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事迹传记] 百年传奇僧人的一生-------------虚云和尚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中流砥柱 再兴鼓山道场

          一、护法安僧,重建华亭寺

在众护法檀越的支持和襄助下,虚云和尚花了4年多时间,主持将云南鸡足山护国祝圣寺修葺一新,道风禅规严明庄重,再现迦叶尊者弘法道场雄姿。到民国七年(1918),云南都督唐继尧派员和宾川县知县,数次登山礼请虚云和尚赴昆明弘法。虚云和尚只好将鸡足山事务交给戒尘法师管理。自己则谢绝了唐继尧和宾川知县派来迎接的护兵与乘舆,挈徒弟修圆各持一笠、一蒲、一铲、一藤架而下山,步行至昆明。至此,虚云和尚修复鸡足山迦叶尊者弘法道场之举告一段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虚云和尚修复鸡足山完全是出于为了佛法的弘扬,以正道风,重肃寺规,光大佛门。随缘而来,遇缘而修。修复告竣,又随缘托付,一切为了常住,丝毫不为自己个人。“这是出家本色。但在近代,尤其是位居领导(地位)的大德们,就很少这样的了。”印顺法师的这样评价应当说是很为中肯的。这也正是虚云和尚一心为弘扬佛法,护法安僧,全力救众的品德之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却说虚云和尚与修圆师徒两人从鸡足山下来,一路风尘仆仆,行至楚雄,竟被一伙占山为王、强索留下买路钱的人扣住,且遭强行搜身,欲施暴力。虚云和尚临危不惧,泰然处之,直接与他们的头目杨天福、吴学显等人据理相辩。虚云和尚以无碍的辩说,严密的逻辑,圆融的哲理,把杨、吴等人折服,接受了至省垣为之说项,请唐继尧等代表官府将他们招安的建议。抵昆明后,虚云和尚果不食言,在与唐继尧交谈时将在楚雄的遭遇相告,唐氏听了即从其建议,派人前去招安杨天福、吴学显等人。

由于资料缺乏,我们今天无法考证当年杨天福、吴学显等人之所以占山打劫的原因及其性质。所以对虚云和尚此举的结果如何定性,不敢妄加评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由此举我们可以看到虚云和尚时时处处严格奉持佛教的冤亲平等精神的认真,临危不惧的胆略,充分展示其虔诚向佛、一心向善的佛教徒的品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到昆明之后,虚云和尚入住圆通寺。唐继尧亲自向虚云和尚请求,启建水陆道场大法会,以求佛陀加被,消灾免难,超荐亡灵。虚云和尚当即应允,也提出道场起经之日,全市禁屠,大赦牢狱,赈济灾民等三件大事。唐氏全部答应了。

民国八年(1919)春,虚云和尚亲自主法,于昆明忠烈祠启建水陆道场大法会。唐继尧果真兑现了前已应承的三件大事。此次法会,会期49天。法会隆重庄严,盛况空前,轰动了春城。随喜观礼的佛门四众弟子达数万人之多。

就在主法水陆道场大法会的不久,虚云和尚获悉坐落在昆明西山的古刹华亭寺,年久乏高僧住持,香火中断,殿宇荒废,虚云和尚找到唐继尧,请他以地方当局的名义,下令保护华亭寺,作为名胜,供人游览。唐继尧早有保护华亭寺的想法,听了虚云和尚的请求后当即应允。而后,唐继尧和昆明市内王九龄、张拙仙等名流商议,礼请虚云和尚住持华亭寺,修复使之重现佛门弘法道场之光彩。

