,香花等供养佛,请佛说法。此梵天王与三界三十三天之天帝有何不同?是否天帝之一?(吕理由)



答:三界者,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耳。最下欲界六层天,第二层为三十三天,此三三为平列之数,非三三层也,即世所谓之玉皇居之。再上为色界十八层,因无男女饮食之欲,禅定清净,故曰梵天。各梵天皆有天帝,故曰梵天王,此是其不同。



问:龙华三会是何意思?尤望详示。(何玉贞)



答:弥勒菩萨,后于龙华树下成道,开三度法会,此载增一阿含等经。然今日有一般外道,窃取名词,不解经义,外以弥勒为招牌,内容东扯西拉,杂凑一套,倡言释迦退位,弥勒持掌天盘,正应龙华三会等语,自欺欺他,入邪见网,造谤法业,不可不辨。



问:佛所说的数位,似近玄虚,是否为一种推断之词?如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一类的话呢?如说‘寿五百岁起,此间五十年为一日计算……’二华中出三千六百千亿光,出三千六百千亿佛’,‘一杯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从此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等等是否指确数?请明以教我。



答:说约略则可,如言‘人生百年’,实则有七八十岁者,亦有超过百岁死者。说玄虚则不可,疑其数大为玄虚乎?科学家算地球年岁,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内学者,测算地球年龄,至少在三十五万万年以上。又科学家测太阳之岁,迄今已有六十亿年历史。瑞士学者赫兹勒氏,发现人类化石,推算此人当在三千万年之间。世人不以为玄虚,何独疑佛而说玄虚?



问:鄙友乃是学佛人,一日向愚问以法身、报身、应身有何分别。愚虽不尽明了,仍勉强答以‘法身是佛之真实性身,报身是功德圆满之果身,应身是示现娑婆世界之现身,譬如,正法明如来是观世音菩萨法身,西方极乐世界观音菩萨是报身,此地现者是应身。(法华经所云卅二应身)’,渠仍不得其要领,区区无法作浅明之答,务恳惠予以简明方法释疑。(白博仁)



答:居士所解,已颇如理,贵友仍不释然,究其疑点何在,必须说明,答方契机,否则问东答西矣。是否疑一即三身,三身即一之义乎?区区妄揣,即就此说,兹设譬喻;天上仄日体,喻作法身,其日体之圆轮,光彩,热气等庄严,喻作报身,而印于千江万河,皆有此一日,喻作应化身也。再设一事;吾人本性法身也。吾人形体报身也,吾人今日西装,明日中装,逢场作戏,装好装歹,应化身也,以上所举皆一而三,三而一也。



问:贪嗔痴是根本烦恼,学人皆知,为何又叫三毒,这毒是甚么意思?(洪环)



答:此是譬喻,毒物毒药,能杀害人之身命,贪嗔痴三事,亦如毒物毒药,却能杀害人之慧命,是毒更为深切矣。



问:复次弥陀佛像之右手肘俱向内而非向外是何道理?(李莲阶)



答:肘向内方,掌始能向外也。掌向外者,乃伸而接引之义。凡造佛菩萨之像,俱有成规,故观其式,即能知是某佛某菩萨,但定式之中亦有数种不同。弥陀立像,多是接引相,故仰右手以示,若法会坐像,则手另有他式矣。



问:前日有同修云:‘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皆称为娑婆世界’弟子犹疑不解,敬请老师印证。(邓胜阳)



答:世界有单小中大之异,各有其名,以作符号,便于言说。一个三千大千为一佛土,自有一名,各个大千,皆各有名,娑婆者实一大千之总名,此有何疑。如嘉义、高雄、基隆、屏东等,乃局部之名,等于南瞻部洲四球,而其总则曰台湾省耳。



业海未曾干  众生处处著

回头自反观  旋转皆旅泊

但觉本性空  诸缘自脱却

逍遥无事人  所在成安乐



—蕅益大师  

佛学问答类编

(修持第七)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七、修持



问:修道之宗旨究竟为何?(潘国荣)



答:凡夫迷惑颠倒,所作多非,修道为希超凡入圣。圣则彻了万法,动止皆善,小之亦心身安泰,能得人天福报,究竟能了脱生死,不生不灭。



问:皈依的手续如何?(张椿萱)



答:开具简历,备具供养(钱多少随分)自向法师请求,倘路远不便,亦可写信,方便皈依。



问:参禅、念佛、观想持咒三者,以何者为佳?何者易修?如修某宗时,应看某些书藉及其修法如何?(张椿萱)



答:所举四项,固应皆有师承,惟念佛一法,自己看书,亦可自通。今当末法时期,人根钝劣,自力成功,多不易办。净土兼藉佛力,故说万修万去。兹将奉赠净土小册数种,祈先参照为要。



问:学佛的人对精进方面有什么征象?(黄奉明)



答:凡事看得破,忍得过,放下得,是精进征象。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亦精进征象。



问:修行法门,如何为根本修?(潘妙玄)



答:断惑证真,是根本修。



问: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处修?(李清水)



答:如人磨刀,必先觅刀在手,方能去磨。若尚不知刀在何处,试问磨个甚么?



问:道体本无修,若起修道心,何所修?(李清木)



答:如镜有垢,欲使显光而磨之,磨者仍磨其垢,非磨其光。



问:吃素人念佛精神与不吃素人念佛精神有什么分别否?(朱幻)



答:吃素者淡泊宁静,神清气爽;不吃素者,异于是也。



问:孕妇能不能去寺院礼佛尊?(王晶龄)



答:到佛寺拜佛无妨,然杂神之庙,塑有狞恶神像者,不可能去,更不可观看也!



