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阳光佛子

[佛教文化] 专题:《与祖师同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28
——持戒第一优波离

在佛陀的时代,优波离尊者就是一位持戒最精进的人。因为他出生在最低贱的首陀罗族,是一位剃头匠。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身心安稳,就非常严格地护持戒律,后来成为佛陀的弟子中持戒第一精进的人,也成为持戒最完美的人,被我们认为是戒律的祖师。
僧团中一些不持戒的人,对他很不以为然,看到优波离来了把门关起来,不予理睬,偷兰难陀比丘尼竟当面骂优波离。认为优波离在僧团里兴风作浪,提倡什么戒律,给他们的生活上增加了不少困难和苦恼。可见要想持好戒律是多么的困难。
反过来,六群比丘*里面的迦留陀夷则是受到规矩最多的一个,很多的戒律是因他而开始有的。当然我们现在的人可千万不要小看六群比丘,我们现在持戒的情况远比他们要差。尽管一部分原因是环境条件的不同(这也说明我们的福报有限),但是应该知道我们做得很差很差。
佛陀制定了许多的戒律,把那些对优波离无礼的比丘、比丘尼规矩起来。佛陀对持戒的比丘大加赞赏,把戒律提高到与佛同等重要的高度。同时,把优波离尊者的地位提高,让他处理许多有关戒律的纷争,从而优波离尊者成为戒律的祖师。
因为,僧团扩大后,依法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达多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颇,偷兰难陀等。这些人常在僧团里挑起争端,制造矛盾。这个时候需要有人出面去解决问题,佛就派德高望重,能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优波离,到各处调解纠纷。
比如,佛派他到拘单弥国、沙祗国去息诤。优波离息诤的原则:“彼处诤事彼处断”。意即哪里的是非哪里了,不把争端扩大,不将争端的话传播。优波离调解纠纷的方法,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从不偏听偏信,从而得到大众的认可。
优波离尊者的一生,就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佛入灭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王舍城结集,公推他结集律藏。当他诵律时,每一条目,都说明佛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因缘而制。犯了此戒,得罪的轻重程度等专案,都说得清清楚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29
——白云本是山中物

出家人林下泉边就是归宿,就像白云本是山中物一样,是山里成长起来的栋梁之材。所以法常禅师说“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但是有更多的出家菩萨,为了度众生,入廛垂手,有的甚至被帝王所请,最后“乞归林下”,演出了一场一场的“毕竟水将朝海去,到头云定觅山归”的故事。
我们看看怀琏禅师的事迹。治平年间,当时仁宗已驾崩,怀琏禅师于是上疏英宗皇帝,乞求归山养老,进颂曰:“千簇云山万壑流,闲身归老此峰头。余生愿祝无疆寿,一炷清香满石楼。”英宗皇帝念其年事已高,于是准奏,并赐手诏曰:“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锡宸章,屡贡诚恳,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任性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
我们再来看看宗本禅师的事迹。元丰五年,宗本禅师奉神宗皇帝诏请,住相国寺,为慧林第一祖,并多次入宫,与神宗皇帝对论佛法。神宗皇帝驾崩后,哲宗即位,宗本禅师以年老乞归林下。哲宗准奏,并下旨:从此以后,宗本禅师随意云游,州郡不得再强迫他当住持。临行时,宗本禅师击鼓辞众,说偈云:“本是无家客,那堪任意游?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扬州。”当时,都城王公贵人前来相送者车骑相属。宗本禅师临别时教诲他们说:“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在场的人,闻之莫不感动涕零。
还有心宗国师的事迹:

醍醐天皇特降旨请师,称疾不起。夏罢又降旨遣官使及枢府官必欲应命。师无奈入内见帝,帝赐座,奏对称旨帝大悦。师乃启奏曰:“某誓欲隐居养素,出世非所愿,乞归山间。”帝曰:“朕请师来此,只欲朝夕问道耳。”师知上意不可逆,夏终退归锦屏山作瑞泉兰若。

后人给他作偈曰:

猗欤国师,具戒定慧。佛国之嗣,佛光之裔。法法全彰,言言见谛。德重三朝,道尊一世。对御说禅,圣心玄契。嗟彼末流,匪师孰济。力扶宗纲,将坠之际。言为法城,身为律制。摧魔去恶,起废除弊。

