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的爱

[大德开示]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这种魔叫什么名字呢?就是叫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他使令他的眷属,他的眷属是谁呢?“如遮文茶”:遮文茶是梵语,翻到中文,就叫“奴鬼”。怎么叫奴鬼呢?就是做奴隶的鬼神,又叫“嫉妒鬼”。这个鬼专门妒忌人的,你有什么好事,他就妒忌你。你要学佛嘛,他就不叫你学;你要学好嘛,他就往这坏的地方拉你。所以很坏的,这个鬼!可以说是个坏鬼。
    这个住世自在天魔,他叫这种鬼去扰乱这个修定的人。“及四天王,毗舍童子”:和这四天王的毗舍童子。这个毗舍童子也就是“毗舍遮”,又叫“毗舍舍”。这个鬼是专门吃精气的鬼,吃五谷的精气和人的精气。好像男女行性行为这个时候,有一种精气流出来,他都去吃的。所以就在男女性行为那时候,很多鬼在旁边那儿等着吃这个精气那!很危险的。
    “未发心者”:没有发心的这些个人,“利其虚明”:贪图他这种虚明,“食彼精气”:他也不知道毗舍遮童子等,就贪人这个虚明,贪人这种灵性,食彼精气,就吃人这种精气。
   “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或者他没有师父,这个修道的人,就亲自观见了。观见什么呢?“称执金刚,与汝长命”:他说他就是金刚护法,是金刚神。“我来干什么来了?我现在就给你长寿了,教你活长年纪。”说完之后,“现美女身”:就变一个美女,“盛行贪欲”:这个盛行,就是行了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没有完那么多的次数。什么呢?就是这种贪欲、淫欲。
   “未逾年岁,肝脑枯竭”:没有过一年,你说怎么样啊?肝脑枯竭,这个脑枯竭了,可以说是精脑枯竭,他的精、气、神都干了。为什么呢?这太厉害了嘛!
   “盛行”这两个字,这就非同凡响了,不是泛泛的,不是普普通通那种正常化了。所以这盛行贪欲啊,这个要点就在这个地方!
  这个美女一定就说:“啊!男女的事情,你做得越多就越长寿,你的寿命就长了。”谁不知长寿长寿,贪这长寿,变成短寿了,没有过一年,就肝脑枯竭了!
    “口兼独言”:这时候,这个人口里自己和自己讲话,其实他不是和自己讲话,他是和这个魔鬼讲话。“听若妖魅”:旁人听着,他就好像妖魅说话似的,其实他不是对自己讲话,他就是对着魔鬼讲话,不过你旁人看不见这个魔鬼。这种的魔鬼我都遇着过。
    我遇着一个人,天天晚间就有一个女人来找他,白天没有。这个女人一来的时候,他家里所有的人,都听得见这个女人走路的声音,好像穿着高跟鞋似的,一走,喀登喀登的,踩得楼板响,但是旁人只听见这个响,看不见这个人。那么他呢,这个女人一来了,他也不管有人没人,把衣服脱了,就上床乱来一顿,这就是这种的鬼。
  以后,我那边有一个古大神,就是巫医。这个巫医就去到他家里,给他治这种魔病。一治这魔病,这个魔鬼就来了,告诉古大神说:“好了!你现在不是来给他治病吗?这里这个病人从今天开始就好了。可是,我现在就到你家里去,就要和你来斗斗法!”
   果然,从此之后,就到古大神、古巫医的家里去了,他的哥哥也一天到晚有这个魔鬼来,和他有这种不正当的行为。啊!这个魔,你说怎么样啊?喔!厉害啰!“前人未详,多陷王难”:前人也不知道这种情形,所以也多数受王法的限制。“未及遇刑”:也没来得及拷问、审问,“先已干死”:已经在狱里干死了,他精、气、神都没有了,所以干巴死了。“恼乱彼人”:他恼乱这个人的定力,“以至殂殒”:乃至于到死亡的这种程度上。
【注三○】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在我年轻的时候,专门欢喜和魔来斗法,所以斗得三千大千世界的魔军都想来对付我。所以有很多次,几乎把生命都没有了。
    因为这个,我就再有这种和魔斗法的心,也不敢再用什么法来和魔斗了。所以现在很多的魔他来欺负我,我都修忍辱的功夫,不和他们起对峙。我只用一种慈悲心来摄受,来感化他们,而不用降伏法来降伏他们。
  我记得在东北有过一次,是在道德会上,有个讲习班主任叫徐桂兰。这道德会有五、六十个学生,其中就有一个着魔了,中邪了,所谓着魔就是邪魔来附体了。这讲习班主任徐桂兰,自以为讲习班的主任,是有地位的,有权力的,就来为这女孩子治魔。她用一口凉水,照着中魔这个女孩子就喷一口。这一口喷上了,这魔还没有走。魔就说:“好!你来治我,我现在就到你那儿去,我要附在你身上,看你怎么样?”于是乎,这中魔的女孩子病就好了,这徐桂兰自己就中魔了,中邪了。
    方才张果鸿说他也用过这个方法,念咒来喷这个人,这个人就跑了。这个魔大约法术还不够,所以就跑了。但附在徐桂兰身上这个魔不怕凉水喷,它不跑,于是乎徐桂兰自己就发魔气。
    她发了魔气,在道德会也不能住了,就回到家里。回到家里,这个魔天天都来扰乱她,扰得她家里不平安。这个魔是什么魔呢?是个马猴子精,大马猴子,很大的马猴子精。这马猴子精一来了,就和徐桂兰有性行为。它附到她身上就来折磨她。有时候就把徐桂兰迷得……又讲怎么样爱她,又怎么样。就有性行为。性行为完了,徐桂兰本人就七孔流血,眼睛也流血,耳朵也流血,鼻孔、嘴巴都流血。就这个样子,被这个马猴子精,把她的精气都给吸去了,吸得瘫痪要死了的样子。
    道德会就派人去找我们庙上的方丈和尚,我们方丈和尚是很有名的,在东北叫王孝子。因为听说三缘寺这庙上方丈和尚有道德,可以降伏这个魔,于是乎就找他去了。但方丈和尚什么事情都叫我去,在外面有一些个什么问题,并不是他自己本人解决的,都是我去帮他解决的。好像大南沟高德福这家里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的,外面人都也知道的。
   这次方丈又叫我去,叫我去我就去了。去到这儿,他们就说把谁请来了。这马猴子—你猜它怎样说?“唉!你请他是白费功夫,没有用的。你不要说请他呀,你把济公请来,我也不怕的。”就这么在那儿讲,什么也不怕。等我到了呢,它真地来了,这马猴子来了,然后真是又斗上法啦,斗、斗、斗!斗了两天才把它降伏。降伏住了,从此病就好了,那么这个人也没有死。像这些个问题,我经过很多很多的。
   所以现在我也不愿意管人家的闲事。不要说旁人的闲事,就像某某人,你看得见,她是有个鹰在那儿,总是令她晃头晃脑的,这我都不管。我看见,就像没看见似的。为什么要这样呢?我就是修忍辱的功夫嘛!有人在我头上吐痰呀,我也不发脾气,也忍着它。所以现在我的宗旨是这样子,和任何人也不斗争。果鸿你以后切记,不要再惹麻烦了,这还算你有点善根,要不然的话,嘿!这个魔很容易就跑到你身上去。所以这不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二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阿难,你应该先觉悟、先明白这种的道理,“不入轮回”:如果你能觉悟这种魔的境界,就不会上魔的这个圈套,而到魔王的眷属里边去。“迷惑不知”:如果你若不觉悟呢?那就毫不客气,“堕无间狱”:一定要堕落到无间地狱去的,一点人情都没有的。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
   “阿难当知”:阿难!你应该要知道“是十种魔”:在前面讲的,想阴所发生的这十种阴魔的境界。“于末世时”:尤其在这个末法时代,“在我法中”:就是在我佛法里边,“出家修道”:或者他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者这个魔王附到人的身上。“或自现形”:或者他自己现出来自己这个魔王的神通,现出种种的形像,或者现佛身,或者现菩萨身,或者现阿罗汉身,或者啊,现天人的身。这魔王什么身他都可以现的。
    所以“皆言已成”:他们都说他已经成了什么呢?“正遍知觉”:正遍知也就是佛。觉,有正知,有遍知。什么叫正知呢?知道心包万法,这是正知;也知道万法唯心,这是遍知。有真正的正知正见,这是佛,叫正遍知。可是这个魔也冒充佛,说他也是正遍知了。
    那么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的时候,佛就叫魔王来,吩咐魔王说:“你呀,规规矩矩的啦!你以后都要守规矩的,不要不守规矩。”
    魔王说:“我守规矩?守你的规矩?好!到你末法的时候,我就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饭,在你那里边来破坏你的法!”
