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心是莲花开

[佛化生活] 名寺古刹(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法门寺

[历史沿革]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在20世纪中国现代考古发现中,法门寺地宫是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公元1987年4月,2000多件大唐皇室重宝簇拥着举世无双的佛指舍利横空出世,法门寺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周原膴膴,馑荼如饴”,周原,这块歧山南麓、渭水北岸的沃土,是周人的祖庭,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炎黄足迹播下了周族之根,周文化谱写了历史华章,秦文化撰就了时代新篇。其后的法门寺文化得以生发,正有赖于大地母亲的孕育。其人文之盛,诚如孔子所誉“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丝路西去,佛典东来,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见扩展。法门寺地处东传佛教必然经途,其后法门寺之勃兴,实已自此开端。
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他的遗体火化后结成舍利。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阿育王时代,佛教传向中亚、西亚,并于公元前1世纪末进入中国。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佛舍利被分散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一节佛指舍利就安葬在法门寺。法门寺建于佛教盛行的北魏时期。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进行大规模扩建,并开创了供奉法门寺佛骨的先河。在不久爆发的北周武帝灭佛运动中法门寺遭到重创。
法门寺因北周之灭佛而沉沦衰落,又因隋文帝之崇佛而东山再起。延及唐代,法门寺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法门寺的寺名为唐高祖李渊所取,他当时名义上还是隋恭帝杨侑的大丞相。唐王朝建立后,法门寺成为帝国崇拜、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内道场,在国家宗教生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
唐王朝继承隋代供养佛舍利的做法,并形成“三十年一开”的制度,因为皇帝们相信定期迎送供养佛骨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富庶、康泰和和平。自太宗皇帝开启地宫供养佛骨后,在唐代的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6次将佛骨迎进皇宫供养。唐帝迎送佛骨成为唐代宗教生活的重大盛典。
唐代的法门寺,被诸帝视为皇家奉佛的总道场,备受尊崇。朝廷不惜巨资,几经扩建,终成瑰琳宫二十四院之宏工巨制,是为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最多、僧人最众的皇家寺院。法门寺的住持则由皇帝亲自任命。寺内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成为唐代丛林梵刹之典范。如同唐代社会对各种文化所体现出的包容精神一样,唐代法门寺的佛教亦表现出各宗各派、共存共荣的兼容态度,这是其最值得称述的特点之一。
唐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王朝在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用曼荼罗(结坛)之形式,按照佛教仪轨,以地宫中室为中心,四枚舍利为主体,构塑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以此实现“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护国佑民理想。这是中国佛教密宗的最高结集,体现出印度佛教中国化后,融合儒家大同世界观念而再度升华的理想境界。
唐代法门寺兴隆的基础是寺院经济实力雄厚。其经济来源是各方施舍,共成圣事:
一是王室施舍。显庆四年(659)九月,高宗给钱五千,绢50匹,以充供养;同年十月,又敕常侍王君德送绢3000匹,供造阿育王像和补故塔用。显庆五年(660)三月,龙朔二年(662)二月前,则天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1000匹,并为佛祖真身舍利造九重宝函和金棺银椁。长安四年(704)冬,施绢3000匹。上元初(760)七月,肃宗诏赐瑟瑟像一铺,事以金银之具,另有金襕袈裟以及檀香数百两之赠。贞元6年(790)二月迎佛骨时,倾都瞻礼,施财巨万。同时王室还赏赐给法门寺田产、房屋和车马。
二是王公朝士布施,如三迎佛骨时“舍财投宝者耻后”,五迎佛骨时“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咸通迎佛骨时,“宰相以下竟施金帛,不可胜纪”。
三是民间施舍,都城长安还为佛骨成立了民间布施机构迎真身舍利,自开元之后,迄于咸通,计其资积无限。
宋代的法门寺虽不可与唐时的繁盛同日而语,但仍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法门寺寺藏文物记载,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其庞大之规模可想而知。北宋皇帝多崇佛佞道,宋徽宗曾为法门寺题写“皇帝佛国”寺额。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寺藏金碑有法门寺僧人抄写大藏经5000卷及天王院香雪堂僧人颂经、煮茶的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有“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之语,这正是其形象化的真实写照。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走向衰落,已无昔日繁荣景象,但从寺藏明碑可知当时仍有二十四院之宏伟建制。明万历年间灾荒连年,民间集资修建宝塔刻文,真实反映了当时工程之艰难。明隆庆三年(1569),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法门寺唐代四级木塔倒毁。有僧人为修复宝塔,以铁锁穿透肩筋四处化募,后有西蜀居士刻石以记其事。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当地百姓集资重建法门寺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清代对法门寺时有修葺,但规模不大。
民国时期,法门寺更见凋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自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朱子桥,著名将军、大慈善家。民国二十八年来陕西赈灾,见法门寺寺宇残破,寺塔倾斜,遂以工代赈,维修寺塔。“文革”期间,寺院住持良卿法师为保护寺院而自焚。
1986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陕西省政府决定重建寺塔。次年2月底,开始清理塔基。地宫的发掘结束了法门寺一段古老的历史,一页新的历史从此开篇。历史记得这个伟大的时刻——公元1987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意外地发现了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000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如果说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现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话,那么,法门寺地宫可谓“世界第九大奇迹”!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学诚法师,1966年生,福建仙游县人。1982年出家。199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先后任莆田广化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副会长兼秘书长。2004年任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2005年任北京龙泉寺方丈。另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法音》主编、《福建宗教》顾问、《福建佛教》主编。
[交通通讯]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
邮编:722201
电话:+86-917-5254002
网址:http://www.famens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雍和宫

