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佛经佛典] 《解深密经》白话翻译——唯识宗必读经典(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7 编辑

⑧遍计所执言辞所说:遁伦解释说:「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等者,但以众生随名起执,於佛假施设句执有定法,故言是遍计所集。」这是把「遍计所集」解释为「遍计所执」,但事实上这二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遍计所集」是指意识周遍观察周遍计较前五识所感知的一切内容、一切素材,对前五识的感知内容、感知素材予以构造、整理,使它们成为知识系统中条理化的对象,所以称之为「所集」;「遍计所执」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予以意识虚构,把经过构造、整理的感知对象、感知素材进行实体化,认定在意识的一切认知对象背後都有实体存在。因此,从「遍计所集」到「遍计所执」显示了生命活动中逐渐深化的实体化过程。
  ⑨不成实故:大意是,这表明在语言所指称的对象上执著的实体是不真实的,它只是意识的虚构。
  ⑩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大意是,假如有人企图超出以上两个存在概念的语言困境,企图在存在的两个现象之外再成立一个名称,说这个名称所指谓的存在现象既不能被看成是有生灭变化的,也不能被看成是没有生灭变化的,人们仍然会陷於困境之中,因为世间语言的本性决定了人们必然会对「不可言说的存在」这一名称所指代的东西妄加执著,把它看成是实有的。遁伦在此举出犊子部的「第五法藏一作为例证,他指出,「第五法藏」号称指代那些不能用语言称说的束西,但这「不可称说」的东西既然仍然是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它本身就不能排除被执著为是实体的可能性。
  ⑾名言:语言名称或概念。
  ⑿离言法性:法性,即指存在的真实本性,存在的真实本性是超越於世间语言之外的,世间语言所称述的对象注定有被执著为实体的可能性,而存在的真实本性正是在透破一切实体执著、透破一切语言执著之後才显示出来的,因此为生存状态服务的世间语言,不适合用来表述存在的真实本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8 编辑

  译文
  当时,如理请问大菩萨又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说:最胜子!您刚才说到,那些觉悟了的修行人以其智慧和见地,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对存在已获得正确见解,才假借语言成立「一切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和「一切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两个概念、名称。现在我想知道,这其间的细微奥妙之处究竟应当怎样思考?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你观看过魔术表演吗?打个比方说,这好比一个魔术大师带著他的弟子们在四通八达的市集中表演魔术。他们搬来枯草、落叶、树木、砖瓦、石块等,利用这些材料,把它们当场变成各式各样的东西,如大象、战马、车辆、行人等动物,如意、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各种珍奇以及钱财、谷物、仓库等杂物,魔术表演精彩夺目,市集口围拢了一大群人观看,大家都深深为之倾倒。其间有一些观众愚昧无知,看到魔术师用神奇手法变幻出的种种事物後,这些人心裏就想:我们看到大象、战马、车辆、行人了,我们看到如意、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种种珍奇了,我们看到钱财、谷物、仓库等种种杂物了,这种种神奇的事物真的让魔术师给变幻出来了!於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听见听闻,这些愚昧无知的观众就牢牢地执著著自己的错误观念,说他在市集场上看见的魔术大师变幻而出的种种事物都真实存在,而其他各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些人实在不懂得魔术表演的性质,要想对魔术表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还需要多多观察、多多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9 编辑

另外一些观众有智慧、有知识,他们对一般事物往往都有清晰的见解,在观看魔术表演时,看见魔术师把枯草、落叶、砖瓦、石块等变幻成了种种事物後,这些人就根据所见所闻在心裏揣摩说:我们看到大象、战马、车辆、行人,看到如意、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奇珍,看到钱财、谷物、仓库等种种杂物,但这种种事物都不过是魔术师用神奇手法制造出来的幻象,这些幻象能迷惑人的眼睛,让人看上去感觉这一切好像都是真的,於是就习惯性地根据感觉到的幻象推测说,这是大象,这是大象身上各个不同的部分,乃至於推测每一个所看见的事物,推测它的自身结构,它与其他事物的差别。这些观众在这样思考後,就不再执著自己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一切,不会说:我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同样,为了把自己的正确看法陈说出来,他也必须借助於语言概念这个表达工具。这些观众已懂得魔术表演的特性,他们对此已认识得清清楚楚,不需要再去观察、再去思考了。
  如上面所举魔术表演的例子相似,有那么一类众生,他们的心识尚处在蒙昧状态,他们在痛苦烦恼中流转变动著的生命,还没有获得超越世俗生存之上的智慧,对於一切存在现象必须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才会显示其本性这一道理无法理解,在听到「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和「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两个概念之後,他们就在心理这样推测:我听到那些有智慧的人说有这样两种存在现象,其一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其二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这就是说,世界上确确实实有两种实体,它们存在著。根据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这些众生就牢罕的执著著自己的错误观点,说: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其他人的任何看法都不过是无知和虚妄的表现罢了。这些众生尚未对存在的本性获得认识,要想体会教法中包含的真正义旨,他们还需要多多观察、多多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49 编辑

