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粗茶一把

煮茶人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嫌别人烦?

又想寻找替罪羊和撒气包么?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看人不顺眼?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练习微笑
保持假装的礼貌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在情绪起来的最后一刻-------微笑
1.gif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昨天被责了几番,一直都很反感这种的以个人的见解强加于人的做法,所以在那一瞬我的敌对心理立马出现,也就有了寻找撒气包的行动

晚上一直在想为什么他们喜欢对着我罗嗦,为什么罗嗦的不是别人?
我是否错怪了他们呢?
尽管他们说的并不一定适合我,但毕竟是因为关心才说的,否则为什么大家不对着一个大街上的陌生人罗嗦呢,那一刻我的心开始温暖了,原来我又是狗咬吕洞宾了,我总在每一刻心中不适的时候狂吠,然后挣扎试图找一个敌人来对峙,引发斗争

至少他们都是好心的,尽管方式欠佳,但毕竟是好心一片

虽然那个爱看经书的师兄总对了我罗唣说让我好好的读经思维里面的意思,好象我依旧坚持嚷嚷着读经让他很失望然后也对了情绪失控的牢骚,但毕竟是好心啊,我可以无动于衷却不可以做出狗咬吕洞宾的行动
那个对了我发急,嫌我总慢悠悠的不去找师父的师兄也是好心,而他的好心总被我当成别的,然后他说的话我曲解,我说的他曲解,他那着急,我还发笑,然后说一个人对一堆牛谈琴很不爽,一堆牛对一个人谈琴更可怕,哪知道他误解了,以为我说他是牛,其实我是说我自己是牛,看来说话还是要小心的,不能惹别人不开心啊