问:孕妇是否能够做早晚课?假如不能,那不是要间断?(王晶龄)



答:可作二课,不宜间断。怀孕而能念佛斋戒,遗传胎教所关,生子定能贤良。



问:贫寒之家住居之房屋仅有一间,并且常有小孩拉屎拉尿,此房屋供佛像,是否有失恭敬?(李仕仁)



答:宜合佛像尺寸,作一布幔遮之,或不供像,向西作礼,亦无不可。



问:课诵当中,倘有友人紧事来访,可否半中停诵,嗣后再诵时应由中间或是从头开始?(庄庆贤)



答:诵课之时,若有客来,自可暂停,客去即于停处续修可也。



问:罗状元诗一句‘有人问我修行路,云在青山月在天’意义?(朱幼)



答:行无执著,心无挂碍,如云出岫,如月行天。



问:嗔恚心者能堕地狱,贪欲者能堕饿鬼,嫉妒即畜生。此说可能于现况有所表现否?(观成)



答:嗔恚者,常现凶暴之容,即是地狱相。贪欲者,目直视,腰屈曲,口涎滴滴,即是饿鬼相。嫉妒者,行不合群,只图私益,即是畜生相。业发于心,相形于貌,智者一望而知之。



问:长素念佛志愿往生,年逾不惑,但在环境不许可下,夫妇之道不能断绝,于修持方面有无障碍?(郑兰荪)



答:本非邪淫,不犯戒律。无子为求嗣,亦须有节。当事作污秽想,已过作惭愧想,心不为其缠缚,便无碍其往生。



问:常起嗔恨的人,有何法改其习气?(魏柏勋)



答:作慈悲观,修忍辱度可也。



问:如何谓之禅净双修,念佛之外,每日可否静坐一二小时?(郑兰荪)



答:净宗自莲池祖师后,多取单持名号,不必夹杂其他,静坐数小时未尝不可,但恐身静心不静耳。如能心中默持佛号,使其绵绵不断即佳矣。禅非一言可解,暂不答。



问:有时对人起了恶念。但随时扫除,不起二念如此无罪业?(李永茂)



答:不怕念起,就怕觉迟,随起随忏,即好境界,恶心若亡,罪亦不在。



问:专修慧而不修福可否成佛?(无名氏)



答:佛为福慧两足尊,云何偏修?



问:自皈依三宝后,心理上确有显著之反应,近对食肉时,心情畏惧,口不敢作食,而军旅生活,无法禁用,此种现象,究作何法?(于鲁)



答:此即菩提心之增长,在不得已时,可食肉边之菜。如无菜蔬,但啜其汁,或无多汁,必须食肉,可默与念佛,以尽我心。团体生活,不能自主,佛有五净肉之制,暂为随缘可也。



问:信女未闻皈依意义有何利益?(蔡治)



答: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此其利益,且始为佛门之正式弟子也。



问:不是出家人,可以对他人授三皈依否?又其方法如何?(李永茂)



答:三皈依者,佛法僧耳,在家人不是僧宝,何得越僣,遑云其法。



问:如何谓为修般若行?(林圣昆)



答:般若是真智权智,及一切智之总名。其修或依名师参究,或无师自向经中探讨,依之而修,悟到相空,空空,不空亦空,即是般若之行。



问:发大菩提心,即是大乘,从何做起?(吕正凉)



答:普度众生,力断烦恼,广学教法,希成佛道,此名四宏誓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名六波罗密。以上两个法门,皆为发菩提心。可拣择一个做起,但其内容,俱甚微细,必参考典籍,或请人讲解,方能明了。



问:家属多人,可是自己想要出家修行,这对家属有罪否?(刘木荣)



答:若有普度众生之愿,能行普度众生之事(家人亦是众生),出家作天人师,那还有什么罪。若是专为个人清净出家,必须家人同意,方合律义。



问:学佛之人须到如何境地,如何程度,才可谓之证?(智梁)



答:证指种种果位,境界不一,而修法又有种种门类,何能一言概之。



问:吾人不能无睡,若照佛理睡是五欲之一,睡时不觉即是昏沉。学佛之人须如何 ,才可免昏沉乎?(智梁)



答:少食,断欲,心不攀缘,体无过疲,昏沉自灭。



问:修律、教、禅、密,四宗的方法如何?(无名氏)



答:此非数语可解,要之不外自力断惑,明心见性,律教禅三宗是也。再则二力感交,带业往生,净宗是也。密有多种,事极复杂,可云有自力法,亦有二力法。



问:佛教徒可以吸烟、饮酒、看戏吗?(庄庆贤)



答:严格讲,佛徒志在修行,此等事,皆生障碍,当然禁止。若从宽处说,仅有信仰,而无皈戒,尚未发心修持者,似可由其方便。



问:妇女多食早斋是什么意思?能达到什么目的?(吴妙荣)



答:这是一个地方之风俗,其用意及达到目的,未见经传,自难率答。然一餐茹素,不问其用意目的如何,总是慈悲戒杀,亦自有其功德。



问:设有佛子淫欲炽盛,当以何方便法教其离欲?(翟孟秋)



答:此须分言,若无目标,自意发淫,当想欲火一炽,即是地狱之因,或想火城狱、或想热屎狱,其欲自息。若有目标,宜作不净观,或对长者作母想,幼者作子想,而人性未泯者,当亦自息其邪矣。



问:以前有听大法师讲过,皈依佛不堕地狱,未知真实如何?(陈上夜)



答:只要念念不妄,不违此愿,决定不堕。



问:人的年纪过了四十岁多,方才回头,皈依三宝,是否太晚?(战觉力)



答:千年暗室,一灯乍入,立放光明,但肯精进,何晚之有?



