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花上世界~

[佛经佛典]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连播ing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尔时”:当尔之时。什么时候?就是每一个鬼王到忉利天听法的时候。什 么叫鬼王呢?他是鬼中的首领。这一些鬼王不论是善、是恶,都是菩萨所化现的,你不要认为凡是鬼王就是鬼了。鬼王更厉害,这一些鬼王都是在宿世发愿用种种方法来教化众生的。有的用慈悲来摄受一切众生,有的就用凶恶去折伏众生。折伏和摄受,这叫“折摄二门”。因为有的众生遇见慈悲鬼王而发菩提心,这是用摄受行门来教化众生;有的众生遇着鬼王这种凶恶的样子而发菩提心,这叫折伏法,用折伏的法门来教化众生。既然明白这一切的鬼王都是菩萨所化现的,那么在这鬼王里边,根本就没有一个善,也没有一个恶。

善恶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从我们每一个众生的业报那儿来的。众生恶业成熟,就见着恶目鬼王;众生善业成熟,就见着慈心鬼王。无论是恶业或善业,到成熟的时候都应该转变。恶业成熟,就转于善业;善业成熟,有时也会转到恶业去。我们要是修习佛法,就不会被善恶业所转了,就只向善业这边走,而不向恶业那边转,不会误入歧途,到刀山、油锅、剑树上去。为什么要学佛法?就因为要把天地都给打翻了,天翻地覆,把天地都给打破了。怎么说把天地都给打破了呢?这天就是善业,地就是恶业,将天地这个善恶业扭转回来,都走到善路上去,不向恶路上走。你要是能这样子,这个恶的鬼王就没有用了,善的鬼王也没有工作了,因为没有工作,所以他们都要退休了。

我现在讲经,对于录音机很不满意。为什么呢?因为它在那地方做工,让我一些皈依弟子都生出一种倚赖性,都懒惰起来,没有人亲自去写笔记。以前每个人都很注意的写笔记,写得很多很多,就记得很清楚,现在都不写了。听的时候不注意听,看的时候也都忘了。久而久之把我所讲的东西,统统都还给我了,叫我也退休了。鬼王──善鬼、恶鬼都没有用了,那我这个做法师的也没有用了,所以我还是不能叫善鬼、恶鬼退休的,他要是没有工作,我也没有工作,我也没有经讲了。没有经讲,也就没有人听,没有人听,那做一个法师有什么意思?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菩萨也叫妙德菩萨,又叫妙吉祥菩萨。为什么叫妙德?就因为他出生时有十种祥瑞:第一、光明满室;第二、甘露盈庭;第三、地涌七珍;第四、神开伏藏;第五、鸡生凤凰;第六、猪产龙狄(猪生出一条龙);第七、马产麒麟;第八、牛生白泽;第九、仓变金粟(仓库里头所有的谷子,都变成金子);第十、象具六牙(象本来是两根长牙,但这头象郤生出六根长牙)。有这十种不可思议的妙处,所以叫妙德;又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有这十种的祥瑞,所以叫妙吉祥。

其实这一尊菩萨,已经不是菩萨了,是什么呢?是佛了。在过去世他已成佛,叫“龙种上尊王佛”。那么过去世他成佛了,现在成没成佛?现在也已经成佛了。现在成佛叫什么呢?叫“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其国土在北方的欢喜世界,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是摩尼宝积佛。虽然他已经成佛,但是还倒驾慈航,隐大示小,来做文殊师利菩萨。在《法华经》中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祖宗,怎么是佛的师祖宗呢?日月灯明佛有八个儿子,八个儿子最后那一尊佛是燃灯佛,燃灯佛的师父是妙光法师。妙光法师是谁呢?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而释迦牟尼佛是燃灯佛的徒弟,燃灯佛给他授记,所以今生作佛。这要是论起辈数来,文殊师利菩萨的辈份就高了,是释迦牟尼佛的祖师爷。但是现在释迦牟尼佛来成佛,他又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你看菩萨的境界是一点相都没有,没有大大小小、高高下下的,没有这种种的分别。所以我讲《金刚经》时,常给你们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现在在这一间房子里讲经说法,或者有我过去的师父都不一定,或者有我过去的徒弟也不一定的。你们现在学佛法,要是谁学得真有道,真有德了,早开悟成佛,或者我再拜你们作师父也不一定的。所以在佛法里头妙不可思议,因此妙德、妙吉祥的这种妙处,也就在这个地方。若你明白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若不明白,“着相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我讲经想起什么就讲什么,有时候把天讲得都破了,有的时候把地也讲得都震了,我也不管天塌地陷,什么也不管,什么都没有了。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什么又是个佛法兴?什么又是个佛法衰?哪有一个正法?哪有一个末法?没有的,什么都是假的。有人说你这个法师把我越讲越糊涂了,我就是想叫你糊涂嘛!你要是明白,你又不听我讲经了。好了!我还是讲这个糊涂经。

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个大菩萨,这尊大菩萨是哪一位?就是文殊师利菩萨。释迦牟尼佛就问文殊师利菩萨,“汝观是一切诸佛”:你看这一切到天宫来的诸佛,还有“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这个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现在来到忉利天集会的这些人。“汝知数不”:现在你知不知道来忉利天宫听我说《地藏经》的有多少佛?多少菩萨?有多少鬼神呢?数目多少你能够清楚吗?为什么我问你呢?因为你有大智慧,有真实的智慧,洞彻法源的智慧,所以现在我问你,你知不知道有多少?告诉我!请你答覆我。
-----------------------------------------------------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地藏菩萨本愿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文殊师利白佛言”:前面释迦牟尼佛问文殊师利菩萨说,这么多的佛菩萨及鬼神,你知道有多少数目吗?文殊师利菩萨就对佛说,“世尊!若以我神力”:假设以我所得的这一种神通智慧的力量,来“千劫测度”:我就是用一千劫这么长的时间来推测、来猜想度量,来算一算它的数目,“不能得知”:我也不知道这个数目。“佛告文殊师利”:那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吾以佛眼观故”:他说,我用佛眼来观察。什么叫佛眼?佛眼好像一千个太阳似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闻,佛眼具足一切的功能,是一切智慧的表现。其余还有四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有一首偈颂说得很详尽:

肉眼碍非通,天眼通非碍,
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天眼是看什么都看得非常的彻底,而没有障碍。

