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恶王下令准备宴席在宴席上恶王问群臣说:“你们有谁认识长寿王的太子长生的?”

大臣中有的根本不认识长生,就回答不认识;有的认识长生,也知道恶王身边的年轻人,明明就是长生,但他们都受过长寿王的恩德,唯恐说穿了,长生性命难保,因此也个个都说不认识。

恶王便指着长生说:“这就是长生啊!”说毕,恶王站起身来,郑重宣布:“从今天起,我回到我原来的国家去,这个国家就交还给长生。我将与长生结为兄弟,以后若有其它国家敢来侵犯,我一定前来救援。”

宴会之后,恶王便率领自己的部下,返回本国。

从此,这两个国家相互通好,和睦往来;人民也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寿的秘诀

长寿的秘诀
从前,有位罗汉,

收了一位小沙弥为徒。

一日,

罗汉入定,

观察到小沙弥只剩下七天的寿命,

于是慈悲地叫他回家探望父母,

七日后再回来。

小沙弥辞别了师父,

就背了简单的行囊下山。

回家的途中,

小沙弥看见众多的蚂蚁,在水中漂流,

眼看就要被淹死。

于是生起一念慈悲心,

立即脱下身上的袈裟,盛土来堰水,

并将蚂蚁放到高处干燥的地方,

就这样,所有的蚂蚁都得救了。

七日后,

小沙弥高高兴兴地回到寺里,

师父见到小沙弥回来,甚感惊讶!

‘明明只有七天的寿命,为什么却好端端地回来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于是又入定以天眼观察,

原来是小沙弥一念慈悲心,救了蚂蚁,

而得以增福延寿。

改写自《杂宝藏经》

省思——

自古以来,

人类为了求长生不老费尽心力,还是一无所得,

小沙弥却轻而易举的增福延寿,

为什么呢?

凡事离不开因果,

种了因,一定有果;

没有种因,只在果上求,当然是求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者子的供养

长者子的供养
舍卫国中,有位长者的妻子产下一名相貌端正的男婴,这孩子出生才没几天,竟然就会开口说话。男婴问父母:‘世尊还住世吗?’长者夫妇回答:‘是的。’又问:‘那么舍利弗尊者、阿难尊者等人呢?’长者夫妇亦答道:‘也都在。’长者夫妇非常惊讶,知道这孩子绝非常人,于是决定去请示佛陀。

夫妇俩带着孩子来到只园精舍,恭敬礼拜佛陀后表明来意。慈祥的佛陀注视着襁褓中的婴儿,微笑地说:‘这是个有福报的小孩,用不着疑虑或害怕。’夫妇俩听了佛陀的话后,不禁松了一口气,便欢喜地带孩子回家。

回家之后,长者子向父母表示,希望能请佛陀及诸大比丘到家里应供。父母亲听了,答道:‘若能供养佛陀及诸大比丘,是我们无上的福报与荣幸,但还是得先详细筹画,准备好斋僧的器具与食物才行,并非马上就可成办。’长者子告诉父母:‘只要将屋舍内外打扫干净,准备好比丘们的坐具,再设三个高座,美味丰盛的斋点自然就会现前。’长者子又说:‘我前生的母亲尚在人世,目前居住于波罗奈国,希望您们能派人将她接来。’长者夫妇听了,马上派人去波罗奈国将孩子前世的母亲接到家中。长者子所设的三个高座,就是为了感恩佛陀,以及今生、前世的母亲。

当一切准备就绪,佛陀与众比丘也威仪庠序的来到长者家应供。佛陀与弟子们依序入座后,种种美味丰盛的饮食自然现前。用斋毕,佛陀为大众开示无上妙法,听闻者莫不法喜充满,长者全家及长者子前生母亲亦因此殊胜因缘,皆证得须陀洹果。长者子长大后,更发心出家修行,精进道业,不久即证阿罗汉果,获六神通。

阿难尊者见长者子果报如此殊胜,不仅出生富贵人家,出生没几天就会开口说话,长大后出家修行,最后还得道证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于是世尊为大众开示长者子的过去因缘。

长者子的前世是波罗奈国人,虽然也是出生于长者家中,但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逐渐穷困。所以即使生值佛世,有心供养三宝,也没有多余的能力。

长者子对于无法供养三宝,始终耿耿于怀,于是毅然舍下贵族的身份,到富贵人家委求作奴,供人差使。一年后,长者子向主人请求千两金的报酬。富豪好奇地问:‘这笔钱是你要用来娶妻的费用吗?’长者子回答:‘这些钱是要设斋供养佛陀及众比丘的。’富豪听了之后非常赞叹,于是主动提供自己的舍宅,让长者子设斋供佛。

