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胜鬘夫人受记

胜鬘夫人受记
过去,佛陀于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弘法,当时的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虽然亲近佛陀未多久,却对佛所开示的无上妙法,信受不疑。一日,波斯匿王对末利夫人说:‘女儿胜鬘聪慧利根,悟性极高,如能亲见佛陀,听闻开示,一定可以契悟佛理,心得无碍。我们应该将佛陀的无量功德智慧告诉她,令她发起无上菩提心。’末利夫人听了,赞同地说:‘事不宜迟,我们马上写信。’书写完毕,波斯匿王立即派遣使者旃提罗前往阿踰阇国,将信呈给胜鬘夫人。

胜鬘夫人恭阅后,法喜充满,由衷赞叹佛陀的殊胜功德,深深景仰佛陀,于是说了一首偈子:

‘我闻佛音声,世所未曾有,所言真实者,

应当修供养。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

亦应垂哀愍,必令我得见。’

胜鬘夫人说完此偈,佛陀知其度化因缘成熟,以神通力现身空中,普放光明。胜鬘夫人及其眷属见到尊贵的佛陀,以至诚恭敬心顶礼佛陀。佛陀对胜鬘夫人说:‘善女人,你以赞叹如来的真实功德,于无量阿僧只劫在天人中为自在王,一切生处常见如来,皆如今日赞叹如来。’佛陀又说:‘你应供养无量阿僧只佛,如实修行,二万阿僧只劫后,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普光如来的国土没有恶道、老病、衰恼等不如意之苦,其中众生色、力、寿命、五欲悉皆具足,快乐胜于他自在诸天,并且众生皆为修习大乘的善根众生。’

胜鬘夫人得到佛陀的授记,恭敬而立,至心向佛明志:‘弟子至诚受持:一者,于所受戒不起犯心;二者,于尊长不起慢心;三者,于众生不起恚心;四者,于众生不起嫉心;五者,于内、外法不起悭心;六者,不为己积蓄财物,凡有所受,皆为成熟贫苦众生得度因缘;七者,为众生故,行四摄法,以无爱染心、无厌足心、无挂碍心摄受众生;八者,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等种种厄难困苦者,终不舍弃,必以正法使其安隐;九者,若见毁犯戒律者,终不弃舍,于得力时,必折服摄受之,令正法久住;十者,从今日乃至圆满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愿世尊为弟子作证。’

胜鬘夫人又言:‘众生善根微薄,以此十受为极难受持,极易生疑,或将因此长夜不得安乐。为了令众生能无所疑惑,今于佛前至诚发愿:我受此十大受,如能依说而行,以此诚实誓愿,愿天雨花、出天妙音。’

胜鬘夫人说完此语,果然天人散花如雨而下、出妙雅音:‘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真实无异。’大众眼见妙花、耳闻音声,叹为观止,一切疑惑悉皆尽除,欢喜非常,于是皆发大愿:‘我们愿与胜鬘夫人一同修行用功。’世尊慈悲,为海会大众授记,皆能如其所愿。

胜鬘夫人又于佛前再发三大誓愿:‘第一大愿,愿此实愿安隐无量无边众生,以此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得正法智;第二大愿,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法;第三大愿,我于所摄受正法,愿能舍色身、性命、财富,护持不懈。’世尊即为胜鬘夫人授记,此三大誓愿真实无虚,广大无边,所有菩萨恒沙诸愿,悉皆含摄于此三大愿中。大众闻言,欢喜不已!

