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紫苏有解热镇痛作用。

2. 紫苏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及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3. 紫苏有抗凝血和止血双重作用。紫苏水提液可缩短家兔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说明紫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而对外源性凝血系统影响不明显。另有试管法实验表明,紫苏还可以延长SD品系大鼠和家兔的凝血时间。

4. 紫苏叶挥发油有镇咳作用,镇咳强度约为可待因的1/5,对组织胺所致豚鼠离体气管收缩有一定拮抗作用。紫苏成分β-丁香烯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沉香醇有平喘作用。紫苏子对乙酰胆碱所致豚鼠哮喘潜伏期有明显的延长作用,可增加气管酚红排泌量。

5. 紫苏有抗炎作用,紫苏叶汁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腹腔渗出液中性粒细胞聚积,在注射6小时后,其中性粒细胞占渗出细胞的(89±6)%,并可使血中升高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下降50%~75%。

6. 紫苏梗能提高小鼠子宫内膜酶活性,其作用与孕酮相同。

7. 紫苏还有局部抗痒、中度局麻、防腐及驱风作用,以及升高血糖、解鱼蟹毒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荆   芥  (《本经》)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带花序的全草或花穗。多系栽培。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原植物荆芥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充足,怕干旱,忌积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油砂土、夹沙土最宜生长。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功效解表祛风、解毒透疹,炒炭止血。临床用名有荆芥、炒荆芥、荆芥炭、荆芥穗、炒荆芥穗、荆芥穗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结聚气破散之,下瘀血,除湿痹。

《本草拾遗》:本功外,去邪,除劳渴,主丁肿,出汗,除风冷,煮汁服之。杵和酢傅丁肿。新注云:产后中风,身强直,取末酒和服差。

《药性论》:可单用。治恶风贼风,口面歪斜,遍身疹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久食动渴疾,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日华子本草》:利五藏,消食,下气,醒酒。并煎茶,治疗头风,并出汗。豉汁煎,治暴伤寒。

《开宝本草》:治妇人血风及疮疥为要药。

《本草衍义》:荆芥,只用穗。治产后血晕及中风,目带上,四肢强直。为末,二三钱,童子小便一小盏,调、下咽,良久即活,甚有验。又治头目风,荆芥穗、细辛、川芎等为末,饭后汤点二钱。风搔遍身,浓煎汤淋渫或坐汤中。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苦。

清利头目。辟邪毒,利血脉,宣通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劳冷。捣和醋,封毒肿。去枝,手搓碎用。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苦。

《本草》云:辟邪毒,利血脉,通宣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劳渴。杵和醋,封毒肿。去枝、梗,手搓碎用,治产后血晕如神。动渴疾。多食熏五脏神,破结气。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辟邪毒,利血脉。宣通五脏足气,能发汗除劳。冷捣和醋,封肿毒。东垣云:主清利头目。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其治风诸家皆赞之。

《本草经疏》:荆芥,得春气,善走散,故其气温,其味辛,其性无毒,升也,阳也。春气升,风性亦升,故能上行头目,肝主风木,故能通肝气,行血分,能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其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鼠瘘由热结于足少阳、阳明二经,火热郁结而成。瘰疬为病,亦属二经故也。生疮者,血热有湿也,凉血燥湿,疮自脱矣。破结聚气者,辛温解散之力也。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之功用也。痹者,风寒湿三邪之所致也,祛风燥湿散寒,则湿痹除矣。

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本草蒙筌》:味、苦,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须取花实成穗,能清头目上行。发表汗解利诸邪,通血脉传送五脏。下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捣和醋,敷风肿疔疮;研调酒,理中风强进。仍治产后血晕,杵末搀入童便。

《本草乘雅》:假者苏之,故名假苏。如假寒热为鼠瘘,为瘰疬;假气为结,为聚;假血为瘀;假湿为疸;假伪非真者,苏苏震行,缓散自释矣。

《药性解》:荆芥,味辛苦,性微温,无毒,入肺、肝二经。主结气瘀血、酒伤食滞,能发汗去皮毛诸风,凉血热疗痛痒诸疮。其穗治产晕如神。陈久者良。

按:荆芥行血疗风,则太阴厥阴之人,固其宜也。今人但遇风证辄用荆防,此流气散之相沿耳。不知风在皮里膜外者,荆芥主之,非若防风之入骨肉也。有汗者勿用。

《药鉴》:气温,味辛苦,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能凉血疏风,上清头目。辟邪毒,宣五脏,除劳渴,通血脉,除湿痹,破结气,行瘀血,解肌表,诸疮疡风热皆用之。与羌活同用,能除血湿。与蝉退同用,能散风邪。与红花同用,能行恶血。与苏子同用,能下诸气。惟其气温而轻,故能开腠理。和醋捣烂,敷肿毒立瘥。又治产后血晕如神。大都中病即已,不可过服,过则蒸五脏神。表虚者禁用。

《景岳全书》:味辛苦,气温。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用此者,用其辛散调血。能解肌发表,退寒热,清头目,利咽喉,破结气,消饮食,通血脉,行瘀滞,助脾胃,辟诸邪毒气,醒酒逐湿,疗头痛头旋,脊背疼痛,手足筋急,弓痹脚气,筋骨烦疼,风湿疝气,止下血血痢,崩淋带浊。若产后中风强直,宜研末酒服甚妙。捣烂醋调,傅疔疮肿毒最佳,亦鼠瘘、瘰疬、血风、疮疥必用之要药。

《本草备要》:一名假苏,轻宣发表,祛风理血。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发汗,又云:止冷汗、虚汗。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身强项直,口面喎斜,目中黑花。其气温散,能助脾消食,气香入脾。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崩中血痢,产风血运,产后去血过多,腹内空虚,则自生风。故常有崩运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荆芥最能散血中之风。华佗愈风散,荆芥三钱,微焙为末,豆淋酒调服,或童便服。诸家云甚效。瘰疬疮肿。清热散瘀,破结解毒,结散热清,则血凉而毒解。为风病、血病、疮家圣药。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连穗用。穗在于巅,故善升发。治血炒黑用。凡血药用山栀、干姜、地榆、棕榈、五灵脂等,皆应炒黑者,以黑胜红也。反鱼蟹、河豚、驴肉。

