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书载能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是此义。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藉此以为宣通。韩氏用三子养亲汤以治老人痰气,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然此大辛大热,中病即已。久服耗损真气,令人眩晕损目,若肺热阴虚火盛者忌之。

《得配本草》: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通经络,散水饮,除疟癖,治喘嗽。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此不达。

炒研,蒸饼丸,治腹中冷气;生研,水调贴足心,引毒归下,令痘疹不入目。

肺气虚、胃中热者,禁用。

《本经疏证》:白芥子布种于秋尽,採实于夏初,以生以长,咸在冬凑,而于夏秋反若无所与者,殊不知发生于冬,长养于春,皆其胚胎之际,而夏秋则其原始要终之会也。味之辛得于秋尽,气之温得于夏初,是辛感于水而生,温孕于寒而育,温不能离辛,辛不能离温,则辛温之用,皆萃于水矣。辛者所以通,温者所以发,痰冷阻中,则气难横达而一于上行为上气,气难横达,则痰冷益无所泄,而惟留于胸膈,于是碍脾之磨荡而黄发于面,一温而胸膈痰冷无不发越,一辛而气机上逆无不宣通,皆由横达之功,并非泄降之力,故后世称其能除皮里膜外之痰,四支骨节之痛,亦为此耳。然得谓凡痰凡痛皆可治以是欤,盖亦有界限矣。夫大则空虚,小则坚实,他物之恒情。惟白芥之茎小者反中空,大者中实,仍系一类二种可同为用,中空者象痰之逼窄气道,中实者象痰之壅肿径隧。是故用以治内,其证必兼上气,用以治外,其证必兼肿痛,则凡痰在骨节及皮里膜外之候,必里有痰而外为肿痛已久而按之不空者,方与此宜,以是为其轸域可也。

《本草新编》: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崇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统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况且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试看疟疾,正痰藏于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饮为丸,一日服尽,而久疟顿止,非消痰之明验乎。疟止之后,神气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气之明验乎。故白芥子消痰,实胜于贝母、半夏,谁谓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或谓白芥子虽消膜膈之痰,未必气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药而不耗气者乎?曰:白芥子实不耗气,能安五脏。耗气则五脏不安矣,岂有五脏安而耗气者乎。其余消痰之药,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此所以实胜于各消痰之药耳。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止可消膜膈之痰,而肾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补其肾,肾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或疑白芥子消阴分之痰,不消阳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阴分、阳分之痰,无不尽消,不必分阴阳也。但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则尽消而无疑矣。

或问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觉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谁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气,发明几无遗议,但不知膜膈之痰在于何处?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虽痰分五脏六腑,要皆存于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于胃脘中消之,岂各入五脏六腑而后消之乎。

《本草分经》: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利气,豁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则力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黄芥子苷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芥子粉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泌,大量应用可迅速引起呕吐。

2. 白芥子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3. 白芥子有祛痰作用。

4. 白芥子有调节血压作用。家兔静脉注射芥子生理盐水浸出液,血压先轻度上升,后则下降,呼吸增快。

5. 白芥子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皂    荚(《本经》)

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果实。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贵州等地。原植物生于路旁、沟旁、住宅附近。喜温暖向阳地区,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排水良好即可生长。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功效祛痰、开窍。临床用名皂荚。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咸,温。主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杀鬼精物。

《名医别录》:有小毒。主治腹胀满,消谷,破咳嗽囊结,妇人胞下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

《药性论》:使。主破坚症,腹中痛,能坠胎。又曰将皂荚于酒中取尽其精,于火内煎之成膏,涂帛,贴一切肿毒,兼能止疼痛。

《日华子本草》: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劳虫,治骨蒸,开胃,及中风口噤。

《开宝本草》:味辛、咸,温,有小毒。疗腹胀满,消谷,破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

《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作煎,涂疮癣有奇效。

《本草衍义》:甚疏导五脏风热壅。但过咽则须吐涎,又暑中湿热时,或久雨,合苍术烧,辟瘟疫邪湿气。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咸,有小毒。引入厥阴经药。

《本草》云: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治囊缩,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

《日华子》云: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劳虫,治骨蒸,开胃,破坚瘕,腹中痛,能堕胎。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畏、人参、苦参。