[历史沿革]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为四子雍亲王建造府邸,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
在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日伪政权统治下,雍和宫遭受极大破坏,许多艺术品和珍贵文物被侵略军和反动官僚窃取。到1949年前夕,雍和宫已是杂草丛生,殿堂残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雍和宫这座昔日的皇家寺院极为重视。1961年3月4日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置专职机构雍和宫管理处组织落实实施(26)。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民政府再次筹集巨额资金,对雍和宫古建筑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整理;并在1981年2月5日(其时为1981年农历正月初一,即中国传统重要节日春节)正式对内外香客与游人开放。
雍和宫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又成立了庙务管理委员员,管理寺内宗教事务。
[寺院胜景]

万福阁内弥勒佛
雍和宫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大殿,其中以法轮殿和万福阁最为辉煌。两侧有鼓楼、钟楼、碑亭、讲经殿、密宗殿、药王殿、西殿、戒台楼、班禅楼等建筑,相互对称。
雍和宫南门口是三座精美的牌楼,牌楼正面和背面的匾额均为乾隆皇帝所书。雍和宫全景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
雍和宫大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
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法轮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
万福阁内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是由六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当今住持]
嘉木扬·图布丹堪布,生于1925年7月,祖籍内蒙古伊盟杭锦旗,蒙古族。1932年于内蒙古伊盟菩提济度寺出家。1942至1958年赴青海修学,期间,于塔尔寺受比丘戒,考取“格西” (博士)学位,并任经师5年。1958年返回内蒙。1981年应邀到雍和宫担任经师。1987年被推选为副堪布,1993年升任为堪布。1995年任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首席代表。目前,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协副会长及北京市佛协副会长。
[交通通讯]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
邮编:100007
电话:+86-10-84048751
网址http://www.yonghegong.cn/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灵光寺

