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大德开示] 阿姜·查 :为何我们生于此 (南传佛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止恶、行善……,这是佛教的核心。无论是从身、语或意上,都不犯下任何的恶行;那是正确的修行,诸佛的教诲。而今,“我们的衣服是洁净的。

  然后,我们使这颗心变得美善且善巧。若这颗心是美善且善巧的话,我们便不必搭了汽车行遍乡间到处去寻找功德了;甚至坐在家中,我们也能得到功德。然而,大部份的人却只会在乡间到处寻找功德,而不去停止他们的恶行。当他们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家时,又恢复到了他们原先的愁眉苦脸。他们以不高兴的面容在洗碗盘;这就是人们没有看到的地方,他们离功德好远啊!

  我们可能知道这些事情,但如果我们不懂得我们自已内在的心灵的话,我们却不真的知道;佛教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的心美好且善良,那就是快乐,会有微笑在我们心中。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却很难找到时间去微笑,不是吗?我们只能在事情合我们意时才微笑。大部分人的幸福寄托在那些能让他们喜欢的事物上,他们觉得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只说令人愉悦的事。若是那样,你什么时候才会找到幸福呢?

  我们必须要应用佛法去找到幸福;无论是什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要盲目地执著它,只要注意它,而后,放下它。当这颗心宁静时,那么,你便可以微笑了。而一当你变得厌恶某件事物时,心就会变坏,那就没有一件事是好的了。

  清除了不洁,这颗心没有烦恼,是宁静、仁慈、美善的。当这颗心是明亮的,已经戒除了恶,一切都有了自在;这安详、宁静的心,是人类成就的真理典型。

  当别人说到能使我们欢喜的事物时,我们会微笑;如果他们说的是让我们生气的事,我们便会皱眉。我们怎能使别人每天都只说让我们欢喜的事物呢?那可能吗?即使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没说过使你们生气的话吗?你们曾经让你们的父母烦扰过吗?不仅仅是其他的人,甚至我们自个儿的心也能烦乱我们。有时,我们自已想到的事情是不愉快的,你们怎么办?你们可能会往前走着,忽然踢到一棵树干残株,“砰”! “唉唷”,出了什么毛病,到底谁踢谁了?你们到底要去归咎谁呢?正是你们自已的错啊!即使是我们自已的心也能惹我们生气呢?假如你能想想,你将看出那确是真的。有时,我们做一些连我们自已都不喜欢的事,一切你们所能说的只是:“该死!”那是没有谁可以去归罪的啊!

  在佛教中,功德是要放弃恶事的。当我们舍弃了恶,我们便不再有错;当不再有任何错时,便不再有任何的压力。在没有压力时,便有了平静。这平静的心是一颗洁净的心,没有怀藏嗔念的心,那就是清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如何能使这颗心清明呢?只需去了知它!例如,你可能会想:“今天,我的心情真坏,我看到的每件事都在触犯我,甚至碗柜里的盘、碟……”你可能感觉像要捣碎它们每一样一般。任何你看到的,都似乎是坏的,这鸡、这鸭、这猫、狗……你通通都讨厌;你丈夫所说的每一件事都令你不快;甚至查看你自已的内心,你都是不满足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你怎么办呢?这种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叫做:“没有功德”。在泰国,最近有一种谚语说道,当某人死后,他的功德便结束了。但事实却不然,有许多仍然活着的人,他们早就结束了他们的功德呢。这些人并不懂得功德!不好的心,只会聚集越来越多的坏。

前往这些“做功德”之旅,就好像建筑一栋漂亮的房子却没有事先准备好地域一般;过不了多久,这房子就会倒塌,对不对呢?这设计并不好,现在你必须再试一次,试一种不同的方法。你必须洞察你自己,注意看好在你行为、语言及思想上的过错;除了在你的行为、语言、思想上修行外,你还要到其他什么地方去修行呢?人们迷失了,他们想去真正宁静的地方,在森林或在巴蓬寺修习佛法;但,巴蓬寺宁静了吗?不,并不真的宁静,真正宁静的地方是在你自己的家里!

如果你拥有智慧,无论你到那儿,你都会自在。这整个世界早已像它本然的一样好,在这森林里的所有数木早已像它们本然的一样美好;有高的、有矮的,有中空的……,各式各样都有;它们单纯地就是它们那个样子。对于它们的真实自然,由于无知,我们强将我们的看法加到它们身上……“啊!这棵树太矮了!这棵树是中空的!”这些树木单纯地就是树木,它们的景况比我们好多了!

