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调御自身

调御自身
佛陀时代,有一位二十岁的外道青年,天资聪颖、智力超群,不论学习什么,只要看过就能学会。他凭恃这种过人的天赋,发誓要学遍天下所有的技艺,于是他四处寻师访道,无论天文、地理、医术、药方,乃至棋艺、奏乐、裁缝、烹调等等,世间种种技艺无不精通。他心想:‘我如此多才多艺,世上应该无人能及!不如前往各地找人较量,来展现我高超的才能,一定能扬名天下、流传百世。’

一天,他来到热闹的市集,发现一处人潮聚集的摊位,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人正以敏捷的速度与高超的技艺在制作弓箭,大伙儿都争先想要购买。年轻人心想:‘我以为所学已经足够,从没想过要学作弓箭,如果要较量这项技术,必定会败下阵来,所以我应当向他学习才行。’于是,年轻人跟弓箭师傅拜师学艺,每天都用心地研习,没多久便学会制作弓箭的诀窍,技术甚至还超越了老师。学成之后,他以财物礼谢老师的教导,随即又整装出发。

年轻人来到渡口搭船,欲前往另一个国家。航行中,他看到船夫摇橹的技术神妙,船只轻飘河面好似飞行一般,进退之间迅速无比,心里又想:‘虽然我拥有许多技艺,却还不会驾驶船只,这种技术虽然不算高尚,但为了不时之需,学起来总是比较稳当。’于是,年轻人跟着船夫学习驾船的方法,没有多久时间,技术就比老师还更胜一筹。离去时,年轻人也以财物馈赠船夫,表示感激之意。

接着,他又来到另一个国家,看到王宫如此富丽堂皇,可谓举世无双,心想:‘建造这座宫殿的工匠,技术必然非常巧妙,自我游历各地以来,建筑技术已经生疏,若要较量此一技艺,必然落败。所以我应当重新学习,才能不落人后。’于是年轻人请求殿堂的工匠收他为徒,学习操持各种建筑工具与技巧。天赋异禀的他,很快就知晓尺规量制、木造雕刻等建筑技术,并且还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学成后,他将自己所有的财物都送给工匠,表达深深的谢意。

就这样,年轻人的足迹遍及十六个国家,每每展现自己独步天下的技艺后,就没有人敢站出来与之较量。也因为如此,年轻人傲慢的心念愈加炽盛,他心想:‘天底下已经没有人能赢过我了。’此时,佛陀在只园精舍以天眼观看这位年轻人,知道他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便运用神通力化现成一位比丘,手持锡杖来到年轻人面前。由于年轻人生长的地方没有佛法,所以当他看到比丘缓缓走近时,好奇地询问:‘我从未见过像你这样的人物,也没看过这样的穿着,你手持的东西也不像是宗庙的法器,请问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何装扮与常人不同?’比丘回答:‘我乃调御自身之人。’青年又问:‘什么是调御自身呢?’比丘知道他过去所学种种,便为他说了一首偈子:

弓匠调角水人调船巧匠调木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

比丘说完偈子,飞至空中,恢复成庄严的佛身,展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顿时佛光普现,朗照天地。接着,佛陀回到地面,对年轻人说:‘我能有如此神通妙用,都是因为历劫修行,调御自身的结果。’年轻人看到佛陀的神通变化,佩服地五体投地,于是请教佛陀调御自身的要领。佛陀对他开示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种禅定境界、三种解脱法门等殊胜妙法,并说明制弓、驾船、建屋等技术,都只是虚华不实、有生有灭的东西,若让自己耽溺其中,终究无法脱离生死轮回之苦。

年轻人凝神倾听,豁然领悟,遂发心出家修行。佛陀即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即成沙门。’年轻人即现清净比丘相。佛陀又重新为他开示四圣谛及八解脱之道,年轻比丘至诚专注聆听,思惟此理,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故事中的年轻人,虽然资质过人、好学不倦,但所学皆为枝末细节,动机亦是为了争强斗胜,反而增长自己的骄慢心,身陷名利牢笼而不自知。

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的就是让众生能正本清源、就路归家,了解人生的真相。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方便,最后还是要落实于修行道上,断除贪嗔痴等无明烦恼,达到解脱自在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究竟。所以,我们应当时时内观,明白所学、所知、所闻,非为显己之能,而是一份自利利他的菩提资粮。自性本自清净,本具万法,若能尘尽光生,智慧必当显发,毋庸外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调象师问佛