灵光寺,位于北京八大处,是八大处现存最重要的一座寺院,创建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 初名“龙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称“觉山寺”。辽道宗咸雍七年(l071年),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供奉佛牙舍利建造了“招仙塔”。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征调全国各地木材扩建该寺,改名为“灵光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大肆焚掠,古城北京遭到很大破坏。灵光寺和招仙塔也毁于八国联军炮火,成为一片废墟。僧人圣安率众收拾残局时,发现这颗珍贵的佛牙入华一千五百余年,并已在这里供奉了八百多年。圣安圆寂後,佛牙传给弟子常照,常照又传给心明。1979年中国佛教协会委派海圆法师到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守护佛牙舍利塔。
从佛牙舍利重现到1949年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被佛教界秘密保藏、供奉着。直到1949年后才迎请到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供奉在舍利阁七宝塔中,供国内外佛教徒瞻仰、朝拜。
1955年和1961年,应缅甸和斯里兰卡佛教界请求,这颗佛牙舍利被中国佛教界护送出国,接受两国信徒朝拜。1957年中国佛教界发起,依照佛教传统在原塔址西北重建新塔,永久供奉佛牙舍利,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l958年至l964年,一座庄严雄伟的佛牙舍利塔在西山灵光寺落成,并修建了山门殿和东、北两配殿,形成一个以佛牙塔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建筑群。
l964年6月24日和25日,中国佛教界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法会,邀请佛牙舍利入塔并为新建的佛牙舍利塔开光。
自海圆法师1979年守塔至今,灵光寺佛光普照,法雨广施,信徒猛增,弟子达十万之众。来此朝拜的有缅甸、英国、法国、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信众,也有慕名而来的政府首脑。灵光寺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佛教道场。
[寺院胜景]
灵光寺山门殿面朝东南,山门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纯铜贴金铜造像,为泰国僧王赠送。灵光寺内原有五进庙堂,现仅存“大悲院”、“鱼池院”、“塔院”三处院落。大悲院中,南有观音殿,北有拜佛堂,东西各有陪房十四间。
院西南有一金鱼池,建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寺内放生池。池中有子午莲,锦鳞游弋,鱼盈尺许者众多。池畔有辽代“招仙塔”塔基一座,又名“画像千佛塔”,此塔毁于“八国联军”炮火。后寺内僧人在清理旧塔基时发现了供有佛祖释迦牟尼灵牙舍利的石函。   
北行过一回廊为原卧游轩、居士院及方丈院。现方丈院中有1958年所建佛牙舍利塔,塔中舍利阁内以纯金七宝塔供奉佛祖灵牙一颗。2000年中国佛协新建了玉佛殿和已故佛协会长赵朴初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影壁。因佛牙舍利在世界上仅存两颗,使灵光寺成为全世界佛教僧众顶礼膜拜的地方。
佛牙舍利:僧人圣安法师发现这颗珍贵的佛牙入华一千五百余年,并已在这里供奉了八百多年。圣安法师圆寂后,佛牙传给弟子常照法师,常照法师又传给心明法师。1979年中国佛教协会委派海圆法师到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守护佛牙舍利塔。从佛牙舍利重现到1949年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被佛教界秘密保藏、供奉着。直到1949年后才迎请到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供奉在舍利阁七宝塔中,供国内外佛教徒瞻仰、朝拜。l964年6月24日和25日,中国佛教界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法会,邀请佛牙舍利入塔并为新建的佛牙舍利塔开光。自海圆法师1979年守塔至今,灵光寺佛光普照,法雨广施,信徒猛增,弟子达十万之众。来此朝拜的有缅甸、英国、法国、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信众,也有慕名而来的政府首脑。灵光寺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佛教道场。
1955年和1961年,应缅甸和斯里兰卡佛教界请求,这颗佛牙舍利被中国佛教界护送出国,接受两国信徒朝拜。1957年中国佛教界发起,依照佛教传统在原塔址西北重建新塔,永久供奉佛牙舍利,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l958年至l964年,一座庄严雄伟的佛牙舍利塔在西山灵光寺落成,并修建了山门殿和东、北两配殿,形成一个以佛牙塔为中心的佛教寺庙建筑群。
寺里现存古迹,是殿后西南峭壁下的大金鱼池。建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寺内放生池。池中有子午莲,锦鳞游弋,鱼盈尺许者众多。据说,这些金鱼是在1851年以前放养的,在这里繁殖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池畔是辽代供奉佛牙舍利的“招仙塔”(又名画像千佛塔)遗迹,此塔毁于“八国联军”炮火。寺内僧人在清理旧塔基时发现了供有佛祖释迦牟尼灵牙舍利的石函。
[当今住持]
常藏法师,山西运城人,生于1969年,1985年出家,1990年于常州天宁寺受具足戒,1998年任北京灵光寺监院,200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2006年月11月6日荣膺北京灵光寺方丈。常藏法师任灵光寺监院以来,为改善寺院基础设施,倾注大量心力。
[交通通讯]
地址:北京八大处灵光寺
邮编:100041
电话:+86—10-88960590   

网址:http://www.lingguangs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北京法源寺

[历史沿革]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增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悯忠寺被毁,但不久即奉诏修复,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王容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祟福寺。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奉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上。传说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
法源寺在历史上就是一座古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谢枋得抗元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颐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的保护,多次拨款进行了维修。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僧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国家再次拨款修复寺庙,并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寺院胜景]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钟鼓楼和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广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走进山门,左右两侧分别耸立着钟楼和鼓楼。前边是雄伟的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的样子。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两侧是明代铜铸的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米。大雄宝殿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历时二年,至今仍十分雄伟庄严,气势非凡。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加上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在北京寺庙中属少见。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表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原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业经佚失的唐开元十四年(726年)石幢而保存了幢座的花纹是极相近的,其石质也不是一般北京附近所产的白石。
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台基高1米多,周围护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支撑,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荐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最为珍贵。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钢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悯忠台院中还有一具石雕香炉,雕镂精致,刀法细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悯忠台后面的殿堂叫净业堂。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着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净业堂内供奉着一尊明代钢制的巨制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楼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面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整座佛像古朴、精美。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宫殿。这里陈列着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座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齐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佛像、宋木雕罗汉、元钢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珍贵文物。另外还有不少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
最后的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着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阁内珍藏着是、清时期所刻藏经。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到中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7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草木形胜
丁香雪海
清代的法源寺就以其花木见胜,誉满京都。寺内种植的牡丹达百余种,每当花开时,万紫千红,十分艳丽。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这里的丁香号称“香雪海”。每到春末夏初,丁香盛开,芬芳浓郁,极负盛名。曾与崇效寺(网络资料一般误写作崇右寺,以讹传讹,特此更正)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 每岁春季花开,寺僧必备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至今,寺内时的贵树木花草仍十分茂密,前院有唐松矗立,钟鼓楼前宁柏相伴。藏经阁前的银杏有几百年的历史,树冠如盖,枝繁叶茂,荫蔽半院。寺内翠竹、松柏掩映,菊花夹道,丁香满院,文官果、龙爪槐、海棠、古槐等郁郁葱葱,把整座寺庙点缀得格外幽雅、清静。
[当今住持]