问:修行者触犯戒律,命终时因堕三途,将有出时否?(汤善福)



答:修行,须视其有漏业,或无漏业,及功夫深浅,犯戒,须视其轻重。自必两相权衡,始可言其堕与不堕。纵堕矣,报尽之顷,有善种子起现行时,自然超升。



问:在家吃方便斋,尚不为难,若出外遇见鱼肉,只可吃鱼肉。这样情形,本来常有,与修行有妨碍吗?(慧霖)



答:如果自己不欲吃荤腥,遇见这样情形,又怕主人另办素菜耗费金钱,可方便吃肉边菜。



问:佛家可否养畜图利?(施万进)



答:养畜之最终,不免一刀,故养畜图利者,等于杀生之预备所,彼畜之死,是我驱之也。可乎不可,不言喻矣。



问:修道意志虽坚,克服不了恶劣环境,以致半途而废,究以何法挽回?(潘国荣)



答:果能意志坚固,即是八风吹不动,还怕甚么环境?所谓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问:到处寺院中行者,甚多不念佛,也不坐禅,究竟能得解脱否?倘若不了生死,不知轮在什么报身?(汤善福)



答:无禅无净,永明大师四料简,早有明训,勿庸再赘,不求解脱,何得解脱?若问其后生报身,只有看其何业先熟耳。



问:除早晚课之外,在晚间眠在床上有时顺口念经咒会有罪否?(王明)



答:将入梦寐,或在梦中不觉念出者,是功夫熟悉之力。若意存懒惰,卧床持诵者,方有不恭之罪过。



问:据说在家居士功课不必(而且不能)持诵楞严咒何故?(陈玮英)



答:是咒五会太长,在家二众,俗事纷繁,时间短促,‘不必’加入功课中诵持,未尝不可。若云‘而且不能’,是诵不成乎?抑不准诵乎?属于前者,自肯诚心求之,焉有不成之理。属于后者,则未闻有此限制。



问:我净宗法,以持弥陀经称佛名号为本,但是我学佛以来,已是一年零三四月之久,总是不能精进,今想早改诵金刚经及念佛,其诵法如何?(陈灶)



答:如于金刚经不会读诵,即不必多招费事,如心中欢喜此经,是谓契机,即不妨读之,取其诵持定心,尚须定后以持名为主。诵金经之法,能一次全卷为佳,不能则两日尽其全卷,或三四日亦可。若按三十二分,作三十二次诵,则时间太短,恐不易得定。然晚课仍须诵弥陀经为正,盖此经为净宗基础经也。



问:原本诚心吃六日斋暨诸佛菩萨圣诞或纪念日吃素,且每遇上项斋日,前一日必须将所有用具碗盏洗涤清洁,以表诚心。嗣后为免除麻烦计(单独生活)在家改吃长素,出外随缘,但如将来生活环境转变(多人生活)仍然只吃六日斋,是否有碍功德或有违犯处?(周慧前)



答:既吃长素,是大悲心已发起矣,便是菩提生芽,似不可再有退转,自丧功德。出外作事,或有应酬,可食肉边菜。即碗盘中肉,必然配有青菜,但拣菜食,不必顾忌汤汁及碗盘中不洁,此亦大方便法也。



问:假使诵经时,家里的人在打架,吵架,这时将怎么办?是要停止诵,以免他们有罪过或一直诵完?(信慧)



答:事不一定,家中偶打架,可暂停课,出而排解,若常打架,只有随他去,各干各事而已。



问:日课诵读地藏经,因经文太长,不能一时全部读完。可否以分卷读诵?(因地藏经分上中下三卷。)(陈圣音)



答:大部经典,原有分诵之法,此经既分三卷,分而敬诵,未尝不可。若身实忙,只可如是,倘无事拖懒,则不如一日诵竟为佳也。



问:欲信佛而想皈依三宝,向谁去皈依,于何处皈依,其费用几何?其申请皈依手续程式如何?(柯文雄)



答:此事若有人介绍,较为容易,如平素对某法师有缘,或与所住之地,近处寺庙,请求皈依似乎省事。但须认清是否为真出家比丘,若误投外道,则求出反坠矣。倘一切皆不了解,敝社可代办理。实则并无费用,如愿供养皈依之师,量力表情而已。倘无财力,只具诚心,虽不供养,亦无不可。其手续不过向法师顶礼,敬听开示,与起法名,发给证书。若身不自由,路途遥远,写信请求皈依,也能方便允许。



问:皈依后是否日日须到教堂,其到教堂的时间若何?(柯文雄)



答:有闲可去亲近,无闲在家自修,一切方便,并无拘束。俗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此之谓也。



问:皈依的佛徒,可否住在家里(一切佛规在家遵守)?(柯文雄)



答:佛之弟子,分出家在家之别,出家者,不许蓄妻子财产,以戒相而论,有沙弥及比丘之不同,必住寺庙。在家者,不妨有妻子财产,名为居士,准许居家,各有定制,不相混淆。



问:最初皈依信者是要素食为先或是修行为先?(庄庆贤)



答:修持与素食俱进者为上,如或不能,先取修持,渐至素食。盖修持者,必求解理,果明佛理矣,未有再敢啖食众生之肉,招结冤债者。话虽如此,不可拘泥,亦应视皈依人根性如何,自定先后。但二者俱不为,则是虚皈依矣。



问:佛化家庭要用什么方法造成呢?(庄庆贤)



答:以身作则,并无他法。不但拜佛念佛,即为能事,更须以身口意三业表现,使家人心诚悦服已,而佛化家庭,潜移而成焉。



问:信仰在于心虔,如果虔心信仰佛法,而未受三皈依五戒仪式,是否算为教徒?受佛庇护如受三皈五戒而又未能心虔,又是如何?(纪禹)



答:信仰只可谓私淑,依教奉行,方称教徒。奉行者,虽尚未举行皈戒等仪式,亦可称教徒,可蒙佛庇。如虽经皈戒等仪,而不虔诚,是虚有其表,内中无有,乃是自欺欺人,且亦欺佛欺祖,恐不获益。然信有真假之别,果已真信矣,焉有不心诚悦服,皈依受戒者乎?



