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念弥陀

[大德开示]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白话(我佛弟子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三十一、九品往生
有读书人轻视净土法门而不愿意修,说:“比如我们读书人考科举,应当靠自己的能力去考取功名,何必要靠岁贡授官这种形式提拨呢?”另一读书人说:“这个比喻根本不对,莲台分有九品,您为什么不取最上品,而甘愿在下品呢?现今进士科录取三百名,也可以为上中下九品呢,您为什么不取第一名魁元,而甘愿在最后一名榜尾呢?”上品上升,就是净土莲花科的第一名榜首啊,所以宋代大智元照律师赞颂说:“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证无生。”上品上升的在禅宗,就是大彻大悟,也就是所谓“心空就是考取净土”的意思啊。那个读书人叹道:“我的疑惑已经冰消瓦解了。”
一百三十二、千僧无一衲子
唐末五代龙兴宗靖禅师,在雪峰义存大师门下受教,雪峰授记宗靖说:“你以后当住持,有上千人的僧徒,却没有一个能成器的衲子。”后来宗靖应吴越钱王的邀请,住持杭州龙兴寺,果然有一千多徒众,都是诵习经文的普通僧众而已,正如雪峰授记的一样。从前马祖大师接收的人很多,其中成大器的达到八十八人。宗靖距离马祖大师的年代不太远,而能成器的衲子,一千个里都难见到一个,何况今天呢?人世间没有修十善的人就没有上生天道的人,那么天道就衰落了;僧人中没有能成器的衲子,那么佛的种子就断掉了,况且到我们这个时代连衲子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啊。佛法大道越来越冷落,如细线一般要断绝了,悲哀啊。
一百三十三、惜寸阴
古时《晋书》说“大禹是圣人,还珍惜每寸光阴,至于普通大众,更应当珍惜每分光阴”。而佛说“人命在于呼吸间”。那么每分光阴中,有很多呼吸,所以我们何止应当珍惜每分光阴,一刹那一弹指的光阴,都不可不珍惜啊。昔日宋代伊庵有权禅师,到了晚上必会流泪说:“今天又这样白过了一天,不知明天工夫怎么样?”他是这样的勤奋。我见到早上太阳出来,就想起伊庵的话,说:“今天又换了一个太阳了,昨天已经成为空过,不知今天工夫怎么样?”但我只是叹息,没有流过泪,因此知道修行佛道的心远远不及古人啊,能不惭愧吗?能不努力吗?
一百三十四、万年寺
万年寺在天台群山中,殿前有古树十余棵,一字排开,行列整齐而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成为山门的景观。有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记载说:“这是上仙所种植的树,若有人砍伐,将会立即死亡。”有人说:“写这样文字的人太愚蠢了吧,将来以后,能保证有力量的人不会冒险砍伐吗?所以何必记载这样的话。”我不这么看,事物有生就有灭啊,古人不是不知道了,是不得不采取这样的办法啊。后人相信而收敛邪心,或者不相信而造恶业,都是后人的事,立法的人是无心的,只能任后人所为了。“破和合僧者堕无间地狱。”是佛说的,佛还没有入灭,而提婆达多就引诱祗园的部分僧人离开僧团,佛不能制止提婆达多的破坏行为,难道佛很愚蠢吗?
一百三十五、富贵留恋人
僧人中行为高尚的,平日自己认为不会被富贵污染心田,但能把持住现在这一世,未必不会迷失在后世。一位友人以文章著称海内,任职直史馆,声名显赫,偶然游览天目山,对我说:“这个山中石洞里曾有僧人坐逝,他的身体还保存在洞里,我想去礼拜,可是心里害怕又不敢去。”我问什么原故,回答说:“以前有人礼拜石洞里的僧人,刚拜下去,就仆到在地气绝身亡,而洞里的僧人却打着哈欠刚从定中醒来,我觉得有可能是真的,所以不敢去拜。”说完与我相视大笑。这位友人很有才华和德行,智识如镜子般明亮,又对佛法有敬意,还贪爱着一时的富贵,守着梦中的躯体,唯恐清醒过来,其他人又有什么话可说呢?老农民不过几亩宅地,寒酸的令史不过守关巡夜的小官,穷和尚不过三二十个信众供养,已经是依依不能舍,死后还不忘带在八识田中,更何况高中状元,位居显要官职,占尽世间荣耀的人,又怎么能怪他们贪爱执着呢?富贵令人留恋,就是贤德有智的人也未必能免,吁!可怕啊。
一百三十六、鹅道人
山中老百姓把鹅叫做鹅道人,问为什么这样叫,回答说:“鸭子进入水田中,呑食各种虫类没有一点残留,所以鸭群游行号称大军过。鸡在旱地上,蜈蚣的毒恶,蟋蟀的跳跃,都不能逃过鸡的嘴。而鹅只是吃生草和糠皮,食素不沾腥味,所以叫道人。”我听后眼泪汪汪非常悲戚,因为鸡鸭伤害别的生物,人又杀鸡鸭,果报似乎正好扯平。可是为什么人杀鹅而吃肉啊?鹅有道人的称号,人甘愿有猛虎的行为,悲伤可叹啊!当然,鹅不沾腥味,类似驺虞这种仁兽不杀生,不是师友的教训,是天性如此啊。而天性,就是过去世的习气造成的,所以修学佛道的人不可不注意习气。
一百三十七、生日
世间人过生日,大摆宴席,铺张音乐,书写绘画,竞争诗辞歌赋,以这些为乐趣。只有唐太宗李世民过生日不搞这些名堂,而是感思父母,可算是超越人之常情了。有人说:“过生日这一天,不寻欢作乐而诵经礼忏,修各种福德,这样可以吗?”我说:“的确很好了,想报答父母的操劳养育之恩,以及除灭自己平生所造的业障,在此时更应该尽心尽力了。”不过这是末节,不是根本,先前的大德说过:“父母未生前,谁是你的本来面目?”在这一天,有能不为乐趣而持正念观察未出生前自己面目的人吗?如果能豁然开悟,那就不但能报答这一世的父母,而且多生累世的父母恩德都可以报答了;不但灭掉现世的业障,而且多生累世的业障没有不灭的啊。罢休人世间的快乐,证得涅槃的快乐,这样的人真孝啊,这样的人了不起啊。
一百三十八、因病食肉
有人受过佛戒,已断肉食,而忽然生了病,被亲友强行劝诱,再遇到世俗庸医怂恿,结果吃素那么久,一下子就破毁了。可是不想想肉的作用只能肥胖身体,不能延长寿命,有头脑的人是坚决不吃的,更何况富贵人家的子弟山珍海味,有的还是骨瘦如柴好像总是吃不饱;而田间农夫野菜充饥,有的也是肥胖的像富商大老板。所以吃肉能不能长胖都不一定,保命又能行吗?吃素食而生病,就教人吃肉;吃肉而生病,又教人吃什么呢?所以生病的人要自己能坚持吃素的道理,若是辈份比较低,上有尊长,势不可挡,不能违反尊长的意思,吃三净肉就可以了,杀活物吃是决不可以的啊。
一百三十九、人患各执所见
分析法理不得不严加辩别,修行佛道不得不专务一门,然而执着自己是对的,其他一概都是错,又不可以了,这种情形在过去就已经有了,现在更严重。执一家的,那就是天台宗以外没有可满意的;而执简便的,又反过来指责天台宗分解零乱,牵强附会,不是佛本来的意旨;执理性的,就呵斥念佛是着相;而执净土的,又反过来但只见不念佛的人就视为外道。乃至执唐代方山李枣柏的,批评清凉澄观国师分裂《华严经》全经;执持咒的,怀疑显教是后人编造。如此之类,种种法执不能都列出来,如矛与盾,如水与火,互相对立,坚守自己的见解,顽固到不可转变,我深为感慨啊。奉劝各位仁者,不如各自弃舍各自所执的见解,各个虚心静气,暂且先去深入研究佛理,以悟为准则,大悟之后,再慢慢议论也不晚啊。
一百四十、姚少师(一)
佛没有出世时,人们都是以天为师的,佛后来出世了,人们才知道信奉佛,所以佛号称人天师,是唯一超出三界而无与伦比的领袖啊。明初禅僧姚广孝少师著有《佛法不可灭论》,认为“儒道二教是依天的体制设置作用,所以不敢违逆天制;而佛所设的教天众也要奉行,不敢违逆佛”,这虽然是出自三国人物阚泽的话,也只有姚少师能解了。再说少师地位已到了顶级,只是一身衲衣,不改僧人本色直到终身,岂是常情能够了解的?特别是不像佛图澄那样示现神通,但佛图澄当时处在乱世,所以借神通化度众生。少师遇到的是真正理解佛法的皇帝,不需要用神通,但怎么知道他不是会而不用呢?他的幽居诗说:“春燕雏成辞旧垒,午鸡啼罢啄阴阶。”可以说是当代的留侯张良啊。世上的人没有知道他的深度,所以我发这样的感慨。
一百四十一、姚少师(二)
有人说“姚少师辅佐明成祖,杀业太多,有什么可赞许的呢?”但我赞许少师有三点。一是以他的地位贵到极点而始终不改僧相;二是以他能够功成身退而明智的保全自己;三是以他赞叹佛法而有正知正见。至于杀业是不在议论中的。不过,少师在明成祖的靖难之役中,曾请求明成祖说“方孝儒是贤者千万不要杀害”,就凭这句话,功过也可相抵了。所以我赞许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三十一、九品往生
有读书人轻视净土法门而不愿意修,说:“比如我们读书人考科举,应当靠自己的能力去考取功名,何必要靠岁贡授官这种形式提拨呢?”另一读书人说:“这个比喻根本不对,莲台分有九品,您为什么不取最上品,而甘愿在下品呢?现今进士科录取三百名,也可以为上中下九品呢,您为什么不取第一名魁元,而甘愿在最后一名榜尾呢?”上品上升,就是净土莲花科的第一名榜首啊,所以宋代大智元照律师赞颂说:“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证无生。”上品上升的在禅宗,就是大彻大悟,也就是所谓“心空就是考取净土”的意思啊。那个读书人叹道:“我的疑惑已经冰消瓦解了。”
一百三十二、千僧无一衲子
唐末五代龙兴宗靖禅师,在雪峰义存大师门下受教,雪峰授记宗靖说:“你以后当住持,有上千人的僧徒,却没有一个能成器的衲子。”后来宗靖应吴越钱王的邀请,住持杭州龙兴寺,果然有一千多徒众,都是诵习经文的普通僧众而已,正如雪峰授记的一样。从前马祖大师接收的人很多,其中成大器的达到八十八人。宗靖距离马祖大师的年代不太远,而能成器的衲子,一千个里都难见到一个,何况今天呢?人世间没有修十善的人就没有上生天道的人,那么天道就衰落了;僧人中没有能成器的衲子,那么佛的种子就断掉了,况且到我们这个时代连衲子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啊。佛法大道越来越冷落,如细线一般要断绝了,悲哀啊。
一百三十三、惜寸阴
古时《晋书》说“大禹是圣人,还珍惜每寸光阴,至于普通大众,更应当珍惜每分光阴”。而佛说“人命在于呼吸间”。那么每分光阴中,有很多呼吸,所以我们何止应当珍惜每分光阴,一刹那一弹指的光阴,都不可不珍惜啊。昔日宋代伊庵有权禅师,到了晚上必会流泪说:“今天又这样白过了一天,不知明天工夫怎么样?”他是这样的勤奋。我见到早上太阳出来,就想起伊庵的话,说:“今天又换了一个太阳了,昨天已经成为空过,不知今天工夫怎么样?”但我只是叹息,没有流过泪,因此知道修行佛道的心远远不及古人啊,能不惭愧吗?能不努力吗?