由于这段至诚供养的因缘,长者子命终后,得以生至富贵人家。今世亦发供佛斋僧之心,并于听法当下,心开意解,得道证果。

典故摘自:《贤愚经˙卷一》

省思——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诸福田中,以供养佛、法、僧三宝为最。因为有三宝住世,佛法才得以流布,众生才有所依怙。所以,我们若能以清净心、恭敬心至诚供养三宝,必能获福无量。更进一步,若能了达缘起性空之理,修无修修,回归这念清净自性,即是耕耘自性福田,定能成就清净解脱之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长高的药

长高的药
国王今天真的太高兴了,因为小公主诞生了。小公主长得人见人爱,国王寸步不离的看着小公主,看着、看着……‘公主这么小,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于是把御医找来。

‘你有没有什么良药,可以让公主吃了,明天就长大。’国王问。御医回答:‘当然有啰!但是现在缺少的就是药草,必须要到远方去寻找。’国王听完,就迫不及待地催促着御医快去寻找。

启程前,御医慎重地交待国王:‘从现在起直到我回国,您千万不可再去见小公主,否则即使找回了药草,也无效。’国王果然将他的话紧记在心,至此,再也不去见小公主,一心只盼着御医快快归来。

一年、二年……经过了十二年,御医果然风尘仆仆的回来了,并且将找回来的药草,让小公主服了下去,然后将小公主带到国王的面前。国王看到眼前亭亭玉立的小公主,不禁高兴地夸赞御医:‘真不愧是一位良医!’

为了谢谢他的辛苦,就赐给他许多金银珠宝。在旁的大臣们,不禁暗笑国王的愚痴,难道不知道,经过了十二年,小公主自然是长大了,跟神药有什么关系?

改写自《百喻经》

省思——

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所谓‘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没有‘累劫’的用功,何来‘刹那’的顿悟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阿保托空钵

阿保托空钵
佛世时,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个儿子,取名阿保,父母请看相师为阿保看相,结果这孩子其貌不扬,无一相好,注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对无福的阿保毫不怜惜疼爱,但仍勉强将阿保抚养长大,到十二岁时,父母认为阿保可以独自谋生,而将阿保逐出家门,可怜无依的阿保有家归不得,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

一日,阿保行经只洹精舍,释迦牟尼佛因愍念阿保的遭遇,便请阿难尊者前去问阿保是否想出家?阿保非常欢喜地答应了。佛以手摸阿保的头,阿保的须发即自然落地,且袈裟着身,佛为他取法名为罗旬踰。

当时的僧众每日皆分成五组出门托钵乞食,而罗旬踰所属的组别每每托空钵而回,佛则请乞到食的比丘僧分食给罗旬踰等人,如此接连好一段时日。目连尊者心想: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比丘僧自食已不足,又得分食与他人,怎能有人托空钵而回?我如果和罗旬踰同行,一定能化缘到食物。佛知道目连尊者的想法后,便安排罗旬踰和目连尊者同组。

目连尊者和罗旬踰沿户托钵,然而挨家挨户都乞不到食,即使目连尊者以神通力飞经几百亿个国家,仍然托空钵。目连尊者心想:今天必定没饭吃!此时罗旬踰极为饥饿,便留在恒河边,目连尊者则回到只洹精舍,佛陀即将钵中所剩的食物分给尊者,尊者面带疑惑地问佛:我现在非常饥饿,即使将整个须弥山吞下,恐怕还不能饱足,这少许的饭,怎么够吃呢?佛告诉目连尊者,不必担心不足,于是目连尊者便安心地食用,等目连尊者吃饱后,佛钵中的食物并无丝毫减少。

此时,舍利弗尊者想到罗旬踰还没吃饭,必定饥苦不堪,于是禀告佛,愿将所剩的饭菜分给罗旬踰,佛说:我并非吝惜这些饭菜,但由于罗旬踰宿世的因果使然,这不是他所应得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分食给他。舍利弗尊者便前往恒河边,分食给罗旬踰,罗旬踰才接过手准备食用,一不小心,竟然将钵打翻,所有饭菜都散落恒河中,随流而去。

罗旬踰因此返回精舍静坐思惟:每当我与比丘僧同行托钵,都是空钵而回,舍利弗尊者慈悲将佛吃剩的饭给我,自己却不小心将钵打翻,实在是无福消受,这都是自己宿世的因缘果报所应当承受的。罗旬踰如是一心专注思惟,而尽除心中一切烦恼垢染,证得阿罗汉道,明白一切都是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所感,因此罗旬踰吞下地上所抓起的一把泥土,便入了涅槃。

