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说说布施网] 广论(五)作业(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1、请说明发菩提心两种不同的态度与行为?

  对菩提心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与行为:
      
  一种人认识到菩提心是大乘命根,故以菩提心为核心,按菩提心的教法长期殷重实修,而真正步入了庄严的大乘殿堂。

  另一种人修菩提心,只是稍忆文句,更下等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念而已,但对其余道之微小分却大力修持。

  正如《般若经》所说:“舍本逐末,获得美味反觅粗食,得到大象还寻脚印,不乞求赐予丰美物品的主人,却向施舍微劣物品的仆人乞讨。”

  或者,一般人以内心稍得平静,代表寂止的修法;只对单空精进,就说是修习胜观;自己并无佛慢,大略观想一下,表示生起次第;略略修些气脉明点,表示圆满次第。诸如此类都是对大乘法要不娴熟、不精通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2、请说明发菩提心必须具足智慧和大悲的原因。

  菩提心即为求正觉之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什么是智慧呢?梵语若那Jñ&amacron;na,译曰智。般若Prajñ&amacron;,译曰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又知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通为一也。大乘义章九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法华经义疏二曰:‘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瑜伽伦记九曰:‘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为智,当知第十度。’

  在这里我们说的智慧主要是指空性智慧。有了空性的智慧,我们就能了达诸法没有一个真实的本性,而是一个因缘性,生灭性,无常性,无我性,无有真实性,是一种过程性,是变化的,包括我们最执着的五蕴身心,你认为这个身心世界就是我,其实那有一个我呢?假如你要认为有一个我,这个我执就是生死的原因,就是烦恼的原因,有这种我执,有我相就有人相;有人我相就有不平等相,有不平等相就有善恶相,有善恶相就有生死苦海,“无明不觉生三世,境界为缘长六处“,都是因为这种执着引起的,都是这种我执惹的祸。你说你贪心,嗔恨心,愚痴心,贡高我慢心,邪见心从什么地方来,都是从我执中来,一旦有我执,就有我贪,我爱、我慢,我痴四大根本烦恼,一有这些根本烦恼,相应的随烦恼就起来了,我们要遮止生死边际,不随于生死苦海当中,那就必须要破除这种我,那个因没有了,那个生死的果也没有了。所以说“慧能遮止生死边”。

  大悲心者谓起信论所说三心之一。论曰:‘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三心指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指正念真如之心。深心,指乐集一切诸善行之心。大悲心,指欲拔一切众生苦之心。)

  又说”悲能遮止寂灭边“。当小乘人于安住在人我空、安住在三摩地当中,以自利为满足的话,那么他”欲拔一切众生苦“的悲心就是发不起来。因为对于生死轮回他有一种恐惧,由于这种恐惧,自己安住在人我空里面,安住在这种禅定里面,不想更进一步地圆满自己的功德,没有大心,不能回小向大,怎么来利益众生。

  所以说没有智慧就不能断我执,我执不断,死生的因不断,自己尚不能了脱生死,怎么能发让一切众生了脱生死的心呢?没有大悲心,只为自利而修行佛道,那也是自私自利之心。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而修习佛道是为魔业。要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必须先要修习智慧和大悲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1、请以教理论证,修持净土需发菩提心。

  《佛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佛说观无量寿经》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在这两部经典中都说到了,欲生彼国者,不论是上、中、下辈都要“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为什么呢?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铸成,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菩提心。欲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与阿弥陀佛相应。当我们临命终时有一种与阿弥陀佛相应的心行,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直接推动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无二无别,弥陀自然会在我们心中显现,这种相应是最彻底的相应,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为什么诸大菩萨对人生起菩提心执为稀有?