一百三十四、万年寺
万年寺在天台群山中,殿前有古树十余棵,一字排开,行列整齐而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成为山门的景观。有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记载说:“这是上仙所种植的树,若有人砍伐,将会立即死亡。”有人说:“写这样文字的人太愚蠢了吧,将来以后,能保证有力量的人不会冒险砍伐吗?所以何必记载这样的话。”我不这么看,事物有生就有灭啊,古人不是不知道了,是不得不采取这样的办法啊。后人相信而收敛邪心,或者不相信而造恶业,都是后人的事,立法的人是无心的,只能任后人所为了。“破和合僧者堕无间地狱。”是佛说的,佛还没有入灭,而提婆达多就引诱祗园的部分僧人离开僧团,佛不能制止提婆达多的破坏行为,难道佛很愚蠢吗?
一百三十五、富贵留恋人
僧人中行为高尚的,平日自己认为不会被富贵污染心田,但能把持住现在这一世,未必不会迷失在后世。一位友人以文章著称海内,任职直史馆,声名显赫,偶然游览天目山,对我说:“这个山中石洞里曾有僧人坐逝,他的身体还保存在洞里,我想去礼拜,可是心里害怕又不敢去。”我问什么原故,回答说:“以前有人礼拜石洞里的僧人,刚拜下去,就仆到在地气绝身亡,而洞里的僧人却打着哈欠刚从定中醒来,我觉得有可能是真的,所以不敢去拜。”说完与我相视大笑。这位友人很有才华和德行,智识如镜子般明亮,又对佛法有敬意,还贪爱着一时的富贵,守着梦中的躯体,唯恐清醒过来,其他人又有什么话可说呢?老农民不过几亩宅地,寒酸的令史不过守关巡夜的小官,穷和尚不过三二十个信众供养,已经是依依不能舍,死后还不忘带在八识田中,更何况高中状元,位居显要官职,占尽世间荣耀的人,又怎么能怪他们贪爱执着呢?富贵令人留恋,就是贤德有智的人也未必能免,吁!可怕啊。
一百三十六、鹅道人
山中老百姓把鹅叫做鹅道人,问为什么这样叫,回答说:“鸭子进入水田中,呑食各种虫类没有一点残留,所以鸭群游行号称大军过。鸡在旱地上,蜈蚣的毒恶,蟋蟀的跳跃,都不能逃过鸡的嘴。而鹅只是吃生草和糠皮,食素不沾腥味,所以叫道人。”我听后眼泪汪汪非常悲戚,因为鸡鸭伤害别的生物,人又杀鸡鸭,果报似乎正好扯平。可是为什么人杀鹅而吃肉啊?鹅有道人的称号,人甘愿有猛虎的行为,悲伤可叹啊!当然,鹅不沾腥味,类似驺虞这种仁兽不杀生,不是师友的教训,是天性如此啊。而天性,就是过去世的习气造成的,所以修学佛道的人不可不注意习气。
一百三十七、生日
世间人过生日,大摆宴席,铺张音乐,书写绘画,竞争诗辞歌赋,以这些为乐趣。只有唐太宗李世民过生日不搞这些名堂,而是感思父母,可算是超越人之常情了。有人说:“过生日这一天,不寻欢作乐而诵经礼忏,修各种福德,这样可以吗?”我说:“的确很好了,想报答父母的操劳养育之恩,以及除灭自己平生所造的业障,在此时更应该尽心尽力了。”不过这是末节,不是根本,先前的大德说过:“父母未生前,谁是你的本来面目?”在这一天,有能不为乐趣而持正念观察未出生前自己面目的人吗?如果能豁然开悟,那就不但能报答这一世的父母,而且多生累世的父母恩德都可以报答了;不但灭掉现世的业障,而且多生累世的业障没有不灭的啊。罢休人世间的快乐,证得涅槃的快乐,这样的人真孝啊,这样的人了不起啊。
一百三十八、因病食肉
有人受过佛戒,已断肉食,而忽然生了病,被亲友强行劝诱,再遇到世俗庸医怂恿,结果吃素那么久,一下子就破毁了。可是不想想肉的作用只能肥胖身体,不能延长寿命,有头脑的人是坚决不吃的,更何况富贵人家的子弟山珍海味,有的还是骨瘦如柴好像总是吃不饱;而田间农夫野菜充饥,有的也是肥胖的像富商大老板。所以吃肉能不能长胖都不一定,保命又能行吗?吃素食而生病,就教人吃肉;吃肉而生病,又教人吃什么呢?所以生病的人要自己能坚持吃素的道理,若是辈份比较低,上有尊长,势不可挡,不能违反尊长的意思,吃三净肉就可以了,杀活物吃是决不可以的啊。
一百三十九、人患各执所见
分析法理不得不严加辩别,修行佛道不得不专务一门,然而执着自己是对的,其他一概都是错,又不可以了,这种情形在过去就已经有了,现在更严重。执一家的,那就是天台宗以外没有可满意的;而执简便的,又反过来指责天台宗分解零乱,牵强附会,不是佛本来的意旨;执理性的,就呵斥念佛是着相;而执净土的,又反过来但只见不念佛的人就视为外道。乃至执唐代方山李枣柏的,批评清凉澄观国师分裂《华严经》全经;执持咒的,怀疑显教是后人编造。如此之类,种种法执不能都列出来,如矛与盾,如水与火,互相对立,坚守自己的见解,顽固到不可转变,我深为感慨啊。奉劝各位仁者,不如各自弃舍各自所执的见解,各个虚心静气,暂且先去深入研究佛理,以悟为准则,大悟之后,再慢慢议论也不晚啊。
一百四十、姚少师(一)
佛没有出世时,人们都是以天为师的,佛后来出世了,人们才知道信奉佛,所以佛号称人天师,是唯一超出三界而无与伦比的领袖啊。明初禅僧姚广孝少师著有《佛法不可灭论》,认为“儒道二教是依天的体制设置作用,所以不敢违逆天制;而佛所设的教天众也要奉行,不敢违逆佛”,这虽然是出自三国人物阚泽的话,也只有姚少师能解了。再说少师地位已到了顶级,只是一身衲衣,不改僧人本色直到终身,岂是常情能够了解的?特别是不像佛图澄那样示现神通,但佛图澄当时处在乱世,所以借神通化度众生。少师遇到的是真正理解佛法的皇帝,不需要用神通,但怎么知道他不是会而不用呢?他的幽居诗说:“春燕雏成辞旧垒,午鸡啼罢啄阴阶。”可以说是当代的留侯张良啊。世上的人没有知道他的深度,所以我发这样的感慨。
一百四十一、姚少师(二)
有人说“姚少师辅佐明成祖,杀业太多,有什么可赞许的呢?”但我赞许少师有三点。一是以他的地位贵到极点而始终不改僧相;二是以他能够功成身退而明智的保全自己;三是以他赞叹佛法而有正知正见。至于杀业是不在议论中的。不过,少师在明成祖的靖难之役中,曾请求明成祖说“方孝儒是贤者千万不要杀害”,就凭这句话,功过也可相抵了。所以我赞许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窗三笔
一、杀生人世大恶
有人问:“人所造的恶,什么是最大的?”有人回答说:“抢劫偷盗了,忤逆不孝了,挑拨事非了。”我说:“这些也对,但还有更大的,就是再大也没有超过杀生的大恶了。”有人说:“宰杀食用,这是每天都有的平常事,怎么叫做恶,而且还是最大?”噫!抢劫偷盗虽然很恶,但盗贼的目的是得到财物,如果愿意给他,未必伤害人命;而杀生却要剖腹挖心,肝脑下锅烹煮啊。忤逆不孝的,有嫌弃父母不奉养的,有怠慢父母不恭敬的,但未必会有像印度阿阇世王、隋炀帝杨广那样杀父杀母的行为,况且阿阇世王和杨广所害的,只是一世父母;而佛经上说有生命的动物,可能很多是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杀生的人从小到老,所杀的生命是无数的,所以杀害了多生多世的父母啊。挑拨是非打官司的,恶行累积、臭名远扬,大多会被查访到,漏网的很少,但杀生的谁会去管呢?况且打官司的害处是有终结的,而杀生的害处是无穷无尽了。所以天地间的最大的德是不杀生,天地间的最大的恶是杀生。
二、昼夜弥陀十万声
世间传说唐末五代永明延寿大师昼夜念弥陀佛号十万声,我曾经试过,从第一天的早上,到第二天的早上,整整十二个时辰,正好念十万声。但我念的还只是阿弥陀佛四字名号,若是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就不能满十万声了;吃饭上厕所,都没有间断念佛,稍有间断也不能满十万声了;睡觉说话,全都断绝,稍有放松也不能满十万声了;而急忙紧迫,就像赶路的人,没有空闲细想细念佛号,若细念也不能满十万声了。所以说十万声佛号,大概是特别强调片刻不离佛号的意思,而不是一定要满十万数啊。我恐怕有信心念佛的人太执着这个数成了病态,所以把我试念佛号的情况相告。有人说:“这十万声是永明大师禅定中念的吧。”那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
三、己事办方可为人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完毕,就到远离人群的水边或树林里继续修行,慢慢培养自己,沉默久了嘴上发霉也不在意,直到机缘成熟,龙天推出,才出山度众生。所以推辞不去上讲法席位,愿意生生世世都处在学习的地位而锻炼自己,我出家时,十分信奉这句话,戴在胸前。后因病疗养进入云栖山,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就成了一方丛林大寺院,但我至今不敢把我所住的地方当成方丈,不敢开大口妄论佛法。因为与众人是同修,不是领众行道的头,很惭愧有一点进步,就互相激励劝勉而已,诸位仁者以朋友之道对我严格要求,是很幸运的。
四、自他二利
古人说“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这话是甘露啊,不善于应用这话,就反而成了毒药。试着反思自己,我是菩萨吗?何况发心,还不是真的已有能力了。难道没听说“自觉已圆,复行觉他者,如来应世”吗?有人说“必须要到自己圆满而后可以利益他人,那利益他人恐怕没有那个时日了。”可是自己的病不能救治,而能救他人,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应当发菩萨的广大度生的心,并且确实遵守佛的真切训诫。不然的话,以盲人带领盲人,想把自己当作菩萨,结果他人和自己都会受到损失,这算什么呢?
