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全195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帐他才会算得明白。一般的愚人他怎么会懂得?

  这些事情,归根结柢还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所以孔老夫子给我们的启示,学不可以不讲,天天讲学,这就是教化众生。讲学不一定要有一定的场所,也无需要一定的听众,随时随处,我们今天讲的机会教育,佛法讲随缘,随类现身,随缘说法,用现在的话说机会教育,三个人、五个人,无论什么地方。我在小时候所看到的,老先生讲学多半在哪里?茶馆,多半在茶馆。三个、五个朋友在一起喝茶,他在那里讲大道理,旁边喝茶的人也都在听,非常有趣味,听听他们的谈话,长学问、长见识,茶馆就是课堂,在农村里面。不过其它的农村可能没有这个现象,我们家乡文风比较盛,这大家晓得,清朝有个桐城派,就出在我们家乡。所以农村里面的小朋友都念书,都会写字。我们以为别的农村也是,听说其它农村跟我们不一样,我们那文风很盛。一直到现在,虽然少了,还是有点根底。所以夫子讲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就有很深的体会。古人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效法,我们应当要向他们学习。

  佛家四无碍辩才,末后一个乐说,喜欢说,喜欢教人。人家来请教,当然你要教他;人家没有来请教,菩萨作不请之友。人家不请,你不能拉他来教他,那个不象话,你跟你熟人讲,让他在旁边听,这就是为他作不请之友。其实众生的疑虑无量无边,几个人懂得向佛请法?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向佛请法的人都是佛菩萨化身示现的。由此可知,世尊也常常作众生不请之友,这里头的深义、密义,这个密不是秘密,深密,我们要有能力去体会。总之念念希望一切众生能破迷开悟,启发他的真实智慧,念念希求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是智,断恶修善是德。佛菩萨、圣贤人在世间,他做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他对这个世间确实是一无所求,真正彻底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是我们修学真正的好榜样。

  所以我们要真正发菩提心。佛家讲菩提心,实际上儒家也是讲菩提心,诸位把儒家跟佛家所讲的对一对就明白。儒家讲诚意,《观经》里面讲至诚心,你想想诚意跟至诚心一样不一样?儒家讲正心,经上讲深心、回向发愿心,儒家讲一个,讲正心,佛法讲两个,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儒只讲一个正心。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是以菩提心做基础。正心的自受用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心里头没有丝毫的恶意;回向发愿心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大慈悲心」,以慈悲心对人。至诚是菩提心之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儒家讲得简单,诚意是体,正心是起用,然后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平天下,天下一切众生得到平等,是这个意思,以清净、平等心对一切众生,这是平天下的意思。这个样子,这后面这两句说,「自然默助,行无不通,作无不成」,我们佛法里面讲,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帮助你,没有别的,就是一个诚心。

  你看齐居士给你们讲故事,天目山那个道场有一些鬼住在那里,那个鬼是什么鬼?刚从地狱里头出来的。诸位要晓得,造作罪业堕地狱,那是经历很长的时间,从地狱出来,也住在那山上。这些鬼神也并不是很善,但是看到她在那里护持道场,一点私心都没有,所以这些鬼神护持她。问她要一个房间,她不是跟你讲了,八号房间,那八号房间门关起来,一年开一次,只准她一个人进去,别人不可以进去。就是从地狱出来的一些鬼,住在那个地方修行,这些鬼也护持道场。所以你心地真诚,为佛法、为众生,这些鬼神他看得清楚,他帮助你。你不是真正修行,在山上住,他作弄你,你根本在这个山上不能住。你们将来有机会到山上住住看,考验考验,看你们是真的、是假的?你们能不能得到这些鬼神帮助,还是鬼神来戏弄你们?你看她讲的,许多法师到那个山上想去住,住不了二、三天自己就下山。这个事情说明六道轮回是真的,天地鬼神帮助人、作弄人这个事情也是真的,我们自己要知道警惕,要知道发愤向上。

  道家所希求的是希望做神仙,所以末后说『神仙可冀』。我们学佛的志不在神仙,也不在生天,学佛的人志在作佛,只求往生净土,跟他们所希求的不一样。但是作佛、作祖、往生,我们的善心、善行要超过他。这个地方讲求天仙要『立一千三百善』,地仙也要『立三百善』,这给我们说明一个事实,神仙都是善人。心行不善只有去做鬼,神仙没有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八十四集)  1999/8/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84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感应篇》善报的最后一段: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修道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成神仙,佛家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儒家的目标是圣贤。总而言之,这都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说法虽然不一样,可是修学的愿望是极其类似,三教都是教人断恶修善,修养心性,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而佛法讲得尤其微细,因为极其微细的烦恼,不但是不容易断,实在是很难发现。粗重的烦恼容易发现,说起来我们都能够理解,微细的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像妄心、妄念,佛所讲的剎那生灭,这是我们没有办法见到的,也没有办法体会得到。神仙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他所能伏住的烦恼,就是见思,见思是伏住并没有断。佛经上告诉我们,四禅八定这都是很高深的定功,不是一般的功夫,在这个境界里面,能够见到六道轮回的状况。六道里面尤其是地狱道,《地藏经》上跟我们说得很好,地狱,如果不是菩萨,不是造作罪业的人,是决定看不到的。可是在有很深定功的人,他在定中能够见到这个境界,这是我们知道,定中境界突破了时空的维次,所以他能看到六道,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

  佛法的禅定比这个更深,他所见到的面比这个更广,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心行他都能见到。《楞严》上讲的「净极光通达」,净到极处,实在讲净到极处,就是我们平常讲放下,放下到极处。连放下这个念头也放下,自性的本能就完全恢复了,断恶修善、修心养性的效果圆满现前。世间人所求的功名富贵、健康长寿,这小事,当然可以求得到的。诸位在《了凡四训》里面就看到,《感应篇》的批注里面也很多这些例子。命运的改变,实在讲那是果,属于果上的改变,为什么果上起了变化?因上起了变化,因果是相应的,因是起心动念。过去不明白这些道理,起心动念恶作,随顺烦恼,所以果报不如意。接受圣贤的教诲,对于这个事情明白了,知道恶念、恶行是错误的,能够把它改正过来,这是在因上下功夫。因改过来了,果当然就不一样,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是事实。在中国,三教的圣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感应篇》里面,引用这故事很多,诸位都可以做参考。

  它这里头有一段,是宋朝李端愿问达观禅师,「天堂地狱毕竟是有、是无?」这个问题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许多人有这个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太多了。也许我们自己将来也会遇到很多人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这个东西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达观是禅师,答复是禅意,禅的境界。他答得没有错,这个意境很高,现在人能够听得懂的,我想不多。他的答复说,「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花,太尉就有里寻无」,李端愿当时他的爵位是太尉,这个地位很高,在做大官的。他说你从「有里寻无,手捞水月」,这个答复,答复得好。

  可是今天有人向我们提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两句话答复他,肯定他不懂。现在人答复,我们直截了当告诉他,这个事情肯定是有。为什么说肯定是有?跟禅师的答复不一样,禅师的答复非有非无,那个境界高。为什么说肯定是有?因为你有心,你有心就有,你无心就无,这是事实真相。有心,这个心是念头,你有念头就有,你没有念头就没有,念头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六道是妄想分别执着变出来的,四圣法界也是妄想分别变出来的,那里头没有执着。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明白了,我们就晓得,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是理所当然。

  利益众生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事业。无论我们是什么身分,无论是在哪一个工作岗位,总而言之,都是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帮助一切众生改过迁善,帮助这个社会安定繁荣。否则的话,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但是帮助众生、帮助社会,方法、手段不一样,千变万化,《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经上看到的有善人、善行,似乎也看到好像是恶人、恶行,那都是菩萨、都是佛,无非是利益社会。这个社会上众生根性不相等,有些人用善言劝他,他回头了;有些人善言劝他,根本瞧不起你,用恶劣的方法对待他,他服了。所以佛菩萨遇到善人,他比你还善,善人服了;遇到恶人,他比你还恶,恶人也服了。所以他现的面貌,无论是善、是恶,纯一善心。

  你们看十一面观音,观音头上还有头,面貌都不一样,有的很慈祥,有的很凶恶。菩萨哪有那么多头?那是表法的,就是告诉你,面孔千变万化,对什么人是一个什么面孔。面孔千变万化,手段千变万化,心不变,心地真诚、清净、慈悲、平等,那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要在这里学习。世间人讲学会做人,我们佛法讲学会作菩萨,才能成就自己。佛菩萨高明之处,无分别当中起分别,分别就是无分别;无执着之中生执着,执着就是不执着。不执着、不分别是他真心流露,分别执着是他帮助众生的手段,所以是一不是二。

  我们今天的麻烦是没有这个智慧,把分别跟不分别,执着与不执着,强烈的把它分成两桩事情,不晓得是一桩事情。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对自己也是大不利,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永远断不掉。不能够破除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纵然是断恶修善,持戒念佛,都是六道里面的善事,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明了。六道里头的善行,六道里面的善行感得的是三善道的果报,我们学佛目标是想作佛、作菩萨,与这个目标相违背了,如何破除这个迷执,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真正发心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个事情不能解决,我们的愿望永远达不到。要想突破这个关口,唯一的办法,佛陀教给我们读诵大乘。

  可是在读诵大乘里面,要具足信解行证,你才是真正的读诵。要信佛在经上的教诲,怎么样能生信?你一定要正确的理解,信从解里面生的,解从信里面得到的,解跟信相辅相成。如果要正确的理解,一定要依教奉行,解得一分你就能够行一分,能够行一分就能够解得两分,所以解跟行也是相辅相成。我们所学到的不能落实,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这个落实,孔夫子讲得简单、讲得很好,落实就是讲学、改过,喜欢给别人讲解,天天自己反省改过,这是实学,真正得受用。不肯为人讲解,不能改过自新,不但不能契入圣贤人的境界,连圣贤人所讲的你都没有办法理解。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也不是个容易事情。末后有两句: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天仙』跟『地仙』,它这个批注里头注得好,它引用《楞严经》,《楞严经》讲十种仙;八仙里面的汉锺离,他说的仙有五种,这些都可以做我们参考,我们了解道教修学的境界,这也是很好的常识。
太上感应篇  (第八十五集)  1999/8/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85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善报最后的一段,《汇编》做了一个结论。道教的修行,果报就是成仙,佛法也只有《楞严经》上说到了这桩事情。通常佛法里面都讲六道,唯独《楞严》讲七趣,就是讲七道,六道里面再加了一个仙道。经上讲的十种仙,它这个《汇编》里面都节录在这个地方,诸位可以参考,可以看看。而道家本身讲仙道他也有高低层次不同,他最低的是鬼仙,鬼里头有仙人,其次的有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最高的讲到天仙,到天仙就是佛家讲的天道。我们看他讲的神仙很像欲界天人,像四王天、忉利天,而天仙高的可能达到色界天,这是修行的果报。儒家希求的是圣人、贤人、君子,佛家希求的是佛、菩萨、罗汉,可见得修行都有个目标,希望能证圣果。这三教果报高下有不同,修行的功夫有差异,但是若是从断恶修善、积德累功上来讲,都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也能够体会得到,积德累功,断恶修善,这里面确实功夫有浅深不同、有广狭不同,所以果报也有很大的差异。

  佛家能够达到究竟的果报,就在菩提心。菩提心我们虽然听得很多,这个名词很熟悉,可是说到究竟处,我们还是茫然无知,名词的含义太深、太广,不是我们思惟想象能达到的。凡是思惟想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都不能超越意识;换句话说,意识是一个界限、是一个范围。这个界限、范围就是佛经讲的十法界,突破十法界才叫一真法界。我们现在这一关不容易突破,我们都是意识在做主宰。用意识修行修到最高,修到最圆满,也是天台家所讲的相似即佛,不是分证位。这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是相似即,虽然是不究竟、不圆满,也不容易证得。天台家讲的观行位,我们通常讲功夫得力,观行位不能出六道,可以生欲界天、色界天,乃至于无色界天,不能出六道;相似这出六道了,不能出十法界。由此可知,修行证果实在不是一桩容易事情。

  唯独专志修学净土,这是得佛力加持。我们又要想想,我们凭什么得佛力加持?在往生经里面告诉我们,凭善心、凭善行、凭愿心,这就能得佛力加持。善心、善行一定要符合佛讲的标准。佛所说的标准,实际就是净业三福。我们怎么晓得?《观经》里面韦提希夫人厌弃这个世间,想往生到善处,求释迦牟尼佛指点她。佛以神力将十方诸佛剎土示现在她面前,就好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让她自己看,看了之后她自己选择,她选择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对她的选择非常赞叹,这是智慧的选择。选择之后,怎样才能够生到极乐世界?佛在没有说往生的方法之前,先说净业三福。说完之后,佛告诉她,这三条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重要,非常重要。使我们明了,在佛法里面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你要想证果,这三条是基础。不管你学哪个法门,你都要以这三条做基础,你才能成就。所以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就晓得,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能不能成就,就观察这个三福你有没有做到?没有三福的基础,修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成就,也不能往生。于是我们就知道,这个三福太重要!这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法。有了这个基础,深信切愿求生就决定得生。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这一生纵然念佛,也不能往生。但是佛绝不是白念了,会得人天福报。我说人天福报,也一定要与十善业相应,才能得人天。如果念佛,心行不善,还是有福报,这福报在鬼道、畜生道里面去享受。地狱道纵有福报,也没办法享受,地狱是决定没有福。可是你修的福不会失掉,地狱出来之后得鬼身,或者得畜生身、得人身,福报还会现前。

  这个诸位从齐居士这几天讲的故事能够体会得到。她说天目山有一些从地狱刚刚出来的,那是造五逆十恶罪堕地狱,地狱的时间很长,罪受完了出来。出来之后他们现在在鬼道,过去决定与佛法有很深的缘分,所以从地狱出来作鬼还知道修行,找一个清净修行的处所。他是附在人身上传达这个讯息,他说得很有道理,山上固然有不少人,他不敢附身,附身对于人身体元气有很大的损害,所以他一定要找个身体强壮的年轻人。身体不好体力衰弱的人,他都不找他,他还是有慈悲心,不随便的伤害。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很清楚、很明显的能够观察到、体会到,这些事实都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所以齐居士这次来,真的是佛菩萨叫她来给我们作证,做见证的。如其说她到这个地方来取经、来参学,不如说佛菩萨派她到这来给我们做见证,增长我们的信心。希望我们的同参道友,将来有机会到天目山去参学,帮助这个道场,把这个道场恢复。

  我们晓得,这个道场有佛菩萨住在那里,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人在那边修行。甚至于她还透出消息,还有畜生在那边修行,这山上有护法。由此可知,佛法里面所说的,不分族类一律平等,鬼也好,畜生也好,只要是真修,都得诸佛护念,护法善神保佑。如果不是真修,心行不正,她说得好,出家的老和尚,八十多岁的老和尚,都被赶下山。我们听了心里面很明白,也很安慰,只要有诸佛菩萨所在之处,那个地方就是福地,这个地方就是保障,不会有大灾难,那是中国人的福报。佛菩萨、神仙修行的处所,都是绝佳的圣地。我现在是被虚名所累,行动不便,要不然我听到了,我一定去上山,我去参学。所以希望同修们要记住,这是个好地方。过去我们也曾经听说,中国有许多殊胜的道场,但是感应灵验我们所闻的不多,尤其这样明显的感应我们很少听说。我们知道这是佛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的,增长我们的正念,善心、善愿,勉励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有成就,使我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一段,《汇编》里面注得虽然不算太多,但是句句都非常精彩,都是取自于佛经的,真是经典里面的精华,希望同学们自己去看看。末后他举《万善同归集》里面两句话,「万善,是菩萨入道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梯」,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学佛的同修不能没有善心,不能没有善意,善心、善意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众行,心意变成行为,也就是善行。这两句话,我们换一种说法,善心、善意是菩萨修行证果必要的条件,善行是一切诸佛助道的阶梯,阶是阶级,梯是楼梯,就是不住向上提升的因素。诸佛就是常讲的分证即佛,《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证位佛。虽然成佛了,还有阶级,不断往上提升,这善行,善行才能帮助你提升,超越四十一个阶级,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要靠善行。

  所以善心、善意、善行我们一定要学习,依照经典的标准,在我们现前的阶段,我们的标准就是三福。三福里面讲的十善,讲的三皈,讲的众戒、戒律,最后讲的菩提心,深信因果,把善心、善意、善行全都包括在其中。一定要顺从佛的教诲,要放下自己的成见,把自己的分别执着彻底放下,随顺佛的教诲,我们这一生才会有成就,才不会空过。今天到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一大段介绍过去了,下面从第三十七,这是第四个大段,说的是恶报。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八十六集)  1999/8/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8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三十七节: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从这一句到四十四,「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讲的大恶。《感应篇》全文里面,无非是劝善止恶,劝善的文字少,止恶的文字多,他的用意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正如佛在《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百法明门》里面为我们显示,善法只有十一个,恶法有二十六。由此可知,荀子所谓性恶不是没有道理,这个性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恶都说不上。所以孔夫子说的性,跟孟子、荀子讲的性不一样,孔子讲本性,所以说「性相近」,一切众生的本性都很接近。而在佛法里面说本性是一不是二,那个意思更深。「习相远」,孟子、荀子讲的性是习性,习性这逐渐远离了本性,这相远是远离了本性,佛法里面讲迷失了本性,习性迷失了本性。

  这个一迷就不晓得回头,迷而不返,不知道回头,不回头就愈迷愈深。你看从佛法界,这十法界,十法界从佛法界到菩萨、缘觉、声闻,到六道,一直到三途,愈迷愈深,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这是实实在在的现象,一世不如一世。所以劳累诸佛菩萨,在六道十法界里面教化众生。根性利的,与佛菩萨有缘的,听到劝告容易觉悟,肯回头,这就是所谓得度。缘分浅的遇不到佛菩萨,那就没法子。遇到佛菩萨,听佛菩萨的教诲,不能够深信,不能够奉行,虽然依旧造业堕落,但是阿赖耶里面总算种了善根,只是善根薄弱,烦恼习气强大,善根敌不过烦恼习气,还是要长劫轮转。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很幸运能够信受奉行,要知道,那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闻法累积的善根,这一生起作用,起作用就得度。诸佛菩萨慈悲,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昨天李会长告诉我,前两天有一位老居士,这个老居士六十多岁,常常在我们念佛堂念佛。她也有病,病也很重,告诉李居士,她要往生,请李居士替她办后事。李居士说,「我二十六号要到中国去,那妳要往生一定在这个之前,我才能替妳办事,妳要是在这个时间之后,我就帮不上忙。」她说,「好。」她讲了是昨天的日期,昨天是二十号,她说下午五点钟往生,是前几天跟他说的。昨天下午五点钟,一分一秒都不差,她就走了。李居士答应替她办后事,他说后事办好之后,二十五号才办圆满,二十六号到中国去。这个事情不止一次,过去也遇到好几次,不但预知时至,可以提前走,也可以延后走,佛法里面讲的生死自在。她可以提前,可以延后,想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这就是生死自在,念佛堂念佛的老太太。诸位要知道,这叫根熟的众生,她真正成就,她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所以我也常说,道场殊胜,念佛堂殊胜,殊胜不在人多,在真正往生的有多少人,这叫殊胜。我们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们那一帮人在一块共修,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都往生,你说这多殊胜,殊胜处要从这个地方看。人多是热闹,那是什么殊胜?

  念佛何以能往生?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们现在已经相当清楚了。如理如法的修学,正是古大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都是事实真相。凡是修行不能去的,是你对这个世间有所留恋,也就所谓是放不下,这才是真正的障碍。我们每天在读诵大乘,一定要了解这个世间是虚幻的,不是真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当真。只有念佛往生这桩事情是真实的,下定决心,这个人就是无量寿、就是无量光。昨天往生的这位老居士,她没有往生之前,在念佛堂念佛绕佛的时候就是无量光寿。往生是活着往生,不是死着往生,这个佛法叫当生成就的佛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换一个身体。换的身体跟阿弥陀佛一样,经上给我们讲「紫磨真金色身」,相好光明跟佛完全相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才是真的,除这个之外全是假的。假的放在心上干什么?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

  断恶修善是学佛的根本,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在讲席当中也特别强调,凡是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个人都是上善之人,必须具备上善的条件。上善,我说过,心善、意善、行善,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丝毫的恶意,我们具备这种条件念佛才能往生。由此可知,许多念佛人,一生念佛,最后不能往生,占大多数。往年我在台中,李炳老常给我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二、三人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现在这个原因我们晓得了,念佛念得好,也非常勇猛精进,持戒精严,依旧不能往生。这个原因是什么?心善、意善、行善没有达到标准。顺境里面还有贪爱,逆境里头还有瞋恚,这个不能往生,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什么是恶念、什么是恶行,尤其要清楚,恶断尽了就是善。所以此地讲恶报讲得多,分量多过善报一倍都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从分量上去看,讲善报的分量只有四分之一,讲恶报有四分之三。

  第一句这是总说,『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这个批注里头说得很清楚,说「自此至死亦及之,详言为恶召祸之事,二句是总摄提纲」,这两句是总纲。注子里头说得好,「动者萌于心,行者见于事」,动就是起心动念,这是恶心,这是恶意,「背理而行」是恶行,跟三善完全相反。「非义而动」,义是义理,这一个字里面浅深的标准很多。大乘的标准,这个义理就是性德,凡是不合于性德的念头,这就是意恶、心恶。性德的标准高,菩萨的标准,我们以《坛经》做比喻来说,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只要有一物就错了。所以禅宗念佛一声,漱口漱三天都漱不干净,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心里头本来无一物,哪来的佛?你看看连念佛都是过失,心里动个念头,动佛了,都错了,何况其余?我们再问,心里头什么都没有了,一样也不想了,对不对?不对,还是错误。什么错误?你落在无明里头。你要真的什么都不想,你将来到哪里去?生到无想天去,无想天是外道天。所以你说起心动念错了,不起心、不动念也错了,到底怎么办?祖师大德常常到这个关节就不说话了,你自己去参!

  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记住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定慧等学,有定没有慧就堕无明,有慧没有定就堕妄想。无明、妄想二边都不住,这是定慧等学,也叫福慧双修。样样明了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如如不动的时候是样样明了的时候,样样明了的时候是如如不动之时,真功夫!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对他总没有妨碍,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经常讲「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就是如如不动,惺就是清清楚楚。所以那个生活是生活在定慧之中,跟凡夫完全不一样。这个境界高,我们初学决定达不到。达不到,那这个义的标准我们就往下降,降到最低的标准,我常常劝大家,随顺佛陀教诲,这就是义,是我们现前的程度。我们依《无量寿经》、依《感应篇》,《感应篇》可以依靠的,虽然不是佛经,印祖提倡,它里面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汇编》所批注的,里头就有「自净其意」,那跟诸佛如来所说的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应当要依靠,成就我们善心、善意、善行。所以起心动念,常常想到,我这个念头、我这个思想,佛允不允许我?如果佛在经上不允许我这样想,不允许我起这个念,这个念头赶快就要放下。佛在经上许可我们起这个念头,劝勉我们起这个念头,我们这个念头一定要起。

  净宗法门,我们今天实实在在讲,只有带业往生我们才能做到。带业往生,佛教我们执持名号。所以禅,真的我们连边都摸不到,那个境界太高了,我们是从有到空,人家是从空到有,我们今天这个方法是从有到空。佛教我们念佛,佛教我们忆佛,忆就是想佛,我们天天想佛,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光明,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谊。想多了,我们渐渐就跟佛相似,发愿求生就能得生。如果违背佛的教诲,违背性德的行为,这是大恶,我们平常讲这是过失,《太上感应篇》这个地方讲是大恶。这两句是大恶的根源,「非义而动,背理而行」。这两句话听起来还挺温和的,责备我们的意思太深太深,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太上感应篇  (第八十七集)  1999/8/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87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将《感应篇》的善报介绍过了,第三十七段开始,这下面有很长的一段文是讲恶报。开头两句这是把恶报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现代人看往往疏忽了,粗心大意,疏忽了。古人的文字都非常的含蓄,《感应篇》含蓄的文很少,都是说得非常明显,但是这两句话是属于含蓄,理很深。什么叫义,什么叫理,这两个字,不但是学佛,世间做人也应当要遵守;如果这两个字没有了,这个世间决定是乱世。在中国古代写历史的人,往往就用这两个字做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叫治世,所谓天下大治,也就是治国治得很好,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如果是乱世,社会不安定,没有秩序,人民生活很痛苦,那就是义跟理没有人遵守了。

  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社会似乎是很繁荣,科学技术发达,带给人们物质生活许多的方便。可是义理确实没有了,于是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得很清楚,是富而不乐,物质生活过得很好,精神非常痛苦,人心不安。所以诸位要晓得,真正的幸福,所谓是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义理他得到了,得到就是他明了了,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这就是讲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能符合义理,他身心就安稳,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义理要是不明,我们的生活一定是随顺烦恼、随顺习气。这些习气都是坏习气,我们常常讲,讲得很浅白,自私自利的习气,贪图名利的习气,造十恶业的习气,这种习气天天在增长,没有看到收敛。所以二十世纪很多人讲道德沦丧,道德没有了。实在讲道德比义理还要高一级。

  这个问题的结症在哪里?还是属于教育的问题,这个时代没有人教了。为什么没有人教?没有人听了。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过去古老的中国,虽然说贫,说国力弱,但是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我们仔细观察,过去的历史,古今中外,可以很公平的说一句话,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善良的老百姓。这个善良的因素要归功于几千年圣贤的教化,太不容易了!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外国的洋枪大炮,打破了中国的古老文化,于是一般年轻人迷信西方的物质文明,而把中国的精神文明全部给否定了,于是造成今天的灾难。我们想到孔老夫子的忧虑,现在我们看见了,夫子的忧虑就是「学之不讲,有过而不能改」,他老人家这两句话是金玉良言。讲学是讲圣贤之学,有过立刻就要改,这就符合义理之行。学之不讲,谁懂得义?谁懂得理?有过不但不能改,以为这个过是善、是好事,这还得了吗?所以底下这一句说: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这是我们在今天这个社会普遍所看到的。今天如果讲圣贤之道,世间人看到、听到,耻笑你,说你落伍,你不合时代,完全不能接受。所以竞争去造恶业,心里面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天天增长,生活当中可以说是无恶不造,这样才感得大灾难的现前,天灾人祸。人祸,现在我们知道,核武战争,核子战争,跟过去完全不一样,这种核子战争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小三灾,小三灾可能提前。西方古老的预言,现在在市面上很多,诸位都很容易看到,都说二000年,这个世纪末是世界末日。前天回教协会请我去讲演,他们也提出问题来问我,「佛经里头是不是也讲二000年是世界末日?」我给他答复,世界末日是西方人讲的,基督教、天主教他们讲的,佛法里头没有讲,佛法里面讲只是有灾难,而不是末日。因为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现在才过三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但是灾难,我们想想可能有,为什么?我们懂得感应的道理,种善因得善果,种不善的因必然有不善的果报,这是招来的天灾人祸,原因在此地。