释迦牟尼佛听见这话,就忧愁落泪了,说:“我真是没有办法你呀!你使这个方法是最毒了。”这所谓“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狮子身上的虫子,它吃狮子身上的肉,这就是表示末法时代魔强法弱,魔王最多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切记要小心!什么叫魔王呢?这魔王就是与人不同的,你看他那个样子魔里魔气的,就是个魔王,他很特别的,这也是魔王的表现。
【注三一】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末法是魔强法弱的时候,《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很清楚,说是“嗟末法,恶时世,众生无福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这个嗟末法就是嗟叹,叹息这个末法的时候。恶时世,这个时候是个很恶劣的时候,妖怪邪魔都出现于世了。
    电脑是一个最大的妖怪,电视是个小妖怪。这个小妖怪就帮着这个大妖怪,这个大妖怪就要把所有的人都吃了,使令所有的人都失业了,没有工作了。这叫“嗟末法,恶时世”,这个时世真恶劣。众生无福,众生一天到晚那么紧张,人人都搞得有心脏病。没有心脏病,就有肝脏病;没有肝脏病,就有肺病;没有肺病,就有脾病;没有脾病嘛,就有肾病。这心肝脾肺肾,什么病都来了,就都是中了妖怪的这种邪气。中毒中得太深了,所以把众生搞得这么多病痛都出来了,没有福了。
    你以为看电视、听电话、听收音机、玩电脑这是很好的。不知这个令心肝脾肺肾都受伤了,将来搞得人都不是人,鬼也不是鬼了。那么这样子,这个世界就该坏了,所以我们人就生在这个众生无福难调制的时候,是不容易教化的,你叫他不要看电视,他一定要看;你教他不听收音机,他还一定要听;你教他不听音乐,他偷偷摸摸去听,这个时代就这样地坏。这样地坏啊,搞得众生颠颠倒倒的,难调制。
    “去圣远兮”,去圣就是离佛很远了。“邪见深”,人人都有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了,邪见太深了。“魔强法弱多怨害”,这时候魔是很强盛的,这佛法是很软弱的。“多怨害”,互相你害我,我害你,这么互相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要是听见佛所说的这个正法眼藏顿教的法门。“恨不灭除令瓦碎”,就恨不能即时把它都消灭了。好像那一块瓦,把它拽碎了那么样,对这个佛法就仇视得这个样子,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在万佛城住的人,每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头,我们不要有收音机,不要有电视,不要有音乐的唱片,把这个都要改了它。在万佛城住的人,在百忙之中,无论怎么忙,都应该参加早晚课、讲经,不应该缺席的。在家人如果不能到庙上做,你可以在家里做,也做早晚课、念念经、研究研究佛法。不要有时候就看电视、听收音机,搞得和一般外边的人一样。
   万佛城和外边的世界不一样,我们要不随著流俗所转,所以你们各位在万佛城,以佛法为主,以学习佛经为主。谁能把《楞严经》先背会了,那我是特别高兴的。在家里也要读诵《楞严经》,读诵《法华经》,读诵《华严经》。不然,你跑到万佛城来,这有什么意思,一点意思也没有。你对佛法一点都不懂,说起什么,就说:“哦!问什么?”什么都不懂,那你在这地方是太可惜了。
  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赞叹淫欲”:怎么能分别出他是魔呢?他不赞叹正修,赞叹淫欲,公开宣布这个淫欲。“破佛律仪”:他说佛这个戒律都没有用的,不要守佛的戒律,那是给小乘人守的。我们都是大乘菩萨、大乘佛,我们既然已经成佛了,所以不要守戒律了。
    “先恶魔师”:前面讲的那些恶魔法师,“与魔弟子”:和魔王的弟子,“淫淫相传”:互相宣淫,互相赞叹淫欲说:“啊!这是最好的、是最妙的一个法门了,真空妙有就在这里头啊!就是这个道理。”
   “如是邪精”:像这一类的邪精,哪一类呢?就赞叹淫欲的这个邪魔。“魅其心腑”:因为有邪魔迷住他的心窍,所以他就贪图淫欲,也就公开宣淫。就是因为魔入他的心窍,被魔魔住了。
“近则九生”:往近来说,就是九生。什么叫一生呢?说人由生到死是一生?不是的。这一百年算一生,这九生就是九百年。“多逾百世”:往多了说,就超过一百世。多少是一世呢?这一世就是三十年,三十年算一世。那么这一百世就是三千年。那个九生就是九百年,这个百世是三千年。     
“令真修行,总为魔眷”:要是往近来说就是九生,这个修道人就会做魔的眷属了;要是往远了来说,就要一百世以后,就要做魔的眷属。因为他被魔迷住了,虽然迷住了,都要经过多几个生生世世,这么,时间久一点,他才会是这个魔的眷属。若不够这个时候呢,他的性还没有完全变成魔的那个魔性。你知道魔是什么变的?魔也就是这些个不正当的人去做的。他们不正当就会做魔的,但是没有那么快。那个魔王追他、跟着他、迷他,近就是九生,远就是百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三
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命终之后”:这个等到九生,或者一百世,他命终了之后,“必为魔民”:必成魔民,他不能做魔王去,因为这魔王就一个。你到哪儿做魔王去?没有那么多。只可以做个魔民,做魔王眷属的老百姓。
    “失正遍知”:他失去这正知正见,就变成邪知邪见,他就随着魔王去行事去了。“堕无间狱”:将来他魔福享尽,寿命终的时候,还要堕无间狱去。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阿难!你现在先不要入涅槃,你要在这世界上替我教化众生的。“纵得无学”:你现在纵然是得到无学这个果位了。现在阿难证到二果,还没正式得到无学位;可是这种修行的道路,他是明白了,所以他现在是已经可以列到无学的位上了。
    “留愿入彼”:你要保留你这种慈悲的愿力,到那个地方去,什么地方呢?“末法之中”:到将来正法已过,像法已转,末法的时候,“起大慈悲”:你要发大慈悲心。阿难发大慈悲心干什么呢?“救度正心”:救度一切正心的众生。
    “深信众生,令不著魔”:你要度众生,令众生深信你,使令他们不被魔王所迷,不让魔王得其方便。“得正知见”:你令这一切末法的众生,就是你、我现在这些众生,不是旁人,自己要警惕自己,自己要有正知正见。
    “我今度汝”:释迦牟尼佛说,我现在度你阿难“已出生死”:你把这生死已经了了。现在你证到二果,将来证四果阿罗汉,你也都明白了,你的生死可以说是了了。
    “汝遵佛语”:你现在听佛的话,佛吩咐你做什么事情,你不要忘了,你要遵秉佛所吩咐你的语言,“名报佛恩”:这就是报佛的深恩了。
    什么是报佛恩那?你只要听佛的话,就是报佛恩了。我们现在想报佛恩,也就是听佛的话。阿难报佛恩,阿难要听话;我们报佛恩,我们也要听话。我们听释迦牟尼佛的话,听法师讲经、讲这个道理,你们也要听话。所以最初我对某个弟子说:“你要听话。”现在都要听佛的话。我不是佛,但是我也要听佛的话,你也要听佛的话,我们千万不要不听佛的话!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阿难,像上边所说,这十种禅那静虑的功夫现境,你用功用到这种境界上了。“皆是想阴用心交互”:这种的境界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都是从五阴里边的想阴而变化逼拶出来的。你用功用到极点了,就有这种的现境。有这种的现境,你不要认贼作子,不要被这种境界所转。
    在这个时候,这是用心交互,在坐禅的时候叫用心。你用心,在想阴里头这种阴和你用功这种功夫的力量,互相交战、作战,就好像打仗似的。
