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垢不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直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一)。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1。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三)。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2其事3(四)。
  分解:
  一则不异,异则不一。若云微尘非世界则异,若云微尘即世界则一。若云是一,则何有微尘世界之名。若云是异,则实无微尘世界之分。盖微尘聚即为世界,世界散即为微尘。说异不可,说一亦不可。说合不可,说非合亦不可。以合一则不能异,合异则不能一,此迷于一异者,皆不明平等法身之理也。所谓一异之相,皆众生知见,其实一异之相,皆是计名执取之病。盖此世界微尘,皆非实有也。若微尘是实有,即不能聚而成世界。若世界是实有,即不能散而为微尘。一微尘含五大性,世界亦含五大性。一微尘性即世界性,世界性即微尘性,非一非异。求其一异之相,了不可得。若云一合相非一合相者,皆是边见也,究竟法身真际,三身即一体,一体即三身。不但一合相不可见,即一合之理亦不可说。名相皆空,言语道断,平等平等,会归法身真际矣。
  词义:

  1一合相:真性融成、浑然粹然、无二无杂是为一合相。

  2贪著:依恋也。

  3事:即色中六根也。
  概论:
  如来佛,又恐怕须菩提,执见未泯,不了般若真谛,未明法身应身之理。故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设比喻而破之。盖应身不离于法身,犹如微尘不离于世界。世界喻法身,微尘喻应身。世界碎为微尘,即法身分为应身。微尘聚为世界,即应身会归于法身。应身非异,应身亦是法身之体。法身非一,法身能起应身之用。微尘非世界,而微尘实是世界之体。世界非微尘,而世界实由微尘而起。佛云世界碎为微尘者,就是说法身分而为应身也。法身本如虚空,则应身更非实有。世界本如镜花,则微尘亦同水月。微尘既非实有,即世界亦非实有也。世界若是实有,即是一体,即是一合相,即不能碎为微尘之相也。换而言之,应身既非实有,法身亦非实有也。法身若是实有,即是一相,一相亦是一合相,即不能起为应身之相也。非一非异,非合非不合,所以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假名一合相而已!总之本分要在以明有相皆妄之旨,点破一合相亦不可住也。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若善男信女,将三千大千世界碎分成为微细的尘埃,汝的意思,以为多否?须菩提曰:世尊!以其非实,乃见甚多。这个缘故,因为此等微尘众虽极多,然无定体,起灭靡常,有生有灭,终非实有。若是微尘众,实在有者,如来佛,即不说是微尘众。因为佛说微尘众,不特微尘众非真实,即世界亦非实有也,故名之微尘众而已!须菩提又向佛曰:世尊!我师父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亦是妄尘的一个积聚,成即有坏,终有尽时。虚幻不实,故非世界。乃名之为世界而已!这个缘故,就世界中论,实有者,惟此一合相。一合相,即真性也。常住不坏,一而不可分为二,合而不可析之离,如来说一合相,以等于真性之虚空,不可以言语形容,即非一合相,强名之为一合相而已!如来视须菩提,已悟其实,故向须菩提曰:“须菩提”乎!一合相之道,空而不空,妙不可言。但庸常之人,锢蔽不明本性,贪著眼前,认幻缘为实境,种种著相,而不能悟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一)。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1。如是信解。不生法相2。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二)。
  分解:
  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凡夫不悟般若之理,不能降伏妄心。凡有知见,外不能离六尘,内不能离缘影,知见愈多,而尘劳愈甚。终日为知见所迷,不堕于能知障,即堕于所知障。不迷于所见之相分,即迷于能见之见分。妄境薰妄心。妄心取妄境,总是心外取法,于自己本性上加添障碍。所谓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若能直下不生知见,了明泹槃生死,皆如空花,则本源清净心体,当时圆明普照,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此理,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以证明之。然所云知见者,亦非全无知见,若全无知见,即成断灭。所云不生者,不生邪知见也,非无正知见也。若深明般若之用,不离知见,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则即了悟本心,如是知,如是见,不生法相矣。
  词义:

  1如是知、如是见:即无上菩提之真知真见也。

  2不生法相者:法者事也,相者形迹也。不生法相者,于事之有形迹、如我人众生寿者之见、皆不萌于心也。
  概论:
  佛又恐须菩提,疑法身之体,既不可相见,何以如来佛,亦曾说我人等见,因而破执有离相之见,以显般若真谛。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若人言佛说我人等四见,你的意思怎么样?以为此人果解我所说的道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佛说四见,乃超乎其外而为此说,非囿于其中而存此见也。这种人,岂能解如来所说的道理呢?世尊所说的四见,只为凡夫,拔去病根而说也。不过借此四见之名而已!若真性中般若之妙,如太阳当空,洞达无碍,即非我人众生寿者之妄见也。