典故摘自:《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一》

省思——

‘佛法大海,信唯能入。’胜鬘夫人以对佛法坚定的信心,欢喜赞佛,更为利益众生,发心受持十大受及三大愿,无有疲厌。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日我们已得人身,当善自珍惜,深信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依此而行,必能出离生死,得大安乐。更以诸佛菩萨的誓愿为修行之目标,发大愿心,依愿导行,成就无上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舍一得万

舍一得万
很久以前,干陀卫国有一位画师,名叫‘罽那’,在外地靠绘画工作维生。三个年头之后,一共赚了三十两黄金,便欢欢喜喜地回家。

旅途中,罽那遇到佛迦罗城五年举办一次的大法会。他看到庄严隆重的法会,心里非常欢喜,便问法师:‘办一天的法会需要多少钱?’‘需要三十两黄金。’法师这么回答。

罽那听了之后,心里便想:‘我前世没有种福田,所以今生贫苦,日日出卖劳力为三餐奔波。现在遇到清净福田,应该好好把握植福才是。’他马上对法师说:‘我愿意成为您的弟子,并且希望能有布施的因缘,圆满成就这个法会。’罽那敲起了铜钟,恭请所有出家众,准备举行法会。法会圆满以后,便满心欢喜地返回故乡。

回到久违的家乡,一切仍是那么地纯朴,空气仍是那么地清新,他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气,回味家乡熟悉的草原气息。

回到家,他的妻子问:‘你在外边工作了三年,得到的报酬在那里?’罽那回答:‘我得到的钱财,现在已经存在一个最可靠的地方。’妻子又问:‘你所说的最可靠的地方在那里?’‘就在清净的僧宝中。’罽那欢喜得意地说。

‘这怎么得了!’妻子听了,不但恶言埋怨责备罽那,而且立刻召集亲友,将他捆绑起来,押送到衙门。到了衙门,罽那的妻子向县官哭诉着:‘我们母子二人,一向缩衣节食,在家里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而我的丈夫却把赚得的钱财拿去乱用,毫不在乎一家人的生活,请县官明察,还我个公道!’

于是县官问画师:‘你为何将钱财拿去乱花,不拿来照顾妻小呢?’

罽那回答:‘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如同闪电、露水一般短暂、无常,刹那即灭,而我今生连穿衣吃饭都有困难,都是因为过去不修福、植福,所以才遭受这种果报。这次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佛迦罗城正举行法会,僧人们清净庄严,便生了欢喜恭敬供养之心,于是我就把三年所赚得的钱财,全都布施出去,成就殊胜的法会。’

县官听了罽那的这番话,打从心底高兴,不但赞叹他的善根与智慧,还将衣服、首饰,连同鞍马和车子全都给了罽那,另外,还分给他一所村庄作为封赏。罽那一念布施的心,成就了殊胜的果报;有智慧的县官也成为众人称叹的对象。这个故事,成为流传在村庄里的一段佳话,村民们也纷纷皈依三宝,成为佛陀的弟子。

这村庄的空气,愈发地新鲜、清净了。

原公案出自《杂宝藏经》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为众布施

舍利弗为众布施
古印度憍萨罗国的舍卫城中,住着一位婆罗门,他天生聪颖灵敏、心思缜密,且拥有无数财宝,富可敌国,一生中几乎没有他想要而得不到的事物,城中的居民因而对他百般羡慕。

这听来似乎是件再好不过的事,但事实上,这却是障碍他亲近佛法的最大原因。正因为他什么都有,因此他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缺,自然不会想到因缘果报、植福培福的事。他常说:‘布施是浪费金钱,行善是无义之举。’然而,过去生中他也曾亲近佛法用功修行,深植着宿世的善根,与佛法有甚深因缘,终于,他得度的因缘即将成熟……。

一天正午,佛陀十大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定中观察到这位婆罗门的过去生,曾积极布施行善,因此今生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但假使他今生不改悭吝的恶习,此生结束后必堕畜生、饿鬼、地狱道,达百千万年之久。舍利弗尊者不忍见到婆罗门将来流转恶道,求出无期,于是决定前往度化。

尊者当下现神足通使自己变现在婆罗门面前,手持瓦钵立定不动,此时正坐下来准备用餐的婆罗门,见到突然而至的舍利弗尊者,勃然大怒,平时就看不起乞食行者的他,本来正准备破口大骂,但是当他张口时,忽然心生一计──他要让这讨厌的出家众自讨没趣……。

