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宣化上人开示录(一)----宣化上人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话头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参话头,就是研究‘念佛是谁?谁在念佛?’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参透‘念佛是谁?’就是金刚王宝剑,能斩断一切欲念,只留有参话头的念,别的念一概没有了,这时道心就生出来。

‘念佛是谁?’在没有打禅七之前,先打个佛七。打完佛七之后,再打禅七,比较有功效。先念佛,后参‘念佛是谁?’参就是找,找这个念佛是谁?是鬼,是哪个鬼?是人,是哪个人?是我,我死了,还会不会念?装在棺材里,就没有人念佛。找究竟对‘谁’念佛?念‘谁’呢?找念佛是‘谁’?‘谁’在念佛?找不到。永远的找,也找不到。这个‘谁’如果找到了,什么妄想也没有了。为什么还有妄想?因为没有找到‘谁’的缘故。这个‘谁’字,可以找上个大劫。

老修行坐在那里不动,就是在定中找这个‘谁’字。因为专参这个‘谁’字,一切妄想没有了,豁然开悟,在黑暗中现出光明,什么都看见了。所谓‘迷时千卷少,悟时一字多。’这就是‘念佛是谁?’的道理。所以,谁能不打妄想,谁就有功夫;谁要打妄想,什么功夫也用不上,这就是参禅的中心思想。

参禅的功夫,就是专一其心来参,行也参,住也参,坐也参,卧也参。总而言之,时刻在参,不放弃参的机会。所以,在打禅七的期间,不拜佛、不念经、不上殿,也不过堂。到时候去吃饭,吃完饭立刻回到禅堂,继续参禅。到时候去厕所,方便后即刻回禅堂,继续参禅,不可浪费一分一秒,不知在哪一分哪一秒时间内是开悟的时间?所以分秒必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不离这个。’不离哪个?不离‘念佛是谁?’不离念佛是谁,那就是智慧剑,斩断七情六欲。这种习气毛病一除尽,本性就现前。本性现前,菩提道果就成就了。

我们在参禅时间,要面对现实,克服一切环境,抱定宗旨。苦,就是快乐的开始。我常对你们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古人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附。’就是说在不吉祥事情的后面,会有吉祥的事来;在吉祥事情的后面,会有不吉祥的事来。世间法都是相对待的。

我们在往昔的时候,不知造了多少业?所以要受果报。若能努力用功,勇猛精进,把业果受完,就会证道业。各位要注意!无论遇到‘顺’的境界或‘逆’的境界,都要忍受,忍受不了也要忍受。修道,就是修忍受。所谓‘忍是无价宝’,能忍受得住,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好像练过武术的人,没有经验,等打架的境界来了,就把所学的招式忘了;等境界过去了,想起招式,已经太晚了。参禅也是这样,等境界来了,要忍受,要吃亏,咬紧牙根,度过难关,便得到自在。

参禅,要朝于斯,夕于斯。在早晨也修这个禅定,在晚上也修这个禅定,修的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成就。要能忍耐,腰酸不要管它,腿疼不要管它,一心一意参‘念佛是谁?’这样就时刻不会打妄想,能摄受身心,令其清净,一点妄念不生。心不离‘念佛是谁?’四个字,时时提起来,刻刻不忘记,这就是用功的目标。

参话头,是一个妄想;杂念,是多个妄想。用以毒攻毒的办法,所以用参话头的妄想来控制多个妄想。慢慢将妄想一个一个消灭,不再起作用。这时候,无论什么境界来了,都不会迷惑。分析清楚,就不会走火入魔。古德说:‘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著魔。’修禅定要谨慎小心,不可偏差,正大光明,不要给魔找机会。杂念,是替魔开门;而参话头,即是驱魔的法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禅的境界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坐禅,坐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远无其物的时候,就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到这种境界,并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样了不起。或者坐一个钟头,或者坐十个钟头,或者能坐一个月,甚至能坐十个月,这不过是功夫有点相应的现象,得到一点轻安的境界而已。经过轻安境界之后,继续参禅,便到初禅的境界。

