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总持的因缘

阿难总持的因缘
一天,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比丘们兴起这样的疑问:‘贤者阿难过去生是修持何种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胜果报,能将佛陀所宣说的微妙教法,全部忆持不忘,一字也不漏失?’于是众比丘便前往佛陀的住所,请求世尊开示。慈悲的佛陀于是将阿难尊者过去生的因缘果报娓娓道来。

无数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弥住在一起修行。师父爱徒心切,要求非常严格,除了须托钵外,每天还规定弟子精进用功,背诵经典。这位沙弥原本就很喜欢诵经,只是苦于饮食等资具不足,需要外出托钵。托钵若是顺利,便有充足的时间用功,若是不顺利,回寺时间晚了,便会耽误功课而见责于师父。

一天,沙弥托钵时间结束得晚,想到今日又无法完成师父所规定的功课,回去必定会被师父呵责一番,于是心里愈想愈愁苦,不禁落下泪来。这时恰逢一位长者经过,见到这位沙弥边走边哭,便上前关心询问。沙弥回答:‘长者,您有所不知,我师父非常关心我的道业,所以规定我要每天诵经。如果诵经足数,师父便很欢喜,如果没有完成功课,便会加以责备。不过,因为我每天还要外出托钵,所以诵经时间的多寡,就端看托钵顺不顺利。今日我托钵结束得晚,想到回去无法完成功课,必定会惹师父生气,所以才忍不住难过掉泪。’

长者听了之后,很恳切地告诉沙弥:‘请您不要再难过了,以后就请您天天到我家来接受我的供养,我很欢喜能供养您饮食,让您能专心诵经用功。’从此以后,沙弥在长者的供养下,每天都能专心诵学,师父规定的功课再多,也都能如期完成。

佛陀告诉大众:‘故事中的那位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弥即是我,供养饮食的长者就是阿难。阿难由于过去生诚心护持修行人用功办道,修了大福报,所以今生才能听闻法音一字不失,获得如此殊胜的果报。’诸比丘听佛宣说阿难的总持因缘,都生大欢喜心,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贤愚经卷九》

省思——

菩萨行者于护持他人修行中,不仅开阔自己格局,超越自我限制,无形中也成就了菩萨道业。儒家云:‘君子有成人之美’,因为有成就他人的心量,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令人景仰的君子风范。故事中,长者因一念真诚护持沙弥用功,也成就将来听闻法音一字不失的殊胜功德。俗谚:‘量大福就大’,护持他人不计自己得失,这样的心量就是大。在这广大的心海中,智慧如日,日光普照能孕育无限生机。无限生机利益了众生,也利益了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除粪比丘尼提

除粪比丘尼提
在佛陀住世的那个时代,舍卫大城中有一位贱民,名叫‘尼提’,因为种姓卑贱,只能为人做除粪的工作以养活自己。

这一天,佛陀在只洹精舍中,观察到除粪人尼提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带着阿难进城,要来度化尼提。

尼提这时正拿着盛满便溺的瓦罐准备要去城外倾倒、掩埋,远远地望见世尊朝向自己走来,世尊安详的步履,庄严的仪表,眉宇间绽放金色的毫光;不由得让他自惭形秽,立刻避道而行,悄悄地离开。当他快要走出城时,却又和世尊不期然地巧遇,端着盛满便溺瓦罐的尼提,心急的想要再次回避。但是心里一慌张,转个身,瓦罐正好撞击到墙壁,立刻破碎,屎尿溅了他一身,在世尊面前如此,使尼提感到既羞愧,又惶恐。

这时,佛陀已走到尼提的面前,慈悲地对他说:‘你想不想出家修行?’;从未曾有人用这样温和的声音与尼提讲话,他既感动又慌张的回答:‘世尊,您是尊贵的刹帝利种姓出身,您的弟子们也都是和您身份相称的贵族;我……我是卑贱的奴隶,怎么能和他们一样成为您的弟子呢?’佛陀对尼提说:‘佛法的殊胜,就像清净的泉水,能够洗除一切污垢;而又好似熊熊的烈焰,不论是巨大或是微小、细致或是粗劣之物,都能焚烧殆尽。佛法的慈悲与平等是广大无边的,不论是贫、富、贵、贱、男、女,只要发心想修行的人,都能从佛法获得最究竟的利益。’