  佛又曰:“须菩提”乎!凡发正等正觉心者,既悟了无相妙理,自然行无相妙行。如此以为知,则知无所蔽,如此以为见,则见无所障,如此信解,即为妙悟,而不生法相。不生法相,永不退转,斯得真空无相之妙。

  佛又曰:“须菩提”乎!法相本空,即非法相也。空中有相,是名法相也。才是真空法相,非妄见者可比。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1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2(一)。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3泡影4。如露5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6(二)。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三)。
泡:音炮 比丘,僧也。比丘尼,师姑也。优婆塞,居士也。优婆夷,道姑也。
  分解:
  此总结之文,云法身非相,应化非真也。前文言人法皆空,既是人法皆空,持经何益?所以篇终归结,仍重在受持读诵。盖众生处处著相,若不从般若法中,受持读诵,终不悟法身非相之理。空生虽悟法身全体,又疑法身无言说,既是法身无言说,何以如来现有言说也。如来既有言说,岂不是有相有说也。反覆不悟者,皆因不解化身佛能说如如法也。其实化身非应,应身非化,亦应亦化,非应非化,全是法身大用也。何谓化身非应?法身是常住法,随众生心所感应,隐佛身或现龙鬼身也。何谓应身非化,应地前机所现佛身,非五趣之所摄也。何谓亦应亦化,声闻所见相,是修成身,属忽有之身也。何谓非应非化,法报二身,既不属应,亦不属化也。今云应化非真者,是说法身本无言说相,假化身而说也。以如如身,说如如法,不取于相,而无相无不相也。三身一体,一体三身,至此方真是般若无上之法,法身如如不动之体。
  词义:

  1阿僧祇:译华语为无央。

  2如如不动:心如镜如,故曰如如不动,经之结穴也。不取于相,万法皆空,如如不动,即圆融自在也。万法归于真性之如如不动,即两仪四象之归于太极也。

  3梦幻:梦出无心,幻成有意,梦觉入幻,幻结疑梦,怕从颠倒起也。

  4泡影:水沤为泡,泡随水消,形照为影,影从形灭,皆虚无实也。

  5露:露以日晞,电以霁散,尤为倏忽起灭也。

  6六观:梦、幻、泡、影、露、电六者,谓之六观。六观皆假,则真观显露。真观维何,即如如不动,先天本觉之真空实相也。
  概论:
  上已畅言人空法空,佛又恐怕后世人,疑人法既空,持经何益?故篇终,又极言此第九次福慧相较。因为著相获福,受享有时,况又因享福而作业者。惟出世之福,无遗无漏,受享无穷。虽是较量劝说,然为提醒世人,持经为胜,叮咛反复,欲人净信,实护念付嘱的一片慈心也。
  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若有人以充满无量无央数的世界的七宝,行布施,福固多。若复有善男信女,发广大普济之心,受持此经偈,不但自己见性,还要为人演说,使人见性,则此出世之福,比前福更胜多多矣。当如何为人演说?要不著相,不动心。这个缘故,因为凡世间,有所作为之法,现灭不常,如同梦境,如同幻缘,如同浮泡,如同虚影,如同朝露即干,如同电光忽过,凡属有为,应作此六者观也。

  佛反复大阐般若之法,说经已毕,阿难记说此经圆满,长老须菩提,与同时在法会听经的诸乞士,女僧,善男,信女,及天龙八部,并阿修罗道鬼神等,莫不听经感化,不惊不怖,皆大欢喜,信受其言,奉行其教。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七、附释迦略传
(一)降生
  释迦二字,译华语为能仁。牟尼二字,译华语为寂默。释迦的父亲,是中印度迦毗罗国的国王,称净饭王。释迦的母亲,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勤俭朴素,不喜奢华,好闻法教。四十四岁这一年,梦天降神人,就怀胎释迦。到了临月的四月初八日这一天,驾临蓝毗尼园。这个时候,园中春和日暖,无忧树花,灿缦发放,世称释迦牟尼,就在这天降生了。推算起来,这个时候,约在西历纪元前五百六十六年,就是中国周昭王二十四年。中国的史略上,也曾有一段说明,谓四月初八日,山川震动,五色光贯太微星,太史苏田奏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一千年后,声教及此。却说释迦降生后,由其母亲摩耶夫人,带回迦毗罗城,父亲净饭王,见生了一个太子,心中是十分欢喜,取了一个好名字,称悉达多。悉达多三字,是一切成就的意思。摩耶夫人生了释迦以后,过了七天就去世了。就由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闇波提夫人,代为抚养。养到七岁,请了一个婆罗门的学者跋陀罗尼当师傅,教以文字。但是迦毗罗国的领土,仅仅五百多方里,是一个小国,并挟于诸大国之间,要与群雄对立,所以净饭王,又聘了孱提提婆为太子的师傅,专教以武艺。太子悉达多。天姿聪明,兼通文武,名震内外。