于是婆罗门转身坐下,对于舍利弗尊者像是没看到似的,既不驱逐也不表示欢迎之意,只自顾自的用餐。过了好一会儿,婆罗门吃饱了,便将原本要用来净手漱口的水,倒入舍利弗尊者的钵中,并说:‘这就是我所要施舍给你的东西,你走吧!’没想到舍利弗尊者竟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慈悲地祝愿道:‘愿您今日诚心的供养,使您百劫千生受无量福报。’说完,舍利弗便转身离去。

婆罗门看着尊者渐行渐远的身影,心当中竟不知怎地起了恐惧的念头,他一边踱步一边想着:‘倘若这沙门将我的举动张扬出去,人们定会认为我是个毫无恭敬之心的吝啬鬼。’婆罗门愈想愈不放心,于是决定派佣人去将舍利弗尊者追回来。

舍利弗尊者离去后,便直接回到精舍,他思忖着:‘我该如何运用这钵水,使施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呢?’舍利弗尊者真不愧是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行者,不一会儿,他便想出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方法。舍利弗尊者蹲了下来,将钵中水倒入泥地中混合搅拌均匀,再将和好的水泥取出,铺设在佛陀平时所经行之处,并向佛陀说:‘这位施主生性悭吝,只愿意布施些许的水,然而为了令他免堕三涂恶道,因此我将这钵水发挥最大的效用,将它和泥,覆盖于您所经行的路上,伏愿佛陀慈悲在这块地上行走,使这位婆罗门永生永世得大福报。’佛陀听了便慈悯地接受舍利弗的要求,入正定在泥地上步行。

这时,婆罗门所派遣的佣人看到了事情的经过,深受感动,立即返回婆罗门家中向婆罗门具陈其事,并说:‘至高无上的佛陀本为一国王子,如今他舍弃了人人称羡的转轮圣王之位,率领弟子披缁修行、持钵乞食,这无非是为了让众生有修福报、增长善根的机会呀!实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这些事。’婆罗门听了,对于原先自己的恶行恶念惭愧无比,于是他带着全家大小一同到精舍向佛陀求哀悔过,希望佛陀能原谅自己的愚痴。佛陀便为他们传授三皈依并说法,婆罗门当下化除了心中种种烦恼,得道证果。

省思——

‘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想要有贵人相助,就必须勤修善法,利益他人,自能感得善缘具足的果报;生生世世都能亲近三宝、得遇善知识,引导自己趣向正道,走向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舍己为羊

舍己为羊
从前有一户以屠杀羊只为业的人家,家中蓄养的羊将近上百头,事业可以算是全镇上数一数二的。夫妻俩到老年时才得一子,将他取名为‘净儿’,他们对此儿自然是宠爱有加,希望孩子快快长大,能够赶快把家业托付给他。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家门前的梨树花儿,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十几个寒暑后,净儿长大了,不但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净洁如玉,心地更是慈悲柔软。老夫妻俩看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心中十分欢喜,商议之后,决定带着净儿去参观家中的屠宰事业,顺便将这些技术、家业都托付给净儿。

‘净儿,我老了,没太大力气,希望有个帮手,现在你要仔细看着,学着如何持刀,如何分解羊只。’老父信心十足地说。

然而,当善良的净儿看到羊只临死前的挣扎与哀鸣,心中有如刀割,忧愁地恳求着老父:‘亲爱的父亲,这些羊跟我们一样有感受、有生命、会痛苦,我们停止这个屠宰的事业,换其他的工作好吗?’

‘开什么玩笑?我们不但有上百只的羊群,而且也是镇上屠宰业中最成功的,我怎么可能说转行就转行!’老父态度坚定地回答着。

当天晚上,老夫妻俩就商议出一个妙计──一一定要让柔弱的净儿有勇气持刀宰羊!

老夫妻俩选了一天,做了巧妙的布置。这一天,他们将净儿和一头羊、一把利刃,同时锁在屋内,并恐吓净儿说:

‘如果不将羊杀了,就不让你出来见天日,也不让你吃东西!’