问:以环境支配,斗室分出供佛与食宿,佛位与置床只一布蔽隔,力薄心净而供养,是否对佛有过失?祈示(颜佛兆)



答:力不及也,非故亵慢,不得为过。至于供养亦不以物质为贵,经训以法为上,又何伤乎力薄也。



问:学佛的人到了临终,火化时没有得舍利,要如何断定有否往西呢?(黄奉明)



答:为答此问,先明界线,学佛者必修净,方有生西之望,修他法者,另有他果,不尽生西。兹就修净而论,终后焚出舍利,乃瑞相一端,其余测验,不一而足。如自见他见,自闻他闻,佛相莲花,香光音乐,或最后舍暖之处等,不必拘泥于舍利也。庐山莲社,慧远祖师,刘逸民大士,皆大成就 ,俱未言火化舍利。昙鸾大师,只记僧俗同闻丝竹之声,少康祖师,只记念佛一声,口出一佛,亦未言及舍利。



问:人之欲,在正淫无断,可否往西?此指居士而言。(黄奉明)



答:欲境当前,发大惭愧,欲境已过,心如死灰,常思离境,力戒生心,能如是者,不碍往生。



问:不能持长斋(但持早斋及十斋)每日礼佛诵经是否有功德?(陈圣音)



答:持斋一日,天下杀生无我分,况持六斋,而又每日礼佛诵经,焉能说无功德。但功德不可得少便足,总宜越多越广,方是智者。因我辈无始以来,所积罪业,不知如几多须弥,作少功德,力恐不敌罪业,故应勇猛精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摧倒罪山。



问:既是一个佛门弟子,每朝夕做功课时,燃香不照佛教仪式或规定,随自己的意思,二四枝是否对?(衡钰)



答:各宗所修之法,历代祖师所定者,自当遵守,若是香灯多少,须视各人之力而行,但取其诚不必泥其迹也。



问:所谓道者不可须臾也,又如鸡抱卵一失暖气便无生意,而我自皈三宝已经两年,曾习参禅,间亦念佛,又因工作环境之阻碍,以致懈怠旷废,如此是否已与佛法无份?(郑长林)



答:与佛法无份,则无缘皈依,此是生死心不切,确为懈怠之过。果于教理明白而加深信,自会善巧方便,忙里抽暇运用时间作课也。



问:我本喜参禅,但此法门乃是利根人事,鲁钝如我恐无缘份,且所处环境又很杂乱,此种情形应抉择何门?(郑长林)



答:佛法虽云多门,而善性修心,不外禅净,禅不但钝根难契,利根亦须参访宗匠,非可闭门造车而致也。即净亦须理路清楚,否则恐生歧误,入手宜看指津之小册,和‘歧路指归’‘初机净业指南’等,少明门径,再看经典,方不隔阂。



问:发菩提心愿及回向作所功德,如何方合仪规?(郑长林)



答:有古人所订之文及仪规,但具诚心依行可也。



问:每日功课须定时恒行,不可间断,而我担任不定时之工作,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不知何时摊到勤务,在此种情形之下,应如何订定功课?(郑长林)



答:定课以朝暮为佳,散课则行住坐卧,皆可行之。某一日朝暮摊到勤务,或勤务前后时作,亦未尝不可。然不能每朝有勤务,若果有之,是且定之时,更易相机而改订也。



问:忏悔罪恶,除在内心忏悔外,是否还须在三宝座前陈曰,若属需要敬请将函内所附之忏悔文章草稿批改赐覆。(郑长林)



答:在三宝前行之为合法,忏悔注重真实心诚,不在文字藻丽。繁文多仪,不如质野诚恳,大稿付邮。



问:初研究佛学,从何方入门,比较迅速?有几种经典使初学佛者能够容易懂得,请举出可否?(萧金荣)



答:此向甚善,但尊意如何,尚有请教?因佛学与学佛,少有不同,佛学者学问也。学佛者行持也。如研究学问,区区浅陋,不敢妄谈,若问行持,知有净土法门,最为捷要。若系初学,宜先看入门小册,如‘初机净业指南’‘歧路指归’‘龙舒净土文’‘劝修念佛法门’等,印象既深,再进而看净土三经。



问:屠宰业者以及生物贩卖业者(以及其家族)可以信佛吗?一旦皈依以后须要转业吗?(庄庆贤)



答:佛陀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越是恶人越要度,屠户皈依,有何不可。惟皈佛必遵佛制,自必放下屠刀。



问:我们众生的心意都染污的,要怎样去修养才能变成清净的心呢?(卢淑珍)



答: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为清净其心,居士修之净土法门,即是最要者。不常闻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乎!



