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宗亦通。说亦通’:宗,本来在中国佛教有五大宗—禅、教、律、密、净,这段文所说的宗,只是指禅宗,因他所注重的是禅宗。通,通了。说,讲说,讲说教宗。

‘定慧圆明不滞空’:定慧由戒律而生,你要持戒才能生定,有定才能发慧。圆,圆融无碍;明,光明遍照。滞,滞碍;空,虚空,也就是真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不但我现在才通达这些法。

‘恒沙诸佛体皆同’: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本体都是一样的。

怎么说‘宗’是禅宗?又怎么说‘说’是教宗?因为永嘉大师是禅宗的法匠,所以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本著禅宗的理论来说的。所以他说宗亦通,对禅宗的向上一法明白了,也通达无碍了;说亦通,讲经说法这一门也通达无碍了。有的禅宗批评学教的不对,学教的又批评参禅的不好,正如韩愈所说:‘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辅之,出者诬之。’为甚么‘入主出奴,入辅出诬’呢?就因为不通的缘故,宗也不通,说也不通,没能圆融无碍,包罗万象,所以是己非人。因为这个毛病,就产生入主之见,喜欢那个宗,就说那个宗正确,是好的;不喜欢那个宗,就说那一宗不正确,是不好的。妄加批评,固执自己私人的偏见,来批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一批评不要紧,所谓‘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因为没有到圆融无碍的程度上,宗也不通,说也不通,固执自己私人的偏见,妄加批评佛所留下来的教训。这一类的人,真是很可怜,谤佛、谤法、谤僧,谤到地狱去了,还不知怎么去的!你说这样的人多可怜!

为甚么说他宗也通,说也通呢?因为定慧圆明,定也具足,慧也具足。怎样才能定慧圆明呢?是从持戒那儿来,所以修道的人,若不持戒律,就好像在很好吃的东西里面掺上狗粪,人人不但不愿吃,而且还掩鼻而过;也可说是煮沙成饭。所以修道人必须要注重戒律,否则误人误己、骗己骗人,骗自己则不能定慧圆明;骗人,令人不生信心。所以定慧圆明不滞空,滞空,就是停留在空理上,滞足不前,在那儿欲进不进,欲退不退,叫滞足不前。既不前往,那么后退吗?也不是,就在那儿徘徊于歧路之间,那就是滞空,就是得到一点点空理,便不往前进步,停留在空理上叫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永嘉大师说,不但单单我明白这个道理而这样说,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能够成佛的基础,也都是从这条路来的。从此而证得诸佛的理体,证得诸佛的法身。

由这一段歌词来看,虽然没有明显地提出戒律,可是戒律包括在定慧之中,你没有真正的持戒,绝没有真正的定力;没有真正的定力,便没有真正的慧力;没有真正的慧力,就是会说两句半口头禅,也不实用。所以各位善知识,佛法里丝毫也不能掺杂假的东西,就好像眼里不能掺沙一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躬行实践,不注重说食数宝那种口头三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师子吼。无畏说’:狮子是百兽之王,佛说法是无所顾忌,也就像狮子吼,没有恐惧,这种法一说出来—