就这样,一天一夜、二天二夜、三个昼夜过去了……。

老夫妻俩很高兴地来验收成果。但,万万没想到──

羊儿仍活着,净儿却命绝已久。他们发现地上留了一封遗书,里面写着:

‘我如果将羊杀了,便终身要操刀从事杀生的行业。我怎能因爱惜个人的性命而杀害无以数计的无辜生命?所以,我决定持刀自杀。亲爱的双亲请你们不要难过,净儿为了救护这些羊群而死,心中很安乐没有一丝怨悔,也希望您们能够好好照顾自己,停止屠宰的工作。’

也因为净儿这样舍身护生的善行,死后便成就得生天上的善果。

省思——

佛法中提到:‘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人们总珍视短短不到百年的寿命,为了追求自己的贪爱与执着,加诸在他人及众生的痛苦何其之多,所谓‘戏笑杀他命,悲苦入地狱’,放不下种种执着,便只有随顺贪嗔痴造作轮回的恶因。有心修行的人,为了个人的法身慧命,怎能不在因地中戒慎自己的一言一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舍身喂虎

舍身喂虎
久远劫以前,有一位婆罗门,住在深山峻岭中用功,精进修道,不犯诸恶,心中慈仁护念一切。有一天,婆罗门在寻找食物时发现一只刚刚生产完的老虎,骨瘦如柴,既没有力气去觅食;也没有办法产生乳汁来喂育幼虎,只好吃它刚生下的一只幼虎充饥,才能哺育其他幼虎。

婆罗门看到这种情形,感到非常哀伤,思忖道:‘众生的苦,无量无边,母子相互吞食,这种痛苦,难以形容。’便流着眼泪,想寻找食物来喂母虎,以保全幼虎的性命。婆罗门心想:‘我精进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解除众生的烦恼,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我以后也会老、会死,身体也会烂坏,不如现在布施给这只老虎,救护老虎母子。’思量已定,便将自己的头靠近老虎的嘴边,把自己布施给老虎食用,因为这样,老虎母子都得以生存下来。

这是释迦如来过去在因地中修行时,舍身命脑髓布施一切救护众生的故事。因为这样无畏的布施,圆满了布施波罗蜜的功德,最后六波罗蜜圆满,终于在娑婆世界成佛,为天人师,广度众生。

省思——

布施的心,来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观众生如子,观众生苦如己苦,故能竭尽所能行布施,解众生苦而无怨悔,是慈悲也是精进;是禅定也是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舍身饲虎

舍身饲虎
很久很久以前,在南瞻部洲有—个大国,叫摩诃罗檀囊,统率着五千多个小国家。国王有三个王子——摩诃富那宁、摩诃提婆和摩诃萨青。三个王子里,小王子摩诃萨青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

有—天,国王和王妃带着王子,率领群臣出外去游玩。国王久住深宫,很少远行,游玩了—会便觉得有些疲劳,就找了个地方休息。而三位王子如同出笼的小鸟,快活地穿梭在丛林之间。忽然,他们发现了一窝老虎。一只雌虎正给两只小虎喂奶,雌虎面黄饥瘦,虎仔活泼可爱,但雌虎为了充饥,似乎正要吞食小虎。

小王子见此情景,就问两位哥哥:“哥哥!你们看那只雌虎瘦得皮包骨头,快要饿死了,但他仍然给爱子喂奶。依我看,雌虎在饥饿的逼迫下,一定会把虎仔吃掉的。”

两个哥哥也同意弟弟的看法,说“如果雌虎饿死了,小虎没有奶吃也同样会饿死的”.

小王子难过地说:“那么,怎样才能让雌虎不吃掉虎仔呢”?

“依我看,除非有新鲜的肉和温热的血,否则它是一定会吃掉虎仔的。”两位哥哥说。

小王子听后进—步追问哥哥:“那你们说,如果有人把自己的血和肉施给那只饿虎,这只饿虎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吗?”

哥哥肯定地说:“当然能够活下去了。但如果谁把身体施给了饿虎,这个人却是不能复活的”!