  所以学还是要讲,我们在此地要努力来提倡。现在在此地,我们一同学习的有十几位年轻的法师,我鼓励他们、劝导他们,有同修家里面喜欢听听圣贤道理的,我让同学们每个星期到居士们家里面去讲一次,讲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我觉得一个小时比较恰当,现在的人耐心不如从前,讲长了他不喜欢听,讲一个小时,有半个小时的讨论,听了之后提出问题,来解答、来讨论,一个星期一次。这个方式是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推行了很多年,我最初到台中求学,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居士家里面去听经。早期老师自己去,他不休息的,星期一在张家讲,星期二在李家讲,星期三在王家讲,轮流去讲,听众大概十几个人,他们一家人,邻居朋友来个十几二十个,天天讲,没有休息的时候。

  以后训练我们这些讲经的学生,他开了个班,这个班开了两年,训练二十多个人,这二十多个人训练成功之后,就分配到很多居士家里,也都是轮流去讲。所以我告诉同学们,你学这一部经,这一部经至少要讲十遍。十遍怎么个讲法?你一个星期就讲七遍,都是到居士家里头去讲,星期一在这家,星期二在那家,每一家讲同样的这一段课程。你看这一段经文你就讲了七遍,到第二个星期就讲下面这一段,不是说这一部经学完了再讲,不是,现炒现卖。这个星期讲的这一篇,下面?下面还没有学到,我们是这样学成的。

  所以东西学得很精、学得很熟,确实符合夫子的教诲,学了就要讲。学不可不讲,那个意思是你学了这一句你就要讲这一句,学了这一段你就要讲这一段,天天讲。讲,劝别人也劝自己,帮助自己改过自新,道理在此地。如果讲学的风气盛,这个地区决定安定,这个地方的人决定明理,决定有智慧。人能够明理、有智慧,生活就会过得很幸福,无论我们现前生活是富裕、还是贫贱,都会过得很自在,都会过得很快乐。因为富贵贫贱是过去生中修的因不一样,所以道理明白了,富贵人安于富贵,贫贱人安于贫贱,这个社会不会乱。

  今天有许多人不懂得,以为这个社会的动乱是贫富不均造成的,他只看到这个现象,他没有看到这个现象的根源。这个社会财富不均是事实,能不能做到均等?不可能。为什么?每个人种的因不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怎么能叫瓜豆和合变成一个东西,不可能的!古人为什么把这个社会能治理得那么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贫贱的人明白,我过去没有种善因,现在过这个日子应该要承受,应该承受,他就很欢喜,他就不作乱。富贵人有多余的,常常能布施救济穷困的人。从前社会安定是这样一个道理造成的。富贵人知道我为什么会富贵,过去世布施得来的福报;现在已经有福报了,我更要布施,希望来生的福报更大,他明白这个道理,欢喜布施。贫贱人他也欢喜去修福,修福就不会造业,不会造损人利己的事情,损人利己不是修福。人人心善、意善、行善,这个社会怎么会不好?当然和谐。如果我们讲族群,也可以这样说,富贵是个族群,贫贱也是个族群,这两个族群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互助合作,这里头不会产生矛盾、不会产生冲突,社会问题就解决了。

  佛法教学的宗旨,大家都知道,祖师大德常说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得乐是在现前,现在就得乐,绝不是讲来生、后世,来生、后世我们还没见到,现在就得乐。古时候在中国大陆,乞丐,是讨饭的、要饭的乞丐,乞丐听到佛法他也快乐无比,他为什么快乐?理明白了,道懂得了。虽然是乞丐,非义之财他不取、他不要,他守他的本分,你说这真是难能而可贵,值得人尊敬,社会称之为义丐,他是乞丐,他有道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生活方式是乞食,也是沿门托钵,真正有智慧、有道德、有学问。他采取这种方式给我们很大的教训,他教我们什么?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所以他的心多清净、多快乐,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生活过得那么简单,愈是简单的生活愈健康。

  释迦牟尼佛住世,实在说他可以随意,他能长住世间,可惜我们一般人疏忽,没有启请,求他多住世几年。我们疏忽了,魔得其便,魔王波旬见释迦牟尼佛,要求释迦牟尼佛赶快灭度,不要长住世间。这个魔来要求,佛也点点头答应他,释迦牟尼佛是这么走的。这个事情也是给我们一个教训,我们为什么不请佛住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愿里面就教导我们,「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我们偏偏不请,被魔去请,这是我们的过失。佛给我们这个警惕,这里头有两桩事情,第一个亲近善知识,这个机缘稀有难逢,一定要紧紧的抓住;第二个要请佛住世,要请转法轮。

  实在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两条是主要的、最重要的。请转法轮就是讲学,前面的四愿就是改过,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这是改过。人能够改过就可以常随佛学,常随佛学佛要住世才行,佛不住世我们跟谁学?所以才有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的大愿。佛菩萨确实是如此,这个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很多,我们深深相信,没有怀疑。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我们有心想学佛法,佛菩萨就应化示现到这个地方来;没有这个心愿,佛菩萨不来,来了没有意义,没有作用。所以佛菩萨住不住世,佛菩萨来不来教化,问题在我们这边的人肯不肯学?肯不肯真学?真学,佛菩萨就来;阳奉阴违,佛菩萨不来,要认真的学习。

  所以要懂得义理,顺义理必定得善报,违背义理这是大恶。所以把这两句做为纲领非常有道理。哪些事情违背义理?这下面一条一条举例给我们说明,实在这个例子不胜枚举,举几条,希望我们从这几条当中能够领悟。我们现前对人、对事、对物,想法、看法、做法都是恶,不是善。只有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才能回头,断恶向善,不但能救自己,也能够挽救社会,也能够帮助众生,那就是大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八十八集)  1999/9/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88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在第三十七节,是第四个大段,讲到恶报,以前面两句做为总纲:

  【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义理两个字很深、很广,能够明了义理这是大学问,中国古人所谓的实学,实学就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标准是什么?完全可以得到受用,不是玄学,是我们切身的吉凶祸福,这才叫实学。我们以出家人来做个比喻,义就是应该要做的,应该要做的你要做。『非义而动』,「非」是不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你要去做这是恶,不但是恶,大恶。顺着理去行这是善,这个理是什么?理就是性德。如果违背了理,那也是大恶,我们虽然有的时候,好像不见得这是很大的恶,殊不知累积起来就变成大恶,积小恶就变成大恶,积大恶就变成极恶,这道理在此地。

  我们出家人如何随顺义理?佛给我们做了样子,菩萨给我们做了样子,历代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样子。佛菩萨的样子是绝对的标准,祖师大德的样子放宽了,为什么?怕我们做不到,所以尺度就放宽。放宽了,但是还没有太大的违背,所以他依旧能成就。如果把义理两个字忘掉,心行完全相违背,这个出家人必定堕阿鼻地狱,这个我们要知道。佛给我们的榜样是什么?一心求道、修道、行道。道是什么?道是真实的戒定慧,这是大道。如来一生所说的一切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由此可知,义理也有三层,最高的义理是慧学,其次的是定学,最下的是戒学。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三学相应不相应?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着眼。

  定慧太高了,虽高,要学,为什么?不学就不能成就。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非定慧不可;戒学最殊胜只是人天福报而已,免堕三途。诸位一定要清楚,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纵然是念佛求生净土,也要定慧。念佛最低的功夫也要念到功夫成片,这才能往生,功夫成片就是初级的定慧。没有这个就不能往生,你念佛念得再好,持戒再严,念佛还是人天福报。所以什么叫定、什么叫慧,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中国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哪个学佛的人,没有不读《金刚经》,《金刚经》就是定慧的标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定慧,那就是禅定;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慧。如果我们对于外面境界还会受诱惑,六根接触六尘心还会动摇,这个人持戒再好,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所以要往生一定是禁得起诱惑,不为境缘所动,一向专念,这个人就决定得生。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是在此地,决定不能搞错了。

  非义、背理,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就太多了。最显而易见的,信徒喜欢某一个法师,亲近某一个法师,那个喜欢有感情在里面,那是非义、是背理。法师去巴结信徒,这个信徒有权、有势、有财富,唯恐这个大护法跑掉了,这是非义,这是背理。给你四事供养,让你过得舒舒服服的,道心完全没有了。这个一般人看,这个大护法,好!其实那是什么?我们眼睛当中看,那是大魔王,不是大护法。你无量劫来,这一生好不容易得人身、闻佛法,有个解脱的机会,他一下把你拉住,那是魔王。今天有许多人把魔王当作善知识,把十恶业当作善知识,这就错了。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好榜样,出家人你这一生你究竟干的是什么?我们细细想想佛陀的一生,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得干干净净,这是我们第一桩要学的。第二,几乎用全部的时间,日夜不休,勇猛精进,修戒定慧三学。自己修学有心得,教化一切众生,那是无量功德。自己生活非常简单,三衣一钵,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我们凡夫看到他生活清苦,他里面那个乐受,我们没办法想象到的,这一点我们要清楚。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诸位讲,没有经营过道场。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道场,竹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这些场所都是有主的,他们邀请佛在那里弘法,佛是在那里暂住的。所以我们看到佛经上「佛在」,佛在哪个地方,没有说佛住,住就是他的家,家才住!佛在什么地方,那个在跟住完全不一样,在是没有家,住是有家。所以修行人,那个诸佛菩萨都是再来人,尚且如是示现,我们想想我们是什么人?业障深重的凡夫,如果有这些事务来劳累,我们的道业决定被毁弃掉。

  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真正学道,像我这种程度,我很幸运,一生当中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没有事务上的操心,才有这么一点点成就;如果是叫你管人、管事、管钱,就完了。我们自己要想一想,细细想想,我们出家为的是什么?不能违背了本愿。出家是不是去经营一个道场?占有一个道场,像社会一般人一样,这行业当中争名夺利,是不是搞这个?搞这个,如果你有这个福报,你也能得到一点,但是转眼之间,阿鼻地狱去了。我在这一生当中,有人送道场给我,我不接受。简丰文当年送杭州南路这个道场给我,我问他,「你是不是想害我?」他听了愣住了,他说,「法师,我怎么会害你?」我说,「你送道场给我就是害我,道场要不要管理?」他说,「那当然要管理。」「道场要不要开销?」「当然要开销。」「你不害我?」最后我跟他谈条件,你送道场给我可以,道场你管理,开销你负责。他全部答应了,那可以,点头,行,我还是不管事!这等于说是挂个虚名而已,决定不管事情,我们的心才能专一。

  每天读经,不读经的时候思惟经义,时时刻刻佛陀的教诲盘旋在心中,宗门叫疑情。久而久之,不一定遇到什么缘就有个悟处,佛这个意思懂得了。所谓「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这个疑不是怀疑,是理太深了,不懂,但是常常想着,不定什么时候遇到机缘就明白了。如果你有事务操心,你一天到晚想的是乱七八糟事情,这些事务不但障碍开悟,障碍定,也障碍戒,戒定慧三学统统被障碍住。一天到晚生起来的是什么?生起来是烦恼,是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在造业,这大错而特错。

  所以我在一生当中,讲经的时候也常常说到,道场决定是在家人的,居士的,在家人建立道场,礼请出家人来弘法利生。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一样,道场都是国王大臣、大富长者他们的,他们礼请释迦牟尼佛来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出家人对于五欲六尘丝毫不沾染,这个好!清净自在,永远保持你高度的智慧,一丝毫都不沾染。所以一定要有个出尘之心,超世之心。还想争夺道场,霸占道场,据有道场,控制道场,这是轮回心。轮回心,参禅、念佛、讲经说法都是轮回业,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而且罪业还非常重,重在哪里?你打着佛的招牌干轮回业,所以果报在地狱。如果不是佛的招牌,果报不定在地狱;只要是打着佛的招牌干这些事情,没有一个不堕阿鼻地狱,我们要清楚、要明了。

  义理两个字要搞清楚,这两个字深广无尽,所谓是古德教给我们「穷理尽性」,到达最圆满的那就是如来果地。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义理两个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知道多少一定要做多少,最浅的五戒十善,大家都知道。顺从佛的教诲,那是顺义理;违背佛的教诲,那就是『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佛教我们孝养父母,我们做到没有?佛教我们奉事师长,我们做到没有?你能够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小义,小义理。更深、更广的,佛在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能够把孝养父母的心推广到孝养一切男子、女人,那你这是大义理,这还不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那《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对一切人要孝养,跟对父母一样,对一切畜生、对一切众生都要孝养,那才叫究竟圆满,那是佛菩萨的大义,佛菩萨的真理。我们现在做不到,能够做到把孝养、恭敬达到整个人类,你就算不错了。暂时不说十法界,只说人法界,你能普及到人法界,你就算不错了。

  怎样才叫孝顺?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忠孝」那一段上讲了很长,顺性就是孝顺,不是顺情,顺人情错误了,顺性德。哪些是性德?五戒是性德,十善是性德。换句话说,我们杀生、偷盗、邪淫,这是违背了义理,这是不孝;我们妄语、两舌,违背性德,是不孝、是不顺!世出世间圣人教导我们标准已经建立了,我们一定要顺从符合这个标准,不可以违背,这是善恶的分水岭。可是我们行善难,造恶容易,原因在哪里?无量劫的习气。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烦恼心所二十六个,善心所十一个,你就想一想,恶多善少,所以造恶太容易,造善就太难。在这个地方必须要有高度的觉悟,要真正的醒过来,这人叫开悟,觉悟了。把自己烦恼习气控制住,顺着义理而行,我们就会有成就。

  出家人要记住,我是说老实话,如果你有个道场你决定堕阿鼻地狱。什么人可以有道场?大彻大悟之后。古时候佛教传到中国,出家人才管理道场,管理道场的是什么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管理道场是为修行人服务的,是佛菩萨不是凡人。我们是佛菩萨再来的,那行,没有问题,你大慈大悲你做护法,管理道场是护法,不是修法,是护法,你是菩萨,你是佛陀再来的。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凡夫,烦恼习气没有断,不干;烦恼习气真的断掉,还要看缘分,没有缘分勉强不得。我们这一生时光有限,太短了。如果你是中年,你晓得你将来还有几年好活?以为自己可以活到八十、九十,靠不住!四十、五十走的太多了。我学佛出家那个时候的同参道友,差不多四分之三都不在了,他们都是四十、五十走了,「黄泉路上无老少」。所以每一分命光,我们都要把它掌握住,不可以浪费。
太上感应篇  (第八十九集)  1999/9/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89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三十七节,说恶报的总纲:

  【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这一句我们已经讲过两次,义理两个字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做人应该要明了,修行证果,永远没有违背,可以说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源,深广无尽。如果是『非义』、『背理』,这就是众恶之源。太上在此地特别提醒我们。这两个字认识愈深刻,在佛法里面讲,品位就愈高,这两个字认识到究竟圆满,就是如来果地。所以什么是义、什么是理,一定要搞清楚。末后批注的结论四句话结得好,「惟于义理,见得精熟,故守之循之,出于自然」。前面两句是对于义理的认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两句是对于义理的实践,现在讲落实,所以做得那么自然。为什么佛菩萨、圣贤人做得那么自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随顺义理?无非是认得透彻。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违背义理,对这两个字认识不清楚、认识不够透彻,毛病发生在此地。接着底下一句:

  【以恶为能。】

  我们决定不可以轻看这一句,为什么?这一句正是我们自己的毛病。恶的范围太大了、太广了。佛法对于善恶的标准,为什么定在起心动念为自己是恶,起心动念为别人是善,为什么用这个标准?世间人听到疑惑,哪一个人不为自己?为自己这算错了吗?每一个人都认为为自己是对的,特别是现代社会里面还有隐私权,处处要讲求怎样保护自己,不受别人的伤害,法律也保障。为什么佛说这是恶?佛的标准、用意我们要懂得,世间法的标准是不出轮回、不出三界,佛法的标准是教我们了生死、脱轮回、出三界。三界六道的业因是什么?就是我执。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定这个标准是正确的。

  佛将这些因素归为三大类,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现在用这个话来说大家好懂,佛经里面的术语是无明、见思、尘沙烦恼,无明就是妄想,尘沙是分别,见思是执着。这三种烦恼你都具足,这就是六道众生。执着里面最严重的就是我,起心动念都是我,我这个执着是万恶之源。所以今天『以恶为能』,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是的,一点都不错,自以为是,自以为能。哪一天觉悟了,放弃我执,不再执着我,不再执着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能够为一切众生,这是善。所以佛讲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反过来无贪、无瞋、无痴,这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从无贪、无瞋、无痴生起的。佛这才说得清楚、说得明白,真正为我们解决了问题。我们自己要明了,总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

  佛教给弟子们,至少每天要做早晚课,早晚课的意思我们也说了很多遍,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检讨、忏悔,改过自新。天天忏悔,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叫真修行,我们戒定慧三学才能够增上。义理见得愈透彻,你放下的就愈多,放下自私自利,这个人才叫始觉,你开始觉悟,从这个基础上要不断的向上提升。要以大乘菩萨果位来说,始觉是初信位的菩萨,往上去还有五十二个阶级,这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然后你才晓得,我们佛家讲见道,什么是道?用这个地方的话来说,义理就是道。见得愈透彻你的品位就愈高,从十信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到妙觉,圆满了。诸位想想看,这是不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点都没错。

  这个地方的批注也注得很好,说「此四字,乃千万世大大小小恶人受病之根也,故列于诸恶之首」。这话讲得好,一点都不错,六道众生哪个不是「以恶为能」?谁觉悟了?谁回头了?古时候读圣贤书、读佛书,这才开悟,开悟就是对这桩事情总算是明白了一、二分。现代人不读圣贤书,也不讲求佛法,这个病根以前已经养成习惯,像吸毒一样,他已经上瘾,没有法子断掉。这个时候怎么办?佛菩萨慈悲,所以今天挽救世道人心,教导人明了义理,劝导人断恶修善,只有靠宗教教育。社会教育已经不讲这个,似乎已经不可能了,只有靠宗教教育来弥补。

  这一次我在澳洲,听到澳洲同修们告诉我,澳洲政府已经有法律规定,学生在学校念书,小学生,有二、三个人信一种不同的宗教,学生家长就可以向学校要求,请宗教传教师为这几个小孩上课。他们现在已经考虑到了,宗教教育从什么地方开始?从幼儿园开始,从小学开始,了不起,真正觉悟了。所以他们要求我们,帮助他们编小朋友的宗教教学的教材,我们将这个讯息带回来。现在他们在小学里面上的课,是台湾印的有一本《释迦牟尼佛传记》,用这个做教科书。幼儿园小朋友要用的教材要以图画为主,文字愈少愈好,对幼儿园小朋友展开教育。

  今天在外国,我相信澳洲受英国人的影响,他们已经想到了,道德的教育要从小教起。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宗教课程,你是信仰哪个宗教,就可以请宗教里面的传教师来给你上课。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值得我们赞叹的,也值得我们普遍去宣扬,人家这个好处我们要学习。我们中国是个佛教的国家,现在还没有想到这个事情。外国基督教的国家、天主教的国家,他们已经想到这个问题。而且心量大,能包容,无论哪一个宗教,不管你信什么宗教,你都可以要求学校去请传教师来上课。并不局限于多数的学生,不局限,二、三个学生就可以要求学校请老师上课。如果这个学校里面,学生当中有几个是学佛的,家里是学佛的,家长就可以请法师去给这些学生上课。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

  下一个世纪,国力的增长、国力的强大,不在科技,在道德。科学技术再发达,工商业再发达,道德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爱心没有了,一切的交往都以利害做标准,有利的就是朋友,没有利的就是敌人,这还得了吗?这个社会怎么会不动乱?这个国家充满了危机,危机不是从外面来的,危机是在内部。所以世间有这些高度智慧的人,志士仁人,看到这个问题结症之所在,以宗教教学来弥补,来培养道德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汉武帝正式以孔孟思想做为国家教育的方针,这个政策一直到满清都没有改变,足足推行了两千年。一直到民国,一昧向西方学习,把古圣先贤的教诲舍弃掉,我们国家近百年来遭受这么大的苦难,要知道苦难的根源从哪来的?我们把祖宗的成法舍弃掉,所以才遭难。日本人那么个小国家,能够在世界上称为一等强国,靠什么?靠中国儒家的教育。我们丢掉了,他们在奉行,他们保持不失,一方面来学西洋的科学技术,所以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西方人对它望尘莫及。我们有真的好东西,现在西方人发现,他们采取,他们学习,我们如果还不觉悟,还不能迎头赶上,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他们都起来了,我们中国又衰落下去。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希望我们大家都有警觉心。

  读了《感应篇》,要像读佛经一样,要深解义趣,要认真的反省,把我们一切不能修善、不能开悟、不能成就的根源找出来,然后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从根本修。《感应篇》每一句都有许多的事例,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行持上,举出许多例子来,提供给我们做参考,给我们学习。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觉、哪些是迷,我们都得搞清楚,都要搞明白,然后断恶修善,才不至于变成一句空话。认真去做,才得到真实殊胜的功德利益。批注里面也举了很多例子,我们不能够细讲,总得举出几条,使我们读了之后心里面感觉得很踏实。想想,「以恶为能」,我在什么地方、哪些事情里面触犯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集)  1999/9/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90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

  【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

  佛在经上有一段话说,这个地方也节录下来,「佛说世间一切恶人,死堕地狱」,地狱里面也有管事的人,这个人叫「牛头阿旁」,我们中国民间叫牛头马面,这是地狱里头管这些刑罚的。牛头阿旁非常凶恶,我们一般人讲,一丝毫慈悲心都没有,他见到众生受苦,绝对不会有一丝毫怜悯心,反而认为你的苦头受得还不够,加给你的刑罚还不够重,所以这些人常常怀着恶毒之心。受报的人,佛说在人间都是一些不孝父母,毁谤三宝,侮辱六亲眷属,轻慢师长,诬陷善良,杀害众生,造诸恶业。我们想想,佛说的这几句话,我们有没有?孝顺父母我们听说了,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

  孝顺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在前面说了很多。少年时代在学校里求学,功课不好、品德不好,这是不孝。现代年轻人谁知道?学业完成之后,踏进社会,成家立业,如果家不和,在事业上与同事、与朋友不能和睦相处,常常让父母操心,也是不孝。我们出家了,没有认真修行,戒定慧三学不能够增上,这一生当中不能够超越三界,脱离六道轮回,这是不孝。所以我们读这一句不孝父母,佛不是对别人讲的,正是对我们自己讲的。

  每个人在他自己本分的岗位上,现前工作环境上,如何尽忠尽孝?社会广大的群众,接受圣贤教育,接受佛法的教育,机缘愈来愈少。我们有幸遇到了,遇到之后,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把这难得的机会抓住,要做好。忠孝这两个字,我们概括整个佛法来看,一切诸佛如来自行化他,这两个字可以概括尽了。什么是佛法?忠孝就是佛法,忠孝就是菩提大道。《观经》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做到极处就成佛了。这两句八个字,如来果地上才做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还欠缺一分,没有能达到究竟圆满。所以佛这句话,不孝父母,甚至于对等觉菩萨讲,还在那里提醒他,你的孝没有做得圆满。我们听到这句话应当生起高度的警觉心,这叫学佛。佛是究竟圆满的大孝,佛是究竟圆满的奉事,佛的师长是过去一切诸佛,不但过去一切诸佛,现前一切诸佛,未来一切诸佛,佛都承事供养,我们哪里知道?

