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小龙女

[佛教文化]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 转自慈法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去,每一时、每一刻都不浪费掉,这样,修行质量一定就可以提高。
三昧力
三昧力,是学佛到达一定质量后的表现。证得三昧,人的质会变,心所感受的量会变,思维的模式会彻底改变,观察事物的标准也会彻底地改变。
一般来说,我们审观一个问题时,基本是从识心中流露出来的观察力,是识心寻求、推导的结果。而一旦有了三昧力,就不这么看了,因为知道识心的虚假性、变异性、无常性,即其不可依止性了。
我们的识心是不可依止的。前面谈过,人见河流,可以洗涤饮用;修罗见河流,拿起来就是武器;天当河流是琉璃宝地,行走无碍;鱼当河流就是它的村寨城邑国土。所以,识心只能表达了一个层面的问题,有三昧力的人就会否定它。
三昧力,不妨可以说是一种透视力。识心的感知是有层面性的,不能说它对错,就如鱼看水就是它的城邑村落,不能说它错了,那是它实际的量表达出来的东西;又如饿鬼看到水就是火焰,不能说它的量的表现是对是错,这样就透视过去了。
用药、符、咒水,可以产生一些透视力,但这与三昧透视力是有差别的。三昧力,是由止观二力产生的效应,这个力量真是需要深入细腻的实践才能运用出来。我们现在人多急于功成,而不能深入于法则的自受用,实在很可惜,就象蚌壳里含的珍珠还很小的时候,就把它拆开拿出来了,蚌死了,珠子虽是拿到,但就只有一点大,永远都不能成长了,真是太可惜!如果我们真正能长时间地、毕生地、甚至多生多劫地行持一个法则,就会得到充分的自受用与喜悦,就会得到三昧力,就可以透视一切法则和善巧。
所以,如果在一个三昧力中得以实践自在,往往就可以于无量三昧得以自在。例如龙树菩萨初入欢喜地时,百千三昧力一时现前,得以自在善巧,因为在他断烦恼之刹那,净观力自然会引发出来,而不假于什么姿势、什么状态,随时都可以透视万事万物,故百千三昧任意运用。比如见人有病了,可以进入月光三昧,见人身体毁坏了,可以进入火光三昧,一出定,人就恢复健康了。又如龙树菩萨曾行般舟七年,因为当时有一个国王,其国家富有、眷属具足,于是十分邪慢,且崇信外道,龙树菩萨就持赤幡在王宫外经行了七年。这七年,是对凡夫讲的,对龙树菩萨来说,也就是一念间,如经典中说的“一刹那”,因为在时间意识中,凡与圣的差别是很大的。
在此仅做一个提示,如果我们真想了解三昧力,那就真需要实践。猛利的祈祷也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0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愿一切众生早日露出智慧,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共发菩提心,利益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0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感恩师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以是个善巧,比如你认为某个善知识有大成就,可以祈祷他用不可思议的三昧力、愿力、悲力、方便力、禅定力来摄化你,令你趣入你要想去的境界,如世尊能带着难陀上天堂、下地狱一样。但猛利的祈祷还是不自由的,是被动性的,我们如果自己修持,则会更自由一些。
回向修持
回向,在佛法中是很重要的一个修持。回向修持,最明确的一点,就是让人法二执容易消融在无意识之中。说消融,是比较勉强的,好象真有其事似的,但我们凡夫造业就是在无中生有,于本来不可得处而执着,说“我的知见对啊”,“我的是正法”啊,这些身心执着,是可以在回向中消融的。
例如,当我们说:“我们所行的善德,皆来自于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成就者的加持力”,动这一念回向心时,人、法二种执着就消融了。有的人做一点善事就很骄慢;有的修法的人看不起那些不修法的;学教的人看不起那些不学教的;走南闯北的人看不起那些总蹲在一个地方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回向心,而是用对待骄慢产生出来的差异心,所以不平啊!
所以,回向心,或说回向修持,对于消融人法二执是很必要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一个回向品,其中文字涉足面很广,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现在学习的净土五念门,其中第五门修法就是回向门。