    这一打仗,如果你的定力胜了,把想阴就打败了;想阴若胜了,你的功夫若不存在了,散失了,没有定力了,你就着到魔的境界上了,“故现斯事”:所以就有这种的事情现出来。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顽迷”:就说众生有一种执著心,顽固不化,愚痴无智。“不自忖量”:不自己给自己想一想,不自己量度一下自己,“逢此因缘”:遇到这种魔的境界来了,“迷不自识”:最要紧的要迷不自识,要是你能识了,就不被境界转。
    识就是认识,认识就是觉悟,觉悟就是不迷。所以你若是明白了就不迷,你不明白就迷了。迷就是不认识,不认识反而怎么样呢?
   “谓言登圣”:就说,“哦!你知道吗?我现在已经成了佛了。我这成佛非常容易的,连两块豆腐那么多钱都不需要用,我就成了佛,你看这太容易了!”自己就说自己成佛了,又说自己得道了,又说自己开悟了,又说自己破本参了。本参,就是他参的那个话头,他说他明白那个话头了。
   好像今天来的这个美国人,和前几天那个“美国的六祖”是一样的。既是一样,所以他佛也不拜,塔也不礼。前边不讲过不礼塔庙?他也不拜佛,也不听法,在这儿吃饭,完了就走了。你说为什么他走呢?就是那个魔牵着他走了。学得周身魔气,想在这地方再多停留一分钟,他心里都觉得不舒服,所以吃饱饭就跑了!就是这一个样的,你这要认识他!他的意思就是他已经成佛了,所以不要拜佛的。
    “大妄语成”,“堕无间狱”:将来是要堕无间地狱的。你别看这暂时暂时的,这少则九生,多则百世,他就做魔的眷属了。
    为什么他不听佛法?就因为他有一股魔气在身上。他想要听,可是周身都不安乐,在这地方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本来我对你们每一个人都讲过,你们都要注意的,以后到任何的庙上,或者佛堂,一定要遵守人家庙上的规矩,看大家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自己到那地方,好像人家拜佛,我在那儿一站,这是最不好看的一件事;并且这个样子,是到处学不到佛法的。学佛法一定要卑躬折节,谦恭下气的,要这样子。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汝等必须”:汝等是谁呢?就是阿难和所有在会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大比丘僧与大富长者等,这一切的人。佛都吩咐了,你们必定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将如来语”:将我—如来所说的话,“于我灭后”:在我灭度之后,“传示末法”:你们切记要相续不断地,传示给末法的众生啊!“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普遍地令一切众生,明白我所说《楞严经》的道理,这五十种的阴魔,色魔、受魔和想魔,前边我所说这个道理,你都要宣传给他们,令他们听着。
   “无令天魔”:不要使令这个天魔“得其方便”:这个天魔你要是给他机会,令他们得便了,那就不得了了。你要“保持覆护”:又要保持这个佛法,又要拥护佛法,“成无上道”:你才能成就无上的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三十四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
   “阿难,彼善男子”:阿难,彼善男子,哪一个善男子呢?就是修反闻闻自性,修楞严大定的这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谁修就是谁,没有一定的名字,没有专利权。你修就是你,我修就是我,他修就是他。任何人都有份,任何人都没有份;你若修就有份,你若不修就没有份,所以这是很平等的、很公平的。
   这个善男子“修三摩地”:修就是修行,用功去修行——坐禅,不是一天到晚尽吃饭不修行,要修行—坐禅、听经。坐禅,就是打坐;听经,就是要学佛法,这就是修行。三摩地,这是修行什么?就是修行定力。怎么修定力呢?你就要打坐,你要坐禅。
   由戒生定,先就要持戒,所以你们现在都要受戒了;由戒才能生定,先要有了戒,你守住戒,没有邪淫的行为,男人也规规矩矩地守规矩,女人也规规矩矩地守规矩。就像那个关帝公似的,他生不二色,一生就一个太太,他不接近第二个女人。所以你看他脸红红的这个样子,那就是他有浩然正气。
   现在你们受戒了,我要先告诉你们,只可以自己夫妇间有这种性行为。如果在外边去胡闹,是不可以的;不可以东去胡闹,西去胡闹的。我讲这胡闹,你们懂不懂啊?你慢慢就明白了。不要不守规矩,要守规矩,做事要光明正大,这才有定力。你要先受了戒,然后再修定,修定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
现在为什么有魔了?就因为你有点定力,可是慧力不够,所以就发生一种魔障。你若定力功夫深,就把这个魔打退了。
【注三二】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所以方才果地说是平定要守戒,这也是很正确的一种理论。你若想有正定,一定要先持戒,持戒就是干什么来着?就是打地基呢!先要把那个基础打好,打坚固了它。打坚固了它,你再把柱子立到那个地方,那柱子就是一个定力,那基础就是个戒力。一定要严持戒律,很精严的,这是很要紧、很要紧的。你基础若是打不好,柱子立到那个地方,也立不住的,就变成邪定,不是正定了。
至于慧,什么叫慧呢?因为那有个柱子立住了,然后又有墙壁,就可以把这个房子造成了。房子有什么用呢?这里边可以拜佛,可以讲经说法,可以教人改过自新,这就是慧的用。   
戒就是个体,定就是个相,慧就是用,这叫体、相、用。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很清楚这种的道理。你没有戒力,就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不发生慧力。好像你基础打不好,就立柱子,那个柱子就不会坚固,那个墙就房倒屋塌的,一点用也没有。所以戒定慧这是缺一不可的,这叫三无漏学—戒、定、慧,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想阴尽者”:这色、受、想、行、识五阴中的想阴没有了,破了。你用心交互,把这个想阴给战胜了。想阴既然破了,“是人平常梦想消灭”:这个人就得着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呢?不是不吃饭的境界,也不是不睡觉的境界。怎么呢?睡觉可是睡觉,吃饭可是吃饭,可是没有梦了,这个人梦想消灭,不作梦了。
   所以孔子不是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说:“啊!我老得很了,我现在衰老了,很久我也没有梦见周公了。”周公,就是周朝保护成王的那个周公。为什么他没有梦?他也是那时候大约想阴破一点了,所以就没有梦了。不过他不知道这是想阴破了。他就说:“噢!我怎么没有梦了呢?我怎么不作梦了呢?噢!是老啰!”这个大约孔子也有修身的功夫,他想阴大约也没有了,但是他自己不明白,所以他说他老了,没有梦了。想阴破了,这梦就消灭了。
   “寤寐恒一”:寤,就是醒着;寐,就是睡着了。古文上你读过那个“郑伯克段于鄢”,不是讲“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那个庄公就是他妈妈本来在睡觉,她睡醒了,这个小孩子就生了。生出来,她也醒了,所以叫寤生。
   寤寐恒一,醒着的时候,和睡觉一个样;睡觉的时候,又像醒着的时候一个样,这叫寤寐恒一。为什么呢?他不颠倒了,没有梦想了。这就是因为你想阴破了,才能远离颠倒梦想,才能得到这种涅槃的境界。你想阴如果不破,你这个颠倒不会没有的,所以这个地方应该要注意。
   我们研究佛法,《楞严经》这五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那个六结,六结你怎么样解呢?你若知道,可以解的;你若不知道,你总也解不开,那个结就把你绑住了,把你捆住了。捆住你,你就不自由的;你若解开,就得到自由了。
