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向善sn

向大家真诚推荐一位善知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28. 问:
由于我一直以来学习老师所论述的佛法理论知识,但对於咒语方面是一个空白,我不知道这个咒语到底是有什麼用意、原理、作用。狠多的佛经裡面都有咒语,比如《心经》最后一句就是咒语。老师能否给我讲解一下关於这方面的情况呢?

答:咒语是语言的一种,大部分的咒语是有意义的,但是因為某种原因而不译。《心经》的咒所以不翻,是希望大家不要落入语言文字的意义裡面,翻经的人希望大家知道,咒也是诸法当中的一法,一样是「空」(第八识)的显示。有些咒语,是总持佛法的义理,称之為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的意思。有些咒语是跟护法或鬼神沟通的媒介,祂们曾经有誓愿,守护持咒的人。我们不主张持咒,因為这是有相法门,与般若波罗蜜不相应(除非您懂得「诸法空相」的道理,这样唸不唸都可以)。您可以挑选总持一切知见与行持的法句(例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诸法如幻化,斯由分别起」等等),这也是陀罗尼,一样有龙天与善神护持,更可以和十方佛菩萨感通。持的时候,只要记住它的意思,不必口诵或默诵。久而久之,便可发起修所成慧。修所成慧住久了,便可证实相般若而大乘见道,远远胜过持咒法门。修所成慧的发起,请参考实证佛教通讯第四期〈(似)真如三昧的修学〉一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29. 问:末学认為胜义諦的无分别是悟后的现观,悟前是熏习而建立这个知见。证初果后,只要没有明心,是不可能对六见处等世俗諦无分别的。望指教。

答:龙树菩萨《中论》说:诸佛依二諦,為眾生说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义諦。若人不能知,分别於二諦,则於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呪术,不善捉毒蛇。
      虽然《中论》讲的是大乘法,但是这段话对小乘也同样适用。这是说,必须依世俗諦闻、思、修,才能三乘见道;三乘见道之后,才能安住於第一义(胜义諦)无分别的境界;经常安住於第一义,才能证得涅槃。这样子说,有的人便会误会,以為世俗諦不是佛法,胜义諦才是真正的佛法。事实上,胜义諦是靠世俗諦观行的成就而转入的,所以《中论》才会说「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义」。
   一般所说的佛法,基本上都是世俗諦,因為都不离相、名、分别。即使已经大乘见道,仍然必须继续世俗諦的观行,才能够通达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证得一切种智而究竟成佛。乃至成佛之后,為眾生演说佛法,仍是用世俗諦為眾生演说佛法,但是所说法分為两种,一种是依於世俗諦而说,一种是依於胜义諦而说。世俗諦和胜义諦的差别极為重要,但狠多人把二者混淆了,所以没有办法证果。
   捉蛇的譬喻,出自《中阿含经‧阿梨吒经》(相当於南传相应部的《蛇喻经》),此经除了以捉蛇為喻,说明修行必须如法,才能够不伤害自己,又得到成就。另外,此经以筏為喻,说明如何由世俗諦转入胜义諦。其中说到:「我為汝等长夜说栰喻法,欲令弃捨,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栰喻法者,当以捨是法,况非法耶!」[ 《中阿含经》卷54〈2 大品〉这一个譬喻,后来佛陀经常重述,如《金刚经》说: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 ]
      这裡面有一个重点,佛世尊说法,仍然是宣示「法」,破斥「非法」。因為胜义諦是非相境界,一旦落於言说,必是世俗諦;既是世俗諦,就要依照世间智者共同的认知而说法。虽然如此,佛世尊在说法的时候,其实仍然住於不取相分别的胜义諦中,因為他能够如实地知道:「三界诸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分别法与非法,只是随顺世俗諦而说,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法相可得。」因為这个缘故,说法之后,必须以筏為喻,提醒大家不要取相分别、落入法相和非法相。
   声闻乘可以用三种知见住於胜义諦。一者,為第六见处:「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 《中阿含经》卷54〈2 大品〉 (CBETA, T01, no. 26, p. 764, c25-26)]此中的神、世、我,皆是第八识的别名,第八识能够出生三界万法,如同传说中的「神」(造物主)。三界万法既是第八识所生,故三界万法与第八识,全体皆是一真法界,称之為「世」。《杂阿含经》说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既然都「不异我」,自然匯归一真法界。这和第六见处的义理相通,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第八识出生三界万法的功能,并非声闻人所能现观,只能信受佛语而修。因為是依靠正教量而修,并非实证境界,所以这并不是真正的胜义諦。
   二者,观察阴、处、界非我、非我所,得人无我的实证,以人无我的部分,说声闻人能住於胜义諦。
   三者,正观阴、处、界苦,「看待六识每一次的觉知,都像是以矛刺身一般,在心理上完全断掉想要继续见闻觉知的执著和衝动」[ 吕真观《实证佛教导论》,台北:橡树林文化,2010年,第115页。],经常处於无觉无观的状态,这是阿罗汉所证的有餘涅槃。就人无我的部分,说阿罗汉没有能取和所取。无想定的修习者,由於不能正观色身的存在即是苦,还想保持色身的存在,所以与有餘涅槃不同。
   《成唯识论》说: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為实我;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為实我。此二我执麁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成唯识论》卷1 ]
      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证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大乘位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 《成唯识论》卷10 ]
      此中所说的「邪教」,是指不正确的教导,包括「自我实现」这类的流行思想;「生空真如」是指以人无我的见地安住於胜义諦。由「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可知,声闻见道者也能够安住於胜义諦,并非不能住,只不过他们不知不证法无我的胜义諦。
   《成唯识论》又说: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復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為实法。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為实法。此二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法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為实法。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為实法。此二法执麁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 《成唯识论》卷2 ]
   综上所述,若以人无我的部分来说,声闻人可以安住於胜义諦;若以法无我的部分来说,初地菩萨能除灭分别法执,俱生法执则须於十地当中渐次断除。见道位以上的菩萨,虽然无法断掉分别法执,却能够依见道位的见地,修习真如三昧,《大乘起信论》判為解行位。
   以上所说,超出大乘见道位实证的部分,只是引用经教而说,或多或少会有误解,请读者在往后的修证当中,自行依三量加以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30.
问:為什麼有的人学了佛法,还是有恶见邪行?