此时众人都很想知道,是何等恶业令罗旬踰一生贫困不得食?但又以何因缘令罗旬踰能值遇佛世而证道果?佛陀即为大众说明过去的因果。

在惟卫佛时,罗旬踰是个心怀悭贪,吝惜不舍的人。一次用餐前,他脱下衣服铺地,惟恐饭粒掉落地上。此时有一沙门托钵前来化缘,悭吝的罗旬踰舍不得布施,便以手捧一把土放入沙门钵中,此沙门仍慈悲为他祝愿:愿你早得解脱。罗旬踰因轻慢三宝的缘故,长久轮回于六道生死中,受苦无尽。虽因沙门的祝愿,今能得道,但仍无福得食,因而食土入灭,当时受土的沙门就是今日的舍利弗尊者!

省思——

罗旬踰尊者今生虽得道证果,仍免不了宿殃恶报。世人不明因果,认为造恶不受苦果,往往放纵自己的贪嗔痴、恶习,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然而因果昭然,丝毫不假。宋朝文学家苏东坡赞叹三宝云:‘滔滔苦海中,三宝为舟航;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佛、法、僧三宝能引领我们通往出世解脱的光明大道,因此恭敬三宝,获福无量;相反的,若轻慢三宝,自己亦会损福招报,不可不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忠

阿忠
阿忠是个老实人,虽安份度日但不懂得因果。有一天,阿忠在返家的路上,看见路旁有一个小鬼,手拿鞭杖,忿恨不平地鞭打着一具死尸,心中彷彿有着千万的怨气。

阿忠禁不住好奇地向前问说:‘小鬼!小鬼!这人跟你有什么深仇大恨,他都已经死了,你还不停地鞭打他?’只见小鬼咬牙切齿的说:‘这尸体是我的前身,只因他生前不知孝顺,反还处处忤逆父母;对国君不忠、不敬三宝、做尽坏事,害得我现在随业力牵引受种种苦报,痛苦万分,不鞭打他,我怨气难消。’阿忠一听,不觉毛骨悚然。

才往前走了一小段路,又看见一位天人从天而降,手拿着香花散在一具尸体上,接着又是问讯、又是顶礼,极其恭敬。阿忠又好奇地向前询问:‘清净庄严的天人啊!你长得这么殊胜美妙,为何要如此恭敬这具腐臭的尸体,还用香花来供养呢?’天人欢喜的回答:‘这个人是我的前身,由于生前孝顺父母、忠心的事奉君主,而且恭敬三宝、常行善法,于是令我今生感得在天上享福的殊胜果报,为此,我特地来表达感恩之意。’阿忠听了默默离去,心中却反覆咀嚼着这番话。

继续前行未久,又见一位天人相好端正,衣服鲜丽,

却在路旁摘酸枣吃,阿忠心中大疑,在好奇心的趋使下,再次向前问道:‘这位大德,我看您像是一位天人,应该是福报具足、饮食自在的吧?为什么吃这……’

天人感叹的说:‘唉!我确实是一位天人。由于前世孝顺父母、恭敬三宝、喜欢行种种的功德,所以感得升天的果报。但因为讨厌布施饮食,所以今日虽贵为天人,却常常饮食不足,只得在这里摘酸枣充饥!’

阿忠在一天当中看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果报,心中感触良多,回到家后,便开始皈敬三宝、持守五戒,并且广行诸善而无偏废。

改写自《经律异相》

省思——

世间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终有时至归尽的一天,而我们的色身也有无常吞灭的时候。然而这个有限的色身行善造恶,却有截然不同的果报。来世一遭,我们是否该思量如何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发挥最大的价值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育王与龙王

阿育王与龙王
‘我这辈子没有任何事是做不到的。’古印度摩竭陀国阿育王这样说着。

的确,从小生长在皇宫的阿育王自出世以来,便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大小事情皆有侍臣奴婢为他用心打点,乃至于成年后登上王位建立孔雀王朝,带领军旅南征北讨,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各地之大小国王亦伏首称臣,方圆二十八万里内尽是阿育王的属地。阿育王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名副其实。

然而,这时阿育王却叹了口气:‘唉!只是住在北方池里的龙王独独不肯降服于我。’

这真是个令阿育王伤透脑筋的问题。原来在国境北方有一广三百余里的池塘,其中龙王因昼夜供养佛舍利一分,而有大威德神力,阿育王三次率军领象、马、车、步等四部队,前往征讨皆无功而返。