‘百兽闻之皆脑裂’:其他的走兽、飞禽听到狮子吼,脑都被吓碎了。

‘香象奔波失却威’:象是兽里最大的,庞然大物,很威风的,可是听到狮子吼,也吓得魂飞魄散,胆战惊心,他平时那种威风都没有了。

‘天龙寂听生欣悦’:可是天龙八部默默中听见狮子吼,都欢喜了。

这里是说,佛法好像狮子吼,百兽比喻甚么呢?他们是旁斗左道,邪说异端,这类的宗教。这些天魔外道,就好像百兽一般,听见狮子吼,吓得大小便也不知不觉流出来,就这么厉害,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天魔外道一听佛说正法音,也吓得战战兢兢,恐惧不安。香象就是外道领袖,他的神通丢了,智慧也没有了,让他的徒众不佩服了,所以说失却威。可是天龙八部、护法善神,乃至十方诸佛菩萨都皆大欢喜—欢喜、踊跃、赞叹。所以我们信佛的人,不可以再去参加旁门左道,那些邪说异端都是来诱惑人的,令人生出一种争心、贪心、有所求心、自私自利的心,一天到晚专门在那儿打妄语,讲话骗人。这样都像百兽一样,脑都裂了,一见正法的时候,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各位既然走到佛教大乘的门里,不要再误入歧途,走到错路上,信婆罗门教那种骗人的宗教,天天往脸上贴金,而不看看全身在垃圾里生活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游江海。涉山川’:这是古来大德高僧,参方访道,不辞山高水深,路途遥远,这种游江海,涉山川,不像我们现在的旅游,他们是访益友,求明师,到处参访善知识。善知识所住之处,是人人不愿住的地方,或在深山穷谷,或在岩穴里,这样的人不会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他是无所求于世;无所贪于社会;无所争于全人类,他常常穴居而野处,登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他住在深山穷谷里,无挂无碍,无拘无束,无人无我,无是无非,在那儿一心办道。所以你想参访这类善知识,必须要不辞跋涉之苦,所以说游江海,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他就是为了寻访善知识、良师益友,到处参方行脚,行脚不是坐飞机,坐火车、巴士、汽车,也不是骑自行车,而是用脚来行路。有的人说,那真是笨透了,可是他会开悟;你这么聪明,到现在还是那么愚痴。所以寻师访道为参禅,参禅的法门要有相当的功夫,不是一掘就可以挖个井;也不是一步就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修行一分钟,就可以成佛果。这要参,参就是要专心一致来研究,念兹在兹,心无旁鹜,所谓‘专一则灵,分驰则弊’,好比鸡孵蛋,像老母鸡孵鸡蛋一样,天天在那儿趴著,用热气孵著鸡蛋,时候到了,小鸡就出来。参禅也是这样,又如龙养珠,念兹在兹,时时刻刻不停的;如猫捕鼠,像猫等著老鼠出来,不出来则已,一出来一爪就把它抓住,跑也跑不掉,要有这种持久的能耐,自然就开悟了。所谓‘久坐有禅’,久坐自然就静虑,禅是梵语,翻译为静虑,静虑就是叫你念虑停止下来,静止下来。

‘自从认得曹溪路’:可是自从认得曹溪的法门,禅宗的向上一法。

‘了知生死不相关’:明白一切诸法,无生无灭,生死也没有甚么问题,要怎么了生死呢?就是要无漏,怎么会得到无漏?要断欲去爱,那么生死也会了,也就是得到无漏的法。佛经上说的无漏法,就是要去毛病,去染污的念头,而剩下清净的念头。‘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各位都要用心来研究这个道理,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这篇《证道歌》是永嘉大师一生修行的心得,和盘托出,告诉大家,这也可以说是婆心切切,不保守秘密。我们听到歌词之后,要发心把《证道歌》读熟了,能背诵如流,每天或许念几遍,这都是无形中的鞭策,无形中的善知识。各位不要把这篇歌词忽略了,能背诵如流,那才没有白听《证道歌》一场。你念熟了,自然就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若不熟,当然就不会真正了解,所以各位不要把听经的时间空过,应深深地研究所听到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前一段文‘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礼皆同。’是说禅宗心地法门通达无碍,讲经说教也通达无碍,宗不碍说,说也不碍宗,互相圆融无碍。现在这段文‘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是说用功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行住坐卧都可以参禅。

‘行亦禅。坐亦禅’:禅是半梵语,具足应说禅那,翻译中文是思惟修,又叫静虑。怎么叫思惟?是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不向外去找,思惟修行。怎么叫静虑?人的虑就是妄想,妄想不容易停止,不容易不动,妄想不动就是静,静虑也就是修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虽然不动,可是明明了了;虽然明明了了,可是不动,动就是以摇动为义。静虑像甚么呢?像水里有沙泥,如果不静就不能沈,沙泥和水混合一起,就看不清楚,静虑是把沙和泥土沉到底下,也就是把烦恼止住了。

参禅,不是坐著才能参禅,那样就把功夫用得死板了,不活动了;要把功夫用活起来,好像生龙活虎似的,可是虽然生龙活虎,然而他的本体不动,这就是思惟修,也是静虑,也是参禅。参禅就是要你妄想停止,把真正的智慧现出来,这叫行也禅、坐也禅、住也禅、卧也禅,行住坐卧都是在用功,都是在修行。摄持你的心念,都是用这种功夫,用得纯熟了,内也没有心,外边也没有形,远处也没有物,万事万物都合而为一,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一多无碍,一多无二,能达到这种境界。