问:悉达多太子睹明星而悟道与大迦叶尊者见拈花而微笑其理同乎?否乎?(赖员)



答:理无不同,惟动机与悟境,各不同耳。



问:后学读出苦飞航谓‘在家人习静坐时若单趺则右腿在左腿上右手在左手上’,是否错误抑或左右腿任一在上均可?(赵泽宇)



答:右上降魔坐,左上为吉祥坐,左右 上下并可通融。



问:末学身肢冗弱,每夜多繁梦,这有何方法克服眠梦,请老师指示。(翁明道)



答:平素修何功夫,还将功夫加勤,尤其临眠,提起正念,可使梦少。



问:末学每早晨头部晕沈,如酒醉者,睡眠不足亦如是,自觉会断脑筋,不知有何方法解救重眠和头晕?(翁明道)



答:此是生理关系,倘于所修功夫上,做得合宜,亦能去病。



问:生因家庭环境不便,未能悬佛像祷拜诵经,只顾早晨在床(未洗刷前)盘足默念阿弥陀佛数十声,似此态度有辱及佛祖否?(谭洪斌)



答:佛法圆满,无所不可,但取诚心,便无亵慢。



问:无法持素而每日早晚二课如常。但近来不知为何,若见腥荤心生恐怖。难以下喉,所以近日若见腥荤,只食肉边菜或有时全无菜蔬即默念佛号数十声,观想佛陀来接引此众生之神识往生西方,如是行之未知妥否?(颜文曝)



答:慈悲,方便力甚为得宜。



问:生一信佛虔诚者,无奈国学根基浅薄,所翻经典不知所云,又何能学佛呢?从何下手,请老师指示为祷也。(谭洪斌)



答:学佛重行解相应,解为了其义理,行谓修其方法。倘一时不能了解,亦当实行其法,果能行有成就,自能心开得解。居士宜专从念佛法门入手,再看有注解之净土三经,久久自有用也。



问:修大乘者,其分段生死是否至初地方告解脱?(罗德彰)



答:按台家教义,别教菩萨在七住以上,圆教在第七信上初住下,均已断之。



问:我们每日课诵念一次弥陀经,三皈依后再念普门品以后,是否再念香赞?(宽观)



答:家庭自修,如工夫短少,不必这样麻烦。如行之已久,区区亦不便与之减去,但将次序略为变更可耳。起首念香赞,接念弥陀经普门品,再加入念佛,后念回向文,最后念三皈依。



问:平时做功课我们都回向六道众生,不知从哪一条念起?(宽观)



答:八句回向文中: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两句,尽包括矣。



问:后学拙荆有时到寺,一听到有人念经,或是自己学念,皆内心一阵一阵心酸欲泪,是何缘故?(颜宽文)



答:令正夙有善根,一闻佛音,便有深感。触动至性,不觉流泪耳。此如异乡游子,忽闻父母之名,亲慕之极,往往垂涕。



问:一念十法界,起何念头,合何法界?(朱幼)



答:分答甚繁,可约而言也。念十恶则合三途界,念十善合天界,四谛声闻界,十二因缘缘觉界,六度万行菩萨界,无缘慈悲佛法界。净家念佛,含义甚多,内有念佛实相一义,是知念佛法门,乃一超直上之法门也。



问:学佛者须怎样受魔考呢?(何永丁)



答:尊意或系学佛之人,遇魔障时,如何处置耳。若如所测,可于禅净密律诸法中,素修何法,即以何法求定,定力即可却魔。



问:六度以忍辱为首,如他人存心辱我时,以不起观想,(漠然置之)或起观想分析此人居心,却以悲悯念之,何者功德最大?(黎明时)



答:虚空不受,声缘境界,悲悯化他,菩萨行愿。



问:四宏誓愿之(二)烦恼无尽誓愿断,如何断?(灶仔)



答:深明四谛之理,了悟人法二空,此从‘解’断之也。一心念佛,抵住尘欲不侵,此从‘行’断之也。若更行解相应,则是双剑齐挥,能断之力,益增加矣。



问:大德編著之佛学常识课本,内中七菩提分之四、除觉——烦恼必须能除,但烦恼与菩提非一非二,不可错损菩提,实难解?(灶仔)



答:某一事迷时,即名烦恼,由迷转觉,即是菩提,此烦恼菩提,非二非一之义也。心有烦恼,则不轻安,其烦恼皆由攀缘六尘而生,使心不缘一切,便得轻安,此谓之‘除’。然发心上求下化亦是攀缘,在初机人未能离相,不免因生烦恼,若心厌疲退转,即是损菩提矣。



问:素闻有‘无功内果难成’之一句,若无钱无力,其功何来。虽坐至深造境界,是否等于无用呢?(黄涵)



答:有钱不过布施一功耳,然三业清静,六度齐施,利益众生,本有万端,岂可因无钱,而废余善也。见人困厄,尽身力帮助之,是身功也。劝人止恶行善,学佛念佛,是口功也。见他有得,我心欢喜,见他有失,我心悲悯,是意功也。何谓无钱便不能作功德耶?