兄弟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而小王子的内心却有一番考虑,他打算牺牲自己,救活母虎与虎仔。小王子决心已定,陪着两位哥哥走了片刻,向两位哥哥说“哥哥,你们先走一步。我有一点儿事情要办,随后就来”。说完他独自走入小径,回到刚才那只饿虎停留的地方。他走到饿虎面前,毫不犹豫地将身体投向虎口,不料,饿虎只朝他望了—眼,却闭着嘴巴不吃他。看到饿虎的神情,小王子若有所思。他早巳下定决心舍身供养,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小王子干脆找来一截尖锐的木头,往自己身上猛戳,使鲜血汩汩流淌而出。一直咬着嘴唇的饿虎,看到鲜血,立刻恢复了精神,吐出鲜红的舌头,开始舔食王子的鲜血。饿虎喝足了血,又继续吃王子的肉体。

先行几步的哥哥,迟迟不见弟弟跟来,十分担心,忍不住走回来搜寻。他们边找边喊“摩诃萨青!弟弟”!

然而除了风声,四周没有—点回音。两位王子忽然想起刚才弟弟提出的问题,不寒而栗。他们急忙跑回雌虎停留的地方一看,天哪,可怜的弟弟已经被饿虎吃得精光,只剩下—副带血的白骨散落在一旁。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饿虎吃完小王子的肉身,一不小心竟从悬崖上跌下,晕了过去。待它醒来后,回想起刚才的事,又跑回白骨旁不停地徘徊,十分难过。

再说国王休息时,妃子也不知不觉睡着了。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三只鸽子在丛林里游玩,忽然飞来一只大老鹰,抓住最小的鸽子吃掉了。她忍不住“啊”!地惨叫—声,立刻惊醒过来。妃子立即对国王说:“大王!我刚才做一个不吉祥的梦。俗语说,鸽子即是孩子,我梦见三只鸽子里,最小那只被老鹰捉来吃掉,以至于惊醒。是不是小王子摩诃萨青有什么意外呢?”国王听到妃子的话,也觉得心惊肉跳,赶紧命令随从分头寻找王子们的行踪。不久,两位王子哭着回来了。父王一见两个王子,就知道事情不妙,着急地问:“你弟弟呢?他怎么没有回来?”

两位王子呜咽悲泣,上气不接下气,一面流泪,一面回答:“弟弟被饿虎吃掉了。”果然不幸被言中了,国王和妃子顿时晕倒在地。片刻,国王和妃子才缓缓醒来,由两位王子在前面引导,率领随从,直奔小王子摩诃萨青惨死的地方。但见血迹斑斑的草地上,只剩下尸骨的残骸。妃子和国王抱头大哭。两位王子和百官随从,也都痛哭流涕,一片凄惨。

其实,舍身饲虎的摩诃萨青王子,死后投身到兜率天上。当时,他还有些怀疑,不知自己做了什么功德,竟然能投生到优美的天界。他对眼前的善果感到迷惑,于是运用天眼,察遍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和人间等五个世界,才发现自己前生施舍的残骸散落在一座山林里,而父母、兄弟正围靠在尸首旁边,痛不欲生。摩诃萨青王子心想:“不能让他们这样下去,我要下去劝导他们。”

摩诃萨青王子即刻离开天界,立在空中,向父母亲百般规劝和训谕。国王和妃子听到空中的声音,仰天央求:“刚才规劝我的,是哪位神明呀?”

“我是摩诃萨青,不久前施身给了饿虎。由于这种功德,现在才能投生在兜率天上。父王啊!有生就有死,这是人世的常情。凡是为非作歹的人,都会下地狱,凡有善行的人,都会出生天界。你为什么还沉陷于忧愁与烦恼之中,而不能够觉悟呢?为何空自悲叹,不去修持各种善事呢?”

国王和妃子当下仍无法明白王子讲的道理,继续问:“因为你心怀慈悲,怜悯万物,即使将自身施与饿虎,也毫无懊悔。

可我们身为你父母,一想到你惨死的情状,就为之心痛。这种苦恼与哀叹,不是用语言所能说明的。纵使你持守大悲之愿,可为什么要让我们这样苦恼呢?”