调象师问佛
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为四众弟子、天龙鬼神及国王、大臣、百姓等宣说佛法。这时,一位名叫呵提昙的长者来到精舍,至诚顶礼佛陀后,长跪合掌:‘世尊!弟子长久以来承蒙您的教化,今日能够瞻仰圣容,真的非常荣幸,只是修行上未能有所成就,恳请世尊慈悲宽恕。’

佛陀和蔼地请这位长者起身就座,并且询问其姓名及所从何来?但是长者依旧恭敬地长跪回答:‘世尊!弟子名叫呵提昙,是前任国王的驯象师。’佛陀问呵提昙:‘你都是用什么方法来驯服大象呢?’呵提昙回答:‘我以三种方法来降伏大象,第一、用铁钩钩住大象的嘴巴,以牵制它的行动,使其无法逃脱;第二、减少大象的食物,使其饥饿消瘦;第三、用木棍打它,使其感到痛苦与害怕。只要照这三种方法去做,就能将大象驯服。’

佛陀又问:‘这三种方法的目的是什么?’呵提昙回答:‘用铁钩钩住大象的嘴巴,是为了制服它强大的力量;减少食物的份量,是为了控制它庞大的身躯,使其无力反抗;而用木棍打它,是为了使大象听话,达到驯服的目的。’佛陀听完呵提昙的解释后,再问:‘你驯服的这些大象,有何作用呢?’呵提昙回答:‘经由这些方法训练出来的大象,不但能够成为国王的坐骑,也可派上战场打仗,任人指挥使用,没有障碍。’佛陀问呵提昙:‘除了这三种方法外,还有其他驯服大象的方法吗?’呵提昙回答:‘没有!要驯服大象就只有这三种方法而已。’

佛陀告诉呵提昙:‘你这么善于驯服大象,那么能否调伏自己呢?’呵提昙回答:‘目前我仍不知调伏自己的方法?恳请世尊慈悲开示。’于是,世尊告诉呵提昙:‘我也有三种方法,既能调伏一切众生,也可调伏自己,达到无为清净之境。第一、以至诚恳切心对治口业,不乱说话;第二、以慈悲坚固心对治刚强难伏的身业;第三、以智慧除灭一切愚痴、执着的心念。如果能运用这三种方法来调伏自己,就能度脱一切,远离三涂恶道,成就道果,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再有忧愁苦恼。’于是佛陀为呵提昙及所有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如象名护财,猛害难禁制;系靽不与食,

而犹慕逸象。本意为纯行,及常行所安;

悉舍降结使,如钩制象调。乐道不放逸,

能常自护心,是为拔身苦,如象出于陷。

虽为常调,如彼新驰,亦最善象,

不如自调;彼不能适,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能到调方。’

呵提昙听完佛陀的开示后,法喜充满,内心的困惑也得到解答,当下证得法眼。而其他在场的听众,对于佛法也都有更一步的领悟。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三》

省思——

佛陀又名善调,意为能调伏自身及一切众生,所以佛陀开出八万四千种种法门,就是要帮助众生降伏种种的习气与烦恼。有了法门就要勇于实践,才能真正得法受益;若不尔者,如同生病之人,即使手握再珍贵、再有效的药,没有将药服下也是枉然。所以面对自身的烦恼习气,若能像呵提昙制伏大象一般,运用种种法门加以对治、降伏,必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贪利养的提婆达多

贪利养的提婆达多
佛陀在王舍城弘化时,阿阇世王非常恭敬提婆达多,除了为他建筑富丽堂皇的精舍、听信他的谗言外,每天还会供养很多美味的斋饭及宝物给提婆达多。许多比丘看了颇不以为然,便将这件事报告佛陀。佛陀告诫诸弟子们:‘你们不要羡慕提婆达多,他为了追求名闻利养,不但今生对我多所毁谤,过去生也是如此。’比丘们对此感到好奇,请世尊进一步教敕。于是世尊为弟子们开示提婆达多的过去因缘。

过去在波罗奈国的深山中,住着两位仙人,老仙人非常精进用功,所以经过多年的苦心修炼后,具足五种神通。另一位年轻仙人,虽然也想成道,但平时只知游玩享乐,所以在修行上毫无所得。当时,老仙人会以神通力飞到各处参学,所以其他仙人们遇到他,都会送他各种仙果佳肴。就像他从北俱卢洲带回上等美味的大米、又从南赡部州带回阎浮提树的甜美果实,有一天还飞上忉利天,带回人间从未品尝过的美食。老仙人不管获得什么供养,都会慈悲的与年轻仙人一起分享。