五、杀生非人所为
虎豹吃其它兽类,鹰鹞吃其它鸟类,黑鱼、水獭、鹭鹚吃鱼虾等水族,是动物的无知造成的。具有人的形体,禀赋人的天性,而屠杀众生并吃它们的肉,可以吗?这种人是人类中的虎豹、鹰鹞、黑鱼、水獭、鹭鹚啊。当然,老虎有害却害不到天上飞的,黑鱼有害也害不到陆地上跑的,人的害上到天空,下到深渊,中到分散在各处山林田野的,钓钩、射箭、网捕,千方百计要抓获不能有一点遗漏,所以人的毒害超过了动物啊。孔子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人心也。”人却不仁,还能算是人吗?既然名义上是人,必然没有杀生吃肉的道理啊。
六、祀天牛
烤牛祭祀上天,世上传说是从上古开始,历代就延续下来。虽然因为梁武帝信奉佛教,但用面代替牲物的方法,只是在太庙祭祖通用而不在南郊祭天通用。史书上说正月第一个天干辛日,特别用牛祭祀天皇大帝,而祭天同时又祭祖,那么牛也在其中了,哪里是传说的用面代替呢?我不知道传说是怎么来的了。昔日沛公刘邦用牛为太牢祭祀孔子,我曾经说过,一头牛的太牢怎么足以报答圣人先师的恩德,所以一头牛的太牢不足以报答上天大帝的恩德也是很明显的了。可是从古至今,凡是国家的祭祀大典,谁又停止过用牛祭祀呢?可悲的牛啊,为什么它的罪业深重而且长久到这种程度啊?
七、伏羲氏网罟
槐亭王先生认为“捕猎的网是上古帝王伏羲发明的,因为兽类破坏庄稼,就在庄稼旁边设成网状,是为了防御兽类,不是为了捕杀兽类啊,所以与捕猎有关的字如佃字渔字,都有田字隐隐在其中”。槐亭这个说法,说出了千古都没有人说的道理,可以说对世道有很大的功德啊。有人说:“在伏羲之后的炎帝才开始种庄稼,所以号称神农氏。伏羲时还没有庄稼,设网有什么用呢?”我根据前面槐亭说的道理再扩大一点范围来讲吧:“古时虽然没有庄稼,但有的草木的果实,也就像庄稼一样啊。何况人和动物是有强弱差别的,设成网状,使兽类害怕而躲避,只是教百姓远离兽类祸害,不是教百姓吃它们的肉啊。捕杀而吃肉,是后世流传下来的弊端,不是圣人的意思啊。”
八、浴水
京城地区的辨融老禅师曾经说:“洗澡水清澄的话,可以用来淘米煮饭。”有人说这是玩笑话,有人说是一时激动的话了,我以为不然,那是实话啊。我从前搭乘运粮的船到江苏丹阳县,船与船相接十余里,首尾相连,而河道狭窄水浅,有经常在河里洗衣服的,有经常在河里洗脚的,有经常在河里大小便的,很肮脏啊,但也有经常用河水做饭洗菜的,不是大富贵的人,很少有上岸找井水泉水的,所以河水洗澡水有什么分别呢?东汉大将耿恭被匈奴围困时断绝了水源,榨取马粪汁当水喝;而口外沙漠地区有“炒米店”“四十里”那些地方,要等天下雨才有水喝,打井数十丈深也见不到水,可叹哪!饿鬼的故乡,累积多少劫也听不到水的名字。做为僧人,如今处在清泉溪水边,喝茶洗澡,事事如意,更有一月洗八次澡还觉得少,一月洗十五次还是觉得少,怎么不知惭愧到了这种程度呢?
九、僧宜节俭
宋朝学士张九成从做秀才起,到状元及第,位登重要的官职,都是粗布衣服粗茶淡饭,没有什么爱好玩物,用的笔也是几乎残秃了。明朝新昌县令胡克仁做官,终身吃素,睡的是纸做的床帐。他们示现的是官吏身份,实际是比丘的行为,何况已经身为比丘的人呢?佛规定修苦行的头陀比丘,吃乞讨来的饭食,穿粪扫衣,野外墓地树下随处住宿。而今我处在尘世大众中,有信徒布施供养,穿的够了,吃的够了,安安心心住在寺院中,还要求更美好的,可以吗?一个饭钵修补四次,一双鞋穿三十年,古大德的高尚风范还没有完全消失啊,我因此惭愧自责,并且告诉同修们。
十、僧拜父母
佛规定出家比丘不礼拜父母,而王法有僧道礼拜父母的律条。有人问:“若依佛的规定就违反了王法,遵从王法又不符合佛的规定,应当怎么办呢?”我认为这个不难,可以同时存在不会互相矛盾的。做为比丘,遇到父母必须要拜,就说:“这是我的亲人,就像佛一样啊。”做为父母,当比丘礼拜时,或者避开,或者回敬,就说:“这是佛的弟子,不是我的孩子啊。”难道不是两方面都尽到道义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十一、年少闭关
闭关的说法,古时并没有,后世才有的,所以是培养道,不是创造道啊。再者已发了大菩提心的人,还要远渡大海爬过高山,顶风冒雪周游天下,一句话不契合他心意,就挑起包袱戴上斗笠,继续云游万水千山。唐代赵州从谂禅师八旬行脚,老来更加奔忙;雪峰义存禅师九上洞山,三登投子山,毫不厌烦往返的辛苦。你是什么人呢?安心坐在屋里,人们来参拜我,我不求别人吗?昔日元代高峰原妙禅师在天目山张公洞坐死关,依着山岩建筑房屋,悬在半空中,像鸟巢一样,世人很难找得到他。但那是禅师大悟以后的事了,如果是图安逸舒适把自己封闭起来,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十二、八旬行脚
古有宋朝张无尽居士的颂诗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家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现在的人不注意前两句,而抓住后两句,以为道就在眼前,行脚参学是白费功夫了,并且还有唐代玄沙师备禅师不越岭、保福清豁禅师不出关为证。噫!自己最好能反观一下,已“归家”了吗?“无一事”了吗?如果还停留在半路上,匆匆忙忙很多事,那不但八十岁,就是到了百岁千岁,甚至万岁,正好多买草鞋,游遍天涯海角,也不许停住脚。
十三、讲宗
禅宗坏了,是讲禅的人讲坏了。有人问:“讲禅是为了让人明白禅宗,怎么说坏了呢?”我说:“经律论三藏各有门路,不讲当然不明白,禅宗没有门路,讲了反而更不明白,要使自己参究而得悟啊。”所以宋代净因继成禅师说:“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唐代沩山灵佑禅师也说:“我若与汝说破,汝向后骂我在。”如今讲禅的人把这些话也都翻成套话了,“祖师西来意”搞不明白,原因就在这里了。
一四、教人参禅
参禅人的误区,是教参禅的人误导的啊。有人问:“教人参禅,是在最后关头要提起直指人心的道法,怎么说是误导呢?”我说:“道虽人人本来就有,但也是人人都很难了悟的,若不是上等根性,总也摸不着边,怎么能一概用同样的方法施教呢?比如招募士兵,得到的是孱弱怯懦的人,只能让他执掌军旗敲击战鼓,而交给他如战国勇士朱亥的大锤、三国关云长的大刀、典韦的大戟,他不发抖并且摔倒才怪啊。怎么能指望他有斩将擒敌首、攻城破堡垒的战功呢?”有的人自己才认识“上大人丘乙己”几个字,就教别人考科举,也太离谱了。有人就问我怎么样?我回答说:“老僧我正在读‘上大人’还没读熟呢。”
十五、肇论
明朝空印镇澄法师批驳东晋僧肇大师《物不迁论》,我曾经做过解释,今天再想这件事,空印因为什么而有这样的批驳,理由有二条。一者不审察来人的程度;二者太执着通常的方法。不审察来人程度的表现是,若有人问“物为什么不迁?”回答说:“因为性空的原故。”现在他们是以过去的东西不会留存到今天叫做物迁,又随便用性空就代替了。性空虽然是圣人的话,但用在这里,就说的很笼统了,不是根据机缘有针对性的破解,这不就好像作文章的人,文章辞句虽然很好但不切合题意吗?太执着通常方法的表现是,如僧人问唐代大珠慧海和尚:“什么是大涅槃?”大珠说:“不造生死业。”这是通常的方法了。又问:“什么是生死业?”大珠说:“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这在通常的方法上,回答必定是“随着妄念而转就是生死业”了。而大珠是以求大涅槃为生死业,与肇公的“以过去的东西不会留存到今天”为不迁的意义正好相同了,所以没有什么可批驳的啊。再有空印说唐代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师不应该把达摩祖师直指人心的禅法当作六度之一,圭峰哪里有这话?圭峰的《禅源诸诠集》中说:“达摩没到中国时,各家佛学观点对禅的解释,都是四禅八定的禅,南岳慧思的天台宗所创立的教义虽然极为圆融奥妙,但对于刚学佛入门的次第也只是前面所说的禅。只有达摩传下来的禅法,完全和佛体相同,和各门派完全不同。”他说的这样明显,而说他把直指禅当六度禅,这我就搞不懂了。当然,空印批驳肇公的《物不迁论》,呵责圭峰对达摩初祖的议论,确实太过了。至于说圭峰不应当认为只有荷泽神会禅师继承了曹溪六祖慧能大师的思想;天台宗后来的论点大多数不是出自前辈大师的亲口所说;这两点看法倒是准确的。
十六、华严论疏
有人问:“关于肇公的评论已受教了。又一居士指斥清凉澄观国师怎么样?”我说:“那个居士只是崇信唐代李栆柏的论点,指斥清凉的原因是,清凉不应当用信解行证分裂全经,严重失掉经典旨意,不想想佛经已分信、住、行、向、地五十一阶位等,清凉的分裂也许太过,但是佛也不对了吗?要知道次第行布不碍圆融,一就是二,二就是一,是对立统一啊,非要去掉行布,那圆融算什么呢?因包括海一样的果,果直通因的源头,先后都会同归一个目标,首尾其实一贯相通的,无缝无隙,哪里去找分裂啊?况且论文有论文的体例,疏钞有疏钞的体例。阐发说明主旨大意,没有比论文更合适的;细致入微解释透彻,疏钞的功用不可思议。李枣柏和清凉二位大士,都是维护《华严经》的贤圣,不要一定分出个高低啊。我曾有书信寄给那位居士,但那位居士没有回信,不知他是否同意我的看法,因此记录下来。
十七、评议先贤
我已叙说过《肇论》、《华严论疏》两件事,有人问:“以前的贤圣不可以评论吗?”我说:“不是啊,今天的人未必不如古人,过去有这样的话啊。”但我曾经想过,《诗经》三百篇大多产生于荒郊野外街头巷尾的歌唱吟咏,而后代的人即使才华盖世也达不到《诗经》的水平;威仪失检的六群比丘,被其他圣众鄙视,而他们的贤能还胜过佛灭度后的马鸣、龙树等菩萨,所以古人哪里可以轻视呢?明朝空印镇澄法师的评论,太过的是,只在批评东晋僧肇大师《物不迁论》和唐代圭峰宗密禅师议论达摩祖师两处罢了,不是讥笑贬低华严四祖清凉澄观国师的人可比的啊。我见到有斥责宋代温陵宝胜禅师的;有漫骂长水子璇讲师的;有崇尚天台宗,而毁谤其它所有门派,没有一个如他意的;有审察宋代大慧妙喜禅师是没有开悟的人;有藐视元代中峰明本禅师是做文字功夫的人;更有甚者认为六祖慧能大师不如永嘉大师,而被永嘉挫折了一下,这些说法怎么能不分辨呢?可叹啊!古人都过去了,今天的人还存在,我何苦为过去的人争闲气,而让现在的人不高兴呢?实在是有应当要发言的道理,不容我保持沉默啊,其它的就不是我所能顾及了。
十八、游名山不顾西方
云游五台山的人说文殊菩萨在五台山;云游峨嵋山的人说普贤菩萨在峨嵋山;云游普陀山的人说观世音菩萨在普陀山;怎么就是没有说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呢?也不说三位菩萨大士只是让人仰慕美名,而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能让人亲身受益佛的盛美华光而更殊胜呢?更不说辛辛苦苦去爬三座山,经过多少年月才能到达,而信心念佛,一弹指就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了呢?太可叹了啊!