《本经逢原》:荆芥穗入手太阴、足厥阴气分,其功长于祛经络中之风热。观《本经》所主,皆是搜经中风热痰血之病。又能清头目,去瘀血,破结气,消疮毒,故风病血病,疮病产后为要药。治风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故并主之。华元化治产后中风,口噤发痉,及血晕不醒,荆芥末三钱,豆淋酒调服神效。产后血晕,热童便调服。而表虚自汗,阴虚面赤者禁用。今人但遇风证,概用荆芥,此流气散之相沿耳。

《本草崇原》:荆芥味辛,性温臭香,禀阳明金土之气,而肃清经脉之药也。寒热鼠瘘,乃水脏之毒,上出于脉,为寒为热也。本于水脏,故曰鼠,经脉空虚,故曰瘘,此内因之瘘也。瘰疬生疮,乃寒邪客于脉中,血气留滞,结核生疮,无有寒热,此外因之瘘也。荆芥味辛性温,肃清经脉,故内因之寒热鼠瘘,外因之瘰疬生疮,皆可治也。其臭芳香,故破结聚之气。破结聚,则瘀血自下矣。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除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荆芥专入肝。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故能入肝经气分,驱散风邪。凡风在于皮里膜外,而见肌肤灼热,头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者,用此治无不效。时珍曰:其治风也,贾丞相称为再生丹;许学士谓有神圣功;戴院使许为产后要药;萧存敬呼为一捻金;陈无择隐为举卿古拜散,夫岂无故而得此隆誉哉。不似防风气不轻扬,驱风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肌肤宣散故耳。且既入于肝经风木之脏,则肝即属藏血之地,故又能以通利血脉,俾吐衄、肠风、崩、痢、产后血晕,疮毒痈肿血热等症,靡不藉其轻扬,以为宣泄之具,宁于风木之脏既于其气而理者,复不于血而治乎!本入肝经气分,兼入肝经血分。玩古方产后血晕风起,血去过多则风自内生,故常有崩晕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有用荆芥为末,同酒,及或童便调治;崩中不止,有用炒黑荆芥以治,于此可见其概矣。

《得配本草》:辛、苦,温。入足厥阴经气分,兼入血分。散瘀破结,通利血脉。祛风邪,清头目,利咽喉,消疮毒。治中风口噤,身直项强,口面歪斜,目中黑花,及吐衄崩中,肠风血痢,产风血晕,最能祛血中之风,为风病血病疮病产后要药。

得童便,治产后中风。配灵脂炭,止恶露不止;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槐花炭,治大便下血;配缩砂末,糯米饮下,治小便尿血。佐桃仁,治产后血晕;若喘加杏仁、炙甘草。调陈皮汤,治口鼻出血如涌泉。因酒色太过者。

血晕,用穗;止血,炒炭;散风,生用;敷毒,醋调;止崩漏,童便炒黑。

表虚有汗者禁用。

服荆芥者,忌食鱼、蟹、河豚、驴肉。犯之立死,甚于钩物。惟地浆可解。

风在皮里膜外者,荆芥主之;风在骨肉者,防风主之。

《神农本草经读》:荆芥气温,秉木气而入肝胆;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气胜于味,以气为主,故所主皆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症。

寒热往来,鼠瘘瘰疬生疮等症,乃少阳之为病也,荆芥辛温,以发相火之郁,则病愈矣。

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气滞而为积聚,肝主藏血,血随气血运行,肝气一滞,则血亦滞而为瘀,乃厥阴之为病也,荆芥辛温,以达肝之气,则病愈矣。

其除温疸者,以疸成于温荆芥温而兼辛,辛入肺而调水道,水道通则湿疸除矣。

今人炒黑则变为燥气,而不能达;失其辛味,而不能发,且谓为产后常用之品,昧甚。

《本经疏证》:诸病源候论曰,瘰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气血壅结;或由饮食乖节,故毒流经脉,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又曰,瘰疠瘘者由风邪毒气客于肌肉,随虚处停结如梅李枣核等,大小两两相连在皮间,时发寒热,此言其因也。灵枢寒热篇曰,瘰疠鼠瘘在于颈腋者,皆寒热之毒气留于脉而不去,此言其处也。又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出于颈腋之间,浮于脉中,未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此言其本也。夫在前曰咙,在后曰项背,今曰颈腋,则在侧矣。喉咙属阳明,项背属太阳,颈腋则属少阳。少阳者,阴未尽化,阳气尚稚,已出乎阳,未离乎阴也。未离乎阴,故风入则搏血,已出乎阳,故血结则留湿,阳气尚稚,故气易结聚,阴未尽化,故血易壅瘀。荆芥为物,妙在味辛而转凉,气温而不甚,芳香疏达,可使从阳化阴,而气中结聚得破,从血驱风,而血中壅瘀得行,湿痹得去,气不结聚,血不壅瘀,湿不停著,则寒热除而鼠瘘瘰疠之在颈腋者,虽至已溃成疮,既无来源,则亦乌能不已。善夫刘潜江之言曰,荆芥以春令布子生苗,历夏及秋,方开花结子,故全乎辛之味者,以成其温升之气也。然尝之先辛后苦,俱带凉味,是又升中复兼降矣。本乎气之温,成乎味之辛者,合春和之升举,是为能达阴气,俾阳得乘阴以出也。而血藏之风遂不病,出乎味之苦,更成于转味之凉者,合秋爽之肃降,是为能和阳气,俾阴得先阳以畅也。而风藏之血亦不病,盖以气味全似挹天气以接引地气,能升而达在地之郁阴,即能降而化在天之亢阳。故虽不专主于温升,然佐升散得宜,不特外因风寒而阳郁,即内之七情致血分有滞以涸阳者,皆得仗此纾阴以达之;虽亦不专主于凉降,然佐清降得宜,不特内因肝热而阳僭,即外之六淫至血分有热以迫阳者,皆得仗此裕阴以和之。盖风藏不离乎血,原相因以为病,惟此则能相因以为功,所以不可与他风剂例视。而欲达阳必思所以纾阴,欲和阳必思所以裕阴,则庶几善用此而获成效矣。