   “觉明虚静”:觉明虚静这个时候,寤寐恒一,他也睡着,也醒着,醒着和睡着了是一样。这个是什么境界呢?根本他就睡得很少,很轻很轻的,就这么一闭眼晴,唉!他的神就养足了。不是像这些个人,一天到晚由早晨睡到晚间,晚间又睡到早上,总睡不够!他为什么睡不够?他那个想阴没有破,所以他昏沉就重;想阴破了,那个人清清醒醒、明明白白的。寤寐恒一,醒着和睡着一样的;睡着和醒,又是一样的,没有分别。所以他睡着了,你说话他会听见的。
   这种的境界是很微妙的。你不要以为他睡着了就骂他,他也知道的;你说他不好,他知道的,不过他不向你说穿了。啊!你看这种境界多妙啊!所以为什么天上的人也不吃东西,也不睡觉?因为有的天人是常常清醒的。
   “犹如晴空”:这种觉明虚静的情形,像什么似的呢?就像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那个晴空,太阳光明照耀万里,“无复粗重”:把粗重的这种情形都没有了,与“前尘影事”:前边这个尘影、一切的事都没有了。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他看这一切世间的山河大地,就好像镜子照物似的,照的时候他那个心有了;物过去了,就没有了,不留痕迹,就像一面光明镜似的。
   “来无所粘”:什么境界来了,也不会着住到这个境界上。无所粘,就是不执著。“过无踪迹”:去了就没有了。这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三心不可得,所以来无所粘,去无踪迹。
   这种“虚受照应”的情形,“了罔陈习”:把那以前的那些个习气都没有了。陈是陈旧,习是习气,罔是没有了,了也是空了。把以前这些个习气,那些旧习气、臭习气、恶习气、坏习气,都没有了。啊!你看,有的人一说话就很臭,那是臭习气;有的人一说话很坏的,那是坏习气;有的人哪,贡高我慢。总而言之,这个习气太多了。所以这些个习气都没有了,这叫了罔陈习。
   “惟一精真”:惟一的是什么呢?就是精真的这种念。这个念是什么呢?就是第八识,这个惟一精真就是第八识。这个时候,把前六识、七识,都没有了。到了这个地方,就到第八识,这一转就是佛的大圆镜智。所以现在到这个地方,他还没有转哪,这是惟一精真。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三十五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生灭的根元,就是生死的根元。生死的根元是什么呢?就是第七识和第六识这种微细的动相。“从此披露”:因为前面想阴破了,现在到这个行阴,所以说从此披露,从此就露出了。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从卵生乃至于非无想,这十二类的众生,“毕殚其类”:每一类众生的这个道理,他都穷尽了。这个“殚”字当“尽”字讲,已穷尽了,完毕了。
    “虽未通其”:虽然没有得到,没有通其“各命由绪”:每一个人的生命由绪—由,他的来由;绪,他的头绪—没有完全清楚。“见同生基”:可是见到这十二类众生,生的这种根元。这种根元像什么呢?“犹如野马”:像野马。
  什么叫野马?这个野马就是阳焰。什么又叫阳焰呢?就是春天时,从远处看,那个地方好像有水;到了近前,它又没有水。这个在《庄子》叫野马,在这《楞严经》上,它叫阳焰。这是春天那股地的蒸气。每逢地下有这股蒸气的地方,风水都不错。所以在佛经上又叫阳焰,野马就是那个东西。
    “熠熠清扰”:熠熠,就是有少少的光,而不清楚的这种景象。清扰,就是扰乱的这种境界不太大。“为浮根尘,究竟枢穴”:这也是一种浮根尘的究竟枢穴。浮根六尘,言其眼、耳、鼻、舌、身、意,这都是浮根,不是很实在的。
   枢,就是安置门那个地方的一个门钮,又叫门轴。穴,就是安装门轴的那个地方,这个门就可以开关。现在是用门交——两片铁的这东西;中国古来的门就有门枢。枢就是门后边的那个枢钮,穴就是那个地方的一个窟窿。那么这也就是浮根尘的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这种情形就是叫行阴的区宇。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若此清扰”:就是说熠熠清扰这种的样子,“熠熠元性”:有小小的光明这个样子、这种的性质。“性入元澄”:那么这种性质久了,它就入元澄,就澄清了。“一澄元习,如波澜灭”:既然澄清了,就把本来那一种的性现出来了,这种习气也都没有了。把本来这种清净的性现出来,习气没有了,就好像那个波澜灭了。
   这个想阴就好像瀑流似的,前边不是比方它是瀑流吗?那么现在又说是波澜,波澜也就是瀑流,这个水流得很急的。这个波澜灭了,“化为澄水”:化为澄清的水了。澄清的水,“名行阴尽”:这个行阴,好像水上的细波浪似的。想阴就好像瀑流,清流急湍,流得很急的那个水;行阴就是微细的波浪;到识阴上,就如水无波,那水上没有波了,所以化为澄水,澄水就没有波浪了,这个景象就叫行阴尽了。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这个人就能超越众生浊这种境界。“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到这个时候还有妄想,可是这个妄想就不怎么样显著了。有幽隐不容易看得见、不容易觉察得到的这种妄想,很微细的。以这个微细微细的相,做为行阴的根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这个得到正知,“奢摩他中”:在这个寂照里边,寂照也就是定中,在这个定里边的“诸善男子”:这一切的善男子,“凝明正心”:凝是凝结,凝结这个明,也就是由定中,发出这种光明的正心。
    “十类天魔”:因为他有这个凝明正心,所以那十类的天魔也“不得其便”:他没有法子来扰乱这个修道的人了。“方得精研 ”:所以他就得到这种机会,来精研他这定力。“穷生类本”:把这十二类众生的根本都穷尽了。
    “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每一类的里边,众生的这种根元,他都披露出来了。“观彼幽清”:他又观察一切众生这种幽清、很难见得到的这种境界,“圆扰动元”:圆扰动元就是在七识里边,有这么一种微细的动相,这叫圆扰动元。
    “于圆元中,起计度者”:在这个圆满的本来自性里边,忽然间也就生了一种变化,他起了一种计度(读“堕”音)。计就是算计,度就是度量。“是人坠入,二无因论”:这个人就会堕入这两种的无因论里边。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这两种的无因论,第一种,是他看见人本来没有因,就做人的。“何以故”:什么缘故呢?“是人既得,生机全破”:这个人把想阴断了,这叫生机全破。这个行阴犹如细浪,那么在他破了想阴之后,此叫生机全破。生什么机呢?就是生这个妄想的机会全破了,没有妄想了。为什么前边说破了想阴,就没有梦了呢?也就因为他生妄想的这个机破了。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他用这个眼根的八百功德。每一根不是有一千二百功德吗?这眼根因为不全,所以就只有八百功德。那么他用这个眼根的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因为他想阴破了,就可以见到八万劫以内的事情。见八万劫以内所有众生“业流湾环”:在众生造业的这个流,这个湾环里边。
