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佛教文化] 戒是无上菩提本——纪念弘一大师诞生130周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师晚晴集


转自心是虚空的博客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盘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智者大师)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襌师)

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襌师)  
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襌师)  
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襌师)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襌师)  
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

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  
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  
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41、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师)  
42、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襌师)






43、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大师)  
47、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48、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大师)  
4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50、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5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无量寿经)  
52、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53、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5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55、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56、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57、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天如襌师)
59、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什襌师)
60、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什襌师)  
61、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什襌师)
62、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襌师)

63、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禅师)  






64、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66、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67、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68、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71、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73、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蕅益大师)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彻悟禅师)
75、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77、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着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79、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着,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80、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师。以下悉同)
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82、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88、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93、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94、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95、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96、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100、末法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
101、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感恩本文发布者:佛子路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51183&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弘一大师(转载)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弘一大师(转载) 养正院从开办到现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誉很好,这因为由瑞金法师主办,又得各位法师热心爱护,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我这次到厦门,得来这里参观,心里非常欢喜。各方面的布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扫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在别的地方,很不容易看到。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承诸位写一封信来,——各人都签了名,慰问我的病状;并且又承诸位念佛七天,代我忏悔,还有像这样别的事,都使我感激万分!
  



再过几个月,我就要到鼓浪屿曰光岩去方便闭关了。时期大约颇长久,怕不能时时会到,所以特地发心来和诸位叙谈叙谈。
  



今天所要和诸位谈的,共有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
 
 



一、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的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师,性情刚直,平常对人只问理之当不当,情面是不顾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师见他碗里剩落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就很不客气地大声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你得把它吃光!”
  诸位!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二、习劳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现在讲讲习劳的事情:
  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现在我且讲讲佛的劳动的故事:

  所谓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来,佛在世时,总以为同现在的方丈和尚一样,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着,佛自己不必做什么;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来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帮扫,不一时,把地扫得十分清洁。佛看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
  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吸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
  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
  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
  就将那病弟子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清清楚楚,然后扶他上床。由此可见,佛是怎样的习劳了。佛决不像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着享福。这些事实,出于经律,并不是凭空说说的。
  现在我再说两桩事情,给大家听听:弥陀经中载着的一位大弟子——阿?楼陀,他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着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能替我穿针呀!”
  佛听了立刻答应说:“我来替你穿。”
  以上所举的例,都足证明佛是常常劳动的。我盼望诸位,也当以佛为模范,凡事自己动手去做,不可依赖别人。
 
 



三、持戒
  “持戒”二字的意义,我想诸位总是明白的吧!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至于现在一般传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实在说也不忍说了!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也易惹人讥嫌。至于吃烟,在律中虽无明文,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总以不吃为是。

  



四、自尊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所谓:“彼荚簧夫我亦尔。”又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末,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但自尊与贡高不同;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一个小和尚,一切不妨随便些,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
  诸位如果作这样想:我是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的,那做事就随随便便,甚至自暴自弃,走到堕落的路上去了,那不是很危险的么?诸位应当知道:年纪虽然小,志气却不可不高啊!
  我还有一句话,要向大家说,我们现在依佛出家,所处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就以剃发、披袈裟的形式而论,也是人天师表,国王和诸天人来礼拜,我们都可端坐而受。你们知道这道理么?自今以后,就当尊重自己,万万不可随便了。
  以上四项,是出家人最当注意的,别的我也不多说了。我不久就要闭关,不能和诸位时常在一块儿谈话,这是很抱歉的。但我还想在关内讲讲律,每星期约讲三四次,诸位碰到例假,不妨来听听!今天得和诸位见面,我非常高兴。我只希望诸位把我所讲的四项,牢记在心,作为永久的纪念!时间讲得很久了,费诸位的神,抱歉!抱歉!  