《本草新编》:荆芥,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能引血归经,消头目之火,通血脉,逐邪气,化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治产后血晕有神,中风强直,亦能见效。但入之血分之药中,使血各归经,而不至有妄行之虞;若入之于气分药中,反致散气之失。荆芥性升,与柴胡、升麻相同,乃柴胡、升麻入之补气之中,能提气以升阳,而荆芥独不能者,以荆芥虽升而性浮动,补阳之药,尤恶动也。血过凝滞,荆芥之浮动则易流,所以可引之以归经。气易散乱,荆芥之不更助其动乎。气过动必散,此所以不可用之于补气之药耳。

或问荆芥引经,走血分甚速,走气分甚迟,前人言之,而子尚未阐扬,愿畅谈之。曰:荆芥本阳药,而非阴药。阳入阴则行速,阳入阳则行迟。夫阳属气,而阴属血。血行迟,而气行速。荆芥入血而速者,乃血行迟,而若见荆芥之行速也;荆芥入气而迟者,乃气行速,若见荆芥则行迟也。非荆芥走血分甚速,气分独迟也。

或问荆芥引血归经,亦有引之而不归经者乎?夫荆芥炒黑,则引血归经,生用则引气归经。引血归经者,有益于血者;引气归经者,有益于气。有益于血者,血无乱动之虞;益于气者,气有过动之失。气过动,而血不能静矣,故用荆芥必须黑炒也,炒黑以治,无不归经也。

或问荆芥亦能入肾乎?荆芥何能入肾也。虽然用之补肾药中,未尝不可入肾,但必须炒至纯黑,则肾属黑,正可同色以相入。夫荆芥之药,本不必引入肾经。盖肾有补而无泻也,虽肾亦有感邪之日,祛肾中之风邪,风药原无几味,与其药用豨莶、防己之类以伐肾中之邪,不若用炒黑荆芥散邪,而不十分耗正之为得也。

《本草分经》:辛、苦,温,芳香。升浮,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发汗散风湿,通利血脉,助脾消食。能散血中之风,清热散瘀,破结解毒。为风病、血病、疮家要药。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
穗,善升发,炒黑治血。

《本草思辨录》:考古治头项风强,一切偏风中风口噤,及吐血衄血下血,多重任荆芥,是其所司,总不离血中之风。能于血中散风,即系于血中行气,海藏故谓之肝经气药。但肝经之气,不能不涉及少阳,《本经》所主鼠瘘瘰疬即少阳病也。

荆芥散血中之风,为产后血晕第一要药。其芳温之性,又足以疗瘰疬疮疥,然无非利血脉去风毒而已。

谓荆芥为温升则兼凉降,为凉降则兼温升,要其温胜于凉,气亦带浊,于外感风寒用之,必涉血分头目昏眩者始得。《永类钤方》治风热头痛,与石膏辛凉之味等分为末,茶调下,制剂亦妙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荆芥有镇静作用,以挥发油作用为主。

2. 荆芥有解热、镇痛作用,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灌胃,能使汗腺分泌旺盛,皮肤血管循环增强,对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荆芥挥发油中的d-薄荷酮和3-甲基环己酮有镇痛作用。

3. 荆芥有抗炎作用。

4. 荆芥有祛痰、平喘作用。荆芥挥发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并能对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小鼠酚红试验表明,荆芥挥发油有祛痰作用。

5. 荆芥还有抗过敏、抗肿瘤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防〓  〓  风(《本经》)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及辽宁等地。原植物喜生于平原、丘陵、多砾的山坡上。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痉、止泻止血。临床用名有防风、炒防风、防风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痹,烦满。

《名医别录》:味辛,无毒,主治肋痛、肋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药性论》: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痪,通利五藏,头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虚,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开宝本草》:味甘、辛,温,无毒。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本草衍义》:防风、黄芪,世多相须而用。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告术穷。嗣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芪、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药类法象》:纯阳,性温,味甘辛。

疗风通用,泻肺实如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

《药性赋》:味甘、辛,气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以气味能泻肺,以体用通疗诸风。

《汤液本草》:纯阳,性温,味甘辛,无毒。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乃二经之行经药。太阳经本经药。

《珍》云:身,去身半以上风邪;梢,去身半以下风邪。

《心》云:又去湿之仙药也,风能胜湿尔。

《本草》: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游风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东垣云: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又云:防风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虽与黄芪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泽泻、藁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本草衍义补遗》:防风、黄芪,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为多。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王太后病风,不言而脉沉。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汤药缓不及事,令投以二物,汤气熏蒸,如雾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也。

《本草发挥》:洁古云:疗风通用,泻肺实如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又为去湿药之使,风能胜湿故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主治秘诀》云:味甘,纯阳,手足太阳经之本药。又云: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

《本草经疏》:防风禀天地之阳气以生,故味甘温。《别录》兼辛而无毒。气厚味薄,升也,阳也。入手阳明,足少阴、厥阴。风药也。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其云主目无所见者,因中风邪,故不见也。烦满者,亦风邪客于胸中,故烦满也。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祛风燥湿故主痹也。发散之药,焉可久服?其曰轻身,亦湿去耳。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杀乌头大毒,恶藜蔹芫姜。藜芦、白、芫花、干姜。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职居卒伍卑贱之流,听命即行,随引竟至。尽治一身之痛,而为风药中之润剂也。治风通用,散湿亦宜。身去身半以上风邪,梢去身半以下风疾。收滞气面颊,尤泻肺实有余;驱眩晕头颅,更开目盲无见,故云除上焦风邪要药。倘或误服,反泻人上焦元气,为害岂浅浅哉!

