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心

[佛教文化] 佛教六和敬与企业团队建设(黄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4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与企业文化(转)

白日曜青春,时雨净飞尘”,这是三国曹植《侍太子坐》里的句子,展现的是一个净化过的明丽清新的景色。因而,希望大家有如是明净之心态,也希望我的演讲能引导大家进入如此明净的世界。

公元前623年,伟大的悉达多太子降生于迦毗罗卫国。悉达多虽贵为太子,然而对于荣华富贵漠不关心,却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感触良深。为了得到圆满解脱这些人生缺陷的方法,二十九岁时,毅然逾城出家,经过雪山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那一年,他三十五岁。从此,他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五年,把真理的妙谛遍布于天下。公元前543前,佛陀在古印度迦尸那城进入涅槃。

佛教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规制度及修行体验等内容的综合体,也包括在宏传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众所周知,佛教是解脱之教育,换言之,即是趋向圆满幸福、究竟快乐之教育,用佛教固有的名字就是涅槃之道。

所以,今天我向大家阐示的就是幸福之道、快乐之道。这种幸福快乐是超越的,又是现实的,是唯圣者所证的,又是你我可以当下亲切体认的。

是故寒山子说:“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最后又说:“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佛法就是人生宇宙普遍存在的真理,就是永久不会改变的方法和轨则。

这个真理亘古常在,无处不有,“非佛作亦非余人作”,只以佛陀发现了、亲证了,因而就称之为佛法。佛陀翻译为中文,就是“觉者、智者”的意思。

每个人都具有亲证人生真谛之潜能,故此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能觉悟。换言之,众生都可获得圆满的幸福、究竟之快乐。

真理可以比喻作庐山,对于真理的探索认识以至于追求和体认,则不尽相同,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者是焉,就因不同则有诸种学派、诸多文化衍生,然而不管是岭是峰,皆不失为庐山面目。

以是故,探讨佛教与企业文化,归根结底还是在触摸幸福,体认真理。

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然而却以人为主,因为人具有可贵的思惟能力,有勤奋努力的特点,所以,人才是最堪修佛法者。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以人为本”而凸显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

佛教文化既然和企业文化都是以人为本的,那么就有许多相通互融之处,在这里,我谈三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佛教与企业文化
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532&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4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精神与当代经济问题的对治  (转)

我们知道,有很多企业家信佛、学佛,但没有听说过有那位企业家被称为“佛商”。

就是信佛、学佛的企业家也很少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信佛学佛,远不像有一些被称为“儒商”的企业家很是依此为标榜,并大肆宣扬。

这固然有信佛、学佛的企业家谦虚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佛教被普通大众误解了许多年,并且越是精英阶层误解越深。宣扬自己信佛学佛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被目为怪物抑或智力低下。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知识界很少用佛教的道理来研究现代问题,以之研究经济问题更是少之又少,远不像研究儒家、甚至基督教对现代的影响和起用那样广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关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人会越来越多。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佛教不排斥其他任何真理,涵盖了其他几大传统文化,且更深入、更彻底。我希望能够有更多学者来研究佛教,并深入探讨佛教精神如何对当代实际问题起用。

如果我们稍微深入了解佛教,佛教对解决现代经济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能解决许多众多问题。

下面我就抛砖引玉,就佛教对当代经济问题的对治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管见。
   
讨论之前的一个基础问题,佛教是不是反对商业,反对经济发展?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华严经上讲,“一切治生产实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生产经商,佛法就在其中。

近代大德更是提倡“人成即佛成,实现在人间”,六祖大师也说“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兔子自然不生角,菩提自然也不能在世外寻找了。

总而言之,佛法不在世外,就在世间、生活中,商业当中也有佛法。

纯粹从修炼意义上讲,入世修行犹如火中栽莲,成就更大、更不易动摇,这也是无数祖师所提倡的。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进行了大量改良。

大乘佛教就是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百丈禅师改革了僧侣生活制度,抛弃在印度实行的乞食制度,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身体力行。其实在佛教教义里,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

