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大德开示]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见舍利弗不懂得向佛请法,於是又对他说:「极乐国土内有七宝池,这个池是天然而非人造,故名七宝池。池内充满八功德水」,此水有八种功德:(1)温凉;即温暖凉爽之义。若人下了水池後,想其热则热,想其凉则凉,此是不可思议之功德。(2)洁净;人间的水只有越洗越脏,但是人到七宝池内洗澡,不但不会将水洗脏,只有越洗越洁净柔软,其水如牛奶似的,又滑又舒服,这亦是种触尘,但这触尘很微妙,再也没有比这更微妙的感觉了。(3)甘美;此水不用喝,只要用来洗身,身心也会觉得甘甜。当我住在香港观音洞时,洞内亦有一甘美泉水。一日,有一位弟子在我那儿吃过面後,喝了一点泉水,她很惊奇的问我:「是不是泉水内加了糖?」我说:「没有。」她又问:「怎会那麽甜?」我说:「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甘露水给你喝。」她听後,就高兴得不得了。她见我的衣袍已破旧不堪,就为我做了两套新袍,我想这可能是她喝了甘甜水之缘故。(4)轻輮;此水不重而轻,非常柔软。(5)润泽;润即柔润,泽即光泽。脏人可洗成乾净,即使你是黑人,也可变成白人。故洗完澡,身上有股光气。(6)安和;用此水洗浴後,身心皆安详和气,无一点脾气,没有无明火,也无烦恼。因安和之缘故,即使有人骂你,也不会发脾气;若人打你,你也觉得被人打一下,有什麽关系呢?和谁都和平相处,看!这有多好。(7)除饥渴;人若用七宝池的八功德水沐浴,不喝水也不觉得饿,更不需喝牛奶或吃面包,所以极乐世界就那麽妙!(8)长养诸根;用此水後,能令人的诸根获得清净;盲者可以重获光明,聋子可以恢复听觉;若鼻子不通气,不知香气,用此水一洗,就通气了,无论什麽样的鼻病,皆可痊癒?亦可令人开胃口。手脚也可各办其事,而不觉得疲倦,非但如此,还可以增长善根,消除恶业,你看这功德有多大!我们应赶快修行!早日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内沐浴,然後才能长养善根。以上乃是八功德水之大意,若要详细说,每一种功德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的。

  「充满其中」,八功德水有八种自在的功德、八种快乐的功德,及八种微妙不可思议之功德。此水把池子都充满了。「池底纯以金沙布地」,七宝池的底纯粹是用金沙铺地。总之,凡是人到了此七宝池後,无论什麽业障都能消除,故应早日修成极乐世界,以除业障。什麽是业障?就是心里有所不愿意的事,或心生烦恼,都是业障。无业障,则无烦恼;业障是助长人之烦恼。

  人间以柏油铺路,以为是很好了,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中,却是以金子铺路,乃至与银、琉璃、玻璃等混合而成,五光十色,整条路都放光明。水池上之琼楼玉宇,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为什麽用这些宝贝来庄严呢?又为什麽会有这麽多的宝贝来庄严道场?此乃阿弥陀佛之万德所成就的,即其功德圆满了,故用七宝而严饰之。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这个池有一百个大海那麽大,其中莲华大如车轮,但非人间之车轮,乃大如转轮圣王之车轮。其车轮有一由旬之大(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此池中之莲华有八十里大。若非大莲华,则不能与如巨海之池相衬。我现在以一首偈颂来赞佛:「大圣主阿弥陀,端严微妙更无过,七珍池华四色涌金波。」

  世上没有比阿弥陀佛之相更好、更微妙端严。七珍池即七宝池,水内华四色,其波浪如金色。「微」者,言其水非常柔软香洁,看似有水,但用手一摸,却似无水似的,很微细的,但手还湿著,故言「微」。「妙」是妙不可言。其水不但微妙,且香气洋溢,能令人闻後,发菩提心,决心修行。但是我们闻了世间的香味,就跟著跑了,为其所转。如人爱擦香水,一般人都著到香尘上了,此即染污,这是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界。但是到了极乐世界的人,只有发菩提心,而不会有染污之心。故修道人心须看破五尘之境。第一勿执著於色相,因为最美貌的人,也只不过是一层皮,里面不是脓,就是血,故不要迷於美貌的色相上。如楞严经上,摩登伽女最爱阿难,最放不下他,故佛问她:「你爱阿难什麽?」摩登伽女说:「我爱他的眼睛。」佛说:「那我把他的眼睛挖下给你好了!」摩登伽女说:「啊!那怎麽行?挖出来的眼睛还有用处吗?」佛说:「既然没有用处,那你还爱他干什麽?」佛为她如此一说,她当下即破其色执,而证四果。故人勿执著於色相,但另一方面也不离色相而修行,这要借假修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不要为声尘所迷,不要执著美妙音乐而沈迷。刚才我为你们唱的赞佛偈颂,并非唱歌,而是在说法。