华亭寺位于昆明郊外30里碧鸡山华亭峰上,南枕太华诸峰,北带碧绕之轴,东临滇池,西望虹山。是寺所在之址,原为宋大理国鄯阐候高智升的别墅。此后,高氏后代高贤、高政二兄弟一次来此游览,看到到处众芳竞艳,繁花锦簇,仰望碧空,霄云蔼蔼,状如华盖。又有楼台屹立华顶峰,云鹤翔空之佳景,因而取“华表鹤归”之意,名其地曰“华亭”。至于华亭寺的最初肇建与开山祖师的名号,现已不可考。据寺中所存残碑有云元代元祐七年(1320),玄通元峰禅师自筇竹寺而来,在华亭诛荆结茅修行,三年后首建大光明殿,供奉毗卢佛像和圆觉十二大士圣像,寺名曰“圆觉寺”。而后,寺宇迭经毁兴,有道珪、大义、奇峰、普照等高僧相继住持,代有修复再建,寺宇日宏,声名远播,遂为滇中名刹。明正统年间(1436~1449),英宗帝敕赐“华亭寺”额,寺名随之而改,沿用下来。景泰年间(1450~S1456),得地方绅士捐助,寺僧拓其域而弘其规制,香火更盛。而后,直至清中叶华亭寺的香火都很兴盛。到了清代末年,华亭寺数遭兵火焚毁,又遇上提寺产以兴学的劫难,加上乏高僧住持,致使清净禅林化为劫灰,十方香积,阐提侵盗,寺产被占,常住困窘,殿宇破败。有见此状,虚云和尚感到自己作为佛门弟子,维护名刹,弘扬佛法,义不容辞。于是,虚云和尚接受了唐继尧等人的邀请,驻锡华亭寺,率众修复之。

然而,面对墙倒殿塌,残缺不全的华亭寺,又虑及云南地处边陲,经济很不发达。重振华亭寺,困难重重。但是,虚云和尚大愿即立,仍一如往昔,奋力酬践。不顾自己已是八旬高龄,到处奔波,劳怨不辞。同时,修复工程,精打细算,安排施工,亲自督察,唯求稳妥。历数载艰辛,虚云和尚率众重建山门、大雄宝殿、法堂、僧寮等先后告竣。又开凿放生池,在寺外新建七宝塔和海会塔。整座道场,庄严如法。平日,虚云和尚带头率众节衣缩食,陆续赎回寺产山林,以维护常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也就在虚云和尚发心率众重建华亭寺期间,滇省境内战火不断,散兵乱窜,流弹时有。那年到了秋收时节,附近百姓怕兵劫与战乱,吓得连田里收割稻子都不敢去。有见于此,虚云和尚仍发大慈悲,主动亲自前往附近军队驻地,与官长交涉协商,议定由华亭寺僧率百姓去收割粮食,军队不得骚扰。谈妥之后,虚云和尚又大开华亭寺山门,让附近乡民入寺共住,再由寺僧领着去收割粮食。这样一来,附近数村乡民蜂拥而至,华亭寺中陡增上千人,粮食十分紧张,没有办法,虚云和尚只好率领僧俗两众节食省粮。后来粮食少了就煮粥充饥。到了粮食告尽之日,僧俗两众就用糠和其他杂粮混煮,赖以度日。此时的虚云和尚,虽然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却以身作则,和大家同甘共苦,乡民们见状很为感动。

进住华亭寺后,尽管条件十分艰苦,虚云和尚在主持修复重建殿宇的同时,每年如期启坛传戒,以戒法振兴寺风。自己又在方便之时,先后为四众弟子开讲《楞严经》等法宝。因而,声名远播,慕名前来瞻礼者甚众。就是这样,虚云和尚在华亭寺一住就住了10年之久。寺宇重建方才大体告竣,但诸殿内的佛、菩萨圣像急待重塑,经费的筹集又成了摆在虚云和尚面前的头等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二、严肃规矩,重振鼓山道风