王子看到双亲的愚痴,十分同情,又竭力解释为善的功德和伟大,以打破父母的迷执。经过王子的一番说法与教化,国王夫妇才逐渐醒悟了。

国王吩咐家臣赶造七宝塔,把王子的尸首厚葬。摩诃萨青王子看到父母从悲伤的低谷中走了出来,才安心地返回兜率天宫。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饰比丘

花饰比丘
一天,释迦牟尼佛带领弟子应供。斋毕,大众正静默等待佛陀开示时,突然于人群中传来阵阵骚动:

‘喂,你看!那位比丘的耳朵上别着一朵好大的须曼花!’

‘出家人怎么可以戴装饰品呢?’

‘真大胆!在尊贵的佛陀面前竟然……’

‘世尊!请问这位比丘为何在耳朵上别着花呢?’听闻众人的议论纷纷,天帝决意请示佛陀。

‘花饰比丘,把花拿下来吧!’佛陀说。

‘是!师父。’为众人所瞩目的花饰比丘,毫不迟疑地取下耳畔庄严的花朵。然而,不论他取下多少次,耳朵上又立刻出现一朵更芬芳的新花。众人不禁啧啧称奇

‘花饰比丘,用神通力将花拿下来。’佛陀说。

‘是!师父。’花饰比丘摄心澄虑,以三昧力幻化出成千上万的手臂,从四面八方虚空中取花而去。众人只见数不清的手臂交错而过,数不清的须曼花自手掌心洒遍会场,芳香沁人,目不暇给。然而花饰比丘的耳畔,依旧别着芬芳的花朵。

‘我明白了!原来他不是故意的!’有人恍然大悟。

‘不论怎么拿掉都会再变出来,真厉害!’也有人由衷佩服。

‘这一定是果报、是因缘啦!’有人下结论。

‘他过去一定修过大福报,做过大功德!’更有人信心满满地这么说。

‘世尊!请慈悲开示花饰比丘的本末因缘,令大众解开心中的疑惑!’天帝再度为众请法。

佛陀说:‘距今九十一劫以前,也就是惟卫佛住世时,有一名酒醉的旅人途经法会,听闻到惟卫佛的开示,非常法喜,于是将耳畔的须曼花取下,至心供养佛陀。也因虔诚供佛的功德,旅人命终后,于九十一劫内远离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不断受生人天享福。今生于我座下出家,纵已得道证果,散花供佛之福,犹未穷尽。’

天帝不禁赞叹:‘这名喝醉酒的旅人,未曾受戒、持戒,未曾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只因闻法欢喜,以一朵须曼花至诚供养如来的功德果报,受福至今不尽。何况是勤修戒定慧,断恶修善,行更大的供养的人呢?果报必定更加殊胜不可思议!’

佛陀宣示毕,大众欢喜无量,发菩提心,永不退转。

典故摘自:《杂譬喻经?卷一》

省思——

《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以念佛故,乃至一花散于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报不可穷尽。’花饰比丘因前世听闻佛法,生欢喜心,至诚供花献佛,故能于九十一劫内远离恶道,得享人天福报。后亦出家修行,得道证果。所以我们应当深信因果,广修福德,护持三宝,把握当下每个闻法的因缘、供养的因缘,必能获得佛法真实利益,开创光明的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

苏东坡
宋代文人苏东坡,才华洋溢,堪称文坛上的奇葩,

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佛印禅师’,

平时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不忘相互切磋,

但每次老是让佛印禅师占尽上风,

苏东坡心里总觉不是滋味,

所以百般用心,想让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两人相对坐禅,

苏东坡一时心血来潮,问佛印禅师:

‘你看我现在禅坐的姿势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

‘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之后满怀得意。

此时,佛印禅师反问苏东坡:

‘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个甚么?’

苏东坡毫不考虑地回答:

‘你看起来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微微一笑,双手合十说声:

‘阿弥陀佛!’

苏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说:

‘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

苏小妹听完原委,却不以为然地说:

‘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因为佛印禅师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尽是污秽不净,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牛粪,这不是输得很惨吗?’

