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346.痴绝道冲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痴绝道冲禅师,饶州荐福曹源道生禅师之法嗣,俗姓荀,武信长江(今四川境内)人。他的母亲郭氏,曾梦见自己在山间一棵木瓜树下经过,只见上面硕果累累,遂取而食之。后来有位原梦(通过梦境预测吉凶)的先生告诉她说:“当生奇士。”不久,果然生了道冲禅师。道冲禅师虽然生得上长下短,但是资禀过人。少时曾应进士第,不中,遂栖心佛典,有出世志。后于梓州妙应院落发出家,不久即前往成都,游历讲肆,听习经论,颇有声名。
  南宋光宗绍熙壬子(1192)年,道冲禅师只身出关游学,徜徉于荆楚间。当时,松源崇岳禅师住饶州荐福,开法接众。道冲禅师于是前往参礼。不凑巧的是,当时正赶上饥饿之年,寺院粮食有限,不能接受更多的人留住参学。不得已,道冲禅师只好改投曹源道生禅师座下。当时曹源禅师以云居山首座的身分开法于妙果。
  在曹源禅师座下,道冲禅师奉命充当烧香侍者(侍香)。曹源禅师知道他是法器,因此对他格外严格。道冲禅师每次入室请益,曹源禅师动不动就施以老拳痛棒,毫不留情,根本不容他拟思。经过这样长期的剥夺,道冲禅师先前通过学习经论得来的、自己一度引以为自豪的种种知见,被扫荡得干干净净。但是,此时道冲禅师并没有真正领会曹源禅师的一片苦心。他还是想着有机会去参礼松源崇岳禅师。
  后来,松源禅师移住杭州灵隐。道冲禅师终于得便前往礼谒。道冲禅师曾作偈辞别曹源禅师,其中有这样两句:“尚余穷相一双手,要向诸方痒处爬。”
  由于松源禅师门庭高峻,道冲禅师于其座下,虽勤苦参学了八个月,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每次入室,道冲禅师嗫嚅着想说话,但都被松源禅师喝住了,根本不容他拟对。道冲禅师因此而非常苦恼。他没有想到,松源禅师对待他的手段,也跟曹源禅师一样——屡屡呵斥他,根本不让他开口说话。
  有一天,有人把道冲禅师的苦恼通报了松源禅师。松源禅师道:“我已八宇打开,自是他当面蹉过(我已经把四面八方的门都打开了,是他自己当面错过,不知道进入)。”
  道冲禅师听到此语之后,当下口耳等六根俱丧,身心脱落。此时道冲禅师才省悟到,当初执侍曹源禅师时,曹源禅师的种种嘻戏怒骂,皆是接引他的善巧方便。为了报答曹源禅师的恩德,道冲禅师悟道后不久,即重新回到曹源禅师座下,执侍左右,一直到曹源禅师圆寂后才离开。
  道冲禅师出世后,先后住持过秀州光孝、金陵蒋山、福州鼓山等道场,末后又移住临安径山。道冲禅师晚年好书法,精于小楷,士大夫乐与交游。临终时,徒众请他说偈,道冲禅师笑道:“末后一句,无可商量,只要个人直下承当。”说完便寂然而逝。
  道冲禅师为人“诚实无伪,表里如一,待人恕而律己严,应世圆而领众肃。住山三十年,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平居简淡沉嘿,若不能言;及坐筹室(丈室)勘验衲子,机锋一触,犹雷奔电掣,海立江翻,皆茫然莫知凑泊。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347.元叟行端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元叟行端禅师,径山藏叟善珍禅师之法嗣,俗姓何,台州临海人。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其母王氏(亦说陈氏),书香出身,博通五经,于南宋理宗皇帝宝祐三年(1255)生行端禅师。行端禅师生而秀拔,自幼即不茹荤腥,有出世志。刚满六岁,母亲便教他诵《论语》和《孟子》。行端禅师虽然能咿咿成诵,但是他的情趣看得出,他不想汩没于世儒章句之学。行端禅师的叔父有茂上人,出家为僧后,住余杭化城院,有一年回故里省亲,行端禅师即趁此机会,从之落发,当时他才十二岁。
  行端禅师器识渊邃,夙负大志,以道自任,一切文字不由师授,自然成诵,并且经常宴坐思维,竟至于废寝忘食。行端禅师十八岁受具足戒,之后,便投径山藏叟善珍禅师座下参学。善珍禅师是灵隐妙峰之善禅师之法嗣,育王佛照德光禅师之法孙。
  初礼径山,善珍禅师便问:“汝是甚处人?”