---摘自《弘一大师讲佛》




感恩本文发布者:心净心安心平




感恩本文发布者: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51094&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师: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念佛,是佛学里最切实,最简单,最生动的门径,可是却为了他的简单、切实,没有深奥的玄理,使知识份子怀疑。对这门行径,用直觉比理解更重要。你先不要问‘极乐世界在何处’,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虚心接受这项法门,当你走进这个门里,才感觉这个世界不是单纯,而是深奥、华丽。

    ※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五、欲往生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易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惟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身体悉皆放下,专一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

    ※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一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冀病愈,妄生忧怖,不但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


    ※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

    ※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健康时书写,付人保藏。

    ※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更当加剧。

    ※世有发愿往生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至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

    ※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嗔心,而牵入恶道者。

    ※大众助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瞻视。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

    ※今见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已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急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惟愿广劝同人,依此谨慎行之。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

    ※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谆嘱,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

    ※八小时后著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弯,不久即可活动,犹如生人。

    ※吾人修净土宗者,以往生极乐为第一标的。故其现在所有讲经撰述等种种之事,皆在其次。时节到来,撒手便行,决不以弘法事业未毕,而生丝毫贪恋愿惜之心。




感恩本文发布者:心净心安心平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53060&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印祖回复弘一大师的信(关于刺血抄经)



 座下勇猛精进,为人所难能。又欲刺血写经,可谓重法轻身,必得大遂所愿矣。虽然,光愿座下先专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后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亏神弱,难为进趣耳。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今将办法之利弊,并前人证验,略开一二,庶可随意作法矣。刺血写经,有专用血写者,有合金合硃合墨者。合金一事,非吾人力所能为。憨山大师写经,系皇太后供给纸与金耳。金书之纸,须用蓝色方显,白纸则不显。即蓝纸金字,亦不如白纸墨字,及硃字之明了。光曾已见过矣。若合金硃墨等,则血但少许,以表其志诚心。如憨山于五台妙德庵,刺舌血研金,写华严经。妙峰日刺舌血为二分,一分研硃书华严经,一分著蒙山施食中,施鬼神。高丽南湖奇禅师,见蕅益弥陀要解,欲广流通。刺舌血研墨写要解,用作刻板底样刻之。冀此书遍法界,尽来际,以流通耳。其写一字,礼三拜,绕三匝,称十二声佛名。可谓识见超拔,修持专挚者也。此三老之刺舌血,当不须另行作法。刺出即研金硃墨而写之便了。决非纯用血,当仍用水参合之。若专用血写,刺时先须接于小碗中,用长针尽力周匝搅之,以去其筋。则血不糊笔,方可随意书写。若不抽筋,则笔被血筋缚住,不能写矣。古有刺血写华严,以血筋日堆,塑成佛像,有一寸余之高者。又血性清淡,著纸即散,了无笔画,成一血团。其纸必须先用白矾矾过,方可用。矾过之纸不渗,最省血。大纸店中有卖的,不须自制。此系备画工笔者之用也。其矾过之纸,格外厚重,又复经久。如黄纸已染者便坚实,未染之纸头即硗脆。古人刺血,或舌或指,或臂或胸前,亦不一定。若身则自心以下,断不可用,若用则获罪不浅。不知座下拟书何经。若小部头,则舌血或可供用。若大部,及专用血书,则舌血恐难足用。须用指及臂血,方可告圆。以舌为心苗,取血过多,恐心力受伤,难于进修耳。光近见刺血写经者,直是造业。以了无恭敬。刺血则一时刺许多。春秋时,过二三日即臭,夏日半天即臭,犹用以写。又有将血晒干,每写时,用水研干血以写之者。又所写潦草,毫不恭敬,直是儿戏。不是用血以表志诚,乃用刺血写经,以博自己真心修行之名耳。窃谓指血舌血,刺则不至太多。若臂则一刺或可接半碗血。与其久则臭而仍用,及晒干研而方用。似不若最初即用血合硃作锭,晒干听用。为不虚耗血,又不以臭血污经,为两适其宜矣。然此锭既无胶,恐久则硃落。研时宜用白芨再研,庶不至落。又将欲刺血,先几日即须减食盐,及大料调和等。若不先戒食此等,则其血腥臊。若先戒食此等,则血便无浊气。又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光绝不赞成。所以宽慧师发心在扬州写华严经。已写六十余卷,其笔法潦草,知好歹者,便不肯观。光极力呵斥,令其一笔一画,必恭必敬。又令作讼过记以讼己过,告诫阅者。彼请光代作,故芜钞中录之。方欲以此断烦惑,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岂可以游戏为之乎。当今之世,谈玄说妙者,不乏其人。若在此处检点,则便寥寥矣。尤君来书,语颇谦恭。光覆之,已又致谢函,可谓笃信之士。然仍是社会之知见,于佛法中仍不能息心实求其益。何以见之,今有行路之人,不知前途。欲问于人,当作揖合掌。而尤君两次来函,署名之下,只云合十。是以了生死法,等行路耳。且书札尚不见屈,其肯自屈以礼僧乎。光与座下心交,与尤君亦心交。非责其见慢,实企其获益耳。




