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葶  苈  子(《本经》)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苈子)和独行菜(北葶苈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均系野生。北葶苈子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等地,南葶苈子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甘肃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田野和路旁。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以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大寒。归肺、膀胱经。功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临床用名有葶苈子、炒葶苈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苦,寒。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下膀胱水,腹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

《药性论》:臣,味酸,有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日华子本草》:利小肠,通水气虚肿。

《开宝本草》:味辛、苦,大寒,无毒。下膀胱水,腹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

《本草衍义》: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其理甚明。《药性论》所说尽矣。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中阴也。其用有四: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

《汤液本草》:《本草》云:主癥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及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便。久服令人虚。又云: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液》云: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异?榆白皮为之使,恶僵蚕。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之。

《本草衍义补遗》:属水属木,性急善逐水。病人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后致虚也?葶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经》既言味辛苦,既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不可久服。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葶苈、苦仁之苦、甘,所以泄满。

《本草纲目》:甘、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伤胃,故以大枣辅之。然肺中气水膭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尔。既不久服,何重杀人?《淮南子》: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

通月经。

宜大枣。

《本草经疏》:葶苈禀阴金之气以生,故其味辛苦,大寒无毒。气薄味厚,阳中阴也。为手太阴经正药,故仲景泻肺汤用之。亦入手阳明,足太阴经。肺属金,主皮毛,膀胱属水,藏精液,肺气壅塞则膀胱与焉,譬之上窍闭则下窍不通,下窍不通则水湿泛溢,为喘满,为肿胀,为积聚,种种之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阴能下行逐水,故能疗《本经》所主诸病。《本剂》云:泄可去闭,葶苈之属是矣。至苦极寒,有泻无补,暂用尚能损真,久服宁不令人虚也。

简误:葶苈,泻肺利小便,治肿满之要药。然味大寒,走而不守,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犯之则轻病重,重必危,慎之!近世甜、苦二种,据《本经》云辛苦,则甜者非矣!总之,疗体皆以行水泄闭为用,多服久服,咸不宜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大寒。沉也,阴中之阴。无毒。一云:小毒,用之当熬。恶僵蚕石龙芮,使输皮得酒良。种因甜苦两般,证量轻重各用。苦葶苈行水走泄迅速,形壮证重者堪求;甜葶苈行水走泄缓迟,形瘦证轻者宜服。苟或卤莽,易致杀人。逐膀胱伏留热气殊功,消面目浮肿水气立效。肺痈喘不得卧,非此难痊;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出仲景方。痰饮咳不能休,用之易愈。主癥瘕积聚结气,理风热瘙痒痱疮。久服虚人,须记勿犯。

《本草乘雅》:止曰亭,行止曰历。故决渎水道,诚急方之泄剂也。若气结为症瘕,为积聚,为饮食寒热,皆止固不适,决而泄之。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之属是矣。

《药性解》:葶苈,味辛苦,性寒,有小毒,入肺、心、脾、膀胱四经。主水肿结气、膀胱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榆皮为使,恶僵蚕、灯草。

按:葶苈辛走肺,苦走心,膀胱者肺所绾也、脾土者心所生也,故皆入之。大伤肺气,渗泄下元,用之不当,杀人甚捷。稍涉虚者忌之。有甜、苦二种,苦者太猛劣,甜者性少缓。

《药鉴》:气大寒,味苦辛,沉也,阴中阴也,无毒。有甘苦二种。苦者行水迅速,甘者行水迟缓,要在看病症之轻重而用之也。逐膀胱伏留热气殊功,消面目浮肿水气立效。肺痈喘不得卧,服之即愈。痰饮咳不能休,用之立痊。主癥瘕聚结气,理风热瘙痒痱疮。仲景治伤寒胸内停水作胀者,十枣汤内用之是也。