  行端禅师道:“台州。”
  善珍禅师于是大喝一声,行端禅师便展开坐具。
  善珍禅师又喝一声,行端禅师便收起坐具。
  善珍禅师于是道:“放汝三十棒,参堂去!”
  行端禅师终于言下顿悟。
  一日,行端禅师侍立次,善珍禅师道:“吾泉南无僧。”
  [善珍禅师是福建泉州南安人,故有斯语。]
  行端禅师道:“和尚聻(ni,呢)?”
  善珍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行端禅师接住拄杖道:“莫道无僧好!”
  善珍禅师于是点头印可,并让他住进侍者寮。
  当时,善珍禅师座下徒众近千人,除了行端禅师外,无一人能契其机者。
  善珍禅师圆寂后,行端禅师一度徜徉于西湖山水之间,自称“寒拾里人”,即寒山拾得的家乡人。
  后至仰山,参礼雪岩祖钦禅师。
  初至雪岩,祖钦禅师便问:“驾发何处?”
  行端禅师道:“两浙。”
  祖钦禅师又问:“因甚语音不同?”
  行端禅师道:“合取狗口!”
  祖钦禅师道:“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阇黎在。”
  行端禅师于是拍手道:“鸭吞螺蛳,眼睛突出。”
  祖钦禅师笑着回顾侍者,吩咐道:“点好茶来。”
  行端禅师道:“也不消得。”
  于是行端禅师便留在祖钦禅师座下,祖钦禅师亦以上礼待之。
  三年后,祖钦禅师圆寂,行端禅师又回到浙右,为径山首座。当时是元朝成宗大德初年(1297)。
  大德四年(1300),行端禅师于湖州翔凤山资福寺开法接众,一时学徒奔凑,声振京师。大德七年(1303),元成宗特赐行端禅师慧文正辩之号。后又移住杭州万寿、灵隐二寺。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行端禅师奉宣政院之命,又回径山,补住持之缺。其座下人才之盛,不亚于当年大慧宗杲禅师,其中最有名者当堆楚石梵琦、梦堂昙噩等人。
  行端禅师平时接人,多呵叱怒骂,不从人情,然道俗于其呵骂中得旨者甚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总是默默而行,从来不张扬。故其德望极高,为朝廷所推服。虽然帝王频施宠敬,人皆以为荣,而行端禅师却平淡视之。宋濂在《元叟行端禅师语录》序中,是这样描述行端禅师的为人——
  “公平顶古貌,眼光铄人,颔下数髯,磔(zhe)立懔然,雪后孤松。坐则挺峙,行不旋顾,英风逼人,凛如也。所过之处,众方欢哗如雷,闻履声,辄曰‘端书记来矣’,噤默如无人。宾友相从,未尝谈人间细事,舍大法不发一言。秉性坚凝,确乎不可拔。自为大僧至化灭(自受戒以来,一直到圆寂),无一夕脱衣而寝。”
  大元顺宗至正元年(1341)八月,行端禅师将示寂,问侍者:“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寄语诸苦源,来者不来者。如何是来者不来者?”
  侍者茫然无对。
  行端禅师于是默然良久,说道:“后五日看。”
  果然五天以后,行端禅师便沐浴更衣,书偈别众云:
  “本无生灭,焉有去来。
   冰河发焰,铁树花开。”
  写完,便掷笔,垂一足而化。
  关于生死的问题,行端禅师曾示众云:“全体是个解脱大海,全体是个涅盘妙心。无起灭可求,无生死可出。百骸溃散,卓而独存;四大分离,湛然常寂。正与么时,身里出门即不问,门里出身作么生?毗卢顶上从来往,安乐邦中任去留。”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348.云居自闲禅师悟道因缘
  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双林云居自闲禅师,净慈东叟仲款禅师之法嗣,俗姓叶,括苍人,乌巨道行禅师的第九世孙。自闲禅师少时即出家,初参灵隐荆叟如珏禅师,后投净慈东叟仲款禅师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方案。
  一天,自闲禅师奉命撰写佛成道疏。当他写至“发见精于午夜”这一句时,东叟禅师走过来,看了一眼以后,说道:“何不道泯见精于午夜”?