佛陀的开示就像黎明的曙光,让尼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明与希望,心中也萌生了想要出家的愿心。于是,佛陀便请阿难带尼提到城外的大河边沐浴清净,再将他带回只洹精舍。在精舍中听闻佛陀开示,尼提心开意解,立即得证初果,于是恳切地请求出家,佛陀对尼提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自着!’尼提于一刹那间,现出清净的僧相,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佛陀更为开示四圣谛,尼提比丘立刻证到四果阿罗汉,无始劫来的烦恼,一时灭尽,证得神通自在。

舍卫国的人民听说低贱的除粪人‘尼提’竟然出家了!心里都怀着轻蔑的想法,也不了解佛陀为何要度奴隶出家修行?于是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国人们都说:‘这样低贱的人,怎么配受我们的礼拜、供养!’‘假使尼提进城托钵,我们家都会被他弄脏了!’这样的流言訿语总是传播得特别快,连国王也知道了这件事,心中一则轻蔑,一则疑惑,于是乘坐着宝车,带着仆从们,到只洹精舍,想请佛陀为其解惑。

一行人马到了精舍门前稍作休息,这时尼提比丘正坐在山门外的巨石上缝补衣物,七百个天人周匝围绕,散花供养。国王看到了这个殊胜的景象,心中赞叹不已,走至尼提比丘面前,说:‘朕想见佛陀,麻烦尊者为替通报。’尼提比丘立即全身没入巨石之中,出现在佛陀面前,向佛禀告:‘波斯匿王现在正在精舍门外,想来向佛陀请法。’佛向尼提比丘说:‘你用你刚刚所现的神通出去,请国王入内。’尼提比丘立刻又从巨石之中出现,就好像水能自由出入一切的孔隙一搬,没有丝毫障碍,他向国王说:‘已经帮国王通报过了,请大王入内。’国王看到尊者无碍的神变,心中既惊奇又赞叹,先前的疑惑及恶念一扫而空,决定先不问‘除粪贱奴出家’的事,想先问佛陀:这位尊者为何能有这样自在无碍的大神通?

国王想着想着,走到了如来的面前,顶礼佛陀,右绕三匝,恭敬地退坐在一旁,向世尊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之前为朕通报的那位尊者,有大神通,他可以全身没入巨石,犹如水流渗入石中;也可以自在地从巨石中出现,不知这位尊者上下如何称呼?’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这位神通自在的比丘,正是目前舍卫国中,人们所流传的‘除粪人-“尼提”,我已度化他出家证阿罗汉果。’波斯匿王一听,高傲骄慢的念头马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欣慕欢喜。佛陀再次向国王开示:‘一切世间万事万物,总离不开“因果”,人生在世为何会有贫、富、贵、贱、尊、卑、苦、乐的果报,完全是过去生中自己所种的因;过去生中心常怀仁爱、慈悲、谦让、敬顺之善念,身常行尊敬三宝、长辈,爱护晚辈及一切众生之善行,今生就感得尊贵富有;过去生中凶残暴虐、贡高我慢、放任随顺自己的习气,生生就感卑贱贫穷的果报。所以“因果”就是世、出世间的真理。’