为甚么内里面没有心?外面没有形?远处也没有一切物质?并不是没有,而是把你的分别识心停止了;分别识心一停止,本有的智慧就现出来。为甚么我们分别识心不停止?一天到晚妄想纷飞,有如海上的波浪那么多,为甚么?就是因为不能停止你的妄想。想得乱七八糟,东想西想;若能没有妄想了,这时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有的事都办完了,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参禅的好处,不必再受生死,所以才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语,言语;默,不言语;动,行动;静,不行动。体安然,无论你说话也好,不说话也好,行动也好,静也好,本体是安然不动。这个礼是甚么呢?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是无垢无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所以说体安然。达到这个境界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使遇到刀斧临身,白刃砍体的时候,也很坦然自在,并没有痛苦。为甚么?因为我们有痛苦乃由于执著没有破,如果我们的执著破了,甚么痛苦也没有,甚么快乐也没有。你快乐吗?你贪快乐就是执著;你怕痛苦吗?这也是执著;你忧愁吗?这是执著;你烦恼吗?这是执著。你要是没有执著,就是刀斧临头也坦然自在,欢欢喜喜的,没有一点痛苦艰难的。

‘假饶毒药也闲闲’:假如你遇了毒药,这也是等闲事,没有甚么大问题,能使毒药为甘露,无论遇著甚么毒药也若无其事。为甚么能这样?就因为没有执著,把我执、法执都破了,毒药也不发生作用了。好像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到了中国,中国人欺负他,旁门左道欺负他,派地下工作人员,用毒药想把他毒死,前前后后有六次那么多,可是始终不发生作用。这就是假饶毒药也闲闲,也像等闲事,没有甚么问题,这是个恰当的证明。

‘我师得见然灯佛’:我师—这是永嘉大师称我师,我师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是所有佛子的师父,所以才这样亲切地叫我师。得见然灯佛,我的师父释迦年尼佛,在过去遇见然灯佛,然灯佛就给释迦牟尼佛授记。

那时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头陀行,有一天走在街上,看见路上有很多泥水,很难走,可是他看见那边有个老比丘走过来,于是他愿意以身布施供养老比丘,就把身体趴到泥水上面,请这位老比丘走过去。可是身体的长度不够,还有一点泥水没有盖到,于是他又把头发散开,铺在污泥上面,请这位老比丘从他身上、头发上走过。这位老比丘就是然灯古佛,然灯佛看他用身体来布施供养他,给他把路垫上,又布发掩泥,把自己头发展开覆到泥水上,这种诚心很稀有,不可多得;于是然灯佛观察他的因缘,就给他授记做佛,说:‘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你的佛号叫释迦牟尼佛,生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你在那儿成佛。

释迦牟尼是梵语,翻成中文叫能仁寂默,能仁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寂默就是具足常乐我净四德,能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就是能慈悲喜舍,令众生得到所应得的法雨。

‘多劫曾为忍辱仙’: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怎样叫一劫呢?人世间寿命一增一减叫一小劫,增是从人寿十岁,每一百年寿命增一岁,人的身高增一寸,人在十岁时,身高最多一尺多高,每一百年增一寸,寿命增一岁,增到人的寿命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减,减是每一百年身量减一寸,寿命减一岁,这样减到十岁,这一增一减叫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世界成住坏空各经过二十小劫,释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梵语,是印度的大数目,叫无童数,三大无量数叫三大阿僧祇劫。

在这遥远的时间里,释迦牟尼佛每秒钟也没有退失菩提心,都是向前勇猛精进,发大菩提心,每秒钟也没有空过,经过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福—做种种善事;修慧—读诵大乘经典;福足了,慧也足了,所以叫两足尊。在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修福修慧,一定遇到很多横逆的境界,所以一定要修忍辱行。

修忍辱行就是种相好,因为能忍辱,所以他的相貌就庄严;如果一个人脾气大,相貌就丑陋。这个人相貌端正,心地善良,就是在那儿种相好;那个人相貌丑陋,声音也不洪亮,讲话都拖拖拉拉,一点也不清楚,就是因为没有种相好,这叫一善一切善,一恶一切恶;一样好,样样好,一样不好,样样都不好。所以我们尽量不要有脾气,尽量要学忍辱,能忍辱,相貌就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你都敬佩你,见你和蔼可亲;不是满身炸弹,满身机关枪,人见人怕。

释迦牟尼佛往昔做忍辱仙人,在那儿修道,那时候歌利王带著宫娥、嫔妃,到深山打猎,宫妃、婇女见到老修行胡子长长的,头发也长长的,不知道是人还是怪物,就怕得不得了,可是又好奇,要看看到底是甚么?就往前走,胆子大的就问:‘喂!你是干甚么的?’他说:‘我在这儿修道。’‘修甚么道?’‘修忍辱。无论甚么事情,我都忍耐。’这些宫娥、婇女、妃嫔,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奇怪的人,就把他围上。看他不咬人,也不打人,讲话还是一样讲人话,于是和他接近,把他团团围住,这个问长,那个问短,忍辱仙人因为修忍辱,也就不怕烦扰地答覆问题。