感恩本文发布者:心净心安心平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67067&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弘一、印光法师论药师法门 


感恩本文发布者:心中的佛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79509&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晴集》人生解读选摘

大家欢喜,事情就成了


12.jpg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佛弟子的菩萨如果能随顺众生,跟着大家走,就可以跟着诸佛走。如果能服侍大家,就可以服侍如来。如果能让大家欢喜,就可以让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指随喜、顺众。“供养”指施舍奉献。“承事”指承担服侍。“一切如来”就是指众生。众生都成佛,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如来,因此称一切如来。
  




弘一法师本是南方人氏,出生于天津盐商人家。他母亲自小宠爱他,读书、游学,任由他随意游浪。他东渡日本,观鉴真大师遗迹,顿生向佛之意。归国后与革命党人来往甚密,曾入南社,与诸君子日夜唱酬。民国建立后,“我厌繁华,繁华厌我”,乃剃度出家。今日回想当日剃头光景,头皮犹觉清凉。
  



好一句“我厌繁华,繁华厌我”。“厌”字又怎解?世人相处,为何生厌?
  



人人都有欢喜心,男女相悦,母子相依,朋友共事,家国兴盛,都自然有欢喜。不过除此之外,另有一种欢喜,我试言之。“杨柳岸晓风残月”,此情极苦,不能得欢喜。因此我们反过来知道,“缠缠绵绵”是“欢欢喜喜”之大敌,“痛痛快快”才是“欢欢喜喜”之真谛。弘一法师身处繁华之中,突然挥手斩断情缘,这是大欢喜。
 

 

弘一有个好朋友,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革命和尚”“多情和尚”“混血和尚”“风流和尚”苏曼殊,此人性情与弘一仿佛。二人感情深厚,但世人只知曼殊之多情,不知曼殊之果敢。曼殊的诗:“易水潇潇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何等痛快,何等欢喜。
  



当你挥手斩断情缘时,对你是解脱,对她是释放,大家都欢喜,何乐而不为。
  



大家都欢喜,事情就成了。《华严经》上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你让大家都欢喜了,你自己会不开心吗?
  



很多事情之所以不成,是因为还没有欢喜。只要你欢喜起来,那么就有戏。持续欢喜,欢喜到底,事情必能成。小欢喜有小成就,大欢喜有大成就,皆大欢喜有大圆满。弘一一生就是这样大圆满的。




先前他忧国忧民,着实干了一阵子,并无多大效果,因此他换了一种活法,他出家去了,而且修的是佛门中最讲清规戒律的律宗。从风流文人到律宗大和尚,这种转变是惊人的。世人只知道“这下他可苦喽”,没想到他内心欢乐得很。他不再从纵欲中得欢乐,反从禁欲中得欢乐。所谓禁欲也不是真正的禁欲,而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他只限制自己,并不限制别人,因此他的法门人人见了都认为是可行的。弘一内心的欢乐最终成了欢喜。
  



世上之事必由苦转乐。苦人有二苦:苦心、苦行。你先做苦心人,再做苦行人,那么就没有不能做的事。苦心加上苦行,那么你就欢喜了。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0113&pid=940706&page=1&extra=page%3D1#pid94070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学佛者应有的基本信念

回家人

                                   选自2007年7月的禅七开示




  一、为什么要学佛

  今天下午,有一位朋友(一个小姑娘,几年前差点被人贩子卖了,后来把她救出来,就劝其学佛。)给我打电话,说:“老师,跟您说实话,每当一听到‘佛’字的时候,就开始恨您。干吗要学佛呀?”我说:“当时你快死了。”她说:“当时是快死了,但我宁可死了也不学这个枯燥无味的佛。”