一诚长老,湖南望城人,法号衍心,生于1927年,1949年6月礼明心法师出家,1956年冬由虚云和尚在广东省南华寺受具足戒。1957年,得虚云和尚沩仰、临济法脉。1989年8月,应美国宣化法师邀请赴美传戒。1990年开始创办佛教学习班,2000年复办江西佛学院,亲任院长。 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200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2003年9月出任北京法源寺方丈。
他以重兴祖庭,“继佛续心灯,宏法是家务”为己任,不仅倾心主持真如禅寺,而且为江西佛教的振兴作贡献。他对佛教文化事业的建设也十分重视,曾亲自领导编辑《云居山新志》,并积极支持《虚云禅学精华录》出版等。
[交通通讯]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七号
邮编:100052
电话:+86—10—83550050   83517182
网址:http://www.zgfxy.cn
发表于 2010-6-1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感恩布施!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文殊院

[历史沿革]
文殊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文殊院街15号,始建于884年。即古益州信相寺,又名信相院。南宋时增建。明代两次翻修,改建各主要殿堂,奠定了现有规模。1644年毁于兵燹。1697年重建后始改今名文殊院。1702年颁赐《药师经》、《金刚经》,康熙皇帝御书“空林”匾额,故又名“空林堂”。院中现有各石大柱建筑的主要殿宇及铜造像,都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住持僧本圆重行募化扩建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整修。1953年文殊院与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新都宝光寺等同样得到保护和修缮。“文化大革命”时,院中文物受到严重破坏和损失。1983年,文殊院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该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是佛教活动场所和旅游胜地,还办有空林佛学院,培养德才兼备的僧伽人才。
[寺院胜景]