苏东坡手拈一拈胡子,黯然地同意苏小妹的看法。

事隔多时,苏东坡修禅定日渐有了功夫,

一次出定后,喜孜孜地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立刻差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让他评一评自己的禅定功夫如何?

佛印禅师看过后,莞然一笑,

顺手拈来一枝红笔,即在苏东坡的诗上写了两个斗大的字:

‘放屁’

再交给书童带回。

苏东坡本料想佛印会给他诸多的赞美,

怎之一看回信中竟是斗大的两个红字‘放屁’,

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骂:

‘佛印实在欺人太甚,不赞美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我非立刻过江与他理论不可!’

谁知佛印禅师早已大门深锁,出游去了,

只在门板上贴了一付对联,上面写着: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看后深觉惭愧不已,自叹修行不如佛印远矣!

省思——

修行应有行有解,

若只是一昧在文字上玩味,

则永远只是口头禅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莲花女悟无常

莲花女悟无常
佛陀住世时,有一女子名为莲华,姿色端正,艳若桃李,因此王宫贵族无不趋迎亲近,为之流连倾心。但是莲华宿世善根深厚,对于这种急管繁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日子渐生厌离,因而决定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这一天,莲华一人踽踽独行,准备到罗阅只耆阇堀山中佛陀的住所,向佛陀请求出家。途中,莲华听到哗哗泉水声,因此来到泉水处暂歇,也洗净一路的仆仆风尘。当莲华躬身掬水时,清泉明澈如镜,映照着莲华姣美的容颜。‘唉!我正值花样年华,又拥有倾城倾国之色,此乃天赐!我为何不享受这绮丽时光?不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不享受日日笙歌的日子?为什么要出家过着清苦无欲的生活呢?’莲华越想越觉得后悔,因此决定放弃依止佛陀出家的念头,而返回城中。

佛陀以神通力知道莲华得度的因缘已到,因此化现为一美少妇,姿色容貌更胜莲华,沿着莲华所要返回的途径而来,与莲华相遇。

‘咦!这位夫人您要去那儿呢?’莲华出神的望着眼前这一位美貌绝伦的贵妇,在心中一再的赞叹着!两人一见如故,晤谈甚欢,便偕同一起返回城中。走着,走着,来到一处泉水佳荫之地,于是莲华和美少妇决定歇歇脚,小憩片刻,再继续前行。

凉风徐徐、泉水潺潺,美少妇枕着莲华的双膝,怡然的睡着了。莲华望着美少妇艳若天仙般的容颜叹赏着。刹那之间,这位少妇突然气绝而亡,旋后身躯开始浮胀、溃烂,发出阵阵臭味。惊愕的不能自已的莲华,看着美少妇溃烂的身体,布满了一只只白白胖胖的蛆虫,在少妇的头部、内脏处及四肢蠕动。莲华被这情形吓呆了。转眼间,少妇艳若天仙的容貌已是血肉模糊、蛆虫钻动,而且臭气难闻,令人反胃作呕。

莲华惊魂未定,少妇姣妙的身躯又流出脓血,渐渐地四肢溃散,白骨散落,片刻白骨成了灰烬而湮灭!莲华惊恐不已,那位和她谈笑甚欢的少妇呢?那位美貌绝伦的少妇呢?那位花样年华的少妇呢?难道就如此灰飞殆尽?她那富贵荣华的生活呢?她那贤夫孝子呢?莲华不禁感叹:繁华若梦!美貌容颜亦是如斯!我莲华又眷恋什么、不舍什么呢?因此莲华再度起身,怀着坚定的道心向佛陀的住所前行。

莲华依止佛陀出家修行后,勤习戒、定、慧,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轮回无常之苦。

省思——

佛陀曾开示:‘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一者少壮会当归老,二者强健会当归死,三者六亲欢娱会当别离,四者财宝积聚要当分散。’终日汲汲营营,为财色名食睡,用尽心机、疲于算计!在业海情网中泅游不息,终究是一场空。

体悟生死无常,当勤精进、不放逸。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把握当下,唯有这念清净心,才是究竟安乐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1:43 , Processed in 0.29941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