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迦叶尊者入灭

迦叶尊者入灭
‘世尊灭度了!’所有的佛弟子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地悲伤,甚至有许多阿罗汉都决定要跟随佛陀入涅槃。

迦叶尊者知道后,便集合五百位阿罗汉,向他们宣布:‘佛陀已经入灭,如果要弘演佛的圣教,让众生了达人人本具真如法性的道理,就必须集结佛的教法。所以,你们现在赶紧以神通力前往十方恒河沙刹土,召集八亿四千位阿罗汉来此结集经藏!’

佛弟子当中,阿难是唯一记持佛陀所有教法,并且能够背诵出来的人,但因还未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未能入此行列。为了让阿难在道业上有所提升,迦叶尊者施以激将法,使他痛下决心,不分昼夜精进用功,七日后终于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大家知道后都非常欢喜,诸天圣众亦来歌咏赞叹。

结集会上,阿难尊者升座,准备宣读佛陀教法,迦叶尊者特别叮咛阿难尊者应依经藏的类别,如: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等各自集着一处,一言一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能有所缺漏。当阿难尊者诵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叶尊者及众阿罗汉皆忍不住泪流悲泣,感叹地说:‘人生无常,如梦如幻,昨日见佛,今日听法已是如是我闻。’

经藏集结后,迦叶尊者继续领导僧团二十余年,最后将法传给阿难尊者,并且交代:‘我要入涅槃了,今将大法交付予你,你要好好守护,永续传承。’临行前,迦叶尊者去向阿阇世王告别,但因大王正在休息,只好请守卫转达。

迦叶尊者来到鸡足山中,以草席地而坐,并且说道:‘我今身着粪扫衣,手持佛陀的金缕衣,将以神通力令此色身不朽,直至弥勒佛降生,再将佛佛相传的金缕衣给他。’语毕,大地即产生六种震动。迦叶尊者又说:‘阿难尊者、阿阇世王前来见我时,山峰当为他们而开;他们离去后,山峰将再复合!’帝释天主释提桓因以香花散满天际供养尊者,至诚礼拜后,鸡足山峰随即合起,覆盖了尊者之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鸡足山的毕钵罗山神见到迦叶尊者入灭,哀道:‘今日尊者入灭,如法山崩坏,法船沉没,法树摧折,法海枯竭。众魔王得大欢喜,诸天人皆哀恋悲泣。’当日,阿阇世王梦到天梁折坏而惊醒,守卫于是向大王报告迦叶尊者曾来向他告别入灭之事。大王知道后悲伤无比,马上请阿难尊者与他前去鸡足山一看。果然,当阿难尊者和阿阇世王来到鸡足山时,山峰自然裂开,他们看到迦叶尊者已端然入于定中,身上还覆盖了美丽的天花。两人供养礼拜后,即难过地离开。

典故摘自:《释迦如来应化录˙卷二》

省思——

善知识如灯塔,为众生指引方向;善知识如甘霖,滋润众生的心灵。

从古以来,善知识们为众生种下了甚深的善法种子,使佛法得以传承,正法得以听闻。现在,许多善知识也提携护念着我们,当以感恩之心,珍惜每个因缘,莫待失去后才知懊悔。

见佛回车的 天女

这天,佛陀慈悲应众生祈请,来到舍卫国托钵行化。当时,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正骑着自己心爱的玩具车,朝着花园的方向缓缓前进。当她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小女孩发现路上远远迎来一位气宇不凡的出家人。

这位修行人,仪表出众、相好庄严,彷彿每行一步,天地都为之动容;而当他无比清澈的双眼望向世界时,这分分秒秒变幻不定的国土,似乎也瞬间化成绝美纯净的圣域。他是谁呢?小女孩猜想着。素未谋面的这位大人,不知为何令人一见就雀跃欢喜,开心极了。

于是,小女孩努力地将爱车驶向马路边,好让对方能够顺利走到目的地,别被游戏中的自己给挡着了路。她睁大好奇的双眼,怀着恭敬无比的欢喜心,瞻仰这位修行人,早已忘了刚才的游戏。

后来,小女孩寿命已尽,便投生至忉利天上,成为一位相貌庄严的天女。帝释天见到她,关切地问道:

‘过去生中你做何善行?

感得妙色身如金,

无比明亮耀眼!

又如优钵罗花,

芳洁绽放!

从何得特胜威德的果报?

请你告诉我!’