肉眼碍非通:什么叫肉眼?因为它能看见一切的人和东西。这个肉眼不是我们平常能看见的眼睛,是另外还有个肉眼,天眼和肉眼各在一边。那个肉眼是不单房子里边的东西可以看得见,就是房子外边,甚至于不论多远都可以看得见,只要你想看,就可以看得见。你要是不看呢?那当然就看不见。可是你虽然能看见,也最好是不看,为什么?你看一样东西,就费一个心念。生一个心念,多一个心念就不如少一个心念;你多一个妄想,就不如少一个妄想。你用这个眼去看东西,观察事情,这也都叫“念”。不过这一个“念”和一般人的“念”,又有多少不同,虽然不同,但是也没有什么益处,所以就算在你能看的时候,也应该不看。这个叫做“肉眼碍非通”,表示它可以看得见一切有所障碍的东西。

法眼唯观俗:法眼是看俗谛,俗谛就是一般世间的情形。你要是开了法眼,念经不需要拿经典来念,只要睁开法眼,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经典,都有无量无边的法宝。你只要得了法眼净,就能遍观一切诸法实相,这是法眼唯观俗。

慧眼了真空:这个智慧眼是观空的。俗谛又叫假谛,因为它不是一种有实在体的。真谛了真空,又叫空。慧眼了真空,它明了真空诸法实相。

佛眼如千日:佛的眼睛就像一千个太阳那么样的光明。照异体还同:它看得的虽然是不一样,而它的本体是一个的。

现在这段经文上,佛说他以佛眼观故,他用佛眼观察来到忉利天宫的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辟支佛、天龙八部,“犹不尽数”:我都不详细知道这个数目。释迦牟尼佛说,“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在很久以前“已度”:什么是已度呢?就是过去的诸佛,这些已度的众生,是由地藏菩萨度化已经成佛的。“当度”:就是现在这一切的菩萨,是地藏菩萨在过去因地度化他们。“未度”:就是未来的一切天龙八部、天人、一切的众生,这是未度的。“已成就”:已经成就了。“当成就,未成就”:“成”字在这部经典上当什么讲呢?当“盛”字讲,就是很茂盛。“就”字当什么讲呢?当“高”字讲,高低的那个高。言其所成就的果位很大,很茂盛,而且又很高的。为什么这个“就”字当“高”字讲呢?因为他成就的这个果位,是很高的。又当“孝”字讲,就是孝顺父母的孝字。在中国这个孝字,不是一般人可以担得起的,那谁担得起?皇帝。古来皇帝以孝道来治天下,他成就最高的德行。因为这是皇帝以孝治天下的这种孝道,所以叫“成就”。

而在这部经上地藏菩萨已经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了。那么,现在帮助众生做菩萨,将来又帮助这一切的众生,成就他们最高的佛果。这个意思具足“种、熟、脱”这三个字──种,是把种子种到地下;熟是成熟了。譬如种谷子到地下,经过耕培灌溉的功夫,然后成了。成了,这叫熟。熟一段,然后又应该脱了。就是没有种善根的众生,令他种善根;已种善根的众生,令其增长;已经增长善根的,令其成熟;善根得到成熟了,就令其得到解脱。所以“成就”有这三种的意思。

“文殊师利白佛言”:文殊师利又对佛说,“世尊!我已过去”:我文殊师利在过去,“久修善根”:很久很久以来,就修这个善根。“证无碍智”:已经证得到无碍的智慧。无碍智就是四无碍辩,四无碍辩也就是四无碍智。“四无碍辩”,辩才有四种:

法无碍辩:讲出来的法非常有道理。虽然是一个道理,但能分别出来有百千万种那么多的道理,可是百千万种道理归纳起来,还是一个道理。

义无碍辩。

辞无碍辩:这是说出来的言辞非常有道理。

乐说无碍辩:乐说就是欢喜讲。

“闻佛所言,即当信受”:说我文殊师利在过去修大乘法,所以现在佛一说什么我即刻就信受了。“小果声闻”:可是小乘的人呢?小果就是小乘的果位──声闻、缘觉。“天龙八部”:和八部鬼神龙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瞬罗伽。“及未来世”:和未来世“诸众生等”:所有一切的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虽然听见佛所说的话是诚实之语。“必怀疑惑”:你看!佛所说的话这么样的诚实,他们还生疑惑,何况我的弟子?我讲经他不相信,要跑了,这也难怪的。你看文殊师利说,对于佛讲的诚实之语,一切天龙八部都不相信,都生怀疑。

现在讲经,有的人以为这是很平常的,其实你能听到人讲经,这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最难最难了。尤其在美国这儿,你看有几个地方讲呢?尤其是这样照着经典,一字一字把经里所有经文的意思都讲出来,这是没有的,在西方国家里可以说是很少、很少的。虽然是很少,但因为西方人从来也不明白佛法,所以现在听见真实的佛法也不认识了。就好像没有看见过金子的人,你给他金子,他就拿这个金子当铜来看。拿金当铜、拿钻石当玻璃,因为他不认识,所以你给他讲真正的佛法,他说这是很平常的,说这是讲外边的,不是讲里边的。其实,如果外边都不明白,里边怎么会明白?要里外双管齐下。你不明白理,就不能修行;你不修行,也不会明白理。所以要解行相应──解就是明白佛法;行就是照佛法去实行。

你看释迦牟尼佛说这部《地藏经》的时候,连文殊师利菩萨都提出来说,恐怕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和未来的一切众生,不能信受。因为他们没有善根,善根不够,所以虽然听见佛所说诚实的话,必怀疑惑,他心里必定生出一种疑惑来。“设使顶受”:虽然顶受,假设他就是暂时顶受了,这么信一个很短的时间。