  毁谤三宝的事情我们做得太多了,也许诸位同学听到了不以为然。其实我们四众弟子,在家出家、男众女众,如果不是真正的依教奉行,在社会上表现一个真实佛弟子的形象,我们就毁谤三宝了,让社会上人看,这个佛弟子是这个样子的。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毁谤三宝?所以形象多么重要。我们四众弟子,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所,跟一切大众相处,如果令人礼敬三宝、恭敬三宝、赞叹三宝,这是为三宝增光,这是利益众生。如果我们的行为、造作依旧还造恶业,让别人毁谤,让别人轻视,让别人因我而造罪业,这不是毁谤是什么?所以佛弟子生活行持、言语举止都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所以佛讲的这些句句话,我们都要认真的去反省、去思惟,如何学习避免这些过失,这些过失都是阿鼻地狱的业因。

  骂辱六亲,骂是毁谤,辱是侮辱,家亲眷属。轻慢师长,轻视,对师长生傲慢心,没有把师长看在眼里。师长的范围也很大,教导我们的老师是师长,我们曾经念过小学、念过中学,有一些同修念过大学,直接教过你的,这是自己的师长。如果把这个范围再扩大,凡是从事于教育工作的这些人士都是师长。古时候的人知道尊敬,尊敬读书人,读书人教化社会大众,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是社会教育的老师。我们尊重读书人,尊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这是尊师重道,移风易俗,这是大善,几个人懂得?现在不要说是从事社会广泛教育的这些工作人员,过去曾经教导我的老师,我们还有几个人能记得?还有几个人会关怀老师?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看得很清楚,这是正道,这是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福祉的根源,所以佛把这两句列在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只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我们都要孝养、都要奉事,在这个社会上起带头作用,树立好的模范。所以每一句意思深广无尽,我们可以用《华严》来印证,佛句句话它的范围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局限在一个地区、一个时段。我们学习的人要认清楚,在现在这个地区、现前这个时段,应该怎么做法,这叫观机,理机双契,这才能够自度度他。

  诬陷善良,多半是生于嫉妒心,嫉妒、瞋恚的烦恼也是与生俱来的。看到别人做一桩好事,尤其看到别人超过自己,这个心里头总是难受。难受而没有障碍的行为,造的业轻;如果在行为上障碍别人的善事,这个罪过就重。戒经里面结罪,是看他善行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如果影响愈大,你障碍的罪就愈重;他的善行对社会影响不算大,你障碍他,你这个罪比较轻,这是论到果报。我们学佛是修行人,如果见到别人好事,还有这个念头,立刻要警觉到,要生惭愧心。佛菩萨教导我们,世间圣贤人也教导我们,「成人之美」,这个意思就是遇到别人行好事、行善事,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不但不可以嫉妒,还要去帮助他、成就他。我们帮助他,我们成就他,我们赞叹他,自己所得的福、所得的功德利益跟做的人相等。

  由此可知,遇到这种事情,吉凶祸福真的在自己一念之间,一念觉是吉,福报现前;一念迷,嫉妒、障碍,那是凶,那是灾祸。善事之小者,局限在一个地区,局限在一个族群;善事之大者,不限一个地区,不限种族,不限宗教信仰,大的!古人说得好,不读《华严》,不知道如来的境界;不深入《华严》,不能拓开自己的心量。自己的心量跟诸佛如来的心量本来是一样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现在因为迷惑、因为情执,把自己的心量缩得很小,不能够容人,不能够容事,这是我们自己的过失。所以遇到别人行善,我们要热心去赞助。

  学佛的同修很多,其中也有些少数,就是李老师以前所说的话,偏漏执,偏见、执着。他学佛局限在佛教这个范围之内,看其它的宗教,都对立;局限在自己这个族群之内,看到别的族群,外国人,也就对立。他也持戒,他也读经,他也长斋,他也拜佛,可是心量总是拓不开。看到我接触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疑虑重重,说「净公上人怎么搞的,现在怎么不学佛了,怎么去搞多元文化去了?」我听到之后很难过,我们佛家教发菩提心、教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些没有学佛的人他们叫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什么?多元文化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他们不分种族、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文化,一律平等看待,互相敬爱,互相尊重,互助合作,你们想想,这不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什么?人家真做到了,我们天天在喊口号,把一切众生看作冤家对头,这错了。

  我们今天供养其它宗教办的这些养老院、孤儿院、戒毒所,社会种种慈善事业,我们供养一些钱财,佛教徒看到心里难过,为什么把我们的钱送给别的宗教?我反过来问他,养老院我们要不要办?要办。孤儿院我们要不要办?要办。慈善事业我们应不应该做?应该做。你去做!我没有时间,我没有钱。人家做了我们去投资,那不等于我们做一样,我股东在里面,你想想对不对?既然有人发心去做了,我们投资进去参加股东,那个慈善事业我们不就有一分了吗?你们供养我,我拿去普遍投资,你们各个人都是社会慈善的股东,我没有把你们的供养糟蹋。你们自己也晓得,你们都是他们那些事业的老板、股东,不管出钱多少,好事!为什么心量这么小?为什么不能容人?为什么不能看人家做一点好事?好像好事只准你自己做,别人做了就难过,有意无意造作许多的罪业,自己还以为学佛学得不错、学得很好,将来堕阿鼻地狱还不知道怎么堕的?阎罗王给你一桩一桩解释,那个时候你后悔莫及了。

  所以学佛,前面两句话讲得很好,一定要深明义理。深明义理这桩事情,如果不天天读经,天天在这里研究、讨论、讲学,你怎么能够深入?所以归根究柢还是不明大乘教义的过失。如果深明教义,深明佛理,你这些妄想分别执着自然就消融,你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自然然就跟佛菩萨相应。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一集)  1999/9/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91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批注里面,引用佛经里头一段话,说明造作极重的罪业堕阿鼻地狱,「皆是不孝父母,毁谤三宝,骂辱六亲,轻慢师长,诬陷善良」,昨天说到这个地方。下面还有两句,「杀害众生,造诸恶业,如是等人,来此受苦」,后面的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杀害众生,特别是小动物,尤其是常常骚扰我们的,像苍蝇、蚊虫、蚂蚁、跳蚤这一类的众生,不学佛的人就不必说,学佛的人也在所不免,有意无意的就伤害这些众生。这是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不杀生从哪里做起?要从这些地方做起,这些小动物来骚扰我们,我们要有耐心,要能够忍受。自古以来,真正修行的大德,受到这些骚扰,他不会怨恨这些小动物,他反过来生惭愧心。世出世间法总离不开因果,为什么有些人,这些小动物不去骚扰他,而来骚扰我们?决定有前因,我们过去曾经也变过蚂蚁、蚊虫、苍蝇,也骚扰别人,今天我们的身转换过来了。所以这因果里头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无量劫来的业缘,不外乎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四种缘,有的时候见都见不到,也有的时候见如不见,这种情形,事实真相,我想我们每个同修都能体会到,只是体会得不够深刻。不够深刻的原因,是对于经教涉入不够深度。佛经教给我们深解义趣,如果我们有深度的契入,你自然就明了。然后在这个世间你的心就平淡,顺境不起贪心,逆境绝不嫌恶,善人、恶人一律平等看待,心就平,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修行在哪里修?也就在这些地方修。修行不仅限于读经,念佛也不仅限于持名,哪一门都含摄一切法门,很少人懂这个道理,能够做到的更少!佛经上告诉我们,真正通达做到,这法身大士,权教菩萨、二乘圣者通达还做不到。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华严经》上讲得最透彻、最明白。往年弘一大师教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学佛应当从《华严疏钞》下手,很有道理。通达《华严》的理论、方法、境界,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皆是圆顿大法,都能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提升到殊胜的境界,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是佛华严的生活。所以古大德称这部经叫根本法轮,非常有道理!

  末后这一句是造诸恶业,恶业无量无边,菩萨的标准,凡是与性德相违背的皆是恶业。我们世间人认为是善法,菩萨看到是恶法,为什么?不出六道轮回,六道里面三善道享福,不是真善,福享尽了还要堕落。不但六道里面没有真正的善法,四圣法界也不是真善。真善决定要超越十法界,那是真善,永远不退转,这是真善。这一段文做了两句总结,「作恶之人定入地狱」,这个语气非常肯定,一丝毫犹豫都没有,决定堕地狱。末后劝我们,「剎那住世,便当力行仁慈」,这个住世就是你有幸在十法界里面得人身。得人身,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人的寿命不长,唐朝杜甫讲过「人生七十古来稀」,唐人说的。也许大家认为现在医药发达,人的寿命长了。不见得!如果说医药发达,人的寿命可以延长,因果定律不就推翻了吗?寿命长别有原因,这一点我们要懂得。但是如果就全球人民平均寿命来说,不到七十岁,佛法讲的是平均寿命。个别寿命有长的,过去生中修的,业因果报各个不相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深信不疑。所以住世的时间不长。但是佛法里面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长寿绝不是求医药,绝不是求保养,那个没有办法改变命运的。怎样求长寿?改变我们的业因。你们在《了凡四训》里面读到,了凡先生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了七十多岁,说明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想求什么样的果报,要造什么样的业因,因果一定是相应的。

  所以佛菩萨在这里劝我们,我们住世的时间短,明白这些道理,要「力行仁慈,广修众善,消除三障,清净六根,念佛持斋,参禅学道,高超三界,迥脱四生」,劝我们干这些事情。开始学的时候是很勉强的做,做了几年之后渐渐习惯了。我是个凡夫身,业障习气很重,可是我真是像章嘉大师讲的,一生佛菩萨照顾。佛菩萨给我受种种折磨,我因为相信老师的话,这些折磨都是佛菩萨的照顾。让我修布施,为什么?人家一定要,你不给不行,好了,就学布施!慢慢学,学了多少年,慢慢就自然了。忍辱,人家欺负你、侮辱你、折磨你,忍受,从忍辱逐渐心就平了,心就定了。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心清净、心定,智慧就开了。所以所有折磨我的人、侮辱我的人,我心目当中都是佛菩萨示现的,没有这些人为难,我怎么能成就?六波罗蜜是这样修成功的。哪有说这六波罗蜜是在一帆风顺当中修成功的?没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成佛还要经过许多的磨难,八相成道里头降魔。降魔,给诸位说,不是在那一段时期,从他出生到示现成道,几十年当中,天天都在降魔,天天都有魔障;换句话说,你要禁得起考验,你才能有成就。

  人决定要有爱心,我们现在读大乘经,大乘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诸佛如来是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自己的身相,法身大士没有身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他的身相,叫法身。他所现的报身,报身是智慧,智慧也没有形相。报身是般若,法身是理体,应化身是解脱,解脱就是自在,大自在。为什么应化身叫做解脱?这是对众生讲的,众生的身体业报身不自在,被烦恼所缠缚,被生死所限制。佛示现种种身相,随类现身,所现的身没有烦恼,烦恼解除了,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叫脱,没有烦恼叫解。佛菩萨所现的身跟我们不一样。这个解脱通常讲法身大士,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见思烦恼解除了,尘沙烦恼也解除了,无明烦恼也破一分了。所以这是诸佛菩萨的应化身,跟我们凡夫的身不一样。

  佛教我们要有真诚的爱心、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不分邪正、不分善恶、不分利害,一律平等的爱护。我们在前面讲的,纯一善心,纯一善意,纯一善行,纯善。但是邪正、是非、善恶,依然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众生造善得善果,知道一切众生作恶要受恶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的观照。照得清楚,心里决定没有动心,没有起心动念,也就是没有好恶。不是说善的我们就喜欢他,恶的就嫌弃他,没有,不起心、不动念是说这桩事情。就是心里纯善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也不善,善恶二边都离开了,邪正二边都离开了,利害二边都离开了,那才叫真善。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这才叫广修众善。

  消除三障,三障自然就除了,没有这个功夫,三障太难。三障是指的惑业苦,也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清净六根,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真的不染,接触,清楚、明了,是般若的观照,一尘不染是甚深禅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实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清净六根,这就是都摄六根。念佛持斋,斋它的本意是身心清净,现在在习俗里面,持斋一般人都把素食当作持斋,也行,素食是持斋的一部分。参禅学道,参,不用意识才叫参,用意识心就不叫参,你看宗门里面讲「离心意识参」。心意识是八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末那是执着,阿赖耶是落印象。离心意识就是说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不落印象,这叫参。

  禅是什么?禅是佛心,戒是佛行,教是佛的言语,而这一句佛号全部统摄,这归到念佛法门。所以这个文字好,前面念佛持斋、参禅学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就是参访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跟他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展开来,就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佛法,没有一法能够超出念佛法门。高超三界,迥脱四生,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胎卵湿化四生都永远摆脱掉,不生不灭。这是佛在此地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我们要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历事炼心,要禁得起考验,禁得起磨炼,炼到炉火纯青就契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才是自己本来面目,是自己本来的生活环境,真正回头了,真正回家了。六道是在外头流浪,十法界还是在外头流浪,入一真法界这回家了,这才得到真正的安稳。好,今天时间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我们就讲到这里。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二集)  1999/9/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92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佛在经典上,劝勉我们要「力行仁慈,广修众善,消除三障,清净六根,念佛持斋,参禅学道,高超三界,迥脱四生」,这几句话,可以说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都说出来了。接着佛又教导我们,「切勿纵贪瞋痴,行杀盗淫」。切勿两个字,非常肯定,非常恳切,千万不能造。贪瞋痴是三毒烦恼,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诸佛菩萨已经断贪瞋痴,决定没有杀盗淫的行为;不但没有这个行为,念头都没有,这是圣人。凡夫贪瞋痴、杀盗淫的念头从来没有断过,只是没有外缘,它不起现行;一遇到外缘,它立刻就起现行,这是凡夫修行不能证果、不能开悟的原因。

  我们学佛的同修,有不少人常常跟我谈起,怎样才能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契入是证得。怎么样才能契入?必须开解,解才能契入。解跟行是一桩事情,解在行中,行在解中,就契入了。如果我们单单照佛所讲的这些仪规去行,不能够深解义趣,还是不能够契入境界,这个一定要懂。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玄义里头说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不能成就。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功夫得力的人,一定是解行并重,定慧等学,慧是解,定是行。这个地方的两句,勿纵贪瞋痴是属于解门,勿造杀盗淫是属于行门。有行无解,那个行是勉强的,不能够达到法尔自然的境界;有解无行,那个解决定不透彻,总不免产生偏见、陋执,陋是浅陋。所以这两句话重要。

  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不要看其它地方,专看我们佛门,我们自己这个道场,围绕周边这些同参道友,几个人能够息灭贪瞋痴?几个人能够不造杀盗淫?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我们这些错误的念头、习气还没有真正的放下,对我们的解行决定产生障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根性有利根、有钝根,有所谓上中下三根。三根从哪里来的?我们是属于哪一种根性?老实说,三根不是一定的,佛无有定法可说。你肯放下,你就是上根;能放下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不能放下,你就是中根;完全不能放下,你就是下根。哪有一定?完全在自己。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统统放下了,那你就是上上根。由此可知,根性与读诵、闻教有很密切的关系。大乘经读得多、听得多,容易觉悟;换句话说,把我们从下根提升到中根,从中根提升到上根。

  祖师大德教给我们读诵,要懂得随文入观,随着经典的文字,随着世尊所说的一切法,自己不知不觉的就入了境界,这是入观。用现代的话来说,不知不觉就把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转变了,这就是随文入观。读久了,读多了,听多了,这就是讲熏修的力量。熏修力量最显著的是为人演说,这个力量很大,效果非常殊胜;为别人讲一遍,比自己读十遍,印象都要深刻。所以诸佛菩萨四无碍辩有乐说无碍辩,欢喜讲。诸佛菩萨无非都是给我们做修学榜样,我们也要学到欢喜讲,才会有进步。欢喜问,别人不问我们,我们反过来问他,对于自己智慧、见解都会增长。智慧真正长一分,你对于世缘,包括佛缘,你自自然然会放下一分。

  跟诸位说,世缘沾不得,佛缘也沾不得。你们也曾经听过禅宗所讲,念佛一声,漱口三天都漱不干净。那是表法,做给我们看的,告诉我们,高级的佛法是世法、佛法都不沾染。世法、佛法要不要离开?不需要。为什么?没有障碍,你离开也错了,执着错了,离开也错。离开怎么?你也起心动念了。决定要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法法尔如是。我们讲放下,放下是两边都要放下,有边要放下,空的那边也要放下;执着要放下,不执着也要放下;分别要放下,不分别还是要放下,那叫真的放下了。放下执着,一切都不执着了,你执着一个「一切都不执着」,你还是没有放下。所谓「二边放下,中道不存」,你才能入佛的境界。

  善财参访德云,七天没有见到他,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这个七天没有见到,七是表七觉支。七觉支没有忘,所以你就不能见道;七觉支放下了,这才能见道。清凉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这是他的讲法。我们换个讲法也成。因为佛在经上没有说这个七天一定代表什么,它是活的。我觉得这个七,七这个数字,在佛法里代表圆满,七这个数字是讲四方、上下、当中,表这个意思。我觉得我们不用清凉的讲法,就用「七」表法的意思,七是圆满,统统放下了,那就是七的意思;圆满的放下了,你才能见道。因为德云比丘是代表初住位,统统放下了,你才能入初住。还有一桩放不下,这个最后的放下是什么?佛法,分别佛法、执着佛法,你不能见道。

  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诸位要晓得,大乘起信是什么境界?正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善财七天见不到,七天以后见到了,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的,他虽然讲一桩事情,但是这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举一反三。他说我们听教,要离言说相听,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个离不就是放下吗?听经能够离这个三相。读经能够离文字相,展开经卷不是不要文字,还是两个眼睛看着文字。这里头有很多法相名词,离即同时,这是真离。不是这个东西不要了,丢掉了,那个你没有离,那是离了有,你着了空。离言说相听,不是不听经,还是听得清清楚楚。那个离是什么?不执着、不分别。我听,听不分别、不执着,即相离相;我看,看不分别、不执着,那叫妙观察。

  我们见色闻声,麻烦在哪里?就是有分别、有执着,在打妄想,坏了,过失在这个地方。这样统统放下,清净平等觉现前了,清净平等觉就是真佛,圆教初住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分证即佛。由此可知,善财参访德云比丘,那个七天的七就是代表妄想、无明。七天之后,意思就是破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圆初住位次。我们这种讲法比清凉批注好懂,意思也很圆满。所以古大德的东西我们可以参考,不可以执着,一定要遵循,那你自己就不能开悟了。但是在我们初学的时候,决定要遵循,不遵循是我们自己胡思乱想,我们自己没有开悟,那个经的意思随着我们讲,我们讲不圆,人家提出几个问题就把我问倒了,那怎么行?自己真正有了悟处,要把古人的这些批注放下;放下古人批注,才能入经教;再放下经教,你才能见性。

  所以佛给我们很好的暗示,佛无有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佛无有法可说,就是教我们不要执着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你执着他所说的一切法,那你就是七天见不到德云比丘了。释迦牟尼佛的法统统舍掉了,自性的法现前,你就见性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可是大家听我这个话,千万不要误会,你现在一定要依佛法;不但要依佛法,一定要依古来祖师大德的批注。为什么?现在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我们哪能比得上善财?善财参访德云,诸位要记住,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也就是说分别执着都断了,只是妄想没断,所以七天没见到。断一品妄想,自性现前了,入法界。入法界之后,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从相上来说,现相上来讲,德云比丘示现在别峰,他住在山上,山代表高,表这个意思,表超出的意思,他在另外一个山峰,在那个地方经行。另外一个山峰表什么意思?表特别法门,念佛这个法门是特别法门,古人讲「门余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特别法门。他在山上经行念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佛在经上这种种示现都有很深的意思,如果我们执着在文字上,执着在言说上,这个意思你体会不到。所以「离相即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你才会有个入处。

  我们现在学经教的同学,对于这些道理一定要知道,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不但在经教上你懂得随文入观,要把在经教里面所学到的,在生活上随事入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事事物物,你都能用智慧观察。用智慧观察这些现相是什么?总而言之,这些现相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在现实生活里面去观,不是打妄想,不是在那想这是梦幻泡影,不是的。不用想,观是不用心意识,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是这样观察。时时能提得起《金刚经》上这四句偈的原则,对照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然后你得到的总结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心自然清净,自然就放下了,不会再染着,你的智慧会开。你要认为这些事事物物都是真的,都是实在有的,你就错了。不但你开不了智慧,你决定还是造杀盗淫,还是起贪瞋痴,还要造这个恶业,造恶业就决定要受恶报。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三途地狱也是自己变现的,离开自己的心识,决定没有一法可得;不离开自己的心识,虽然现一切法,这一切法也不可得。世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大般若经》上,不可得这三个字说了几千遍,我们要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中去勘验、去证实,那就叫证果,就叫证道。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三集)  1999/9/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93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看《感应篇》第三十九句:

  【忍作残害。】

  第四十小节两句: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这一段到「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到这个地方这是一大段。这一大段几乎每一句就是一个小段,都是说的大恶,举的几个例子。这一句批注上讲「专就物命上说」,杀生、害命。这桩事情,现代世间人几乎已经受不到圣贤的教诲,对于三世因果几乎完全不能接受。再加上现在的社会风气,崇尚于功利,只求个人的利益,不顾众生的死活,而对于一些动物那就更不必说了,可以说是恣意的杀害、食噉。这一生时间很短,但是在这个短短生命之中所造的恶业,跟众生结这些冤仇,生生世世累劫都偿还不清。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只有佛经里面讲得透彻,《感应篇》里面也讲得很明白。这些行为,实在讲都出之于残忍,没有一丝毫恻隐之心,到自己受到灾难,也不会有别人来怜悯你,为什么?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批注里面说得好,「诸善本于一慈」,一念慈悲是众善的根源。「诸恶本于一忍」,残忍,所以他敢造一切恶而没有顾忌。「去忍行慈」,这是圣贤、佛菩萨的功德之所在,我们学佛、希圣希贤就要从这些地方去做起。可是什么叫慈悲?什么是残忍?粗相是显而易见,细相就不容易看清楚了。《了凡四训》里面说得好,善有真有假、有偏有圆,他说得很多。可见得像这些地方,微细的地方,那你没有智慧、没有学问,你就看不到。在现前的社会,似是而非的事太多了,不胜枚举。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自己的看法,相信自己的想法,往往铸成大过,无可挽回。我们看看历史上这些人物,杀害千万人的、亿万人的,你要追求他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相信他自己的想法,相信他自己的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几个人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让亿万人受到灾害,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今天没有他那样的权力,没有他们那样的地位、威势,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道谨慎,不知道求智慧,随着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一样造罪业。罪业的影响我们哪里知道?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

  读书人,从前读书人,以孔夫子、以孟夫子为榜样;学佛,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佛的十大弟子,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我们有一个依靠,有个依归。那真学才行!口头上学佛,形式上学佛,不是真正用佛菩萨这个模式来塑造自己,这一生当中就很不容易成就,充其量是跟佛结个缘而已。像我们往昔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跟佛结缘而没有成就。我们再想想那些成就的人,成就的人有两种,一种菩萨示现的,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我们也非常向往,但很难做到;另一种确实是当机众,那些人的成就,总不外乎沉默寡言,老实修行。

  诸位要仔细观察我们的念佛堂,你看那个念佛往生的人,往生是成就,他的瑞相稀有。然后再想想这个人的生前,尤其是往生最近一、二年的表现,我们可以能观察出来。凡是修行有成就的人,省心省事,真的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他心才清净,清净心就是念佛三昧,所以他功夫得力。妄想很多,杂念很多,废话很多,你在佛门里面,无论出家、在家,修福而已。讲经说法如果妄念还是多,妄想还是多,外缘还是多,也是世间有漏的福报,不是功德。诸位一定要搞清楚,功德是清净心,你的妄想一年比一年减少,一月比一月减少,这是功德,外缘也少,这是功德的样子。

  我们是凡夫、是初学,不是菩萨应世;菩萨应世没有关系,人家心地清净平等,不落二边,这个行。我们功夫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一定要靠自己智慧的选择。七觉支里头第一个是择法,选择对于自己有利的修学法门,选择对自己修学有利的生活环境,避免诱惑,避免困扰,希望这一生不至于空过,那是真实智慧的人,真正有成就的人。自己要有这个心愿,决定要求佛菩萨加持,没有佛力加持,我们凡夫做不到。我在过去求学的时代,刚刚出来弘法的时代,困难重重,我一生都在受折磨,但是我愿意承受。我老师告诉我的,这一生都是佛菩萨给我安排的。所以无论什么环境,我都乐意接受,我在这里头磨炼自己,把自己的烦恼习气磨平、磨掉,才能得这一点成就;禁不起考验,决定不能成就。

  选择修学环境是我们一生当中成败的关键。我一生当中也遇到很多热心的人想帮助我,我没有接受,我只接受韩馆长一个人照顾,这个道理懂得的人不多。一个人照顾,我感恩只感谢一个人,十个、八个照顾,我将来要感恩感十个、八个,不累死了,这个道理要懂。有很多人有比韩馆长更好的环境,我都如如不动,人家布施恩惠不好接受,将来要报恩的。一个地方住不好再换个地方,又住不好再换个地方,你的一生就完了,谁敢惹你?中国在古老的时候,出家人挂单,挂单是知客师的事情,知客师一定会问你,你从哪里来?你在那里住多久?过去住过哪些地方?如果你每一个地方住的时间都很短,知客师心里很明白,你这个人不好处,不会留你的。你在一个地方都住上三年、五年,你这个人不错,跟大众能相处,人家愿意留你。从这些地方就能观察,你能不能忍辱,你有没有耐心。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我们有多大的耐心,你就有多大的成就;你有多大的忍辱,你就有多大的定慧。与人相处不能忍,工作环境不能忍,这个人的成就决定有限。

  这一句经文里,不但于人事要能忍,于物要能忍,这个物通常是指小动物。看到这些小动物,我们有没有动一个念头,过去生中我也曾经跟牠一样,有没有动过这个念头?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来生来世跟牠一样的机会还很多。如果这个念头现前,这叫始觉,你开始觉悟,我们就会勉励自己、会警惕自己,不敢懈怠。我们生生世世做过蚂蚁、做过蚊虫,也做过苍蝇,什么身都曾经受过,忘掉了!曾经堕过地狱,也曾经做过饿鬼,也曾经当过天王,梦一场。还继续要做这些恶梦吗?所以对于一切动物要有慈悲心,要爱护牠,要照顾牠,想到我跟牠没有差别,只是身相不一样而已,生活方式不一样而已。残忍是三恶道的心,六道里面的下者,心里头常怀着凶狠残忍,转眼之间地狱、饿鬼去了,畜生的身都不容易得到,我们怎么能不警惕?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四集)  1999/9/1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94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感应篇》第三十九节:

  【忍作残害。】

  造这种罪业,往往也是因为累劫的恶习气,不知不觉,有时候虽然知道这是不应该做的,可是实际上他还是在造作。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观察到恶习气的严重。世间人在喜庆的时候,一般做寿的时候,许多值得庆幸的节日,许多人杀生祭神,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不能够觉知,这些事情我们见得太多了。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自己喜庆之日应当答谢鬼神,答谢鬼神绝不能够杀生祭祀。杀生祭祀,说老实话,善神、善鬼都远离,不愿意承担这个罪过,你是为他而杀的,这个罪过他要承当。唯有一些恶神凶煞他才毫无忌惮,接受血食的供养,人与鬼神都因此而堕落。人道造作恶业来生堕地狱,鬼神造作罪业来生也堕地狱,这六道轮转。所以一切喜庆之日决定不可以杀生,这个《汇编》里面都讲到。

  这里头有一段讲得很好,文不长,「平等为佛,正直为神」,这两句话说得好。佛在经典常讲,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心里面常存如是法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说「断无因贿降福之理」,我们杀生祭拜神明,如果再是杀生祭拜佛菩萨,确实有这个事情。我早年在台湾,那个时候已经出家了,住在大溪,大溪有个香云寺,那个时候我们住在这个寺庙里头,附近的居民,初一、十五都是拿着猪头、鸡鸭鱼肉来拜佛,来供养佛,你说这成什么话?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以这些来祭拜鬼神、祭拜佛菩萨,这是贿赂。对佛菩萨、对鬼神行贿赂,而希望佛菩萨、鬼神会降福给他,哪有这种道理!

  由此可知,这些人对佛法是一无所知,完全是迷信。台湾有这种迷信存在,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类似这一类的迷信一定不少。追究这些因素,我们学佛的弟子,特别是出家弟子,有责任,决定不能够推卸。我们出家人没有尽到教化众生的责任,没有能够对社会大众把佛法讲清楚、讲明白。还有这些人迷信,甚至于我们再要造作一切误导大众迷信的,那罪过就无量无边了。这个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地狱门前僧道多」,我们误导一切众生去搞迷信,这是大错特错!甚至于我们今天说佛教是宗教,已经误导众生迷信了。我们今天很清楚、很明了,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佛陀智慧的教诲,与宗教扯不上关系。所以我们今天把佛教当作宗教看待,就是误导大众迷信,罪过已经就无量无边了。

  所以这个地方写的这一段写得好,社会有许多人在佛菩萨、在鬼神那个地方去许愿,自己有所希求去许愿,到还愿的时候就杀生祭祀,这种愿是恶愿。这里好,说「纵得遂心」,你所求的愿果然你得到,你想升官果然升官了,你想发财果然发财了。实际上这不是佛菩萨满你的愿、鬼神满你的愿,不是,是你命里头注定的,与佛菩萨、与鬼神根本就没有关系。但是你许的恶愿,你造的恶业,果报一定在后面,不在后生就在来生。后生是讲我们这一生的晚年,你要遭这个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感应篇》里面说得太清楚了,理虽然说得不多,《汇编》的批注补充进去了,所以说是有圆满的理论。而事说得太多了,这个事就是真实的证据,种善因得善果的证据,造恶因得恶报的证据,太多太多了。我们读这部书,看看过去这个业因果报,然后回过头来,仔细再观察我们现前社会,现代人的造作,看看现代人的果报,比书本里头记载得更明显,我们怎么能不信?怎么能不认真的去学习?