《景岳全书》:味苦,大寒,沉也,阴也,气味俱厚,有毒。善逐水气,不减大黄,但大黄能泄血闭,葶苈能泄气闭,气行而水自行也。若肺中水气贲满胀急者,非此不能除。然性急利甚,凡涉气虚者,不可轻用。《淮南子》曰: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慎,乃反成病。即此谓也。第此有甜苦二种,虽曰为甜,然亦非真甜,但稍淡耳,稍淡者,其性亦稍缓。

《本草备要》:大泻气秘,通行水。

辛苦大寒,属火性急。大能下气,行膀胱水。肺中水气膹急者,非此不能除。破积聚癥结,伏留热气。消肿除痰,止嗽定喘,水湿泛溢,为肿胀,为痰嗽,为喘满。通经利便。久服令人虚。《十剂》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大黄泄阴分血闭,葶苈泄阳分气闭,气味俱厚,不减大黄。然有甜苦二种,甜者性缓,苦者性急,泄肺而伤胃,宜大枣辅之。仲景有停苈大枣泻肺汤,治肺气喘急不得卧。昂按:辅以大枣,补土所以制水。榆皮为使。

《本经逢原》:葶苈苦寒不减硝黄,专泄肿中之气,亦入手阳明、足太阳,故仲景泻肺汤用之。肺气壅塞,则膀胱之气化不通。譬之水注,上窍闭则下窍不通,水湿泛溢,为喘满,为肿胀,为积聚,种种诸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降,能下行逐水,故能疗《本经》诸病,亦能泄大便,为其体轻性沉降,引领肺气下走大肠。又主肺痈喘逆,痰气结聚,通身水气,脾胃虚者宜远之。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反乃成病。葶苈有甘,苦二种,缓急不同。大抵甜者下泄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复伤胃,故以大枣辅之。然肺之水气贲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金匮方》云:葶苈敷头疮,药气入脑杀人。

《本草崇原》:葶苈花实黄色,根白味辛,盖禀土金之气化。禀金气,故主治癥瘕积聚之结气。禀土气,故主治饮食不调之寒热。破坚逐邪,金气盛也。通利水道,土气盛也。

李杲曰:《本草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闭,一泄气闭,盖葶苈之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别录》云:久服令人虚。朱丹溪谓:葶苈属火性急,善遂水,病人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健何必久服而后虚也。李时珍曰:葶苈子有甜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不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兼伤胃,故古方多以大枣辅之。若肺中水气膹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既不久服,何至杀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及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与不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泻肺中水气。

葶苈专入肺,兼入胃。辛苦大寒,性急不减硝黄。大泻肺中水气,膹急下行膀胱。故凡积聚癥结,伏留热气,水肿痰壅,嗽喘、经闭、便塞至极等症,诸症皆就水气停肺而言。无不当用此调。昔本草十剂篇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但大黄则泻脾胃阴分血闭;葶苈则泻肺经阳分气闭。葶苈有苦有甜,甜者性缓,虽泻而不伤;苦者性急,既泻肺而复伤胃,故必用以大枣补土以制水,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观《金匮》所云,用葶苈以治头疮,药气入脑杀人,其意大可知矣。

《得配本草》:得酒、大枣良。恶白僵蚕。

辛、苦,大寒。入手太阴,兼足太阳经气分。大泄阳分之气闭,下泻膀胱之留热。膈中痰饮喘促,得此能疗。肺中水气膭急,非此不除。水结由于气热,惟此清之。

得大枣,治肺壅,不伤胃。配防己,治阳水暴肿。

虚人禁用。泄真气也。仲景曰:葶苈敷头疮,药气入脑杀人。

《本草经解》:葶苈子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其主症瘕积聚结气者,气结聚而成积,有形可征者谓之症,假物成形者谓之瘕,葶苈入肺,肺主气而味辛,可以散结也。

小肠为受盛之官,饮食入肠,寒热之物皆从此运转,如调摄失宜,则寒热之物积矣,葶苈气寒,可以去热,味辛可以散寒。

下泄膀胱,葶苈入肺入膀胱,辛寒下泄,所以通利也。

《神农本草经读》: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肺为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凡积聚寒热,从水气来者,此药主之。