问题是,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赚钱,我们了不了解钱从何而来、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断,以及我们是否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整件事的症结在于,要用干净诚实的方法赚钱;要清楚了解钱的源头才能取之不尽,以及要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拥有金钱的这项事实。只要能做到这些要求,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绝对不冲突。事实上,它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分。

据曲彦斌先生研究,中国典当业起源与流变的基本历史轨迹应是:初见萌芽于两汉,肇始于南朝寺库。自南北朝(420-589年)以来出现的质库,虽然是人类最早的信用中介,但颇受封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故实际上还是尚未独立的、完全依附于寺院的一个经济部门,或者说,是寺院经济多种经营方式中的一种。

当时,佛教与商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僧侣的日常生活用度以及庞大的寺院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从善男信女获取布施外,必须自筹资金,充盈无尽藏。出于这种目的,寺院的三大经济部门——地产、商业和金融便各显神通。

然而,广占良田,带来的只是实物地租,这使经营商业成为寺院积累货币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初具规模的质库作为金融业的一个分支,则起着为商业募资的作用。早期的寺院庙宇,常常坐落在市场附近或城乡商业最繁华的街道上,因而大大便利了寺院经营的商铺、邸店、质库开展的经营活动。质库为南来北往的客商人等提供服务,通过放款收息,增加寺院的总体财富,从而为寺院经济更重要的部门——商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这也是后世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开端。

拿现代来说,1967年5月由星云法师在高雄市大树乡创建佛光山,是台湾目前规模最大的佛寺。星云以此为中心,在岛内外建立分道场或分会组织,将势力伸展到全球五大洲。全球入会人员据称已达百万人。至1995年底,台湾省内有45个道场、348个分会,在香港和国外有51个道场、70多个分会。不仅是一个僧团,而且大力兴办各种实业、慈善机构和教育机构,实际上已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的宗教实体,据说其资产总值多达100亿元新台币,跻身台湾十大企业之林。

我们来进入正题:佛教精神对当代经济问题的对治何在?

我们先看什么是佛教精神:慈悲救世、利益众生;因果循环、六道轮回;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慈悲救世、利益众生是宗旨,是目标;因果循环、六道轮回是为什么,是道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方法、是原理。这些对治什么问题?整个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企业存在的意义问题、企业文化问题、企业价值观问题;企业的产权问题、管理问题、发展问题;劳资问题、团队协作问题、创新问题等等。
   
我们这次就讨论一下整个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诚信问题、道德问题的对治。

信用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不然我们还在实物交换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大,对信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安然事件归根结底不就是个信用问题。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发展到这么高级的阶段,但更恶劣,危害更大。还不讲商业交往中的欺诈问题,单就什么假酒、假药、假食品已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这与杀人抢劫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会这样,仅仅是因为穷吗?好像不全对。古人比现在穷多了,至少还讲一个童叟无欺。同仁堂过去多么讲诚信的一个企业,现在呢?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让假药大肆横行(同仁堂提供场地、品牌让那些不允许在正规场合作宣传的保健品厂商大肆作虚假宣传,仅仅是为了赚取一点场地费)。

厉以宁教授讲,道德是市场经济的第三种调解力量。这句话太对了!但一个问题,怎么实施呢?共产主义教育怕不灵吧,儒家的道德修养怕不灵吧。利益已足以将杀头置之度外,早已利令智昏了。这要靠什么来解决呢?佛教,佛教的因果报应。这么多年,我们把因果教育早扔到了一边。国家教导我们不要相信因果报应,世间只有利益。这也是因果!果真报应不爽—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就是报应!我们为什么不醒悟呢?
   
前一段时间看一个调查,学历与企业经营的关系问题。学历越高的人越认为诚信越不重要。学历低的人受传统影响相对深一些,什么影响呢?因果报应!高学历的人受现代化教育越多,就越不相信因果。我们开展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也抛弃了神和宗教,只讲唯物主义;改革开放由片面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凡是只讲利益,只讲个人主义,西方精神教育我们门儿都没有碰一下——上帝、基督与我们没有丝毫关系。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怎么能讲诚信呢?为什么要讲诚信呢?
   
