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大德开示] 永嘉禅讲座 达照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讲话,凡夫的舌头很容易讲是非,讲无意义的话。我们修三皈依,发誓要讲能够激发人的自信,使别人都快乐的语言。然后我们看,在你的心中,对于舌头舌根就产生了执著,一定要讲好话,或者讲坏话,包括讲法也是如此,如果执着我的舌头存在这里必需讲法,这个就是贪法,贪受法爱,天台宗告诉我们,讲法也要离法爱,离开对法的执著。包括讲话,让舌根变的柔软自由,佛经里面说,凡夫的舌头都是短舌,佛的舌头才算是正常的,伸出来可以把整个脸盖起来。说明什么问题?佛的舌头很柔软细薄,舌头细长的人,讲话的声音肯定很美妙。如果讲话声音不清楚,舌头一定会比常人短一些的。古人说:三辈子不打妄语,舌头就能舔到鼻尖。我们舔不到鼻尖,就是打过妄语,骗过人。佛经讲的广长舌,就是一个表法。如果我们不打妄语,不讲恶语,舌头就会慢慢变薄、变细、变长,道理很简单,因为美好的语言总是很柔软的。气急败坏的骂人都是直冲对方的,所以出柔软音是很重要的。这是以后的果,那么现在的因呢?从我们修禅定的角度来说,对外界的味觉,在心中也要进行呵斥,凡是舌根所对的一切味觉和语言,修禅定时都要把它放下。



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第五诃触欲。这个触总的来说,是身体对外界的感触。我们到市场去买布,抓一抓,这个手感还不错,手感就是你的触。包括对异性身体的互相接触,凡夫无始劫以来就是贪着这种身体的感触。在与外界的感触中,除了男女的感触之外,还有寒冷需要衣服、炎热需要空调等等,身体所感触的一切,只要对它产生一种执著,一种追求,一种欲望,痛苦就会无尽。所以我们需要呵斥触欲。

在这里,已经把五欲讲得很清楚,色声香味触。每个欲讲下来,一个一个都舍弃了。这个时候,你的六根与六尘的感觉象脱离了一样,能不能生起这种感觉?眼根与色尘脱离,耳根与声尘脱离,鼻根与香尘脱离,舌根与味尘脱离,身根与触尘脱离,所有的一切欲望,对生命以外的要求都停下来了。

在这种感觉中需要注意的是:佛法没有说把六根六尘都毁灭,我们从来不需要毁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舍弃的心态。把这种心态带回家,你就会发现:丈夫或妻子会因此显得特别可爱,因为你不受他们影响了。有两分就享受2%,九十八分就享受98%,完全清静,这是一种智慧的、积极的、没有副作用的心态。这是呵斥了五欲以后所感受到的内心世界的宁静。

第一讲是对外境的要求,要清净、要怎么样,其实这一切真的需要吗?你如果学会了不受外界的干扰,这就是呵斥五欲的要点和作用。修学禅定不舍弃五欲的干扰,是不会有受用的。另外,在理性认识上没有彻底把五欲放下,想解脱也是永远不可能的。所谓的“解”,就是把根尘的结打开,让根尘脱落,不再牵挂。解脱不在别处,佛性就在你的六根门头放光。为什么会放光?色声香味触法都不要了,这个时候看自己,眼耳鼻舌身都是很清楚的。你还会因此感受到生命呵斥了五欲之后的清净和觉照!这就是生命最完美的体现。

好!我们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  摒弃五盖障

   

    各位同学:

我们今天学习第四讲,摒弃五种盖障,简称叫作弃五盖。这个盖,就像锅盖一样,覆盖了我们身心本来具足的光明、清净、稳定、智慧的状态。可是生活中,我们的心却呈现出一种杂乱无序的混乱状态。这是因为各种烦恼覆盖了我们本来具足的这一切。其中最根本的烦恼是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这三种迷惑使我们无法进入真正的禅定。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五种烦恼状态,比无明、尘沙、见思惑表现的更为激烈,它们一直折腾,掩盖着我们生命的自性光明。所以盖也叫盖障、障碍。就像一条菩提大道,有五重障碍堵住去路,你想通达无阻几乎是不可能的。