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水饮所结之疾。饮食寒热,破坚逐邪,亦皆水气之疾。通利水道。肺气降则水道自通。

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肺为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凡积聚寒热从水气来者,此药主之。
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也。

《本经疏证》:葶苈根白子黄,味辛气寒,恰合从肺至脾之用。其萌芽于寒水,得润下之性,长茂于风木,具通达之能,收成于火令,擅速急之长,从肺及脾。自上抵下,通达远急,又何尤乎癥瘕不消,积聚不散,结气不化,饮食停滞,得为寒热哉?然此犹上脘中宫之患也。其最近于肺,为极上之害者,尤莫如水。水热穴篇曰:夫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水虽就下,满则必溢,溢则盛于皮毛,攻其所合,而反上动下宁。欲循其本从下泄之,其留于上与外者,必不能随之顺流而下,故当从上泄之,此本经主治所以及破坚逐邪,通利水道;隶主治所以及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也。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于此可见肿而不胀,非上气喘逆者,非葶苈所宜矣。肺痈喘不得卧,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支饮不得息者,皆与葶苈大枣泻肺汤;水证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与葶苈丸下水,则葶苈之用,前说不可云不售矣。惟是牡蛎泽泻散治腰以下水气,鳖甲煎丸治疟母,己椒苈黄丸治肠间水气,其病皆不在上,又何以用之?殊不知葶苈本经原主癥瘕,积聚结气,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故凡水气坚留一处有碍肺降者,宜用之,如腰下水气疟母条中原不具证。惟肠间有水气者,明摘腹满口舌干燥为据,犹不可识肠为肺合为水所留,能使气阻化热,致口舌干燥,则葶苈之功不难即此窥之矣。矧大戟芫花甘遂等,非不治坚癖难下之水,特其水皆汪洋四射,不比葶苈所治之水直上不下,故古人多以泄气闭目之也。

尤在泾曰:大陷胸之治在胃,大承气之治在大小肠。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藉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食在胃,必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仅著驱饮之效,葶苈更兼荡食之功,故大陷胸汤但用甘遂,大陷胸丸并用葶苈也。

《本草分经》:辛、苦,大寒。性急力峻,下气破结,行膀胱水,除肺中水气膹急,通经利便。

《本草思辨录》:大黄泄血闭而下热,葶苈泄气闭而逐水。凡水气坚留一处有碍肺降者,葶苈悉主之。惟泄肺而亦伤胃,故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大枣辅之。

甘遂味苦甘,所治在中与下,能利水谷之道,故治留饮宿食。葶苈味苦辛,所治在上与表,但利水道,故主结气饮食寒热。试以大陷胸汤丸证之,大黄荡实涤热,上中下咸到,性极峻厉,故汤丸皆以为君,为陷胸之主药。陷胸汤加芒硝甘遂,而一则煮一两沸,一则纳末者,以二物皆下趋极易,欲其回翔胸膈,化水食而软坚也。陷胸丸之证,曰项亦强如柔痉状。项强二字,实此证之主脑。按《素问》“太阳在泉,项似拔。”项似拔者,湿上冲也。此强而非拔,为水结在肺无疑。曰如柔痉状,则与柔痉相似而不同可知。然则何以治之?夫结胸由于误下,误下故正虚邪入,水饮宿食,遂互结而不下,要其所入之邪,太阳病未解之阳邪也。阳邪劫液,故筋失所养而项强,是宜泄其为患之水,濡以柔筋之液,而大逐其心胃之热实,故用大黄硝遂无二致,而法则有变,药亦宜加矣。杏硝合研,所以润液而柔项;遂蜜同煮,所以安正而化结;葶苈泻肺水,为是方水结之专任,变汤为丸者,以项强不可以急图也。葶苈与甘遂,可同年语乎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葶苈子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葶苈子醇提物有强心作用,可使在体蛙心停止于收缩期;增强兔、猫的心脏收缩,减慢心率,阻滞传导;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葶苈甙在心电图上表现有强心甙的作用。对麻醉猫有短暂升压作用,对结扎冠脉左降支的兔心,可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心肌摄氧量增加,对心律失常及心电图改变均呈治疗作用。对实验性心肌梗死效果优于毒毛旋花子苷K。

