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紫    菀(《本经》)

紫菀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多系栽培。主产于河北、安徽、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原植物生于低山阴坡湿地、山顶和沼泽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涝、怕旱,除盐碱地外均可生长。味苦、甘,性温。归肺经。功效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临床用名有紫菀、蜜炙紫菀。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萎蹶,安五脏。

《名医别录》:味辛,无毒。主治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药性论》: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补虚,下气,及胸胁通气,治百邪鬼魅,劳气虚热。

《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

《开宝本草》:味苦、辛,温,无毒。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本草衍义》:益肺气,经具言之。

《本草纲目》:紫菀,肺病要药。今人多以车前、旋复根伪之。肺本自亡津液,又服走津液药,为害滋甚,不可不慎。

《本草经疏》:紫菀感春夏之气化,而兼得地中之金性,故味苦温。《别录》兼辛无毒。入手太阴,兼入足阳明。苦以泄之,辛以散之,温以行之,辛先入肺,肺主诸气,故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亦辛之力也。痿蹶者,阳明之湿热熏蒸于肺,则肺热而津液不能下滴,伤其气化,以困水之上源,故为痿蹶也。肺为五脏之华盖,而主诸气,肺安则能朝百脉,散精布液于各脏,故云安五脏也。疗咳逆吐脓血,止喘悸者,散肺气之邪也。能安五脏,故治五劳及体虚不足。小儿也惊痫亦虚而有热故也,热散则惊痫自止矣。得蜜蒸焙良。

简误: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温。无毒。忌雷丸、远志,恶瞿麦、天雄。畏茵陈蒿,使款冬蕊。主咳逆痰喘,肺痿吐脓;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虚劳不足能补蛊毒痿躄堪驱。仍佐百部款冬,研末姜梅汤下。共治久嗽,立建神功。款冬蕊各一两,百部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乌梅汤送下食后及临卧时各一服。

《本草乘雅》:当有五色,取色紫、味苦者,以治胸中寒热结气。胸中,肺部也。肺中有火,外发而为痿躄,内郁而为咳喘,及肺热叶焦,致五藏不安者。用其色以行肺用,用其气以散肺结,用其味以顺火性,倘无结气而用之。过泄肺气矣。

菀,郁也。解肺金郁以成名也。胸为肺部,寒热气结在中,致蛊毒、藏不安。上见咳逆,下见痿躄,菀,从结心。解即分散,表解便利为外徵。经云:金郁则泄之,解表利小也。观息奔,及小便卒不得出,其义自见。设中虚,或肺金体衰者,宜斟酌投之。

赤火刑金,紫则水火合璧,故转行金用,火金水三缘交会,同一支派矣。然太阴开,结则阖,非含火大种子者,变不转阖仍开耳。

解从结心,如表解为上为下之分散;便利为下为内之分散;息奔为上为外之分散;小便卒不得出,为下为内之结象也。当虚其实,毋虚其虚。

《药性解》:紫菀,味苦辛,性温,无毒,入心、肺二经。主咳逆上气,痰喘吐衄,补虚劳,安五脏。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紫色润软者佳。

按:紫菀苦能入心,而泄上炎之火;辛能入肺,而散结滞之行。行气养血,专治血痰,为血痨要药。

《景岳全书》:味苦平微辛。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若以劳伤肺肾,水亏金燥而咳喘失血者,则非所宜。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治五劳体虚,其亦言之过也。

《本草备要》:润肺泻火。

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咳吐脓血,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肺经热,小儿惊痫。亦虚而有热。能开喉痹,取恶涎。然辛散性滑,不宜多用、独用

《本草汇》云:苦能达下,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为上剂。虽入至高,善于达下,使气化及于州都,小便自利,人所不知。李士材曰: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诚金玉君子,非多用独用,不能速效。州都,膀胱也。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藁本、远志。畏茵陈。白者名女菀。时珍曰:紫入血分,白入气分。

《本经逢原》:紫菀,肺经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经血气之效。《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与紫参同功。其性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善调五劳体虚,止嗽定喘,疗惊悸吐衄诸血。又能通调水道,故尿涩便血,单服一两即效。然大泄肺气。阴虚肺热干咳禁用,以其性专温散,而无培养之力也。白者曰女菀,大泄肺气,《本经》主风寒洗洗,霍乱泄利,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病,一皆气分受伤之病。《肘后方》治人面黑令白方,用女菀三分,铅丹一分为末,醋浆服一刀圭,日进三服,十日大便黑,二十一日面白便止,过用则太白矣。《千金方》用酒服,男十日,女二十日,黑色皆从大便去。三十岁后不可服,以肺气渐减,不可复泄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崇原》:紫,黑赤之间色也。黑赤,水火之色也。紫菀气味苦温,禀火气也。其质阴柔,禀水气也。主治咳逆上气者,启太阳寒水之气,从皮毛而合肺也。治胸中寒结气者,助少阴火热之气,通利三焦而上达也。蛊毒在腹属土,火能生土,故去蛊毒。痿躄在筋,属木,水能生木,故去痿躄。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交,则阴阳合,故安五脏。