那就是为什么我要把这些上面写了小诗的木板悬挂在树这儿(注二),让树来教你了。你从它们那儿学到了什么没?你应该从它们那儿试着学到至少一桩事;有那么多的树,它们都有某种事物要去教导你。佛法无处不在;在每件事物上,在自然当中,你应该了解这一点。别去责怪这洞太深,转过来注意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吧!如果你能了解,你就会快乐。

假如你做了功德或行了善,将它保存在你的自心中,那是存放它最好的地方。像今天你们做了功德(供养僧众)是好的,但那不是最好的方式。营造建筑物是不错,但却不是最好的事;营建你自己的心朝向美善,那才是最好的方式。依这种方式,不论你来这儿或留在家里,你会发现到善良,发现到这最好的就在你心中。外在的建筑物——像这儿的走廊,就好似这“树”的“皮”一般,它们并不是“树心”。

假如你拥有智慧,无论你在哪里看,哪里都会有佛法;假如你缺少智慧,那么即使是好事也会转坏。这坏从何而来?正是从我们的内心,就在那儿!看看这颗心是如何变化的,每件事物都是变化的!丈夫和妻子在一起通常相处愉快,他们能够谈的非常高兴,然而,有一天他们的心情变坏时,这配偶会说每件事物似乎都是令人讨厌的。这心变坏了,情形便会改变,就是这样子了!

因此,为了弃恶扬善,你不须要去寻看其他任何的地方。如果你的心变坏了,不要去检视这个人、那个人;只要看住你自己的心,并且寻出这些想法从何而来,为什么这颗心想这样的事?了解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易变的;爱是虚幻易变,恨也是虚幻易变。你曾爱过你的孩子吗?当然,你有过;你曾憎恶过他们吗?我可以为你回答,有时候你也有过,是吗?而你能丢弃他们吗?不,你不能丢弃他们!为什么不能呢?孩子们并不像子弹,不是吗?子弹是发射向外的,但孩子们却正好是发射回他们父母的心灵的。如果这孩子是好的,“好”会回返到父母;如果他们是坏的,“坏”也会回返到父母。你可以说,孩子们是你的业,有好的也有坏的,好和坏两者正好都在你孩子身上。但,即使是坏的一位,也都是宝贝;有人或许生来便是小儿麻痹症,跛脚及残废的,却被珍爱得甚至胜过其他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离家一会儿,你都会留下话:“照顾这个小的,他并不怎么健壮。”你爱他甚至超过其他的孩子。

所以,你应该建立好你的心——一半儿爱、一半儿恶,别只取一面或另一面,经常要记取两方面。你的孩子是你的“业”,他们都专属于他们的所有人。他们是你的业,因此,你必须对他们负责。如果他们真的给你带来痛苦,只要提醒你自己:“那是我的业!”如果他们使你欢喜高兴,只要提醒你自己:“那是我的业!”有时,在家里,它带来很大的挫折,你可能只想逃开;情况是那么的糟,有些人甚至还想去吊颈自杀呢。那就是业!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去避免坏的行为,而后,你将能更清楚地看到你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为什么思维事情是那样的重要!通常当他们修习禅坐时,他们用一个“禅修的对象”,就象“口+补-哆”、“达-磨”、“桑-够”(注三);但你也可以使它变得比这些更短。无论何时,你感到懊恼,无论何时,你的心变坏,只要说:“SO!(就这样而已!)”当你感到好多时,只要说:“SO!”当你感觉你开始要生气了,只要说:“SO!”懂吗?你无须去洞察三藏(经、律、论),只要“SO”。这意思是:“那是虚幻无常的;善是虚幻无常的,爱是虚幻无常的,恶是虚幻无常的。它们怎么可能永远不变呢?它们当中,哪里有任何的常性在呢?”

在“它们必然是无常”这点上,你可以说它们是有常的;它们一定在这种关系中,它们决不能变成别的方式。前一分钟有爱,下一分钟却是恨,事情就是如此!在这方面,它们是常的。那就是为什么我要说,每当有爱生起时,只要告诉它:“SO!”那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你不须去说:“无常、苦、无我。”如果你不想要有一个长的禅坐主题,就用这个简单的字。若是情爱生起时,在你会真正沉溺下去之前,只要告诉自己:“SO!这就够了。”

每件事物都是虚幻无常的;在必然会那样下,它是常的。只要去了解这么多,就是了解佛法的核心、真实之法。

现在,如果每一个人都更常说:“SO!”而且应用它们去如此的练习,执著将会变得愈来愈少。人们将不会被爱和恨所迷,他们将不会粘著于事物。他们会信赖这真理,而非其他之事。只要去了解这么多就够了,还有其他什么你必须要去知道的呢?