《本草乘雅》:四大中风力最胜,执持世界,罅无不入。设人身腠理疏泄,则生气有所不卫,风斯入焉。故欲防御障蔽者,匪通天之生气勿克也。防风黄中通理,鼓水谷之精,以防贼风之来,命名者以此。身本四大合成,以动摇为风,则凡身中宜动处不动,即是风大不及,宜动处太动,即是风大太过。防风甘温辛发,中通濡润,匀而平之。无过不及,此防风功用。卫我用我,匀气以芳。
动摇飘拉,风木之本性也。土失留碍,致风木变眚,亦有风木变眚,致土失留碍者。如风在头则掉眩,在目则瞀盲,在骨节则疼烦。而疼烦、瞀盲、掉眩,正风木动摇飘拉之性耳。风行周身,亦善行数变之用也。臭味甘芳,黄中通理,敦九土之精,以防八风之侮。彼以巽入,我以艮止,在土转而为吐生,在木不得不转为戴土而出矣。

功能敦土德用,以防风木之相乘,设风木已乘土大,宁不戴负地土而出,然则驱风木之外侮,即所以行土大之德用,以土大失体与用,乃致风木之相乘耳。生气通天论,指卫气曰生气,又喻卫气曰阳气,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寿命之本也。

防风质黄,具中土之色。甘温,专中土之味。盖土德惟馨,芳香充达,拒诸邪臭,故头目身首有风,尚未入藏者,能从中拒撤之。若防己,固为可以自卫,亦并此本身是应防之物。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药性解》:防风,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经。泻肺金,疗诸风,开结气,理目痛。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解附子毒。

按:防风辛走肺,为升阳之剂,故通疗诸风。气之结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风之患也,宜并主之。东垣云:卑贱之卒,听令而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能泻上焦元气,虚者不得概用。今人类犯此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鉴》:气温,味甘辛,无毒,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行周身骨节疼痛之要药也。以气味能泻气,以体用能疗风,何者?盖此剂气温而浮,故能去在表风热,亦能疗肢节拘疼。治风通用,散湿亦宜。能驱眩晕头颅,更开目盲无见。续命汤用之,以除口眼歪斜。通圣散用之,以去周身湿热。与条芩同用,能解大肠之风热。与杏仁同用,能散肺经之风邪。佐甘菊,善清头目之风热。臣羌活,善解巨阳之风寒。昔王太后风病不言而脉沉,其事甚急,若以有形之汤药与服,缓不及事,令以防风黄芪煎汤,熏蒸如雾满室,则口鼻俱受其无形之气,疾斯愈矣。何也?盖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为多。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

《景岳全书》: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用此者,用其气平散风。虽膀胱脾胃经药,然随诸经之药,各经皆至。气味俱轻,故散风邪,治一身之痛,疗风眼,止冷泪。风能胜湿,故亦去湿,除遍体湿疮。若随实表补气诸药,亦能收汗,升举阳气,止胸风下血崩漏。然此风药中之润剂,亦能走散上焦元气。误服久服,反能伤人。

《本草备要》:宣。发表,去风胜湿。

辛甘微温,升浮为阳。搜肝泻肺,散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主上部见血。用之为使,亦能治崩。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太阳经证。膀胱。徐之才曰:得葱白能行周身。又行脾胃二经,为去风胜湿之要药。凡风药皆能胜湿。东垣曰: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上,乃风药中润剂。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散目赤疮疡。若血虚痉急,头痛不因风寒;内伤头痛。泄泻不因寒湿,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并禁用。同黄芪、芍药,又能实表止汗;合黄芪、白术,名玉屏风散。固表圣药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取其相畏而相使也。上部用身,下部用梢。畏萆解,恶干姜、白蔹、芫花,杀附子毒。

《本经逢原》:甘辛温,无毒。叉头者令人烦喘,叉尾者发人痼疾。

防风,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兼通足太阳,治风去湿之仙药,以风能胜湿也。其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等病,其性上行,故治上盛风邪,泻肺实喘满,及周身痹痛,四肢挛急,目盲无所见,风眼冷泪,总不出《本经》主治也。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盖于土中泻木也。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之。凡疮在胸膈以上者,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防风,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热也。《经验方》治妇人风入胞门,崩中不止,独圣散用一味防风,面糊酒调丸服。然惟血色清稀,而脉浮弦者为宜。如血色浓赤,脉来数者,又属一味子芩丸证,不可混也。惟肺虚有汗喘乏,及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勿服。妇人产后血虚发痉,婴儿泻后脾虚发搐,咸为切禁。

《本草崇原》: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名防风。风淫于头,则大风头眩痛。申明大风者,乃恶风之风邪,眩痛不已,必至目盲无所见,而防风能治之。又,风邪行于周身,甚至骨节疼痛,而防风亦能治之,久服则土气盛,故轻身。
元人王好古曰:病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羌活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主君药也。李东垣曰: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卒伍卑贱之职也。

《本草求真》:[批]散膀胱上焦筋骨风邪,仍为风药通用。

防风专入膀胱,兼入脾胃。味甘微温,虽入足太阳膀胱,以治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之才曰:得葱白能行周身。然亦能入脾胃二经,杲曰:若补胃,非此引用不能行。以为去风除湿。凡风药皆能胜湿。盖此等于卑贱卒伍,任主使唤,能循诸经之药以为追随。故同解毒药,则能除湿扫疮;同补气药,则能取汗升举。或同黄芪、芍药以止,或合黄芪固表为玉屏风散。实为风药润剂,比之二活,则质稍轻,气亦稍平,凡属风药,皆可通用。但血虚痉急,头痛不因风寒,泄泻不因寒湿,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火升发嗽者,则并当知所禁矣。凡表药多有损于脏腑气血。