波斯匿王再次问佛:‘请问佛陀,尼提尊者,过去生中种了什么样的因,今生才感得贫穷下贱的果报?过去世中又是种了什么因,今世可以遇佛得度,成就圣果?祈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告波斯匿王:‘过去迦叶佛灭度后,有十万比丘僧,在这僧团中,有一位比丘,担任僧团中的执事,这位比丘因为身体有病,常常腹泻、频尿,但他并不外出至架房如厕,而是排泄在金、银打造的器具中,仗着权势命令他的弟子处理排泄物,因为他在僧团中担任重要的执事,便放任自己的习气,高傲自大,身体稍微有一些不舒服,就懈怠堕落,指使弟子替自己除粪,然而他所命令的弟子,是一位已经证到初果的圣人,因为这个缘故,他在五百世中都生为下贱的人,以替别人除粪来养活自己,一直到了这一辈子,还是为人除粪的贱民。但是由于他曾经出家、持守戒律,所以这一生因缘成熟,得遇如来,听闻法要,即能漏尽烦恼,证阿罗汉果。大王!你知道刚才说的那位驱使圣人除粪的执事人是谁吗?他就是尼提比丘的前世!’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的开示,茅塞顿开,法喜充满,高慢之心消失殆尽,赞叹道:‘如来出现于世,真是太殊胜难得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可以蒙受法益,离苦得乐。’并从座而起,走到尼提比丘前,恭敬长跪,顶礼尼提比丘,至诚忏悔先前所起的恶念。

此时佛陀见波斯匿王已除慢心,更为彼说微妙法义:‘执相修布施、持戒,乃至希望生天,这些都是生灭的法,并不究竟;唯有不住相修一切善法,心无所住着,才是最究竟的大乐。’

这时在场的大众,听到佛陀微妙的开示,皆有所体会,大众一心闻法精进,依教奉行。

省思——

尼提比丘的前世因为贡高我慢、随顺习气,驱使圣人为自己除粪,所以感得五百世卑贱贫穷,以除粪为业;却也因为前世出家修行、持守戒律,今生方能生值佛世,得佛化度,闻法证果,所以‘因果’确实是世、出世间的真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了解因果的道理,可以更积极地运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陀出家

难陀出家
‘我就要回家了!’

难陀比丘在森林里人烟罕至的小路上急行,

掩捺不住的兴奋写在年轻的脸上。

想起家中熟悉又温暖的一切,

同时,也勾起难陀终身难忘的那一天……

清晨在鸟声欢唱中揭幕,

难陀为美丽绝伦的妻子──孙陀利调匀香粉妆点眉间;

妻子的美貌,让身为王子的难陀既陶醉又骄傲。

忽然,叩门声轻响起。

难陀一见,竟是世尊亲自来托钵,

急忙唤童役准备上味珍馔,

难陀恭敬地捧着,要来供养世尊,一踏出房门,

‘咦!才一会儿功夫,世尊怎么不见了?’

再仔细一瞧,可不是在街口吗?

难陀追随在后,

尽管脚程愈加愈快,却始终赶不上世尊安详和缓的步伐。

这一追,竟追到了精舍。

难陀终于将钵饭送到世尊手中,

出乎意料的,世尊一开口竟说:

‘理发匠!替王子落发!’

难陀又惊又怒,向理发匠挥拳咆哮。

对方的剃刀停在半空,

看看佛又看看难陀,左右为难,根本下不了手。

接着更令难陀无法理解的事发生了:

世尊接过剃刀,亲自削落王子一头乌黑的尊荣;

阿难尊者递上袈裟,就像早已预知一样。

‘我一定是在做梦!’难陀吓呆了。

僧团中的生活和王族的排场大相迳庭,

难陀有心不甘情不愿的委屈,

有适应的辛苦,浮躁不安的心无法得到片刻的宁静。

然而,最让他牵挂的,是全不知情、不告而别的妻子:

‘唉,孙陀利不知道怎么样了?’

美丽的妻子令他朝思暮想,

难陀无心修行,一心等待机会偷溜回家。

这一天,终于被他等到了。

盘算再几个转角就能看见城门,

难陀的胸膛炸开无言的欢呼……

且慢!

前方出现巍巍金光、慈和温雅的身影……

‘那──那──那不是佛陀吗?’