仲景治咳逆上气,唾浊,但坐不得卧,皂荚丸主之,杵末,一物蜜丸桐子大,同枣汤服一丸,日三夜一。

《活人书》云:治阴毒,正阳散内用皂荚,引入厥阴也。用之有蜜炙、酥炙、烧灰之异,等分依方。

《本草衍义补遗》:皂角刺  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甚验。《神仙传》云:崔言者,职隶左亲骑军。一旦得疾,双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发自落,鼻梁崩倒,肌肤疮癣,皆为恶疾,势不可救。一道流不言名,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为久蒸久晒,研为末,食上浓煎大黄汤,调一钱匕,服一旬,须发再生而愈。又铁以煅金银,虽百十年不坏。以捶皂角,则一夕破碎。

《本草纲目》:皂荚属金,入手太阴、阳明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足厥阴,治风木之病。其味辛而燥,气浮而散。吹之导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元佑五年,自春至秋,蕲、黄二郡人患急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黄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龙膏方,救活数千人也。其方治九种喉痹:急喉痹、缠喉风,结喉、火兰喉、遁虫,虫喋、重舌、木舌、飞丝入口。用大皂荚四十挺,切,水三斗,漫一夜,煎至斗半,入人参末两,甘草末一两,煎至五升,去滓。入无灰酒一升,釜煤二七,煎如殇,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温酒化下一匙,或扫入喉内,取恶涎尽为度。后含甘草片。又《家传秘宝方》:凡人卒中风,昏昏如醉,形体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须不治,便成大病。此证风涎潮于上,胸痹气不通,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视前)。不大呕吐,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二升,待惺惺,乃用药调治。不可便大吐之,恐过剂伤人。

入手太阴、阳明经气分,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疥癣。

皂角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保命集》:疠风乃营气热,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宜先用桦皮散服五、七日,后灸承浆穴七壮。三灸后,每旦早服桦皮散,午以升麻葛根汤下钱氏泻青丸,晚服二圣散(用大黄末半两煎汤,调角刺灰三钱)。乃缓疏泄血中之风热也。仍戒房室三年。又追风再造散,即二圣散,云服之便出黑虫为验,数日再服,直候虫尽为绝根也。

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本草经疏》:皂荚禀木气而兼之金之性,故味辛微咸,气温有小毒。气味俱厚,浮而散,阳也。入足厥阴,手太阴、阳明经。厥阴为风木之脏,其主风痹死肌,头风泪出者,皆厥阴风木为病。得金气之厚者,能胜木,禀辛散之性者,能利窍。木气平,关窍利,则风邪散,诸证除也。关窍既利则神明自通,精物邪气安得不去哉?又厥阴之脉,循阴气而络于肝,厥阴客寒为囊结,辛温散厥阴之寒,则囊结解矣。肺受风寒所迫为咳嗽,入肺散邪则咳嗽止矣。咸能软坚,温主通行,辛能开窍横走,故又主腹胀满,消谷及妇人胞不落也。宣壅导滞之性,而云益精明目,无是理矣!

附:刺:功用与荚同。第其锐利,能直达疮所,为痈疽,妒乳,疔肿未溃之神药。苏颂以来醋熬嫩刺,作煎涂癣疮,有奇效。又治疠风恶疮,胎衣不下,杀虫。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简误:皂荚利九窍,疏导肠胃壅滞,洗垢腻,豁痰涎,散风邪。暴病气实者,用之殊效。第似中风证,由于阴虚火炎,煎熬津液,结而为痰,热极生风,以致猝然仆蹶,世人多以稀涎散吐之,损其不足,竭其津液,津液愈耗则经络无以荣养,为拘挛偏废之证矣。法所最忌也。孕妇忌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草蒙筌》:味辛、咸,气温。有小毒。恶麦门一味,畏人参、苦参。入足厥阴引经,宜以柏实为使。堪作散熬膏,勿为丸煎液。搐鼻喷嚏立至,敷肿疼痛即除。和生矾吐风痰即稀涎散,伴炼蜜为导箭。即蜜导箭。杀痨虫精物,主风痹死肌。利窍通关,破癥堕胎。皂角刺乃载外科圣药,治溃疡直达溃处成功。