学完五盖以后,我们会发现,为什么自己修学禅定少有进步,智慧开发不了,甚至学习世俗的知识、技巧都没有多大的兴趣,体悟不到生命的快乐。原因在哪里?五盖作祟啊!它是我们健康生命的大敌。所以要了解五盖的真相,然后发自内心的舍弃它、摒除它,以此来保障我们身心的健康和自由。大家看讲义:



所言弃盖者,谓五盖也。

一弃贪欲盖。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中生欲。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欲无由近道。

五盖第一个要舍弃的是贪欲盖,贪欲是健康人生最大的障碍。一个人如果贪得无厌,跟任何人在一起,都会遭到厌弃、舍离,甚至彼此结怨仇,因为贪欲的前提是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比如贪欲重的人,当他需要别人帮助时,顺心了他会认为理所当然,不尽人意时就跟你结怨仇,甚至在家庭中都会六亲反目,失去做人起码的伦理道德。贪欲有轻重两种:一种是善法欲,一种是贪欲。善法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贪,但善法欲会激发人积极向上。比如我们学习永嘉禅,希望身心健康有智慧,这也是一种欲,但这种欲是一种善法欲,它会促成我们身心的稳定,并对环境造成一种正面的良性循环。假如是贪欲,必然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一种伤害,这种伤害可能很微小,或者不为人注意,但时间久了,必然不为人所喜欢,因为这是一种恶欲。比如贪财,用正当的途径获取钱财,养活身心和家庭,过一种健康的生活,这是善法欲。贪欲就不同,希望得到、拥有更多额外的东西,贪财的念头一经生起,就偏离了正确合法的轨道,心中就埋下了负面的不良因素,一旦这个因素产生影响,整个身心就开始毁灭。

佛经里讲,有一个国王的女儿非常漂亮,外出游玩时被一个捕鱼人偶然看见,心生恋慕,于是他荒废捕鱼业,天天跑到国王女儿住的地方希望见到她,直到病了还恋着她。渔夫的母亲心疼儿子,迫不得已到皇宫去卖鱼,并经常送鱼给皇帝的女儿,希望借此机会能让儿子面见女孩。得知真情后,国王的女儿很慈悲,与老人约好那天她要去某神庙烧香拜神,告知捕鱼人躲在天神像的背后见她。这个庙的天神是很灵的,这一天他知道国王的女儿前来朝拜,不能让捕鱼人对她有非份之想,他用神通让躲在天神像背后的捕鱼人睡着了,女孩来到神像后面怎么推他也不醒,结果她把自己身上的珠宝、璎珞都留下来后就回去了。捕鱼人醒过来看到这么多珍宝,知道皇帝的女儿来过,悔恨自己错过机会,越想就越难受,以至欲火焚烧,这个欲火从心中烧起,烧烂了心,烧焦了皮肤,以致死亡,死的时候像被雷电击中一样。可见欲火焚烧的厉害!贪欲心严重的时候,心会灼热得火烧火燎,就像蚂蚁爬在热锅里,越爬越会掉到热锅中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里另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出家比丘尼。出家人本来应该是持戒清净的,但这个人欲望很重,不想受淫欲戒,不但不想受,而且没有正知正见。有一次她欲火中烧的时候大放厥词,认为佛制戒律不杀生也有道理,因为众生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偷盗也有道理,不淫欲却是没道理,说淫欲是两厢情愿,为什么要制这条戒?说这话时,她马上就从女根部位生出欲火,烧坏了身体,地上裂开一个洞,她当场就身陷地狱。在印度就有这么一个地方,玄奘大师去过,回来后写的《大唐西域记》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洞,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测量不到洞底有多深。说这些道理是让我们明白,当严重的贪欲生起来的那一刻起,首先损害的就是我们自己。