《本草求真》:[批]泻肺血热。

紫菀专入肺。辛苦而温,色赤,虽入至高之脏,仍兼下降。故书载入肺金血分,辛入肺,赤入血。能治虚劳咳嗽、惊悸吐衄诸血,又能通调水道,苦可下降。以治溺涩便血,用此上下皆宜。且此辛而不燥,润而不滞,李士材比为金玉君子,非多用独用不能速效。于肺实为有益,然疏泄性多,培养力少,与桑白皮、杏仁同为一类,但桑白皮、杏仁则泻肺经气分,此则专泻血经气分也,故肺虚干咳禁用。干咳类多血虚,不宜再泻。

《得配本草》:款冬为之使。畏茵陈。恶天雄、瞿麦、藁本、雷丸、远志。

苦、辛,平、微温。入手太阴、少阴经血分。泄上炎之火,散结滞之气。治痰血,利小便,开喉痹,退惊痫。气痛诸症悉退。

配生地、麦冬,入心以宁神;配丹皮、白芍,入胃以清热;配款冬、百部、乌梅,治久嗽;配白前、半夏,治水气。

肺气结滞,郁而为热,致肺叶焦枯,久嗽不止,用紫菀散之,则肺窍通而郁热自除。若阴虚肺液干枯,服散气走液之剂,为害不浅。人何以此为痨嗽之圣药,不究其源而妄用之,致阴受其害而不之知也。若滋阴重剂内加紫菀四五分,以通其滞亦可。

《本草经解》:紫菀气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手厥阴心包络;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降,阴也。

火为君火,火刑肺金,则咳逆上气矣,紫菀入心,味苦清心,所以主之也。

心包络手厥阴脉,起于胸中;手厥阴之筋,其支者入腋散胸中。主散厥阴,紫菀气温,可以散寒之气结,结而不散,乃寒热结气,厥阴有或寒或热,味苦可以散热也。

蛊毒者,湿热之毒化成蛊也,味苦无毒,泄而杀蛊,所以主之也。

痿躄者,肺受温热薰蒸,不能行清肃之令,心气热,下脉厥而上,上实下虚,抠折挈胫,纵不任地,而生痿躄也,味苦入心,清热降气,故主痿躄也。

心为君主,十二官之宰,五脏之主也,味苦入心,心安,五脏皆安也。

《本经疏证》:经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是非金火合德,气乃行乎?夫肺为气主,胸中固肺所治也。然必贯心脉以行呼吸者,缘心为脉主,脉乃血舍,由离中有坎。故火出于水而气生,水至于火而血化。是元气呼吸之本,实下根于肾,上主于心,非肺气所能独治也。设使水不至于火,而气不能化血,于是火遂不为金用而肺虚,肺虚则咳逆上气作矣。更火不合于金而刑于金,轻则喘咳,重则咳唾脓血,且有虚而成劳者矣。紫菀色紫质柔,为水与火合,(紫者赤黑相兼也凡物煮之则柔是为水火合德)其味苦胜辛劣,为火为金用。水既与火合,火既为金用,宁有胸中寒热结气不散,咳上气不除者耶?抑痿蹶属何因,亦以紫菀疗之也?痿论曰:肺者脏之长,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发为痿蹶。夫有所亡失,则思;所求不得,则蹶。举是二端以类推,其烦心耗血,皆能致肺之阴气消而叶焦举矣。举痛论曰: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是不可证肺之热而叶举者,皆由于心欤?然则肺所以主气而行营卫治阴阳者,岂徒恃有八叶,叶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脏之气哉?盖亦以心主,其下有心包络之生血,不致因热郁蒸,令阳中之阴,上与清虚之肺合,故能行营卫治阴阳耳。知此则紫菀之所以安五脏疗痿蹶者,固的系火为金用矣。虽然,紫菀所主治,尚当推寻其故,使辅之者各得其当,乃收全功。如在上热壅,以致包络阴伤,则宜清热;在下阴伤,相火并于包络,则宜益阴;若肺之阴气不足,阳气益微,则宜补益,不得以切于治而徒手使之则善矣。

《本草新编》:味苦、辛,温,无毒。入手太阴,兼入足阳明。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治久嗽。然亦止可为佐使,而不可单用以取效。

或问缪仲醇云:观紫菀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然而又云: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症也,不宜多用等语,似乎紫菀并不可以治嗽也。曰:紫菀舍治嗽之外,原无多奇功。治缠喉风、喉闭者,正取其治肺经咳逆、阴虚肺热也,而仲醇以此相戒,何哉。夫喉闭,未有非下寒上热之症了。紫菀性温,而又兼辛散,从其火热之性而解之,乃从治之法,治之最巧者也。仲醇最讲阴虚火动之旨,何独于紫菀而昧之,此铎所不解也。