2. 葶苈子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苄基芥子油(异硫氰酸苄酯),对酵母菌、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他菌株均有抑制作用。

3. 葶苈子有抗肿瘤作用。

4. 葶苈子有利尿作用。

5. 葶苈子有平喘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白    果(《本草纲目》)

白果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成熟种子。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原植物野生于天目山海拔500~1000米的酸性土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喜阳、耐寒、耐旱、忌涝。味甘、苦、涩,性平。归肺经。功效敛肺平喘、收涩止带。临床用名银杏、白果。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时方药亦时用之。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生捣能浣油腻,则其去痰浊之功,可类推矣。其花夜开,人不得见,盖阴毒之物,故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

熟热,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皶疱黑斑皲皱。及疥癣疳匿阴虱。

《本草蒙筌》:白果一名银杏,俗呼鸭脚。多食则动风作痰。食满一千,令人少死。阴毒之果,不可不防。古方取其所能,仅治白浊获效。小儿勿食,极易发惊。

《本草备要》:一名银杏,涩,敛肺去痰。

甘苦而温,性涩而收。熟食温肺益气,色白属金,故入肺。定痰哮,敛喘嗽,缩小便,止带浊;生食降痰解酒,消毒杀虫。花夜开,人不得见,性阴有小毒,故以消毒杀虫。多食则收涩太过,令人壅气胪胀,小儿发惊动疳。食千枚者死。

《本经逢原》:银杏,定喘方用之。生嚼止白浊,降痰消毒杀虫,涂鼻面手足,去齇疱皯黯。生捣能浣油腻,同水捣浆衣,杀虫虱,去痰涤垢之功,可例推矣。熟则壅遏闭气,多食令人胪胀昏闷。昔有饥者,薄暮食此过多,次日胀闷欲死,急以鹅翎蘸香油探吐,方可得生;粪清灌之亦生,取其能降泄也。

《本草求真》:[批]生用涤痰除垢,熟则胀闷欲绝。

白果专入肺。虽属一物,而生熟攸分,不可不辨。如生食则能降痰解酒,消毒杀蛊,以浆涂鼻面手足,则去齇疱皯黯油腻,及同汞浣衣,则死虫虱,其花夜开,人不得见,性阴,有小毒,故能消毒杀虫。何其力锐气胜,而能使痰与垢之悉除也。至其熟用,则竟不相同,如稍食则可,再食则令人气壅,多食则即令人胪胀昏闷,昔已有服此过多而竟胀闷欲死者,食千枚者死。然究其实,则生苦未经火甘,而性得肆其才而不窒;熟则经火煅制,而气因尔不伸,要皆各有至理,并非空为妄谈已也。《本草汇》曰:白术、熟地、熟杏、大面皆属闭气之品。

《得配本草》:甘、苦,涩。有小毒。入手太阴经。熟用,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止带浊;生用,降痰,消毒杀虫。

配百药煎,治肠风;配麻黄、甘草,治哮喘。

多食壅气动风,发惊暴厥。

《本草新编》:味甘、少涩,气微寒。入心经,通任、督之脉,至于唇口。有毒,多食至千者死。治白浊,清心。性不能乌须发,然乌须发必须用之,引乌黑之于汁至于唇口之间的变白也。此从来《本经》之所未言。

白果不可多用,然小儿又最宜食之。盖小儿过餐水果,必伤任督之脉,五日内,与十枚熟食,永不饱伤之苦,并不生口疳之病。

或疑白果有损无益,先生谓能补任督之脉,此从前注《本草》者并未言及,何说之创乎?嗟乎。神农尝百草,安能尽尝,则注《本草》者,何能尽注,所望于后人之阐发者实多。况白果补任督,又铎闻之于纯阳吕祖之教,以治舍弟选之之于丙郎,而亲效者乎。盖丙郎多食水果,脾胃两困,越中儿科治之不效。适吕祖鸾降,训铎用六君子汤加白果汁枚治之,不旬日全愈。请问用白果之故。吕祖曰:丙郎乃伤任督脉也,非白果不效,故用之耳。志之以见铎之立论,非无本之学也。