十九、非理募化
云栖寺的僧人有规定,僧人不合理募捐化缘就赶出寺院。一位僧人说:“这不应该禁止,因为禁止了以后众生种福田的机会就少了,有人不合理募捐化缘,虽然他自己承担过失,但众生可以得到破除悭吝从而施舍财物的利益。世上也有僧人借佛的名义谋生,佛什么时候为这种人规定过戒律呢?”我说:“你的话确实有道理啊,不过你只知道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不合理募捐化缘的人,不计因果,布施的人一旦发现,就会因此产生退悔心,以后也就不再布施,哪里还能破除悭吝呢?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们从远方归来,路过所有的村落,居民们远远望见他们就把门关上了。一问原故,才知道居民们是害怕僧人的募捐化缘啊。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佛陀,佛陀进行了种种的批评,怎么说佛不禁止呢?”要慎重啊。
二十、妄拈古德机缘(一)
云栖寺的僧人有规定,僧人随便拈提乱谈古时大德的公案就赶出寺院,一位僧人说:“这不必禁止,因为禁止就断了开启智慧的机缘。那个曾经谤过《法华经》的贤护长者,堕地狱的罪完毕后,还因为谤经的原故与《法华经》结了缘,何况随便拈提公案并不是诽谤呢?”我说:“你的话确实有道理啊,不过你只知道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诽谤《法华经》,然后出地狱再结善缘,何不如敬信《法华经》,不入地狱而结善缘呢?又说随便拈提公案不是诽谤,而不思量凡是狂妄无知臆想瞎说都是诽谤佛法。所以有人随便重复唐代赵州从谂禅师的话,就被赵州侍者光孝慧觉禅师回应说:‘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他重复赵州的话是尊师啊,不是诽谤啊;唐代百丈怀海禅师的野狐禅公案中一个老人答错了一句转语,就堕落为野狐身,他是答错了,不是诽谤啊;为什么这二种人都成了罪过呢?古人一问一答,都是从真实了悟中来的,今天的人都是嘴皮子上跑口头禅,在明白人面前,就像水银进入火炉,妖邪遇到神兽白泽一样必会现出原形了。所以如果不禁止,东边竖起一个拳头,西边大喝一声;这里作一个偈语,那里唱一个颂诗;如疯如狂,如戏如谑,虚假的东西炽盛而真实的东西消亡,你以为是禅宗复兴,我却以为佛法大大的坏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二十一、妄拈古德机缘(二)
那位僧人不高兴的说:“若是这样的话,古时大德的公案,就不能开口评论了吗?”我说:“只是禁止随便拈提,并没有说过不可以拈提啊。有个公案说有两位僧人同时去卷起帘子,清凉文益禅师说:‘一得一失。’你试着评论评论,谁得谁失?”僧人不能回答。我说:“从前有人说过:‘十回被师家问,九回答不得。’并没有什么害处,但最忌讳的是无知妄谈,那始终不会有提高进步了。”要慎重啊。
二十二、直言
前面提到的那个僧人反对“募化”、“妄拈”两个禁止规定,我不接受,那个僧人就走了。又有一位僧人说:“云栖寺半个月一次相互直言批评,天天相互直言批评,容易引起争端呢。去掉直言批评,才是所说的直言呢。”我说:“你不是僧人吗?僧人应该依从佛教,而佛规定每年九十天结夏安居,结夏最后一天,叫做‘僧自恣日’、‘佛欢喜日’,任随僧人检举过失,完全没有隐藏和忌讳,所以叫‘自恣’。云栖寺半个月一次相互直言批评,是根据‘僧自恣日’规定的啊,佛欢喜而你却不欢喜,可以吗?佛教戒律记载僧人有过,其他僧人报告佛,佛召来有过的僧人,从各种角度批评,并因此制定为戒律。云栖寺天天相互直言批评,是根据‘僧自恣日’规定的啊,佛允许僧人检举过失,而你却不允许,可以吗?况且世间法还说皇帝要有敢于直言批评的臣子,父亲要有敢于直言批评的儿子,读书人士要有敢于直言批评的朋友。所以说兴盛的帝王赏识敢于直言批评的臣子,圣贤的君主树立供人批评的诽谤木,孔子以知道自己的过错为幸运,孔子的学生子路以听到自己的过错为喜悦。何况做为僧人是修出世间的法,能不须要朋友直言批评而成就自己的功德吗?你不喜欢直言批评,挑拨是非阿谀奉承的人就来了啊。”拒绝劝谏、掩饰错误,将会损失德行、败坏操守,可不是一般的小过失,要慎重啊。
二十三、心迹
宋朝的包拯包孝肃公始终保持庄重严肃,人们比喻见到他的笑就像见到黄河清那样难。宋朝的秦桧也是很少有笑容,他的破颜一笑也像溪水枯涸那样少见。包公和秦桧外貌虽然同是严肃,而里边却是天壤之别啊。宋代神鼎洪諲禅师名望很高,进他的道场修学很难,不是禅修比较久有根性的僧人,是不敢登他的门的。后世禅修也有类似的,如唐代临济义玄禅师和德山宣鉴禅师动不动就是棒喝,好像刮风打雷。后世禅修还有类似的,如宋代黄龙慧南禅师和大慧宗杲禅师上堂说法,随便乱骂,后世禅修也还有类似的,他们的异同怎么样呢?
二十四、僧务外学
儒家的学说,是以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及《论语》、《孟子》等书为准的,而对《老子》、《庄子》甚至佛经都禁止不学的,因为学业要专注,也是正常的道理了,不奇怪啊。做为僧人也这样,不读佛经而读儒家的书,更还有读《庄子》、《老子》,稍微聪明点的,还要注解那些书,再接着学作诗学作文章,学书法、学绘画,种种事例都显示佛教法门的衰落了,无法挽回啊!
二十五、僧务杂术(一)
僧人中又有作地理师看风水的,作卜筮师预测吉凶的,作风鉴师鉴别人物的,作医药师治病的,作女科医药师的,作符水炉火烧炼师炼丹的,佛教末法时期弊端太多了。有人说:“唐代百丈怀海大师让地理师司马头陀选择一块地可供五百僧人作道场,因而发现了湖南沩山,这是属于地理专家的事。接着又让司马头陀选择沩山主人,得到灵佑禅师,这是属于风鉴专家的事。这怎么解释?”噫!这是古代圣贤为了宏传佛法利益众生的大机缘,不是普通世间人所能想像的。而百丈怀海和司马头陀又是何等人品,当今玩法术的人可以拿他们作借口吗?
二十六、僧务杂术(二)
有人说:“各种法术固然不是僧人的主要任务,但医疗可以保全生命,应该没有关系吧?”我认为各种法术能惑乱人心,应当全部舍掉,若是为了救济,那也是万种慈行中的一种,但如果技术不精,虽说是保全生命,实际反而伤到生命,就大大的不可以。最近就有僧人用针炙的方法治病,他的方法和药饼一起用,把艾炷放在药饼上燃烧,说是能治所有的病,这不知是出自哪本书,传自哪个人。切近肌肤而察看穴位,再按穴位进入体内,这是灼烧艾炷常见的方法。隔着饼针炙,有痛苦而没有效果啊,师父这么干,弟子跟着学,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业障深而且重啊。
二十七、周柳翁
周老汉对我说:“今天的佛门,必须是砍三个人的头悬挂在城南门上,以后佛法才能振兴呢!”当时有位官员在场,问是哪个三个人,回答说:“第一个是某某人,第二个是某某人。”问到第三个人,直接回答说:“就是老兄啊。”那位官员平时与周老汉关系比较好,问为什么,他说:“你名义上喜欢佛教清静的地方,而心里头想着入朝做大官呢。”官员并不生气,站起来说:“太对了。”这个老汉因为刚直不能被当时的人宽容,对于佛门的事,也是这样正气凛然,可畏啊,可敬啊。今天的僧人确实住在清静的地方,却有愿望,愿来生作御史大人的,真可以惭愧死了。
二十八、沸汤施食
有个自称是西域来的僧人,做为放焰口施食的法师,他的洒净仪式却不用凉水,煮开水装入瓶中,用手托着洒水,洒到人的脸上也不觉着烫,令人感到奇异,因此请他去做施食的人不断。我以为这没有什么特别的,世间那些叫做端公太保会法术的巫师一类,也能用烧红的铁练缠束自己的身体,锋利的刀刃刺入咽喉,何况开水不烫这种小小的技巧呢。而佛制定施食,本来是因为饿鬼吃东西到嘴边就变成火炭,所以作甘露水真言等等灭掉饿鬼的火热痛苦,使它们转为清凉,怎么还用开水呢?这是哪个佛说的呢?哪个佛经记载的呢?迷惑世间扰乱民心,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有人说他能化开水为冷泉,所以不必用凉水,果真是这样,那也就能化腐臭为沉檀,而不必用香了;化黑暗为光明,而不必用灯了;化碎瓦为红枣板栗,而不必用水果了;化杂草为牡丹芍药,而不必用花了;化泥土为米饭,而不必用斛煮食了。可是现在为什么香、花、灯、水果、饭食这些东西都是用平常的方法办理,而唯独洒净这一件事却要用开水呢?明理的人辨别一下吧。
二十九、肉刑
残害人体的肉刑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果然是圣人的意思吗?有人说:“《尚书》里有记录。”但说的不详细,或者是后世想威慑百姓的人造出来的。可是用炮烙的酷刑对待罪人,商朝的纣王结果就危害到自身了;挖人的眼目,剥人的面皮,三国时东吴的孙皓结果就亡国了。还有在大鼎锅里浇油盐,把人放进去烹煮的,齐国楚国等君主结果也灭亡了,这都是圣人所为吗?又有人说:“‘其人天且劓’,《周易》也有这样的话。”但是《易经》不是法律,是占卜预测用的书,不是刑法用的书啊。所以《易经》的意思是引导百姓的,不是惩罚百姓的,“天且劓”是卦象,不是真的行为啊。况且肉刑到了汉文帝才废除,后世万代,是认为汉文帝错了呢,还是认为汉文帝贤明呢?如果认为贤明,那么肉刑的错就可知了。当然,汉文帝确实是很贤明的,但还有遗憾呢,宫刑没有废除啊。可叹可痛,难以表达啊!业力果报的循环,不可息止,什么时候才得见到弥勒佛的龙华三会的世道啊?