天女启珠唇,吐妙音,欢喜地回答:

‘前世我是个小女孩,

欣逢佛陀入城行化,

恭敬欢喜将玩具车驶向路旁,

请佛前行,无所遮障。

以避道功德力量,

今得生天上!’

天女回答完毕,前往人间,来到佛陀的面前,礼拜请法。佛陀法音宣流,天女闻法心开意解,当下证得初果圣位。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五》

省思——

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一念真诚,避道恭迎如来,最后命终升天,闻法得度。看似细微的礼仪,由于发心恭敬、良善、清净,成为无比殊胜的供养;不但现世感得天福,更结下出世法缘,得以亲聆佛陀开示,悟法证道。

心念是最重要的。生活中,若发心正确,细微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都能成为福德资粮;如果值遇佛法僧三宝,发恭敬心、欢喜心、感恩心、赞叹心、信重心……,我们的细微善语、善行,都能成为无上福德因、菩提因,令我们修行不退,直成佛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迦叶智慧度邪见

迦叶智慧度邪见
童女迦叶度化外道弊宿的事迹,约发生在佛陀入涅槃未久。当时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将斯波醯村封给婆罗门弊宿。童女迦叶与五百比丘游行到此,村人早已听闻童女迦叶广学多闻、辩才无碍,都争相前去请法。弊宿婆罗门向来不信有来世、善恶业报等事,特地前去问难。

弊宿言:‘依我看,并没有所谓的来世、转生,也没有善恶业报。’迦叶问:‘那么你认为天上的日月,是此世有,还是他世有?是人为的,还是上天所造的?’弊宿言:‘日月是他世有,并非此世;是上天所造的,非是人为。’迦叶说:‘由此可知,必定有他世、有善恶业报。’弊宿言:‘我还是不相信!’

迦叶便问:‘是什么因缘,使你如此坚信没有来世、转生、善恶业报?’弊宿言:‘我有位亲友生病将死,当我去探病时就和他约定:“如果真如沙门所说有地狱存在,以你平时十恶具足,必当堕入地狱。果真如此,你一定要回来告诉我,我才相信有地狱、业报等事!”然而至今,他始终没有回来,以我们的交情,他是不会爽约的。所以,并没有来世、转生、善恶业报等事!’迦叶就举个譬喻说:‘有个盗贼被王所捉,将要赴刑场的路上,哀求守卫说:“求你放我回去和亲人告别,我一定会再回来的!”请问守卫会放他回去吗?’弊宿回答:‘当然不会!’迦叶说:‘同样的道理,狱卒怎么可能放你的亲人回来呢?所以,你的执着是错误的。’

弊宿又说:‘但是,我有另一位亲人,平日广行十善,死前我也和他约定,如果生到天上,一定要回来告诉我,这样我才会相信有来生、善恶业报等事。但是,至今他都未曾回来过!’迦叶回答:‘譬如有个人掉到厕所里,国王不但派人把他救出来,还用香汤为他沐浴干净后,抹上香粉、香水,让他穿上最好的衣服、吃美味的食物,并且提供歌舞伎乐,请问这个人还会想回去泡在厕所中吗?’弊宿说:‘当然不会!厕所那么臭秽不堪!’迦叶言:‘在天人眼中,我们阎浮提就像厕所一样臭秽,百由旬外都能闻到。你的亲人广修十善,生天享天福,快乐无比,哪里还会来这臭秽的阎浮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弊宿又说:‘我还有位亲人,在世时持守五戒,依沙门所说,死后应当生忉利天。我也和他约定,如果生天必来相告,至今未见,所以我不信有来生、善恶业报。’迦叶回答:‘人间百年,是忉利天一日一夜。你的亲人持守五戒而生忉利天,必定想先游戏个二、三天,再来找你。到时候,你见得到吗?’弊宿回答:‘忉利天的二、三天,是人间二、三百年,那时我早不在了!虽然你这样说,但谁知道忉利天的天寿果真如你所说?’迦叶又举个譬喻说:‘有人天生眼盲,不知颜色、长短等相,也没有见过日月星辰、高山流水。所以就说没有这些东西,对不对?’弊宿回答:‘当然不对。世间本来就有青黄赤白等色,也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不会因为盲人说没有,就真的没有。’迦叶说:‘这就如同你不知忉利天寿多长,便不相信一样。’