或谓白果小儿最不宜食,有食之口吐清水而死者;曰:凡物不宜多服,安能独咎于白果。白果,少用则益于任督,多用则损于包络。口吐清水者,过清其心也。包络为心之相臣,包络损而心亦损矣。然必心气原虚,而又食白果至数百枚者,始有此祸,非食数十枚,便致如此也。

或疑白果清心,多食则过于清心矣,安得而不伤乎?然而心不畏清也,仍是过清包络耳。倘包络火旺者,食数百枚,正复相宜。唯包络素虚寒者,实宜戒耳。

白果,方中所用极少,唯治哮喘方有用白果者,取其能涤胃中饮食之积也。

《本草分经》:甘、苦,涩。生食降浊痰,杀虫;熟食敛肺益气,定哮喘,缩小便,止带浊壅气,发疳。小儿多食白涩,吐涎沫不知人,急用白鲞头煎汤灌之可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果有祛痰止咳作用。

2. 白果有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多种杆菌及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 白果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白果二酚对兔有短暂的降压作用,并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加;外种皮提取物能使大鼠主动脉输出量渐减,冠脉流量渐增,总的心输出量减少,还能增加离体兔耳血管灌流量,提高小鼠在常压下的耐缺氧能力。

4. 白果有解痉作用,其有效成分是黄酮醇。

5. 白果有消除自由基作用。

6. 白果有抗过敏作用,其有效成分是银杏甲素。

7. 白果有抗肿瘤作用。

8. 白果有扩张输尿管作用。

9. 白果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

10. 白果有抗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作用。

11. 白果对荷瘤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有显著调节作用。

12. 白果有提高应激反应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是银杏外种皮多糖。

13. 白果二酚对离体兔肠有麻痹作用,能使离体子宫收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桑  白  皮(《本经》)

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河南、湖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味甘,性寒。归肺经。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临床用名有桑白皮、蜜炙桑白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叶:主除寒热,出汗。

《名医别录》:无毒。主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

《药性论》:使,平。能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日华子本草》:温,调中,下气。消痰止渴,利大小肠,开胃,下食,杀腹藏虫,止霍乱吐泻。

《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

《本草衍义》:治服金石发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性微凉。

《药类法象》:气寒,味苦酸。

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补虚益气,除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

《药性赋》:味甘,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二:益元气不足而补虚,泻肺气有余而止咳。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酸。甘而辛,甘厚辛薄,无毒。

入手太阴经。

《象》云: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除肺气,止唾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

《心》云:甘以固元气,辛以泻肺气之有余。

《本草》云: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缝金疮。续断、麻子、桂心为之使,忌铁铅。

《本草衍义补遗》:气寒味苦酸,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除肺中水气,止呕血,消水肿,利水道,须炒而用之。

《本草纲目》:桑白皮专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宋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面喘,面肿身热,泻白散主之。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

《本草经疏》:桑根白皮得土金之气,故味甘气寒而无毒。东垣、海藏俱云兼辛。然甘厚辛薄,降多升少,阳中阴也。入手太阴经。甘以固元气而补不足,辛以泻肺邪之有余,故能止嗽也。凡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伤中者,中气伤也。五劳者,五脏劳伤也。六极者,六腑之中气极也。羸瘦者,肌肉脱也。崩者中,血脱也。脉绝者,气血两虚之至,故脉不来也。之数者,皆由阴不足则阳有余,阳有余则火盛而内热,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能消物,造化自然也。惟甘也可以补元气,惟寒也可以除内热,热除矣,元气生矣,则上来诸证自瘳。故《本经》终之以补虚益气焉。《别录》去肺中水气者,即《十剂》中云:燥可去湿,桑白皮之属是已。吐血热渴者,热伤肺,火炎迫血妄行,溢出上窍,而兼发热作渴也。其主水肿腹满胪胀者,即利水道,除湿补虚之功也。湿热盛则寸白生,消除湿热则虫自不能留也。缝金疮者,甘寒补益,宜于伤损也。

