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贝母八月采取,其受金气之专,其味苦胜辛微,辛在苦后,是苦合于气之微寒,以归于辛,皆二阴至肺之处也。况其色白象金乎,第苦合微寒,是在地之阴也。焉能遽至于在天之阳以治肺?则当参其叶随苗出之义,而体其但有直透更无濡留矣。但有直透,能开热之结,更无濡留矣。“但有直透,能开热之结,更无濡留,能达肺之郁”,此言也,与说诗者谓善疗郁结之疾合,以诸气愤郁,固属于肺也。但予有说焉,阳性开发,阴性凝聚,阴聚之,阳且散之,今云在天之阳,不得在地之阴,乃结热而成郁,则容或有不然者,况本经所胪主治,均属阳为阴郁之候耶。是皆误于以贝母为其根,而遗却其附根以生,连累相著,且有分解一层矣。故以其叶随苗出,证其性之速而无濡留,则可;以为能从地而直透于天,则不可。若谓苗自此透,其性必升,则附子亦附根而生,苗自此出,且其味辛性温,气复雄健绝伦,遂可谓升之至者乎?若谓药物入胃,必藉升始能及上,则性降者入胃,能不藉胃气宣发,遂可直后胃降乎?试思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何一非阴结而阳不舒散?故皆当得阴郁散而阳乃伸,此夫人能知者矣。故予以片言决之曰:贝母善横解心胸间郁结之矣。何者?即物言物,则贝母固心微而瓣厚,心在中而瓣在旁,此所谓横解也。由贝母固附根而生,连累相著,且有分解,以其入肺,故能治附肺而结之气,此所以不曰肺,而曰心胸间也。夫郁,积也、聚也、滞也、缚也,谓收敛之也。无与有形,焉得为积为聚为滞,无与于阴,何者为束为缚为之收敛,且心胸间,阳之都会也。阳纵盛,无所谓郁与结,比之肠胃间阴虽盛,只能痛涌泄,不得为郁结,理正同也。故肠胃中善病阳郁,郁则成燥硬,胸中善病阴郁,郁则聚涎唾。是故贝母者,治涎唾之药也。惟心胸间聚涎唾,斯阴不下降,而伤寒有烦热淋沥之候,咽嗌间聚涎唾,斯有邪气者阳难上达,而有喉痹之候,不化血归衡,而有乳难之候。疝瘕者,涎唾自心胸阻任脉之行也;风痉者,涎唾聚心胸督脉不得阴以灌溉也。惟金疮则无与于涎唾,然血出既多,阴匮而无以续,气聚而不及化,则反郁结于心胸间,为涎为唾者有之矣。主以贝母使之速化,化则能变而赤也。或曰涎唾二字,在金匮要略则曰多唾口燥;在千金方则曰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而说文玉篇广韵,皆谓为口液,则金匮千金所指,当在口中之液,又乌得聚心胸间?纵使聚心胸间矣,其与痰饮水气何异?而金匮肺痿肺瘫咳嗽上气篇、痰饮篇,咸不用贝母,何也?曰口之液,固生于口中,即贮于口中者与。抑亦分夫输脾归肺之津,而上以滋于口者也。生于口而即贮口,决无之理,则其生也舍心胸间更在何处?惟其不随气以熏肤充身泽毛,不为液以注于骨,使骨节屈伸润泽,不为津使腠理发泄汗出溱溱,不变为赤,而入营中以周行经脉,此所以为阴郁,此所以为阳不化耳。痰饮水气则与是异。盖皆劫水之未化者为之,其被火烁而稠者谓之痰,其遇洼则停则稀者谓之饮,其漫无拘束,而随处浸溢者谓之水。气与涎唾,属已为肺化而不宣布者,自迥不相侔,如之何可以肺姜痰饮等篇之治,概贝母之用耶?未化之水宜化,故其治法近外则散,著里即温,稍下则利,已化之水宜分,恐因其滓浊,而遂及其精微,此贝母之开解郁结,正以使清者归清,浊者归浊护清而不留浊,去浊而不伤清。试证以白散之治,是护其清者,不使巴豆劫烁无余也;归贝母苦参丸之治,是分其浊者,随苦参而泄入于下也。