《得配本草》:畏萆薢。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制黄芪,杀附子毒。

辛、甘,性温。太阳经本药。又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又随诸经之药所引而入。治风去湿之要药,此为润剂。散风,治一身尽痛,目赤冷泪,肠风下血;去湿,除四肢瘫痪,遍体湿疮。能解诸药毒。

得白术、牡蛎,治虚风自汗。得黄芪、白芍,止自汗。配白芷、细茶,治偏正头风;配浮小麦,止自汗;配炒黑蒲黄,治崩中下血;配南星末、童便,治破伤风;配白及、柏子仁,等分为末,人乳调,涂小儿解颅。一日一换。佐阳起石、禹余粮,治妇人胞冷。

上部病,用身;下部病,用梢。止汗。麸炒。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人痼疾。

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本草经解》:防风气温,秉天春和风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

肝为风木,其经与督脉会于巅项,大风之邪入肝,则行于阳位,故头眩痛,其主之者,温以散之。

伤风则恶风,恶风,风邪在表之风也;肝开窍于目,目盲无所见,在肝经之风也;风行于周身,在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在关节而兼湿也,盖有湿则阳气滞而痛也。皆主之者,风气通于肝,防风入肝,甘温风散也。

《神农本草经读》:风伤阳位,则头痛而眩;风伤皮毛,则为恶风之风邪;风气害空窍,则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者,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者,关节之风也;身重者,病风而不能跷捷也。防风之甘温发散,可以统主之。

然温属春和之气,入肝而治风,尤妙在甘以入脾,培土以和木风,其用独神。此理证之《易》象,于剥复二卦,而可悟焉,两土同崩则剥,故大病必顾脾胃,土木无忤则复,故病转必和肝脾,防风驱风之中,大有回生之力。李东垣境曰“卒伍卑贱”之品,真门外汉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风病无不治也。盲目无所见,风在上窍也。风行周身,风在遍体也。骨节疼痛,风在筋骨也。烦满,风在上焦也。久服轻身。风气除则有此效。

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以风即天地之气也。但风之中人,各有经络,而药之受气于天地,亦各有专能,故所治各不同。于形质气味细察而详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
防风治周身之风,乃风药之统领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素问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先哲曰,非辛无以至天,非苦无以至地。防风独活气味俱薄,性浮以升,而防风先辛后甘,辛胜于甘,故其为义本于辛以上升,乃合甘而还中土,以畅其散发之用。独活先苦次辛,苦多辛少,辛后有甘,故其为义本于苦以入阴,变为辛以上行,得甘之助而气乃畅。故防风自上达于周身,独活则自下达于周身矣。夫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是在上之病,在上之病,其治奕降,升则一往不返矣,贲豚痫厔,女子疝瘕,是在下之病在下之病,其治应升,降则顺流而下矣。惟防风具升之体,得降之用,独活具降之体,得升之用,所谓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是以独活能达气于水中,而散阴之结,防风能畅气于火中,而散阳之结,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斯阴阳得交,愈后无余患也。虽然,风行周身,骨节疼痛,及百节痛风,非特风病,亦必兼湿,兹二味者,固亦能兼治湿欤?盖风非湿不生,湿非风不化,譬之长夏郁蒸,旋起大风,郁蒸者本由风而成,大风者亦由郁蒸而起,故独活能治风,然其所治之风,是湿化风,本于阴者也,防风亦能治湿,然其所治之湿是风化湿,本于阳者也。独活散湿以化风,然时与防风合奏散风之功,防风祛风以行湿,然时与独活协为除湿之助,若仅以谓风能胜湿,风能燥湿者,亦浅之乎二味之治矣。金疮痛者,经脉以血去而涩,四肢挛者,经脉以湿酿而拘。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夫营行脉中,每患于湿,以为血病,血病则邪气恶血住留,住留则伤经络,经络伤则不能行血气,营阴阳,故患为诸痹,甚者且不得濡筋骨,利关节,致骨节酸痛,机关不得屈伸,且拘挛矣,其脊痛项强,不可回显,似折,项似拔,又皆由湿以化风,盖真阳不畅,水郁即湿生,湿郁又能化风,独活畅水中之阳,以杜湿之根,防风通阳中之阴,即除湿以绝风之源,此所以无间久新之百节痛风,及骨节痛烦满由于风行周身者,均可分析治之矣。独活畅阴以达阳,防风散阳以畜阴,畅阴以达阳者,俾阳出阴中以上际,其升之机藉于肝;散阳以畜阴者,俾阳依阴中以下蟠,其降之机举在肺,故曰金木者生成之终始,是独活之用在肝,防风之用在肺,不可胥于是见耶!

在上之气上主之,在下之气下主之,独卫气出于下焦,而偏为肺所主,此其间则有故,而独活防风功能因可得其概矣。盖卫气者非他,乃水谷入胃,既已致其精微,淫于五脏矣。其粗者更顺流下抵小肠,济泌别汁,分入大肠膀胱。复有气出于外而上行,其气最悍又最疾,倾刻周遍一身。营卫生会篇,既以酒之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喻其质矣,其俄顷头面手足偏身尽赤,独不可喻其剽悍滑疾耶?是气有所留住,则随地皆著为疾。卫气失常篇,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伯高曰,其气积于胸者,上取之,积于腹者,下取之,今之贲豚痫 ,女子疝瘕,非积于下者耶?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非积于上者耶?风塞所击金疮泄其一处诸处护卫皆疏也,浚其源,使来者自盛,则护卫仍密矣。故其功系之独活,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诸处缘有阻,非一处之病也,若更浚其源,使来者益甚,不更虑其阻亦益甚耶?故必导其流使之畅行无阂,其功不得不属防风矣,更核之金匮要略侯氏黑散桂枝芍药知母汤薯蓣丸竹叶汤之用防风,千金三黄汤之用独活,其义不益可明哉!曰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曰支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曰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曰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其病皆弛,其本皆虚,虚者宜益,弛者宜张,宜益宜张,则有合乎防风辛甘之阳;曰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曰不欲饮食,其病颇急,其本不虚,不虚而急者宜追逐击散之,则有合乎独活之苦辛自阴及阳矣。大率独活气峻,防风气缓,缓者比于补益,峻者比于攻伐,补剂多自下及上,防风者偏自上而至下,是以得为补剂之,独活者偏自下而上,是以专为攻剂之佐,体相似而用不同,职此故耳。

