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事迹传记] 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解〗

1.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又称《法宝坛经》、《坛经》。六祖惠能述,法海集,元代宗宝编。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册。为禅宗六祖惠能于韶州大梵寺之说法内容,由其弟子法海集录而成,共分十门。

本书初系法海奉韶州刺史韦璩之命集录而成,然在流布过程中,后人多有节略,而未能见祖意之大全。元代德异乃探求诸方,得其全文,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于吴中休休庵上梓。翌年,宗宝更校讎三种异本,正其讹误,详其节略,并新增入弟子请益机缘,而予以印行。卷首并附德异之序、宋代契嵩之赞,卷尾附法海等所集之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历朝崇奉事迹、柳宗元之赐谥大鉴禅师碑、刘禹锡之大鉴禅师碑、佛衣铭及编者后跋。

经学者考证,《坛经》之版本主要有四种:(1)敦煌本:不分卷,原本是晚近在敦煌石室所发现的写本(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大概是五代时所写,题作《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被学界认为是目前最古老的本子。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2)惠昕本:此本原为宋邕州罗秀山惠进禅院沙门惠昕于乾德五年(967)所改订,分二卷,十一门,绍兴二十三年(1153)晁子健于蕲州刊行,后流传到日本,由兴圣寺翻刻,题作《六祖坛经》。(3)德异本:即曹溪原本,不分卷,但开为十门,题作《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此本是元德异所刻古本(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刻于吴中休休禅庵,高丽有大德四年即1300年万恒翻刻本)。明成化七年(1471)此本又于曹溪重刻,万历元年(1573)李材再刻,万历四十四年(1616)德清于庐山法云寺复刻,清顺治九年(1652)秀水王起隆等又据李材本校刻。(4)宗宝本:至元二十八年由宗宝改编,全一卷,十品,品目与德异本不尽相同,然文字大致相同,或即出于德异本。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此为教内常见之流行本。

本书之《坛经》法本,以《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所传宗宝本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所收之《曹溪本》、《明版正统本》、《清代真朴重梓本》校勘。各品之品目则采用《清代真朴重梓本》和坊间流布本。

2.宝林:即宝林寺,今广东曲江南华禅寺。

3.韶州:今广东韶关一带,治所在今曲江县。

4.璩:音jù。

5.大梵寺,在曲江县境内,后历改开元寺、崇宁寺、光孝寺等名。

6.范阳:今河北涿州。

7.左降:官职降迁。

8.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9.南海:今广东佛山一带。

10.蕲州:今湖北蕲春。黄梅在蕲春之东。

11.东禅寺:今黄梅五祖寺。

12.辞违:辞别、离开。

13.不经:犹言不到。

14.獦獠,音gé_lǎo,古书上对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仡佬族的蔑称。

15.若为堪:如何能。若为,怎样,如何。堪,能。

16.槽厂:犹言“碓(duì)屋”,除了安放碓磨之外,还兼养牛养马、堆放劈柴之用。

17.迟滞:拖延、停留。

18.处分:吩咐。

19.教授师:专门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的轨范师,为五阿阇梨中的第三位。

20.谩:亦作“漫”、“慢”,枉,徒然。

21.供奉:官名,擅长文学美术,事奉于内庭。

22.从:犹言听、任、由。

23.炷香:焚香。

24.别驾:即州刺史的佐使,宋以后称通判。

25.没意智:犹言没有智慧。没,无,旧读mò,今读méi。

26.何得:怎么能。

27.使:役使。因为惠能当时为常住大众做苦役,故云。

28.腰石舂米:惠能生得身材瘦小,踏碓舂(chōng)米的时候,为了增加重量,不得不腰间挂着石头。

29.何期:犹言想不到,不料,不想。

30.既,坊间流通本一作“亦”,但宗宝、曹溪、明版正统本均作“既”,故从之。

31.怀:指怀集县,曾属梧州府,今广西贺县东南。

32.会:指四会,曾属广东肇庆府。

33.南中:泛指岭南一带。

34.艣,同“橹”。

35.边方:未开化的荒蛮之地。

36.逐后:犹言紧接着。

37.粗慥:粗鲁、性急。慥,音zào。

38.坊间流通本一作“盘坐石上”,但曹溪本、宗宝本、明版正统本及清真朴重梓本均作“坐盘石上”,故从之。

39.那:哪。

40.遯,同“遁”。

41.骇然:诧异、惊诧。

42.延:请。

43.全称“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见《涅槃经》南本第十九至二十四卷。

44.四重禁:杀、盗、淫、大妄语等四戒,称为四重禁,犯之得极重罪。

45.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种逆恶之罪。

46.一阐提:不信诸佛所说教戒,断灭一切善根的人。

47.东山法门:四祖、五祖均在黄梅双峰山之东峰营宇传法,故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二)

般若品 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1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2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3,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4。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5。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6。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7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8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9。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决疑品 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

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10。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11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鳌,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12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定慧品 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13。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14。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15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16,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17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坐禅品 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18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19。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注解〗