好像有人也是一样皈依,但是他不生信心,因为在他脑里头充满了邪知邪见,你对他讲正法,他也不懂得。因为听不懂,所以“未免兴谤”:他免不了生毁谤。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这样提议,“唯愿世尊”:我现在唯愿世尊您!“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多说一点有关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位大菩萨,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什么叫因地呢?因地就是前生,就是宿世。作何行──他是修什么行门?立何愿──所发的是什么愿?我们人发愿,无论发什么愿,必须要履行我们的诺言。照着我们所说的话去做,不能改变的,无论什么样的困苦艰难,都要依照愿力去做。“而能成就不思议事”:而这尊地藏菩萨,他能成就这种不可思议的事,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地藏菩萨本愿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佛告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现在举出一个比喻。譬如什么呢?“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三千大千世界里边,“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这些东西都不单单只有一个,而是所有的木,所有的丛林。草多了叫丛,木多了叫林。稻是吃的,麻是用的。三千大千世界内的竹子、苇,你算算有多少?你能数得过来吗?数不过来的。“山石微尘”:微尘多了变成山。三千大千世界里这么多的东西,每一类“一物一数”:一件东西作一个数目。作一个多少数目?“作一恒河”:每一种草作一条恒河。有多少草,就有多少恒河,所以这个数目根本就数不过来。不只草、木、丛、林、稻、麻、竹、苇都是这样,一种东西就作一条恒河,不是单提出来一件,而是每一件作一恒河,两件作两条恒河,三件作三条恒河,四件作四条恒河……。草木是没有数量的多,恒河也就没有数量的多。所以这就表示数目太多了,根本就没有法子计算得出来。

“一恒河沙”:那每一件东西作一条恒河,你说这恒河沙有多少呢?“一沙一界”:所有恒河沙里的每一粒沙,又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每一粒微尘又作一个大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在这一个大劫中,所积聚到一起的这些个微尘的数目。又“尽充为劫”:每一粒微尘再变成一个大劫。而“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他证得十地的果位到现在,“千倍多于上喻”:还比那些多得很多,比起上边的比喻,多过一千倍还不止。“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何况地藏菩萨,他以前做声闻时不知经过多长的时间;做缘觉、辟支佛,又不知道经过多长的时间。所以地藏菩萨他这种的行愿是太久了。

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叫文殊师利,说“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此菩萨是哪一位菩萨呢?就是地藏菩萨,他的威德和神通及誓愿不可思议,度一切罪恶深重的众生,他用威神来折服他们。他发的誓愿是: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地狱哪个时候不空,他不成佛的;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他要把所有的众生度完了,他才成佛。若有一个众生没有度完,他就不成佛,所以他才经过这么长远的时间还没成佛。因为这个众生度完了,那个又来了,总也没完。不是这个众生出世,就是那个逝世了;那个众生逝世,这个众生又出世了。出世的众生总是比逝世的众生多过十倍、百倍、千倍、万倍。你看我们现在计算三藩市死的人多呢?还是出生的人多?死的人要等到老了,又有病,才会死;出生的只等怀胎十月,就可以出生,非常的快。因为人要经过几十年才死,所以出生比死的超过几千万倍,因此累得地藏菩萨到现在也不能成佛。

但是你说他后悔不后悔呢?他不后悔。众生越多,他越有工作做了;要是没有众生,他也没有工作,就成佛去了。成佛去,也没有什么事情干了,所以地藏王菩萨这就是没有事情来找事情干。本来很清闲的,他愿意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总是去度众生,这是地藏王菩萨的愿力。为什么地藏王菩萨发这种的愿力?因为他觉得他和众生是一体的,众生如果不成佛,他成佛也没有意思,所以他在这儿等着众生,和众生有这一种永远永远同体的因缘。地藏王菩萨这种愿力是没有法子测量,没有法子明白的。现在所说的不过是一小部分,其实他这种愿力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假设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听见地藏王菩萨这个名字。“或赞叹”:或者称扬赞叹,说地藏王菩萨愿力不可思议,神通不可思议,慈悲也不可思议,见着人就向人介绍。你们听过经,见着任何你们的同事和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应该向他们介绍地藏王菩萨这种的慈悲愿力。你们自己也想一想:啊!地藏王菩萨能发这一种的愿力,我又应该怎么样做呢?我是不是发一个小小的愿力?或者度一个众生成佛,我再成佛?或者度两个众生成佛了,我再成佛?不发那么大的愿力,只发一个小小的愿力,这都算没有白听《地藏经》一场。如果你听了就过去,那菩萨是菩萨,我是我,我和他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你听了也等于没听一样。

譬如男子要发愿,以前我有一个女朋友,这一回我要是成佛,我一定把她也度成佛,要这样子想;女子呢?就要想我以前一个男朋友,这个男朋友和我是最相亲相爱的,我现在修行,我要把他也度成佛了,我再成佛。要发这种的愿,不要“弥陀佛各顾各,摩诃萨不管他”。

或者你说:“那我年纪最轻,我也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女朋友。”可是你有爸爸妈妈,你要发愿一定把他们度成佛。说:“爸爸妈妈死了呢?”那还有兄弟姊妹。“若没有兄弟姊妹?”还有一般的朋友,都可以度的,你要发愿以哪一个作目标。再没有人,你可以说:“我有个师兄弟,我一定发愿把他度成佛了。”你们现在皈依我,不怕你们笑我,所有我的皈依弟子,如果有一个没成佛,我也不成佛。我没有地藏王菩萨那么大的愿力,说是把所有的众生都度成佛了。我的条件是要他必须是皈依的,还要真相信我的弟子──他要是不成佛,我就等着他。他堕地狱,我也堕地狱去找他去。你看这也是不错,也很伟大的。所以这个师父也是要多生多劫种了善根才能遇着。

“或瞻礼”:瞻是用眼睛看,礼是礼拜。“或称名”:或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的圣号。我们拜佛,这是瞻礼。我们现在讲《地藏经》,我说地藏王菩萨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赞叹。在瞻礼的时候称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这就是称名。“或供养”:我们现在把地藏王菩萨他老人家请到这个地方来,天天烧香拜一拜,又供水果,这就是供养。

“乃至彩画”:不要说用木头,就用彩色来画一个地藏王菩萨像,谁画一个佛像,那就增加你相貌的端严圆满。佛的相貌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画出一个佛像,相貌就好一点;画出两个,更好一点;画三个、四个、五个……,你画百千万亿,那你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总之画佛像、造佛像,相貌就会非常的好。“刻镂”:用刀把木头雕刻成佛像。“塑漆形像”:或者用胶漆塑这个形像。

“是人”:这个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你画一个佛像就百返生于三十三天。这个“百返”不单单只是生到三十三天,而先在六欲诸天,和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连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投生过一百次,然后再生到三十三天一百次,这个时间也是非常之久的。“永不堕恶道”:你只要或者赞叹、或者瞻礼、或者称名、或者供养、或者造种种地藏王菩萨的像,就永远都不堕落到恶道里头去了。