在净土五念门中,回向门的因门教言为——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为什么说是“因门”呢?因为这是此门的发起状态,是其修行法则。“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即不能舍弃任何因缘、任何有情,而不管这个有情在什么状态、什么机遇中。“回向为首”,就是在我们自身于法则尚未得纯正的过程中,把佛陀圆满的果地德,不论是性德还是修德,平等地回向于有情,令有情得到安住。我们怎么能回向佛的性德、修德呢?这就是无我的大悲心啊,“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其目的即是成就无我大悲心。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这个修法比较方便,它使我们基本不会在自己个人的意识、作业、习惯、沉沦状态上滞留,或说在此处畏惧,因为我们在回向中不断亲近了诸佛不可思议的修德与性德,而亲近的过程中直接彰显出我们本来具足的修、性二法。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教言!随顺佛陀不可思议的愿力而彰显自性清净,就在这个随顺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把自性表达出来了,放出了自性之光,照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界,令一切众生在无量光佛刹的的往生抉择上无有疑虑,何以故?因为这个无量光佛刹含纳了十方法界,不舍一切有情!
“不舍”,就是回向门行为的根本,不管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业缘,心中都不能生舍之念,我们在此处需要不断串习。如果这个人诽谤佛法、诋毁僧教,怎么办?不舍!这个人就是一个破灭佛法的人,不舍!这个人是你生生世世的怨对,不舍!这个人现下是在危害你,不舍!这样就很自然地、无意识地泯灭了我们的分别执着、取舍爱憎,使我们成就了顺性的修持、顺智的修持、顺悲的修持,不可思议地回施了诸佛甚深的果德,在无意识中就把佛的果德回施给大家了,在回施过程中,无意识地坦露了自性,无意识地呈现了自性的光明,无意识地于大悲心得以安住!
这就是净土第五门——回向门的因门,此门修持是我们凡夫在现缘中就可以用的,并不是到某种状态才能做得到。回向门的果门,所谓“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爱乐世间,令众生得以度脱,那就是方便力了。
感恩心也是回向心的一种表现。现在很多人学佛,不会感恩地生活,而是计较地生活。实际上,不管亲疏,不管什么样的人,能生活在同一世间,都应该感恩的。用感恩的心,我们就会生活得舒适、安乐、宁静一些;用计较的心,则会比较沉重、痛苦,就会经常在取舍中徘徊,在矛盾中磨躏着自己的心灵。如果无论好坏,我们都感激,因为顺是生活的一个助缘,逆也是生活的一个助缘,这时我们的心灵就广大、平白了。此处的回向心,又称为本净心回向。这个回向也不说阿弥陀佛什么的,就是在任何时处,不去取舍,不去爱憎,直接起用本净心,其实质和前面的修法是一样的,因为阿弥陀佛也代表着本净的抉择,无量光心、无量寿心实际就是本净心,是不可置疑、不可动摇的心。我们能不能用这种回向呢?那就是我们生活的模式了,所谓有修行的生活模式,有沉沦的生活模式,沉沦的生活模式往往就是计较,而感恩也就是修行,修什么行呢?菩萨行。
净土一法,泯灭了凡圣,泯灭了善恶,泯灭一切差别,让我们运用这颗清净平等的心来审视世间、爱乐有情,这就是建立广大清净平等国土,此心一生起来就是无量光佛刹啊。因为缘起是广大清净平等的,所以极乐世界广大清净平等。我们凡夫心,包括圣者心,都有善恶之别,净土教言直接泯灭这一点,远离分别对待,所以我们称极乐世界为“本家本国”,即是从我们本性中建立的清净国土。这个“建立”,是佛建立的,用来表明我们圆满清净的归向,同时也是我们守护的源头。
现在的人,于骄慢和卑劣两种心理中,高与低的落差很大,净土清净平等的回向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就使我们不再受高低的侵害了。现在学佛人中,被高低侵害的还是比较多的。崇尚于高尚,卑视于下劣,这不是学佛人的心。学佛人,应是对一切众生清净、平等,把一颗本净心回向于众生。如是守护,我们就是智者了,学佛就安乐了,否则往往就是计较,人一计较,就很难真正使自己的生命安乐地延续下去,时间一长就苦了。
学佛,的的确确需要解决我们自己心灵深处的实际问题,解决现前修法的障碍问题,而不需要贡高,也不需要自卑,就是很平等地解决自己的事情、面对自己的状态,这样对我们自己是个尊重,对法也是个尊重。修法,就是修心啊,就是明心、知心、证心啊,我们了解这个“心”了,就知法也没有来去,但是用者自知,用者自明,就会感受到其安乐与广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精华选摘
●        如意心宝从没动摇过、没染污过、没减损过,在佛不增,在凡不减,这正是如意心宝之安乐守护所具足的实质内容。是将其开启,还是将其蒙蔽?这是一个学佛者觉与迷的问题了。而无论是觉或迷,都离不开当下一念,这实际是我们学佛的焦点,如果离开当下,我们怎么来开启如意心宝呢?