《本草乘雅》:皂水色,咸水味,当为五木之水矣。灌铁木中,皂荚始茂,不为金所刑,转以铁为生者,即母令子实,遁成生化,木藉金为用也。独辛金味胜,故主风痹死肌,风头泪出;以辛泻之,泻之者泻外身之外风也;亦以辛补之,补之者,补内身之风大也。若窍闭即风大不及。精物即外风太过,咸可补之泻之。顾补泻在病主之若欲,随病主之苦欲,因名药物之补泻耳。

《药性解》:牙皂,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入肝、胃二经。主风痹死肌、头风目泪、中风邪气、劳虫精物,通关窍,理痈疽,消胀满,化谷食,除咳嗽,疗骨蒸,去疥癣。搐鼻喷嚏立至,敷肿疼痛即除,和生矾可吐风痰,拌蜂蜜名为导箭。柏实为使,恶麦门冬,人参、苦参。皂角刺,主厉风鼻梁崩倒、眉发自落,又主痈疽,其未溃者能发散,其已溃者能排脓,药直达脓处成功。诸恶疮癣,咸不可缺。

按:肝为风木之腑,胃为水谷之脏,牙皂辛温,有行散之功,宜并入之。多用能耗损血,其刺乃质干之锐者,故于疮痈无所不达。若疗厉风,九蒸曝为妙。

《药鉴》:气温,味辛,有小毒。主治诸般肿毒恶疮,能引诸品直至溃处,外科之圣药也。凡痈疽未破者,能引之以开窍,已破者,能引之以排脓。又诸恶疮癣痘毒及属风中之必用也。盖皂荚气味辛畅,而有小毒,故能引至毒处而疏散之,且能通气导痰,又敷肿即除,搐鼻即嚏,皆疏散之力也。孕妇所禁。

《景岳全书》:气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善逐风痰,利九窍,通关节,治头风,杀诸虫精物,消谷导痰,除咳嗽心腹气结,疼痛胀满,开中风口噤,治咽喉痹塞肿痛,行肺滞,通大肠秘结,堕胎,破坚癥,消肿毒,及风癣疥癞。烧烟薰脱肛肿痛。可为丸散,不入汤药。

《本草备要》:通关窍,搜风。

辛咸性燥,气浮而散。入肺、大肠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肝。搜风泄热。吹之导之,则通上下关窍,而涌吐痰涎。搐鼻立作喷嚏,治中风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能进药,急提头发,手陷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无嚏者为肺气已绝,死。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角末一两,白矾五钱,每用一钱,温水调灌,或加藜芦、少麝,鹅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药治。年老气虚人忌用。服之则除湿去垢,最去油腻,刮人肠胃。消痰破坚。取中段,汤泡服,治老人风秘。杀虫下胎。治风湿风癞,痰喘肿满,坚癥囊结。厥阴肝脉络阴器,寒客肝经,则为囊结。涂之则肿消毒,煎膏贴一切痹痛。合苍术焚之,辟瘟疫湿气。柏实为使。恶麦冬,畏人参、苦参。

皂角刺:辛温,搜风杀虫,功同皂荚。但其锋锐,能直达患处。溃散痈疽,治痈毒妒乳,同疠恶疮。胎衣不下、痈疽已溃者禁用。孕妇忌之。

《本经逢原》:皂荚辛散属金,治厥阴风木之病。观《本经》主治风痹死肌,头风泪出,皆取其去风拔毒,通关利窍,有破坚积,逐风痰,辟邪气,杀蛊毒之功。吹之导之,则通上下之窍;煎之服之,则治风痰喘满;涂之擦之,则散肿消毒,去面上风气;熏之蒸之,则通大便秘结;烧烟熏之,则治臁疮湿毒,即《本经》治风痹死肌之意,用之无不效验。凡人卒中风,昏昏如醉,形体不收,口角流涎者,急用稀涎散吐之。若南方类中,由于阴虚火炎者,误用涌剂,愈竭其津液矣。得不在所切禁乎!然治湿热痰积,肺痈吐腥,及痰迷癫狂,千缗汤、皂荚丸、莱苏膏等,诚为圣药,惟孕妇禁服。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盛;若治湿痰,大皂力优。古方取用甚多,然入汤药最少。有疡医以牙皂煎汤,涌吐风痰,服后遍体赤痱,数日后皮脱。大伤元气,不可不慎!至于锁喉风证,尤为切禁。常见有激动其痰,锁住不能吐出,顷刻立毙者。其子烧灰存性,能治大肠风秘燥结,祛风逐秽之性可知。