正在这个时候,歌利王打猎回来,看到他的宫女、妃嫔都围著这个头发长、胡子长的人,不知在干甚么?他也就过来,看他这些妃子对仙人捏手像对老友似的,他不禁喝起醋来,就问:‘嘿!你在这儿做甚么?’他说:‘我在这儿修道,修忍辱。’歌利王就说:‘你修甚么忍辱?你诱惑我这些宫女,你能修甚么忍辱?你真忍辱吗?’他说:‘我真修忍辱。’‘真修忍辱?那好!我来试验你的忍辱功夫怎样!’于是拿出他的宝剑来,就把忍辱仙人的臂剁下来,说:‘你现在忍辱不忍辱?’忍辱仙人说:‘忍辱。’歌利王又挥起宝剑把他另外一条臂剁下,说:‘我说你在诱惑我的宫女,你在这儿装老实人,你真瞒得了我?你现在能不能忍辱?’忍辱仙人说:‘能。’歌利王又把他两条腿也剁断了,问他:‘现在忍辱不忍辱?’忍辱仙人说:‘我还是忍辱。’他说:‘你专门打妄语,讲大话,不老实,你现在看我有宝剑,所以你不敢说你不忍辱,恐怕我把你的头都砍下来,因此你怎样痛苦也要讲假话。你说你忍辱,究竟有甚么能证明你不是打妄语?’忍辱仙人说:‘我如果不是在忍辱的话,我的四肢不能复原;如果我忍辱,心里不生嗔恨,让我的四肢恢复如初。说完这话,果然四肢恢复。歌利王还是不信:‘你真是妖怪,臂腿都断了,还能恢复如初,谁相信这种邪术、邪法!没人相信。’这一说触怒了护法天龙八部,即刻劈雷闪电,要把歌利王劈死。

这时忍辱仙人替他求情,叫他们不要把他打死,说:‘我将来成佛,我先要度这个人。’于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首先在鹿野苑度憍陈如。憍陈如就是往昔的歌利王,所以若人发愿,终究会满他的愿。

忍辱仙人是不容易做的,因为一般人有一句话:‘佛都有火了!’所以忍耐心是不容易常常有的。有的时候,忍一次可以;忍二次,马马虎虎;第三次就忍不住要发火了。

现在又讲另一个忍辱的修道人,这个修道人也修忍辱行,可是到时候就忍不住了,所以把全国的人都给杀了,比夜行杀手更厉害。

这个因缘是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诸大弟子到外面游化,走到一个原野的地方,几千里路的地方都没有一个人,弟子便问释迦牟尼佛:‘这个地方,土地肥沃,地又宽广,一望无边,为甚么连一个人也没有?’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地方以前有一位修道人修忍辱行,有一次这个国家的宰相被国王免职为民,这位宰相平时也知道有个老修行,在这儿修忍辱行,很有道德,也很灵感。于是他去请教老修行:“皇帝不用我做宰相,有甚么方法才能令皇帝回心转意?你能不能帮我这个忙?”老修行说:“可以的,我告诉你这个方法,你照著做,就可以官复原职,恢复你宰相的地位。”他又说:“你用一把土,吐一口水,弄得很邋遢的样子,然后往我身上洒,那你就可以官复原职了。”这个宰相就照做。果然没三天,皇帝又宣诏叫他回去做宰相,恢复他的官职,宰相很感激这位老修行。这时正宫娘娘也被皇帝贬入冷宫,她想起宰相复职的事,认为他一定有个方法,便去请教他:“你前一阵子被皇帝免职,很快又官复原职,是怎么回事?”“因为我去求教一位忍辱的老修行,忍辱老修行叫我弄一些土,掺点口水往他身上洒,就把不吉祥的运传给这位老修行,所以皇帝又把我宣回来。”娘娘说:“那你帮我问一问,看看我应怎么做,才能让皇帝回心转意。”丞相就去问,老修行说:“她的身分比你高,她要用一碗水掺泥土,也是洒在我的身上,皇帝就会宣她回去做娘娘。”她就照办,果然很灵验,皇帝又把她宣回去做娘娘了。