当务之急,我们有必要提倡佛教精神,宣扬因果报应。随着科学精神的深入人心,迷信正在破除,而佛教恰恰提倡的是正信,不怕你怀疑,反倒提倡“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佛在几千年前讲“一滴水有八万四千虫”,现代科学不是证明了吗?

佛教是圆满的、透彻的,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挖掘、去重整。

我们正如佛教讲的贫子衣中宝却不自知,反求诸己吧!

佛教精神与当代经济问题的对治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536&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0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力与团队的差距 (转)
  
为什么只有几千人的企业,其领导就在大谈大公司病?


而世界级企业拥有几十万人还能灵活依旧?
  
原因在于,世界级企业是基于“事”的领导,在事实和数据面前,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是平等的,双方就能在思想上获得统一,从而“把正确的事做好”。
  
如果领导的关键在于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必然是不平等的,必然要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谋略。这种方式下的领导,是“权力游戏”的高手,你要通过“悟”,懂得他让你做什么,或者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不少中国企业家的骨子里,有很深的帝王情结,有很强的支配欲,喜欢研究“面南之术”,喜欢“好为人师”。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企业家为什么喜欢学胡雪岩、曾国潘,要求下属“悟道”?
  
答案很明显:
  
1、可以使下属永远捉摸他在想什么,每个下属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体会,以为自己深得真传,从而使他永远可以坐在中间,平衡下属的权力斗争。(康熙皇帝说:做臣子的不斗,我怎么做皇上呢?)
  
2、他永远都是正确的。你做对了,那是对他的精神“悟”得对了;做错了,则是你对他的精神“悟”错了。
  
3、这样培养起来的员工,最终只会像传统中医那样;要么是一事无成的江湖郎中,要么是大彻大悟的一代名医。
  
几乎每个大的民营企业,都能培养无数的“小老板”原因就在于,那些真正“悟”
  
出了道的下属,要出人头地、封疆裂土或挤走上司,再不行就自立门户,成立小公司,与培养他的公司竞争。
  
真正在跨国公司做到高层的,要离开也是到别的大公司,很少是自己开公司,因为除了大公司那种正规化的打法之外,小公司“全能型”的打法大都不会。
  
如果我们把原因全部推到企业家身上、也是不公平的。从文化传统上讲,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学会被领导。

在企业,所有的人都要被领导,不被领导的只有懂事长一个人,其他的人不仅要领导别人,而且要被领导。这是,你会发现,我们经常用领导别人的方法,接受别人的领导。

我现在服从你,不是承认自己的水平比你差,而是因为你的权力比我大;因为我是你的下级,不得不应付你,因此,我就投其所好,做你想要的东西,等我有权力的时候,再来“领导”你。
  
一味迁就权力的后果,将导致人性对权力的放纵,结果,企业演化成权谋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哪有真正的团队?这是不少企业的高层领导大多可以同甘,基本上不能共苦的原因。
  
与此相反,世界级企业强调的是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强调权力和义务对等之上的合作。他们建立的是不依赖任何个人的强有力领导班子,高层管理人员定期与员工、顾客及其他主要人员沟通。他们强调建立一个从计划到业绩的系统能力,是团队,而不是个人成为企业核心能力与核心支撑。

【摘自《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无畏布施:“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 (转)

文:陈坚

提要:所谓“人间佛教”是指为求得人间和谐而实行人间布施的佛教。

中国佛教一直以来所践行的“人间佛教”乃是太虚模式的“人间佛教”,其内容主要是面向人间的“法布施”和“财布施”,至于面向人间的“无畏布施”则始终没有被列入“人间佛教”的范畴。