有师兄嫌我,问我学习了多少的经论了,当时我还反感,后来想想,好象也是关切而生了情绪

有时候我会在问一个问题得不到回答的时候内心起情绪,认为点什么,其实都是我自己在那小人度君子之腹,这个世界唯一的敌人就是我自己,而我却总把别人当成敌人,造作频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时感恩,恒时尊重他人,谁做得到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   汉语拼音:cíbēi   意义: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编辑本段]来源解释
《 佛学大词典 》
  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 )、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菩萨地持经卷七、十地经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往生论注卷下]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持哀愍之念以怜物之谓。慈悲是佛道门户、诸佛心念。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云(大正12·698b)︰‘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3c)︰‘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又,慈悲为万善之基本、众德之伏藏。《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5·256c)︰‘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中略)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尝谓,自大悲无生之母,生一切诸如来。以是佛道修行之最初,以五停心治诸乱心,立慈悲观对治嗔恚,修行渐进。或以四无量,或以信等十行等,皆不离此慈悲怜愍之念。复立悲智二门,表佛法之觉德,并以观音象征弥陀之慈悲门、普贤象征释迦之慈悲门。《慈悲道场忏法》卷一云(大正45·922c)︰   ‘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编辑本段]别释‘慈悲’
简介
  若别释‘慈悲’二字,则有拔苦义及与乐义,以及生缘(众生缘、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之释。兹略释如次︰
拔苦与乐
  (1)拔苦与乐︰此有二说︰一谓以拔苦为慈,与乐为悲;二谓与乐为慈,拔苦为悲。关于前者,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云(大正12·696a)︰‘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昙鸾《往生论注》卷下云(大正40·842b)︰‘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关于后者,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5·256b)︰‘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十地论》卷二云(大正26·134a)︰‘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其他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九等,亦有是说。   对此,诸经论各有解释。《华严经探玄记》卷十谓乃由于有通、别二义,若依通论,慈悲共具拔苦、与乐之义;若依别论,则各有分属。《大乘义章》卷十四谓慈、悲虽同为无嗔性,但以四义不同而二分,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与乐;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觉,慈息贪欲,又,悲能除微细之嗔,慈能遣粗重之嗔;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缘苦众生而起,慈缘无乐众生而起;四以得报不同,故悲得空处,慈生遍净。
三缘之慈悲
  (2)三缘之慈悲︰略云三慈。《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28c)︰‘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此三缘之说,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佛地论》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卷二十七、卷四十等书皆有诠解。此中,《大智度论》所述之三慈如次︰   1.众生缘慈︰非但缘一切众生而起慈悲,也是缘众生相而起,故云众生缘。即缘某甲某乙等众生之姿而起,故云众生缘慈悲。   2.法缘慈︰诸圣者破吾我相,灭一异相,观众生但为五阴假和合而起慈悲。亦即此等众生,不知法空,妄起欲念,故圣者怜之,令随意得乐。   3.无缘慈︰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住过去、未来、现在世,知诸法不实、颠倒虚诳之相,心无所缘,故以其无缘佛心,愍念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执着诸法,分别取舍,为此,令众生得诸法实相之智慧。   此外,《涅盘经》又举二义,一义缘贫穷众生而施予乐,此名众生缘;缘彼众生所须之物,而施之,名法缘;缘如来,名无缘。如来永离贫穷,受第一乐,故不以众生缘、法缘为可缘,故云无缘。而欲以大乐与众生,故云无缘慈悲。此乃就化益而分三缘。另一义谓,缘一切众生、父母、妻子、眷属,名众生缘;不见父母、妻子、眷属,见一切诸法皆自缘生起,名法缘;不住法相及众生相,任运而转,名无缘;此与《大智度论》所说相合。
[编辑本段]附一印顺〈三种慈〉
概述
  ◎附一︰印顺〈三种慈〉(摘录自《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   ‘无我’与‘慈’,这两者要如何才能平等呢?也就是要如何才能相应呢?佛法中说到,菩萨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并非是有了慈悲便没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则无异于凡夫;只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么这种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样了。所以菩萨应该是悲智一如;大乘法应该是慈悲与智慧平等的。那么要如何才能使得慈悲与智慧平等呢?   佛法之中有不少话是为佛教徒所常说,而几乎成为口头禅的,比如︰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等。但‘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有一番分别,才能了解何以菩萨在通达了一切法空的境界后,还能够有慈悲心。   我们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起来的?慈悲心是缘众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众生,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不论是对于我们的亲属或朋友,甚或是小动物,当见到他们的苦痛时,我们便发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这是悲),或者是使他们得到快乐(这便是慈),既然缘众生而生起,那又怎么会是无缘大慈?般若与慈悲,如何能合得起来呢?
