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大德开示]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星云大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势?于生,常应心念。

    这是以上所讲的三毒结文。释尊再把听众中所发问的代表无尽意的名字呼出来告诉他:观世音饶益一切众生,能令众生远离如刚才所说的婬欲、瞋恚、愚痴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所以众生应一心称念。

    外面来的七难是小难,而内在生起的三毒才是大难。把这个大难的婬欲转为慈悲,瞋恚转为勇猛,愚痴转为智能;以这个慈悲、勇猛、智能之力饶益一切众生谓之大威神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冥 益-二求愿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能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冥益的第三章是二求愿。

  「供养」,是进供资养之义。有三种供养:
   1.庄严堂舍,恭敬供养。
   2.读经礼佛,修行供养。
   3.饮食衣服,利益供养。

    本文中有一句叫「福德智能」:
  「福」是有形之德,即身上衣食住之德。
  「德」是无形之德,即心具圆成之德。
  「智」是慧之体,即向慧选择判断之力。
  「慧」是智之用,判别善恶邪正的功用。

    照这段经文读来,若有女人,欲生男孩,许愿观世音,即能生漂亮的男孩;欲生女孩,许愿观世音,亦能生美丽的女孩。本文不外说的这种利益。男,是标示智能;女,是标示慈悲。如欲求清净智能,以诚心、诚意,礼拜供养观世音,通达观世音所通达的诸法实相之理,把这个尊敬、确信建立起来,即能得到圆满的真智、平等的大慈悲。如果欲得大慈悲,当常以观世音的心为心,永不远离的精进下去,则自然会生起受人尊敬的慈悲心。如果身口意合而为一的礼拜供养,则观世音也就不会离开自己。

    在一心称念观世音的时候,天地万物成为一位观世音,自己与观世音之间,没有区别,没有障碍,当此之时,观世音的大智能、大慈悲、大勇猛,在自己也能显现了。

    演法禅师把这段经文作为一种胎教。那就是求子的女人,把心归向大智能、大慈悲的观世音,驱除种种的迷妄,远离一切的邪见,由此,如果是生男孩,则是福德智能圆满;如果是生女孩,则是端正有相,受人爱敬。这段经文,除了神秘的灵验冥益之外,也可这样从现实的方面解释。

    尤其这「宿植德本」,是说宿世的善业,显现于现世成为德本,而能使人爱敬。所以在佛教中,所谓生前宿世(过去)以及从生至死(现在)死了以后(未来),通于因果关系,所以此「宿植德本」是从生前的过去善因,成为现在的善果。孩子在母亲胎内,在未生以前,那个将要做母亲的女人,如果心理及行为端正,则不单是胎内之教,依遗传的道理来讲,所生孩子的肉体与精神都有影响,所以应该特别注意这段经文。

    根据这段经文中所说,在男的方面,有福德智能,在女的方面,是端正有相。这是因为:女的在姿容方面比男的重要,所以略去福德智能;在男的方面略去端正有相。其实,福德智能是指的心,端正有相是指的身,这二者都应具求的。

    福,以有形之幸事为主;德,是无形的心行。在世间上,有的是有福而少德的人,虽然有很多金钱,但还令人讨厌的;有德而无福的人,虽然是很正直,但还是诸多不幸的。

    现在所希望的是有福有德,并且要有智能,就是有钱有人望再要加上贤德。端正有相,是指的美好姿容,这里应注意端正二字,限制行为谓之端,因为在佛教中,是不光取姿容的,好比《玉耶经》中说:「女人容貌端正者不名美人,唯心行端正,受人爱敬者,名为美人!」因此,所谓美人,不光是美好窈窕庄重的姿容,而更重要的是端正、贞静、幽娴的心行。释尊讲到此处,又告诉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以这一句,收结前文。因有众生,恐持名无功,所以再说若有众生,恭敬礼拜,则功不唐捐。唐捐是虚费的意思,功不唐捐,即是功不虚发。