  是的,为什么要学佛?其实这也是一个困扰很多学佛人的问题。

  以前,看到那些在终南山闭关的大修行人,门口种几颗白菜,天冷的时候,用两个破棉被把自己围起来,在山洞里静修。这些人的父母可能非常富有,或者他们自己非常富有,甚至可能曾经也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喜欢花花草草、漂亮衣服。但是他们最终却选择了这样的苦行生活。

  问他:“每天吃些什么?”他说:“通常在门外种几颗白菜,每天掰片菜叶,放到水里煮一下就是一顿饭,一天吃两顿。剩下的时间,就是打坐、念佛、念经。”我问:“难道你不想过好一些的生活吗?”他说:“干嘛要想那些东西?”这句话说起来非常简单,但一般人却非常难以理解。

  来这里参加禅七的很多朋友,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可能从未挨过饿,更不要说早上四点半起床,然后不停地打坐、经行……没有电视,没有音乐,走得慢要挨板子,坐打得不好要挨骂。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来到这个枯燥无味、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

  为了学做佛,为了不受三界一切相的控制,作到真正自由。这是学佛人应有的信念。







  二、修行的目的

  佛是什么?有人讲:佛有三十二好相,金光闪闪,有好多的加持、福报和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人崇拜……

  那是你自己心目中的佛,如我儿子见我家的佛,就是一尊铜像一样。

  佛是什么?其实,佛是一个能担当的觉悟者。何为觉悟者?从此在三界中不再有一丝的迷惑,能自己做得了主的人。

  有很多朋友讲:这些都能理解,但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担当不够,自己还有很多的习气和执著。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但现在很多人学佛的目标不是学作佛。

  学佛的目的什么都有:有的希望能找一个好媳妇;有的希望能成为亿万富翁;有的希望能当大德,让别人都跪着给自己磕头;还有的希望能有三十二好相,放大光明……

  记得有位朋友,当时病得快不行了,就劝她学佛。她问:“学佛就死不了?”答:“严谨修行就死不了。”但是这位朋友在学了几年佛之后,就骂我:“你这混蛋,忽悠我天天守清规戒律。反正已经死不了了,为什么还得这么做……”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个学佛者在成佛之前,当他的各种不究竟的学佛目的达到以后,立即会产生一种痛苦。就好比,有人想通过学佛找一个好老公,等老公找到了,那还学佛干嘛呢?有人想去利益一切众生,但当了知众生本是自性化现的,——就又没有学佛的目标了。

  一个真正的学佛者应有的基本信念就是:要成为心离一切相、能担当的觉悟者。其他的都是一些借口。




  娑婆以缺为美,不可能通过学佛达到私欲的全部满足。

  有人讲,佛法不是任何事情都能满足吗?是的。但娑婆世界是以“缺”为美的,在这里,完美的东西都不长久。越完美的东西,存在的时间就越短。在这个世界,是不能通过学佛,达到自己欲望的极度满足的。

  曾见过这样一位朋友,修行也不错,问她:“为什么学佛?”答:“自己找个好工作,让老公好,家里有钱,儿子上大学,然后找一个好儿媳妇,生个孙子……”我说:“你要的这些东西佛法中都有,但就是没有能满足你‘所有’欲望的那个东西。”

  因为娑婆世界里任何完美的东西,都是暂时的、一瞬间的,人是追求不到无穷的、极致的完美的。







  三、出离心是初学佛者的基础

  那么,初学佛的基础是什么?是出离心。

  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会觉得娑婆世界非常不错,就没办法具有一个学佛者应有的基本信念,也没办法心离三界而成为能担当的觉悟者;如果有出离心,就能感到这个娑婆世界如火宅一样,随时可能烧到自己的眉毛。