《本草新编》:贝母,味苦,气平、微寒,无毒。入肺、胃、脾、心四经。消热痰最利,止久嗽宜用,心中逆气多愁郁者可解,并治伤寒结胸之症,疗人面疮能效。难产与胞衣不下,调服于人参汤中最神。黄瘅赤眼,消渴除烦,喉痹,疝瘕,皆可佐使,但少用足以成功,多用或以取败。宜于阴虚火盛,不宜于阳旺湿痰。世人不知贝母与半夏,性各不同,惧半夏之毒,每改用贝母。不知贝母消热痰,而不能消寒痰,半夏消寒痰,而不能消热痰也。故贝母逢寒痰,则愈增其寒;半夏逢热痰,则大添其热。二品泾渭各殊,乌可代用。前人辨贝母之肺,而不入胃,半夏入脾胃,而不入肺经,尚不知贝母之深也。盖贝母入肺、胃、脾、心四经,岂有不入脾、胃之理哉。正寒热之不相宜,故不可代用也。

或问贝母之疗人面疮,可信不可信乎?曰:此前人之成效,故必疑之。然而有可疑者。人面疮,口能食而面能愁,盖有崇凭之矣。崇凭必须解崇,何以用贝母即解,予久不得其故。后遇岐天师于燕市,另传治法,而后悟贝母之疗人面疮也,亦消其痰而已矣。夫怪病多起于痰,贝母消痰,故能愈也。如半夏亦消痰圣药,何治人面疮无效?不知人面疮,乃热痰结成热毒,半夏性燥,燥以治热,更添热矣。贝母乃治热痰圣药,以寒治热,而热毒自消,又何疑哉。

或问贝母消痰,消热痰也,然火沸为痰,非热乎,何以用之而绝无效耶?曰:火沸生痰,乃肾中之火上沸,非肺中之火上升。贝母止可治肺中之火痰,不化肾中之火痰也。岂惟不能化肾中之火痰,且动火而生痰矣。夫肾中之火,非补水不能除,肾火之痰,亦非补水不能消。贝母消肺中之痰,必铄肺中之气,肺虚则肾水之化源竭矣,何以生肾水哉。肾水不生,则肾火不降。肾火不降,又何以健脾而消痰哉。势必所用水谷不化精而化痰矣。然则用贝母以治火沸为痰,不犹添薪而望止沸乎。毋怪沓无功效也。

或疑贝母不可治火沸为痰之症,吾用之六味丸中,亦可以治之乎?曰:六味汤止治火沸为痰之圣药也,加入贝母、则不效矣。盖火沸为痰,乃肾中之真水上沸而成痰,非肺中之津液上存而为痰也。六味汤补水以止沸,非化痰以止火,倘加入贝母,则六味欲趋于肾中,而贝母又欲留于肺内,两相牵掣,则药必停于不上不下之间。痰既不消,火又大炽,不更益其沸,而转添有咳嗽哉。此贝母断不可入于六味汤丸之中,治火沸为痰之病也。

《本草分经》:川贝母,辛、甘,微寒。泻心火,散肺郁。入肺经气分,润心肺,化燥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贝母有镇咳、祛痰作用。

2. 贝母有降血压作用。

3. 家兔静脉注射川贝碱,可使血糖持续升高并维持2小时以上。

4. 贝母对肠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西贝碱。

5. 贝母有抗菌作用。川贝醇提物对大肠杆菌及金葡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川贝水浸液在试管内对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6. 贝母有耐缺氧作用。

7. 贝母能加速气管纤毛粘液流动。

8. 贝母有抗血管收缩作用,贝母中含的西贝素具有明显的抗血管收缩、营养心肌、扩张冠脉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浙  贝  母(《本经》)