弊宿说:‘沙门说:人有识神。可是人死时,都不曾看到有识神跑出来,所以我不相信有来世。’迦叶反问:‘你在高楼睡觉时,有没有梦见过山川江河、园林街道?’答:‘有。’迦叶又问:‘你睡觉时,旁边有侍卫吗?’答:‘有。’迦叶又问:‘当你梦见山川江河、园林街道时,你的侍卫曾经见过你的识神出去吗?当你醒来,侍卫又曾见到你的识神回来吗?’答:‘没有。’

迦叶言:‘你现在活着,人们尚且不见你的识神出入,更何况是死人呢?在佛法中,比丘精进不懈修习道品,以三昧力,得清净天眼。用天眼可以得知众生的寿命长短、善恶业报。你不能因为这肉眼无知无见,就认为没有来世。’迦叶又说了个譬喻:‘从前有位事火梵志,有事外出,要他的弟子好好看顾火堆,等他回来。弟子贪玩,不小心让火灭了,心怕被骂,赶紧求火。于是努力劈柴却不见有火;把木头放在臼中捣碎,也找不到火。梵志回来后,告诉弟子,要求火,应该钻木才对。你如果想知有无来世,应该如同比丘一样精进修行,具足定力,得清净天眼,便能知道。不应该因为肉眼不见,就说没有来世。’

弊宿说:‘我绝不能舍弃断灭理论,因为我从生下来就是这么认为,而且也教导许多人,包括国王、大臣,大家都知道我是断灭学者。’迦叶说:‘譬如有二人出外求财。最初找到了麻,二人就载了很多;后来又见到麻布,一人舍弃麻而取麻布,一人坚持不舍,认为麻就很好了。再往前走,又有更好的贝劫缕,一人舍麻布取贝劫缕,一人还是坚持着麻。而后,不论再找到更好的白铜、白银、黄金,其中一人便舍原来所有,取较好的;另一人依旧坚持不舍。回到家乡后,带回黄金的人受到大家的欢迎;而坚持取麻的人,被人所取笑。你也是如此,坚持邪见,终究没有益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弊宿说:‘如果真如你所说行善生天,你现在应该以刀自杀,以求生天。若是贪生不死,就表示并非真的有来世。’迦叶说:‘譬如有个富者,死后留下二位妻子。大老婆生了几个儿子,小老婆才刚怀孕。分财产时,大老婆认为小老婆没有小孩,所有财产都该归她和她的儿子们所有。小老婆则认为要等她生产后,若是男孩也该有一份财产。但是大老婆的儿子不肯,再三地要求分财产。小老婆心急之下,就以刀剖腹看是男是女。结果,母子双亡。你自己身怀邪见,不但自误且害人,不如沙门精勤修道,戒德具足,长久住世,可以利益更多众生。你应该赶紧舍弃邪见,不要再执迷不悟,自增苦毒!’

弊宿说:‘尊者,其实,当您最初问我“日月是此世有、他世有?”时,我就已经知道自己的谬误。之所以一直追问,目的是想见识一下尊者的辩才与智慧,以增强信心。现在,我诚心信服,归依于您。’迦叶言:‘你应当归依于我师世尊。’弊宿问:‘世尊在哪里呢?’迦叶言:‘世尊刚灭度不久。’弊宿说:‘既然如此,我就归依灭度如来及法和众僧。自今以后,尽形寿持守五戒,并且广行布施。’

于是,不仅是弊宿婆罗门得度,在场所有梵志、婆罗门和居士,听闻童女迦叶的开示,都法喜充满,并对佛法生起坚固的信心。

典故摘自:《长阿含经.卷7——第二分弊宿经第三》

省思——

人们往往因为我执、我见、我慢,而对于自己的主观看法坚持不舍,这只会更加深执着,使人生增加更多的挂碍、疑惑与痛苦。如能深信佛法的真义,落实菩萨的行门,广积福慧资粮,不断提升、净化,生命就能充满无穷尽的光明与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塔升天

造塔升天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中有一长者,非常恭敬三宝,平日不仅广建塔寺,且常供养三宝。一日,长者突然生病,数日后便安详舍报,往生忉利天享受天福。其妻由于思念长者,每日忧愁苦恼,为排解相思之苦,决定承继长者生前的心愿,继续修建塔寺。

有一天,长者从天上观察自己为何能够升天、享如此幸运的果报?原来是因着前世兴建塔寺的功德,为此,长者心中十分感恩三宝。同时长者又思惟:现在的塔寺由谁来负责维护呢?用天眼一看,原来是过去的妻子。毕竟曾受妻子照顾甚多,虽然天上福乐无比,但眼见妻子由于思念自己而忧愁苦恼,便到人间安慰妻子,使其放心。