  我们同学提了两个问题,跟我们现在所讲的是一桩事情。现在的社会因为人口增加,所以许多国家地区都在那里讲求计划生育、节制生育。在美国也是如此,所以美国现在的现象,白人的人口几乎停止,没有什么增长;黑人的人口大量增加,黑人不节育,每个家庭四、五个小孩,五、六个小孩,很正常的。所以将来的美国是黑人的天下,他们是民主制度选举,黑人多了当然会选黑人做总统,因果报应。黑人以前是非洲那些奴隶,将来奴隶做主人,白人的主人要沦为奴隶,业因果报。中国人口多,所以节育,只准生一个;印度人不讲求节育,可能不久之后,印度的人口会超过中国。中国这个民族,自古以来重男轻女,即使家里有个男孩,娇生惯养,你晓得他是来报恩,还是来报怨的?他是来讨债,还是来还债的?

  所以今天社会问题,如果不深明佛法,不能解决。凭我们自己这种观念、想法、看法,我们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后果,现前觉得这个做法还不错,后来是什么结果不知道,可能引起后患无穷。一般人的思考,往往只考虑到眼前,这是这个时代远远不及古时候。中国古时候,特别是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的这些人士,他们所想的、所考虑到的都很长远。古时候做帝王,他所思考的千年万世,希望他的政权能永远巩固,子子孙孙绵延不绝。做个宰相,至少要想到五十年之后、一百年之后的影响;读书明理的人,即使没有做官,做一个平民,他也会为他的后代子孙着想,也会为历史的使命来着想,所以想得很远。

  佛家讲善恶讲得圆满,现前是善,后世不善,这不是真善;现前虽然不善,后世很善,这个事值得做。现在人很少有这种智慧,所以善恶没有能力辨别,许多在眼前似是而非的事情,往往自己做错了,没有智慧、没有眼光。原因在哪里?不读圣贤书之过,圣贤书是帮助我们长智慧;不读史书,特别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史书记载的是什么?就是记载善恶报应。一部二十五史就是讲的业因果报,增长我们的见识,使我们有能力辨别是非、辨别善恶。所以古人读书,这是重点的教学,经学、史学,一个是智慧学问,一个是见识。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人、对事、对物,常读圣贤书,自然就可以避免许多的过失。每一桩过失,要从佛的眼光上来看,后患无穷,这是世间人不能够理解的。

  有同修们告诉我,在中国大陆寺院庵堂,这是佛教道场地方,常常有人把小女孩丢弃掉。寺庙里的人,这是佛家是慈悲为本,捡到这个小孩了,怎么办?这些小孩,听说有的寺庙一年可以捡十几二十个。诸位要晓得,现在有,从前也有,半个世纪之前,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常常看到城市里头有育婴堂,婴儿的育婴堂。什么叫育婴堂?都是人家养的小孩弃掉的,遗弃掉的,不要的,丢掉的,他们捡到,在那个地方养育他们。所以在中国佛教道场应当要办育婴堂,我说的是真话,好事情。好好的养育这些婴儿,把他们养大成人,好好的教导他们,从小用圣贤的教育教导他。

  这些人我们好教,为什么?没有人干涉,一般小孩他有父母做主,这些小孩我们可以做得了主,不必让他上一般的学校。我们育婴堂里头有自己的课程,有自己的老师,教他伦常道德、因果报应,圣贤人所讲的心性的大道理。这些人把她培养出来,将来长大了两条路,一个她结婚,因为都是女孩,结婚之后她是贤妻良母,会为国家培养底下一代的好人才。要是出家,她是社会的好老师。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因势利导,要把这桩事情做好,这桩事情是无量功德。佛家常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你不但救她,你还要教她、养她。我们做这桩工作,就是说为国家、为社会、为佛法、为众生培养人才,这就是行菩萨道。

  所以整个社会问题,总归结就是教育问题。佛教是教育,佛教是社会教育,而且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明白了,现在我们也选择这个行业,就得认真努力把它学好,把它做好,我们才对得起佛菩萨,才对得起社会。我们接受四众同学的供养,才真正能「上报四恩,下济三苦」,继续佛菩萨的事业,完成佛菩萨遗留给我们的使命。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五集)  1999/9/11  香港  檔名:19-012-0095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深入经藏之后,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诸佛菩萨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一个清净法身。所以真诚的爱心,出自于自然的流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平等的关怀、平等的爱护,怎么会做出残害众生之事?所以在《感应篇》里面,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汇编》做了相当详尽的解释,我们也曾经报告过。在这一段文字里面,给我们举了几条的例子,说一切众生「贪生畏死,爱亲恋旧,知疼觉苦」,跟我们自己确实没有两样。我们只要细细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很明显的摆在我们面前。佛教人修行,修正错误的观念,修正错误的行为,教我们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的功夫。什么叫观照?不落在情识里面,而用智慧,真实智慧,观察一切事理,就叫做观照。真正觉悟的人,他们讲「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话说得有味道。这些话世间人很难体会,初学的人也不容易体会。所谓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谓源就是它的生起,它的因果转换,历历分明,这是讲的根源。左右逢源,根源并不在远处就在眼前。今天世人所探索的,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就在眼前,必须见道的人、证道的人他才能够了然。所以告诉我们,决定要存心仁慈,决定不可以做伤天害理之事,人要懂得自求多福。

  这里举出几个历史上的公案,过去读书人多半都曾经读过。佛经里面讲的,一切众生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王克杀羊待客,羊在客人面前跪下来流眼泪,你想想看,牠知道爱惜生命。我们看到这个情形,还忍心杀羊吃肉吗?所以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动物,前几时我们听到天目山齐居士讲放生,放鳖的事情。你看看这个鳖有灵性,一听说别人不杀牠,要放牠,感恩,五体投地,那种种表情我们能看到,知道动物跟人完全没有两样。凡是有生命的动物,牠被人抓到,知道自己要被屠杀、要被食噉,那种痛苦,我们从牠表情上能看到,垂头丧气在那里流眼泪,那种可怜的状况与人有什么两样?而一切众生,真正是有眼没有见到,有耳没有听到,有心没有感触到,任意的宰杀,满足他的嗜欲,结怨造业无过于此。

  圣人教导我们「天道好还」,这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护生、放生,不食一切众生肉,这个功德最大!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不但有情的众生要爱护,树木花草也有灵性,我们仔细观察都能感触到。我们爱这棵树,这棵树就长得特别好,它有回报,供给你欣赏。我们爱花,这个花开得特别美,好像真的我们有情爱的交流,这都是事实。不但花草有感情,连石头都有感情,矿物也有感情,《华严经》上跟我们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冷静细心观察都见到了。古时候「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我们深信不疑。

  所以在这一段文字里面,这是苦口婆心劝勉我们,过生日不能杀生,人庆长寿,杀害众生来宴会,庆祝自己的长寿,叫人家短命,哪有这种道理?于情于理都违背了。庆祝庆生,杀生造业来庆生,诸位想想看,这合不合情理?本来自己寿命很长,因为年年这种方式庆生,把自己的寿命减损。不但寿命减损,来生的苦报,跟这些众生结的冤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明眼人看得清楚,庆生做寿断断不可以杀生。

  这里头举了很多例子,丧事不能杀生,「丧以哀为主」,宴请宾客以素食为最佳。祭祀不可以杀生,佛在《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念过《地藏经》的人要记住,你每一年祭祀你的祖先,祭祀你过世的家亲眷属,中国人每年清明要祭祀、中元祭祀、冬至祭祀,如果祭祀杀生去供养,《地藏经》上说,亡人不但不能得福,加重罪业,为他而杀的,增加他的苦报,这是我们在世的活人无知。他堕在恶趣罪业已经很重,怎么忍心再加重他的罪业?所以我们一念情爱之心,造成因无知而造罪业,加重他的苦难。明了这些事理的真相,决定不忍心杀生祭祀。拜佛许愿更不可以杀生,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都来不及,怎么可以杀害众生去祭祀佛菩萨?下面又给我们说,结婚宴会不可以杀生,请客也不可以杀生。

  再说到营生,换句话说,我们在社会必须要有正当的营生事业,凡是杀害众生这些事业,不能发财。你所得的这些利润,绝不是因杀害众生你才得到这个利润的,你才发了财的,你的财运是你前生修布施所得来的。佛讲得清楚,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你修法布施,你得聪明智慧;你修无畏布施,你得健康长寿。如果你在这一生,你从事的是杀害众生的事业,虽然你现前得富贵,你的生活过得很优裕,过得不错。可是你要知道,你这个财运不是因杀生而得来的,是你前世所修积的,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都会发财。命理头没有财,譬如你开酒楼、开饭店,为什么别人做这种生意不赚钱,你做这个生意就赚钱?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发现,赚钱是命里头所有的,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都赚钱。杀害众生生命的这种行业,你前世的福享尽了,恶报就现前。所以我们很冷静、很仔细的观察,就知道这个现象。所以我们营生的行业要选择,决定不能干杀害众生这种行业,这种行业对自己决定不利。眼前所得的利润,决定不是因为这个行业而得到的。这个行业在往后的果报有得受了!我们要觉悟。

  再讲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奉养父母也不可以杀生,素食里面养分你已经摄受不尽,何必要杀害众生?我在年轻的时候,很幸运遇到佛法,读到《了凡四训》,读到《感应篇》,我很相信这个道理。我二十六岁下半年,把这些理论、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就发心吃长素。我素食吃了五十年,而且生活很简单,一丝毫不浪费,我的身体状况不比别人差,精神很好,每天讲经两个小时,一天都没有缺,这是可以跟大家做个样子。如果你们要说素食没有营养,素食不健康,你仔细去看看出家人,可以增长你的信心,改变你的观念。后面说养病不可以杀生,更应当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我们自己才能得长寿,无畏布施是健康长寿之因。

  后面也有一条,这是讲道教做法会,也用三牲祭神。我们替神明想想,「正直聪明谓之神」,这神还贪图你血腥的祭祀来保佑你吗?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法会祭神不能杀生。末后说世俗过年,过年家家都杀生,家家都吃肉,尤其是杀生来祭祀祖先,实在讲也是加重祖先的罪业,祖先不但不能够得福,还因而遭难,这是我们错误观念造成的。所以我们每年遇到新年,要特别提倡素食,加倍的爱护众生。年节不能杀生,荣庆不能杀生,送礼这是人情,礼尚往来,馈赠不可以杀生,饯别不可以杀生。还有一些众生喜欢养鸟,喜欢饲养宠物,诸位要知道,你饲养宠物,宠物要不要吃肉?养金鱼要用虾、小鱼去喂牠,养鸟也要用肉食去喂牠,你要知道,杀害多少小动物去满足你的宠物,你知不知道这里头有杀业?这里头有严重的果报?所以佛教人要把爱欲、嗜欲完全断掉,你才能恢复清净心,清净心才生智慧,智慧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上面举几个例子,希望听到的人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培养大慈悲心、大智慧心。我们每天念的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真正发心报恩济苦,就要从这些地方落实,爱护一切众生,绝不伤害一切众生,这是真正报恩救苦,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经义无限的深广,我们简单跟大家报告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六集)  1999/9/12  香港  檔名:19-012-0096

  诸位同学,大家好。第三十九段,《汇编》末后,有几段古大德的教诲,说得非常之好。黄鲁直有一首颂,他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这首颂说得非常明显,我们自己是个肉身,动物也是个肉身,人跟禽兽名称不相同,肉体、灵性是一样的。动物的灵性,只要稍微细心,你就看得很清楚,牠跟人没有两样,也是贪生怕死。弱肉强食,这是一个生态的现象,如果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一个理念,那就错了。人不如禽兽,老虎、狮子吃饱之后,小动物围绕在牠的身边,牠理都不理,绝无伤害之理;可是人不一样,不吃也要杀牠。

  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不知道礼义,古人所谓「人与禽兽几希」,这意思说人跟禽兽有什么差别?我们要多想想。我们杀众生,吃众生肉,黄先生讲不需要阎罗王来断案,自己想想,应该如何处置?唐朝吕洞宾说得好,吕洞宾跟人讲,你要想长寿,你必须放生,这是循环的真道理,牠死的时候你去救牠,你死的时候,天就救你。世间人总是求长命、求长寿,总是求多男女,有没有方法?有,「戒杀放生而已矣」,这是吕洞宾讲的。这些人都是真有智慧的人,真有德行的人,他们对于事理因果看得清楚、看得透彻,我们要深信不疑。佛家常说作佛、作菩萨,堕三途、变畜生,全都操在自己,与别人不相干,我们自己应当深深反省,自求多福,不要去找死。

  这一篇末后的结论,引用祁奚度的一篇文章,他这篇文章分成几段,写得非常好,我们一看这个人是佛家的弟子,所说的全是佛菩萨的教诲。开端他就讲,「一体本具体之体,众生皆吾生之生」,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知道虚空法界是一体,我们常讲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他说世间人的饮食,「八珍罗前,尽属呼号怨业」,这我们常常看到的,宴会的时候,桌上摆的酒菜,这些鸡鱼鸭肉,真的冤业。牠被杀的时候,不是甘心情愿供养你,牠是力量敌不过你被杀了。你今天吃牠,可能你正在吃的时候,这些冤魂都围绕着你,都围绕在你周边,都在你身后。现在你走运,你气旺,牠不敢侵犯你,到你一旦衰的时候,这些冤家对头就找来了。

  在台湾,我们佛门有一位广化法师,很多人知道他,他跟我也是老朋友。他没有出家之前是个军人,管军需的,军需是管财物的,所以他用钱就很方便。他告诉我,他在军中工作的时候,每天吃一只鸡,不晓得吃了多少只。以后学佛出家,出家不错,持戒很严,很难得的一个好法师,他出家早我两年。这在台中的时候,他在教佛学院,汉学底子不错,能写文章,能作对联。他说有一天在洗澡的时候,浴室里面看到满浴室都是鸡,到处乱飞,他就躲避,躲避的时候就跌倒,腿跌断了,所以就成残废,以后用个拐杖,到最后用轮椅。他跟我讲,这是我重罪轻报。这是因果报应,过去吃鸡吃太多了。走的时候走得很不好,病重的时候他找我,他想把道场送给我。我去看他,他已经没有办法讲话,坐在轮椅上流口水,非常可怜。我跟韩馆长一同看他,看到他身边这些弟子们,所以我就谢谢他,我没有接受。

  我们看这一段文章,一点都不错,这些肉食摆在桌子上,冤业游魂,明眼人一看怎么敢下咽?想想佛家「同体大悲」,看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普度众生,救牠都来不及了,怎么能够杀害牠?怎么能够吃牠?所以只要我们念头一转就觉悟了,肉食这种习气就不难断除。杀害众生这个动机也就能够断掉,恢复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那就是自求多福。不但不能杀害众生,令众生生烦恼,我们就已经有罪过了。谚语常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什么不如意的事情这么多?果报!我过去没有好好的对待别人,今天遭受这种果报。如果我们能够以善心、善意、善行对待一切人事物,我们一生就事事如意,一切时、一切处自然得到贵人相助。我们肯帮助别人,自然就得到别人帮助,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敬别人,人家敬我们;我们能爱一切动物,天地鬼神也爱护我们;我们轻慢别人,别人一定轻慢我们。正是所谓自作自受,不是有什么天神、鬼神来安排的,没有,世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一个因缘果报而已,佛法也不例外。

  学佛目的何在?是要为证得清净法身。你要想证得清净法身,丝毫的染污都不能有,我们到几时能够把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些烦恼习气断除掉。断除的理论、方法,世出世间圣贤说得很多,我们要细心的去读诵,要仔细去探讨,搞清楚、搞明白了,依教奉行,这才有救。如果不能够信受奉行,没有办法做到信解行证,轮回、苦报决定不能够避免。生死有业因,我们现前身体健康长寿,或是多病、多恼、短命,没有一样不是业报,我们要相信佛菩萨真实的教诲,种善因决定得善果。善因要从心地上建立,行善、口善、言善,心不善,转不了依报。心善,没有一样不善,言语行为作恶也是善;如果心要不善,言善、身善,假的不是真的。他给你说好话,帮助你做好事,他有目的、有企图的,不善!心善,说的话不好听,做的事很难看,但是是善的,果是善的,他是利益众生,利益你,他不害你。心不善,那个言语好听是绮语,世间一些人没有智能的,往往受骗,往往上当。上当上多了,慢慢会觉悟,那还算不错;有人上当吃亏,一生都不会觉悟,那是愚痴到了极处。

  所以学佛要想得福报,第一个决定不可以与一切众生结怨,冤家宜解不宜结,冤业总要化除。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我们甘心情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孽缘,不怨天、不尤人,知道是自己的业报现前。化解这些恶报,就是从心地里头做一个转变,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纵然有定业,果报也会减轻。我们念头转了,所以说重报转轻,轻报就化解了。这个事情最重要就是一念真诚之心,真诚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真诚能感动天地鬼神。所以我们过去造作罪业、做错事情,不怕,怕的是你不回头,怕的是你不觉悟。古人讲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去没有读圣贤书,不明圣贤的教诲,在家父母没教导我们,上学老师没教导我们,我们造作一切恶业,这是可以原谅的,佛在《无量寿经》上说了,「殊无怪也」。可是今天我们读到圣贤书,听到佛法,决定要悔改,决定要觉悟。如果读圣贤书,听佛菩萨讲经,还不肯回头,还继续造恶业,那你就没救了,你是罪上加罪。

  尤其是出家人,我们自己装扮这个形相,要装得不像,罪过就重了,在这个社会上,比哪一个行业都要严重。因为他的成就无比的殊胜,所以得罪那也是无比的严重,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断恶,务必要把恶断干净;修善,总希望这个善心能圆满。我们才对得起佛,对得起菩萨,对得起历代传法的这些善知识,念念存报恩之心。如何报恩?「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才真正落实「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真报恩。我们学得不好,做得不像,这就得罪了。自己总得要晓得,千万不可以大意,真正落在世俗里头一句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我们要是这其中的一分子就错了,大错特错。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七集)  1999/9/13  香港  檔名:19-012-009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四十段,这一段只有两句: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这都是说严重的大恶。『阴贼』就是阴谋陷害,所谓是「暗箭伤人」最为难防;暗中计算别人、伤害别人,别人还不知道你伤害他,属于这一类的。这个存心非常的残忍、非常的阴毒,对付一般的人,已经是严重的罪过,如果对善人那罪过就大了。在五逆罪里面,「杀父、杀母」这决定是堕阿鼻地狱。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你不能够报答父母、孝养父母,你还要陷害父母,这是大逆不道,极恶的重罪。可是佛也说「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罪都跟杀父、杀母同等的,甚至于比杀父、杀母的罪还要超过,这是什么道理?我们要懂得。佛菩萨、阿罗汉、僧团,那是世间的善人,他们在社会上所作所为是世间第一等慈善事业,这种慈善事业比一般救济贫苦要大得多、殊胜得多。他们所作的、所为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是教化众生断恶修善,而且给社会做良好的榜样,社会上有这种人存在,是一切大众的福报、一切大众的仰望、一切大众的皈依。如果阴谋陷害这些善人,果报都在阿鼻地狱,比杀害父母的罪还重,堕落在地狱的时间还要长,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结罪不是对他一个人结罪,是得罪所有一切众生,就看这个善人影响的面多大,影响的时间多久,他影响的面愈大,影响的时间愈久,你阴谋伤害他,你的罪就愈重。

  为什么会起这种恶念去伤害善人?我们想第一个因素就是瞋恚、嫉妒,心量很窄小,容不得别人的擅长,容不得别人的好事,所以才造作这样的罪业。殊不知果报太重了,太苦了,太可怕了。如果你的念头能够转过来,不但不嫉妒,而且还欢喜赞叹,全心全力协助他,成人之美,你的功德福报跟这个善人一般大。他的善行怎么成就的?一定仰赖大众同心协力成就,何况佛在经上把这些根本的道理给我们说出来,造善作恶果报的大小,都随着心念,心量大得福就大,心量小得福就小,同样造这一桩善事,得福果报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造丝毫的小福,果报都是遍虚空法界,为什么?心量大。世间人造再大的福报,可是得的果报不大,什么原因?心量太小。心胸窄小,障碍你的福报,你修福总不能够超越你的心量,诸佛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种小善得无量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如果把自己心量拓开,恶念就不会有了,恶念尚且不生,哪有恶的行为?这是我们要懂得的。

  后面一句『暗侮君亲』,「侮」是侮辱,也是在暗中,也就是说人家没有见到、没有听到,自己在做欺侮君亲的事。「君」是我们的尊长,不一定是帝王,我们在社会上,现在人讲的领导与被领导,我们站在被领导的地位,对于领导我们的人,这个人就是君,一般人叫上司。你在一个公司行号里工作,你的老板、你的经理、你的董事长就是君。读书明理的人,知道要尊敬,怎么可以侮辱?纵然这些上司有些不合理的设施、不如意的作法,也要尊敬。为什么?因为他的种种作法,我们并不了解,他思考是全面的,他所顾及是整体的利益,我们是个小职员,我们所看到的是局部的利益,没有看到全面。整体的利益,有时候必须要牺牲这个局部得到一个完整,所以他的考虑、他的作法、他的设施必定有道理,我们怎么可以议论?怎么可以在暗中欺骗他?暗中侮辱他?对上司、对长官不可以有这种心态、行为,对于自己的亲人也不可以。这个地方讲的「亲」就是父母、长辈,古人讲「君亲恩同天地」,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做事情、我们存心不敢让君亲知道,这就是此地所讲的「暗侮」,就是欺负。我们看古时候读书的君子、学佛的菩萨心地坦然,没有不可以告人的事情,你说这个人心地有多自在,多光明磊落,哪有不可以告人的事情?不可以告诉自己的尊长,不可以告诉自己的父母,你就是欺负尊长、欺负父母,你这是大恶。这样的恶你都敢干,你还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的?所以这是太上在此地举出几个重大的例子,这是造大恶。

  我们对父母恭敬供养,父母年老了、体力衰了,时时刻刻关怀照顾,如果我们没有竭尽自己的真诚,或者表面顺从暗地违背,这也是暗侮亲人。今天社会这些事情,我们耳闻目睹太多太多,所以社会不安定,天下大乱,夜晚不敢出门。我们想想古时候政治清明,风俗淳厚的时候夜不闭户,不要说白天,晚上大门开着都不会有坏人出来骚扰,人人都守礼,人人都守法。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今天过的又是什么日子?今天我们无论是大户人家、小户人家,居住的环境防范严密,唯恐盗贼乘机而入,门窗都要加上铁栏杆。从前铁栏杆是监狱里头用的,现在我们看看每一家的住宅全是监狱,个个都被关在铁笼子里头,你说多可怜。这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文明?我们耳闻目睹怎么不寒心?追究它的根源,怎样造成的?不读圣贤书之过,没有受过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所以才会有这个现象。觉悟的人、明白的人也生存在这个社会,需不需要这种防范?不需要。会不会有人来骚扰、来贼害?也无需要防范,为什么?明理的人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跟你有怨、跟你有仇,防范,人家还是要来侵犯、来报复的。你跟他无怨无仇,不防范,也不会有人侵犯你。

  佛门有个小故事,隋唐时候华严宗杜顺和尚,这是华严宗第一代祖师。在荒野搭一个茅蓬,在那个地方修行,他居住的那一带小偷很多,有一个信徒供养老和尚一双新鞋子,替老和尚做一双鞋子,看到老和尚在那里入定打坐,也就不敢惊扰他,把鞋子挂在他外面的门口。这样过了一年,他有一个机会又从这里经过,再来拜见老和尚,看到鞋子还挂在门口,他进去拜见老和尚,他说「老和尚我供养你一双鞋子挂在门口,你看到没有?」「我看到了。」「怎么还挂在那里?这个地方小偷这么多,都没有人拿去?」老和尚说,「我前生不欠他们的,我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他也不会动心。」前生不欠他的,前生欠他的,你藏在哪里也会被人家找到,也会被人拿去。这是说明「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既然是前定的,你防他干什么?他要拿去了,好!这债还了、清了,这一笔勾销了,用不着防范,前世没有这个债,他不会起心动念。欠债的要还钱,欠命的要还命。佛说得好,世法、六道轮回是稿的什么?无非是业报酬偿而已。到这个世间来,没有别的事情,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是干这个来的。觉悟了,恩要报,债要偿,怨呢?就算了,别人欠我的,不要了,一笔勾销,你就得大自在,来生不干这个事情。所以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只有报恩,只有还债,只干两样事情。迷惑的人干四桩事情,那就永远干不完,没完没了。

  批注后面有几句话,「不忠不孝,害教叛道」,圣贤的教化,古德有比喻,「人天眼目,黑暗灯明」,你要障碍,罪过就大了。你害一个善人,尤其是陷害一个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众生的人,罪过不在受害人结罪,是在整个社会一切众生接受教育上结罪。所谓是你把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断了,你把一切众生学佛的机会给断了,这个罪重了,这比杀人身命还要重。所以《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一开端第一段你们看看,有两个法师讲经说法的,教化许许多多众生,有几个看到这个法师,好像是得到名闻利养,他心里难过,嫉妒障碍,想尽方法来破坏他,使跟他学习的人产生误会,对法师失去信心,接受佛法教学的机会完全失掉了、破坏了,罪过堕阿鼻地狱。堕落地狱多少年?你们去看经,一千八百万年,这是讲我们人间的时间,他在地狱里所感受的时间是无量劫,地狱跟人间时差不一样。一念的恶心铸成大错,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恶还得了吗?与两个法师,说实在的话,与他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受害的是无量众生,你害的是两个人,但是连累无量众生不能得佛法的利益。所以在古礼上我们读过,我跟这个人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之仇,但是现在这个人他做官,我可不可以报仇?不可以报。做官是什么?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他现在是造的好事,替社会大众做好事,我虽然有仇,我不能报。他做好事,不但我不能报仇,我还帮助他,成就他的善事,这是读书明理之人。什么时候报仇?等他卸任,他不再做这个工作,这是报仇的时候。他在社会做利益大众工作的时候,我不但不能报仇,还要帮助他做好事。明理之人,恩怨分明,清清楚楚,他现在在干的什么事情。真为社会,真为众生,那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成就他的功德。个人的私仇,等到他不干这个工作,我再来报仇,你再杀他、害他,这时候可以。所以人不能不读书,不能不明理,不可以障碍社会大众的善事,不可以破坏社会大众的福祉。今天几个人懂这个道理?为什么不懂?不读圣贤书之过。所以我听说连天目山的鬼神,都要求有多一点的时间听经,人不如鬼神,鬼神有好学之心,有闻法的愿望,这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反省。