第一类是众生缘慈
  佛法中,慈(悲)有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缘慈︰是缘众生而起慈心。由于在生起慈悲心时,心境上便显现了一个一个的众生。平常我们见到众生,总会把他们当做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独立自体。比如,当见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内心中会有种种感想,他变老了、变瘦了,或者是变胖了等等;总会把他当做是固定的个体,而只是瘦弱或肥大。似乎这个人的本身,是一定的,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众生,总是执着于他各人有他的实有自体;人人有此观念,以这样的认识再来起慈悲心,便是众生缘慈。众生缘慈修得慈定的,可以得生梵天。
第二种是法缘慈
  第二种是法缘慈︰其境界的程度较高,已经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所见到的个体,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人还是人,狗也仍然是狗;但他了解到我们所见到的一个个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说他已经体解了无我的真理。但是无我,并没有抹煞众生的生死轮回;生死还是生死,轮回还是轮回,众生还是众生,不过其中没有了实我,只有‘法’的因缘起灭而已。佛在阿含经里便说到︰人只不过是六根和合,除眼、耳、鼻、舌、身、意之外,要求‘我’是不可得的。佛又分析,人不外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或者是不外乎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结合起来便成为人,此外求人,再不可得。所以佛一再宣说,除了‘法’之外,根本就没有如外道所想象的,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如此一来,则好像只有几种元素,只有法而没有了众生,这在佛法,便称之为我空,没有真实的我,而只有诸法因缘和合的假我而已,如此,则见到众生,尽管他没有‘我’,但是由于因缘和合而起烦恼、造业、受果报;一下子得升天上,一下子又生在人间,欢喜不了多久,又有新的苦恼,永远是在那里哭笑不已。若由此而生起慈悲心则为法缘慈,这在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大多数的人所具有的,是众生缘慈;若谈到众生的苦恼,总想成有个实实在在的众生在那里苦恼着。   法缘慈,必须是在证悟了声闻乘的圣果以后而起的慈悲心,但这还不能一切法空与慈悲相应。在证得圣果的,虽决定不执诸法实有,但心目中的‘法’,还是呈现实有的形相。如对六根、五蕴,看成实在存在着的;没有证得的学者,就会在法上执着,而成‘法有我无’的思想。举个例子来说︰平常人见到书,便会把书当做是实实在在的。而法缘慈的人,便会了解书是一张张的白纸装订起来,然后在白纸之上写了黑字。同样是书本,它却可以是令人起恭敬心的经典,也可以是一本普通的小说,甚或是一本**等等。因此,知道书本是不实有的,但是他却执着于那一张张的纸与那些黑字,认为它们是实有的;所以小乘人,多数认为除了‘法’之外,假我是不存在的。法缘慈就是这样,虽然知道众生无我,但却有众生的假相;否则,连众生相都没有了,怎么还会起慈悲心呢?法缘慈就是二乘圣者的慈心,依凡夫境界来说,已经是相当地高深而不能得了。
无缘慈
  最高深的慈悲,是‘无缘慈’。小乘人所执着的法,在大乘人看来,依然是属于因缘和合的。我们的身心活动,依然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变化;那么不但众生是由因缘假合,即使一切法也是由因缘假合,这样才能够了解到一切如幻如化,并没有真实的众生与法。在我法皆空,因缘和合,一切法如幻如化之中,众生还是要作善生天上,或是作恶堕到恶道,享乐的享乐,痛苦的痛苦,在生死轮回之中永远不得解脱。菩萨便是在这个境界上生起慈悲心。如有一个人很早便去就寝了,不久之后,大家听到他的惊惧喊叫声,跑去一看,知道他是做了恶梦,但是叫他却又不容易叫醒。这时,我们就很容易地想到,他梦中所见的,明明就是虚幻不实有的东西,但是他的痛苦却又是如此真切,如此深刻。菩萨眼中所见到的众生,沈溺在苦海中便是如此的情况。   因此,菩萨并非见到了真实的众生,或真实的法而起慈悲心的。他是通达了一切法空之后而起慈悲心的,这便叫做‘无缘慈’。在一切法空的深悟中,不碍缘有,还是见到众生的苦痛,只是不将它执以为实有罢了。到这时,般若与慈悲二者便可说是合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慈悲,所以又叫它为‘同体大悲’。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而就在这平等中,没有了法与众生的自性,而法与众生宛然现前。即空而起慈,这便叫无缘慈。所以讲到佛菩萨的慈悲,这其中一定有般若,否则便不成其为真正的慈悲。讲到般若,也必须包含了慈悲,否则这种智慧也就不是佛菩萨的智慧了。
[编辑本段]附二〈无慈悲〉
  ◎附二︰〈无慈悲〉(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无慈悲,谓欠缺慈悲心之意。指佛、菩萨以外之一切有情。盖慈悲乃伴随着智慧的最高德性,且佛心亦可以用‘大慈悲’之语表示。   主张慈、悲的本性是无嗔善根的说一切有部,将慈、悲分为心、心所,认为佛的大悲(慧)与慈悲(无嗔)的法体不同,此乃有部特殊教学的法分别。大乘佛教则主张心所无别体、本质无别。又,就‘慈悲’一语而言,与众生乐谓慈(maitri^),拔众生苦是悲(karun!a^)。慈、悲与喜、舍合称四无量(又称四梵住),也就是根本静虑中的胜功德。如无量之语所显示,慈悲是以无量众生为对象,爱念、怜愍无量众生,进而加以根本救济。克实而言,只有佛、菩萨具有此德,二乘有学圣者因为专念自行,所以无慈悲。依《大毗婆沙论》卷一四0所述,有学圣者无论是现在修或未来修,皆不成就无量慈悲。但是,同是二乘的阿罗汉,在其位中修四无量心,以四无碍智得利他口业力,修愿智而知众生一切念愿希望,修无诤智止息一切众生心中之诤及众生间的斗争,所以阿罗汉具有慈悲。   凡夫是被慈悲的对象,此等人即使行慈悲亦不完全,所以毕竟而言是‘无慈悲’的。天趣生类是有漏善的异熟果,仅享受一向果的乐净之境,并不重视以其他众生为所缘的利他行,因此,此类众生同为无慈悲者。地狱、鬼、傍生等三趣有情,皆受自身苦所逼迫,无有余裕兼顾其他,因此同是无慈悲。