所以,保福禅师有这样的偈子:

梅福仙游井汲枯,而今云水稳禅蒲。
青原门下藏麟角,黄檗床头捋虎须。
学子柏庭寒立雪,檀家饭甑软炊珠。
乞归将意丛林暖,松食荷衣良槁

偈子里把几则古代的公案罗列了出来,实在令人爱不释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30
——云蒸霞蔚天地宽

出家人的生活说起来非常的美妙,所谓:“林下相遇,只谈因果。山间作伴,莫负烟霞。”可是实际上的生活各自不同。刚入门的人,烦恼重重,一天到晚紧锁眉头;初上路人,屏声蔽气,修行确非易事;达受用的人,四通八达,云蒸霞蔚。大家在一起结夏安居,自然会有丰富多彩的表现。但是所作佛事是相同的;所为目的也是相同的。
《华严经》上也有说:“有世界以光明为佛事。有世界以音声为佛事。有世界以香饭为佛事。有世界以庄严为佛事。有世界以寂默为佛事。”所以大家不管是“紧锁眉头”也好;“屏声蔽气”也好;“云蒸霞蔚”也好,都是在作佛事,只是法随法行,法幢随处建立。所以圆悟克勤禅师说:“眼声耳色不思议,百草颠头受用时,表里洞然无一事,端能保护腊人儿。”
今年自己在四祖寺结夏安居,时间已经快过半了,仰仗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加持得以有机会“屏声蔽气”。虽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也有些“云蒸霞蔚天地宽”之感受。因为现实生活中真的是无一法不周,无一事不圆。早晚课诵不断;二时斋供及时;三时《华严》频唱。还能有精力读“般若”、说玄妙,岂不是没有辜负“烟霞”。
虽然如此,自己也知道好日多因,要遇缘即照。要明佛意祖道,非是一夏两结之事,更需百尺竿头,绝一尘中放下。希望能像下面这段圆悟克勤禅师的开示一般“绝彼我、混虚空,透声色、无面目。终日吃饭,不曾嚼一粒米。终日着衣,未尝挂一缕丝……”

僧问:“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未审杀个什么?”师云:“大有人疑着。”进云:“学人到这里,直得步步绝行踪时如何?”师云:“未有金刚王宝剑在。进云:”斩钉截铁本分宗师,兆未分,请师速道。”师云:“咭嘹舌头三千里。”进云:“恩深转无语,怀抱自分明。”师云:“且莫诈明头。问一大藏教是拭不净纸,只如德山为什么担疏钞行脚。”师云:“放下着。”进云:“周金刚被婆子一问,直得亡锋结舌,又作么生?”师云:“脑后拔箭。”师乃云:“绝彼我混虚空,透声色无面目。终日吃饭,不曾嚼一粒米;终日着衣,未尝挂一缕丝。总虚空华藏刹海,列向下风过现未来,诸圣倒退千里,举一步越不可说世界,向香水海那边,犹有去处。拈一尘混一切无量无数十方上下,一切诸佛祖师七穿八穴,犹有余地。且道此人向什么处安居?向什么处禁足?若知此人落处,始知本地风光,始见本来面目,便能摄顺逆于一尘中,规行矩步,现威仪于一念顷,不越常程。至于以大圆觉为我伽蓝,犹是小段在。若能恁么见恁么用,恁么信恁么透,管取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九旬禁足三月护生,于一念一步一尘一芥中,见成受用。且道,此人毕竟在什么处,还委悉么?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与祖师同行》文摘31
——拳头说法