1.匿:隐藏。

2.别法:指禅宗以外的其他宗派或法门。

3.说通及心通:说通指通教,能善应众生根机而方便说法;心通指通宗,远离一切语言妄想,契悟自己之本性。

4.悉:知道、领会。

5.无余:即“无余涅槃”,烦恼完全穷尽、一无残余。

6.三障:三种障正道、害善心之法:一、烦恼障,指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二、业障,指五逆十恶之业;三、报障,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

7.色类:泛指有色身的一切有情众生。

8.波波:辛苦奔波。

9.左:差错、过错。

10.愆:音qiān,罪过、过失。

11.邪心:原为“贪欲”,据曹溪、明版正统本改。

12.坊间流通本一作“取”,今从宗宝、曹溪、明版正统本,作“出”。

13.各别:坊间本作“定慧各别”。

14.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15.宴坐:静坐。

16.颠:颠狂。

17.曹溪、明版正统本均作“劝”。

18.著:坊间流通本一作“看”,今从宗宝、曹溪、明版正统本,作“著”。下同。

19.原本作“我本元自性清净”,据曹溪本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三)

忏悔品 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1四方士庶骈集2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3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4。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5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6,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7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8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9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10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11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河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性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12不开悟,欢喜奉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机缘品 第七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13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

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14。”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15。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16?”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17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18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19,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20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犛21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22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23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才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24诵经。

僧智通,寿州25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26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27。”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非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28贵溪人。髫年29出家,志求见性。

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知见30,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31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32。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33。

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34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35,安发之曹溪参叩。

让至,礼拜。

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恁么36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37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38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39,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40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41”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

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42。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43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

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44。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磨大师,嘱方辨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45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46何事业?”

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

过数日,塑就真相,可47高七寸,曲尽其妙。

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48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祐八年49,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祝祷辄应。)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解〗

1.洎,同“暨”。

2.骈集:聚集在一起。骈,音pián,并列。

3.自,坊间流通本一作“其”,今从宗宝、曹溪、明版正统本,作“自”。

4.不假到此:犹言不必到这里来。

5.矜恤:怜悯、救济。矜,音jīn,怜悯。恤,音xù,救济。

6.熏:曹溪本作“薰”。

7.原作“销”,据曹溪本改作“消”,后同。

8.憍诳:性情骄傲,心怀诡诈。憍,音jiāo,骄傲。诳,音kuáng,欺骗。

9.已,同“以”。

10.恁么:这样,如此。恁,音nèn。

11.贡高:傲慢。

12.靡:音mǐ,无,没有。

13.挨入:紧贴着进入。

14.指谕:指点开示。

15.自屈:自我委屈。

16.蕴习何事耶:犹言平时是如何做功夫的?蕴,积聚。

17.都:全然。

18.奚:音xī,如何,为何。

19.寝息:止息。寝,止息。

20.劳劳:辛苦,疲劳。

21.犛:音máo。犛牛,长毛牛。

22.饶伊:任凭他。

23.宁:安能、岂能。

24.辍:音chuò,停止。

25.寿州:今安徽寿县。

26.谛信:真诚地相信。谛,真实。

27.繁兴永处那伽定:意思是在复杂纷呈的事物面前,常处在大定之中,无有不定时。那伽定,就是“常在定”。那伽,意译龙、象、无罪、不来。称佛或阿罗汉为摩诃那伽,喻其有大力用。《大智度论》卷三云:“摩诃言大,那名无,伽名罪。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大无罪。”又佛之禅定,称为那伽定,或那伽大定。《俱舍论》卷十三云:“有余部说,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无无记心,故契经说:‘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卧在定。’”

28.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

29.髫年:即幼年。

30.明版正统本作“见知”。

31.六十二见: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此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32.曹溪、明版正统本均作“姓刘氏,吉州安城人也”。

33.首众:作僧众之首领,统领僧众。

34.金州:今陕西安康一带。

35.安国师:即慧安禅师,荆州枝江人。姓卫氏。唐贞观中,谒黄梅五祖,遂得心旨。于是遍历名迹,至嵩岳,云是“吾终焉之地”。自尔禅者辐辏。神龙二年,中宗赐紫衣磨衲,尊以师礼。延入宫中,供养三载。辞归嵩岳。是年三月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有八。

36.恁么:这样,如此。恁,音rèn。

37.谶:以哑谜的方式预言。

38.臻:到,至。

39.据谈:畅谈。

40.威音王:又作寂趣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

41.证据:证明、印证。

42.正受: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之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43.造:至。

44.盘旋:缭绕。

45.见:同“现”

46.攻:从事,善于。

47.可:大约。

48.瘗:音yì,埋葬。

49.嘉祐八年:西元1063。嘉祐,北宋仁宗年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四)

顿渐品 第八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1,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勿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2。”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3。”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4示众?”

对曰:“常指诲5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6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7。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8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9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

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行昌禀旨宵遁10。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11。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彻礼谢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12取次13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14。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盖头15,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护法品 第九 16

神龙元年17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18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19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
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20,表奏师语。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4:39 , Processed in 0.78337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