实际上,完整的“人间佛教”应该包括“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布施。

虚云和尚一生不计其数的“无畏布施”为“人间佛教”的“无畏布施”作了很好的注解,正因如此,所以我们把虚云和尚的“无畏布施”称为“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

虚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和太虚模式的“人间佛教”合起来才是“人间佛教”的全部。


关键词:虚云和尚、人间佛教、无畏布施、财布施、法布施

作者简介:陈坚,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宗教学教研室主任,山东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山东湛山佛学院兼职教授。

在当代“人间佛教”的语境和舆论中,虚云和尚似乎被彻底地遗忘和边缘化了,即我们在谈论“人间佛教”时不会提及虚云和尚,而在提及虚云和尚时亦不会想到“人间佛教”,这种将虚云和尚与“人间佛教”隔绝甚至对立起来的做法既是对“人间佛教”的误解,也是对虚云和尚的不公。

窃以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人间佛教”实际上只是太虚模式的“人间佛教”而非“人间佛教”的全部,若要周延地谈论“人间佛教”,那么“人间佛教”除了太虚模式还应该有可以作为其补充的虚云模式(切莫将之理解为是虚云和尚是太虚大师的补充),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呢?还是让我们从“人间佛教”本身说起。


无畏布施:“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
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094&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甘露洒诸天显清净身说平等法

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现大神通”


“我们要大力宣扬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和地藏菩萨的救助精神,使佛教有人情味,有生机,有生命,要让释迦活起来,要让所有的佛菩萨都成为活生生的救世主。

我们向佛祈祷,向佛求助,应该是有效的,是有求必应的。

众生与诸佛菩萨本有的互动关系,要深刻地去发掘,去建立,去利用,不能让我们的祈祷成为“无对应”的行为,成为无效劳动,无益苦行。

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有感而应,这是客观事实,要“真空”,还要有“妙有”,才是圆满的教法。
  
众生处在无助的状态中,人生不能单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自我的净化和超越,还必需有佛菩萨的加持和加被。


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是现实的,是普遍存在的。

不管众生是否觉悟到有佛菩萨在帮助他,佛菩萨都会悲愍每一个众生,照顾每一个众生。

佛光普照不能成为空话。“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是真实不虚的。
  

愿我佛慈悲,救拔我们这些苦恼、无助的众生。
  

南无广大灵感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净慧长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化企业文化】管 理 中 的 禅 (转)

《管理新知》2009年1月    作者:吴甘霖     时间:2011-07-04   

管理和禅,一个追求效率,一个推崇心性;


一个偏结果,一个重过程;

一个以纪律为上,一个以自由为魂。

其实,禅也在管理中。

如果用本真之心对待工作,就会创造出迥异于传统管理模式的高效率;

如果视挫折为提升的良机,则逆境也是增上缘;

如果员工都遵守制度和纪律,就不会受役于心中之欲。

发表于 2011-10-4 20:06:47

布施网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454&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5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者的素养要求 (转)

有一天,楚庄王和群臣议论国事,大家议论来议论去都不如楚庄王高明。庄王于是闷闷不乐地坐在书房,申公巫臣关心地问道 "何故使君王不悦?"庄王说:"每个时代都有圣人贤人,关键只在于是否被人发现。能得到圣贤为师者,可以成就王业;能获得其友谊者,可以成就霸业。我自知能力不足,可是辅佐我的群臣谋士都还远不及我,照此看来,楚国的前途很危险,这正是我闷闷不乐的原因。"
  

楚庄王因为能正确地评估自我的能力,而且敢起用能力强的人,后来终使楚国兴盛。因此,管理者不一定要很能干,但是必须善于沟通协调,心如大海一般包容所有--有包容的肚量,一切便能为我们所拥有。
  
很多人都希望要做一个管理者,而不希望被人领导。其实,管理者固然要有能力,能被人领导也是不容易。而作为一名管理者,也有其管理者的性格,才能尽领导之功,成大众之事。怎么做才是一位好的管理者?
  