或谓紫菀治肺之热,而性温而辛散,从火热之性而解之是矣。然而肺经最恶热,以热攻热,必伤肺矣。吾恐邪去而肺伤也。曰:久嗽则肺必寒,以温治寒,则肺且受益,何伤之有。

《本草分经》:辛、苦,温,性滑。润肺下气,化痰止渴。专治血痰及肺经虚热,又能通利小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紫菀有镇咳、祛痰作用。

2. 紫菀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杆菌、致病性皮肤真菌和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3. 紫菀有利尿作用,其有效成分是槲皮素。

4. 紫菀有抗肿瘤作用,还有溶血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款  冬  花《本经》)

款冬花为菊科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栽培或野生。主产于陕西、河南、山西、甘肃、青海、河北、四川、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于向阳较暖的水沟两边。喜凉爽潮湿环境,耐严寒、忌高温、忌旱,以腐殖质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临床用名有款冬花、蜜炙款冬花。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消渴,喘息呼吸。

《药性论》:君,主疗肺气心促急,热乏劳咳,连连不绝,涕唾稠粘,治肺痿肺痈吐脓。

《日华子本草》:润心肺,益五藏。除烦,补劳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虚,惊悸,洗肝明目,及中风等疾。

《开宝本草》:味辛,甘,温,无毒。消渴,喘息呼吸。

《本草图经》:《本经》主咳逆,古方用为温肺治嗽之最。崔知悌疗久咳,熏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鸡子许,少蜜拌花使润,纳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瓦碗钻一孔,孔内安一小笔管,以面泥缝,勿冷漏气。铛下着炭火,少时烟从筒出,以口含吸,咽之。如胸中少闷,须举头,即将指头按住筒口,勿使漏。至烟尽乃止。如是五日一为之。待至六日,饱食羊肉脯饪一顿,永瘥。

《本草衍义》: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然款冬花三两枚,于无风处,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数日效。

《汤液本草》:《珍》云:温肺止嗽。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消渴,喘息呼吸。杏仁为之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芪、黄芩、黄连、青葙。

《药性论》云:君。主疗肺气,心促急,热乏,劳咳,连连不绝,涕唾稠粘,肺痿肺痈吐脓。

《日华子》云:润心肺,益五脏,除烦,补劳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虚惊悸。

《衍义》云: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燃款冬花三两枚,于无风处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数日效。

《时习》云:仲景射干汤用之。

《本草衍义补遗》:气温,味甘辛,温肺止嗽。《本草》主咳逆上气,喘急呼吸,杏仁为之使

《日华子》:消痰止嗽,肺痿肺痈吐血,心虚惊悸。

《本草经疏》:款冬花得天地阴寒之气,而兼禀乎金水之性,故凌冰雪而独秀。其味辛甘,温而无毒,阴中含阳,降也。辛能散而能润,甘能缓而能和,温则通行不滞,善能降下。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消渴,喘息呼吸,一皆气升火炎之病也。气降则火自降,气降则阳交于阴,水火既济,既济则火不上炎,气不逆升,肺不受邪,得清肃之常道而诸证自退矣。杏仁为之使,得紫菀良。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温。阳也,无毒。恶硝石、皂荚、玄参,畏麻黄、辛夷、贝母,仍畏四味芩连芪葙。黄芩、黄连、黄芪、青葙。使杏仁,宜紫菀。治肺痈脓血腥臭,止肺咳普唾稠粘。润肺泻火邪,下气定喘促。却心虚惊悸,去邪热惊痫。补劣除烦,洗肝明目。又驱久嗽,烧烟吸之。

《本草乘雅》:以坚水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此水里阳生,宜当入肾,肾之心药也。故出肺肾之邪,先肝心之用,与藉幽深者不相侔也。惊痫邪气,伏匿于中,对待治之,发越尽净。若咳逆上气,善喘喉痹,因肾苦燥,及形寒饮冷,秋伤于湿者始宜,或火热刑金,或肺气焦满,恐益消铄毁伤矣。

《药性解》:味苦辛,性温,无毒,入心、肺二经。主中风喉痹、肺痿肺痈,润心肺,止咳嗽,除痰喘,定惊悸,洗肝明目。杏仁为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芪、黄芩、黄连、青葙。

按:款冬辛甘发散为阳,故入心肺,以理痰嗽等症。畏、恶甚多,用者慎之。

《景岳全书》:味微甘微辛而温,其气浮,阳也,入手太阴经。能温肺气,故疗咳嗽,及肺痈肺痿咳唾脓血。寇宗奭曰: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燃款冬花三两,于无风处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数日果效。