    七难以下,皆是说明身口意三业的观世音的冥益,起初七难是从外来的,所以在口称诵观世音菩萨;三毒是从内起的,所以在心常常观想忆念观世音菩萨;二求愿是身求,显示身行恭敬礼拜。此即把身口意三业一致相应,由此而能受冥护的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冥 益-劝 持

  「势?于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这一段无需特别说明其中意思,就是表明前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的冥益,是真实不虚的,是一定能够得到的,并不是空而不实的。所以一切众生都应该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并不是像供了木头做的牌子,拿了纸上画的符咒,就算数的。

    然而,你供了木造的牌子,拿了纸画的符咒,就能安心了,所以并不能说不好,但从根本上讲,应该要在深心之中,受持观世音菩萨的智能、慈悲、勇猛的三德,令其不失,这才是要紧的!

    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功德究竟有多少呢?我们看释尊的比喻就可知道。

    释尊向无尽意菩萨问道:

  「如果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号,一直到他死的时候,他都是热心的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那么,这个善男子或是善女人的功德,是多呢?还是少呢?」

  「那个功德太多了,世尊!」无尽意恭敬的回答著。

    释尊听后,复又说道:

  「如果再有一个人,只一时受持观音菩萨的名号,并非是一生的受持,在那一时,能受持礼拜供养,则与先前终身礼拜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一点没有两样。这种功德,在百千万亿劫的漫长时间中,是没有穷尽的。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就有这么的多,这么的大!」

    上文所说的六十二亿,是形容数目的多,言其多至数不穷尽,与无量无数相同。

    在佛教中,无论说什么数目,必定都是有所根据的,如同说是六十二亿,或是多少亿,都是有它的定义。六十二亿的六字,就是指的组织宇宙万象的地、水、火、风、空、识的六大。在这六大中,地水火风空是色,识是心,即相当于心与色、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可是这个再加上恒河(即印度的大河殊伽河)沙那么多的数目,所以可以解为无量无数的菩萨。

    一个是终身对那无量无数的菩萨礼拜供养,一个只有一时对观世音菩萨的礼拜供养,说这两种功德相同,这实在是大乘实教的妙旨。

    在大乘实教中,是说万物一体,万物相关,显示了一多不二之理。一与多,兼容相入,举一即含一切,举一切即含一,所以在《华严经》里,甚至于观察一尘之中,即括尽法界。虽然说是桌上的一粒灰尘,如果要找他的由来,就是集合了一切万物的力量才能落到桌上的。这一粒灰尘,如果是由纸屑而生,则纸与尘不能离开了关系,再来进一步的探求,纸是楮木制造的,则制这个楮木的机械,工作的人员,养活那些工作人员的衣食住,都是有密切的不能离开的关系。衣食住从何而来?那又不能离开供给衣食住的世界上一切的人,还有,产生这些资料的土地,与热和光的太阳,如果缺了一个,这个尘都不能做成。

    所以说,一中含多,多中含一。一与多是表里的关系,并没有特别的两样。照这样看,供养观世音菩萨,与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的菩萨,其功德相等,当然是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

    尽形的长,与一时的短,仔细的想来,也没有什么不同。

    本来说多少、长短、远近、大小,都是比较上的说法,是相对的。在绝对的境地看来,并没有像多少、长短、大小、远近的分别。都是浑然地融合,不能够分开,完全是平等一如的。

    说到观世音菩萨的时候,一切诸佛菩萨皆在其中,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皆可看作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从主观方面来讲,已如前面所说,人人都是一个观自在,那个数目实在是无量无边,可是,又都同一尊观世音,所以并不可以用多少、长短来比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说这个道理时:

  「无尽意!」释尊又招呼代表一切众生发问的无尽意:「人人都要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如能受持,就可以『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这是冥益的结文。