贪欲和善法欲,我们要分清楚,善法欲是一种必需的身心欲望,它是健康生命的保障,假如没有这种欲望,生命会无所事事,甚至会枯萎。所以健康的善法欲,不会覆盖我们心灵的智慧,只有贪欲才会覆盖。我们这里要舍弃的,是在禅法修行中生起的这种贪欲。它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财色名食睡。前面讲的呵五欲,呵斥的是外在的五尘,现在指的是我们意识中生起的这种强烈的欲望,如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等等。如果打坐时生起的念头是为了更好的入定,这还是属于善法欲。假如杂念纷飞:应该多赚些钱改善家庭生活、或者做更大的事业,应该多弘扬佛法……这就变成了一种贪欲,使善法欲走向了反面,促成了念念不停的“贪”。善法欲应该是良性的、正常的,它与贪欲的连接点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

欲界众生有三种欲:食欲、色欲和睡欲,其中色欲是最主要的。古人认为:食色性也,男女饮食是人的天性。佛法告诉我们,欲界众生,要想进入四禅八定,必须把欲界一切都放下,可我们总牵着世间的男女情事不愿放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追求世间之乐,禅定之乐就难以成就,如果放弃世间的欲望来成就法喜之乐,从四禅八定的角度来说,完全可以实现。一些在家居士,特别是年轻人坐禅的时候,能够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的状态和感受,对世间的淫欲之乐就不会去贪求。学习大乘禅法,不坐禅,不在初禅、二禅的时候,还可以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只要不贪着这种“天伦之乐”,解脱就有可能。永嘉禅法就有这种精神,可以使我们生命于内在的层次上得到超越。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用害怕舍弃这个欲盖就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这里讲的“盖”,用禅定的话来说,是指禅修、入定的时候,这个欲望生起来了怎么办?所以要有一个正念现前:世间的贪欲如果念念相续、旋转不停,它就会覆盖善心。这个善心包含了禅定的法喜和感受,如果对善法生不起轻安快乐的感受,那是因为贪欲在念念相续。知道欲望生起来,必须在心中毫不犹豫地把它舍弃。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世间的人如果欲望过重,会把身体烧坏。比如一个人淫欲过度,他的脸色一定会发黑,为什么?太重的欲火烧焦、烧黑了正常的肤色。在人体容易刺激、欲望重的地方,皮肤的颜色就会显的黑一点,这就是欲火燃烧的现象。如果心时常处在欲望中,也会被烧成黑色,以至失去正常人的伦理道德。

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认识:让生命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必须把负面的、覆盖身心健康的贪欲彻底舍弃。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我们应该尝试着学会把贪欲之念转化成善法欲。禅定之乐较之世间的淫欲之乐,肯定是更加高级、更加全面和深刻!有了这样一种认识上的转变,就容易转贪欲为善法欲,把强烈的欲望变成求善法的动力,这是舍弃五欲一个很好的方法。欲是种种恼乱的住处,执著这个欲望,想清净、安住于禅定之道,是不可能的。



二弃嗔恚盖。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如是嗔觉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

嗔恨是第二个覆盖我们心性的恶法,是失去佛法的根本。佛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心生起,所有的障碍之门都打开,并烧毁八万四千功德之林。所谓:只见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里一着急就嗔恨,多少功德都会被烧掉。看嗔心重的人就是这样,说话很容易得罪人。