年轻仙人见到老仙人总是来去自如、心想事成,好生羡慕,一再祈请老仙人传授他神通的方法。老仙人说:‘若你心存正念,精进用功,自然就能获得五种神通。若是心怀恶念,有所企求,不但会危害人群,更会自尝恶果。’老仙人禁不住年轻仙人三番两次的恳求,即教他修四禅八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苦修,年轻仙人也获得五种神通。

好不容易有神通的年轻仙人,总想到处炫耀一番,于是频频找机会前往城里,在众人面前展现种种神通力。众人见到年轻仙人拔地而起,还能腾云驾雾,不禁心生敬仰,纷纷前来供养。因此,他所获得的名闻利养总是比老仙人还多。

年轻仙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仍对老仙人心生嫉妒,处处诽谤他的声誉。但是老仙人总是淡淡一笑,不以为意,因为他相信人们终究会了解真相。后来,年轻仙人因为常起嗔心,心怀恶念,所以逐渐退失了神通力。

年轻仙人失去神通力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众终于看清事情的真相,反过来赞叹老仙人的品格高尚。同时,也纷纷谴责年轻仙人的心胸狭隘、品德卑劣。所以,全城百姓一致决定将他驱逐出境,永远不许再踏进境内一步。佛陀说:‘那时候的老仙人就是我,年轻仙人就是提婆达多。’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三》

省思——

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初发心要正确,若是一昧希求神通感应,贪得名闻利养,而不从心性上努力,只会离佛愈远,难体佛意,终为自己的妄心所淹没。所以‘如是因,如是果。’修行唯有在因地上用功,时时反省检讨,努力不懈,最后必能果证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贪图堕牛

贪图堕牛
过去,有一对兄弟,家财万贯,可惜父母双亡,兄弟俩无所依仰,相依为命。然而,虽是兄弟,志趣各异。哥哥喜欢修道听法,而弟弟则坚守家业,喜欢经营世间的官爵俸禄。

在他们居家附近,有一间鸡鸣精舍,哥哥专爱去精舍学习佛法。弟弟看哥哥不乐衷经商理财,结交权贵,只知去精舍亲近沙门,心中很不高兴。

有一天,弟弟对哥哥说:‘我们同为兄弟,父母早逝,应当一起经营家计,但您却弃家业于不顾,整天跟着沙门听受佛经。难道那些沙门能够供您衣服财宝吗?我们没有把家产积极的扩大增加,恐怕别人都要笑我们荒废家业,灭绝家门了。人家说,为人子女的,理当承续父母的遗业,并且加以发扬光大,这样才是孝子啊!’

哥哥听后告诉弟弟说:‘守五戒、修十善;供养三宝,广行六度,坐禅修定,以出世道法来度化双亲,这才是真正的大孝。道俗观念相反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修道人喜欢的,世俗人觉得厌恶;而世俗人所珍视的,则为修道人所轻贱。智愚之道迥异就如同明暗的差别一般,因此,有智慧的人去暗就明,最后证得无上的真理。今天你所追求的快乐,正是我所戒惧的苦恼。世俗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而你却迷执为实有,追逐这些短暂的快乐,将带来后世无限的痛苦!’

弟弟对哥哥的这一番话并不信受,内心不满,低头不语。哥哥看他如此,便又接着说:‘你既然贪恋家业,以财为贵,而我则爱好佛法,视智慧为最上珍宝,不如就让我舍家修行,归命三宝吧!人命寄世,犹如飞尘,飘忽无定。无常一到,罪业缠缚,便要受报。因此,我要舍离世间的一切,躲避欲乐的危险,以达到究竟的安乐。’

弟弟见哥哥向道之志如此坚定,也就不再多说;而哥哥则离家去作沙门。

出了家的哥哥,日夜精进,诵经坐禅,一心念道,思惟佛法,无有懈怠。不久便通达三十七道品,成道证果。

证了圣果的沙门,再次前往弟弟所住的地方,想劝他奉持佛法,于是告诉弟弟:五戒、十善是生天的根本;布施、研经是道业的基础。弟弟听了这些话更加地生气,驳斥沙门说:‘您荒废家业这就算了,不必再来教训我。请您赶快出去,不要管我的事。’沙门见弟弟如此,只好离去。

弟弟贪恋家业,汲汲不休,经营家计,对于佛法始终不愿接触。不久,寿尽命终,堕入牛身,长得又肥又壮。商人买下它后,便让它载盐四处贩售。如此过了数年,牛渐渐羸弱,力气不如从前。

有一回,在一段上坡路中,老牛累得走不动,卧倒在地。商人挥起皮鞭猛力抽打,就在半拖半推的状态下,老牛虽然使尽全力,仍是无法前进,就这样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这时,证了圣果的沙门以神足通在空中飞行,远远见了,对老牛说道:‘弟弟啊!你过去苦心追求的宅舍、田地,现在都在那儿?想不到你居然会投生牛胎,唉!’