  人也不要执著於香尘上;当我在香港时,有许多人欢喜到我身边,说我身上有股香气,我觉得真是讨厌,以後我弄点臭东西在身上,谁也不再来了,他们就是著住到香尘上了。其实一切唯心造。有定力的人,香不知香、臭不知臭、美不知美、丑不知丑、好听不好听,也不起执著分别,此即修行之功夫。会用功夫的人,别人对你好不好,都是一样,不会为六尘境界所转。有定力的人,则不会随著舌头意思,去嚐味道的好坏。然而并非叫你如木头似的,不知味道的好坏,而是叫你在吃东西时,不要起分别心,好不好都照样吃。如是乃至触觉,也要看破放下。极乐世界上有四种莲华:青莲华、白莲华、红莲华,及黄莲华。这四种莲华有四种光明。此四种光明表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种种法门。所以现在我们听了阿弥陀经,念了阿弥陀经後,就应该修定力。你若有定力,现在就是极乐世界。若无定力,即使身在极乐世界,也会跑到极苦世界。有定力的人,虽身在极苦世界,也能转为极乐世界。人若能除去烦恼,一切都没有问题(Everything's OK. ,No Problem),这不是极乐世界是什麽?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在其佛国内,常有天人作天乐,以黄金为地,於昼夜六时(初日、中日、後日,及初夜、中夜、後夜。昼三时、夜三时,共为六时),皆从天降下曼陀罗华雨。」曼陀华,是梵语,译为「思意华」,你想怎样就怎样,恰到好处,又叫大白华。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早晨太阳刚升起),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但是所花费的时间只需一小时,约是一顿饭的时间。为什麽这些众生能在这麽短的时间遍游十万亿诸佛国土呢?就因为他们证得八大自在我,遂心如意,得到如意通,任运来往其所欲往之处。故我们拜佛时,要观想我们的身体也是遍满於十方无量诸佛国土,在诸佛前向佛顶礼。你能观想法界,身体就是法界了。故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还到本国」,本国即是极乐世界。「饭食经行」,用过饭即去经行;经行即是走,饭後散步之意。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佛本欲等舍利弗发问,但舍利弗还是未能发出问题,故佛又再为他及大众多说一点:「舍利弗,极乐国土,常有种种奇妙杂色的小鸟,又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牠们的颜色特别好看,花花绿绿,或是杂色彩鸟,如世上之凤凰等。鹦鹉会说人语,若人教牠说中国话,牠就说中国话;教其讲英语,牠也会说英语,见人来时,会说:「客人来了!」或说:「Hello! How are you!」所以若人能教其念佛名号,牠们也能凭其念佛之功德,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舍利即鶖鹭,牠的眼睛很美丽。迦陵频伽是梵语,译为好声鸟,或好音鸟。因牠未孵出前,在蛋里所叫的声音比一切小鸟的叫声都好听,所以叫好音鸟。共命之鸟,乃两头一身,你有没有见过?牠们得此果报,是因为前生为人之时,淫心太重,夫妇之间太过恩爱,一天到晚爱行淫欲,淫心不断,故堕落而成两头一身之鸟类。,识心有两个,但是所受的果报却相同,即所谓「识别同报,共命之鸟」。所以入不要有太大的淫欲心,否则将会堕落为共命之鸟。有入却说:「我喜欢做这种鸟类!」你不要以为做小鸟是很好玩的事。须知此等飞禽之类,当鸟身的寿命结束後,就会堕入地狱受苦。不要以为牠们很自由,想飞就飞,想落就落,将来可怕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有智慧的人,不做愚痴事,就不会堕落;无智慧的人,才会造业而堕落。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这六种鸟於昼夜六时,皆出和雅音,互相唱和,发出美妙之音乐。其实这些鸟类是阿弥陀佛之功德所化现,助佛说法,使法音宣流。因为在西方极乐世界中,是无有众苦,没有畜生、饿鬼、地狱等三恶道之果报。