《本草新编》:防风,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古人曾分上、中、下以疗病,其实,治风则一。盖随所用而听令,从各引经之药,无所不达,治一身之痛,疗半身之风,散上下之湿,祛阴阳之火,皆能取效。但散而不收,攻而不补,可暂时少用以成功,而不可轻年频用以助虚耳。

或问通圣散,专恃防风以散风邪,可常用乎?曰:此方暂服尚不可,乌可常哉。盖防风散人真气,即以之散风邪,亦未可专恃也。

或问防风得黄芪,则不散邪而辅正,是防风亦可补之物,先生何谓攻而不补乎?夫黄芪得防风,而其功更大,未闻防风得黄芪,而其功更神。然则防风仍是攻而不补,非攻而亦补之物也。近人皆以防风为散风神药,毋论外感与非外感俱用之,乃服而不效也。

或疑所用之不多也,更加分两,以致散尽真气,不可哂乎?殊不知防风宜于无风之时,同黄芪用之,可以杜邪风之不入于皮毛,非风邪已入而可用之物也。古人名一物,必在深意,顾名而可悟矣。

《本草分经》:辛、甘,微温。搜肝泻肺,散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主上焦风邪、膀胱经症。又为脾胃引经、去风胜湿之药。同葱白用能行周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防风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2. 防风有解热和镇痛作用。

3. 防风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防风煎剂对各种球菌及产黄青霉杂色曲霉等均有抑制作用。防风煎剂还对哥伦比亚SK病毒和羊毛样小芽苞癣菌有抑制作用。用鸡胚试验,防风水煎液有抑制流感病毒A3的作用。

4. 防风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5. 防风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小鼠灌服防风4天,有增强腹腔巨嗜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6. 防风有抗凝血作用。防风正丁醇萃取物有延长小鼠的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羌   〓活(《药性论》)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根茎及茎。主产于四川、甘肃、云南等地。原植物喜生于河边1500米以上4500米以下的林缘及灌丛内。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稍耐荫。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温。归肾、膀胱经。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临床用名为羌活。

【本草汇言】

《药性论》:君,味苦,辛,无毒。能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斜,遍身痹。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明目,赤目痛,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藏。独活即是羌活母类也。

《药类法象》:气微温,味苦甘平。

治肢节疼痛,为君,通利诸节如神,手足太阳风药也。如川芎,治足太阳、太阴头痛,透关利节。

《药性赋》:味苦、甘,平,气微温,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五: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排巨阳肉腐之疽,除新旧风湿之证,乃手足太阳表里引经之药也。

《汤液本草》:气微温,味苦甘平。苦辛,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足太阳经、厥阴经药,太阳经本经药也。

《象》云:治肢节痛,利诸节,手、足太阳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透关节。

《心》云:去温湿风。

《珍》云:骨节痛非此不能除。

《液》云:君药也,非无为之主,乃却乱反正之主。太阳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前,非此不治。又云:羌活,足太阳、厥阴、少阴药也。与独活不分二种,后人用羌活多用鞭节者,用独活多用鬼眼者。羌活则气雄,独活则气细,故雄者入足太阳,细者入足少阴也。又钱氏泻青丸用此,壬乙同归一治也。或问:治头痛者何?答曰:巨阳从头走足,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而上行,诸阳不得下,故令头痛也。

《本草发挥》:洁古云:羌活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本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透关利节,又治风湿。《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风湿相兼二,去肢节痛三,除痈疽败血四,治风湿头痛五也。

《本草经疏》:羌活性温,辛、苦,气厚于味,浮而升,阳也。手足太阳行经风药,并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

羌活气雄,独活气细。故雄者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之主君药也。细者治足少阴伤风头痛,两足湿痹不能行动,非此不能除,而不治太阳之证,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懦之主。小无不入,大无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其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者,金疮为风寒之所袭击,则血气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独活之苦甘辛温,能澼风寒,邪散则肌表安和,气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贲豚者,肾之积,肾经为风寒秉虚客之则成贲豚,此药本入足少阴,故治贲豚。痫与至,皆风邪之所成也,风去则痫厔自愈矣。女子疝瘕者,寒湿乘虚中肾家所致也,苦能燥湿,温能澼寒,辛能发散,寒湿去而肾脏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也。

《本草蒙筌》:味苦、甘、辛,气平、微温。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羌活则气雄,独活则香细。气雄者入足太阳,香细者入足少阴。足知羌活本手足太阴表里引经之药,而又入足少阴厥阴二经。名列君部之中,非此柔懦之主。此诚拨乱反正,大有作为者也。故小无不入,大无不通。能散肌表入风之邪,善利周身百节之痛。排阳肉腐之疽,除新旧风湿之证。须去黑皮腐烂,煎服方有神功。如若加入川芎,立止本经头痛。独活主治较羌稍殊,乃足少阴表里引经。专治痛风与少阴经伏风,而不治太阳经也。故两足湿痹不能动履,非此莫痊,风毒齿痛头眩目晕,有此堪治。虽治伏风,又资燥湿。经云:风能胜湿故也。

谟按:《会编》云:羌活、独活《本经》既云同种,再无别条,则非二物可知矣。后人因见形色、气味略殊,故立异论。不思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以羌活、独活虽系一种,而一种之中亦有不同,有紧实者,有轻虚者。仲景用独活治少阴,必紧实者;东垣用羌活治太阳,必轻虚者。正如黄芩,取枯飘者名宿芩,用治太阴;取圆实者名子芩,用治阳明义也。况古方但用独活,今方既用独活,又用羌活,不知病宜两用耶,抑不知未之考耶。