于是沙门以其神通力让老牛看到自己的前身,老牛悟知了自己的因果宿命,不觉泪下,悔恨以前不修善业,悭贪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圣众,我行我素,不听兄长的话,以致今天堕牛身中,疲乏困顿,苦不堪言,实在是悔不当初啊!

沙门知道老牛悔疚的心意,也为它感到难过。于是,便向牛主人道出事情的本末:‘这只牛原是我的弟弟,因他不信三宝,悭贪嫉妒,贪求世俗的财宝而不行布施,所以堕入畜生道。您看它现在又老又瘦弱,已没有力气为您做事,请您可怜它,把它送给我,让我救救它这条残命,好吗?’

商人听了老牛的故事,起了怜悯心,便将牛送给了沙门。沙门把老牛带回寺里,劝它一心系念三宝,不久,牛便命终,往生忉利天。

商人辗转将此事告诉他那些从事买卖的朋友,大家都有所醒悟,叹言:‘我们为了生活勤于赚钱,而丝毫不感厌倦,既不懂得布施,又不奉持佛法,将来死后,恐怕也不免要堕入畜生道!’

于是,这些商人们便决定下一切,求作沙门。出家之后,精进不懈,最后都成道证果。

原公案出自《杂譬喻经》

省思——

〈憨山大师劝世文〉中云:‘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富贵如浮云,功名似空华,情爱会变质,色身终衰亡。一口气不来,一切尽成空。唯有听法的这念心才是永恒、不生灭,当中具足无量功德、智慧,了达这念心性,方为真正最富最贵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贫女变皇后

贫女变皇后
过去,有一座名山‘昼闇山’,由于山中有众多贤圣僧众隐居修道,所以诸方国土都争相前来供养植福。

一日,诸方耆德长者浩浩荡荡携供诣山,绵延的队伍让路旁以乞食为生的贫女惊叹、称羡不已。她心想:长老们设会供养僧众,我正可以顺路乞食!于是一路随行,也来到昼闇山中。当长者们施设素肴美馔,供养僧众时,在一旁静静观察的贫女不禁感伤落泪:

‘这群富贵豪势的长老耆德,前世修福,今生复作功德,福报转增殊胜。而我,卑下穷困,前世未修,今生又无法修福,来世恐怕更加贫穷下贱……对了!上次我在粪坑里,不是意外拾获两枚钱币吗?为避免乞不到食物时挨饿受冻,所以我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这两枚钱币。不如,拿来布施供养僧吧!就算一两天挨饿也不致于饿死啊!’

贫女心意已决,在众僧应供结束时,把握因缘恭敬地供养自己仅有的两枚钱币。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钱,却是孤苦贫女所拥有的全部。

昼闇山中,当信众布施后,通常由维那僧于信众前祝愿,然而贫女献上两枚破旧钱币时,上座高僧示意维那僧,自己将亲自为这名施主祝愿。其余未得道的下座僧,不禁东猜西疑:平常富贵人家布施重金稀珍,也由维那僧祝愿,而这位贫女才供养区区两枚钱币,为什么上座亲自为她祝愿?真是太奇怪了!

祝愿事毕,上座高僧特地留下一半钵饭,分给瑟缩褴褛的贫女。大众见上座礼遇这位贫女,也竞相仿效,将自己的饮食分给她。贫女一下子获得许多上等饮食,欢喜不已,认为方才的布施功德立刻感召如此福报,就心怀感恩与无比信心,担着饮食离开昼闇山,走到都城大道旁的树荫下,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此时,远方传来阵阵马蹄声,王室专属占相师及使者一行人,奉命为国王寻访合适的皇后人选,正风尘仆仆地行经此地。遥见此处黄云遮盖,占相师认为必有贤人,遂带领众人来此树下。树荫谧静、光影分寸不移,正守护树下一名容貌润泽,福德相好的女子。占相师立即对众使者宣布:‘这名女子福德具足,堪为皇后!’一觉醒来的贫女,在众侍女簇拥下,香汤沐浴、华服披身,在千乘万骑前导下,来到了王宫。