听闻了这个教导,你应该试着也去记住它。你应该记取什么呢?禅坐!你懂吗?假若你懂,那么佛法会与你相合在一起,这心将会“停止”。如果有气愤在心,只要说声“SO!”那就够了,它立刻便会停止。假若你仍然不了解,那么深入地明察这桩事。若是有了理解,当怒气在心中生起时,你可以:“SO!(就这样而已!)那是无常的!”来停息它。

今天,你们有了一个机会去录下内在和外在这两方面的佛法。内在的,这声音透过两耳进入到内心被记录下来。如果你做不到这么多,那便不怎么好了;你在巴蓬寺的时间会是浪费的了。录下它外在的,也录下它内在的。录音机在这儿并不很重要,真正重要的事是存在心中的“录音机”。录音机是易坏之物,但是如果佛法真正到达了这颗心,那便是永恒的,是在那儿直到永远的;而且你不必浪费金钱在电池上!

【注释】

注一   “寻找功德”是一种常用的泰国惯用语,是指在泰国,前往寺院去礼敬德高望重的法师并做供养的习惯。

注二   在巴蓬寺里的树上经常悬挂有一块块的木板,上面写着一些能发人省思且文字优美的文句。

注三   “口+补-哆”、“达-磨”、“桑-够”都是用来方便持念的咒语,是由“佛陀(bud-dho)”“达磨(dham-mo)”、“僧伽(san-gho)”等声转化而来。



执著事物是造成苦的原因

因此

我们应当解除这个原因

斩除它的根

不再让它引起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空经法师

空经法师

护持佛教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透过物质之食、衣、住所、医药四种必需品的供给来护持,也就是提供物质给比丘、比丘尼(僧伽)来护持佛法,使他们能够在合理安适的生活中修习佛法。这助长直接觉悟之佛陀教法,给佛教带来了不断的繁荣。

  佛教可说像一棵树。一棵树有根、干、枝、叶,所有的枝、叶,包括主干,都是依靠根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然后输送给它们。同样的道理,就像树依靠根来供给它一样,我们的身行和言语像是“枝”和“叶”,依靠着心——“根”,吸收养分,而后输送到“杆”、“枝”和“叶”;而这些最后结成果实就像我们的身行和言语。不论这颗心处在什么状态,善巧或不善巧,它都经由我们的身行和言语表现出来。

  因而,透过教法之实际应用的佛教护持才是一种最重要的护持。例如:在受戒仪式当天,法师会说一些该被禁止的不当行为。但是,如果你只是经过了受戒仪式而没有去反省戒条的意义,要进步是很困难的,你会无法找到真实的修行。因此,真正的护持佛法必须透过修行的“供养”——培养戒、定和慧来落实;如此一来,你便能知晓佛教是什么。如果你没有透过修行来了解,纵使学了整个经藏,你仍然不会明白。

  佛陀时代,有位知名的比丘,名叫突丘婆提拉。突丘婆提拉学问广博,精通经文;他是那么的有名,致使各地的人都很尊敬他,有十八家寺院在他的管辖之下。当人们一听到“突丘婆提拉”这个名字,无不敬畏;也不曾有人敢对他的教法有任何的质疑,他们对他娴熟的教导非常尊崇。突丘婆提拉是佛陀最博学弟子中的一位。

  有一天,他前去向佛陀作礼,礼敬之际,佛陀说:“啊,嗨!空经法师。”……就只是那样而已!他们交谈了一会儿,直到离开的时候;而后,在他准备告辞时,佛陀说:“噢!空经法师,现在要走啦?”那就是佛陀所说的了!当他来时:“啊,嗨!空经法师。”当他要离去时:“噢!空经法师,现在要走啦?”佛陀并没有多说什么,佛陀给予他的教导就仅有这些而已。突丘婆提拉,这位著名的老师,困惑着:“佛陀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是什么意思呢?”他想了又想,查遍所学的一切,直到最后终于觉悟:“没错,‘空经法师’——一位学而无修的出家人!”当他往自己的内心反省时,他发觉自己与在家人确无不同之处。凡是他们所渴望的,他也渴望;凡是他们喜欢的,他也喜欢。在他的内心里根本没有真实的“沙门(注一)”,没有真实深奥的素养能使他在“圣道”上坚定地建立起来,并且供给真正的平静。