当妇人见到长者时,心中非常喜悦,且期待能再续夫妻缘。长者很有正念地表示,现在自己是一位天人,不再是凡人了,毕竟人天有别。因为在世时,以清净心、恭敬心兴建塔寺,往生后才能升天,享受天福。除了要妻子释怀外,亦希望妻子将心依靠在三宝上,勤修塔寺,且供养三宝等。为了让妻子心无挂碍及策励妻子用功,长者并告诉妻子,若按照自己的建议如实修行,将来必能升到天上,那时再续夫妻缘。

长者的妻子听到这些话后,一改过去的忧愁,积极地供养三宝、勤修福德,且将所有功德回向升天,果然命终后,升到天界,与长者见面。长者夫妇感念三宝的恩德,便前往佛陀所居住的处所,向佛陀请法,佛陀为长者夫妇开示因缘果报、苦空无常的道理,两人即于当下证得初果罗汉。此时在一旁的比丘们,非常讶异地请示佛陀,二人为何有此福报?佛陀回答,因为长者夫妇在世时,勤修塔寺及盖寺庙,且供养三宝,所以今日得生天上。比丘们为此皆对佛法真理生起无上信心。

省思——

修建道场能使僧众安心办道,令佛法广为流布,功德自是不可思议。而长者夫妇心存对三宝的至诚恭敬心,当听闻佛法的无上道理时,自然能够心开意解,得远离烦恼、解脱自在的果报。由此可知,最大的财富不在于有形钱财的累积,而是心能保持无欲、无求,这念清净心才是真正的富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遇佛无法

遇佛无法
过去,佛陀在摩竭提国善胜精舍的菩提树下,以威德神力降伏前来破坏修行的魔军后,于座上思惟:‘我应当遍洒甘露,让佛法真理弘扬于三千大千世界。在过去的这几年里,父王所派遣的五位大臣一直随侍照料我,供养芝麻、稻米等生活所需,今日能够成道,他们功不可没,我应当去度化他们。’于是,佛陀从树下起身,向波罗奈国出发。

相好庄严、具足威仪的佛陀,光照天地,神威震人,凡是看到佛陀的人,都会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一天,佛陀于途中遇到一位辞亲离家、寻师学道的梵志,名为‘忧呼’。忧呼一见到佛陀的相好庄严,惊喜交集,无限钦慕,于是退至路旁,衷心赞叹:‘圣者,您的威德气度是多么摄受人心!您的仪表行止是多么殊特安详!您是跟随哪一位大师修行学道,才能成就如此殊胜的相貌呀?’佛陀听了忧呼的赞叹后,慈悲地为忧呼开示:

‘八正觉自得,无离无所染,爱尽破欲网,

自然无师受,我行无师保,志独无伴侣,

积一得作佛,从是通圣道。’

忧呼听了还是惘然不解,于是询问佛陀将往何去?佛陀告诉梵志:‘我现在正要前往波罗奈国,击大法鼓,转无上法轮。三界之内的圣贤,从来没有像我这样的传道人,为众生传授解脱生死的法门,令众生亲证寂静涅槃。’忧呼听到佛陀的回答,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好了!希望能早日听到您所说的无上大法。’便向佛作揖告别,准备前往波罗奈国聆听佛陀开示法要。尚未抵达目的地,忧呼却因病在露宿的路边往生了。

佛陀以道眼了知忧呼志未竟而身先死,哀愍他因无知而错失得度因缘,叹息地说:‘世人愚痴,不知无常,总以为人生百岁,时光常在。遇到了佛,却甘心舍离而投向死亡;听到了法鼓雷震,却如痴如聋、恍若未闻;佛法甘露能灭除生死之苦,却不知要及时听闻受持。所以始终于六道中轮回,生生死死,历劫无穷,不知何时才能得度?’佛陀发大慈悯,又说偈言:

‘见谛净无秽,已度五道渊,佛出照世间,

为除众忧苦。得生人道难,生寿亦难得,

世间有佛难,佛法难得闻。’