一说到拳头说法,大家有可能会想到打架,在这里架可以打,但不能有分别心。因为拳头本是手捏成的。就像苏辙居士说的:“拱此而揖人,人莫不喜;戟此而詈人,人莫不怒。同是手也,而喜怒异,世未有非之者也。子诚知拱、戟之皆幻,则喜怒虽存而根亡。”有关拳头的说法,在佛教里面有很多,现在找几则出来与大家共享。
有一外道,手握雀儿,来问世尊云:“且道某甲手中雀儿,是死耶?是活耶?”世尊遂骑门问云:“尔道我出耶?入耶?”另外一种说法是:“世尊竖起拳头云,开也?合也?”外道无语,遂礼拜。这是佛陀用拳头说法的一个例子。
临济禅师*在黄檗禅师*处三次问法,三次挨打,然后去大愚禅师那里问有过无过。大愚禅师一句:“黄檗与么老婆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开悟了临济祖师。临济祖师开悟后就给了大愚禅师三拳,回到黄檗禅师那里,又给了黄檗禅师几拳。这是第二个用拳头说法的例子。
道吾禅师与渐源禅师,往山下吊慰。渐源禅师拊棺问曰:“生耶?死耶?”道吾禅师说:“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渐源禅师问:“为什么不道?”道吾禅师说:“不道不道。”回至路中,渐源禅师说:“和尚须与某甲道,若不道,即打和尚去也。”道吾禅师说:“打即任打,道即不道。”渐源禅师便打,最后道吾因之三年后入灭。这是一个用拳头求法的例子。
圆悟克勤禅师在室中常问禅和子:“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思量,不得卜度,不得拂袖便行,一切总不得。尔便夺却竹篦,我且许尔夺却。我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尔又如何夺?更饶尔道个请和尚放下着,我且放下着。”这是用拳头开悟徒弟的例子。
天慧禅师开悟后说:“拳头不唤作拳头,换却时人眼里眸。一切圣贤如电拂,大千世界海中沤。”这是他开悟后用拳头表露真心的例子。
…………
很多很多例子说不完道不尽,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与祖师同行》文摘32
——衲子转身


前几天看《真歇禅师示众文》很是喜欢,尤其被真歇禅师评为未足奇的古德衲子的转身事迹所迷倒。看到“或为愚痴而再来”时,迟迟想不起来是谁,查了好多的资料,问了好多的人也没有得到答案。今天在座上,肚子饿了想到午斋,忽然想到洞山良价禅师的愚痴斋。好开心!


真歇禅师示众文

“真歇了禅师示众云:‘悟得纸衣下事,只解恁么去。明得一色边事,未会先师意。自余则隐峰倒卓,灌溪步归,无业问随后之人,大颠说无声三昧。或闻鼯鼠而便脱,或为愚痴而再来。或竖指而休,或翻船而往。一一坐亡立化,个个逞神现通。其显也目击正容,其混也忘踪失迹。用得纯熟,措手自由。满路光生,迥无依著。此乃衲僧平常转身,亦未足为奇也。若也已见未明,眼光落地,如生龟脱壳,似方木逗圆,为形躯之所滞,被火风之所迫。盖一生念念散乱,心识分飞,临终之时,暂欲澄心静虑,闭目合眼,意不为幻妄磨灭者,岂易得乎。要须硬鱍鱍地,壁立千仞,一念恁么去,彻底休歇去,气息都无去,那边了却去。直得行如鸟道,坐若虚空,空想亦无,个点灵明,迥然超卓,曾无改变也。只如今日,还有光影落时、不昧生死底汉么?’良久,云:‘五蕴身全尚不知,百骸散后何处觅?’”


这段里面所说的“悟得纸衣下事。只解恁么去”是“真性不化”的公案,这在前几天写的《不借借》里有说到的。“明得一色边事。未会先师意。”这是石霜圆寂后首座与石霜的侍者九峰的公案,这在前几天写的《不借借》里也有说到的。“隐峰倒卓”这是唯一“倒着走的祖师”,我最喜欢的祖师之一,在我的《铁壁银山》的文章里有详细记载。“灌溪步归”就是那位走了七步后入灭的祖师。无业大家应该很熟的啦,皇帝一再请他去,最后他把皇帝骗了一把,从别的路走回了老家了。大颠善说无声三昧,死了也舌头不化,生也如是说,死也如是说。听到鼯鼠叫而便脱的人是大梅法常禅师,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祖师之一,他正给人开示了一半,听到鼯鼠叫后说了一句:“既此物,非他物”,也不回答别人的问题就跑了。
其实这里所列的几位祖师,仅是无数禅河里惊世骇俗的祖师们的几个例子,祖师们得大自在后,随随便便转个身,去哪里自在得很。异类中行的有,为请法再来的有,为完夙愿而来的有……如此等等举不胜举。他们的特点都是想来就来,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像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投胎投错地方已经算是笨的了。
所以学佛学到今天,发现当初的念头没有错。佛教不光有启迪人心的功能,更有着教人解脱的特点,能够让人知道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从目前来看,学人虽然还没有得大自在,更谈不上得大智慧,但从眼前明显的烦恼淡化,身心清净就已经很受用了。何况还有像前面说的这些祖师们的逍遥自在这个大饼悬在眼前,激励学人“努力殷勤空里步”,向他们靠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33
——血溅梵天平常心