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多系栽培。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荫蔽处或竹林下。喜温暖湿润气候,雨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较耐寒,怕水浸,以阳光充足、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临床用名浙贝母。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拾遗》:今名象贝。去心炒。

《百草镜》云: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

叶闇斋云:象贝苦寒,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挟风火有痰者宜此。川贝味甘而补现矣,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张景岳云:味大苦,性寒,阴也,降也,乃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之药。大治肺痈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为末可敷。煎汤可服。性味俱厚,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反乌头,又解上焦肺胃之火。

张石顽《本经逢原》云:贝母浙产者,治疝瘕喉痹乳痈,金疮风痉,一切痈疡,同苦参当归。治妊娠小便难,同青黛治人面恶疮。同连翘治项上结核。皆取其开郁结化痰解毒之功也。

吹喉散《经验广集》:治咽喉十八症俱效。大黑枣每个去核,装入五倍子一个去虫研,象贝一个去心研,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极细末,加薄荷叶末少许,冰片少许,贮瓷瓶内,监用吹患处,任其呕出痰涎数次,即愈。

对口《杨春涯验方》:象贝母研末敷之,神效。

《本草分经》:象贝母,味苦,去风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竹    茹(《名医别录》)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均系栽培。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原植物常栽培于庭园。喜温暖湿润气候,忌严寒及强风,以背风向阳山坡、村庄附近缓坡平地、或水旁最宜生长。味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临床用名有竹茹、姜竹茹。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呃寒热,吐血崩中。

《药性论》:青竹茹,使,味甘。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本草图经》:微寒,疗呕哕,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汤液本草》:《本草》云:主呕哕,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本草纲目》:淡竹茹: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

苦竹茹:水煎服,止尿血。

《本草经疏》:竹茹虽与竹叶同本,然竹茹得土气多,故味带甘,气微寒无毒。入足阳明经。经曰:诸呕吐酸水,皆属于热。阳明有热则为呕呃,温气寒热,亦邪客阳明所致,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呃止矣。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

《本草蒙筌》: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主胃热呃逆殊功,疗噎膈呕哕神效。

《景岳全书》:淡竹茹,味甘,微凉。治肺痿唾痰,唾血吐血,衄血尿血,胃热呕哕噎膈,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痫,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本草备要》:泻上焦烦热,凉血。

甘而微寒。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血除热。治上焦烦热,皮入肺,主上焦。温胆汤用之。温气寒热,噎膈呕哕,胃热。吐血衄血,清肺凉胃。齿血不止,浸醋含之。肺痿惊痫,散肝火。崩中胎动。凉胎气。

《本经逢原》:竹茹专清胃腑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金匮》治产后虚烦呕,有竹皮大丸。《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有甘竹茹汤;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淡竹茹汤。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

《本草崇原》:呕啘,吐逆也。温气,热气也。竹茹,竹之脉络也。人身脉络不和,则吐逆而为热矣。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充肤热肉,淡渗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矣。凡此诸病,竹茹皆能治之,乃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也。

《本草求真》:[批]清肺凉胃,解烦除呕。

竹茹专入肺、胃。味甘而淡,气寒而滑。凡因邪热客肺,肺金失养,而致烦渴不宁,膈噎呕逆,恶阻呕吐,吐血衄血等症者,皆当服此。诸症皆就肺胃热论。盖味甘则中可安而烦不生,气寒则热得解而气悉宁。又皮入肺上焦,温胆汤用之。所以《金匮》之治产后虚烦呕逆,则有竹皮大丸;《千金》之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则有甘竹茹汤,竹茹一升,甘草、茯苓、黄芩各二两,水煎服。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则有淡竹茹汤,皆有至理内存,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淡竹茹,畏皂刺、油麻。