  自闲禅师一听,不觉两股颤栗,汗如雨下,如同蒙在头上的席子一下子被揭开了,顿时庆快无比,当下便彻见了东叟禅师平昔垂手接人之处。
  自闲禅师后出世于双林。大元皇庆壬子年(1312)十月,自闲禅师就在与客人笑语之间,忽命侍者取笔,书偈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349.一山了万禅师悟道因缘
  温州江心一山了万禅师,净慈东叟仲款禅师之法嗣,俗姓金,临川人。了万禅师天生瘦小体弱,少时读书作文,颇有声名。后出家。落发的那一天,了万禅师的俗家中,出现了户枢上长出灵芝之瑞相。受具足戒后,了万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后于南屏,偶然碰上东叟禅师。于是他便留在东叟禅师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一日,了万禅师于乡间行走,偶然碰到一座神祠(民间供奉鬼神的小庙)。突然一阵风来,将祠前化纸炉中的纸灰旋起,了万禅师忽然身心脱落,忘其所证。
  于是他急忙回到寺中,向东叟禅师汇报了自己证悟之事。
  东叟禅师于是举公案数则,来勘验他,了万禅师皆一一应对无滞。
  东叟禅师遂予印可。
  了万禅师出世后,先后住寒岩、疏山、江心、东溪等道场,最后圆寂于大元皇庆元年(13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350.云峰妙高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今浙江龙泉县)径山云峰妙高禅师,净慈偃溪广闻禅师之法嗣,福州长溪人。祖上世以儒为业。其母阮氏生他时,梦见池上有婴儿,合掌坐莲花中,于是便伸手把那孩子抱在怀中,醒来之后,妙高禅师即落地。因此父母给他起名梦池。妙高禅师神彩秀彻,少时嗜书勤学,醉心内典,有出家志。父母不能夺其志,遂听许出家,从吴中梦泽禅师受具足戒。之后,妙高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先后礼谒过痴绝道冲(荐福道生禅师之法嗣,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孙)、无准师范(破庵祖先禅师之法嗣)等禅德,最后投偃溪广闻禅师座下。广闻禅师是径山浙翁如琰禅师之法嗣,佛照德光禅师之法孙。
  初礼偃溪,妙高禅师即与广闻禅师机语相契。广闻禅师于是许他入室请益,令他充当藏司,负责管理藏经。
  一日,广闻禅师示众云:“譬如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
  妙高禅师一听,豁然大悟,欣喜踊跃,说道:“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
  广闻禅师遂予印可。
  妙高禅师出世后,一度住南兴(今广东肇庆)之大庐、江阴(今江苏江阴)之劝忠等道场,后奉朝命移住蒋山十三年,座下徒众五百余人。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军渡江,南宋王朝如大厦之将倾,蒋山道场亦遭受兵难。元兵手挥利刃,威胁妙高禅师,要他交出金银财宝。妙高引颈就刃,说道:“欲杀即杀,吾头非汝砺刀石”。其言辞镇定,神情自若,了无怖畏,令元兵大受感动。元兵于是便叩首离去。后来元兵首领伯颜特地上山礼谒妙高禅师,并布施寺院一百头牛,斋粮五百石。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380),妙高禅师又移住径山。当时径山道场刚遭火劫。妙高禅师到后,遂率众戮力兴建,不久即恢复旧观。可是刚修好不久,第二年春天,寺院再一次在火劫中化为灰烬。一时全寺僧众无不惊骇。
  妙高禅师喟然长叹道:“吾宿生负此山,吾偿之,勿忧。忧诸人不解狗子无佛性耳。”妙高禅师的意思是说,寺院烧了,他不担忧,可以重建;他担忧的是大众这一生修行不能开悟。
  于是妙高禅师又率众竭力营造,到至元二十九年(1392),才将寺院彻底修复完毕。在修复寺院期间,妙高禅师并没有放松对大众的钳锤和接引,每天还是坚持晨夕唱道。因此,那个时候,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是前来参学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元朝早期,在中国佛教史上,禅教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大都(今北京)一带不少教下沙门,肆意攻击和诽谤禅宗,并且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的信任。而禅门里的一些大德,忌于皇上之威,都缩颈沉默,不敢出来抗争。妙高禅师知道此事后,感叹道:“此宗门大事,吾当忍事以争之!”于是邀一两个同伴,来到大都。至元二十五年(1288),世祖召集江淮一带的教下大德,同妙高禅师等人论对。
  世祖问:“禅以何为宗?”