   业流湾环,也就是在世界上的这个业,就比方一个流,一个海似的。那么在这个湾环里边,“死此生彼”:在这个地方死了,又生到那个地方。“只见众生,轮回其处”:他就只看见众生,在这八万大劫以内轮回,死此生彼,死彼生此,这样互相轮回于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在这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呢,他就不知道了。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便作是解”:他就做这么一种的见解。因为他看不见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所以他就做了一种的判断。怎么判断呢?他说“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啊!这所有十方的一切众生,“八万劫来”:在八万大劫以来,“无因自有”:他们也都是没有什么因缘,就自己生出来的,自己就有了。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计度”:由此他就旁计,向旁边计度,“亡正遍知”:把这个正知、遍知都亡失了。“堕落外道”:就会堕落到外道里边去,“惑菩提性”:对这个菩提心性,他迷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六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二者”:第二种是什么呢?“是人见末无因”:第一种是见本无因,这种是见末没有因。“何以故”:什么缘故呢?“是人于生”:这个人于所有一切的众生,“既见其根”:看见他们的根本,“知人生人”:他就自己好像开了悟似的,好像生了一个大智慧,他知道了。知道什么呢?哦!这个人,生生世世都是做人,人总是生做人。“悟鸟生鸟”:他说鸟,生生世世都是做鸟的;人,生生世世都是做人。
  【注三三】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弟子:这个人既然可以看到二万、四万、八万大劫的事情这么久远。为什么他看不到人在六道中轮回,又生到旁的众生去?
     上人: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你要知道他所看的,虽说是二万大劫,其实只是一个虚妄在那儿管着。一念为无量劫,无量劫为一念。他觉得是二万劫,其实这都不一定的。因为他这还是在虚妄的境里头转,是一种妄想在那儿支配他,才有这种妄境现出来,都不实在的。所以他看见猪,也是二万大劫做猪。看见牛,也是二万大劫都做牛来的。他觉得是这样,其实这都不是正确的。要是正确的,真是二万大劫,当然猪在六道轮回里头,不是单单做猪呀!那么他说都是这样的,这已经证明他所有一切都是假的。他就说他看二万大劫,这不一定就是二万大劫了,这只是在他个人的一种感觉上,他觉得是这样。
      好像台湾来的那个吴兄就说:“啊!我觉得我和某某人在唐朝六祖的时候,就一起在那个法会里。”这其实就是这种境界了。他觉得,觉得就表示那一切事情不是真的。真的,那要有证据的,也不是到处那么自我宣传的。如果是这样,现在这么长的时间又遇到一起,他怎么会舍得那么快就走了呢?他真是放得下吗?不是的。他为什么要再回台湾去干什么干什么呢?就是为的这么样一说,好鱼目混珠来颠倒是非,令人认不清楚了,“哦!他真不得了了,他真是啊,这个人真如何如何,你看他知道在唐朝就和某某人在一起如何了,怎么样了。”
      怎么样?你不修行一样堕落做鬼的,怎么样?所以你们各位要有真知灼见,要有真正的智慧,看这个人说这个话,究竟他什么意思要这么讲话?那么他看见某某人在万佛城、金山寺也有点影响力,他如果把这个人一拉上,你说这对他有多大的帮助。那么这个人也就默认了,说是:“哦!是的,我和他是在六祖大师会下就一起学法的。”你看这无形中,他这个身价就高起来了。就好像有个人跑到万佛城来,说我们怎么样护持他,就是一个样的道理,这个都是大同小异的,不过骗人的方法不同而已。
     所以你们各位对于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我方才没有说吗?这个假的是给真的预备的,先有假的,那个假的到这儿来,他把人都弄得迷迷糊糊,以后有真正要找真法的,他就要找正法去了,也就可以说是无路可走了,他就要追求正法了。
     所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这个道是相反的,所以我们人学佛法,要有真正的择法眼,就认识是法、非法、黑法、白法、正法、邪法,要认识。不怕他是邪、是正、是黑、是白、是善法、是恶法,就是你若认识了,就好了;你若不认识,在那地方糊糊涂涂的,真的你也不认识,假的你也不了解,一天到晚在那儿囫囵吞个枣,也食而不知其味,那就糟了。
   所以我们这儿研究《楞严经》,《楞严经》我们应该常常研究,所以我们那个山门对联是“华严法会,楞严坛场”,我们这儿是楞严坛场。所以研究完〈五十阴魔〉,再研究〈二十五圆通〉;研究〈二十五圆通〉之后,再研究〈四种清净明诲〉。然后我们把《楞严经》一段一段,一部分一部分,都把它研究清楚了。现在这一些魔子魔孙,这些个妖魔鬼怪啊,专门说《楞严经》是假的。他就这么样一说,令人生怀疑,没有信心了,“哦!《楞严经》是假的,说来说去都是假的。”
我们也讲道理的,不论他是假的、真的,他讲得有道理,我们就相信;讲得没有道理,讲得不合乎正法,不合乎戒律,他就是真的,我们也拿他当假的。所以这个真假从什么地方分别?就从黑法、白法来分别。哦!你也糊里糊涂的,那些个邪知邪见,你说它是对的;那个正知正见呢,你说它是不对了,这真是颠倒黑白,颠倒是非!我们有这种的思想,那将来就是生于没有眼睛的,没有眼目的,因为黑白不分嘛!这种邪知邪见的人,将来受果报,也受没有眼睛的果报。他都是瞎人的眼目,令人找不着正路。所以这一点各位要特别特别注意的,这因果是特别厉害,丝毫都不爽的。就由我这一生的经验,我就知道你不能做错一点事情,你稍微做错一点事情,那个果报就来了。   
“乌从来黑”:乌鸦从来就是黑色的,也不需要用墨染,它就是黑色的。“鹄从来白”:鹄鸟生来就是白色的。“人天本竖”:人和天上的人都站着走,都竖起来走路的。“畜生本横”:畜生是横行的,就四条腿趴着在地上走,这都有一定的。“白非洗成”:这个白不是洗了,才变成白色的。“黑非染造”:这黑色的——好像乌鸦是黑色的——不是用颜色把它染黑的;鹄这白色也不是你洗了,然后它才变成白色的。“从八万劫无复改移”:在八万大劫以内,这都没有改的,不改变的。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今尽此形”:这个人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所以他说现在尽这个身形,“亦复如是”:也就像在这个八万大劫以内的众生一样,没有一个来源。“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他说,我本来也没有看见菩提是什么样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既然在八万大劫以内,我都没看见菩提是个什么形相,我怎么可以更有成菩提的这种事情呢?“当知今日,一切物象”:他说应该知道这一切的物象,“皆本无因”:完全是没有一种因缘,就生出来的。其实他只知道观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而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他不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
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老人来这个庙上出家,佛不在庙上,到外边去了。这一切的阿罗汉一看,这个老人大约有八十多岁了,也鸡皮鹤发,行步龙钟的这么样子。
    凡是来出家的人,这一切大阿罗汉,都要查一查他的前因后果。一看,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一点善根,一点好事他也没有做过,于是乎,这些个大阿罗汉说:“你不能出家的,你因为没有种善根。”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你不要以为很容易就出家了,要生生世世都种菩提的善根,才能出家的。那么阿罗汉对这个老人说,现在你虽想要出家,但是你没有善根,所以不能收你出家,你还是走吧!