佛说此偈时,空中五百位天人闻偈有省,清净法喜,皆证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三》

省思——

俗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常常以为‘还有明天’,拿着‘明天’来遮蔽自己的懈怠和放逸,拿着‘明天’来漠视无常随时都在的警讯,但是,我们?的还有‘明天’吗?如同文中梵志忧呼自以为还有明天、还有将来,未能体悟无常,虽有出离求道之心,却不懂得珍惜当下见佛、闻法的难得因缘。因此,我们应当秉持难遭难遇的心念,珍惜每一个当下,发心修福修慧,累积福德资粮,成就无上佛果,才不辜负今生得成人身、听闻佛法、遇大善知识的殊胜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酒坛的假象

酒坛的假象
三千多年前,在一棵大树下,慈悲的佛陀对着数千信众叙述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位富家子迎娶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为妻,这位新嫁娘不仅是温柔可人,而且体贴、贤慧,小俩口相敬如宾,过着人人羡慕的日子。

一天中午,年轻的富家子坐在餐桌前,望着美丽贤淑的妻子,一时兴起,想与爱妻小酌一番。妻子知道丈夫的心意以后,就亲自到酒窖去取酒。

当妻子打开酒瓮的盖子,正准备舀酒时,竟在瓮中看到一位如花似玉的年轻女子正与她对望,她愣了一下!瓮中人也愣了一下!妻子随即笑一笑,瓮中女子也对她笑一笑。这位瓮中女子笑得甜美,让妻子觉得不安;是丈夫嫌自己不够美丽吗?另外又找别的美女藏在家中!是丈夫变心了吗?妻子虽然贤淑,但是想到丈夫竟然背着自己做这种事,愈想愈气愤,愈想愈妒嫉,愈想愈怒不可遏!觉得丈夫太过分了!她气冲冲的离开酒窖,对着丈夫,气急败坏地大声怒骂:

‘你这薄情无义的负心汉!把狐狸精养到家里来了,既然你喜欢她,你又何必娶我呢?你……你……’妻子气到全身发抖,根本无法再说话。丈夫听了,困惑的走进酒窖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当他向酒瓮中探头时,竟然在瓮中发现一位英挺的男子!本来被骂得一头雾水的丈夫想到妻子恶人先告状,做了有损妇德的事还大声吼叫,这实在是忍无可忍!怒火中烧的丈夫,冲到妻子面前怒吼着:

‘你……你竟然背叛我!把男人藏在家里!你还有脸污蔑我!’

他们彼此指控对方的不忠,因此而争吵不休。他们的一位婆罗门朋友,闻讯立刻赶来排解纠纷。结果,当他到了酒窖,在酒瓮中却意外的发现富家子已经另外结交了另一位婆罗门,还瞒着自己把他藏在家里供养!于是,这位婆罗门立刻拂袖而去。

有一位比丘适巧经过,听说了这件事,就前往酒瓮中探头查看。当他看到酒瓮中一位比丘的影子时,立刻就明白事情的原委了。

这位比丘不禁长叹了一口气:‘娑婆世界的众生真是愚迷、颠倒啊!将虚妄不实的幻相、影子当做是实在的,认为自己亲眼所见必定就是真实的,为了这不真实的假相争执、吵闹不休。大德,请您们过来吧!我来为您们请出瓮中人!’比丘拿起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向酒瓮砸去……,只见美酒流泻一地,那有什么藏在瓮中的男人、女人、婆罗门呢?

比丘藉着这个因缘为这对夫妻讲解真理,所有贪、嗔、痴的烦恼,都源自于自心的妄想,因为不了解五蕴(色、受、想、行、识)是幻有,而产生种种执着。夫妇两人此刻方才明白,原来自己被独占之火、嗔火、嫉妒之火、猜疑之火烧得晕头转向,因此完全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两人非常惭愧,思惟比丘的开示以后,当下都有所契悟。

佛陀讲完了瓮中假像的譬喻,接着又说:‘为了这短暂的幻有之身而与人争斗,就像这对夫妇执迷瓮中影像而争吵是一样的。三界的众生,不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与四大(地、水、火、风)都是幻化、不实在的,因为执着五蕴、四大为实有,不但贪、嗔、痴的烦恼绵延不绝,而且在六道当中轮转不休,大众要当心啊!’

这个时候,在场聆听佛陀开示的数千名信众,体悟到五蕴假合的‘我’并非真实的自己,这只是识心变幻,刹那刹那生灭、迁流,是空无相;四大缘起性空,是无常、是假有;听法的大众因此都破了我执而开悟。

省思——

烦恼从何处而来?