“文殊师利”:文殊菩萨。“是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这个久远是没有法子讲,太多了。就像前边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那么长的时间,怎么可以计算得出来呢?比射火箭到月球的数目还大,还难以计算。现在我们射入太空,这完全是用一种数学来计算它的力量,到什么地方,怎么样才可以停止,到太空轨道又怎么走,计算这个数准确后,就射入大气层,这要用多大的火力才能达到,这都是用算术算出来的。但是这还能算出来,唯独地藏王菩萨这个长远的劫,你没有法子算得出来,即使现在数学再高超、科学再精妙,也没有法子算得出来的。

“身为大长者子”:地藏王菩萨他身为大长者的儿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个时候,世界上有一尊佛,他的名号就叫师子奋迅。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要是一叫,百兽脑裂,一切兽类都吓得跑也不会跑了,站也站不住了,自然而然就倒在地上,甚至于腿都麻木了。那么这尊佛的名字就比方是个狮子。“奋迅”,奋是奋兴,迅就是快,表示师子跑得非常快。“具足万行”,是指六度万行佛都具足了,这一尊佛就叫这个名字。
-----------------------------------------------------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地藏菩萨本愿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花上世界~ 于 2012-1-24 10:04 编辑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时长者子”:在这个时候长者子。“见佛相好”: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千福庄严。为什么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就因为有“千福庄严”:怎么叫千福呢?我们修五戒十善,变成百福,每一个数目再变成十,成一千,这叫一个善、一个福。那么再集成一千福,这就是千福庄严。“因问彼佛”:这个长者子看见佛相这么圆满微妙,就问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作何行愿”:你以前修什么法门?发什么愿?“而得此相”:才能得到这么圆满的相好呢?“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告诉这长者的儿子,“欲证此身”:说你想要证得和我这个身相同的话,我就告诉你。“当须久远”:你应该在久远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把所有受苦的众生都度完了。众生离苦,你的相貌就圆满了,意思就是你把众生度成佛,你也就成佛了。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时长者子,因发愿言”:当时这个长者子,听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样告诉他,于是就发一种愿。他说“我今尽未来际”:我就是长者子自称。说我从现在乃至到尽未来劫。尽未来劫就是未来无数无数不知道有多少劫,所以才说“不可计劫”:不可计算那么多的劫。尽未来劫,未来劫尽了,没有了。这未来劫怎么会没有呢?根本就不会没有的,所以这个劫的数目也算不出来了。

“为是罪苦六道众生”:我为了这一类受苦造罪的六道众生。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是业,所以说是罪苦的六道众生。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广设方便”:广是广泛的,设是设立。广泛设立种种的方便法门,不是只有一种的方便法门。“尽令解脱”:令一切的众生都得到解脱,离苦得乐,早成佛道。“而我自身方成佛道”:等一切众生都成佛了,然后我自己再成佛。假如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我也不成佛。所谓“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假设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的话,我也不入涅槃。泥洹就是涅槃。

“以是于彼佛前”: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尊佛前,“立斯大愿”:他发这一种的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到现在有百千万亿这么久的那由他。那由他是印度的一个大数目。“不可说劫”:不可说也是一个大数目,那由他和不可说这么多的劫。“尚为菩萨”:现在还是做菩萨,还没成佛。
-----------------------------------------------------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地藏菩萨本愿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花上世界~ 于 2012-1-26 13:37 编辑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又于过去”:又在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这么多的阿僧祇劫。不只三大阿僧祇劫,是不可思议阿僧祇劫,这个时间更长了。“时世有佛”:在那个时候的世界有一尊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这一尊佛的名号就叫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觉华是因,自在王就是果;觉华是本,那么定自在王就是末。就是指他在因地修这个觉华,而证得自在王的果。修觉华,用什么修?用定修。以什么成的自在王果?也是由定而成就的。所以定因定果,这叫因也定、果也定,由这定因而结定果,因此叫“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觉华定自在王,这是这尊佛的别名,如来是佛的通号,名有通有别的。

“彼佛寿命”:寿是年龄大,命是生命,但是如来的寿命,依照《法华经》有三种的讲法,依照《十六观经》又有三种的讲法。

第一,佛的法身真如不隔诸法。法身的真如和诸法丝毫也不隔,这叫做寿。以如理为命,以如如的理作为他的命。这很不容易讲明白的,因为这个地方以如如理,什么叫如如理?就是本来的理,就是佛的命,也就是法身。

报身呢?以实相的智慧,境智相应,境也就是智,智也就是境──佛的境界也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境界。佛以智慧而照了一切的境界,这叫境智相应,境界和智慧互相相应,境智不二。也就是境界来了,随来随照,随照随了。什么境界来,佛都认识,都明白,不会被境界所障住而不认识境界。这境界和智慧虽然是两个,但是也变成一个。以这一个道理为寿──作他的寿,以智慧作他的命,这是根据佛的报身来讲,这个叫寿命。

那么以应身来讲,这叫应化身,化就是应身。应身以一期百年不断为寿。这一生活一百岁不死,这就是个寿,这是应化身──化身、应身,以他这一生的因缘去作这个命,这是依照《法华经》上三身的讲法。

若依照《十六观经》的讲法又不同了,怎么呢?经上说应身示同生灭,佛示现也有生有灭,就是佛出世又入涅槃,这叫生灭。示同生灭是有始有终,有一个开始,又有一个终,这是讲佛应身的寿命。报身呢?这个报身一得永得,一得到佛的报身,永远都得到,这叫有始无终──有开始,没有终了,这是佛报身的寿命。法身的寿命怎么样?非寿非不寿。你说他长吗?也不长;你说他不长吗?也长。非寿非不寿,这是佛的法身,因为不能说他有多长,所以非寿;非不寿,但是你也不能说他短,所以非不寿。非寿非不寿,无始无终,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末了,这是佛法身寿命的讲法。我相信讲这种名相很不容易明白的。这一尊佛的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这指的是什么寿命?就是佛报身的寿命,和应身的寿命。
-----------------------------------------------------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地藏菩萨本愿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地藏菩萨本愿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座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

“像法之中”:佛法有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代。在正法时代,一般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诚心修道而能证果,所以叫正法时代。像法呢?修行的人就少了,专门在表面上用功夫,也就是修塔、造庙,寺庙坚固,人人都欢喜作功德,建造佛寺、佛塔,欢喜求福而不求智慧,这个时候就是寺庙坚固的像法时代。正法时代有一千年,像法时代有一千年,末法时代是一万年,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的人,就是斗争坚固。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入涅槃之后,是像法的时代。