正在这时,国家发生战争,邻国发兵侵略,国家派兵抵抗,可是没有法子抵抗,打了败仗,节节败退。皇帝这时忽有所悟:我以前不要丞相,为甚么过几天又把他召回?这个娘娘也是,本来很讨厌她,以后又觉得她好,这是甚么道理?问一问他们两位,看看有甚么法术!答覆是:“我们国家有个老修行,是修忍辱行的,甚么事,他都能忍,并且他能把其他人不吉祥的运气,转到他的身上,别人就吉祥了。我们当初被贬时,都是去找他,所以我们又好了,国王又把我们召回来。”国王说:“那我们的国运也不好,你去请教这位忍辱仙人,看他有没有办法令我们的国家打胜仗。”丞相就去和他商量,忍辱老人想一想说:“我本来不愿管闲事,但是因为我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修行,我也应该报答国王国土之恩,这样好了!你用一桶水掺上泥,然后叫国王把这桶水洒在我身上,这国家就可以打胜仗。”国王就如法炮制,果然前线打一仗,胜一仗。胜利回来便庆功,国王说:“国家不吉祥,能以转运是因为求助国里的国宝—忍辱的修行者,所以战事胜利,我们要报他的恩。”这一报恩,老百姓都知道这个消息。你说怎么样了?所有不吉祥、运气差的老百姓,都跑到忍辱老人那里求转运,这个吐一口口水,那个抓一把土往他面上扔,把忍辱老修行弄得全身是土,全身都是老百姓的口水,污浊邋遢。全国人民一天到晚都来麻烦他。(这个要转运,那个要发财,中马票,那时没有马票,大概有狗票。)大家都想如意吉祥,把忍辱老人弄得真受不了了,说:

“唉!你们这些人都该死!”只生一个念头,全国人民都死了,所以几千里地,一个人也没有。’

你们想想,虽然是传说,但是修道人有时候也忍不住的,所以才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不要令修道人心里不高兴。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忍辱行,一劫还修不成,不知修了多少劫,才把忍辱行修成,所以才说多劫曾为忍辱仙。

以前又有一个老修行,也修忍,很久很久不发脾气,自己就生了骄傲心,卖起广告来。他在门前挂了一个招牌,招牌上写‘性如灰’,让别人知道他是一个没有脾气,不发火的人。挂上这招牌也不知经过多久,有一天,观世音菩萨从这儿走过,看见这块招牌,上面写著「性如灰’。观世音菩萨就化一个要饭的穷人,到这儿来问老修行说:‘我看你挂这个东西很好看,又有几个字,那几个字怎样读法呀?请教一教我好不好?’这老修行想:‘现在有人想要明白“性如灰”的意义。’他便说:‘那几个字叫“性如灰”,自性就好像灰似的,一点火气都没有,无论遇到甚么不如意的事,也不发脾气。’这个穷要饭的说声:‘谢谢你!’就走了。可是走出三步又回来,再问老修行说:‘啊!这三个字怎么读?我忘了!’老修行又说:‘“性如灰”,是说修道人自性里头,没有火气,都变成灰了,这回记得啦!’叫化子说:‘好!。真是谢谢你!’走了不远又回来,问:‘唉!我又忘了,这三个字到底是甚么?’老修行说:‘性如灰。’叫化子又走了,走了又回来,如是者十几次,这时老修行灰里就生出火了,他大发脾气说:‘性如灰!性如灰!你总问!’叫化子说:‘原来你的灰里还有一点火呀,那么再见了!’踊身虚空,现出观世音菩萨像。老修行心想:‘唉呀!我修行了这么多年,就想和观世音菩萨见一面,想不到性如灰没有修到底,和观世音见了面,还当面错过,交臂失之,真是太可怜了!’就在那儿痛哭流涕,想不到灰中一点火,烧出了很多火星来,差一点把自己烧死。

由前一位忍辱修行人来看,我们大家研究研究,为甚么丞相请教他的方法,皇帝又能把丞相请回去;娘娘也依照他的方法,也从冷宫中出来;国家不吉祥也变成吉祥了,这是甚么道理?我们要知道,若是一个有德行、有修行、有功夫、有道德、有智慧的修道人为你回向,说是愿你以后一切如意吉祥,一顺百顺,你即刻就能得到受用,因为他的功德,他的道力超过一般人的力量,他只要一动心,想要你好,你就会好。甚至这个人应该死,你把他感动了,他要你活过来,就会活过来,因为他有功德,他能役使鬼神,嘱咐鬼神做甚么,鬼神就会听他的支使。如果一个人该死,阎罗王请去赴宴,他可以说不要请他,我要把他留下来,这个人就会活过来,可是要受感动,若感不动他是办不到的。无论有甚么事情,只要他帮你回向,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能有这种力量。可是你若让他不高兴,他一不高兴,一动念,也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才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也就是这个道理。