  今天时间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八集)  1999/9/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98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一节,经文只有两句: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这都是太上给我们举的一些例子,这是恶行当中的大恶。『先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老师,批注里头说,这批注都是以古人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佛家常讲,我们身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于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身命跟慧命做个比较,慧命比身命更要重要。如果人有慧命,这个人生生世世决定不堕三恶道,不但不堕三恶道,决定能够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由此可知,慧命重于身命,佛菩萨的恩德超过父母,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可是现在在这个世间,能够真正让我们得到慧命的老师,几乎都见不到了,这也是事实。佛家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为什么我们今天发心要求法身慧命,佛菩萨不来帮助我们?我们学佛这么久了,对经教也涉猎了一些,我们可以肯定佛菩萨的话是真实的,决定不是妄语;换句话说,决定不会舍弃我们,问题是我们求道的心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我们求道的心不是真切的,佛菩萨就不来了,来了没有意思,如果真的是恳切真心求,就决定有感应。由此可知,我们求法修行,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成就的早晚,都决定在自己,不是别人给我们决定的。自己有个真诚的心,有个清净的心,认真依教奉行,佛菩萨就来了,他有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来加持我们,如果有一丝毫的不诚实、不老实,就决定没有感应。所以今人心之所感都是些妖魔鬼怪,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心里头有贪瞋痴慢,心里头有邪知邪见,邪与邪相感,真与真感应,这是一定的道理。

  现在我们自己不知道怎样修学,这个诚心发不出来,父母也不知道,甚至于现在老师也不知道,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我小时候第一天上私塾,大概是七岁的时候,这个印象我记得非常清楚,这个私塾是在一家祠堂里面,我的老师姓什么我忘掉了,这太小的事情。我记得我父亲带着我,还准备有礼物,去供养老师的。进到祠堂,见到老师,先把礼物供上,我的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它也有个礼堂,在礼堂的正当中供一个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牌位,我们向孔老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父亲在前,我跟在后面拜。拜完之后,请老师坐到当中,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也是给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印象很深刻,家长把子弟付嘱给老师,请老师严加管教,这么隆重的礼节,父母要拜老师的,老师要是不好好的管教学生,你们想想,怎么对得起人家的父母?这样尊重。现在没有了,没人懂得了。

  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办了一个「内典研究班」,学生八个人,老师六个人,我也是其中之一。这个班的主任是李老师,开学那一天,李老师请我们六个老师上座,我们六个都是他的学生。他带着学生,他在前面,八个学生在后面,给我们顶礼三拜。李老师说「我代表学生家长。」大概我们这一生只会遇到一次,再遇不到了,再没这个事情了。代表学生家长,率领八个学生,我们这六个人坐在上面,接受他们顶礼三拜,我们要不认真教导这些学生,我们对不起老师。现在哪懂得这个道理?不但你们没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古时候师徒如父子,真的比父子还亲。老师的儿女跟我们自己兄弟一样,一生都互相照顾。所以人家做老师的人,虽然很辛苦,读书人都很贫寒,但是他非常安慰,学生教好了,将来学生能够出人头地,他的子子孙孙都会有人照顾,他没有后顾之忧。古时候有道义,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看社会的结构,人与人的结构是什么?利害。有利就是朋友,就是亲属;没有利的时候,就是怨家,就是对头,你说这是什么社会?从这些地方,我们真正体会到圣贤教育的重要,失掉圣贤教育,那真是夫子所说的话,人与禽兽有什么两样?人也是动物,跟一般动物差别在哪里?就是人懂得道义,能够明了「道德仁义礼」,其它的动物不懂。

  人为什么懂得「道德仁义礼」?是老师教的,所以对老师怎么可以轻慢。『慢其先生』,说老实话,老师都是读书人,都是明理人,对于这些名闻利养看得很淡,也无需要求人恭敬。学生对老师的恭敬是敬什么?是敬自己的学,道理在此地。老师教学生,对学生关怀确实是有差等的,这是什么原因?老师观察学生,这个学生一分恭敬,教他一分;两分恭敬,教他两分,什么原因?绝不是对老师恭敬成分多少,老师观察你能够接受多少。印祖在《文钞》里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教你两分,那一分是多余的,是浪费了。你这个器只有这么大,拿过来给你盛水,只能装这么多,再多了,漫掉了。你十分诚敬,你这个器大,就多给你装一点,一分诚敬,小的,只好给你这一点,是这么个道理。不是老师喜欢你,你恭敬他、巴结他,他就教你,不是的,是看你能够接受多少。你十分诚敬,老师教你九分,对不起你,你一分诚敬,教你两分,多余的,你接受不了,是这么个道理。如果老师要是贪图人家恭敬他,那他是凡夫,他哪里是圣人?所以诚敬,确实把我们好学的心、喜欢接受的心、依教奉行的心,显露在这上面了,人家看到的时候,他不能不教你。

  我过去这三个老师,那个时候我的生活非常清苦,说实在话,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我跟方老师学,方老师特别拨出时间来教我,我没有缴一分钱的学费。跟章嘉大师三年,我也没有一分钱供养过章嘉大师,这他知道,他了解我的环境,有的时候谈话时间久了,超过十二点钟,他留我吃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常常供养我、照顾我,我没照顾过他,他的学生多,他收的供养多,吃的东西他给我,穿的衣服他常常送给我,没有缴过一分钱的学费。这三个老师,都没有缴过一分钱的学费,得到老师特别的照顾,什么原因?就是诚恳的态度,真想学。我们要知道,这三个老师都是很有名望的大德,学生很多很多,没有一个像我有这样的这种礼遇,没有。我也不是有人教我,没人教我,是从小受的苦难太多了。遭遇到抗战,八年的日子过得太辛苦了,天天逃难,日本人在后面追。抗战八年,我走了十个省,都是徒步走路,所以江南十个省,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是走过来的。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只,遇到有河流地方才有船,没有河流的地方,走!所以吃的苦难太多太多了。没有机会上学念书,所以对于学的心就非常恳切,遇到有这个机会,决定不肯放过。现代人生活比我那个时候富裕太多太多了,日子过得好,学的心就淡了,学不学无所谓了。所以我们尊师重道几乎是出自于自然的,出于天性的。

  小注里头说的几句话很好,「父母生我之身,尤必先生成我之学」,「尤必」这两个字好,必须要老师成就我的法身慧命。「故其尊与亲君并重」,君是从前帝王,古时候的人民没有不尊敬帝王,尊敬国家领导人。现在由于圣贤教育废弃了,所以现在对于君长那个尊敬的心也没有了,可惜。「今人延师教子,往往多出虚文」。写这本书是在清朝末年,已经受西洋文化的影响,实在讲西方文化传到中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破坏掉了,所以我们的国家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将近两百年,遭受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没有过的痛苦。我们也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无知,怪自己迷信,迷信西方物质文明,把自己的东西废弃掉了,这一点我们远远比不上日本。日本人比我们聪明,他知道中国传统有价值,所以他永久保留,西方科技他要学,他们是并重,所以那么小的国家,能那么样的强大。我们是完全把自己的忘掉了,只看到别人的好,认为自己的东西太旧了、古老了、不合时代了,完全要丢掉。为什么日本人不肯丢?这是我们比不上日本。这是清朝末年的现象,请老师教子弟,心不够真诚。

  「吝财亏礼」,对老师的供养非常微薄,礼节没有那么样的真诚。「甚或言词不逊,礼貌反常,有心夷落」,轻视,瞧不起老师。老师家境清寒,多半生活非常清苦,这里讲这些人眼光短浅,跟禽兽没两样。可是做老师的人,决定不能因为学生家长对待你没有礼貌,轻慢你,你就不肯认真教,那也错了,那你不是一个读书人。你还是要认真教,尽到你自己的本分责任,你这个老师是有道德的,是真正明理的。如果贪图学生家长的供养,供养多了,就认真多教他,供养少了,对学生也就不太认真,这个老师不是个好老师,这个老师将来也要负因果责任,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因此我们真正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只要做到自己的本分,将自己的本分做得尽善尽美,全心全力去做,好果报决定在后面。积功累德,教书的人就是教学,在教学里积德累功。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九集)  1999/9/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99

  请看《感应篇》第四十一节: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这一节前面曾经介绍过,可是意思很深、很多,言之不尽。这两句实实在在说,也是我们现前所犯的过失,虽然犯了,自己没有办法觉察,总认为自己做得没有错,自己做得都很好,这也是我们翻译小组提到《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实在说,我们智慧达不到,见识达不到,非义是不应该做的,义就是我们的本分,应当要做的。我们不应当做的,在现前好像是应当要做的,这一类是非义之义。眼前好像是对的,实际上在影响是错误的,譬如今天讲尖端科技,制造核子炸弹,制造些尖端武器,这是应该的,我们国防需要,应该的。如果你想到那个后果是毁灭整个人类,这错误,不应该的。中国古人有智慧,为什么中国不发展科学技术?如果要发展应当在两千年之前,两千年之前中国要发展尖端科技的话,这个地球现在没有了。我们在古籍里头看到,研究飞行在王莽时代,那个时候记载就有人做滑翔机,你说那个多早,指南针、火药,这诸位晓得是黄帝时代发明的,可是中国只止于娱乐,不会把它发展做为战争的武器,这中国人懂得,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现前有利益,将来没有利益,后世没有利益,不应该做;眼前好像是没有利益,可是你想到将来、后世有利益,这个应当要做,这要真实智慧才能看到。

  底下说「非礼之礼」,意思亦复如是。礼节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则,这个规则表达我们的真诚,表达我们的爱心,这就是礼节。非礼是什么?这里头没有真诚虚伪的,没有爱心是手段的,这我们不应该做。为了我们现前的利益,欺骗别人,虚伪、欺诈,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上开会全是虚诈,没有一个真诚的,各怀鬼胎,会议终了之后大战爆发,这种国际上、国际之间,这叫「非礼之礼」。我们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有求于人帮助的时候,总是看别人的脸色,用种种手段来欺骗,达到自己目的。这种手段是不是真的能达到目的?不尽然,达到目的都是一种因果报应。你用真诚,决定不用欺诳,一样能达到,人家还特别乐意帮助你。你用不正当的手段,表面上礼貌再周到,也会失信于人,以后人家不相信你了,你要再建立信用,那相当不容易,这个我们要知道。这上面加上一个「非」,都是欺诈,都不是诚意,慈悲心也是假的。

  世间做慈善事业的人很多,几个是真的,几个是假的,我们要辨别清楚。谚语里有所谓「慈善家,慈善起家」,那是讽刺的话,从事于慈善事业,他名利双收,名大慈善家,利得大富大贵。到外面去劝化、去捐助,捐了一万块钱,做多少好事?做个两、三千,那很有良心的,三分之二自己享受,这叫慈善起家,这是「非慈之慈」。这种事情在我们佛门挺多的,我过去在台北印经,我们版权页上印一万本、印五千本,印刷厂常跟我说:「法师,你这是真的。」我说:「难道还有假的?」「有!人家后面写印一万本,实际上只印两千本,他要我写上一万本,实际上两千本。」换句话说,八千本自己吃掉了。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真的版权页上多少,那就是多少,绝对不会是假的。他说现在假的好多。我们才晓得,台湾佛法虽然兴,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灾难,假的,就是连印经,一万本只印两千本,他怎么会不遭难?这是属于「非信之信,非慈之慈」,你印经后面是征信,征信不是真的,也作弊了。这几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也是这些事情,轻慢老师,欺骗老师,阳奉阴违。我们在工作上欺骗上司、欺骗同僚、欺骗众生,自己以为所作所为都正确的,自己利益得到了。我要不这么做,我怎么能得利益?现在整个社会风气如是,那还有什么话说?今天这个社会,好像是不做欺诈的这些事,就不能活了。做生意不逃税,不欺骗主顾,那怎么赚钱?好像是一切你所既得的利益,一定要靠欺诈,要靠这个手段,没有这个手段,这个人是笨人,这个人会被时代淘汰。你说每个人有这种观念,这个世界还能太平吗?社会还能安定吗?灾难还能避免吗?我们要明了,我们要相信佛菩萨的话,要相信古圣先贤的话,「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积德累功,决定正确。对老师要尊敬,老师的尊敬并不限于表面,最重要的依教奉行,这是真尊敬。对于我们的工作一定要负责任,负责尽职,尽心尽力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这是报恩。佛家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报恩、济苦就在我们自己能够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

  《汇编》批注里头引用的这几段讲得好,都是我们的好榜样。像汉明帝,佛教传到中国汉明帝的功劳不可没,是他派使节到西域迎请过来的,这个人就是尊师重道的人。能尊师重道,一定能孝顺父母,这是孝亲尊师的好榜样,身为帝王,做出来给大家看。他的老师桓荣,对老师诚敬,对老师的礼遇,都能叫别人看到受感动。下面提到岳飞,岳飞的老师是周同,我们在历史上都读过。岳飞的武艺跟周同学的,周同将他自己最心爱的一张弓送给岳飞,这张弓是很强的弓,三百斤重,拉开的时候三百斤,普通人拉不动的,你就晓得那个箭射得远。周同死了,每年到忌日这一天,岳飞一定要去扫墓,祭拜的时候一定用这支弓射三枝箭,念念不忘老师,老师教导的东西,要在坟墓前面还要一样表演出来给老师看,「事死如事生」,你说这个情多厚,恩德多厚。不能够孝亲尊师,不会有成就,纵有成就也不是善人,果报决定在三途。

  后面引用古礼的一段,诸位自己可以去读。「事师之道」,学生跟老师学习的道理,「如子弟之事父兄」,从前讲行,现在不行,现在我们对父母也没看在眼睛里头,这讲不通了。从前的社会有家教,现在尤其是富贵人家,做父母都忙着应酬,没有时间照顾儿女,儿女交给谁照顾?佣人,佣人给他带小孩,一个星期难得跟儿女见一、两次面,他自己这一生成就了,下一代完了。儿女跟父母没有亲情,他怎么不怀疑?怎么不猜忌?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确实有家教,父母要做儿女的榜样,让他从小常常看到、常常听到,他会记在心里,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懂得怎样侍奉父母,怎样侍奉兄长。现在这种教育完全废弃掉了,完全没有了,所以我们今天读古书,人家说「事师之道,当如子弟之事父兄」,谁懂?

  下面举几个例子,「行随于后」,长辈在前面,晚辈在后面。现在儿女行在其前,父母跟着他,颠倒了,所以现在有人说「孝子」,孝子怎么讲?孝顺儿子,父母孝顺自己的儿女,世界颠倒了。「坐列于旁」,坐的时候坐在长者的旁边。「路遇则正立拱手,言谭则倾耳虚心」,这是我们今天念念,看看古时候的社会状况,现在这种状况你见不到了,不但见不到连听都听不到了,我们要不读古书,哪里会知道。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悔吝忧虞而不易」,这一句话就是说无论在顺境逆境,对于老师恭敬的心态永远不变。「吉凶祸福以与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跟老师同患难。「生则礼严跬步,死则心丧三年,若此则庶几矣」。老师活着的时候,要以真诚恭敬心照顾老师,照顾老师一辈子,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没有两样。所以从前做老师的人愿意教学生,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学生怎么明白的?父母教的。父母教子弟事师之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相互教。做父母的没有办法跟儿女说,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要孝顺我,说不出口。儿子问,我为什么要孝顺你?得第三者来教。同样一个道理,老师对学生也不能说,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我,也说不出口,父母教。所以父母跟老师配合得很好,才把这个人教成,两边缺了一边,都没有办法教好。

  这里有些小故事,诸位自己去看。他这里说有个农家,中国古人存心厚道,凡是不善的,不写他的名字,这是存心厚道。就说有这么一个人家,他生一个儿子,请先生来教书,意是很切,但是对老师非常简慢,没有恭敬心。可是这个老师不错,老师真的尽心尽力教诲。可是他的小孩长大之后,还是一事无成,还是去务农。这是说明什么?说明轻慢先生的果报,先生教的还是认真,你还是发不起来,这是说果报的事情。这个地方讲的这些果报很多。所以教学,我们出家人所从事的工作是师道,是一个从事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必须要认清楚自己的身分,比一般学校担任教职的,我们的责任还要重。世间这些教师,我们讲现代的,不说从前的,偏重在技术的教学,佛法的教学,偏重在智慧的启发,真的是法身慧命。我们今天选择是这么一个行业,显示的是这样的身分,这个工作要做不好,就是误人子弟,就是欺诳众生,也欺诳佛陀,你说这个罪名多重。所以出家难,李老师一生不敢劝人出家,劝人皈依,不敢劝人受戒,不敢劝人出家。印光大师一生不给人剃度,什么道理?知道从事这个行业不容易。如果做不好,罪过太大了,何必帮助一个人造这么样重罪?但是做好了,功德无比殊胜。所以我们一定勉励自己,纵然自己初出家的时候,没想到这个问题这么严重,胡里胡涂就出家了,出家之后,你现在知道了,就要认真努力,一定要把教化众生的事情做好,老老实实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
太上感应篇  (第一00集)  1999/9/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0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四十二节,也只有八个字: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这也是属于大恶。《汇编》里面说得很好,「无识之人,正当随事晓醒,警之以义理,动之以善恶,使至觉悟而不堕于惑」,怎么能够因为他愚昧,你就欺负他。后面引了《楞严经》一句话,《楞严经》云:「衒惑无识,疑误众生,死后当堕入无间地狱」。所以人在世间,有意无意造作极重的罪业,自己并不知道,也不晓得果报的可怕。《感应篇》里面举的这些例子,我们细细反省,这些过失自己也常常在犯。但是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果报,自己总以为这些都是小事,甚至于说微不足道。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过失?愚昧无知之人,我们不读佛经,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些人过去生中多少世以来,造作许多不善之业,感得这样的果报。佛菩萨看得清楚,这一类的众生,正是佛菩萨救度的对象,而且把他们排在最优先。为什么?这样的人如果不赶快帮助他,他转眼就堕入地狱。所以佛菩萨帮助众生,最苦、果报最严重的,一定是列入第一优先;造作罪业比较轻的,不至于堕落得这么苦,稍微缓一点还不要紧,这是合情合理。另外一种情形比较特殊的,这也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根熟的先度。什么叫根熟?成佛的机缘到了,这个也要优先帮助他。帮助他成佛,他成佛之后就能广度众生,这个优先的道理在此地。

  世间人毕竟愚昧无识者占多数。我们再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属于『无识』这一类?细心的思惟,反省检点,我们自己确实是属于「无识」。为什么?虽然天天在学经教,依旧时时在犯过失,这不就是无识吗?所以要随事提醒。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如果不提醒,又犯过失了,言语造作的过失纵然不犯,念头常常在犯,起心动念。为什么佛菩萨要天天讲经?就是为这桩事情。几个人能够听一次经,听一部经,就能回头,就能觉悟,就能证果?这种人不是没有,太少了,几百年当中我们才看见有一个,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由此可知,多数人常常在犯,像我们自己也是属于这一类,业障习气非常深重,所以要善知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善知识?实在找不到,这时古大德教导我们供养三宝。我们供养佛像、供养菩萨像,用意何在?借着这些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见到佛像,就想到佛菩萨的教训;见不到佛像,忘掉了,供佛像的用意在此地。所以不是把他当神明看待,不是祈求他保佑升官发财,是用它常常提醒自己。

  提醒第一个是读经,见到佛像就要想到要读经,读经就是听佛菩萨讲经说法,使我们明了义理。「义」是什么?该做的,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这叫义。「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所说的一切经,它的内容归纳起来,不外乎就这两桩事情。义则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应该做的;理是明心见性。不但自己要学,还要帮助别人。怎么帮助别人?做出样子给人看。什么样子?「动之以善恶」,我们要做出来,我们起心动念别人看不到,我们的言语造作人家看到,我们能不能在一生当中口不出恶言,一生当中能做到不妄语、不欺骗别人。从哪里做起?从今天这一天做起,我今天这一天从早到晚不妄语、不恶口,这显而易见。佛教导初学从十善业道做起,《观经》讲「三福」给我们提出纲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问,我们怎样孝亲、怎样尊师?修慈心、修十善,就是孝养父母,就是奉事师长。如果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不善,那就是不孝、就是不敬,就从这做起。果然真的做到了,天天这样做,这个人是善人。善人不必要别人称赞我们,我们要希望别人称赞,希望别人表扬我们这样做,已经就不善了,为什么?存心不善。行为是善,心不善,心地污染,不清净。一无所求,应该这么作法,这种作法就是帮助别人,就是普度众生,让别人看,看了他会觉悟,为什么他能做得到,我做不到?他看久了,他会反省。

  古来祖师大德讲经,受到感化的人,佛法里面讲普度众生,用现在话讲感化别人,就是以一个真诚心、慈悲心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人看。最好的榜样舜王,舜王在他青少年的时候,他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处在逆境里面,恶缘他能够感化,做得非常圆满,做得非常成功,最好的榜样。他为什么能做得到?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一句话,「不见世间过」,所以他才做到。「不见世间过」是理,他明理。别人为什么以恶意对我?以恶行对我?总是我自己有过失,所以他念念,他没有看到别人的过,认为别人什么态度都是正确的、都是对的,总是自己有过失,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使这些恶意相向的人,也看不出自己的过恶,这是真正懂得修行的道理与方法,他真懂得。在我们佛法里面讲,他是大菩萨的示现,这哪里是凡人?他的行持,我们仔细观察,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没有两样。善财童子一生修行,没有见到世间过,只见自己过,不见世间过,所以他一帆风顺,一生圆满菩提。这是佛在经典上举出最好的一个榜样。从凡夫地经历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从初信到十信跟一个老师,文殊菩萨是他的老师。十信心满,老师叫他出去参学,所以往后是五十三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参一位善知识,他的位次向上提升一个阶级,参访吉祥云比丘他是初住,参访海云比丘他是二住,参访妙住比丘他是三住。我们想想他过的是什么日子?回头想想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人家道业天天增长,定慧等学,那个生活多圆满、多么丰足。我们今天天天还在造业,所以此地讲的「无识」,我们不是无识,谁是无识?我们没有明白佛所讲的义理。

  我学了四十七年,四十七年才懂得这么一点道理。所以有机会我跟大家共享,不忘记时时刻刻提醒同学们、劝勉同学们,尽可能的一天都不放弃。我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几天要是没有人劝勉,经也懒得看了,毛病习气都出来了。中国古人说得好,那是讲念书人,「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古时候的人说的,他们的环境比我们实在讲殊胜多了,现在说老实话,哪里要三天,一天不读就面目全非。一天还太长,半天不读都面目全非,古人还能够等三天,我们今天半天不读,你看毛病习气完全露出来了。甚至于一面读,一面毛病习气都往外冒,你说有什么法子?读经生烦恼,听讲也生烦恼,研究讨论吵架,所以想想古人还能耐得住三天,才知道我们现在毛病习气是多么严重。所以读到这个经文,欺骗这些无知的,想想我们自己就是无知的。欺骗我们的人太多太多了,满街都是。提醒我们的人,没有,到哪去找?我们所接触的全是欺骗我们的。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很平常,意思太深太深了。

  所以这一次有这么一个机缘,我再把《金刚经讲义》仔细看一遍,看了之后感到里面有许多东西还是要加以补充说明。为什么?一般人看了还是不懂,不做补充,对不起现代的众生。所以古人讲经方便,点到为止,他看了他能懂。现在不行,怎么点他也点不通,不能不啰嗦,不能不麻烦。所以度现代众生比过去困难太多了,我们要没有耐心,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德行,不能观机,自行化他都做不成功。所以不能不努力,为众生,为佛法,勇猛精进。
太上感应篇  (第一0一集)  1999/9/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01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四十二节: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汇编》里面将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也举了不少的例子,说明这里面的业因果报。又引了一节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怎样与朋友相处,这一段经文不多,实实在在是我们必须要记住,而且要落实。「佛言,人处朋友,彼此皆有五事」。儒家的教育重视伦常,中国人讲五伦: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所以朋友在五伦之中,跟我们本身的关系非常密切。如何能够尽朋友的道义,佛给我们说了五桩事情。第一是「彼此若作恶业,当递相劝止」。所以朋友有互相规过的义务,如果看到朋友做错事情,不说,这就不够朋友了,这不是朋友。但是规劝有礼,所谓一定要守礼,懂得礼节,规过绝不当第三者之面,私下劝勉,这是朋友。父母的教诲,可以当兄弟姊妹众人一起教诲,这是勉励自己的子弟;而有外人,父母也不会说,总是要顾及儿女的情面。老师教学生,在同学当中可以说,为什么?我们是同学,老师不是教我一个人,是教所有的学生。但是朋友不可以,朋友只能够私下规劝,所以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

  「递相劝止」,相互的,我自己有了过失,我的朋友会帮助我、劝勉我、提醒我,我也要帮助我的朋友。特别是在佛法里头,佛法真正明了因果通三世,所以规劝比什么都重要。造一念恶,好像眼前觉得无所谓,将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世间人对这些事理不明白,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恶习气很重,《论语》上讲,《论语》是孔夫子说,「朋友数,斯疏矣」,所以在现在比什么都困难。劝过不能超过三次,三次以上那就变成恶人了,彼此疏远,不但疏远,还结了怨仇,由此可知,世间最难的事情是人情,所谓「做事难,做人更难」。真正通情达理,在儒家称为君子,真正叫通达人情道理,通情达理到究竟这是圣人,在我们佛法称佛菩萨。我们今天一身的罪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善,佛菩萨为什么不来规劝我们?为什么不能来教导我们?我们自己想一想,佛菩萨来教导我们,我们能接受吗?不能接受,三遍以上就厌烦了,也把佛菩萨看作怨家。所以佛菩萨慈悲不来,不来是慈悲,跟你保持好关系,不要好朋友变成怨家,跟你疏远。等到你真的觉悟,真的想回头,六道里头吃尽了苦头,有一念觉悟、一念回头,好朋友就又来了。诸佛菩萨这种作法,非常值得我们做参考。不听忠告,不听善言,暂时离开,一定要等他想回头,再接近,这是感应道交的大道理。这是规过,佛把这个列在第一条。