    这个老年人一听,他没有善根不能出家,于是乎就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就走了。走了一想,自己这个命运也不好,这么大年纪想要出家,佛的弟子也不收。于是乎就想:“我自杀去好了,或者上吊,或者跳河,不要活着了!”他这一念的诚啊,感动释迦牟尼佛回来了,佛就问他说:“你哭什么?”
    他说:“我啊!想去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佛没有在庙上,佛的弟子说,我在八万大劫以内,都没有种过善根,一点好事都没做过,所以就不收我出家。因为这个,我想活着也没有兴趣了,莫如死了好。所以我就很悲哀的。”
    释迦牟尼佛说:“哦!那你不要哭了,我许可你出家,我帮忙你出家。你回来吧!”于是乎这个老年人就跟着佛回来,佛就许可他出家了。
    这一切的弟子就生了怀疑了,说:“这很奇怪的,佛收弟子都要有善根的,这个老年人,他根本就没有善根,佛怎么收他呢?”就请问佛为什么收他出家。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这一切的弟子说:“你们这些阿罗汉,只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八万大劫以外,你们就都不知道了。这个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外,是一个到山上去斩柴的人。有一天他遇到一只老虎,看见老虎,他就跑到树上去了,老虎就咬这棵树,要把树咬断好吃他。正在这棵树要断的时候,他着急了,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老虎也就走了,不咬树了。于是等老虎走远了,他就下来回家去,没有被这虎吃了。所以他现在出家,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外,他念这一声‘南无佛’的善根种子,现在应该发芽结果了,所以他就来出家修道了。”释迦牟尼佛这样一说,这一切的弟子才解除了这个疑惑。
   所以前边那个修定的人说,“一切物象,皆本无因”,就因为他不知道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由于这么的想,他亡失正遍知这种的知见。“堕落外道,惑菩提性”:就会堕落到外道,对菩提性就不明白了。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这个就是第一种的外道,“立无因论”:他所立的是无因论,他说,什么事情都没有一个来源。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阿难,是三摩中”:阿难,在这个定中,修定力的“诸善男子”:一切的善男子,“凝明正心”:他这种由定而生出一种智慧的正心。“魔不得便”:现在魔王没有法术可以扰乱他的定力了。可是他在自己这个行阴里头,有的时候就生出来一种变化,就会堕入一种邪知邪见里边去。这是所谓自心魔—由自心生出来的这种魔。
    “穷生类本”:他穷尽众生种类的根本,“观彼幽清”:他观察这一切众生最幽清这种根本的性,“常扰动元”:在这种清幽,它也有一种常扰动相——这微细的动相。“于圆常中”:在这个微细动相、这个圆常的里边,“起计度者”:他就生出一种邪见,一种妄度。“是人坠入”:这个人就会坠入“四遍常论”:四种好遍常的知见、遍常的论议里边。这四种的遍常论议是什么呢?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一者是人”:第一种,他这个人生出来一种邪知邪见,他就“穷心境性”:他研究穷尽了心和境这两种的性。“二处无因”:这两处都没有一个根本,没有什么来源,也没有一个种子。
    “修习能知”:由修习这个定力他能知道,“二万劫中”:能知道两万劫里边的“十方众生所有生灭”:这十方所有一切众生的生灭,他都知道。“咸皆循环”:都是这么循环无端的,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了又灭,灭了又生,都是循环的。“不曾散失”:在这个循环的时候,也没有散失过。
    “计以为常”:因为没有散失,所以他就说:“哦!这是常的,这是不会改变的。”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第二种的道理是什么呢?这个人“穷四大元”:他研究穷尽地、水、火、风这四大的根元。“四性常住”:他说地、水、火、风这四种的性,都常住不坏的。实际上,这地、水、火、风都是由众生的妄想造成的,它没有体性。那么,没有体性,它怎么会常住的呢?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修习能知”:他因为修习,能知道“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他说这个生灭的体性是常恒的,是不变的,没有散失过。
    “计以为常”:所以他说:“哦!这是恒常不变的了。”这是第二种。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第三种,这个人“穷尽六根”:他研究穷尽这六根,六根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根这个意识。“末那、执受”:和这个末那识,末那识在前边提到,叫染污,就是那个染污识。“心意识中”:在这个心意识的里边,就是第六识、第七识这个里边,“本元由处性常恒故”:本来元由的那个处所,它的本性是常恒不变的。
    “修习能知”:他因为用功,用这个反闻闻自性修行的功夫,他能知道“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这么循环轮回,来回来回的,生了死,死了生,不曾散失,本来是常住不变的。“穷不失性”:他研究这个不失的本性,“计以为常”:他说这是恒常不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八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第四种,这个人“既尽想元”:他这个想阴破了,“生理更无”:他在想阴破了的时候,生妄想这种的理也没有了,这个念头也有定力了,也凝明正心了,没有再生妄想的这种情形了。
    “流止运转”:在他这个行阴流止运转的时候,“生灭想心,今已永灭”:这个生灭的想心,现在已经灭了,不打妄想了。“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在这个理论里边,自然就成了一个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因为这样子用心来度量,也就认为是恒常不变的。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因为他计度这四种的遍常论,所以就失去正遍知这种的智慧,堕落到外道的理论里去了。他因为跑到这个外道的理论上去,所以对于菩提性,他也就不明白了,就生出一种迷惑。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这个名字就叫第二种的外道,他所立的是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在这个定里边,这一切修行的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他因为坚固他的定力,而得到这种正心,所以魔就不能有机会来障碍他,但是他自己会生出来自心的魔。
    “穷生类本”:他研究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观察这种幽隐清净的根性,“常扰动元”:在这时候,修到这个程度上,就是行阴有一种微细的动相。
    “于自他中,起计度者”:在这个自他里边,生出来一种计度,“是人坠入,四颠倒见”:这个人生这种的妄想,发这种的自心魔,就会堕落四种的颠倒见里边。这四种颠倒见就是又说是常,又说是无常;又说亦生亦灭,亦常亦无常,亦动亦静,亦垢亦净,亦生亦死。他这都是说两边的话,这么来回,没有决定辞,都是两头堵,这么样也好,那么样也好,没有决定辞。“一分无常,一分常论”:或者他说这是无常,又说是有常,这样子颠倒,来回没有一定,把人都搞乱了。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一者是人”:第一种的理论,他说什么呢?这个修道的人“观妙明心”:观看他这个妙明心,“遍十方界”:这个心遍满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他以为这个湛然清净,是究竟的一个神我。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因为他看见自己这个心遍十方界,他以为是个神我,从这儿他就计度,他说我这个心遍满十方,“凝明不动”:在那儿如如不动,又有定力,又有智慧,这个定慧圆明,定慧都不动了。