  为什么那位朋友打电话说恨我呢?就是因为她没有出离心,心中总想着以前可以吃的美味,而现在只能吃一碟小咸菜;或者想着她的好朋友做生意挣了几千万,开着宝马轿车,受人崇拜。心里总想着这些东西,就没有出离心,所以痛苦。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是不是感觉这个娑婆世界有些东西还挺好的。只要有这个心想在,就缺少了一个学佛者应有的基本信念。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是很苦的。如果大家不相信的话,可以看一下释迦牟尼佛发的五百大愿,在所有的佛国土中,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贤劫一千零四尊佛都不愿意来的,但释迦牟尼佛就发愿到这儿来。在我们这个世界,天气热了,出汗;天气冷了,怕冷;还有一个有很多劫难的、生命短促的肉身子;即使所有的幸福,都是短暂的;就算是亿万富翁,也是前世的天人福报,搞不好瞬间成了穷光蛋。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完整的出离心,就不可能产生应有的基本信念。如果没有应有的基本信念,那么所做的任何修行都是错的,早晚会变成痛苦。

  外面有好电视,但持八关斋戒,不能看;朋友给了一张天王巨星演唱会的票,但戒律在前,不能看;好不容易找一媳妇,一查日子,佛菩萨圣诞日,不能过性生活;肉也不敢吃……天天有麻烦,多痛苦啊!这简直不是在学佛,而是掉到自己给自己的约束中,掉到自己人格和心灵扭曲的陷阱中去了。

  为什么有很多朋友,学佛以后心灵反而变得扭曲了?就是因为外面的放不下,里面的拿不起来,正好夹在中间。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全都是痛苦。

  当今社会,如果有一念放逸、发泄的话,就是在学魔。为什么?因为丢失了出离心,丢失了菩提心。







  四、为什么要出离

  有的朋友问:“感觉这地方挺好的,为什么要出离?”这是个好难回答的问题,只能说:你不想出去,就在里面呆着吧。
如果大家有一双慧眼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好就有坏,但好的时间非常短,坏的时间非常长。


  有人说,特别羡慕别人夫妻恩爱。我跟我妻子就很恩爱,但我们也吵嘴打架。最后我们约定:严持沙门戒律,各自好好修行,相敬如宾,待对方都像大修行人似的,互相从内心中,彻底将对方放下,为入世表法故作恩爱相,这才相对地没好没坏,才不打架了。

  自私占有的爱有多深,嗔恨就有多大,还是把多余的情执心布施给法界吧!

  唐朝到印度取经的出家师,有几千名,但只有很少的几人成功了,玄奘法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成功?因为没有通过很多很多的考验,包括自己的福报、信念。

  我们这个世界是个虚幻的假象,如果认同它是你非要获得私欲满足的地方,就没有出离心了。

  为什么要有出离心?佛,无相无不相,学作佛者,如将用功不放在出三界、无一切相处,也就是大出离心上,就会被中间的幻相迷住。







  五、践行

  怎样学佛能有出离心,成为能担当的觉悟者呢?

  在今天的社会,入世修行,第一件事情:发愿成就法身圆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愿严持戒律,广布施,心念佛,发愿念念不离出离三界六道轮回的心。

  这几个愿力不能丢掉。如果从来没想过要出离,就会觉得这个社会非常好,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佛法。

  
第二件事情:要行愿,照《普贤菩萨行愿品》去做,踏踏实实地念念不离此行愿,知道自己每一念都在干什么。

  第三件事情:要想成佛,就必须用心感佛。

  什么叫用心感佛?“是心作佛”,当下心念佛。

  事上,念念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像是佛做的吗?佛会像我们似的,见一个姑娘长得挺漂亮的,看得眼睛都直了;或者为了几百块钱大打出手吗?可以设想一下,当给别人安排工作的时候,说:“这个事情,某某赶快做一下。”如果是佛的话,会这样生硬地说吗?不会的。要想成佛,应该是“是心作佛,是心念佛”,佛源于无我大慈悲心。

  入世用心的基础是一念心具足六度波罗蜜,具足当下无我大慈悲心。《首楞严三昧经》,真学佛者一定要去学这本经书的。

  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每一念都按照这个标准去做。







  六、受到诱惑的时候,如何对治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很多的诱惑。

  曾经跟大家说过:“如果有谁想买一个三百万的别墅,大家不要笑话他。”一个修行人,如果连这种想法都没有的话,那可能会更麻烦。因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性:一种,走到无记、走到空、着清净相上去了;还有一种,走到另外一面,没担当,把自己吓死了。

  应该说,如想有一个三百万的别墅,就一定会有的,但它是学佛的下脚料,不值得心动,并不是没有。哪一尊佛想成亿万富翁会成不了呢?成不了,哈哈,一定是心里面有落处。

  很可能有很多人听了会哈哈笑。其实笑的人,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因为他们还没有打开内心的禁忌,不敢去想,也不愿去想。

  当基本信念受到诱惑的时候,该如何对治?