自知策略失败,难陀哭丧着脸走向佛陀。

佛陀笑了:‘难陀,你思念妻子吗?’

难陀猛点头,脸上流露出压抑不住的苦恼。

‘难陀,你的妻子生得庄严美丽吗?’

难陀再度拼命点头,脑海中尽是妻子的倩影。

佛陀带着难陀,转身朝山坡的方向行去,

路旁,蹲踞着一只瞎了眼、毛爪稀落的老猕猴。

‘难陀,你的妻子比起这只猕猴,如何?’

难陀皱着眉,内心十分不悦:

‘怎么能比呢?孙陀利可是城中第一美女!’

才兴起这个念头,

难陀发现自己已经被佛陀以神通力带往忉利天宫。

这里笙歌处处、仙乐飘飘,

天子天女各自娱乐,奢华美好远胜人间。

此时,难陀注意到有一群天女守着宫殿,殿中并没有天子。

于是请教其中一名特别可爱灵巧的天女。

天女用银铃般的声音回答:

‘佛陀的弟子难陀,被佛逼着出家,由于出家的福报,命终升天,将来这里当天子;我们都已经准备好要迎接他了!’

回到僧团,难陀不禁感慨:

‘孙陀利比起天女的美妙庄严,就好像是老猕猴一样,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啊!’

自此,难陀放下对妻子的眷恋,

一心一意修行,巴望能早日升天。

过了一段时间,佛陀又来探视难陀。

这一次,佛陀带他到镬汤地狱去。

地狱中一锅锅的沸汤,烹煮一个又一个哀嚎哭吼的罪人。

难陀注意到,有一锅沸汤滚滚却空无一人;

便顺口问一旁的狱卒这是怎么一回事。

狱卒回答:

‘这是准备留给佛陀的弟子难陀,他虽然出家修行得以升天,但因发心不正,天福享尽后,就会堕到这里来受报。我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了。’

难陀一听汗毛直竖、冷汗直流,

决心再不贪恋天福而受轮回三恶道苦。

短短七日内,难陀就证得了罗汉的果位。

改写自《杂宝藏经卷八》

省思——

修行首重因地发心。若只贪求人天福报,福报尽时终究要再轮回六道、于三界火宅中受嗔恼之火烧炙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雀王与老虎

雀王与老虎
森林中有一雀王,以慈悲心对待一切,视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不仅除去众生的苦、给予它们安乐与希望,并无微不至地慈爱教化众生,当看见众生因为佛法的薰陶而得到法益时,雀王内心也感到无比的欢喜!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虚弱地趴在地上,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原来这只老虎吃兽肉的时候,不小心把骨头刺进牙缝中,于是数天无法进食。雀王看见了这情景,感叹着说:‘每一尊佛都将“吃”当作是祸害,真的一点也没错!’慈悲的雀王不忍心老虎继续受苦,决定将头伸进老虎的嘴里将刺拔出。雀王日复一日地帮老虎拔刺,即使自己的嘴因此生了疮伤,身体也渐渐羸弱,仍不间断地持续努力,最后终于将刺拔出来。

看见老虎回复健康,雀王也很欣慰,于是飞到树上为它演说佛法:‘佛经上提及,杀生是凶狠残暴的行为,世间的罪恶没有一个大于杀生之过。试想看看,如果是自己被杀害,难道会快乐吗?应当忍耐,绝不做杀生的事。慈悲利益众生的仁者,就如同春天般带给众生希望与快乐,自己也能增长福德。而残害虐待众生的祸害,将如影随形,始终不会远离。因果是丝毫不爽的,因缘成熟时必定果报还自受。你应该想一想我所说的道理啊!’