问:我已认真的持斋念佛,但未经归依受戒,有其不当否?(无名氏)



答:不论皈依受戒,均是对佛发出真愿,接受一切训诫之表示。自愿他训,均有一种不可思议之力量,能使加强精进,有所成就。



问:烦恼随动生,一池静水,动则生波。菩萨为度众生,愿应十方,众生难度,犹尝遭愚顽谤击,菩萨有否烦恼?愿闻其除烦恼法。(黎明时)



答:菩萨等级甚多,程度不一,犹世医生,各有区别;如菩萨已断见思尘沙惑者,于众生即不起烦恼矣。



问:敝人最近才皈依三宝,自己发愿吃顿早素,请示吃早素的时间以几时至几时为标准?以早晨起身至上午十一点为限可否?(王家声)



答:早素自拟时间,未尝不可。然当知素食之义,在己为讲求卫生,在他为保全物命。倘因积习难改,不妨尽量减肉,则小裨益卫生矣;能食五净肉,则亦消极保全物命矣。



问:佛教八宗意义及各宗修持方法请示?(余萍)



答:言之太繁矣,要不出禅净密三法耳。



问:若有佛子入于囚难,不问正法,与邪人处,如是之人,怎样修慧?(翟孟秋)



答:既云佛子,当系指曾经学佛之人,是前已闻过正法矣,只患自己不精进耳,不闻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乎?虽有邪人,何能碍其心修。且现在监狱制度,有教诲设备,许读佛书,更可延请法师入监说法,果求修慧,有何难哉。



问:闭关何解?(翟孟秋)



答:行者因世尘纷纭,不能得定,遂独处一室,封闭其门,与外断绝,在内专心一事也。前条所云囚难佛子,果肯真心向道,正可利用囚难,作方便闭关想。



问:聋哑之人,如何修慧?(翟孟秋)



答:盲聋喑哑,称曰八难之一者,正为其难于闻佛法耳。果有大心菩萨,肯发慈悲,设法引诱如是之人,常游佛寺,使见佛像,学礼拜,发欢喜心,则生善根。再采盲哑学校教授之法,导其念六字洪名,拣极乐及地狱图画,指示其苦乐,令发欣羡与畏惧之念,慧即生矣。



问:关于每日在家之课诵,朝课晚课应各在甚么时间为宜?又课诵应于餐前行之或在餐后?(庄庆贤)



答:早课行之于起床洗盥后,晚课行之于落日时。惟在家人或有职业;时间不得自由,亦不妨于临睡前行之。



问:课诵中如有误念有何妨?又误念时有何补救之法?(庄庆贤)



答:误念应起而礼拜忏悔,从新开始,所谓新始者,乃仅指其所误之部分耳。如经误则另诵经,咒误则另诵咒也。



问:虽有度化众生之怀,而众生坚强难度,似此以何方法而为劝度使其深信?(萧慧心)



答:在自方须充实学问,观机善巧,再运以四摄六度。然在他方亦须业轻障浅,二缘合和,方能信受耳。



问:弟子初入佛门对于佛教之教义尚茫然不知,请示大意?(张阿喜)



答:众生有生老病死之已定苦,又有天灾人祸之增上苦,更有命终以后之轮回苦,佛法统能解除之。然此解除,不仅专为自己,要与无量众生,平等解除之,是佛教之大义也。



问:在娑婆修行进进退退,请问若具足定慧的人,虽未往生,还退不退呢?(慧德)



答:具足定慧,程度自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更有住、行、向、地之分,真圆满具足者,惟佛一人而已。不退又分位、行、念,三种,而配于住、行、向、地,四级,讲极复杂。惟往生西方者,则皆得三种不退,诚为希有奇特,十疑论言之甚详。若娑婆世界,末法时期,定慧具足,岂易言哉,纵有定慧行人,遇八风能得不退,未必全具三种,或有之,亦非我辈也。



问:我的学识太浅,而俗事又多,日用之间万境交集,真是心有余力不足,自己真实不敢虚度光阴。但是法弱魔强功夫未得成就,老若病,病而死,实怕再落轮回,这真是太吃亏了。所以今天求老师指示我们功课以外用功方法。再详细指教?(慧德)



答:净土已是八万四千法门以外之特别易行大道,再有皆是难行之法。功课以外,用功方法,可与详说,即是念佛以外,再加念佛而已。



问: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等皆如来金口所说,初学佛者用以信仰实心坚固。以经文作准则,学者有过失否?(谢普扬)



答:依教奉行,理之当然,安得有过?但所举数经,其义玄邃,实非初学所能得解,不解安能取则?似须求戒行庄严之法师传授为佳!



问:学人家设小佛堂,每日早晚功课,但尚未受戒,利他功德是否稍差?(林长清)



答:受戒固佳,但在未受戒前,一切功课,只求万分诚敬,功德自大。古德云:‘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得一分功德,万分恭敬,则得万分功德。反之,心不敬诚,纵受戒亦虚表。



问:有人说:‘各人修各人得’,照这样就是父修父得,子修子得,因何有人说:一子成佛,九祖超升,这样说就不圆融了,或另有奥妙?(颜宽文)



答:得者,得道果也;超升者,乃由下趣超升上趣,并非随修持之士,同一证道也。然尚有业力轻重之殊,及附带超,另作功德超之别,事理复杂,非可一概而论。如大目犍连尊者之母,即业力太重,不得附带超之类也。



问:当口念佛号手动念珠的时候,据说数至有葫芦(即起止)之珠,就须转返切不可越过第一粒,如越过旋转(如轮转不上)则是有罪,此说对吗?究意作何解释?(杨乘光)



答:数至葫芦,必须掉转者为葫芦以外之珠,业已与葫芦贴紧。若不掉转,绳无余地,则不易捏过,转则绳有空闲也。有罪之说,尚未之闻。



问:如何做法始能悟一切法,做到无我执无法执,而达众生空,万法空之义?(林圣昆)



答:此必先闻佛法,进而研究了解教义,再按所闻所研去修,待至行解相应时,便可破执达空矣。



问: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有先修后悟,有先悟后修,二者孰为殊胜?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视各人根器而定?(钟钧梁)