民国十七年(1928)夏,为募集华亭寺重塑佛像急需的款项,虚云和尚不顾自己已是年近90岁的高龄,毅然出滇,取道香港至上海,再折回福建。正好福州涌泉寺方丈达慧和尚往生,名刹主持乏人。当时兼任福建省府主席的海军部长杨幼京(字树庄)和前任省府主席方声涛听到虚云和尚回闽的消息,亲自率领地方官绅和信众,恳切礼请虚云留下来住持涌泉寺法席。虚云和尚想到这里是自己剃染与受戒之地,衣钵堂所在,更是历代恩师弘法之所,光大山门,重兴祖庭,责无旁贷。于是,虚云和尚依然是率徒一人,一笠、一蒲、一铲、一藤架,步行上了鼓山,执掌法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入院之后,虚云和尚巡视全山,目睹鼓山已是今非昔比。寺院门外,杂摊遍布。进入寺中,寺僧懈怠,多失庄严,规矩扫地。而且,好端端的一座十方丛林,竟沦为子孙庙,道风颓败,乌烟瘴气,以至出现僧人剃度之后,受戒与否无人过问。热衷之事,倒是挂名比丘,捐金若干,即尊为首座,坐享尊荣;捐金略少,则名列知客,把持客堂,坐收襯钱。此风盛行,致使一寺首座多达百余人,就连知客也有八九十人。寺中规矩更是一塌糊涂,僧人在寺中私收徒众,子孙相续,结帮成伙,你争我斗,此伏彼起。寺中小灶比比皆是,私设伙食,习以为然。寺中禅堂徒有其名,除一二个老年僧人看管门户,好的时候坐上4支香,懒时连坐安息香的人都没有,更不要说坐长香和打禅七了。禅堂中冷冷清清,尘积灰堆。非仅如此,就连法堂、大雄宝殿之中,只是连日经忏,且不如法。在佛殿中央又建土台,拜忏之时,俗乐与梵音杂奏,白衣偕缁衲同嬉,令人难于耳闻目睹。整座寺院,成为赖佛图生者之所归。又因寺院地处福州近郊,加之风景秀丽,香火较盛,于是一般闻利而趋、裨败如来之徒却蜂拥而至。入寺之后,无视戒律,胡作非为,弄得整个寺院混乱之至。

晋院之后,虚云和尚首先整顿寺风,除旧布新。第一步整理制度,重订《僧人共住规约》、《客堂规约》、《斋堂规约》、《禅堂规约》等悉仿镇江金山寺,从严管理,屏除旧习陋规。不许任何人在寺内私收徒弟,以铲除子孙派系的出现。虚云和尚作为方丈,以身作则,遵守此规。接着严禁僧人在寺中私造伙食,取消小锅饭菜。常住僧人上至方丈,下及沙弥一律过堂。外来客人施主,由客堂接待,小寮供应伙食。第二步加强常住人员管理。对百余个以捐金而获首座尊号者,一律取消。当家、知客人选严加选择。从原有的七八十人中礼请5人为当家,5至8人为知客。落选者即为清众,各归寮口。全寺僧众各视情况,分属寮口,参加农禅,各司其事。加强僧值职责,肃风整纪,上殿过堂,出坡参禅,悉遵规制。如有违者,均按祖师规约处置。同时,虚云和尚亲自礼请江苏镇江金山寺后堂堂主月霞法师为鼓山首座,兼职主持禅堂。又礼请江苏苏州岩山灵岩寺慈舟律师前来主持戒律学院,教习毗尼,垂范众僧。恢复僧众每月黑白布萨诵戒制度。僧众除老弱病残者外,每日参加农禅修持。每年春初,全寺修忏摩法,共拜万佛忏半个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则是加强禅堂建设。虚云和尚亲自率众将禅堂彻底清扫粉刷一新后,遵历代祖师所传并参照镇江寺(禅堂规约),扩充禅堂,选派坐长香僧众六七十人。恢复原有每日坐12支安息香的参禅制度,僧众齐坐。每年冬天加香打禅七。在加强禅堂建设的同时,虚云和尚以广博宽广的胸襟,将寺中原有念佛堂也修复一新,成就有志于修念佛法门者。堂内有三四十人长住,以念佛为课。念佛堂也礼请慈舟律师主持之,以启正信正修。第四则是启坛传授三坛大戒,以续佛慧命,绍隆佛种。就在晋山后的第二年(即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虚云和尚在鼓山启坛,自任传戒和尚,礼请文质律师为羯磨阿阇黎、慈舟律师为教授阿阇黎,为数百名新戒传授三坛大戒。此后每年春季之末,鼓山都传戒一次,成为定制。