  因此,他决定了要修行。可是,没有地方能让他去,周遭所有的老师都是他自己的学生,没有人敢接受他。通常,人们遇见自己的老师,都会变得胆怯而敬畏,所以没有人敢做他的老师。

  最后,他去见一位已经开悟的年轻沙弥,请求能随他一起修行。沙弥说:”没问题,只要你有诚意,当然可以和我修行。如果你没诚意的话,我便不能接受你!“于是,突丘婆提拉誓做沙弥的弟子。

  接着,沙弥叫他穿上整套的袈裟,当时附近恰好有一个泥沼。当突丘婆提拉整齐地穿上他很昂贵的全套袈裟时,沙弥却说:“好,现在冲进这个泥沼里,如果我没叫你停下来,就不能停下来,如果我没叫你上来,就不能上来。好……,冲!”

  突丘婆提拉,穿着整齐的袈裟,冲向了泥沼。沙弥并没有叫他停止,直到他完全陷覆在泥泞里。最后,他说:“现在,你可以停止了。”因此他停了下来。“好了,上来吧!”于是他爬了出来。

  很明显地,突丘婆提拉已经舍弃了他的自尊,他准备好要去接受教导了,如果他还不准备去学习,他就不会那么的冲进去。身为如此一位有名的老师,他还是做了!沙弥看到这个情形,知道突丘婆提拉很真诚地决心要修行。

  当突丘婆提拉从泥沼中出来时,沙弥给予开示。他用,“一个男人要抓一只躲在白蚁窝里的蜥蜴”的譬喻,教导他观察感官对象,去认识心并认识感官对象。如果蚁窝有六个洞,他要怎么来捕抓他呢?他必须封住五个洞口,然后只留下一个是开放的,接下来,他只须静观其变地等待,守护着洞口,当蜥蜴跳出来时,他便能攫获它了。

  观照心也类似于此,阖上眼、耳、鼻、舌、身,只留下心。“阖上”根门,意思是去约束并平定它们,只观照心。禅坐就好像捕捉蜥蜴一样,我们用“正念(sati)”来觉知呼吸。“正念”便是“有忆持的特质”,如同自问:“我正在做什么?”;“正知(sampaja  nn(~~)a)”就是对“现在,我正在做某事……。”的觉醒。我们以“正念”和“正知”来观照出入息。

  这种“有忆持的特质”是从修行中生起,而不是能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道生起的感觉,这心也许会些微的平静一会儿,而后一个感觉又会生起。“正念”是和这些感觉共同工作、持忆它们的;有“正念”,忆持“我要说话”、“我要去”、“我要坐”等等,如此一来,就会有“正知”——“我现在正在走路”、“我正躺着”、“我正在经验某种的情绪”的觉醒。有了“正念”和“正知”这两者,我们便能够了解在当下的心,也能了解心是如何反应法尘的。

  那个觉知感官对象的叫做“心”,而感官对象“溜进”心中。例如:有一个像电锯的声音,透过耳朵传达到能认知是电锯声的心;那个认知声音的就叫做“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在,这颗认知声音的心仍然是非常根本的,它只是一般的心。或许烦恼是在这个认知者的内心生起的,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训练“认知者”去变成依循真理的“觉知者”,也就是为人所知的“补哆”。如果我们没有很清楚的依循真理来认知的话,就会被人、车、电锯等等的声音干扰;这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未曾训练的心,在认知声音的同时,仍夹杂着烦恼。心依随自己的偏好来认知,而不会依随真理;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训练心,以“洞察力”——微细的心的力量来认知,致使它认知声音就只是声音。假如我们不去执着声音,就不会有烦恼;声音生起时,知道就好,这就叫做“如实认知感官对象的生起”。如果我们增长“补哆”,清楚地觉知声音只是声音,它就不会来干扰我们了。它是依缘生起的,不是个存在体、个体、自我,“我们”或“他们”;它只是声音而已。让心放下吧!