“有一婆罗门女”:有一个婆罗门女。婆罗门是印度的一种外道,这种外道是修清净行的,他们也吃素,不吃肉,也讲修道,没有男女的性行为,所以又叫净裔。净是修清净行,所谓清净就是男女没有性行为;如果要是有性行为,那就不清净了。这个婆罗门也修这种远离的法门,不过修来修去不得其要领,没有得到究竟的道理。这是印度一种古老的宗教,即使到现在,印度还有很多这种宗教。好像瑜伽,这都是一种婆罗门教所传出来的。婆罗门教在中国来讲就是道教,也是修清净行的。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的时候,就有一位婆罗门种的女子。这个婆罗门女,“宿福深厚”:宿是前生,她虽然是婆罗门的女子,但是在前生就做了很多的好事,很多的功德,所以宿福深厚。

“众所钦敬”:一般人见着她,就恭敬她,钦仰而恭敬,为什么一般人会钦仰而恭敬她呢?就因为她宿世有这个福报,做了很多功德。所以人的相貌好和不好,这都是在你过去生有没有功德?过去生如果有功德,你的相貌就会生得圆满;如果没有功德呢?相貌就不圆满,不圆满就是丑陋。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百福庄严。什么叫百福呢?作一千种的善事,这叫一福。你有这么一千个善事,叫一个福;那么一万个善事,这是十个福;十万个善事,就叫百福。释迦牟尼佛因为用百福庄严,才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人的相貌都是随着宿世的因缘而长成的。所以某一个人相貌美丽,某一个人相貌不美丽,这都是由于前生的关系。所以这个婆罗门女,就受众人钦敬,她说一句话,一般人也欢喜听;她做一件什么事,一般人也欢喜,同意她做这一件事情。

“行住坐卧”:行是走路,住是站,坐是坐在那地方,卧是躺着的时候。“诸天卫护”:行住坐卧时都有诸天来保护着她。好像我方才讲,我们现在结上界,每一个人即使有业障,譬如有什么魔障,在这个时候也要停止,不可以来扰乱你。因为你在这儿听经,所以现在结上界,把一切的帐目暂时都停止,不准来啰唆,不准来麻烦,叫你一心一意来听经。这婆罗门女,她行住坐卧时,护法善神、天龙八部、诸天都来保护着她,可是虽然保护着这个婆罗门女,但是“其母信邪,常轻三宝”:她的母亲就不信正法,而信邪法。

怎么叫信邪?信邪不一定说是信旁门左道,她是将信将疑,今天信佛,明天又生起了怀疑心,不知道这是不是──说是信三宝,我也没看见什么三宝佛;我也没看见法,虽然说有经典,也都是这样子,没有什么不得了的;僧──他也是个人嘛!这个僧人怎么就要我恭敬呢?生出一种怀疑,这就叫信邪了。没有正念,就是邪念;你没有正信,就是邪信,信邪了。好像有个外道说,你给我一百万块钱,我就卖给你一个皇帝做,你来生就会做皇帝,只要你给我一百万块钱就可以,那么你一想:喔!我来生可以做皇帝,好!就拿一百万块钱给他,这就叫信邪了。其实这皇帝怎么可以随便卖的呢?你怎么可以买皇帝来做呢?或者现在的民主国家可以买总统做。你今生是个女人,没有做总统,那你给我一百万块钱,我保证你来生可以做总统做。到来生无论有没有做总统,都找不着他去要这一百万块钱,他也不是开一个保险公司来保险你,所以这就叫信邪。

怎么可以用一百万块钱买到一个总统做呢?没有这个道理。如果今生用一百万块钱可以买到一个总统做,这或许还是真的,为什么呢?我可以用一百万块钱去运动(拉票),使人人投我的票,那么我就可以做了。但是又要美国籍,外国籍不可以的。所以这就叫信邪,信邪就是所讲的没有道理,不合乎理。或者说是你给我一百块、一千块钱、一万块钱,我保证你来生就做男子,不做女人。你一听,喔!这可不错的,我一百万块钱买一个男人做,并不算很贵,很便宜的。那么就给这个外道老师一百万块钱,一给他钱,他就放到荷包里去,饮酒吃肉,随便玩女人,什么都做,做完了,你也没法子再找钱回来,所以保证我来生做男人,这也不保险的,这都叫邪。这是举出一、两种骗人的老千手段(专门骗人的就叫老千)。

“常轻三宝”:因为尽信邪法,所以就不信正法。说什么呢?邪法说:“你何必信佛?你就是佛,只要你给我六十五块钱,就可以了。”六十五块钱就可以买一个佛做,像这样的都是邪法、邪道,佛怎么可以用钱买来做的?你可以做佛,但不是说用钱买佛来做。你用钱去做功德,功德做得够了,才能成佛的。你做功德,还要修道,还要参禅、打坐;你不修道,还是不可以的。好像释迦牟尼佛他要是可以买佛做的话,他也不必去雪山坐了六年,然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他在作太子时,有很多钱,就可以随便买一个佛来做,但佛不是人可以用钱买的。轻三宝就是看不起三宝,见着和尚,见着出家人,他就毁谤、破坏。好像广东人,见着比丘、比丘尼最讨厌了。这就是常轻三宝。

“是时圣女”:在这个时候,婆罗门女就“广设方便”:广设就是设了很多种方便。方便是对于约略能相信法的人,就对他讲方便,权巧方便。“劝诱其母”:劝是用好话相劝,诱是诱导,以利诱之。好像小孩子欢喜吃糖,你就对他说:“我有一块糖,跟着我走,就给你糖吃。”这就叫诱。那么这一个婆罗门女对她母亲也是说:“你跟着我学佛法,这佛法是最好的,是第一的。”但是她的母亲也都不相信。劝诱其母“令生正见”:令她的母亲,生出正知正见来。“而此女母”:而这个婆罗门女的母亲,“未全生信”:就是也信一点点,不是完全,将信将疑的。如你说的好像有点道理,但是我想又不完全是,是信、疑各一半一半。好像我的皈依弟子,对于师父所说的话,有的信一半,不完全信,或者是说这个道理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子,这就叫将信将疑,即未全生信。“不久命终”:这个婆罗门女的母亲,没好久就命终了。