《本草备要》:润肺,泻热,止嗽。

辛温纯阳。泻热润肺,消痰除烦,定惊明目。治咳逆上气,喘渴肺虚挟火。喉痹,肺痿肺痈,咳吐脓血,为治嗽要药。烧烟以筒吸之亦良。百合、款冬等分蜜丸,名百花膏,治咳嗽痰血。凡阴虚劳嗽,通用款冬、紫菀、百部、百合、沙参、生地、麦冬、五味、知柏、芩、芍,如内热骨蒸,加丹皮、地骨,若嗽而复泻者,为肺移热于大肠,脏腑俱病;嗽而发热不止者,为阴虚火炎,皆难治。寒热虚实,皆可施用。《本草汇》曰:隆冬独秀,先春开敷。得肾之体,先肝之用,故为温肺理嗽之最。大抵咳必因寒,寒为冬气,入肺为逆。款冬非肺家专药,乃使肺邪从肾顺流而出。肺恶寒。得紫菀良。杏仁为使。恶皂荚、硝石、玄参。畏黄芪、贝母、连翘、麻黄、青葙、辛夷。虽畏贝母,得之反良。

《本经逢原》:款冬味辛入气分,色紫归血分。虽其性温,却不燥血,故能轻扬上达。观《本经》主治,一皆气升火炎之病,古方用为温肺治嗽之要药,润肺消痰,止嗽定喘,喉痹喉瘖,肺痿肺痈,咸宜用之。有人病咳多日,或令燃款冬花三两,放无风处,以管吸其烟咽之,数日果愈。嫠寡失合,阴虚劳咳禁用,以其性温也。

《本草崇原》:款冬生于水中,花开红白,气味辛温,从阴出阳,盖禀水中之生阳,而上通肺金之药也。太阳寒水之气,不从皮毛外交于肺,则咳逆上气而善喘。款冬禀水气而通肺,故可治也。厥阴、少阳木火之气,结于喉中,则而喉痹。款冬得金水之气,金能平木,水能制火,故可治也。惊痫寒热邪气为病,不止一端,故曰诸惊痫寒热邪气。款冬禀太阳寒水之气而上行外达,则阴阳水火之气,自相交会,故可治也。

愚按:款冬气味辛温,从阴出阳,主治肺气虚寒之咳喘,若肺火燔灼,肺气焦满者,不可用。《济生方》中,用百合、款冬二味为丸,名百花丸。治痰嗽带血,服之有愈有不愈者,寒嗽相宜,火嗽不宜也。卢子由曰:款冬《本经》主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因形寒饮冷,秋伤于湿者,宜之。如火热刑金,或肺气焦满,恐益销烁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草求真》:[批]疏肺泄寒,虚实寒热通用。

款冬花专入肺。按书既载辛温纯阳,又载泻热消痰除烦,定惊明目,治咳逆上气喘渴,暨喉痹,肺痿肺痈、咳吐脓血等症。其药似属两歧,讵知所谓纯阳者,因其气味上达,入阳而不入阴,的解。且经霜雪而秀,故谓其气纯阳。所谓能治咳逆者,因其咳因寒入,得此温暖以为疏滞,则寒自顺而下矣。温能散寒。所谓能治热痰而嗽者,亦是热因寒入,痰因热成,除寒而热可清,除热亦在除寒。除热而寒自解。肺为清净之府,不容物杂,一有外感,则气逆而不伸;一有内伤,则肺燥而不润。所以在喉则有如痒如梗,咳自外入者,宜辛宜温;咳自内成者,宜滋宜补。故外宜于疏散,而收敛最忌;内则宜于滋养,而宣泄非宜。款冬气味辛温,可以疏泄肺郁,而水亏火嗽,则有宜于冬、地;劳嗽骨蒸,则有宜于丹皮、地骨。所谓能治肺痿肺痈,咳吐脓血者,亦是肺虚得此以为温润,故能服之即止。若使血因实致,则此断属难投,况此虽云纯阳,于火更不克助,故辛温之内,仍有和暖之意,是以书载可为寒热虚实通用。

《得配本草》:得紫菀良。杏仁为之使。畏贝母、麻黄、辛夷、黄芩、黄芪、连翘、青葙。恶玄参、皂荚、硝石。

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开痰止嗽,下气除烦。却喉痹,疗肺痿。

配白薇、贝母、百部,治鼻塞;配川连,敷口疳。烧烟以筒吸咽之,治久嗽。

阴虚火动,肺气虚咳,二者禁用。

《本草经解》:款冬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肺金主气,气逆则火乘金,而咳逆上气、气喘矣,其主之者,味辛润肺,气温宣通,则肺金下降之令行,而诸症平矣。

喉痹者,火结于喉,而闭塞也,喉亦属肺,款冬辛温通肺,故并主喉痹也。

诸惊痫寒热邪气者,惊有虚实之别,痫有五脏之分,其类不一,所以邪气亦有寒热之殊也。其主之者,以其邪虽有寒热之殊,然皆厥阴肝木气逆火炎之症,款冬辛温,温能达肝,辛能降气,气降火平,邪气退矣。