  「其音演畅」,演者表演,畅者畅快通达。即是任何人听了,都很快乐,从内心而发出来的喜悦。牠们所演畅的法音是代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及慧根。五根表示菩提芽,可以使菩提心增长;增长後,就有一种力量,故名五力。五力: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及慧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菩提分:(1)择法菩提分,又称择法觉分。(2)精进菩提分,又称精进觉分。(3)喜菩提分,又称喜觉分。(4)除菩提分,除粗惑。(5)舍菩提分,舍去细惑。(6)定菩提分。(7)念菩提分。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正因前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时未觉,後修八正道已觉,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由迷而悟,由未觉而觉,故独得觉名。七菩提分很重要,佛教徒都应记得。

  八圣道分,即八正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正见并非看见的见,而是心理见解之见。什麽是正确的见解?即是用无漏之行为,来观察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此即非礼勿视,不正当的不可看,因为不正即邪见。譬如比丘看见不正当的人,就不应看,所以比丘们都不去看电影、不歌舞倡伎,亦不故往观听。如果欢喜看,就不是有正见,甚至心里有此想法,亦为不正见。但是若有不正当的事在眼前,也不去想它是不正,而认为它是正的,这也是正见。

  正思惟。思惟是在里边,人所不能看的,你自己要用无漏的智慧。我为你们讲了多少次无漏,但是越讲,你们越漏,即使有一点智慧水也漏光了。智慧水漏了,故有无明火。我给你们所讲的法,是天地间再也没那麽妙的法了。若再不注意,不好好听,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再世,也救不了你们。无漏即是没有邪知邪见。没有淫欲心,即是无漏。有淫欲心,即是有漏。正思惟即是无漏,邪思惟即是有漏。思惟是属於心,亦是意。意念之内,不起任何不正确之念,即是正思惟。正语,即是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一点淫乱之意在内,所说的都是正经话。若人对你说不正经的话,你亦当它是正经的,而不是不正经的,此即是正,是口业清净。世上什麽人都有,若谁有不正当之语言,不用批评说他不正当,只要不去接近就好了。但是另一方面,你不要把它当成是不正当的话,那麽,不正当的也会变成正当的。正思惟即意清净,而正语是口业清净。

  正业是身业清净。以无漏智来除去本身之邪业。何谓邪业?亦即是淫欲之念。一般人假借「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胡作非为,此即邪业。无漏智即是没有不正当的智慧。有的人只有「邪慧」,叫他做正经事不怎麽聪明,但若做起坏事(如行淫等事),却比谁都聪明,此即为邪业。正业即是身业。

  正命。正命是与邪命相对的。何谓邪命?(一)标异现奇。此等人喜欢表现得与他人不同:「看我这与众不同的样子!」如香港有一中国法师,故意身穿小乘衣。台湾也有此种人,其目的只是想引人注意而供养他。一些「瞎眼」的盲从者见他们穿得古古怪怪,就以为是宝贝了,而去供养。

  (二)自说功德。此等人自我宣扬自己的功德,又说某某安老院是他造的,或说他出了多少钱开办学校,造就多少弟子,又造多少庙宇,供养几百个和尚—总而言之,是自扬己德。其实愚痴的人才会相信他,有智慧的人即使闭上眼睛,听他说话,也能分辨出他是在说假话。

  (三)占卜吉凶。给人爻卦,为人算命,这些行业不只是在家人,出家人也在做。他们会对无知者说:「你要拿出一百万给我做好事,否则明天就会死!」对方一听一百万可以买回一条命不算多,於是就上当了。但是他却不知道他即使不出钱,也不一定会死。或言:「明天你会有最吉祥之事降临,但你今日必须先出五十两金子做功德,那麽明天你就必能得五百两金子!」对方一想:「一两可以赚十两,还不错。」於是就被骗了。结果第二天,不但没得金子,连爻卦者也不见了,还以为遇到神仙了。

  (四)高声现威。有些法师喜欢无缘无故高声叫喊,令人畏敬,他人还以为这法师声音宏亮而恭敬他。此即是邪命。若讲法时,空间大而人多,可以大声讲经,但是若有麦克风,则不需放出那麽大的声量。平时说话实不需大声叫喊,高声现威的人还不知这是五邪命之一。