  第二条,「彼此若有难疾,当看顾调治」。我们遭遇到困难,需要人帮助的时候,这时候朋友有义务应当要帮助。其次有疾病,疾病做朋友一定要照顾,也要尽心尽力帮助他寻求良医,帮助他调理。可是现代的社会确确实实是太难太难了,古人讲的「天下大乱」,究竟乱在哪里?我们一般人讲社会没有秩序,社会治安不好,人与人没有善意往来,充满了欺诈,深入一层我们没有观察到,深入一层的观察伦常道德破坏了。父子不亲,朋友不信,夫妻无义,这还得了吗?这是真正之乱。稍稍不如意,马上就翻脸,这是乱世!太平盛世,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形。我们想想,治乱的根源在哪里?在教育。现在大家不讲古圣先贤的教育,不但是遗弃,还要极力把它消灭,这是反常,《左传》里头有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弃常是放弃伦常,放弃伦常这个社会就是妖魔鬼怪。佛家讲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都具足十法界,这话说得好,天台大师在《法华经》里面发明的「百界千如」,就是从这个意思发挥的。人要能接受圣贤教育,人中的天人,人中的佛菩萨;人如果舍弃圣贤的教育,人间的饿鬼,人间的畜生,人间的地狱,人间的妖魔鬼怪,关键都在教育。所以释迦牟尼佛舍弃所有的行业,从事于教学的工作,一切诸佛如来都作斯示现,我们才晓得,这个事情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业,佛所做的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业。别人不能做的,别人做不到的,别人做不好的,他来做,我们要能体会得到。我们今天发心学佛,做佛的弟子,续佛慧命,在这个时代担当起如来家业,如来的家业就是教学,如何帮助众生真正觉悟,这是如来家的事。

  所以朋友有困难,朋友有疾病,就跟自己有难、自己有病一样,全心全力去照顾,要有善巧方便,要有智慧。这里头所用的方法很多,例子很多。《了凡四训》里也讲到,如果朋友恶习气太严重,用恶的手段来对待他,希望他多受一点苦难、多受一点折磨,最后他成就了,这也是对待朋友之道。等到他觉悟之后,才感激「这个朋友不是恶意,成就我」。恶习气有时候实在难改,养成习惯了。所以教学一定是在童年,中年以上没有办法教,也没有办法劝,为什么?已经养成习惯。说了,他自己想不想改?想改,想改也改不掉,没有能力克服自己的习气,这是凡夫。闻过能改,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克服自己的习气,这个人不是凡人。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无论是世法、是佛法,有大成就的人,多半是这种人,克己复礼,圣贤君子,在佛法里是佛菩萨。

  第三是「彼此有家怀语,不得为外人说」,这是家里面有些不好听的话,所谓「家丑不可外扬」。朋友有一些恶行,可以规劝,不可以对外人说。我们看看佛所讲的这几条,现在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几乎完全都违背了。

  四者,「当各相敬叹,不断往来,不得记怨」。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常常往来,记恩不记怨。尤其是新交的朋友,佛法里面常说「只论现行,不论以往」,他以往做这些坏事、恶行,但是他今天,他回头了,他觉悟了,中国谚语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年轻时不懂事,造作许许多多恶业,只要他能够接受圣贤的教诲,喜欢听经,能够信解,能够奉行,他就是好人。善导大师讲得好,「遇缘不同」,过去没有遇到善知识,遇到些恶知识。人,决定大多数都是不定性的,不定性的所谓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跟哪一类的朋友往来,他就学他的样子,回头就好。哪个人没有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不是圣贤人再来的,决定有过失,回头就好。祖师大德往往都做这些示现。我们净宗的祖师,诸位最佩服的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年轻的时候都谤法,这都是给我们做示现的,都是佛菩萨再来给我们做示现的。年轻的时候读儒书,排斥佛法,到以后接触、听到了才后悔,忏悔,改过自新,而成为佛家一代祖师。看看他们二十岁前后,我们在现在眼睛看那是魔,反对人学佛的。为什么会反对?这是他示现。所以今天社会上多少人反对佛法,为什么反对?没有接触过,不知道佛法是回什么事情,只是听别人说,人云亦云,人家说它是迷信,我们跟着说迷信,人家说它是消极,我们以为它真的是消极,没有接触过。纵然接触到,我们知道佛家的经典,最晚也是南宋时候结集的,虽然翻经的一些法师,已经用最浅显的文字来翻,是那个时候最浅显的文字,我们今天读这些经文,依旧还有困难。何况佛在大经上明白告诉我们,「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要想理解佛法,一定要遇善知识,有人给你讲解,帮助你学佛,帮助你读经,你才会懂得。我们现在学佛明白了,我们有义务帮助我们的朋友,把佛法介绍给他,以善巧方便消除他的疑惑。世出世间圣贤都教给我们,我们只记人家的恩德,绝不记怨恨。我们知道恩德是真实感情的流露,怨恨都是种种误会,不是真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

  第五,这是讲共财,「彼此贫富不等,当用扶济,不得互相诽谤」。人在世间,由于过去生中修的因不一样,所以决定不是平等的。有财富的,要懂得帮助朋友,常常周济他、扶持他,决定不能毁谤,不可以轻慢,这是教给我们与朋友往来之道。与这个相反,就是『诳诸无识,谤诸同学』。朋友,在儒家讲同学叫朋,同志叫友,所以友比朋要亲得多,友是同志,志趣相同,朋是同学,同学不一定志趣相同。朋友在五伦之内,一定要懂得,决定不能够欺诳。欺诳不可以,毁谤更不可以,学佛也就要从这些地方落实,从这些地方学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一0二集)  1999/9/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02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里面讲恶报的文很长,前面七个小段是根本的大恶,也就是万恶的根源。从「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到这个地方,总共是七小段,我们应当时时警惕。这七桩事情,如果我们细心去反省、去思惟,我们都犯了,只是犯的程度有浅深不同,影响的范围有广狭不等,当然结罪、果报也就不相同了。总而言之,这是恶业,由恶业才感召天灾人祸,种种不善的果报。如果我们不能够细心的反省检讨,从根本上改过自新,不但我们的道业不能成就,只怕人身都保不住;人间的福报,那就更不必提了。这是一个学佛的人,首先必须要觉悟的。这一段文我们还没讲完,今天我们接着看第六个小节:

  【虚诬诈伪。攻讦宗亲。】

  『虚』是虚妄,没有确实的根据就随便议论。『诈伪』,「诈」这里批注是「诡计蒙人曰诈」,阴谋诡计,对别人欺诈。「矫情欺世」,这是伪、虚伪。做人是这么一个态度,这样一个心态,换句话说,一丝毫诚意都没有。现在确实如此,不但对社会、对大众,没有丝毫诚意,对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也没有丝毫诚意,更进一步的来说,对他自己本人都没有诚意,现在是这么个社会,怎么不遭劫难?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会有这么样的事情?追根究柢,我们遗弃了圣贤的教育,所以才落得这种地步。我们有幸接受少分的圣贤教育,我们对于善恶的道理、善恶的因果,能明白一些,稍稍有能力辨别,可是毕竟我们这个能力还不够。世间许许多多的事相,似是而非,很多,尤其像此地讲的这些恶人,心地不善,面貌虚伪,我们很难看得出来,虚情假意。他连自己的宗亲都攻讦、都污蔑,何况外人?我们在社会上遇到这些事情,能怪人吗?不可以。仔细观察,他做得没错。为什么没错?随顺他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先人不善」,父母没有教他,尊长没有教他,老师没有教他,他不是天生的圣贤人,所以他作恶是应该的。他要不作恶,那就是佛菩萨再来的,那不是凡人。凡人哪有不作恶的道理?我们能够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我们的心平了,心平气和,这里头就生智慧,这才把事实真相看清楚。

  如何来挽救这些苦难众生?还是一个老办法,全心全力提倡圣贤教育、提倡佛陀教育,纵然有一些恶意的批评、抗拒、污蔑,也无所谓。为什么?他无知,他可怜,他要是真正明白了,自然他就忏悔,他就回头。所以我们对于不明理的人、无知的人,以世法来看,要原谅他,不要去责备他;以佛菩萨来看,要怜悯他,要救他。你现在去拯救他,有些方式他不能接受,他的善根福德达不到,所以必须以善巧方便,先要包容、要容忍,这一生救不了,来生,来生救不了,后世。佛度众生始终不舍一人,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帮助他,不能回头,在旁边看着。真的看他造业,看他堕落,看他堕地狱,看他受种种苦,为什么?你跟他讲善言善语,他听不进去,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有坚固的分别执着。不是佛菩萨不帮助他,是他那个坚固的执着力量太大了,听不到善言,见不到真正的善事。为什么?他的心是虚妄的,他所见到的也是虚妄的。所以真诚这是第一桩重要的事情。

  批注里面给我们提示得好,「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我们修学把真诚摆在第一位,有真诚而后才有清净平等觉,有清净平等觉而后才有大慈大悲。思诚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之体,《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个心就是菩提心。深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作用,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性,我们要不发真诚的心,菩提心从哪来?根本就没有。真诚心,真正做到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众生,这是真诚。唯有真诚心才能够遵从佛的教诲,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心若不诚,是非善恶往往颠倒,将恶非看作善,将善是看作非,看错了,这样的人在现前这个时代不在少数。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是不是也在这一类?不反省,不检点,你不能够觉察,怎么会回头?自己总认为自己修得很不错、修得很好,哪里知道自己做的正是地狱罪业。所以我们用《感应篇》,这是印祖教导我们的,用《了凡四训》,用《安士全书》,做一个认真的反省检点。在佛的教诲当中,我们特别提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过去曾经讲过三遍,现在也有同学依据录像带把它整理成文字,也有地方已经印成书在外面流通。这些文字,我要找时间来看一遍,修订之后才能正式流通。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改过迁善,做为我们修学入道的第一个阶梯。

  《汇编》里面说得好,它说今天我们舍弃真诚而「虚诬诈伪」,这是违背天道,丧失人道。六道轮回里面,天道失掉了,人道失掉了,诸位想想还到哪里去?果报在三途。我们怎能够不警惕?人的生命非常脆弱,台湾的大地震是佛陀教诲的证明,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太多了,「人命无常,国土危脆」,我们居住这个地球,佛的眼光看,非常脆弱,禁不起碰撞。科学家有预测,太空当中有很多小行星,这个小行星的直径,十公里到几十公里、一百公里不等,这个小行星要撞上地球,地球就撞碎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剎那之间就消灭了。这种情形过去有没有?有,史学家、考古学家告诉我们,过去地球上被这些小行星,还不是太大的,曾经撞击过。他们所说的恐龙,过去这些生物在地球上绝迹,什么原因?小行星撞击地球,那个小行星的直径,没有超过十公里。如果是几十公里的,那地球就碎了,非常脆弱。人命无常!我们今天得人身居住在这个地球,遇到正法,你才晓得这个机缘多难得,多么珍贵。

  佛教给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做些什么事?佛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将不去就是带不去的,我们要放下,带得去的,我们要真干。哪些是带得去的?你造的业带得去,业习种子永远不灭。你造的恶业,你带去了,将来变三途果报;你造的善带去了,将来享人天福报,这个你带得去,不会消失的。佛为我们说明事实真相,我们自己就应当懂得怎样选择。我们应当选择善业,这是佛教给我们,不但要修一切善,而且要离相修善。为什么?离相修善,果报在佛法界,在佛菩萨法界;着相修善,果报在天法界,在人天法界。佛慈悲到了极处,我们修善要离相,于世出世间法丝毫不能够染着,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常常保着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于一切诸法,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世间人迷,我不迷;世间人不肯造的,我来造。离相修善,世间人不肯造,明白人肯造,觉悟的人肯造。

  印祖一生提倡这三种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我用的这个本子,就是印祖「弘化社」的本子)、《安士全书》,他老人家悲心苦切,知道往后这个世间众生要遭遇到重大的灾难。佛经虽然好,说的人少了,明白的人不多,何况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严重的误会,认为它是宗教,宗教与宗教就对立了,所以世间其它宗教的信徒,不愿意看佛经。所以印祖用这三种,这三种都不是佛教经典,希望它能普及,能让其它宗教徒也能够接受,它不是佛教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祖师的苦心,他的用意希望避免宗教这个疑虑,来接受圣贤人的教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如果心行不善,像《感应篇》前面几句所说的,存这样的心,有这种念头,处事待人接物,它这里说的话说得好,「其心甚劳」,这句话是什么?他的妄想很多,天天在劳心,「其事甚危」,他所做的事情很危险,「乃天下第一等薄福相也」。所以这几句,我们同学要把它背过,文不长,把它背得熟熟的,从「非义而动,背理而行」,到「刚强不仁,狠戾自用」,这一小段要把它背过,时时刻刻反省。

  我过去劝勉同修,把《感应篇》附带在晚课上,每天做完晚课的时候,《感应篇》念一遍。我们是不是古德所讲的天下第一等薄福之人?没福!如果翻过来,我们今天提倡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这样的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行这样的事,那是天下第一等厚福之人。我们自己是厚福是薄福,都在自己一念之间,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时时刻刻要放在心上。把薄福的相断掉,认真去修厚福,没有福报不能帮助众生,纵然帮助众生也是帮倒忙,也做错事,所以说其事甚危,其心甚劳,讲得非常有道理。「不入三途,其将何归」?这种人不堕三恶道,他到哪去?决定堕三恶道。
太上感应篇  (第一0三集)  1999/10/4  香港  檔名:19-012-010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这一段是诸恶的根源,而在今天的社会,几乎在整个世界上,我们随时随处都能够见到,甚至于自己冷静的反省反省,这几句我们哪一句没有犯?所以今天社会的不安动乱,天灾人祸,其来有自。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量寿经》三十三品,佛讲得好,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你怎么能怪他?事实的真相,唯有佛看得清楚、看得透彻。佛真是慈悲到极处,眼看着众生造业受报,以无尽的悲心来教导,亿万人中真正能回头的,不过是二、三而已。所以古圣先贤,我们读他们的典籍,才深知他们用心之苦。世尊、孔子为什么终身从事于教育的工作?还不是《无量寿经》上讲的这几句话吗?谁能教?明白的人能教。明白的人毕竟是少数,迷惑的人是多数。世间人亲近善知识的时间少,我们亲近老师,毕竟跟老师相处的时间短,而跟同学相处的时间长。同学的知见跟我们差不多,所犯的这些过失自己并不知道,还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听信同学而不能够尊重老师。老师年长,毕竟是过来人,如果有疑惑,应当请教,老师有责任帮助我们破迷开悟。

  这几句总共分成七个小段,我们读到第六个小段,「虚诬诈伪,攻讦宗亲」。我读了这八个字,无限的感慨,我觉得这八个字是说出我们今天天灾人祸的根本。这一段已经讲过几次,可是我觉得不能不多说。凡夫之人每天读经、每天听经,我们的烦恼习气都转不过来,所以我深深明了世尊为什么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能转过来的都是了不起的人,哪有听经三年五载就能转过来的?古时候有,现在没有了。跟我的同学很多,有十年、八年的,也有十几年、二十年的,有没有转过来?细细观察没有转过来。我们自己认真反省检点,有没有转过来?我学佛四十七年,讲经四十年,这才能转过少分,并没有百分之百的转过来。百分之百转过来就成佛了,由此可知,这桩事情之难。因此,最近我们经论采取细讲,道理就在此地。

  注子里面给我们说明什么叫「虚」?虚是虚妄,「漫无根据」就叫虚,佛法里面叫无根的谣言。能不能信?信的人很多,大家都听信,就好像它是真的一样。造谣生事,全无根据,完全凭自己的猜测、凭自己的妄想,事实有许许多多地方不是我们知识浅显的人能够见到的,有些小事浅而易见的,大家能够一看就明了,深入一层见不到了。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善恶、是非、邪正颠倒,太多太多了。所以今天大众、同学们的心里,怎样建立一个标准?标准佛给我们建立了,我们不明了,我们没有遵守,依旧是似是而非,听信谣言。我这一生遇到一个明白人,韩馆长,我跟她相处三十年,有没有谣言?多得是,她听了这些谣言怎样?她来问我。有人造我的谣言,她来问我,这个事情是真的是假的?这是一个聪明人,这不是一个胡涂人。胡涂人听信谣言,不来往,很轻易的就离开,到后来搞清楚之后,后悔莫及,这种大有人在。造谣生事,目的何在?诸如此类的,我们在现实社会里看到太多太多了,小而个人,大而团体,根源都是自私自利,言语造作都是损人利己。其实他不明白真理,损人决定不利己,只有利人才是真正利己。《感应篇》印光法师特别拈出来,做为救度末世众生唯一的教诲,我们天天要读,天天要研究讨论,深解义趣,认真努力奉行。

  人的生命非常脆弱,台湾大地震诸位看得很清楚,几秒钟之间生命财产就消失了。有许许多多全家在这个灾难里面丧失生命,几秒钟的时间!他们会遇到,能保证我自己遇不到吗?想到这个地方,我们才明了印光大师为什么常常把「死」字摆在自己面前,他老人家的佛堂跟别人佛堂不一样,佛堂当中挂一个大字「死」,「死」字下面供一尊阿弥陀佛,天天想到随时随刻可以死,死了以后怎么办?聪明人有前后眼,不想今生要想来世,这个人才是真正有智慧。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叫死生大事。经论里面教导我们,「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种善因必得善果,造恶业一定有苦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是恶,这个道理我们讲得太多太多了。人为什么虚妄、诬陷、诈伪?都是为了自私自利,才造种种恶业。

  第二句讲「妄有污蔑」,这叫诬,诬害别人。「诡计蒙人曰诈」,欺诈。「矫情欺世」这是伪、虚伪。他说了四个字,后头说「分言则四」,分开来讲这是四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起来讲就是没有诚心,「不诚也」。换句话说,真诚就是戒除「虚诬诈伪」,这才叫真诚,还有这个意念存在,你就不诚。「诚者天之道也」,这个天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真心、就是本性。诚是真心,诚是自性。「思诚者人之道也」,常常想诚,常常念诚,常常学诚,人道,这个人道是菩萨道。果然我们心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小注说得好,今天我们舍弃了真诚,干些什么?虚诬诈伪,这是逆天,违逆天道,而失了人道。失了人道,「其心甚劳」,心里头忧郁,劳心。「其事甚危」,这个事是什么?你平常处事待人接物,你干这些事,危!危险。末后结论说:「乃天下第一等薄福相也」,没有福报,天下薄福无过于此。「不入三恶,其将何归」,这种人不入三恶道,他到哪里去?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深反省。

  现在这个社会法弱魔强,《楞严经》「清净明诲」里面所说的,就是指我们现前的社会,「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哪是邪师?凡是给你说一些违理违背性德的话,那些人全是邪师,太多太多了,你每天所接触的,全都是。几个人教你行善?几个人认识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好,善有真假、有邪正、有偏圆、有大小,几个人能够认识得清楚?什么原因?不读圣贤书,不亲近善知识。古时候读书人常讲,「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从这句话里面,我们体会到我们的习气是多么的严重,三天不接触圣贤书,毛病习气又现前、又出来了。我们想想古人修学的功力还能够压三天,现在人的功力恐怕三个小时都压不住。真的,一面读,一面在讲,一面还胡思乱想,这不就是压不住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一样造罪业,你就晓得烦恼习气严重到什么程度。所以不读怎么行?天天读,时时读,除了自己有工作、有事情,工作放下来就要展开经卷。

  不得了!不要以为学佛、学了净土,将来决定能够往生,天目山都不敢去,还往生?自己要清楚、要明白。你们听齐居士讲,天目山的鬼神都希望听经,都希望听经的时间能够长一些。他们天天放录相带还觉得时间不够,我们听了之后作何感想?我想大多数听了之后,麻木不仁,没在意。我听了之后感触很深!没有工作,没有人来找我的时候,我在读经,一时一刻不敢放松。你们求的是现世的果报,我是求希望来生能亲近阿弥陀佛,对这个世间一无所求,一切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在这个世间,活一天也好,活两天也好,什么都好,样样随缘,决定没有执着,决定没有自己的欲望。多活一天,多帮助众生一天,管他有效没有效,反正活一天做一天,谚语常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我们自己本分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就是功德圆满了。不是本分的事情,不闻不问。所以这段经文,我读起来的感触比你们深很多倍。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一0四集)  1999/10/5  香港  檔名:19-012-0104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前面四个字介绍过了,后面这四个字没讲。《汇编》批注里说得很清楚,同姓称之为宗,异姓称之为亲,所以宗跟亲是有区分的,关系都非常密切。这里说得很好,「虽有远近亲疏不等,实皆我身关切之人」。父子、兄弟、族人同一个姓,这是宗,是一个祖宗一脉相承传下来的。亲则是异姓结为婚姻,所以有家亲眷属。虽然同姓跟异姓有差别,可是既然结为婚姻之后,这都是一家人,所以都应该以亲爱忠诚来对待,同患难,共甘苦,这是从人伦上说。如果从佛法上说,那个范围就大了,一般人很难理解、很难接受,但是它是事实真相,这个我们在大乘经论里面读得很多,我们也认真的提出来讨论过,确实是事实,事实的真相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同宗。在世法里面,同宗是从伦理上说的,同一个祖先;在佛法里面,我们同一个自性、同一个真心。

  世尊在《华严》里面说得好,宇宙万法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这个心是共同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是心起作用,所以大乘经教里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说了一个心,说了一个想,心能现,想能变,想就是识,八识五十一心所就用这个想字做代表,所以是心现识变,从心想生,他怎么不是同宗?所以佛与法身大士们,看到这一切众生互相残杀,就如同老祖宗看到后世的子孙互相厮杀是一样的情形。能不能怪他?不能怪他。为什么不能怪他?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没有人教他。所以佛在《无量寿经》,这话说得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道德是什么?道德就是事实真相,上一辈的人疏忽了,不了解事实真相,没有人告诉他,他造的这些罪业,这不能怪他。因此我们读历史,读中国的历史,见到古圣先王,古时候这些帝王,他懂得,他明了,所以做国王第一桩事情是什么?是教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教。所以中国古代,不但是国家领导人,乃至于地方乡村的领导人,一个家庭的家长是这个家里面的领导人,这是大圣大贤们都要求要做到「君、亲、师」这三个字,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不仅仅是领导对被领导的要有亲情,就如同父子兄弟、家亲眷属一样,热忱的爱护,这个做到「亲」。还要做到「师」,师是尽心尽力的教化他,使他明了伦常大道,他懂得怎样做人、怎样接物、怎样生活。

  佛法没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已经在做。汉明帝的时候,佛教正式传到中国来,佛所说的、所教的跟中国古圣先贤不谋而合,所以中国当时朝野对于佛陀的教学热衷的欢迎,它跟中国传统的教学,相辅益彰。中国人喜欢简单,讲纲领,讲的扼要,佛法说得非常详细,这是中国人得天独厚,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看其它国家民族都还没有,这中国人之福。中国人的祖先确确实实将「君亲师」这三个字做到了,做得很圆满。今天中国为什么这样子衰微、落后?实在是最近这两百年之间,受外国人的侵略、欺侮,迷信外国的科学技术,将祖宗的教诲疏忽、轻视了,我们才搞成这个样子。外国的科技文明能不能解决问题?经过这一百多年的时间,现在弊病出现了,于是整个世界充满了危机的意识,外国人现在要学中国古老的东西,他们开始觉悟了。所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学都开汉学系,研究汉学、学习汉学的人愈来愈多,他们目的何在?解决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是人心问题,经济、科学、技术不能够改造人心。心性的问题这是中国教育的核心,是佛陀教育的核心,七十年代英国大学问家汤恩比博士向世界呼吁,能解决二十一世纪问题的,他说「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真正有见地。我听说英国与澳洲现在将佛法的教学从幼儿园扎根,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要读佛经的课程,我们听说感到非常惊讶。我在澳洲,澳洲的同修(当地人),请求我替他们编幼儿园、小学的教材,我听到非常欢喜。回到新加坡,我要求我们同学们来尝试着编这个教材。从这些地方我们能看出,他们是多么重视佛法,如果对佛法没有深刻的认识,他怎么会重视?这一点值得我们反省,也值得我们警觉。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已经变成中国的文化。这一次我到北京访问,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吴所长跟我说,印度那边要求他们将中文的经典翻成印度文送给他们,佛教在印度已经失传很久了。我听了之后,我认为这是好事情,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可是翻译绝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决定不是通达两国文字就能够翻译的。世尊在《华严》,甚至于《大智度论》里面都有说到,「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个译经的工作必须要有修有证的人才能做得到,不是修行证果就太难太难了。但是这个事情又势在必行,那应该怎么做法?我给他讲了三个步骤,这个事情现在就要做,现在翻什么?翻现代人对于佛法的著书、讲演,这个好翻,不会产生重大的错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翻译的组织,固定的成员,我们用五年的时间从事于这个工作,让从事工作的人员逐渐对于佛法深入。第二个五年,我们翻译古人的批注,我们翻注不翻经。第三个五年,我们再尝试翻经;换句话说,有十年对于佛法的修养,当然最好能够如教修行,十年之后我们再来翻经,没有十年的培植,翻经就非常非常困难。这是我向他的提议,这个工作一定要做。不但翻译成印度文,希望佛法传播到全世界,换句话说,其它各种文字都要翻译。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使整个世界一切众生都能有正确的认知,我们是同一个根生的,真如自性,然后一切众生才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同创造安定繁荣的社会,幸福美满的生活。再也不会有彼我相争,再也不会有丝毫的计较,「攻讦宗亲」才会真正消除。

  它这个地方末后两句话说得好,「披其枝者伤其心」,这是用植物来做比喻,那棵树你要劈掉它一个枝,伤它的心;「伐其根者斩其脉」,如佛所说的仁民爱物,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戒经里面所说,「清净比丘,不踏生草」,真正的慈悲从这些地方流露出来,我们应当要学习。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宗亲,怎么可以攻讦?纵然他做错了,我们要了解他为什么会做错?一时的迷惑,不是他的本心,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一时迷惑、一时误会,他想错了,他做错了,应当谅解,不可以计较。久久他会觉悟,他会忏悔,他会回头。我们耐心在等待,我们从中协助,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这是仁人君子,这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这一句我就报告到此地,这个《汇编》里面有很多小故事,举了很多例子,诸位自己可以看。
太上感应篇  (第一0五集)  1999/10/6  香港  檔名:19-012-010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四十四节: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批注里面告诉我们,它说「孔子所取之刚毅,主于理者;太上所戒之刚强,动于气者」,这是我们首先要辨别的,决定不能够错解其意。人生病,肉体部分麻木,就叫做不仁;麻木的时候不知痛痒,正如同麻醉是相同的,这是简单解释什么叫『刚强不仁』。凡是刚强而不仁的这种人,也就是完全是意气用事,感情用事,不讲道理的,随顺自己的喜怒待人接物;如果不合自己的,不但排斥,往往妄加陷害。这里写得好,它说「好刚使气之人,待人遇物,不知痛痒,纯是杀机」。我们冷静的思惟,我们有没有犯这个毛病?不是不想害人,是没有害人的机会,没有害人的权柄。如果自己当权,自己有机会,不知道害多少好人,不知道障碍多少好事。为什么我们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断,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总是想着损人利己,只要有这个念头在,太上所讲的「背逆大恶」这七条,必定具足。纵然我们没有权柄在手,没有机会陷害人,可是这个念头有,这就不得了。念头的善恶,往往连自己都不能够觉察,可是天地鬼神看得很清楚,诸佛菩萨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一个善念起,天神拥护你;一个恶念起,妖魔鬼怪就围绕你,给你做助缘,成就你的恶行。这一些事实真相太多太多了,稍稍留意的观察,都在我们的周边。

  现在这个社会,善知识少,恶知识多,善知识成人之美,恶知识助人作恶。可是古人说的话,刚强没有不摧折者,这是说的果报。如果这种刚强不仁之人,吃过几番大亏,受过种种折磨,他的气焰逐渐下降了,渐渐知道回头了,那是不幸当中的大幸,可以免堕三途。它这个地方举了一个例子,宋朝包公大家都知道,包公这个人刚强,但是他明理,这是夫子所说的。他判断刑事案件,如果有人向他关白,向他求情,他往往是当面呵斥。但是要有人跟他讲理,讲得很有道理,他也欢喜接受,他不是不讲理。他是个不讲情面明白道理的人,所以大家对他佩服,对他尊重,这是一个刚强明理之人,所以他有智慧能断案,这是「仁者之勇也」。

  可是今天明理的人不多,他所明的理是自以为是,这是理。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还是一句老话,不读圣贤书之过。圣贤书太多了,儒家少者如《五经》、《十三经》,佛家的经典更是浩如烟海,从小没有学,现在想学来不及了。所以在世间行事,如何让自己有能力明辨是非,明辨邪正、真妄、善恶、利害,只要你有能力辨别,这是真智慧,这就是真学问。但是不读经,不读史,你这个智慧从哪里来?印光大师慈悲,他老人家明了,现在劝世间人去读经读史,已经不可能,办不到了。所以他提出一个救命的单方拯救今天的世界,他选了三本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样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辨别邪正、是非、利害的能力。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大量的流通这三种书,目的是挽救我们现前全世界的劫难。几个人能知道大师的苦心?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接受香港同修邀请,到这个地方来讲《楞严经》。那一次我在香港住了四个月,前两个月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图书馆收藏印光大师「弘化社」所流通的经书。我从版权页里面看到,大师一生将这三种书印行流通不下三百万册。我当时感到非常惊讶,大师是佛门净宗一代祖师,对于佛教的经论,为什么不能够大力提倡,而将这三种书印了这么大的数量?我冷静的思惟,愈想愈有道理。经论好,来不及了,没有办法救急,尤其是不相信佛教,相信其它宗教的信徒,对佛教有怀疑、有抵制。这三种书不是佛教的,可以超越宗教的界限,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受持。这是善巧方便,目的是在挽救众生面临这一次的大劫难,天灾人祸!