虽然雀王如此慈悲的劝导,然而老虎对于雀王的劝诫不但听不进去,反而大发雷霆地说:‘你以为你是什么?竟然敢对我说教!刚刚真不该让你离开我的口中,否则我一定马上断除你的性命’雀王见老虎如此难以教化,并且恩将仇报,想到老虎恶业果熟时甚可怖畏的恶报,深深地为其感到悲伤,随即快速地离去。慈悲的雀王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而凶残、不听劝化的老虎即是提婆达多。

原公案出自《六度集经》

省思——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贪嗔痴的烦恼,枉造种种恶业;菩萨了知此理,发大慈悲心,忍辱精进济拔众苦,广宣佛法度脱一切。深知众生为惑所缚不得自在,所以虽遭毁谤辱骂亦不退转;心中清明作主智光朗耀,恒于自心常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雁王说法

雁王说法
国王赞叹雁子之间的真情,立刻下令禁止各地猎人捕捉雁子。雁王对国王的慈悲感动不已,便对他说:

“大王采用仁义治理天下,值得敬佩。然而世事无常,耸立在东西南北的山峰无边无际,一旦倒塌下来,地上所有生物,都会被打碎,无法逃避。一切荣华富贵,都会因为衰落而最终消亡。所以,我们要常常怀有慈悲心肠,修习正法,下辈子会出生善处,遇见圣贤,脱离生死的轮回。”

国王对雁王的说法心悦诚服,素摩也站在雁王身边,—言不发。

一天,雁王被猎人逮住,素摩跟着雁王不肯离去,并且恳求猎人说:“请你放走雁王,用我来代替吧。”猎人不听,仍然把赖吒献给了国王。

国王问赖吒说:“你还好吗?”

“蒙受大王的恩宠,喝大王的泉水,享受碧绿的嫩草,生活得非常自在,各方面都很稳定。大王啊!请您放过所有雁子,任他们在高空飞翔,享受安定的日子。”这时,只见雁王管辖的五百只雁子,也纷纷飞到王宫上面盘旋,向国王求情放了雁王。

国王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雁王:“那些雁子是怎么一回事?”

“他们都是我的部属。”雁王回答。

国王望着素摩专心致志的神态,不禁问道“素摩!你为什么默不作声呢?”

“大王啊!我看见我族之王,和人类之王,畅谈治国治家的要诀,我们做部下的如果插嘴,岂不有失恭敬,所以我才默不作声啊。”

“你的行为很难得,身为一只雁子,竟能这样忠心耿耿,远非人类所能及。刚才,你能舍命代雁王顶罪,现在又能节制进退,你们君臣之间真堪称世人的典范。”

国王赞叹之余,赏给素摩一条黄金项链,又用白绢装饰在雁王的头上,以示对它说法的感谢,然后放他们远走高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须大拿太子的故事

须大拿太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叶波国国王名叫湿波。湿波王治国有方对人民很仁慈:他手下有四千个大臣主管着六十个小国八百座城镇。湿波王的后宫有两万夫人,但没有一位夫人为他生个儿子,湿波王很忧虑,到处封山祭水、祈拜神灵。后来王后果然怀了孕湿波王高兴极了凡是王后所需要的饮食、衣服、用具都亲自料理无论什么东西务必精益求精让王后满意舒适。

十月怀胎,王后生下一个太子,后宫的两万夫人得到消息,个个欢欣鼓舞;全国上下也同声庆贺。

国王给太子起了个名字,叫须大拿,特意派了四个乳母照料他:一个是给他喂奶的;一个是专门抱他的;一个是为他洗澡的;还有一个是专门陪他游戏的。

太子转眼已长到十六岁,对书法、算术、射箭、骑马及礼、乐等各种知识与技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太子对父母十分尊敬孝顺,父母也特别喜爱他,湿波王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宫殿,让他居住其中。

太子一天天长大,湿波王便为太子娶妻。他的妻子名叫曼坻,容貌艳丽,天下无双,身上装饰着各种美妙的琉璃、金银珍宝;妻子又为他生育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女,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须大拿太子从小心地仁慈、喜欢布施,常愿天下所有人民,乃至飞禽走兽,都能幸福。有一天,太子出城游玩;天帝释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带领一批天神,变化为穷人、乞丐、盲聋哑人,等在路边。太子赶车到了这儿,看见这么多可怜人,心里十分难过,再也不想去游玩,扭头把车赶回王宫。

湿波王见儿子高高兴兴地出宫,却闷闷不乐地回来,心里十分奇怪,不禁问道:“儿啊!你今天出宫碰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不高兴?”