说这人如果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也不想吃饭,也不想穿衣服,也不想睡觉,也不想作工,什么都不需要做了,这是最好的。可是,虽然说最好,也有一个最不好,什么是最不好的呢?死了,如果你做善事,就生到三善道里头去;如果你做恶事,就生到三恶道里边去,或者堕地狱,或者转饿鬼,或者做畜生。昨天有几个游客到佛堂,我给他们讲做军人应有的责任。什么责任呢?我说在军人里头,也有菩萨,也有修罗。菩萨就在军队里来教化众生,令众生不要杀人杀得太多了;修罗也是在军队里头,但他却叫众生杀得越多越好。杀的人越多,他的威风越够,他的功劳也最高。菩萨则叫人不要杀生,令两个国家和平相处,把事情和平解决,他对军人说若能如此,那么他的功劳就是最高,也会做最高的官。我告诉他们要学菩萨,不要学修罗。

什么叫修罗?什么又叫菩萨?中国有两个将官,一个是关羽,他杀的人非常多,可是他死了之后做菩萨。秦将白起,他杀的人也多,可是他死了就去变成牛、变成猪、变成马。他为什么变成牛、变成马,因为他坑降卒二十万──有二十万的兵都向他投降了,他却又刨一个大坑把他们活埋进去,这是一种修罗心。但是关公所杀的人是恶人,没有杀善人,所以叫除暴安良。结果一个就做菩萨,一个就变成牛、变成马、变成猪、变成羊。

我们有一个美国的朋友,他是海军的军人,他问我,你信不信人死了会变成畜生呢?当时我说:“你相信人死了做畜生也好,不相信人死做畜生也好。你信会做畜生,你若应该做畜生,也要做畜生;你不信会做畜生,你死了应该做畜生,也要做畜生,不会有所改变的。你做佛事,就是佛;你做菩萨事,就是菩萨;做人事,就是人;做鬼事,就是鬼;做畜生事,就是畜生。你做什么事情,就是什么。这个不是你相信,就会去做;不相信,就不会去做。不论相信不相信,你应该做的,一定会做;不应该做的,一定不会做,不是你信不信的问题。”所以,有一个中国人说:“哦!你讲这个道理是非常高深的,我将来要来学习佛法。”

说到不久命终,咱们现在每一个人应该自己想一想,我什么时候死呢?婆罗门女的母亲不久命终了,而我是在哪一天死啊?我死了又到什么地方去啊?会不会和婆罗门女的母亲一样的去堕地狱?我们听经,听到每一个地方,都要回光返照,照照自己,不是听了就当耳边风,过耳不留的,那是没有意思的。每个人都有死的时候,不要相信我方才说的──人死是最好的一件事;也不要相信──说人死是最不好的一件事。人将来都要死,不管它是好还是不好。你做好,就是好;做不好,就是不好。方才我说,“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

古人有这么几句话:

若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
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看见他人死的时候,我的心里热得好像火那么热。不是热他人,不是为他人死,我心里难过啊!他怎么死了?看看轮到我,慢慢就轮到我了。前几天我讲生的比死的多,虽然生的比死的多,但是,死的也是一个一个轮着,将来都要死的。所以呀,我们“若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既然你不怕死,就赶快去死,现在就可以死,为什么你又不死呢?这死并不是怕不怕,而是好死和恶死的问题。恶死就是飞灾横祸,或者被车撞死;或者飞机出了意外;坐轮船,轮船沉了;坐火车,火车相撞了。这种种,你本来不想死,但是就死了,这叫意外。意外之死,就是恶死。你要是愿意死的时候,那死就是好死。你要是不愿意死呢?也可以永远不死的来修道。

修道人,生死自由。愿意活着,永远都活着;不愿意活,现在一坐就往生,入涅槃了。但是你要有这功夫,性命生死由我,而不由天,谁也管不了我,是我自己管的。我愿意死,现在就死了;不愿意死,永远都活着。修道就是修这个,有这个能力。可是当你有这个能力时,有的时候就不愿意留在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是太污浊了,五浊恶世,不干净。

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魂,是灵魂;神,是神识。魂神也就是第八识。婆罗门女的母亲命终后,魂神堕在无间地狱。什么叫无间地狱?时候无间、命无间、身无间──这是指一个人在地狱也满,多人在地狱也满,在后边会更详细讲无间地狱。什么叫无间?无间是没有间断,接接连连的。如命无间,当你生到地狱里去,虽然受苦,但是命还不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都是因这神识的作用,神识是不变的。

“时婆罗门女”:这个时候婆罗门女,“知母在世”:知道她的母亲在世。“不信因果”:不信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她不相信,这个因不清净,果就不清净;这个因不正确,果也就不正确。“计当随业,必生恶趣”:她算一算计,她的母亲,随着自己所造的种种恶业,一定会生到恶道去。“遂卖家宅”:所以她把家宅都卖了,“广求香华”:买很多名贵的香,买很多花,“及诸供具”:和一切的供具,供养“先佛塔寺”:在先佛塔寺,就是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佛塔寺院内。“大兴供养”:香、花、灯、烛、果、幢幡、宝盖,她用了很多的供具去供养佛。

-----------------------------------------------------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地藏菩萨本愿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 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傥来问佛。必知处所。

“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婆罗门女看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他的形像在一个寺庙里边。“塑画威容”:这个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像是用泥塑的,然后画其威容,具有威德的容貌。“端严毕备”:具足相好,非常的圆满。毕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时婆罗门女”:在这个时候婆罗门女,“瞻礼尊容”:看着佛像,“倍生敬仰”:加倍生出敬仰的心。“私自念言”:在自己心里头想着。“佛名大觉”:佛是一个大觉悟的人,他具足一切的智慧──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具足三种的智慧。“若在世时”:假使佛在世的时候,“我母死后”:我的母亲死后,“傥来问佛”:傥,是或者;傥若,假设我要来问佛,“必知处所”:佛一定会知道我母亲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有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想一想──虽然我们修行不应该有想,但现在大家想一想这个问题。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人到世界上来,是吃饭为了活着,还是活着为了吃饭?