  如何有效的把这桩事情做好?关键就是有没有方法令一切众生省悟过来,不再迷惑,不再颠倒,就是刚才说的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利害,他只要获得这个能力,这个劫难就有救。印祖在那个时代,以当时的印刷技术,流通那么大的分量,可是在今人眼光里面来看,量还是太少了。就以中国来说,中国人口现在有十三亿,可能会到十四亿,三百万册算什么!尤其是这些典籍,都是半个世纪以前流通的,这半个世纪之后能够留下来的,还能够剩下来的,我看充其量只有十分之一,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接着干,要大量流通。半个世纪之前的读书人还能读文言文,现在人看到印祖流通这些典籍,在文字上就产生障碍,这是很可悲的现象。于是我们用口语的讲解,现在我们流通录相带、录音带、光盘,让大家有机会听。楞严会上文殊菩萨说得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

  我们今天要救这个劫难,要从根本下手,根本就是如何令一切众生回心转意,在心理上做一个大转变,劫难才能够化除。这个道理佛在经典上讲得很透彻,大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话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想生,心就是能现的,想就是识,能变的。我们看现在社会大众,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念的是什么?他们说的是什么?他们做的是什么?如果这一切都是不善的,感应就是天灾人祸;如果想的、念的、说的、做的都是善的,那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这个需要教,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都是以师道的身分出现。释迦牟尼佛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所示现的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孔老夫子在中国示现的也是这个身分,唯有这个身分才能救人,才能救世,我们要懂得。

  心善就现好相,意善就变好境界,行善是自利利他,人能具足这三善,前途一片光明。纵然现前受一些苦难,小事,人生几何?时间非常短促,佛教我们修忍辱波罗蜜。这几十年的寒暑,这几十年的折磨,谁折磨我们?一些愚痴迷惑颠倒的众生,他不明理,佛菩萨以善心,纯善之心、纯利之行对他,他还要侮辱佛菩萨,还要陷害佛菩萨。佛菩萨没有退心,佛菩萨没有掉头而去,这是佛菩萨给我们做的榜样,给我们做的示范。诸佛菩萨尚且如此,我们算什么?受一点折磨,受一些伤害,正常的,这几十年光阴度过了,我们有好地方去。所以不可以舍弃苦难的众生,众生愈苦,愈是愚痴、愈是愚昧,我们愈要怜悯他,愈要帮助他。不能因为他的心行不善,无恶不作,就舍弃而不顾了,这不是个仁慈的人,这也是不孝之人。不孝、不敬、不仁、不义,怎么能够学佛?怎么能够成佛?所以我们跟世人不可以同一个知见,无论他以什么态度对我们,我们一定要守住原则,我们以真诚心对他,以清净心、平等心、智慧心、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我们是行菩萨道。要修忍辱波罗蜜,要修六度万行,长时间来感化这些众生,他们有佛性,他们会回头,只是一时的迷惑而已。所以自己要反省,自己要行道,唯有自己不堕落,才能够拯救苦难的众生。这两句意思还没有讲完,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再接着讲。
太上感应篇  (第一0六集)  1999/10/7  香港  檔名:19-012-010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读圣贤书果然能够契入境界,自自然然如宗门古大德所说的是「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我们少分领略到《华严》的境界,而后六根接触外境,无不是「大方广」,无不是「佛华严」。就是回过头来展开《感应篇》这篇文章,字字句句都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于是我们明白了,《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过去我们在讲席当中,多次说明这个「一」,不是专一,是任一。我说任一是讲佛法里面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法都包含全部,所谓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要问,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包不包括《感应篇》?大家想想。甚至于说包不包括基督教的《新旧约》?包不包括伊斯兰的《古兰经》?统统包括,这是真的。岂不闻佛家常说,「悟了之后,哪一法不是佛法」。

  什么叫佛法?「大方广佛华严」叫佛法。如果不悟,这一部《华严经》在你面前也不是佛法。可见得是不是佛法,这个关键并不在它是不是佛经,而真正关键在你有没有觉悟。为什么?觉悟之后,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自体。《感应篇》岂是自体之外吗?基督教、回教、犹太教,世间许许多多宗教,是在我们一身之外吗?不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自体,所以哪一法不是「大方广佛华严」?凡夫愚昧无知入不了这个境界,不但凡夫不能入,二乘权教菩萨也不能入。什么原因?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换句话说,你妄想分别执着没有离开,这叫世见。为什么叫世见?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有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上的执着,你有此界他方空间上的执着,你见不到事实真相。所以一切诸佛如来、菩萨、祖师大德教化一切众生没有别的,放下执着而已,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清楚了、就明白了,这就叫佛法。

  迷的时候,迷得有轻重,造的业也就不等了。我们现在读的这一段,这是大恶,「背逆大恶」,背是违背。违背什么?违背自己的性德,不是违背别的,我们自己要觉悟。大恶一共有七小段,末后这一段: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我们仔细反省,每一条都触犯了,只是每一个人所犯的轻重不等,都犯。『狠戾自用』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心狠手辣,对人对事对物,造极重的罪业,果报不好,死后必入三途。《汇编》有这么几句话,「夫强梁者,不得其死,固不必言,而死后三途之报,经何时而得免乎」。这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深反省。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我们在文字记载里面读到,他们为人处世显得非常谦虚忍让。世间圣人如孔子,《论语》里面记载孔子的为人「温良恭俭让」,他待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不但他老人家一生以言教,而且以身教,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是圣人。能奉行圣人的教诲,社会会安定,天下太平,人民的生活真正可以达到安和乐利。这个理念跟现代西方人不相同,西方人提倡的消费,鼓励消费,为的什么?为的是图利。大家在生活上如果不消费,不浪费,他怎么能赚钱?人人都像孔老夫子,个个生活节俭,他的生意就不要做了。由此可知,鼓励消费,讲究消费,其目的是争名夺利。有一个竞争的心,有一个侵夺的心,社会还能安定吗?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这些道理,这些事实,我们要多想想。想通了,想明白了,你是跟圣贤人走,还是跟现代人走?圣贤人的生活有真乐,有真幸福,绝不是物质享受。这个里面的乐趣,实在说现代的凡人想不到,没有办法体会。从前读书人还能够意识到,现代不读圣贤书了,他怎么会想到?

  「狠戾自用」,什么叫自用?自以为是,这叫自用。别人自以为是,我们看得很清楚,他错了。自己自以为是,不知道。自以为是尚且不可,何况再用心狠毒辣来对别人,这个怨仇就结得深了。跟人家结怨仇,往往在什么?在不知不觉当中,自己没有发觉。有意无意当中得罪人,给人难看,自己确实不知道,为什么?这是毛病习气,他养成习惯了,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而不知道对方的反应,这是愚痴到极处,可怜到极处。到最后变成什么情况?没有人跟你合作了,没有人愿意跟你共事了,这个还是善人;不善的人,他要报复你,那就更凄惨了。大概学佛的人还有一点善心,遇到这些事情,离开就算了,不跟你共事,你在这个机构里面,我辞职不干了,我怕你,我让你。别人统统都辞光了,剩下你一个人,你去干去。我们要听圣贤人的教诲,要天天反省,而反省实在讲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感应篇》,为什么印光大师这样重视这本书?道理在此地。

  我常常听到有人跟我讲,大众在一块共修,受同修的气,受同修的侮辱,跟我说忍受不了了,想离开这个道场。我劝他要忍辱、要忍耐,为什么?这个道场希有难逢,那些给你气受的,自以为是的这些人,这是你的魔障,你要不能够克服,你就被他障碍住了,你这一生的得度机缘就被他断掉了。他有罪,你也有过。所以我们要学菩萨,要修忍辱波罗蜜,把这一些狠戾自用的人看作菩萨,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用什么态度对恶人,对这些刚强不仁,狠戾自用的人?我们用善良、厚道、温柔,在这个里面修忍辱波罗蜜,你能够把这个学成功了,你这一生决定得道、决定成就。不但你自己度了自己,你也度了对方,对方有过,不至于堕地狱,如果你退转了,他决定堕地狱。你没有退转,精进,往生不退成佛了,他不会堕三途,自度度他。这是我们要学菩萨道,如何跟这些刚强不仁,狠戾自用的人相处。但是这一定要明理,一定要有很大的忍辱的耐性,才能做得到。

  尤其我们要警觉到,佛常常教诫的,「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我们跟一切大众,无论他作善作恶,我们相聚的时间都不长,都很短,何必在意,何必放在心上。人家行善,我们欢喜,恭敬赞叹;他作恶,我们学佛菩萨,对他恭敬,不加赞叹,这是《华严》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他如果有善根,看到我们这种对他的态度,他就会反省,他对我恭敬,为什么不赞叹?想想自己有什么缺点,他就能改过自新。纵然不能改过自新,我们也不跟他结怨仇,给我气,我就受了,算了吧!自己的工作还是要认真努力去做,绝不因为他给我侮辱,他给我气受,我的工作就懈怠了,我不再认真,退转,灰心。善心做好事,为一切众生做好事,为佛法做好事,还要受这么多冤枉气,常有!太多太多了。我自己在许许多多处所,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欢喜赞叹的人,有;嫉妒瞋恨的人,也有;想种种方法障碍的人,也有,我们还要做。不能说他嫉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侮辱,他陷害,他障碍,我就不做了,那我就错了。我还是要做,做到死为止,活一天做一天。这是我们接受圣贤的教诲,我们自己要学夫子的五德,温良恭俭让,要学菩萨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化解这一切怨结,过去今生种种怨结。

  批注末后一句说:「佛言狠戾如恶马,言难调也」,这是佛经上的话,举了个例子。「人而狠戾,一切执拗」,执着,跟别人就是相反,就是不一样,「自以为是,不肯服人」。「善友知识,谁来相亲」?善友、知识远离你去了。「善言名理,谁来相告」?你听不进去。所以「造恶招尤之原,莫此为甚」,你造恶业,你跟人家结怨仇,根源在此地,所以我们要懂得、要明了。
太上感应篇  (第一0七集)  1999/10/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0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汇编》四十五节: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这一节只有两句。从这个以下到第五十六节,这一段经文是讲「仕宦之恶」。「仕宦」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从政人员,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无论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从事哪一种行业,都不免造作恶业。正如《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即使在今天出家修行的人,还是不免造作罪业。我们从《弥勒菩萨所问经》里面读到的,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全是讲的末法时期出家人所造的罪业,菩萨慈悲特别为我们提出,每一条业报都是在阿鼻地狱,所以谚语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都是讲的实话。我们出家,胡里胡涂出家了,不晓得这一种身分最容易造作罪业了,而且受的果报比任何一个行业都严重,事先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既然出家之后,遇的缘不殊胜,没有能够正确了解佛法,不知道佛是什么?佛弟子是什么?究竟要怎样修学才如法?如法是无量功德,果报也是无比的殊胜,可是不如理不如法,那个得罪也很重。出家修行人尚且如此,何况世间人?何况从事世间种种行业?世法里面的行业,行善容易,造恶也容易,无过于从政。所以太上在恶报里面,首先跟我们讲的是「背逆大恶」,那是万恶之根源。说完之后,再接着分别说明世法里面,一切众生很容易造作种种的恶行,第一段就讲仕宦,这是从政人员。我们虽然没有从政,但是都值得我们做参考,都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他第一节讲,『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这八个字我们也要常常记在心里,就是说要有能力辨别是非,要有能力辨别邪正。古圣先贤,无论是世法佛法的教学,首先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邪,什么是正;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甚至于什么是利,什么是害,如果对于这些没有能力辨别,那就是愚痴到极处了。古人常讲人与禽兽、畜生不同的地方,人有智慧能够辨别这些,畜生不能辨别。批注里面注得很好,这一段注的分量虽然不多,但是很重要。他说:「君子丰仁义之干,固礼义之防,则可以审好恶之公,定是非之当。」这几句话尤其重要。在世间从前的读书人,不是在求取功名,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想做圣人、做贤人、做君子,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圣、贤、君子是什么个意思?「圣」这个字的定义,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觉悟了,这个人就叫做圣人。明了不够透彻、不够彻底,就是贤人、君子。换句话说,读书就是为了明理,明理就能辨别是非邪正,不一定在做官。真正明白道理的人,明了是非的人,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即使是做乞丐,他也是圣人,他也得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就是乞丐,每天出去沿门托钵,出去讨饭,他是大圣,他的生活是真正幸福美满,我们世间人哪里懂得?世间人愚痴,没有智慧,不能辨别是非邪正,所以世间人迷惑,这才迷在名利之中,迷在五欲六尘之中。他所受的,佛经上讲的没错,他所受的是「苦乐忧喜」,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苦多乐少,忧多喜少,这是众生的生活。圣贤君子的生活,他身没有苦乐之受,心没有忧喜之感,那叫大乐,那叫真乐,我们佛经里面讲极乐,谁能体会到?

  这些圣贤君子在世间教化众生,他们的身分,他们的方式,千差万别。在中国,我们过去读书读过武训,那是个乞丐,是个圣人,他以乞丐的身分教化众生,教导世人断恶修善,教导世人要接受圣贤的教诲。所以这几句话里面,「君子丰仁义之干」,丰是丰富,社会能够安定,能够繁荣,众生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这里面最关紧要的就是仁义道德。谁来教?谁来做示范?圣贤人教,君子要做榜样、做模范;换句话说,要提倡仁义。「固礼义之防」,防是防范,唯恐礼义有了差错。所以要求行仁、行义、守礼,佛家讲的持戒,持戒就是守礼,现在的话是守法。佛在经论上,无数次的教导学生,做佛的学生一定要守法。不仅仅要守佛的教诫教诲,我们居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国家,国家的法令规章,地区的风俗习惯,决定要遵守。若有违背,统统都算是犯戒、破戒。

  所以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佛菩萨就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榜样,经上常讲天人师范,人间天上的表率;师是表率,范是模范。我们学佛,做佛的弟子,自己冷静想想,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能不能做为社会大众的模范?社会大众都像我这样学习,行不行?我们要常常这样的反省检点,才算是一个学佛的学生,佛的弟子。如果我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对社会大众有危害,就赶紧把它改正过来。我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大众有利益,我就应当努力去做。佛教给我们一个根本理念,就是决定不能为自己,佛给我们说,自私自利是众恶的根源。如果为自己想,这就叫凡夫。一切不为自己想,为众生想,为社会想,这个人就是佛菩萨。社会的利益是自家的利益,大众的利益是自己的利益,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这是佛菩萨。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

  菩萨弟子在生活当中,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出一个「是非之当」给人看。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古圣先贤的教育被大众遗忘了,无不是趋向于名利,争名夺利,是非颠倒,不当就是颠倒,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我们今天学佛,如果有人听到了,不为自己,只为别人,「你错了,你迷惑颠倒了」,说我们迷惑颠倒。什么是正?要自私自利。外国人连法律上都制定「隐私权」,隐私权就是自私自利,以这个为是,这就是是非颠倒,是非不当。

  『向』是去向、是方向;『背』是背道而驰,这个「向背」也错了,但是今天的人不知道。我们学佛,佛告诉我们,我们要向什么?要向佛道,成佛之道,要向着菩萨道,这是正确的。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我们要向这个方向,这个才对。可是世间人的方向是什么?世间人的方向,现在不是六道轮回,现在是三恶道。所以世间人是违背了佛道、菩萨道,他们趣向三恶道,连人天两道他都违背了。《太上感应篇》教导我们的是人天两道,我们每天读诵,仔细去思惟、想一想,我们的心行跟太上所讲的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我们走的是人道、天道;如果相违背,我们走的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在现前这个阶段,印光大师特别为我们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真正是大慈大悲。他是佛门的祖师大德,为什么不提倡佛法?这三样东西都不是佛家的。佛法太深、太广了,时间短不容易理解、不容易契入,所以用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比较浅显,救急!希望大家把这三样东西做到,稳住人天两道的脚跟,不至于下陷,然后再学佛。于是我们明白了,这三本书是学佛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在佛法上无论怎么样用功努力,最后都不能成就。佛法三乘是建立在人乘的基础上,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所以这一句里面,首先给我们拈出来是非、向背,我们要留意,决定不能够看轻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一0八集)  1999/10/1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08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看《感应篇汇编》第四十六节: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这两句话,也是严重的过失。我们仔细观察古今中外,多数人都有这个习气,由此可知,这是无始劫来累积的烦恼。而佛在经教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如果我们明了事实真相,这个心就定下来了。读《了凡四训》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凡先生二六时中他心是清净的,不生一个妄想。这是什么道理?追究根源,并不是他修学的功夫,只是明了业因果报的事实真相而已,他就能做到了。孔先生给他算命,每一年他的境遇、吉凶祸福,丝毫不爽,他相信了,所以心定下来了。他要不遇到云谷禅师,他是个标准的凡夫,完全被命运主宰。标准凡夫有他的好处,一切善恶业都不造了,也不容易!遇到佛法之后,才晓得其中所以然的道理。人有命运,命运是自己造的。一个家庭有家运,一个国家有国运,整个世界有世运,这个命运谁定的?谁在主宰?佛告诉我们,自己决定的,自己主宰,主宰之权不在别人手中在自己。好运是我们的善心善业所造的,恶运是我们的恶念恶行所感的,这是真理。明白这个道理,那个人怎么会造恶!不但不会造恶,连一个恶念都不会生起。何以故?他知道一个恶念会招来一次的恶报,一个善念会给我们带来好运。佛把这些所以然的道理给我们说明白,我们才肯转恶为善,断恶修善,功德自然成就,一丝毫都不要勉强。

  《汇编》批注里面注得很好,引用的例子也好,都是讲过去业因果报的事实。理,我们读了会相信,所举的这些事,现代有不少年轻人说这是寓言,未必是真的,很难采信。什么原因?自己不老实,总想到别人也不老实,我们现在人都骗人,古人难道不骗人吗?所以对于古圣先贤,乃至于佛菩萨的教诲,都不能完全相信。所以你看蕅益大师给我们讲信心,你仔细去思惟,有道理!《要解》里面讲信心,第一个要相信自己,唯有相信自己才会相信别人。不相信自己的人,怎么会相信别人?自己天天骗人,总以为别人也是天天骗我。唯有自己能够相信自己的人,他才相信别人,我一生不骗人,别人也不至于骗人。他讲的这个信,把「信自」放在前面,有大道理!唯有「信自」而后「信他」,那是真实的信。不相信自己而相信他,那个信靠不住。这是我们细细观察许许多多宗教信徒,包括我们佛教徒,你看看他们对神相不相信?对上帝相不相信?对佛菩萨相不相信?都是半信半疑,那个信心是古德所讲的「若有若无」,所以他的学习不能成就。佛在《华严》、《大智度论》里面,以及其它经论里讲得太多了,「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建立最难了。

  我们学佛也有年了,知道信心建立是有条件的,第一个条件是上根利智聪明绝顶的人,一闻千悟,他不怀疑,他有自信心,他能够信佛菩萨的教诲。第二个条件是下愚之人,佛菩萨教导他,他虽然在理论、事实真相没搞清楚,他也能够决定相信,毫无疑惑,所以他也能成就。这两种人是最容易得度的。当中这个阶段的人多,既非上根又不是下愚,我们常讲中下根性的人,妄想杂念、烦恼习气太多太多了,很难相信。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苦口婆心教导,是为这群人,最难度的人。这些人都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都是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不肯信受圣贤教诲,所想的,所做的,与真理完全相违背。

  『虐下』,虐待在下位的人,篡夺功劳;谄媚巴结在上位的人,希望他能够提拔自己。这一种心理,几乎在任何处所都能看到,他们不懂「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不懂这个道理,以为巴结上司就可以升官发财,掠夺别人的功劳,就能够成就自己,这是错误的。虽然是错误,似乎在古今中外这种行为的人,他确实得到利益了,好像他真的得到好处,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干。这是什么道理?他所得到的功名富贵,是他命里原来就有的,命里如果没有,用任何手段都得不到。所以他非法所取得的,还是命里有的,做强盗能够抢夺财物,做小偷能够偷到一点东西,都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你不相信试试看,你去做强盗,看你能不能抢到东西?你去做小偷,你偷偷看,还没有偷到手就被警察抓去了,命里没有。所以古人讲得好,君子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小人冤枉做小人」。规规矩矩去做,该发财到时候自然发财,该升官到时候自然升官,不必用这些非法的手段,我们要细心去思惟人生宇宙的道理。

  注子我念几句,「烛遇夜」,烛是灯,灯在夜晚,它有「破暗之功」;「舟得水,则成载物之功」,这是举例子,顺理成章,自自然然成就功德,这叫「水到渠成」,何必要有意去攀缘?没有必要。有意去造作的,底下举了个例子,将军纵容他的部属、纵容他的士兵去抢夺,特别是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造业。文官以他的权势,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加重老百姓的劳役,这都是过失。刑官,这是法官,收受贿赂,加重人的刑罚,这都是造业。虽然眼前得一点小利,刚才说过,那个利益,升官发财都是命里注定的,他如果不造这个罪业,他的爵位更高,他的福禄更大,因为造作罪业,已经减损了。几个人懂这个道理?它这个地方举了一个例子,宋朝曹彬,这在历史上是一名大将,下江南不冤枉杀一个人,很不容易!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武将善终的人不多,曹彬不但善终,子子孙孙都好,他懂得积功累德,爱惜人命,一丝毫不妄求,人家也是一样高官显爵。这是后世应当要效法的,规规矩矩的做人,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如理如法,这是积功累德,这才是善因善果。它这个地方也举了很多公案、故事,大家可以看,可以做参考。

  后面一段讲谄媚巴结,也说得好,特别是古时候的帝王,他在处理国家大事,还没有做最后决定,如果碰到有人逢迎巴结,一桩善事变成恶事,恶事再加重过失,那就大错了。为什么会犯这种过失?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自私自利。我们看看历史上忠臣孝子,人家何以能够留芳百世?只是在存心正直,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没有为自己想,心善、意善、行善,所以他造的善业,纵然在当时果报没有形成,千年万世,永远被人尊敬怀念,那也是福报。诸位想想,宋朝的岳飞,他确实没有顾到家,没有顾到自己个人的利益,他被秦桧陷害,但是死了之后,千年万世,提到岳飞,哪个不尊敬?哪个不赞叹?这是他的果报。果报有在当时,有在后世,后世之报更甚于当时。文官里面,诸位知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人有义气,刘备厚待他,看他为知己,这个人知恩报恩,尽心尽力辅佐后主。岳飞是将军当中的典范,在我们佛家讲菩萨,菩萨就是世间人的好榜样、好模范;诸葛亮是文官里面的菩萨,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这是讲高阶层的。

  以此类推,讲到我们平民,说到我们自己,我们今天是站在哪一个工作岗位,我们应当怎样效法古圣先贤?怎样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我们要多体会,多多的学习,领悟,反省,改过自新。这里面只有一个大原则,念念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为自己决定免不了过失,为众生才成就功业、成就善行,在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成就菩萨行、成就菩萨道。成就别人,才是真正的成就自己,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决定是伤害自己,学佛久的人,都懂这个道理。人生不是这一世,这一世太短暂了,几十年真的一转眼就过去了,一百年在我们眼光里面看太短暂了,何况有许许多多的人,寿命不能够到一百年。这么短暂的过程当中,何必要造作罪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后患,这真是愚痴到极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一0九集)  1999/10/1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0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感应篇》第四十七句: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这都是恶业当中的大恶。批注里面前面的三行说得非常好,「一饭之恩,古人必报,报即无力,心必铭感,念兹在兹,不可或忘」。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不但是教导我们,而且做给我们看。「《智度论》曰,受恩不感,甚于畜生」,这是佛经上说的。受人之恩,没有感念这个心,连畜生都不如。畜生,就是家里面许多人养的宠物,养的狗,养的猫,都知道感恩。世尊在《大智度论》里面说二地菩萨所修学的四个科目,其中有一条是「知恩报恩」。赵朴老写的四个字,他是给杂志上题的,我看到之后,把它剪下来放大,做成一个匾额,你们大家都看到了。这一句话在现前社会,我们要特别提倡,一个人能够「知恩报恩」,纵然不学佛,不求出三界,来生也必定是人天大福报;而反过来,忘恩负义,决定在三途,诸位在许多因果感应事迹里面,你们都看到。