简误: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甘而辛,甘厚辛薄。气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为使续断桂心,入手太阴肺脏。甘助元气,补劳怯虚羸。辛泻火邪。罗谦甫曰:桑白皮泻肺,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去则气得安矣。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肿,解渴驱痰。刀刃伤作线缝,热鸡血涂即合。

《本草乘雅》:桑为蚕食,桑是蚕之天矣。蚕质作丝,丝是蚕之精矣。丝丝缕缕,如人身外之毛发,身内之经络,毛发广之须眉,经络广之肉腠,又深之广之,如经络为营血行之处,或经脉损而营血崩,或营血去而经脉涸,从脉生病,咸可以桑。

季夏取桑柘之火,桑当入脾,为脾之心药,以丝缕如脉,心主脉故也。丝发五音,皮坚似革,色白属金,亦可入肺,脾之肺药也。曲直仆伛,靡不怒生,得木全性,亦可入肝;脾之肝药也。精英在椹,色黑气寒,亦可入肾,脾之肾药也。虽入五藏,以脾为主,然非寄四藏于脾,四藏别有体用,此则脾藏中之四藏也。设因脾转属,为效甚速。盖伤中者,伤中央土,致五藏之劳兴极耳。羸瘦即肉极;崩中绝脉即脉极。桑司中央火,且丝缕专胜,故治肉脉之极,其功特著。补虚者,补脾土之虚;益气者,益中央之气。丝缕在叶,叶可通心以除寒热,汗乃心液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性解》: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脾、肺二经。主伤中羸瘦、崩中脉绝、肺气有余、虚劳客热、瘀血停留、吐血热渴,止嗽消痰,开胃进食,利二便,消水肿,能杀寸白,可缝金疮。皮中白汁,涂唇燥及小儿口疮。桂心、麻子为使,忌见铅、铁。桑枝,疗手足拘挛、阴管作痛、眼眶作晕、气逆咳嗽、肿毒风痒。桑椹,开关窍,利血脉,安神魂,黑须发,明耳目。桑寄生,主除腰痛,去风湿,健筋骨,充肌肤,愈金疮,益血脉,长须发,坚齿牙,安胎气,下乳汁,止崩漏。折其茎,深黄色者真。

按:桑皮辛则走西方而泻肺金,甘则归中央而利脾土,然肺气虚;脾气弱者,不宜用之,恐润利之品,能走真元耳。枝本四发,有发散之义。椹为桑英,有裨益之功。而寄生独产于海外,盖以地暖不蚕,桑木无采捋之苦,得气最厚,生意浓密,叶上在生出,何曾有所为节间可容树子也。此说本自丹溪,最为近理。《图经》诸书,胥失之也。难得其真,误服杀人,用者谨之。

《药鉴》:气寒,味苦酸,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酸苦能补虚,故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也。气寒能利水,故主除肺中水气,止唾血,消水肿,利水道也。蜜炙用之,又主理肺气而止咳嗽。与阿胶同用,又能治血嗽。盖阿胶补血,所忌者在敛肺耳,今得此剂以泻之,则血得补而不患其为敛也。桑白皮乃监制阿胶之妙剂也,用之者,其可少乎?

