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解》:半夏气平,秉天秋燥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平味辛,阳也。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者,心下脾肺之区,太阴经行之地也。病伤寒寒热而心下坚,湿痰在太阴也,半夏辛平消痰去湿,所以主之也。胸者肺之部也,胀者气逆也,半夏辛平,辛则能开,平则能降,所以主之也。

咳逆头眩者,痰在肺则气不下降,气逆而头晕眩也。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咽喉太阴经行之地,火结则肿痛,其主之者,辛能散结,平可下气,气下则火降也。肠鸣者,大肠受湿,则肠中切痛而鸣濯濯也,辛平燥湿,故主肠鸣下气者,半夏入肺,肺平则气下也。阳明之气本下行,上逆则汗自出矣,平能降气,所以止汗也。

《神农本草经读》:半夏气平,秉天秋金之燥气,而入手太阴;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味,而入手足阳明。辛则能开诸结,平则能降诸逆也。

伤寒寒热心下坚者,邪结于半表半里之间,其主之者,以其辛而能开也。咽喉肿痛,头眩上气者,邪逆于巅顶胸膈之上,其主之者,以其平而能降也。肠鸣者,大肠受湿,则肠中切痛而鸣濯濯也,其主之者,以其辛平能燥湿也。

又云止汗者,另著有辛中带之功也。仲景于小柴胡汤用之,以治寒热;泻心汤用之,以治胸满肠鸣;少阴咽痛亦用之;《金匮》头眩亦用之,且呕者,必加此味,大得其开结降逆之旨,用药悉遵《本经》,所以为医中之圣。

又曰:今人以半夏功专祛痰,概用白矾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余每年收干半夏数十斤,洗去粗皮,以生姜汁甘草水浸一日夜,洗净,又用河水浸三日,一日一换,摅起蒸熟晒干切片,隔一年用之甚效。盖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黄,祛痰恰非专长,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闻以痰多加半夏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寒热之在肺胃间者。心下坚,下气,辛能开肺降逆。喉咽肿痛,头眩,开降上焦之火。胸胀,咳逆,肠鸣,气降则通和,故能愈诸疾。止汗。涩敛肺气。

半夏色白而味辛,故能为肺经燥湿之药。

肺属金,喜敛而不喜散,盖敛则肺叶垂而气顺,散则肺叶张而气逆。半夏之辛,与姜桂之辛迥别,入喉则闭不能言,涂金疮则血不复出,辛中带涩,故能疏而又能敛也。又辛之敛与酸之敛不同,酸则一主于敛,辛则敛之中有发散之意,尤与肺投合也。

《本经疏证》:半夏味辛气平,体滑性燥,故其为用,辛取其开结,平取其止逆,滑取其入阴,燥取其助阳。而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其为功,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能不使人身邪气自阳入阴。使正气自阳入阴,则内经所谓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为不寐,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是也;不使邪气自阳入阴,则伤寒论所谓若能食,不呕,为三阴不受邪,半夏则止呕专剂也。伤寒寒热阳证也;伤寒寒热而心下坚,则阳去入阴证矣。咳逆里证也;胸胀而咳逆,则表里参半证矣。头为诸阳之会,阳为阴格则眩,咽喉为群阴之交,阴为阳搏则肿痛,肠鸣者阳已降而不得入,气逆者阳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阳加于阴,阴不与阳和。凡此诸证,不必痿琐求治,但使阴不拒阳,阳能入阴,阴阳既通,缘可立已,是故半夏非能散也;阴不格阳,阳和而气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阴能入阴,阴和而饮不停矣。不容殚述之功,赘此数言,孰曰尚有遗义哉?

大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壮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之剂也。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泽漆汤、越婢加半夏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治胸胀咳逆之剂也。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头眩之剂也。苦酒汤、半夏散及汤,治咽喉肿痛之剂也。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治肠鸣之剂也。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大半夏汤,下气之剂也。本经主治,惟止汗一语,仲景无专方,余则悉相印。

或问半夏,伤寒寒热,非心下坚者不用;咳逆,非胸胀者不用;以及咽肿肠鸣,无不可属之下气。今以葛根加半夏,黄芩加半夏生姜等汤系之,岂治呕即所谓下气欤?曰他物下气,未必不止呕,如本经橘柚吴茱萸之类是也;他物下气,未必尽止呕,如本经旋覆花杏核仁之类是也。半夏下气,未必尽因止呕,如心下坚胸胀咽肿肠鸣是也。半夏止呕,又未必不尽因下气,如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白术散竹叶汤是也。盖非气逆则不呕,故千金方妇人虚损篇,远志汤,若其人心胸气逆者加半夏,淡竹茹汤气逆者加半夏,竹叶汤气逆者加半夏,小柴胡汤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可见呕缘气逆,气逆由水与气相激,则半夏允为的对之剂矣。曰然则本经著他物之功,凡曰上气者,与此盖有别矣。其所以别者安在?曰考本经菖蒲五味子牡桂射干芫花杏核仁皆著其功曰:主上气,然未有不连及咳逆者,是知凡主上气之物,缘能使逆气自上焦而降。半夏等主下气,则仅能使气不自中焦逆,为其别矣。虽然,金匮要略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论证则曰上气,论治则曰下气,又可见诸气凑于肺者谓之上气。气自中焦上逆,虽不必至肺,即谓之上气,亦无不可。特半夏主中焦气逆,不治诸气奔迫于肺也。且本经于杏核仁既曰主咳逆上气,又曰下气,则又可见上气下气终不可混。上气下气终不可混,则半夏下气之功,断在中而不在上,又何可混耶?