皂角刺治风杀虫,与荚略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其治痘疹气滞,不能起顶灌脓者,功效最捷。而气虚者,慎勿误用,恐透表过锐,反生虚泡也。若血滞不能起顶灌脓,又需鲮鲤,当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风恶疾,眉落鼻崩,同皂角刺三斤,烧灰为末,食后煎大黄汤,调一匕服之,不终剂而愈。肿疡服之即消,溃疡服之难敛,以其性善开也。

《本草崇原》:愚按:纳生铁而即结荚者,铁乃金类,色黑属水,得金水之气,则木茂而结荚也。铁遇之而剥损者,荚色紫赤,具太阳火热之气,火能克金也。荚箍其皮,荚即落者,太阳之气自下而上行于肤表,箍其皮则阳气不能上升,太阳气殒而荚落矣。

皂荚枝有刺而味辛,禀金气也。色紫赤而味兼咸,禀水气也。太阳之气合金气而出于肤表,合水气而下挟膀胱,故味辛咸而气温热。辛咸温热,则有小毒矣。风邪薄于周身,则为风痹死肌之证。风邪上薄于头,则为风头泪出之证。皂荚禀金气而制风,故能治也。九窍为水注之气,皂荚禀金气而制风,故能治也。九窍为水注之气,皂荚禀水气,故利九窍。太阳阳热之气,若天与日,天日光明,则杀精物,精物,犹百精老物也。

一名天丁,气味辛,温,无毒。米醋熬嫩刺作煎,涂疮癣,有奇效。《图经本草》治痈肿,妬石乳,风疠恶疮,胎衣不下,杀虫。《本草纳目》小儿重舌,小便淋闭,肠风痢血,大风疠痒,痈疽不溃,疮肿无头。诸方。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隐庵增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草求真》:[批]宣导风痰窍塞。

皂角专入肝、肺、大肠。辛咸性燥,功专通窍驱风。故凡风邪内入而见牙关紧闭,口噤不语,胸满喉痹,腹蛊胎结,风痰癞喘,肿满坚瘕囊结等症,用此吹之导之,则通上下之窍;煎之服之,则治风痰喘满;涂之擦之,则能散肿消毒,以去面上风气;熏之蒸之,则通大便秘结;烧烟熏之,则治臁疮湿毒。中风不省人事,不可滴水入喉,入则涎水系于心络而不去,即成废人。宜掐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则生,无嚏则死。不开再用开关散擦牙,熏鼻法熏鼻,及以苏合香丸、牛黄丸、至宝丹之类,相其寒热选用。如寒闭牙关则当用以苏合香丸;热闭牙关则当用以牛黄丸。但此止可施于中脏闭症。