    在文中显示,供养一切菩萨的功德,摄于供养观世音菩萨,把无量菩萨的名号,摄归观世音菩萨名号,这就是宗教的信仰应该归于一致,能住心于一,就不会迷惑。同时,由这一致的心,能引发出慈悲、智能、勇猛的活动来,可以脱离一切的危难,充实一切的希望。

    至于分心杂念,则心成为散乱,不能够得到真正的安住地,所以,一心不二,才是主要之道。

    关于这个,有这么一段有趣的话:

    过去有两个人:一个人信仰很多的神仙,在他的袋子中放著好多神仙的名号或符咒;另一个人,只信仰观世音菩萨,他的袋子中,也放著观世音的名号。

    有这么一个时候,两个人走在路上,不意的,路旁跳出一个凶汉来,向他二人连砍了几刀,一个人被砍伤了一点,另一个人则一点伤都没有。那个没有被砍伤的人,打开了袋子来看,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被刀切断了一点,这个一定是因为他信仰观世音,观世音庇佑他而以身代替的,他从此更加信仰观世音。被砍伤了的那个人,心中大不高兴,喋喋不休的说:

  「我的信心比那个男子一点都不差,我是这样热忱的信仰,神仙的木牌和符咒,放了很多在我的袋子里,怎么就一点都不保护我呢?」

    那个被砍伤了的人,正在满肚子懊恼时,袋子里的神仙忽然说话了:

  「真对不起你!我们并不是不想帮你的忙,可是你袋子中的神仙很多,如果在其它神仙之前保护你是很失礼的。当你危险的时候,我们请天帝来救你,他又推请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又推请妈祖,妈祖又推请北斗星君,正在这样推让的时候,你就被砍伤了。那个人的袋子中因为只有一尊观世音菩萨,所以很快的就救了他。」

    这真是一段很有趣的话。如果我们信仰一致,方能得到所求。如果说是不信仰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而去信仰其它很多的神仙,那种不纯洁的信仰,是不能达到信仰宗教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显 益-三十三身(圣身)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的开头,是起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和因缘,释尊的回答是称名、常念、礼拜,就可以得到感应,所以那是称冥益。这段是无尽意菩萨问起关于观世音菩萨的身口意三业的事。

    这个身口意三业,是说些什么事呢?这是从有形的现象上去说。譬如,释尊回答:「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就称为显益。因为观世音菩萨的权化,所以与前面所讲的无大区别。

    这里无尽意发问的主旨,分为三点要义:

    第一、问观世音菩萨,是怎样来这个娑婆世界?是怎样的现身?
  「娑婆世界」的「娑婆」是梵语,译为华语叫「忍土」。《悲华经》中解释说:「名娑婆者,此诸众生,受是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释迦世尊,所以垂骂应现于娑婆教化,就是要令众生解脱此土的苦恼。
    第二、再问观世音菩萨的口业,是如何为众生演说妙法?
    第三、再仰问观世音菩萨的意业,度众生的方便之力,究竟是怎么样?

    这里所说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适宜。济度众生,要用适宜的方法,称之「方便」。这并不是指世俗上所用的虚伪欺骗,叫做「方便」。在《法华文句》中,有三种意义解释「方便」:

    1.方是法,便是用,随顺众生的心意,用种种的方法来教示他。
    2.方便是门,以这个方便而能引入佛门之义。或是随众生心意,或是随自己意,以种种方便教示众生。
    3.方是秘,便是妙,不敢猜测他意,照自己的意思说法而令他得益。

    随他的意,随自己的意,或两者兼用,用这样的方法济度众生,指的是方便之力。

    现在问:观世音菩萨究竟以什么方便之力,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呢?