问小青龙汤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汤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渴者去半夏,岂烦而不呕口渴者,尽无用半夏者乎?曰是不然。盖证必有因,因水与气相轧而成者,皆不得有渴,及不呕而烦。若其因有不同,则温经汤所主妇人下利,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举一病三者胥犯之矣。何者?其病之因缘瘀血在少腹故也。夫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是气有余,血壅而濡,是血有余,气有余便是火,血有余亦生火。特气分之火能消水耗阴,能消水耗阴者,见证在正面,不能消水耗阴者,见证只在侧面,故不曰身热心烦,而曰手掌烦热,不曰口渴引饮,而曰唇口干燥,则又何害其中宫水停气搏,可用半夏哉?若夫气分之病,呕与渴本相背驰,故曰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又曰支饮者,小半夏汤主之,半夏之治呕,其反覆推明也如此。至呕渴并见之候,如猪苓汤之咳呕渴,五苓散之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均不用半夏,其严又如此。即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一节,虽不言及半夏,而不用半夏之旨,已隐然阴寓于其中,尽半夏为治呕专剂。今者呕病中兼患痈脓,痈者脉必数,脉数者口必渴,则知其呕缘火气犯胃,非复气与饮搏矣。扩而充之,则非特呕而渴者不用半夏,虽谓之万病见渴则均不与半夏相宜可矣。

青龙柴胡陷胸承气建中半夏方名,缘有大小之称,将以寒凉为大耶?律之青龙则可,易而之他,则不可通矣。将以温热为大耶?律之建中则可,易而之他,又不可通矣。柴胡之大,不以能和,半夏之大,反以能和,陷胸之大,取以当病之急,承气之大,最忌用之不审。又他当用大者,不可先试以小,而承气独以是垂法;他既用小者,不可更继以大,而柴胡偏以是建功。既无一定之例可援,又无对待之义可审,是六方者,将无偶粘以大小之名,竟无丝粟意义于其间耶?是盖不然。夫青龙,与云致雨者也;陷胸,摧坚搜伏者也;承气,以阴配阳者也;建中,砥柱流俗者也。是四方者,以功命名,则当大任者为大,当小任者为小。惟柴胡与半夏,则以药命名,以药命名,则柴胡主疏,主疏则疏之大者为大,疏之小者为小;半夏主和,主和则和之大者为大,和之小者为小。虽然,诸呕谷不得下,未得为小,胃反呕吐未必为大,而用大小半夏汤,将毋倒置耶?是又不然,盖呕而谷不得下,病在胃,胃反呕吐,病亦在胃,第谷不得下之呕,是胃逆有火,可见胃犹有权,至于朝食吐暮,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胃几于无权矣。故小半夏汤?散其火,胃中自安,大半夏汤则将转硗瘠为膏腴,用人参不足,又益以白蜜,即水亦须使轻扬泛滥,不欲其性急下趋,化半夏之辛燥为宛转滋浥之剂。小半夏汤是耕耘顽矿而疏通之,使生气得,大半夏汤是活润不毛而肥饶之,使生气得钟。于此见半夏之和有大有小,可润可燥,不拘拘然局于化饮定中,又可见小半夏汤所谓驷马驾转车就熟路,王良造父为之先后者也。大半夏所谓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者也。

同以姜夏二味成方,或为小半夏汤,或为半夏干姜散,或为生姜半夏汤,此姜夏之殊性可测识,姜夏之功能可循按也。夫姜夏同以味辛为用,姜之性主于横散,夏之性主于降逆。呕也哕也喘也,莫非上逆之病,特呕者有声有物,干呕与哕,皆有声无物。有物者为实,无物者为虚,干呕与哕,又有虚实之殊。盖干呕者气动而不宁,哕者气定而相搏,是干呕者虚中之虚,哕则虚中之实矣。观小半夏汤主诸呕谷不得下,主支饮不渴,主黄疸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因除热为哕;半夏干姜散,主干呕吐逆吐涎沫;生姜半夏汤,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一则气逆而实,一则气逆而虚,实者佐以走而不守之生姜,虚者佐以守而不走之干姜。又夏之性烈于姜之性,然姜适足以制之烈,故实者倍于姜,虚则夏姜相等,此小半夏汤与半夏干姜散,非特意义不同,抑且制剂迥别,实则多与而叠与焉,虚则仅服方寸匕,又用浆水煎之,以和其性,固难并日语矣。若夫生姜半夏汤证,全在病人意中,而不见诸形象,迷闷之极,谅不能以降逆一途冀其发越。故倍生姜捣治取汗,先煎半夏而后内之,使姜之气锐,夏之气醇,散力迅疾,降力优柔,其与小半夏汤用意正相胡越,尤断断不能相提并论矣。凡以半夏下气者,须识此裁成辅相之宜,乃不贻胶柱鼓瑟之诮。