《本经疏证》:易紧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在天则阳为主而生阴,在人气应之,故肾为阴中之阳,能上际乎天,肺为阳中之阴,能下极于地。然肺必得肾气至而降,肾必得肺气至而升。肾不升则水气肿满之患作,肺不降则咳逆上气喘息喉痹之病生,是故咳逆上气喘息喉痹者,阴中之阳不上朝,以致阳中之阴不下降也。款冬花气得天之温,味具辛甘发散,本为至阳之物,特当隆冬天地闭塞之候,以坚冰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且其花不丽于茎端,不缘于叶际,偏附近于赤黑相兼之根,则不谓其能在阳吸阴以归于下,而从阴生阳不可。惊痫者,阳不依阴也。寒热邪气者,阴阳不和而相争也。治诸惊痫寒热邪气,言凡阴阳不和,阳不依阴,阴不附阳之证,得此在阳吸阴从阴生阳之物,则阴阳自相依附而和也。

紫菀款冬花,仲景书他处不用,独于肺痿上气咳嗽篇,射干麻黄汤中用之。射干麻黄汤,即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射干紫菀款冬花大枣也。小青龙汤,盖即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大枣生姜,加细辛五味干姜,外以发表,内以下气,消饮者。今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则为风寒混于气,水饮混于痰,痰碍其气,气触其痰,上焦心肺之间,势将郁而生火。故生姜易干姜,以暖饮为散饮,紫菀易桂枝,以通营为化营,款冬花易芍药,以破阴为吸阴,大枣易甘草,以缓中为补中,加射干协五味以下气,仍是小青龙局法,已化峻为和,寓补于散矣。紫菀款冬虽不得为是方主剂,然局法之转移,实以紫菀款冬变,故千金外台凡治咳逆久嗽,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则于此方亦不可不为要药矣。然二物者一则开结,使中焦之阴化血,一则吸阴下归,究之功力略同,而其异在千金外台,亦约略可见。盖凡唾脓血失音者,及风寒水气盛者,多不甚用款冬,但用紫菀;款冬则每同温剂补剂用者为多,是不可得其大旨哉。

《本草新编》:款冬花,辛、甘而温,阳也,无毒。善止肺咳,消痰唾稠粘,润肺,泻火邪,下气定喘,安心惊胆怯,去邪热,除烦躁,平肝明目。烧烟吸之,亦善止嗽,尤能止肺咳肝嗽。近人喜用紫菀,而不用款冬者,殊不可解。紫菀虽亦止久嗽,而味苦伤胃,不若款冬之味甘,清中有补也,余所以取款冬,而弃紫菀耳。

或问款冬花,清中有补,多用之以益肺、益肝、益心,可乎?曰:款冬花虽清中有补,而多用亦复不宜,盖补少而清多也。夫款冬花入心则安心,入肝则明目,入肺则止咳,是其补也。然入心,则又泻心之火,多用则心火过衰,反不生胃以健食矣;入肝,则又泻肝之气,多用则心火过凋,反不能生心以定神矣;入肺,则又泻肺之气,多用则肾气过寒,反不能生脾以化物矣。是款冬花多用则伤,少用则益又何必多用哉。

《本草分经》:辛,温。润肺消痰,理嗽,能使肺邪从肾顺流而出。治逆气,咳血,主用皆辛温开豁,却不助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1-18 18:49 编辑

【现代药理研究】
1. 款冬花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款冬花有镇咳、祛痰作用。其醇提取物有镇咳作用,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作用。款冬花有兴奋呼吸作用。‚款冬花醇提取物和醚提取物静脉注射,对麻醉猫和兔有兴奋呼吸作用,其作用类似于尼可刹米,并可对抗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ƒ款冬花对组织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解痉作用。

2. 款冬花有升压作用,其作用是促进儿茶酚胺类递质释放与直接收缩的综合结果。

3. 款冬花对胃肠及子宫平滑肌的作用:款冬花醚提取物对胃肠平滑肌呈抑制作用,对在位和离体子宫,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则呈抑制,或兴奋继之抑制。

4. 款冬花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有效成分是款冬花素,款冬花素在钙通道阻滞剂受体结合实验中也有阻断活性作用。

5. 款冬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款冬花醚提取物用于蛙、蟾蜍、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及家兔等动物,均可引起狂躁不安、呼吸兴奋、肌肉紧张、颤动、阵挛、最后惊厥死亡。

6. 款冬花有抗休克作用。款冬酮可使心肌纤维缩短速度和心输出量明显增加。对失血性休克不仅升压作用强,维持时间长,而且能使心肌力量-速度向量环的形态恢复得更接近于正常。


7. 款冬花静注,在血压升高的同时,可见瞳孔散大、泪腺和气管腺分泌增加、四肢肌肉紧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枇  杷  叶(《名医别录》)

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均系栽培。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村边、平地或坡边。味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临床用名有枇杷叶、蜜炙枇杷叶。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苦,平,无毒。主治卒噎不止,下气。