嗔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顺理嗔、非理嗔、诤论嗔。顺理嗔是自己有道理,别人没道理,然后你心里着急,非要把道理说个清楚,非要把事实弄个明白!昨天遇到一个人,说自己脾气大,嗔心重,但他又认为自己是顺理嗔:我有道理,别人没道理。天下会有一个认为自己没道理的人在那里发火吗?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有道理的。像女孩子就经常会跟丈夫闹一下,她不闹那个嗔火发泄不掉,小闹是撒撒娇,大闹就麻烦了,会伤害到丈夫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我们在坐禅中,如果嗔心太重,引发的后果是非常严重可怕的,特别是修禅定有受用的人,嗔心会直接影响环境和健康,严重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城市。嗔心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毒素,如果坐禅中嗔心生起,根本就无法入定,更谈不上坐禅功德。所以要放弃这样一种嗔毒。尤其是女众,担负着相夫教子的重任,真正具备母爱与慈悲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母亲嗔心很重,她的儿子绝对健康不了。妇女怀孕期间、哺乳期间如果生起嗔恨心,孩子肯定会生病。过去有一个母亲,精心喂养一个孩子,结果这孩子死掉了,母亲很痛苦,就去问印光法师,自己没干缺德事,祖上也善良,营养也够,为什么孩子会死掉?印光法师就问她:你是不是每次都是生气时给孩子喂奶?母亲证实都是夫妻吵架时,孩子哭了抱过来就喂奶,而那时也正是生气的时候。印光法师告诉那母亲:孩子是被你的奶水毒死的。其实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这个道理:两只体检都健康的白鼠放在一起,一只喝生气女人的奶水,另一只喝健康母亲的奶水,三个月后,喝生气奶的老鼠死掉了,另一只健康如常。这个例子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嗔心的毒性。一个人当他充满嗔心的时候,整个血液都是有毒的,特别是肝脏最受伤害,心火太旺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嗔心是失去佛法的根本。如果制服了嗔恨心,佛法就会在心中根植。

凡夫都有自己的处世标准,并认为这个标准总是对的,不符合这个标准就生气。要知道凡夫的标准是局限的、不究竟的,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佛法,很多时候会造下诽谤圣贤,诽谤正法的恶道因缘,并因此失去佛法的利益。贪欲重堕落的还只是饿鬼道,嗔心重堕的是地狱道,嗔心比贪心的后果更为严重。像八寒八热的地狱众生,在铁围山中,四边都是火,天天在那里喊着痛苦,特别生气。很多人就是这样,生气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事后回忆总是后悔,一时之气造地狱之因,划得来吗?所以我们在修学禅定之前,要时时照顾自己的心,绝对不能生嗔心,禅修之外要修慈悲观来对治嗔心,这是法乐的冤家,善心的大贼。法乐是什么?是禅定的法喜。嗔恨心重的人,是无法得到这种法喜的。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在打坐时,突然想到一件不如意的事,心生怨恨,随即就失去了禅定的快乐。大家共修很安静,一只手机响了,马上心里厌烦:怎么手机还不关!这时候嗔恨心已经扰乱了清净心,听到手机声,应该是心里很清楚,知道怎么回事,但不生嗔恨心,这就是智慧。

我们讨厌别人,每一个微细念头的生起,都是嗔恨心,这是善心生起的大贼,什么是真正的善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有大善的,不偏袒任何人,很公平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大自然,但是你能不能承受生命真正健康的东西呢?那是需要有一颗纯净的善心,而且不夹杂嗔恨心,一切善法都是在纯净的善心里才会得到展现和落实。最明显的就是家庭生活,经常会有一些居士,很善心的为家庭成员付出很多,然后带着嗔心,数落对方这样不行那样不行,结果对方既不领情,也不感恩。那是因为所做的一切善事里边夹杂着嗔恨心,所以善心最终还是被嗔心所障碍。造口业也是这样,只要心里还有嗔恨,自然就会造口业。心里讨厌某个人,即便暂时不讲,一旦有机会,肯定还会讲,严重的还会骂人,所以嗔恨心对于善心的生起是一大障碍。

坐禅的时候,应该作这样一种思维:面对九种恼乱,都不生嗔恨。九种恼是什么?首先是恼乱我的个体;第二是恼乱我的亲人,杀父、杀母,杀亲戚朋友;第三是赞叹我的冤家,凡夫总是冤亲分明,本来赞叹与你无关,但赞叹的是你的冤家,所以你难过。对于修禅定的人来说,这些正好都是障碍。这里讲的九恼,就是指恼乱我的人、恼乱我亲人的人、赞叹我冤家的人,这三个方面的人都是我的冤家对头,而且每个方面都具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乘起来三三得九,称为九恼。由于九恼的缘故,产生嗔恨。嗔恨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留在心里的一种怨气,一种毒素,如果没有嗔恨,这个毒不会产生,有了嗔恨,怨气就会蔓延,所以叫埋怨。怨气不是一两天积的,它是嗔恨心慢慢培养起来的,一而再,再而三,到最后怨气冲天与嗔恨心共同成长。所以怨恨一旦生起,赶紧把它消失,否则就会心生恼乱。