‘嗯……想必是龙王供养佛舍利的功德逾越于我,使得朕用尽了所有办法,龙王始终无视于我的存在。来人呀!快修立塔寺、斋僧供佛、供养三宝,朕要培德植福。’

在阿育王急切的催促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兴建寺院,设坛延请高僧讲经说法,令全国人民普沾法雨,同生法悦,一时间僧侣来往不息,国内人人法喜充满,得大利益。

过了一段时日,阿育王思忖着:‘不知如今出征的机缘成熟了没?朕的福德与龙王的福德究竟谁大?’阿育王毕竟是聪明多智、善于变通的。不久,他便想了个绝佳妙计──以同样质量的金子,打造一尊自身塑像,一座龙王雕像,并分别置于秤子的两头称其重量。第一回合称时,龙重王轻,于是,阿育王皱着眉头下令继续行大布施,请高僧们转大法轮。过不了多久再称,两像轻重平衡,阿育王终于露出一丝微笑:‘看来,我的决定是对的。粮官!开放粮仓,赈济全国孤苦无依的弱者。’

又过了一段时日,阿育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两座塑像放上秤子两边,当他瞧见自己的肖像向下沉时,不禁哈哈大笑,欣喜若狂地宣布准备出征的消息:‘走吧!咱们攻打龙王去,这回必能大获全胜。’

当阿育王率领十万大军行至路半,忽然看见远方似乎有人挡在路中央。不一会儿前锋部队的将领便挥着马鞭骑着快马赶到阿育王跟前回报:‘大王,龙王及龙族大小眷属已在前恭候大王多时,准备请降。’阿育王于是驾着马迎上前去,下马扶起跪在地上的龙王,并接受了龙王所贡奉的佛舍利。

从此以后,阿育王便以恭敬心供养佛舍利,并建八万四千宝塔,弘扬佛法,广阐大乘不辍。

省思——

由于三宝在世间,使得佛法能弘扬十方,让众生能够认识真理,得到出世解脱的利益,为世间人最上福田。恭敬供养者,能得无量福报。今生有幸得遇正法,更应生希有想,把握因缘,精进努力,广修福慧,期能克期取证,道业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育王和小沙弥

阿育王和小沙弥
阿育王朝在印度历史上,是一个全盛的黄金时代,而阿育王更是崇信佛教,每看到出家人就至诚礼拜。

有一次,与大臣们出巡,途中遇见一位小沙弥,阿育王很想向他礼拜,可是一想到自己堂堂一个帝王,又有众多的大臣跟随,在众人面前向一位小沙弥顶礼,有失威严。于是就把小沙弥请到无人的地方,向他礼拜,并叮咛小沙弥说:‘请你不要向别人说,我阿育王今天向你顶礼的事啊!’

此时,小沙弥看到路边有一个小瓶子,就以神通力将自己变进小瓶子里去,过一会儿,又变现出来。然后,小沙弥也拉着阿育王的手说:‘请大王也不要向别人说,我小沙弥能从小瓶子进进出出的事啊!’

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当下豁然顿悟:即使是小沙弥,也是不容轻视的。

从此以后,对于出家人,更加礼遇不敢怠慢。

省思:——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其专门的领域。但往往因为自己的自尊心,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身段请教他人,甚至轻视一些年纪比我们小,或学习时间短的人。

其实他人在生生世世中,或许已不断地薰修某一法门。所以我们应该有更谦虚的心,这样学业、道业才能有所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那律尊者

阿那律尊者
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那律尊者被尊为‘天眼第一’;而阿那律尊者最令修行人所景仰的,更是他为法忘躯的决心、惭愧忏悔的坚持,及一段开悟证果的因缘……。

出家前的阿那律是释迦族的王子,由于过去生曾供养辟支佛,所以生生世世皆感得大富大贵的福报,食衣住行一切不虞匮乏。而善根深厚的王子,并不因此耽溺于五欲之乐,在听闻到佛陀的开示后,便发心离俗,出家修行。

出家后的阿那律精进向道,谦和不憍,虽常因相貌庄严数次受到‘女难’的考验,但他都不为所动,且以智慧法水浇息对方的欲念。如此的定力与修持,使年纪轻轻的阿那律得到大众所共同的尊敬及赞叹。然而有一次,在佛陀为大众开示的时候,阿那律却不慎打瞌睡,佛陀见到此状,便呵责教诫他:‘像你这样放纵睡眠,只怕要落入螺蛳、蚌蛤一类的畜生道中了,一睡下去,不知多久才能听到佛的名字、听闻到佛的教法啊!’