半夏之用,惟心下满及呕吐为最多,然心下满而烦者不用,呕吐而渴者不用,前既言之详矣。其治咽喉,犹有在少阴喉痛外者乎,其亦有宜用不宜用者乎?夫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但咽中痛者,半夏散及汤,此少阴证也。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半夏厚朴汤,此则非少阴证也。炙脔言其形,水鸡言其声,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言其痛楚之状,不利言其有所阻碍。于此可见半夏所治之喉痛,必有痰有气阻于其间,呼吸食饮有所格阂,非如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徒治喉痛者可比矣。非特其治咽喉有宜忌也,即其治眩治肠鸣亦莫不各有宜忌,如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气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颠眩者,五苓散,于此即可见眩因于水,乃为半夏所宜,然水在膈间,则用,水在脐下,则不用,此眩之宜忌矣。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皆有肠鸣,皆兼下利,则知肠鸣而不下利者,非半夏所宜矣。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伤寒固与杂证不同,表已解者,亦与杂证不异,妊娠又与杂证不同,然有病者亦何能大异于无妊之病,是故四方者,其中皆有小半夏汤在,乃所治之病迥不相侔,何耶?夫小半夏汤,治中宫气水相忤,欲逆于上之剂也。水胜于气,则加茯苓,气虚水逆,则加人参,气水并盛,结而阻阂胃脘,则加厚朴紫苏茯苓,原理密相贯,半夏之功用,并未异于常也。若夫伤寒表解里未和,其气既不上冲,又不下泄,徒胀满于胸中,不日晡潮热,不绕脐痛,不口燥咽干,不汗出,不小便自利,则不得为阳明而用承气;不手足自温,不脉缓,不时痛时止,则不得为太阴而用理中,然徒胀满,则于太阴为近,阳明为远。盖气无约束则胀,水无约束则满,既胀且满,又何能不上逆为呕,下泄为利耶?加理中之半于小半夏汤中,使半夏生姜,斡旋中宫,俾勿上逆,使人参甘草,填补中宫,俾勿下泄,然又恐其补胜于和也。故于承气中择厚朴之除满者,与补相对待焉,不得为补剂,亦不得为泄剂,又不得为汗剂,实为和中之剂,其著力处全在小半夏汤,半夏之用,明变化极矣。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同为邪气自外至内,而结胸言热入,痞不言下早,可见病发于阴者之非热,始终不可下矣。始终不可下者,反早下之,则阴邪必自外入内。阴邪自外入内,其溜于下部者无论已,其窃踞于阳位者,治法舍半夏其谁与归?是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花代赭石汤,皆莫不有半夏,是半夏者,阴邪窃踞阳位之要剂也。

盖凡阴阳相协,乃成生气,故物性之热者,多生于冱寒,其性寒者,多生于暄暖。半夏生于三阳开泰之后,成于一阴才姤之时,则其钟阴气达初阳可知矣。能达初阳,则虽阴而不能润,惟钟阴气,故虽燥而仍能入阴,禀此阴阳相间之德,滑燥悉具之能,又何得不从阳入阴,治踞于阳位之邪哉?虽然,痞仍有不用半夏者,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是也。结胸亦有用半夏者,小陷胸汤是也。夫惟有所入,则必有所挟,所入既有阴阳,所挟亦必有阴阳,设所入既为热,所挟又为热,两热相合,其锋必盛,所入既为寒,所挟复为寒,两寒相并,其凛必深。故治热不嫌大黄芒硝之峻,治寒不厌人参干姜之温。特其所踞之地,不可不究,胸中虽阳位,实饮之所聚,故纵用消黄,仍不能离甘遂葶苈,即用参姜,仍不失兼半夏芩连也。若夫所入系寒,所挟则热,所入系热,所挟则寒,于是不能不以轻锐无著之寒,泄其所挟之热,以寒温错杂之制,治其所挟之寒,此大黄黄连泻心汤、小陷胸汤之所以主也。譬之水性,河最横,淮次之,江则宽广安行者也。乃今日者,淮之地见夺于河,其水反入于江,则淮之地既为河所占,则不能不以治河之法治之,淮之当治者,以既入于江,反不必治矣。半夏之治,是阴邪踞于阳位,阳位之邪,无论其自外而入,自内而合,凡现在所见之证,不属夫阴,则不得概用,于此不可见耶?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花代赭石汤主之;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半夏之所与,其剽劲乃尔。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胸痛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半夏之所与,又澹宕如是。在剽劲中正赖其驱饮醒中,不得侪卑贼卒伍也;居澹宕中,尤仗其下气和脾,则允为监制剧职矣。夫物贵因时,用须审势,诸汤所主,头绪虽繁,然撮其要,不过胸痞呕吐上气心痛已耳。胸痞尚濡,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不用半夏;呕吐至食入口即出,宁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不用半夏;上气莫甚于肺痈,喘不得卧,乃葶苈大枣泻肺汤。不藉有此,心痛最剧,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岂藉加兹。以是而论,则半夏遂可无用乎?殊不知半夏之妙,正在不用处,有以见其用耳。合乎温燥队中,见烦则不用,见渴则不用,合于清润队中,偏为烦与渴之良剂,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虽不言烦渴,用清甘苦是其多,则岂尽能无,而大半夏汤中,人参白蜜以补以润,决非绝无烦与渴者,审乎此则为刚剂中锋锐,柔剂中断制,其功岂可泯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半夏,味辛、微苦,气平,生寒,熟温,沉而降,阴中阳也。入胆、脾、胃三经。研末,每一两,用入枯矾二钱、姜汁一合,捏饼,楮叶包裹,阴干,又名半夏曲也。片则力峻,曲则力柔,统治痰涎甚验。无论火痰、寒痰、湿痰、老火之痰。孕妇勿用,恐堕胎元。然有不可不用之时,暂用亦无碍。吐血家亦不可用,恐性愈动火也。片半夏为末,吹鼻中,可救五绝,并产后血晕甚效。

