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报恩行宁

[佛教文化] 【敬请参与】禅理故事的感触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无私的爱,照亮整个法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2-1-2 11:10 编辑

                                                   以平等心来对待每个人
佛陀在世时,有位长者非常护持佛陀弘法,并且经常布施财物,帮助孤苦贫困的人,所以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超越阶级 重视人性平等
  
  当时的社会有明显的阶级之分,奴隶是最低的阶级,被称为“贱民”。给孤独长者虽然非常富裕、社会地位崇高,但是为人仁厚慈爱,对任何阶级的人都一视同仁,他有一位好朋友,就是地位最低的奴隶。
  
  这位奴隶品行端正,给孤独长者非常信任他,将财产交给他管理。但长者的亲戚朋友都很不以为然,纷纷劝告长者远离卑贱的奴隶。长者虽然以“人性平等,无贵贱之分”的道理向亲友说明,但是他们的阶级观念根深柢固,让长者感到很困扰,于是就拜访佛陀,请求指点迷津。
  
  佛陀赞叹给孤独长者尊重人性的美德,并告诉长者:他不只此生如此,过去生也是以平等心来待人,佛陀说起长者与那位奴隶在过去生中的一段因缘:
  
  树神与草神
  
  很久以前,有位国王的皇宫非常庄严华丽,庭园里种植许多珍奇植物。其中,有一丛吉祥草长得茂盛可爱,随风摇曳、散发清香。还有一棵杏树枝叶繁茂、树干挺直,是庭园中最雄伟高大的树,因此被人称为“树王”。
  
  有一天,宫里的人向国王报告,宫廷中一座“独柱殿”因年代久远,只靠一根大柱子支撑,恐有倾倒之虞。于是,国王指派工匠用最好的木料取代原先的柱子。
  
  工匠在国内四处寻觅都找不到合用的树木,后来发现只有宫廷中那棵杏树最适合。虽然这棵杏树被称为树王,国王也很喜爱它,但是独柱殿是非常珍贵的建筑,国王考虑之后,还是决定砍下杏树。
  
  古代人相信花草树木都有神明栖息,因此工匠们就准备了一些水果祭拜杏树神,并祈祷着:“因为独柱殿即将倾倒,所以明天不得不将您砍下做成柱子,请您原谅!”说完,拜一拜就回去了。杏树的树神是位女神,听到自己就要被砍倒了,伤心地哭泣不已,其他围绕四周的树神也纷纷悲伤叹息,但都想不出办法来帮助她。
  
  平常女神对吉祥草神很友善,此时吉祥草神也来安慰女神,说道:“大家光是叹息有什么用?应该赶紧想办法来解决危机。”树神们一向轻视卑微的草神,此时更是不屑地说:“连我们都不知该怎么办,你只是个小小的草神,会有什么办法?”草神说:“只要用心,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当晚,吉祥草神召集许多虫子衔土黏在杏树上,使树干到处都是小小的土丘,看来好像长虫害的样子。隔天早上,工匠带人来砍树时,看到这幅景象,不禁惊呼:“这棵树怎么突然变成这样?被虫蛀得这么严重,不能再使用了。”于是放弃砍伐杏树。
  
  女神感恩地说:“平时树神们都劝我不要和卑微的草神交往,但是当我有难时,却只有草神能够帮助我!”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后,告诉给孤独长者:“当时的女神就是如今的你,吉祥草神就是那位奴隶。事有善恶的分别,人无贵贱的区分,你们生生世世相互帮助,结下很好的善缘,要好好珍惜这分友谊。”
  
  一般人往往以财富、权势、学历来判定他人,轻视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其实,名利权位虚幻无常,都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我们应该以平等心来对待每个人,以真诚的爱心来广结善缘,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来贴一个百喻经的故事

※  笨人吃盐  ※

  从前有一个笨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味道就觉得很好了。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不多的?就已这样好吃,那麽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这样想了以後,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就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

  这故事比喻∶修行人适当地节量饮食,少欲知足,是对於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宣传,矫枉过正,索性提唱不进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困饿而死,对修行却一点儿没有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作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点评