  妙高禅师道:“禅也者,净智妙圆,体本空寂。”说完又解释道:“非见闻觉知之所可知,非思虑分别之所能解。”
  世祖不解其意,于是妙高禅师又进一步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说。
  之后,以弘教著称的仙林法师开始对妙高禅师进行问难,妙高禅师皆一一答之。
  最后妙高禅师总结道:“夫禅之与教,本一体也。禅乃佛之心,教乃佛之语,因佛语而见佛心。譬之百川异流,同归于海,到海则无异味。又如我万万岁皇帝,坐镇江山,天下一统,四夷四蛮,随方而至,必从顺成门外而入,到得黄金殿上,亲睹黄金面皮,方谓到家。若是教家只依语言文字,未达玄旨,犹是顺成门外人。又如禅家,未得彻证,未得顿悟,亦在顺成门外,谓之到家,亦未可也。”
  以仙林法师为首的教下之徒,被驳得理屈辞穷。从此以后,教禅之争也就平息下来了。
  至元三十年(1293),有人请妙高禅师讲一讲生平行履,妙高禅师笑道:“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说完,便奄然迁化。春秋七十五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351.悦堂祖訚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灵隐悦堂祖訚(yin)禅师,婺州双林石朋禅师之法嗣,俗姓周,南康(今江西境内)人。祖訚禅师十三岁辞亲落发。
  一日,祖訚禅师在室中阅读《华严经》,至“惟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这一句时,忽然有省。于是前往蒋山参礼别山智禅师。
  初礼蒋山,别山智禅师便问:“近离何处?”
  祖訚禅师道:“江西。”
  别山智禅师又问:“马大师安乐否?”
  [马大师拽马祖道一禅师,其道场在江西。此处所问,意思是说,你见到了自性吗?你的心安稳了吗?]
  祖訚禅师便叉手进前,说道:“起居和尚万福。”
  别山智禅师于是留他在座下参学,并让他住进了侍者寮,这样祖訚禅师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亲近别山智禅师。
  不久,祖訚禅师又前往杭州净慈寺,参拜断桥妙伦禅师。
  妙伦禅师问:“临济三遭黄檗痛棒,是否?”
  祖訚禅师道:“是。”
  妙伦禅师又问:“因甚么大愚肋下筑三拳?”
  [参见本书“临济禅师悟道因缘”章。]
  祖訚禅师道:“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妙伦禅师遂点头称许。
  妙伦禅师圆寂后,双林石朋禅师补其住持之缺。
  一日,祖訚禅师入室请益。
  石朋禅师遂举赵州和尚庭前柏树子之公案诘问他。
  祖訚禅师正要开口拟对,石朋禅师突然大声喝道:“何不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祖訚禅师一听,便言下顿悟。
  于是石朋禅师便给予印可,并令他充当烧香侍者。
  大元成宗贞元初年(1295),祖訚禅师奉诏入禁中说法,成宗皇帝大悦,遂赐通慧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
  大德九年(1306),祖訚禅师出世于灵隐,说法化众。
  一日,有一僧新到。祖訚禅师问:“何处来?”
  那僧道:“闽中。”
  祖訚禅师又问:“彼处如何住持?”
  那僧道:“饥即吃饭,困即打眠。”
  祖訚禅师道:“错”。
  那僧僧便问:“未审和尚此间如何住持?”
  祖訚禅师一听,便拂袖归方丈。
  祖訚禅师在灵隐寺住了四载。后示疾,说偈辞众云:
  “缘会而来,缘散而去。
   撞倒须弥,虚空独露。”
  说毕,便跏趺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352.了庵智悟禅师悟道因缘
  绍兴大庆尼了庵智悟禅师,福州雪峰信禅师之法嗣,俗姓王,福州人。智悟禅师自幼孤苦,有出世志,十一岁辞母出家。
  一日,智悟禅师诵《维摩诘经》。当她诵至“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这一句时,豁然顿悟。
  于是她便前往雪峰信禅师座下参学。
  雪峰信禅师一见她,便问:“上座什么处去?”
  智悟禅师道:“不住南台江边。”
  雪峰信禅师继续追问道:“毕竟住在什么处?”