人身原无痰也,饮食入胃,化精而不化痰。惟肾中真火虚,则火沸为痰,亦肾之真水虚,则水泛为痰矣。火沸为痰与水泛为痰,虽原于肾,而痰乃留于脾也。半夏既治痰,岂难消化,况痰已入脾中之痰,而不能断其将入脾中之痰也。盖肾中之痰也,必须肾气丸,始得逐之,非半夏所能祛也。半夏泄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入至阴之中,然而阳多于阴,止可浅入脾阴,而不能深入肾阴也。况半夏泻阴而不补阴,而肾又可补而不可泻,半夏欲入于肾,而肾所以不受也。半夏既不能入肾之内,又何以化肾中之痰哉。可见痰在脾为标,痰在肾为本,以脾之痰出于肾也。消脾之痰,不可以见标本之异哉。

肾气丸治痰,是择其本也。水不上泛为痰,何必更消其痰;火不上沸为痰,何必再清其痰。用肾气丸而痰已绝。用半夏以治标,恐及动其祛痰也。半夏燥气之药,再耗肾中之气,气一耗,则火动水燥,不生精而生普,势所必至,不特无益,反害之矣。故既治本,不必更治标也。

或疑半夏性燥,故便于治湿痰也,不识用何药以制其燥,并可以治热痰乎?夫燥湿之性各殊,虽制之得宜,止可去其大过,而不能移其性也。然而未制其燥,与已制其燥,自然少异。铎有制法,并传于此。用半夏一斤、生姜片四两,先煮数沸,取起晒干。用桑叶一百片,水十碗,煎汁一碗,将半夏泡透,又晒干。复用盐一两、滚水一碗,又泡透,切片用之,则燥性去其六,湿之性得其四。寒热之痰,与水火泛沸之痰,俱可少用,以为权宜之计矣。然又止可暂用,而不可据之为久治也。
或疑制半夏,以治燥热之痰妙矣,恐反不宜于寒湿之痰,奈何?此则无容虑也。半夏性燥,治寒湿之痰正宜,制过燥,而无伤气之忧与损肺之失,可用之而无恐也。

或疑半夏治湿痰,而不可治燥痰;治寒痰,而不可治热痰,俱闻命矣。痰之中更有吐黑痰者,其故何也?吾观其人则甚健,谓是火而口不渴,谓是虚而肾不亏,又可以半夏治之乎?此乃邪结于肾之中,非痰塞于肺之窍也。此症本起于久旷之夫,思女色而不可得,又不敢御外色以泄精,于是邪入于肾中,精即化痰,而若吐有如墨之黑者矣。宜用于降火之药,佐之白芥子以消痰,而更用于荆芥之类,以散其火于血分之中。否则,必有失血之患,温疟之苦矣。数剂之后,身心畏寒,然后用于加味逍遥散,大用于半夏,以清于其表里之邪,则寒热乃除去,而黑痰又乃以渐愈矣也。此等之病症,尝实亲试也,而往往有效验也,故敢论之于书也。

《本草分经》:半夏  辛,温,体滑性燥。和胃健脾,兼行胆经。发表开郁,下气止呕,除湿痰,利二便,能行水气以润肾燥,和胃气而通阴阳。治一切脾湿之症,血症、渴家、汗家慎用。肺燥者不可误服,须制用,亦有造曲者。

《本草思辨录》:半夏味辛气平,辛则开结,平则降逆,为治呕吐胸满之要药。呕吐胸满者,少阳证也,故小柴胡汤不能缺此。推之治心痞、治腹胀、治咳、治咽喉不利,一皆开结降逆之功。要其所以结与逆者,由其有停痰留饮,乘阳微以为患,半夏体滑性燥,足以廓清之也。

用半夏者,率以二陈汤能润大便,半硫丸能治虚秘冷秘,谓润而非燥,究亦何尝不燥也,遇津亏无湿之人投之,立贻祸殃。惟仲圣取其长而弃其短,胃反为脾伤不磨,非有滞浊,乃佐之以人参,益之以白蜜,俾半夏之燥性尽失,而胃中之谷气以行。又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温经汤三证,亦未可以半夏劫液者。乃其所伍者,为竹叶、石膏、人参、麦冬、甘草、粳米、阿胶、丹皮之属,是亦化半夏之燥而展其开降之能,所谓化而裁之存乎变也。

小青龙汤曰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汤曰渴者去半夏,此可为半夏非不燥之明征。然半夏之燥,燥而滑者也,能开结能降逆,与燥而涩者不同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纳气定喘。能治胃气厥逆、吐血、衄血。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即药房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矾,以之利湿痰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愚治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然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也。

愚因药房半夏制皆失宜,每于仲春季秋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每用一两,煎汤两茶盅,调入净蜂蜜二两,徐徐咽之。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盖古人用半夏,原汤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矾制这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半夏有镇咳、祛痰作用。制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祛痰作用。有人认为,半夏所含挥发性生物碱有抑制中枢和末梢神经的作用,镇咳可能与其抑制咳嗽中枢有关。

2. 半夏有抗矽肺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炮制过程中加入的明矾。

3. 半夏有镇吐和催吐作用。半夏加热炮制或加明矾、姜汁炮制的各种制剂,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镇吐作用。其镇吐作用极可能与呕吐中枢的抑制有关。而生半夏研末口服,反有催吐作用,高温处理可除去其催吐成分。

4. 半夏对唾液腺分泌有抑制作用。

5. 半夏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6. 半夏有抗生育与致畸作用。

7. 半夏对胰蛋白水解有抑制作用。

8. 半夏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心功能、降低血压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9. 半夏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半夏能显著抑制小鼠的胃液分泌,降低胃酸酸度,能抑制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能促进家兔胆汁的分泌,降低奥狄氏括约肌张力,显著增强肠道的输送能力,在体外还能松弛乙酰胆碱、组织胺、氯化钡所致的肠管平滑肌收缩。