感恩师兄参与功德! 小故事,大道理。呵呵呵。。。。。 请师兄常来,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 1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广结善缘、种善因,结善果!
想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这颗心分别心太强,以财富、权势、学历来判定他人,轻视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学习大乘佛法,明白一切皆是自性化现。
应该以平等心来对待每个人,以真诚的爱心来广结善缘,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2-1-2 11:35 编辑

                                                         父母恩,重如山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精舍,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聚集,世尊引领大众往南而行,忽然看见路边聚集了一堆枯骨。这时,世尊至诚恭敬地向这些枯骨五体投地礼拜。阿难尊者见状,合掌请问佛陀:“如来是三界导师,四生的大慈悲父,是众生所皈止敬重的人天师,您为何要礼拜这堆枯骨呢?”

  世尊告诉阿难尊者及大众:“这堆枯骨,是我前世的祖先,多生的父母。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至诚顶礼跪拜。你们现在将这堆枯骨分作二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轻。”阿难尊者疑惑的问:“为什么男骨是色白且重,女骨是色黑且轻呢?”世尊回答:“男子在世的时候,常到寺院听经闻法,礼拜三宝,念佛名号,所以骨头是色白且重;而世间女子,耽着沈溺于情爱中,故喜欢生男育女,认为这是天职,每生一小孩,须用乳水养命,乳由血变成,所以身体憔悴,死时骨头变成黑色,重量也比较轻。”



  阿难尊者及大众听到这些话,心如刀割,垂泪悲泣的问:“世尊!母亲的恩德要如何报答呢?”佛说:“母亲有许多恩德是无以回报的。例如怀胎时百般照顾保护胎儿,任凭胎儿拳打脚踢,昼夜难眠;生产时,生命交关,务必要先知道孩子平安,胜过自己所受极大剧烈苦痛,乃至命在危旦也不顾;为养育孩儿长大,不惜自己受饥受冻,一生奔波劳苦;孩子远行,父母天天担忧挂念,直到看见平安归来,才放下不安的心;遇逆境时,愿代孩子受苦,无限体恤爱怜;从小孩出生到自己两眼闭上,不能照顾了,这份爱仍永无休止。这样的深恩,就算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绕须弥山走,担子将皮肉磨破,又穿透骨髓,也不叫苦,鲜血流下淹没了足踝,经过百千万劫,仍报答不了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生于饥荒,为了不让父母挨饿,割下身上所有的肉,供父母充饥,经百千劫还是难以报父母恩。因为父母恩重,所以我至诚顶礼父母遗骨。”



  省思

  由佛陀于《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对父母照顾孩子的描述,为人子女者,可以静心回想看看,是不是如此?但是往往,我们总将此重逾须弥之大恩,视为理所当然,而对父母的付出与照顾,总是百般要求,不知珍惜。《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天下最幸福、最富贵,莫过于父母亲都能健在,如有句话说:“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其实,父母所求并不多,只需子女的一念真诚问候,都能抚慰过往的含辛茹苦,做子女的,怎忍心吝惜这一简单的问候?



  又佛经云:“若有孝子能劝父母,于佛法僧因果等法,未信者信信者增长,无净戒者劝受持戒,有悭贪者劝行惠施,无胜慧者劝修胜慧,令善安住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恩。”所以,如果能度化父母归依三宝,修行学佛,能令得解脱安乐,也是报答父母恩德的一种最好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思议 发表于 2012-1-2 11:19
俺来贴一个百喻经的故事

※  笨人吃盐  ※

感恩师兄参与功德!
小故事,大道理。呵呵呵。。。。。
请师兄常来,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九心】⒈以美好的心,欣赏周遭的事物 ⒉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⒊以负责的心,做好份内的事 ⒋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 ⒌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的理念 ⒍以宽阔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 ⒎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 ⒏以平常的心,接受已发生的事实 ⒐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的割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九心】⒈以美好的心,欣赏周遭的事物 ⒉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⒊以负责的心,做好份内的事 ⒋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 ⒌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的理念 ⒍以宽阔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 ⒎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 ⒏以平常的心,接受已发生的事实 ⒐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的割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2-1-4 11:21 编辑