    关于这个问题,释尊答以现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三十三身中即含有十九说法,十九说法亦即是三十三身的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佛回答无尽意菩萨的问话:「娑婆世界上,如果有众生应该要用佛身来济度的话,则观世音菩萨,就显佛身为他说法。」这是显示第一以佛身说法。

  「得度」,是得到度脱的意思。度同渡,即是从烦恼的此岸,渡到菩提的彼岸,这就是彼岸之义。

    至于说到「佛身」,是指什么呢?佛身可以分为三种说法:一、法身,二、报身,三、应化身。

    这里所说的佛身,是指为众生的根机而应现的应身。

  「法身」,是指宇宙真理的人格化,普及于无穷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没有地方不遍,没有时间所限,即是毗卢遮那佛的法身。

  「毗卢遮那」,是遍一切处之义,因取喻太阳光除闇遍明,所以又称为大日如来。

  「报身」,是体得宇宙的真理者,与宇宙的真理是一而非二,立于大觉之境。从空间来讲,遍满十方,称为无碍光;从时间来讲,证得永恒的生命,是为无量寿。具有无量光和无量寿的,即和阿弥陀如来同体。

  「应身」,为了悲愍浊世的众生,应现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像降诞、出家、修行、成道、说法的释迦如来一样。无论那一尊佛,都具有此三身,三身即一,是不可以区别的。

    拿一个比喻来说,法身恰如医学;研究医学的医师是报身;应用医学来治病,闻药而施行医术的是应身。

    现在,观世音菩萨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所以不妨可以这样看:现于此世界说法度众生的释尊,也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以观世音菩萨作为宇宙的真理、慈悲的权化,而释尊的出现,正是显现宇宙的真理、慈悲的权化。关于这一点,就说释迦是观世音,观世音是释迦,我想也是无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辟支佛」,梵语「毕韧子底迦」,解释为「缘觉」或「独觉」,他不等待他人的辅佐,可以独自的向于解脱之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会部分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可以说,希腊的哲人、中国的圣人,皆是辟支佛。

    这就是佛教中特长的地方,佛教中并没有非受释尊之教不能解脱的褊狭思想。不等待受释尊教法也能有独觉的。

    现在观世音菩萨,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所以,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孔子也好,耶稣也好,穆罕默德也好,皆可以看为观世音菩萨的应现。

    观世音菩萨好似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无论在江、河、洋、海之中,都可以浮现。真理是一个,体现宇宙真理却有不同。所以适应不同的时代或土地而现身教化众生。这是佛教的特色,应该加以发挥的。

    当然,这辟支佛是缘觉、但在缘觉当中,也有缘觉的缘觉,缘觉的声闻两种分别。缘觉的缘觉,是没有受释尊之教,能观察生死因缘的道理而悟入的;可是,说到缘觉的声闻,那就必须遇释尊的出世,听闻生死十二因缘才能悟入的。所以,从过去到未来,我们在生死的因缘之中,智能的眼被眛了,不能见到明朗的真理,就是由无明而生出的行,因行而生起识和分别;这个识与外境连络,就生起名色;这个名色,和外界交涉,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由于这个六入,与外境相触则生触;由触而感受;由受而生爱;由爱而执著即生取;依取而想保持己有;终于感受生与老死之苦。依此生命果,又生起无明,依于无明而有行(业),有行故有苦,有苦故又有惑;如是惑业苦三,如环之无端。

    声闻是闻佛之教示而见到苦(苦谛)的根本,是身口意的恶业积集(集谛)而成,只要把这个断灭,即能得悟(灭谛),但是断集证悟,必须修道(道谛)。佛曾说:迷的果是苦,迷的因是集;悟的果是灭,悟的因是道。听闻这个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而开悟的一群众生,叫做声闻,简而言之,即是佛弟子。

    佛教的根本思想,就在这四谛。从原始佛教到后期佛教,也即是从小乘到大乘,一切的教典,都从这四谛的开展而来。所以闻佛声,并不一定要生在佛世,亲闻佛声。佛在世,是有佛说法;佛灭后,是有佛的法流传。流传的教法是由随侍佛陀很久亲闻佛声的阿难尊者诵出的经典,各方均有翻译流传,这都是佛陀的法音。