一、待人要平和有礼。

作一位管理者,对待你的部下乃至与所有相关人等往来,最要紧的,要能亲切和蔼,要让他感到你很平易近人。有云:"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愈是最高的领导者,你的态度愈平和有礼,部下也会生起恭敬心,接受你的领导。
  
二、做事要精简有道。

作为一位管理者,要关照的层面会很多,但是你不能过分地繁琐、过分地啰唆。繁琐令人厌,啰唆令人烦。化繁就简,受领导的人才会清楚明白你的原则方针,才会愿意跟随你一起做事。
  
三、论理要中道有分。

一个事业团体一定有其创办的理念,身为管理者,你必定要认识并抓稳这一个理念,无论做什么事情才不会有所偏差闪失。尤其要有分寸,不可以偏左或偏右,持之以正,中道行事,才不会偏失大方向。
  
四、领众要融和有义。

人心最大的陋习是"同归于尽、嫉妒偏狭",因此统理大众必须要有融和的雅量。只有融和,才能宽大和众;只有融和,才能彼此交流。不但融和,更要有义。"与人交,要有情有义;为人谋,要有忠有信。"你对人有义,不必领导,他也会愿意接受你、跟随你。
  
"善将者,不恃疆,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

你有宽宏的胸怀、平等的精神,不仗势,不凌人,不清高,对于跟随的人多提拔,多赞美,有过予以承担,有功给予分享,自然能获得部属的拥护。
  
佛光菜根谭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
最坏的管理,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发表于 2011-12-13 13:03:06
感恩本文发布者:艺娜


布施网大讲堂: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7298&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净慧法师开示 (转)
       
2007年8月12日于夏令营开示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30日来源:摘自净慧法师《人生直指》  

营员:我现在还在读博,湖南农大茶叶。我还要问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也是关于现代人思想方面的。佛教的道德和信仰确实是有,但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是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除了钱以外,其他的都不是很看重,所以很多人都为了自己的享乐,这种状况是很可怜的。这种人应该怎么样去度化他?

师(净慧法师,以下同):从我们国家国民经济收入的整体来讲,每年是以8%的速度递增,应该说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不过这种递增分摊到十三亿身上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虽然不能说大部分人是生活在贫困线上,至少还是不很富裕的。在这咱情况下,已经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也是从贫穷状态进入到富有状态的。一个人富有了之后,如果是有仁义道德的人,他懂得分享。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懂这个,有了钱以后就吃喝玩乐。他做出这个样子来,对于其他暂时不是很富裕的人会有很大的诱惑力。他发财了,他现在的日子过得那么好,我哪天发了财,我也要像他那样。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小农意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现在是在搞工业化,但是中国人的主体还是农民。农民意识比较简单,社会责任感比较差。只有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面培养训练出来的人,才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说,一个人开机器开不动,要所有的人全部都到位,这一条生产线才能够工作得了。农民没有这个思想。你们都不来,我一个人可以在田里插秧,可以割稻子,不需要任何人帮忙。所以他就养成了这种个人意识,没有社会责任。这是我们中国人最致命的地方。中国人之所以不关心别人,就因为大多是农民出身,没有团队意识,所以没有社会责任感。
  
那么现在首先就要是提倡,让所有发了财的人强化这种社会意识,这样他发了财才会想到怎么来回报社会。一个发了财的人如果不懂得回报社会,他的财富很快就没有了,而且不安全。一个人富了,他光顾自己,一点也不肯拿出来,大家对他就有一种无形的对立。如果有钱的人懂得懂得回报社会,哪个地方有困难,几千块、几万块、几十万块拿出来,就可以缓解贫富之间已经存在的矛盾。
  
国家是在强烈地呼吁这些企业家一定要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我们佛教也是在这方面做自己的一点点工作。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提倡感恩也就是要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因为我们一个人想要生存在世界上,不管有多大本事,光靠自己一个人肯定生存不下去。佛教主张的众因缘生法,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懂得缘起法的道理了,你才知道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切事情没有任何一件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相依相待,相互成就。但是中国很少有人懂得这个道理,很多发了财的人都不懂。“老子有本事,所以发了财;你们穷光蛋,你们没有本事!”这个说法存在着极大的错误。你为什么发财?你生产的东西要有人买。如果谁都不买你的东西,你发得了财吗?谁都不卖你的东西,你发得了财吗?发不了财。
  
营员:既然没有几个人懂得,那该怎么办呢?
  