答:诸法平等,视根器之说是也。



问:佛法慈悲忍辱为首,若受侮难当,亦要忍受。如是者须学愚人,木人,甚至任打不觉。不然就算不是佛徒份子,是否?(观成)



答:受侮难当,而能包容,方称真忍。愚人心炽贪嗔,木人体无感觉,何能比拟?真忍者心无贪嗔,体非麻木,乃是悲悯对方,不加报复,此系大德大智之行,能容若愚耳。忍辱乃六度之一,菩萨所修,遇事必须六度合观,倘有寇侵国家,贼杀父母,又当挺身抵御,作无畏之布施,防卫有一定限度,亦无害忍辱之义。



问:自皈依后,每天早上,持念金刚经一部,大悲咒十遍,普门品二遍,另释迦牟尼佛号,观世音菩萨,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又南无地藏菩萨,各佛号。夜课弥陀经二部又佛号。朝夕是继续念,尚无间断,现因小儿身体抱病缠绵,暂停金刚经,转念地藏经,未知可否?(雷居士)



答:所念诵者,皆是佛经,固无不宜,家中有事忙迫,偶停一种,亦是方便。所习太杂,而毫无目标,后来仅得世间福报,不能证正果耳。



问:常念过去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自由,幸而有缘遇到佛法,是人生前途最高的出路,佛的训言,依法修行,能证果位,果分:声闻、缘觉、罗汉、菩萨,等等阶级,在娑婆修行若证各各果位,谁能判断其证果?道果无形无相可看?(周慧德)



答:譬如饮水,冷暖自知,其他证果之人,亦能识得,附带条件,即是神通表现。或是舍报,种种瑞相。



问:我们二十左右同愿学友,时常在庙里(在观音菩萨像坐下)诵经礼佛,绕佛,因无法师领导,所以大概有多少错误或不顺序,是不是会损失功德否?(温文瑞)



答:绕佛宜顺各人之右臂,弯向右绕,如日升东而落西也。规矩不懂,只求真诚,功德不会失去。



问:自己有资财,建佛寺设医院学校,以期普益众生,这是大乘佛法,假若没此财力,一切都作不到,还有什么法子修行大乘?(吕正凉)



答:利益众生,在使其离苦得乐,众生有生命及慧命两种,周济贫苦,救拔灾难,是利他身命,劝化其改恶向善,皈依佛法,念佛生西,是度他慧命。若发心作此事业,有财固容易去办,无财者出身力,老弱者可出口力,纵然口力无效,心力也要发展到十二万分,教他时刻不退,这都是行大乘法。



问:佛教书中有谓‘若有见佛,菩萨形相,此皆是魔显现的,不可著境’。那末昔日省庵祖师彻悟禅师法然上人所见之佛菩萨形相亦是魔显境的吗?魔有多少种?(李永茂)



答:修持之法,本有多种,一法有一法之路头,不能杂混。如参禅忽现佛像,已与本参不合,故说是魔。若念佛者,本求见佛,现佛像时,正是感应,不得云魔。至问魔之种类,各经所载亦不相同。有四种,五种,十种之别。而以楞严分五阴为五十种,尤为详细。



问: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做一个佛徒要具何种条件?要办哪些手续?及遵守哪些戒律。(白云樵)



答:初机看书,不宜先研经典,因其理深难解也,而文言与白话,尚是其次。请先在港物色‘佛法导论’‘学佛浅说三种合编’二书读之,明了一轮廓后,再进而研讨经论,便易入门。其条件及手续,初受三皈,再求五戒,后受菩萨戒。除此尚须修持一种法门为最后之归宿。或参禅,或念佛,或观想持咒,皆宜求明师指导,免入岐途。



问:修戒定慧可得神通,何以近世甚多僧俗之修,而未闻有所得?如既有得何不予以宣扬以征信众生与摄引众生入佛道?只以‘如人饮水,凉暖自知。’之语以秘之,岂非有违佛法公开之旨?(潘思旭)



答:得通炫耀,易于著魔,且易失去,纵不如是,亦必惊世骇俗。佛在世时,曾禁弟子向凡夫显示神通,宾头卢颇罗堕事,即其一例也。至云宣扬摄众,只可演说义理,使众悟入佛之知见。羡通而学佛者,其因不正,释尊不教调达,是又一例也。



问:窃以为学佛人最难著手处便是离能所分别,不论念佛或禅定、止观,不著一处便落相对,依法则被法缚,难期速证;离法更被业迁,头出头没。自愧愚劣,虽逢明师,不获言下顿悟,然此贪性难泯,敢请垂大慈悲,开示无上妙谛!冀能领悟一二,兼为菩提树阅者,咸沾法雨,溥获法益,至请至祷!(蒋南海)



答:行门多种,不外禅净二端,修持阶层,须分因果两地。既分禅净,起手自有不同,既分因果,致用当然有判。必先于此辨明,方与门径不惑。离能所无分别不著相等,禅家之宗尚;不妨欣厌著相等,净家之权巧。依法者,因地之正规;舍法者,果地之彻证。至云泯贪,谈何容易,此为三毒之首,不下一番苦功,伏尚不得,遑云泯灭。然泯灭之法,如不净观、无生观等,繁难备述。果修禅修净矣,又奚必抛此另求,多兹纷扰。要知一法纯熟,便是金刚慧剑,无魔不灭。



问:本人甫皈依三宝而发心大乘,禅净双修。假使在一生中所修,其烦恼,所知二障未尽,是否仍在欲界受分段生死,继续修行直至自在为止?抑于命终生西再修直至圆觉?(罗德彰)