这种觉知称作“补哆”——清楚和敏锐的认知。有了这种认知之后,我们能让声音就只是声音,它不会打扰我们,除非受到我们想法的打扰:“我不想听见那声音,它很扰人。”因为这个想法,所以痛苦生起。当下就是苦的原因——我们不知道这桩事的真相,我们没有增长“补哆”。我们还未清楚、还未清醒、还未觉醒,这是原始的、未经训练的心;这颗心仍然没有真正地对我们产生利益。

例如:修习禅坐时,我们取一个对象,譬如以出入呼吸作为我们的基础,这样子就变成了我们专注和省思的焦点。我们注意呼吸,注意呼吸意思是以觉醒来追随呼吸,注意它的节奏,它的来和去。我们将觉醒放在呼吸上,追随呼吸的自然进出,并放下其他的一切。安住觉醒于一境的结果,我们的心会变得很有精神。如果我们让心想这、想那,以及其他,就会产生许多觉醒的对象,如此一来,心便不能统一,不能得到歇息了。

  让心停止的意思是,感觉心好似停止了,它不再到处乱跑。那就好像拥有一把锐利的刀,如果我们用这把刀乱砍石头、砖头、草之类的东西,刀子很快地就会钝掉,我们应该利用它来切有用的东西;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让心在毫无价值或用处的念头和感觉之后徘徊,心会变得疲惫而微弱。如果心没有精神,智慧就不会现起,因为没有精神的心就等于是没有“奢摩地(定)”的心。

  如果心没有停下来,你就无法清楚地看到感官对象的真实面目。理解心就是心,感官对象就仅仅是感官对象,这是佛教成长和开展的根源,是佛教的核心。

  我们必须修养这颗心、开展这颗心,以止和观来训练它。我们藉由让心静止而使智慧现起,藉由认知心的本来面目来训练心,使心拥有约束力和智慧。

  你知道吗!我们人类的个性,我们做事的方法,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

  小孩子懵懂无知,由一个大人来观察一个小孩的行为,看他游戏和到处乱跳的样子,他的行为看似没什么目的。如果我们的心未受训练,那就像一个小孩一样!我们言而无知,行而无慧;我们可能会毁了自己或造成无以计数的伤害而不自知。小孩子是无知的,他玩得就像小孩子所做的一样。我们无知的心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应该要训练这颗心。佛陀教诫要去训练心、教导心。纵使我们以四种必需品来护持佛教,我们的护持是很肤浅的,它只到达树的“树皮”或“白木质”。真正的护持佛教必须透过修行来做,没有别的,就是依循教法来训练我们的身、口和意,这样才会更有成果。如果我们正直、诚实,拥有抑制力和智慧,我们的修行将会带来成功,而不会引起怨恨和争斗。我们的宗教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们认定戒律只是种传统,那么,即使师父教我们真理,我们的修行将会有缺失。我们也许可以研习教法并背诵它们,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它们,就必须实践它们。假使我们没有增长修行,这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使我们累世都无法看透佛教的核心,我们将不能了解佛教的本质。

  因此,修行如同一把钥匙,禅坐的钥匙。如果我们手中拥有一把正确之钥,无论锁有锁得多紧,当我们拿钥匙转开它时,锁便会掉了开来。如果我们没有钥匙就无法开锁,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树干里究竟有什么。

  事实上,有两种知。一位觉知法的人不会只说从记忆中来的知识,他会说“真理”。世俗人通常说的都是记忆中的知识,除了这之外,还有什么!他们在说话时,通常也都带着一份虚夸,例如:假设有两个很久没见面的人,也许他们各住在不同的省份或国家有一段时间了,有一天,他们在火车上碰面:“啊,真是个惊喜!我正想着要去看你呢!”事实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对方,但在兴奋之余他们那样子说,因此这就变成了谎言。是的,那是在毫不留意之下说出来的谎言,是不自觉中的谎言;它是一种微细的杂染,而且还经常发生呢!

  因而,注意到心之后,突丘婆提拉遵循这沙弥的指导:息进,息出……,小心地觉知每一次呼吸,直到看见在自己里面的说谎者——自己内心的谎言。他看到这些杂染,当它们升起时,就如同正要从白蚁窝中爬出来的蜥蜴;在它们升起的那一刻,他见到了它们,并认知到了它们真实的本性。他注意到心如何能在一分钟里捏造一件事物,下一分钟又是另一件事物。

  思想是有为的,是因缘条件创造的东西,而不是无为——非因缘和合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心有完全的觉醒,不会去捏造心理状态。这种心能彻见“圣谛”,并且超越所有必须依赖外在的事物;认识“圣谛”就是认识真理。造作的心试图逃避这个真理,而说:“那是好的”或“这是美丽的”,但是,如果有“补哆”存在心里的话,它就不能再欺瞒我们了,因为我们知道心的本来面目。