    “一切众生”:所有十方一切众生“于我心中”:因为我这个心遍满十方,所以这一切众生都在我的心里头。“自生自死”:啊!这个众生在我心里,又生了,又死了,死了又生。
    “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可是我这个心性是不生灭的,遍满十方界,所以这就是一个常,我这个心性是个常的。“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众生在他心里又生又死,又死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一种接连不断,不断接连的性质是无常性。因为他又生又死,又死又生,这是无常的;我这个心是个常,我这个心遍满十方,这是常住不变的。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二者是人”:第二种,这个人“不观其心”:他不向心里头观。前边他是看自己的心遍满十方,现在他“遍观十方,恒沙国土”:他看外边这恒沙国土,“见劫坏处”:他看见某一个国土上,这个劫够了。成、住、坏、空,这个劫到坏的时候了,“名为究竟无常种性”:说这个究竟是无常的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他看那个劫没有坏的地方,就说这是究竟常,这是一个常。所以有一个无常,有一个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三者是人”:第三种颠倒的论,就是这个人“别观我心”:他分别来观察自己的心。“精细微密”:精,精而又精;细,很仔细的;微,很微妙的那个地方;密,觉察不到的地方。这个精微细密,都是行阴的样子。“犹如微尘,流转十方”:这一些个好像微细波浪的这种尘境,就好像微尘一样,流转到十方。“性无移改”:这种的流转性没有移改,不会变的。“能令此身,即生即灭”:能使令这个身,又生又灭,又灭又生。
    “其不坏性,名我性常”:这一种流动性不坏。这个不坏的性,是我自性的一个常性。“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这个又死又生,又生又死,一切的死生从我这个常性流出,这个叫无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无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第四种,这个人修行,他知道想阴已经尽了,觉察到行阴这个细流了。“行阴常流”:现在行阴这个微细的流,好像波浪的流似的,“计为常性”:他因为现在看它没有改变,就说:“哦!这是个常的,是个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前边那个色阴、受阴、想阴等,现在已经没有了,“名无常性”:没有了,所以这是无常性,他这样想。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由前边这四种不正确的理论来计度,他说这一分就是无常,那一分就是有常。“堕落外道”:因为这个颠倒的论议,他自己已经对这个理论不清楚了,所以就堕落变成外道的知见,外道的思想,外道这种理论。“惑菩提性”:所以就迷惑这菩提的正性了。“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这个名字就是第三种颠倒论议的外道,一分常论,一分无常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九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在修反闻闻自性、耳根圆通这种定的里边,所有一切的善男子,“坚凝正心”:他的色阴、受阴、想阴这三种的阴都破了,这时候他定力坚固,有一种正心,“魔不得便”:所以天魔外道不得其便。因为在色、受二阴的时候,天魔都可以扰乱他的心性,到了想阴,天魔就不能直接扰乱他的心性,而要附到其他人的身上,来扰乱这个修定人的定力。现在到这个行阴上,魔就是附到其他人的身上,也不能来扰乱他这个定力了,所以这叫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他穷尽十二类众生的本源,“观彼幽清”:观察众生最幽隐清净的这种性,“常扰动元”:那么,在行阴这种微细的动相里边,“于分位中”:这分位有四种,在后边会讲的。于分位中,“生计度者”:他就生出一种计度,计度就是想一想,想一想怎么样呢?“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他这一想就生出一种妄计,妄计有边。妄计四有边论,这是外道的四种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这四种的分位,第一种就是三际的分位。什么叫三际呢?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这叫三际。”三际求心心不有”,要在三际求这个心,是没有的。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呢?你说这个过去,什么是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既然已经过去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现在的迁流不停。你说这个是现在,哦!这个又过去了;你又说这个是现在,这个又过去了。现在不停,那么你现在心在什么地方?未来心,这未来的还没有来呢!没有来的也是没有呀!所以这“三际求心心不有”,心没有了;“心不有处妄原无”,心既然都没有了,哪个地方还有个妄想呢?
   你若会得这种的道理,根本就没有;在如来藏性上,什么也没有的。所以,现在不过是这修道的人,生出一种执著。什么执著呢?计有计无,他不是说有,就是说无,所谓有边论、无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这个人在心里就算计了,算计什么呢?在行阴这个情形上,他算计这十二类众生的本元,“流用不息”:他说这个本元流用不息,不停止。这个流用不息也就是行阴的表现。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在这个时候他就计算了,说过去和未来这两种——过去际、未来际,过去有边,未来也有边,他说这是有边。他这种的论,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过去、未来怎么就有边呢?没有边的。他就认为有边了。
   他以他这种的妄计、妄执,就计说这是有边。这个脑筋不清楚的人,也就是没有智慧的这个人,他修道修到想阴破了,行阴上他就迷失正路了;迷失正路,所以就计有计无。
   “计相续心”:他说这个现在心,现在现在的相续不断。相续不断,就“名为无边”:因为它不断,就无量无边,没有边际。它不断,这叫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个分位是什么呢?是见闻的分位。他以这个能见、能闻的,做一个边;不能见闻的,又是一边。所以又落两边了,两边都不是中道。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他一静坐,这种定力一观察,可以观察到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则见众生”:他就看见这所有的十二类众生,在“八万劫前,寂无闻见”:在八万大劫以内,他看得清清楚楚的,看见众生头出头没,看见众生生生死死。可是超过八万大劫,他就看不见了,就不见不闻了。
   “无闻见处”:在不见不闻的时候,在这个看不见的地方,“名为无边”:他就给它起个名字,说这就叫无边,没有边了。“有众生处”:在能看见有众生的这个地方,“名为有边”:他就说这就是有边。这是又落于二边了,他又着到着无、着有上。着无,就落到空上;着有,就落到色上。这一个着空,一个着色,所以都不合乎中道。因为这样子,所以佛批评他是外道。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第三种的分位,就是彼我的分位。彼,就是众生;我,就是修道这个人他自己的一种执著。他又生了一种妄计、妄执,他说:“我觉得自己有这一种遍知的智慧。”什么叫遍知呢?遍知就是无所不知,所以这其中就得到一个无边性。他说,“彼一切人现我知中”:彼一切的众生,都在我这个智慧里头包括着。
   “我曾不知”:我可是不知道“彼之知性”:我不知道众生他那个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这个就叫众生没有得到这无边的心,他自己得到这无边的心了。因为他不知道彼那个知性,所以他说对方不得这个无边之心了,没有这个无边的智慧。“但有边性”:只是在有边的那一个地方,叫有边性。这是彼我的分位。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第四种的分位是什么呢?就是生灭,以生灭为分位。他研究行阴,研究到极点,研究空了。“以其所见”:以他所研究的这种见解,“心路筹度”:因为是在他心里研究的,所以说心路筹度。他就这么想了,这也就是一个计。筹度什么呢?