甘,微寒。入足少阳、阳明经。清上焦之火,消虚热之痰。疗惊悸,止胎动,呕啘噎膈,吐血崩中,因内火致者,非此不治。得鸡子,治饮酒头痛。配蒌仁,治妇女劳复中风状。

《本草经解》:竹茹气微寒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太阳,寒水经也,冬日燥热,则太阳阴精不藏,感天燥热之气,至春木令,则为病温,火性炎上,故多呕呃,病在太阳,故发寒热,竹茹气寒,可以祛温火,味甘,可以缓火炎,所以主之也。
脾统血,血热妄行,非吐即崩,其主之者,甘寒可以清热也。

《本草新编》:淡竹叶,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气咳喘,散阳明之邪热,亦退虚热烦燥不眠,专凉心经,尤祛风痉。

竹茹,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尤止心烦。

竹沥,去阴虚发热,理中风噤口。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喉即苏。止惊怪却痰。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却。世俗以大寒置之。不知竹沥系火烧出沥,佐之姜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以上三味,总皆清痰泻火之药,因其气味寒,不伤元气,可多用,以佐参、芩、芪、术健脾开胃也。

或疑竹叶、竹茹、竹沥,同一物也,何必强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竹叶轻于竹茹,虽凉心而清肺;竹茹轻于竹沥,虽清心而清胃;若竹沥则重于竹叶、竹茹,虽清心而兼补阴也。

或问古人以竹沥治中风,似于中风皆痰也,痰生于风乎?曰: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也,非痰成之于风也。使果成于风,似外邪之中矣,古人何以复用此甘寒滑利之竹沥,以化消其痰哉。

或问淡竹叶世疑是草本,是耶非耶?曰:即竹叶耳,但不可用苗竹、紫竹之叶。盖二叶之味多苦,不堪入药,其余诸竹之叶,味皆淡者也,故以淡名之,非草本之叶也。若草本之叶,非是竹叶,乃俗名畅脚者也,其性虽寒,能止咳嗽,然而终不能入心以消痰也。

《本草分经》:甘,微寒。开胃郁,清肺燥,凉血,除上焦烦热,兼清肝火,凉胎气。

《本草思辨录》:竹青而中空,与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相似。竹茹甘而微寒,又与胆喜温和相宜。故黄芩为少阳经热之药,竹茹为少阳腑热之药。古方疗胆热多用竹茹,而后人无知其为胆药者。哕逆之因不一,胃虚而胆热乘之,亦作哕逆。橘皮竹茹汤,以参枣甘草补胃养阴,橘皮生姜和胃散逆,竹茹除胆火则为清哕之源。橘皮汤无竹茹者,以手足厥为肝逆也。妇人乳子之时,中虚胆热,胆热必犯其胃,呕逆而至烦乱,热亦甚矣。竹皮大丸,以石膏白薇除胃热而敛浮阳,竹茹凉胆而清其源,恐中虚难任寒药,故加桂枝之辛甘以导之,药兼阴阳,故加甘草以和之。喘则以柏实辑肝气,又所以辅竹茹之不逮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性微凉。善开胃郁,降胃中上逆之气使之下行,故能治呕吐、止吐血、衄血。《金匮》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有竹皮大丸,竹皮即竹茹也。为其为竹之皮,且凉而能降,故又能清肺利痰,宣通三焦水道下通膀胱,为通利小便之要药,与叶同功而其力尤胜于叶。又善清肠中之热,除下痢后重腹疼。为其凉而宣通,损伤瘀血肿疼者,服之可消肿愈疼,融化瘀血。醋煮口漱,可止齿龈出血。须用嫩竹外边青皮,里层者力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竹茹有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竹    沥(《名医别录》)

竹沥来源通竹茹系新鲜的淡竹和青杆竹等竹竿经火烤沥出的液汁。味甘,性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滑痰。临床用名有竹沥、竹油。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开宝本草》:大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