  (五)自说供养,以动他人。譬如:「你知道吗?我到某某居士家里,吃了最好的斋,他又用白木耳,又用冬菇等等做给我吃,真是好吃。」到居士家里去念这个咒,说别人给他吃好东西。这一念咒,这个居士受不了了,觉得自己也应该供养些好东西,甚至没钱去借来买点斋菜回来供养法师,却不知此法师已犯了五邪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精进,有正精进、邪精进。什麽叫正精进?好像我们现在拜佛、念佛,一天到晚也不休息,这叫正精进。你要是到旁的地方去讲闲话,越讲越有力量,七扯八拉的,这叫邪精进,是无所用处,这种地方精进又有什麽用?故八正道怎麽解释皆有道理,只要你会讲便可以。什麽叫正精进?正精进就是做有益的事。什麽叫邪精进?即是做无利益的事。譬如对佛法要用功,但你一讲起闲话,你比谁还精进,这叫邪精进。好像你们听经,无论如何忙也要来听经,来护持法会,这叫正精进。本来你没事,但你也不来听经,这叫不精进。好像我们这儿有几位居士看电影则很精进,宁可去大街小巷逛,而不来听经,有法会,而不来护持,这都是不精进。正精进是无论何处有法会均去拥护,护持道场。若对打牌、赌钱等有兴趣,则是邪精进。

  正定。正定即是三昧,又称正受。正定是以无漏的智慧来修定,此种定是一切邪的境界摇动不了的。我给你们讲的经,你们能记得一句,则不论到什麽地方用都用不完的。但是你们一句也不记得,都忘了,故境界一来,就被境界转,跟著境界跑,这是没有正定。你说:「我知道我没有正定。」既知没有,为何不用正定呢?好像有几个人,我一讲什麽就:「I know, I know。」既然知道了,怎又犯错呢?