《得配本草》:畏人参、苦参、恶麦门冬。伏丹砂、粉霜、硫黄;硇砂。

辛、咸,温燥。有小毒,入足厥阴、阳明经气分。开窍通关,达三焦之气,宣膀胱之滞,搜风逐痰,辟邪化谷,

配蛤蜊壳,消乳痈;佐白矾,吐风涎;佐海石,去膈上横结之痰;佐铁花,坠痰秽上逆之气;使羊肉,治肠风;合半夏末,取鼻嚏。

阴虚痰盛,热极生风者,禁用。

皂刺:辛,温。性锐。去风杀虫。能引诸药至痈疽溃处。

攻毒,连尖;不使疮破,去尖。

《本经疏证》:皂有不结实者,凿孔贯以生铁,便能结荚,是此木之生化原在金也。夫风木变眚,由于不得化,风木属阳,阳极于上,不得阴以化,则阴从之,此上窍壅塞之所由,若阳实而阴不化,斯下窍壅塞之所由,皆风木之化窍也。惟皂荚得金之辛,归水之咸是木得金化以趋水,乃孕育而无穷。所有化乃有生,他风剂之以驱散为功者,固万万不侔也。予谓皂荚之治,始终只在风闭,风闭之因有二端,一者外闭毛窍,如风痹死肌邪气,一者内壅九窍,如风头泪出是已。刘潜江但释风所以闭窍之义,全体自明,第阳不化而阴从,阳实而阴不化两语尚宜辨,析以壅上窍者多挟痰涎,壅下窍者多系燥化故也。夫生人之阴本上行,阳本下降,况阳冒于上,不化阴而化火,则阴必上救,上救之阴不能济阳,从被阳烁,变为痰涎,益生壅阻,以清明七窍,本属坎离之化故也。阳下沉而为实,纵使阴亦下溜,惟被其蒸逼,倏而遂干,以肠胃本皆阳明燥化故也。虽然,是皆阳气耳,又何以指之为风,夫惟上窍本清阳之出入,下窍本浊阴之所泄,使但为阳气,又何以生壅阻;且既上至心肺,未有不从阴化者,苟不从阴化,则非风而何;其阴之溜下至于肾,亦未有不从阳化者,苟不从阳化,亦只是风而已,况毛窍之间,得津则通,不得津则痹,痹而且有死肌,斯津之不至明矣。亦非风之扇,何以得至于此,故本经他处于痹,有谓之湿痹者,有谓之风湿痹者,有谓之寒湿痹者,有谓之风寒湿痹者,惟此则但曰风痹,而仲景之用皂荚则惟皂荚丸一方,所治乃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亦可见其气自上而痰自随,气不从阴化,痰不从阳化矣。更徵以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治肺痿吐涎沫,不必开阴以布阳,却宜从金以化木,又可见其阴与阳之相从徒相轧而不相入矣。用是物者尚其识之。

《本草新编》:皂荚,味辛、咸,气温,有小毒。入足厥阴、手少阴、手太阴三经。理气疏风,搐鼻喷噎,可救五绝痰迷、中风不语诸症。敷肿痛即除。吐风痰,杀痨虫精物,起风痹,治死肌,利窍开关,破癥堕孕。此物备急用之药,药笼中不可无者也。

或问皂荚开关之药,单用以取捷乎?夫皂荚之功用,不止此也。凡心疼之病,随愈而随发者,必用皂荚,始可除根,此《本草》所未言也。张夫子曾传余治心痛之方,实有皂荚火炒一两、炒栀子一两、炙甘草五钱、白芍二两、广木香三钱,为细末。老黄米煮粥为丸,如米大,滚水送下即愈,永不再发。是皂荚又可以治心疼也。然而,皂荚非治心疼之药,借其开窍引入于心之中,使诸药直攻其邪也。

或问皂荚生用乎,抑熟用之乎?皂荚熟用则无益矣,必生用为佳。然而,生用切不可用蛀者。盖皂荚虫尤细,凡研末之时,蛀虫乘开关之际,直入肺中,反成大害。故必须拣不蛀者,研为细末,即包在纸包之内,亦必须常取出经风,以防其再蛀。我有一方,制之最佳,用麝香同包,断无再蛀之理,且又可借麝香之香,引入鼻窍,而开关更灵也。

或问用皂荚末以治中风,吐其痰而不愈,反成偏枯之症,何也?曰:皂荚用末以吹鼻,使中风之人关开,实治方之功也。若入于稀涎散中吐之,非治也。盖近来中风者,皆非真中风,尽由于阴阳水火之虚,或阴虚火炎,煎熬津液,结而为痰,热极生风,猝然仆厥。使更吐痰,则愈损其津液矣。津液重伤,经络无水以相养,或气虚而无以相通,安得不变为拘挛偏废之症哉。

《本草分经》:皂角,辛、咸,温。入肺、肝、大肠。性极尖利,通窍搜风,泄热涌痰,除湿去垢,破坚宣滞,散肿消毒。煎服取中段汤泡。

皂角刺:辛、温。搜风杀虫,通窍溃痈。其锋锐,直达病所。

《本草思辨录》:阳在上不与阴化而为风,阴遂变为痰涎。皂荚以金胜木,通气利窍,风无不搜,斯湿无不去,故凡痰涎涌塞而为中风为喉痹者,胥倚以奏功。阳在下不与阴化而为风,阴遂被劫而生燥,皂荚气浮而子较沉,故子能祛在下之风,风去则阴得伸其津润之权,而大肠之燥结以通。凡风药必燥,而皂荚以多脂为佳。皂子之仁又粘而韧,其能利大便,亦兼得辛润之力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皂荚有祛痰作用,其有效成分是所含皂苷。