    因此,虽是声闻也不一定生在佛陀出世之时。而声闻即是佛弟子,这就是指的从佛教的教法出家修持成道的很多佛的弟子而言。以怎样能够度脱的人,就现那种身而来度脱他。

    从这个看法来说,印度的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及达摩祖师;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华严宗的贤首国师,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日本的传教大师、弘法大师、日莲上人,均以出家之身而为众生说法,所以亦可称现声闻身。

    像这样来说,但这些都是大乘的菩萨,把他们说为声闻,或者不对也不可知。但是这个声闻,有自甘小乘,叫愚法声闻;有进修大乘的,叫广慧声闻。不单如此,就是大乘菩萨,现声闻身可以得度的,即现声闻身,这种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就从这种精神表现出来。

    以上的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均是开悟的圣者,所以叫三圣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显 益-三十三身(天身、人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上文已说了三圣身的现身说法,度那所应度的众生,现在是讲现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说法了。对于此处的现身说法,须要从几方面来考察。

    认为适宜以梵王身得度的时候,不单是现梵王身,而且要现梵王的心;应以帝释身得度的时候,不单是现帝释身,也要有帝释的心。为了要同化对象,自身现出和对方同样的相,这可以看为菩萨同事摄的运用。

  「同事」,是大乘菩萨教化的方便。你是什么样子,他即现同样的形貌教化,和你共处共事,这实在是菩萨的慈悲。

    好比母亲想叫幼儿吃东西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口在不觉中也会张开来。大乘菩萨因为要教化众生,哀愍护念众生,所以才现身和众生相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观世音菩萨要使我们的心成为梵王,或帝释的心,那么,在心里就要反省内顾,使其示现同菩萨一样的大慈悲心,这是在修养上很耐人寻味的!

    现在,观世音菩萨示现应化的方便,照前面的说明来看,我们应该时时反省内顾,要见到自己心里的观世音。

  「大梵王」或是「帝释天」,是印度自古以来所信仰的对象。如果用佛教的眼光来看,那些都是婆罗门的各种神,由于这些神,而能得到安心立命进入大道的人也不少。所以,在佛教中,决不排斥这些神;不单是不排斥,而且最初信仰这些神,后来归投到佛教的怀抱中来的人也很多。所以就尊那些神为拥护佛教的神。因为那些神,虽不能修养到成佛,但都是在我们凡夫之上。

    在佛教中,由于印度古来的传说,说这世界分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能超越这三界。三界的第一是欲界,欲界里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的六道。

    诸天之中,和我们相距不远的是欲界天,欲界天中有地居天和空居天。

    地居天,还没有离地,空居天已经离地。
    地居天,根据印度古代的传说,就是由须弥山成立的。「须弥山」的梵语叫「须迷卢」,四方有人所住之处:东方叫弗婆提州,西方叫俱耶尼州,北方叫橱单越州,南方叫阎浮提州。阎浮提州就是我们住的地方。在这须弥山的中腹,有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这是欲界的起点。再上去是忉利天,此天在须弥山的顶上,四方各有八天,四八是三十二天,中央有帝释天,把这个合起来,叫做三十三天。

    从这里进入空居天,其最下的是夜摩天,其上是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到这里是欲界的终点,共有六天,再上去就叫色界了。

    欲界,是还未十分断除欲情,到了色界,就完全没有欲情,那里有十八天。

    第一叫做初禅天,这个天中有梵辅天与梵众天,再上去是大梵天。初禅天上去是二禅天,二禅天中亦有三天。二禅天上去是三禅天,三禅天亦有三天。三禅以上是四禅天,四禅天有九天。合共色界有十八天。

    色界以上叫无色界,无色界不但是没有欲情,即连肉体也没有,所以无色界的四天,叫做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这就是三界二十八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9:03 , Processed in 0.23554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