凡夫遇到痛苦,总是习惯指责外境;认为有一个外境让‘我’产生了烦恼与痛苦!然而,外境瞬息万变,无常变迁,没有一个境界会恒久存在;既然外境虚幻,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痛苦?原来是心中的妄想,不断缘虑已消逝的境界,在妄念的堆砌中,盖起了贪、嗔、痴、慢、疑的心墙,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的鸿沟。

烦恼从何处而去?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起烦恼时,无限痛苦从心而生;歇下狂心,就会发现,无限的清凉法喜亦由心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花人供养佛

采花人供养佛
一天,佛陀在罗阅只城中经行,正巧一群为国王采花的人们,甫自城外归来。他们遥见相好庄严的佛陀,其所散发的慈光,如同日出般照破黑暗大地。

这群人手捧着刚采下的鲜花,向佛陀走来,非常恭敬地礼拜佛陀。其中,有名采花人心里暗自思忖:我应当将手中的鲜花供养佛陀,可是国王个性那么严急,连交付鲜花的时间都不准延迟,更何况是没有收获,这样做一定会危及我的性命。但是想一想,我今世如此贫贱,又为官府所奴役驱使,能够在此遇见尊贵的佛陀,若能供养,甚至听经闻法,不知有多么殊胜!于是他恭敬顶礼说道:‘伟大的佛陀,我们是奉国王之命,负责出城采花布置王宫的人,能够遇到您,犹如病者得医,实在形容不出我们的欢喜,请佛陀接受我们的鲜花供养!’

佛陀知道采花人已发起无上道心,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于是慈悲地为他宣说六度等大乘法,并且为他授记:‘汝后当作佛,号曰妙花。’其余采花人听了之后,也都深解佛意,非常欢喜。

采花人回到家后,便与家中的父母妻子辞别,表明国王将会取其性命。父母听了之后非常惊讶,连忙问道:‘你到底犯了什么罪,怎会惹来杀生之祸呢?’采花人于是向家人交代事情的原委,并且表明自己的心意。双亲听了之后,面对儿子未知的命运,也深感担忧。

正当全家人笼罩于愁云惨雾中时,屋中忽然传出阵阵馥郁的花香,他们仔细探寻来源,发现盛花的空箱内竟又装满了各式珍奇的花朵。父母非常高兴地告诉采花人:‘儿子呀!你可以拿这些花跟国王交代了。’采花人说:‘如果别人知道我们有这些花,必然会去禀告国王,如果时间又延迟了,恐怕生命还是会有危险。’

迟迟等不到鲜花的国王,嗔心大起,派遣士兵将采花人缚来。采花人虽然知道命在旦夕,不但没有面露恐惧,态度反而从容不迫。国王见其异状,好奇地问他:‘你难道不晓得你的性命已经不保了吗?’采花人回答:‘万物生灭是必然的轨则,无数劫来,我总将生命浪费于非法之事,今早采花回来,正好遇到庄严慈悲的佛陀,于是决定把握因缘,宁愿有德而死,不愿无德而存,便将鲜花供养给世尊。’

国王听了之后,于是向佛陀求证事情的真假,结果得到证实后,面对如此虔诚恭敬,愿意牺牲自己宝贵性命的人,国王不禁心生惭愧,立即将他释放,对于过去的作为也深表忏悔。佛陀劝勉国王:‘能够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的人,其实就已经没有过失了。’

典故摘自:《经律异相˙卷八》

省思——

我们若能深信因果,以真诚心恭敬供养,护持三宝,必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再者,因为心的不圆满,所以在修行的过程或者为人处世中,必然会有过失。因此,我们若能秉持佛陀的教导,真心忏悔、断恶修善,罪业必能消灭,人格必能提升,最后达到圆满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姓比丘

重姓比丘
从前在舍卫国中,有一个大富长者,他的仓库里堆满了无量的珍宝。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家业,于是他每天向天地诸神祈祷。不久,因为他的至诚,长者的夫人终于怀孕,十月足胎,生了一个健康、庄严的男婴。

长者夫妇喜获麟儿,笑得嘴都合不拢了,于是就在江边举办盛大的喜宴,宴请亲朋好友。长者夫妇俩轮流抱着儿子向诸亲友夸示。谁知走到河边时,一不小心,失手让小婴儿掉进大河里,这时长者夫妇吓得面无血色,四处派人去河里打捞,却怎么也找不到他们的宝贝儿子,夫妻俩伤心地昏倒在地……。

再说这个不幸落水的小婴儿,掉落到大河中,随着水流载浮载沉,居然毫发无伤;河中有一只大鱼,一张口就把小婴儿吞了进去,可是小婴儿在大鱼的肚子里,也没事!