《药性论》:使,味甘。能主胃气冷,呕哕不止。

《日华子本草》:疗妇人产后口干。

《开宝本草》:味苦,平,无毒。主卒哕不止,下气。

《本草衍义》:治肺热嗽有功。有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以楷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苑、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

《本草纲目》: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也。

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灸乃良。

《本草经疏》:枇杷叶禀天地清寒之气,四时不凋,其味苦,气平,平即凉也,无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薄味厚,阳中之阴,降也。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呃不止,呃者,哕也,其声浊恶而长。经曰:树枯者叶落,病深者声哕。病者见此,是为危证。枇杷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呃止也。其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男子消渴,肺热咳嗽,喘息气急,脚气上冲,皆取其下气之功。气下则火降痰顺,而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冲逆者不冲逆矣。又治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佐补阴清热之药,服之可使经期正而受孕。

简误: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锉碎煎汤,偏理肺脏。下气除呕哕不已,解渴治热嗽无休。

《本草乘雅》:收麦之器曰枇杷;仓廪之官曰胃府。象其能入能出也。麦冬茂夏实,枇杷亦冬花夏果,与丽衡冬入夏出反,谓其能阖能辟也。故入胃府,主卒喛呕哕不止。兼走肺,疗咳唾气窒者,此即喛呕哕浊之饮,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嗔肺胀,上下合邪,相击成咳,而为唾为窒矣。固受盛属胃,其腐化敷布,必藉肺气之吸呼,互为关键终始故也。力主脚气,即饮浊下流;疮疡,即饮浊外溢。种种因证,咸从胃生。至若肃肺金,资肾水,益脾土,清心、镇肝,此即转出为入。解暑,消热烦,止消渴,降温、辟疫,此即转入为出。总不出者使之出,不入者使之入,不开阖者使之开阖,形气咸调之良品也。经云:阴之五宫,生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然则枇杷不独入胃与肺,并入心肝脾肾五府矣。以胃为五藏六府经气之始,复为五藏六府经气之终故尔。

《药性解》:枇杷叶,味苦,性平,无毒,入肺经。主除呕和胃,解渴止嗽,下气清痰。

按:枇杷叶之入肺,苦能泄气故也。不去黄毛,射入肺中,发咳不已。枇杷不可多食,亦能发热生痰。

《本草备要》:泻肺降火。

苦平。清肺和胃而降气,气下则火降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治热咳呕逆口渴。时珍曰:火降痰顺,则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一妇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治胃病姜汁炙,治肺病蜜炙。

《本经逢原》:其叶气味俱薄,故入肺、胃二经,治夏月伤暑气逆最良。近世治劳嗽,无不用之。盖取其和胃下气,气下则火降痰消,胃和则呕定哕止。然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忌之。

《本草求真》:[批]泻肺降气。

枇杷叶专入肺。味苦气平,诸书皆言泻肺治嗽。缘味多由胃气不和,肺气不顺,以致火气痰塞,因而咳嗽不已。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火起则痰生,服此味苦而平,则肺金清肃,而气不得上逆而顺矣。气顺则痰与火皆顺,痰、气、火同为一类。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是以昔人用此,合以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以治肺热火嗽,身如火炎,令其食后夜卧含化一丸,剂未终而病即愈,则知此为清肺治火止嗽之要剂也。

《得配本草》:苦,平。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清肺和胃,降气清火。消痰止嗽,及呕哕口渴。下气之功。

得茅根,治温病发哕;得栀子,治赤鼻面疮;配人参、丁香,治反胃呕哕。焙焦研末,茶服,止衄血。

胃病姜汁涂炙;肺病,蜂蜜涂炙。

虚寒呕吐,风寒咳嗽者,禁用。

《本经疏证》:冬气闭藏,夏气蕃秀,草木花实多应其时,惟枇杷于盛冬作花,仲缀实,是阳藏于阴之候,而反阳出于阴,阳出于阴之候,而反阳凝于阴。为阴盛时能使阳舒,阴微时能使阳畜,是其下气乃和阳以就阴,其止哕乃畅阴以从阳。予谓间啘于中,上云卒而下云不止,是来骤而去不速也。枇杷开花何妨稍迟,结实不嫌稍疾,乃竟于严万闭密中吐英扬秀,一似有所促迫而不得迟者,有卒之义焉。既花已后,直俟六阳尽浮,一阴初姤时实方成熟,一似有所推挽而不得疾者,有不止之义焉。卒啘止者,阴不和阳,阳不入阴也,取其花能阴和于阳,实能阳入于阴,以治有气不下哕不止者哉。虽然,其取义在花实,而所用在叶,何也?夫花仍有主头风鼻流清涕之功,实原有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之效,但花不耐采,实不任藏,以其易浥烂也,独叶坚厚青翠,四时不凋,随用随采,无须储蓄,蓄亦甚易,且惟不凋,是以得气充,为花实所系而效其灵,若花实则效灵于气者也,又何可并,特不能如花之入极上实之能润燥耳。