   “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他又生出一种妄计、妄执来了。他说,所有十二类的众生,在一个身里边,就有一半是生,一半是灭。那么众生是这样子的,“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乃至于一切世界,一切所有都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一半就在有边,一半就在无边。那个生就是在有边,那个灭就是在无边。他又这么样算计,越跑越远了。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此计度”:由前边这四种的计度,计度什么?计度“有边无边”:不是有边,就是无边;不是无边,又是有边,就这样来回跑。总而言之,他不住到中道上,一个太过,一个就是不及;一个跑得很远,一个还没有迈步呢!“堕落外道”:所以就堕落到外道里边。
   这个外道为什么叫外道呢?他就是一个太过,一个不及;太过也不是中道,不及又不是中道。修行就要修中道,佛就讲中道了义,不落于空,又不落于有。你若偏到空上,或偏到有上,这都落于二边了。现在这都是二边,所以叫外道。“惑菩提性”:他就对于菩提真性不认识了,迷惑了。
   “是则名为第四外道”:这个就给它取名字叫第四种的外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40)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者,在三摩地这个定中,一切的善男子。因为在这个定里边,不是一个人修这个定,是很多很多人都修这个定,所以就说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他那个坚固而有一种智慧定力、定慧平等、定慧均持的正心,“魔不得便”:这个魔就没有法子他了,就无隙可乘,没有方法可以来扰乱他了。可是外魔不扰,内魔又生。什么魔呢?就是他自心的魔就生出一种变化。
他“穷生类本”:穷尽了这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观看他最初的那个清净的性,“常扰动元”:这个时候,在行阴就有这一种微细的动相,所以这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在这个知见的里边,他生出一种计度的心来。不生这个心,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一生心,一动念,就发生毛病了。所谓:开口便错,举念即乖。 你动一个念,打一个妄想,就生出一种毛病。
【注三四】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
   “念佛是谁?”这叫参。参呢,我讲过很多次,就是要专一。所谓“专一则灵,分驰则蔽”,专一的意思就好像用锥子,在那儿钻窟窿一样,又好像用金刚钻在钻钢铁一样。什么时候钻透了,什么时候那就叫开悟,这是参。“念佛是谁”,这是念,这个念是在你心里头念。
   参呢,是找。这个“找”跟那个“计度”又不同。这个“找”是专一只是找,向一个地方来找,就是找这个”谁”。这是参——参这一个道理。
   那个“计度”呢,它不是一个念头。它是东想想、西想想,它是互相比较一下,互相分别一下,互相又来比量。那么他比量,就是向这儿比一比,向那儿比一比,这计度,是他自己在那儿妄想太多了。
这个参,只是一个妄想;这个计度呢,是很多个妄想,他就七扯八拉的,上上下下。他想到天上去,上帝在那儿穿的什么衣服?或的什么帽子?眼睛多大?耳朵多长?鼻子多宽?他在那儿计度上帝的尺寸,用这个尺寸来量、来计度,那么究竟上帝是不是那个样子呢?他也没见过,所以他量出来的尺寸,不一定对的。他又跑到地下去,计度地心吸力,地心是有多大?地的面积是有多大?地有多少粒微尘?大约是由一万万个八万四千那么多微尘集中到一起,这是一个地球。
其实这都是一种自己在那儿揣测,自己在那儿算,用 computer(电脑)恐怕也算不出来。但是他就用自己的那个computer,在那儿算来算去,算也算不出个头,也算不出一个尾来,他说这真是个怪物。
   所以这个参,也不是行阴,也不是色、受、想、行、识;这个念,就是你心里念,这也是一个专一之念。譬如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只有一个“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妄想,这叫以毒攻毒。你如果有很多妄想,那毒太多了,一定死的。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的“遍计虚论”:遍计就是遍计执性,他生出来一种遍计执性。以前我不是讲过遍计执性?这就是一种妄执,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就执著是这么回事,这叫遍计执性。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一者是人”:谁呢?就是将入迷途这个人。他’观变化元”:观行阴变化这种的元,“见迁流处”:见行阴迁流的那个地方,“名之为变”:他因为看见它迁流了,所以他就说那是变。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他看见行阴相续不断的这个地方,他就说是常。这恒就是恒常不变的,前边那个变就是不常,这个恒就是个常。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他又在这个行阴,看见他所见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呢?就是那个微细的动相,他说就是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在这个行阴,那种微细的动相,他看不见了,这就名之为灭。这也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他看见了,他说这是生;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他看不见了,他就说这是灭了。这和前边的意思都是相同的。
   “相续之因”:相续不断的这种因,“性不断处”:这因性不断的地方,他就“名之为增”:他说这不断,就是增。这也都是属于行阴的情形,他所看得见的。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在相续中间,会有一个离的处所,他说这就是减。就好像二十五圣各述圆通,其中说到鼻子呼吸气,呼出去,吸进来,这中间有个交处,那就是这个离处。名之为减,他说这就是个减。
   根本你不要追究它这个理,这是他自己命的名,他自己所见的,根本就没有理的。你不要在这里边来追究理由,他就是这样讲,拿不是当理说,这就叫横不讲道理。告诉你,外道所以就是外道,他讲的都是没有理由的。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各各,他看见行阴的各各生处,他就说这是有。“互互亡处”:那么互相又有亡的地方,又有没有的地方,他就“名之为无”:他说这个就是没有,这就是四种颠倒的倒论。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你若用这个理来观察,他这种的论议都是不对的,他用心都是用错了。
   “有求法人”:那么在这时候,若有人来求法,向他请开示、问法,“来问其义”:来请他开示开示佛教的道理。“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他就告诉这个人说:“我也生,我也灭;我也有,我也无;我也增,我也减。”他就这么样子同你讲。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在任何的时候,他说话都是两头来堵,不是说有,就是说无;不是说空,就是说色。就说这两种,他就找不着中道。
   所以“令彼前人遗失章句”:彼,就是在他前面求法的人。那个人想问什么,都忘了,遗失了,被他这么一乱讲,讲得本来的问题都忘了,本来想请他开示的道理都忘了。你说,这样来开示人,人家本来想要明白,他却把人弄得糊里八涂,蒙头转向的,东西南北都找不着了,不知道怎么样是对的,所以忘失章句。不单忘了想要说的话,而且连本有的清净心和智慧都没有了,昏了。这不单是自己颠倒,令人家也颠倒。
待续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16:12 , Processed in 0.23830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