2. 皂荚有罂粟碱样作用,能降压,缓解支气管痉挛及胃肠、胆囊、平滑肌痉挛。

3. 皂荚有抗菌作用,对多种球菌、霍乱弧菌及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 皂荚有溶血作用。所含皂苷能改变细胞表面的通透性,对胆甾醇有特别的亲和力,并有很强的溶血作用。

5. 皂荚有抗癌作用。

6. 皂荚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旋  覆  花(《本经》)

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均系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内蒙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路旁、湿润草地、河岸和田埂上。喜温暖湿润气候,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咸,性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效行水消痰、降气止呕。临床用名有旋覆花、蜜炙旋覆花。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咸,温。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名医别录》:味甘,微温,冷利,有小毒。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

《药性论》:使,味甘,无毒。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日华子本草》:无毒,明目,治头风,通血脉。叶止金疮血。

《开宝本草》:味咸、甘,微温,冷利,有小毒。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目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

《本草图经》: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汤;杂治妇人,有三物旋覆花汤。胡洽居士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覆花丸,用之尤多。成无己言:硬则气坚,旋覆之咸,以软痞坚也。

《本草衍义》:其香过于菊,行痰水,去头目风。其味甘苦辛,亦走散之药也。

《汤液本草》:气温,味咸甘,冷利,有小毒。

《本草》云:主补中下气,消坚软痞,消胸中痰结,唾如胶漆。脐下膀胱留饮。利大肠,通血脉。发汗吐下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宜此。

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陷,旋复代赭汤。

胡洽治痰饮,两胁胀满,旋复花丸,用之尤佳。

《本草衍义补遗》:甘,微冷,刺有小毒。主结气胁下满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一名金沸草也。《衍义》云: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利大肠,戒之!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

《本草纲目》:旋覆乃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药也。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尔。李卫公言:嗅其花能损目。

《本草经疏》:旋覆花,《别录》、甄权、日华子、寇宗奭,皆无毒。宗奭又加苦辛,而曰冷利。其禀冬之气而生者乎,故其味首系之以咸,润下作咸,咸能软坚。《别录》加甘,甘能缓中,微温,温能通行,故主结气胁下满。心脾伏饮则病惊悸,饮消则复常矣。除水去五脏间寒热,及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肌,目中眵 ,利大肠者,皆软坚、冷利、润下、消痰饮、除水之功也。其曰补中下气者,以甘能缓中,咸能润下故也。通血脉,益色泽者,盖指饮消则脾健,健则能运行,脾裹血又统血故也。

简误:丹溪谓为走散之药,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虚寒人禁用。

《本草蒙筌》:味咸、甘,气温。无毒。一云冷利。有小毒。治头风明目,逐水湿通便。去心满噫气痞坚,消胸结痰唾胶漆。惊悸亦止,寒热兼除,倘病者稍涉虚羸,防损气不宜多服。

《本草乘雅》:旋者周旋,旌旗之指麾;覆者伏兵,奉旌旗之指麾者也。故主气无师帅,则搏结不行,致形层之肋,满闭从阖矣。若惊惶悸动,即君主位次,有失奠安,并可定神藏往来之寒热,与主决渎水液之向道,设非补中气司命,安能使诸气下伏从令乎?顾气味咸温,亦可为营血之师帅,咸能走血,温行经隧故也。

《药性解》:旋覆花,味咸甘,性温有小毒,入肺、肝、大肠、膀胱四经。主结气风气、胁下满、膈上痰如胶漆,利大肠,逐水湿。

按:旋覆花专理风气水湿,而肝主风,肺主气,膀胱、大肠主水湿,故均入之。丹溪曰走散之药,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鉴》:味苦甘微辛,阴也,降也,乃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药。开结气,降痰涎,通水道,消肿满。凡气壅湿热者宜之。但其性在走散,故凡见大肠不实及气虚阳衰之人,皆所忌用。