三十、心意识
讲话的人有好几个,都是争论“心意识”而没有结果,我于是为他们引经据典。《文殊问经》说:“心者聚义,意者忆义,识者现知义。”《俱舍论》说:“集起名心,筹量名意,了别名识。”《密严经》说:“藏是心,执我名意,取诸境界为识。”这些个说法,都是大同小异了(能聚集储藏的是心,能回忆思索的是意,能分别取舍的是识)。唐代永嘉大师说:“损法财,灭功德,莫不是由这个‘心意识’造成的。”所以佛教中须要一一审察,不可混淆。禅宗直指人心,所以“一念不生全体现”,又何必分的那么琐细而争论不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制心
有人问:“心里杂念纷飞,应当怎么办?”我说:“佛对于心的说法是,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有人说:“这不就像战国人物告子强制他的心不动吗?”我认为不一样,告子的不动心,念头一起就即刻遏止,遏止到静下来。我们现在说的制心,是使心集中到一处,不杂乱用心,所以他是让心沉静不起念头,而我们这里是用心不二,他是豁达空,我们这里是思惟修,两者路线不同,不可以相提并论。制心的方法只要一处成功,那么随着所修习的百千种三昧也就都具足了,所以叫做无事不办。他的强制,只不过得到一味的顽定,哪里能有制心的功德呢?当然,这还是学佛的人开始做功夫时的方便法,不是究竟法,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哪里有“制”这一说呢?又哪里去求所谓“处”呢?有人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完全是空寂境界,却正好和告子的不动心相同呢。”我说:“告子按捺住他的心,不让心动;曹溪六祖慧能大师是无心可动,不须要按捺,怎么会相同?”
三十二、禅宗净土迟速
一个僧人专修念佛法门,一个僧人修禅很自负,他对念佛僧说:“你念佛必须等到往生西方净土,见到阿弥陀佛,然后才能得悟。我参禅的现在这一生就能得悟,谁快谁慢一比较就很明显了,所以你别念了还是参禅吧。”念佛僧犹豫不决,拿来问我,我说:“根性有锐利和迟钝,能力有勤奋和懒惰,全在于人的不同,所以应该是彼此互相有快有慢,不能肯定这个否定那个啊。”比如两个人同去一个宝地,一人乘马,一人乘船,同时起程,而到的先后也不一定呢。那么利钝勤惰的说法,对于参禅念佛也是如此,说慢的方面,念佛的人有经过很多劫才莲花开见到佛,参禅的人也有多生多世勤苦用功不能见性的。说快的方面,参禅的人有当下了悟的,不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就获得法身了;念佛的人也有现在这一生就搞定,临终上上品往生极乐世界啊。古人宋代高峰原妙禅师说:“如人出远门,以到达为期限,不必在路途中非要分出难易来。”
三十三、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大师示现不识字,一生没有动笔写过什么,《坛经》都是他人的记录,所以很多错讹。其中关于西方距离十万八千里、东方生西方西方生东方等说法很久以前就辩析明白了。《坛经》中又说:“但修十善,何须更愿往生。”这个十善,可是生天的因啊,没有佛的时代,转轮王就用十善来化度众生,六祖不教别人往生西方见佛,而只教别人生天可能吗?不值得相信是很明显的了。所以执着《坛经》而否定修净土的人,错的太过份了。
三十四、居山
古人说:“大隐士隐居在尘俗中,小隐士隐居在深山里。”于是就有甘心埋没在尘俗中的人。不知道隐居在尘俗的人,是混同在世俗中不露光芒,闹市中可以取得清静,已有道行的人可以,初学者恐怕不适合啊。有人说:“唐代永嘉大师说过‘还没有得道就先隐居山里,只要见到山,必然忘了道。’所以不允许隐居山里。”这一点各有各的道理,我是赞成隐居山里的,为埋没在尘俗中的人提个醒。而永嘉所说自然是正理,出家人了脱生死的大事还没明了,千里万里寻师访道,亲近善知识,早晚忙着参学请教,岂能糊里糊涂做个守山鬼呢?所以知道行脚修学在前,隐居深山在后是可以的,也是不违背永嘉的话啊。
三十五、佛性
《涅槃经》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孟子否定告子,说:“那么狗的性就像牛的性,牛的性就像人的性了吗?”有人根据佛经说的话而否定孟子,我以为不可以。皆有佛性的意思,是对出世间最根本道理来说的;人畜不同的意思,是对现世的状况来说的;两者是不相抵触的。所以从最根本最源头上说,就是蚂蚁蚊子,也可以说与三世诸佛都是平等没有差别的。根据现世的状况,人是通达万种变化的,畜类只有单一的知觉,怎么能同等看待?岂只是人与畜类不同呢,狗可以守夜,有警觉就会叫,若是牛,即使有人撬开锁钻开洞,翻墙过户,也很安然好像听不见动静,所以狗牛的性也有不一样啊,何况是人呢?万种树材都属于木类,而梧桐山楸是良木,枳木棘木是恶木,各有各的特点。百条河流都属于水质,而江湖沟渠各有区别,相同中有不同,不同中有相同啊。如果迂执而不变通,那么世尊成正等正觉时,就应该普遍见到一切众生也成正等正觉,今天怎么还有众生?
三十六、僧畜僮仆
僧人中有畜养僮仆供自己使唤的,可是出家有弟子可以帮助照顾,哪里用得着僮仆呢?有人说:“弟子是为求道而来的,不是做杂伇的人啊。”噫!孔夫子周游列国时有两个学生跟随,一个叫“冉有”仆,一个叫“樊迟”御;陶渊明应邀前往友人处,一个学生两个僮仆抬他的轿子;后世的人描绘成图画当作高雅。而今出家为僧,却宠爱自己的弟子如同富贵人家子弟,而另用钱买僮仆来担水劈柴、撑伞执笔,末法的弊端到这种程度了吗?
三十七、文文山
宋朝文天祥的《六歌》中,有“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的句子,他是相信有前生后世的啊,只是他不知道这是过去世的业力因缘来了,就相聚为一家人;过去世的业力因缘结束了,就分散各走各的路。如鸟群夜晚聚到树林里,天亮后就各奔东南西北了,怎么能保证来生还是如故呢?文天祥的气节和才学是百世的表率,而这句话却好像唐玄宗和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的誓言,都是因为没有留心学佛的原故啊,可惜了!
三十八、出家四料简
“有的人在家却等于出家了,有的人出家了等于还在家里;有的人在家还是在家,有的人出家就是出家了。”处在族群家宅中,具有父母妻儿,但心始终是在佛道中,不沾染世间尘俗的人,就是“在家却等于出家了”。处在伽蓝寺院中,没有父母妻儿的牵挂拖累,但总是追求名利,与世间俗人没有区别的人,就是“出家了等于还在家里”。处在世间尘俗,终身都被俗事纠缠,没有一念想解脱的人,就是“在家还是在家”。处在伽蓝寺院中,终身都很精进用功,没有一念退心懒惰的人,就是“出家就是出家了”。所以古人有关于身心出家的四句简别的话,意思正好也是如此,当然,“出家就是出家了”,属于上等的人也不用多说了。但与其属于“出家了等于还在家里”的人,还不如宁可属于“在家还是在家”的人,为什么呢?这世已经出家穿上袈裟了结果来生还失掉人身,那是下等又下等的人了。
三十九、时光不可空过(一)
世间人对于贪爱执着的东西,不分白天黑夜都在追求,汉魏无名诗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是贪玩的啊。唐朝李白的诗“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是贪杯的啊。宋代释正觉的诗“野客吟残半夜灯”,这是沉迷诗歌啊。唐朝李远的诗“长夏惟消一局棋”,这是沉迷棋局啊。古有《普贤警众偈》明确的训诫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现在的出家人,贪杯喝酒的固然较少,而前后三件事游玩、吟诗、下棋可能就难免不贪着了。将大好时光不知不觉就忽然空虚度过,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四十、时光不可空过(二)
以前的大德开示众生说:“你们出家,还没有站得稳定得住,就忽然三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听到这样真正诚恳痛切的话,应当心中战抖而毛发直竖的。其中有将青春年华,都忙忙碌碌地去做世间有为法的事业;或者奔南走北,自称是参访名山;或者装修寺院,塑造佛像,说是为了兴起崇敬三宝的风气;或者聚众创建会所,号称弘扬佛法,劝化世人;这些虽然是名相上的作为但也都是好事,不像前面提到过的贪玩贪杯等等行为可比,但还是空过一生啊。有朝一日猛然醒悟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都不对了,才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是老态龙钟,衰朽不堪,后悔来不及了啊!所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唉呀!更还有终身安然不觉而不伤悲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一、蔬食上宾
一位贵族人士年纪大而官位高,有上等佳宾来访,主人留客吃饭,客人以为会有丰盛的食物款待,结果是粗米饭及菜羹一盆而已,没有多余的食物,客人大为叹服。当今富贵人家招待客人,烹煮煎炸山珍海味等种种众生肉,大错啊。有人刁难说:“《易经》上说‘大烹以养圣贤’的话,什么意思?”噫!怎么就没听说“二簋可用飨”可以简单的话,也是《易经》上明确说过的啊,而僧家虽不宰杀动物,素食太多,也是不合适的。又有人刁难说:“《盂兰盆经》有‘世上所有甘美食物,以供养贤圣僧’的意思,怎么解释呢?”噫!难道没听说贫穷老妇人用残剩米汁供养辟支佛而感得生天的福报,也是佛经上明确说过的啊。所以在于心诚不在于食物多少啊。
四十二、李卓吾(一)
有人问:“明朝思想家李卓吾放弃荣华削发为僧,他的著作流传海内外,您以为他是什么样的人?”我回答说:“卓吾有超拨放逸的才华,豪迈雄壮的气概,我敬重他。但敬重在这一点上,可惜也在这一点上。”一个人具有这样的才气,而不以佛的话为标准、佛法为凭据、高尚的道德为保护、谦虚谨慎来对待,却喜欢而且非要发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以爽快自己,我试举一二例就知道了。卓吾认为世界、人和物都是从阴阳开始的,而认为“太极生阴阳”是妄语,可是根据《易经》所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而认为天阴地阳、男阴女阳是最初的本源,没有比阴阳更早的,却不知《易经》有“太极生两仪”这样的话。同样都是孔夫子的《易经》所说的,而卓吾却认为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是妄语,为什么呢?卓吾甚至认为秦始皇的暴虐是第一君子;五代的冯道没有原则是大豪杰;战国的荆轲、聂政遭到杀身是最死得其所;而被古人称做贤人君子的,卓吾却反而往往故意找他们的瑕疵,甚至当作玩笑戏说;所以也就同样认为元朝戏剧《琵琶记》、《荆钗记》中的坚守道义坚持节操是勉强做出来的;而《西厢记》、《拜月亭》中的偷情私下结为夫妇却是顺应天性的人之常情。噫!《大学》说:“喜欢别人都厌恶的东西,厌恶别人都喜欢的东西,早晚必有灾祸落到自己身上。”这话就是指卓吾这样的人啊,太可惜啦!