在抓紧寺风规矩整顿的同时,虚云和尚对僧材培育也十分重视。整顿寺风初见端倪之际,为了巩固成果,对寺中青年僧众加以培养造就,虚云和尚当即主持在寺中创设学戒堂,专门为他们教授戒律,讲说僧众当具的日常仪范,客堂、斋堂以及上殿、过堂、普请等仪制与规范。过了一年,使全寺青年僧众在学戒堂学习一遍。此后不久,虚云和尚又主持把学戒堂改为“鼓山佛学院”,先后礼请宗镜、大醒、印顺、心道等高僧大德为佛学院法师。佛学院开设佛教基本知识、诸宗要义、佛教史、书法等课程。到后来,慈舟律师应请在鼓山佛学院任主讲,佛学院则又改名为法界学院,成为常年于春季招生,招生范围也有所扩大,不限于常住青年僧众,福建、江西、浙江的寺院僧众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就学。

在抓道风寺规整顿以及培育人才的同时,得诸檀越护法的资助,虚云和尚主持对全山寺宇进行修复,重塑诸殿佛像。二三年过去,鼓山涌泉寺面貌一新,更加庄严如法。在修复寺宇之中,虚云和尚主持将念佛堂、延寿堂、佛学院等列为重点改造部位,使之采光、通风条件更好。同时,虚云和尚主持新建一栋两层楼建筑的如意寮,其结构与设施现代化程度都很高,以方便病僧的治疗和调养为前提。如意寮中配有专门的医生,施医送药;对即将往生者安排助念送之。因此,常住僧众六和共住,认真修持。

此外,虚云和尚礼请地方当局配合,对寺院山门外的各种杂摆摊子加以清理,使得寺院门外和周围更加清净庄严。

数年过去,鼓山涌泉寺在虚云和尚的主持下面貌焕然一新,道风纯正,规矩严肃,成为与江苏镇江金山寺和扬州高旻寺齐名并扬的禅门著名道场。这正是虚云和尚虔诚向佛,全心弘法,维护祖庭,以报四恩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虚云和尚认真奉持释迦牟尼佛的“以戒为师”的教导,振兴寺院。首先注重僧众戒律的奉持,常住规矩的制订与落实。在此之中,虚云和尚严于自责自律,率先垂范,严守毗尼,恪守规约。虽然当时已是年过九旬,但虚云和尚却上殿、过堂、参禅、普请从不间断,更不逃脱。也从不私营饮食,为僧众树立严守戒律的榜样。因而,全寺常住300余人,六和共住,认真修持,整个寺院再现祖庭雄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有道是“不经数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在虚云和尚主持鼓山整肃寺规,重振道风的过程中,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和干扰。晋院之初,就有数批外来僧人极为蛮横地前来寻衅,扬言要将虚云和尚赶出涌泉寺,让他们做住持。稍后,当虚云和尚刚刚着手整顿寺中规矩,清理职事,取消空名闲职时,又引起一些劣僧的仇恨和捣乱。他们公开谩骂、威胁虚云和尚,有的胡搅蛮缠,无中生有,恶意中伤;有的联合起来同虚和尚做对;有的竟丧心病狂地构设陷讲、制造事端来陷害虚云和尚。期间,虚云和尚曾一度离开鼓山去云南,竟有人去信威胁说若他再回鼓山,就将其置于死地。到后来,虚云和尚回到鼓山,几个恶僧竟纵容、唆使疯僧,拿刀去方丈室当面威胁。没多久,几个不法之徒竟肆无忌惮地放火烧毁房屋,以对抗虚云和尚。面对这一切,虚云和尚始终恪守佛门弟子宗旨,本着慈忍精神,严肃的的威仪,坚强的毅力,不屈不挠。凡事必然事必躬亲,不辞辛劳,亲自表率。对于劣僧的谩骂、打击,甚至寻衅,虚云和尚都以慈忍精神对待之,不计较,不对抗,而是晓之以理,规之以戒,言之以法,开导感悟,从中显示出宽厚慈悲的人格品德。也正是在虚云和尚高风懿行的感化下,涌泉寺常住僧众六和共住,认真修持,勤事农禅,整座寺院平安祥和,法运昌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印经以弘法

在主持鼓山涌泉寺整顿规矩、重振道风的同时,对于寺中印经弘法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光大,虚云和尚也是很为注重,多有建树。