初禅天名叫‘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所喜欢的境界。在离生喜乐地打坐时,很快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来不去。好像乌龟在冬季的时节,把头缩回壳内,外边停止呼吸,可是内部呼吸活动起来,这是冬眠现象。参禅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时,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不可打妄想:‘哦!没有呼吸啦!’这个妄念一生,马上恢复呼吸,不可不慎;否则,失去机会,必须再重来。

由初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二禅天的境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乐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无法形容,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在定生喜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脉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断绝,出定时,又恢复正常。

由二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三禅天的境界。三禅天名叫‘离喜妙乐地’,就是离开粗的欢喜,尚有细的欢喜,得到微妙的快乐。在离喜妙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和脉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样。这时念停止了,没有一切妄想。呼吸停止,血液没有氧气,停止循环,所以心脏不活动,没有脉搏。这时,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譬如呼吸是风,脉搏是浪,心念是水。没有风,就无浪,水自然平静,所谓‘风平浪静’,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情形,在定中是暂时的作用,并不是死亡的断气。可以随时随地恢复呼吸和脉搏的正常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由三禅天精进禅定,进入四禅的境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净地’,就是舍去三禅的妙乐,心念清净。气停止,脉停止,念停止,而且也舍了,这时清净本来妙真如性现前。这种境界,不可认为了不起,这不过是四禅的境界而已,并不是证果的现象,仍然是凡夫地位。因为还没有断欲,如果勇猛精进,修外道邪定,则进入无想天,受快乐的境界。修正定正受,则进入五不还天,这才是证果的境界。

证初果罗汉,不但在定中没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卧中,也没有妄想,没有执著。到初果的境界,还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证到初果,就入涅槃。只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

到初果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动其心。所谓‘对境无心’,只有道心,专一修禅。外边境界如何庄严?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者是俊男,也不动摇其心。这时候,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食、也不贪睡,一切无所谓。到这种境界,才可以说是证果。证初果的罗汉,走路没有声音。因为脚离开地面约有寸高,为什么?证果人,心怀慈悲,深恐踩死小虫等,所以在虚空走路。

各位注意!不可以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是犯了妄语戒,将来要堕落到拔舌地狱。信不信由你,我事先说明。在佛教中有人没有开悟,就说自己开悟,这种行为真要不得。就是真的开悟,也不要对人讲:‘我开悟啦!得五眼六通。’不要自我宣传,自卖招牌,那就没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你真开悟,知道某人是菩萨,某人是佛,他们化身来到世间,那时候,他们就走了,在唐朝有两位大师,一位是寒山大师,一位是拾得大师。寒山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原来寒山和拾得是最好的道友。拾得(是丰干和尚在路旁拾来的婴儿,在国清寺养育成人)他在厨房管理烧水的工作,每天将残余的饭菜装在竹筒内,供养寒山。寒山住天台山月光岩洞中,每天到国清寺来取残余的饭菜。因为两人志同道合,常在一起说笑,全寺僧人认为他们两人是疯子,所以不理他们。谁也不知道他们两人是菩萨化身,游戏人间,来度应度的众生。

有一天,闾邱胤太守见到丰干和尚(弥陀化身)便问:‘禅师!过去诸佛菩萨,常常化身来到世界,现在诸佛菩萨是不是也化身到这世界来?’丰干和尚说:‘有啊!不过你不认识而已。现在在天台山国清寺厨房烧水那个和尚,就是普贤菩萨,他有位道友寒山,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怎说没有呢?’闾太守闻之大喜,拜别而去,急往国清寺,专诚拜访寒山、拾得两菩萨。

来到国清寺,知客僧见太守光临,殷勤招待一番,得知太守的目的,觉得奇怪,不知太守为什么要见两个疯人?觉得莫名其妙。乃引导太守来到厨房。此时二人大说大笑,疯疯癫癫的样子,令人好笑。可是闾太守恭恭敬敬地给二人顶礼,必恭必敬地说:‘弟子闾邱胤请两位大菩萨慈悲,指示迷津。’拾得大师说:‘你在做什么?’太守说:‘我听丰干和尚对我说,两位是文殊和普贤二大菩萨的化身。所以特来参拜,恳乞开示。’