《景岳全书》:味甘微辛微苦,气寒。气味俱薄,升中有降,阳中有阴。入手太阴肺脏。气寒味辛,故泻肺火;以其味甘,故缓而不峻。止喘嗽唾血,亦解渴消痰,除虚劳客热头痛。水出高原,故清肺亦能利水。去寸白,杀腹脏诸虫。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寸白,杀腹脏诸虫。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忤,及傅鹅口疮,大效。作线可缝金疮。既泻肺实,又云补气,则未必然。

《本草备要》:泻肺行水,《十剂》作燥,以其行水。

甘辛而寒。泻肺水,罗谦甫曰: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气得安矣。故《本经》又云益气。东垣曰:甘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泻肺气有余而止嗽。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钱乙泻白散;桑皮、地骨各一两,甘草五钱,每服二钱,入粳米百粒煎。时珍曰:桑皮、地骨,皆能泻火从小便出,甘草泻火缓中,粳米清肺养血,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一妇鼻久不闻香臭,后因他疾,缪仲醇为处方,每服桑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通。利二便,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发明》曰:肺中有水,则生痰而作嗽,除水气正所以泻火邪,实则泻其子也。火退气宁,则补益在其中矣。《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类是也。治肺热喘满,唾血热渴,水肿胪胀。肺气虚及风寒作嗽者慎用。为线可缝金疮,刮去外皮,耳白用。如恐其泻气,用蜜炙之。续断、桂心为使。忌铁。桑乃箕星之精,其木利关节,养津液,行水《录验方》:枝皮细锉,酿酒服良。祛风。桑枝一升,细锉炒香,不三升熬至二升,一日服尽,名桑枝煎,治风气脚气口渴。其火拔引毒气,祛风寒湿痹。凡痈疽不起,瘀肉不腐,瘰疬流注,臁顽恶疮不愈,用桑木片扎成小把,燃火吹息,灸患处。内服补托药良。

《本经逢原》:桑根白皮,泻肺气之有余,止嗽而能利水,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肺虚无火,因风寒而嗽者服之,风邪反闭固不散,而成久嗽者有之。甄权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虫。可以缝金疮,缝后以热鸡血涂之,桑皮之功用尽矣。

《本草崇原》:桑名白桑,落叶后望之,枝干皆白,根皮作纸,洁白而绵,蚕食桑精,吐丝如银,盖得阳明金精之气。阳明属金而兼土,故吐甘。阳明主燥而金气微寒,故气寒,主治伤中,续经脉也。五劳,志劳、思劳、烦劳、忧劳、恚劳也。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也。羸瘦者,肌肉消减。崩中者,血液下注。脉绝者,脉络不通。桑皮禀阳明土金之气,刈而复茂,生长之气最盛,故补续之功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泻肺火,利水通气。

桑白皮专入肺。辛甘性寒,善入肺中气分,泻火利水,除痰泄气。缘气与水与痰,止属病标,其气逆不利与水饮胶结,未有不因火结而成,罗谦甫曰: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得安矣。久而不治,则瘀结便秘,喘嗽胸满,唾血口渴,水肿胪胀,靡不色色而见。桑白皮辛甘而寒,能于肺中治火利水,俾火去而水自消,水去而火即灭,而气因尔而治。时珍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及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宋医钱乙宜治肺气热盛,咳嗽而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用桑白皮炒一两,地骨皮焙一两,甘草炒半两,每服一二钱,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后温服。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至书有云能补元气之不足,不过云其气得自安,若以甘寒之味可以补气,则当置甘温于何地乎。况本草《十剂篇》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故湿则为重,宜燥剂以除之。燥字从湿去重除之后而言,勿泥燥热之燥看。但此性寒而裂,其裂亦作寒裂。虽有甘味,不能以制,故古人有戒勿多用之条,及肺虚火衰、水涸风寒作嗽者,为切忌焉。

《得配本草》:桂心、续断、麻子为之使。忌铁。

甘、辛,寒。入手太阴经气分。泻肺火,降肺气,利二便,祛痰嗽,散瘀血,杀寸虫。又皮主走表,治皮里膜外之水肿,除皮肤风热之燥痒。

得糯米,治嗽血;配茯苓,利小便。

疏散清热,生用;入补肺药,蜜水拌炒。

肺虚,小便利者,禁用。根出土生者有毒,杀人。

《本草经解》:桑皮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中者,中州脾也,脾为阴气之原,热则中伤,桑皮甘寒,故主伤中。