  这心再也无法制造无明、迷惑的心理状态,因为有了清明的觉醒——觉知一切的心理状态都是不稳定、不完美的,和执着它们之人的苦因。

  无论他去到哪里,“觉知者”仍不断地在突丘婆提拉的心里。他以理解来观察到心的种种造作,他看到心以许多方式说谎。他领悟到修行的本质,看到:“这颗说谎的心是要去观察的心——这是一颗导引我们进入苦、乐两个极端,导致我们带着苦乐、善恶在轮回里不断地流转的心——一切都是因为这一颗心。”突丘婆提拉觉悟了真理,而且领悟到修行的本质,如同一个人抓到蜥蜴的尾巴一样。他看见了迷惑中的心的运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样,只有这颗心才是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要训练心。而今,如果心是心,我们要用什么来训练它呢?藉由持续不间断的“正念”和“正知”来训练它!我们将能够认识到心。这个“觉知者”是超越这颗心的,它就是知道心的状态的那个。心是心,那个认知心只是心的是“觉知者”,它是在心之上的。“觉知者”是在心之上,那就是为什么它能够照顾心,教导心去认知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到最后,一切事情都归结到这颗造作的心;如果心被自己的造作束缚住,就是没有觉醒,而修行便不会有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训练这颗心去聆听佛法,去培养“补哆”,这清明、光亮的觉醒,那是存在于一般心之上、超越一般心的,并且知道在内心发生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依“补哆”这个字来省思,那样我们才能知道这心超越心。不论善或恶,只要观察所有心的运作就对了,直到“觉知者”觉悟心只是心,而不是自我或人。这称作“观心(注二)”,心的观想。这样的认识将使我们了解,心是无常、苦、无我的;这颗心并不是我们的。

  我们可以这样扼要说明:认知感官对象的是心,感官对象是感官对象,和心是两回事;“觉知者”认知“心”和“感官对象”两者的本来样子。我们必须利用“念”不断地使心清净。每一个人都有“念”,甚至猫在抓老鼠狗在吠人时也都有;这是“念”的一种形式,却不是依循佛法的“念”。每个人都有“念”,层次却有不同,就好像看事物有不同的层次一样。好像当我说到思惟身体时,有些人会说:“身体有什么好思惟的?每个人都看得到它。头发我们早就能看到,体毛我们早就能看到………,头发、指甲、牙齿和皮肤,我们都已经看到了,那又如何呢?”

  人们就是如此!没错,他们可以看到身体,但他们的看是有缺失的,他们没有以“补哆”——觉知者、觉醒者来看;他们只是以一般的方法看身体,他们以视觉看。光看见身体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只看身体就会有麻烦;你必须看在身体里的身体,如此一来事物才会变得更加清晰。光看身体的话,你会被它愚弄,会被它的外表迷惑;没有见到无常、苦、无我,贪欲(注三)就会升起,你会被色、声、香、味、触所迷惑。用这种方式看是以世俗的肉眼在看,会造成你去爱、恨和分别快乐与不快乐。

  佛陀教导说,这是不够的,你们必须以“心眼”来看,看身体里的身体。如果你真的往身体里看——,唷!实在令人厌恶,今天和昨天的东西都混在一起了,说不出什么是什么;用这种方式看,比用肉眼来看,要清楚多了。深思吧,以心眼来看!以慧眼来看!

  人们的理解差别就像这样。有些人不知道五个禅坐基础——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当中,有什么好思维的。他们说他们早已能看到这些事物了,但是他们只能以肉眼来看它们,以这光看它爱看的事物的“疯眼”来看它们。要看身体里面的身体,你必须看得比那还要清楚哩!

  这是能根除对五蕴(注四)执着的修行。根除执着也就是根除苦,因为,执着五蕴便是苦的起因。如果苦生起,它就在这里——执着五蕴。那并不是五蕴本身苦,而是执着它们为“自我”——那才是苦。

  假使你透过禅修清楚地看见这些东西的真相,那么苦就会解开来,如同螺丝钉或螺栓一样。当螺栓松开时,它会退卸出来;心也是同样地松开来的。放下,从善、恶、财富、名誉、地位、苦、乐的困扰中退出来吧!