  正念。正念是念无漏的智慧,不要再有漏。不要有漏,就是不要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就是正念;有淫欲心就是邪念。有人说:「他对我有淫欲心,我一看他眼睛就知道了。」你要是没有淫欲心,怎会去看他的眼睛?你又是存著什麽心?自己若无淫欲心,怎会知道人家有呢?你若没有,则清清净净,洁白无染,自己一点这方面的思想都没有,怎会知道对方对你有淫欲心呢?你根本就没断淫欲心,没断淫欲心就是邪念,非正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如是等法」,是指前面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是二十五道品,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为三十七道品,又叫七科。「其土众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听见前边众鸟所演说的音声之後,完全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念著三宝。不要说这些鸟是从三恶道生出来的。「所以者何?」是何缘故呢?因为极乐世界这个国土,没有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但怎会有众鸟呢?佛说:「舍利弗,我告诉你,极乐世界连三恶道之名都没有,何况实实在在有这三恶道呢?都没有的。这所有的鸟,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都是帮助宣说法音的,故用神通变化出众鸟,并非由三恶道生出来的。」不像我们这国土,畜生是由畜生道变化来的。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说:「舍利弗啊!我告诉你一点极乐世界的情形。」「彼佛国土,微风吹动」,微风是很慢的风,风不大,小小的,吹到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上。「出微妙音」,宝罗网上都有铃铛,风一吹就响了,这响声亦是帮助念佛、念法、念僧的,「譬如百种千乐,同时俱作」,这种声音好像百千万种音乐一起奏出。「闻是音者」,听见这种音乐的人,不是听完了生出一种不乾净的思想,而是听完後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心念著「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法、南无阿弥陀僧」。有人会说:「『南无阿弥陀佛』是有的,怎又有个『南无阿弥陀法』呢?」因为是阿弥陀佛说的法啊!又是阿弥陀佛所教化出来的僧,怎不可说是「南无阿弥陀僧」呢?所以勿少见多怪!我讲的是新发明,也是一个老艺术。也好像我对你们讲「涅盘」似的,「涅盘」,「涅」者不生,「盘」者不灭;不生淫欲心,不灭智慧。故佛到涅盘的境界,就是没有淫欲心了,他清净无染,没有男女的想法,自性常生智慧,故不灭。「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啊!极乐国土成就像这样的种种功德和庄严。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佛又称一声.「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是特别爱护:「这个大徒弟真是不错,智慧是有一点,但是不晓得问,让我告诉他吧!」「於汝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你认为怎麽样呢?「彼佛何故号阿弥陀?」本来这是应该舍利弗问的,可是他不晓得问,像入定似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来帮他问,代他答:「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阿弥陀译为无量光,故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照十方国土,都不能遮障其光明。「是故号为阿弥陀」,所以叫阿弥陀佛。「又舍利弗」,又有一个意思。「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阿弥陀佛跟他的人民的寿命,有无量无边阿僧只劫那麽多。「阿僧只」是梵语,译为无量数。「故名阿弥陀」,所以又叫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从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有十个大劫的寿命,将来的寿命亦是无量无边的。「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很多的声闻徒弟。「皆阿罗汉」,他们都证到无漏的阿罗汉果,都是没有淫欲心的。「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不是可用算数算出其数量的。「诸菩萨众亦复如是」,声闻数是那样多,菩萨数和声闻数也是一样,不是算数所能算出来的。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国家所成就的功德如上面所说的这麽多。「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语,译为不退转。有三种不退转: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是不退到二乘,也不由二乘退到凡夫上。念不退,是一天天增加修行的念头。行不退即是修行一天比一天精进,总不会觉得修行这麽多天,该休息一下,休息即是退。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在佛果上不退转。「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中有许多众生一生可补处佛位,可以成佛了。一生到莲华里,即可成佛了。「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这个数目有说不出来那麽多,不是算数譬喻所能知道的。「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只可说是有无量无边,无量数的阿僧只。「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舍利弗,一切众生听见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道理,都应该发愿,生到极乐世界。「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是什麽原因?什麽道理呢?因为可以与上面所说的声闻、菩萨等众生,那些诸上善人聚会在一起。「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啊!讲是这麽讲,可是没有善根,没有福德的人,是没有法子生到极乐世界去的。这要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生生世世修行诸波罗蜜门,才能生到极乐世界去,不然是没有机会遇到这种妙法的,故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舍利弗!若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子或女人,听见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执」,如手抓紧东西不放,意即念阿弥陀佛的名字不松弛懈怠,「若一日」,「若」可改成「苦」字,「苦一日、苦二日、苦三日...」很辛苦的,因为从早上七点钟到晚上九点钟,苦了七日,到了一心不乱的程度上。「其人临命终时」,这个人等到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阿弥陀佛就想起你了。「啊!娑婆世界这个众生,念我的名字,念了七天,受过七天的苦,我答应他要接他来极乐世界,现在时候到了,赶快去把他接来!」於是乎带著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到这里来,一伸手就把你托到极乐世界去,你想往後退,都不可以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时这人的心不生颠倒想,不会说:「我不要去,那里没什麽意思。」他不会拒绝阿弥陀佛的邀请,即刻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国土去。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佛继续说:舍利弗!我见有这种好处,这些利益,故告诉你。「若有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假设娑婆世界,有众生听见我这样讲,应当发愿,一定要生到极乐世界。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闪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畏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好像我现在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麽多利益之事,不但我独自赞叹,「东方亦有阿闪鞞佛」,即消灾延寿药师佛,即不动佛,亦即东方金刚部阿闪鞞佛,翻为不动法身常住。不但法身不动,且又是常住。言佛智不动,可动众生本具智性。