四十三、李卓吾(二)
有人说:“您是以成败论人物吗?”我说:“不是啊,孔夫子预料到他的学生子路不得善终,不是认为子路不贤能啊,不是不关爱子路,行行都超过别人,自有取死的方法啊。”卓吾有子路的勇气,又不持素食而杀生,不隐居山林而喜欢在尘俗闹市中来往,不静下心来修学佛法而热衷论著佛教以外的书,他如果能得善终归葬故里,我认为肯定是很侥幸的了。当然,他所遗留下来的规矩,对徒众的教诲,都是要苦行清修,多在室内少出门,做为僧人应当效法啊。苏东坡对秦朝末年项羽的参谋的范增有讥讽的评论,但还是赞许他为人杰,我对卓吾的评价也是如此。
四十四、中庸性道教义
宋代大慧妙喜禅师以《中庸》的性、道、教,对应清静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贴切合体,可算是巧妙。仔细琢磨一下,其实这是一时的方便比拟,不是万世不变的定论啊,把这个太当真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人家是用仁、义、礼、智来说明“性”,哪有不清净?但不是法身的纤毫微尘都不沾染的清净啊;人家是用事物自然之理来说明“道”,哪有不圆满?但不是报身的富有万德庄严的圆满啊;人家是用创制、立法、劝化民众形成良好风尚为教义,难道没有千百亿妙用?但只有一身的妙用,不是分身千百亿的妙用啊;大同小异,不可以不细察明白了。有人说“仁义礼智”,是孟子说的,《中庸》只讲天命而已。我认为真正的诚恳是能够尽显本性的,再加上“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十六字,不是仁义礼智是什么?所以说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了,不可不详察啊。
四十五、赵清献
宋朝赵清献公曾经自己说过“白天所做所为,夜晚必要向天焚香告白,不敢向天告白的事就不去做”,我以为这样的人才是可以学道的。后来在蒋山法泉禅师那里学法成就,有“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之句,以如此精诚的心地领悟自己的真心,他得到开悟也不是偶然的了。如果是身体虽然归入佛门了,心不是真的修道,那就只是游戏法门而已。
四十六、经债
浙江乌镇的利济寺,有师徒二个僧人,都被称为严谨敦厚,请他们念经拜忏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因而有点富裕,但很吝啬,自己不享用,也不去布施。后来得了疾病,家族的人接回去治疗,不久就去世了,平生的积蓄全部归家族的人所有。十年后,出现在亲人的梦中说:“念经拜忏没有做完,阴府追查的很急,苦不堪言,人世间传说的,生前经忏有错,死后在地狱补经堂的闪电光中认读文字补尝罪过,确实不虚啊!”我记录下来,告诫有缘的人。
四十七、净土寿终
有人问:“《佛说无量寿经》中四十八愿的第二愿说道:‘国中天人寿终,更无生三恶道者。’就是说西方净土有生有死,只是不堕落罢了。那‘生彼国者皆无量寿’怎么讲?”我说:“后面不是说了吗?佛国中天人的寿命都是无量的,除了本人的愿力,愿出佛国到娑婆世界度众生的人。《净土十疑论》也说,生到西方净土已经得到无生忍了,还来我们这个世界救度苦难众生,则是悲愿行化,不是我们世界的生死可比的。”
四十八、龙舒往生
有人问:“宋朝居士王龙舒临终站立逝世,他往生的祥瑞,是如此的明显。而他会集的《大弥陀经》,难免有抄前面摘后面,抄后面摘前面,这是第一个过失啊。再有明朝宋景濂认为王龙舒居士对于《金刚经》不用南朝昭明太子分的三十二品,不多评论了,也不依天亲菩萨、无著菩萨所定的八十偈,而另外分品,这是第二个过失啊。似乎从《观无量寿经》的‘读诵大乘’来看,与往生正因不符,却怎么会站立逝世呢?”我答:“这虽然有过失,但他平日念佛求往生非常真切,非常诚恳,自利利他,功德不小,所以小的错误不足以抵销掉他的大善,而且还有带业往生的,何必怀疑王龙舒呢?”可能他的品位不能到上上品,那就不清楚了。
四十九、直受菩萨戒
我在编著《菩萨戒疏发隐》时,说到必先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然后受菩萨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有讲师愤愤不平说:“为什么不教人直接受菩萨戒,而绕这么大弯子,佛预言‘末法时期有魔王混入我的法而破坏我的法’,就是现在的人了。”我不回应。后来讲师去世,他的徒弟整理他以前的语录,想要召集僧人、官员、居士等等,开辩论大会,我也不回应。有人代我回应说:“别这么做了,没看过他引用的《菩萨善戒经》吗?经上说:‘比如多层的楼房有四层,自下而上,层次分明,不可以越级跳过。’受戒也是一样,是经里的话,没什么可辩论的。”那人才停止辩论。
五十、刑戒
明朝儒者吕叔简著作《刑戒》,明朝东林党人邹南皋先生为此书刻板印行,我写的后序。这里传闻一件事很是奇特,某位官员,一直很严酷凶暴,办公动不动就鞭打人几十下,被打的惨叫声震天动地,他当没听见。当时有个道人闯进来,直立在大厅中,用眼睛瞪着他,官员于是很愤怒,呼唤左右手下的人狠狠责打道人,忽然听到后堂大叫“公子被鬼击打,要死了”,官员慌忙退堂到内室,听到他的儿子自己说:“好像有鬼神拿大锤打我,打的皮破肉烂,双腿都是血,痛不可忍。”官员赶紧派人到前厅,但被打的道人已不见了,官员于是号啕大哭,撞击身体,头脸都撞破了。噫!那个道人,难道是天神吗?人人都是有父母的,他人的儿子,自己的儿子,都是儿子啊,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就如珍宝,他人的儿子就如草芥?这样心理能安稳吗?还有一个高官很爱他的小儿子,指令屠夫每天进献一只猪肚,因猪肚瘦小就极为生气,严厉责打屠夫,伤势很重,调治两个月才痊愈。有的富人在家里用严刑对待丫环仆人,也是如此,我认为《刑戒》一书,应当散布四方流传百世才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一、不愿西方(一)
有人问一位僧人:“您愿意往生西方净土吗?”僧人说:“我不愿意呀。我的愿望是,来生穿新科进士的绿袍,一妻一妾共处一室,这就是我的极乐国了。”提问者默然无语,后来告诉我这件事,我说人各有志,志向是为了富贵,去西方净土干什么?当然,富贵虽然不是修道人的美事,但也须要修庸顽的福气才能得到,倘若不修福,未必能当绿袍郎,倒有可能做《绿衣人传》里的女鬼绿衣人啊。而且淑女未必就配上了名门望族,有可能纳礼嫁给了专吃供品的齐人。还不止啊,倘若有业力呢,连绿衣人也做不了,有可能变为金衣公子鹦鹉之流,也不一定呢。甚至连齐人也嫁不了,有可能下嫁依附养马的人,打杂的差人,做饭的人,也不一定呢。还不止啊,倘若业力更重呢,金衣鹦鹉有可能变为赤色蝴蝶,也不一定呢,养马人、当差人、做饭人有可能变为地狱的鬼卒阿旁,也不一定呢,可悲啊。
五十二、不愿西方(二)
又问一位僧人:“您愿意往生西方净土吗?”僧人说:“我不愿意,也不是不愿意,东方有佛我往生东方,西方有佛我往生西方,南北上下,也是一样,我为什么要固定往生西方呀?”又问另一位僧人:“您愿意往生西方净土吗?”另一位僧人说:“八大金刚抬我去东方我不去,四大天王抬我去西方我也不去,我哪里知道什么是东西呀?”三个僧人合起来看,第一个僧人,淹没在五浊恶世中了,后二位僧人,一个是随缘往生,一个是无生。当然了,说是随缘往生,未必真的能做主而不被业力牵引啊;说是无生,也未必真的无生法忍而常住寂光净土啊。如果不能随缘往生,就是戏说而已;如果不能无生,就是大言不惭而已,难得很啊。
三、平侍者
宋代太阳警玄禅师的弟子平侍者长期奉侍太阳禅师,据说对禅法有所领悟,可是怎么后来首先提出异议,搬迁原先安葬太阳禅师的塔,取出遗体,为了焚化做出砍破太阳禅师脑袋这样惨毒的事。平侍者生前遭到落入虎口的果报,死后堕入泥犁地狱,那么可以知道他所悟的,不过是一点点见解,得到很少就满足而已,哪有真正彻悟的人,会干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来啊?把很粗浅的理解当成悟,灾祸就到了这种极端的程度,可以作为警戒啊。
五十四、四果
宋朝紫阳真人张伯端认为佛教四种果位的人夺别人的胎出生,若身体有败坏,不免要离弃一肉身再入另一肉身,所以他说:“苦解降龙并伏虎,真金起屋几时枯”了。可是初果须陀洹生死七次往返世间;二果斯陀含生死一次往来世间,还可以有投胎的说法;三果阿那含已不来世间;而四果则是见惑思惑断尽,不再轮回,有知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智慧和六种神通,叫做阿罗汉,又哪里用得着夺舍呢?紫阳在仙学方面超越同类,《悟真篇》这些书大多是谈的很理性,而现在说这种话,似乎对佛典不太精通吧。噫!真金起屋,就不枯竭了,却不想想金遇火也会化的吗?
五十五、遗教经
世间的人临终,对子孙说的话,叫做遗嘱,而子孙就把遗嘱当作凭据,世代遵守而不违背。何况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大师,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四生的慈父,说法四十九年,最后的遗嘱呢?做为僧人,应当早晚诵读,师徒相互传授,终身奉持而不可有一天废失忘掉啊。可是把佛的遗嘱等同于小孩子的启蒙书,放在闲处,不再讨论研究,岂不是如来的逆子,佛法的顽民吗?