答:众生有恶见邪行是必然的,所以才需要学佛。但是,恶见邪行的灭除,需要长期的努力,即使是一个初果人(须陀洹,已断除五下分结当中的我见、疑见和戒禁取见),有时也要经过七返人天的过程,才能灭掉烦恼(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一般人不会觉得五上分结是烦恼,依这个标準,暂时不管五上分结,初果人最多要六返人天,二果人(斯陀含)最多要再来人间,才能断掉五下分结当中的贪与瞋,证三果(阿那含)。在这之前,因為贪瞋未灭的缘故,人家就会觉得他不清净。初果人、二果人尚且如此,未证果的佛教徒就更不用说了!
   今年六月路透社报导「缅佛教徒袭巴士 9穆斯林身亡」[ http://hk.news.yahoo.com/缅佛教徒袭巴士-9穆斯林身亡-160300155.html,2012/6/6擷取。]。杀人是极重的罪业,佛世尊不会允许这样的行為,但是因為他们自称「佛教义勇队」,媒体就把这个归之為「佛教徒」的行為。所以,请自称「佛教徒」的人要留意,当你打著佛教或者佛教徒的名义,却显示不清净的身口意行,你等於是在以身谤法。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是一个学术团队,而不是宗教团体,我们不会用宗教的戒律去要求学员,所以学员的身口意行必须自己负责。虽然如此,有些人还是会用各别学员的身口意行来衡量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所以请学员要善护身口意,才不会阻断他人参学的意愿。
   另一方面来说,想学佛的人应该遵循「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以知见是否正确来判断一个法门,而不要以弘法的老师是否有贪瞋為择法的标準。不然的话,你狠可能皈依外道或偽善的宗教师,却错过初果和二果的真善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6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31.
问:要怎样修行才能面面俱到,没有过失?