《本草备要》:一名金沸草。泻下气消痰。

咸能软坚,苦辛能下气行水,温能通血脉。入肺、大肠经。消痰结坚痞,唾如胶漆,噫气不除,噫,于介切,俗作嗳,胸中气不畅,故嗳以通之,属不足。亦有挟痰、挟火者,属有余。仲景治汗吐下后,痞硬噫气,有代赭旋覆汤。大肠水肿。去头目风。然走散之药,冷利、大肠虚者慎用。根能续筋。筋断者,捣汁滴伤处,滓敷其上,半月不开,筋自续矣。

《本经逢原》:旋覆花升而能降,肺与大肠药也。其功在于开结下气,行水消痰,治惊悸,祛痞坚,除寒热,散风湿,开胃气,止呕逆,除噫气,故肺中伏饮寒嗽宜之。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旋覆代赭石汤。《金匮》半产漏下,有旋覆花汤。胡洽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覆花汤,皆取其能下气也。但性专温散,故阴虚劳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用之嗽必愈甚。《本经》言补中下气者,甘能缓中,咸能润下,痰气下而中气安,胁下满结,寒热惊悸,水气皆除矣。

《本草崇原》:花名旋覆者,花圆而覆下也。草名金沸者,得水露之精,清肺金之热沸也。又名盗庚者,开黄花白茸,于长夏金伏之时,盗窃庚金之气。气味咸温,有小毒。盖禀太阳之气化,夫太阳之气,从胸胁以出入,故主治胸中结气,胁下胀满,太阳不能合心主之神气以外出,则惊。寒水之气动于中,则悸。旋覆花能旋转于外而覆冒于下,故治惊悸。太阳为诸阳主气,气化则不洗,故除水。五脏如五运之在地,天气旋覆于地中,故除水。五脏如五运之在地,天气旋覆于地中,则五脏之寒热自去矣。去五脏间寒热,故能补中。治结气、胁满、惊悸、除水,故能下气也。

《本草求真》:旋覆花专入肺、大肠。即《本经》所名金沸草者是也。其性虽兼辛温,凡阴虚痨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用之其嗽必甚。究之味苦而咸,性主下降,凡心脾伏饮,胁下胀满,胸上痰结,唾如胶漆,风气湿痹,皮间死肉,服之即能效。更能续筋敷伤。筋断,捣汁滴伤处,以滓敷上,半月即愈。时珍曰: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旋覆花藤细如筋,可啖,故能续筋敷伤。是以仲景之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旋覆代赭石汤。噫气即嗳气也

《经》曰:五气所病,心为噫。又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噫气多属胃气虚弱,三焦失职,清无所归,浊无所降。然亦有痰、有火、有食。仲景立此方以治伤寒汗下后胃虚,内用人参、甘草以扶正;姜、枣以和中;旋覆花旋转阴中阻格之阳升而上达;赭石使恋阳留滞之阴降而下行。然后参、甘、大枣,可收补虚之功;生姜、半夏,可奏开痞之效。并《金匮》半产漏下,有旋覆花汤;胡洽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覆花汤,皆取苦能下气故耳。惟其性专主下,故书皆载病衰弱,大肠虚寒者切忌,以其不禁再下故也。

《得配本草》:苦、辛,温。入手太阴、阳明经气分。降心脾伏饮,去五脏寒热,除胁下气满,破膈痰如漆,止呕逆,平惊悸。痰水去也。

配地葱、新绛,治半产漏下;配赭石、半夏,治噫气痞硬。

气虚,大肠冷利,阴虚燥咳,三者禁用。

《本草经解》:旋覆花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咸有小毒,得地北方阴惨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温能散结,咸能软坚,故治结气,胁下满也。

水气乘心则惊悸,咸温下水,所以并主惊悸也。

去五脏间寒热者,五脏藏阴者也,痰蓄五脏,则脏阴不藏而寒热矣,咸温可以除痰,所以去寒热也。

补中者,中为脾胃,水行痰消,则中宫脾胃受补也。

下气者,咸能润下也。因有小毒,所以服之必烦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本草经读》:旋覆花气温,秉风气而主散;味咸得水味,润下而软坚,味胜于气,故以味为主。唯其软坚,故结气胁下满等症,皆能已之。唯其润下,故停水惊悸,及五脏郁滞而生寒热等症,皆能已之。藉咸降之功,上者下之,水气行,痰气消,而中气自然受补矣。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咸,温。主结气肋下满,惊悸,除中上二焦结闭之疾。除水,咸能润下。去五脏间寒热,五脏留结不通所生之寒热。补中下气。开气下达,皆咸降之功。