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以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婆罗门女做这样的一个想法:佛是最有智慧的一个大觉者,可惜现在佛已经入涅槃了;如果佛在世的时候,我母亲死了,我若问佛,他一定知道我母亲生到什么地方!“时婆罗门女”:当这个时候婆罗门女“垂泣良久”:垂是低着头,泣是哭,良久不是很久的时候,只是一个时候,这是没有一定的时候,也就是她低着头哭的那个时候。“瞻恋如来”:瞻是看看佛的相貌。恋,是恋恋不舍的,也就是舍不得离开。好像本来并没有绳子,但是现在似乎有一条绳栓上了,但实际上没有,这叫恋。瞻恋如来,就是不愿意离开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像。

“忽闻空中声曰”:在这时候,也正是婆罗门女身心专注,没有其他妄想的时候,只是一个瞻恋佛的心,一个想念佛性的心,所以在这时候,她可以说是心里清净。“忽闻空中声曰”:这时虚空里头有了声音,有什么声呢?“泣者圣女”:说你这个哭泣的圣女。虽然她的母亲有罪,但是她自己有善根,所以才叫圣女。“勿至悲哀”:你不要哭得太厉害!你不要悲哀得太厉害了!“我今示汝母之去处”:我现在告诉你,你的母亲到什么地方去了,你不要哭了。

“婆罗门女”:这个婆罗门女,“合掌向空”:合起掌来,对着虚空。“而白空曰”:她也对着虚空中说起话来。“是何神德宽我忧虑”:这是那一位菩萨?那一位神仙?这么好心啊!这么慈悲的来宽我忧虑,来安慰我,令我没有悲哀和忧虑呢?这德就是一种慈悲的德行。“我自失母以来”:我自从母亲死去之后。也就是我失掉母亲以后,“昼夜忆恋”:白天也想我母亲,晚间也想我母亲。“无处可问”:为什么我想念母亲呢?因为我的这个身体是母亲所生的,既是生我的人,我就应该孝顺她;可是我没有尽到孝顺,母亲就死了,所以我特别悲痛。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什么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呢?这树想要清静一个时候,它不想摇动,但是风来吹它,吹得它摇来摇去的,这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正想要奉养我的母亲,发一种孝顺的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所谓:“父兮!母兮!昊天罔极。”父亲和母亲的恩,比天都高、比地都厚,可是因为我没有孝顺母亲,所以现在非常的惭愧,非常的悲哀,但是我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去问一问。“知母生界”:不知道我母亲是生到天上去,或者是堕地狱了呢?

“时空中有声”:当她这样问空中的时候,也很奇怪的,空中传来一种声音。“再报女曰”:再对这个婆罗门女说,“我是汝所瞻礼者”:你问我是何神德,宽汝忧虑吗?我就是你所礼拜的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我现在啊!看见你想念你的母亲,“倍于常情”:为什么婆罗门女能感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现在虚空里对她说话呢?这句话就说明白了。见汝忆母,我看见你想念你母亲,倍于常情,和一般普通的人不同,你是特别加倍的想你母亲。譬如人家用十分的心意来想念他的父亲、母亲,你呢?就有二十分。加倍就是和普通人不同。“众生之分”:和一般的众生思念父亲、母亲的情形不同。你是太诚心了,诚到极点。“故来告示”:虽然我已入涅槃,但是你把我都感动了,所以我来告诉你。

-----------------------------------------------------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地藏菩萨本愿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肢节皆损。左右扶持。良久方苏。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婆罗门女”当时“闻此声已”:听见空中告诉她说,他是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举身自扑”:这个时候,她的神情非常紧张,也可以说是好像发了狂一样,不顾一切,什么也都不管了,就举身自扑,举身就是向空中跳。听见空中有声,就想要到空中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所以就往空中那么一跳,踊身虚空。这叫举身自扑,自己扑打自己。我相信这个婆罗门女不会功夫,也不会武术,所以就跌下来,把手、脚、腿都跌断,跌坏了。“肢节皆损”:肢,就是四肢;节,是一节一节。四肢──手有两三节,脚腿也有好几节。肢节皆损是手脚都损坏了,或者跌断,或者不能走,也不能动弹了。

“左右扶持”:当时,她或者也有亲戚、朋友,跟她一起去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所以说左右。或者是庙上的和尚,或者是比丘尼,一看这个女人怎么跌成这样子呢?所以左右扶持。“良久方苏”:在这个时候,因为跌得太厉害,她是什么知觉都没有了。良久,等到一个时候,就又活过来了。方苏,是又醒过来,就好像睡觉苏醒,明白过来了。“而白空曰”:她明白后,还记得向空中跳的事。这个时候她又向空中说了,“愿佛慈愍”:说我现在惟一的愿望,是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您慈悲愍念我,愍念就是可怜的意思。“速说我母生界”:快点说出我母亲的去处,我母亲生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要快点告诉我呢?因为“我今身心将死不久”:我现在跌得这样,我的身体和我的心将要死了,很快就要死了。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告诉婆罗门女说,“汝供养毕”:现在你在这儿供养完了之后。“但早返舍”:因为你的身体都跌坏了,要早一点回到你的家里去,到家里怎么样呢?“端坐思惟吾之名号”:要坐着,虽然手脚都跌断了,你还应该端端正正坐着。“思惟吾之名号”:想念思惟“南无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我的名号。“即当知母所生之处”:你就能知道你母亲生到什么地方去。

“时婆罗门女”:当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叩头拜佛完了之后,“即归其舍”:就回到她自己的家里去。“以忆母故”:因想念她母亲的情形太过真挚了,所以,“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她坐得很端正,忘了痛,也不记得胳臂、腿都跌断了,只是一心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经过一日一夜”这么长的时间,没有休息,没有吃东西,也没有大小便利,也没有饮茶。端坐一日一夜──不是跪着一日一夜,是坐着二十四个钟头,只是念佛,没有做其他的工作。在这个时候啊!“忽见自身”:忽然间,在这念佛、念念……自己就走到一海边,她忽见自身“到一海边”,这叫什么?这不是作梦,因为诚心到了极点,这也可说是灵性,也可说是识神,也可以说是魂魄,总而言之,这么多的名称都是同一个。这种灵性就是人身体上的那个八识,这第八识因为婆罗门女坐的时间久了,也忘了痛,把一切都停止了,只有念佛这一念,这一念真诚了,八识就离开身体,所以,她忽见自身到一海边。