“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在“灯录”(《景德传灯录》、《续传灯录》——编者)里面出现的次数之多,可以说是无过其上了。每一位祖师都常常使用这句话来规劝后人。这句话对于现代人来说,我想大家也一定是很熟很熟的了。而且对于“平常心是道”这句话的理解,每一个人都有一大筐,也都会在现实生活中去应用,各自都会有各自的受益。
同样,在今年的夏令营期间,这句话出现的次数也不少,常常被老师和营员们提出来。更加可贵的是,很多人就是在应用、贯彻和落实这句话,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大家服务。可以这样说,“寺院无处不平常”,不光是身上“平常”、口上“平常”、意上也“平常”。
有天晚上与营员座谈的时候,好几次提到“平常心是道”的问题,大家的问题和反应也很一致,“平常”里面最不“平常”,也是最难的。当时自己就感觉这个话题有点风平浪静,所以,就想掀起不平常的波澜来,考考大家的平常心。
于是,自己讲了下面这则公案。


圆悟克勤禅师奉诏住云居山,宗杲禅师*于是前往探望。在到达云居山的第二天,克勤禅师便请他充当首座和尚。当时克勤禅师座下龙象辈出,而克勤禅师却久久不肯选出首座和尚,等到宗杲禅师一来,却把首座之位立即分配给他。对此,座下大众颇有不平之心。那年冬天,宗杲禅师奉命秉拂说法,昭觉元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问难道:“眉间挂剑时如何?” 宗杲禅师道:“血溅梵天。”克勤禅师当时亦在座下,看到这种情形,便用手势止住法战,说道:“住!住!问得极好,答得更奇!”
元禅师不得已便归众。从此,丛林大众无不敬服宗杲禅师。

因为大家都很喜欢听公案,所以,讲完之后大家很高兴。接着自己就说,现在自己有个问题想问大家,“眉间挂剑时如何?”已经有答案——“血溅梵天”,那么“血溅梵天”后如何?请大家给个答案。结果大家张口结舌,不知道说什么好,平常心全被这些血啊、剑啊给淹没了。
后来自己用一个很简单的四个字做答案,把大家的平常心给捡了回来。考考你,答案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34
——临济烧黄檗禅板

这几天看《大慧宗杲禅师语录》收获不小,看到下面这些字的时候更是吐舌不已。“临济烧黄檗禅板。香严哭沩山拄杖。云门村叟效颦。也作这般伎俩。作么生是这般伎俩,(咄)!传来铁钵盛猫饭,磨衲袈裟入墨盆。祖翁活计都坏了,不知将底付儿孙。”
我们常常说佛佛授手,到底授个什么?祖祖相传又传个什么?这个问题从阿难问迦叶开始(阿难问:“灵山会上,佛陀传了什么给你?”迦叶说:“倒却门前刹竿。”)不知道被多少人问过。大慧宗杲这几句话就是说传授的事情。
临济烧黄檗禅板的公案是说:黄檗禅师要把先师(百丈)的禅板传给临济祖师时,说:“侍者,把禅板来!”临济祖师则说:“侍者,把火来!”从而演绎了一段仅次于“邓隐峰推车压马祖脚”的公案。
香严哭沩山拄杖的公案,说的是,在香严禅师开悟后,他的师父沩山灵佑禅师命他开堂说法,并在他开堂说法的时候,叫人送去经书和拄杖。他收到后,抱着经书和拄杖大哭,大家被他搞懵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春行秋令。”大慧宗杲要效颦,所以……
这就是祖师们弘宗演教的手段,他们就是这么演扬妙法的。我们不能去猜想、不能去意解、不能去思量、不能去考虑、不能不理、不能……不是常说:“举不顾,磋回互。拟思量,何劫悟。”吗?我们只能在这样的逼拶环境里面寻找出头之处。
所以到了这里要烧就烧,要哭就哭。说个“春行秋令”已经是拖泥带水,害了我们这些后代儿孙了。因为自己以前就在“春行秋令”上胡思乱想,乱猜一气,结果自然是没有收获。
现在明白了点祖师们的手段,得益于参“观世音菩萨*将钱买胡饼,放下来却是个馒头”的公案。为什么会这样?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会这样?苦苦不得解脱。去年体会到观世音菩萨全身入荒草时才明白“观世音菩萨将钱买胡饼,放下来却是个馒头”就是这件事情,我们在瞎折腾个什么!
所以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他们烧啊、哭啊的,就不再奇怪了。只是把祖宗的文物就这么一把火给烧了,如果没有人受益的话,那就太可惜了点。不过临济祖师出手就是这么大方,无法无天。
祖师就是祖师,他敢烧就有他要烧的功德。这一烧,不但是把祖师的禅板留下来了,还烧掉了很多人的无明烦恼和执著。真的是好一场功德大火,活生生地演绎了一场杀人刀、活人剑的好戏。可惜的是像禅板这样的古文物太少,要不难保他会见人就烧。可怜的他没有可烧之物,只好见人就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35
——不得力处好着力