《本草衍义补遗》:《本草》大寒。泛观其意,以与石膏、芩、连等同类,而诸方治产后胎前诸病,及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尿多,皆阴虚之病,无不用缩手待尽。哀哉!《内经》曰:阴虚发热大寒能补,正与病对。薯蓣寒而能补,世或用之,惟竹沥因大寒置疑,是犹因盗嫂受金而弃陈平之国士也。竹沥味甘,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气言,幸相与可否。若曰不然,世人吃笋,自幼至老者,可无一人因笋寒而有病;沥即笋之液也,况假于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本草纲目》: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丹溪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竹性虽寒,亦未必大寒也。
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又治牙疼。

《本草经疏》:竹沥,竹之津液也。经云大寒,亦言其本性耳。得火之后,寒气应减,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家要药。凡中风之证,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结而为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热极生风,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此药能遍走经络,搜剔一切痰结,兼之甘寒能益阴而除热,痰热既祛则气道通利,经脉流转,外证自除矣。其主胸中大热,止烦闷者,取其甘寒清热益阴之功耳。观古人以竹沥治中风,则知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痰热所致,不然,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甘寒滑利之药治之哉?

简误: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不宜用。

《本草蒙筌》:少加姜汁调服。每沥一杯,加生姜自然汁二匙。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牙。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咽即苏。《衍义》云:胎前不损子,产后不得虚。止惊悸,却痰涎。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有此可驱。但世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殊不知系火煅出,又佐姜汁,有何寒乎?

《药鉴》:气寒,味苦辛平,痰家之要药也。必用姜汁佐之,方行经络。故痰在四肢者,非竹沥不能开。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加姜汁不能除。痰在胸间者,当用竹沥,风痰亦用。能治热痰,又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立醒。

《景岳全书》:味甘,性微凉,阴也,降也。治暴中风痰,失音不语,胸中烦热,止烦闷消渴。丹溪曰:凡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癫狂,及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达不行。

《本草备要》:泻火,滑痰润燥。甘寒而滑。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竹之有沥,犹人之有血也,故能补阴清火。利窍明目。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产乳方》:妊娠苦烦名子烦,竹沥不限多少细服,《梅师》加茯苓煎。消渴,血虚自汗。然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经疏》云:中风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哉?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行。又曰: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大热者,寒而能补,胎后不碍虚,胎前不损子。世人因《本草》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然人食笋,至老未有因寒而病者。沥,即笋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治法》云:竹沥和米煮粥,能治反胃。竹茹即刮取青皮,竹沥如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

《本经逢原》:竹叶兼行肌表,故能疗疮杀虫;竹茹专清胃腑,故能止呕除烦;竹沥善透经络,能治筋脉拘挛,痰在皮里膜外,筋络四肢,非竹沥不能化之。纯阴之性,虽假火逼,然须姜汁鼓动其势,方得应手取效。《千金》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有竹沥饮子。详《本经》疗筋急,专取竹沥之润以濡之也。《千金》治四肢不收,则兼附、桂、羚羊之雄以振之也。一以舒急,一以收缓,妙用不可思议。或言竹沥性寒,仅可施之热痰,不知入于附桂剂中,未尝不开发湿痰寒饮也。惟胃虚肠滑,及气阻便秘者误投,每致呃逆不食,脱泻不止而死。不发则已,发则必暴,卒难挽回也。

《本草崇原》:朱震亨曰:竹沥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

《本草求真》:[批]清皮里膜外燥痰。

竹沥专入经络皮里膜外。甘寒而滑,治专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凡小儿天吊惊痫,阴虚发热口噤,胎产血晕,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服之立能见效。盖沥之出于竹,由血之出于人也。极能补阴,长于清火,补阴亦由火清而致。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要药。以中风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服此流利经络,使痰热去,气道通,而外症愈矣。故火燥热者宜之。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火烁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批]竹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谓之刮肠篦,即此义。朱氏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为气,何害于功。若脾胃肠滑,寒痰湿痰,食积生痰,不可用也。

《得配本草》:淡竹沥,姜汁为之使。畏皂刺、油麻。

甘,寒。治狂闷,利九窍。疗破伤中风,止因触胎动,养血明目。凡痰在经络四肢胸膈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达不行。