每一个人坐禅,坐坐坐……,或者见到什么境界,那个时候,你的八识或者就离开身体,所以能见到其他的境界。八识──你要是开五眼,就可以看见鬼、神、菩萨、佛……,若没开五眼,就看不见。修道人的灵性(八识)也有五眼,那是在身体里边;若灵性离开肉体,那五眼就开了,所以能看见种种的境界。这位圣女,婆罗门女,一定也是修道很久了。所以这肉体上的五眼虽然没有开,但当她的八识离开肉体,就可以看得见,所以她忽见自身到一海边。

“其水涌沸”:这海的水不是凉的,是热的。涌是水往上涌。沸是滚水,非常热,不是凉水。“多诸恶兽”:在这海水里边,有很多很多各种恶兽。究竟有多少?你不要管它多少,总而言之,是多不是少。“尽复铁身”:这些恶兽的身体,如铁那么坚固。“飞走海上”:这些恶兽在海上飞来飞去,飞得非常快。“东西驰逐”:东西来回追赶,互相驱逐。驱逐是你追我,我追你。“见诸男子女人”:又见到很多男子,也有女人,“百千万数”:有百千万数那么多。“出没海中”:在这个海里头,有时漂上来,有时又沉下去。“被诸恶兽,争取食啖”:这些恶兽是做什么的?是吃这些男女的,或者一口吞一个男人,或者一口又吞了一个女人,它们口也大,肚子也大,都是最凶猛的恶兽。

“又见夜叉”:夜叉就是夜叉鬼,本名叫捷疾鬼,也是会飞会跑的,非常快。“其形各异”:每一个夜叉鬼的形像都不同,什么样子呢?“或多手”:或者一个夜叉鬼长了几十只手。“多眼”:或者有夜叉鬼,虽是两只手,但是生了很多眼睛,丑怪的不得了,凶恶的不得了。“多足”:或者手也不多,眼也不多,但是有很多腿,很多脚。“多头”:或者又有夜叉鬼,有很多的头。“口牙外出”:口像个血盆似的,一张开有斗那么大,一口可以吞很多人。牙就像刀剑似的,“利刃如剑”:口牙锋利,如剑那么快。“驱诸罪人”:赶这些罪人,“使近恶兽”:夜叉鬼是做什么的呢?是帮这些恶兽找东西吃。有的时候,因为人比兽聪明,逃的远远的,但是,你这一跑,迎头又来了夜叉鬼。所以后边有恶兽追赶,前边有夜叉鬼,站在那儿挡住,所谓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简直是无路可逃,上天下地,什么地方也不可能去。你想找一个朋友,去朋友家住一晚也不可以!

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答曰。实有地狱。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

这一切的恶兽和夜叉,“复自搏攫”:搏是打;攫就好像鸟用爪去捉鸡,一爪抓住这就叫攫。这些恶兽和夜叉互相合作,把罪人捉住。“头足相就”:将罪人的头和足扭在一起;或者夜叉把恶兽捉住,叫它头足相就;或者恶兽把夜叉捉住,也头足相就;或者恶兽和夜叉把人捉住,叫他头足相就,总之都扭成很不好看的样子。“其形万类”:有千万种类的形像。“不敢久视”:令一般人也都不敢久看。

“时婆罗门女”:这个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她因为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名号的缘故,“自然无惧”:心里自然无所恐惧。“有一鬼王”:当时有一个鬼王,是鬼里边的领袖。叫什么名字呢?“名曰无毒”:他的名字就叫无毒。“稽首来迎”,稽首是叩头,向婆罗门女叩头。“白圣女曰”:对婆罗门女就说啦!“善哉菩萨”:说你这个善心的菩萨,“何缘来此”:你是什么缘故来到这个地方呢?

“时婆罗门女”:当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这是什么地方啊?因为我也不知道我怎么来的。“无毒答曰”:这个无毒,就答覆婆罗门女,“此是大铁围山”:在这须弥山外边有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这是在铁围山西边的第一重海。“圣女问曰”:圣女又问鬼王说,“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我们常常听说铁围山里边有地狱,“是事实不”:这个事情是真的吗?到底有没有地狱啊?怎么有人不相信地狱呢?“无毒答曰”:无毒就回答圣女说,“实有地狱”:真有地狱,这不是人想像造出来的,的确有地狱啊!

“圣女问曰”:婆罗门女又问了,“我今云何得到狱所”:她说,我现在为什么到这个地狱来了呢?“无毒答曰”:无毒鬼王又说,“若非威神,即须业力”:有两种原因,就可以来。第一,你要有威神,有神通,有德行,才能到这个地方;第二就是业力,你有罪业,才会堕到这个地狱来。“非此二事,终不能到”:若没威神和业力这两种事情,是不会到地狱来的。“圣女又问”:婆罗门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说这个水是什么原因,热得这么厉害?“多诸罪人”:有这么多的罪人,在热水里头煮。“及以恶兽”:又有这么多的恶兽。

“无毒答曰”:无毒就对婆罗门女说,“此是阎浮提”:阎浮提译成中文是胜金,因为阎浮檀金树的树叶掉到河里就变成金子。这种金子是最殊胜,最特别的,所以叫胜金。而我们这个世界就叫南阎浮提。“造恶众生”:南阎浮提的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是业,都是造罪业。“新死之者”:这些最近死去的,也就是刚刚死去的人。“经四十九日”:经是经过。四十九日是七个礼拜──七七,四十九天。所以人死后若要做功德帮助他,超度他,须在四十九日以前。因为在四十九日以前,死者的罪业还没有定,你可以随时做功德,使他得到这种利益。要是过了四十九天,罪业就判定了,好像法院判罪似的,判决定罪后,就不能再改变了。那么在四十九日以前,如果能为亡者念经诵咒,就可以超度他,令他得到好处。那么要是过了四十九天,亡者的罪判决了,那么你念经超度他,有没有功德呢?有,但他所得到的功德少,力量小,没有那么大,也不能说一点都没有。所以大家以后作功德,最好在四十九天前。

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没有人为他继续做功德。“为作功德”:替他做点功德,“救拔苦难”:救拔造恶众生的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在没死以前,他自己也没做过善事,没有种过善因。“当据本业”:所以应该根据他本来所造的罪业。“所感地狱”:所感受的地狱。“自然先渡此海”:自然的就要先到这个大苦海,受他所应得的业报。
-----------------------------------------------------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地藏菩萨本愿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地藏菩萨本愿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1:02 , Processed in 0.381201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