[编辑本段]附三欧阳渐〈起悲〉
  ◎附三︰欧阳渐〈起悲〉(摘录自《支那内学院院训释》〈释悲〉五)   谁不有悲性,谁不欲起悲度众,名字远闻。然无方便,悲不得起。悲不得起,或怖自苦而为声闻,或破自惑而成缘觉;是故直往菩萨起悲第一。起悲方便第一中之第一。(1)多闻,(2)清净,(3)不离众生,(4)发愿布种,(5)修慈滋润,(6)多作功德,(7)观众生苦,(8)观众生倒惑,(9)取相作观,(10)习以成性。茍能如是十种方便殷重不已,悲念不生,如来世尊则为妄语。
云何多闻而起悲耶?
  智由悲起,悲亦由智起。悲起之智,能自抉择,加行根本,及与后得,遂尔次第而成。起悲之智,数他珍宝,七事四理,深信不诬,遂尔知见有力触感根心。是故必得多闻而后知苦真实,知苦真实而后不同苦役,不同苦役而后能观众生役苦以起悲。必得多闻,而后知法真实;知法真实,而后不同法执;不同法执,而后能观众生执法以起悲。若不知苦真实,则又不能代众受苦;不能代众受苦,虽或能悲,乃亦不能念念相续。不能念念相续,刹那已灭,乌得谓其真能起悲。若不知法真实,则事有触而应悲者,由衷而出不免为世俗附庸,非由衷出不堕于口惠之随风,即堕于感情之躁动。凡若此者,又乌得谓其真能起悲?
云何清净而起悲耶?
  五百盐车截渡浑浊丧真,沧浪之清物来必鉴,久氛尘境,黑暗冥顽,不染一埃,空灵照烛。感触捷应之机,捩则失用,净则精通,理固然也。是故物至而悲起者,清净无秽之心境也。《大宝积经》︰如是大悲由于不谄而得生起,譬如虚空永出离故。如是大悲由于不诳而得生起,从增上意而出离故。如是大悲非由诈妄而得发起,从如实道质直其心而出离故。如是大悲由于不曲而得生起,极善安住无曲之心而出离故。如是大悲由彼无有憍高怯下而得生起,一切有情高慢退屈善出离故。
云何不离众生而起悲耶?
  悲是能缘,众生苦惑是为所缘。草木河山,骚士情人因之而多感。羌无寄托,则秋风肃杀,或亦喜彼威刚,落日昏黄,时则赏其索寞。唯夫有情疾痛相对黯然,盖未有不悲从中来也。空山趺坐,飞鸟不闻,足音跫然,定中憎扰。肝胆楚越,人事迷茫,苦且不知,从何悲起!是故大乘大悲,当处人闲尘坌阓闹,然后乃得众生业惑情伪离奇,然后有动乎中,酸辛悲愤。奈何菩萨如彼声闻,了自业缘,避人逃世。是故《大庄严论》︰菩萨大悲,略以十种众生而为境界。《菩萨藏经》︰菩萨大悲,略以十六众生而为所缘。
云何发愿布种而起悲耶?
  行菩萨行但是行愿,发愿为因,愿满为果,因果不二,但是其事,不必事圆。是故不能起悲,但应悲愿。愿则易举,德輶如毛故。愿不可毁,金刚不坏故。愿则能引,招同类故。愿则能续,恒长养故。愿则不断,恒希望故。愿则能展,久具计故。愿则能赴,机相应故。愿则能任,力渐充故。是故不能起悲,但应悲愿。悲愿者何?不舍众生而已。众生与悲,如命与息,当愿众生起悲第一。《华严》〈净行〉︰百四十一,当愿众生,愿在发心前。《璎珞本业》︰有二十四,当愿众生,愿在发心后。佛前佛后皆普贤行,而皆行愿,愿此众生,愿此众生大悲无已,尽未来际。
云何修慈滋润而起悲耶?
  取与舍对,乐与苦对,交相系属,即交见栽培。与之以乐,不能不拔之于苦。悲为因缘,慈为增上,因缘增上,乃得成办,法性自尔,智者能知。《大庄严论》︰悲树六事成,根出以慈润,由有慈者见他苦已生悲苦故。云何多作功德而起悲耶?菩萨功德,十波罗蜜。施度、忍度、力度,详于威力。进度、智度,详于功德;慧详多闻,戒详清净;愿度详愿。惟禅方便须续而谈。舍身代苦,若觉其难,即应退堕,但告奋勇,而难为继。故有方便修三三昧,五蕴皆空,无愿,无作。此观若成,能所俱寂,三轮清净,得大涅盘。然三三昧若无方便,必乘果报生长寿天,退失悲心,堕于小外。因悲而空,因空而悲,禅与方便,交相利用,有益无危。《大智度论》︰大慈大悲用方便力,不随禅生,不随无量生,不随四无色定生,在所有诸佛于中生。众生着空堕大地狱,是故菩萨深入大悲,悲因缘故得无量福德,生值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是故大悲不妨实相,诸法实相不妨大悲。
云何观众生苦而起悲耶?
  诸圣声闻,苦谛现观,证苦深远,厌俱行心,相续而转,悲故微薄。菩萨正观,堕百一十极大苦蕴,正熏心故,悲亦正强。是百一十应悉披陈。云何是耶?(1)流转苦;(2)欲痴苦;(3)三苦;(4)别离断坏相续毕竟苦;(5)贪嗔疑悔惛沉睡眠苦;(6)因果财护无厌变坏苦;(7)生老病死怨爱不得苦;(8)寒热饥渴,自逼他逼,及不自在一类威仪苦;(9)自他亲财戒见无病现法后法一切衰损苦;(10)食饮衣乘庄严器物香鬘乐伎照明给侍一切乏匮苦。如是增数有五十五。宿因现缘有一切二苦,长时猛利杂类无闲有广大四苦。狱鬼傍生善趣所摄有一切门四苦。他触自缠现造当趣界不平等有邪行五苦。父母妻子奴仆朋友财位自身一切流转有不定六苦。长寿端正多智胜人族富大力一切不得有不随欲七苦。妻子贪增饥俭怨敌野难属他根缺摈杀一切损恼有违害八苦。坏时尽时老病死时无利无誉有讥希求一切必至有随逐九苦。无乐受因不断结寻逼匮不平爱坏粗重有一切十苦。如是增数复五十五。此百一十,是菩萨行悲所缘境。缘此境故,悲不生起,是为木石,悲有情类。
云何观众生倒惑而起悲耶?
  如来大悲三十二种救护众生,众生于法发生颠倒有二十四,又于有情发生迷惑而有其八,如来一一观诸众生而起大悲,而为说法,菩萨大悲依此修习而得生起。云何然耶?一切法无我人众生寿者,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体无住,无执藏主宰事物我所,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生无灭无垢,离三毒,无来去,无造作戏论,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无相无愿,缘生静寂,而众生以为不然,菩萨于此而起大悲。是谓观诸众生于法颠倒有二十四而起大悲。世间众生,诤论嗔恨,倒见邪行,饕餮互陵,为妻子役,恶友近习,邪命自活,居家浊秽,堕小舍智,菩萨于此而起大悲。是谓观诸众生于有情迷有其八事而起大悲。菩萨若能如此修习,大悲熏炽,则为已入阿鞞跋致。
云何取相作观而起悲耶?
  《大智度论》︰菩萨学悲无量时,先应发愿,愿诸众生拔种种苦,取拔苦人相摄心入禅,自诸亲族至十方界。取相作观虽近小定,然入观根本,一主厌弃,一主拔济,所趣自不相淆,方便不妨一致。云何习以成性而起悲耶?酒嗜痂癖,吾生以尔为命,人之所恶,彼之所好。中有开导,临事不造。法性自尔,悲亦何独不然。从他苦生悲,从悲生自苦,从苦拔他苦,从拔他生乐。夫至于乐,则成癖成嗜,非此不适。是故信行位怖苦,未见自他等,未触如实苦,习而未性故。净心位怖苦,已见人畜等,已触如实苦,习已成性故。铜钟感应,天下易事,无过成性,菩萨念哉。
[编辑本段][参考资料]
  旧译《华严经》卷三十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说无垢称经》卷四;《十住毗婆沙论》卷一;《菩萨地持经》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二、卷四十四、卷八十二;《顺正理论》卷三、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四十四、卷七十九;《佛教哲学思想论集》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道端良秀《中国佛教と社会福祉事业》;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思想》上;《俱舍论》卷二十九。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修12010-8-19 14:03:36