入宫后,深受国王喜爱、敬重的新皇后,反覆思惟:今日荣华富贵、尊豪恩爱,来自于发心布施众僧两枚钱币。昼闇山中的众僧,实在是我的大恩人!于是禀白国王:‘妾原本身分微贱,是国王您提拔厚爱,才能有今天尊荣的地位,可否应允我报答昼闇山贤圣僧众的恩德呢?’国王欣然答应。

于是,皇后带领大众、车队,满载饮食珍宝,供养众僧。然而,这次维那僧依例祝愿时,上座高僧仅默然而听,没有任何表示。其余下座僧众又纷纷惊怪:太奇怪了!先前布施两枚钱币的贫女,受上座亲自祝愿;这次皇后亲载稀世珍宝供养,竟似不见不闻!

之后,皇后不解地问:‘往昔我贫穷的时候,布施区区两钱,大德亲自为我祝愿,为何今日前来供养奇珍异宝,反而不赐片言?’

‘佛法注重的不是珍宝,而是一念真诚的善心。皇后您以往虽只布施两钱,心念纯善殊胜,今日虽大施珍宝,却存我慢心,因此我不亲自为您祝愿。’上座高僧正色地为皇后如此开示后,又继续转对年少僧众说:‘大众当深解自己出家的这念心才是!’在场僧众,个个听闻,发大惭愧,至诚忏悔,全部证得初果。而皇后听了上座高僧开示,一方面感到惭愧,一方面也因明了布施的真义而法喜充满,亦证初果。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四》

省思——

布施,贵在真诚恭敬,不在于事上的质量多寡。所谓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业障,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业障,增长十分福德和智慧。藉由事上的布施,舍去心中的悭贪,增长为他、利他的清净心,便能获福无量。而人天福报终有穷尽的时候,所以,进一步修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布施后,观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没有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对象及所施的财物,三轮体空,一切销归自性。如此自性清净无染,本具的智慧功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才是布施波罗蜜的真实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贫女施灯

贫女施灯
贫女施灯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难行能行的布施,深深感动了许多人。

一无所有的贫女难陀,生活总是在衣衫褴褛、饥寒交迫中度过,贫乏困顿的命运,使她必须藉着乞讨过生活,生命对她而言,只有卑微与贫贱,以及毫无希望的明天。然而,一个因缘改变了她……。

那天,在萧飒的寒风中,难陀用抖擞的双手乞讨了整日,终于得到了一文钱,这是她用来裹腹支撑生命的唯一。

但是,燃灯供佛的消息,震憾了她的心!目睹舍卫城的王臣百姓,虔诚的用种种名贵香油、精制华灯点燃光明供养佛陀,贫女不禁心生赞叹:‘佛陀住世多么希有难得啊!’此时,点灯供佛的心愿,就像一株幼苗快速的在她心中生长起来。‘多么令人惭愧啊!因为过去少植善因,所以今生如此贫穷困苦,即使想要供佛,都是那么的窘迫匮乏。’她握紧手中仅有的一文钱;并不是不知道,如果没有这文钱,今夜注定又要在饥饿中度过寒夜,但是她想点灯供佛的愿心却是如此坚定、义无反顾。

这微薄的一文钱,只能买最粗糙、最少量的油,但是难陀至诚恭敬的心却比灯还光明。卖油的老贩见她食不得饱,却愿意为了点灯供佛而忍耐饥寒,心中深受感动,不禁多加了几倍的油,助成了她的心愿。

黑夜来临了!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至诚的心点燃供佛的灯;如同一条光明的河流,照亮着舍卫城。贫女难陀也在人群中,恭敬的点起油灯。

当微弱的灯火点燃在黑夜中,卑微的生命彷彿也随着灯光而改变,难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富足与安乐。在长跪供养佛陀时,难陀想到自己的贫穷苦难,更想到所有在闇夜流转的众生,心中许下心愿:‘愿此光明照彻十方,令一切有情皆得出离生死苦海,得无上大乐!’

随着黎明到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发生了!不论再珍贵的油灯,都耐不住长夜而油尽灯枯,所有的灯火都已燃尽,或被目莲尊者吹熄。唯有贫女的灯,纵使倾最大的神通也无法熄灭,目莲尊者简直惊讶极了!是谁点燃的灯火?即使倾声闻圣者的智慧神通亦不能熄灭!