凡夫是很可怜的,别人骂你,诽谤你是希望你难过,结果你真的难过了,上当了。难过了又怎么样呢,报复对方让他难过,结果他也上当。人与人之间的吵架是这样的傻,互相间拿着“刀”去伤害对方,事实上每一次伤害,首先受伤的就是自己,自己的那颗心,如果是亲人,伤害的更是两重性。所以要修慈悲心,包括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在家里更要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慈心会长养我们的善根,而嗔心则会覆盖我们的禅定之心。这里有一个修慈心的偈颂:

何物杀安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

佛陀回答说:

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这个偈颂的实际内容,是教我们要修慈悲、修忍让来消灭心中的嗔恨,令心地清净,使生命呈现出安乐、无忧、无毒的善性良性状况。修学慈悲,是消灭嗔火最有效的方法。面对一切众生,希望他们离苦得乐。修慈心要先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愿父母师长离苦得乐,但愿兄弟朋友离苦得乐,发愿给一切众生带去快乐,当慈悲心成为我们心行主导力量的时候,嗔恨心就失去了滋生繁殖的土壤。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三弃睡眠盖。内心昏闇名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如是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如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

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

睡眠是第三种盖障,也是一种很独特的障碍。如果是贪心和嗔心,还能看得见,可以找到下手处,而睡眠则像毒蛇处在暗室,黑乎乎的很难抓到它。把睡眠称为盖,是指久睡昏沉会障碍用功。这里不是说要放弃正常睡眠,一天六至八小时的睡眠是没问题的。只是用功坐禅的时候还在昏沉想睡眠,那就成为一种盖,障碍你无法进入禅定法喜的状态。睡眠盖会断除今生后世的法乐之心,而法喜之心,很容易被它消溶。
发表于 2010-2-1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修四禅八定,坐禅的时候精神好进入禅定,静下来后就睡觉了,睡着了也不做梦,什么也不知道,这种状态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但是禅定是不会增长的。假如禅定有一定的功夫,散乱心、贪心、嗔心就会少一点,睡眠质量也会好一点。做梦太多的原因是贪嗔太多,检点一下自己:梦境中出现讨厌的事情、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这些都表明贪心太重,如果梦境中出现恐惧、害怕、杀追等情景,则是嗔心太重。

正常的睡眠不是盖,如果是放恣身心睡在那里,或是在坐禅中,生不起明了觉知的状态,这就是一种盖障,必须要舍弃。种种因缘要呵斥睡眠盖,是要我们警觉生命的无常,睡眠耗去了我们人生大半的时间,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中午还要休息。人生这么难得,却花那么多时间用于睡眠,实在是一大浪费和损失。

如果昏睡心很重,要用禅镇杖使之觉醒。禅镇和禅杖是坐禅里面的两种法器,用来对治昏沉严重的人,使之警觉。禅镇:坐禅时,安置于头上,用以警觉睡眠之道具。《释氏要览》卷下说:“禅镇,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细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佛言一堕听舒一足,二堕舒二足,三堕应起经行。现在禅堂里面改用竹片切开一半,做的很光滑,放在膝盖上,坐禅时昏沉想睡就拿起来搓一下,让自己警觉起来。还有就是禅杖,坐禅时,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苇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释氏要览》卷下记载:“禅杖,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今则泛称僧所用之杖。现在禅堂里面改用香板了,昏沉睡觉时打香板,是让自己清醒过来,时刻处于觉知的状态。所以坐禅时睡眠是要警觉的,因为昏沉会覆盖自己的智慧。