五十六、四十二章经(一)
《四十二章经》是摩腾、竺法兰二位法师翻译的,后来没有再翻译,如今世间流传两种版本,其它的不用说,只比较第十一章内容供养福田的优劣。藏经的版本是从“饭凡人百”开始,到“化其二亲”截止;而大洪守遂禅师的注解本,是从“饭恶人百”开始,到“无修无证”截止。考查经文的意思,藏本有些不妥,遂本的文字内容都很顺畅;藏本又说供养辟支佛,不如度化供养人自己的父母,怎么又说供养善人功德最大?既然供养善人功德最大,怎么又说供养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的人?前后内容自相矛盾。又说奉事天地鬼神,不如孝敬供养人自己的父母,可是连辟支佛都不如父母,又何况天鬼神呢?而守遂禅师一定没有自己编造佛经的道理,他的版本必定有来源。所以流通在藏经以外的版本未必没有善本,而不必全都执持藏本来折衷其它版本啊。我编著《梵网经发隐》时,也在古寺中得到一本《四十二章经》,与天台宗的疏文相符合,与藏本反倒有些差别,我在《梵网经发隐》的凡例中已经声明,现今再次对专门持藏本的人告白一下。
五十七、四十二章经(二)
昔日有南京某僧人,带《四十二章经》来杭州城,按古时惯例,乞求各位读书人士各写一条碑文。我的兄长当时在家奉养父母,也写碑文给他,过了一年,有人到杭州来贩卖碑文文本,发现兄长碑文的作者名换成一位高官了。又过了数年,我兄长忽然被任命为南京的南通政使司,在书店得到以前的碑文文本,又改为兄长的名字了,因此感慨这件事,在他的诗词文集中,就有了关于碧纱笼故事的“纱笼事非谬”的诗句。我对兄长说:“某僧人确实很鄙陋了,难道没有听说过‘翟公榜门杜客语’吗?那些势利的客人固然不足挂齿,而翟公尖刻的语言也有失厚道啊。”兄长对我说:“你说的有道理啊。”于是铲去讽剌的诗句。噫!某僧人何苦不着急办自己的生死大事,却在豪门贵族中来往奔波,被当作“闲家具”,让当时的人笑话啊,可叹!
五十八、五条衣
我刚开始出家时,见到僧人穿的五条衣工作服,都是单独另作简便小巧,大概按五条的意思而已。因为这种衣服原名叫“作务衣”,如今全都照七条、二十五条的样式,虽然保持袈裟的传统制式,但很不方便,搭这种衣服可以坐禅、诵经、礼佛,怎么能劳作杂务?这是五条当七条用了。孔夫子说:“麻制帽子是礼制了,如今用丝制是俭省的,我随从大众。”所以必定要执着古代的东西就是高级,那么书本文字创立之后,还要结绳纪事;桌椅板凳具备之后,还要席地而坐,说我是复古呀,可以吗?而今世上有碗筷了,吃饭还非要用钵,使小勺子又不方便,再加筷子辅助,尤为可笑。其实饭钵保存下来,让我们不忘记佛制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拘泥于过去还要日常使用啊。
五十九、禅门口诀(一)
《大正藏》里有《禅门口诀》一书,其中所说的多数很像数息法门,并且兼有看下面的肚脐等语言,外面标题是隋代智者大师,经文里既不是智者大师、又不是隋代灌顶章安大师、唐代荆溪湛然大师等诸位先贤所记,不可信啊。而且智者大师自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大小止观的正式著作,末尾处略微提到治病的方法,与《禅门口诀》相似,是为健身用的小技法,不是学佛的大道啊。所以高高的突出口诀,而且借重智者大师的名义,有些道士就根据口诀印证自己的修法,说道:“这是大师亲口密传的秘诀呢。”而见识浅的人就以为佛法都在这里了,那害处就太大了,岂知禅门本来没有口诀的说法啊,不得不辩析这件事。
六十、禅门口诀(二)
有人问“禅门真的没有口诀吗?”我说:“佛法正大光明,一人演讲开示,而百千万亿人天众生都共同听到了,有什么口诀呢?”说是没有,又有点口诀呢,一句两句,语言简练而含义精深的,这就是口诀;长篇大论,牵枝节而扯藤蔓,不是口诀啊。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的话,是《金刚经》的口诀了;“惟一乘法,无二无三”这样的话,是《法华经》的口诀了;“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这样的话,是《华严经》的口诀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样的话,是《阿弥陀经》的口诀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样的话,是《观无量寿经》的口诀了。不信这样的口诀,而信其他口诀,等于是舍弃美玉而紧握石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念佛不见悟人
有人问“参禅开悟的人都有记录在册,念佛开悟的人怎么寥寥无几没听说过呢?”噫!有的是啊,是你没见到呢。而且参禅人领悟佛理之后,最终也不会张扬并自鸣得意的。机缘到了,龙天护法自然推出住持一方,然后声威大振一时,美名流传后世。唐代曹溪六祖慧能大师佩带上了黄梅五祖弘忍大师传下的心印,如果不是因失言参与了风动幡动的争论,也就是一个帮猎人守猎网的网夫而已;宋代九顶清素禅师受慈明楚圆禅师的密记不许为人师表,如果不是偶然遇到兜率从悦禅师吃荔枝,也不过是丛林寺院中清闲老汉而已,你从哪里能知道他们?何况实心念佛的人,志在出离娑婆世界,精进求往生净土,念念迫切如同救灭头上燃起的火,就是悟到了本性中的弥陀,彻明了唯心的极乐净土,若是终身隐居不出,你又怎么能知道呢?凡是上上品往生的人,都是得悟的人啊,《往生传》不可不读。
六十二、为僧宜孝父母
有的僧人不孝敬父母,我深深责备他们,有人说:“既然已经出家辞别亲人割断恩爱,责怪他们反而让他们起恩爱心了。”我说:“这是哪里话啊?‘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而《梵网经》说:‘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观无量寿经》说:‘孝养父母,净业正因。’古人有出家后还建堂奉养母亲的如隋代五祖弘忍大师,有出家后还担着母亲乞讨的如唐末同安道丕禅师,并没有被恩爱拖累啊。却怎么在辞别亲人割断恩爱后,又大力结交施主,得到供养馈赠不断,收养弟子,恩爱超过亲骨肉,是没有亲情而胜过有亲情,出离一恩爱又进入另一恩爱啊,怎么会这样颠倒呢?况且自己受到十方的供养,吃饱穿暖居住安稳,而坐视父母饥寒交迫孤苦伶仃不管,你忍心这样吗?”
六十三、雷霆
宋朝苏东坡的父亲苏明允说:“背叛父母,亵渎神明,会遭雷霆击打。”雷霆固然不能打尽这种人,但也说不准呢,明允的这个话,是要让做恶的人有所畏惧,但雷霆击打有漏网的也很多了,终究不能让人畏惧啊。不过为恶受报,也是有很多途径的,有生恶病而死的,有触犯刑法而死的,有遭遇虎狼而死的,有溺水而死的,有火烧而死的,有死于刀斧的,有死于毒药的,有死于墙倒石头压的,其中有任意一种果报,就像孟子说“杀人用棒或用刀”是一样的了,哪里是非要遭到雷霆击打呢?何况还有现在这一生就受报的,有来生受报的,有身在阳世就受报的,有魂在阴间受报的,不要说没有被雷霆击打,就认为是漏网了。
六十四、真友
元代中峰明本大师警策说“参禅必待寻师友,敢保工夫一世休。”又说:“纵绕达摩与释迦,拟亲早已成窠臼。”这真是醍醐灌顶的妙言啊,但不能给下等根性的人听到,否则执着这句话而自己专用,不再知道寻取师友的益处,就反而成了毒药了。寻取师友不难,得到真正的师友才是难,为饮食财物而相互交往是恶友,能善意相劝恶事相规是好友啊。开导我真正修行的道路,启示我最上乘的佛法,是我的指路明灯,是我的清净法眼,能做我的导师,能做我的医王,才是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友人啊,不可以有一天远离他们哪。
六十五、学贵专精
古人为了学业,有汉朝思想家董仲舒三年不偷看窗外园子的例子,有东汉经学家郑康成闭门不出的例子,有宋朝学者胡安定得到家中的信,见信封上有平安二字,就扔到水里不打开看了的例子,他们几乎专一精进到不再管别的事了。而做为僧人是学出世间法的,反倒是以世间的俗事扰乱自己的心啊,我们看到那些例子,应当惭愧流汗心中警惕啊。
六十六、传灯
《景德传灯录》所记载的那些祖师,如达摩初祖到六祖慧能的六代相承、六祖之后分为五宗的五灯分焰等各位大前辈,都是天下古今第一流人物。南宋诗人刘后村的所谓“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这样的话,岂是随便说得出来的吗?而今天的人或者对佛法一知半见,或者身心有一点轻乐安稳,便自以为大彻大悟,再遇上没有法眼的长老用冬瓜印乱给印证,一盲引众盲,不但没有益处而且只有害处,可太悲哀了啊。
六十七、刘公真菩萨人
东汉的刘宽,他做官治理郡县时,对有过失的人是用蒲草做的鞭惩罚;他的夫人想试试他的脾气,让丫环端菜汤去故意弄脏他的官服,刘公只是说“烫到你的手了吗”,始终不发怒,所以凭这两件事,可以知道他是真菩萨人,是别人不能达到的境界。而今治理百姓的官员,用格外严的刑罚,还不能解决案件,而蒲草做的鞭这样轻的刑罚就让百姓自己教化了,不是大威神力怎么能做得到?而今主人对待下人,稍不如意,就加大刑罚,弄脏了官服,不责怪反而安抚,不是大慈悲力怎么能做得到?临上朝堂的紧张时刻,还是从容地换衣服,心不动摇,不是大禅定力怎么能做得到?火宅一样的人世间有这样的操守,这样的器量,胜过出家人在蒲团上打坐三十年的工夫啊,我们看到这样的事迹,能不惭愧吗?能不努力吗?
六十八、续原教论
本朝初期的官员翰林待诏沈士荣居士创作《续原教论》,其中详细品评名儒学佛的“名儒好佛解”一篇,全面列举了唐朝宋朝的诸位君子,如白居易、苏东坡、以及裴休、杨大年等名家,他们的禅学深浅,这一篇评论最为精准。书中语言说:“斐休、杨大年诸公,不能说没有一点开悟,但他们怎么样保养受持这个开悟就不知道了,岂有人身处在名利场中,又不是有果位的菩萨,而能没有细微的烦恼不断生灭流动吗?”把法门当游戏的人自然不用说了,我们身为出家人,要静下来想想看。
六十九、三贤女
女众在佛道上被称为贤者,我见过三个人了。一位是姓严的出家比丘尼,清修苦行,终身不去登富贵人家的门;一位是姓赵的在家女居士,手写《华严经》八十一卷;一位是姓朱的在家女居士,为劝丈夫停止打渔的行当,投身水中。末法时期的僧尼,大多数喜欢游串大户人家,能够苦行终身的,有谁能像姓严的女尼那样呢?为写经书到处募捐,有可能忘了因果贪为己有,能够凭自己的力量自己写经,有谁能像姓赵的女居士那样呢?为救众生,不顾自己的生命,终于劝化她的丈夫,有谁能像姓朱的女居士那样呢?我认为这三个女人,实际上是三个丈夫啊,三个大丈夫啊!