修道人是一点一点修,成就他的道,修成他的智慧,成就他的慈悲喜舍,所以他只要心念一动,心想事成,能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各位要努力用功修行,你若真有功德了,甚至能移山倒海,随心变化无穷。看一看这个修行人,动一念说:‘你们这班人都该死。’果然这班人不但不能吉祥如意,反而都同归于尽,为甚么能这样?就是他平时修行的功力,所以他一动念,阎罗王、一切鬼神都照办,都遵照他的意旨,你们若遇见修行忍辱的人,切记切记不要得罪他,得罪他,令他发火了,就不得了。

我们修道的人,若能修忍辱,相貌就圆满端正妙好。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是修忍辱所成就的。无论那一位愿意英俊美丽,就要修忍辱。打你,你不发脾气;骂你,你也不发脾气,你有容忍之心,就有德行,将来就能相好庄严;反之,如果天天发脾气,就变成一个饿鬼,不会好看的,所以各位要特别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几回生。几回死’: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修忍辱,布施生命,所以说:‘几回生,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生死,是很长很长的时间;无定止,没有一定的。

‘自从顿悟了无生’:无论那一位修行,若能顿悟,明白无生法忍,会修忍辱了—

‘于诸荣辱何忧喜’:怎么会人家侮辱你,就忧愁;赞叹你,给你一点光荣,就欢喜。没有这些,毁誉不动于心,一切事、一切处都在忍辱三昧里,都在忍辱定里用功夫。弥勒菩萨也是修忍辱,所以肚子那么大,容天下不能容的事;常常笑,看世界人类非常可笑,所以我们由这要真正明白。

好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身喂虎,老虎是最恶的,他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给老虎,老虎吃了,才没饿死。老鹰是最恶的飞禽,饿得不能飞了,他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鹰吃,去救鸽子,因为鹰要把鸽子抓去吃,他就割肉喂鹰,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喂鹰。你看这种舍身喂虎,割肉喂鹰的功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把身体布施给全人类不知有多少次。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大的地方,不是十方三世诸佛布施生命的地方。每一粒微尘大的地方,都是过去诸佛舍生命处,把生命布施出来,布施给众生。我们若懂得这个道理,还有甚么放不下的?有甚么舍不了的?就是那么执著,一天到晚在脑子里算来算去,算去算来,怎样能赚钱?怎样能发财?你若是应该发财,你不知不觉就发了,不需要那么用心去用计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入深山。住兰若’:这段文是说,人修行时,要到深山穷谷、岩穴之间,住在寂静处。兰若是梵语,就是寂静处,若—寂,没有一切声音;静,没有动的情况,静和动相反,静就是不动,动就是不静。在岩穴修道,为甚么要在深山穷谷,韬然绝也?因为在闹市里不易修道,你刚要得到一点定力,境界一来,把这个定力又打失了,所以到深山穷谷里,隐居在岩穴寂静处。

‘岑崟幽邃长松下’:岑崟,高峻的样子,山是很高的。有些山岩,奇峰突起叫幽邃。这地方很幽静,没有闹市的喧哗,在苍松翠柏的树下修习禅定,得山川灵秀之气,和天地大自然合而为一。

‘优游静坐野僧家’:优游,是超然自得,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人无我,所谓超然物外,和一切一切物不接近,就在高山岩穴修行。野僧,是不为一般人所知道,像野人似的,也不修边幅,胡子长长的,眉毛长长的,头发长长的,手指甲也长长的,身上若长了毛,毛也长长的。可是他是个出家人,在那儿与世无争,也不和人争财、争色、争名、饮食,不贪舒服地睡,所谓睡也可以,不睡也可以;有东西吃也可以,没有东西吃也可以;名—更别说了,根本无声无嗅,无人无我;色—在山里更谈不到美丽的颜色;财—根本没有,也不需要争。

‘阒寂安居实潇洒’:在这个像野人的出家人家里住,阒寂,一点繁华都没有,一点吵闹声音都没有,没有喧哗,是一个真正清净所在。潇洒,也是自由自在的样子,我不管你,你也不管我,没有一切的烦恼,得到真正的自由。