拾得一听,向后倒退而说:‘丰干饶舌!丰干饶舌!丰干是弥陀化身,你不去拜弥陀,来麻烦我们做什么?’说完便退到寺门之外,到天台山月光岩,退隐石壁中。太守一看,大失所望,二位菩萨隐藏起来了,所以心中在想:‘回去拜弥陀吧!’等他回来时,丰干和尚已圆寂了。这是当面错过,所谓‘对面不识观世音。’我们禅堂中也有观世音菩萨,可是我不能告诉你们,免得被你们给撵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参禅能控制生死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在北宋末年,中国有一位民族英雄,名叫岳飞。他幼年丧父,母亲很贤慧,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幼年时,他母亲教他识字、练字。家贫无钱买笔纸等,在沙子上练字,成为书法家。青年投军,他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他时时不忘救国家民族的大志愿。

此时金人侵宋,占领汴京(开封),执徽钦二帝北去,康王构在杭州建国,成为南宋,称为宋高宗,用秦桧为相,当时文人主和,武人主战。岳飞大破金兵于朱仙镇‘离汴京很近’,有直捣黄龙(吉林农安)的壮志,不幸被秦桧嫉妒(主和派),用十二道假金牌召回京城。岳飞有‘忠君爱国’的思想,班师回京。过长江时,经过江中金山寺,乃去拜访道悦禅师。

道悦和尚劝他不要回京城去,在金山寺(镇江)出家修行,可以免是非。岳飞将生死置于度外,认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所以拒绝道悦和尚一番盛意。临行时,道悦和尚作一首偈颂:‘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

岳飞回杭州,秦桧用‘莫须有’三字,使岳飞父子下狱。等到临刑的时候,才悟道悦和尚的偈颂大意。那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同时天降大雨,岳飞在狱中听到雨声,知道大难临头,想起道悦和尚的谶言终于应验了。‘奉下两点’,就是‘秦’字。果然被斩于风波亭。

秦桧问监斩人:‘岳飞临刑时,说些什么话?’监斩人说:‘只听他说,不听金山寺道悦和尚的话,所以有今天的下场。’秦桧一听大怒,派何立去金山寺,捉拿道悦和尚。道悦和尚在头一天于定中晓得这段因缘,乃留下一个偈语:‘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

写完之后,即刻圆寂。第二天,何立来到金山寺,老禅师已经圆寂。无可奈何,回去交差。这证明坐禅的功夫到了极点,便可控制生死,愿意何时往生就何时往生,操纵在自己的手中,是很自然的现象。古时禅师,都有这种功夫。生死自如,遂心如意。在唐朝有位禅师,名叫邓隐峰,可以倒立而圆寂;近代金山活佛可以站立而圆寂。这都是由禅定的功夫,来去自由,不受一切的限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要忍耐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福修慧的时候,经过三大阿僧只(无量数)劫,才成正觉。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像头发那样细的善,也不放弃;像微尘那样小的恶,也不去做。所以福慧功德圆满,成为两足尊。

各位注意,善虽然小,也要修,集沙成塔,便成大善。恶虽然小,若去做,集少成多,便成大恶,永远不会成就道业。修行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能诸恶莫作,那么福报会一天比一天增加。若能众善奉行,那么智慧会一天比一天增加。虽然在增长,但要继续修行,而不间断,才能有所成就。

我们现在行行坐坐,坐坐行行,在禅堂里用功修行,这就是修福修慧。如何修福?就是‘不作诸恶’。如何修慧?就是‘众善奉行’。在这种情形之下,福报也圆满,智慧也圆满,然后很快成就佛道。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时,走错很多冤枉路,可是他很有耐性,不灰心,继续精进,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最后达成佛果。我们修行佛法,比释迦牟尼佛幸运。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正道,只要按照目标前进,很快达到目的地––彼岸的净土。