《本草乘雅》:动摇万物者莫疾乎风。故万物莫不因风以为动摇,唯独活不然。有风,独立不动;无风,独能自摇。在蜀名蜀活,在羌名羌活,随地以名,亦随地有差等。但可互为兄弟,不可强别雌雄,其从治不能独立不动,而为风寒刀刃之所击,及奔豚痫痉之因风以为动摇,复因风而反乎上下开阖者。若女子疝瘕,此不能自摇耳。不能自摇,即阖而不开,不能独立不动,即开而不阖。唯独活则阖而能开,开而能阖,当入肝之经,厥阴之阖,具血风木化气之体用者欤。

《药性解》:羌活,味苦甘平,性微温,无毒,入小肠、膀胱二经。散入表风邪,利周身节痛,排巨阳腐肉之疽,除新旧风湿之症。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

按: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故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其功用与独活虽若不同,实互相表里,用者审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鉴》:气微温,味苦甘辛,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也。足太阳之君药也。乃拨乱反正之主,大有作为者也。故小无不入,大无不通,能散肌表八风之邪,善理周身百节之痛。排巨阳肉腐之疽,除新旧风湿之症。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疼。同秦艽,除足阳明少阳口斜。并苍术,理湿风甚捷。佐麻黄,开腠理堪夸。与独活不分二种,后人用羌活,多用鞭节者。用独活,多用鬼眼者。然羌活则气雄,独活则气细,雄者入足太阳,细者入足太阴。有问治头疼者曷故?盖巨阳从头走,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顶,逆而上行,诸阳不得下,故令头疼也。痘家用之以散肌表风热,解百节疼痛,此亦发毒追脓之要药也。气虚则勿用。

《景岳全书》:味微苦,气辛微温,升也,阳也。用此者,用其散寒定痛。能入诸经,太阳为最。散肌表之寒邪,利周身项脊之疼痛,排太阳之痈疽,除新旧之风湿。缘非柔懦之物,故能拨乱反正。惟其气雄,大能散逐,若正气虚者忌用之。

《本草备要》:宣。搜风,发表胜湿。

辛苦性温,气雄而散,味薄上升。入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兼入足少阴、厥阴气分。肾肝。泻肝,搜肝风,小无不入,大无不通。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同川芎,治太阳、少阴头痛。凡头痛多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督脉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并太阳经。刚痉柔痉,脊强而厥,即痉证也。伤寒无汗为刚痉;伤风有汗为柔痉。亦有血虚发痉者。大约风证宜二活,血虚忌用。中风不语,按古人治中风,多主外感,率用续命、愈风等汤以发表,用三化汤、麻仁丸以攻里。至河间出,始云中风非外来之风,良由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东垣则以为本气自病。丹溪以为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世人复分北方风劲、质厚为真中;南方地卑、质弱为类中。不思岐伯云:中风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风痱,四肢不收也;三风癔,奄忽不知人也;四风痹,诸风类痹状也,风证尽矣。何尝有真中、类中之说乎?此证皆由气血亏虚,医者不知养血益气以固本,徒用乌、附、羌、独以驱风,命曰虚虚,误人多矣。真中定重于类中,焉有类中既属内伤,真中单属外感乎?河间、东垣皆北人,安能尽舍北人而专治南病乎?河间、东垣皆北人,安能尽舍北人而专治南病乎?头旋目赤。目赤要药。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为却乱反正之主药。若血虚头痛,遍身痛者,此属内证。二活并禁用。

《本经逢原》:苦辛温,无毒。

治瞳太阳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头痛肢节痛,目赤肤痒,乃却乱反正之主帅。督脉为病,脊强而厥者,非此不能除。甄权以羌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手足不遂,口面歪斜, 痹血癞,皆风中血脉之病也。苏恭曰: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与川芎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但内伤元气,血虚头痛,及遍身肢节痛,皆非所宜。昔人治劳力感寒,于补中益气汤中用之,深得补中寓泻之意。

《本草崇原》:羌活初出土时,苦中有甘,曝干则气味苦辛,故《本经》言气味甘,辛,其色黄紫,气甚芳香,生于西蜀,禀手足太阴金土之气化。风寒所击,如客在门而扣击之,从皮毛而入肌腠也。羌活禀太阴肺金之气,则御皮毛之风寒。禀太阴脾土之气,则御肌腠之风寒,故主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禀土气而长肌肉也。奔豚乃水气上奔,土能御水逆,金能益子虚,故治痫 。肝木为病,疝气,瘕聚。金能平木,故治女子疝瘕。

《本草求真》:羌活专入膀胱,兼入肝肾。按《大明》曰:独活是羌活母也。则知羌活即为独活之子。又按时珍言,羌活、独活是一物二种,正如川芎、抚芎,苍术、白术之义。辛苦性温,味薄气雄,功专上升。凡病因于太阳膀胱,而见风游于头,发为头痛,《经》曰:半身以上,风受之也。半身以下,湿受之也。故风多达巅顶。并循经脊强而厥,发为刚痉、柔痉,足太阳之脉行于身背,凡伤寒无汗为刚痉,伤风有汗为柔痉,痉症皆是风寒干于太阳,见脊强。并当用此调治。痉症宜同独活调治,头痛宜同川芎调治,若血虚见痉忌用。且能兼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而使肌表八风之邪,并周身风湿相搏百节之痛,皆能却乱反正,而治无不愈者也。盖羌活、独活虽皆治风之品,张介宾曰:风之为病最多误治者,在不明其表里耳。盖外风者,八方之所中也。内风者,五脏之本病也。八风自外而入,必先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热等症。五风由内而病,则绝无外症,而忽病如风,其由内伤可知也。内伤者由于七情,故多阴虚。凡脏气受伤,脾病者病在肢体,或多痰饮;肾病者或在骨髓,或在二阴;心病者或在血脉,或在神志;肺病者或在营卫,或在声音;肝病者或在筋爪,或在血脉。此五脏之类风,未有不由阴虚而然者。人知阴虚有一,而不知阴虚有二,如阴中之水虚,则病在精血;阴中之火虚,则病在神气,盖阳衰则气去,故神志为之昏乱,非火虚乎。阴亏则形坏,故肢体为之废弛,非水虚乎。今以神离形坏之症,乃不求水火之源,而犹以风治,鲜不危矣。试以天道言之,其象亦然。凡旱则多燥,燥则风生,是风木之化从乎燥,燥则阴虚之候也。故凡治类风者,专宜培补真阴以救根本,则风燥自除矣。甚至有元气素亏,卒然仆倒,上无痰,下失禁,瞑目昏沉,此厥竭之症,尤与风邪无涉,设非大剂参附,安望其复真气于将绝之倾哉。倘不察其表里,又不能辨其虚实,但以风之为名,多用风药,不知风药皆燥,燥复伤阴;风药皆散,散复招风,以内伤作外感,以不足为有余,是促人之死也。而此专治太阳之邪,上攻于头,旁及周身肌表,不似独活,专理下焦风湿,病在足少阴肾气分,而不连及太阳经也。但羌活性雄,力非柔懦,凡血虚头痛及遍身肢节痛者,皆非所宜。伤气损血。