  [六祖讲,禅宗以无住为本。雪峰信禅师的问话,既可从世谛上理解,你住在哪里,也可从宗门下来理解,你的心安住在何处。若从世谛上来答,即违第一义,若从第一义上来回答,即违世谛。因此,如果不能跳出二边,怎么回答都是不对的。]
  智悟禅师不明其旨,拂袖便行。
  雪峰信禅师便呵叱道:“走作什么!合吃山僧手中棒。”
  智悟禅师一听,便面热汗下。
  第二天,智悟禅师又入室向雪峰信禅师请益。
  智悟禅师问:“某甲昨日祇对和尚,有什么过?”
  雪峰信禅师一听,便厉声喝道:“更来者(这)里觅过在!”
  智悟禅师终于释然大悟,说道:“月明照见夜行人。”
  [此处的“月明”是双关语,既指自然界的月亮,又指自性的智慧之月。]
  雪峰信禅师便侧目看着旁边的侍僧,说道:“看渠根器不凡”。说完,便作偈予以印可。偈中有这样两句:
  “相逢若问其中事,风搅螺江浪拍天。”
  智悟禅师后住绍兴大庆,开法化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大阳门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古人恁么道,未免坐在者(这)里。大庆(智悟禅师自指)即不然,山转疑无路,溪回别有村。”又云:“柳絮飘风,杏华沐雨。好个生机,快须荐取。”说完,便拈起拂子击禅床道:“咄!三十年后不得错举。”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353.放牛余居士悟道因缘
  放牛余居士,黄龙无门慧开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余居士很早就栖心宗门,一直跟从无门慧开禅师参学。
  在慧开禅师座下,余居士每有所问,总是被慧开禅师劈面截住,说道:“不是不是!”余居士被弄得茫然不知所措。
  一日,余居士向同参好友臭庵宗禅师请教。
  余居士问宗禅师:“吾师甚么见解,敢对人天颠倒是非?”
  宗禅师道:“我在无门座下,无法可得,无道可传,只得两个字。”
  余居士便问:“两字如何?”
  宗禅师道:“不是!不是!”
  余居士终于契悟到慧开禅师平昔接人用力之处。
  后来有一天,安吉州有位沈道婆,听说余居士悟道了,便特地前来参访。
  沈道婆问:“是非关有几句?”
  余居士道:“有四句。”
  沈道婆又问:“四句作么举?”
  余居士道:“第一句,有是有非则不可。第二句,无是无非又不可。第三句,是是非非也不可。第四句,非是是非亦不可。若离得此四句,始见本地风光。”
  沈道婆便问:“我离得否?”
  余居士道:“汝离不得。”
  沈道婆道:“人人有分,我何离不得?”
  余居士道:“嫁鸡逐鸡飞,嫁狗随狗走。”
  [余居士这句“嫁鸡逐鸡飞,嫁狗随狗走”真是妙绝!自性虽说离四句始得,实为无所得,本自具足故,片刻也不曾离。请问,日用随缘处,嫁鸡嫁狗处,何处离得?若离得,即是死水不藏龙,虽得其体,而未能致其妙用。]
  沈道婆又问:“如何是本地风光?”
  余居士道:“月儿弯弯照九州,几人喜欢几人愁。”
  沈道婆道:“不问这个本地风光。”  
  余居士道:“问那个本地风光?”
  沈道婆道:“无男女相底。”
  余居士道:“既无男女相,问甚是非关?”
  沈道婆又问:“别有向上事也无?”
  余居士道:“有”
  沈道婆又问:“如何是向上事?”