  「须弥相佛」,佛相微妙如须弥山。须弥翻「妙高」,是海中大山,四宝所成。光明映彻曰妙,迥出众山曰高。

  「大须弥佛」,上表佛相,此表佛德,妙高为众山主,以比佛德第一。

  「须弥光佛」,光表佛智,显佛智普遍故。

  「妙音佛」,四辩八音具足。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以前面这几位佛代表,详细说则有恒河沙那样多的佛。是诸佛等,「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此大舌,怎麽说话?所谓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即佛法流通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佛都说真实之言,你们这些众生,应当称赞及信受此不可思议之功德,及「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阿弥陀经,亦如妙法莲华经,如有众生诵持此经,一切诸佛都会保护他,临命终时,诸佛会接引他去极乐世界。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牟尼佛说完东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後,如今又说南方诸佛。佛说:舍利弗!南方世界亦有许许多多佛,以其广长舌相说法。是那些佛呢?他们是日月灯佛(一切智为月,道种智为日,一切种智为灯),名闻光佛(名称普闻於法界故)。大焰肩佛,此佛之两肩发光(焰表大慧,肩荷众生)。须弥灯佛,即妙高灯佛,身光无量,如须弥山。及无量精进佛,此佛昼夜六时常精进。(工夫不杂曰精,不退曰进,无量劫工夫行道,成佛,化无量众生不息故。)尚有如恒河沙数之诸佛,在南方各国,出广长舌相,说佛法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向一切众生说真实至诚不虚之言,说:「汝等众生,在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数国土,均应生真正的信心、愿心,及行心这三种心,称扬赞叹此经不可思议之功德,这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如你们能信受、赞叹及持诵此经,一切诸佛也将保护你们。故要特别发心来称赞,赞叹阿弥陀佛及阿弥陀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佛说完东方、南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之後,又说西方世界中有无量寿佛,也即是阿弥陀佛。可是同名之佛很多,无量寿佛可能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也可能是另一位佛。所以不要执著一定是,或一定不是阿弥陀佛。是又怎样?不是又怎样?不要执著。事实上没有一个是,也没有一个不是。佛法即是如此妙。是与不是皆是你的分别心。在诸佛的分上只有一个,没有彼此分别。无分别,但各有各的法相庄严;虽各佛有各自庄严之相,但互不相碍。不像我们人似的:「啊!你对我这样坏!」佛没有这样,他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证到无我的境界上,是不是都一样。你看妙不妙!人要成佛,就是要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妄想心,没有一丝欲望心,那真是妙到极点。所以你不要执著。如真正能认识阿弥陀佛和无量寿佛,你就不会去分别,不在这种地方用功夫了。无量相佛,是有无量相者(佛有八万四千微尘相好,但随机现)。无量幢佛,是有无量无数的幢旛挂在上面维护著(幢是高显义,摧邪辅正义,又内空外圆,表佛性空而光圆满)。大光佛,此佛光明遍照各处。大明佛。(光是体,明是用,有光则明照十方,二佛同显智慧高大故)。宝相佛,其功德智宝,光相圆满。

  净光佛,其清净光明,普照众生。如我们细说,则有恒河沙数那麽多的佛。西方有许许多多佛,各出广长舌相。我们人的舌,无法覆盖一室;但佛之广长舌相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对佛而言,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念;一念即三千大千世界。虽是三千大千世界也不超过一念;虽是一念亦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不要执著佛真有如此大舌,广长舌是指法到何处,佛之舌相即至何处。我们亦可出广长舌,如我们能到处说佛法,使佛法到处流通,则亦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听佛法时,不要执著。虽然佛舌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连一粒微尘大的舌都没有,其实根本什麽都没有。难道佛在打妄语吗?佛要是不打妄语,你怎会信他呢?从众生的观点而言,似是谎言;但从佛之观点而言,是说真实语,非妄语。众生看它似妄语,而佛看它是真实的。同样的话,佛说出来是真话,众生说它即是妄语。此点不容易讲明白,如你要明白此道理,要不怕受苦受难,努力苦干!不要以为听了两天半的佛法,就什麽都懂,经也不念,佛也不念。不要自以为参禅,而什麽也没做,却说:「我明白佛的意思,其实没什麽。我已学了五年,也不过如此。所以我现在都不学,任何问题都没有了。」你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修福慧修了三大阿僧只劫;作种种布施来修福及学习种种佛法来修慧。他修持相好,修了一百大劫才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为何我们连一相、一好也无?为何别人看见你就说:「他很丑。离他远些。他不是好人,一见到他就发脾气。」为什麽?就因没有修行,故没有德行,所以人人都不愿意看到他。