答:修行人想要不犯过失,并没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一般说来只要大方向没有错,我们必须原谅他人的小过失,也不用过度苛责自己。实证佛教研究中心特别注重四依三量,我们认為修行是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去实践,所以没有打算介入学员的修证。有时候各别学员会有不清净的行為,但只要情节不是非常严重,我们还是接受他,允许他继续修习函授课程。
   学佛的人狠容易误犯毁谤三宝的恶业,所以在网路上讨论佛法,应该严守「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轻易下结论」的原则。大家也要注意,讨论佛法是為了自利利他,应该注意方便善巧,即使你是正确的,也不要盛气凌人,让人家受不了。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提倡,以普贤行愿总摄戒学,缘般若正见修真如三昧以為定学,遵循四依三量修习慧学。请大家依此修学,就不容易有太大的过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32.问:大乘见道者為什麼一定能够断我见?实例上似乎有开悟而未彻底断我见的情形。

答:大乘见道必须具足「悟」与「入」。所谓的悟,是指了知第八识具体的功能;入,则是指入不二法门,也就是说,能够以正智缘於真如,安住於远离一切法相的胜义諦中。有的人能够现观第八识具体的作用,但是却没有办法以正智缘於真如,这种人可以称之為开悟,但是却不具足大乘见道的功德。
   学人是否知道第八识具体的作用,是狠容易勘验的,因為已悟的人都不会明说,经教当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学人若能描述第八识具体的作用,即可认定他已得到现观。但是,学人是否能够以正智缘於真如,却没有那麼容易勘验,所以开悟的禪师,虽然令学人口说手呈,有时候仍然不免错判,这时候就可能出现开悟却没有彻底断我见的情形。
   临济义玄禪师曾经区别三种开悟的情形:「若第一句中得,与祖佛為师。若第二句中得,与人天為师。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 《镇州临济慧照禪师语录》卷1 (CBETA, T47, no. 1985, p. 502, a5-7)]《实证佛教导论》解释:
临济所谓的「与祖佛為师」,是指由第一句悟入的人,能够担任大乘根器者的老师,因為大乘根器(菩萨种姓)者将来能成佛作祖,故称之為祖佛。所谓的「与人天為师」,则是指他们能够担任一般眾生(人类或天人)的老师,但不包括大乘根器者。这是因為由第二句悟入的人,不具足大乘见道者应有的正见,所以无法宣讲菩萨法;但是他们却具有二乘解脱道的正见,所以足以教导非大乘根器的人类或天人。所谓「自救不了」,则是指解脱正见不具足,没有把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彻底断掉,所以不是初果,最多只是初果向[ 初果向,為解脱道果位之一种,意思是趋向於初果,尚未圆满初果人的解脱功德。「譬如向道、得果异,是二人俱為圣人,而有得、向之异。」《摩訶般若波罗蜜经》卷26 (CBETA, T08, no. 223, p. 411, b23-25)]。初果向与初果的功德非常悬殊,最懈怠的初果人也可以在人天七返之后究竟苦边,初果向却随时可能退转,没有办法预记何时可以取证无餘涅槃,所悟的大乘法也会因此而退失,所以说是「自救不了」──自己尚且还要依止真善知识继续参学,方能渐次解脱,又如何独立荷担弘法的事业?[ 吕真观《实证佛教导论》,台北:橡树林文化,2010年,第455页。]
   三种悟入的情形,请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456-458页。
   实例上发现,有被印证為开悟的人,却未断分别我见,这是因為被印证的人未具足大乘见道的功德,属於临济义玄所说「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的情形,这种人不但没有大乘见道的功德,甚至也不具足声闻见道的功德,顶多是初果向。被印证的人如果缺乏自省的能力,往往以為自己已经具足声闻见道和菩萨见道的功德,从而落入增上慢;因為落入增上慢的缘故,道业会在原地踏步,狠久都无法进步,严重的时候,还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贪瞋辩护,在道场当中搬弄是非、讚自毁他,把道场当成名闻利养的竞技场。
   所以,若真具足大乘见道的功德,必然同时具备声闻见道的功德。為什麼可以这样呢?因為大乘见道者能够準确地认知第八识(真我)的内涵与外延,既能如此,必然能够知道,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不落入二十种分别我见:色是我,色异我,色在我,我在色;受是我,受异我,受在我,我在受;想是我,想异我,想在我,我在想;行是我,行异我,行在我,我在行;识是我,识异我,识在我,我在识。
   声闻见道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者,能够準确地判别无常法和常住法。依参禪而大乘见道的人,往往无法準确地判别某法是五阴当中的哪一法,但是却可以準确地判别无常法和常住法,他仍然具足声闻见道的功德。二者,能够安住於「生空真如」,也就是人无我的胜义諦之中。参禪者若从第一句或第二句悟入,皆能安住於「生空真如」。从第一句悟入者,还可以进入解行位,修习「法空真如」──法无我的胜义諦。