  如果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真相一无所知,就如同无时无刻地一直在栓紧螺丝钉一般。它越来越紧,直到压碎你,且在每件事物上痛苦。当你知道事物是如何时,你就能松开螺丝钉了。依法的语言,我们称这为“厌离心的生起”,你会变得对事物产生厌倦并放下对它们的迷恋。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松开的话,你会找到平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着事物是造成苦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解除这个原因,斩除它的根,不再让它引起痛苦。人,只有一个问题——执着的问题;就因为这一桩事,人们互相残杀。所有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的、家庭或社会的,都是从这一个根源生起。没有人赢……,他们互相杀伐,但最后却没有一个人得到任何东西。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如此毫无意义地不断互相残杀。

  权力、财富、地位、名誉、快乐和痛苦……,这些都是世间法。这些世间法吞噬了世间众生,世间众生受世间法的摆布:得、失、毁、誉、称、讥、苦、乐。这些世间法都是麻烦制造者,如果你们不去思考它们的真实本性,你就会痛苦。人们为了财富、地位和权力的缘故,甚至犯下谋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重视它们。他们有了指派的某些职位,便自负了起来;像当上村长的人,上任之后,就变得“陶醉在权势”中,如果他的老朋友来拜访他,他会说:“别常来打扰,情况再也不一样了。”

  佛陀教导,要了解财富、地位、赞美和快乐的本然。当它们来时,接受这些事物,但就让它们那样,别让它们使你自负、自傲。假使没有如实地了解这些事物,你就会被你的权力、小孩、亲戚……,所有的一切事物给愚弄了!如果你清楚地了解它们,就会明白它们通通都处在无常的状态中;如果你执着它们,它们就变成了污秽。

  这些东西都是后来才生起的,人刚出生时单纯地只有“名”和“色”而已。我们加上“约翰先生”、“史密斯小姐”或后来的种种,这些都是依俗而立的;未来仍有“上校”、“将军”等等的附属物。假使我们对这些东西没有如实地了解,我们会认为它们是真的,而且带着它们四处跑;我们带着财富、地位、头衔和阶级到处跑。如果你拥有权势,就会发号司令:“抓这个去处决了,抓那个丢进监狱里……。”地位赋予权力;这里的“地位”这个字,是执着紧系的地方。一旦人有了权位之后,就会开始发号司令;对或错,他们随兴而为。所以他们便继续犯下同样的错误,从真实道中脱轨而越离越远。

  了解佛法的人不会有这种行为。善恶存在这世上不知已经有多久了……如果你拥有财富和地位,那么,就让它们只是财富与地位,别让它们成为你的身份;只要利用它们来履行你的职责,然后就别去管它——你要保持不变。如果我们在这些事物上都做了反省,那么不管有什么来到我们“道上”,我们都不会被它愚弄了;我们将不会有麻烦、不受影响、平静安祥。最后一切事物差不多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就是希望我们这样子来了解事物的,无论接受到什么,心不去添加其他什么。他们指派你为市议员:“好,我是市议员,不过,我又不是。”他们指派你为一团之长:“我确实是,但我不是!”无论他们让你做什么——“我是,但我不是!”到最后我们又是谁呢?终究都要死的。无论他们指派你当什么,到头来都一样。你还能说什么呢?假如你能如此看待事物,就会拥有一个可靠的依怙和真实的满足;什么都没有改变。

  这便是不被事物所愚弄!无论你拥有什么,都只是因缘和合罢了。没有任何事物能诱惑如此的一颗心去造作,去瞒骗它进入贪、嗔、痴中。

  而今,这就是真正的护持佛教了。无论你是不是这些被护持中的人(指僧伽),或是护持的人(指居士),请彻底地想想这一点。培养在你内心的“戒法(注五)”,才是最确实的护持佛教的方法。以供养食物、住所、医药来护持佛教也很好,但是,这种的供养只能输送到佛教的“白木质”,请别忘了这一点。一棵树有树皮、白木质、和木心,这三个部份是相互依存的,木心必须仰赖树皮和白木质,白木质依赖树皮和木心,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就如同戒、定、慧三学。戒是要建立你正确的言语和身行,定是坚定地去稳固心,慧是根本理解一切因缘条件的本然。学习这、修行这,你将以最根本的方式了解到佛教。

  如果你不去觉悟这些事物,就会被财富所愚弄,被阶级所愚弄,被任何你接触到的事物所愚弄。光是用外在的方式来护持佛教将永不能止息争斗、怨恨、残杀。如果要使这些都终了,我们必须思考财富、阶级、赞美、苦和乐的本然;我们必须想想自己的生活,并带着它们与教法一致。我们应该想到世上所有的众生都是整体的一部份,我们好似他们,他们好似我们;他们拥有苦乐就如我们一样,一切都差不多一样。假使我们依着这种方式思考,平静和醒悟将会生起,这就是佛教的基础。