●        我们如何开启心灵之如意宝藏?开启我们本来所拥有的智慧、慈悲与善巧?在甚为短促的人生中把心灵宝藏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        佛教之所以展现在世间,许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生命、把社会上种种生活娱乐都舍弃了,就是为了一个目的——真正地了解我们的人生,或者说了解生命、了解这个世间。若要了解,真是离不开这个“心”。

●        这个心,生十法界,不管在凡在圣,如意宝须臾未离。若识得于此,即认取此点,我们就是佛教徒了,如意宝就容易启开了,我们无须认为自己必须改变什么后才能学佛,而可以就现缘开始学佛了。何以故?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        认为要把自己改变成什么样后才能学佛,这样偏离了本具的心,如意丢失于当下,实在可惜!

●        因为我们被蒙蔽在对过去和未来或高举、或卑劣的感知中,放弃了当下了知并抉择的权利,所以,开启心灵的机会也就丢失于当下!

●        树立正见是修法的根,是指导我们把握当下、延续生命的根。

●        净土一法,就佛的愿望来说,是顿出横断。

●        传承,不是多么高妙的事情,最主要是彻不彻底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很复杂、很混乱。清净传承,令彻见本源,彻见自心,彻见自性,彻见诸佛所证果德

●        说传承,实际就是清净的守护与顶戴的心智。这比任何都重要!如果我们有传承,谈论佛法的时候就是调柔的、清净的、除对方疑惑的。如果把这个传承真正守护起来,即使是个愚者,生死也侵害不了他了。

●        违菩提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为自求,不管是身心世界之举心动念,还是各种作为得失,莫不是为自求。

●        净土教言是无对待的教言,也就是泯灭了对待的痛苦与执着,让我们了解本心之清净、本心之无染,并在此来守护它,主动地实践它,安住于此,也令一切众生安住于此庄严妙用,引发一生成佛之不可思议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        心灵的蒙蔽障碍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造作与分别。

●        用本净心交流得越久,我们的心智就越清净、越安乐、越能原谅有情,何以故?因为所有的实有假设都是邪见所生,是染污心蒙蔽的结果,是爱憎取舍所造作的苦。

●        法无自性,不要忽略了这种观察,否则我们还会用实有的心去当真当假,去受虚妄的果报,而不能出离轮回。

●        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如幻的业缘中得到解脱呢?就在于我们是否有正见的抉择。

●        我们一旦对待,就会产生烦恼,而从每个对待烦恼中走出来,我们就得到一颗安清净心。因此,修行的确就在每个当下,学佛不要复杂化,也不要简单化,能否如实地在我们每个现缘中运用清净心,这是最重要的。若不能运用,即使把三藏十二部说完,我们还是在受烦恼的逼迫与侵害,还是在沉沦受苦,那我们就丢失了自己学佛的机遇,学佛也就有其名无其实了。

●        主动一词,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一般在业力、烦恼、生死逼迫下,我们才想去学些什么东西,就象有了疾病后不得不去拿药治病一样,而很少主动地发挥自己生命的喜悦,也就是内发轻安。

●        意乐和立誓,在延续菩提心方面,对凡夫有情特别好用,这里不是说给圣者用的,而就是针对凡夫说的!我们可以通过意乐和誓愿,主动鼓励自己爱乐、守护本净之心,远离对待之苦,这样,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也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实践着、表达着、纯熟着。

●        在把握学佛主动权的过程中,去烦恼是十分重要的,除生死是十分重要的,利有情是根本重要的!我们是否做这些事情了?如果做了,我们学佛就对路,就能开启如意宝藏;如果没做,那就不对路!就一定会走弯路!

●        学佛之人,如果不是为了把轻安、智慧、慈悲引发出来,实在就太远离话题,太辜负自己的有限人生了。

●        我们不要对未来有什么期盼,也不要对过去有什么追忆,当下就要抉择这个去烦恼、除生死、利有情的心智。

●        “畏惧”这个词,会蒙蔽我们众生的清净心智。许多学佛的出家、在家人,修行没有得到一个法的抉择时,就多在业习、烦恼、困惑、大小高下上不断地用着畏惧心。

●        一旦得到一个法则的感知与抉择,我们就要去实践它,这样才会产生力量。如果能真正把这种力量拿出来,把它运用在生命过程中,那真是十分有意义了。

●        在生命的每个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知道自己的举心动念,也就是动机呢?如果真正知道了,运用成熟了、自由了,我们的心灵宝藏就会启开,就不会丢失在生活的每个延续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

●        许多学佛人就是用正邪、对错,把自己锁得死死的,不敢放松,不敢让自性裸露一次,让它自然放光照耀事情的表现。

●        于法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太紧,排斥性很强,扼杀性很强;太松,人就没有一个主动的、感知得力的法则了。

●        正因为这种末法时代的自大与慢心,给我们带来了卑劣和苦的果报,结果我们于法越来越无力,而于外面的物质受用攀比越来越强化,这就是放逸的源头。

●        我们想调整,但用放逸的方法,结果不但没有调整过来,反而变得更加无力、无奈。

●        佛法,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休息,所谓涅槃,就是休息安乐,是烦恼热恼已尽后的真实休息。

●        意乐修行是龙树菩萨最提倡的,就是鼓励自己象娱乐一样地修行,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欢喜。

●        我们现在人多急于功成,而不能深入于法则的自受用,实在很可惜,就象蚌壳里含的珍珠还很小的时候,就把它拆开拿出来了,蚌死了,珠子虽是拿到,但就只有一点大,且永远不能成长了,真是太可惜!

●        “不舍”,就是回向门行为的根本,不管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业缘,心中都不能生舍之念,我们在此处需要不断串习。

●        用感恩的心,我们就会生活得舒适、安乐、宁静一些。如果用计较的心,则会比较沉重、痛苦,就会经常在取舍中徘徊,在矛盾中磨躏着自己的心灵。无论好坏,我们都感激,因为顺是生活的一个助缘,逆也是生活的一个助缘,这时我们的心灵就广大、平白了。

●        学佛,的的确确需要解决自己的心里深处的实际问题,解决现前修法的障碍问题,而不需要贡高也不需要自卑,就是很平等地解决自己的事情、状态,这样对自己是个尊重,对法也是个尊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16:33 , Processed in 1.501593 second(s), 12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