10. 半夏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抑制作用。

11. 半夏有催眠、抗惊厥作用。

12. 半夏有抗肿瘤作用。

13. 半夏对免疫系统有激活作用。

14. 半夏有降眼压、利尿、促细胞分裂作用,还有凝集红细胞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天  南  星 (《本经》)

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味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四川、河南、河北、云南、辽宁等地。原植物生于山谷、河岸、灌丛、草地、林下。喜冷凉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怕强光,以湿润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温。胆南星味苦、微辛、性惊。归肺、肝、脾经。功效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生南星散结消肿,有大毒。制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痛,有小毒。临床用名有生南星、制南星、胆南星。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

《名医别录》:微寒,有大毒。除阴下湿,风眩。

《本草拾遗》:主金疮,伤折,瘀血,取根碎傅伤处。

《药性论》:使,味甘,不入汤服。能治风眩目转,主疝瘕肠痛,主伤寒时疾,强阴。

《日华子本草》:味辛烈,平,畏附子、干姜、生姜。署扑损瘀血,主蛇虫咬,疥癣恶疮。

《开宝本草》:味苦、辛,有毒。主中风,除痰,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

《药类法象》:治形寒饮冷伤肺,风寒咳嗽。

《药性赋》:味苦、辛,有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坠中风不省之痰毒,主破伤如尸之身强。

《汤液本草》:味苦辛,有毒。

《珍》云:治同半夏。

陈藏器云:主金疮伤折瘀血。取根,捣敷伤处。

《日华子》云:味辛烈。治扑损瘀血,主蛇虫咬,敷疥癣毒疮。

《本草衍义补遗》:欲其下行以黄柏引之。

《本草纲目》:虎掌,天南星,乃手足太阴脾肺之药。味辛而散,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涎;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歪舌糜。杨士瀛《直指方》:诸风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参,石菖蒲佐之。

治惊痫,口眼歪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

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

《本草经疏》:南星得火金之气,故其味苦辛。火金相搏,故性烈而有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入手太阴经。为风寒郁于肺家,以致风痰壅盛之要药也。炎上作苦,苦则善燥,从甘作辛,辛则善散,温则开通,故主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

简误:南星味既辛苦,气复大温而燥烈,正与半夏之性同而毒则过之,故亦善堕胎也。半夏治湿痰多,南星主风痰多,是其异矣。二药大都相类,故其所忌亦同。非西北人真中风者,勿用。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平。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毒。乃上行治肺经本药,欲下行资黄柏引之。畏生干姜,及黑附子。散跌扑即凝瘀血,坠中风不误稠痰。利胸膈下气坠胎,破坚积诛痈消肿。水摩箍蛇虫咬毒,醋调贴破脑伤风。瘤突额颅,麝加敷愈。先用小针十数枚作一把,瘤上微刺通窍,用新南星醋摩,加麝少许,日用二次,任如碗大半月全消。

《本草乘雅》:名色性气,合属燥金;味苦气温又得火化,为肺金之用药也。与易称煜万物令燥者合其德,当治风,第可平诸疾生风,不可平风生诸疾,以非真实燥故。其治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软戾,平以虎掌,风从燥已矣。

命名虎掌,不独茎叶根核形相似也,虎力在掌,故主寒热气结,积聚伏梁,以及心腹,若探囊耳。盖掌用在筋,且风生从虎,故主厥阴风木,变生筋主为病,以致筋痿挛拘也。风行水涣,故并利水道。

《药性解》:味苦辛,性平,有毒,入脾、肺二经。主中风牙关紧闭、痰盛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捣敷疥疮毒并蛇虫咬伤。畏附子、干姜、生姜。

按:肺受风邪,脾多痰饮。南星专主风痰,故并入二经。味辛主散,所以消痈堕胎及疗疥癣等疾。大抵与半夏同功,但半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守,其燥急之性,甚于半夏,故古方以牛胆苦寒之性制其燥烈。且胆又有益肝镇惊之功,小儿尤为要药。丹溪曰:南星欲其下行,以黄柏引之。

《药鉴》:气温,味苦辛,有毒,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坠诸风不省之痰毒,主破伤如尸之身强。削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坠胎,乃肺经之本药也。欲下行,以黄柏引之。欲上行,以桔梗载之。抱龙丸用之以镇惊,豁痰丸用之以开迷。大都姜制亦可,不若胆浸为上。孕妇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景岳全书》:味苦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性烈有毒,姜汁制用。善行脾肺,坠中风实痰,利胸膈,下气,攻坚积,治惊痫,散血堕胎。水磨箍蛇虫咬毒,醋调散肿。破伤风,金疮折伤瘀血,宜捣傅之。功同半夏,酌用可也。

胆星,七制、九制者方佳。降痰因火动如神,治小儿急惊必用。总之,实痰实火壅闭上焦而气喘烦躁、焦渴胀满者,所当必用。较之南星,味苦性凉,故能散风痰热滞。

《本草备要》:燥湿,宣祛风痰。

味辛而苦,能治风散血,《是斋方》: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治破伤风、刀伤、扑伤如神,名玉真散。破伤风者,药敷疮口,温酒调下二钱。打伤至死,童便调灌二钱,连进三服必活。气温而燥,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能攻积拔肿。补肝风虚,凡味辛而散者,皆能补肝,木喜条达故也。为肝脾肺三经之药。治惊痫风眩,丹溪曰:无痰不作眩。身强口噤,喉痹舌疮,结核疝瘕,痈毒疥癣,蛇虫咬毒。调末箍之。破结下气,利水堕胎,性更烈于半夏。与半夏皆燥而毒,故堕胎,半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守,然古安胎方中亦有用半夏者。阴虚燥痰禁用。根似半夏而大,形如虎掌,故一名虎掌。畏附子、干姜、防风。得防风则不麻,火炮则毒性缓,得牛胆则不燥,且胆有益肝胆之功。