释迦牟尼佛前生为常不轻菩萨时,修一种忍耐的苦行。见人就顶礼,口中还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有人讨厌他的行为,所以他向人家叩头,还要遭受人的骂或打。有一次,行菩萨道,向人叩头,被人踢掉两颗门牙,但是不灰心,再接再励,行叩头的苦行。这回学到经验,见到人来,在远处就先叩头,还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叩完头,说完话,即时就走,想打他也追不上。常不轻菩萨,以‘无我相’的精神来修福修慧。谁教他这样修行?没有人教他这样修叩头行,乃是他自己心甘情愿这样修行。被打被骂不生嗔恚,这就是修忍辱波罗蜜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人最要紧的法门,就是忍耐。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要忍要让,与世无争。若是不能忍,随时发脾气,把辛苦所修的功德,统统烧光。我们扪心自问,有没有这种忍耐力?向人叩头,反被人打,不生嗔恨。若能做到,就是佛弟子。若是做不到,赶紧摄守身心,向前勇猛精进修行。否则,浪费光阴空虚过,一无所得。修行人主要能忍冷忍热、忍风忍雨、忍饥忍渴、忍骂忍打。学常不轻菩萨的精神,无论谁对我不好,也不生嗔恨心,以诚待人,彼自然被感化,化干戈为玉帛。

修行人,就是修无我相。如果无我相,一切能忍受,境界来了,也不动心。自己把自己看成虚空一样。顺境来了,也是修行;逆境来了,也是修行。换句话说,顺境来了,也不生欢喜心;逆境来了,也不生忧愁心。无论顺逆,要认识清楚。若能如如不动,不会被境界所转。若能了了常明,就能转境界。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时,专修忍辱法门,所以称为忍辱仙人。有一天,无缘无故被歌利王割去四肢,可是他不生嗔恨心,反而可怜歌利王的无知,所以对歌利王说:‘等我成佛时,第一个先度你修道。’歌利王闻之,生大忏悔心,皈依忍辱仙人,后来就是憍陈如尊者(五比丘之一)。佛为他们五人说四谛法、三转法轮,都证罗汉果位。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佛教的教祖,他的忍辱功夫修到极点,怎样也不会生嗔恚心,我们都是佛的弟子,应该向本师释迦牟尼佛学习‘忍耐’的功夫。浅言之,忍耐是修行法门最主要的,不可忽略。古人说:‘忍片刻风平浪净,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说:‘忍是无价宝。’谁把万佛圣城打碎了,我也不执著,无所谓,绝对不生嗔恨心。人人如此想,天下太平。

忍耐,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有忍耐力,才能修行;没有忍耐力,一切免谈。今天所讲的道理,非常平凡,淡而无味。可是这是真法、正法、妙法、稀法。虽然平常,但是道是从平常中生出来,道是人用脚走出来的。这种无为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不可当面错过。如果当耳边风,过而不留,那就后悔莫及。

今天对你们所讲的话,会用时,无论什么境界来了,不生烦恼。若能用智慧来判断这个境界,不管什么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不会有什么麻烦。最后希望各位努力参,参‘念佛是谁?’不找到‘谁’字,不休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参禅是开悟的方法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净是净土,密是持咒。现在是打禅七期间,只讲禅的道理,其他四宗,暂且不谈。

禅那,译为‘思惟修’,常想这件事。什么事?就是话头。研究‘念佛是谁?’这句话,这叫参禅。其实参话头也是妄想。不过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办法,用一个妄想来消灭多个妄想。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久参有禅’。

‘参’好像用锥子来锥木头一样,不透不停止。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参禅,第一要忍耐,忍耐到最高峰,就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能开悟。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百尺竿头上,再向前迈进一步,这时,十方世界现全身。可是,这个法门,要念玆在玆才有效,不能放松,不能放逸。