《本草新编》:枇杷叶,味苦,气平,无毒。入肺经。止咳嗽,下气,除呕哕不已,亦解口渴。用时去毛,但止用之以止阴虚之咳嗽,他嗽不可用也。

枇杷叶竣冬不凋,自是益阴妙药,但制之不得法,反动其嗽。盖叶上尤毛多,必须以水洗去,不可少带一毫始妙。否则,毛入喉中,无益转有害矣。

《本草分经》:清肺和胃,下气而消痰,降火。治肺蜜炙;治胃姜汁炙。刷去毛。

《本草思辨录》:枇杷叶背有黄毛,黄入胃而毛属肺。其味苦平,故能和肺胃而降气。《别录》主卒啘不止。邹氏不言啘为何病,而但以阴和阳,阳入阴释之,似精而实泛矣。夫卒啘者呃逆之谓,不止者连续之谓,呃逆多卒发而连续。其所以主之者何故?盖胃为肝干则逆,胃逆而肺欲降则呃。枇杷叶青翠不雕,煮汁则冷,有抑肝阳之能,且使肺胃咸循其降纳之职。陶隐居云: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其效之速如是。然则柿蒂所以治冷呃,枇杷叶所以治热呃。非天然对待之剂耶。
用枇杷叶者,于热嗽热呕多有之,热呃少见。但能认定枇杷叶为降气治热之物,则以之治嗽治呃,皆发无不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枇杷叶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2. 枇杷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绿原酸有显著增加胃肠道蠕动和促进胃液分泌和利胆作用。

3. 枇杷叶有抑菌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4. 枇杷叶有抗炎作用。

5. 枇杷叶有抗肿瘤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熊果酸。

6. 枇杷叶有降血糖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  兜  铃(《药性论》)

马兜铃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或马兜铃的干燥成熟果实。野生或栽培。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谷、沟边、路旁及山坡灌丛中,喜冷凉湿润的气候,耐寒、耐旱,怕涝,忌阳光直射,以湿润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微辛,性寒。归肺、大肠经。功能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降血压。临床用名有马兜铃、蜜炙马兜铃。

【本草汇言】

《药性论》:平。能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连连不可止。

《日华子本草》:治痔瘘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

《本草衍义》:治肺气喘急。

《汤液本草》:《珍》云:去肺热,安肺气,补肺。

《本草》云:主咳嗽痰结。

《药性论》云:平。能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连连不可。

《日华子》云:治痔瘘疮,以药瓶中烧,熏病处。

《圣惠方》云:治五种蛊毒。

《图经》云:亦名土青木香。实:主肺病。根:治气下膈,止刺痛。

《本草发挥》:洁古云:苦寒,阴中阳也。主肺热,清肺气,补肺。

《本草纲目》:马兜铃体轻而虚,熟则悬而四开,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气寒味苦微辛,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也。其中所用阿胶、粳米,则正补肺之药也。汤剂中用多亦作吐,故崔氏方用以吐蛊。其不能补肺,又可推矣。

《本草经疏》:马兜铃感冬气而生,故味苦气寒而无毒,亦应有辛,兼金气也。入手太阴经。苦善下泄,辛则善散,寒能除热,而使气下降。咳嗽者,气升之病也,气降热除,嗽自平矣。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瘘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权用以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洁古用以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者,皆除热降气散结之力也。

简误:肺虚寒作咳嗽,或寒痰作喘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阴中之阳。无毒。烧烟熏痔瘘 疮,煎汤劫痰结喘促。去肺热止咳,清肺气补虚。根名青木香,亦为散气药。

《本草乘雅》:形似马兜之铃,高悬四裂,肺金之象也。气味苦寒,对待肺热叶焦,为咳中喘为痰结或移热于府;为痔为漏为肠痈,或发于广颡,为瘘为疮为瘰疬;或失于游溢,为癃,为淋,为水肿;或横乘火位,为哕为呃为心痛,莫不以热为本,以肺为标,宜虚其实,毋虚其虚。

《药性解》:马兜铃,味苦,性寒,无毒,入肺经。主清肺,除咳嗽痰喘,治血痔瘘疮。根名青木香,下气甚速。

按:马兜铃专主手太阴经矣,何以治痔瘘之症也?良以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遗热于大肠,故有此症。今清其表而里病自愈矣。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辛,性寒气薄,阴中微阳。入手太阴肺经。清肺火,清肺气,除热痰咳嗽,喘急不得卧。多用则作吐。凡蛊毒蛇毒于饮食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者,以此一两煎汤服之,即毒从吐出。若治痔瘘肿痛,用马兜铃于瓶中烧烟薰病处良。