《本经逢原》:天南星之名,始自《开宝》,即《本经》之虎掌也。以叶取象,则名虎掌;根类取名,故曰南星。虽具二名,实系一物,为开涤风痰之专药。《本经》治心痛寒热结气,即《开宝》之下气破坚积也;《本经》这治筋缓拘缓,即《开宝》云治中风麻痹也;《本经》之利水道,即《开宝》之利胸膈也;《本经》之治积聚伏梁,即《开宝》之散血堕胎也。夫水由血不归经所化,蕴积于经而为湿热,则风从内发,津液凝聚,为肿胀,为麻痹,为眩晕,为颠仆,为口噤身强,为筋脉拘缓,为口眼?斜。各随身之所偏,而留着不散,内为积聚,外为痈肿,上为心痛,下为堕胎。种种变端,总由湿热所致。盖缘一物二名,后世各执一例,是不能无两歧之说。即仲淳之明,尚以《开宝》之文,衍之为疏,而《本经》主治,置之罔闻,何怪诸家采集药性,一皆舍本逐末乎?按:天南星味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舌糜,诸风口噤,更以石菖蒲、人参佐之。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逆泄泻以为向导。《千金》治妇人头风攻目作痛,掘地作坑烧赤,入南星于中,以醋沃之,盖定候冷,为末酒服半钱。《易简》治面生疣子,醋调南星末涂之。其新生之芽曰由跋,《本经》治毒肿结气,《千金方》用之,取其开结热之用耳。

《本草崇原》:天南星色白根圆,得阳明金土之气化,味苦性温,又得阳明燥烈之气化,故有大毒。主治心痛寒热结气者,若先入心而清热,温能散寒而治痛结也。积聚、伏梁者,言不但治痛结无形之气,且治有形之积聚、伏梁。所以然者,禀金气而能攻坚破积也。伤筋痿拘缓者,言筋受伤而痿拘能缓也。夫小筋受伤而驰长为痿,犹放纵而委弃也。大筋受伤而软短为拘,犹缩急而拘挛也。阳明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故伤筋痿拘能缓。缓,舒缓也。利水道者,金能生水,温能下行也。

《本草求真》:[批]主散经络风痰。

天南星专入肝、脾、肺。味辛而麻,气温而燥,性紧而毒。惟其味辛,则凡中风不语,岐伯云:中风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风痱,四肢不收也;三风癔,奄忽不知人也;四风痹,诸风类痹状也。及或破伤风瘀,玉真散治破伤风、刀伤扑伤如神,用南星、防风,等分为末,如破伤风,用药敷疮口,温酒调下;打伤至死,童便调灌二钱,连进三服必活。故书载能克治,以其辛能散风故也。惟其性燥,则凡稠痰固结,筋脉拘挛,得以能通,以其燥能除湿而痰自去也。惟其性紧,则凡疝瘕结核,胎产难下,水肿不消,得以攻逐,以其性紧急迫而坚自去也。性虽有类半夏,然半夏专走肠胃,故呕逆泄泻,得之以为响导;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亦得以之为响导。半夏辛而能散,仍有内守之意;南星辛而能散,决无有守之性,其性烈于半夏也。南星专主经络风痰,半夏专主肠胃湿痰,功虽同而用有别也。但阴虚燥疾,服之为切忌耳。血虚风中,急宜养血滋阴固本,若徒用南星等药驱风逐痰,误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蜀漆为之使。畏附子、干姜,防风、生姜。

辛、甘,温。有毒。入手足太阴经。主风痰之流滞,半夏走肠胃,南星走经络。祛四肢之麻痹。散血攻积,下气堕胎。敷疥癣疮毒,并蛇咬损伤。

得防风,治麻木。配川柏,使下行;配苍术、生姜,治痰湿臂痛;配荆芥、姜汁,治风痰头痛;配石菖蒲,涂?舌糜。佐天麻,疗吐泻惊风;君琥珀、朱砂,除痰迷心窍。配冰片等分,五月五日午时合之,以指粘末揩牙齿左右,开中风口噤目瞑,无门下药危症。

虚痰、燥痰禁用。

虽曰南星主风,半夏主湿,然湿痰横行经络,壅滞不通,至语言费力,身手酸疼者,惟南星为能,合诸药开导其痰,而湿气顿消。其有湿生火、火生痰,痰火相搏而成风象,口眼喎斜,手足瘫痪,诸症悉见者,惟半夏为能,从清火之剂以降其湿,而风痰悉化。总在用之者得当耳。