《得配本草》:辛、苦,性温。气雄而散。入足太阳经气分,以理游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骨节酸疼,一身尽痛,失音不语,口眼歪斜,目赤肤痒,疽痈血癞。

配独活、松节,酒煎,治历节风痛。君川芎、当归、治头痛脊强而厥;太阳、少阴督脉为病。使细辛,治少阴头痛。少阴入顶。和莱菔子同炒香,只取羌活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治风水浮肿。
除风湿,宜重用;表风寒,须轻用。气血虚而遍身痛者禁用。

怪症:眼睛忽垂至鼻如黑角色,痛不可忍,或时时大便血出,甚痛,此名肝胀。用羌活一两煎服。
今之发热头痛者。动用羌活汤。不知辛散药治风寒则效,若以治时疫毒火炽盛,益增燥烈,旋即胃阴干枯而毙。或者疫气舍于膜原,溢于太阳,则达原饮内略加数分亦可。

《本草经解》:羌活气平,秉天秋燥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甘无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其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者,金疮为风寒所击,则气血壅而不行,其痛更甚矣。羌活苦能泄,甘能和,入肺解风寒,所以气血行而痛止矣。

奔豚者,肾水之邪,如豚奔突而犯心也,苦可燥湿,甘可伐肾,所以主之。

痫者,风症也;痉者,湿流关节之症也。女子疝瘕,多行经后,血假风湿而成,羌活平风燥湿,兼之气雄,可以散血也。

《神农本草经读》:羌活气平,秉金气而入肺;味苦甘无毒,得火味而入心;得土味而入脾。
其主风寒所击者,入心以扶心火之衰,所以主之。

痫痉者,木动则生风,风动则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痰进入心,则为痫为痉。此物秉金气以制风,得土味而补脾,得火味而宁心,所以主之。

女子疝瘕,多经行后,血假风湿而成,此物入肝以平风,入脾以胜湿,入心而主宰血脉之流行,所以主之。

《本草新编》:羌活,味苦、辛,气平而温,升也,阳也,无毒。入足太阳、足少阴二经,又入足厥阴。善散风邪,利周身骨节之痛,除新旧风湿,亦止头痛齿疼。古人谓羌活系君药,以其拨乱反正,有旋转之力也,而余独以为止可充使,而并不可为臣佐。盖其味辛而气升,而性过于散,可用之为引经,通达上下,则风去而湿消。若恃之为君臣,欲其调和气血,燮理阴阳,必至变出非常,祸生反掌矣。故羌活止可加之于当、芎、术、苓之内,以逐邪返正,则有神功耳。羌活与独活,本是两种,而各部《本草》俱言为一种者,误。仲景夫子用独活,以治少阴之邪,东垣先生用羌活,以治太阳之邪,各有取义,非取紧实者谓独活,轻虚者谓羌活也。盖二物虽同是散邪,而升降之性各别,羌活性升,而独活性降。至于不可为君臣,而止可充使者,则彼此同之也。

或问九味羌活汤,古人专用之以散风寒之邪,今人无不宗之,而吾子贬羌活为充使之药,毋乃太轻乎?曰:羌活虽散风邪,而实能损正,邪随散解,正亦随散而俱解矣。九味羌活汤,杂而不纯,余最不取。外感风邪治法,安能出仲景夫子之范围;内伤而兼外感治法,安能出东垣先生之范围。余治外感,遵仲景夫子;治内伤之外感,遵东垣先生,又何风邪之不去,而必尚九味羌活汤为哉。
或疑洁古老人创造九味羌活汤,以佐仲景公之不逮,是其半生学问,全在此方。而先生薄羌活,而并轻其方,窃谓先生过矣?嗟乎。洁古创造九味羌活汤者,因仲景公方法不明于天下,而东垣先生尚未创制补中益气之汤,不得已而立此方,以治外感,实所以治内伤也。今东垣先生既立有补中益气汤,实胜于九味羌活汤远甚,又何必再用洁古之方哉?至于治外感之法,莫过仲景公伤寒书之备。外感善变,岂羌活区区一方,即可以统治六经传经之外感焉?况仲景公伤寒书,经铎与喻嘉言之阐发而益明,故外感直用其方,断乎无疑。若九味羌活汤,实可不用。洁古老人半生经历,徒耗于此方,杂而不纯,亦何足尚,余是以轻之,岂为过哉!

或谓羌活、独活同是散药,羌活性升而独活性降,升则未免有浮动之虞,与其用羌活,不若用独活之为安。嗟乎!有邪宜散,升可也,降亦可也。无邪可散,散药均不可用,又何论于升降乎?况二味原自两种,散同而升降各别,又乌可乱用哉!

《本草分经》:辛、苦,性温。气雄,入膀胱当游风,兼入肝肾气分,搜风胜湿,治督脉为病,周身百节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7 18:45 , Processed in 0.21718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