  方法一:无四相地面对,不要逃离。

  从内心说,任何诱惑都不是诱惑,只是修行过程中的下脚料,不要被它骗进去,但可以把它骗进来,但是不能死到那里面去。这是一个关键。

  就好像人们穿着衣服,走在街上,山林里有只猴子看见人可以穿衣服,觉得作人真幸福,而且身上还不长毛。

  那只猴子如果天天想着自己如何穿衣服,很可能就穿不上衣服。如果它能好好地修正自己,就会发现,已经成人了,穿了不知道多少件衣服,突然间一打坐,看到当年当猴子的时候,曾经看见过人穿衣服,并发愿:哪一天我能穿一件衣服就好了,结果现在就穿上了。

  也可以说,想买一辆宝马轿车等等,这些都是修行的下脚料,只要努力修行,修正自己一切的落处,终有一天会发现,哦,早已开了五年宝马轿车了,只是那个时候不知道有今天这个过程。这是对待诱惑的第一个方法。哈哈,不要被诱惑把自己累死,因一切源于自性化现。


  方法二:对立。

  怎么对立?就给自己来个阿Q精神。比如,看见对面一个美女,告诉自己,为什么出生的时候没看见呢?因为那时候小。为什么上学的时候没看见呢?因为那时还没长大。为什么现在看到了呢?只有一种原因,因缘到了。这个因缘,是福报在时空当中形成的一个错觉。

  不知道大家打坐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天界的那些婇女,她们比我们人世间所有的,包括电影明星、世界级的美女,都靓丽不可思议倍。因为她们从身体里面往外放光,那种美丽简直无法用语言去形容。要是再往上看,就会发现,天界越高的地方,那里的天人之美,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力。为什么?其实都是自己的福报加持出来的。也可以说,都是自己内心当中的梦中美人、白马王子,幻相,因自己的福报够了,加持出来的另一层幻相。

  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修行者,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有天人来考验他。不是天人想去考验他,而是自己宿世间的好多错觉,因为自己的福报不到,所以这些错觉就存在自己深层幻心中。就好像想买辆宝马轿车似的,如果福报不到就买不上。现在通过修行,福报到了,宝马轿车就出现了,美女也出现了。虽然说也是假相,当时还是能把你骗倒。

  其实,都是自己的错觉、虚幻相。然后立即返观自照:身体有苦。“哐”给自己一耳光,痛不痛?痛。父母去世痛不痛?痛。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八难,比别的世界要多出好多难。跟它对立一下,立马就有出离心了:别骗我了,错觉!还是往外走吧!如果连个肉身子都看不破,那还看那么虚幻的东西干嘛?多远的事啊!


  方法三:扪心自问,值得心动吗?

  以前,有位朋友讲:“我特别喜欢看见别人都跪着听我讲法。”我回答:“真没水平。听你讲法的那些人都是六道凡夫,如果天界上所有的等觉妙觉菩萨都跪着听你讲法,十方诸佛放光加持,那才叫有水平。都是一些刚从鬼道爬上来的,或者畜牲道刚转世的,他们跪着给你磕头,有什么好?值得吗?也就是给自己定一个心动的范围,值得吗?值得为它心动吗?”

  哈哈,给自己定一个心动的范围:值得心动吗?

  有人讲:“我特别难受。”问:“难受什么?”答:“以前有邪淫的习气,现在每当走到有妓女的理发店的时候,腿就走不动了。”我说:“不用难受,闭着眼睛问问自己,值得吗?全身的淫业,跟个饿鬼似的,看一眼都害怕,值得吗?成天搂着一个福报都丢到零的那种畜牲道的众生睡觉,值得吗?”哈哈,没活明白。


  有朋友问:“你为什么讲《僧伽吒经》?”我说:“因为它值得我讲,因为经里有很多东西。值得!”