《本草备要》:泻肺下气。

体轻而虚,熟则四开象肺,故入肺。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时珍曰: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取其清热降气,则肺自安也。其中阿胶、糯米乃补肺之正药。昂按:清热降气,泻之即所以补之。若专一于补,适以助火而益嗽也。治痰嗽喘促,血痔瘘疮,大肠经热,瘘,漏也,音闾,亦音漏。痔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肺移热于大肠,故肠风痔瘘,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

《千金》单服治水肿,以能泻肺行水也。亦可吐蛊。汤剂中用之,多作吐。

《本经逢原》:诸药之性轻浮者,皆能入肺散气,灯心、马勃之属皆然。诸家言其性寒,专于劫痰定喘,不知其苦中带辛,寒中带散,是以肺热痰喘,声音不清者宜之。钱氏补肺阿胶散用之,取其清热降气,邪去则肺安矣。性善涌泄,故《纂要》治蛇蛊毒,一味浓煎,服之探吐,其毒即解。婴儿麻疹内陷,喘满声喑者,宜加用之。若肺冷金寒,喘嗽失音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入肺清热,降气散寒。

马兜铃专入肺。辛苦性寒,体轻而虚,熟则四开象肺。因苦则能入肺降气,因寒则能泻热除痰,因辛则于寒中滞散。故肺热痰喘,声音不清者,服此最宜。且其体轻则性上涌,故《纂要》治蛇蛊毒,一味浓煎,服之探吐,其毒即解。汤剂用之多作吐。至有云服马兜铃能补肺阴者,取其热清气降,而肺自安之意。钱氏用此,同阿胶、糯米补肺,其功原在糯米、阿胶耳,岂马兜铃之谓哉。又云可治肠风痔瘘,以肺与大肠为表里,肠胃之热,本于肺脏所移,肺清而肠之热与之俱清耳。《日华本草》治痔瘘肿痛,以马兜铃于瓶中烧烟熏病处良。若肺寒喘嗽失音者切忌。

《得配本草》:苦、辛,寒。入手太阴经气分。止嗽降气。嗽久肺气热,以此凉之,气降而嗽止。
得甘草,治肺气喘急。

烧烟,熏痔瘘蛪疮。咽中如梅核,吐不出,咽不下,心下闷热,煎服一两即愈。名梅核痰。

肺挟虚寒者禁用。

《本经疏证》:肺热咳嗽,痰结喘促,厥由甚多,堪以马兜铃治者,将必有据。如刘潜江所述因于寒湿,久而痰滞,气道迫隘,亦痰结喘促者,因人不知非所可用矣。即其所引杨氏云,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焚,遂使燥热乘肺,咯唾脓血,上气痰潮,嗽连续不已者,亦岂有必用是之理乎?予以谓其于春夏布蔓发叶,由于木火以达者,必绕树而升;其于秋冬系铃成实,由于金水以成者,必象金而降。则其所治之热,为缘木而升之热,其所治之痰,为附金而壅之痰,木者金所侮也。由木之热,至能伤金,则所谓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木以无道侵凌所畏,亦必已外强中干,其气升,其血亦必动,于是肺受其热,遂失职于治节,而壅结于痰涎,痰以火而胶粘,血缘痰而乖错,谓此为肺热咳嗽,痰结喘促,然乎否乎?若血不乖错,何以下为血痔?痰不壅结,何以上为瘘疮?观其匪能自立,偏出高巅,如铎如铃率缘下向,下向者即他日上出之发纵,上出者,即后时下向之根柢,而苗春花夏,结实非晚,偏至霜降已后,叶已尽脱,铃已四裂,累累骈悬,犹傲睨寒风,浸淫霜雪而不附,此其苦寒为何如苦寒,亦可见其虽下向而用不在降泄,不在降泄,则痰结何由解,喘促何由平?殊不知痰之所以结因乎火,火缘木而升者因乎郁,郁极斯升之火,譬之荏弱者声素难高,行素难无,一旦受侮弥深,情极激发,有不自知其声之高行之远者,郁固由此而伸,结亦由此而解矣,故似此象形之物,先理其郁发之源,次解其浮越之火,而因火壅结之痰,自随气而化津液,因痰逼迫之喘促,自随火而下归,乌在其藉降泄而痰结得解,喘促得平,肺热罢咳嗽遂不作耶?

《本草分经》:苦、辛,寒。清肺热,降肺气,兼清大肠经热,亦能行水。汤剂用之多吐。根,涤肿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马兜铃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

2. 马兜铃不同成分对血压的影响不同。所含木兰碱能使麻醉猫血压明显降低,对舒张压的作用尤为明显;而马兜铃酸能使麻醉猫血压升高。

3. 马兜铃有抗炎作用。

4. 马兜铃有抗肿瘤作用,其有效成分是马兜铃酸。

5. 马兜铃有镇痛作用。

6. 马兜铃有抗菌作用,对常见皮肤真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7. 马兜铃对血管平滑肌、肠管和子宫平滑肌均有收缩作用。

8. 马兜铃有抗生育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6 01:58 , Processed in 0.37934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