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掉法,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若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第四是掉悔盖,掉是掉举、散乱。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走路时手臂随随便便的甩来甩去,好象随时会被丢掉,散乱的心也像甩动的手臂随意晃荡,就像女孩子逛街,心神散乱,到处游走,没有一个主心骨,这是心逛。口掉是什么?随便聊天,就像现在的网络聊天室,经常上去聊一些乱七八糟、五欲六尘的世间之事。所以掉悔盖很容易成为障道因缘。

悔是后悔,如果只是掉而没有悔,还不称为盖。逛街也好,聊天也好,东想西想也没关系,想坐禅马上收摄回来,世间的一切我都放下,而且也不后悔,好好坐禅就行了。但是很多人往往不是这样,瞎忙乎了大半天,一到晚上坐禅,心里就感叹:疯疯颠颠,又过一天!然后开始后悔:明天一定要好好工作、好好修学。结果坐在这里懊恼后悔了大半天,下坐的时间也到了,明天呢,继续散乱。

悔盖是指犯了戒以后,得到一定的法来忏悔。比如说我们杀了某动物,或起嗔心打了人,心里很懊恼,觉得应该忏悔。在如法忏悔的过程中,心理上就要把它放下,如果放不下,这个悔恨就一直还留在心中。假如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感觉对不起人,耿耿于怀,难以释放,这个悔已成为一种毒、一种盖,盖住了智慧和善心,所以必须放弃。或者说这个悔是忏悔,而不是后悔。忏悔以后,将来一定不再做了,心里已经放下,这是忏悔。忏悔得清净,清净得安乐,这关键的一点我们要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悔有二种:第一掉后生悔,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后生起了后悔之心;第二,有大罪过的人,经常怀恐怖畏惧之心,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总觉得自己愧对别人,或者别人愧对自己,这样的悔盖,会让你一生没有机会入禅定,所以一定要把一切悔恨之心都放下,让心灵进入一个纯粹清净的状态。



五弃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有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

第五是疑盖。我们的怀疑总是很多,怀疑佛法,怀疑三宝等等。因为对佛法生不起真正的信心,犹豫不决,所以得不到清净的感受。比如我们共修三皈依,一点怀疑都没有,对三宝生起绝对的信心,身心马上会感受到清凉自在,这种感觉在生活中随时生起,功德就会随时增长。如果对三宝生不起绝对的信心,恐怕你还有疑盖在里面。障碍我们信心的疑盖有三种: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闇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第一是怀疑自己,很多人对自己的善根不是很了解:看看今生也没怎么学习,平常又那么散乱,坐禅怎么会得定?这么一想,注定你不可能进入真正的禅定。怀疑自己的人,修学佛法永远得不到利益。记住这句话:既然你有机会听闻佛法,哪怕只听到一句佛的名称,说明你的善根已经非常深厚,只要认真修行,肯定能成就,要给自己一个充分的肯定,稍有怀疑,就把自己障碍在门外了。



二者疑师,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第二是疑师,怀疑师父教授的法,会不会有问题:看看他自己都没有入禅定,都是这个德行,哪能教我入禅定?这种怀疑一旦生起,必定障碍你入道。因为无论是谁教你学法,有丝毫的怀疑,就不可能得到法的受用。大家既然有机会来到这里学习,那就不能有怀疑之心。不是说我怎么样,我是一个臭皮囊,但这里面有金,为了贪这个金,这个臭皮囊的臭呀,也不要嫌弃。疑师是属于傲慢的习气,明明是教你的人,还觉得他不如你。小时候,我上小学的那些老师,教我的普通话不准确,致使我以后讲普通话也不准确。有一次我对一个同修说,我被小学老师害惨了,他们教我普通话不准确,讲成现在这个样子。那个同修很有道德,他呵斥我怎么可以这样否定师长,小学老师如果没教你,恐怕你连普通话都不能讲,现在能讲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千万不要看到老师有一点德行上不圆满的地方,就对他失去信心。对师长的信心是为了圆满自己的心行,是自己心中一份诚信的表露,如果这个世间的人都重信用,我们的生命就会展现一个重信用的世界,如果你对世间的一切都无所谓,那你的生命就没有诚信可言。为自己修学禅定着想,对现在传授佛法的老师要生起恭敬心,因为这些法都是佛陀说的,与佛法没有任何违背。