另外一些观众有智慧、有知识,他们对一般事物往往都有清晰的见解,在观看魔术表演时,看见魔术师把枯草、落叶、砖瓦、石块等变幻成了种种事物後,这些人就根据所见所闻在心裏揣摩说:我们看到大象、战马、车辆、行人,看到如意、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奇珍,看到钱财、谷物、仓库等种种杂物,但这种种事物都不过是魔术师用神奇手法制造出来的幻象,这些幻象能迷惑人的眼睛,让人看上去感觉这一切好像都是真的,於是就习惯性地根据感觉到的幻象推测说,这是大象,这是大象身上各个不同的部分,乃至於推测每一个所看见的事物,推测它的自身结构,它与其他事物的差别。这些观众在这样思考後,就不再执著自己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一切,不会说:我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同样,为了把自己的正确看法陈说出来,他也必须借助於语言概念这个表达工具。这些观众已懂得魔术表演的特性,他们对此已认识得清清楚楚,不需要再去观察、再去思考了。
  如上面所举魔术表演的例子相似,有那么一类众生,他们的心识尚处在蒙昧状态,他们在痛苦烦恼中流转变动著的生命,还没有获得超越世俗生存之上的智慧,对於一切存在现象必须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才会显示其本性这一道理无法理解,在听到「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和「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两个概念之後,他们就在心理这样推测:我听到那些有智慧的人说有这样两种存在现象,其一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其二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这就是说,世界上确确实实有两种实体,它们存在著。根据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这些众生就牢罕的执著著自己的错误观点,说: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其他人的任何看法都不过是无知和虚妄的表现罢了。这些众生尚未对存在的本性获得认识,要想体会教法中包含的真正义旨,他们还需要多多观察、多多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另外一些有知识的众生,他们已如实研究过佛陀教法中的四种真理,并且获得超出世间生存活动之上的智慧,他们对於必须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才能如实认识存在的本性这一道理已非常理解,在听到「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和「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两个概念之後,他们就思索说:我听到关於存在现象的两个名称,这两个名称绝不指向两种存在著的实体,只不过当我们运用语言去分别事物、称呼事物时,那被语言标志出来的现象就像是魔术师幻化出来的事物那样,极易迷惑人的感觉和理性:我们习惯性地把被语言指称的对象看成是有实体存在的,说这个实体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那个实体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同时,我们还千方百计地在这两类被虚构的实体间寻找其差别。在这样思考後,这些众生就不再执著於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语言概念,不会说: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无知和虚妄的表现。这些有智慧的修行人为了把他们自己对存在的正确理解表述出来,帮助他人,仍然也必须借助於语言工具。他们已经看到语言概念的本性,他们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观察、继续研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一些有知识的众生,他们已如实研究过佛陀教法中的四种真理,并且获得超出世间生存活动之上的智慧,他们对於必须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才能如实认识存在的本性这一道理已非常理解,在听到「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和「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两个概念之後,他们就思索说:我听到关於存在现象的两个名称,这两个名称绝不指向两种存在著的实体,只不过当我们运用语言去分别事物、称呼事物时,那被语言标志出来的现象就像是魔术师幻化出来的事物那样,极易迷惑人的感觉和理性:我们习惯性地把被语言指称的对象看成是有实体存在的,说这个实体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那个实体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同时,我们还千方百计地在这两类被虚构的实体间寻找其差别。在这样思考後,这些众生就不再执著於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语言概念,不会说: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无知和虚妄的表现。这些有智慧的修行人为了把他们自己对存在的正确理解表述出来,帮助他人,仍然也必须借助於语言工具。他们已经看到语言概念的本性,他们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观察、继续研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一些有知识的众生,他们已如实研究过佛陀教法中的四种真理,并且获得超出世间生存活动之上的智慧,他们对於必须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才能如实认识存在的本性这一道理已非常理解,在听到「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和「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两个概念之後,他们就思索说:我听到关於存在现象的两个名称,这两个名称绝不指向两种存在著的实体,只不过当我们运用语言去分别事物、称呼事物时,那被语言标志出来的现象就像是魔术师幻化出来的事物那样,极易迷惑人的感觉和理性:我们习惯性地把被语言指称的对象看成是有实体存在的,说这个实体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那个实体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同时,我们还千方百计地在这两类被虚构的实体间寻找其差别。在这样思考後,这些众生就不再执著於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语言概念,不会说: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无知和虚妄的表现。这些有智慧的修行人为了把他们自己对存在的正确理解表述出来,帮助他人,仍然也必须借助於语言工具。他们已经看到语言概念的本性,他们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观察、继续研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51 编辑

另外一些有知识的众生,他们已如实研究过佛陀教法中的四种真理,并且获得超出世间生存活动之上的智慧,他们对於必须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才能如实认识存在的本性这一道理已非常理解,在听到「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和「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两个概念之後,他们就思索说:我听到关於存在现象的两个名称,这两个名称绝不指向两种存在著的实体,只不过当我们运用语言去分别事物、称呼事物时,那被语言标志出来的现象就像是魔术师幻化出来的事物那样,极易迷惑人的感觉和理性:我们习惯性地把被语言指称的对象看成是有实体存在的,说这个实体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那个实体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同时,我们还千方百计地在这两类被虚构的实体间寻找其差别。在这样思考後,这些众生就不再执著於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语言概念,不会说: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无知和虚妄的表现。这些有智慧的修行人为了把他们自己对存在的正确理解表述出来,帮助他人,仍然也必须借助於语言工具。他们已经看到语言概念的本性,他们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观察、继续研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20 23:52 编辑

  原典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如何此事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於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或谓有为,或谓无为?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如善幻师①,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积集瓦砾草叶木等,现作种种幻化事业,所谓象身、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若诸众生愚痴顽钝,恶慧种类,无所晓知,於瓦砾草叶木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实有象身,实有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②,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彼於後时应更观察。
  若有众生,非愚非钝,善慧种类,有所晓知,於瓦砾草叶木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无实象身,无实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然有幻状迷惑眼事,於中发起大象身想③,或大象身差别之想,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或彼种类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於此中随起言说,彼於後时不须观察。
  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於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彼於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彼於後时应更观察。
  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於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彼於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无为,然有分别所起行相④,犹如幻事迷惑觉慧,於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为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於此中随起言说。彼於後时不须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感恩布施

随喜功德,感恩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2:40 , Processed in 0.20385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