(二)出家
  却说太子悉达多,在降生的时候,净饭王请了一个仙人阿私陀,来看太子的相。仙人阿私陀,看了太子相,就叹了一口气说:伟哉太子的尊容,身具三十二相,非凡人也。若是不出家,必为转轮圣王,统辖五天竺。(五天竺,就是东南西北中五印度,也就是全印度的意思。)若是出家,必为三界的导师,叹我已老,不能亲闻说法。净饭王听了这一番话,又喜又悲。就想着,情愿太子为转轮圣王,不愿其离我出家。于是就想出很多的法子,来阻碍太子出家。因为要想使太子满足世间的快乐,不务外道,所以给太子建了一座三时殿,罗致了多少宫女,伶人,来侍候太子。净饭王对太子一种爱眷抚育的真情,就是倾一国之富,也是不可惜的了。太子到了十七岁的时候,净饭王就说妥了善觉王的王女耶输陀罗为妃,怱忙的迎娶过了门,并使了很多的美姬,日日歌舞管絃,来尽人间的快乐。但是太子胸中,深悟人间生老病死无常,求道的念头,与日俱增。虽是宫中这等的快乐,却不能打动他的心。有一天,他来到父王面前,详说志向要出家。净饭王听了这话,就惊曰:(汝若欲成道,度一切众生,可先救为父的这个苦恼,我欲早日让位于汝,好修梵行,已是我的夙愿。)虽然他父王如此说法,太子出家的念头,终不为动摇。太子到了十九岁的时候,耶输陀罗妃,生了一子,称罗睺罗。一般城民,都庆喜生了王孙。但是太子,就暗暗自己想着,现在既生了一子,我若背父王的命去出家,已可多少减去父王之忧。遂决定于二月初八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私自出宫,乘着马车,离了这个迦毗罗城去了。

(三)苦行
  太子离开了迦毗罗城,走了十七里多,到了蓝摩市,更由此东进,入了阿跋弥河的深林,选了一块四邻寂静的地方,当作修道的场所。在这个时候,剃了发须,脱去宝服,换穿了袈裟,打发车夫带了车马回城,奉还父王,并带了一个如下的一句口信给他父王。说的是(人生早晚要离别的,那里能够常在一块呢?)从此再向东走,访着了跋迦仙。跋迦仙是苦行婆罗门之一人。谓非苦行,不能解脱。太子见跋迦仙的苦修后,就向跋迦仙问曰:(汝为什么如此苦修呢?)跋迦仙曰:(因欲生于天,得来世天上的乐果,不得不苦修耳!)太子就告曰:(汝所求的是天上乐果,还是不究竟。要知语天虽乐,福报有限,福业尽,又受六道轮回苦报,汝所谓乐者,究竟是苦而已!)遂离了跋迦仙而去。

  却说太子离开迦毗罗城后,父王知道了这事,就惊愕万分,随即派了臣下,四方去找。正在找得忙乱之中,车夫牵了车马,回到了王城。车夫就把出城的经过,同带的口信,一一禀告净饭王。净饭王就派了两位大臣同师傅,去迎太子回来。这一行到了跋迦仙人处,跋迦仙曰:(太子已离开此地,向北行去了。)这一行,即又向北方追赶,看见了太子,坐在树下。大家都喜出望外,就告以父王如何想念他,并转达父王盼太子即归的意思,请太子速速回城。太子听了这话,坚决的谢绝不可。遂舍了这等臣下,要到阿罗逻迦兰仙人处,这个时候,这等臣下,知道太子的决心,万难挽回,因商议由从人之中,选定了乔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湿五人,随从太子做伴。其余的臣下,都回迦毗罗城去了。太子同了这五人,渡过恒河,入摩诃陀国,过王舍城。此城的人民,人山人海的都来看悉达多太子。这个时候,频婆沙罗王,从城楼上,远见了人民,齐集的人山人海,知道是悉达多太子来了,就吩咐臣下去止驾,迎于槃荼婆山。频婆沙罗王,就自己发了驾,来见太子。向太子曰:(仁者何故出家?若因为不能早登王位,便出家,我当举我一国之半,请汝统治。若以为还不足,我可将全国奉汝,我愿退居臣下事之。倘还以为不足,我可下令我的大兵,侵略四邻,归汝统治。)太子谢曰:(我志在断生老病死四苦,得无上的解脱,我岂为欲求世间的五欲始出家么?惟有请于王者,望以仁法治汝国,不可虐待民庶。)频婆沙罗王,听了太子这番话,就感到太子,发心高洁,跪地请曰:(仁者如得解脱,请第一先度我。)太子谢了王的厚意,又往前进。渡了尼连禅河,向城北之弥楼山,去访优楼频逻迦叶,那提迦叶,迦耶迦叶三师。太子听了三师所说的法,以为不是真道。后又访弥楼山下的阿罗逻迦蓝,及郁陀罗摩两仙人。太子也终觉两仙人所说的法,还是不能解脱,唯有自修,于是在尼连禅河的东岸前正觉山上,卜了一个地方,为修道的场所。并谢绝父王所资的粮食,在此一连苦修了六年。