行蕴指的就是六根触六尘,这中间不断地生起要造作的心,(譬如)在色尘中贪爱要造作,在声尘中贪爱要造作,生起种种造作的心念,也是无常变异的。还有识蕴,识蕴基本上就是指,眼根触色尘所生的眼识,乃至耳根触声尘所生的耳识,(根触尘所生的)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那么这六个识就是依止于无常的五色根而现起的,六识本身是刹那变异的,不是常住的;依止于无常的五根所生起的(六识),一定也是无常变异。

正法共修12010-8-19 14:04:29

所以经由观察五蕴都是无常的道理,佛说无常就是苦!因为无常本身是不能长住,那么不能常住,有生必有灭,有生必有死,所以无常本身就是跟生死之苦连在一起的。那么了知这个五蕴以后,知道这样子就是苦圣谛!如果不能了知五蕴是无常、是虚妄不实,就会生起颠倒想,去执着五蕴为我以及我所!因为执着五蕴为我以及我所,所造作的一切业,就是系缚在三界的烦恼!因为有系缚在三界的烦恼,所以在三界中生死不断,那这个就是苦集谛。

正法共修12010-8-19 14:05:30

要灭生死之苦,一定要断除系缚在三界的贪爱;贪爱灭了,五蕴自然就不生!所以贪爱灭了五蕴不生,就能到达苦的边际!到达苦的边际,就能解脱于三界之苦。可是到达苦的边际,佛说是安隐、清凉、真实!五蕴灭尽了却是断灭,所以不是安隐的,五蕴有一丝法存在,比如说:意识心存在他也不是清凉的,因为意识心是生死之法,是生死之法就是有生死之苦,所以不是清凉的!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06:22

五蕴本身都不是真实的,意识心也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幻的,所以五蕴的存在或断灭,都不是安隐、清凉、真实!佛却说到达苦的边际是安隐清凉真实,表示这(五蕴灭尽后的涅盘)是指有一个法,本身就是安隐、清凉、真实,是涅盘的本际,祂就是如来藏!能够了解这个道理,那就是苦灭谛的道理。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07:15