须大拿说:“我看见路旁有许多穷人、乞丐,还有许多盲聋哑人。看见这么多人在受苦,我心里很难受。父王!我有一个要求,不知您能否答应我?”

湿波王说:“孩子!无论你有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说吧!你想要什么?”

须大拿说:“我想把国库中收藏的各种珍宝、财物都拿出来布施给城里、城外的受苦人。人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让每个人都满意幸福。”

湿波王低头沉思了一下,觉得自己既已答应满足太子的要求,自然不便再拒绝,便说道:“好吧!孩子,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太子便命令手下,赶着大车到国库去,将各式各样的财物、珍宝都搬出来,堆放在四座城门外及市中心,任人们随意取用。四面八方的人民,得到须大拿太子发放布施的消息高兴极了纷纷赶来。

凡是没饭吃的就领到粮食;没衣服穿的就领到衣服布匹;想要金银珠宝的,就得到金银珠宝。须大拿太子尽量满足每个人的要求,不让任何人失望。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甚至来自千里、万里之外。

叶波国有个世代仇敌,该国国王总是处心积虑地想征服叶波国。

“须大拿太子发放布施尽量满足每个人的愿望。”

这消息一传到该国国王马上召集大臣及手下的许多婆罗门对他们说:“叶波国王养着一头大白象,名叫'须檀延'。这头象天生雄力,勇猛善斗,以往叶波国与其它国家打仗,都是靠着这头象才获得胜利。这头象可说是我们征服叶波国的最大障碍。现在须大拿太子正在布施无论谁提出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你们谁能想个法子,去把这头大白象乞化来?”

大臣们都说:“这件多太难了,恐怕办不到。”

这时,有八个婆罗门走上前对国王说:“请大王为我们准备路费、干粮,我们能给大王把这头大白象弄来。”

国王大喜说:“你们如能把大白象弄到手我重重有赏。”随即给他们准备路费、干粮。

于是八个婆罗门手拄禅杖跋山涉水地到了叶波国。他们走到太子宫殿的门的,个个面朝宫殿,身倚禅杖,翘起一只脚,单足独立,一声不吭地站着。守门人忙问:“诸位大师有何贵干?”

八位婆罗门说:“我们从远方来想向须大拿太子乞讨一样东西。”守门人赶紧将此事禀告太子。

须大拿太子听说从远方来了八位婆罗门,十分高兴,赶紧迎出大门来恭恭敬敬地向这八位婆罗门致礼问好说道:“大师们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不知大师们从什么地方来?想要些什么东西?你们为什么要单足独立,一脚翘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位婆罗门回答说:“我们听说太子乐善好施无论别人想要什么,都能尽量满足。太子的大名已流布四方,甚至连天宫、地狱,都在传播您的事迹,您布施的功德,真是不可限量。如果太子真能满足所有求助人的愿望,那么我们想向您乞化贵国的一头大白象。”

太子马上答应婆罗门的要求立即让手下到象厩去牵象。

八位婆罗门马上说:“我们想要的是名叫须檀延的那头大白象。”

太子一听,有点迟疑心想:“这头大白象是我父王最心爱的宝物,可以说,父王喜爱它就像喜爱我一样。我实在无法将这头象布施给大师们!如果我把它布施给他们,就一定会失去父王的欢心,也许父王会把我赶出国去,不再要我这个儿子。”但转念又想:“我已经发过誓,布施时要满足所有人的愿望,今天如果不把大白象给他们,岂不是违反了自己的誓言?再说,我决心让所有人都幸福快乐,如果今天不把大白象布施给他们,他们一定会不快乐。”想到这里,须大拿太子慨然应诺说:“好吧!我就把须檀延布施给你们。”