五营者,五脏劳伤真气也;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脏腑俱虚,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补脾气,而补不足;寒以清邪火之邪,而退内热,邪气退而脾阴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丰,而劳极愈矣。

崩中者血脱也,脉者血之府,血脱故脉绝不来也,脾内血而为阴气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脉绝也。

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寒清火,味甘益气,气益火退,虚得补而气受益矣。

《神农本草经读》:今人以补养之药,误认为清肺利水之品,故用多之不效。且谓生用大泻肺气,宜涂蜜炙之,然此药忌火,不可不知。

《本经疏证》:桑根白皮,本经以之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举天下之虚证,几尽治之,宜补剂无与匹者矣。乃后贤视之,其功一若甚狭,何哉?予则谓不然。考千金于五脏之劳,大旨以四气调神大论中逆四时之气一节为主,因分析其辗转虚实致使关格生劳,于六极则以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至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为总论。分列风论痹论五脏四时所受病于筋脉肉气骨五极之下,以脏气发时论五脏虚实见象缀之。惟精极则以谓通主五脏六腑之病候,独归重于肾,是劳不尽属于虚,极有以异于竭,既有盛有衰有虚有实,又有四时之邪绳贯其间,其为虚证已无几矣。况劳极之病,有由伤中者,有由伤外者,有羸瘦者,有不羸瘦者,桑根白皮之所主,仅伤中之五劳六极且羸瘦者,不既已不广欤。所以然者,桑根白皮为物,甘辛而寒。寒者其气下归于肾,甘辛者其味上达谥肺脾,肺脾者水津运化之通衢,肾者水津归宿之庐舍。上焦运化不愆,则中之伤者以渐可瘳,下焦归宿有方,则外之羸者以渐能旺。且其物坚致韧密,洁净无瑕,剔其皮为纸,则牢固难败,以其叶饲蚕,则吐丝连续,故于崩中脉绝之候,又能补虚益气。明其于内崩则能补虚,而去者可复,于脉绝则能续气,而断者可联也。曰桑根白皮,还瘦为丰,固有诸矣。别录以之去肺中水气,肺中有水,必面浮,又以疗水肿腹满胪胀非过不羸瘦乎?夫惟其不羸瘦,转有以知其羸瘦矣。水为有形之物,必其胸腹中有空隙乃能容之,如其肌肉丰盈,气道充满,则水更居何所?且脾肺之气化,连属水道之通降得常,所以治羸瘦者,正其所以治水,又有岂有二致哉?惟其叶甘寒之外,不兼辛而兼苦,则有异于根皮,而清虚肃降之气过之,故主寒热病之汗出者,斯不得牵连前说耳。

《本草新编》:味甘而辛,气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脏。助元气,补劳怯虚羸,泻火邪,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肿,解渴祛痰。刀刃伤,作线缝之,热鸡血涂合可愈。

《本草分经》:甘、辛,寒。泻肺火,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

《本草思辨录》:桑根白皮甘辛入脾肺,而气寒复入膀胱,能驱脾肺中之水气从小便出,故水肿腹满胪胀胥治之。咳嗽惟肺有水气及伏火者宜之。肺虚无火,因风寒而嗽者,服之则锢闭邪气而成久嗽。此仲圣于王不留行散,所以谓风寒勿取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桑白皮有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

2. 桑白皮有利尿作用。

3. 桑白皮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

4. 桑白皮有解热、抗炎作用。

5. 桑白皮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及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6. 桑白皮有导泻作用。

7. 桑白皮对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8. 桑白皮对心脏的影响:桑白皮提取物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而正丁醇提取物可使离体大鼠心房收缩频率及收缩力明显增加,随后轻度抑制。

9. 桑白皮有抗肿瘤作用。

10. 桑白皮有扩张血管作用。

11. 桑白皮对花生四烯酸代谢有抑制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6 01:53 , Processed in 0.308562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