  余居士道:“马蝗(水蛭)丁(叮)住鹭鸶脚,你上天时我上天。”
  学禅的人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落入两边。余居士与沈道婆的这段酬答,正是针对此而解粘去缚的。因此,它颇值得学禅者玩味。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354.皖山正凝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鼓山皖山正凝禅师,兴化囊山孤峰德秀禅师之法嗣,龙舒太湖人。正凝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前往福建,投孤峰德秀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正凝禅师入室请益。德秀禅师举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诘问他。正凝禅师当时不能应答。退出丈室之后,便发奋用功,日夜参究。
  半年后,正凝禅师终于有所省悟。遂作颂呈德秀禅师,颂云:
  “赵州道无,箭不虚发。
   筑着磕着,全活全杀。”
  德秀禅师览颂后,笑道:“你也得(也可以),只是未在。”
  后来又有一天,正凝禅师又入室请益。
  德秀禅师便举德山禅师见龙潭崇信禅师之公案——
  德山禅师在龙潭山脚下,被卖烧饼的婆子问得哑口无言之后(参见本书“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章),便直接上山,来到龙潭崇信禅师的道场。德山禅师来到法堂,说道:“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禅师听说了,便欠身道:“子亲到龙潭。”德山禅师默然无语,于是决定留在那里。一天晚上,德山禅师侍立次,龙潭禅师道:“更深(夜深了),何不下去?”德山禅师于是向龙潭禅师道别,走出丈室。不久,他又回来了,说道:“外面黑。”龙潭禅师于是点上纸烛,递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刚要伸手接,龙潭禅师又将纸烛吹灭了。德山禅师当下豁然大悟,于是礼拜。龙潭禅师问:“子见个甚么?”德山禅师道:“从今去向,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举完此公案,德秀禅师便问:“那(哪)里是德山亲到处?”
  正凝禅师突然用手掩住德秀禅师的嘴,脱口说颂道:
  “潭不见,龙不现,全身已在空王殿。
   梦回勿听晓莺啼,春风落尽桃花片。”
  德秀禅师一听,遂印可道:“汝今日方知泗洲大圣不在扬州出现。善自护持。”并令他充当烧香侍者(侍香)。
  正凝禅师悟道后,又在德秀禅师座下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应太傅贾平章魏国公之邀请,开法于福州鼓山。
  上堂云:“入院方三日,追陪人事忙。灯笼与露柱,密密细商量。且道商量个什么?”说到这里,正凝禅师便拍禅床道,“昨夜碧天风浪静,一轮明月照螺江。”又云“六月旦,夏已中。荷花开水面,荔子映山红。无位真人处处相逢,拟议云山千万重。”
  无位真人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它在在处处、时时刻刻都与我们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想用分别思维去拟议把捉,则相去十万八千里!
  正凝禅师圆寂时,春秋八十四岁,有辞世偈云:
  “八十四年,一梦相似。
   梦破还空,也无些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355.大明僧宝禅师悟道因缘
  磁州(今河北境内)大明僧宝禅师,青州普照一辨禅师之法嗣。僧宝禅师出家后,即投青州普照一辨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僧宝禅师入室参礼一辨禅师,问道:“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一辨禅师道:“昨日有人恁么问,被打出去也。”
  僧宝禅师道:“今日又如何?”
  一辨禅师道:“你得恁么不识痛痒!”
  僧宝禅师便礼拜。
  一辨禅师道:“可惜许,棒折也。”
  僧宝禅师一听,身上汗如雨下,忽然猛省。
  僧宝禅师后住磁州大明寺,开法接众。
  一日,上堂,有僧问:“如何是转功就位?”
  [功就是用,位就是体。功位的关系,也就是体用的关系。]
  僧宝禅师道:“用尽铁锄头,放下卧清风”。
  那僧又问:“如何是转位就功?”
  僧宝禅师道:“不居无影谷,曳杖入烟村。”
  [无影谷喻体,不居无影谷,就是不沉空滞寂,曳杖入烟村喻用。]
  那僧问:“如何是功位齐彰?”
  僧宝禅师道:“掌上擎日月,运照自无私。”
  那僧又问:“如何是功位俱隐?”
  僧宝禅师道:“石人同木女,相邀入海中。”
  关于见性之事,僧宝禅师曾经在一次上堂的时候,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若论此事,如人作针线,针针相似。忽见人来,不觉失却针,只见线。这边寻也不见,那边寻也不见。却自曰:‘近处尚不见,远处那里得来?’多时寻不得,心烦不好,昏闷打睡,拽衣就枕。方枕时,蓦然一箚(zha),曰:‘原来只在这里!”
  参禅用功开悟,其过程与这个比喻颇为相似。用功须针针相续,打成一片。等到功夫成熟了,一个外在的因缘,将能所用的一时打却,那个时候,如处虚空,无处把捉,心大不安,不敢承担。这时一念回光,发现自己的脚原本就踏在地上,始信从前功夫皆是错用。虽然如是,若不经过一番苦寻,又如何信得此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2 17:15 , Processed in 0.25012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