《本经疏证》: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也。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腹中论);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奇病论);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当旺不受邪,心腹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五十六难)。据此则肠胃痈之类也,病始于肾,本系水液挟邪为心所不胜,若肺能受之,则咳逆吐痰,病斯已矣。此亦不必心为之传,肺之职故应尔尔,乃肺不任此,欲上不得,欲下不能,逗留肠胃之外,薰蒸水欲之气,冲于上则为心痛寒热,溜于下则为溺道结涩,浸淫于下体,则髀股胥肿,此时正皆天南星所主矣。天南星何以能主此?则以其色白入肺,性燥劫液,使痈中水液化以为气而布散焉。正犹肺之肯受邪,俾从咳逆吐痰可愈也。然此当在未与血结之先,苟已与血结,虽亦可藉以分消气分之结,则已不能不仗佐使之妥适矣。不然,千金抵当汤治妇人月经不利,腹中满,时自减,男子膀胱满急方,何以于伤寒抵当汤,退虻虫而进是耶(妇人月经不调篇)?然则治风癫之鸩头丸及令霍乱永不发方,皆有是,何也?芦芷园曰,天南星名色性气合属燥金,味苦气温又得火化,为肺之用药,与易称 万物者合其德,固当治风,第可平诸疾生风,不可平风生诸疾,以其体坚实细腻非真燥故。其治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软戾,皆风从燥已也。刘潜江曰,南星四月生苗,九月采根,是火之气归于金,取火为金用者也,火为金用而金之气益烈,即以同气相求者直相从而破其所结之戾气,故其所治非阴虚而阳不能化之风,乃阳虚而阴不得化之风,是其旨皆在散阴结于畅阳,霍乱之发癫之为风,阴结而阳不得畅,阳虚而阴不得化也。是可知因痰而生风者,去其痰而风自不得生。特阴虚之燥痰,畏此正如砒鸩耳。

《本草新编》:天南星,味苦、辛,气平,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毒。入脾、肺、心三经。善能化痰,利膈下气,散瘀血,坠胎,破坚积,消痈肿。治中风不语,极能开关,兼治破伤风。又斩关夺门之将,可一用,而不可再用也。三生饮用之,佐附子以出奇,祛痰而化滞,非借其清肺而安心,故止可暂用耳。虽然三生饮中,若无人参为君,则附子、南星皆无用矣。即一三生饮,可以悟用药之妙也。

或问天南星消顽痰以开关,破积坚,其勇往之气,实又藉附子以鼓勇,无附子,恐不能如是之猛矣。或三生饮不可常用,在他方或可以常用乎?盖消痰之药,未有如南星峻猛者也。中风闭关,不得不用之斩关直入。若其他痰病,原未有关之坚闭,又何必用南星哉。

《本草分经》:天南星,辛、苦,温燥。入肝、脾、肺。治风散血,胜湿除风痰,性紧毒而不守,能攻积,拔肿堕胎。得防风则不麻。制用。

胆星,用黄牛胆汁和南星末入胆中风干,功用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天南星有镇咳、抗惊厥、镇痛作用。

2. 天南星水剂有祛痰作用。

3. 天南星有抗肿瘤作用。

4. 天南星有抑制心脏和抗心律失常作用。

5. 天南星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6. 天南星有凝集红细胞和抑制Hela细胞生长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  附  子 (《名医别录》)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阴湿的林下、山涧、水沟和农田中。喜凉爽湿润气候以及阴湿环境,以肥沃湿润的生长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临床用名有生白附子、制白附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海药本草》:大温,有小毒。主治疥癣风疮,头面痕,阴囊下湿,腿无力,诸风冷气,入面脂皆好也。

《开宝本草》: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汤液本草》:阳,微温。

《珍》云:主血痹,行药势。

《本草》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本草纲目》:白附子为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楚国先贤传》:孔休伤颊有瘢,王莽赐玉屑白附子香,与以消瘢。

《本草经疏》:白附子感阳气而生,故其味应辛微甘,气大温有小毒,性燥而升,风药中之阳草也。东垣谓其纯阳,引药势上行而已。其主心痛血痹者,风寒之邪触心,以致痰壅心经则痛,寒湿邪伤血分则成血痹。风能胜湿,辛温散寒,故主之也。风性升腾,辛温善散,故能主面上百病面行药势也。日华子用以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皯瘢疵。李珣用以治诸风冷气,足弱无力,疥癣风疮,阴下湿痒,头面斑痕,入面脂用。丹溪用以治风痰,皆祛风燥湿散结之功也。

简误:白附子,燥药也。似中风证,虽痰壅禁用。小儿慢惊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一云有小毒。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主血痹冷疼。且行药势。驱诸风冷气,解中风失音。摩醋擦身背汗斑,尤去疥癣;用茄蒂里边捻药擦,三日愈,忌澡洗。研末收阴囊湿痒,并灭瘢痕。

《本草乘雅》:白附子,形肖附子而色白,阳毒独行之勇悍,亦相肖焉。气味辛温,功齐火热,手少阴心藏之体用药尔。经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主行药势,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耳。

《药性解》: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头面百病、斑点风疮疥癣、心痛血痹、阴囊湿痒。新罗出者佳。

按:白附色白味辛,故宜入肺,以治风痰。甘而且温,故宜入脾,以治皮肤。阳中之阳能上升,故治面病。《药鉴》:味甘辛,大温,有小毒。其性升,能引药势上行。避头风诸风,冷气心疼,风痰眩晕,带浊,疗小儿惊风痰搐,及面鼻游风,黑斑风刺,去面痕,可作面脂,亦治疥癣风疮,阴下湿痒,风湿诸病。凡欲药,炮而用之。

《本草备要》:燥,祛风湿,治面疾。

辛甘有毒,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阳明之脉荣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作面脂,消斑疵。补肝虚,祛风痰。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中风失音,阴下湿痒。