   佛舌遍覆整个宇宙而说真话,佛不欺谎人。不要以凡心测圣智,以凡人的心去猜测圣人的心。我曾一再告诉你们:「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不知等觉菩萨的境界。初果阿罗汉不知二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不知三果阿罗汉。初果阿罗汉以为自己做对的事,从二果阿罗汉观点看来是错了。二果阿罗汉以为他们是对的,三果阿罗汉看他们还是有一点偏差。」我是你们的师父,你们不明白我的境界。假如你们知道了,就不需要师父了。所以要用脑筋研究一下我所说的,不要埋怨说:「他讲得太多了!」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但东方、南方,及西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北方也有许多佛赞叹阿弥陀佛。北方有大焰肩佛,两肩放光之大佛。最胜音佛,此佛最殊胜之音声可遍闻於三千大千世界。你说:「我何以没听见?」那是因为你未在彼三千大千世界。你在此三千大千世界,并非相同之世界。难沮佛,沮即破坏,言此佛之法及功德,无人可破坏。日生佛(日为众阳之精,主长万物,佛为众生之师,令他生智)。网朋佛(宝珠网,光明珠珠相映,表佛身光明映彻无量故)。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这妙不可思议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故诸佛均护念此经。因此经为诸佛所护念,故此经之功德不可思议。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说过东、南、西、北四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後,再告诉舍利弗说:「在下方世界有师子佛,此佛说法如师子吼。名闻佛,佛名在三世中到处卓著。名光佛,此佛不但名遍三千大千世界,光亦照遍三世。达摩佛即法佛。法幢佛,法为宝幢之佛。持法佛,专门持法普度之佛,也可说你们现在专门念诵、修持阿弥陀经者,将来就会成为持法佛。亦可说此时你们念此经,即是持法佛「各於其国...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节与前数节相同,不再赘述」。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再告诉舍利弗:「在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此佛声音清净而嘹亮。宿王佛,此佛在过去世立下大而有力之愿。香上佛(戒香清净,得无上妙谛),你一燃香,此佛即来。香光佛(戒香清净,即发慧光),向佛上香,此佛即放光。南方世界曾有位大焰肩佛,这里是另一位大焰肩佛。此佛两肩之光是表示权实两种智。杂色宝华严身佛,此佛以万行之因花庄严无上果德。娑罗树王佛,娑罗树即菩提树。娑罗译为坚固、王、自在义。无水可渗入此树身,譬喻佛之法身,无物可毁之。宝华德佛(宝华,清净而明,表佛功德圆净)。见一切义佛(五眼圆见,法义无穷)。如须弥山佛(山极高大,佛极普遍)。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节亦如前,故不再重复讲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赞叹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後,又问舍利弗:「依你的意思,此经为何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舍利弗睁眼看著,答不出来。佛等了约五分钟後,然後继续说下去:「我告诉你,舍利弗,假如有持五戒、修十善的善男子或女人能修持、念诵阿弥陀经,及不忘其上所说诸佛之名者,则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也都为一切诸佛所护念。不单是六方诸佛,而是为十方诸佛所护持。他即可得住、念、行三不退,转於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你们都当信受我的话,及诸佛所说的话。」你们看佛是如何的慈悲啊!我们都应感激涕零,当佛说:「你们这般众生,不论大人、小孩,你们所有的人都应当相信及接受我告诉你们的话。」

  你们也应该信受我现在解释给你们听的,不应生疑惑,不要说:「我不知道这位中国法师的道理对否?」你们应当相信我所说的。你们不单应当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也应相信诸佛赞叹。此经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诸佛所护念。也应相信我现在说此经之道理,是真实不虚的,非欺言。所以你们皆应发愿生於极乐国土中。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舍利弗,说:「假使有人,『已发愿』,已於过去发了愿;『今发愿』,现在发了愿;『当发愿』,未来的众生应该发愿。而已发愿者,已於过去生极乐世界;今发愿者,现在已生极乐世界;将来发愿者,将来则会生极乐世界。」但发愿先要有信心。「信、愿、行」,乃是修净土法门的三资粮。第一要信有极乐世界,第二要信有阿弥陀佛,第三要信我和阿弥陀佛一定有大因缘,我一定可生到极乐世界去。有了这三种信心,然後可以发愿生极乐世界,所以说愿生西方净土中。发愿生到西方净土中,不是有人勉强叫我去,或牵著我去。虽然,阿弥陀佛会来接我去,但是还是要我自己去,因此要发愿去见阿弥陀佛;愿生到极乐世界,华开见佛;愿去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若能发如上的愿,一定会生极乐世界的。

  然後就要行,什麽是行?就是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救头然,如有人要割我的头,偷我的头似的。就像六祖大师,虽然圆寂了,但还知有人要来偷他的头,所以吩咐徒弟保护他的头,他的徒弟依他的吩咐,用铁链把头包上,来偷头的人,砍也砍不断,这就是保护头了。六祖大师圆寂之後,尚要保护他的头,何况我们凡夫还没有圆寂,岂能不如此急切的保护自己的头呢?所以说行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实行。「信、愿、行」,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旅费,资粮也就是旅费,也就是现在的旅行支票,到极乐世界就是旅行似的,但首先要有支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7:27 , Processed in 0.399936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