师:我跟你说,这些人你用什么方法都没有用,只有他走到墙那里把脑袋碰一下,他才可能会回头。因为他吃喝玩乐都还没搞够。等碰到墙上去了,回过头来,他就好了。这就是因缘法。今天有两位山东居士就说,有人说他就是给释迦牟尼佛打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给释迦牟尼佛打工?我说那太欢迎了!因为说给释迦牟尼佛打工的那位老板,他也迷茫了很久。他挣了很多钱,最后他迷茫了。我挣这么多钱干什么呢?吃也吃不完,喝也喝不完,玩也玩不完,乐也乐不完,挣这么多钱有什么用?一个人晚上顶多就是一米宽两米长的地方就可以舒舒服服睡一觉了,我为什么要这么多的房子?最后他找到佛教来了。哦!我的钱不够多,我还要挣更多的钱!天下还有这么多受苦的人,还有那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他省悟过来了。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因缘,你不要着急,现在也有许多老板也在慢慢地乐善好施了。是真是假不说,起码他有一点这个心,慢慢地这种风气就会带动起来。要带动这种风气,我觉得年轻人责任很大。他们没有机会来参加这种佛法生活,我们有这个机会来参加,我们就要把所学到的一点点东西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去影响影响我们的家人,影响我们的朋友,影响跟我们接触过的人,这就很有作用。靠我们和尚去说没有用。
  
营员:就这个问题,我想与这位同学分享一下我在广东打工的感受。我今年31岁,姓孙。我老家是石家庄的,经常去柏林寺,现在在广东工作。我亲近本老算是最多的,弘法寺和光孝寺去得比较多。因为工作原因,我会到很多的企业去做一些联系,比如说企业招商、授课方面的活动。普贤菩萨十大愿里面其中有一愿叫做恒顺众生,我觉得恒顺众生,就是说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要有善巧方便。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做的,也希望师父看一下我这样做是否合适?商人当然一心是只想钱的,您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受我也能感受到,我也是这种感受。那么我在与他们合作的时候,我就会顺应他们。他不是想挣更多的钱吗?那好,我就顺着他的思路,给他提供一些怎么挣钱的建议。比如说我们最近和广州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一个助学基金。从资助方来讲,他是想把这作为一种商业炒作的手段,进一步扩大他的合作商。从我的想法来说,不管他的心是纯的还是不纯的,起码他是为社会作贡献了,那么我就引导他这样做,给他一个慈善营销的观念。你不是要营销吗?我们用慈善的方法去做就很好!这种方式他认可了,最后也确实成立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我觉得这就是工作中的一种方便。我觉得,我们没必要那么忧国忧民,我们只要积极地投入,用自己的力量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能做一点点就做一点点就好了,而不是光在那里忧,我觉得那没有意义。最后我想请教一下老和尚,我这种做法算不算是骗人呢?
  
师:你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所谓骗人的定义就是说,你是想要通过这个方法得到什么利益,然后你用这个方法来引诱对方。你只是想到让他从慈善营销当中来提高他的知名度,提高他的信誉,那就可能有更多的人与他合作,使他的生意做得更好。当然,你也可能从中得到一定的报酬,那是你应得的。太虚法师说佛教就只讲了八个字:“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只有慈悲这个根本,没有方便去落实它,这个慈悲永远都是口头上的,不会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拔苦与乐的实惠。所以一定要有方便。所谓方便就是智慧。方便不是说不走正门,专走偏门。当然走偏门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只要不违背慈悲这个根本也是可以的。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净慧法师开示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479&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5:43 , Processed in 0.30146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