  解佛密意堪为定量19诸佛子等,若有如此宝贵之心,于内生起执为希有,叹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则不执为如是希奇。
      
  了达诸佛密意、所说堪为标准的诸菩萨们,若见某人内心生起了如此宝贵的菩提心,则会认为稀有,赞叹此人生起了如此稀有的妙道。如果只是内心生起了愚人所爱的微少功德,则不认为稀奇。
  
  为什么呢?因为如《入行论》云:“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胜心宝,先无今得生。”“岂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识,岂有如此福?”“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从摇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此说是出佛语心藏20胜教授故。
      
  这是说,掘出了佛语的精华、最殊胜之教授,故比喻为“从正法乳中提炼的精华”。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3、“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所谓扼要就是,扼据要冲,切中要领,据险扼要,控制四方。说得白一点就是抓住要点。

  圣教的要点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门,菩提心犹如一切佛法的种子,菩提心犹如从正法乳中提炼的精华等等,圣教的扼要就是欲证无上菩提。

  当对于圣教的扼要有所了解,那么我们观察阿底峡尊者的这段传记,更加了解“大小乘不以见分,但证空慧,尚非大乘因,何况其余。惟菩提心乃为大乘因,亦唯菩提心乃入大乘门。不论修什么法门,修菩提心乃是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1、什么是从四缘发心

  一、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善男子、善女人,亲见诸佛及诸菩萨不可思议的神变威力,或者从可信者处听到如是事迹。见闻之后,心想:无上菩提有大威德,能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神变威力。由此见闻的力量,对大菩提深生信解而发起菩提心。
      
  二、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
      
  有一类人虽未现见或听人述说诸佛菩萨的神变威力,但由听闻法师说法,依靠无上菩提微妙正法的菩萨藏教,闻后生起甚深信解。由听闻与深信的力量,对佛陀的智慧产生信解,为了获得如来微妙智慧而发菩提心。
      
  三、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
            
  又有一类人虽未听闻如上正法,但由于见到一切菩萨藏法即将隐没,而如是发心:菩萨藏正法若能长久住世,便能灭除无量有情的生死大苦,我应令菩萨藏法久住世间,为此我一定要发菩提心。所以第三缘是:由为护持菩萨藏法的力量,于如来智慧产生信解,为证如来微妙智慧而勇发菩提心。
      
  四、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见难发心而发其心。共为四种。
      
  又有一类,虽未观见正法行将隐没,但在末世见到浊恶众生身心被上品烦恼恼乱,多有愚痴、无惭、无愧、嫉妒、悭贪、忧苦、粗重、烦恼、恶行、放逸、懈怠、无信等,见后心想:在这五浊恶世,无量众生被烦恼恼乱之时,能对声闻、独觉菩提发心,尚且难得,何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应发起大菩提心,让恶世无量有情随学我发菩提大愿。由于观见末法时代发心难得的力量,而对大菩提生起甚深信解,由此发起菩提心。
      
  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
      
  发心的道理,《瑜伽师地论》的文句中,都是说“于大菩提发心”,由此可见,所谓“发菩提心”是指发心希求证得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2、为什么说“利他即成自利”?

  从教证上来说明:《入行论》中说:“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佛往昔行菩萨道,并未争取自利,只是一味地利他,结果早已成就了自利究竟的法身。

  从公案上来说明:唐朝,智岩法师出家后到石头城的疠人街,为病人传讲佛法,并且无微不至地关怀病人,亲自为他们吮吸脓水,洗涤疮口和衣物。后来唐高宗永徽年中,他圆寂在疠人街,脸色丝毫不变,身体散发异香,持续了十多天。      

  唐朝益州福感寺,有位道积僧人,生性慈悲。凡有厉疾、脓血、秽气的人,都把他们召集在一起,亲自给他们洗补衣服,治疗疾病,和他们一起吃饭,毫不嫌弃。有些人不理解,他说:“境界上无染净,染净都由心。不起分别念,爱憎从何处生呢?”后来,他圆寂在本寺中。当时正值炎夏,天气异常炎热,但他的法体不臭不坏。过了一百天,还是结跏趺坐,与最初无异。

  从理上来说明:舍他资财,自得富裕;为他说法,自得智慧;忍他损害,自得相好;三门敬他,自得尊重。可从无量侧面来观察、证实这一点。世人也说,与人方便与自方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

  因此,利他即是成办自利的重要途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3、菩萨如何自利利他?