七十、施食师
瑜伽焰口施食仪,因佛弟子阿难而开启,属于大藏经的瑜伽部。焰口施食的广泛兴起是在唐代由印度人金刚智、斯里兰卡人广大不空二位法师引领带动的,能驱使鬼神,移山倒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传了数代后,没有能继承的人了,存留下来的只有施食一法而已。两手结印,口诵咒语,心作观想,身口意三业相应叫做瑜伽,这件事做起来很不容易的。如今的人印和咒都未必精通,何况观想的力量呢?所以不能与天地万物相应啊,不相应,那就不能利益众生,反而可能害了自己。昨天山里有一个外国的僧人已病的很严重,当晚外面正在做施食法事,僧人对来看望病情的人说:“有鬼拉我一同出去享用施食,我推辞不去,过了一会儿鬼回来说:‘法师不是诚心诚意施食,让我们白跑一趟,一定要报复他!’于是鬼牵着我的手同行,其它众鬼拿着长柄铁钩和带套的绳索说:‘要拖这个法师下地府去。’我大为恐怖,忍不住大叫救命,鬼一时就散开了。”过了几天外国僧人死去,其实未死前,已经与鬼们做伴了,如果他当时不惊叫,台上施食的主法师就危险了。不只是这一件事啊,一个僧人施食不诚心诚意,被鬼们抬到河中要淹死他;一个僧人没有锁衣服箱子,施食时心里总想着钥匙,鬼们看见饭上都是铁片,结果吃不到施食;一个僧人晾晒毛衣没有收,正赶上下雨,施食时心里想着毛衣,鬼们看见饭上都是兽毛,结果吃不到施食,这两个僧人各自都受到现世的果报。还有一个人进到冥间,见一间黑屋子里有几百个僧人,身体瘦削,面色憔悴,好像忧愁痛苦不堪忍受的样子,一打听,都是施食的法师呢。施食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是真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一、讲法师
有认为:“讲经说法的法师有劝化众生的功德,没有像施食师那样与鬼神打交道的麻烦,他们的过失很少了吧?”我说:“恐怕更严重呢。施食不过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还容易精通,佛教的经论非常繁多,要全部精通就太难了。所以古人学东西很专一,如专门恭奉《法华经》、专门善持《华严经》之类的就是了。而今的人却是没有什么经不能说的、没有什么论不能讲,难道他们真的超越了过去的前辈了吗?于是就有那种师承没根据、而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有那种喜欢标新立异、而随便非议古圣先贤的;有那种对经文略微解释,而没有一点发挥的,都不能避免过失啊。必须是精心研究已有水准,学识广博无边,只以阐明佛道为心愿,不是贪图自己的名利供养,这样才几乎是有功没有过呢。”又有人说:“隋代智者大师说:‘为了名利弘扬佛法,也可以称作菩萨了。’为什么呢?”噫!这是对那些具有菩萨的大悲心,而没有实际达到菩萨境界的人来说的,不是对贪图名利的人说的,不详察这个意思,有多少误解啊。
七十二、一蹉百蹉
古人宋代慈照子元法师的《劝人发愿偈》中说:“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从一到百,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蹉跎呢?《四十二章经》说“离恶道得人身难,得人身逢佛法难”。然而遇到念佛法门,相信受持就更难了。如《贤愚因缘经》所说,一群蚂蚁从七个佛相继出世以来到现在还没有脱离蚂蚁身,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才得人身呢?又什么时候遇到佛法呢?又什么时候遇到念佛法门而相信受持呢?哪里才止一百个蹉跎,实在是千蹉万蹉而没有穷尽啊,太伤悲了!
七十三、禁屠
世间人大量杀害动物生命,用以供应人们早晚食用,设宴犒赏,奉神祭祀,都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了。既然是“当然”,那为什么旱灾水灾时官家要禁止屠宰呢?然后就知道屠宰是不好的了。当然,旱灾中刚刚有点小雨,水灾中刚刚有点晴朗,市场上已经是猪腿羊腿高高悬起来又开始叫卖了。再有杭州民俗祈祷观音大士,必定到佛教寺院海会寺祈请,而满城都宰杀,诚意在哪里呢?深感奇怪可叹。倘若时时刻刻都戒杀生,家家户户都持素斋,就必然能感召天气的和谐,雨天晴天的融洽,庄稼的丰收,天下海内的清爽宁静,上古女帝葛天氏、无怀氏时期的淳朴风气再现于今天了,无奈的是习俗相传下来不可挽救啊,太悲哀了!
七十四、畜鱼鹤
世俗间的人喂养小金鱼用小虾米作饲料,喂养鹤用小鱼作饲料。喂鹤一顿用的鱼一般是成百的计算,喂金鱼一顿吃的小虾就是上千的计算了,日日累积到月,月月累积到年,杀生的罪业大到无边了啊。至于养蚕的,养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畜,那是为了穿为了吃而造这样的杀生罪业,而鱼与鹤不过是为了玩赏而已,可叹哪,这种玩赏不可以放弃吗?
七十五、今日方闲
我们杭州城有位姓鲁的人,忘了他的名字,人们因为他脸上有麻子,所以都叫他鲁麻子。到了中年对他儿子说:“我把你们的婚事办完了,你们也能自立了,我以后需要安闲。”于是准备好棺木,所有丧葬用品如魂轿、明旌、鼓乐等全都预先办齐,他的儿子们穿着丧服手拿丧棒走在棺木前面,他自己坐轿子跟在后面,到了西湖的别墅,把棺木放在庭院中,让儿子们回去,然后在门上贴一幅字:“今日才安闲,到死不进城。”哎呀!鲁麻子也很豁达了。要知道世俗人士有家的因缘牵挂,繁忙起来也是合理的,所以摆脱繁忙而说“今日才安闲”。出家人本来就安闲了,却劳累身体苦苦追求,为了名利到处奔走,整天忙碌不知休息,也应当在门上贴一幅字“今日才忙碌”,这样就可以了。
七十六、入胎
佛经上说神识入胎都是在十月怀胎之前,而世间传说的,都是胎儿临产时别处的人死了这里出生。有供养山中僧人的在家施主,忽然看见山中僧人直接进到他家的内屋,不一会儿就传出孩子出生的消息,施主急忙到山中打探,结果僧人已经圆寂了,与佛经说的不相符合,为什么呢?其实十月之前入胎是通常的规律,而临产时入胎的是千万个投胎中才有一二例啊,所以世间人只见到一二,见不到千万。但早入胎的见不到显现形迹为什么呢?可能是临产入胎的能显现,而早入胎的不能显现吧,佛经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不敢随便乱说,众生入胎不可思议,让有天眼通的圣人决断吧。
七十七、护法
人们都知道佛法外部的护持依赖政府和官员,却不知僧人做为护法者不可以不慎重呢。护法有三种,一是振兴佛教寺院;二是推广传播佛教;三是褒奖赞誉僧人;但为什么要说慎重呢?对于护持寺院来说,寺院如果原先真的属于寺院财产,被豪强势力霸占,再夺回来并且恢复,也是合理的。但有的比如根据图纸典籍考证,也不清楚是谁的财产,时间相隔太久,主人早已变换,那么靠强势去夺取来,可以吗?人家欢喜愿意奉献那才是吉祥地,敌不过而被迫交出来那就是冤家相聚讨还业债了。如果僧人只是劝化有力量的大人物,以为他们是恢复旧寺院的大功德主,而不想想佛本来可是平等对众生的,如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强求民众建造精舍,即使地广超过千顷,高大直上九天,上等檀木为材料,金玉珠宝为装饰,佛也只是悲伤怜悯而并不欢喜啊,因此有过无功,不可以不慎重,这是第一点。对于护持佛教来说,他的著作论述,如果真的是既符合佛的原意,又有经的根据,那么赞颂而传扬他,也是合理的。但有的比如外道胡言乱语,随意猜测偏执一面,那么还要称颂赞誉他,可以吗?如果僧人只想求名人贵人作前序后序,而不管是不是误导后来的学人,因此有过无功,不可以不慎重,这是第二点。对于护持僧人来说,那僧人如果真的参修、真的有悟佛法,具足佛法知见,那么尊重并礼敬他;那僧人实实在在做事,操守修持确实敦厚,那么相信并亲近他,也是合理的。但有的比如虚头八脑的禅客,低劣平庸,那么尊重他相信他,可以吗?如果僧人只是亲近攀附豪门贵族,希望得到庇护,就像美好的丝棉,包裹着烂疮,只会增加疮毒,因此有过无功,不可不慎重,这是第三点。所以就成了政府和官员护持佛法,僧人却破坏佛法,悲哀啊。
七十八、儒者辟佛
儒学的人攻击佛教,有形式相似而实际意义不同,不可以一概而论啊。学儒有三种,有诚实学儒的;有偏执学儒的;有超脱学儒的。诚实学儒的,对于佛教本来没有恶心,但这种人是以学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为主,所追求主张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世间正常的理论路线了,与佛教的出世法自然是不相合的,不相合就难免发生争执,争执就产生攻击,这是不奇怪的,宋朝儒家学者程颐、朱熹就是这样的人啊。偏执学儒的,性情狂妄高傲,有着很深的成见,坚持荒谬的论点,穷极诋毁佛教,而不知自己的错,宋朝丞相张无尽所谓“闻佛似寇仇,见僧如蛇蝎”就指的是这样的人啊。超脱学儒的,认识深刻而道理明彻,不但不攻击佛教,而且深信;不但深信,而且实行,这是真正的儒家风范啊。当然,也有那种把法门当游戏,实际并不敬信,外表好像归敬,而内在另有异心的,那不是真正的儒家,具有法眼的人可以辨别了。
七十九、居士搭衣
看到圆形头顶方形长袍,就知道三种衣服,是僧人的服装了。留有头发而穿僧衣,不符合规定,古人认为是有罪过的,所以形成固定的文字教诲,一般的人不知道,僧人也不说,可叹啊。我小的时候见到杭州昭庆寺戒坛男女居士受戒都是穿着三衣,因为相传下来成为风气,而不知是错啊。这不是在家人的过错,出家僧人不明确告知,而只是顺着人情导致这样的结果,所以特别说明这件事。
八十、宿命
世上有偶然知道前世的人,不是那种必须证得道果的宿命通了,其实从古到今一直都有。统领军队的总戎杨君对我说过:“我去世的兄长十三四岁时,忽然用北方人的口音说:‘以前总是说南方好,南方好。’摊开两手接着说,‘今生到这里来得好,来得好。’问他是谁,他说‘我是山东某地的红庙僧人呀。’”杨君父亲老总戎以为是妖孽,要把他打死,他就不敢再说话,结果第二年死了。昔日唐代灵树如敏禅师生生世世做僧人不失去神通,他弟子云门文偃禅师曾三生做国王,因而忘掉前世,难道云门的贤明不如今天的人吗?所以说偶尔不忘前世,不是神通啊。如今的僧人念念不忘世间的人事,投胎转世,怎么还能记得以前的事呢?求生西方净土自然应该急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2:37 , Processed in 0.23718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