(四)成道
  太子在正觉山的树林中,苦修的六年之间,仅日食一麦一麻。形躯焦瘁,如同枯木一般。太子就自己想着,道因慧解而成,慧解因根而成,根因饮食而补。断食还不是得道的因,我仍当受食成道,就想起坐,到尼连禅河去洗澡。但是因这六年的断食,身上只剩了皮包骨,站都站不起来了,这个时候,就从树林旁边,来了一个看牛的女孩子,叫做难陀波罗,向太子行了一个礼,捧上了一杯牛乳浆,太子接过来饮了,就觉得体力渐渐恢复,随太子做伴的乔陈如等五个比丘,见太子饮乳浆,欲下山的情形,就惊怪起来,以为太子道心退转,我等上无同他做伴的必要,就离开太子向西方波罗奈斯的地方去了。剩了太子一个人,独行下了山,行行复行行,到了佛陀迦耶地方,毕波罗树下,就起了大决定,发誓曰:(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这个时候,来了一个童子,抱着一捆青草,送给太子,好便打坐。于是太子从此自修,静坐冥思,静观中,经过无数境界。到了三十五岁的这一年,十二月初八日,于中夜观见天上明星,豁然大彻大悟,成了道了。(前说的一个童子,抱着一捆青草,送给太子打坐。这种草称吉祥草,童子称吉祥童子,这处成道的道场,也就称了吉祥道场。)

(五)说法
  太子成道以后,要去先度弥楼山的阿罗逻与郁陀罗两仙。到了弥楼山,听说两仙。久已死了。就转道到了波罗奈斯国的鹿野园,来度乔陈如等五个比丘,说四圣谛之法。佛住鹿野园,仅三个月,得了弟子五十六人。却说佛在入山之前,频婆沙罗王,曾有第一先度我之口约,所以就转道到王舍城去了。

  成道后,第二第三年。佛居王舍城说法,全城人民,都舍了波罗门教,来归依佛门。成道后,第四年。佛迁居吠舍离国之大林精舍说法。

  成道后,第五年。佛居大林精舍说戒律,并率诸弟子,从大林精舍,迁居灵鹫山。此年闻父王净饭王病笃的信息,回到迦毗罗国看父王的病,并为父王说法。父王死后,营葬如仪。

  成道后,第六年。佛仍回王舍城说法。

  成道后,第七年。佛在乔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行化。此年波斯匿王太子逝多,建祗园精舍。

  成道后,第九年。佛迁居祗园精舍说法。

  成道后,第十二年。佛到摩醯湿伐罗补罗及波奈罗斯,吠舍离各都邑行化。

  成道后,第十三年第十四年。佛在乔萨罗国各都邑行化。

  成道后,第十五年。佛回迦毗罗国说法,并于印度各都邑行化。

  成道后,第十七年。佛居竹林精舍说法。

  成道后,第十八年。佛居舍卫城说法。

  成道后,第十九年。佛居竹林精舍,到摩伽陀国各邑行化。

  成道后,第二十年。佛居祗园精舍说法。

  成道后,第二十一年。佛从诸弟子中选出阿难随侍左右,并与诸弟子说法。阿难从此后二十五年间,博闻暗记,始终一贯,今日众生得闻佛法,多由阿难念持之功。

  成道后,第二十二年。至三十六年。佛应各方之请,并往来于大林精舍,祗园精舍,及灵鹫山三道场说法。

  成道后,第三十七年。佛于灵鹫山说法华经。至第四十四年,共八年间,始说完。

  成道后,第四十五年。佛在拘尸那城附近醯兰若河地方,娑罗树下入灭。(殁)时在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二月十五日,午后六时。释迦自降生、出家、苦行、成道、说法、至圆寂,共八十岁。即殁在中国周穆王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诵经口渴的同修们请 喽。
发表于 2010-8-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感恩师兄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讲这本金刚经,是说如来的心法。以断疑生信为主,以离相为宗,以无住为体;真空之妙,并不在言语形迹间,实为不得已而言说。所以经旨宏深,颇难了悟。倘若诵经的人,不知道经解;看经的人,不知道佛言,就是烂熟经文,也是茫无所得,更何能谈到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道理呢?
发表于 2010-8-6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的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知道《金刚经》的内涵,可不要“舍本逐末”呀!!!
发表于 2010-8-14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20:40 , Processed in 0.32003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