‘目莲,供养这盏灯的主人,发了救度众生的大愿。即使引取四大海水来灌注,也无法将之熄灭。这是一盏用至诚大愿点燃的灯,由于至诚恳切,所以灯明无尽。’佛陀指着贫女的灯,微笑着解开目连尊者的疑惑。

此时,难陀再度来到精舍,虔诚恭敬地顶礼佛陀。佛陀知贫女发了无上道心,便为之说法,并授记说:‘二十劫后,你将得作佛,广度众生,名号灯光,具足十号。’感动的泪水自贫女的眼角缓缓滑落,想到佛陀住世的难遭难遇,贫女即刻长跪合掌,祈求佛陀准许她剃度出家。之后,她精进修持,成为德行高洁、受人景仰的比丘尼。

省思——

安定富足的生活,或许难以想像贫女施灯的无畏与坚定;但我们却愿意发愿在生活中日日施灯,即使是最贫乏困顿的时候,都要难行能行,布施、供养、礼敬一切众生,如同燃灯供养诸佛的心,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每天清晨不论再怎么烦恼,也愿意对周遭的人,微笑祝愿,只为相信有人比我更需要施予微笑的鼓励。生活,虽然有着这么沉重的压力,但我仍愿意尽力的帮助,因为相信有人比我更需要,关怀与温暖……。即使在最糟的时候,还是愿意为别人付出,只因为相信别人比我更重要,是一份看重众生的心,一份用心灯恭敬供养未来诸佛的愿心。

人生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当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便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一株含容广大的树根,会长出枝叶繁茂的树荫庇荫行人;一颗能施予的心,能为别人点燃无尽光明;一份看重众生的心,不需等待时节因缘才能实践,我们用什么心来实践佛法,便有怎样的身行与言语。力行慈悲与智慧,将如同灯的光明,遍照十方无有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贫穷布施

贫穷布施
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静坐时,

看见一对七世都贫穷,名叫须达的夫妇。

他们这一世更贫穷,住的是黑洞洞的茅棚,

每天在垃圾堆里寻找果皮或其他腐烂的食物,

以维持生命。

须达夫妇有一天在垃圾堆里,意外地捡到一块牛头旃檀。

牛头旃檀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香木,

它所燃烧的香气在十五里外仍然清香可闻,

世间上任何的香气都无法跟它媲美。

夫妇俩捡到这块珍贵的宝贝,非常的高兴,

就用牛头旃檀,换来了三碗白米,

因为他们这一生当中还不曾吃过米饭。

时近中午,

夫妇俩就决定把第一碗米下锅,一尝米饭的滋味。

就在这个时候,

佛对舍利弗说,须达夫妇已贫穷了七世,

现在因缘成熟了,要舍利弗去度化他们,改变他们贫穷的命运。

于是舍利弗就到须达家化缘去了。

须达夫妇见到舍利弗尊者来化缘,非常的兴奋,

夫妇俩也自知过去未曾修福德,所以今日才落得如此穷困不堪,

今天佛的大弟子来化缘,正是供养种福德的大好机会,

千万不可错失,

就将第一碗米煮成的饭恭敬地供养舍利弗尊者。

供养了舍利弗后,夫妇俩又将第二碗米下锅,

二人正准备要食用时,佛又叫迦叶尊者前去化缘。

夫妇俩见是佛的首座弟子来化缘,

又很恭敬地将第二碗米饭供养了迦叶尊者。

须达夫妇供养了两位尊者后,

心里既欢喜又舒坦地将第三碗米下锅,

准备好好享受生平第一次的美味佳肴。

饭刚煮熟,佛陀已出现在须达家,

夫妇俩见佛亲自来化缘,这种旷劫难逢的机会,

即使要挨饿一整天也值得,

于是真诚恭敬地将第三碗米饭供养了佛陀。

佛见须达夫妇一片真诚,看着须达夫妇说:

‘一切罪灭尽,百宝从地生。’

刹时须达所住的茅棚充满了金银财宝。

此时,须达夫妇也心解意开,得了净法眼藏。

夫妇俩看了看满屋子的金银财宝,心想:

‘纵是华厦千间,夜眠还是八尺,如果失眠的话,恐怕连八尺都无法受用呢!唯有修行才是究竟。’

于是央求佛陀收他们为弟子。

佛就为他们说四谛法门,

须达夫妇因而悟道、证果。

所以供养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呀!