而要灭苦的方法,就是要按照佛所教导的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见就是你一定要具备苦圣谛的知见,以及苦集谛的知见,以及苦灭谛的知见,而遵照佛的教导,来思惟这些法是苦,要如何灭苦?如何是我见?我见是在三界生死之因,如何灭除这在三界生死之因来正思惟!能够正思惟以后就能够再依止佛戒,在身口意行中能够断除造作系缚在三界的业;同时能够发起正精进,正精进以后能够念念忆持:如何是苦?如何要灭除这个苦?要安住于无我,安住于真实法就是真实清凉,这样的话必定能够解脱于生死之苦。这就是苦灭道谛。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08:09

声闻圣者,他们以断我见得出世间智慧为主,从初果的断我见乃至能够薄贪嗔痴以及能够断三缚结,能够断五下分结,断五上分结乃至解脱,这都是因为有了慧解脱以后才能够心解脱!所以,若只是单纯的世间禅定,他是不能证得解脱的!因为单纯的世间禅定,他就是意识的境界。同时声闻圣者也知道,不是以五蕴断灭为涅盘,不是以五蕴灭了不再出生为涅盘,因为五蕴灭了不再出生(只是断灭空),不是清凉、不是真实的法!所以,他们敢灭了自我,而不落于断灭之中,就是因为知道有一个涅盘的本际真实(存在而)清凉,这个就是指阿罗汉为什么能够于内、于外不恐怖的道理!

正法共修1(2010-8-19 14:09:20

同时菩萨还要修学十二因缘法。菩萨修学十二因缘法所建立的正知正见是这样的:菩萨知道缘觉圣者以十因缘为根本来观察,观察十因缘之首的入胎识,出生了名色;出生了名色以后才有六入,才有触以及受这样的异熟果报!因为有了这个异熟果报以后,因为无明才对于受生起了贪爱;生起了贪爱以后,生起追求之心;生起追求之心,所以去造作系缚在三界的种种业行,而有后有的出生。那么了知了十二因缘法一定是以这个十因缘法为根本,所以才有十二因缘法的流转,以及十二因缘法的还灭。

正法共修12010-8-19 14:10:21

菩萨知道:缘觉圣者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他知道因为无明:不知道名色(现在世的名色,过去世的名色,未来世的名色),都是这个入胎识所生的,因为不知道这样子叫作无明!也不知道由这个入胎识所出生的名色、六入、触、受本身就是苦果!而不知道它是苦果,却在这苦果上受用贪爱,这也是无明!所以缘觉圣者能够断除这样的无明以后,开始修学清净的离开三界的系缚之行!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11:22

所以以断我见为首以后,身口意行诸方面都是造作清净,以无我为中心来修学!同时不会再长养生起后有诸行以后,六识的种子就不再长养了!因为六识种子的长养,就是因为以五蕴为首来受用六尘,受用六尘的过程里面,让六识的种子不断地在长养!所以六识种子不长养的时候,名色的种子也不长养;名色种子不长养,六入也不长养,触、受也不长养,就这样断除了对名色的贪爱,就不再造作后有!没有贪爱就不再造作后有,所以可以还灭十二因缘。

正法共修1(2010-8-19 14:12:26

缘觉圣者虽然还灭十二因缘(舍寿时要灭尽五蕴),可是他却知道,有一个入胎识不灭!可是缘觉圣者本身,并没有证得入胎识。虽然他没有证得入胎识,可是他知道有一个入胎识不灭,所以他舍报入无余涅盘,也不是以十二因缘的一一有支灭了为涅盘。因为十二因缘一一有支灭了,等于是缘起性空的现象!所以缘觉圣者知道十二因缘本身缘生缘灭的缘起性空,只是一种现象,而涅盘的本际却不是缘起性空,而是入胎识!所以缘觉圣者舍报入无余涅盘,涅盘本际就是入胎识不再出声名色以后的自住境界。

正法共修1(2010-8-19 14:13:38

(菩萨都知道缘觉圣者的这些所证)接着菩萨还要熏习(大乘法中对)五蕴十八界的知见。菩萨了知五蕴十八界都是如来藏的种子功能,由如来藏藉众缘出生了五蕴十八界!所以菩萨要了知五蕴法的内容是哪些?十八界法的内容是哪些?还要一一确认五蕴十八界都是因缘所生法。