  我一生实在讲没有什么大智慧,也没有什么真正修行功夫,我就是一点诚心,真诚,知恩报恩。我走过的地方,跟我见过面的人,我这一生当中都念念不忘,一生确实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别人对我们的好处,对我们多方的照顾,我们只记人家的好处,绝不记别人的缺点。我一生当中没有架子,一般社会人讲荣誉,我没有荣誉感。荣誉感就有高下心,就是今天讲的他要出一个特权阶级,就有高下心。有高下心,心就不平,「我站在人上面,别人都不如我」,我们学佛,佛是平等心,佛是清净心。我们学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心地跟佛一样清净平等,这个要懂。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只有一桩事情,就是真正发心,这个发心佛家叫「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儒家讲「礼」,礼的精神是什么?自卑而尊人,他不是傲慢。你看佛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都说他自己不如别人,在无量法门里面自己只知道一门。以吉祥云比丘来说,修一门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也有很多种,在念佛法门里面只知道一种,不如别人,智慧德行样样都不如人,那是诸佛如来的表现。如果觉得样样都比人强,值得骄傲,这跟佛道、跟儒家的大道,恰恰相违背。

  佛给我们讲「贪瞋痴慢」是恶道的业因,贪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傲慢是修罗道。傲慢还要修福才是修罗道,不修福,三恶道去了。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修什么?无非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把贪瞋痴慢修掉,修就是修这个,除贪瞋痴慢。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教我们回头,返至本处。本处是什么?本处是一念不生,本处是清净心,是真如自性。诸佛菩萨也为一切众生服务,事情做完了,能够返归本处,都能够回到清净平等觉,这是本处。真正能够回到本处,就是知恩报恩。我为众生服务,还要讲条件,还要讲代价,那不是服务,那是交易,是有条件的。我一定要接到丰厚的供养,一定要得到相当的尊敬,这不是谈条件吗?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都不谈条件,一切都随缘。世尊的示现是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哪有选择的?他们生活方式非常简单,晚上树下一宿,走到什么地方随遇而安,整个身心奉献给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服务里面,最殊胜的、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实功德,无比的功德,无量功德。为什么?唯有开悟才能真正离苦得乐。觉悟的人,不管过什么样的日子,不论自己是什么身分;我前面跟大家举例,乞丐都好,他都快乐。为什么?他觉悟了,做乞丐都快乐,他所享受的那个快乐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迷了就苦,迷了做天王还苦,人王更不必说了。

  真正乐是从悟当中得来的,苦是从迷当中得来的。谁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佛陀、菩萨,我们称为老师、称为善友。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阿弥陀佛也是我们的本师,所以我们受恩,要知道什么是恩、什么是德,明了就觉悟,不明就迷惑。几个人真正能明白?明白的人少。天天读经,天天接受佛法熏修,是不是真的觉悟过来了?没有。真的觉悟过来,他的思想行为不一样,他所表现的是佛菩萨,是觉正净的行为,是清净平等觉的思想,那怎么会一样?觉悟的人,舍己为人;迷惑的人,绝不会牺牲自己。诸位要知道,牺牲自己是相似的觉悟,不是真正觉悟,真正觉悟连牺牲的念头都没有。他还有牺牲念头,有牺牲念头自己就很委曲,委曲求全,这在儒家讲,这是君子不是圣人。圣贤连这个意念都没有,他才是真正清净平等觉,这才是报恩。

  佛祖对我们的期望,是教我们成圣成贤,是教我们成佛成菩萨,我们真正成佛成菩萨,这是真报恩。绝对不是说,我们今天宣扬佛法,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我们就算报佛恩了。也算是报恩,报得太少了,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叫我们自己成佛,叫我们自己成菩萨,这是真正报恩。你要如果真的成佛成菩萨了,你就会跟佛菩萨一样普度一切众生,这才是名真正的报恩者。如果能够少许契入这个境界,我们感恩的心自然就生了。所以心量要大,念念为整个社会着想,这整个社会是整个世界的社会,为一切众生着想,这是菩提心,这是报恩心。处处为了自己的方便,为自己方便决定就妨碍众生的方便,一定的道理。处处要讲求为自己的享受,决定妨碍一切众生的享受,大家只要冷静思惟就明了。

  佛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的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这二十个字,总结《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总结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亦是总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教诲,我们修行要抓到纲领。这二十个字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自己有疑惑,所以这才深入经藏。深入经藏的目的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目的是这二十个字的落实,真正做到了,这个人就叫佛陀,就是佛家讲的超凡入圣,这才叫真正的知恩报恩。这两句意思很长很深,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的。
太上感应篇  (第一一0集)  1999/10/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10

  诸位同学,大家好。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人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讲要明理,落实在事相上就是恩义。所以「受恩不感」,这是大恶,一般人疏忽了,不学他就不知道,学了以后就明白了。如果是「念怨不休」,这个过失就更大了。哪些人于我们有恩?佛经上讲得最透彻,讲得最明白,我们每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都是在嘴皮上滑过,真正的意思没有体会到。这四种都是重恩大德,我们深受其恩,没有丝毫感恩的心,所以修道怎么能成功?修行毛病过失怎么能改掉?这四恩,第一个是「父母之恩」。如何报父母之恩?父母在世要尽孝养之道,父母不在世,古人所谓的「荣宗耀祖」。我们今天所作所为,能不能真正做到社会大众对我们的父母尊重、赞叹,使父母得到荣耀,这是荣宗耀祖。父母不在,如是报恩。为什么社会大众对你的父母赞叹?你的德行好、学问好,对社会大众有贡献。这桩事情几个人想到?所以四重恩里,第一个是父母恩。前面讲到忠孝,我们说了很多。如何尽孝?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不能认真努力学习功课,不孝;不敬老师,不孝;不能够和睦同学,也不孝,要样样都好,尊师重道,友爱同学,做学生的孝道。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想我这个念头、我这种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说的是真话,可是世间人听到以为这是迷信。古时候圣人虽然对这个事情不常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夫子对于天道讲得不多,但不是没有讲。而中国人对于天地鬼神、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知道得很多,我们在古籍里几乎处处都能够见到。但是圣人对于这些事情不提倡,不提倡有不提倡的道理在,希望把我们的智能知识水平更向上提升。天地鬼神这些事,世间人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佛在经论里面将所以然的道理,说得清楚,说得明白,说得透彻,这是佛经不可不读。唯有真正彻底明白了,你才能在念头上做一个大转变。

  佛法教人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宗门六祖惠能大师就在这一句开悟的,这一句经文跟末后佛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是一个意思。「应无所住」就是离一切相,「而生其心」就是修一切善,可以说后面这两句就是前面两句的批注。诸佛菩萨跟一切凡夫不同的地方,凡夫是着相修善,所以果报有限,绝对不出你所著的。九法界这都叫众生,九界众生分别执着有广狭浅深不同,执着很狭隘的,执着很深固,这个福报就很小很小,修再大的善,所得的福都很小。为什么?你的分别执着就画了个圈圈在那里,不会超过这个圈圈。九法界愈往上面去,分别执着的念头愈淡,所以他的心量也就大,他所修的善得福也大,完全与心量成正比例。如来果地上,妄想分别执着舍得干干净净,所以一丝毫的善,他得的福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圆满的。佛这样教导我们,这些是事实真相,我们为什么不肯学?还是斤斤计较,念念不肯放下。不但名利放下,爱欲放下,嗜好放下,我们常听佛家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没事了,放下之后要为一切众生服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众生。利益还讲究饶益,用现在的话来说,最大的利益,最圆满的利益,最究竟的利益,才叫饶益。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广大众生,为一切众生,绝对没有为自己的念头;为自己,自己还没有放下,这是佛与众生不同的地方。

  我们发心学佛,要想作佛,作佛就得要破四相,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祖师大德常讲的身心世界。我相是指自己的身心,身体是四大和合的,这是我相。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意识在作祟,凡夫把它当作心相,佛法里面讲,这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是讲身心。身心之外就是世界,这个世界里面,从空间上看有人相,凡是与自己对立的是人相。除了人相之外是众生相,众生相就包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乃至于自然现象,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众生相。由此可知,人相是我们依报里面有情众生,众生相是我们依报当中无情的众生,今天讲的植物、矿物、自然现象。末后寿者相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这些统统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不是事实。所以佛才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相就是这四相,这四相把虚空法界所有一切现象统统包括尽了,凡所有相就是指这些,统统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你什么时候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这是大学问,你把这四相放下,不再执着它,真功夫。从这个地方生心,生什么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生这个心,这就是行一切善,这是真善,里面丝毫邪恶都没有。什么是邪?违背事实真相的就叫做邪;换句话说,你还有四相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邪念;邪念所产生的行为(恶作),这是恶。这一桩事,只有佛才能说得出来,世间人、天人,乃至于十法界里面声闻、菩萨都说不出来,为什么?四相没有舍尽。虽然四圣法界里面的众生,他们跟我们比较,那是放下太多了,可是不究竟、不彻底,佛经里面常讲:「我执虽亡,法执犹存」,这就是放得不彻底。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执着是没有了,完全放下了,可是分别还有,妄想未尽,所以它也有个范围是十法界,他们所修的善绝不出十法界。六道凡夫里面所修一切善,也决定出不了六道。六道里面还有三界,我们要记住,欲没有断,欲是欲望,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念,这个心没有断,出不了欲界。你所修的一切善法,在哪里享?在欲界享。如果你把爱欲嗜欲断掉了,修一切善,依旧着相,这个果报可能在色界天、在无色天,出不了三界,脱不了轮回。这是很明显的说出,你修再大的善,你得的福是有限的。所以学佛的同修要明白这些道理,要记住佛的教诲,要认真努力去学习。

  大乘确实是方便门,古人讲得没错,「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像小乘,小乘一定要破自己的我执,很不容易,非常困难。大乘用的方法巧妙,把这个念头换过来、转过来,迷的时候念念为自己,觉悟之后念念为众生。自己没有身,也没有命,身是谁的?身是一切众生的,命也是一切众生的,只有一个念头,为一切众生服务。服务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帮助众生觉悟。我们在《般若经》上看到,其实任何大乘经都不例外,只不过说《般若经》上讲得明显。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他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穿衣、吃饭,《金刚经》大家念得很熟,佛每天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那是什么?那是究竟圆满的佛法,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尊者他看出来了,他明白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众生所说无量的佛法,都在穿衣吃饭上表显无遗,圆圆满满的。当然只有看出来的人会学,他也就学会了。我们要想学,看都没有看出来,到哪里去学?那我们要问,须菩提到底看出什么苗头来?须菩提看出来,就是看出「无住生心」,所以不断的赞叹「希有世尊」。「生心」就是日常生活,跟大家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众生生心就住,什么是住?妄想是住,分别是住,执着是住,住得可牢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现的是「无住」,这个希有!我们从这里体会,你就学会了,你就知道该怎么生活、该怎么做人,这是大圆满、大自在,真正幸福。没有圆满的智慧,你就不能辨别是非利害,你去执法,赏罚就不公平,就造无量无边罪业。明了之后,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行菩萨道,都是修积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看到之后,也赞叹希有。

  这个地方讲宰官,那是「希有宰官」,跟世尊没有两样,这是我们要体会的,要学习的。
太上感应篇  (第一一四集)  1999/10/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1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五十段:

  【杀人取财。倾人取位。】

  这是「仕宦之恶」的第六条。《感应篇》批注里面说得很多,举的因果报应事情也很多。实在讲这些例子是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了,只是我们一般人粗心大意,如果稍稍细心留意,你就能够看出这些因果报应,都在我们的周边。书上写的是古时候的事情,我们现在所接触的是眼前的事情。我们应当要明了,法律决定不是尽善尽美,所谓法律有漏洞,聪明人钻取法律的漏洞,犯科作奸,这是世间自以为聪明的人。在佛法里面看这些人是最愚痴之人,为什么?世间人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小利,丧失了未来的大利,这不是愚痴是什么?所以反而不如老实人,老实人在现前吃一点亏,上当了,厚利在未来,如果积植德行,不把得失放在心上,晚年就得大利。佛家讲这个利益是属于花报,果报在来世,来世所得的殊胜利益福报,远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所以佛教人要积德累功,决定不可以做伤害社会、伤害别人的事情,这对自己决定有大损耗。

  我们听了这些话能相信,但是信心不深,信心里面还夹杂着怀疑,所以常常会退心,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没有把这些理论搞透彻,没有将这些现象看清楚,所以才犹疑不决,听了佛菩萨、圣贤人的教诲,半信半疑,不能成就自己真实功德。诸佛菩萨常常劝人发心念佛,这「发心」两个字意思很深。发心是说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几个人能发?真正觉悟了,就一切都会为别人着想,因果的道理,我们常常为别人想,别人也就常常为我想,如果只为自己想,不为别人想,同样的道理,别人也不会为你想,这个理我们应该懂得。世出世间贤圣所为,我们仔细观察,不同的地方就这么一点。大圣大贤、英雄豪杰,常怀十方,常念众生;尤其是念苦难的众生,念念不忘,念念总是想帮助他们,决定没有伤害,没有杀害的道理。『杀人取财,倾人取位』,夺取别人的地位,陷害别人,这个事情古今中外史书上,我们看了很多,现实的社会也不在少数。他能逃得了法律的制裁,能逃得了一般人的耳目,决定逃不了因果,决定逃不了恶报。所以我们要冷静细心去想想。佛法、世法,诸位常读《了凡四训》,要深深的记住,明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懂得这个道理,人心就安了,安分守己,所谓是「理得心安」。理要没有得,不能够通达,心是安不下来的,安不下来,他就胡作妄为,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还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得意,就错了。

  先贤有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要夺别人的,夺到手保不住,也会被别人夺去;我们骗来的,到后来也会被别人骗去,然后才晓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佛在经上尤其说得好,「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世间人贪恋,用佛法的眼光看,他贪恋什么?他贪恋「地狱五条根」,那还能逃得过地狱的果报吗?这些教诲大小乘经论里面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深思、要省悟。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轮回,哪一道都曾经去过,不但去过,佛告诉我们,佛讲的话都是真话,我们在三恶道的时间多、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是一定的道理。从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用心,我们的行为,冷静反省就知道。经上虽讲的不退转,不退转谈何容易?深明其理的人不退转,要深明!

  四弘誓愿里面,为什么那么样强调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同学都知道,我们的心性,我们的智慧德能,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没有差别。现在为什么落得这个样子,搞得这么可怜,这么凄惨?《华严经》上说过,「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无明烦恼、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所以才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你就证得法身,自性就是法身,学法门是成就报身,度众生是成就应身,佛有三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现在我们的三身不能现前,现在这个身相是业报身,造善业,人天两道得福报;造恶业,三恶道里受报。阿修罗也不算是善报,为什么?阿修罗的福报虽然大,享福的时候就会造更大的恶业,福报享尽了,恶报现前,时劫之长,我们没有办法想象。他造业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造极重的罪业。底下一句说:

  【诛降戮服。贬正排贤。】

  我们看看太上所讲的这一段,用佛法来看,这是修罗造的业,罗剎造的业,虽然是个人身,他造的业跟修罗道没有两样。所以古礼打仗战胜了,战胜了是用丧礼来处置。仗打赢了,不是欢喜,要晓得在这个战争当中,双方死伤多少人,所以是用悲哀怜悯的心情来处置这桩事情;至于投降归服了,更是用怜悯心来安慰他,来帮助他度日。如果还以贡高傲慢之心,虐待这些人,任意的杀害,这个造的业就大了,为什么?这些人已经失去抵抗力,失去抵抗力你再要杀害他,不但是个人,对畜生都如是。世间为什么有战争?为什么有刀兵劫?这是因果报应。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如果要世间永远没有战争,没有刀兵这些灾难,佛讲了一句话,除非众生不食肉,这个怨结才能化解。你吃的这些众生肉,牠不甘心,牠现在是没有抵抗的能力,但是牠一转世,所谓是「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一转世,到牠有能力的时候,牠就来报复。报复绝对不会报到恰恰好处,总是要过分一些,每一次都过分一些,这个就不得了。

  所以我们从历史上看,看近代史,最近这一百年当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眼看的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次比一次残酷,我们想想这些原因从哪里来的?杀业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残酷的事实?追根究柢,教育失败了,没人教。古圣先贤的教诲,诸佛菩萨的教导,没人相信了,都说这个东西是迷信。不但是迷信,而且还要把它打倒,把它抛弃,完全随顺贪瞋痴慢,完全遵从弱肉强食,外国人提倡的「进化论」,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不知道报应的事实。所以今天的世界濒临灭亡的边缘,谁能够救?宗教徒们祈望上帝能救。上帝发脾气了,上帝发怒了,要惩罚世人,上帝不是佛菩萨,佛菩萨慈悲怜悯世人,所以要教。今天唯一的一条道路,我们要顺从佛菩萨,顺从古圣先贤的教诲。印光大师为我们选这个《感应篇》,教导我们学习,人人能够依《感应篇》的教诲来学习,这个劫难可以挽回。一个人修,一个人得度;大家学习,大家都能够得度。这一篇的经文不长,只有一千三百多字,要熟读!不但要读,要认真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是消灾免难之道。灾难是自己造的,化解还是要靠自己,自己不肯回头,求神、求佛菩萨都是枉然,自作自受,所以还是要自己来化解这个问题。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一一五集)  1999/10/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1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五十二节:

  【凌孤逼寡。】

  五十三节:

  【弃法受赂。】

  世间最苦的人莫过于孤寡,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对于这些人要特别怜悯,特别的照顾。佛法里面的福田,这些人是福田里面的悲田。我们看到众生在遭难的时候,必须要想到,我在过去曾经遭过这个灾难,我们在未来这样灾难困境,必定还是很多,只要不出六道轮回,肯定是不能够避免的。我们怎么晓得?我们从因果上去看。《了凡四训》诸位念得很熟,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我们自己造作业因注定的。所以这个非常公平,不是上帝定的,不是阎罗王定的,也不是佛菩萨定的,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遭遇这些苦难的人,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过去一定造作这些业因。造作业因的时候,无知!我们今天有幸遇到佛法,能够受到一些圣贤人的教诲,我们明白了。明白了之后,对于这些苦难众生,一定要帮助他、要救度他、要照顾他,怎么可以欺负他?怎么可以逼迫他?欺负逼迫这些人,那个罪孽比欺负普通人要加很多倍,果报不堪设想。

  我们去访问基督教,参观基督教所办的这些社会慈善福利机构,我们看到他们的老人院,他们照顾一些乐龄老人,照顾孤儿,这个功德很大。在佛法里面说,如果着相,这一些慈善事业是三界的福报;如果离相修善,他们所作所为就是无量功德。功德跟福德的差别,一个是着相修,一个是离相修,差别在此地;事相上没有差别,用心不一样。在事上做的,他们经验很丰富,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到人家去参访一次,就是上一堂课。昨天他们教会会督,这是教会地位最高的;会督下面他们有会长、有牧师,它的组织一级一级分得很清楚,跟李居士的一番谈话,很重要!这是我们访问的中心,是我们学习的课程,我们可以反复的看、反复的听,初学的同学可以放给他们看,非常好的教材。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去参观,都是去上课,都是去学习,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我们才有进步。

  佛教给我们「精进」,精进从哪里来的?精进从这些地方来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与善知识这一问一答,记录下来都是经典。现在借重科技不需要记,我们把它录下来,音声也录下来,现相也录下来,这是最好的教材了。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吸取他们几十年的经验,古人有所谓:「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用古人的原理原则,用现行的方法手段,这样结合就契机契理。古时候的那些方法现在不适用,那些原理原则必须要遵守,契理!现代人做事的方法、手段,我们学会了,契机!这是在此地特别提醒诸位同修,不仅我们正式拜访其它宗教,会学的人,像善财童子,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教材,都是菩萨学处。

  他们这里面,基督教不是像我们说同参、莲友,他不是的,他们是讲兄弟姊妹,就跟我们讲同参、同学是一个意思。跟我也谈了很多,我也很诚恳的告诉他们,你们对于老人的照顾,已经尽心尽力了,我们看了很感动、很敬佩,但是宗教家所做的事业,不能仅仅限于物质精神生活的照顾,不够!世间慈善事业做到这里,可以了,我们要帮助他,帮助他真正升到天堂。他们基督教是升天堂,你要不能帮助这些老人升天堂,你就失职了,对不起上帝。所以我提醒他,对于老人要特别留意机会教育。我们在人家的地方,一定要顺从他们,我们不能教他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不可以的,这是破坏人家的道场。道不谤道,行家赞叹,决定没有毁谤。你们要求升天堂,要帮助那些人个个都要升天堂,一定要对老人做机会教育,劝导他们,引导他们生起信心,增长信心。为老人开示,时间要短,一句废话都没有。他问我,我告诉他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一天当中,至少做三次到五次的开示,一次不要超过十分钟,他听了很欢喜。讲长了,他嫌你啰嗦,他的精神也不够用,五分钟到十分钟最理想。

  帮助老人运动,我们看到了。让老人看看他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们要替他选,这他们都没有注意到。像上一次我们去访问天主教的老人院,他们的院长非常谦虚,来问我。我就跟他说了,我说你们物质生活照顾非常周到,天主教的确不错,有爱心,精神生活缺乏。他说我们也有,常常找一些年轻的学生、年轻人在这里唱唱歌,带领他们,他说他们不喜欢听。我说我也不喜欢听。现在年轻人唱的跳的,是噪音!我说你一定要懂得,这个老年人是什么年代的人,你要拿半个世纪以前那些老歌来唱,他们就欢喜了,他们会怀念。不能用新的东西,新的东西老年人决定不能接受。所以一定要想到他是什么时代的人,我们要给他什么样的娱乐。我们自己不懂,问问他,请教请教他,「你们喜欢听什么?喜欢看什么?」他会告诉你。你依照他们喜欢的去搜集这些资料,来帮助他们,他就欢喜了。你不了解老人的心情,所以你做的不但不能帮助他,反而使他听到见到,痛苦!他们这时明白了。我说你找那些古老的潮州大戏,他们这里潮州人很多,这个他喜欢看。所以决定不能搞现代西洋的这些东西,这些对老人格格不入。到那里的时候,我说我们的「济公传」忘了带去,它会很受欢迎的,我们这里现在有很多。所以处处看,细心去观察、去学习。

  李居士也透露了一个消息,我们要搞「多元文化村」。你看人家问我们,各个宗教这些慈善福利事业,照顾老人,照顾病苦,照顾孤儿,很多!他问:「你们佛教有没有做?」要问你们,你们怎么答复?李居士说得好,事实!我们佛教每一个寺院都是养老院,每一个寺院都是社会慈善福利机构,比你们做的还要殊胜。我们的老人在寺院是自由的,到居士林去看,确实如此。你看每天那么多老人到那边,他们聊天,他们在那里做义工,在那里洗菜,生活得非常快乐,供给那么多人吃饭,修福!厨房里做义工,修福。祖师也不例外,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在黄梅八个月,在碓房舂米破柴,也是干这个粗活,祖师。你们看到传记里面记载的,天台山国清寺的寒山、拾得,厨房里打杂,丰干和尚干的活跟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舂米、推磨。到以后人家才晓得,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佛菩萨在厨房里修福供给大众,我们看到这些事情不愿意做,佛菩萨做。

  所以我们照顾老人,跟他们照顾老人方法不一样,一面拣菜,一面念阿弥陀佛。这样念阿弥陀佛不要去拨念珠,摘一片菜,阿弥陀佛!洗一个菜,阿弥陀佛!你看看,是不一样。我去看居士林一楼也装上电视了,电视里有讲经,听经、念佛、工作都在一起。还有这些老同参们,天天在一块聊天,比起他们办的老人福利事业,我们的确有我们的特色。我们也欢迎他们来访问,来看看我们这些老人生活。所以我就想到,我跟会长讲,我要把我们这一边老人生活状况,小朋友生活的状况,现在「耕心园」小朋友生活状况,都要特别做一个光盘,送给其它各个宗教去看。他们平常跟我们不接触、不来往,不知道我们干些什么,只是在凭空想象,大概都是烧香拜拜,没有看到我们的内容。我们去访问他,我们看到他们的,他们没有看到我们,互相的交流,互相的观摩。

  对于鳏寡孤独,要特别的怜悯,特别的照顾;不但要照顾他,还要教导他。儒跟佛教导我们,儒家是说出来了,「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明显的教出来了。佛教了吗?佛教了,也是如此,散在许许多多经论之中。佛家最殊胜、最伟大的理念,是一切众生同一体,这个理念伟大,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心,一个自性,一个法身,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个地方认知,就不是真正学佛。真正学佛,《华严经》上有条件的,甚至于你还有个妄想,「这个佛殊胜,那个佛差一点;这个佛大,那个佛小」,你是凡夫,你永远不会觉悟,你的悟门堵塞了,这个我们要懂得。佛法是平等法,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要晓得是方便说,诸佛如来平等的。为什么说这个话?鼓励我们依靠阿弥陀佛,带业往生,这一生才能得度。如果不亲近阿弥陀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要断烦恼,断惑证真,这个事情难了,恐怕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这是诸佛如来不得已的苦心苦语,大慈大悲,我们要懂得。所以往生是不难,提高品位可不容易。你有正确的认知,知道佛法是平等法,对于提高品位就容易了。还有差别,还有等级,品位没有办法向上提升。
太上感应篇  (第一一六集)  1999/10/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1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五十三节,这一节也只有一句:

  【弃法受赂。】

  批注里面跟我们讲,它说从这一句开始到「见杀加怒」都是讲刑事上的,法官判案,从刑法上说。可是不守法,接受贿赂,现在已经不只是这些办案的法官了,它也说得很好,「凡衙役书吏,亦在其中」,而不是专指刑官。现在在社会上,可以说许许多多的国家地区,舞弊贿赂的事情,已经是很平常了。甚至于社会大众也以为这是正常的,不足以为奇了,所谓是有权、有势、有钱,什么事情都好办。事虽然如此,所谓聪明人会钻法律的漏洞,所以我们也曾经听到人说,法律是为什么人制的?为好人、为守法的人制的,甚至于说是为愚人、笨人制的。殊不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凡是故意犯法的人,明知故犯的人,扰乱社会,使人民无所依归,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办好,在因果里面说,这种心态、行为,天怒人怨,眼前虽然得一点小利,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

  可是今天有几个人相信因果报应?有几个人相信有来世?虽然这些事情,在科学里面也有许许多多的证明,连西方外国人都用先进的科技,来探测所谓灵界的状况。最近这半个世纪来,成果也相当卓著,多少人看了这些事实真相,不能不信。虽然如是,一些作奸犯科之徒,还是不知道省悟,不知道回头,依旧是把眼前的利益看重了,没有想到来日的果报,这是所谓麻木不仁。我们要觉悟,我们要明了。世尊说法,所谓的「三转法轮」,也就是用三种不同方式来教诫众生。第一个叫「示转」,指示你、提示你,上根利智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7:36 , Processed in 0.17649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