33. 问:真观老师:核裂变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分裂成原子量较小的多个新的原子核;核聚变与此相反。过程中,组成原子核的质子与中子都没有消失。与E = mC2无关。您书中涉及这个问题可能有误,燃烧、爆炸等化学作用都只是核外电子的得失,释放的是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结合力(化学能),元素还是原来的元素。核反应却是原子核的分裂、聚合。释放原子能(核能),元素已经改变。
   我们身体中的碳、氧、氮,以及常见的金银铜铁等元素,都是在恆星内部由最原始的氢元素经核聚变成形的。
   E = mC2,是物理学中最大的能量生成方式(比核能大得多),是在比质子、中子更小的「基本粒子」层次上的事。有些粒子寿命极短,几亿亿…分之一秒就完全消失,完全变成能量。
   还有,您对光子、量子等物理学名词的理解也有问题。建议今后的书中少借用这一类例子,以免影响到物理学大专以上学歷信眾对您的信心。


答::这个问题涉及专业知识,特别商请一位量子力学的专业学者代為答覆,以下是这位学者答覆的内容:
   1. 核聚变与核裂变虽然一个是质量小的原子融合成质量大的原子,一个是质量大的原子分裂成质量小的原子,但它们在反应前后,质量都有亏损,都是反应中亏损的质量转变成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释放的能量符合E = mC2公式。您也许认為反应前后各个元素的原子量总和好像没变,但是不同元素的不同同位素质量并不严格是(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您可以找一个核聚变反应方程式,然后对照比较高精度的元素质量表,把核聚变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总和加起来,算一算看看是不是反应后质量有亏损。
   2. 化学反应是释放化学能,且反应中原子核没有改变,只是释放了化学键的键能。但既然其释放了能量,根据E = mC2,它在反应前后质量一定是有损失的。只是这种反应释放的能量与核反应相比极其微小,故其质量改变也狠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般人们也不讲化学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质量的定义本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把一个多原子的分子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总质量,就包括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加上原子间的结合键所对应的那部分质量。因為化学键本身是包含能量的,那麼它对应的就有一部分质量。化学反应中把这部分键能释放掉了,严格来说总质量就要减小了。一个复合的粒子的质量并不单纯是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质量之和,还要加上各个部分之间结合能对应的质量。
   3. 「我们身体中的碳、氧、氮,以及常见的金银铜铁等元素,都是在恆星内部由最原始的氢元素经核聚变成形的。」的确有理论这样认為。
   4. E = mC2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公式并不只在微观上才有效。但在微观粒子层面质能转换比较明显,因為越是微观,各种涨落现象就越是明显,而在宏观层面量子效应就狠微弱,以至於无法察觉,所以质能转换关係大多应用在微观粒子上。但是在一定手段下,质能关係在宏观下也是可以表现的,比如核反应。质能关係是一个普适的规律,问题只在於人类有无本领将其宏观地可见地展现出来。
   5. 《实证佛教导论》和《实证佛教入门》有些定义和理解确实不严格,但并没有理解上的重大错误。
   以上可参考「维基百科」中相关词条的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34. 问:末学读到《实证佛教通讯》第2期中的《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有「佛一定是示现出家相,这是诸佛常法,所以佛头上都没有头髮,只有肉髻。」末学认為佛头上是有头髮的,《中阿含经》记载「沙门瞿曇顶有肉髻,团圆相称,髮螺右旋」,《华严经》也记载「愿一切眾生得佛相髮……愿一切眾生得无乱髮、如如来髮……愿一切眾生皆得如来无染著髮,永离一切闇翳尘垢」,不知末学理解是否有误?