三门和天王殿
凡寺院的前门称为“三门”或“山门”。塑有四大天王之殿宇,称“天王殿”。殿高8.30公尺,广三间。一七零六年(清康熙四五年),慈笃方丈任内创建。一八二一年(道光元年),本元方丈任内重建,加树硖石大柱一十二根,三门外左右“八”字场中所嵌石刻镂空蟠龙,雕镂粗壮,气魄大方。山门上悬一八三零年(清道光一零年·庚寅)卞永式书“古信相寺”黑地金书横额,显示寺历,左右门联木刻。
殿中央供铜铸弥勒佛坐像一龛,高一公尺七,(一八二九年所铸十五尊之一)龛上悬“兜率陀天”黑地金书大匾,龛联与大匾皆嘉道间广汉人张怀泗所书;天王殿中因供有弥勒,故又称“弥勒殿”。弥勒龛后供铜铸接引佛立像一龛,高二公尺(一八二九年所铸十五尊之二)、龛上悬“极乐世界”黑地金书大匾,龛联亦张怀泗书(安接引佛即阿弥陀佛)。殿内门口左右彩塑金刚力士坐像各一尊,商二公尺三(泥塑)。殿中左右彩塑天五坐像各二尊,即四大天王,各高三公尺三。体积宏伟庄严而不猛,是院内最大的造像。
殿上现尚存“大清道光元年辛已岁仲冬月二十五日(左向),空林堂住持本圆超协同两序大众重建(向左)”字迹。
跨进三门,弥勒菩萨笑脸迎人,和颜悦色,金刚、天王,怒目圆睁,耀武扬威,一瞬间随着宗教艺术的表现,而使人顿生两种不同的感觉。隋薛道衡泷钟山开善寺时曾问:“金刚何为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所以悲慈六道。”(见《炎》)由此可见寺院中的“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低”,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即已如此设置。
文殊院中各殿宇均甚宽敞,惟独此殿窄狭,殿内龛坐相连,距离极近,人多拥挤,周转局促,而殿基左右却多有余地。此设计者当时有忌如此为之,而使殿内物体距离相逼,不能一览全收(收入眼敛),抬头观望,则仰之弥高,愈近愈大,使人产生“错觉”,而更显出造像体积宏伟的效果。过去昭觉寺中天王塑像,较此体积为大,因其殿广五间,视线放散,距离愈远则愈来愈小,故无此感觉。又曾见外地寺中天王造像,有用待立姿势昔,因受殿顶限制,不能伸展,纵高丈六,亦只得其高,而不显其伟。因此一丈六尺高的立象,反而不及这一丈高的坐像魁梧。坐像比例合度,确能显出又高又大效果,这是设计师的经验,也是文殊院的特点。
接引佛龛左右,附祀彩塑造像二龛,一为给孤长者,一为陀太子(作土地、龙神者误)。
文殊院内各殿、堂中所有主要造像,大部神情庄严,衣带生动,以此殿为例,可见当时承担设计、制作的匠师, 各具相当高的技艺和经验。
三门和天王殿
此为第二进,正向接引龛,与左右钟鼓二楼,遥相辉映,因供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故名。殿广五间,进深三间,高10.56公尺,单檐歇山顶,正脊中砌宝顶,四角起翘,舒展轻快。殿内树立硖石大柱十根。两次间,装间场二道,隔分成东西两梢间。前檐明间,开欢门,装板门;两次间各装十抹死扇槛_;两山间各装九抹死扇槛_,棂子均有花纹。后檐柱内,明廊宽敞,明间砖场封固,设韦驮龛;两次间辟道口,各装四抹隔扇;两梢间各装三抹隔扇,西梢间(又称耳房)内立有石刻《文殊院建置源流并田亩谷石数目碑记》一块。
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六年·丁丑)慈笃方丈任内创建;一八五一年(嘉庆二零年·乙亥)本元方丈任内重建,加树石柱。殿中供铜铸观音(一八二心年铸十五尊之四)、文殊(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五)、普贤(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六)三大士骑像一龛。三大士像各高一公尺五;花冠、缨络、坐骑,严肃飘逸,金光闪烁, 见者起敬。殿中悬“佛眼垂青”泥金大匾:后在大龛左右增设泥塑文昌帝君、关圣帝君二龛。
殿后明廊宽敞,明间供铜铸韦天将军(旧称“韦驮”)一龛(南向),高二公尺(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七)。
大雄宝殿
此为第三进,是院中庄严肃静重地。殿广五间,进深四间,高10.56公尺。单檐歇山顶,正脊中砌宝顶,檐角起翘,巍峨壮丽。两山垒砌厚场,殿内树硖石大柱十根。前檐明、次间,装隔扇一十八抹,隔心与裙板各半:裙板剔地起周蝠、磐形图样,偕“福”“庆”二宇之义:东西两梢间,各装二抹槛,棂子图样与隔扇相同,全部隔心,剔透玲珑,镶嵌工整,花样繁多;是清代小木作工人精心规划之作。后檐明间,装六抹隔扇,裙板朴素无华;两面三刀次间砖砌槛场,各装五抹活扇槛,棂子制作亦精。殿中承尘,彩绘藻并,下悬全金“汲引人天”和黑地金书“唱和雷音”大匾,地嵌青砖,整齐清洁:入冬满铺棕荐,科暖夏凉,整个殿宇,轩敞明朗,是文殊院的重点建筑,又称大殿。
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六年·丁丑),慈笃方丈任内创建:一七四一年(乾隆六年·辛酉),丈伯方丈任内重建:一八一八年(嘉庆二三年·戊寅),本元方丈任内再次扩建,加树石柱。
大龛中供铜铸释迦牟尼佛坐象一尊,高二·六四公尺(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八),妙相庄严,是一八二九年听铸十五尊中之最高大者。左右侍立迦叶(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九)、阿难(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十)二尊者,各高二·一四公尺。龛内释迦佛坐前供三十二臂观音(即大悲观音)坐像一尊,高一·三二公尺(一八二九年铸十五尊之十一)。龛前装巨大玻璃,为一九一九年,住持僧明正宗观设置,是当时成都罕见之物,从上海运来,颇多周折,不说过三峡艰难,单说当时由重庆到成都,步行须半月之久。
大龛左右,各供缅甸玉佛一龛,左龛玉佛,是一九二三年四月,院僧性麟和尚,远从缅甸请回者,空林八观中之“缅玉敷龛”即指此;(“空林八观”之二)右龛玉佛,是一九三八年,院僧登云和尚,从缅甸大金塔清回者。此外,宸经楼与法堂各供有玉佛一尊,是由本市尧光寺、十方堂移入的,院内现共有玉佛四尊。
说法堂
是为第四进,相传基地即古信相寺遗址,二杉恰在其前,堂广五间,进深三间,高一二·六零公尺,重檐歇山顶,脊中立宝顶,八角玲珑,下檐明廊环绕。前檐明间,悬黑地金书“说法堂”额子,装六抹隔扇,两次间,装四抹死扇槛。两山封固,无门,左廊间悬大梆。后檐明间,内退二柱,砌砖场一堵,复设韦驮龛,两次间,砌槛场,装三抹死扇滥,左右形成“八”字道口,装隔扇,前后通达,堂中砖砌成坛,正中壁间嵌清圣沮(康熙帝)书“空林”及“临米芾《海月》寺”石刻。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六年·丁丑)慈笃方丈任内创建:一八零七年(嘉庆一二年·丁卯)第六代住持僧铁峰达慧任内重建,并书门额“说法堂”及柱联。堂中供有各类造像八十三尊,其中铁铸戒神十尊,高约一公尺左右,传为宋以前所造,是唐信相寺唯一遗物,各像带有北齐风格,与天龙山造像相近似,是院中最古的造像。堂中央宝盖下,供脱纱药师佛一龛,高九十公分:左右供脱纱药大将十二龛,各像高六十公分,制作极精:沿左右场院设龛供十八尊者(即十八罗汉):十八伽蓝:二十四诸天像,都是一六九七年创建时塑造,各像泥塑全身金身,《文殊院建置源流碑记》中所云“像设庄严,咸臻精妙”;这六十尊像,即其中之一部分。
过去传戒时,戒坛即没于此堂内,外间超荐佛事,亦在此堂之内举行。外间超荐佛事,即《追远嘱后记》中之所谓“应赴经忏”之事,有时则直接往丧户家中举行;文殊院接受外间超荐佛事,是从一七七九年后,第五代住持僧天晓见任内开始的,直至成都解放时止。
戒坛上原先陈列有红柒牌匾(俗称为“高脚牌”)六对,上刻偏体宋字“圣旨、奉旨回山传戒、赐文殊禅院、钦赐御书空林、钦赐龙藏、万寿无疆”黑字(各二块),传戒时排列戒堂外左右,这类封建遗物,和过去官员升堂或出衙时所用的一样,都是炫耀和显示其地位的虚荣之物。堂后复供韦驮一龛,泥塑金身,高二公尺,一六九七年创建时塑造,“咸臻精妙”,然比例不称。与挂单僧所造者同一造型,而各具优劣。
宸经楼
是为第五进,楼高二层。宸经楼简称“经楼”,是储藏南、北藏经及重要文物之处。面广七间,进深四间:高一五·八四公尺;单檐悬山屋顶,脊间正吻作鳌鱼形;两山垒砌坚厚高场,上层山场间开小洞,装玻璃门;全栋共用硖石大柱四十八根。止层为宸经楼,亦称藏经楼,由西山场外设扶梯辟楼门以登,前檐明、次间,统装死扇隔扇,棂子花饰统一。下层从中沿东西向,隔断为前后二部,开二门串通。前半部南向,为大法堂;是过去讲经说法之处,广三间,中设法堂:两次间为东、西大客厅,各广二间,是过去接待上宾之处。后半部北向,明间为甘露堂,广三间,设佛龛,偶设便宴:两次间为东、西二丈室, 各广二间,为住持僧及重要执事僧住处。前檐明间悬“宸经宝楼”黑地金书大匾额,装一十二抹隔扇,两次间,各装活扇玻璃槛。前、后檐柱内,明廊宽敞,从两山场院间辟券门, 内外通达;前廊让二券门,与东西廊道相接,后廊间二券门,东通寂寥轩,西达含元殿;前后檐柱,从台阶直耸达檐口,峥嵘宏伟;前檐柱上石刻兽形斗拱,柱础雕琢花纹,正中六柱间凿成联文,富丽堂皇,是院中最高大而坚固的一幢建筑。楼后余地,砌花台,莳花木。按总体布局,建成形壁一堵,与楼前殿、堂、廊道、两厢建筑及街南照壁相连,构成一组廊屋周匝的建筑群。
[当今住持]
宗性法师,1973年生,重庆潼南人。1990年出家。先后在重庆佛学院、四川省佛学院和中国佛学院学习并获佛学硕士学位。现为文殊院方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人大常委。主要著有《中国禅宗初创期的念佛论》、《佛法中“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等。
[交通通讯]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文殊院街15号
邮编:610017
电话:+86-28-86930421
网址:http://www.konglin.org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六榕寺