阿那律听了佛陀的呵责十分忏悔,当下涕泪悲泣,生起了大惭愧心,并发愿从此以后要精进用功,再也不合上眼睛。慢慢地,几天过去了,阿那律的视力愈来愈差,几近失明,佛陀知道了这件事,便找神医耆婆来替他医治。耆婆诊断后,告诉阿那律:‘你如果再不睡眠,让眼睛休息,势必会失明的!’甚至连佛陀也亲自劝他:‘阿那律啊!所有万事万物都需要食才能留存;涅槃以不放逸为食,眼根以睡眠为食,你应该要睡眠才是。’但阿那律仍然坚持当初的誓愿,不愿把眼合上。七天过后,阿那律果真失明了,但他仍旧精进不懈,不因此而后悔忧伤。

有一天,由于阿那律无法缝补自己的衣物,他便高声喊着:‘有谁要修福报啊?来帮我穿针缝衣吧!’这时,慈悲的佛陀亲自来到了他的房间,对他说:‘我来修福报吧!’阿那律听出这是佛陀的声音,大为惊讶,马上起身恭敬顶礼佛陀,然后问道:‘佛陀您已具足无量福报,为什么还要修福呢?’佛陀回答:‘那有人会嫌福报多的呢?’听到佛陀这么说,阿那律想:‘既然佛陀都如此精进修福了,更何况是像我们这样的凡夫呢!’他对佛陀的慈悲十分感恩,这时,佛陀便教导阿那律修持‘乐见照明金刚三昧’,由于一心专注的缘故,阿那律当下便得了天眼,观见十方无有障碍,并证到阿罗汉果。

省思——

阿那律尊者得天眼的因缘,正是‘忏悔法门’殊胜的最佳例证,只要诚心认错,勇于改过,不仅能除灭罪愆,更能得到无比的清凉与功德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化缘

阿难化缘
一日,佛陀带了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两位侍者一同行脚,近中午时分,一行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在路边的大树下休息。佛陀见不远处有块瓜田,就请阿难尊者前去化缘西瓜让大家解渴。

阿难尊者听从佛陀的指示来到瓜田,见到田里有位年轻女子在看守西瓜,于是阿难上前客气地说道:‘施主,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行脚到此地,又饥又渴,您是否可以布施个西瓜,让我回去供养佛陀?’阿难尊者话未说完,那位女子便恼怒地拒绝了阿难的请求,并恶言恶语地要阿难赶快离开瓜田。

尊者失望地回到树下,向佛陀报告方才的过程,佛陀不但不惊讶,且微笑着对迦叶尊者说:‘迦叶,换你去化缘!’阿难心想,那女子都已经不肯布施,迦叶尊者又怎能化缘到西瓜呢?

迦叶尊者听到阿难尊者化缘不成的消息,自己心里也没多大把握,但因受了佛陀的嘱咐,且心知佛陀的一言一行皆有着甚深涵义,便起身前往瓜田。没想到,瓜田中的女子一见到迦叶尊者,就很高兴的站起来向尊者顶礼,并频频询问尊者从那里来,要往那里去?是否需要食物以供充饥?迦叶尊者还未开口化缘,女子即主动挑了一颗最好最大的西瓜供养尊者。阿难见迦叶抱着大西瓜回来,心中正感到纳闷的时候,佛陀即为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说明两人过去生的因缘。

数万大劫以前,迦叶与阿难同为出家众时,两人经常结伴去行脚参访。一天,阿难走在前,迦叶在后,行经的道路上正好有只死猫,由于时值盛夏,死猫的尸体已出现腐臭的味道,且身上满是虫蚁,正在啮食着死猫身上的腐肉。阿难一见到这只死猫,立刻捂住鼻子,匆忙地离开;尔后,迦叶看到死猫,即慈悲的为它三皈依,并在路旁挖了个坑洞,将猫埋葬,祝愿它能早日超生善道。

说完过去生的因缘,佛陀便对两位尊者开示道:‘瓜田中的那位女子就是过去的死猫投胎转世而来,因为当时迦叶为其皈依祝愿的关系,所以得为人身,因此她一见到迦叶就心生欢喜。而阿难因为一念嫌恶的心,所以不但化缘不到瓜,反而还遭受辱骂。’听完佛陀的开示,两位尊者更对因缘果报的道理深信不疑。

省思——

佛法中常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要想拥有光明顺遂的前途,就要靠平时广结善缘,具足善因善缘,则作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3:54 , Processed in 0.66832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