                                                       妖艳于外,清净于心
      热恋四年的女友跟着一个商人跑了,感情遭到洗劫的他痛不欲生,最后选择在深山一座寺院削发为僧,成了一名小沙弥。
      是一座香客盈门的寺院。为了更好地接受香客们的布施,寺院的住持除了接受施主们的香火钱,还专门在寺院的园子里开了一块花圃,供施主们在佛前种些花草。 

  这片园子原来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一经开垦之后,很快生机盎然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手捧花草,像是擎着一炷炷佛香,虔诚地铲土,施肥,浇水……没过多久,园子里一派姹紫嫣红,蜂蝶翩跹其间,煞是可人。 

  僧人们闻着花香,看着美景,心情也十分舒畅,唯有小沙弥,终日愁眉紧锁,对着园子唉声叹气。住持看到这样的情景,问小沙弥:“别人都高高兴兴地照料园子,为什么你半步也不接近那些花草啊?” 

  小沙弥苦着脸说:“住持,您不知道,园子里有许多不堪入目的花朵———火红的杜鹃花、鲜艳的牡丹花,还有芍药、映山红,甚至还有玫瑰!佛门清净之地,怎能容得下这样烟火味充斥的花草,岂不是乱了僧人们的心性?” 

  住持听了小沙弥的话后,不疾不徐地说:“佛门虽是清净之地,但许多妖艳的女施主都可以进入,如果说乱心性,我们岂不是要关起门来,把许多香客拒之门外?我们出家人修的是心性,心若磐石,八风吹不动;心若柳絮,稍有气息便扬于山门之外了!” 

  当天下午,小沙弥被住持“请”出了寺院。 

  收拾铺盖出门的瞬间,小沙弥很是不解。但是,小沙弥想,天下之大,定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他很快通过做苦力挣了些钱财,在寺院所在的山脚买了一间门面,专门卖香烛。一年后,他发迹了,还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个极富商业头脑的人,看到许多人上山拜佛都大老远带着花草到寺院栽种,便想在后山开辟一块花圃种花草。 

  他接受了妻子的提议,但他固执地要求她不能种颜色鲜艳的花,只能种茉莉之类的清淡花草。妻子说服不了他,生气了。这时候,一位香客恰巧来他们店里买香,听到他们的争吵之后,抚须而笑。香客说:“我是个做药材生意的人,上次来这座寺院上香的时候,正值我生意亏本,连三炷香都请不起,当时,我是焚着了自己吃饭用的筷子许愿的,但是,照样灵验,而与我同行的一位富商捐了大批的钱财,最终还是生意亏损,还招来了牢狱之灾,因为他是个毒贩子。住持告诉我,只要六根清净,处处皆见莲花开……” 

  他瞬间醍醐灌顶,同意妻子种鲜艳的花,还把自己的花草店取名“六根清净”。许多香客从他的花圃里挖出花草,发现这些花草的根部泥污不堪,争相打趣他说:“你这分明是‘六根不净’啊!”他便笑着说:“六根不在花草上,六根是在我们心里啊!” 

  时光更迭,转眼6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已经成了须发皆白的老人,妻子也早已归西,只剩下他孑然一人。他一生事佛,一生做善事。山上寺庙的住持换了多人,但是,每一位方丈都会告诉香客,除了到寺院拜佛,也别忘记到山脚的花店去拜一拜那位须发皆白的“活佛”。 

  后来,“活佛”圆寂后,人们发现了六颗耀眼的舍利子。再后来,“活佛”的花店变成了“六根寺”。 

  至今,六根寺的大殿里还放着“活佛”的手书:“妖艳于外,清净于心”。这八个字,正是“活佛”留给世人的不朽智慧莲花———从排斥到接受,从烦恼到欢喜,周围世界没有变,改变的是人心。心宽了,心净了,自然就容下万物,也容下了理想和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05:51 , Processed in 0.172980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