[历史沿革]
六榕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原名宝庄严寺,寺中建有佛舍利塔——千佛宝塔。宋端拱二年(989年)改名为净慧寺。因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来寺游览时,曾题书“六榕”,后人遂称为六榕寺。
六榕寺是广州市内最著名的古刹之一,曾是禅宗道场,与海幢寺、光孝寺、华林寺并称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7年被评为广州市十大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数十万中外游人和信徒,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寺院胜景]
寺内有巍峨的千佛宝塔,原名舍利塔,是广州有名的古代高层建筑。塔东为山门、弥勒殿、天王殿和韦驮殿。塔西为庄严华丽的大雄宝殿,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该佛像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
寺内的榕荫园内有六祖堂,供奉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的铜像。六祖是唐代杰出的高僧,随五祖弘忍学法,很得弘忍赏识,后衣钵而归,创南宗学派。其铜像铸造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高1.8米,重约1吨。法貌庄严而性格化,垂目坐禅,神态栩栩如生。六祖堂前榕荫苍翠,菩提婆娑,别致的补榕亭和苏东坡书的“证道歌”碑刻,掩映于绿荫丛中。 80年代,大雄宝殿和观音殿重新修建,使六榕古刹青春焕发,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佛教弟子和各方宾 客。
进入六榕寺,但见巍峨壮丽的花塔屹立在寺院中央,塔身除斗拱及楼层用木制外,各层砌砖迭涩挑承平座和瓦檐,并逐层向内收进,塔身尚存北宋铭文砖和保存北宋重建时的风貌。塔顶层的塔刹为铜柱,铸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像,边同塔顶金色火焰宝珠、双龙珠、九宵盘和八根铁链等构件重逾5吨,庄严、绚丽,直指苍穹,蔚为壮观。登上塔顶俯瞰市区,锦绣景色,历历在目。 塔东为天王殿,建筑为明代风格。塔西为大殿,供奉三尊清康熙三年(1664)铸造的高6米,每尊重10吨的铜佛,分别为阿弥陀佛(过去)、释迦牟尼佛(现在)和无量寿佛(未来)。塔北有一小庭园,内殿供奉一尊泰国佛。南面,在菩提树和榕树的掩影下观音殿、六祖堂和补榕亭显得格外秀雅。堂内的六祖座像是北宋端拱二年(989)按六祖国统一真人真身铸造的紫铜像,重千余斤,六祖像神态平静,双目微闭,微凸的眉骨及闭着的双唇,显示一位圣哲的睿智、圆通、明慧和超然。身上衣裳褶流畅,质感鲜明,实为宋代雕铸之杰作,佛门艺术之珍品。此外,寺内还有碑记10余方,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今住持]
现任住持法量法师,广东湛江人,生于1966年,1986年剃度出家,1993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灵山分院,1997年任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2002年任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交通通讯]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六榕路87号
邮编:510180
电话:+86—20—83388095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海塔尔寺