《优婆塞戒经》——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佛言:“善男子!若离菩提无菩提道,离菩提道则无菩提;菩提之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胜一切声闻、缘觉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之道。”
善生言:“世尊!声闻、缘觉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胜”?“善男子!声闻缘觉道不广大,非一切觉,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为胜。犹如一切世间经书,十二部经为最第一。何以故?所说不谬,无颠倒故。二乘之道比菩萨道,亦复如是。”
  
  “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学,即是学果。云何名学?行菩提道未能具足不退转心,是名为学;已得求退,是名学果。未得定有,是名为学;已得定有,第三劫中是名学果。初阿僧祇劫,犹故未能一切惠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第二阿僧祇劫,虽一切施,未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如是二处是名为学。第三阿僧祇劫,能一切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是名学果。善男子!菩萨修行施、戒、忍辱、进、定、智时,是名为学;到于彼岸,是名学果。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不名为施,有亦惠施亦波罗蜜,有非惠施非波罗蜜。善男子!是施非波罗蜜者,声闻、缘觉、一切凡夫、外道异见、菩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施是。是波罗蜜非惠施者,如尸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亦是惠施亦波罗蜜者,菩萨第三阿僧祇劫所行施是。非施非波罗蜜者,声闻、缘觉持戒、修定、忍、慈、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罗蜜,是名为学;亦施亦波罗蜜,是名学果。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尽智、无生智也。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是名为学;得菩提已,是名学果。自调诸根,次调众生,是名为学;自得解脱,令众生得,是名学果。修集十方、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名为学;具足获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学果。为利自他,造作诸业,是名为学;能利他已,是名学果。习学世法,是名为学;学出世法,是名学果。为诸众生不惜身财,是名为学;为诸众生,亦不吝惜身财、寿命,是名学果。能化众生作人天业,是名为学;作无漏业,是名学果。能施众生一切财物,是名为学;能行法施,是名学果。能自破坏悭贪、嫉妒,是名为学;破他悭贪、嫉妒之心,是名学果。受持五根,修行忆念,是名为学;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学果。”

  “善男子!菩萨信根,既自利己,复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于身、命、财不生悭吝,是名自利。菩萨定知若用声闻、缘觉菩提教化众生,众生不受,则以天人世乐教之,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萨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以故?如是菩萨于法财中生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恼,自处安乐,如是菩萨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闻,虽复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后转教,是名菩萨自利利他。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若作后世,则能兼利。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菩萨若能自足如是二乐、二福化众生者,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惟。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三者、具足念心。复有四法能自他利:谓四威仪。复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闻,四者、布施,五者、智慧。复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谓六念。复有七法能自他利:谓坏七慢。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品菩萨。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乐近善友,二者、不乐。乐善友者,能自他利;不乐近者,则不能得自他兼利。善男子!乐近善友复有二种:一、乐供养,二、不乐供养。乐供养者,能自他利;不乐供养,不能兼利。乐供养者,复有二种:一、能听法,二、不能听。至心听者,能自他利;不至心听,则无兼利。至心听法,复有二种:一者、能问,二、不能问。能问义者,能自他利,不能问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能问义者,复有二种:一、至心持,二、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至心持者,复有二种:一者、思惟,二、不思惟。能思惟者,能利自他;不思惟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能思惟者,复有二种:一者、解义,二、不解义。能解义者,能自他利;不解义者,则不得名能自他利。解义之人,复有二种: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如法住者,复有二种: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者、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者、时说,二、 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呵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六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者、时听,二者、乐听,三者、至心听,四者、恭敬听,五者、不求过听,六者、不为论议听,七者、不为胜听,八者、听时不轻说者,九者、听时不轻于法,十者、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听时为受持读,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调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闻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善男子!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而说,一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为说,二、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别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善男子!不净说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亦名污辱,亦名错谬,亦名失意。清净说者,名曰净洁,亦名正说,亦名实语,亦名法聚。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部经,声论、因论、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说。听者有四:一者、略闻多解,二者、随分别解,三者、随本意解,四者、于一一字一一句解。如来说法正为三人,不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如是四人分为二种:一者、熟,二者、生。熟者、现在调伏,生者、未来调伏。善男子!譬如树林,凡有四种:一者、易伐难出,二者、难伐易出,三者、易伐易出,四者、难伐难出。在家之人亦有四种:一者、易调难出,二者、难调易出,三者、易调易出,四者、难调难出。如是四人分为三种:一者、呵责己调,二者、软语而调,三者、诃责、软语使得调伏。复有二种:一者、自能调伏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请他令调。复有二种:一者、施调,二者、咒调。是调伏法,复有二时:一者、喜时,二者、苦时。为是四人说正法时,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为其给使。善男子!菩萨若知是二方便,则能兼利,若不知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先学外典,然后分别十二部经;众生若闻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复为众生说烦恼过、烦恼解脱,叹善友德,呵恶友过,赞施功德,毁悭过失。菩萨常寂,赞寂功德,常修法行,赞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