鼓山涌泉寺长期以来,素以刻印经书,广弘佛法和收藏经版众多而闻名于海内外。宋代鼓山涌泉寺曾以镇江金山寺拓本刻印名士苏轼亲笔抄写的《楞伽经》,以刻工精细,印成后有与金山原本不辨之佳誉。明清时期,元贤、道霈和尚二代住持对刻经、著述尤为建树突出。他们二人著述就有7500余册,经版有万余块。其中仅道霈和尚所著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就有120卷,48册,经版多达2425块。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或遇天灾,或遭人祸,涌泉寺中所藏经版亦多受损毁。所以,晋院之后,虚云和尚每每思及明代元贤和尚以来的历代祖师,创办并相继苦心经营多年的“永通斋”,以通锓经版印刷流通佛典法宝,功德无量,所费精力也非能言尽。因而想到自己回到祖庭,继承法席,整理、收藏好寺中所藏经版,光大前贤佳德,广弘佛法,责无旁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这样,晋山之后,虚云和尚首先以戒律众,强调昔日世尊遗教,谓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民国十九年(1930)主持启建戒坛,传授三坛大戒之前,虚云和尚就倡印《三坛传戒正范》,以正戒规。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坛传戒正范》重印即将告竣,虚云和尚亲撰《重刊三坛传戒仪范后跋》,对当时一些寺院传戒不如法,有违规制的做法提出批评,“法运秋晚,魔强难支。戒行不严,道风不振。察其原因,盖由滥设戒坛之过咎,弊病丛生,慧命丝悬,危如垒卵。”重申自己之所以主持重刊此《仪范》,目的在于“庶足以补过去之漏,匡未来戒法之疏”,使佛法在中华大地盛传。

对于寺中所收藏经版的整理和收存,虚云和尚为之颇费脑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届66岁的饱学之士张玉涛居士出家后来寺求戒,虚云和尚对这位名明一号观本的新戒慧眼识宝,散坛之后特地留其在寺中整理经版。在虚云和尚亲自主持下,观本很为发心,仅一年时间就编著完成《鼓山涌泉寺经版目录》一卷。虚云和尚亲笔为之撰序,追述佛法东渐的历史,缅怀寺中历代祖师不惮辛苦致力于刻版印经和建设正法眼藏的业绩,强调“参禅须开宗眼,阅教须明教义。”虚云和尚又认为这次整理经版,编著目录“依补亡之例,立整理之条”,并且“加丹黄之标签,分简册之部居,考译撰之人名,经锓梓之年代”做得很认真,“查其钧稽,尚能如例”。

在编著《鼓山涌泉禅寺经版目录》过程中,观本法师在藏经楼发现《大般若经》、《大宝积经》、《大涅槃经》等残本。虽然久久无人披读,但却大部分尚存,只缺40余卷。又经寺中知客清福等首倡募缘装潢,释道化等发心将所缺部分手抄补齐。虚云和尚对这些经典,“朝夕肃然,若对古佛也”,主持将其刻印,广为流布。此后不久,朱庆澜居士等在西安发起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拟将福建涌泉寺所存《大般若经》等一并收入。对此举,虚云和尚很是赞同,并且亲自为之撰序,以示祝贺。序中认为佛教典藏,“斯诚希世之珍也”。在末法时期能“得睹此集大成之伟略,不特于佛法上放一异彩”,而且意义尤为深远。

从虚云和尚的弘法生涯来看,他一贯对刻经以弘法非常重视。早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应梦佛和尚之请,虚云和尚在云南昆明筇竹寺讲《楞严经》后,即在寺中主持刻印《楞严经》和《寒山诗》,以广结法缘,力播法音。民国十八年(1929),应请入主鼓山涌泉寺后,虚云和尚更是一如既往,在主持重振祖庭之中,努力光大前贤刻经弘法的优良传统。数年之中,虚云和尚主持刻印了《大般若经》、《大宝积经》、《大涅槃经》等经典,整理、增订《佛祖道影》、《联芳集》等史籍数种。这对于丰富中国佛教经籍库藏,为当代乃至后人研究中国禅宗发展史都有着很为突出的意义,产生很为深远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11:20 , Processed in 0.29630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