省思——

所谓‘贫穷布施难’,当我们有能力时,如果都无法深信因果,真心供养三宝,那么贫穷的时候又怎么做得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贫穷施毯

贫穷施毯
舍卫城中,有一位虔诚且富有的须达长者,为了祈请佛陀至国内弘法,让国人也能聆听佛陀的开示,以诚心感动只陀太子,共同捐献园林,建造精舍、僧房,成就‘只树给孤独园’。须达长者了知佛法真理,不仅广行布施、救济贫困,更劝化大众广修供养,增长福德。

当时,波斯匿王知道须达长者的懿行后,由衷地感动,心想:‘须达长者身为一介平民,都能如此行善积福,劝化大众,而我身为一国之君,更应身体力行,教化我的子民,让他们也能广行布施、舍离悭贪,累积福德。’

于是,波斯匿王到国内各处,广为宣说布施供养不可思议的功德,并向人乞索物品。一天,波斯匿王遇到一位贫穷潦倒的人,这个穷人唯一拥有的财物就是一条布毯。他听了波斯匿王的殷切劝修,深深有所体悟,于是至诚地将布毯呈给波斯匿王,再由波斯匿王将此布毯转供养佛陀。

后来,穷人寿命已尽,因供养布毯的因缘,投生至天上。天人为了感念佛陀的恩德,特地前来供养佛陀,并且礼拜请法。佛陀法音宣流,天人当下契入法义,证得须陀洹果。众比丘见其因缘殊胜,于是请示佛陀:‘这位天人,以何因缘得生天界?’佛陀说:‘他过去生虽贫穷困苦,遇到波斯匿王劝化,仍将仅有的一条布毯供养佛陀,故能以此善因得生天道,种下今日闻法证果的因缘。’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七》

省思——

于顺境之中学佛,犹如光明再添光明;于逆境之中学佛,则能带领我们从黑暗步向光明的未来。佛法如暗夜明灯,引导我们渡过烦恼长河,直抵涅槃彼岸,只要我们深信因果,如实修行,广行六度,必能开创光明美好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的功德

赞叹的功德
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佛陀尚未进城,五百天人早已吹拂香风于各街道巷弄中,使污秽臭粪等不净物自然隐没于地;不仅如此,还以香雨飘送润泽街道,并且散花供养,城内处处清香洁净。

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及人民见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将要进城,大众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欢喜扫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铺地、解发覆地、持举幡盖,或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欢迎佛陀的到来。

佛陀与众比丘一行进城时,大众皆一心合掌,至诚恭敬地瞻仰佛陀的庄严相好。当时有一位婆罗门见此场景,虽想买香花供养佛陀,却因贫困无法圆满心愿,于是随众在欢迎行列中,以最清净恭敬之心迎接佛陀的莅临。当婆罗门见到佛陀时,以偈赞叹说:

‘表容紫金耀,三十二相明,

一切众生类,睹者莫不欢。

见佛心踊跃,忧愁皆销除,

永度生死海,稽首礼大安。’

这时佛陀欣然而笑,五色光从口中出,每道光芒又散发出无数道光明,光光顶端皆有七宝莲花,莲花上亦有化佛遍照十方;下至诸大地狱,上至三十三天,无处不在佛光照拂中。三千世界诸天人民,见佛光明莫不踊跃,纷纷离开宫殿,来到佛前;当中有听经闻法得度者,有见其光明得度者,有闻化佛说法得度者,亦有寻光来至佛所而得度者。而在地狱受苦的众生,亦因此暂时解脱;畜生禽兽善心增长,不相伤害;饿鬼道众生得百味美食,悭心不起。更有无量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语、驼背者能挺直、行动不便者能行,身体有疾病者悉皆除愈,牢狱系闭者全获解放。而大千世界诸天人民,见此瑞相,内心无不欢喜清净,有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人证得辟支佛,也有发大乘心,于菩提道上坚住不退转,得道证果者不可称计。

佛光遍照十方,最后绕佛三匝,还入世尊眉间。阿难见此殊胜景象,长跪合掌请示佛陀:‘世尊,诸佛如来无因缘是不会身放毫光、破颜微笑的,今日世尊以何因缘微笑?希望世尊能慈悲为我们开示。’佛陀告诉阿难:‘你有看到那位以偈赞佛的婆罗门吗?他以极清净虔诚的心赞叹如来。往后十三劫中,天上人间自然受生,不堕三涂八难之处,相貌端严、辩才无碍、智慧明达,人人赞叹。日后出家修行,将成就辟支佛果,名为“欢悦”。’