答:禅仗自力,必须断惑,惑未断时,仍须分段生死。净赖自佛二力,希求带业往生,带业者惑未能断耳。古人凡禅净双修者,皆侧重发愿往生,否则何须兼净?居士所修,如发愿以净为主,以禅为辅,当然报尽生西,一生补处。



问:释尊的弟子很多,若有妒贤,或贪名利,心藏暗箭欲害他人。每以妙舌假敬释尊,在此不觉之中,受亏者不知其数,如此种人,能否成就?(观成)



答:释尊五眼六通,岂能受人蒙蔽?退一步言,修菩萨道者,尚系智慧双运,智慧明察万事,悲能普悯群迷。无论谗言难入,纵有真实恶人,仍以平等慈心希其悛悔,况非恶人而被谗者乎? 是虽有巧舌暗箭之人,其术亦属徒劳,他人决无受师所亏之理。若问此辈能否成就,须视其改悔与否而定。



问:世间若无五欲六尘,断尽烦恼,眼前便可称为西方极乐。不然即如在地狱受苦。是不是请示其详?(观成)



答:理可如是说,论事则极乐及地狱皆属实有,经训煌煌,非仅设喻之辞耳。



问:有一比丘尼,发心然顶香三十二支,又欲然指,闭关四年。道源老法师劝其暂勿然指,该尼于老法师去后,切断两指,乃行闭关,忽而著魔,状若疯人。老法师说著魔原因:‘一理不清,二进太紧迫,如琴紧则断,三宿冤妨其修行’,后学以为如此大心,必感天龙善神佛菩萨护持,何以著魔?(真惭愧)



答:道老法师训示,既详且尽矣,尚有何疑?修行条件甚多,发大心是其一也。余不如法,佛菩萨何能为力,如蒸沙作饭,已是非因计因。佛菩萨虽慈,岂能助此怪诞之事而骇世俗。此‘理路不清’之训也。断指闭关,即蒙佛佑成就,天下之人尽可断指闭关成佛。而声闻七番天上人间,菩萨三大僧祇,岂不多事乎?此进太紧迫之训。又法师之训,而不听信,今致著魔,能咎法师乎?如曰不能,然则佛经昭昭,早训于前,自己违之,何尤于佛哉!



问:至谓‘理路不明’,佛家常谓‘修慧’云者,乃由实修力行中所引发。王阳明亦尝谓‘知之至极处,便是行;行之笃实处,便是知’。佛家更劝行者,‘但能依教奉行,必有豁然贯通之一日’,可见行而后知,才是真智慧也。(真惭愧)



答:居士此段高论,以为此尼是知之极,行笃实,依教奉行,理路已明乎?请论其概。所谓慧者,乃由戒得定,由定开慧,至云笃实,笃者纯诚无伪,实者不虚不谬也。依教奉行者,遵其轨范而作之也。其人未能得定何有于慧,无正知见,何云不谬,法师所言,义本于经,而不听信,何谓依教,理路不明,言非过矣。



问:禅宗仅仗自力,著魔者有之,闭观音关,乃是礼拜菩萨,称名号此系自力他力,双摄不舍,不应有著魔情事也。(真惭愧)



答:无定力,尚属平常,事出躁进,又不依教,错谬便大,不合于法,自不感应,何有摄受乎?再者佛法所修各门,皆属二力,不过有彼此轻重之别耳。



问:近日闻人言有一修持廿余年之居士,已得他心通,且能魂游各处,突然改信基督不知系未深解佛理,抑系修持不得法?(许巍文)



答:此人虽修二十余年,想系盲修瞎炼,并无师承,定不了解教义,亦无真实功夫,尚恐有外道混杂,所谓魂游他心等,料必皆是魔境,因其定尚未得,安有发通之理,观其违背三皈,可知其邪见丝毫未去,故断其尚未得定也。



问:念佛时,心中似有绵物堵塞,而当知时心遂散乱,应当如何念?请开示。(颜贵业)



答:念佛持名之法,有高声持,低声持,金刚持,心中默持等,种种不同。心中堵塞,或与某法不宜,应易一法试之。



问:楞严经—文殊菩萨说偈对佛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恳祈开示两点:一、闻中入法要。二、初于闻中,做入流照性功夫,如何做?(李云霄)



答:六识缘外,刹那不停,阎浮提人,耳根最利,识亦如此。闻者听也,乃耳识所起之用,但调耳识,可得三昧,此亦方便之法,使内听性,不许缘外。听内者,即摄耳存想,听心性之声,以理言,如‘反闻闻自性’,以事言,如念佛法门之‘心念心听’等,皆是从闻入要之法也。二问语异,意则相同,故不分答。



问:所谓修行不应杂修,若每一门完了即以回向,然后再修另一法门,修毕回向,是否可以。如于晨时朝课后回向,再依第一问之心要集修准提咒法,是否为杂修?(郭无垢)



答:佛法次第,信解行证。解属研教,行属实修。解门则三藏十二部皆是也,行门虽多,可以禅净律密四法概之,然此四者,亦各有其细目,开之故言多也。言虽如此,实则解为行之说明,行为解之践习,相依而进,乃能取证。惟解与行,均应慎求明师指授,此等学问,非可闭门造车。若以行言,必于四法,量个人根器,采取一法修之,是名为专,若忽禅忽净,忽律忽密,脚踏两船,是名曰杂。今观此问,多有误解,请先立定目标,然后始可言专言杂也。



问:我有一同居友人,四十多岁,深信佛法,受三皈五戒一年了,最近又持长素,她很发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9:56 , Processed in 0.15091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