无门慧开禅师*的偈子:“云门糊饼,信手拈来奉作家,细嚼清风还有味,饱餐明月却无渣。”很有意思,文字和意境之美不要说了,而且还是描述在禅堂里面用功的情景,具有禅修的指导意义。同时自己发现在生活中也同样用得上,同样具有指导生活态度的意义。
云门糊饼赵州茶是两则公案,大家都听过,这里就不再解释。(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门云:“糊饼。”另参阅《安住当下吃茶去》)为什么说是一个用功含义很深的偈子呢?因为千七百则公案就是我们在禅堂、乃至在生活中所需要参叩的,随手抓两则(信手拈来)——那就是云门的糊饼公案与赵州的吃茶去公案两则,让大家(奉作家)好好地参叩。
如何参呢?那就是要细嚼清风,慢慢地去体会其中之味。当你明白了佛祖的用心,证到了佛祖的境界的时候,也就是饱餐明月之后,忽然发现明月哪里会有渣嘛!所以说这是一个用功含义很深的偈子。如果能够参透,那真的是与佛佛祖祖同一鼻孔出气,亲见云门与赵州了。
在禅堂用功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感觉功夫没有味道,提不起来。拼命打起精神用功,粗提,提不起来;再提,没有味道,很烦!这个时候,分水岭就出来了,有的人打退堂鼓放弃了,听之任之不再用功向困难投降了;有的人硬着头皮死耗着;有的人就开始用心。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位善知识点拨一下,大家就会明白,就在这丝毫没有味道的地方用功。告诉他们仔细再嚼嚼功夫?再细一点用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只要坚持不懈,慢慢地就会有点味道了;再提,再加力用功,新的境界出来了。最后会发现,新的境界比原来的境界更清明、更透彻,这在自己是有亲身体会的。
这就是要对没有味道像清风一样的功夫,坚持不懈地参。不要怕空费力气,不要怕没有结果,只管努力去耕耘,功夫就会在这个着不上力的地方显现出来。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不得力处正好着力”。关键的是不要放弃,要知道这就是你的功夫瓶颈之所在,突破之后就会有很大进步。
生活中也是如此,学生会有学习很无聊,学不到东西的感觉。这个时候不能放弃,就要在这个无聊的时间里面,不要浪费掉这些无聊的时间,利用这些无聊的时间去找学习中的困惑,去深入地学。把这个无聊当作清风,拿来好好咂吧咂吧。这在学英语的人应该最有体会,在记英语单词到三四千或者八九千的时候,会有一个坎很难过去,怕困难的人放弃了,坚持不懈的人就突破了。
工作中也是如此,待人接物的时候一开始有点意思,时间长了就很无聊,总感觉这个重复的劳动无聊。这个时候不要放弃,好好地用用心,把工作再做得深入一些,拿出观世音菩萨的精神“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或者反向思维一下,你就会发现,在工作中还有很多的乐趣等待着我们去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36
——释迦掩室
净名杜口