[历史沿革]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始建于1560 年,1577年建造弥勒殿后才初具规模。1583年第三世达赖喇嘛指示扩建塔尔寺,从此,塔尔寺建造速度加快。经四世达赖指示,1612年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1749年,乾隆皇帝曾御赐寺额“梵宗寺”。新中国成立后,塔尔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人民政府历年拨款修葺。塔尔寺是1961年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谓藏汉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佛教园林建筑群。
[寺院胜景]

酥油花
塔尔寺依山就势,错落而建。其中以八个塔、大金瓦殿、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等最为著名。
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塔尔寺诸佛殿装饰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被人们称为艺术“三绝”,其中尤以酥油花最为有名。酥油花是用酥油塑制而成。酥油晶莹洁白,松软细腻,容易调合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艺术花朵。塔尔寺的酥油花集塑雕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故事等。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塔尔寺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会。届时,喇嘛们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摆到寺外广场,让成千上万的人们观赏。许多人为了一睹酥油花的丰彩,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塔尔寺参加灯会。
壁画,是各个殿宇墙壁上绘画,它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尔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 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小金瓦寺又名为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和家神陈列供奉。
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远眺平顶,金碧辉煌,给人以威严之感。
小花寺又名长寿佛殿,是为七世达速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故名长寿佛殿。它已形成一个小型院落。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清洁优雅。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所在。其外形为二层代檐廊重檐歇山顶、屋顶四角翘起,斗拱精巧明快,犹如一幅优美的木雕画图。

[当今住持]
第十四世才旦堪布阿旺洛桑丹贝坚赞,1965年生。1984年出家。1986年受比丘戒,取法名为阿旺洛桑丹贝坚赞。历任塔尔寺寺管会担任副主任、治安主任、出纳、保管等职。1991年被认定为第十三世才旦堪布久美柔贝宁宝转世。1995年到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习。2000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现任塔尔寺堪布、青海海东地区佛教协会副会长、民和县政协副主席、民和县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交通通讯]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
邮编:810000
电话:+86-0971—2232357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慈云寺