  大家也问一下自己,在六道中还有多少事情值得自己去做、去心动?可以战胜一切不必要的诱惑。


  方法四:看破诱惑。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任何的东西都是我们自性中化现出来的。

  佛陀在最后要证悟的时候,有几个魔女来测试他,佛陀就用神通把她们变成老太太了。其实那几个魔女,是无量劫中佛陀内心最好的形象化现的。

  这一切,无非是自己错误的念头,包括宝马轿车、飞机、大炮,想别人给自己磕头、讲法不可思议、飘在空中,等等等等,这一切都是把自己的欲望作为种子,然后通过自己的修行福报加持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个坎儿。

  有人说:“我腿子痛。”我说:“把腿子忘掉就好了。”忘不掉就痛,痛过了就好了。其实,这就是自己的一个欲望,自己给自己设的一个坎儿,假的。学着慈悲看破那种舒适对自己的诱惑,慈悲地感受一切的身心变化,不对制,不逃避……因它都是与你不二的,都是你自己另一部分,都是自性化现的,才能走出来。


  方法五:戒忌用力地严持戒,无一切相地广布施,无力可用地心念佛。

  这样可以通过这些从相上到心性的东西,把内心当中妨碍自己生起出离心,妨碍自己达到基本信念的道路上所有的坎儿化掉。慢慢到达一念心具足六度波罗蜜,从而到达不退转地才可以的。

  真修行人每天要做早晚课、打坐,虽然可能要占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是这一天就相当于穿了一件防弹衣。否则一出门,被美女看一眼,立即走不动了。一个真正的学佛者,在这个末法时期,首先要有一件防弹衣,天天把自己保护起来。






  七、如何度过修行过程中的一些境界和变化


  当做到了前面这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修行过程中,一切摄受境界和变化要如何度过?


  第一,一定要在无四相的基础上去修行,多问为什么,学会说不。

  很多人刚开始修的时候,可能别人就送了两张光盘,然后告诉自己,好好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者一部大经,就不错了。

  其实当年,净空法师在新加坡讲经,从中国来了一些学佛的老太太,跟到那里找他,给他磕头、请法。净空法师就非常圆融地给她们做了开示,觉得她们都很大岁数了,再讲般若也听不懂了,就让她们回去一句佛号,一部大经,好好念,就成了,别的不要再看了。这之后,净空法师讲经时,上去就想起刚才给那些老居士讲的几句话,就说:“学佛非常简单,一句佛号,一部大经,最安全。”

  确实是这样,但并不是说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学佛,也是一句佛号,一部大经,别的佛经都不能看。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净空法师要讲《金刚经》、《华严经》等很多的佛教经典,他怎么不一部大经,一句佛号呢?而且佛陀当时为什么也讲了三藏十二部经书?

  大家在遇到这些境界的时候,应该在无四相的基础上,多问为什么,远离一切摄受,这样终会找到法身圆觉。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放光明?为什么讲咒?……佛陀讲的,不是文字的东西,而是文字后面的东西。这是学佛的一个关键。但如发现心念有四相的落处,立刻照破。

  而这个无四相的基础,给大家推荐一个版本,就是《圆觉经》上“净诸业障菩萨问佛陀”一节所讲的那个无四相。把那个境界彻底地理解透了,然后在那个基础上,拿起佛经就问为什么,解释不明白的就去找,解释明白了,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出来了,因为我当年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第二,在无四相的基础上,一定要去行一切幻善法,影响一切幻众入无余涅槃。

  一定不要丢掉这两个根本,总有一天会发现,前面光明一片,原来自己并没有丢失一个学佛者应有的信念!




[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09-7-19 10:50 编辑 ]





发表于 2008-8-22 16:32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等持





布施论坛大讲堂出处: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33076&extra=&page=1
发表于 2011-4-28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念无常   当勤精进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集联三百之一

智慧.jpg
发表于 2011-4-3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2:41 , Processed in 0.33708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