答:从您所举的经教看来,佛陀应该是有头髮的,感谢您的指正。「所以佛头上都没有头髮,只有肉髻」应该改為「虽然经教记载佛陀留有头髮,但这不影响佛陀出家人的身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35.  
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


  问:佛、菩萨与人的区别是怎样的?《佛说无量寿经》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裡的情况(七宝莲池、耬阁、宝树、风铃等),也介绍了往生到那裡后成為等觉菩萨具有的32种相好,但是,他们的心裡是怎样的呢?


  答:佛菩萨若在人间度化,和我们一样,都具足八个识。佛还有修证比较高的菩萨(包括您所熟知的大菩萨,如文殊师利、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地藏菩萨等等),他们在解脱道的证境都已经断掉五下分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贪、瞋)和五上分结(色界爱、无色界爱、散乱、我慢、无明)。大乘见道以上的菩萨,都有断掉叁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的证量。

  另外一种是发心菩萨,已经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这样的菩萨在人间非常多,也许您就是其中一位。发心菩萨虽然没有大菩萨的智慧和功德,也没有见道菩萨的智慧,但是只要不退初心,叁大阿僧祇劫之后必定成佛。叁大阿僧祇劫虽然是极漫长的时间,但是相对於无始劫来无限长的时间而言,叁大阿僧祇劫其实算不了什麼。

  从凡夫到成佛,最重要的事情,除了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以外,就是大乘见道。大乘见道即是悟佛知见和入佛知见。大乘见道者能够知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其实都是第八识所生,因此能够渐次远离一切的差别对待相,安住於一真法界胜义諦境界,这是一切见道位以上菩萨,乃至究竟佛所安住的境界。大乘见道菩萨刚开始无法经常安住在一真法界胜义諦境界,但是他们的证境会渐次深入,直到究竟成佛。

  以上略答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其他的细节,其实并不重要,因為只要您发心成佛,总有一天全都会证实,胜过现在的揣度臆测。对您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发菩提心,追求大乘见道。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参考拙着《实证佛教导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9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36. 智慧是从观行中来的

问: 今天在佛学群里讨论问题时,谈到止与观的问题。我目前的理解是:通过观行可以得到智慧,当然,修定力可以帮助我去观察很细微的地方。定力是不可能生出智慧来的。定力是一种辅助观行的功夫。
  有位师兄提出了质疑,并且举出了经教依据,认为智慧是定力生出的,依据如下:
  1.《圆觉经》辩音菩萨章:"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2.《楞严经》卷六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还请老师能深入讲解下。


答:您的理解没有错,禪定只是辅助观察的条件,并不必然可以得到智慧。从佛教史来看,当初教世尊四禪八定的老师并没有得到解脱,可见单纯的禪定没有办法发起智慧。再看《阿含经》,每次都要求大家要「如实知见」,才能断掉烦恼,得到智慧;从来没说单纯的禪定可以得到智慧。再者,最初的智慧,例如六见处,并不需要禪定便可证得,因為这个缘故,初果、二果皆是欲界的果位,没有证得初禪以上的禪定。
  如果有人这麼主张,您应该问他:「单纯的禪定可以得到『凡有生必有死』的结论吗?」如果不行,就不能主张单纯的禪定可以得到智慧。这只是一例,举一反叁,您还可以问很多问题。
  经典所以那麼说,是因為见道正常的次第是闻、思、修、证,若依这个次第,在见道以前,至少会有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但是这个定是缘智慧境而修成的,而且从修到证(叁乘见道)必然要透过观行。理解经文要依义不依语,不然很容易曲解经义,遭到诸佛的责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我的QQ号码372037220,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75649039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http://blog.sina.com.cn/u/208863036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15:27 , Processed in 0.12822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