[历史沿革]
慈云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始建于唐代。山门右侧俯卧着石刻青狮一座,传是宋代遗物,与隔江白象街的大白象遥相对峙,俗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1757年重修,原为观音庙,起初规模不大。1927年云岩法师(慈云和尚,人称八指头陀)托钵来此,募资重修扩建,始具佛教丛林规模,更名慈云寺。在寺内设有“爱道堂”,安置尼众,打破历来僧尼不同院的习惯,把慈云寺改变为海单寺院,是当时全国惟一僧尼合庙的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由佛教界管理使用。慈云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和旅游胜地,而且积极开展捐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活动,先后创办“佛教希望工程”,“佛教慈善功德会”,“母亲工程”,还致力于佛学教育,开办了僧伽培训班。
[寺院胜景]


慈云寺建筑面积约四千多平方米,殿宇依山势而建,全寺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韦驮殿、普贤殿、三圣殿、地藏殿以及爱道堂等。
慈云寺建筑具有中西风格,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所藏文物玉佛、金刚幢、千佛衣、藏经、菩提树等并称五绝。藏经楼藏有稀珍本的影印宋版《碛砂大藏经》一部计6362册,以及佛教经典、金绣佛挂像、千佛衣、古代指书指画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画等。还有一棵国内罕见的菩提树,系六十年前自印度移植,如今已枝繁叶茂。树下池内有雕塑莲花一朵,上立释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条龙,口喷清泉,曰“九龙浴太子”。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释迦牟尼玉佛,高1.87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国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缅甸迎来。玉佛前悬挂着四个金刚幢,上面有五色金线盘结粘贴而成的《金刚经》全文。
[当今住持]
惟贤长老,1920年生,四川省蓬溪县人。1930年出家。先后就读于龟山佛学院、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1941年毕业后创办了大觉佛学院,先后任教授、教务主任、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市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等职务。著有《般若与人生》、《法华经说什么》、《唯识札记》等。
[交通通讯]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海狮路1号慈云寺
邮编:400062
电话:023-63739833
http://www.ciyun.org/Index.htm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华岩寺

[历史沿革]
华岩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传说始建于唐宋,经历代扩建始成今格局。据志书记载,明清两代均有重大修复,故目前仍保持明清风格。华岩寺属佛教禅宗,接嗣于四川梁平县双桂堂破山大师,传临济宗三十二世法近回百年经六十四届支持,曾付法至成都、内江、沪州、乐山、巴县以及北京华岩寺等,故《巴县志》有“华岩寺宗支流衍天下”的记载。
[寺院胜景]

华岩寺风光
华岩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乡大老山,因寺南侧有一华岩洞而得名。现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华岩寺岩高百丈,形状像笏,寺内外松竹修茂,十分幽邃,有天池夜月、万岭松涛等八景;华岩寺分大寺、小寺。大寺殿堂建筑系传统庭园式砖木结构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殿堂,即大雄宝殿、圣可祖师堂和观音堂;寺左侧为接引殿;大雄宝殿内的十六尊者木浮雕,为各寺院所少见,寺内还珍藏有印度玉佛及铜、玉、石、木、泥雕像多尊及大金塔模型等;小寺即华岩洞,与大寺隔湖相望,为华岩寺之祖庙。
华岩寺有“巴山灵景”之称,集山、水、洞、林、寺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华岩寺寺院庞大,气势恢宏,设有天王殿、藏经楼、观音堂;寺内有释迦牟尼、观世音、达摩尊岩像,藏经700多卷;华岩湖,占地7.5公顷,四周茂林修竹,湖面清静幽深,湖上建有湖心亭一座,另有宾馆、茶楼、游船;荷塘数处,形成“天地夜月”、“柏岭松涛”、“曲水流霞”、“疏林夜雨”等八景。
[当今住持]
道坚法师,俗名成满早,羌族,生于1968年12月14日,四川省北川县人。1991年游历名山,追求出家之路。1992年4月28于重庆华岩寺出家,礼心月法师为师,赐法名朗满,号道坚。后就读于重庆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云南大理医学院,1993年在厦门南普陀寺妙湛法师座前受具足戒。1997年考入中国佛学院本科班,毕业后继续于研究生班深造,同时兼任中国佛学院讲师,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有佛学研究论文数十篇。2005年3月7日,正式晋院为重庆华岩寺方丈暨重庆佛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重庆佛教协会副会长、重庆华岩寺方丈。
[交通通讯]
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寺
邮编:400052
电话:+86-23-65251292
传真:+86-23-65260266
网址:www.fowg.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2:08 , Processed in 0.28237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