正法共修1(2010-8-19 14:14:40

譬如五蕴中的色蕴,色蕴是藉四大为缘所出生的;受蕴是藉五根触五尘来领受触的内容所出生的;想蕴是藉五根触五尘以后,去了知触的内容,以及了知五尘的内容,所以才有想;行蕴是因为五根触五尘以后,对五根触五尘的内容以及受的内容,去作意生起作主,所以才有思,要去造作才有思;那么识蕴是藉由五根触五尘、意根触法尘生起了意识(及五识),所以都是要藉由因与缘才能出生的!从十八界来说,十八界里面的六根中的五根,五根本身是色法,所以刚刚已经说了。

正法共修1(2010-8-19 14:15:45

色法本身是四大聚合所成的,可是意根呢?意根是心法!意根这个心法是因为我执而现行的,所以六根本身也是因缘所生法!六识一定要六根不坏,才能藉由六根触六尘而现起。譬如说眼识一定要藉眼根触色尘才能现起,眼根毁坏了─眼根的扶尘根、胜义根毁坏了─眼识就不能现起!那其它五识也是一样,所以可以知道:六识也是因缘所生法!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16:56

那么其中的六尘─十八界中的六尘界─菩萨了知这六尘界,阿罗汉舍报灭了十八界以后所灭的十八界里面的六尘界,指的不是山河大地的六尘!因为阿罗汉舍报灭了十八界,他并没有灭了(五蕴外的)山河大地的六尘界!而且(阿罗汉所灭的五蕴中的)这个六尘界本身,需要藉根尘相触,才有六识能够生起区分别。所以由这个道理,菩萨了知十八界的六尘界本身,是如来藏具足能够现起六尘界的功能,而不是真的指外面的六尘界。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18:37

外六尘界呢,山河大地外六尘界,只是藉个缘让六根能触六尘,而能够生起六识来分别!所以菩萨要断我见,必定要这样的一一如实来建立正知正见,来思惟现前观察五阴十八界一一法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一法是真实有自体的,没有一法它是真实常住的。这样来如实思惟观行,来观察五蕴的虚妄不实,来断除我见。同时菩萨还要建立如来藏与所生五蕴的差别体性的知见!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19:23

因为五蕴是如来藏所出生,其中的色蕴是色法,是四大所成,可是如来藏却是心法,不是色法;受蕴是六根触六尘,领受六尘的内容,可是如来藏不领受六尘;想蕴是了知六尘的内涵以及了知触的内涵,可是如来藏却不分别六尘、不了知六尘;这个行蕴是在六尘中生起造作之心、生起作主之心,可是如来藏却于六尘中不作主;同时识蕴本身祂是专门在六根触六尘的时候,在六尘中现起的见闻觉知,也就是六识本身是一向在六尘中分别、在六尘见闻觉知的!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20:30

如来藏本身却不在六尘中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同时如来藏也不作主!菩萨一定要建立这样的正知正见,也知道如来藏永远随顺祂所生的七转识,永远是以祂的真如无我法性在运行的。菩萨这样的建立正知正见以后,(而且)福德因缘具足;福德因缘具足时能够用禅法来参禅,禅法参禅中一念相应,找到了自己如来藏的所在!经过善知识方便善巧的摄受,让他能够生起般若实相智,同时能够现前观察五蕴真的是如来藏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来藏!而五蕴是如来藏所生,却是不能常住,却是因缘所生法。

正法共修1(2010-8-19 14:21:43

因缘所生法没有自己(本来就在)的自体─没有自己常住的自性─有生又有灭,这个有生有灭的现象就是五蕴的空相。可是菩萨却知道:五蕴的空相是立足于般若空性(如来藏),而不落入断灭。所谓的般若空性指的就是如来藏,祂能藉众缘出生五蕴十八界,可是如来藏本身的法性,却不被六道各个有情哪一类有情的五阴十八界所遮障、所系缚、所染污,仍然维持祂的真如无我法性。

正法共修1(2010-8-19 14:22:53

同时如来藏祂能够随顺众生,能够与五蕴十八界同时同处运行。对于五蕴十八界从来不生起一丝我执我见的念头,所以这样的一个不落于三界有、不落于三界无的般若空性,含摄了所出生五蕴的空相,这才是菩萨证得如来藏所获得的般若实相智慧。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23:46

那么在七住位,明心见道亲证实相般若,同时就能弃舍对五蕴(即是真我)所生的我见!弃舍对五蕴所生的我见,而能够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无我法性,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能不能转依!能够转依的时候就能够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无我法性,而于日常生活、饶益有情中,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经常生起惭愧心、经常生起谦下心、经常生起知恩报恩的心,而来追随善知识护持正法。

正法共修12010-8-19 14:24:32

可是假如不能转依的时候,就会回到五蕴的我见以及我所的贪爱上面!一切的身口意行就会与我执的贪嗔痴烦恼相应,而不能安住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就会退于七住位,不能安住于七住位而不退!所以,能不能转依,是七住位菩萨能不能安住而不退的最重要关键点。