太子立即命令左右,到象厩把须檀延备好金鞍牵来。太子左手拿水瓶,服侍婆罗门们洗完手,右手把大白象的缰绳交给他们。八个婆罗门连声向太子祝福,然后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爬到象背上。

太子说:“趁我父王还不知道你们快走吧!这件事要是让父王知道了,他一定会派人追赶你们的。”八个婆罗门便骑着大象,一溜烟地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臣们听说须大拿太子把大白象须檀延布施给敌国的婆罗门,个个都大惊失色,坐立不安,大家都说:“我国一向靠这头宝象打败敌国,才保证国泰民安;现在宝象让敌国给牵走了,如何是好?”连忙跑去报告湿波王说:“太子把我国杀敌的宝象须檀延布施给敌国了。”

湿波王一听,两眼都直了。大臣们又说:“大王之所以能稳坐泰山,全靠这头宝象。这头宝象神力无比,抵得上六十头大象的力量。现在太子把它布施给敌国,恐怕不久灾祸就要降临我国了。最近这些日子以来,太子为所欲为,把国库都弄空了,再这样下去,终有一天,他会把全部国土,乃至妻子儿女,都布施给别人。”

湿波王听了这番话,心中十分恼怒,但还是有点将信将疑,觉得太子应不至于把镇国的宝象送给敌人,连忙叫来亲信大臣,问道:“太子真的把须檀延送给敌国了吗?”

亲信大臣回答:“确实如此!”

湿波王怒火冲天,大叫一声,从王位上摔下来,不省人事。

左右侍从忙用冷水给他敷头洒脸,国王好不容易才苏醒过来。

后宫的两万夫人,听说须大拿太子干了这么一件危害国家的事,也都议论纷纷,责怪太子做得不对。

国王召集群臣,讨论如何处置太子。

一位大臣说:“我国过去曾有规定凡敢进入须檀延象厩者,剁其脚;凡敢手牵这头宝象者,截其手;凡敢偷看一眼者,剜其眼。须大拿太子这次竟将宝象送人,按律当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少大臣纷纷赞同。

国王心里非常难过。说:“只怪我这个儿子心地太善良太喜爱布施了。要不然,让我把他关到牢里监禁起来吧!”

这时另一位大臣站起来说:“刚才大家说要将太子斩头这不大妥当,大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平生异常喜爱,怎么能斩头呢?但是如大王说的处以监禁的处罚也不妥当。依我之见应把他驱逐出国,让他在荒山野林里流放十二年,教他忏悔自己的错误。”

国王和大臣们都同意这个方法。

湿波王遣人叫来须大拿太子问道:“你是否把我国的镇国宝象布施给敌国了?”

太子回答:“是的!”

湿波王问:“你把宝象布施给别人之前为什么不先禀告我?”

太子说:“在这之前父王已答应我可以随意布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我没有禀告父王。”

湿波王气得叫道:“我答应你布施的是金钱珠宝而不是宝象。”

太子回答:“宝象与金钱珠宝一样都属父王所有,为什么要例外呢?”湿波王无言可答生气地说:“你擅自把镇国宝象布施给敌国,现在大家决议把你流放到野外去,你到檀特山去吧!十二年之内,不准回来。”

太子说:“谨遵大王的命令!不过在我临走之前还有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父王能同意我再做七天布施,以表达我对人民的一点心意。”

湿波王说:“正因为你布施得太厉害,把国库全部掏空把宝象也送了人,所以才将你流放。我不能答应你再做七天布施,你快走吧!”

太子说:“大王的命令我不敢违抗。但我宫中有些私人财物,愿大王允许我把它们布施掉,绝不动用国库中的财物。”

后宫两万夫人听到这消息纷纷来到湿波王面前求情,希望湿波王能满足须大拿太子最后一个愿望。

国王最后答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3:55 , Processed in 0.73328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