和姜汁,治中风热郁之痰;合地黄,治时症阴虚之热。

肠胃寒湿者禁用。

《本草经解》:竹沥气大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暴病皆属于火,火炽风生,以致僵仆,或偏痹不仁,竹沥甘寒,可以清热缓急,所以主之。

胸中者,太阴脾经经行之地,脾阴虚,则胸中大热矣,甘寒清热,所以主之。

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不制火,则心中烦闷而消渴矣,其主之者,甘寒可以壮水而清火也。

劳复也,伤寒热病愈后,劳碌而复热也,其主之者,亦以甘寒能补能清耳。

《本草分经》:甘、苦,寒、滑。消痰降火,行经络四肢皮里膜外之痰,凡痰因风热燥火者宜之。姜汁为使。虚者与参同用,使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得益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竹沥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2. 竹沥有促进小肠推进运动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  竺  黄(《开宝本草》)

天竺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秆内的分泌液经干燥凝结而成的块状物。味甘,性寒。归心、肝、胆经。功效清热化痰、清心定惊。临床用名有天竺黄、竺黄。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平。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疾。

《本草图经》:味甘,寒,无毒。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本草衍义》:凉心经,去风热,作小儿药尤宜,和缓故也。

《本草经疏》:天竺黄,竹之津液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大同小异。茅竹黄气微寒而性亦稍缓,故为小儿家要药。入手少阴经。小儿惊风天吊,诸风热者,亦犹大人热极生风之候也。此药能除热养心,豁痰利窍,心家热清而惊自平,主君安而五脏咸得滋养,故诸证悉除也。明目疗金疮者,总取其甘寒凉血清热之功耳。

《本草纲目》:竹黄出于大竹之津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钱乙小儿惊热:“天竹黄二钱,雄黄,牵牛未各一钱,研匀,面糊丸粟大。每服三、五丸,苄荷汤下。”

《本草乘雅》:植物之灵,凝结在中,故可入藏以治其结。性本空达,风火自平。

天竹者,巨竹也。津气钟而黄中作,复若地以五为制,五六相感,太不及,于斯见矣。故主风木太过,致诸风热炽,惊风天吊,邪薄癫狂;风木不及,致肝窍盲瞽,失音不语,客忤痫庢。黄中废矣,竹黄功力,使气适至而阳生,适应而扬声,揆度节制,无过不及矣。

《药性解》:天竺黄,味甘,性寒,无毒,入心经。主清心明目,除惊解烦,驱邪逐痰及小儿惊天吊、风热诸证。

按:竺黄之寒,专泻少阴之火,火去而惊邪诸证靡不疗矣。

《景岳全书》:味甘辛,性凉,降也,阴中有阳。善开风痰,降热痰,治中风失音,痰滞胸膈,烦闷癫痫。清心火,镇心气,醒脾疏肝。明眼目,安惊悸。疗小儿风痰急惊客忤,其性和缓,最所宜用。亦治金疮,并内热药毒。

《本草备要》:泻热,豁痰,凉惊。

甘而微寒。凉心经,去风热,利窍豁痰,镇肝明目。功同竹沥,而性和缓,无寒滑之患。治大人中风不语,小儿客忤惊痫为尤宜。

《本经逢原》:竹黄出大竹之中,津气结成,其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凉心经,去风热,为小儿惊痫,风热痰涌失音,治痰清热之要药。以其生天竺国,故名天竺黄。

《本草求真》:[批]泻心热。

天竺黄专入心。系天竺国之竹精气结成。其粉形如竹节,味甘气寒,与竹沥功用略用,皆能逐痰利窍,但此凉心去风除热,为小儿惊痫风热痰涌失音,较之竹沥,其性和缓,而无寒滑之患也。味甘故缓。今市肆多骨灰、葛粉杂入,不可不辨。