正法共修1(2010-8-19 14:25:21

菩萨能够转依如来藏,来内门广修福德,能够于生活中、于修学中、于护持正法中,能够追随善知识,来护持正法、广修福德之余,同时追随善知识修集智能!修集智能的方式是,由善知识来教导熏习种智,继续修集福德资粮!在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资粮的同时,仍然继续修学动中定力─继续修学动中定力让自己能够到达欲界定以上的定力─还不必发起初禅!但是只要有欲界定以上的定力,同时有福德智慧具足,在这三个层次具足的同时,受到善知识的方便善巧指引,能够眼见佛性!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26:10

以父母所生眼亲见──在山河大地亲见自己的佛性,可是山河大地却不是有自己的佛性。同时能够在众生身上看到自己的佛性,也能够看见众生身上的众生佛性。在领受佛性的真实清净之时,能够现观自己的身心如幻、世界如幻,能够完成如幻观!这个时候的菩萨能够胜解,如来藏心的真空与妙有,所以完成了十住位的修证。

正法共修1(2010-8-19 14:27:07

在住位,从初住位到十住位的修证里面,开悟是最重要的实证;如果不能开悟,就不能进内门来修学,就不能进内门来修集福德,就不能转依如来藏的无我,就不能趣向真实波罗蜜多。这个情况之下,就是符合六祖慧能大师(的师父弘忍大师)所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是要能够到达真正的开悟,首要还是以亲近真实善知识为基础。因为只有真实善知识,能够接引你、能够开导你「什么是真正的正法」,能够让你长养善根、摄取善根。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27:50

因为我们前面说过,所谓的善根一定是趣向第一义的功能;你自己要能趣向第一义的功能,就要第一个先培植福德,先调柔心性,长养自己对正法的信心。因为第一义正法本身不同于意识心的见闻觉知,不同于世间法世间禅定的境界法。如果不能建立正知正见,以意识心为首去修学,一定会落入意识心的境界,以及思惟想象中。所以只有真实的善知识能够引导你往能够见道的路上走,所以见道的路上,菩萨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



正法共修12010-8-19 14:31:43

所以首要要修学「五蕴本身是无常的」,如果不能修学「五蕴法内容函盖了自己的意识觉知心,而意识觉知心的自我却不是真实的」(就无法证第一义谛)。要运用意识觉知心来修道,而自己的意识觉知心却不是真的;真的法是另外一个心,与意识觉知心同时同处存在,每一世都没有弃舍你自己。

正法共修1( 2010-8-19 14:32:24

所以在建立正知正见的过程里面,第一个要能够知道:五蕴真实是无常,无常本身就是苦。你要离苦,你一定要有智慧,发起智慧以后来修学真实清凉的法!真实清凉的法就是能够出生五蕴十八界的法,祂就是你学佛开悟所要证的标的;祂是心,祂是众生本来具有的。那么这个十住位的修学,我们就先说到这里。下一课将学习解说十行位菩萨应该修证的内容。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的发现自己一个坏毛病,有什么事情总想着大家一起,家里有稀罕的吃的就分成若干,大家一起分了,惹的公婆老不高兴,还有一次婆婆因为我把核桃分了而大发雷霆。以前老公的徒弟送了三条大的鱼来,正好姑姑他们来了,老人又要回去,就把三条分了,老人一条,2个姑姑每家一条,老公回来一看就急了,他爱吃的东西没了,可那个时候我也爱吃啊,看了他们那眼巴巴想要的样就忍了送了,这个毛病惹全家都不开心,于是开始收敛。日前老公带回几箱水蜜桃,最后得知老人没吃几个都烂了扔了,那就是宁可烂了扔了也不送给别人吃。自从我收敛了毛病之后,老人总吃生了虫子的核桃,或是生了虫子的豆子。朋友从北京回来带了果脯等,带给老人吃,他们竟然嫌恶。师兄从西藏带回来的蘑菇也带给他们,竟然也等着生虫,老公大叫那么珍贵的东西你自己也舍不得给他们浪费啊。儿子也学了毛病,说北京的那驴打滚是垃圾,生气了,我把半袋都一个人吃了,另外的一袋带给别人了,对于不珍惜的人,不知道怎么对待他们,或许我不应该总想着把东西给他们的,改正一个毛病好难,以后有东西只需我自己吃掉就可以了或是偷偷分掉,浪费是可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一个规律,即使是不吃准备扔的东西也得占着,这是什么样的毛病呢,感觉跟这样的家人一起生活好艰难,从小在妈妈教导下养成的有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毛病跟老公一家的毛病格格不入,不是一类人为何要入一家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2 12:08 , Processed in 4.77724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