三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如人在岐路,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见疑从痴生,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死王狱吏缚。如师子抟鹿,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当随喜善法。譬如观岐道,利好者应逐。

第三是疑法,如偈中说:如人在岐路,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我们对于所修的法,产生了怀疑,哪怕有一点点怀疑,这个法就跟你不相应。如果你对这个法没有丝毫的怀疑,很快就可以相应,特别是修禅定的法,信心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讲的修学永嘉禅二十五个基础条件,如果你不重视这些基础条件,不觉得它重要,那你以后肯定不会有牢固的修学基础,没有这种基础,修学禅定怎么可能稳步深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现在好好的观察一下自己,你对所修的永嘉禅法有怀疑吗?有信心吗?经常会有居士向我问法,我会反问他们:你对自己现在所修的法有信心吗?如果觉得好,那你就不用怀疑,坚定不移的修。不能今天修这个法,明天另一个师父说那个法好,马上转变,结果张三李四的法把你修的团团转。甚至有些人他自己不修行,可能刚刚入门,听说某地方一个huofo好,去看看他的法也很好,马上转风向又跟着去学,这就是对法的狐疑,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入佛门以后,首先就有一个最简单的法,师父会教你心乱的时候,静下心来念念佛。念佛就是一个法。除非你真正遇到一个可以生起信心的法师,坚定不移的实践他所传授的法,如果你仍然狐疑不定,麻烦就大了。我就遇到这样几个人,开始很有信心,希望他从基础做起,打好地基,结果他修了几次,好象没什么感觉,然后就放弃。这样一放弃,以后遇到第二个善知识,就要发双倍的功夫才能生起信心,第二个善知识再怀疑,他的法你再次放弃。以后遇到了第三个善知识,你起码要花四倍的功夫才能生起信心,所以善知识传授的法越多如果越没信心,最后一点受用也没有。

要知道遇到法是很困难的,大家在修学禅法的过程中,打基础的时候要重视基础,使自己的心时刻处在法的状态中,按这个法的要求去做,做的过程中,看能不能进入这个法的状态,并且要不断反省,为什么不能进入,不能进入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总结了以后,在生活中就按法的要求去做,以一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最后来总结一下,我们坐禅的时候,必须把这五盖去除掉的。看看有没有负面的贪欲留在心中?财色名食睡,特别是色欲,在打坐中有没有生起?如果有,马上舍弃它,让它走开。第二个,有没有生起嗔恨心?坐禅中有人恼乱你,有没有嗔恨?第三个有没有睡眠、昏沉,如果有,赶紧振作起来,不能再昏沉。第四个,有没有后悔自己以前做错的事?第五个看看自己有没有怀疑?实际上这个最重要,是前面的几个盖导致了你的怀疑,如果你坚定不疑,今天很辛苦,那明天休息好了,也不会受影响。这三种怀疑:疑自、疑师、疑法都要立刻断除干净,信自、信师、信法等三个信心都要生起。

去除了五盖以后,我们生命的状态就像即将破壳而出的小鸡,就要孵出来了,但是鸡蛋壳把你束缚了,怎么办呢?把蛋壳啄开,让生命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于是你马上会进入一种清新的禅定境界。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讲  调和身心五事 