这是这段文的大意,这里面的表理无穷无尽,就是叫我们心领神会,看你悟到那个阶段去,所以每个人要用各人主观的智能来发掘智慧的宝矿,才能达到宝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觉即了’:佛教所注重的就是觉,这个觉就是觉悟。觉悟了甚么呢?觉悟是把无明破了,就现出光明,也就是把黑暗破了;禅宗叫‘黑漆桶’,把黑漆桶打破了,现出本有的智慧。好像开智慧矿似的,可是开矿是要用力,用人工去开发。

‘不施功’:这个智慧矿,不要你费甚么力量,只要你把染污心放下,提起清净心,回到清净本源,妙真如性,也就是返本还原,明心见性。虽然不施功,但也要念兹在兹,勿忘勿纵,不要揠苗助长。

所谓:‘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段文是说列国时期,有个宋国人太聪明了,因为太聪明,所以变成愚痴,怎样太聪明呢?就是想入非非,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去做;没有机会,他认为机会来了,所以举出他来做比喻。

这宋国人可怜他的苗不长,希望它们快点高大,于是就帮他的苗长高,怎样帮苗长高呢?揠,就是往上拔,每一棵禾苗本来一尺高,他就拔二寸出来,把每棵都这样拔,拔了一天,就很疲倦的样子。‘芒芒然归’,就是甚么也不懂的样子,芒芒然若无所知的样子,几乎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帮苗长起来,他太疲倦了。‘谓其人曰’,他就对他家人说:‘今日病矣!’说我今天累病了,太疲倦了,我要早点休息。为甚么?‘予助苗长矣’,我帮苗长高了。‘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一听,他父亲在甚么地方学了这种科技方法呢?帮苗很快就长高,赶快去看,所以就像现在的慢跑,跑到田里,一方面是做运动,一方面是做实验,看看他父亲是用甚么科学方法来助苗长大。‘苗则槁矣’,可是苗都死了,都枯槁了。

这是不懂栽培灌溉田稼的方法,他想入非非,以为长慢了,我帮他长快一点,结果把苗都弄死了。宋国人就是这样,不只宋国人是这样,现在天下人不这样的都很少了,都是在异想天开,想要突出,有奇迹出现,所以我们在这时代,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觉即了,甚么是觉?就是智慧。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智慧,大智慧,不是小智慧。佛成大觉,就是大智慧者,并不是有甚么神奇。不施功,不假造作,不用揠苗助长。

‘一切有为法不同’:可是有为法和真实的无为法不同,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就是有形有相,令你能觉察得到,看得见,你所做的事都是有所表现的,就都叫有为法。这个有为法和无为法不同,无为是不加造作,无为而无不为。

‘住相布施生天福’:有的人迷到相上,迷到有为法上,愿意发财、当官,有大名声、大地位、大权势,这都是著相。听说修五戒十善,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就拼命做有为的布施,做著相的功德。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世界互通有无,代替古来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所以叫布施财物。法施,天天给人讲经说法,是用法来布施给众生。无畏施,正当众生在困苦艰难、颠沛流离,艰苦的时期,你能安慰他,令他没有恐惧的思想,这叫无畏施。这三种布施以法施为最上。

谈到法布施,你要有正知正见,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才能令众生得到利益;你如果邪知邪见,把众生引到地狱去,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若是有功德,这是著相布施,只可以升天得到天福。等天福享尽了以后,又要受苦了。

‘犹如仰箭射虚空’:这里有个比喻,好像拿一张弓射箭,可是你不是向东、西、南、北方向射,而是向虚空射,但是你射虚空,终究不能达到目的地,只在虚空里一阵子,暂时能上去,随著又坠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势力尽’:就是说仰箭射虚空是空费力,举刀斩水水无痕,就是没事找事做,没有麻烦,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射虚空,力量及不了—

‘箭还坠’:箭就坠落下来。无论甚么物质,由上往下坠的时候,都是重的先下来,轻的在上面,换句话说,箭头在下,箭尾在上,要是不小心,可能坠到你的头上,甚至也有生命危险,所以说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你尽去做有形相的布施,虽然也种福了,可是这种福不是长远的,而是暂时的,转眼的,不久的,是靠不住的,所以招得来生不如意。今生或许得到福,来生也许得到福,再来生就不如意了。所以福尽又要受苦了,而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不能了脱生死,不能超出轮回,这就是不如意的事情。