大众听闻开示后,法喜充满,歌咏称扬赞佛的殊胜功德。

典故摘自:《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三》

省思——

古德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口业能成就无上福报,亦能成堕泥犁恶道之因。日常中,若能隐恶扬善,欢喜赞叹他人,即是以言语行布施。不仅能舍掉心中的忌妒心、悭吝心,使自心清净,亦能广结善缘,获无量福报。故用少分力而收获大,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辗转生死布施仁德教化断除生死苦

辗转生死布施仁德教化断除生死苦
过去,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为天人、龙鬼、国王、臣民,以及不可计量的大众说法。当时有一大国的太子率领其他小国的王子共五百多人,来到鹿野苑顶礼佛陀,并且退坐一旁聆听佛陀开示。太子们赞叹佛陀,并且问道:‘佛法义理精深微妙,自古以来,是否有国王、太子、大臣、长者子,舍弃名利地位,放下世间的荣华、快乐及家庭的恩爱来出家修行呢?’

佛陀告诉太子:‘其实世间的国土、荣乐、恩爱,如梦幻、如声响,生生灭灭,变化迅速,是无法恒常拥有的。国王、太子因为三个原因,所以不能得道:一、不钻研佛法经藏,以微妙法义来提升自性,反而纵情恣欲,放逸堕落,滋生邪见;二、贪婪不布施,吝于将自己的财物救济贫困人民,或与大臣、将士分享,所以无法建立国家富强之本;三、不能远离色欲、爱欲,舍弃流转三界、令人烦忧的根源,藉由出家修行灭除众苦,返求自性。但是由菩萨转世的转轮圣王,则不会执着这三件事,所以能成佛。另外,若国王、太子能够:一、年轻时博学多闻,以仁德统领国家,化导人民力行十善;二、经常布施财物给贫穷、孤寡人家及群臣将领,与民同乐。三、时时思惟生命的无常,并有出家修行,断除生死轮回之苦的决心。做到以上三事,则能得道。接着,世尊为大众开示自己过去生的一段因缘:

过去生,我曾为转轮圣王,名为南王皇帝,能够飞行于虚空之中,周游各地,自由自在,无人能抵。出入皆有七宝,拥有宫殿、浴池、行宫、花园及群臣、夫人、宫女、象、马……等各八万四千。还有千位儿子,个个勇猛精锐,一人可抵千人。圣王寿命有八万四千岁,以法制治理国政,从不冤枉人民。

一日,圣王思惟,人命苦短无常,应当多修福德,契悟真道。常行布施,帮助贫困之人,并与人民共享财物,如此修习福德,再出家修行,断除种种贪欲,才能灭除人生苦恼。于是圣王便命令为自己梳发的人,一旦发现白发,一定要向他报告。

过了几万年,负责梳发的人看到圣王已长出白发,立刻报告圣王这个消息。圣王看着白发,悲泣地说:‘第一使者已到,我头发已白,应当出家修行,求解脱道。’于是说了一首偈子:‘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

圣王召集群臣,立太子为王后,便出家入山修行,等到寿命终了,转世为天帝释之子,天寿终了后又继位为王,统理天下。圣王亦如过去世般,吩咐梳发人发现白发时马上向他报告。当梳发人启禀圣王白发已生,圣王又说了相同的偈子:‘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立太子为王后,便出家修行,寿命终了时,又转世为天帝释提桓因。前一位天帝释已享完天寿,下生世间,为转轮圣王的太子。

这三位圣王,互相轮为父子关系,在天界为天帝,在世间为转轮圣王,两者之间则为太子身份,历经数千万年,如此周而复始,往返三十六次,世世不忘以仁德教化大众、布施、断除生死苦这三件事,最后才证得佛果。

佛陀告诉大众:‘当时的父王就是我,太子就是舍利弗,而当时的王孙就是阿难。此后我们三人,累生多世,展转为王,化导天下。’太子与王子们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十分法喜,便受持五戒,证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四》

省思——

《无常经》云:‘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众生因执着于虚幻生灭的境界中,一旦无常来临,便容易怨天尤人,痛苦万分。所以,唯有认清生命的真实相貌,落实修行,才能契悟人人本具的自家珍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3:54 , Processed in 0.70430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