在《证道歌》上说: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就是立刻觉悟一个理,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事’上要一步一步的修,在‘理’上要立刻就明白。顿悟的时候,知道井在那里,可以去取水。没有顿悟的时候,常听辘轳(汲水的工具)响,但不知井在何处?这个譬喻,是说明佛性从什么地方来的?怎能证得佛性?证佛性别无二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参禅打坐。

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六度修行圆满,才能开悟。

我们都在作梦,所谓:

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
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
朝朝是作梦,不觉梦黄粱;
梦中若不觉,枉作梦一场。

在梦中明明有六趣(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觉悟之后,三千大千世界也化为乌有。为什么?因为没有执著。没有执著,把万事万物都返本还原,又怎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都没有了。有人听到这四相没有了,就不敢修行。误认修到极点,人也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寿者也没有了,怎么办呢?那么,什么工作也没有了,成为失业的人。

一定要有工作吗?那就继续颠倒吧!修行到了无四相的境界时,就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证得诸法实相的道理。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不是说我明白这个道理,而是要真正证得这种一法不立,万法皆空的境界,那时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在世界上,不是执著名,就是执著利,或者执著财,或者执著色。所以看不破,放不下。想看破,想放下,又舍不得。为什么舍不得?因为有精细鬼和伶俐虫在作怪,所以把很多事情当面错过,失之交臂,对面不识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还要到处去找,这就是受颠倒妄想所支配。

参禅的‘参’,就是观。观什么?观照般若。教你念玆在玆观自在,不是观他在。观观自己在不在?自己在,就能参禅打坐,用功修行。若是不在,在那儿打妄想,想入非非。那就身在禅堂,心跑到纽约去观光,或是到义大利去旅行。到处去攀缘,所以就不自在了。

观自在,就是菩萨;观不自在,就是凡夫。观自在,是天堂;观不自在,是地狱。如果观自在,心未跑出,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此身在参禅的时候,继续不断地参,绵绵密密地参。这才是行深般若,找到智慧。得到大智慧,才能到达彼岸。

参禅的秘诀,就是‘朝也思,夕也思。’思什么?思‘念佛是谁?’今天也参,明天也参,天天在禅堂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是在短期能尝到禅的味道。要经过长时间才可以。有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功夫,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蕴,又叫五阴。蕴是集聚的意思,阴是遮盖的意思。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脱?就因为被五蕴所覆的缘故。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有障碍为色,有形相为色。色蕴不空,见到色被色尘所迷惑,闻到声被声尘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尘所迷惑,尝到味被味尘所迷惑,触到觉被觉尘所迷惑。如果把色蕴空了,就是内无其心,外无其形,远无其物的境界。

色,有种种颜色,能令你眼花撩乱,认识不清楚,迷迷茫茫,好像瞎子一样。在《道德经》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些境界,都是被色蕴所执著。若能破了色蕴,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空了,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所以说,色蕴不空,便执著在色上,若著色上,见惑不能破。 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就是色,对著境界生起一种贪心和爱心,就执著了。见惑有八十八品,如果断尽,就证初果罗汉。我们修道人,先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然后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也就是对一切理认识不清楚。如果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证四果阿罗汉。

(二)受蕴:就是领纳的意思。境界来了,不加考虑,就接受了,有舒服之感觉。譬如吃一种好东西,觉得很自在,这就是受。穿一件好衣服,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住一间好屋子,觉得很漂亮,这就是受。坐一辆好汽车,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乃至一切身所接受的,觉得不错,这就是受。

(三)想蕴:就是思想的意思。因为五根领受了五尘的境界,就生出种种的妄想,种种的念头。忽起忽落,起了作用,去想色,去想受。

(四)行蕴:就是迁流的意思。随来随去,随去随来,没有停止,川流不息。作善作恶的动机,由妄心所支配,而反应于身口的行为。

(五)识蕴:就是分别的意思。境界来了,就生起分别心。例如:见到美色,生欢喜心;听到恶声,生讨厌心等等的分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20:46 , Processed in 0.94393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