‘争似无为实相门’:这怎么比得上无为实相无相的解脱门呢?比不了这种解脱门。所以—

‘一超直入如来地’:一超直入,不历僧祇获法身,不立阶梯而证得佛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莫愁末’:我们修行学佛法,要认识根本的道理。根本的道理是甚么呢?就是去欲断爱,少欲知足,也就是没有益处的妄想不要打那么多。你若得到根本的道理,末稍枝叶的问题就不用愁了。本,就是你得到真的,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果位,得到真如自性,本来清净的,本来是不动摇的,本来是现成的。这个本,也就是如意珠。甚么是如意珠?就是大圆镜智,你要是得到大圆镜智,就不会再有有漏的思想,所以叫得本。不颠倒,把根本抓住了,末梢就不需要那么注意。

‘如净琉璃含宝月’:本是一尘不染,万虑皆空的,就好像一个清净琉璃瓶里含有一轮明亮的宝月,里外都是玲珑剔透,光明遍照,只有纯阳,没有阴气,叫如意珠。这个如意珠是遂心如意,变化无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妙用无方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你要是能了解、明白这如意珠的作用,它的体性、作用和功能,则—

‘自利利他终不竭’:这个如意珠,这种大圆镜智的智慧,既能自利,又可利他。自利,自己不颠倒;利他,令他人不颠倒。再往浅一点说,自己不糊涂,令众生也不糊涂,就叫自利利他。终不竭,就是没有完的时候,甚么时候用它,它的能源总是充足,不会没有的,这叫自利利他终不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江月照’:这是譬如乘船泛江,月光照到江里,这种境界是很自然的。

‘松风吹’:松树被风吹,有一种清香,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这都是一种非常天然的境界。

‘永夜清宵何所为’:在长夜里没有事情可做;可是在这没有事情可做时,虽然无为,可是却无不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在这永夜清宵,这种天真野趣、自然活泼的景象里,露出佛性和戒珠。金刚光明宝戒的戒珠,这就是我们的心印法门。

‘雾露云霞体上衣’:好像雾露云霞一样,又好像我们身上所穿的衣服。言其前面所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也就是说五蕴像浮云似的,雾露似的,是身上穿的衣服,不是自己的,是从外面有的体衣,佛性是自己本有的,戒珠也是自己本有的,所以你不要把这种东西认得太真。

现在我们生在末法时代,就是佛法即将灭亡的时候,这时魔强法弱,邪盛正衰,所以种种邪说都出现了,这种邪说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做出来却会亡国灭种,令人类同归于尽。

我们都知道天地间生生不息,化化无穷的道理,它有阴有阳,有正有邪,你若违背阴阳邪正造化的生理,一定走到灭亡的途径。现在全世界都怕‘爱死病’,由这个名词就应该觉悟,怎么死呢?就因为乱爱,不守正当的轨道,去做一些违背生理的事情,还到处提倡、宣传,把人性都弄迷昧了,谁也不知道那个是正,是邪;是对,是不对,甚至还要合法化。这个东西一但合法化,那世界就没有真理了。这是甚么呢?是一般人所迷的‘同性恋’,爱死病就因为同性恋而发生的。所谓有昼就有夜,有善就有恶,有逆就有顺,有天就有地,这是很正常,也是相对的道理。因为如此,古来圣人提倡男女居于一室,这是人之大伦,也因此才定了礼,所谓男子三十而娶,女人二十而嫁,这是一种伦常,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叫五伦;又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应该本照这五伦八德去做人,从来没有说男人和男人居于一室是人之大伦。

末法时期,这些妖魔鬼怪都出现于世,公然提倡灭绝人种、亡国灭种的乱伦。各位想一想,如果人人都搞同性恋,国家就没有人了,国家没有人,世界也没有人了,世界人类便灭绝。现在天地间恐怕是等不及了,等不及人类自己把自己毒死,同种灭亡,于是就产生‘爱死病’。这个爱死病,也就是快死病,到现在为止,没有研究出对症之药。这种病令人身上抵抗力都没有,外面的邪气一进来就会死。这种病就是由同性恋而来,这叫以毒克毒,造出好像原子弹那么厉害的病症,就是这个爱死病,不易治。

我本来不想讲这道理,可是我觉得现在有的人还没有被这种邪说所迷,还有向大家讲一讲的必要,我讲出来,无论甚么妖魔鬼怪不高兴,我都要说我想说
的话。这是个大灾劫,大危险时期,我们不能不想法子,那么用甚么法子呢?大家一起念观世音菩萨,希望挽救这个浩劫,如果观世音显神通,甚么病都会起死回生,‘恚怒生欢喜。死者变成活。若言此是虚。诸佛不妄说。’我们大家皈命观世音菩萨,来救这些都要灭亡的人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2:43 , Processed in 0.25727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