【注释】

注一  沙门(samana):专事宗教修行者。这个字眼也用来指从修行中开展出一种确实的道德成果之人。阿姜查经常转化这字成为“平静详和的人”。

  注二  观心(citta(-)nupassana(-)):“四念处”之一。四念处——身、受、心、法。

  注三  贪欲(ka(-)machandd):即感官欲望,五盖之一。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

注四  五蕴(khandha(-)):色、受、想、行、识。蕴是积聚、类别之意。

注五  戒法(si(-)la-dhamma):即教法和戒。“佛教的教法”的别名,但在个人的层次上意思是“德行和真理(的认知)”。



他单纯地看到

无论什么事物“出生”

那事物作为一种自然的条件

必然会迁流改变并老化

终至必得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开法眼

张开法眼

我们有些人开始去修行,然而,就是过了一两年之后,仍然还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仍然不能肯定这修行。当我们仍然不能确定时,便无法看清环绕在我们四周的事物全都是“法”,因此转而向法师们求教。但事实上,当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心,当正念正紧密地看守着心时,就有智慧存在了。一切时、一切地,都变成了机会供我们去听法。

我们可以从自然中、树木中学习佛法,例如,一棵树的出生起因于一个因缘,它随着自然的程序成长。当下这树正在对我们说法,但是我们却不了解这个。在适当的时候,它成长又成长,直到发蕾、开花,并结出果子来。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花果的呈现,却不能将它带入内心去思惟它,因此我们并不知道,树正在教我们法;果实显露出来,我们只是吃它而不研究:甜、酸、咸,那是果实的自然本性;而这就是法,是果实的教导。接着下来,叶子逐渐变老,它们枯萎、死亡,而后从树上掉落。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已经掉落的叶子;我们踩着它们,我们将它们清扫起来,就是那样。我们没有彻底地观察研究,因此不知道自然正就在教导我们。过些时候,新的树叶发芽了,而我们就只看到那样,却没有进一步地去思考。这些,并不是通过内省而被了解的真相。

如果我们能将所有的这些引领到内心并研究它,我们将看清一棵树的生,与我们的生是没有不同的。我们这个身体的出生与存在,依靠各种条件,依赖地、水、火、风各种因素。身体有它的食物,它成长又成长。身体每个部份的改变和发展都依据它的自然本性。身体并没有不同于树木;头发、指甲、牙齿及皮肤,都在改变。如果我们了知事物的本然,那么,我们就会了知我们自己。

人们出生,最后死亡;死了之后,他们又再出生。指甲、牙齿及皮肤都不断地在死亡和再生。如果我们了解这修行,我们便能看清一棵树与我们自身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如果我们了解法师们的教导,那么,我们会明白外在与内在是可以相比较的。那些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事物没有不同,它们都是一样。

而如果我们了解这种相同性,那么,举个例,当我们看清一棵树的自然本性时,我们将会知道,这与我们自己的“五蕴”(注一)——色、受、想、行、识并没有不同;如果我们拥有了这种了解,我们就是了解了法。如果我们了解法,我们就是了解这五蕴,它们是如何不断地在移动、变化,不曾停息。

因而,无论行、住、坐或卧,我们应该以正念去守护及观照住这颗心。当我们看外在的事物时,就好像看着内在;当我们看内在时,那就像看着外在一般。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我们便能听到佛陀的教导了。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我们可以说,佛性,这“觉知者”,已经被建立起来了。它觉知外在,它觉知内在,它了解一切事物的生起。有了像这样的理解,那么,坐在一棵树底下,我们听到佛的开示;行着、住着、坐着或卧着,我们听到佛的开示;看着、听着、闻着、尝着、触摸着、想着,我们都听到佛的开示。佛陀正是这“觉知者”,就在这内心中!它觉知法、探究法。那并非生在非常久远以前的佛陀来开示我们,而是这佛性,“觉知者”的现起。这心变得明亮了。

如果我们在自心中建立起“佛”,那么我们看一切事物、我们观想每一件事物,就像我们自身一样并没有不同。我们看各式各样的动物、树木、山,以及蔓草,都跟我们自己一样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看穷人和有钱人,他们和我们没有不同;黑人和白人,并没有不同!他们都有相同的特性。能如此这般去了解的人,无论他在哪儿都是满足的,他随时都能聆听到佛陀的教导。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那么即使花上我们一切的时间去听不同的法师们教导,我们仍然不会了解他们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21:34 , Processed in 0.21253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