此以味为治,凡草木之味,咸者绝少。咸皆治下,咸而能治上焦者尤少。惟此味咸而治上,为中上二焦之药。咸能软坚,故凡上中二焦凝滞坚结之疾,皆能除之。

凡体轻气芳之药,往往能消寒热,盖寒热之疾无不因郁遏而成。《内经》云:火郁则发之。轻芬之体能发散,故寒热除也。

《本经疏证》:凡花梢露,本从根出而贴于上,以敌日暴,比之水从肾而布于五脏为五液者何异?其还滴得土而别生根,比之五液下注,而或渗于膀胱,或行于收气,或入于营气者何异?况黄通于脾,咸先入肾,恰合水随低洼而归壑,气由三焦而下行之义。以是则称之曰:补中下气,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讵不可也?第补中之物,必味甘性平,旋覆花则咸,咸者水之去而不返者也。故其为用,惟堪俾从小便出,所谓补中,不过为其必归于土,任土之宣布输送,不若甘遂葶苈辈一往无前,有伤中气而已。两肋者,阴阳之道路,升降之要枢,水不归土,而结滞于气道,则为鳖为悸,主结气及协下满惊即下气除水之功也。然则仲景以之治在上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在下之半产漏下,何也?盖水能从下行,则气道可畅,而参甘大枣,得以施其补中之力,气能下返,则血源遂裕,而忽与新绛,得以逞其通络之功,络通则血泽,气顺则痞除,原无甚深妙义也。

《本草新编》:旋覆花,味酸、甘,气温,无毒。一云:冷利,有小毒。误也。入心、肝、大小肠。治头风,明目,逐水通便,去心满、噫气、痞坚,消胸结痰涎,定惊怪,止寒热。此物不旋转乾刊之象,凡气逆者,可使之重安,但止可一用,而不可再用。至虚弱之人,尤不宜轻用也。

或问旋覆花治气逆甚神,为伤寒要药,但不识可于伤寒之外,而亦治之乎?夫气逆之症,不止伤寒,旋覆花之治气,尤于伤寒之外见奇。但伤寒气逆,不必加入人参,而杂症门中之气逆,非人参不能奏功,必须共用耳。或问旋覆花不可独用见奇功,有之乎?旋覆花固不可独用也,得代赭石,则能收旋转之功。凡逆气而不能旋转者,必须用之,下喉而气即转矣。二者不止能转气,而且能安气,亦必须人参尤奇。

或问旋覆花谓是走散之药,然乎?夫旋覆善转气,非走气也,故气逆者,得之而顺。岂气顺者,反用之而散乎。

《本草分经》:辛、苦、咸,微温。入肺、大肠。下气行水,软坚,消痰痞,通血脉,除噫气。绢包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旋覆花有镇咳、平喘作用,其有效成分为旋覆花黄酮。

2. 旋覆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旋覆花中槲皮素磷酸酯钾(PQP)20mg/kg静脉注射,能增加猫的冠脉流量,对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小鼠ip PQP200mg/kg,能显著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

3. 旋覆花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花中的绿原酸和咖啡酸口服,可增加人胃中盐酸的分泌量。绿原酸还能显著增加大鼠、小鼠小肠的蠕动,提高平滑肌张力;还能增进大鼠的胆汁分泌。以旋覆花为主药的顺导冲剂灌胃能抑制大鼠胃溃疡的形成,减少胃液和胃酸的分泌,降低胃液酸度,有较好的抗溃疡作用。

4. 旋覆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

5. 旋覆花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绿原酸和咖啡酸对多种球菌和杆菌有抑制作用。

6. 旋覆花有杀虫作用,旋覆花内酯对阴道滴虫和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7. 旋覆花有肾上腺素协同作用。

8. 旋覆花有保肝作用。

9. 旋覆花有抗炎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6 05:27 , Processed in 0.23732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