佛法之难以言宣,真实不虚。所以有很多的比喻,比如指月,说真理是月,佛所说法如指头。在禅宗里面就有“频呼小玉元无事,只为檀郎认得声”之比喻。在《肇论》里面则说:“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斯则理为神御。口以之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圆悟克勤因“频呼小玉元无事,只为檀郎认得声”而开悟的公案以前写过,这里就不再解释。我们来看看僧肇祖师的“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的公案。
“释迦掩室于摩竭”是说释迦佛在摩竭提国开悟后,觉得自己所悟无法说,他的境界无法用语言向我们这些凡夫众生表达,更无法让我们接受他的教诲。所以三七日中掩室不作声,想直接入涅槃。后来因为帝释的请求,才出来弘扬一大藏教,广度我们这些愚顽众生。
“净名杜口于毗耶”来自《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居士在毗耶离城示现生病,引发三十二位菩萨各说不二法门。在三十二位大菩萨各自讲完自己对不二法门的精彩见解后,轮到维摩诘居士讲,结果维摩诘居士默然,文殊菩萨赞叹:“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的公案是“须菩提岩中宴坐,诸天雨华赞叹。须菩提说:“空中雨华赞叹,是何人?”释梵说:“我是梵天。”须菩提说:“汝云何赞叹?”释梵说:“我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说:“我于般若未曾说一字,汝云何赞叹?”释梵说:“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波罗蜜多。”然后又动地雨华。
这几则无说而说的公案,在“灯录”里面被很多地方引用。下面列出几则供养大家。

径山上堂,僧问:“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为复计较未成?为复伎俩俱尽?”师云:“计较未成。伎俩俱尽。”“有问有答,一切处风流。无问无答,还有佛法也无?”师云:“是何言欤?”进云:“未审向甚么处行履?”师云:“向无佛法处行履。”乃云:“有问有答有放有收,有主有宾有杀有活。活时无杀时道理,杀时无活时道理。宾家无主家道理,主家无宾家道理。宾则始终宾,主则始终主。宾主交参,当门按剑。不见适来禅客问‘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为复计较未成?为复伎俩俱尽?’山僧答他道‘计较未成伎俩俱尽。’诸人作么生会,若也会得,全宾即主,全主即宾;全收即放,全放即收;全杀即活,全活即杀。乃喝一喝云‘这里是甚么所在?作这个语话!’”自云:“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大慧宗杲祖师语录》

虚堂和尚云: “形声未兆,积岳堆山;言迹才彰,难寻影响。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以致西天四七唐土二三,天下老冻脓,用尽机关,无捕手处。只得平高就下,以二千年前用不着底断贯,穿天下衲僧鼻孔,谓之禁足护生,克期取证。愈见狼藉,报恩修行无力,未免随例颠倒去也。”卓主丈:“不因射雕手,谁识李将军。”(《虚堂和尚语录》)

世尊未拈花已前,早有这个消息。始从鹿野苑,终至拔提河,几曾用着金刚王宝剑。当时众中,若有衲僧气息底汉,绰得去,免得他末后拈花,一场狼藉。世尊良久间,被文殊一拶,便下座,那时也有这个消息。释迦掩室,净名杜口,皆似此这个,则已说了也。如肃宗[1]问忠国师,造“无缝塔”话。又如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之语,看他向上人行履,几曾入鬼窟里作活计。
有者道:“意在默然处。”有者道:“在良久处,有言明无言底事,无言明有言底事。”永嘉道:“默时说,说时默。”总恁么会,三生六十劫,也未梦见在。尔若便直下承当得去,更不见有凡有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日日与三世诸佛,把手共行,后面看雪窦自然见得。颂出:
  列圣丛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
  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碧岩录》)



 [1]
唐肃宗李亨(711―762),玄宗三子,马嵬驿兵变后玄宗西逃,他继位,在位五年(756―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葬于建陵。有关“无缝塔”公案,参阅本书
页。





[ 本帖最后由 阳光佛子 于 2011-5-28 09: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祖师同行》文摘37
——佛法与现代科学

今年夏令营的时候,发现用现代物理来解释色(物质)空很容易,也很简单,还很容易让这些学生明白,于是写成《现代物理解色空》:

这几天解释营员的问题时发现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用现代物理来解释色(物质)空的时候会非常的简单与形象。因为“空”在佛教里面解释起来有点抽象,比较不容易让人明白,而“空”却又是佛教的精华,不与人讲清楚就很难进行其它问题的解释不与人讲清楚就很难进行其他问题的解释。所以自己常常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释。
我们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我们的世界是由粒子组成的。不管是什么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一直分下去就是电子与质子,而且电子在围绕质子运转。不管分子的排列有多么的紧密,其中的空隙都非常的大,也就是说“空“的地方占绝大部分。
即使是有“质量”的质子再分下去,则呈现不可测状态,一时表现为质量,一时表现为能量。所以,“非空的有”表现为不稳定,或者说是幻化的。正好符合佛教里面说的“真空幻有”。这样解释“空与有”对于现代的人来说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这几天常常使用。
六祖在《坛经》里面说:“欲拟化他人,自需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我想用这个方式来解释“真空幻有”一定还会有很多的难问,但是自然规律是与佛法是一致的。所以,自己有信心将这种解释方式进一步完善,让更多的人接受。

日记公开后,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帮助。有的认为不对,有的大加赞赏,绝大部分是认为这个解释很荒谬。自己也是没底,但是,自己心里面坚信六祖的话,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一直在找有关这方面的证据。所以一直就在脑子里面回想所读过的经典,可惜的是能记得的不多。
一个多月来的收获,也还让自己满意,记起了《楞严经》里面好像有这方面的文字。比如: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汝观地,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段对我们这个器世间(佛教把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称为器世间)的描述。尤其是对微观世界的描述,是如此的透彻,与现代物理最小微粒的不稳定性是如此的吻合。其中之难以理解的是我们对“空”这个字的理解。我们一讲到空,就认为是什么也没有,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实际上“空”是“不稳定地存在”的意思。
再比如:

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这段对情世间(佛教把有生命的物质世界称为器世间)的描述,其中就非常详细地描述了我们这个世界中动物的形成。而下面这段佛陀与富楼那的对话,非常全面地把我们这个世界的形成描述出来了,为什么会有山河大地,为什么会有金、木、水、火、土等等讲得非常详细。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此,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原来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不但把我们的世界描述得非常清楚,还把这些物质的转化过程也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楞严经》中讲世界的现象,与现代科学发现的现象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不好理解,是因为古人与现代人的语言有区别,再加上古人与现代定义的名词有差别,甚至于所说的侧重面不同,现代的人就很难理解或者说看不懂。
自己看完《楞严经》之后的感觉,就像孙猴子翻了无数个跟头,留下一个记号,最后如来让他看他在如来手掌上留下的记号。自己又想起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的文字:

诸经观法,备有多种。傅大师*(师,一作“士”)所说,独举守一不移。先当修身审观,以身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阴之所合,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未坏灭,毕竟是空。《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又常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可得。智从影中生,毕竟无处所,不动而应物,变化无有穷。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对六尘境,了知是梦幻。如眼见物时,眼中无有物。如镜照面像,了了极分明,空中现形影,镜中亦无物。当知人面不来入镜中,镜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镜之与面,从本以来不出不入,不去不来,即是如来之义。如此细分判,眼中与镜中,本来常空寂,镜照眼照同,是故将为比。鼻舌诸根等,其义亦复然。知眼本来空,凡所见色者,须知是他色;耳闻声时,知是他声;鼻闻香时,知是他香;舌别味时,知是他味;意对法时,知是他法;身受触时,知是他触。如此观察,知是为观空寂。见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此是解脱门。学者得解脱,诸根例如此。复重言说,常念六根空,寂而无闻见。《遗教经》云:是时中夜,寂然无声。常知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时。昼日所见闻,皆是身外事,身中常空净。

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对如今用科学手段所证明的一些现象,有十分的了解,只是没有人问到而已。所以现代科学家应该多看看佛经,那里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很多佛教已经定义过的名词大可延续使用,没有必要再重新定义,这样既减轻了现代人的工作量,也消除了人们对佛教的误解。我们感觉现代科学与佛陀所说有出入,那完全是因为今人、古人对事物的定义与名词上的区别,是我们智慧不够的表现。


[ 本帖最后由 阳光佛子 于 2011-5-28 09: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2:52 , Processed in 0.29080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