  “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何以故?若无在家,则无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善男子!有道、有道庄严:道者、所谓法行,道庄严者、所谓在家。出家菩萨为在家者修行于道,在家之人为出家者而作法行。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受,二者、施。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诵,二者、教。”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兼有四法:受、施、诵、教,如是名为自利利他。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菩萨亦应拥护自身,若不护身,亦不能得调伏众生。菩萨不为贪身、命、财,护身、命、财,皆为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摩诃萨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菩萨若不自行法行,则不能得教化众生。善男子!众生诸根凡有三种,菩萨诸根,亦复三种,谓下中上:下根菩萨能化下根,不及中、上;中根菩萨能化中、下,不及上根;上根菩萨,能三种化。”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自利利他,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是二利,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1、何为四因发心,何为四力发心

  从四因发心者:

  谓种姓圆满,善友摄受,悲愍有情,而不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而发其心。
      
  第一因“种性圆满”:菩萨的种性具足。按《大乘庄严经论》,即具有大悲、大信、大忍、大行四种相貌。
      
  第二因“善友摄受”:菩萨得蒙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慈悲摄受。
      
  第三因“悲愍有情”:菩萨对众生常起悲悯。
      
  第四因“不厌患生死难行”:菩萨于长夜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的生死大苦,难行能行,心无怯弱、畏惧。
     
  从四力发心者:

  自力: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菩萨由自身用功的力量,能对无上菩提深生希求,称为自力。

  他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菩萨由他人功力,能对无上菩提深生爱乐,称为他力。

  因力;昔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而能发心,是名因力;菩萨因前世曾修习大乘善法,故今生才一亲见诸佛菩萨或听到诸佛菩萨称扬赞美,便能速发菩提心。这叫因力,即宿世曾串习大乘佛法的力量。仅一见闻尚能如此,何况亲睹诸佛菩萨的神力,听其演说圣法。
      
  加行力: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修善法,名加行力。菩萨此生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认真思惟等,长期修习各种善法,由加功用行而发起菩提心,称为加行力。
      
  依此四力而发其心。依这四种力发菩提心,即从四力发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2、怎么让不坚固的菩提心逐步转到坚固的菩提心。

  《菩萨地》说:依上总别八种因缘,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又由依止此诸因缘,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发心者,名不坚固。
      
  《菩萨地》中说:依靠上述总别四因、四缘,在四力中,由自力或因力所发的菩提心,坚固不会动摇,叫坚固发心;由他力或加行力所发的菩提心,不坚不固,会有动摇,是不坚固发心。

  用种子来比喻,因力如同种子的种性,自力如同种子的质量,种性好并质量也好的种子,抗风险能力强,不管环境如何恶劣,都能生长。种性不是那么好的,而且自身质量也不是太好的种子,只能在温室中生长,一遇到风雨就会夭折。
      
  此处“不坚固”,是指遇上被恶知识摄受、怖畏轮回、见众生难度等因缘时,菩提心可能退失,不是指任何依他力、加行力的发心都会退转。当然,大体上说,由他力推动而发心,不及自己用功发起的坚固;仅仅一世努力的发心,也不如宿世有深厚善根的发心。

  当我们听经闻法或加功用行很久都没有见到力量,就说明你往昔时候你没有下过大乘的种子,只是在今生今世才开始,积累了的少,见效也就慢.但也不要太灰心丧气,要给自己打气,要更加努力地去修,特别是加功用行,尽管你往昔没有因力,但我们通过加功用行在今生今世种下了因力,并逐步熏习,我们往未来看,就会有信心,我们的菩提心一定会慢慢坚固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1:07 , Processed in 5.87172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