《得配本草》:甘,凉。入手少阴经。凉心热,镇肝风,利关窍,辟邪恶。除昏昧谵妄,病后痰郁。

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本草分经》:甘,微寒。凉心,去风热,利窍豁痰,镇肝。功同竹沥而性和缓。治中风惊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天竺黄有镇痛作用。

2. 天竺黄有抑制心脏和降压作用。

3. 天竺黄有抗凝血作用。

4. 天竺黄有抗炎作用。   
                              
5. 天竺黄有光敏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礞    石(《嘉祐本草》)

礞石为硅酸盐类矿石,分青礞石与金礞石两种。青礞石为绿泥石片岩,应用较广;金礞石为云母片岩。我国凡有云母矿山处均产,以四川产为佳。青礞石生于变质区域变质基中酸碱性浸入岩及火成岩、伟晶岩中,是中酸性火成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味甘、咸,性平。归肺、肝经。功效下气消痰、平肝镇惊。临床用名礞石。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青礞石气平味咸,其性下行,阴也,沉也,乃厥阴经之药。肝经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风热诸病,故宜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证自除。汤衡《婴孩宝鉴》,言其乃治惊利痰之圣药。吐痰在水上,以石末糁之,痰即随水而下,则其沉坠之性可知。然止可用之救急,气弱脾虚者,不宜久服。杨士瀛谓其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如慢惊之类,皆宜佐以木香。而王隐君则谓痰为百病,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理也哉!丹溪云:一老人忽病目盲,乃大虚证,一医与礞石药服之,至夜而死。吁!此乃盲医虚虚之过,礞石岂杀人者乎!况目盲之病,与礞石并不相干。

治积痰惊痫,咳嗽喘急。

得焰消,能利湿热痰积从大肠而出。热盛皮肤生疮,一利即愈。

《本草经疏》:礞石禀石中刚猛之性,体重而降。能消一切积聚痰结。其味辛咸,气平无毒。辛主散结,咸主软坚,重主坠下,故《本经》所主诸证,皆出一贯也。今世又以之治小儿惊痰喘急。入滚痰丸治诸痰怪证。

简误:礞石消积滞,坠痰涎,诚为要药。然而攻击太过,性得沉坠,凡积滞癥结,脾胃壮实者可用,虚弱者忌之。小儿惊痰食积,实热初发者可用,虚寒久病者忌之。如王隐君所制滚痰丸,谓百病皆生于痰,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殊为未妥。不知痰有二因,因于脾胃不能运化,积滞生痰,或多食酒面湿热之物,以致胶固稠粘,咯唾难出者,用之豁痰利窍,除热泄结,应如桴鼓。由于阴虚火炎,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或发热声哑,痰血杂出者,如误投之,则阴气愈虚,阳火反炽,痰热未退而脾胃先为之败矣。可见前人立方,不能无敝。是在后人善于简择耳。

《本草蒙筌》:力能坠痰,滚痰丸必用;功亦消食,积食方常如。匪医小儿,亦治男妇。

《本草乘雅》:石以量言。盖水谷入胃,受盛转输者量也。设仅受不输,致阴凝至坚,及营卫阴阳,血气津沫,咸泣不流矣。所谓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即惊、痫、咳喘,亦从口受,经云:咳嗽喘急、惊。白脉之至也喘而浮。厥、痫,有积气在胸中也。蒙石功力,发蒙府藏之元气,使之踊跃而出。

《药性解》:青礞石,味辛甘,性平,有毒,入肺、大肠、胃三经。主荡涤宿痰,消磨食积。

按:礞石辛宜于肺、甘宜于胃。大肠者,肺家传送之官也,故都入之。大损元气,不可漫用。

《景岳全书》:味微甘微咸,其性下行,降也,阴也,乃肝脾之药。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更利。故能消宿食癥积顽痰,治惊痫咳嗽喘急。《宝鉴》言礞石为治痰利惊之圣药,若吐痰在水上,以石抹掺之,痰即随水而下,则其沉坠之性可知。杨士瀛谓其功能利痰,然性非胃家所好。而王隐君谓痰为百病母,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理也哉?是以实痰坚积,乃其所宜。然久病痰多者,必因脾虚。人但知滚痰丸可以治痰,而不知虚痰服此,则百无一生矣。