大鱼从上游游呀游地,游到了下游,下游村里住了一户富家长者。这位下游的长者也是没有子嗣,正到处祈求诸神保祐,希望能得到一个儿子。这天他正命令仆人在河边捕鱼,正巧捕到这条吞了小婴儿的大鱼,仆人心想:‘我捕到这么一条大鱼,老爷看了一定会多给我许多赏金!’于是仆人手脚俐落地把鱼杀了;谁知剖开鱼腹,居然发现一个可爱的小婴儿,于是抱给主人看。

长者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的小婴儿,心里想:‘这一定是我平常很诚心,所以老天爷赏给我的孩子!真是谢天谢地!’于是就把小婴儿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来抚养。

这时,小婴儿的亲生父母--也就是住在上游的长者夫妇,听说下游的长者,捕鱼得子的奇事,心想这必定是他们日思夜想的宝贝儿子,于是焦急地来到下游的长者家,希望长者能归还他们的心肝宝贝。

下游长者好不容易才盼到这么一个儿子,那里肯轻易答应。于是两家争吵了起来,为了争夺小婴儿,便告到了国王那儿去。

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奇特的事,国王也不知该怎么判才公平……。

‘啊!有了!’国王灵机一动,自认为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于是国王告诉争论不已的两方:‘朕判给你们任何一方,都不公平;不如这样,你们两家就合力把孩子养大,再给他安置田产,各娶一房媳妇,将来,上游媳妇生的孩子,就属上游长者的子嗣;下游媳妇生的孩子,就属下游长者的子嗣。’因为这小婴儿有两对父母,所以大家都叫他‘重姓’,而‘重姓’就在两对父母的细心呵护之下长大,两家也都为‘他们的儿子’置产、娶妻。

长大之后的‘重姓’有一天十分认真地对他的‘父母们’说:‘我初出生就命运坎坷,苦难重重,意外落水,还被鱼吞食,实在可用“九死一生”来形容,这些坎坷离奇的遭遇,使我体认到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啊!今天我认真地考虑了我的将来,希望能够出家,也请求你们能够答应我!’

两对父母因为爱子心切,所以不忍心拒绝‘重姓’的要求,只好万般不舍地答应了。

于是‘重姓’便辞别了父母,到佛陀那儿请求出家。

佛因为‘重姓’的诚心请求,答应剃度‘重姓’为僧,于是慈悲的佛陀对‘重姓’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自着!’

‘重姓’于一刹那就现了清净的僧相,佛陀更为重姓比丘说法,利根聪慧的重姓比丘马上就证得阿罗汉,漏尽烦恼,神通自在。

这时,阿难尊者问佛陀说:‘这位重姓比丘,累劫以来修了什么福报?为什么刚出生不久就意外落水,还被大鱼所吞食,却可以命大不死?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告阿难:‘从前有一尊佛,名叫“毗婆尸佛”,常常集众,开演妙法。有一次毗婆尸佛说法时,有一位长者听佛说布施持戒可以获得大福报、大功德,于是心生欢喜,发心受三皈依,受持不杀生戒,又拿了一钱至心供养佛。因为他至心供养佛的缘故,九十一劫中,生生世世都投生在大富大贵的家庭,没有经历贫穷困厄,乃至到了这一辈子,也是由两户殷富之家所扶养长大,生活上不虞匮乏。因为他受持不杀生戒的缘故,虽然出生不久,意外落水,还被大鱼所吞噬,却大难不死。因为他发心受三皈依的缘故,可以生值佛世,遇佛出家,闻佛说法,了生脱死,成阿罗汉。

这时,阿难尊者及与会大众,听到佛说出‘重姓比丘’前世因布施、持戒、受三皈依,所以今生得证圣果的因缘,都发了大道心,听从佛陀慈悲的教诲,精进不懈地广修一切善法。

省思——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大部份的人只会从果报上去希求,却忘了从因地上去努力,所以佛陀慈悲,方便说出‘重姓比丘’种善因,得善果的事迹,希望众生因为想得善果,所以努力行善,种解脱因、结出世缘,将来就有机会可以了生脱死,这是佛陀的苦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3:51 , Processed in 0.89177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