《本经逢原》:白附子纯阳,引药势上行,乃阳明经药。治肝气风癣阴痒,洗皯黯,入面脂用。其性燥血耗气,是以类中风证,虽有痰壅,禁用。小儿慢惊勿服。

《本草求真》:[批]散足阳明胃经冷风。

白附子专入胃。时珍曰: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辛甘有毒,性燥而升,为风药中之阳草。东垣谓其纯阳,能此药势上行于面,为阳明经要药。又按诸书皆载能治头面游风斑疵,阳明之脉行于头面,故用此脂作消斑。及中风不语,诸风冷气,血痹冷疼,阴下虚痒,皆当用此调治。玩此药非性燥,何以可治冷气虚痒,设非冷气冷痒,又曷可用燥烈之药以治乎。是以阴虚类中,并小儿脾虚慢惊,皆不宜用,其气味辛烈者故耳。辛能散气,燥能劫阴。此与白芷同为一类,但白芷则兼肌湿同理,而不专及阳明风邪;此则专散阳明风冷,而于湿邪则未及耳。

《得配本草》:辛、甘,大温。有小毒。入足阳明经气分。能引药势上行。逐风痰,驱寒湿。一切头面百病,心痛血痹,阴囊湿痒,急慢惊风,痘疮风寒不解,四肢头面不起者,用以散解甚效。
配南星、半夏,生研,猪胆丸,治小儿暑风痰迷搐搦;配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热酒下,治中风口 ;配藿香等分为末,米饮下,治小儿吐逆不止。

脾虚慢惊,阴虚中风,二者禁用。

《本经疏证》:白附子所主其旨在节,节之为物,以体象论则为阴阳之限,以变动论,则为用阳布阴,而其威之所竟,力之所加,又为在下者厚,愈上乃愈微也。在下者厚,则主心痛血痹之谓。愈上愈微,则为面上百病行药势存焉。盖血痹由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而为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则其始病于血脉以渐内应于主血脉心,乃为痛矣,当未痛时,原不妨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愈,既至心痛,则不得不藉白附子之阳气布散,血脉中阴邪仍有限制,不相侵越,偏检千金方用白附子惟坚症积聚篇小狼毒圆一方可服,余则尽系外敷,外敷之中,除一龋齿虫痛方外,余则尽为面药,皆湿热滞气之所为,气既滞而不生光华,泽复涩而反增晦黯,则行气宣泽之中,断不能不有用阳布阴之物驾驭其间以行药势,其为治固甚精微,而其功力亦云微矣。以是二义而扩充之,则在上用之以气行津,在下用之以气行血与痰湿,皆可无微不入矣。

《本草新编》: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云有小毒者,非。此物善行诸气之药,可恃之为舟楫者也。用于人参之中,可开中风之失音;用于茯苓、薏苡仁中,可去寒湿之痹症;用于当归、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经脉;用于大黄中,可以去滞而逐瘀。近人未知,止用之外治以减瘢,下治以收囊湿,为可惜也。再其性甚燥,凡气血枯槁,虽有风,似不可用。即痰涎壅塞,而若系有火之症,亦非所宜也。

《本草分经》:辛、甘,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风痰痹湿,此药无复真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附子有显著的祛痰作用。

2. 白附子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3. 白附子有抗炎作用。

4. 白附子有抗破伤风作用。

5. 白附子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6. 白附子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白  芥  子(《名医别录》)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热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均系栽培。主产于安徽、河南、河化、山西、山东、四川等地。原植物温暖湿润气候,较耐旱,喜阳光,以肥沃湿润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忌贫瘠、低洼和积水环境。味辛,性温。归肺经。功效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临床用名有(白)芥子、炒芥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又白芥子,主射工及疰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验也。

《本草拾遗》:主冷气。子主上气,发汗,胃膈痰冷,面目黄赤。

《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傅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子,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

《本草纲目》: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韩懋《医通》: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懋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治之,随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而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肘后方》言热病人不可食胡芥,为其性暖也。

《本草经疏》:芥禀火金之气以生,而白芥则又得金气之胜,故味辛气温无毒。辛温入肺而发散,故有温中除冷,发汗澼邪,豁痰利气之功。朱震亨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尔。

简误: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然而肺经有热,与夫阴火虚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其茎叶煮食,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无毒。善却疰气,最辟鬼邪。研醋敷射工,煎液消痰辟。久疟蒸成辟块,须此敷除;皮里膜外痰涎,必用引达。故三子养亲汤方中,加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

《本草乘雅》:顾食芥堕泪,望梅生津,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愧而汗发,慕而涎垂,此五液之自内至也。是以芥气归鼻,涕泪交注。经言清阳走上窍,浊阴归下窍。芥则两得之矣。主治证形,正诸阳之不走上窍,致浊阴之不归下窍耳。

《药性解》: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其茎叶堪却冷气,能安五脏。

按:白芥子辛宜于肺,温宜于胃,故复入之。气虚及肺胃中有火者,咸禁食之。

《药鉴》:味大辛,气温。善开滞消痰,疗咳嗽喘急,反胃呕吐,风毒流注,四肢疼痛,尤能祛辟冷气,解肌发汗,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既能除胁肋皮膜之痰,则他近处者不言可知。善调五脏,亦熨散恶气,若肿毒乳癖痰核初起,研末用醋或水调傅甚效。

《本草备要》:宣,利气豁痰。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未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诸病。痰阻气滞。久嗽肺虚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韩矛三子养辛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

《本经逢原》: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辛能入肺,温能散表,故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昔有胁痛,诸治不效,因食芥齑而愈者,偶中散结开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气,上气发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虽日用常品,然多食则昏目动火,泄气伤精。肺经有热,虚火亢者切忌。

陈年咸芥卤治肺痈,吐尽臭痰秽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溃宜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6 19:10 , Processed in 0.29817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