  
  诸位同学:我们上一讲向大家介绍了弃五盖,今天来学习调和身心五事。在禅修过程中,我们整个身心的调和是禅修的重点所在,所以今天要学习的是调和身心的方法。在此之前我们每次共修打坐,还没有告诉怎么坐法,今天就把打坐的方法告诉大家,所以今天的内容特别重要。
  调五事,就是我们坐禅的时候,要调节好身心最需要具备的五种事情。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调和这五种事情,说明你还不懂得怎么打坐,并不是说你往那里一坐,腿一盘,眼睛一闭就是打坐了。今天的内容特别多,如果详细讲恐怕一个小时讲不完,所以就把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先介绍给大家。
  第一是调食。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 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粮食,是我们吃的东西,吃得不能太饱,也不能太饥饿。太饱容易昏沉,身体的气容易胀满,奇经八脉各种脉络会因此堵塞,不容易通达。所以很难得到调心的受用。吃得太少,身体瘦弱,容易累,感觉很困乏,心里老想吃东西。体质差的人,打坐时意志力就会相对薄弱。所以不能吃得太少,也不能太多。
  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第一种秽触之物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五辛。佛教戒律讲的葱、大蒜、韭菜、洋葱、兴渠,这五样虽然是蔬菜,但也是烈性食品,含有兴奋剂,容易刺激性激素。吃这些食品会使心动荡不安,坐禅不易入定,所以戒律规定不能吃。这叫秽触之物。第二种不宜之物是因人而异。比如我们吃辣椒、姜,它们虽然不属于烈性食品,但一个怕上火的人吃了就头痛,坐禅就不适宜,所以不应该吃的就不要吃。
  不要太饱,不要太饿,不应该吃就不要吃,三句话记住了,饮食就调节好了。佛经里面说:“fa lun未转,食轮先转。”所以调五事,第一要注重食品。身体是靠饮食来滋养的,身安则道隆,我们把身体滋养好了,就容易精进修道。
  食品一般来说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就是每天每个时间段都要吃东西,午饭要吃、晚饭要吃,隔段时间就要吃,这个叫段食。触食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有感触,如果没有感触就不行了。比如太热就用空调,太冷就加衣被。身体受影响时得到的一种食,是触食。思食是思想,思想要正确,如果出了问题,就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要有一个健康的思想,叫思食。第四个叫识食,就是对人生的认识要正确。比如非典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吃果子狸,吃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不小心就得病了,这些都属于认识上的一种错误。我们通过坐禅以后身心豁达了、开放了,吃的食品虽然很简单却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比如说吃素,有人认为吃素有害健康,实际上如果我们的思想开通了,身心没有牵挂,以大慈悲心去吃素,绝对是健康的。以上这四种食都是我们需要要调节的。
  第二是调睡眠。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调睡眠主要是告诉我们:睡眠的性质是一种无明的惑。无明是什么?就是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无明一个叫有覆无明,一个叫无覆无明。比如现在我们是清醒的,但清醒的时候我们仍然没有破无明,没有破就是不懂得人生的真理。但我们在无明中修行,这个无明就没有覆盖我们身心的受用。如果你进入睡眠的状态,这个无明就会使你失去把握觉照的力量,它是覆盖你的,这个覆盖无明,就会令我们一生空过。所以贪睡的人,意志力就会很消沉,要想意志力坚强,早上不睡懒觉,晨起接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发发愿,立立志,拜拜佛,这样意志力就会变得坚强。当然个别人还有其它的方法增强自己的意志力,这些另当别论。
  在睡眠中需要调节什么?不可以放纵的睡,但也不能太减少。欲界众生,睡眠是一种欲望,叫做睡欲,还有叫食欲、淫欲。古人讲,食色性也,实际上应该讲食色睡性也。就是欲界众生必需有睡眠,睡眠是眼睛的食品,不睡眠或者睡眠少了,那可能眼睛就瞎掉。《楞严经》里面记载,阿那律比丘贪睡的很厉害,佛陀就骂他:咄咄汝好睡,螺狮蚌壳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说这么好睡啊不如畜生,螺狮蚌壳是畜生嘛,一睡一千年都不会醒过来,所以听不到佛的名字,得不到解脱和觉悟。阿那律比丘听后心里很惭愧,都已经出家受戒了,还要堕落螺狮蚌壳类。他连续七天不睡觉,精进用功,那个心力是很猛烈的,七天以后因为没有睡眠他的双目失眠了。当然佛陀在世是有办法的,教他一个照明金刚三昧修法以后,他得天眼通证四果罗汉了,所以他是天眼第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4:52 , Processed in 5.90861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