《本草备要》:重,泻痰。

甘咸有毒,体重沉坠。色青入肝,制以硝石,能平肝下气,为治惊利痰之圣药。吐痰水上,以石末渗之,痰即随下。王隐君有礞石滚痰丸,能治百病,礞石、焰硝各二两,煅研水飞净一两,大黄酒蒸八两,黄芩酒洗八两,沉香五钱,为末水丸,量虚实服。时珍曰: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诸痰。礞石重坠,硝性疏快,使痰积通利,诸症自除,气弱脾虚者禁用。

《本经逢原》:辛咸平,无毒。色青者入肝力胜,色黄者兼脾次之。

青礞石,厥阴之药,其性下行,治风木太过,挟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膈上,变生风热诸病,故宜此药重坠以下泄之,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证自除矣。今人以王隐君滚痰丸,通治诸痰怪证,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殊为未妥。不知痰因脾胃不能运化,积滞而生,胶固稠粘者,诚为合剂。设因阴虚火炎,煎熬津液,凝结成痰,如误投之,则阴气愈虚,阳火弥炽,痰热未除,而脾胃先为之败矣。况乎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得之,泄利不止,祸不旋踵。若小儿多变慢脾风证,每致不救,可不慎欤?

《本草求真》:[批]除肝膈上热痰。

礞石专入肝。禀石中刚猛之性,沉坠下降,味辛而咸,色青气平。功专入肝平木下气,为治惊利痰要药。喻嘉言曰:惊风二字,乃古人妄凿空谈,不知小儿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脏腑血脉,俱未克长,阳则有余,阴则不足,故易于生热,热甚则生风生惊,亦所恒有,后人不解,遂以为奇特之病。且谓此病有八候,以其摇头手动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斜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相传既久,不知妄造,遇此等症,无不以为奇特,而不知小儿腠理不密,易于感冒风寒,病则筋脉牵强,因筋脉牵强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张,种种不通名色,而用金石等药镇坠外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间有体坚症轻得愈者,又诧为再造奇功。遂致各守专门,虽日杀数儿,而不知其罪矣。盖风木太过,脾土受制,气不运化,积气生痰,壅塞膈上,变生风热,治宜用此重坠下泄,则风木气平,而痰积自除。今人以王隐君滚痰丸用礞石,通治诸般痰怪症,殊为未是。滚痰丸:礞石、焰硝各二两,煅研水飞净一两,大黄酒蒸八两,黄芩酒洗八两,沉香五钱,为末水丸。不知痰因热盛,风木挟热而脾不运,故尔痰积如胶如漆,用止诚为合剂。如其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服此泄利不止。小儿服之,多成慢症,以致束手待毙,可不慎欤。

《得配本草》:甘、咸,平。入足厥阴经气分。平肝下气,除结热,治惊痫、积痰。

得薄荷自然汁,生蜜调下,治急惊痰热。慢惊脾虚者,木香汤蜜调下。配大黄末,除横结之痰;与赤石脂,疗积痰久痢。

脾虚气弱、发热声哑、痰血夹杂者禁用。

礞石燥可除湿,老痰却非所宜。但诸药下过,滑润痰滞,而隐伏之处未必能到。惟此性横而悍,其于肠胃曲折倚伏之处,无不迅扫其根,使秽浊腻滞之痰,不得稍留胃底,故此品有滚痰之名。然痰之滞,有自虚不能润,气虚不能送。因之粘滞胃府,托宿肠中,关门之内竟作贮痰之器。如用礞石降之,则痰因燥而愈涩。气因降而益衰。终将凝结于中而莫解,乌可不审。

《本草分经》:甘,咸。重坠。入肝。能平肝下气,为治顽痰结癖之神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6 05:27 , Processed in 0.14081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